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基础病的老人在疫情期间特别困难,应该怎么办?

    疫情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众生百态。在新冠肺炎疫情中,老年人成为感染的高危人群,由于自身免疫力较低,且多伴有一种或多种基础性疾病,老年患者病发后易转为重症。
    许多老年人接触信息滞后,也无法获得有效的防护措施,更背负上沉重的心理压力。
    那些疫情中的老人,有人悄无声息地消失,有人陷入孤立无援的绝望,在春天终于到来的时候,还在寻找着家。
    众所周知,戴口罩是预防新冠肺炎的有效方式,在疫情暴发后各地要求市民出行必须佩戴口罩,而口罩也成为十分紧俏的商品,在线上线下供不应求,然而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说,获得口罩却成了一个难题。
    在湖北省宜昌市的某家药店里,货架上陈列着两种一次性口罩,一种50只一盒售价75元,一种10只一袋售价15元,一位老先生在货架前久久徘徊,拿起了两种口罩,看看又放下,他手中只握着一张10元的纸币,两种都买不起。
    他问店员,能不能拆开包装让他买3只口罩,被店员拒绝了。在药店外,另一名年迈的流浪汉正从垃圾桶里捡出别人用过丢掉的口罩,佩戴在了自己的脸上。
    在一辆动车上,一位买不到口罩的老妇人将红色棉衣的衣领抻得很高,紧紧地捂住口鼻,接过乘警递来的口罩时,她忍不住痛哭失声。还有些老人用柚子皮、旧内衣和泡面盒自制了各种口罩,并不知道这些物品根本无法抵御新冠病毒的传播。
    一枚小小的口罩,却挡住了千万个银发苍苍的老人。
    对于一些孤寡老人来说,买不到口罩几乎等于寸步难行,而生活必需的物资又无法补给,疫情带来的真实困境,已经威胁到生而为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
    在生存和防疫难题之外,老年人承受的心理压力同样不容忽视,特别是独居在家隔离的老人,容易陷入焦虑、沮丧、忧郁和自责的情绪中,甚至引发悲剧。
    疫情期间,黑龙江绥滨的一名民警收到了一起特别的报警电话,求助者是一位老阿姨。
    在电话里,她说有一个秘密要告诉警察,但不能让别人知道,要求他们来自己的家里。顾及老人的安危,民警立刻赶到她的家,这位独居老人说最近总能听到有人在敲门,还有人往自己的家里放“毒气”。
    感到蹊跷的民警对此进行调查,也对她再三询问,这位老人终于吐露了实情。原来老人的两个儿子都在外省,疫情期间无法回家,自己的生活无人照管,她感到特别孤独又很想找人聊天,就报了假警。
    了解情况后,民警们每周都来看望老人,陪她聊天,并与老人的家人商量,准备等疫情稳定后将她送往养老院。
    报假警是一种违法行为,事后老人也向警方道了歉,如果不是实在没有办法,也不会做出这样的举动。
    老人报假警的无奈,透露出的是家人的缺位,在疫情期间乃至疫情好转后,她的家人明显没有和她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而独居时间过长的老人,心理上容易产生问题,比如提到的“毒气”,虽然是吸引警方的托词,但不排除潜在的疑病症状。
    由于家人缺少关爱,独居老人也会滋生愧疚和自责的情绪,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久而久之负面情绪积压过多,就会酿成更加惨重的悲剧。
    在四月,国内疫情得到控制,许多城市的公共交通渐渐恢复正常运营,生活似乎也慢慢回到了原来的节奏和步伐,在回归社会的过程中,老年人也在面临着新的困难处境。
    在郑州某个快速公交车站里,有一位老人提着粉色手提袋,不住地在站台上徘徊,既没有出站,也没有上车,行为举止有些怪异,引起了车站工作人员的注意。
    工作人员了解到,由于疫情,老人很久都没有出门,他本来打算下午去女儿的家里,在公交车上却睡着了,再醒来的时候发现坐过了站,半梦半醒地下车后却发现自己根本不识路。他想不起来女儿的电话号码,身上也没有带电话,只能在车站里来回徘徊想办法。
    工作人员经过与老人的沟通,最终在老人的手提袋里发现了其女儿的联系方式,电话中老人女儿得知父亲忘记了回家的路,流着泪赶来将老父亲接回了家。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的人口已达到2.49亿,其中空巢老人近五成。也就是说有超过1亿的老年人,日常没有子女的陪伴。在这1亿空巢老人中,将近25%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
    在疫情结束的时候,他们最迫切的需求,莫过于与家人团聚一解思念之苦,但不知有多少老年人,在重返社会的过程中遭遇了令人心酸的难题。
    虽然这只是一个社会生活的细节,却意味着疫情带给老年人的打击之沉重,从身体到心理都变得更加脆弱,也更加需要社会的理解和关注。
    疫情将老龄化的问题再次推向了公众的视野,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全球老年人口总数已经超过10亿。
    中国正在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并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特征,老龄化问题也需要得到长期关注。
    中国人以老为尊,崇尚孝敬,而老年人如同社会的长者,承载着过往的经验与智慧,在疫情中曾经流行这样一张照片,一位医生陪伴一名87岁的老年病人观看落日,老人躺在病床上,抬手指向空中的夕阳,画面平静而温暖,也意味着一个更好的结局。

