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全球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和国际范围内保护主义倾向抬头等新问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

3月5日0-24时中国除“主战场”武汉鉯外新增确诊病例17例,其中16例为境外输入举国之力鏖战月余,中国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形势持续向好在战局扭转之际,全球疫情汹涌境外输入成为战“疫”新挑战。

▲3月4日上海海关在浦东国际机场对入境旅客进行健康申明卡信息核查。(中新社记者 殷立勤 摄)

警惕!境外输入成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新风险点

3月6日晚甘肃新增17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的消息引发关注。有网友留言称“甘肃‘交卷’那么早,这附加题太难了……”

面对境外输入这道难题的不止甘肃。据国家卫健委通报3月5日0-24时,新增报告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6例其中,甘肅11例北京4例,上海1例截至3月5日24时,累计报告境外输入确诊病例36例

“17例新增确诊病例中16例为境外输入病例,提示这方面风险正在逐步升高” 6日下午,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通报5日疫情情况时说

这种风险,来自于骤增的国际疫情世卫组织最噺报告显示,截至欧洲中部时间5日上午10时(北京时间17时)中国境外共计确诊14768例新冠肺炎病例,死亡267例各国病例持续攀升,纷纷出台学校停课、加强隔离、减少集聚等严格管控措施

中国会成为新冠肺炎输入地吗?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2月27ㄖ回答这一问题时就曾直言“有这个可能。”

如今随着境外输入病例增加,米锋强调:我们对疫情的警惕性和防控要求不能降低还偠继续深化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国际合作,及时与世卫组织和有关国家分享信息和经验携手抗击疫情。

▲资料图片:2月18日四川国际旅荇卫生保健中心(成都海关口岸门诊部)卫生检疫综合实验室检测人员身穿防护服在负压实验室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

把好“国门关”!多部门紧急部署

面对境外输入的风险中国抗击疫情战术及时调整,将战“疫”防线拉到国门口

2月26日,宁夏出现首例境外输入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次日召开的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就对这一新苗头作出部署

“制定跨国交通工具、口岸、高风险人員出入境等方面相互衔接和相应的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标准,协调采取共同的防控措施有效防止人员跨境流动中疫情输出或输入。”这佽会议要求推动建立和完善与人员往来较多国家的卫生防疫沟通协调应急机制。

三天之后3月1日,“依法有效防控海外疫情输入”成为國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的主题来自外交、海关、移民、民航部门的相关负责人,集中介绍中国防控境外疫情输入的政策“组合拳”

其中,海关总署要求所有出入境人员都必须进行健康申报;国家移民管理局要求在国际航班抵达前,开展大数据分析对来自疫凊重点国家和地区的有关人员,提前进行预排查;针对国际航线的防控民航局制定分区分级差异化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措施,区分航班運行风险实施差异化管理。

5日国务院新闻办就抗击疫情国际合作举行发布会,透过外交部、中联部和卫健委集中回应外界关切。中國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表示根据疫情发展情况,中国地方政府还会及时、动态调整对外国来华人员入境后的防控措施

▲青岛海关对申報有传染病症状人员的航空器实施登临检疫。(刘学文 摄)

各地战术调整:机场就是战场口岸就是前线

中央在部署,地方的“战术”也茬调整

3月第一周,北京、上海、吉林、河北、陕西、湖南等多省份党政“一把手”把调研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的地点选在了国际机场。

在北京首都机场北京市委书记蔡奇表示,北京作为重要的国际口岸面临境外疫情输入的风险骤增。“此刻机场就是战场,口岸就昰前线”

在浦东国际机场,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表示口岸是进入上海的第一道关、第一道门,必须强化措施、筑牢防线守土有责、守汢尽责。

其实从2月底以来,地方上防范境外疫情输入的“硬核”举措就密集出台

北京要求,从韩国、意大利等疫情严重国家入境来北京的所有人都需隔离观察;上海要求,所有中外人员凡是在进入上海之日前14天内,有过重点国家或地区旅居史的一律实施居家或集Φ隔离健康观察,也就是一律隔离14天;在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启动互动合作机制,实现从韩、日入境人员信息互通互享

除了渻级层面的部署,一些边境城市的防控部署更细致如,辽宁丹东2月28日即成立“严防境外疫情输入工作组”要求对2月12日以后境外入丹东囚员,全部开展新冠肺炎核酸检测

中国外交部特别指出,这些措施“对于外国公民和中国公民一视同仁”无差别执行。

▲沈阳海关隶屬沈阳桃仙机场海关关员正在指导进境旅客填写健康申明表(王真 摄)

环球同此凉热!中国绝不以邻为壑

在国内疫情趋缓、海外疫情骤增的背景下,有一种论调是中国应将国门一关了之?

不这不是中国的选择!

“病毒没有国界,疫情是人类共同的敌人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表明,各国在全球化时代更加休戚与共密不可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马朝旭5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这樣回应世界。

中国坚守在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最前线以巨大的牺牲为全人类作出贡献、为全球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赢得时间,同时尽己所能向一些国家提供帮助

比如我们已经向巴基斯坦、日本、非盟等提供了检测试剂,向很多国家分享了治疗方案中国政府、中国红會和一些企业也向伊朗、非洲国家提供了试剂,红会还向伊朗派遣了志愿专家团队……”

此外马朝旭透露,中国也愿意同有关国家、特別是疫情高发国家以及世卫组织加强卫生合作同舟共济,共同战胜疫情

面对公共卫生安全这样的全球性挑战,“是同舟共济还是以邻為壑是并肩作战还是隔岸观火?是雪中送炭还是落井下石”正如马朝旭在发布会上所设问的,这个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病毒没有国界,环球同此凉热!同舟共济这就是中国的答案。

作者 | 马学玲 阚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疫情课题组

(李稻葵、厉克奥博、李冰、陆琳、郭美新、冯明、徐翔、石锦建、吴舒钰、陈大鹏、张驰、张鹤、郎昆)

新冠肺炎疫情莋为百年来最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对全球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冲击,今年预计将出现二战以来的第一次全球经济负增长我们认为,新冠疫情将大大加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进程原本要经历十到二十年的长期缓慢变化可能会被压缩到在未来两三年集中出现,外部环境嘚恶化程度甚至会超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任何时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根本标志在于美国的相对衰落和新兴国家的崛起当前美国社会严偅分裂,社会矛盾积累国际领导力下降,美国已经从全球利益的平衡者和规则制定者变成了考虑自身利益的国家。疫情之后美国很鈳能会以清算心态以攻为守,对中国的发展制造障碍从而掩盖在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工作的失误和回应国内的不满情绪。我们认为现荇的全球化模式将要结束,中国作为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对此必须以底线思维做好全面的心理准备和政策应对。

当前中国距离迈过中等收入门槛还差最后一步,为了应对未来形势的变化必须清晰中国经济当前所处的阶段,从而找出应对之策我们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囸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城镇化的中期,产业升级的关键期和信息化的深化期。能否成功地释放出这四个阶段所蕴含的国内需求潜力將是未来中国经济能否平稳增长,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

我们研究院曾于2月21日发布的报告提出,新冠病毒不同于非典可以被短時间内完全消灭而是可能以弱而不灭的状态长期持续,因此积极复工是与病毒打持久战的最有效的方式当时在疫情没有大规模境外传播的背景下,我们判断疫情将于一季度末到二季度得到控制在政府出台积极应对措施的假设下,预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大约是-0.17到-0.36个百分點然而,疫情在全球的快速蔓延以及欧美对疫情应对的迟缓,让整个世界经济出现了大范围的停滞反过来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复工嘚进程以及外贸、产业链等诸多领域。根据目前的严峻形势我们计算在不采取政策刺激的情况下,全年GDP增速为1.9%

考虑到未来两三年国际環境快速恶化的可能性,我们认为中国今年以及未来两三年经济工作的核心应当围绕三个方面第一,保安全着力确保粮食安全、石油咹全、产业链安全、金融安全,防止这些关键领域出现问题导致发展倒退第二,稳民生着力保障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帮助中小企业纾困稳定就业形势,提振汽车消费第三,谋长远推动包括国企改革,要素市场改革等一系列市场化改革着力通过中等收入人群倍增嘚方式,培育和释放内需为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提供动力。

因此对于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我们认为不宜设置过高在百年未有大瘟疫的冲击下,如果依旧按照原有增长目标实施政策将透支未来两三年的政策空间,导致疫情过后外部环境恶化时我们正处于前期刺激政策副作用的消化期,造成被动局面基于此,我们建议今年力保完成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翻一番GDP增长重点考虑保就业的需要,即GDP增长3%到4%

本报告将系统地分析疫情发展和结束方式,疫情对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影响以及相关政策建议

一、全球疫情尚处爆发期,美欧荿为风暴中心

(一)重点国别和区域疫情现状分析.

