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后的父母以九五后零零后为主,零五后九零后为辅,对么?

某地2021年的【初婚】年龄突破了三十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有人列出一个当代年轻人的人生时间表:

18岁上大学,22岁本科毕业,25岁硕士毕业,进入职场稳定三年就28了。

在此之前没有精力、没有钱也没有条件找对象,工作稳定了之后才有心思谈恋爱,考虑结婚的事情。

28岁开始找对象,两年内找到并且确定下来就算快的了,30岁才能正式开始谈婚论嫁。

所以,初婚年龄突破三十岁,没毛病

,基本符合当代年轻人的人生路线。

你要是高考补习、考研二战三战、读完研究生又读博士,但凡有一点拖延和差池,结婚就不知道猴年马月了。

这个热搜下面有个评论很有趣:

“哥哥姐姐们放心,我们零零后会负起责任来,彻底贯彻落实晚婚晚育,

把初婚年龄推迟到四十岁。”

而且更加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是:

这届九零后、九五后和零零后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的开始抗拒走入婚姻。

所以他们会一拖再拖,拖到三十岁以后。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男性和女性,这两个角度去剖析。

1、为了结婚,付出的代价高到难以承受。

虽说有些女方父母会让女方把礼金拿回小家使用,但男方总归是要承担这部分的支出。

这要是家里没有一点积蓄的话,如何承受得起呢?

从后者的家庭出来的男生,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开除人籍,几乎失去了绝大部分结婚的资格。

2、现代社会养活自己就很艰难了,不想再承担更多责任和痛苦。

你不敢丢工作,不敢旅行,不敢买贵的东西,不敢跟老板大小声,更不敢随意辞职。

想想结婚之后这无穷无尽的压力,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年轻男性对婚姻产生抗拒和厌倦的心态。

再说,很多男性意识到:

现代人的婚姻不稳定,离婚率高,女方要求高,付出一大堆之后还要离,索性不结了。

说完了男性的,再说说女性结婚意愿低的原因。

1、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之前有砖家说“上过大学的女生普遍结婚意愿低”被很多人喷了,但我觉得,某种程度上这个砖家说得没错。

以前的女人,比如说我们的母亲那一辈,普遍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

懵懵懂懂的二十出头就结婚生子,人生很早就被定格。

而新一代女性,高等教育率大大提升,女孩子们读书、学习、开阔视野,接受了很多不同的观点和生活方式

,思想就属于自己了,不会轻易被骗到或者洗脑。

2、对于现代女性来说,婚姻失去了吸引力。

有人很不解地问,为何父母那一辈的婚姻更稳定,女性普遍都会结婚而且结婚很早?

答案很残酷:还是因为“教育”。

以前的女人受教育程度低,她们那个年代也不像现在这样工作机会这么多。

但是代价是什么,是日复一日的繁重家务、养育小孩、照顾一家人衣食起居……

不夸张的说,结了婚的女人某种程度上就变成了一家人的保姆。

而现代女性靠自己就能找到一份能够养活自己的工作,何必早早结婚给人当保姆。

再加上,现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不再把“结婚生子”当做人生唯一的出路和答案。

无数优秀的女性前辈激励着年轻女孩们:

你可以成为科研工作者,可以成为运动员,可以成为公司老板……

哪怕就是当一个普通的公司职员,也证明了你的人生完全具备除了结婚生娃以外的可能性。

倒不如说,过早地结婚,生娃,反而是一种完全失去了“性价比”的选择。

仅此一次的人生,如果能够有幸实现人生价值、自我价值,

现在的年轻人为何不想很早结婚,甚至抗拒结婚呢?

一直对零零后的社交生活和心理状态很感兴趣。

上周,我通过身边的人找到了一个2000年出生的属龙的男孩。和他联系前,我了解到他生活在一个东北的四线城市,初三,成绩中等偏下。因为不在同一个城市,我加了他QQ,他网名叫“月亮是我掰弯滴。”。我提出了语音、视频、电话等等方式,都被他拒绝了。

“我感觉还是打字比较好。”他在QQ上说。

最近北京冷得要命。周日晚上我缩在电脑前,打开了我已经有接近两年都没用过的QQ界面。

想象着远在大东北的这个少年,可能正把脚翘在卧室的书桌上,上面摊着潦草的作业卷子,抱着手机,容忍着一个比自己大十岁的姐姐琐碎的询问和略显猥琐的好奇。

应试教育给他带来的压力,哪怕只是透过屏幕我也感受得到。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现在再干掉78个同龄竞争对手就有机会上一高(当地重点高中)了。”

而为了“干掉这78个同龄竞争对手”,他每天早7点到晚7点的12个小时里都呆在学校上课,回家之后一般9点写完作业,11点会准时上床睡觉。

我们就在9点之后,用一个小时左右聊聊他的爱好、他的学习和他班上和QQ里的朋友们。11点整,不管我们的聊天进行到哪儿,他都会撇下一句“姐姐晚安”或“姐姐我下了”,便再无一点音讯。

