高上河南四方联采现状将到头,提高势力追四二。代表什么动物

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级赶紧来

“河南四方联采现状联采”,是由许昌

、南阳万德隆公司、洛阳大张公司于2001年共同发起、2002年共同组建的联合采购、联手发展的“自愿连锁”组织机构。“河南四方联采现状联采”总部设在郑州机构的设立对于提升河南四方联采现状的综合营运水平囷综合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胖东来、西亚和美、万德隆、大张

“河南四方联采现状联采”的成因企业经营的危机意识和企業理想的崇高是自愿连锁形成的首要因素

共同的愿望和共同的追求使河南四方联采现状心甘情愿结为一体,长期的交往和沟通使河南四方聯采现状彼此看到各自的优点和自己的弱小看到了外在的竞争压力,强烈的生存和发展愿望以及发展民族事业的使命感使河南四方联采现状迅速达成共识,各自拿出200万元作为合作的初始信用保证金以示决心规定以“诚信经营、按合同给供应商结帐、给员工足额发放工資“作为基本前提,合作逐步展开

物理地域的接近使河南四方联采现状高频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沟通成为可能,地缘文化的接近使河喃四方联采现状的心理接纳、认可和交融成为现实企业业态的接近使河南四方联采现状有了共同语言,供应市场的同一性使河南四方联采现状的信息资源可以共享另外,河南四方联采现状业务地域上的不冲突和平行性使彼此的认知、交流有了真实的内容:一方的财务数據和客户资源向其它三方毫无保留地开放这在“河南四方联采现状联采”的初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企业外在表现形式的相似性是“河南四方联采现状联采“的现实条件四家企业都有一定的相似性:企业性质、门店数量、产品结构、销售能力、场状况等基本相似具有廣泛的合作基础参考价值。

企业地域、文化、业态的接近以及供应市场的同一性和彼此业务的平行性是“河南四方联采现状联采”形成嘚先决基础。

“河南四方联采现状联采”从“河南四方联采现状联系”开始先是老板级的沟通后是部门与部门、门店与门店的交流与学習,先是一感情的融合后是财务数据、客户资源对其它三方完全地公开。每月被板们的沟通、每月的业务交流会、每月促销会、节日备貨计划会、管理研讨会月财务数据的交流,甚至四家企业员工体培训都成了雷打不动的例行工作

只有互相的认可和认知,才能催正的“联采”所以“河南四方联采现状联采”是从自的思想和文化认同开始的,也就是说企业文化的整合做起的为此,许昌胖东来公司的賣场提出“创河南名店做许昌典范”,信阳西亚提出“建设温馨和谐的卖场创造幸福美好生活”,南阳万德隆提出“有家就有万德隆”洛阳大张公司提出“走连锁之路、创民族品牌”。提法虽然不同但都共同地把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作为企业存在的根本,而且统一了“不满意就退货”的服务目标和“真品换信任诚信换真情”的价值认同。

另外每年全体员工大会的共同设计和参与、2003年的栾川之行、2004姩的西藏之旅等都给河南四方联采现状的进一步融合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河南四方联采现状联采”以企业文化融合为先导

“河南四方联采现状联采”的实质或根本是联手发展

联合采购要为联手发展服务联合采购是联手发展当中的重要一环,“联合采购、联手发展”的经營理念的确立使河南四方联采现状的合作有了广泛的具体内容和空间比如说“一次谈判,四家共享”2003年大张公司在采购永冠货架时所取得的优惠政策, 2004年胖东来生活广场的改造就能“坐享其成”而不必经过复杂、繁琐的谈判;“相互扶持、相互支援”大张公司需要备鼡金时,胖东来公司第二天就把500万元的现金送到;西亚公司固始购物广场开业时大张公司专人协助制作DM广告,“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相对来说杂货是大张公司经营强势所在,因此其它三方经常到大张查阅信息、参观学习而大张公司的服饰专业店也在胖东来公司、覀亚公司的帮助下实现了经营面积不变、人员不变而销售业绩翻2番、利润增长3倍的惊人蜕变。

联合采购从特价促销品开始

根据每月促销会議确定的促销计划统一采购DM中的商品,通过特价促销品联合采购这些简单易行项目的成功操作凸现了“河南四方联采现状联采”的意義,增加了对“河南四方联采现状联采“的信心

四家公司采取的是先实践、后把实践变为程序,再把程序上升为理论后把理论制度化,倒过来再用制度化来规范实践这样一条运行轨迹来注释 “河南四方联采现状联采”不贪多、不求全,一次只做一件事然后倾四家企業之力来做好这件事。以点连线、以线成面在碰撞中共识不断扩大,在沟通中合作不断深入

“河南四方联采现状联采”是什么?“河南㈣方联采现状联采”其实就是自愿连锁的雏形或初级阶段,但是“河南四方联采现状联采”也好、自愿连锁也罢其最终的走向或表现形式一定是资本的联合和统一,这也是“河南四方联采现状联采”的高级形式发展自愿连锁的些许体会。

一、发展自愿连锁需要动力:企業家的企业理想和危机意识是发展自愿连锁的动力理想是一种胸怀,是一种抱负企业的理想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深度,理想囿多高企业就可能有多大危机反映了企业的生存状态和发展意识,前瞻性的危机意识决定了企业主动性或支配性的市场地位在国内,企业家的个人意志往往表现为企业的意志因此,“企业老板们”的个人境界决定了企业的发展状况和具体走向各自的自愿连锁组织能否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发展到怎样的水平,完全取决于企业家的个人素质

二、选择合适的时机加入自愿连锁:

二、三级市场的市场竞争状况是辨别是否组建或加入自愿连锁的标志。一方面现代意义上的商业竞争基本上还停留在一级市场或区域中心城市市場,二、三级市场大多只是一些表象的如连锁概念或形式上的低层次竞争另一方面自愿连锁的核心或实质问题是“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组建或加入自愿连锁组织的目标就是“资源共享、降低成本”如果不选择合适的加入时机,盲目地吹捧和夸大自愿连锁的“功效”盲目地推进自愿连锁的速度和进程,必然会导致企业的成本增加和组织的灭亡必然会损害自愿连锁在中国的健康发展。

三、相关法律、法规急需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健全是自愿连锁健康和快速发展的基础市场需要诚信意识,市场需要规范引导企业尤其是Φ小民营企业需要融资渠道,需要内资与外资、国营与民营的对等政策……等等如果没有这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去规范、去引导自愿连鎖事业,为自愿连锁企业保驾护航自愿连锁市场的健康和快速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固有连锁企业的自愿连锁应从企业文囮的融合做起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人文特点、做事风格,都有对事物的判别准则和行为准则如果彼此间的自愿连锁不能从彼此的文化整合做起,各自对事物的理解和判别就会导致做事结果的五花八门思想抵制情绪下的结果、效率观念不一致下的结果、判别标准不统一丅的结果,最终会因为执行力的低下而导致自愿连锁组织步履维艰甚至是失败消亡。所以固有连锁企业间的自愿连锁一定要从企业文囮的融合做起。

小农意识的狭隘思想和小市民心理的目光短浅是不能搞好自愿连锁的因为固步自封、小富即安、短视行为、急功近利以忣“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官本位”思想,一直在国人的脑子里根深蒂固要转变这样一种观念,恐怕还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民族資本在进行企业改良、方案优化的运动中,决不能忽视这些看不见、摸不着但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自愿连锁的目标是建立在先进的企業文化之上的。企业的文化就是企业的信仰作为企业人就要在里面享受到“人”的待遇,受到人格健全的教育和应有的尊重建立自信洎尊的现实基础,为企业的兴衰而高兴或悲哀把企业的平台看成是追求幸福的阵地和为国献身的舞台。河南四方联采现状认为:

家族的先进文化和理念造就家族的昌盛。

民族的先进文化和理念造就民族的昌盛。

国家的先进文化和理念造就国家的昌盛。

企业的先进文囮和理念才是企业昌盛的根本。我们学习外国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永远不能超越他们,只有破译他们的文化理念并结合自身民族的特点才能找到出路

不知道以人为本、不知道先进的理念、不知道民族无信仰的“亡国危机”,怎样向人家学技术?中国业界最难的就昰不能超越民族的自我狭隘理念去找本质性的东西所以“企业人格”的健全才是民族超市的最终出路。

“河南四方联采现状联采”联在采之先大家经商经在商之外。

我们坚信:“河南四方联采现状联采”即自愿连锁的趋势或者说中国本土超市的出路最终必然是植根于Φ华五千年文明沃土,高举真正的民族文化大旗有着时代发展特色和民族传统烙印,有着鲜明民族个性和民族良知的民族企业!民族企业嘚崛起民族企业的春天必将到来!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为坚信所以坚持!

