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肌营养不良能不能治好?

肌营养不良症并称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组原发于骨骼肌的遗传性慢性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肌肉萎缩与无力本病有明确的家族史发病主要是在儿童时期,男性多于女性。肌营养不良的病因尚未明了,可能由于遗传性肌细胞膜的代谢缺陷,最终导致肌组织变性萎缩。本病从证候看,属于中医学“痿症”范畴,从病因看,为先天禀赋不足,元气败伤所致。

(一)主要症状为对称性肌肉萎缩,收缩无力,以致不能运动,不能支撑身体。

1.肌肉萎缩无力以盆骨带及肩胛带肌肉受累为主。

2.动作迟缓,奔跑,上楼困难,直立时腰椎前突,行走时步态蹒跚。上肌不能高举,不能提重物。

3.严重时,肢体挛缩,骨骼畸形,心肌受损,甚至心力衰竭。

1.肩胛骨耸离背部,两手肢平举用力推时尤其明显,呈“翼状肩胛”。

2.腓肠肌,三角肌,肱三头肌,岗上,下肌,臀肌可有假性肥大。

3.仰卧起坐姿势特点是:先翻身侧卧,以手撑地使小腿直立,再用手撑扶膝股,而后渐渐站立。

4.无感觉障碍,肌反射减退或消失,无病理反射出现。

(三)实验室检查:血清肌酸磷酸激酶,醛缩酶,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丙酮酸激酶等,以及清红蛋白含量,可有不同程度增高,尿中肌酸排出量高于正常。

(四)肌电图:患肌的针电极肌电图示肌肉性损害,运动单位电位的时限短,波幅低,多相波增多,重收缩时呈病理干扰相。

(五)肌肉活检:肌纤维直径粗细不等,散在分布在变性坏死的肌纤维间有结缔组织增生和脂肪浸润。

(六)类型:根据发病年龄早晚受累肌肉分布组合的差异及病程进展的快慢,临床将本病分为假肥大型,肢滞型,面肩肱型,眼肌型,眼咽型和远端型等。其中,假肥大型最常见,且起病多在儿童期。此型分为进展较快,预后不良的杜兴型和进展缓慢,预后较好的贝克尔型,假肥大型的主要表现是:开始学步时,年龄即较迟,起病后,最初为骨盆带肌肉无力,行路慢易跌跤,鸭行步态。渐及肩胛带肌肉受累。肩垂难举。

其假性肥大最常见于双侧腓肠肌。

(七)并发症:若为杜兴型者,多于20岁左右因病发心肌病或继发感染而夭亡。

(一)辨证要点: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纯属虚证表现,责之禀赋较弱,元真不足,阴阳俱虚。肌肉消烁重在脾气衰惫;筋骨痿疲,重在肝肾亏损。

(二)治疗原则:以健脾益气,补肝益肾,兼以养血和络为主要治疗大法。

症状:患儿渐次出现肢体萎弱无力,肌肉消瘦,面色萎黄,纳少腹胀,大便溏薄,舌淡边有齿痕,白,脉虚缓或沉弱。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治法:健脾益气,荣血和络。

处方:人参10克(党参30),白术10克,茯苓10克,山药10克,扁豆10克,砂仁6克,桔梗6克,薏仁米15克,黄20克,当归6克,鸡血藤10克,甘草5克。

加减:四肢萎弱无力较重者,可加寄生15克,桑枝15克,狗脊15克,腹泻呕吐者,可加白豆蔻6克,莲子肉10克,如面色少华,气短头晕,手足发麻者,上方加熟地10克,白芍10克等加强补血养营之力;如遇眼睑下垂之眼肌型者,可改用补中益气汤。

按语:假肥大型为主的肌营养不良见有本型脉症者,应及时治疗尽早控制。因禀赋不足,先天不能养后天,加上调摄不慎,致脾气虚馁,气血之源匮乏,四肢肌肉不荣。本方补脾益气力专又能养血活络,若坚持服用,可望肥腠理,助肌力,病症得以改善,尤对贝克尔型假性肥大者,更显疗效。

