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耳鸣耳聋没法治?老中医治耳神方根治耳鸣耳聋?

外关穴——瞬间恢复听力的“聪耳神穴”
外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手少阳之络,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三焦经。有清热解毒、解痉止痛、通经活络之功。
适用人群:经常坐飞机或动车组出差、旅行的人;急性腰扭伤、关节炎、肩周炎患者。
主要功效:可预防老年人听力下降、耳鸣、、腰背酸痛等症状。

位于前臂背侧,手脖子横皱纹向上三指宽处,与正面内关相对。

很多人经常坐飞机出差,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就是在飞机起飞和降落时,会感到两耳发闷、疼痛,有鼓膜要被穿破的感觉,听到的声音也会变小。

因为工作关系经常坐飞机出差的朋友,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就是在飞机起飞和降落时,会感到两耳发闷、疼痛,有鼓膜要被穿破的感觉,听到的声音也会变小。这是因为飞机升到一定高度,大气压会对人体产生一种压力,导致听力陡然下降造成的。
我自己也曾遇到过如此的困扰,由于每次旅途都很匆忙,从没有细想这个问题。后来一次温习《针灸大全》,有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外关治耳聋、耳鸣或耳内痛痒”,于是我在坐飞机感觉耳塞的时候,就试验性地点揉了几分钟外关穴,感觉听力缓解了很多。
后来我又带着这个问题请教了老师,他肯定了我的方法。传统的道家医学认为,出现暂时性听力问题,是人体阳气不足的表现。那么外关在此刻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外关”顾名思义,“外”指外部;“关”指关卡。外关通阳维,而外关是手少阳三焦经之络穴,是手少阳与手厥阴脉气相通的部位。按摩外关穴具有充实三焦的元阳之气,并引导元气出纳运化于一身的效果。这个穴位瘀阻的时候,会引起耳膜弛缓不收,塌陷的耳膜无力恢复常态。老师顺便还告诉我一个中医耳科里的方法:就是先深吸一口气,捏住鼻子,闭住嘴,然后用力向两个耳朵的方向鼓气。此时耳朵里会“轰隆”一声,这是塌陷的耳膜回复到正常位置时产生的声音,瞬间听力就恢复常态了。后来,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我总是轻轻拨动这个“开关”,引导阳气贯穿全身,再结合鼓气的动作,基本上就可以解除空中“失聪”之忧了。
平时坐火车、汽车旅游,也可能会感觉耳朵堵得慌,揉一揉外关穴也会缓解。还有的人身体虚弱,反复感冒,有时感冒好了以后也容易造成耳膜塌陷,耳朵出现暂时性的听力下降,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调理,免去吃药之苦,另外点揉外关穴还可以预防老年人的听力下降。
外关穴在临床上还有另外的妙用,我经常将它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有一位40岁左右的病人,他一次弯腰捡东西,起得比较急,一下子腰就不能动了,稍微一动就疼痛难忍。去附近医院经过药物治疗三天后,不但没有减轻,病情反而有所加重。后来被家人抬到我的诊所就诊,诊断为急性腰扭伤。考虑到一般的药物治疗效果不大,我采用针刺和推拿来治疗。我先用手法来帮他放松局部僵紧的肌肉,然后在双外关穴针刺,同时让他做腰部前后左右扭转活动,十几分钟后腰痛完全消失,活动如常,随后这位病人步行回家。临走时我告诉他回家后在扎针的地方,也就是在外关穴进行点揉,以巩固疗效。
有人觉得很奇怪,腰痛却从手上来治,其实这正是我们祖先高明的地方。外关为三焦经之络穴,它在腕背横纹上2寸,尺桡骨中间(如下图)。与内关相对的地方。外关通于阳维脉,具有解表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所以不仅对急性腰扭伤有奇效,还对关节炎、颈椎病等有很好的效果。
最好的方法,往往是偶然之中得来的。既然生活中难免遭遇到不经意的病痛与麻烦,那么就让我们用简单易行的小方法来为身心保驾护航吧,这样,收获的永远会比你想象的要多很多。
【用之有道——武医师如是说】
看完这篇文章,你也许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内关穴,一个外关穴,它们之间有什么微妙的联系吗?传统武术里还有一个很好的单操训练方法,叫做“双关并打”(如下图),就是两只手腕交替击打内外关部位,外关打内关,内关打外关。这样既能治外关的病,也能治内关的病,还具有防身的作用。
不过,取这两个穴位治疗疾病时,要先看看体质。如果体质比较虚弱,我不建议用单纯的按摩穴位的方法来治疗,而要先补脾胃,再行穴位疗法。使用外关穴时,最好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手自然地垂下来,这样按揉下去就能让气血运行顺畅,使三焦经的阳气分布于人的体表,功效更佳。
另外,要提醒大家的是,本文所讲的听力下降是指暂时性功能失调所导致的耳聋,属于非器质性病变。如果耳科方面发生器质性病变,还请尽早去医院检查治疗。