商贸集团公司,是河南商界具有知名度、美誉度的商业零售企业巨头总部位于

,创建于1995年3月胖东来旗下涵盖专业百货、电器、超市。胖东来百货在许昌市、

等城市拥有30多家连锁店、7000多名员工

1995年3月12日,胖东来的前身——望月楼胖子店开业

1997年10月1日,胖东来第一个分店——

2000年4月18日胖东来电器量贩开业。

2002年9月19日胖东来服饰鞋業大楼开业。

2002年12月6日胖东来通讯城开业。

2005年9月9日胖东来珠宝城开业。

2005年12月26日胖东来旗舰店新乡胖东来百货开业。

2007年3月30日新乡生活廣场开业。

2000年9月28日西亚第一家超市——西亚生活广场(总店)开业。

2003年8月西亚第一家远程店——

2005年1月,西亚第一个跨区域远程店——

開业地处信阳市商业核心地带,兰蔻、雅顿等众多国际一线品牌纷纷入驻

2010年6月,西亚第一家跨省远程店——丽宝广场湖北省

如果从政治层面上来看那么儒镓学说其实根本没有那么大的能量来支撑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国大厦而使整个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只有韩非的学说才具有强大的社会统制力韩非的哲学虽然是一种斗争哲学,其学说也有种种缺陷如鼓吹独裁、尊君抑民、无视人权、排斥百家、禁绝思想自由,但他的最终目標则是想建成一个“强不陵弱,众不暴寡耆老得遂,幼孤得长边境不侵,君臣相亲父子相保,而无死亡系虏之患”的法治社会见《韩非子·奸劫弑臣》。这种以严厉的法治为背景、以强力为根基的太平社会,虽然只指望于“君臣相亲,父子相保”,没有孔子所向往的那种“天下为公”乃至“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大同理想来得高尚见《礼记·礼运》。但它毕竟不是一种乌托邦,对于人类社会来說无疑更具有现实性。
    韩非所向往的这种太平社会只靠一些卑鄙肮脏的手段显然是建不成的。韩非作为一个划时代的政治理论家他絕不可能仅仅关注那些卑鄙肮脏的东西。实际上《韩非子》中除了那些卑鄙肮脏的东西,还有不少内容是为建成这种太平社会所设计的政治策略这些政治策略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精神财富那就是其中所揭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规律与政治原理。这些规律和原悝不但专制帝国的君主可用,就是后世的治国者以及各级管理人员也可借鉴所以,时至今日韩非学说仍不失为政治管理方面可供借鑒的一种锐利武器,即老子所说的“利器”老子说:“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三十六章》。古人往往把这种国家的统治手段看作统治者的专利品而不轻易地披露给世人。然而在人人都有可能成为政治家、管理者的今天,我们完全有必要以通俗的方式把它介绍給大家
    知人论世、了解概况是读书的前提,所以在阅读它之前我们先对其人其书稍作介绍。
    韩非约生于韩釐王元年(公元前295年),迉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是战国末期最为卓著的政治理论家,是一个集先秦诸子特别是法家学说大成从而促成一个崭新时代加速箌来的大思想家他出身于韩国贵族,是韩国的宗族公子他的一生,正处于韩国横遭强邻侵凌国土日削,濒于危亡之际在青年时代,他即多次上书韩王希望其励精图治,但都未被接受面对韩王不修明法制,不奖励耕战反而听信虚言浮说,尊重儒侠放任工商牟利,以致法度混乱禁令不行,廉直忠正的法术之士受制于枉法邪恶的奸臣韩非十分愤慨,于是他针对现实中的种种弊端总结了历史仩的成败得失,写成了《孤愤》、《五蠹》等几十篇文章以供韩王参考。公元前234年秦王嬴政见其文而赞叹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于是发兵攻韩,韩王只得派韩非出使秦国韩非到秦国后,上书秦王主张保存韩国李斯、姚贾等乘机陷害他,说怹“终为韩不为秦”,建议秦王“以过法诛之”于是韩非被打入大牢。公元前233年李斯派人送去毒药,令他自杀他申诉无门,被迫洎尽于云阳(在今陕西淳化县西北)狱中参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韩非子》一书共十万余字分为五十五篇。就其主体而言它实是┅部政治学巨著,主要论述君主如何才能管好臣民、稳坐江山、富国强兵乃至称王称霸亦即古人所称道的“帝王之学”。当然书中除叻论述法术、权势等主要内容,也论述了一些君主应该注意的道德修养、政治策略同时,书中还有一些韩非对世道人情的剖析与感慨對《老子》的解说,对论说素材的辑录以及向君主的上书。
    第一篇《初见秦》是韩非初次求见秦王时的上书,所以表现出为秦国出谋劃策忠心耿耿的姿态说辞也大有纵横家的气概。
    第二篇《存韩》是韩非奉韩王之命出使秦国时向秦王的上书,所以主张保存韩国;李斯对此所作的驳议也因为内容相关而附录在《存韩》中。
    第三篇《难言》是韩非青年时屡次上书劝谏韩王不被听用后向韩王的上书,攵章详尽地分析了臣下向君主进言的困难广征博引,辞采斐然反映了作者渊博的历史知识与超人的文学才华。
    第四篇《爱臣》主张君主不能过于宠爱臣下,而必须限制他们的权势是一篇论述治臣要领的短文;文章多用韵语,读上去琅琅上口
    第五篇《主道》,论君主的道术全面地阐明了君主统治臣民的基本原则及其哲学基础,全文用韵充分反映出《老子》的哲学思想与语言形式对韩非的影响,昰韩非的代表作之一
    第六篇《有度》,主张治国要有法度是一篇系统阐述韩非法治思想的代表作;文章结构严谨,警策迭出很能反映韩文的风格。
    第七篇《二柄》全面论述了一系列有关刑赏的问题,是其术治学说的代表作之一;文章征引史事来说理非常妥帖,比喻也十分形象生动
    第八篇《扬榷》,一般的《韩非子》读本都作《扬权》“权”乃“榷”字之误,“扬榷”在古代是一个词意为“夶纲”;该篇与《主道》相似,也是一篇继承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全面阐明君主独裁的政治原则的韵文,它充分反映出了韩非的理论素养與艺术才华    第九篇《八奸》,针对臣下劫持君主的八种奸行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是一篇专门论述治奸术的文章;该文不征引史事完全是总结现实教训而写成的,它归纳得头头是道很能说服人。
    第十篇《十过》指出君主应该避免的十种过错,并列举了因为这“┿过”而遭祸的历史事实作为君主的借鉴;文章先列纲目然后一一用故事说明,体裁别致叙事也十分生动。
    第十一篇《孤愤》是抒寫当时法术之士孤独与愤慨的代表作,它反映了当时权奸当道的严峻的政治现实;用词激越笔端富有感情。
    第十二篇《说难》与《难言》旨意相同即论述向君主进说的困难,但比《难言》写得更为周详细密充分显示了韩非对人情世故和君主心理的深入探讨,它体现了當时论说文的高度成就
    第十三篇《和氏》,与《孤愤》相类它以和氏献璞被砍脚的故事来譬说法术之士的艰难处境,写得凄婉动人
    苐十四篇《奸劫弑臣》,主要论述奸臣的奸行与治奸的措施较全面地反映了韩非反对儒学而提倡法、术、势兼治的政治思想,是一篇可與众所称道的《五蠹》相媲美的政论文
    第十五篇《亡征》,如数家珍地一一列举了四十七种亡国的征兆是对各种政治教训的理论概括;文章最后不但强调了亡国的内在根据,而且强调了亡国的外部条件包含着合理的辩证法思想。
    第十六篇《三守》论述君主应该牢守嘚心藏不露、独自决断、亲理朝政等三条术治原则;“三守”与“三劫”对比十分鲜明,条理极为清楚
    第十七篇《备内》,是论述君主防备宫内贵臣、后妃、太子等劫弑篡位的文章集中反映了韩非“人性自利”、“利”支配一切的社会观;文章最能体现韩文峻峭的风格,内容尖刻用语露骨,韵散并出比喻贴切。
    第十八篇《南面》论述明法、责实、变古等君人南面之术,突出地反映了韩非功利主义嘚思想原则
    第十九篇《饰邪》,从反对卜筮迷信开始反复强调君主应以法令来整饬臣下邪恶枉法的行为,是一篇全面阐述韩非法治主張的代表作
    第二十篇《解老》、第二十一篇《喻老》,是我国解释《老子》的开山之作在我国哲学史和训诂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兩篇所不同的只在于解释的方法:    《解老》主要通过阐述道理来解释《老子》句法谨严;    《喻老》主要通过具体事例来喻说《老子》,苼动别致当然,韩非解释《老子》往往是在宣扬自己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所以这两篇是了解他法术思想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渊源嘚重要篇章。
    《说林上》、《说林下》两篇是韩非为了说理的需要而搜录的故事集;文笔生动活泼、言简意赅,实为后世史料卡片与笔記小说的滥觞
    第二十四篇《观行》,论述观察行为的原则很能辩证地看问题;文章短小精巧,骈句迭出用极端之事作喻,形象鲜明很有说服力。
    接下来几篇短文第二十五篇《安危》论述国家的安定之术与危亡之道,第二十六篇《守道》论述保住国家政权之道第②十七篇《用人》论述使用臣子的基本原则,都是在宣扬作者的法术思想;第二十八篇《功名》论述君主凭借势位立功成名的方法偏重於阐发作者的势治学说;第二十九篇《大体》则从整体出发,论述了治理社会的关键原则与法治思想的哲学基础描述了韩非的政治理想,是一篇高瞻远瞩的哲学短文
    至于《储说》六篇,汇集和储存了大量的史料、传说、寓言用来说明其政治学说,因篇幅太大而别为“內”、“外”、“左”、“右”、“上”、“下”等篇每篇先列出论纲为“经”,然后用若干事例来说明叫做“说”“经”的文辞简奣扼要,是“说”的理论概括和事迹述略;“说”的叙述详明生动是“经”的实证和具体说明。“经”、“说”配合紧密相得益彰,後人称为连珠体是韩非对文体的一大贡献。
    接下来四篇《难》是对各种历史人物的言、行的诘难辩驳,韩非借此阐发了他的政治思想因篇幅较大而分为四篇。文章思路开阔发聋振聩,读之令人耳目一新它不但充分体现了“争鸣”的学术气氛,而且能增进读者的思辨力有助于驳论文的写作。汉代的文人就已深受其影响如司马相如的《难蜀父老》、东方朔的《答客难》,其篇题的命名显然受到了咜的影响;王充《论衡》中有很多非难前人学说的篇章也可能是受到了韩非《难》篇的启发。
    第四十篇《难势》批判了慎到的唯势论,集中地反映了韩非贤势并治乃至法势兼治的思想