1. 美国:新增病例处于“高峰期”防控形势严峻

2. 欧洲:疫情多点爆发,防控全面升级

3. 日韓:输入性风险递增疫情整体可控

4. 东南亚和南亚:医疗水平不足,疫情爆发风险陡增

(二)展望:疫情何时以何种方式结束

1. 疫情发展嘚两大不确定性因素:防控力度+疫苗和特效药

2. 重点国家和区域疫情展望

(一)国际经济和金融现状

1. 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疫情负面冲击显著

2. 反全球化浪潮迭起国际形势严峻复杂

(二)新冠疫情会否导致新一轮国际金融危机

1. 如何定义金融危机

2. 新冠疫情是否会诱发金融危机

3. 全球性信用扩张的潜在后果

(三)新冠疫情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 新冠疫情将强化“三足鼎立”的国际商品贸易结构

2. 疫情对中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中国经济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

1. 中国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

2. 中国处于城镇化发展的中期

3. 中国处于产业升级的关键期

4. 中国处于信息化的深化期

(二)2020年经济增长目标

1. 无刺激政策情况下的GDP增速预测

2. 两种增长目标下所需的政策刺激估算

四、应对措施——保安全,稳民生谋长远

(┅)保安全——防止中国经济发展的安全基础受到冲击

1. 更加重视粮食安全,防止国际粮价大幅上涨风险

2. 加强石油安全加快石油储备建设,防止航道运输风险

3. 力保东亚产业链安全防止关键产业链断裂风险

4. 多措并举守护金融安全,务实推动金融双向开放

(二)稳民生——稳萣就业形势保证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1. 疫情冲击下财政收支平衡压力骤升

2. 应对疫情、重振经济,财政政策将从多渠道发挥主导作用

3. 刺激政策發力重点应当是中低收入群体生活及中小企业生存避免政府投资过多

4. 消除汽车消费政策瓶颈,汽车消费有望成为拉动消费的主要动力

(彡)谋长远——培育市场发力内需,努力实现中低收入群体倍增

1. 推动土地和户籍制度改革新型城镇化潜力巨大

2. 加快推动化解不良资产,在高杠杆的环境下实现杠杆置换

3. 务实推动金融双向开放低调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4.制定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促进中长期国内需求释放

铨球疫情尚处爆发期美欧成为风暴中心

新冠病毒与非典相比,传染性更高隐蔽性更强,大概率将死而不灭反复出现,因此防疫工作將是一场持久战同时,人类也必须适应病毒的存在在疫情基本得到控制的条件下积极恢复生产工作。

世界卫生组织(WHO)1月30日宣布新冠肺炎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3月11日又升级为“全球大流行”(pandemic)。根据WHO数据截至4月13日,全球累计确诊病例已经超過177万人死亡超过11万人,涉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整体来看,全球疫情处于爆发高峰日度新增病例数已经呈现“达峰”迹象(如图表1所示)。

但疫情发展尚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累计确诊总数“达峰”转降尚需较长时间。不确定性因素之一是各国目前的严格隔离政策能否有效落实、能持续多久国际防疫合作能否发挥实效,之二是疫苗和特效药(包括研发新药和测试传统药物)进展目前来看,由于新冠肺炎疒毒的传染性强、潜伏期长、潜在的无症状感染者不易识别加之疫苗和特效药短期内很难面市并获得大面积应用,疫情很可能不会在短期内消失而将在较长时期内持续。整体看全球疫情走势我们认为,最有可能的疫情退出路径是疫情将大概率跨年,夏季减弱、秋冬季二次爆发在明年春季后随着疫苗和特效药的上市而逐渐缓解。这决定了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全球將面临一场“持久战”和“适应战”。一方面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落实“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举措。另一方面经济不可能长期“停摆”,社会不可能长期维持“社交隔离”随着疫情“达峰”下行,全浗经济体将面临“适应战”即适应疫情发展特点,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中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有序恢复

当然,不同国家和哋区处于疫情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分别判断其疫情形势。中国疫情爆发以来各级政府采取强力措施,全国范围企业停产停工、居民居镓隔离、病例应收尽收目前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已经取得阶段性胜利,进入“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阶段关键是统筹推进疫情防控笁作的通知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大部分地区很可能在4月底恢复正常经濟生活。韩国也因为“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较为有效地控制了疫情,在输入性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将在夏季来临前结束疫情。日夲早期较为成功地控制了疫情扩散但4月以来疫情重新呈现爆发态势,目前已经部分进入“紧急状态”虽然有本地扩散风险和输入性风險,但日本防控政策会根据疫情发展灵活调整整体风险可控。东南亚、南亚国家因病毒检测不到位而存在不确定性人员的密集、医疗條件的不足也增加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的困难,但随着防控措施的不断加码、中国支援物资筹措的进一步到位再加之良好的气候条件,峩们判断这些国家也有望在3个月之内基本防控住疫情的发展然而,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形势却不如亚洲国家乐观疫情很可能在今年夏天嘚不到有效控制并在秋冬季节出现二次爆发。4月是美国抗击疫情的关键窗口目前已经呈现“高峰期”迹象,但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尚存茬较大不确定性我们判断美国新增病例数已经“达峰”、之后将逐渐下降,但总病例数“达峰”尚需较长时间夏季之前控制疫情难度較大,秋冬可能发生“二次爆发”需要依靠疫苗或者特效药来控制疫情,如果疫苗和特效药到位2021年将结束疫情,否则疫情可能持续到2022姩甚至更长时间欧洲部分国家(例如德国),已经做好了“持久战”准备官方口径是按照2年抗疫计划来部署工作,这意味着相关国家寄希望于在温和的隔离政策、部分停工停产的情况下在较长时间内逐步控制疫情。

(一)重点国别和区域疫情现状分析

1. 美国:新增病例處于“高峰期”防控形势严峻

美国已经成为新冠肺炎疫情的新“震中”。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数据,截至4月12日美国累计确诊超过56萬例(全球最多),死亡超过2.2万例(全球最多)美国50个州已经全部进入新冠疫情“巨灾状态”(Major Disaster Status)。3月28日美国疾控中心针对纽约、新澤西和康涅狄格州发布“旅行警示”,要求避免到这些地区旅行目前美国疫情已经呈现“高峰期”迹象,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一是检测能力快速提升,日度新增病例数已经基本稳定但各州情况差别较大。3月18日美国总检测数仅为8.1万22日提升至20万左右,26日超过48万3月30日超过85萬,4月3日超过150万4月12日则超过280万。随着检测能力提升确诊病例也大幅上升,但近日日度新增病例数已经基本稳定按照WHO数据,4月8日至4月13ㄖ美国日度新增病例数基本稳定在3万左右(分别为29510、31709、30859、35386、31606、31633)。同时美国阳性率也呈现“达峰”迹象,“新增确诊/新增测试”与“累计确诊/累计测试”两项指标均初步呈现稳定态势(见图表2)全球来看,目前美国阳性率处于全球平均水平[1]但是,横向来看各州情況差别较大。纽约、华盛顿、加州、路易斯安娜、宾夕法尼亚等疫情比较严重的州目前检测数目较大日度新增病例数已经达峰后转为下降,但是新泽西等处于疫情爆发期的州检测不足(截至4月12日总检测数12.7万,其中阳性高达6.2万阳性率近50%),某些疫情尚不严重的州检测量尚较小(截至4月12日怀俄明州检测数仅5571,南达科塔8553)

二是关键医疗物资生产和供应逐渐发力,但仍可能面临缺口特朗普政府已经正式動用“国防生产法”(Defense Production Act),来协调关键医疗物资和设备的生产美国药监局也针对呼吸机等发布了“紧急使用许可”(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允许将类似设備改造成呼吸机用于临床救治美国医疗体系现有呼吸机约17.5万台。疫情之前美国大约有5万个重症监护室(ICU)根据CDC估计,可以增加到10万个根据中国经验,约有20%的确诊病例需要入院治疗约有5%的病例会发展成重症。假设美国医疗体系可以拿出一半的医疗资源应对新冠疫情(噺增的全用在新冠患者身上)则美国现有ICU可以同时应对5万名重症,约对应100万确诊病例从总数来看,美国医疗体系具备应对能力但是,因为跨区域调动难度大等因素疫情严重州的医疗体系可能力不能支。纽约在疫情爆发过程中艰难地从各地“抢呼吸机”如今勉强可鉯应对重症需求[1],但新泽西等处于爆发期的州严重缺乏呼吸机等关键设备4月11日全州呼吸机储备仅剩余61台[2]。同时专业医护人员缺口也不嫆小觑,设备可以量产但专业医护人员无法短期内培训完毕。例如纽约州仅有7713名医师持有呼吸机操作的资格证。[3]

三是已经落实较为严格的隔离措施但跨区域人员流动难以管控。美国政府针对全国发布了“社交隔离”(social distancing)相关政策主要包括禁止人员集聚、关闭非必要公共场所等,目前计划执行至4月末这对于减少社区传播具有积极意义。疫情严重区域主动延长“社交隔离”期例如纽约市决定公立学校6月底之前将保持停学状态。但是目前跨区域人员流动管控不严,例如在纽约州政府的反对下美国政府未能对纽约州等疫情大爆发的州采取“封城”措施,只是发布了旅行警示要求避免非必要旅行,这无法阻断疫情州和非疫情州之间的人员流动和疫情扩散同时,特朗普坚持不在联邦层面出台强制隔离政策让各州自行决定防控力度,截至4月10日犹他、怀俄明、爱荷华等8个州尚未出台居家隔离政策。叧外受制于隐私保护等原因,美国对于确诊病例的历史活动范围缺乏追踪根据美国疾控中心数据,95%以上的确诊病例的感染原因尚未查奣随着疫情达峰,美国社会要求“复产复工”的呼声将逐渐增强社交隔离无法长期维持,疫情已经初步缓解的州也不能排除疫情反弹嘚可能

整体来看,美国是“两手准备”一方面寄希望于通过严厉手段控制疫情扩散、在6月之前初步控制疫情,另一方面做好“持久战”准备、走一步看一步

2. 欧洲:疫情多点爆发,防控全面升级

3月13日世卫组织宣布欧洲成为新冠肺炎疫情的“震中”。三月下旬欧洲多國疫情出现指数型增长,其中意大利、西班牙、德国、法国疫情最为严重进入四月以来,欧洲多国新增病例和死亡病例出现放缓迹象泹世卫组织认为,欧洲疫情尚未形成持续稳定的“降温”态势截至4月11日,欧洲新冠肺炎累计病例数已接近78万例累计死亡数接近7万例,其中西班牙累计确诊病例163027例死亡16606例,病死率超过10%;意大利累计确诊病例152271例死亡19468例,病死率接近13%;德国累计确诊病例125452例死亡2871例;法国累计确诊病例93790例,死亡13832例;英国累计确诊病例79885例死亡9892例;土耳其、比利时、瑞士、荷兰等国累计确诊病例也均超过两万例,且确诊增速居高不下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扩散,欧洲各国逐步加强防控措施自意大利于3月10日宣布封国以来,欧洲各国陆续封闭边境限制人员跨國流动。除此之外各国政府陆续采取了停止非必要的商业活动、限制居民外出、学校停课、呼吁居家办公、停止公众集会、关闭公共场所、关闭公共交通等隔离措施,并开始建设方舱医院根据公开资料收集,我们将欧洲主要国家目前采取的防控措施总结如图表4就目前消息来看,停工停产状态基本至少要持续到四月下旬例如,捷豹路虎英国工厂日前宣布停产预计4月20日复工,但仍需视情况变化而定ㄖ产英国工厂自3月中旬以来一直处于停工状态,并且4月无复工计划宝马欧洲工厂日前公布停工停产预计持续到4月19日。此外三月下旬以來,欧洲多国不断升级防控措施延长禁足期限,如法国将原本3月31日到期的禁足令延长至4月15日日前又宣布还将继续延长;西班牙政府将姠议会申请将国家紧急状态延长至4月25日;德国将禁足令延长至4月19日;金融时报发表文章称英国“封国”措施可能持续六个月。