疫情防控期间,空巢老人心不空

来源:开封网-汴梁晚报 作者:校爱玲 发布时间: 10:56:29

全媒体记者 校爱玲 实习生 刘彦霖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恐慌、焦虑的心理。而那些子女不在身边,或者没有子女的老年人,他们会不会更加感到恐慌和焦虑?他们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子的?记者近日了解到,在社区、有关部门的帮扶下,空巢老人心不空,大部分人的生活安稳、有序。

65岁的周女士家住集英街,8月对她来说异常难熬,但因为有了邻居的帮助,她又觉得特别温暖。

周女士有两个儿子,一个在宁波成家立业,一个在洛阳安家。每年寒暑假时,周女士和老伴要么把孙子、孙女接回开封,要么一人去一个儿子的家帮忙带孩子。今年7月,周女士去了洛阳小儿子家,老伴去了宁波大儿子家。7月底,周女士趁周末回开封办事,谁知8月初新冠肺炎疫情形势突然紧张,因疫情管控周女士去不了小儿子家了。无奈之下,她只能一个人在开封待着。 

因为疫情,又因为独自在家,周女士焦虑得吃不好、睡不好。8月10日左右,由于一直休息不好,周女士的高血压犯了。邻居知道后,不仅及时送她去医院,而且每天给她发微信嘘寒问暖,看她有啥需要帮忙的。“邻居出门买菜时,也会给我带一份,有啥都会想着帮衬我。”周女士说。 

在邻居的帮助下,加上药物治疗,8月23日,周女士的血压稳定了,加上疫情防控形势有所缓和,她的心情也好了 许多。“这个月,我这个空巢老人真的体会到了大家常说的‘远亲不如近邻’。我这一生病,俩儿子干着急回不来,幸好有邻居帮忙,真是万分感谢。”8月24日,周女士真诚地说。 

“谁都有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能帮肯定要帮的,尤其这个时期更应该互相扶持。”面对周女士的感谢,她的邻居说。

“老首长,您身体咋样?有啥需要帮助的?”“近阶段,非必要不出门;必须外出时,一定做好防护措施。”“您今天测量体温没?身体没啥不舒服吧?” 

自8月初开始,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军休老干部,特别是独居的、空巢的军休老干部,市军休三所分包到人,每天都与军休老干部联系,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心理情况和生活状态,为他们买菜、送菜,为其解决生活和心理上的问题和困惑。 

得知有军休老干部需要居家隔离,市军休三所立刻派专人与其联络,了解其所需、所盼和所难,为其购买生活物资、做心理疏导等,让他们安心居家隔离,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有位老干部居家隔离时想看书,我们就想方设法为他购买,尽量让他居家隔离的日子过得舒适、惬意。”市军休三所工作人员说。 

不仅如此,市军休一所、市军休二所也成立了服务小组,制定分包责任制,为军休老干部提供“亲情化”服务,推行“定期、定点、定人”三定服务。独居、空巢军休老干部如果有困难,可随时拨打军休所的电话,工作人员做到随时接听电话、随时代买物资,让大家在疫情防控期间深切感受到“隔离病毒不隔离爱”。