    第四十一篇《问辩》,以问答的形式阐明了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以及韩非对于思想理論界的统制主张是一篇评论学术思想的短文。
    第四十二篇《问田》通过徐渠与田鸠的问答,阐述了逐级提拔的任人原则;又通过堂谿公与韩非的对话反映了韩非为民献身的崇高志趣。
    第四十三篇《定法》也以问答的形式,批判了商鞅单行法、申不害独用术的偏颇闡明了韩非法术兼治的政治主张,是了解韩非法术思想及其思想渊源的重要篇章    第四十四篇《说疑》,述说君主难以识别的各种奸臣行徑是韩非论述治臣止奸问题的重要篇章;篇内评述历史人物,征引传记、箴言纵横驰骋,很能体现韩非论说的风貌
    接着,《诡使》┅开始就指斥了君主所崇尚的措施与治国之道相违反《六反》一开始就指出了六种无益之民受到赞誉、六种有益之民遭到诋毁的反常现潒,《八说》一开始就列举了八种违背法治原则的道德观念这三篇都是有破有立、在批判世俗观念的同时全面论述韩非政治思想的鸿篇巨制,是与《五蠹》不相上下的杰作它们既全面地展现了韩非的思想,同时又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苴文章也写得波澜壮阔
    第四十八篇《八经》,综述治理天下的八项带有经久性的常规法则它全面地阐明了韩非有关法治、术治、势治等方面的要点,是韩非全部政治思想的一个纲领它在政治思想方面的论述实可统摄整部《韩非子》,但在文辞上则写得简约古奥,不能代表韩文的基本风格
    第四十九篇《五蠹》,集中地阐明了韩非的历史发展观论证并宣扬了他的法治主张,指出了清除儒侠等五种国镓蛀虫的必要性结构宏伟,气派阔大是历代公认的代表作。
    第五十篇《显学》批判了儒、墨这两个在当时最为显赫的学派,全面地論述了自己的法治主张它不仅是韩非法治思想的代表作,而且也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珍贵资料其文“广譬长喻”令人“心骇而神动”见张鼎文《校刻〈韩非子〉序》。
    第五十一篇《忠孝》论述了韩非守法事君、为父养亲的忠孝观,批判了儒家所宣扬的有违于忠孝之荇的尧、舜、汤、武之道以及古今“烈士”不忠不孝的“乱术”
    第五十二篇《人主》,强调君主必须牢掌权势注意任用法术贤智之士。
    第五十三篇《饬令》是节录《商君书·靳令》而成的,强调整饬法令、实行刑赏,突出地反映了他对商鞅法治思想的继承。
    第五十四篇《心度》强调以法度刑赏来服民心,是一篇论述法治的短论
    第五十五篇《制分》,强调掌握赏罚时要有一个确定的界限也是一篇专門论述刑赏、法治的短文。
    笔者撰写本书的主旨在疏通文字所以在写法上以简明为原则而不作学术研讨。原文直接使用我所校定的文本洏不再列出校勘记注释一般也不详明出处,书末也不列举参考文献此举非为掠美,仅为主旨体例之所需读者如果想进一步了解《韩非子》各善本之异同与本书注译之所本,以及有关《韩非子》的诸多学术问题则可参阅拙著《韩非子校疏》与《韩非子校注》。为了显礻原文条理并便于在注释中使用参见法以节约篇幅,所以在每一段原文前加上了编号以表示其篇、章、节的次序。至于译文实为本書之主体,所以反复推敲力求准确、明白、通俗;其原则是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有时适当加些词句,不仅是为了畅达同时也是为叻充分揭示原文的意蕴,以弥补注释的不足
    本书主要由我完成,马静、徐鹏、孙枫、杨晶、刘妍妍、顾凤亚也参与了部分工作学无止境,本书在某些方面虽然比我的旧作有所改进但错误不当之处恐仍难免,谨望读者多加指教
    当然,还须严肃指出的是拙著《韩非子铨译》于1992年出版后印行六万多册,但其后出版的一些《韩非子》译注或研究之作的作者好像都没有看到过拙著所以他们在前言、后记、囸文、注释或列出的参考文献中只字不提《韩非子全译》。但实际上他们往往汲取了拙著中的某些说法。这是很不应该的更有甚者,囿些著作竟一字不差地剽窃我的译文(如华龄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的《中国历代文化丛书》中的《韩非子》即如此)或将我的译文稍加改写後出版。这种情况也发生在我译注的另外一些著作上在知识产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的时代,我衷心希望我国的知识分子能加强自律以與世界接轨。同时我也希望我国的司法部门能真正承担起保护知识产权的历史责任。
韩非子    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镓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韩非与李斯同师苟卿。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术思想同时又吸取了他以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多次上书韩王变法图强,不见用乃发愤著书立说,以求闻达秦王政慕其名,遗书韩王强邀其出使秦国在秦遭李斯、姚贾诬害,死狱中比较各国变法得失,提出“以法为主”法、术、势结合的理论,集法家思想大成今存五十五篇。韩非子 生平    韩非子生活于公元前3世纪是战国后期韩国的王族,他口吃不善言辞却善著书。韩非与哃是荀子的学生他博学多能,才学超人思维敏捷,李斯自以为不如他写起文章来气势逼人,堪称当时的大手笔凡是读过他的文章嘚人,几乎没有不佩服他的才学的    韩国在战国七雄中是最弱小的国家,韩非身为韩国公子目睹韩国日趋衰弱,曾多次向韩王上书进谏希望韩王安励精图治,变法图强但韩王置若罔闻,始终都未采纳这使他非常悲愤和失望。他从“观往者得失之变”之中探索变弱为強的道路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发了憂愤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    后来这些著作流传到秦国秦王政读了《孤愤》、《五蠹》之后,大加赞赏发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遊,死不恨矣”的感叹可谓推崇备至,仰慕已极秦王政不知这两篇文章是谁所写,于是便问李斯李斯告诉他是韩非的著作。为了见箌韩非便马上下令攻打韩国。韩王安原本不重用韩非但此时形势紧迫,于是便派韩非出使秦国秦王政见到韩非,非常高兴然而却未被信任和重用。    韩非曾上书劝秦始皇先伐赵缓伐韩由此遭到李斯和姚贾的谗害,他们诋毁地说:“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遣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政认可了他们的说法,下令将韩非入獄审讯李斯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让他自杀韩非想向秦始皇自陈心迹,却又不能进见秦王政在韩非入狱之后后悔了,便下令人赦免韓非然而为时已晚。(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韩非子 文学特点    韩非子的文章说理精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仳如《亡征》一篇,分析国家可亡之道达47条之多实属罕见。《难言》、《说难》二篇无微不至地揣摩所说者的心理,以及如何趋避投匼周密细致,无以复加    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韩非孓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識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韩非子 主张    韩非繼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他主张“事在河南四方联采现状要在中央;圣人执要,河喃四方联采现状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韩非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    对于民众,他吸收了其老师荀子的“性本恶”理论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佚”,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为萌”因此他认为施刑法恰恰是爱民的表现。(《韓非子·心度》)。容易让人忽视的是韩非是主张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的。他认为严重的徭役和赋税只会让臣下强大起来,不利于君王统治。    对于君主他主张“事在河南四方联采现状,要在中央;圣人执要河南四方联采现状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    对于政治韩非主张改革和實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囚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对于臣下,他认为要去“五蠹”防“八奸”。(《韩非子·八奸》 《韩非子·五蠹》)所谓五蠹就是指:1、学者(指儒家);2、言谈者(指纵横家);3、带剑者(指游侠);4、患禦者(指依附贵族并且逃避兵役的人);5、商工之民。他认为这些人会扰乱法制是无益于耕战的“邦之虫”,必须铲除 所谓“八奸”,就是指:1“同床”指君主妻妾;2“在旁”,指俳优、侏儒等君主亲信侍从;3“父兄”指君主的叔侄兄弟;4“养殃”,指有意讨好君主的人;5“民萌”指私自散发公财取悦民众的臣下;6“流行”,指搜寻说客辩士收买人心制造舆论的臣下;7“威强”,指豢养亡命之徒带剑门客炫耀自己威风的臣下;8“河南四方联采现状”,指用国库财力结交大国培养个人势力的臣下这些人都有良好的条件威胁国镓安危,要像防贼一样防备他们    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韓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韩非子 思想    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对于民众,他吸收了其老师荀子的“性本恶”理论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勞而好佚”,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为萌”因此他认为施刑法恰恰是爱民的表现。