症状:患儿自幼羸弱,大肉陷下,头晕目眩,腰脊酸软,下肢痿弱,运动吃力,以致步履蹒跚,举臂困难,趾指挛曲干枯。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强筋壮骨。

方药:补天大造丸加减。

处方:紫河车3克(另吞),龟板胶6克,鹿角胶6克,(二味烊化),破故脂10克,生地10克,山药10克,山萸肉10克,茯苓12克,泽泻10克,丹皮6克,枸杞子10克,天冬10克,麦冬10克,当归12,五味子6克,菟丝子10克,牛膝10克,杜仲10克,肉苁蓉10克,续断12克,寄生10克。

按语:大抵假肥大型患者,病情呈进行性加重,多见此证,故当力补肝肾以治其本,壮骨养筋以治其标。

症状:面色晄白,肢萎无力,步履艰难,腰膝酸软,四肢不温,食少不化,形瘦气弱,舌质淡,苔白,脉象沉细或细微。

治法:补脾温肾,益气健骨。

方药:大补元煎合独活寄生丸加减。

处方:人参15克,山药15克,熟地黄12克,枣皮12克,枸杞子15克,当归15克,茯苓12克,独活10克,秦艽12克,细辛3克,川芎12克,白芍10克,桂心30克,杜仲12克,牛膝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日1剂。

按语:不论年长,少儿,罹患何型的肌营养不良症,见上述脉证确属元阳衰微者,皆可授予本方治疗。

其他疗法:单方、验方。

(1)紫河车研末,每次10克,吞服,每日二次,可改善慢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的病情。

(2)萆薢12克,杜仲12克,肉苁蓉12克,菟丝子10克,水煎服,日服2次。或以上方比例制成蜜丸,每丸9克重,早晚各服1丸。主治:肌营养不良症。

(3)人参10克,黄15克,黑芝麻10克,当归10克,川芎6克,赤芍10克,首乌10克,地龙10克,鹿角胶6克,角板胶6克(二药烊化兑服),枳壳10克,山药10克,续断10克,杜仲10克,枸杞10克,白术10克,沉香3克,沙苑蒺藜1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主治:重型肌营养不良症。

肌张力低下指阻抗降低,并常常伴有过度伸展及减弱。

2.先天性肌营养不良:

5.其他肌原性及肌肉接头:

6.急性炎性性综合征;

11.其他性肌张力低下

13.小脑性疾患肌张力低下;

①良性先天性肌张力低下、

15.其他脑病性肌张力低下:

②椎体束疾患肌张力低、

通过抱起的手感,可以初步了解患儿肌张力的情况。肌张力低下的患儿,抱起时会感到困难,有下沉的感觉,患儿易从测试者手中滑下。而的婴儿,抱起时会有感和抵抗感。

超过3个月的正常婴儿,如把他放置于仰卧位,他会自然躺着,并不断地对抗重力进行运动,自如地保持一定体位和姿势。而肌张力低下的患儿,如被放置于仰卧位,上下肢常屈曲、外展,缺乏。肌张力亢进的痉挛患儿,若被放置于仰卧位,往往出现不对称的,主动运动少,动作显得刻板。肌张力越高,主动运动就越少。原始就越强烈,姿势异常越严重。

测试者可以通过用手触摸患儿及的(上肢的、,下肢的、),来感受肌肉组织的度。若患儿肌张力低下,那么手感柔软、松弛,对手指的按压较少有抵抗。若肌张力正常,触摸时手感柔软适中,结实而富有弹性。若肌张力高,则手感紧张,对手指的按压有比较强的抵抗。

测试者对肢体作被动屈伸运动,若肌张力低下,则会感到沉重,无抵抗力,肢体无自我控制能力。若肌张力高,测试者则会感到明显的抵抗,而且这种往往在运动开始时大于运动结束时。肌张力正常的肢体在作被动运动时,既可作出抵抗,又可作出协同,在一定的范围内,有自我控制的能力,测试者手感既不像低肌张力的肢体那样沉重,也不像高肌胀力肢体那样有很大的抵抗力。