耳朵和眼睛一样,也会出现疲劳。例如,许多人离开舞厅都会感觉耳朵不好使、听力下降。这种情况多数都是暂时性的,只要离开噪声场所到安静的地方待一段时间,听力就会逐渐恢复原状。此外,经常按摩耳朵上的翳风穴和听会穴,增加内耳的血循环,有保护听力的作用。但如果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暂时性的听力疲劳就会变成永久性的听力损害。

健康:改善听力受损 按摩3穴位助耳聪

科技日新月益,现代人习惯透过智慧型手机或MP3播放器,享受随时随地听音乐的乐趣,但长时间接受高分贝音量的刺激,听力受损族群有年轻化的趋势。中医师表示,长时间听音乐容易造成听觉神经麻痺,产生听力受损的现象,此时可透过中医调理和穴位按摩改善。

  听觉是指声源引发空气振动后,通过中耳的耳膜,经内耳转换为听觉神经上的神经冲动,最后传送到大脑皮层听觉中枢所产生的主观感觉。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仁爱院区中医科医师林舜谷表示,常见的听力受损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因耳朵瞬间受到巨大声响如鞭炮声的刺激,造成耳膜破损产生伤口;另一种则是因长时间接触高分贝声音,听觉神经被刺激过度导致麻痺。

若是因耳膜受损所产生的听力障碍,除了避免持续刺激外,宜以当归、川芎、黄耆等补养的中药材,促进伤口癒合,不过年轻人补身前应先经医师评估确认是否可行,以免补过头反而让发炎现象更严重。

林舜谷中医师表示,若是因耳部听觉神经和脑度听觉中枢持续受到刺激,敏感性降低所产生的听觉麻痺和听力受损现象,除了停止继续刺激,让耳朵休息,也可以透过药物调理、穴位针灸和按摩活化神经敏锐度,恢復听力。药物部分,可用益气聪明汤、川芎茶调散、蔓荆子、石菖蒲等,刺激神经活化,达到耳聪目明的效果。

穴位部分,建议由专业中医师定时施予针灸,返家后再自行按摩,每天2至3次,每次按压20至30下。较常见的听力保健穴位包括:

1. 耳门穴:位于耳朵前方靠近脸颊,张开口时在耳珠上方出现的凹陷处。

2. 听宫穴:位于耳朵前方靠近脸颊,耳珠旁边的凹陷处,在耳门穴下方。

3. 听会穴:位于耳朵前方靠近脸颊,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会出现凹陷,在听宫穴下方。

值得注意的是,若是因年纪大所产生的听力受损,中医认为与肾功能不全有关。林舜谷中医师表示,此时的按摩穴位除了上述的耳门穴、听宫穴、听会穴,也能按摩位于脚踝内侧和阿基里斯腱中间的凹陷处「太溪穴」。善用食疗提升肾气:取杜仲10公克和补骨脂10公克,用纱布包妥后加入汤中熬煮;每天服用龟鹿二仙胶约5至6颗,但肠胃不好的人应分次服用。

听会穴、翳风穴——开窍聪耳,活络安神,治耳聋、耳鸣!