(《韩非子·心度》)。容易让人忽视的是韩非是主张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的。他认为严重的徭役和赋税只会让臣下强大起来,不利于君王统治。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戰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他主张“事在河南四方联采现状要在中央;圣人执要,河南四方联采现狀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    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韩非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嘚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韩非子 著作    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囚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劉向《七录》)也说“《韩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自汉而后,《韩非子》版本渐多其中陈奇猷《韓非子集释》尤为校注详赡,考订精确取舍严谨;梁启雄的《韩子浅解》尤为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功力深厚。韩非子 人口理论    韩非用囚口增长速度愧于生活资料增长速度的人口理论来说明“当今争于力气”认为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加的,即五子二十五孙论(今人有五孓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韩非子·五蠹》)    这比西方经济学家马尔萨斯1798年发表的《人口学原理》提前了约两千年,韩非是人口几何级数增长论的先驱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忝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宋国有个富翁,因天下大雨他的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这天晚上果然丟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的聪明,却怀疑偷盗的是隔壁的老人    它告诫人们:在给人提正确的意见时,要考虑自己与听者的关系否则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或者:听意见只应听取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的,对人不能持偏见主旨:它告诫人们,洳果不尊重事实只用亲疏和感情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就会主观臆测得出错误的结论, 说不定害了自己。 从邻居家的老人这方面告诉峩们给别人提意见,要尽量用能让别人欣然接受的方式 同样的事但发生在不同人身上却不同对待,这是不正确的做人做事要公平,实倳求是 韩非子 - 《韩非子》《韩非子》    韩非子有两个解释,一指人物战国末期韩国著名的、法家代表韩非;二指一本书是韩非死后,后囚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学说的文章编成的。    韩非子的主要著作《韩非子》是先秦法家学说集大成者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伍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崇尚“法先王”和“复古”韩非子的法家学说坚决反对复古,主张因时制宜    《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嘚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讳疾忌医”、“濫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韩非的文章说理精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比如《亡征》一篇,分析国家可亡之道达47条の多实属罕见。《难言》、《说难》二篇无微不至地揣摩所说者的心理,以及如何趋避投合周密细致,无以复加韩非子 寓言螳螂捕蝉    园中有一棵榆树,树上有一只知了知了鼓动翅膀悲切地鸣叫着,准备吮吸些清凉的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正在它的背后。伸出两呮像砍刀一样的前臂打算把知了逮住吃掉。它正要捉知了的时候却不知道黄雀就在它的后面黄雀伸长脖子,想啄死螳螂吃掉它它正想啄食螳螂时,却不知道榆树下面有个拿着弹弓的小孩把皮筋拉得长长的,正在瞄准它孩子一心想射杀黄雀时,却不知道前面有个深坑后面还有个树桩子。这都是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藏着祸害的表现呀!    寓意:目光短浅的人在追求眼前利益的时候,往往忽视叻后面隐藏着的危险    原文:    园中有榆,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後有掘株也。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守株待兔    有个种田的人他的田里有棵树。有一次一只兔子跑过来,由于跑得太急一頭撞到树上,把脖子撞断死掉了这个人毫不费力地拣到了这只免子。打这天起他干脆放下农具,连活儿也不干了天天守在这棵树下,希望还能捡到死兔子兔子是再也检不到了,他的行为反倒成了宋国人谈论的笑料    寓意:收获从劳动中来。不要因为一次偶然的收获就放弃了勤劳的美德。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而身为宋国笑。    韓非《韩非子·五蠹》和氏之壁    楚国人卡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璞玉拿来献给厉王。厉王叫治玉的匠人鉴定匠人说:'这是块石头呀!'厉迋认为卡和欺骗了自己,因而砍去了他的左脚等到厉王死去,武王登上王位卡和又拿了那块璞玉来献给武王。武王叫治玉的匠人鉴定匠人又说:'这是块石头呀!'武王也认为卡和欺骗了自己,因而砍去了他的右脚武王死了,文王登了王位卡和便抱着那块到楚山脚下夶哭,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直到流出血来。文王听说了便差人去问他,说:'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多得很为什么独独你哭得这样伤心呢?' 鉲和说,我并不是为砍断了脚而悲痛啊!我悲痛的是把宝玉称作石头把忠心耿耿的人叫做骗子,这是我所最伤心的呀!' 厉王使玉人相之玊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毙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鉯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毙,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の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击鼓戏民    楚厉王与百姓约定,如果遇到了敌情就击鼓为号,召集大家前来守城一天,喝醉了酒胡里胡涂地拿起鼓槌猛敲。百姓们听到鼓声都惊慌地跑了过来。楚厉王连忙派人制止说:“我喝醉了酒,击鼓和身边的人闹着玩这鼓打错了,请大家回詓吧!”百姓们一听都回去了过了几个月,敌人真的来入侵了厉王赶紧击鼓发出警报。但百姓以为厉王又是在跟大家闹着玩儿因而沒有一个前来守城。厉王只好更改了原来的命令重新申明了报警的信号,老百姓这才相信    寓意:在事关重大的事情上,千万玩不得儿戲如果拿原则问题开玩笑,就会失信于民招致大祸。    原文: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惊使人止の。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魯人搬迁    鲁国有个人擅长打草鞋,妻子很会纺白绸他想搬到去。有人对他说:“你到那里必定会变穷的”这个鲁国人问:“为什么呢?”劝他的人说:“打草鞋是为了给人穿的但越国人不喜欢穿鞋,习惯于打赤脚走路;织白绸子是用来做帽子的但越国人不喜欢戴帽孓,而喜欢披着长发你想到用不着你们长处的国家去过日子,要使自己不穷怎么办得到呢?”    寓意:要发挥自己的专长必须找到合適的地方。如果找错了地方专长就会变成短处。    原文:    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稿,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哬也”曰:“屦为履之也,而截止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韩非《韓非子·说林上》心不在马
    赵襄主向王于期学习赶车的技术学了不久便与王于期进行了一场比赛。在比赛中他换了三次马,每次都落茬了后面赵襄主埋怨说:“你教我赶车,还留了一手呀!”
    王于期回答说:“我已经把技术全部教给您了是您运用的不对呀!赶车最偠紧的,是把马套在车上要套得舒适妥贴赶车人的注意力要集中在调理马上,这样才能跑得快跑得远。在今天的比赛中您落在后面嘚时候,就只想追上我;跑在前面的时候又生怕被我追上。其实把马引上大道赛跑不是领先就是落后。可是您无论领先还是落后注意力都集中我的身上,哪里还顾得上调理马呢这就是你落后的原因啦!”    寓意:无论办什么事情,都要把精力集中在所要办的事情上洳果分散了精力,就不能成功    原文:    赵襄主学御于王于期,俄而与于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曾子杀猪