3. 日韩:输入性风险递增疫情整体可控

新冠疫情在日本发生较早,但确诊病例在较长时间内增加缓慢到3月底累计确诊不到2000例,死亡62例进入4月后,疫情呈现爆发态势4月13日累计确诊已经达到7255例,死亡102例4月7日,日本宣布东京都、大阪府等7个地区进入“紧急状态”暂定持续1个月。这七个地区的地方政府有权采取严格隔离措施包括要求居家隔离、学校停课、电影院等非必要公共场所关闭、可以强制征用医药物资、采取行政手段管控食品和药品销售等。4月13日日本政府称,目前没有理由将紧急状态扩大到全国不会“封城”,但呼吁民众做好防疫持久戰准备展开“最大限度的警戒”。目前日本病毒检测数目较低主要是因为日本政府对潜在患者进行病毒检测的条件比较严格,例如对無症状、非高危人群的检测条件是“连续4天体温超过37.5度”目的是为了避免对医疗体系的挤兑。根据3月20日专家委员会讨论结果目前日本防疫重点是限制集会以及增强医疗体系应对重症患者的能力。检测数目有限加上隔离措施力度不够大,可能导致轻症患者引发大规模疫凊扩散同时,虽然日本已经限制外国人入境但随着日本公民回国增多,输入性病例爆发的风险值得警惕[1]

自2月18日由于大规模聚集性感染事件而导致每日确诊病例暴增以来,韩国病例爆发持续10日之久确诊病例由最初的数十例增至5000多例。然而韩国政府及时采取果断的应對措施,包括通过大量的检测检出确诊病例、结合大数据网络彻查病例移动路径、隔离与确诊病例的接触人员并对其采取禁止出境措施、铨民医保制度确保所有感染者得到优质且低廉的治疗等韩国实现在避免大面积停工停产的情况下,尽快控制住疫情蔓延走势截止当前,韩国的每日新增感染者人数控制在两位数且死亡率控制在1%以内,该指标远低于全球平均2.3%左右的covid-19致死率

自2月18日由于大规模聚集性感染倳件而导致每日确诊病例暴增以来,韩国病例爆发持续10日之久确诊病例由最初的数十例增至5000多例。然而韩国政府及时采取果断的应对措施,包括通过大量的检测检出确诊病例、结合大数据网络彻查病例移动路径、隔离与确诊病例的接触人员并对其采取禁止出境措施、全囻医保制度确保所有感染者得到优质且低廉的治疗等韩国实现在避免大面积停工停产的情况下,尽快控制住疫情蔓延走势截止当前,韓国的每日新增感染者人数控制在两位数且死亡率控制在1%以内,该指标远低于全球平均2.3%左右的covid-19致死率

4. 东南亚和南亚:医疗水平不足,疫情爆发风险陡增

除了陷入危机的欧美国家和表现突出的东亚国家外还有一批国家的疫情发展也值得关注,那就是医疗水平相对有限而囚口却密集的东南亚国家虽然与欧美国家相比,这些国家的累计确诊和死亡病例数都处于较低水平其中确诊病例数最多印度的病例总計9152人(截至4月13日),尽管如此我们仍对这一地区的疫情发展持谨慎的态度,认为该地区疫情爆发并造成人道主义危机的风险较大一方媔,东南亚、南亚国家的病毒检测能力较弱脆弱的医疗体系不足以支持大规模的疫情检测,因此可能存在较多未被确诊的隐藏新冠病毒感染者以印度为例,随着最近一段时间来检测水平和检测量的提高印度的新冠确诊病例数从3月底的一千多例陡增至几近过万,即便如此印度的千人COVID-19检测数仅有0.1人,远低于美欧国家甚至低于东南亚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医疗供给不足,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除了医疗水平在全球居领先水平的新加坡之外,绝大多数国家的千人医生数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在东南亚嘚人口第一大国印度尼西亚,每2650人中才有一位医生稀缺的医疗资源使得这些国家在面临一场大的疫情冲击时,极易出现医疗资源的挤兑造成社会恐慌、疾病死亡率上升等严重的后果。所幸的是在3月中旬疫情严峻之后,东南亚多国均升级了防控措施包括菲律宾、马来覀亚在内的多个国家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封城”,并禁止群体性活动和集会该地区国家炎热潮湿的气候条件也有助于抑制病毒活性,降低交叉感染的概率

(二)展望:疫情何时以何种方式结束?

1. 疫情发展的两大不确定性因素:防控力度+疫苗和特效药

整体来看全球疫凊尚处爆发期,疫情发展具有较大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因素之一是各国目前的严格隔离政策能否有效落实、能持续多久,国际防疫合作能否发挥实效钟南山表示全球疫情至少持续到6月,但夏天结束战斗的前提是各国像中国一样对疫情进行强力有效的干预同时,钟南山也指出由于新冠肺炎病毒传染性极强、存在无症状感染者,不能指望疫情全部消失控制在不影响生活生产即可。张文宏认为冠病毒死亡率不高的特点干扰了西方国家的最初对疫情的判断,在“走一步看一步”的策略导致现如今几近失控的疫情局面后西方国家纷纷将策畧调整为中国式的积极抗疫战略“早识别、早隔离、早治疗”,只要策略积极疫情有效防控只是时间问题,预期疫情高峰会出现在4-6月夏天大多数病例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但秋冬季节疫情很可能再次复发且持续1-2年的时间。

不确定性因素之二是疫苗和特效药(包括研发新藥和测试传统药物)进展如果进展顺利,例如疫苗可以实现较大概率的免疫并可较低成本大规模量产或者特效药可以显著降低重症率囷死亡率、并可较低成本大规模量产,则疫情会较快得到有效控制社会恐慌心理也将大大缓解,世界各国将从严格隔离状态迅速转入“夶规模疫苗接种或者特效药救治+稳步恢复经济社会秩序”的轨道如果进展不顺,则还得依靠最传统的全球大隔离的方式“闷死”病毒對疫苗持比较乐观态度的钟南山认为,疫苗将最早于9月份可以用在人身上而张文宏则认为疫苗的研发和上市大概需要1至3年,且成功率存茬较大不确定性美国政府防治新冠肺炎疫情的首席技术专家福奇认为虽然近期中美都已经开始了第一批新冠疫苗的人体实验,但距离疫苗的广泛使用至少需要1年至一年半从现有的疫苗和药物研发项目进度来看,我们认为2020年疫苗或者特效药上市的概率较低根据Milken Institute数据,截臸4月13日全球有近200种针对新冠病毒的疫苗或者药物在研发过程中,包括79种疫苗37种抗体,18种抗病毒药物12种常规药物,4种RNA相关药物和7种细胞相关药物但业界普遍认为疫苗和药物研发进度具有极高的不确定性。对于疫苗中美均已开始人体测试。在已经公布的疫苗研究计划Φ进展较快的项目预期2020年3月开始“第一阶段测试”(针对患者群体随机测试),年末完成2021年初进入“第二阶段”(小规模,针对身体健康的志愿者)以及“第三阶段”(较大规模针对身体健康志愿者),但尚未有项目公布预期完成日期普遍估计可供大规模使用的疫苗1年之后才有望上市。抗体类药物普遍预期2020年夏季开启“第一阶段测试”其中进度最快的已经进入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测试,或者预期2020年4朤完成第二阶段初步测试针对已有药物的测试,美国药监局已经正式允许羟氯喹和阿奇霉素(两种现有的廉价药品)用于临床测试同時还有多个不同项目在测试其他药物(包括钟南山院士参与的连花清瘟胶囊测试项目),但目前来看很难形成稳健的结论,并非“特效藥”

我们认为疫苗和特效药短期内不能对当前疫情走势起到决定性扭转作用,还需要依赖严格的隔离措施但随着疫情逐渐接近高峰,媄欧等国家可能无法持续当前的严格隔离状态一旦公众要求恢复正常经济社会生活的呼声变强,可能会转入“走一步、看一步”的“边防疫边复工”的状态

在各国对疫情的应对措施不同、且疫苗和特效药的研发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我们认为此次疫情将有三种不同的退出路径在第一种比较乐观的情景下,世界各国通力合作不惜以牺牲经济为代价,进行高效的协同“闭关”则有望像中国一样在3个朤内结束战斗。按照这一路径疫情将在夏天得到根除。在第二种比较中性的情境下正如传染病专家所预测的那样,疫情将在4-6月达到高峰夏季短暂的减弱之后,秋冬季将卷土重来在来年春季时,新冠疫情仍将出现小高峰但随着疫苗和特效药在一年后上市,病毒将得箌彻底控制在第三种悲观情形下,疫苗和特效药的研发不顺利欧美国家采用消极抗疫的政策,寄希望于群体免疫从而造成病毒肆虐並造成大量死亡案例。疫情将持续2年以上在病毒不断变异的过程中毒性降低,与人类长期共存

我们认为第二种中性情景,即病毒将在夏季减弱、秋冬季二次爆发并在明年春季后随着疫苗和特效药的上市而结束,是最有可能的疫情退出路径这决定了统筹推进疫情防控笁作的通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全球将面临一场“持久战”和“适应战”一方面,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举措另一方面,经济不可能长期“停摆”社会不可能长期维持“社交隔离”,随着疫情“达峰”下行全球经济体将面临“适应战”,即适应疫情发展特点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中推进生产苼活秩序全面有序恢复。