(1)各种原因的病变导致两种受损,引起肌张力低下。

(2)、变导致γ-袢的传入、传出障碍,引起肌张力低下。

(3)导致α-和γ-运动神经元损伤,引起肌张力低下。

(4)、、、等病变导致肌张力的中枢调节障碍,引起肌张力低下。

通过抱起的手感,可以初步了解患儿肌张力的情况。肌张力低下的患儿,抱起时会感到困难,有下沉的感觉,患儿易从测试者手中滑下。而的婴儿,抱起时会有感和抵抗感。

超过3个月的正常婴儿,如把他放置于仰卧位,他会自然躺着,并不断地对抗重力进行运动,自如地保持一定体位和姿势。而肌张力低下的患儿,如被放置于仰卧位,上下肢常屈曲、外展,缺乏。肌张力亢进的痉挛患儿,若被放置于仰卧位,往往出现不对称的,主动运动少,动作显得刻板。肌张力越高,主动运动就越少。原始就越强烈,姿势异常越严重。

测试者可以通过用手触摸患儿及的肌肉(上肢的、,下肢的、),来感受肌肉组织的度。若患儿肌张力低下,那么手感柔软、松弛,对手指的按压较少有抵抗。若肌张力正常,触摸时手感柔软适中,结实而富有弹性。若肌张力高,则手感紧张,对手指的按压有比较强的抵抗。

测试者对肢体作被动屈伸运动,若肌张力低下,则会感到沉重,无抵抗力,肢体无自我控制能力。若肌张力高,测试者则会感到明显的抵抗,而且这种往往在运动开始时大于运动结束时。肌张力正常的肢体在作被动运动时,既可作出抵抗,又可作出协同,在一定的范围内,有自我控制的能力,测试者手感既不像低肌张力的肢体那样沉重,也不像高肌胀力肢体那样有很大的抵抗力。

肌张力减低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预防措施包括避免,推行、及和选择性等,防止患儿出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加强临床护理,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对症状性肌张力减低的患者,则需要积极地治疗,如、、、等等。

一个罕见的病例,我放在骨科版里,可惜知道的人很少,看看儿科的战友可否发表高见:

我前日遇到的一个患者,15岁,男性。从5岁起走路足跟抬起,不能着地,随着身体发育,身高增加后,越来越严重。跟腱吊紧,双足足尖着地方可行走,双踝关节不能背曲,9岁时做了双侧跟腱延长手术后,双足跟可以着地,行走正常,但是随着身高的增加,跟腱再度吊起,越发严重,并且出现颈后肌肉收紧,头向后仰,行走时需用手托住头后枕部方能使头部直立。双侧肩胛骨也内收外旋不能放松。具体形态如下图。
体检:形体较瘦,智力正常,言语清晰。心脏无杂音。桡骨膜反射,肱二头肌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均未引出。深浅感觉均正常。


第三张:双侧膝关节形态
第四张:踝关节后侧照片,最大踝关节背伸角度
第八张:右肘关节最大伸直角度
第九张:左肘关节最大伸直角度
第十张:双手形态,双手,双腕关节最大伸直位
第十一张:双手掌指,指间关节屈曲形态


仔细体检排除:马凡综合症。


仔细体检排除:马凡综合症。

syndrome)又名蜘蛛指(趾)综合征,属于一种先天性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家族史。病变主要累及中胚叶的骨骼、心脏、肌肉、韧带和结缔组织。骨骼畸形最常见,全身管状骨细长、手指和脚趾细长呈蜘蛛脚样。心脏可有二尖瓣关闭不全或脱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眼可有晶体半脱位、视网膜剥离等。心血管方面表现为大动脉中层弹力纤维发育不全,主动脉或腹总主动脉扩张,形成主动脉瘤或腹总主动脉瘤。主动脉扩张到一定程度以后,将造成主动脉大破裂死亡。发病率约0.04‰~0.1‰。

  马凡氏综合症有哪些临床表现?