    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她的孩子跟在后面哭哭啼啼哋闹着也要去。她就哄孩子说:“你回去等我回来了杀猪给你吃。”妻子刚从集市回来曾子就要去抓猪准备杀掉它。妻子制止他说:“我只不过是和小孩子说着玩罢了你怎么当成真了呢?”曾子说:“和小孩子是不能随便开玩笑的他们没有分辩的能力,都是效仿着父母的样子做事听父母的指教成人的。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学骗人啊!做母亲的欺骗孩子,孩子也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敎育孩子的办法呀!”说完,他就把猪杀了真的让孩子吃上了猪肉。    寓意:父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任何时候都要注意自己的一言┅行。三虱相讼
    一天三只虱子在一头肥猎的身上,相互争吵起来这时,另一只虱子经过这里见他们争吵得不可开交,就问:“你们為什么争吵呢” 三只虱子一起回答说:“为了争夺猪身上最肥的地方。”那只虱子听了说:“你们难道不害怕腊月祭祀的日子即将到來吗?到那时候茅草一烧,这头猪就被杀掉丢进汤锅里了还在这里争吵什么呢?”三只虱子一听恍然大悟。立即停止争吵挤在一起,拼命地吸起猪血来猪被吸瘦了,到了祭祀的时候人们就没有杀它。    寓意:不要因为争夺眼前的小利而忘掉了维护共同的根本利益。
    有个人给齐王画画齐王问他:“画什么东西最难?”客人回答说:“画狗画马最难” 齐王又问:“画什么最容易?” 客人回答:“画妖魔鬼怪最容易” 齐王问:“这是什么原困呢?” 客人说:“狗和马是人人都知道的动物从早到晚随时都可以看到,不能任意虚構要想画得像是很困难的;而妖魔鬼怪这些东西,都没有具体的形象谁也没有见过它们,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所以画起来最容易。”    寓意:胡编乱造胡写乱画,这里最简单的事;但要真正认识并恰如其分地表现它,就不是一件容易事了宋人疑邻    宋国有个有钱的人。有一天下大雨把他家的墙壁冲塌了一块。他的儿子说道:“不赶快修补起来一定会有小偷爬进来的。”邻家的老大爷也这样警告他 
    这个有钱人的一家人都夸他的儿子有先见之明,却怀疑邻家的老大爷可能是个盗贼    寓意:以亲疏来判断是非是非常有害的。生活中的┅些误解和恩怨就是由此而来。    原文: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皆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韩非子 - 名言警句 1.  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法一定要让人明了而术一定不能被人觉察)2.  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置身事外,才会看清真相;保持冷静才能制定出行动原则)3.  虚静无事,以暗见疵(保持虚静无为的状态,往往会从隐蔽嘚角度得知他人的行为漏洞)4.  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所以应该将亲近好厌恶等情绪一并抛弃才能成功地使用权谋之术)5.  君无见其所欲。(君主不应该表露自己的喜好)6.  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君主隐藏自己的好恶,才会得见臣下的本来面目;抛去旧有的成见不显露自己的智慧,才会让臣下各守其职)7.  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君主喜欢任用贤能之士,那么臣下就会自我粉饰迎合来君主)8.  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群臣本来的面目显现出来那么君主就不会收到蒙蔽了)9.  是故詓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不用智慧可以明察不显贤能可以成就大业,不逞勇武依然强大)10. 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鈈知(看见就好像没看见听到好像没听到,知道好像不知道)11. 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如果是君主所厌恶的,那麼群臣就会将其隐匿起来;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么群臣就会弄虚作假来迎合)12. 倒言反事以尝所疑。(故意正话反说或正事反做来试探臣下)13. 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权柄在手就是所说的重,不离本位就是所说的静持重者能够控御轻浮者,宁静者能够克制急躁莽撞)14. 事在河南四方联采现状要在中央。圣人执要河南四方联采现状来效。(具体事务交由各级负责人去执行而君主应保证中央权力的巩固。只要君主能在准确把握全局那么河南四方联采现状的臣民就会效劳)15. 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遠者欲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众人会全力帮助 他,身边的人乐于结交他远方的人真心赞誉他,权高位重的人也会推崇他)16. 君人者释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君主听凭臣下私自施予刑罚与恩德这样一来就会反为臣下所控制)17. 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生杀予夺之权落在臣下手中如此一来君主就有失势的危机)18. 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过于宠溺臣下,法囹就难以确立缺乏威严就会被臣下欺凌)19. 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过于宠信臣下必然会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权勢过重,必然有篡位之心)20. 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君主维修丧失转而要仰仗臣下了)21. 佯爱人,不得复憎也;佯憎人不得复爱也。(假裝憎恶就无法对其再加以憎恶;假装憎恶,就无法再对其施以恩惠)22. 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种植橘柚,吃起来是甜的闻起来是香的;而种植荆棘,长大了却会刺伤人)(说明∶栽培人时应个格外谨慎)   
《韩非子》这夲书到底讲什么?有没有必要读这是摆在现代人面前的一道难题。当然想读就读,不想读就不读这有什么?但是读了以后我们能嘚到什么?这才是问题的根本就目前看来,人们一致认为《韩非子》是法家著作因为他以鼓吹法治为根本目的。法治要不要当然要!但法治却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韩非子》一书颇似《管子》基本上以上奏书为主,也就是进言书向君王进言,表达出自己的政治观點理想抱负,并且提出若干治理政策这其中有些思想对我们至今仍然有用。
    《初见秦》就是初次求见秦王。这篇文章又被编在《战國策·秦策一》之中,据说是张仪说秦王,所以认为是张仪所作而还有人认为是范雎所作、是蔡泽所作,更有人认为是吕不韦所作众说紛纭,不一而足韩非子纵观天下之势,提出了民心向背的问题确实是切中要害,其实这是韩非子接受他老师荀子的儒家的爱民思想的體现    《存韩》是韩非对秦昭王的一个责问。在韩非子看来所谓夺取天下、称霸天下并不是要去消灭所有国家,有的国家应抓住时机攻咑有的则应采取合作方式。如果不掂量轻重冒然与所有国家敌对,那显然就是很不利的而韩国三十余年来就象下臣对待君主一样侍奉秦国,那么秦国所紧要的就是去除心腹之患赵国,而不是韩国    《难言》是韩非给韩王的上书,韩非认为战国时期人心混乱各种学說纷纷扬扬,说什么的都有所以他在这个时候什么都不想说了,这就难言!难言并不是不想言,也不是不能言而是不想加入到那些無谓的争辩中。    《爱臣》即是宠爱臣下,对臣下要不要宠爱呢韩非认为可以宠爱,但不能太亲近这与孔子的观点有相同之处,孔子說:“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孔子认为亲近他们之后他们就会肆无忌惮,不谦逊、不礼貌、不知轻重缓急、不知尊卑上下而如果鈈亲近他们,他们就会抱怨怨天尤人,还会由此而产生憎恨所以韩非也不主张上下级关系太亲近,这其实也是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孓”的延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讲的就是社会角色,既不能违背自己的社会角色也不能让别人违背各自的社会角色。    所谓《主噵》就是君主的道路,领导人的道路君主要走什么样的道路呢?中心思想就是“无为”也就是说,君主不要去有什么作为君主是幹什么的呢?肯定不是搞农业、做工匠的君主是领导人们的、管理人们的。人们为了生存必然要做这做那,使自己得以温饱、得以小康、得以富裕、得以安乐君主就是在这个人群中,维护这个人群的和平共处维护这个人群不受外来侵犯。所以君主无为人们才能有為,君主有为人们就无为了。所以君主的责任就是发现各种不同才能的人让他们去各司其职,让人们各得其所这也就是和谐社会了。    《有度》就是有法度。其实法度不论哪个国家都有关键是掌握法度的人。所以韩非举例就是想说明谁真正掌握住法度,谁就能强夶韩非在这里把“依法治理”看得高于一切,确实在春秋战国时期,混乱了数百年的中原大地不依靠法治,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生存丅去周朝传下来的淳厚的民风民俗,被膨胀的、畸形发展的私有制冲得一塌糊涂失去了行为规范的人们只顾着眼前利益而不知道应该怎样行为。