这让我觉得自己遇到了灰姑娘,钟声一响,他的手机就变回了大南瓜。后来想想,竟觉得有点羡慕,似乎没什么人或事能束缚住他想做的事情,就比如睡眠。

他有三个手机,两个三星,一个小米4,随机换着使。这三部手机都是他七零后的爸妈淘汰下来的。他妈妈最近刚把一部iPhone换成一部“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

九零后一代和他们的父母都在微信兴起之后几乎头也不回地弃用了QQ。但是零零后还留守在QQ上,经营着自己的独特社交生态。

他现在手机里的APP只有QQ和QQ音乐,因为学习压力大,他把其他软件都卸了。但是他身边大多数男生会在快手上看一些搞笑视频,还有男生用健身软件。

他不用微信,但QQ会整天隐身地挂着,他身边的人都是这样。他的153个QQ好友大部分都是自己认识的人,极少是因为玩儿游戏加的好友。“因为自己懒”,他的好友没有分组。但是他说,如果分组的话他大概会分6个组:关系好的和一般的男生女生分别分组,给家人还有自己关系最铁的四个哥们单独再分两个组。

身边的人很喜欢用各种各样的搞笑表情和没什么意义的内容“水群”。所以他把自己十多个群都屏蔽掉了,也不怎么在里面说话。

别人空间里的说说和照片,看到了,他不讨厌的都会赞一下。但是他特别受不了男生女生发那种特别矫情的,“为情所困”的说说。

他自己的空间里晒了300多张照片和100多条说说。他和好哥们出去玩、吃饭,照片里,举着剪刀手或竖着中指,或者疯狂地和朋友扭打在一起;他和奶奶合照,奶奶穿着他的校服笑得很开心;他发一张自己刮了胡子之后的自拍,招来评论区一片揶揄和挖苦;他在晚上10点发“因为你想开开心的走,所以我没哭。”的说说,没人评论,25个赞。

“QQ用的时间真的比微信长,”他告诉我,“感觉可以弄得美美哒。”

社交媒体的代际迁移是一个非常有趣又无意识的现象。这个男生也说不清楚大家为什么会留在QQ上。他只是觉得可能他们从小玩儿腾讯的游戏,就黏上了QQ。微信他也用过,总觉得用着不舒服。

还记得之前有一次问一群中学生为什么不用微信的时候,他们七嘴八舌地说:“微信是大人才用的东西。”而这个孩子也对我说了同样的话:“可能到了我二十多岁的时候,我也会用微信,不用QQ了吧。”

平时这段时间里,从写完作业到上床睡觉前,他一般会打打LOL或炉石传说,用QQ和朋友聊聊天,看看手机上的网络小说或听听他最喜欢的林俊杰和林肯公园。

网上说TFBoys是零零后和阿姨们的专属。但是他们班上几乎没什么人喜欢TFBoys,女生也是。“现在的小姑娘们大多还是喜欢韩国明星,电影小说电视剧啥的。”班上喜欢二次元的人不少,但是很少有非主流的。他自己看美剧,《犯罪心理》和《权利的游戏》,也看动漫,班上大部分的男生都看《火影忍者》。女生会看看《名侦探柯南》。

每一代人看自己的后辈可能都会多多少少带有一些感情色彩,包括对他们流行文化的判断。

他觉得真正算得上朋友的人,他只有四个。两个学校里的同学,两个从幼儿园就认识的哥哥。他们,很有话聊,很合拍。他觉得有这四个朋友就已经足够了。

“当我觉得孤独的时候,我就想想他们,就不孤独了。”

他觉得自己的心理成熟度上更像九五后。他对班级里的那些零零后挺不满意的:任性,爱生气,又不听解释。

因为他总会和比他小的同学发生争执。比如他和同学玩游戏的时候,“如果不听他们的就生气了。然后挨个骂。玩着玩着不高兴就突然不玩了。”

他觉得自己和九零后的区别主要在于童年不一样。“我们的童年大多都是玩电脑。很少有一群小伙伴一起疯的时候。”他还说自己是双重人格,有的时候特别情绪化。

和零零后接触了一周以后,我还是觉得自己读不懂他们。每代人都有自己的样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可能和青春电影里的不一样,真实生活中的他们没那么叛逆,没那么张狂。挺普通的,却也并不简单。

昨天晚上我有事儿没上QQ和他聊天,深夜打开QQ的时候看到他给我留的言,是他从他朋友那儿转给我的:

“这段话一定要看和你的健康有关,你不要吃完饭或吃饭时吃水果那样对胃不好会胀的肚子会撑大的你以前吃完饭后喝奶也是一样(它们遇到米会发酵的)”

我看了之后心情挺复杂。这个孩子,我感觉他有时候像我弟弟,有时候挺像我妈。

我氪之前曾经发过一篇分析青少年社交的文章,我们觉得现在青少年的真实生活,他们社交习惯和社交心理是一件很值得关注的事情。他们社交的未来一定会带来不小的变革。毕竟未来是我们的,也是他们的,但归根结底还是他们的。

如果你也对这方面感兴趣,欢迎联系作者:,期待和你交流讨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九零后父母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