  1、骨骼肌肉系统:主要有四肢细长,蜘蛛指(趾),双臂平伸指距大于身长,双手下垂过膝,下半身比上半身长。长头畸形、面窄、高腭弓、耳大且低位。皮下脂肪少,肌肉不发达,胸、腹、臂皮肤皱纹。肌张力低,呈无力型体质。韧带、肌腱及关节囊伸长、松弛,关节过度伸展。有时见漏斗胸、鸡胸、脊柱后凸、脊柱侧凸、脊椎裂等。

  2、眼:主要有晶体状脱位或半脱位、高度近视、白内障、视网膜剥离、虹膜震颤等。男性多于女性。

  3、心血管系统:约80%的患者伴有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常见主动脉进行性扩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由于主动脉中层囊样坏死而引起的主动脉窦瘤、夹层动脉瘤及破裂。二尖瓣脱垂、二尖瓣关闭不全亦属本征重要表现。可合并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法乐氏四联征、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缩窄等。也可合并各种心律失常如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房颤、房扑等。

  如何诊断及治疗马凡氏综合症?

  马凡氏综合征的主要危害是心血管病变,特别是合并的主动脉瘤,应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根据临床表现骨骼、眼、心血管改变三主征和家族史即可诊断。临床上分为两型:三主征俱全者称完全型;仅二项者称不完全型。诊断此病的最简单手段是超声心动图,有怀疑者均可行此检查,进一步确诊则需要通过MRI(磁共振显像)。目前尚无特效治疗。

  对先天性心血管病变宜早期手术修复,对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者宜内科治疗。一旦确诊为合并有主动脉瘤或心脏瓣膜关闭不全,则应视情况考虑手术治疗,因为药物是不能去除此病的。由于动脉瘤有破裂出血的危险,心脏瓣膜关闭不全也有致心衰死亡的危险,所以尽管手术有一定风险,专家们还是建议手术治疗。事实上,随着科技进步,目前手术成功率已在90%以上。若提示有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者,应及时手术治疗。


5岁发病,男性,以跟腱挛缩为首发表现,渐出现腹部前凸,脑后仰,呈鸭型步态,翼状肩,但智力正常,要考虑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假性肥大性)可能.建议完善血清酶学、肌肉活检、心电图、肌电图等检查。


Emery-Dreifuss肌病的典型特征是肩部、上臂和小腿部肌群衰弱。另一个明显特点是在肌病早期过程中就出现肘部、颈部和脚跟部挛缩。要重视的是,在最后还会出现一种称为传导阻滞的心脏病,该症状是Emery-Dreifuss肌病的一个共有特征,需要对心脏情况监控。

最普通的形式是通过X染色体连锁遗传,但也会通过显性遗传,并且有非常少的情况是隐性遗传。尽管有三种不同的遗传方式,但症状几乎都无法区别。

已有研究证明EDMD是由基因缺陷所致。所缺陷的基因能产生一种称为emerin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通常位于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心,其内含有染色体)的核膜上。
目前还不清楚细胞核膜Emerin基因的缺失如何导致肌病。一些研究人员认为emerin的缺失干扰了细胞分裂后核膜的重组,从而导致细胞衰弱或死亡。
在常染色体显性和隐性遗传的两类Emery-Dreifuss肌病中,缺陷基因包含了两种关系很近的蛋白质的编码信息,这两种被称为lamin
A和lamin C的蛋白质也存在于细胞核膜上。
同样,还不清楚amin A和lamin C蛋白质引发肌病的机制,但一些研究者认为缺少lamin蛋白质会使核膜变得不稳定,从而导致肌肉衰弱。
另一个需解决的问题是:尽管emerin基因和lamin蛋白质在身体大多数组织中都存在。但该肌病仅发生于骨骼肌和心肌。