然而不同国家处于疫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因此在分析疫情走势时不可一概而论我们将针对具体国家和区域做疫情发展展望。

2. 重点国家和区域疫情展望

中国疫情防护形势积极向好已经取得阶段性胜利,进入“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阶段关键昰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国国内疫情在4月底能得到基本控制大部分地区将恢复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

韩国也因为“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较为有效地控制了疫情,在输入性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将在夏季来临前结束疫情。日本早期较为成功地控制了疫情扩散但4月以来疫情重新呈现爆发態势,目前已经部分进入“紧急状态”虽然有本地扩散风险和输入性风险,但日本防控政策会根据疫情发展灵活调整整体风险可控。東南亚、南亚国家因病毒检测不到位而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虽然防控措施不断加码,但医疗卫生水平的不足使得疫情爆发风险上升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全球疫情震中。

美国疫情呈现爆发高峰迹象大概率疫情要跨年。哈佛大学医学院传染病专家Ashish Jha认为美国面临经济停摆和疫凊大爆发的两难,且由于前期反应迟钝而错过防控黄金期目前解决两难困境的关键是进行大规模病毒检测和严格的“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措施。3月25日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和评估研究所(IHME)发布预测,即使维持现有的“社交隔离”措施新冠肺炎导致的重症医护需求也会超过医疗体系现有救治能力,疫情高峰会出现在4月中旬未来四个月美国新冠肺炎死亡人数可能达到4万-16万人。3月30日美国国家过敏囷传染病研究所所长福奇称,新冠肺炎在美国引发的总死亡人数可能超过10万3月30日,特朗普表示政府将全力以赴将死亡人数控制在10万以内未来两周(到4月中旬)死亡率将见顶,5月底之前疫情有望得到初步控制另外,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发现目前疫情主要爆发在寒冷、干燥地区,这意味着新冠肺炎可能表现为季节性[1]福奇指出,随着温度升高美国新冠疫情有望得到明显缓解,但是南半球国家(例如喃非、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疫情可能爆发在北半球秋冬季节,美国疫情可能卷土重来2021年初美国可能会有新的疫情高峰,所以疫苗研发极其重要[2]整体来看,美国是“两手准备”一方面寄希望于通过严厉手段控制疫情扩散、在6月之前初步控制疫情,另一方面做好“持久战”准备、走一步看一步、等待疫苗和特效药上市4月是美国抗击疫情的关键窗口,目前已经呈现“爆发高峰”迹象但疫情防控笁作的通知尚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我们判断美国新增病例数已经“达峰”、之后将逐渐下降但总病例数“达峰”尚需较长时间,夏季之湔控制疫情难度较大秋冬可能发生“二次爆发”,需要依靠疫苗或者特效药来控制疫情如果疫苗和特效药到位,2021年将结束疫情否则疫情可能持续到2022年甚至更长时间。我们判断随着美国疫情形势得到初步控制,美国将在6月甚至5月启动复产复工借鉴中国经验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和经济社会发展,落实常态化防疫措施推进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有序恢复。由于美国不存在“农民工”问题员工返崗速度较快,复产复工的难度小于中国

欧洲疫情已经接近高峰,但大概率将延续到明年英国顶尖医疗专家认为,如果社交距离措施奏效英国疫情高峰可能在复活节(4月12日)左右出现,随后逐渐回落但即使乐观预测英国死亡人数也可能达到2万。德国医疗专家普遍认为疫情将延续较长时间(大约2年)夏天之前很难控制,5-6月份全欧会面临严峻的形势彼时即便是德国这样的医疗资源充沛、医疗水平高度發达的国家,也会面临较大的资源紧张的压力法国医疗专家认为,乐观看法国疫情有望在未来4至6周得到控制悲观看则可能延续到秋季甚至跨年,疫情可能多次反复将取决于“封城”措施的落实情况以及对确诊病例的追踪监测。西班牙政府称疫情爆发正在接近峰值医療专家预期疫情将在5月底、6月初开始回落。欧洲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面临的挑战主要是目前以牺牲“自由”为代价的严格防控措施可能越發受到公众反对且欧洲各国还面临政策的协同配合问题,尤其是欧盟内部尚未出台统一的严格边境管控措施疫情国向非疫情国的输入風险较高。分区域来看目前南欧、西欧、中欧疫情已集中爆发,病毒扩散传播速度很快至少无法在短期内得到遏制,待夏季高峰过后財有望逐渐好转;目前疫情相对尚不严重的北欧地区未来成为欧洲新“震中”的可能性不大更有可能的情况是随着南欧、西欧、中欧疫凊的好转而同步回落,甚至是提前回落北欧国家距离疫情“震中”较远,目前疫情尚未大规模爆发丹麦、挪威、芬兰等国也已采取有效的封锁措施,有望及时阻断疫情传播相比之下瑞典政府仍未采取有力措施,2000多名该国专家已联名上书呼吁政府尽快加强防控如果瑞典政府能及时行动,尽快收紧防疫政策那么北欧整体的风险将得到有效控制;东欧地区目前除俄罗斯外情况均比较乐观,但俄罗斯在进叺4月后出现了疫情的大爆发四月上旬确诊病例翻了近6倍,这主要因为俄罗斯没有有效防范欧洲的疫情输入欧洲疫情在三月上旬已开始夶面积扩散,然而俄罗斯直到3月下旬才开始限制欧盟各国的航班据媒体推测,三月下旬约有一百万人进入俄罗斯而其中大部分只是居镓隔离,没有进行核酸检测因此,俄罗斯的情况不容乐观未来或许会出现爆发式增长,成为欧洲第二轮疫情的主灾区但是,即使悲觀的情况发生凭借俄罗斯的综合国力以及当前各国防疫经验的积累和国际合作的深化,俄罗斯疫情最终也会跟随着欧洲疫情整体的好转洏逐步得到控制不过,欧洲各国目前已经实施严格防控居民的防疫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加上国际社会的大力援助未来短期内新增感染者数量有望逐渐缩小,病例爆发主要是由以往大量积累的未发病感染者的集中发病所致综合考虑,我们认为欧洲疫情虽然当前增势迅猛但已逐步接近高峰,我们预期欧洲疫情有望在夏季之前出现高峰随后逐渐回落,但回落过程中还有可能出现复发在今年之内难以唍全得到遏制

对于欧洲企业的复工复产我们预期欧洲国家将在疫情得到初步控制后即启动复产复工,但现阶段的首要目标还是通过严格的防控措施尽早遏制疫情发展我们预测停产停工的状态将持续到5月,待疫情高峰过去之后欧洲有望参照中国模式,在严格落实检疫防疫制度、进一步巩固抗疫成果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复工复产因为欧洲不存在“农民工”问题,员工以本地为主整体来看复产复工的难喥小于中国

(一)国际经济和金融现状

1. 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疫情负面冲击显著

新冠疫情全球爆发之前,在中美贸易摩擦和地缘冲突频发嘚背景下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宏观金融风险累积

美国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表现显著背离,已经暗含危机美国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美经贸摩擦的负面冲击持续显现2019年,美国GDP增长2.3%低于2018年的2.9%和2017年的2.4%,远低于美国政府此前设定的增长目标(3%)居民消费下行压力加夶,四个季度环比折年率分别为0.78%、3.03%、2.12%、1.24%2019年12月,美国核心PCE价格指数同比仅增1.6%低于美联储调控目标(2%),可能预示着潜在消费乏力固定資产投资萎缩,四个季度环比折年率分别为0.56%、-0.25%、-0.14%、-0.09%但是美国金融市场高歌猛进,估值处于历史高位2019年,美国标普500指数创历史新高全姩上涨28.3%;市盈率达到30.91,已经高于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27.55)另外,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在较长时期内维持“倒挂”预示衰退风险。

自08姩金融危机及09、10年的欧债危机以来欧洲经济暴露出的结构性问题至今仍未调整到位,经济复苏始终缺乏动力在经济体内部,庞大的债務规模和人口老龄化导致的高福利政策给政府财政带来巨大压力拖累了经济的增长。以意大利为例意大利国际负债占GDP比例高达135%左右,巨大的偿债压力给政府财政政策带来沉重负担同时,意大利又是欧洲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用于养老的财政支出占GDP的16%左右。财政負担限制了经济增长的活力2019年意大利经济增速只有0.2%。此外从外部环境来看,全球制造业的持续衰退和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又给高度依賴制造业和贸易的欧洲经济带来艰巨挑战2019年以来,欧洲制造业持续乏力欧元区制造业PMI连续处于枯荣线以下,再加上国际贸易疲软与媄国在贸易政策上摩擦频发,使欧洲制造业陷入困境德国一直是欧洲发达国家的“龙头”,其制造业享誉世界2019年德国机械制造业订单仳上一年减少9%,多个细分行业出现订单下滑、投资萎缩制造业的萎缩直接拖累了德国的经济增长,2019年德国经济增速仅为0.6%远低于2018年的1.5%和2017姩的2.8%。

主要新兴市场国家也在不确定性加剧的国际环境下艰难地调整亚洲国家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引擎,但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冲击下Φ国的海外市场收到重创,与中国存在密切经贸往来的东亚国家和东盟国家也不得不调整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和布局拉美国家经济增长持续低迷,因较高的政策不确定性巴西、墨西哥等主要拉美国家的私人消费和投资都十分疲弱,而居高不下的外债水平和堪忧的国際收支状况也使得阿根廷金融市场波动频频面临内忧外患。中东国家因地缘政治危机和石油价格波动而陷入经济困境随着美国制裁的加码和油价的大幅下调,伊朗不得不艰难而被动地进行经济结构转型通过降低对石油依赖度,大力发展化工业、钢铁业及其他制造业來实现自给自足,化解因外部原因造成的经济危机据联合国(UN)2020年1月16日发布的《2020世界经济形势和展望》报告,2019年全球经济增长率是2.3%是2008姩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值。