听会穴+翳风穴,这一组穴位组合具有开窍聪耳,活络安神的功效,是治疗耳聋、耳鸣的特效穴位!同时还可用于治疗头痛、眩晕、口眼歪斜等病症。

听会穴出自《针灸甲乙经》,是足少阳胆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中医认为听会穴具有通经活络、调理气血、开窍通耳、利胆开窍的功效。临床当中主要用于治疗耳鸣、耳聋、中耳炎、耳流脓等耳部的疾病,也可用于牙痛、面痛、头痛、下颌脱臼、口眼歪斜等病症的治疗。

听会穴在面部,耳屏间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取穴时正坐或侧伏,微开口,耳屏间切迹前取穴。刺激听会穴可以采用按揉的方式,用中指或者食指的指腹,按揉听会穴2-3分钟即可,每天一次。

翳风穴出自《针灸甲乙经》,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中医认为翳风穴具有聪耳通窍、散内泻热、疏风活络的功效,临床当中主要用于耳鸣、耳聋的治疗,也可用于治疗头痛、牙痛、腮腺炎、下颌关节炎、膈肌痉挛、面神经麻痹、狂疾、口噤不开、面瘫等病症。翳风穴在颈部,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取穴时正坐或侧伏,耳垂微向内折,于乳突前方凹陷处取穴。

刺激翳风穴可以采用按揉的方式,用拇指的指腹按揉翳风穴100-200次,或将食指、中指二指并拢,用二指的指腹按揉翳风穴3-5分钟,力度可稍重,以穴位局部有酸胀感为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约有1.2亿听力残疾人,我国约有2700万人有听力障碍,而且每年还有五百万人因药物、炎症等原因而加入这一行列。由于耳聋无法与外界交流,沟通困难,由聋致哑、由聋导致智力下降,总之耳聋会暴躁、歇斯底里、甚至痴呆…。

耳聋分为外耳和中耳病变引起的传导性聋;以内耳和听神经病变引起的神经性聋;外中耳病变和中耳听神经共同病变引起的混合性聋。造成耳聋的原因很多,如遗传、产伤、感染、药物应用不当、免疫性疾病、生理机能退化、化学物质中毒等。耳鸣为多种原因引起,是听觉功能紊乱产生的一种症状。耳鸣常与高血压、神经衰弱或经常遭受噪音的刺激有关。耳鸣自觉耳内有各种不同的响声,有的如蝉鸣,有的像吹风机样声音,周围环境安静时加剧。

总之,导致耳聋、耳鸣、听力下降的原因很多,其最根本的生理原因是由于耳蜗血管严重阻塞,引起耳神经细胞损伤而导致,但细胞并没有完全死亡,“幸存的耳神经”决定着患者的康复程度。

特别提醒耳鸣耳聋患者一定到医院确诊,确诊哪种类型的耳鸣耳聋,以免误诊,耽误病情!

中医认为耳聋多为气滞血淤,耳部经络被淤血所阻塞,清阳之气不能上达于耳窍,使得耳部的正常生理功能减退,从而发生耳鸣、耳聋等。中医将耳鸣耳聋分为实证和虚证,实证者,暴病耳聋,或耳中觉胀,鸣声不断,按之不减,兼见面赤囗干,烦躁易怒,脉弦,或兼见寒热头痛,脉浮等;虚证者,久病耳聋,或耳鸣时作时止,过劳则加剧,按之鸣声减弱,多兼有头昏、腰酸、遗精、带下、脉虚细等症状。

三、耳鸣耳聋拍打方法:

1、起势:双脚自然站立,同与肩宽,膝盖微屈,双手下垂,送胯放松,闭目养神,以下每节拍打时皆如是开始,以调息身心。

2、拍打百会穴和头部两侧;第一步,拍打百会穴,百会穴在头顶正中央,是人体的最高点。百脉所会之处。《针灸资生经》上说,百会穴“百病皆主”,即什么病都能治。此穴百病都会治,所以叫“百会”。拍打百会穴时,用右手或左手掌拍打,或左右手轮流拍打。一般拍打1分钟;第二步,双手同时拍打头部两侧,头部穴位非常丰富,拍打头部可激发脑细胞的活力,促进脑部血液循环,清脑爽神、解除疲劳。可治疗头痛、头晕、耳鸣、耳聋、视力减退、失眠、健忘、面瘫、中风偏瘫、脑瘫、脱发、感冒等许多疾病,头部两侧一般拍打1分钟。