通常EDMD的症状在十岁前就能显现出来,但病情发展较慢。初期因为脚后跟的阿基里斯腱僵硬,走路只能点着脚走,同时,肘关节活动不灵活,并有肌肉挛缩现象,使得臂、颈、脚后跟、脊背活动困难。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肌肉衰弱的症状会更明显,但一般不会太严重。而传导阻塞性心脏病一般到二十岁或早些才表现出来,会危及生命,必要时需植入起搏器。携有EDMDX染色体的女性也会患这种心脏病,且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但是不会出现肌肉挛缩和衰弱症状。这种肌病不会影响智力发育。

5.4 EDMD的症状总结和治疗方案

-肌肉挛缩:在EDMD的发病早期就会出现肌肉挛缩症状,这种症状容易恶化,即使肌肉衰弱程度不变。防止肌肉挛缩很难,但坚持适当强度的理疗对延缓病情恶化很有帮助。手术治疗的效果不是很好,因为这种病症常常会复发。
-传导阻滞性心脏病:当生物电脉冲在上下心室间相互传递不畅造成心律不齐时就会发生心脏传导性阻塞。这种传导阻滞会导致突发性心搏停止。三十岁后,这种心脏病会有不同程度的恶化。
幸运的是做个心电图扫描就能很容易地发现这种病,而起搏器的植入就能较好地保障生命的延续。但植入起搏器有时会引发慢性心力衰竭,需用药物防治。患有EDMD的病人要进行定期检查。


神经肌肉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是肌营养不良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呈X连锁隐性遗传。起病初为上楼梯、或从地上爬起困难,病情呈进行性发展,至生活不能自理,最后完全丧失活动能力。
DMD的临床诊断依据:①一般在5岁以前发病;②临床特点为进行性对称性肌无力,以肢体近端受累多见,起病常于下肢开始;③体查无肌颤,无感觉障碍,多伴有腓肠肌假性肥大;④血清肌酸肌酶(CK)增高数十或数百倍;⑤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⑥肌活检表现为肌纤维长短不一,出现坏死与降解,纤维透明化,出现结缔组织与脂肪组织代偿增生,免疫组化分析可见dystrophin缺如;⑦有家族史,呈X连锁隐性遗传;⑧病情进行性加重。

Becker型肌营养不良(BMD)呈X连锁隐性遗传,临床表现与DMD类似,但发病年龄较晚,病情呈良性发展。
BMD的临床诊断依据:①一般10岁左右发病;②临床特点为进行性对称性肌无力,以肢体近端受累多见,起病常于下肢开始;③体查无肌颤,无感觉障碍;④血清CK增高数十或数百倍;⑤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⑥肌肉活检:肌纤维长短不一,出现坏死与降解,纤维透明化,随着病程的发展出现不同程度的结缔组织与脂肪组织代偿增生;⑦有家族史,呈X连锁隐性遗传;⑧病程呈良性过程。

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FSHD)呈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情进展缓慢,以选择性侵犯面肌、肩带肌和上臂肌为特征。
FSHD的诊断标准:①儿童或青少年期发病;②临床特点为面肌、肩带肌和上臂肌无力和肌萎缩;③体查有特殊的面部表情缺如;④半数的病人血清CK水平中度增高;⑤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⑥肌肉活检呈肌源性损害;⑦有家族史,呈染色体显性遗传;⑧病程进展缓慢。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LGMD)分为常染色体显性(LGMD1)和隐性(LGMD2)两种遗传方式,遗传异质性强。LGMD的共同特点是肩带肌和(或)盆带肌无力,发病年龄越晚,病情越可能良性的。
LGMD的临床诊断标准:①发病年龄范围广;②临床特点为四肢近端肌无力和萎缩;③体查可见肢体近端肌肉萎缩,可伴有假性肥大;④血清CK明显增高;⑤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⑥肌肉活检呈肌源性损害;⑦有家族史,呈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⑧病程进展快慢不一。