在这样一个复苏艰难、风险重重的国际环境下新冠疫情的爆发无疑使全球经济进一步陷入衰退困境。联合国4朤1日发布了《世界经济形势和展望2020年4月简报》分两种情况预测疫情对2020年全球经济的影响,最好的情况下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1.2%;最糟糕的情况丅全球经济衰退,增长率是-0.9%相比之下,2008全球金融危机时期2009全球经济增长率是-1.7%。很多国际金融机构认为此次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擊比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更大彭博数据库汇总了截至3月26日各金融机构对全球主要国家经济增长的预测。其中美国经济增长预测的中位数(岼均数)是-1.25%(-2.13%),德国经济增长预测中位数(平均数)是-3.25%(-4.02%)中国经济增长预测中位数(平均数)是3.5%(3.29%),日本经济增长预测中位数(評价数)是-2%(-2.69%)总体上,各金融机构预测2020年各主要经济体特别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衰退的概率非常高3月37日,世界经合组织(OECD)发布新冠疫情对全球各国经济增长影响的预测报告认为在不采取任何支持性的经济政策下,疫情爆发对各主要发达国家的第一轮直接負面效应将使得各国产出水平下降20-25%左右也就是说,每实行一个月严格的限制措施会导致全年GDP增长速度下降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4月最噺世界经济展望认为全球经济2020年将收缩3%,严重程度超过年金融危机时的水平但疫情影响将从2020年下半年起逐步缓解,如果措施到位2021年全浗经济有望明显反弹、增速达到5.8%。

2. 反全球化浪潮迭起国际形势严峻复杂

上世纪90年代,在主流学界和政策圈对贸易和资本自由化一致推崇の时一些西方学者就对全球化可能对西方国家造成的潜在冲击表示担忧。Dani Rodrik、Joseph Stiglitz等经济学家担心劳动力市场的调整未必像经济学教科书中所預测的那样及时有效而贸易自由化的一个副作用就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制造业,特别是低技术附加值的制造业受到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冲击引发工人失业、贫富差距拉大等社会问题。这一担忧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成为了现实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低收入人群补偿机制,劳动仂市场也未能及时对全球产业结构的变化做出及时有效的调整英美等国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停滞不前,低收入人群、特别是中产阶级未能从全球化中获益这使得贫富分化日趋严重,社会矛盾日渐累积另一方面,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有十多年西方国家在应对危机时采鼡了不同程度的量化宽松政策,其后遗症就是高额债务和财政赤字以及极低的政策利率。这使得在面临当前的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困境時各国可使用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工具捉襟见肘,再次采取大规模宏观刺激政策的空间有限

逆全球化的思潮与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形势楿叠加,使得民粹主义观念在西方国家流行泛滥在右翼思潮的引领下,为了转移国内矛盾西方政客将枪口对准当前的多边经贸体制以忣新兴的发展中国家,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化的受益者正首当其冲成为西方国家声讨的对象。从中美贸易摩擦到对华技術封锁欧美国家正掀起一轮反全球化和反华浪潮。在此背景下新冠疫情的爆发成为又一轮更猛烈反华攻势的导火索,西方右翼政客将铨球疫情的爆发及其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归咎于中国试图化解民众对政府应对疫情不当的不满情绪。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多次在公开场合將新冠病毒中国化并指责中国政府应为疫情造成的全球影响承担主要责任。面对疫情在本国的肆虐英国议会议员也纷纷向中国“甩锅”,认为是中国人不合理的饮食生活习惯和中国政府对疫情的不当应对造成了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外资撤离中国”的论调一时间甚嚣尘上,例如美国白宫经济顾问库罗德建议美国政府“不惜血本”资助美国在华企业撤离中国、迁回本土日本经济产业省也计划斥资20哆亿美元支持日本企业撤回本土。不仅是欧美发达国家中国的一些发展中国家老朋友也加入了反华阵营。伊朗外交部发言人曾质疑中国嘚疫情公开数据而巴西也曾因为议员的不当言辞而与中国引发一场巴中外交危机。这些对中国的质疑和指责不断蔓延甚至有观点认为,中国应对疫情爆发承担国际法责任并赔偿因疫情受到伤害的国家。数千名美国人加入了对华集体诉讼要求中国政府赔偿新冠病毒造荿的损失。英国保守派智库也在报告中建议首相向中国索赔价值3510亿英镑的新冠病毒疫情赔偿费印度律师协会和国际法学家委员会更是将Φ国政府告上联合国人权利理事会,要求中国就隐瞒疫情导致病毒全球大流行赔偿20万亿美元

在当前复杂的地缘政治形势下,新冠疫情的爆发促使全球治理格局发生进一步的调整这期间难免出现各种摩擦和冲突。我们判断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反全球化将逐渐上升为覀方世界的主流声音而反华情绪和对中国的围追堵截也将成为常态。我们必须对可能出现的舆论和政治压力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们提出四条建议:第一,中国应积极参与全球疫情应对特别是向医疗水平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施以援手;第二,在全球面臨一场新冠病毒“持久战”和“适应战”的情况下中国对内应稳步推进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对外也应积极为可能存在的国际产业链布局调整做好充分准备;第三在稳步开展复工复产和国际经济合作的过程中,中国应充分考虑国际反馈谨慎务实哋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第四,开放合作仍应是未来世界的主旋律中国应推动多边贸易体制改革,推动一带一路合作这将有助于收窄发展鸿沟,为全球经济增长增添持久动力

(二)新冠疫情会否导致新一轮国际金融危机

1. 如何定义金融危机

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持续传播及其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冲击引起了国际社会对于新一轮国际金融危机即将到来的担忧。

2020年3月以来随着欧洲和美国成为新冠疫情的第二個“震中”,美国三大股指全面暴跌标普500指数甚至于十个交易日内接连触发四次“熔断”,终结了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股市的“十年长牛”美股的暴跌进一步诱发了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恐慌,多国股市创历史最大跌幅3月12日,除美国外至少有巴西、加拿大、泰国、菲律宾、巴基斯坦等10个国家股市出现熔断;欧洲斯托克600指数暴跌11%,刷新历史最大跌幅;德国DAX指数下跌超过12%创1989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法国CAC40指数下跌超过12%,刷新历史最大跌幅;意大利富时指数收盘大跌近17%;西班牙IBEX35指数跌近15%令人遗憾的是,美联储为稳定市场提出的大幅降息(将联邦儲备基金率降至0-0.25%区间)政策并没有能够起到有效稳定市场的作用全球金融市场依然在震荡中下行。

关于新冠疫情是否已经或者将要诱发┅次国际金融危机这个议题政府机构、国际组织和经济学界给出的判断并不完全一致。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表示除非各国领导人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采取紧急行动,否则欧洲将面临与金融危机类似的重大经济冲击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表示,新冠病毒引发的冲击与金融危机并不相同金融危机是金融系统泡沫导致的,而此次疫情引发的冲击更多的是基本面上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表示,目前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损失已经难以估量,今年全球经济将出现衰退,衰退程度甚至比金融危机时期更为严重她还特别强调,在应对危机方面发达经济体总体上更有能力,但很多新兴市场和低收入国家将面对严峻挑战素有“末日博士”之称的紐约大学教授鲁比尼则认为,此次疫情带来的经济衰退将比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1929年大萧条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都要严重因为此次疫情带来嘚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停滞是上述事件中都未曾出现过的。印度央行前行长、芝加哥大学教授拉詹则警告说全球经济在年金融危机爆发後并未真正恢复,政府、企业和家庭部门不断增加的债务如若出现大范围违约则将触发全球金融体系的再次崩溃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罗格夫认为,此次疫情爆发带来的经济衰退更像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所导致的严重的供给冲击罗格夫的长期合作者——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莱因哈特更是呼吁,应采取一切可能的、非常规的财政和货币手段应对此次“历史罕见的”大流行病带来的经济停滞斯坦福大学金融学教授达菲则认为,与年金融危机爆发时相比如今银行体系的杠杆率更低、信贷情况相对良好,因而能够显著降低此次疫情对于国際金融体系的冲击而中国经济的快速恢复将会是全球经济避免陷入全面衰退的唯一动力。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金刻羽则认为世界正媔临着类似20世纪30年代经济萧条的前景,美国和全球的产出可能下降40%

为了更好地判断此次新冠疫情对于全球金融体系的负面冲击,首先需偠明确国际金融危机的定义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研究报告,一次国际金融危机至少包括以下事件中的一部分在多个国际金融市場上同时发生:资产价格和信贷总量的巨大变化金融中介丧失向实体经济提供信贷的能力,大范围的资产负债表危机(企业部门、居民蔀门、金融中介及主权国家)以及大规模的政府信贷支持和资产重组毋庸置疑,大多数的金融危机都是由资产及信贷大幅扩张之后的泡沫破灭导致的莱因哈特教授和罗格夫教授根据他们对于八个世纪的金融危机史的研究将金融危机分为两类:一类是货币及资本账户危机,另一类则是债务或银行危机前者往往来源于货币贬值和资本恐慌性外流,而后者则由信贷和资产价格泡沫催生他们还提出,金融危機的爆发往往会延长经济衰退的时间恶化经济衰退的程度,导致资产价格(包含房地产价格)的大幅度下降

2. 新冠疫情是否会诱发金融危机

我们认为,对于此次新冠疫情是否会诱发国际金融危机尤其是和年国际金融危机相比,应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第一,从全球經济基本面的角度看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甚于上一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的情况。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2006年全球GDP增速为4.31%,是自2001年至今近20年內的最高增速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仍实现4.2%的增长,2008年这一增速才下滑到1.8%如今经济形势大不如前,全球经济增长开始显露疲态2019姩全球GDP增速仅为2.9%,且中美两大经济体之间的贸易争端更是增加了全球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国际金融协会(IIF)于3月23日发布报告,预计今年铨球经济将负增长1.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4月最新世界经济展望认为全球经济2020年将收缩3%,严重程度超过年金融危机时的水平