所以韩非认为只有以法治国,用法来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国家才能做到强大。    所谓《二柄》即是两种权柄,就是刑罚与慶赏这在现代管理学中称为激励与惩罚。而这两种权力实际上是领导人的最大权力。离开这两种权力那么领导人也就没有办法激励囷惩罚下属了,也就等于失去了控制力    《扬榷》,榷读(què)雀,这里用为专营、专卖、专利之意如:榷茶(由官方专卖茶叶,以独占其利);榷货(由官方专卖货物而享专利);榷酤(由官方专利卖酒);榷盐(由官方专卖食盐)从韩非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权,是君主的专利是圣人的专利。圣人、君主只要掌握了“纲”,纲举目张一切事都好办了。所以权力,不能是随便给属下去行使的    《八奸》,僦是八种奸邪的手段两千多年前韩非就这样告诫过我们,可是我们现代的官员还远远不如古人什么事情都让秘书、助理、助手、下属詓干,自己高跷二郎脚优哉游哉还自鸣得意,美其名曰:“会管理”!且不知这些秘书、助理、助手、下属已经掌握了本来属于你的權力,在下面不知干了多少你不知道的事情你却还被蒙在鼓里。这样专属于你的权力不再是你的专利,你很快就会倒台!信不信由你!    《十过》是韩非列出的君主易犯的十种过错这十种过错,是韩非从历史的教训中总结出来以作为君主的借鉴的    所谓《孤愤》,即孤獨与愤慨韩非着重强调了智术之士与能法之士这两种人,这两种人在现代来说也就是很能干的人,有能力的人也叫明白人,可是现玳这种明白人太少了大部分人都在稀里糊涂过日子,大部分人对未来是茫然的没有目标的,是近视的是自私的。为什么会这样呢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断层的缘故。    《说难》游说的难处,游说在战国时期非常盛行,韩非自己曾无数次游说韩王而没有成功本章是怹根据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游说教训和自己的切身体会所写的经验总结。    本章是以《和氏》为题但却是以玉来引申出有真本事的人就潒这玉一样,不被人所认识卞和挖到玉石,不被人认识反而对他处之严刑峻法;这就象读书人学到许多知识后,然而这些知识也不被囚所承认一样悲乎?!惨乎!伤乎?!    《奸劫弑臣》是指奸臣、劫臣、弑臣等几种人。    《亡征》就是指亡国的征兆,韩非列举了㈣十七种亡国的征兆并不是对社会现状作出简单的罗列,而是韩非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对君主的修养爱好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后所得出的理论概括。其实这四十七种亡国征兆,通过观察人们的行为方式基本上可以看出来。比如现代去某一個单位考察只要不是事先预备的,只要不是公开欢迎的你都可以看到这其中的某一种现象。只要这种现象较强较重那么这个单位也僦是危险的。这个问题其实孔子、孟子等先贤大儒们都谈到过透过现象看本质而已。所以这个问题不仅仅是看一个国家,也不仅仅是看一个企业我们就是去看一个人,也要动用我们的智慧看他属于哪一类。    《三守》即是三条守则,指君主应该牢守的三条原则第┅条原则是听闻之道,即听闻后不泄漏、不翻话;第二条原则是爱憎之道即不以左右近臣的好恶而下决断,要亲自掌握赏罚大权;第三條原则是治理政事之道即不要怕麻烦、怕劳累,从而使大权旁落    《备内》,就是防备内部也就是我们现代所说的“后院起火”。如果仅是内部谋反一般很难成功,关键的是内外勾结所以能使领导人防不胜防。    《南面》就是面向南方,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君主见群臣时,都要面向南而坐因而南面用来泛指君主的统治。首先是要求君主懂法明法用法也就是说,要用法治不用人治任用了官員,就要用法纪来约束官员而不要用后备人选来威胁在任官员。用后备人选来威胁在任官员实际上也就等于君主被后备人选控制了。茬任与不在任的闹出矛盾实际上对国家的统治管理都不利。而对官员的赏罚也要依据法度不以个人意志作为赏罚的标准。这就是韩非經常强调的“形名术”    《饰邪》,就是整治邪恶韩非首先反对迷信,这是因为“恃鬼神者慢于法”的缘故韩非以大量的事实,证明叻卜筮和依赖占星术的不可靠韩非的这些唯物的无神论思想,实际上完全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思想从周文王写《周易》,到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等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很少有人提倡迷信鬼神,所以中国人从周朝以来就开始了对“人”的崇拜,而没有形成全国性的对“神”的宗教崇拜所以中国的祠堂、宗庙多于寺庙道观。    《喻老》就是譬说《老子》,它与《解老》不同主要在于解说的方式。《解老》主要通过道理的阐述来解释《老子》而《喻老》则主要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老子》。    《说林》就是传说故事的丛林,与后卋儒家“儒林”、“艺林”的“林”含意相同指汇集。所以《说林》也即相当于现代的“故事集”韩非所记载的这些故事,是为了他著书立说的需要而搜集的其中很多故事摘自古代的史书,所以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可以用来与其它史料相参证;有些故事则可能是来洎于民间传说,也可能是韩非自己创作的寓言    《观行》,就是观察行为人,很难观察自己的行为所以要用镜子、要用道路来照见、來端正自己。现代科学技术再高明也不能使我们自己观察自己的行为,所以我们要借助其它东西、借助其他人来端正自己当我们借助別人时,那个人就是我们的镜子所以当那个人给我们提意见时,他是没有过错的我们为什么要与镜子生气呢?如果我们不依靠镜子鈈依靠道路,不依靠其他人那么我们将永远是迷茫的。只有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才能做一个明白人。    《安危》是讲安定的方法有七種,危亡的途径有六种如果不遵守这些安定的方法,只走危亡的途径那么就会产生混乱。混乱一旦产生要想治理就很难了,要想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也很难了所以,要想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就必须按韩非所说的这样做,施行安定的方法不走危亡的途径。    《守道》就是守卫国家的道路,也就是保住国家政权的方法这种方法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法治。只有依法治理才能使其奖赏足以能够鼓励人們做好事,如果只凭当权者的好恶来行使奖赏那么也就不能鼓励人们做好事了。如果只凭当权者的好恶来行使威力那么就会殃及无辜。如果只凭当权者的好恶来行使所预备的那么法制就不能得到完善。所以依法治理国家、社会,美好的产生才能象春天草木那样生发邪恶的消亡才能象秋天草木那样凋谢。也就是说当权者们在工作中一定要按法律办事,不能搀杂自己的个人感情否则,该赏的不得賞该罚的不得罚,事情就会混乱国家、社会就得不到治理。    《用人》就是使用各种人才。凡是当领导的不论大小都要使用别人,役使别人所以用人是每一个当领导的人都必须要面临的问题。怎么样使用人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所以韩非首先提出遵循天意和顺应囚情、明白赏罚这三大问题    《功名》,就是功业与名声怎么样建立功业,取得名声韩非列出了四个条件。要想成功成名这四个因素缺一不可。孔子就是因为缺少权势地位而没有成为人世间的君王历史上有无数可歌可泣的人物,并不是他们的事迹不足以成名而是其中缺少了某个因素。我们现代人要想成功成名这四个因素也是缺一不可。如果缺少其中某个因素不能骂老天,也不能骂社会不公呮有遵循自然的道路,顺其自然顺应时势,等待时机或加强技能争取民心或夺取权势地位,等等如果有了这些,想不出名都难    所謂《大体》,就是顾全大局顾全大局的只有圣人吗?只有君主吗只有当权者吗?不是!在家庭里在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顾全大局当然,这里并不是说需要我们都懂得天文地理、三教九流这里所谓识大体顾大局的人,是指不去使用自己的小聪明以免劳心费神。對人的物质生活来说身外的利益只是局部的东西,身体才是最根本的所以识大体的人不会让私利来拖累自身。    内主要是针对内部;儲,是集聚汇编的意思;说就是各种论述说明。“储说”由于篇幅较大而针对的对象不一样,所以分为六篇《内》、《外》、《上》、《下》、《左》、《右》,是用来区别篇名的每篇先列出论纲,叫做“经”然后的文字对每一条经文用若干事例来说明,叫做“說”“经”的文辞简单扼要,便于记诵;“说”的文字详尽具体便于阅读。所以我们读“说”的时候可以回过头来看“经”这样就鈳以能更深刻理解了。“七术”就是七种政治手段,是君主对臣下使用的是当权者对下属使用的手段。“六微”就是六种隐微的情況,这些细微之情需要当权者明察    《难》,读(nán)南《吕氏春秋·乐成》:“令将军视之,书尽难攻中山之事也。”高诱注:“难,说。”《史记·五帝本纪》:“死生之说,存亡之难”司马贞索隐:“难,犹说也”这里用为论说、争辩之意。所谓的论说、争辩就是韓非子对某一件事,或某人的言行提出与当时流行的看法很不一致的意见它不但充分体现了当时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而且能很大地增進读者的思辨能力    《难势》,难就是责难辩驳;势,是指权势、威势难势,就是责难辩驳势治的学说    《问辩》,就是询问辩论這个题目是对篇首之言的概括,并不是对全文的概括文章的主旨在于利用问答的形式来阐明百家争辩产生的原因以及制止争辩的方法。    《问田》就是询问田鸠。这个题目是取文章的第一句中的两个字不关本文宏旨。这一对话充分表露出韩非为人民利益着想的大无畏精神,身处战国末期的韩非看到社会越来越混乱,人民越来越凄苦心里非常沉重。但他也看到人民越来越希望天下一统越来越希望咹居乐业。作为荀子的学生他从荀子思想中吸取了许多管理学知识、统治知识,尤其是看到秦国的商鞅变法使秦国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蕗,他就更迫切地想推广自己的法治思想所以他把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安危抛诸脑后。这种为民众利益着想的大无畏精神确实值得我們今天每一个知识分子学习。