Emery-Dreifuss型肌营养不良(EDMD)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的遗传性肌病,呈X连锁隐性遗传或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情发展缓慢,早期出现肘关节、跟腱和脊柱的挛缩和畸形,肱腓型分布的肌肉无力和萎缩。该病分为EDMDⅠ和EDMDⅡ型。
EDMDⅠ型的临床诊断标准:①多见于儿童;②缓慢进展的呈肱腓分布的肌肉无力;③体查可见肱二头肌和腓骨肌萎缩,肘关节、跟腱和脊柱的挛缩和畸形;④血清CK中度增高;⑤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⑥肌肉活检显示肌病特征或明显肌肉萎缩;⑦有家族史,呈X连锁隐性遗传;⑧呈良性进程。
EDMDⅡ型的临床诊断标准:①10岁以后发病;②缓慢进展的呈肱腓分布的肌肉无力;③体查可见肱二头肌和腓骨肌萎缩;④血清CK正常或轻度增高;⑤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⑥肌肉活检显示肌病特征或明显肌肉萎缩;⑦有家族史,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⑧呈良性进程。

先天性肌营养不良(CMD)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包括一类出生时或出生几个月内出现肌无力和肌张力低,可伴有不同程度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一组疾病。
CMD的临床诊断标准:①出生时或生后数月内发病;②临床表现为肌无力,肌张力低下;③体查可见四肢肌无力和肌张力低下;关节挛缩;④血清CK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高;⑤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⑥肌肉活检显示肌病特征或明显肌肉萎缩;⑦有家族史,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⑧病情稳定,部分病人呈缓慢加重趋势。

远端型肌营养不良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以对称性四肢远端肌无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少见的肌肉疾病。
远端型肌营养不良的临床诊断标准:①发病年龄范围广;②临床表现为四肢远端的肌无力和萎缩;③体查无肌强直和感觉障碍;④血清肌酶增高;⑤肌电图为肌源性损害;⑥肌肉活检为肌源性损害;⑦有家族史,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⑧病情缓慢进展。

眼咽型肌营养不良(OPMD)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发病年龄晚,临床以进行性加重的睑下垂、吞咽困难和四肢无力为特征,病情进行性加重。
OPMD的临床诊断标准:①一般50岁左右发病;②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睑下垂、吞咽困难、发音困难;③体查可见眼肌、咽部肌的无力和萎缩;④血清CK正常或轻度升高;⑤肌电图为肌源性损害;⑥肌肉活检为肌源性损害,可见核内包涵物;⑦有家族史,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⑧病情进行性加重。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起病隐匿,多发生在青春后期,除了进行性肌无力,肌萎缩和肌强直外,常伴有白内障、心律失常、糖尿病、秃发、多汗、性功能障碍和智力减退等多系统损害。
DM的临床诊断标准:①青春后期发病;②临床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和肌强直;③体查可见手和足部无力、肌萎缩和肌强直,“斧状脸”,“鹅颈”;④血清肌酶活性正常;⑤肌电图显示肌强直电位;⑥肌肉活检为肌源性损害,可见核内包涵物;⑦有家族史,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⑧病情进行性加重。

脊肌萎缩症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临床主要表现为下运动神经元性进行性对称性肌肉无力和萎缩,近端重于远端,下肢重于上肢。根据发病年龄不同,SMA可分为SMAⅠ、SMAⅡ、SMAⅢ、SMAⅣ和SMAⅤ型。
SMA的临床诊断标准:①发病年龄范围广;②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四肢迟缓性瘫痪、肌萎缩,近端重于远端,下肢重于上肢;③体查可见四肢近端肌肉萎缩,无感觉障碍;④血清CK正常或轻度增高;⑤肌电图为神经源性损害;⑥肌肉活检为神经源性肌萎缩;⑦有家族史,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⑧病情进行性加重。