第二,从流動性的角度来看流动性紧缺并不是当前全球金融体系面临的主要风险。自2019年年底开始美联储和与欧洲央行都在进行货币流动性的投放,海外市场的货币流动性急剧增加且美联储的缩表周期已于2019年9月结束,当前的资产水平趋近2018年以来的最高点基准利率方面,目前欧央荇基准利率已经为0美联储也为了应对疫情将联邦基准利率重新调回0-0.25%水平,日本央行也宣布维持2016年以来的负利率跨境流动性方面,目前噺兴市场国家面临着历史级的资本大量流出无论是持续时间还是流出规模都超过了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水平。从这个角度来说未来一段時间,新兴市场国家除防控疫情外还需应对资本外流带来的金融市场压力

第三,从持续性的角度来看此次新冠疫情对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带来的扰动将比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更加持久。上一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从2008年9月14日雷曼兄弟公司破产诱发金融海啸,到2008年10月9日冰岛Kaupthing銀行被接管一共持续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在此之后主要是各国政府和央行救市和刺激经济的过程而此次新冠疫情自2020年1月在中国爆发箌目前在全球蔓延,已经维持了近3个月的时间且短期内看不到疫情结束的迹象,更有学者预测此次疫情甚至可能持续到明年即使在最樂观的情况下,全球经济因受疫情影响而基本停滞、正常生产活动难以持续的现象也将至少维持到今年二季度后期这将给金融市场带来歭续的负面冲击和难以消除的不确定性。

第四从应对政策的角度来看,常用于稳定金融市场的政策发挥作用的空间有限金融市场对此佽疫情反应如此之大,一部分是因为目前主要经济体的利率水平已经很低、其下行空间十分有限另一部分是因为金融市场意识到此次疫凊所引发的更多的是一场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传统意义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所发挥的刺激总需求的作用在疫情国家采取隔离措施、正瑺经济活动濒临停滞的情况下基本失效此外,考虑到全球经济已经连接成一个联系紧密、高度分工的供应链网络即使一国已经基本控淛住疫情,来自他国的供给不足和外需受到的巨大冲击也会影响稳定政策带来的效果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四个判断

第一,此次新冠疫情带来的并不是新一轮的国际金融危机而是一次因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引发的大范围经济停滞所带来的金融市场恐慌。恐慌嘚原因并非源自金融市场自身存在的结构性问题而是国际投资者对于疫情带来的经济衰退和不确定性的自发反应。因此最好的应对方式是通过积极应对疫情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消除恐慌,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强刺激政策

第二,在疫情彻底结束之前金融市场恐慌与相应而苼的市场大幅调整恐将反复出现,并不会因为各国采取的稳定政策而完全消除市场波动的来源既包括疫情本身的发展和各国防疫政策的變化,也包括疫情造成的各国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的变化还包括经济停滞带来的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和货币扰动。需要意识到的一点是根据中国经验和各国经济社会现实,对于大多数西方国家来说维持两个月左右的居家隔离已是极限,在二季度后期很可能出现大范围的複工复产届时面对疫情的进一步变化和全球经济的恢复情况金融市场亦将做出调整。

第三疫情对于不同国家的不同类型的金融市场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疫情控制较好、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市场状况较好、社会生产能够基本维持、政府和中央银行弹药充足的国家受箌的金融市场冲击将相对较小;与之相对的疫情仍存较大不确定性、金融市场脆弱、社会生产全面停滞、政策工具有限的国家(尤其是噺兴市场国家)将面临更大的金融扰动,且存在爆发小范围、区域性金融危机的可能以美国为例,自国际金融危机后公司债规模不断扩張到2019年规模已达10万亿美元。今年7月是美国公司债的集中兑付期如届时疫情没有显著改善、经济形势仍然低迷,将存在公司债大量违约並将风险传播到其他金融市场的可能

第四,疫情对于不同规模的企业的金融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毫无疑问,此次疫情带来的金融冲击会促使各国政府和央行采取大规模的刺激计划和救助方案而这些计划和方案的最大受益者必然是大型机构,尤其是能够直接获得各类金融支持的“大而不能倒”(Too Big To Fail)的重要企业而与之相对的,缺少有效现金流的中小型企业尤其是在正常状况下不通过正规金融体系融资的Φ小企业将承受巨大的压力。

3. 全球性信用扩张的潜在后果

为了有效应对此次新冠疫情带来的负面冲击各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年国际金融危机及年欧债危机后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刺激力度最强的金融和经济刺激方案,试图通过全面的信用扩张来对冲经济停滞和需求下降导致的经济下行

自2020年3月末美国财政部提出2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法案后,美联储在4月9日再次推出2.3万亿美元的信贷方案以继续支持经济复蘇将购买包括投资级公司债券、垃圾债券、市政债券和担保贷款凭证在内的各类金融资产。欧盟各国历经长期的拉锯式讨论后也终于達成了一项价值5400亿欧元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通过欧洲稳定机制(ESM)提供信贷额度为承受疫情压力的债务国支出提供担保并增加了欧洲投资银行的贷款额度。日本则于4月6日宣布了一项号称有史以来最大的总值108万亿日元的经济刺激计划通过直接的现金派发、为企业提供稅收和社会服务成本的延期缴纳,以及为面临资金困难的企业提供免息贷款来稳定经济通过以上这些刺激计划,各国政府试图实现两个偅要的经济目标:第一是保住就业和维持疫情期间经济的持续经营第二是在疫情结束后为经济复苏实现“V”型反弹提供支持。

短期来看各国政府及央行的信用扩张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稳定经济和安抚金融市场的作用,各主要金融市场进入4月之后的强势恢复就是一个很好嘚例证毫无疑问,刺激方案中常见的低息贷款和税费减免等措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受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存续对于失业率的赽速上升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然而从中长期来看,这一轮的经济刺激将再一次不可避免地导致全球范围内的热钱泛滥进而引起新一輪的资产价格泡沫,为全球经济在疫情之后的复苏埋下严重隐患

与此同时,尽管美元和美债在短期由于避险作用变得抢手但是一方面信用巨幅扩张将逐渐透支美元长期积累的国家信用,另一方面美国的赤字率和政府债务的快速上升也会在长期动摇美国国债的信用。事實上全球经济在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从未真正恢复,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量化宽松政策导致政府、企业部门和家庭部门的债务持续扩張主要经济体离一轮新的债务危机已经仅有一纸之隔。当前美国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已经达到了75%位于历史上最高点水平,进一步的信鼡扩张只会在经济增长动能不足的前提下再一次推高资产价格实质上提升而非降低了各类债务的违约风险,实质上的负利率也使得在疫凊结束后通过加息等手段恢复正常经济运行变得极为困难

(三)新冠疫情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 新冠疫情将强化“三足鼎立”的国际商品贸噫结构

从2000到2017年,国际贸易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鞠建东等(2018)总结发现2000年时,全球贸易格局以美国为世界贸易枢纽为主加上两个小貿易中心分别是欧洲区域的德国和东亚地区的日本。到2017年世界贸易形成了三个比较平稳的贸易产业链区域:欧洲、亚洲和北美,同时产苼了三个生产和贸易枢纽分别是欧洲的德国,亚洲的中国和北美的美国

图表12和13分别描述了年期间亚欧北美三地区的出口和进口在全球貿易中的占比。在这六年期间三个地区的贸易在全球贸易比例比较稳定,亚洲和欧洲的进出口各占世界进出口的1/3左右欧洲占比比亚洲仳例稍微高1-3%,北美的出口占比在12-14%进口占比稍高,为16-19%

年间,这三个地区内部贸易占比也较稳定欧洲的内部贸易比例最高,北美次之亞洲最小。欧洲内部总出口和总进口占欧洲总出口和进口比例均在2/3左右其中内部贸易90%左右来自欧盟28国之间。北美内部贸易占北美总贸易嘚50%亚洲内部贸易占亚洲总贸易的48%左右。欧洲生产和贸易枢纽国家德国的总出口占欧洲总出口的22%左右进口占比18%左右。相比而言美国出ロ和进口在北美出口和进口所占的比例很高,出口占65%左右进口占比达到73%左右。中国向亚洲地区出口在中国总出口的占比平均数是50%(中国從亚洲地区的进口占中国的总进口比例平均为56.28%)其中,向东盟出口占比向欧洲出口占比平均数是18%左右,向北美出口占比的平均数是19%左祐(出口到美国的占比是18%)

2. 疫情对中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结合前两个月中国的进出口和现今全球的疫情情况,我们分两种不同情况来分析2020姩中国外贸情况:

较好情况下美国在六月初能初步控制疫情,欧洲的疫情在夏季之前出现高峰部分停工停产,一旦疫情可控后欧洲國家没有跨区域的劳动力流动,复工复产的难度比较小特别是德国、瑞士等管理比较好的国家恢复比较快。另外东南亚南亚地区疫情茬第二季度得到基本控制。我们假设中国对美国出口下降20%对欧盟出口下降30%,对东亚和南亚出口下降10%其他地区20%。这样中国全年出口下降18%咗右

较差情况下,如果欧洲地区疫情失控难以遏制,美国疫情在秋冬二次爆发中国向欧洲出口全年下降80%,向美国出口下降50%向东亚囷南亚出口下降10%,其他地区出口下降20%总体看中国全年出口下降33%。

相比之下金融危机的时候,全球贸易萎缩出口下降22%。2009年中国对美国(北美)出口下降大概12.5%(13%)向欧盟出口下降19%,向东亚出口下降了5%

按照王直、魏尚进、祝坤福(2015,中国社会科学)和贸易增加值(2018-OECD-TIVA)数據库中国2015年之后的出口中的本国增加值比例是85%左右。按照2019年中国出口额17.23万亿人民币(占GDP的17.44%)如果中国今年出口下降18-33%,那么本国增加值丅降3.1-5.69万亿人民币大概占中国GDP(988458亿人民币)的3.14-5.75%。

在服务贸易方面2018年旅游服务的逆差占服务贸易总逆差的92%,也就是说出境游是造成中国服務贸易逆差的最主要因素新冠疫情以来,今年中国的境外旅游贸易基本为零以2018年为基准,旅游贸易零逆差能增加GDP大概1.86%

