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能缓解耳鸣吗?医生辟谣?


挖鼻孔、抠肚脐、掏耳朵,堪称人生三大乐(恶)趣。尤其是掏耳朵,双手好像完全不受自己控制,无聊的时候就不停地给耳朵“大扫除”。 然而掏耳朵有必要吗?什么时候需要掏?对耳朵有危害吗?

耳屎在古代的用途是做药膏的,外敷涂抹伤口,起到镇痛的作用。到了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他们将耳屎玩出了新花样,将油性耳屎做润唇膏,说是可以保湿。后来,耳屎被一些医生用来诊断疾病,不过他们不是用看,而是用闻和尝的,他们觉得耳屎的味道会预示着患者的健康状态。

到了现代,耳屎,学名耵聍,是外耳道分泌的一种淡黄色黏稠液体,可以起到保护外耳道上皮、防止皮肤干裂的作用,少量的耳屎不但不会影响听力、不会感到不适,而且耳屎可以黏附灰尘、抗霉抗菌,保持外耳道的清洁。耳屎还可以减弱强声波,如打雷、炮竹声,防止鼓膜和内耳产生剧烈的震动而损伤。

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掏耳朵的必要的。需要掏耳朵的情况是耳道被耳屎堵住了,导致耳痛、听力下降。这种情况,在医学中被称为耵聍栓塞。发现这种症状要及时找医生处理,不要自己掏。

但绝大多数人掏耳朵都不是因为出现了耵聍栓塞,只是自己想掏耳朵。其实人的耳屎是会自行掉出的,不用人为帮助。

如果耳屎坚硬或比较多,掏耳朵时容易把皮肤划伤,细菌还会趁机进入伤口引发感染。当拿掏耳勺或者棉签棒在耳朵里动来动去时,还可能会把细菌挤入毛囊、皮脂腺管,引发炎症,严重者还会发生外耳道疖肿。尤其是洗头洗澡、游泳时,由于出汗多、耳内潮湿,感染的几率就更大。

如果经常掏耳朵、刺激外耳道皮肤,会使皮肤瘀血,增加耳道皮肤的新陈代谢,造成耳屎分泌增多。掏耳朵时,不能将耳屎完全排出,还会将耳屎推进去,积累在里面结成一团,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听力。

大块的耳屎很容易在掏的时候被捣碎,耳屎碎片如果落到外耳道深部,黏在鼓膜上,就容易引起“嗡嗡”耳鸣,让人感觉很不舒服。

1、鼓膜破了,一定会耳聋?

很多人认为,一旦鼓膜破裂了,听力就没有了。其实并非如此,鼓膜损伤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件相当平常的事情。很多人在掏耳朵时掏得太深,碰到耳膜很痛,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在鼓膜上戳了个小孔。鼓膜的功能是扩发音量、增强听力,他的破损甚至破裂只会影响听力,但不会完全导致失聪

2、弄痛耳朵了,可以滴消炎水?

像眼睛干涩就滴眼药水一样,很多人耳朵一有问题就滴消炎水。殊不知,乱滴药水也可能导致炎症。

如果掏耳朵时,用干净的掏耳棒掏到耳朵痛了、受伤了,这种情况下一般不需要滴消炎药水。此时外耳道没有受到细菌感染,保持干爽洁净的环境。但滴了消炎药水之后,反而营造了一个潮湿温润的环境,更容易滋生细菌

3、耳朵痛自己会恢复?

很多人掏耳朵会不小心弄伤耳朵引起发炎,感到疼痛,但觉得可以自己恢复不用治疗,其实如果耳朵受伤发炎而不治疗,很可能出现反复感染而造成慢性化脓性综合炎。不仅出现听力下降,还会导致肉芽、胆脂瘤,破坏听骨等。

一般情况下,没有必要经常去掏耳朵,如果已经形成了习惯,不掏就痒得难受,最好控制一下,或用棉签棒沾些少量硼酸酒精涂抹耳道,经过一段时间适应,就不再有掏耳朵的意识了,耳朵也不会觉得痒得难受了。

但如果耳朵进了头发茬子或小飞虫等异物,建议大家及时去医院请医生处理,千万不要因为省事儿而造成更大的麻烦。


麻醉会伤害大脑?局麻比全麻好?医生说出了真相…

人的一生难免遭受疾病的困扰,甚至还会经历大大小小的手术。

众所周知,在很多手术前,我们都要经历至关重要的一步——麻醉。

而对于麻醉,一些人心里就有点发怵,担心麻醉会对身体产生其他负面影响。在生活中,也有不少人听说“麻醉会让脑子变笨”……

麻醉时,我们的身体到底经历了什么?真的会对大脑造成伤害吗?本文给你答案。

全麻是全身麻醉的简称。全麻时,麻醉药物通过不同的给药方式进入人体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也就是我们的大脑。根据给药方式的不同,全麻又可以分为吸入全身麻醉、全凭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全身麻醉。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局麻即局部麻醉,顾名思义就是使身体的一个部位或者局部区域失去感觉,但是患者还是有意识的。从广义上来讲,局麻包括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麻醉、区域阻滞麻醉、局部浸润麻醉、表面麻醉等。椎管内麻醉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半麻”,由于它的麻醉范围较广,临床上已不再归为局麻。