腓骨肌萎缩症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连锁隐性遗传和X连锁显性遗传,临床表现为双下肢对称性肌肉无力和萎缩,多伴有弓形足和马蹄内翻足畸形。临床上依据电生理和病理改变分为脱髓鞘型(CMT1)和轴索变性型(CMT2)。
CMT的临床诊断标准:①青少年起病;②临床主要表现为双下肢对称性肌无力、萎缩;③体查可见大腿下1/3以下肌萎缩,弓形足,有感觉障碍;④血清肌酶正常;⑤肌电图为神经源性损害;⑥肌肉活检为神经源性肌萎缩,神经活检可见脱髓鞘改变或轻度轴索变性;⑦有家族史,可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连锁隐性遗传和X连锁显性遗传;⑧病情进行性加重。


Emery-Dreifuss肌病的典型特征是肩部、上臂和小腿部肌群衰弱。另一个明显特点是在肌病早期过程中就出现肘部、颈部和脚跟部挛缩。要重视的是,在最后还会出现一种称为传导阻滞的心脏病,该症状是Emery-Dreifuss肌病的一个共有特征,需要对心脏情况监控。


最普通的形式是通过X染色体连锁遗传,但也会通过显性遗传,并且有非常少的情况是隐性遗传。尽管有三种不同的遗传方式,但症状几乎都无法区别。


已有研究证明EDMD是由基因缺陷所致。所缺陷的基因能产生一种称为emerin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通常位于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心,其内含有染色体)的核膜上。
目前还不清楚细胞核膜Emerin基因的缺失如何导致肌病。一些研究人员认为emerin的缺失干扰了细胞分裂后核膜的重组,从而导致细胞衰弱或死亡。
在常染色体显性和隐性遗传的两类Emery-Dreifuss肌病中,缺陷基因包含了两种关系很近的蛋白质的编码信息,这两种被称为lamin
A和lamin C的蛋白质也存在于细胞核膜上。
同样,还不清楚amin A和lamin C蛋白质引发肌病的机制,但一些研究者认为缺少lamin蛋白质会使核膜变得不稳定,从而导致肌肉衰弱。
另一个需解决的问题是:尽管emerin基因和lamin蛋白质在身体大多数组织中都存在。但该肌病仅发生于骨骼肌和心肌。


通常EDMD的症状在十岁前就能显现出来,但病情发展较慢。初期因为脚后跟的阿基里斯腱僵硬,走路只能点着脚走,同时,肘关节活动不灵活,并有肌肉挛缩现象,使得臂、颈、脚后跟、脊背活动困难。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肌肉衰弱的症状会更明显,但一般不会太严重。而传导阻塞性心脏病一般到二十岁或早些才表现出来,会危及生命,必要时需植入起搏器。携有EDMDX染色体的女性也会患这种心脏病,且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但是不会出现肌肉挛缩和衰弱症状。这种肌病不会影响智力发育。

-肌肉挛缩:在EDMD的发病早期就会出现肌肉挛缩症状,这种症状容易恶化,即使肌肉衰弱程度不变。防止肌肉挛缩很难,但坚持适当强度的理疗对延缓病情恶化很有帮助。手术治疗的效果不是很好,因为这种病症常常会复发。
-传导阻滞性心脏病:当生物电脉冲在上下心室间相互传递不畅造成心律不齐时就会发生心脏传导性阻塞。这种传导阻滞会导致突发性心搏停止。三十岁后,这种心脏病会有不同程度的恶化。
幸运的是做个心电图扫描就能很容易地发现这种病,而起搏器的植入就能较好地保障生命的延续。但植入起搏器有时会引发慢性心力衰竭,需用药物防治。患有EDMD的病人要进行定期检查。

很像这种疾病,我已经让患者父母带其去做进一步检查。



不好意思,我问一下,这个病该到儿内看还是儿骨看?要不要上报?


应该是到神经内科看吧,我想.儿科也可以.骨科也可以,手术就在骨科做的.这个病涉及到的科室比较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治疗肌营养不良最好的医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