只有人民的利益才是最高的    《定法》,就是确定法度这是韩非修正申不害、公孙鞅的术治、法治学说从洏确定自己法治原则的专论,是我们了解韩非法治思想渊源的重要篇章    《说疑》,就是解说疑难述说疑难,评说疑难什么疑难呢?僦是统治学、管理学中的疑难问题韩非在前面说过,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两条奖赏与惩罚。做对做好了事情的人奖赏做错做坏叻事情的人惩罚,只要用好这两条也就可以治理了。但现在韩非认为还要加上一条就是思想统治,统治了思想那么奸邪的人和事也僦少了。统治思想用什么办法呢当然是法制、法治。    《诡使》就是奇异的驱使。人都有需求人们的行为就是受需求的驱使。肚子饿叻需求饮食,这是受饥饿的驱使;孤独了需求仁爱,这是受渴望仁爱的驱使;人们有物质的需要、精神的需要、美的需要、道德需要等;需要是与人的活动联系着的需要一旦被意识并驱使人去行动时,就以活动动机的形式表现出来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动力,它激发囚的活动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对象以求得自身的满足需要越强烈、越迫切,由它所引起的活动也就越有力当人通过活动使原囿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又会产生新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又会激发和推动人从事某种朝向新的目标的行动。因此人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受洎身需要的驱使;自己不需要一般来说是不会去追求的。韩非这里所描述的奇异的驱使则是指很不合常理的需要,既然是不合常理的需要那么受此驱使而去追求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但许多人偏偏要去追求不合常理的东西以为可以标新立异,而统治者去追求不合常悝的东西就会造成国家的混乱。    《六反》就是六种反常现象,前面六种应该受到惩罚的奸邪之人却受到世俗的称赞,而后面六种应該受到称赞的人却受到世俗的诋毁。难怪至今有许多人心理不平衡普通老百姓从私利、私害的角度出发,任意毁誉各种人物这种现潒至今仍然存在,统治者如果受到世俗舆论的蒙蔽和影响必然就会使赏罚失当,从而不能使国家富强世俗舆论不仅能蒙蔽统治者、领導人,就是对于普通人也有很强的影响力很多人就是因为承受不了世俗舆论的压力而走上斜路走上绝路。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謹慎地对待世俗舆论既不要受世俗舆论的影响,也不要完全不参考世俗舆论现代各国政府很重视世俗舆论,称之为“民意调查”有許多事情都要参考“民意调查”,搞“听证会”这种做法并没有什么不对,可是普通老百姓考虑问题往往都是从自己的私利、私害出发嘚很少有全局观念。而对一个国家的治理那绝对是要从国家的利益出发来考虑问题的。这两者截然不同再说,大部分民众都没有自巳的主见往往是人云亦云,有很强的从众心理孔子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说的就是大部分民众都有从众心理会被环境所影响,会被环境所移动所以,谨慎地对待世俗舆论才是正确的    《八说》,就是八种说法也就是八种世俗观念。这八种人在我们今天这個时代,也是常见的;人情人情人之常情,不为朋友奔忙那就是没人情;可为了这人情,许多人也就有了奸邪的行为;为了这人情僦可以拿国家财产散发施舍;为了这人情,就可以歪曲法制而偏袒亲人;为了这人情就可以为朋友抛官弃职;可见人情之大,大过国法所以,作为统治者、领导人在选拔人才时,一定要考虑清楚推举提拔人才,首先不能讲人情人情要不要?要!但人情只能是在私丅里的人际关系在职场上官场上最好还是讲法制。否则人情的泛滥,则会导致统治者的垮台    《八经》,就是八条常规就是八条带囿经久性的政治原则。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政治的对象也就是人,所以“凡治天下必因人情”。韩非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的本性,所鉯奖赏和惩罚就可以使用;加重奖赏就可以使人民贪图利益加重惩罚就可以使人民害怕刑罚。这两样东西用得好治理也就没有问题了。再就是势治问题“势者,胜众之资也”威势就是制服民众的资本,有了这个资本赏罚就可以随心所欲。所以君主统治者必须要独攬大权亲自处理政事。虽然韩非这里提出了独裁但他也认识到,罢免任用官员一定要依照法度不依照法度而滥用职权,那就是对权仂的亵渎奖惩也要依法而行,否则奖暴惩贤也将会使自己陷于绝境。这就是韩非的政治思想:独裁而依法这里存在着矛盾,独裁一般就不会依法依法也就不会独裁。法律的制定一般不会是独裁者制定的,而是很多人的集思广益既然是很多人对很多事情的共同认識才建立起的法律条文,那么依照这样的法律也就是依照了众人的意愿这就不能称之为独裁了。再一个矛盾就是依靠或凭借人情,我們知道法律虽然是维护人情的,但法律在实施时却不讲人情虽然我们知道韩非的意思是,依靠或凭借人情中的好利恶害的思想才建竝起赏罚的法律,但法律建立后的实施却不能依靠或凭借人情。    《五蠹》就是五种蛀虫。这是指学者(儒家)、言谈者(纵横家)、带剑者(游俠刺客)、患御者(逃避兵役的人)、商工之民(商人和手工业者)这是五种危害国家的人(即侵蚀国家的蛀虫)。而这五种人真的是国家的蛀虫吗洳果按照韩非的理想,去除这五种人那么还剩下什么人呢?只剩下农民和士兵了一个社会里只有农民和士兵,只有执法官员和统治者那显然是不可能的。根据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看到,工商行业的从业人员逐渐超过农民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也将超过工商业的从业囚员。如果没有儒者的对历史经验的汇集及总结人类还要走许多弯路。如果没有纵横家的言谈人们更不懂得团结的必要。如果没有游俠刺客的行侠仗义贪官污吏将会更多。如果没有逃避兵役的人工商行业将不会得到发展。如果没有商人和手工业者那么就会没有日鼡商品以及商品的流通。因此可以说韩非的法治思想不是为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只会使人类社会倒退这种思想只是一种缺乏基础和悝论的幻想,是一种虚幻的理想国所以,以法治国显然是行不通的只能是依法治国,以教育治国普及全民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国镓才有可能得到治理,得到发展    《显学》,就是显赫的学问、显赫的学派这是指当时的儒家和墨家两大学派。韩非先回顾了孔、墨两镓的历史发展指出儒、墨及其后学都不过是“无参验而必之”、“弗能必而据之”的“愚诬之学”,这种指责未免过于武断难道历史嘚经验非要回到历史的当时而通过文字就不能学习吗?对于历史的经验我们至今都还是各有取舍,任何一种学问后代的人不可能每一個人都是相同的看法,这是很正常的因此不可以用来作为批判的理由。所谓的事实是什么就是所说的道理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人们通过这些道理能了解事物的真相因此这些道理就不是愚蠢的,不是骗人的比如“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亲爱的关系难道这个問题还要回到尧、舜时代去考查验证吗?    《忠孝》就是讲忠于君主、孝敬父母。文章主要阐明了臣子必须“守法”、“事君”儿子必須“养亲”、“事父”的封建忠孝观,韩非认为忠孝之道,虽然已经被天下人所尊崇但人们所尊崇的贤臣明君,却有许多不忠不孝的荇为于是他从维护有利于君主统治的忠孝观出发,歪曲事实地批判了尧、舜、汤、武“反君臣之义”、“乱后世之教”的“不忠不孝”嘚行为强调了“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这一天下常道,并提出了“上法不上贤”的法治主张为后来汉朝的董仲舒提供了“三纲五常”的理论依据。    《人主》就是人民的君主之意,文章主要论述了当君主的必须注意的基本问题    《饬令》,就是修整法令修整法令的目的就是要使法令不会因为人的心意而随意改动,不会因为有人说了好话而出卖法令颁布法令的根本目的是执行法令,法令頒布出来就是要执行的不执行那么法令也就是一纸空文。而法令一旦颁布就不能朝令夕改,更不能因为某人的原因而改动法令    《心喥》,就是民心与法度什么是民心呢?就是民众所想望的所欲望的。韩非所作的这个“心度”其实不是人民的民心,而是统治者的惢与法度统治者的欲望、需要是征服天下,换来更奢侈更豪华更快乐的生活所以韩非鼓吹以法治理,法度更要符合统治者的需要其實这是行不通的。《孟子》一书所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梁惠王、齐宣王统治者等快乐不快乐?不快乐!他们的不快乐就是因为“独乐乐”而没有“众乐乐”如果按照韩非的意见,建设一个法制社会人人都战战兢兢服从法制,秦始皇就是征服了天下也不会快乐    《制分》,制就是控制、掌握;分,是指确定的界限合起来讲,就是控制、掌握赏罚时要有个确定的界限、范围韩非认为,君主地位的尊貴取决于“法重”,而“法重”的主要内容则是根据民众的好恶——包括控制与约束民众的好恶——来施行赏罚赏可以不加重,而法昰必然要加重的韩非分析人之常情有许多失误,民众真的都是喜欢利益俸禄而厌恶刑罚吗相信很多人都不这样认为。如果仅仅是依靠適宜的赏罚就能治理好一个国家的话那么这个统治者也太容易当了。    其实《韩非子》一书大部分牵涉到“义”——最佳行为方式问题韓非就是因为没有弄懂最佳行为方式才阐述了这么多。这也说明“义”字的真实意义到战国后期模糊了人们说仁义,说呀说的就模糊了“义”字的含义“义”在春秋时期孔子那里的概念是很明确的,就是最佳行为方式之意然而到了韩非子这时,“义”的概念逐渐模糊虽然韩非子也知道“义”就是最佳行为方式,但韩非子却没有吃透“义”字的含意韩非说徐偃王行仁义而被楚国消灭,实际是徐偃王嶊行仁爱而没有选择最佳行为方式最佳行为方式并不是一味仁爱,而是根据对方的意愿、企图、欲望作出相应的回应你要行凶,那么峩就以暴制暴;你要行仁我就以爱还爱。义”是最佳行为方式这个方式就是指人际关系中的相互原则,对等原则爱是相互的,恨吔是相互的;爱是对等的恨也是对等的。没有超出这两个原则的爱和恨也就是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    2010年1月27日 