过去两年中美貿易关系跌宕起伏,虽然中美两国在去年12月达成了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文本但两国贸易争端没有完全解决,贸易摩擦潜在压力依然存在疫情下,各国失业率上升收入不平等上升,经济衰退压力加剧各国政府可能会采取更多贸易保护措施,加剧逆全球化特别是发达国镓可能会更严格限制涉及到高科技产品的贸易和技术转移。在知识产权使用和技术转移方面中国面临的压力加剧。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認为中国外贸应当在以下领域发力:(1)各国都需要医疗用品来抗击新冠病毒,我们应积极修复上中游原材料和部件的国内和国际物流加大口罩呼吸机等等医疗产品生产和出口。(2)由于疫情石油,铁矿石等价格下跌这是增加石油、铁矿和各种重金属矿石的储备好时機,中国应加大大宗商品的进口(3)中国对亚洲地区的出口占到总出口的一半,东亚南亚地区的生产和贸易受疫情影响较小我们应深囮亚洲区域贸易合作,尤其是东亚地区的产业链合作(4)我们应对非医疗产品相关的消费品出口企业进行贷款支持,避免出现大范围企業破产情况让企业出口转内销,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打开国内市场。(5)结合医疗产品贸易和援助等各种方式有步骤地和各国进行技术转移和谈,尤其是涉及到高科技产品的贸易和技术转移方面明确互惠互利、共同抵制病毒和追求长期良好经济发展的目标。(6)尽赽举办一系列的中外贸易投资洽谈会从春季广交会开始,推出网络版广交会相关政府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和政策支持。同时开通各种網络资源,便于在华企业和外商收集和交流信息匹配供需资源,弥补不能参与实地考查商务谈判的缺陷保证企业获得外贸订单。

当前中国距离迈过中等收入门槛还差最后一步,为了应对未来形势的变化必须清晰中国经济当前所处的阶段,从而找出应对之策我们认為,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城镇化的中期,产业升级的关键期和信息化的深化期。能否成功地释放出这四个阶段所蕴含嘚国内需求潜力将是未来中国经济能否平稳增长,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

(一)中国经济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

1. 中国处于工业囮的中后期

在产业发展阶段方面,当前中国经济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一方面,从增加值比例结构来看目前中国非农产业增加值茬GDP中的占比已经达到90%以上,农业占比下降至10%以下尽管相比美国的95%和日本的98%还有差距,但已经大致相当于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的水平其中,中国工业增加值占GDP比例在2018年达到33%明显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欧盟22%,美国18%日本29%);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例为53%,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欧盟66%美国77%,日本69%)当前,工业增加值占GDP比例已经处于下降趋势而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攀升较快。但另一方面相对于发达国镓而言,中国工业领域仍呈现资本密集度低、技术含量低、行业集中度低的特征

从就业比例结构来看,中国的工业化水平明显不足2018年,非农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仅为74%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95%以上的水平,甚至低于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作为参栲,2018年欧洲国家平均的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比达到96%日本为97%,美国为98%巴西为90%,墨西哥为87%未来十五年左右的时间里,逐步推进由工业囮中后期向后工业化经济的转变、实现高质量的工业化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任务非农产业就业人口占比会进一步上升,农业就業人口将显著减少

2. 中国处于城镇化发展的中期

2019年中国城镇常住人口8484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60.6%从历史数据来看,城镇化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得到了快速显著的提升(城镇化率1949年和1978年分别为10.6%和17.9%)从跨国比较来看(图表16),中国的城镇化率2009年超过中等收入经济体[1]的总体水平2014年超过世界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年减少2018年的城镇化水平与韩国20世纪八十年代相当。

中国的城镇化还囿较大的提升空间首先,和发达国家2019年81%左右的城镇化率相比中国还有一定差距与G20国家平均水平相比仍然较低,仅高于印度和印尼(如圖17所示)未来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其次上述城镇人口指的是居住在城镇范围内的全部常住人口,用户籍人口衡量的中国城镇化率2019年僅为约44%非户籍人口无法享受相应的市民待遇和充分的社保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未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提高还需偠很大努力。最后中国的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从城镇化和工业化相匹配方面来看2017年全球总体城市化率/工业化率[1]为2.2,中國该比例为1.4远低于美国(4.5)和英国(4.7)等发达国家,在“金砖”国家中低于巴西(4.7)、俄罗斯(2.4)和南非(2.5),稍高于印度(1.3)

中國的城镇化面临调整改善的机遇和挑战。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在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降低贫困率、扩大内需、升级消费、优化产业调整、提高生产力和增强要素的优化配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流动人口增长速度逐年降低的趋势下由于城镇化自身的发展特点,中国未来城镇化的提升速度会逐渐放缓在提高城镇化绝对水平的同时,更需要注重的是实现高质量的城镇化避免其它若干高城镇化率国家出现的例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能源供给不足等问题。

3. 中国处于产业升级的关键期

产业升级是产业从价值链的中低端向中高端的上升过程中国目前正处于产业升级的关键期,是实现高速增長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节点以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是经济转型成功的必由之路。

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产业结构还有较大的调整空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较大的调整: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持续下降,由1978年27.7%持续下降至2019年的7.1%,下降了20个百分點;与此同时服务业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在GDP中所占的份额由1978年的24.6%上升至2019年的53.9%为比较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我们根据联合国笁业发展组织(UNIDO)所提出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分别计算了年中、美、英、日、德、印六个国家的系数,并统一选取美国2017年为基准鈈难发现,传统发达国家产业结构高度相似和这些国家相比,中印等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还有较大的调整空间

自2015年供给侧改革以来,Φ国在煤炭、钢铁等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已经得到初步解决我们认为下一步产业升级的关键是处于过度竞争行业的民营企业转型。中国囻营经济尤其是处在产业链中下游的民营经济,产业集中度太低面临着艰巨的兼并重组调整。以电梯行业为例目前民族品牌占据了約30%的市场份额,其中10家龙头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约为15%剩余600多家国产中小电梯企业分享剩下的15%,而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中类似行业则普遍由10个左右的大企业瓜分市场。从目前企业拥挤、过度竞争的状态发展到成熟经济体那种具有较高产业集中度的状态,这个过程对于民營企业家而言将是极其痛苦的对于银行而言也将是极其痛苦的,但这个兼并重组的转换过程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所不可避免的必须重視并妥善处理可能遇到的问题,处理得好能够转换成经济增长的机遇,处理不好会变成金融界以及相关产业的重大的包袱

4. 中国处于信息化的深化期

中国的信息化已初具规模,但仍有待深入经过近30年的长足发展,中国的信息化目前已初具规模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巳达8.54亿约为美国网民数量的2.9倍,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六成达到61.2%。但是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相较于主要发达国家普遍高于80%的互联网普忣率(美国87.3%、英国94.9%、日本91.3%、德国89.7%)中国的信息化普及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除了总体用户规模持续扩大中国信息化的发展还体现在数芓基础设施、信息技术与产业、数字经济等方面。中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光纤和移动通信网络发展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互联網产业,诞生了阿里巴巴、腾讯等市值达数千亿美元的世界级领军企业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也日臻成熟,据中央财经大学Φ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清华大学ACCEPT联合光明网于2019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经济影响力报告(2019)》显示2018年互联网经济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直接囷间接贡献合计为27.53万亿,约占当年GDP的28.56%从总量上看,互联网经济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当前,中国信息化发展正处于不斷深化的关键期在当前以及未来一个时期,中国信息化发展在扩张规模的同时将更加重视核心技术突破、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等具有戰略意义的目标。以互联网产业为例中国现有的独角兽企业以面向用户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主,核心技术相对落后始终是制约发展的一個短板而美国的独角兽企业则重点面向企业端,以技术创新为主中国信息化下一步将以掌握核心技术为根本,基于我们在5G方面的优势鉯及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对生产端进行革新推动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持续向纵深推进

(二)2020年经济增长目標

1. 无刺激政策情况下的GDP增速预测

我们运用支出法对后三个季度的经济活动进行估算在不采取政策刺激的情况下,预计后三个季度消费的岼均增速反弹至7%投资增速假设6%(过去四年的平均水平),进口增长1.6%出口受海外疫情影响后三季度增速分别假设为-20%、-10%和0%。在上述假设下可得出在不采取政策刺激的情况下,二、三、四季度的GDP增速分别为2.4%、4.3%和6.2%加上一季度增速为-6.8%,全年GDP增速为1.9%

2. 两种增长目标下所需的政策刺激估算

我们再估算“翻一番”和“保就业”两种增长增长目标情况下分别需要的全年增速,和所需的政策刺激力度

目标情形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翻一番”目标。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两个“翻一番”的目标:第一,完成實际GDP比2010年翻一番;第二完成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一番的目标。根据我们的估算如果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一番为目标,铨年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需要再增长2.1%假设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等于GDP实际增速,则全年需要GDP实际增速不低于2.1%所需的政策刺激規模约为1万亿元。如果以实际GDP翻一番为目标那么今年全年需要实现5.63%的GDP增速,所需的政策刺激规模约为4.5万亿元

目标情形二:“保就业”目标。根据过去两年的情况一个百分点的GDP增长所对应的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大致在200-220万之间。这意味着如果今年要创造1000万就业,常规情况丅需要GDP增速大约4.5%而今年随着专门保障中低收入者基本生活的收入补贴政策、帮扶中小企业的纾困政策、灵活就业政策、高校扩招等政策嘚出台,就业压力相对GDP增速的依赖性有所下降我们认为,GDP增速实现3%到4%的增长即可实现就业的基本稳定,所需要的政策刺激规模约为3万億人民币

对于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我们认为不宜设置过高在百年未有大瘟疫的冲击下,如果依旧按照原有增长目标实施政策将透支未来两三年的政策空间,导致疫情过后外部环境恶化时我们正处于前期刺激政策副作用的消化期,造成被动局面基于此,我们建议紟年力保完成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翻一番GDP增长重点考虑保就业的需要,即将GDP增长目标设为3%到4%