需注意的是,高血压患者拍打头部时,建议采用摩擦或十指梳头的方法。

3、拍打大椎穴: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防治外感发热、咳嗽气喘、上肢麻痹、自汗、盗汗、腰腿痛、癫痫、抽搐、神志恍惚、颈椎病、背部筋膜炎、脊上韧带炎、急慢性咽喉炎、中风、腰椎间盘突出、落枕及各种躯干四肢疼痛性疾病等。拍打大椎穴时,用右手或左手掌拍打。或右手掌拍打后,再换左手掌拍打。一般拍打1分钟。

4、拍打后背、背部两侧、背部中央督脉:第一步,扭摆拍打后背法,以腰为轴带动两臂,左手手掌绕至体后用掌背拍击后背部,同时右臂绕过体前用掌心拍击左侧后背部(以手能尽量拍到处为佳)。然后再反方向左右轮换拍打。右手内旋向右下方绕至背后,屈肘用掌背拍击后背部,左臂同时向左绕过体前用掌心拍击右肩部,如此反复拍打,一般拍打遍数为四八拍。拍打时动作要协调,利用肩背及腰部转动时的惯性。两臂摆动时肩、肘、腕关节要灵活,拍打力度要适宜。

5、拍打背部两侧。用右掌背或掌心拍打背部左侧至臀部,以手能尽量拍到处为佳,然后用左手拍打背部右侧至臀部,方法同上,可顺拍亦可上下反复拍打,一般拍打8遍;第三步,用掌背或掌心拍打背部中央即督脉,由背部正中(以手能尽量拍到处为佳)拍打至长强穴,可顺拍亦可上下反复拍打,一般拍打8遍。膀胱经位于背部两侧,膀胱经上有心、肺、肝、胆、脾、胃、大小肠以及肾俞穴等。

拍打后背时,臂应尽量向后上屈,使自己不易接触的背部得到拍击锻炼。如此不断地扭身、摆臂,两手交替进行拍打,拍打次数自定。

6、扣击耳门、听宫、听会、翳风各40次(附图),以及耳周围各1分钟;以深度酸胀为佳。耳门穴位于头部侧面耳前部,耳珠上方稍前缺口陷中,微张口时取穴。听宫穴直上0.5寸之凹陷处,主治耳鸣、聋哑、牙痛、以及其他常见的耳部疾病等,该穴是治疗多种耳疾重要的首选穴位之一。

听宫穴位于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主治耳鸣,耳聋,聤耳,聋哑,癫狂,齿痛,及神经性耳聋,中耳炎,外耳道炎。

听会穴位于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当听宫直下,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百症赋》中“耳聋气闭、全凭听会、翳风”。主治耳鸣,聤耳,齿痛,口眼歪斜,突发性耳聋,中耳炎,外耳道疖,颞关节功能紊乱,腮腺炎,牙痛,咀嚼肌痉挛;面神经麻痹,脑血管后遗症。

翳风穴位于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日:若人患耳即成聋,下手先须觅翳风。主治耳聋耳鸣,头痛牙痛,腮腺炎,下颌关节炎,口眼喎斜,笑肌麻痹,甲状腺肿,面神经麻痹。


7、点击少海穴、侠溪、解溪穴各3分钟,第一步,点击少海穴(附图),屈肘,当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点击时可在肘横纹尺侧纹头凹陷处取穴。亦可直接拍打肘关节内侧,少海穴为心经合穴,海为诸川之汇,深阔无量。在人身以少阴为六经之最里。其所治症为表表里虚实寒热以及七情志意等病,本穴治症,极为夏杂,牵及多经之病,有如众症来归者,故曰“少海”。一般拍打1-3分钟。

第二步,点击侠溪穴(附图),该穴位于足背外侧,位于足背第四、五趾之间的趾缝端,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主治疾病头痛,眩晕,惊悸,耳鸣,耳聋,目外眦赤痛,颊肿,胸胁痛,膝股痛,足跗肿痛,疟疾。

第三步,点击解溪穴(附图),位于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踺与趾长伸肌腱之间。主治神经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以及高血压等。