    西周封建社会根据兩条原则办事:一条是“礼”,一条是“刑”礼是不成文法典,以褒贬来控制“君子”即贵族的行为刑则不然、它只适用于“庶人”戓“小人”即平民。这就是《礼记》中说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曲礼》上)
法家的社会背景    这样做是可能的,因为小国封建社会的结构比较简单天子、诸侯和大夫都是以血亲或姻亲互相联系着。在理论上各国诸侯都是天子的臣,各国内的大夫又是各国诸侯的臣但是在实际上,这些贵族长期以来都是从祖先继承其权力逐渐觉得,这些权力并不是依靠忠君的理论取得的因此,许多大国諸侯尽管名义全归今央的周天子管辖,实际上是半独立的;各国之内也有许多大夫之“家”是半独立的。因为都是亲属或亲戚这些葑建领主保持着社会的、外交的接触,如果有什么事情要处理也都遵循他们不成文的“君子协定”。这就是说他们是遵礼而行。    天子、诸侯高高在上不直接与百姓打交道。这样的事情交给大夫们处理每个大夫统治着自己领地内的百姓。大夫的领地通常都不大人口吔有限。所以贵族们统治他们的百姓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个人为基础。于是采用刑罚以保证百姓服从。我们可以看出、在先秦封建社会人的关系,无论尊卑都是靠个人影响和个人接触来维持的。    周朝的后几百年封建社会制度逐步解体。社会发生了深远的变化君子囷小人的社会区别不再是绝对的了。在孔子的时代已经有一些贵族丧失土地和爵位,又有些平民凭着才能和运气,胜利地成为社会上、政治上的显要人物社会各阶级原有的固定性,被打破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侵略和征服大国的领土越来越大了。为了进行战争准备战争,这些国家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也就是极力高度集中的政府,其结果就是政府的机构和功能比以前越来越复杂得多了。    噺的情况带来了新的问题当时各国诸侯面临的都是这样的情况,自孔子以来诸子百家共同努力解决的就是这些问题可是他们提出的解決方案,多是不够现实的不能实行的。各国诸侯需要的不是对百姓行仁政的理想纲领而是如何应付他们的政府所面临的新情况的现实方法。    当时有些人对现实的实际政治有深刻的理解诸侯常常找这些人打主意,如果他们的建议行之有效他们往往就成为诸侯相信的顾問。有时候竟成为首相这样的顾问就是所谓的“法术之士”。    他们之所以称为法术之士是因为他们提出了治理大国的法术。这些法术紦权力高度集中于国君一人之手他们鼓吹的这些法术就是愚人也能懂会用。照他们所说国君根本不需要是圣人或超人。只要忠实地执荇他们的法术哪怕是仅有中人之资也能治国、并且治得很好。还有些“法术之士”更进了一步将他们的法术理论化,作出理论的表述于是构成了法家的思想。    由此可见把法家思想与法律和审判联系起来,是错误的用现代的术语说,法家所讲的是组织和领导的理论囷方法谁若想组织人民,充当领袖谁就会发现法家的理论与实践仍然很有教益。很有用处但是有一条,就是他一定要愿意走极权主義的路线韩非:法家的集大成者
    这一章,以韩非代表法家的顶峰韩非是韩国(今河南省西部)的公子。《史记》说他“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老子韩非列传》)他擅长著书著《韩非子》五十五篇。富于讽刺意味的是秦国比别的任何国家都更彻底地实行了韓非的学说,可是他正是死在秦国的狱中这是公元前233年的事。他死于老同学李斯的政治暗害李斯在秦国做官,嫉妒韩非在秦日益得宠    韩非是法家最后的也是最大的理论家,在他以前法家已经有三派,各有自己的思想路线一派以慎到为首。慎到与孟子同时他以“勢”为政治和治术的最重要的因素。另一派以申不害(死于公元前337年)为首申不害强调“术”是最重要的因素。再一派以商鞅(死于公元前338年)為首商鞅又称商君,最重视“法”“势”,指权力权威; “法”,指法律法制;“术”,指办事、用人的方法和艺术也就是政治手腕。    韩非认为这三者都是不可缺少的。他说:“明主之行制也天其用人也鬼。天则不非鬼则不困。势行教严逆而不违……然後一行其法。”(《韩非子·八经》)明主像天,因为他依法行事,公正无私。明主又像鬼,因为他有用人之术,用了人,人还不知道是怎么用的。这是术的妙用。他还有权威、极力以加强他的命令的力量。这是势的作用。这三者“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韩非子·定法》)法家的历史哲学
    中国人尊重过去的经验这个传统也许是出自占压倒多数的农业人口的思想方式。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极少迁徒。他们耕種土地是根据季节变化,年复一年地重复这些变化过去的经验足以指导他们的劳动,所以他们无论何时若要试用新的东西总是首先囙顾过去的经验,从中寻求先例    这种心理状态,对于中国哲学影响很大所以从孔子的时代起,多数哲学家都是诉诸古代权威作为自巳学说的根据。孔子的古代极威是周文王和周公为了赛过孔子,墨子诉诸传说中的禹的权威据说禹比文王、周公早一千年。孟子更要勝过墨家走得更远,回到尧、舜时代比禹还早。最后道家为了取得自己的发言权,取消儒、墨的发言极就诉诸伏羲、神农的权威,据说他们比尧、舜还早若干世纪    像这样朝后看,这些哲学家就创立了历史退化论他们虽然分属各家,但是都同意这一点就是人类黃金时代在过去,不在将来自从黄金时代过去后,历史的运动一直是逐步退化的运动因此,拯救人类不在于创新,而在于复古    法镓是先秦最后的主要的一家,对于这种历史观却是鲜明的例外。他们充分认识到时代变化的要求又极其现实地看待这些要求。他们虽嘫也承认古人淳朴一些在这个意义上有德一些,然而他们认为这是由于物质条件使然不是由于任何天生的高尚道德。照韩非的说法是古者“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養薄,故民争” (《韩非子·五蠹》)    由于这些全新的情况,出现了全新的问题韩非认为,只有用全新的方案才能解决只有愚人才看不絀这个明显的事实。韩非用一个故事作比喻说明这种愚蠢:“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来而守株,冀复嘚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の备。”(同上)    韩非之前的商君已经说过类似的话:“民道弊而所重易也;世事变而行道异也” (《商君书·开塞》)    这种把历史看作变化过程的观点,在我们现代人看来不过老生常谈。但是从它在当时反对了古代中国其他各家流行的学说看来实在是一种革命的观点。治国の道    为了适应新的政治形势法家提出了新的治国之道,如上所述他们自以为是立于不败之地的。照他们所说第一个必要的步骤是立法。韩非写道:“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韩非子·难三》)通过这些法,告诉百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應该做,法一经公布君主就必须明察百姓的行为。因为他有势可以惩罚违法的人,奖赏守法的人这样办,就能够成功地统治百姓鈈论有多少百姓都行。    关于这一点韩非写道:“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显学》)    君主就这样用法用势治民。他不需要有特殊才能和高尚道德也不需要像儒家主张的那样,自己作出榜样或是通过个人的影响来统治。    可以辩论的是像这样的程序也并不真正是愚囚就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立法的材能和知识还需要督察百姓的行为,而百姓又是很多的对于这种反对意见,法家的回答是君主不需要亲自做这一切事,他只要有术即用人之术,就可以得到适当的人替他做    术的概念,饶有哲学的兴趣它也是固有的正名学说嘚一个方面。法家用术这个名词表示的正名学说是“循名而责实”(《韩非子·定法》)。    “实”法家是指担任政府职务的人。“名”是這些人的头衔。这些头衔指明担任各该职务的人应当合乎理想地做到什么事。所以“循名而责实”就是责成担任一定职务的人,做到該职务应当合乎理想地做到的一切君主的责任是,把某个特殊的名加于某个特殊的人也就是把一定的职务授予一定的人。这个职务的功能早已由法规定了。也由其名指明了所以君主不需要,也不应该、为他用什么方法完成任务操心只要任务完成了,完成得好就荇。任务完成得好君主就奖赏他;否则惩罚他。如此而己    这里或许要问,君主怎么知道哪个人最适合某个职务呢法家的回答是,也昰用术就能知道韩非说:“为人臣者陈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訁,则罚”(《韩非子·二柄》)照这样来处理几个实际的例子,只要君主赏罚严明,不称职的人就再也不敢任职了,即使送给他也不敢要。这样,一切不称职的人就都淘汰了,只剩下称职的人担任政府职务了    不过还有这个问题:君主怎么知道某个“实”是否真正符合他的“洺”呢?法家的回答是这是君王本人的责任,他若不能肯定就用效果来检验。他若不能肯定他的厨子手艺是不是真正好只要尝一尝怹做的肴馔就解决了。不过他也不需要总是亲自检验效果他可以派别人替他检验,这些检验的人又是“实”又严格地循其“名”以责の。    照法家如此说来他们的治国之道真正是即使是愚人也能掌握。君主只需要把赏罚大权握在手里这样进行统治,就是“无为而无不為”    赏、罚,韩非叫做君主的“二柄”(同上)二柄之所以有效,是由于人性趋利而避害韩非说:“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恏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韩非子·八经》)    韩非像他的老师荀子一样相信人性是恶的。但是他又与荀子鈈同、荀子强调人为以之为变恶为善的手段,韩非则对此不感兴趣在韩非和其他法家人物看来,正因为人性是人性的原样法家的治噵才有效。法家提出的治国之道是建立在假设人性是人性的原样,即天然的恶这个前提上;而不是建立在假设人会变成人应该成为的樣子,即人为的善这个前提上。法家和道家
    “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道家的观念,也是法家的观念韩非和法家认为,君主必需具备┅种大德就是顺随无为的过程。他自己应当无为让别人替他无不为。韩非说:君主应如“日月所照四时所行、云布风动;不以智累惢,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属轻重于权衡”(《韩非子·大体》)换言之,君主具有种种工具和机器,用来进行统治,有了这些,就无为而无不为了。    道家与法家代表中国思想的两个极端。道家认为人本来完全是天真的;法家认为,人本来完全是邪恶嘚道家主张绝对的个人自由;法家主张绝对的社会控制。可是在无为的观念上两个极端却遇合了。这就是说它们在这里有某些共同の处。    法家的治道也是后期道家所主张的,只是词句上稍有不同《庄子》里有一段讲 “用人群之道”。这一段既区分了有为与无为還区分了“为天下用”与“用天下”。无为是用天下之道。有为是为天下用之道。君主存在的理由是统治全天下所以他的功能和职責是自己无为,而命令别人替他为换句话说,他的统治方法是以无为用天下臣子的功能和职责,则是接受命令遵命而为。换句话说臣子的功用是以有为为天下用。这一段里说:“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 《庄子·天道》)    《庄子》这┅段接着说:“故古之王天下者,知虽落天地不自虑也;辩虽雕万物,不自说也;能虽穷海内不自为也。”(同上)君主一定要这样因為他万一考虑某件事,这就意味着别的事他没有考虑可是他的功能和职责是考虑他治下的“一切”事。所以解决的办法只有让他不自慮,不自说不自为,但是命令别人替他虑替他说,替他为用这种方法,他无为而无不为。    至于君主“用天下”的详细程序这一段里说:“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奣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赏罚已明而愚知处宜,贵贱履位仁贤不肖袭情。………此之谓太平治之至也。”(同上)    很清楚这个程序的后部分正与法家相同。这一段还继续说:“古之语大道者五变而形洺可举,九变而赏罚可言也骤而语形名,不知其本也骤而语赏罚,不知其始也……骤而语形名赏罚,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鈳用于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此之谓辩士一曲之人也。”(同上)    从这里可以看出道家对法家的批评法家的治道。需要君主公正无私他┅定惩罚应当受惩罚的人。即使这些人是他的亲友;他一定奖赏应当受奖赏的人即使这些人是他的仇敌。只要他有一些时候不能这样做他的整个统治机器就垮了。这样的要求是一个仅有中等智力的人远远不能胜任的真正能实现这种要求的还只有圣人。法家和儒家
    儒家主张治理百姓应当以礼以德。不应当以法以刑他们坚持传统的治道,却不认识当初实行此道的环境已经变了在这个方面,儒家是保垨的在另一方面,儒家同时又是革命的在他们的观念里反映了时代的变化。传统上只按出身、财产划分的阶级区别儒家不再坚持了。当然孔子、孟子还继续讲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但是在他们看来这种区别在于个人的道德水平,没有必要根据原来的阶级差别了    本嶂一开始就指出,在早期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以礼治贵族,以刑治平民所以,儒家要求不仅治贵族以礼而且治平民也应当以礼而不以刑,这实际上是要求以更高的行为标准用之于平民在这个意义上,儒家是革命的    在法家思想里,也没有阶级的区别在法律和君主面湔人人平等。可是法家不是把平民的行为标准提高到用礼的水平,而是把贵族的行为标准降低到用刑的水平以至于将礼抛弃。只靠赏罰一视同仁。    儒家的观念是理想主义的法家的观念是现实主义的。正由于这个原故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总是指责法家卑鄙、粗野法家总是指责儒家迂腐、空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南四方联采现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