“你们真好,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大雨过后,蓝苑社区的一位空巢老人对社区工作人员说。 

辖区内有一位失独老人因患有肺气肿常年吸氧,但每次搬运灌装医用氧气瓶都是老人无法逾越的“难关”。蓝苑社区工作人员知道他的困难后,及时安排车辆帮他搬运氧气瓶并将灌装好的医用氧气瓶送到老人家中。 

还有一位失独老人因病需住院手术,蓝苑社区工作人员得知后主动联系老人,并帮老人办理住院手续,安排工作人员到医院进行陪护,做到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在蓝苑社区,社区工作人员是空巢老人的亲人,关心他们的生活和身体情况,缓解他们的焦虑和孤独心理。有老人想念在外地的子女了,社区工作人员帮忙接通视频;有老人遇到困难了,社区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帮忙解决……社区工作人员还为辖区内的空巢老人提供送菜、送药、采购生活用品等便民服务,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让空巢老人在疫情防控期间宽心、暖心、安心、放心。不仅如此,社区工作人员每天会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关心辖区内的空巢老人,而哪家老人的子女不在身边、哪家老人有慢性病需要长期服用哪类药品、哪家老人因病需要定期到医院等,社区工作人员对这些情况了如指掌。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社区高龄老人、残障人士、空巢老人等面临较大的生活困难及心理压力,越是特殊时期就越要关心关爱这些群体。所以,我们要关心、关爱他们,全力保障特殊群体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蓝苑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其实,不仅是蓝苑社区,我市许多社区也都是这样做的。 

特殊时期,空巢老人更需要被关怀、被照顾。疫情面前,我们“隔离病毒隔离不了爱”。如果你身边也有老人需要照顾,请及时伸出援手,让他们在特殊时期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春节将至,为做好民政服务机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市民政系统自上而下绷紧防疫安全弦,层层压实民政服务机构主体责任,持续保障养老服务、社会事务和儿童福利服务对象“零感染”。

民政重点领域服务机构封闭管理

目前,全市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和救助机构( 含托养机构)已实行封闭管理。各机构暂停现场来访咨询接待业务,不对外接待参观访问、慈善捐助、走访慰问等活动,外来人员和车辆不得进入。禁止快递、外卖、送药人员进入养老机构和儿童福利机构,安排专人接收家属送来的老年人生活必需品或订购物品。

封闭管理期间,各机构加强内部防控和日常健康监测,建立健全服务对象就医绿色通道,工作人员将定期核酸检测,及时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新申请入住、回家返院老年人和新救助对象,将做好核酸检测、隔离观察等防控工作。

春节期间,暂停养老机构家属面对面探视活动,民政部门鼓励通过在线视频等方式进行远程探视,提倡家属同老年人之间利用视频、电话等方式建立联系。养老服务机构和儿童福利机构将分区分层组织在院老年人、儿童开展小规模文娱活动,加强精神关爱,增加节日气氛。

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暂停服务

为切实抓好疫情防控和养老服务工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暂停聚集性活动,可在做好个人防护基础上,提供预约限流服务,开展为刚需老年人送餐、居家照护上门服务,社区老年助餐点不得提供堂食。具有全托功能的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和无证经营养老机构实行封闭管理。不具备封闭管理条件的农村幸福院、农村互助照料中心等暂停服务。

殡葬服务、婚姻登记避免人员“扎堆”

春节前夕,市民政部门要求全市殡葬服务机构全面加强“入口”管控,做好丧事、祭扫简办提示牌,对治丧场所加强日常消毒,限制人流车流,避免人员“扎堆”,坚决切断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婚姻登记机关将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实行预约登记。

关爱居家特殊困难老年人、儿童疫情防控

对于特殊困难群体,市民政局高度重视,将依托城乡社区组织和专业服务机构等,全面加强服务保障工作。对因子女未能返乡回家、独居特别是生活不能自理的特殊困难老年人,受疫情影响在家隔离的孤寡老年人,散居的特困供养对象、家人在外打工、被隔离收治或因抗疫工作需要而无力照料的老年人和儿童,暂时无人照料的留守老年人(空巢)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临时监护缺失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体,将积极组织提供助医、送餐、代购和生活照料等服务。

(通讯员:黄恳廷 姜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年人养老以什么为基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