8、按揉外关穴,外关穴为“聪耳神穴”,为三焦经之络穴,它在腕背横纹上2寸,尺桡骨中间((附图)),与内关相对。外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手少阳之络,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三焦经。有清热解毒、解痉止痛、通经活络之功。按摩外关穴具有充实三焦元阳之气,引导元气出纳运化于一身的效果。这个穴位瘀阻的时候,会引起耳膜弛缓不收,塌陷的耳膜就无力恢复常态。防治老年人听力下降、耳鸣、耳聋、腰背酸痛等症状。

9、按揉合谷穴120下(附图),大拇指竖直,大拇指有两节,中间这个纹叫指横纹,用右手的指横纹放在左手虎口的线上,然后把大拇指弯曲,大拇指指尖所指的地方就是合谷穴。所谓面口合谷求,即头面五官的疾病,可按摩合谷穴。合谷穴镇静止痛,通经活络,清热解表。主脉浮于表,伤寒大渴,发热恶寒,头痛脊强,耳聋,下齿龋,喉痹,面肿,唇吻不收,口噤不开,偏正头疼,偏风,风疹,腰脊内痛。

10、摩擦腰肾,双手放在腰眼部位,从上向下摩擦腰肾,从腰部向下斜擦至尾闾处(长强穴),再回头从腰部反复搓起。摩擦腰肾可补肾壮腰和加固元气,还可以防治腰酸,一般36遍左右。

11、双拳按摩腰眼(附图):双手轻握拳,用拳眼紧贴腰部旋转按揉腰眼(位于背部第三椎棘突左右各开3~4寸的凹陷处),一般1分钟左右;

12、拍打命门、肾俞穴(附图):第一步,用双拳拳眼或双手掌心轮流敲打或拍打命门,拍打时,身体略微前倾,便于拍打,一般拍打八十一下,所谓“九九打”;第二步,双手半握拳以拳背或双手掌心轮流敲打或拍打左右肾俞穴,身体略微前倾,便于拍打,右手敲打或拍打左肾俞穴,左手敲打或拍打右肾俞穴,一般为九九打,左右肾俞穴各拍打八十一下。

13、全身上下颤抖(瞬间强肾法):A、全身上下颤抖,所谓百练不如一颤,基本要领,身体站立,自然、放松,两臂下垂,两腿略宽于肩,身体随两腿一直一曲有节奏地上下颤抖,速度根据个人身体状况而定,幅度要感觉到胸肌震颤起来为标准,脚跟挨地离地均可,时间可长可短。

B、瞬间强肾法,双手握拳,拳心虚空,贴在肾腧位置,利用膝关节的上下抖动进行反复摩擦,双拳不动,双脚随着身体抖动轻微起踮,感觉到腰部轻微发热为止。这种运动被誉为中医里的金匮肾气丸,有温补肾阳的功效,是最有效的补肾方法,瞬间强肾法是道家仙学泰斗胡海牙老先生所独创。

瞬间强肾法可与全身上下颤抖结合运动,因为其方法原理都一样,全身抖动时或两臂下垂(即标准式全身上下颤抖),或双手握拳贴在肾腧位置(即瞬间强肾法),交叉轮流进行亦可,全身上下颤抖和瞬间强肾法加在一起一般3-5分钟,时间长则更佳。

所谓百练不如一颤,颤动属于较缓和的运动。用不着将身子跳离地面,只是有意识地把自己的身体像筛糠一样颤抖,颤动运动身体所产生的振荡,就像筛面时筛子所产生的振动一样,筛子抖动筛子里的面粉就会泻漏下来,人身子颤动时气血就能在经脉里畅通运行,华佗说得好:“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

瞬间强肾法最大的功效是鼓动肾气,短时间内使人体阳气生发起来。《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日: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瞬间强肾法对肾虚,慢性腰脊劳损,腰间盘突出的病人非常实用;对过度疲劳、精神不好,睡眠不足的人效果良好,不仅能缓解疲劳,还能在短时间内补足肾气。肾乃先天之本,主人体水液,喜暖怕寒。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好静不好动,导致人体阴气过盛,阳气相对不足,会产生乏力、疲劳、健忘等症状,人老腿先衰,腰腿通相联,其实是肾气衰了,按摩肾腧有直接补肾的功效,肾气足了,自然腰背就不弯了。