由于局部麻醉时我们都是清醒的,所以只需要配合麻醉医生的指示摆好体位,及时交流,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即可。由于麻醉药物需要借助穿刺针注射到神经周围,神经又常与血管伴行,因此在麻醉医生操作时我们尽可能保持静止状态,避免尖锐的针头误伤神经和血管。

麻醉过程中,可能有疼痛、电击、肢体发热等异常感觉,不要恐慌不要乱动,告诉自己的麻醉医生,医生会针对性的进行处理。如果出现心慌气短、头晕、恶心、耳鸣、视物不清等情况时也要及时告诉麻醉医生。

全麻时会经历三个阶段:诱导期、维持期、苏醒期。

全麻诱导时,麻醉医生常常通过开放的静脉通道注射麻醉药物,我们会在几分钟内进入睡眠状态,这个过程中一般不会有不舒服的感觉,少数人可能会感觉注药处有轻微疼痛,这是因为麻醉药物的短暂刺激作用。

麻醉维持时,我们已经对外界毫无知觉,手术时也不会有疼痛等不适的感觉,甚至还可能在麻醉药的作用下做一个美梦。

苏醒期时,我们会在手术结束之后逐渐恢复意识。刚醒来的时候会有点呛咳的感觉,感觉说不出话,这是因为全麻时为保证我们呼吸道安全而插入的喉罩或气管导管。麻醉医生会根据我们自主呼吸的恢复情况决定拔除喉罩或导管的时机。我们会有轻微不适,但并无疼痛感,少数人术后会有轻微咽部疼痛,但数小时或第二天就会消失

手术时麻醉医生会对你做什么?

现实操作中,麻醉医生并不只是给患者打一针就完事了,麻醉医生的工作在麻醉后才刚刚开始。麻醉医生都要通过若干繁多的监护参数时刻监测着我们生命体征的变化,生命体征波动较大时要及时处理,使我们机体处在一个安全的生理状态。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此外,麻醉医生还会根据手术的进程来调整麻醉深度,若术中突发大出血、心脏骤停等意外情况时,麻醉医生首当其冲,快速进行抢救复苏工作。所以就有了这句: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

局麻时,由于局麻药配置和给药方式、剂量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时效性,但通常会在数小时就可以代谢完全且不会作用于大脑,所以我们无须担心。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相较而言,更多人会担心全麻的安全性,特别是全麻后小孩的脑子会不会变笨?

其实现代麻醉学经过逾百年的发展,研发了各类精密麻醉仪器和许多新型短效的麻醉药物,代谢快速无残留,随着这些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加上麻醉医生越来越系统规范化的培训,临床麻醉的安全性已得到极大地提高,近几年国内术中麻醉死亡率降到十万分之一以下,在大型三甲医院里这一发生率甚至更低。

根据3岁以上人群大样本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显示,并未发现全麻对大脑存在损害。通常情况下,全麻药物在体内数天甚至数小时就会被代谢完全,难以对我们大脑带来持续性的影响。

然而大数据显示,3岁以下小孩存在“333原则”,即3岁以下儿童行过3次以上手术,每次手术时长大于3小时,可能会影响小儿的记忆及认知。所以如果不是急诊或限期手术,建议小儿3岁以上再进行手术治疗。

一般来说全麻下可以完成任何手术,而且全麻没有绝对的应用禁忌。但是以下情况更适合选择全麻:

患者因素:术前精神高度紧张;年纪较小的孩子或存在精神疾病无法配合完成手术的患者;一些需要抢救的危重症患者等。

手术因素:大型手术如神经外科、心胸外科等循环波动剧烈的手术;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长、需要特殊体位等患者清醒时难以耐受的手术等。

其他因素:手术部位特殊,局麻条件下难以开展的手术,如头面部手术;存在局麻禁忌的情况;局麻方法失败或效果不佳。出现这些情况时,都可以改为全麻。

那既然全麻可以满足所有手术的需求,是不是选择全麻就完美了?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其实相较于全麻,局麻也有很多优点。局麻应用的麻醉药物更少,对机体的影响更小,所以患者恢复的更快,并发症更少,住院时间更短。

当然,有时全麻与局麻的选择并不是非此即彼的,联合应用不同的麻醉方式,取长补短,能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益处。因此,麻醉方式的选择并非绝对的,麻醉医生会综合患者的诉求、身体的基本情况以及外科医生手术操作的需要进行科学的选择。

本文专家:张志坚,哈尔滨医科大学麻醉学硕士 

本文审稿:张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麻醉学博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治疗耳鸣最好的运动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