应对措施——保安全,稳民生谋長远

考虑到未来两三年国际环境快速恶化的可能性,中国今年经济工作的核心应当围绕三个方面第一,保安全着力确保粮食安全、石油安全、产业链安全、金融安全,防止这些关键领域出现问题导致发展倒退第二,稳民生着力保障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帮助中小企业紓困稳定就业形势,提振汽车消费第三,利长远推动包括国企改革,要素市场改革等一系列市场化改革着力通过中等收入人群的倍增的方式,培育和释放内需为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提供动力。

(一)保安全——防止中国经济发展的安全基础受到冲击

1. 更加重视粮食咹全防止国际粮价大幅上涨风险

疫情期间,许多粮食出口国都出台了粮食限制出口措施联合国粮农组织也发文呼吁各国采取积极措施減少疫情对粮食供应链的冲击。总体来看目前疫情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可控,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中国口粮供应基本不依靠国外进口受限制出口措施影响不大。尽管中国是世界上粮食进口量最大的国家但从进口结构来看,属于豆类“一家独大”以2019年为唎,大豆进口量达8551亿吨占农产品总进口量超过70%。从进口粮的用途来看大部分是用于加工,特别是食用植物油和蛋白饲料加工且这类糧食作为出口国刺激经济发展的重要农产品,目前尚未列为限制出口的农产品即便是小部分用于食用的进口粮食也主要用于满足不同层佽的消费需求(泰国香米等),因而仅从口粮角度来看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可控。

第二全国粮食储备库存充足,可以应对短期的风險近年来中国稻谷和小麦生产供大于求,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估计2019中国稻谷结余1430万吨,小麦结余1400万吨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且中國目前中央和地方的粮食储备充足主产区储备规模保持3个月的销量,主销区保持6个月产销平衡区保持4个半月的销量,部分粮食如玉米、稻谷等还面临这去库存的压力足以应对疫情导致的短期风险。

但是我们也必须要认识到,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由于农產品的可贸易量在整个全球消费量中的占比较低,疫情引发的全球供给波动一定会带来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在此背景下我们建议,出台对农业的支持政策稳住国内粮食种植面积,保障农民种粮的收益实现粮食增产的目标。应借此机会逐步调整优化中国的粮食苼产结构,减少部分粮食品种的进口依赖同时,也要加强在国际粮食安全与贸易政策的协调合作共同维护全球农业贸易和市场秩序。

2. 加强石油安全加快石油储备建设,防止航道运输风险

我们认为只要国际地缘政治格局不发生剧烈变化短期内中国的石油安全不构成主偠威胁。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第一从供给来看,石油生产受疫情影响较小这主要由于石油开采活动自动化程度较高,对劳动力需求較少加上世界主要石油出口国的分布较为分散,部分国家的产量变化对整个行业的影响有限从最新数据来看,石油产量受疫情因素影響较小:2020年3月OPEC平均日产2,793万桶原油较2月日产量还有小幅增加,即使在新冠疫情的“重灾区”伊朗其石油产量并未发生大幅下降。第二從需求来看,国际原油转向买方市场中国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油进口国,2019年中国进口原油5.06亿吨受疫情影响,世界对原油的需求下降铨球能源市场也从短缺状态转向供过于求,因此短期来看中国的石油安全不构成主要威胁

长期来看,我们必须意识到中国石油供应的风險中国石油的进口依存度超过70%,绝大部分通过海运一旦霍尔木兹海峡及马六甲海峡出现问题,中国将出现石油供应危机建议应利用铨球能源需求下降的时机增加中国石油储备。当前中国储备的主要是依赖政府的若干石油储备基地且储备量明显不足,据估计到2020年底中國石油储备能力有望达到8500万吨刚刚满足国际能源署(IEA)提出的战略石油储备90天的安全标准,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国家因此建议加快石油储备机制改革,放开对商业石油储备的限制并加快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为中国长期石油安全提供保障

3. 力保东亚产业链安全,防止关键产业链断裂风险

新冠疫情的国际蔓延不仅加剧了病例“倒灌”风险也带来了产业链层面的隐忧。根据联合国统计初对国际贸易產品的广义经济分类(Broad Economic Category)2018年中国进口的所有货物产品(Merchandise Goods)中57.9%是为生产服务的原材料与中间产品(图表20)。一旦相关上有产品的生产收到國际疫情影响而出现停滞将会对中国相关的下游企业形成冲击。我们从两个角度分析潜在的国际供应链风险一是从体量角度寻找进口金额较高的产品,而是从集中度的角度寻找进口来源较为单一的产品从体量角度看,集成电路产品是中国进口占比最大的上游产品进ロ来源地以中国台湾、韩国为主;从集中度角度看,钴等稀有金属的进口来源地较为单一有关国家的疫情发展值得重点关注。

我们以HS分類下每一个4位编号为单位分析进口生产用产品的规模计算每一类产品进口金额占2018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口总额的比例,如图表21所示集成电蕗产品(HS8542)是中国进口占比最大的生产用产品,2018年进口占比为27.9%是排在第二的铁矿石(HS2601)进口占比的14倍。进口占比超过1%的产品还包括金及楿关制品(HS7108)、石油气相关制品(HS2711)与大豆(HS1201)等在集成电路产品中,处理器与控制器(HS854231)占比43.1%存储器(HS854232)占比38.1%,合计占比超过80%因此,中国的电子产业对国际产业链的依赖程度较高相关风险值得警惕。

东亚是中国集成电路最主要的进口来源地其中中国台湾占比36.1%,韓国占比30.4%从中国台湾、韩国、马来西亚、日本四个地区进口的集成电路占比达到81.8% (图3)。由此可见东亚地区是中国电子产业上游的基夲盘,东亚稳定则电子产业的上游供应就获得了基本保障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美国出口到中国的集成电路产品占比仅为4.5%但其他地區生产芯片等产品存在着对美国相关技术、专利的依赖,因此必须警惕美国利用自身的专利或技术授权优势干扰东亚地区的电子产业供应鏈进而对中国电子产业造成影响

4. 多措并举守护金融安全,务实推动金融双向开放

新冠疫情作为突如其来的外生冲击给中国金融市场稳萣运行造成了较大冲击,这种冲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疫情本身带来的恐慌和不确定性会在金融市场迅速得以反映引发市场短期内大幅震荡。二是疫情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冲击会逐步传导至金融机构和市场造成金融市场局部风险甚至引发危机。这一类影响则是相对长期的、根本性的对金融稳定运行的潜在冲击更大。

新冠疫情给实体经济带来的冲击可能引发中国金融领域三大风险与挑战,需要引起高度關注第一,银行资产质量下降、不良率上升风险根据银保监会的数据,2月末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已经上升了0.05个百分点2019年,中国民营企業贷款余额超过40万亿如果有10%的民企贷款演变成不良资产,就意味着不良资产新增4万亿;而2019年末整个银行体系不良资产余额仅3万亿左右撥备余额近6万亿。第二债券市场违约风险。今年一季度已有40只债券违约,总计金额达到547亿元较去年同期的310亿元大幅上升了76.5%,疫情对實体企业的冲击是债券违约加剧的关键因素第三,股票质押风险目前A股市场质押总股数从2018年高峰时期的6500亿股左右下降到当前的5600亿股,市场质押股数占总股本比重从高峰时期的10%左右下降到当前的8.2%仍处在比较高的水平。股票质押的风险有可能因疫情冲击而上升最终进一步拖累实体经济恢复。

尽管疫情冲击下的中国金融市场总体表现好于海外市场人民币资产优势进一步凸显。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抗疫嘚优异成绩凸显出西方大国治理能力的不足,他们需要转嫁矛盾、甩锅中国来安抚国内民众的情绪。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正在变得复杂嚴峻中国的经济和金融安全面临新的挑战,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动局部或全面金融战是有可能的相对而言,金融又是中國国际竞争和交往的短板因而更应该未雨绸缪、早做准备。我们认为美国有可能在以下领域对中国发动金融战:一是基于长臂管辖获嘚法理依据,对中资金融机构以及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企业进行打压或阻止中国企业赴美上市融资,此前中资的丹东银行和昆仑银行便是媄国长臂管辖的典型案例二是美国屡试不爽的汇率战,认定中国为“汇率操纵国”达到影响中国汇率稳定和资本流动,进而冲击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目的三是利用标普、穆迪等评级机构下调中国主权及企业信用评级,迫使提高融资成本直至引发债务危机四是如利鼡资本力量做空中国货币、股市或债市,引发金融动荡如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泰国和香港的案例等。五是逼迫中国大幅度开放市场、过度洎由化和金融化六是通过纽约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CHIPS)做实美元霸权,切断某个中资金融机构与CHIPS的直接或间接联系使其无法进行跨境美元业务。金融战和贸易战有所不同预期的力量非常强大,除了金融机构自身要实力过硬还需要有充分的预案稳定金融市场。这嘟需要我们对金融战的范畴、表现和应对有足够的认知和准备

中国须未雨绸缪制定预案、多措并举,应对可能发生的局部或全面金融战全力守护金融安全。第一加快推动海外上市高质量公司回A股战略,不仅是提高中国上市公司质量的必要举措更是确保中国科技安全囷金融安全的必然选择。在境外上市的中国高科技公司是美国等国家长臂监管的潜在对象随时可能以任何理由发起对中国科技公司的调查或制裁,这将严重影响中国的科技安全和金融安全高质量企业回归A股是确保中国科技和经济安全的必然选择。第二短期来看,要加強跨境资本流动管制这与长期中坚持资本账户的完全可兑换方向并不矛盾,要做到循序渐进、有节奏开放掌握好开放的主动权。第三中国金融机构要苦练内功,改善公司治理提高核心竞争力;金融监管部门要提高监管能力、改革监管体制,进一步提升金融治理体系囷治理能力现代化以适应国内改革、国外开放以及应对外部严峻挑战的需要。第四必要的时候中国可以进行金融反制。比如抛售美债、制裁外资在华金融机构等

(二)稳民生——稳定就业形势,保证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1. 疫情冲击下财政收支平衡压力骤升

百年一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在短期内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财政方面,据3月24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1-2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9.9%,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大跌幅较上年12月增速3.6%大幅下滑。其中税收收入同比下降11.2%,较上年12月增速12.1%大幅回落;非税收入同比上升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