14、“哈”字吐气法:身体站立,双手放松自然下垂,双脚脚尖掂起,脚跟抬起(尽量抬高),两肩耸紧,吸气,发出“哈”的一声,同时脚跟落地。要有弹动,急吸快呼,放松全身。脚跟落地时,膝盖要稍微弯曲,劲自然内收,用巧劲,以免蛮劲脚跟着地,震动后脑,一般“哈”3-7次。

“哈”字吐气法:强化人体内部的组织机能,增强体内的气机活动,疏散淤滞,使气机条达通畅,调理气郁情急等情绪和脏腑的功能。

15、收势(捧气灌顶法):双掌由背后经体侧向上经头顶,双掌向斜上方,像大漏斗一样,充分吸收宇宙和太阳的能量和光明,尔后双掌心朝下缓缓按下于小腹前,稍停一会,意想全身气血归向丹田,双手自然回归体侧缓缓收势结束。

捧气灌顶法通过吸收宇宙和太阳的能量和光明,观照自性,体内所有病毒和污浊之气均将排出;而丹田是真气升降出入之基地,意守丹田,可以培补元气、纳气归根;调节人体上下气机平衡;有利于形成胎息,从而益气养神,益精补髓,调和气息,安和五脏,气机通畅,驻颜抗老。此外,意守丹田,还有助于经脉之气,促进经气运行以疏通经络,提高人体的气化功能,促进人体的再生能力;最后,意守丹田,有利于炼精化气,恢复生理机能。元精充沛,百病减除,从而达到防病健身,益寿延年。

耳朵上的49个穴位和各部位与体内的五脏六腑等器官以及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因此把它形容为“缩小了的人体身形”。临床实践证明:采用扯、拉、按、摩、搓、揉、点、捏等手法,实际上就等于对双耳进行特殊的物理刺激和针灸性治疗。如果长期不间断,除了具有良性震荡体位、反馈激发活气、疏通十二经脉、加快血液循环、调理五脏六腑、健脾胃、补肾元和平衡阴阳、扶正祛邪、清肝明目、消疲安神、增强新陈代谢等功能外,还能促进胆汁分泌,有利于胆道的通畅,防止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增强免疫力,调节肝脏抗病毒的能力,对肝炎的恢复有一定的帮助。总之,只要持之以恒,就能收到延年益寿的奇效。

首先取端坐位,将两手搓热,做好准备工作;

两掌搓热,两手掌心紧按两耳孔,十指托住后脑部,再将食指叠在中指上,使食指同时从中指上滑下,有节奏地弹敲枕部,耳中“咚咚”鸣响如击鼓,也叫鸣天鼓。该方法有提神醒脑、宁眩聪耳之功效,对常见的耳鸣、眩晕、失眠、头痛、神经衰弱等有良好疗效。后头枕骨内是十二经络的诸阳经聚会之所,又是小脑所在部位,故轻击可清醒头脑,增强记忆,特别是在早起或疲劳之后,效果更为明显。一般弹敲36次。

接着鸣天鼓之后,两手掌心分别贴紧双耳,手掌与耳朵完全封闭,手指紧按后头枕骨部不动,3秒后再突然松开,再骤然抬离,这样连续开闭放响几十次。两耳内有前庭等神经装置直通大脑,故通过开闭使两耳鼓膜震荡,可以加强听觉,预防耳疾。一般按放36次。

以两手的中指和食指分别置于两耳根之前、后侧,上下来回摩擦耳根,耳部发热,面部、头部都有明显的发热的感觉,对健脑、治疗头痛、头昏、神经衰弱、耳鸣以及消除面部皱纹、美容等有非常好的疗效和作用。一般摩擦36次。

两掌搓热,两手掌贴于两耳,同时上下搓摩双耳,将双耳搓摩发热。一般搓摩36次。

两食指插入耳孔内转动3次,再骤然拔开,耳中“叭叭”鸣响,一般拔18次,可促使听觉灵敏,并有健脑之功。

先深吸一口气,捏住鼻子,闭住嘴,然后用力向两个耳朵的方向鼓气,此时耳朵里会“轰隆”一声,这是塌陷的耳膜回复到正常位置时产生的声音,瞬间听力就恢复常态了。吸气震耳法可引导阳气贯穿全身,再结合鼓气的动作,对耳鸣耳聋有较好辅助疗效,特别瞬间“失聪”之忧,如坐飞机常出现瞬间“失聪”现象。一般3次为宜。

“叩齿吞津保健法”是传统中医重要养生术之一。“齿为筋骨之余” ,叩齿则会筋骨健壮 ,精神爽快。唐代名医孙思邈主张“清晨叩齿三百下”。功法要领:

第一步、叩齿:早晨醒来后,先不说活,心静什凝,摒弃杂念.全身放松.口唇徽闭,心神合一,闭目,然后使上下牙齿有节奏的互相叩击,铿锵有声,次数不限。刚开始锻炼时,可轻叩20次左右,随着锻炼的不断进展,可逐渐增加叩齿的次数和力度,一般以36次为佳。力度可根据牙齿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此为完成一次叩齿。

第二步、搅舌:从传统中医养生之道来看,叩击结束,辅以“赤龙搅天池”,即叩击后,用舌在腔内贴着上下牙床、牙面搅动,用力要柔和自然,先上后下,先内后外,搅动36次,可按摩齿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牙龈部的营养血供。当感觉有津液(唾液)产生时,不要咽下继续搅动。

第三步、鼓漱:等唾液渐渐增多后,以舌抵上腭部以聚集唾液,闭口咬牙,口内如含物,用两腮和舌做漱口动作,鼓腮用唾液含漱(鼓漱)数次,漱口时,口内多生津液(唾液)。

第四步、吞津:等津液满口时再分三口慢慢下咽。初练时可能津液不多,久练自增。最后分三次徐徐咽下(咽津)。

时间及次数:以上为 “叩齿吞津保健法”,每当做时以十次为佳,一天当中早、中、晚各叩齿十次,多做更佳。其中早晨叩齿最重要。

作用与功效:聪耳明目:《灵柩·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肾中精气充盈,髓海得养则耳聪;肾中精气虚衰,髓海失养则耳鸣甚或耳聋。又“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上古天真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灵柩·大惑论》),精气充盈则目能辨五色,叩齿能充盈肾精,故可聪耳明目。

七、拍打的要领和方法:

拍打前,首先做手腕准备活动,如手腕抖动、转动以及握空拳等;其次搓热手掌。此外,需注意的是拍打结束后,不宜马上接触凉水,此时,双手毛细血管张开,以免受寒邪之气入侵。另外拍打时应注意洁净大小便。

拍打时,密度要适中,被拍打部位一般不留空,紧锣密鼓的均匀拍打,一下挨一下,不要有遗漏,如有遗漏,不要回拍补打。拍打遍数多少应据自身情况而定,一般以感到精力充沛,呼吸顺畅,全身舒适,体表温暖为宜。

拍打时环境要安定,排除外界干扰,注意力要集中,要专心。体会拍打部位的肌体感觉和经穴、脉络传导反应。随拍随想,就是把精力集中在被拍打部位和经络上。意随拍打,拍打时可意想从手掌向体内注入清气,手掌离开皮肤时,手掌则有抓出浊气的意念,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拍打时心神安宁,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拍打部位。

拍打力度要恰当,用力过小,不能起到良有的刺激作用,用力过大,易疲劳,以免损伤。一般有热、胀、酸、麻、木或微庝感即可。总之拍打要循序渐进,年老体弱的一次不能拍打完,可休息一下分次拍打,此外,拍打如无特别说明,一般采用自然呼吸法,呼吸时自然平和,不可呼吸过猛,或过度憋气。

拍打时,力点在掌心。掌心有劳宫穴,劳宫是手厥阴心包经上的一个穴位,性清善降,既能清心火,平肝逆,舒气化痰,清胸膈之热,又能醒神开窍,通脉回阳,防治心胸痰火。拍打时若心中默念佛(阿弥陀佛),则效果更佳(意念祛病能事半功倍)。

最后,贵在坚持,持之以恒,方能达到祛病防病和强身健体的功效。

1、对疼痛过敏者,不宜拍打;

3、女性经期、妊娠期,不宜拍打;
     4、拍打后,积滞严重者,可选用热敷或药酒轻揉,不宜用冷水;
     5、同一部位如果痧未退,不要带痧拍打,待淤滞之状消失后再进行拍打;

6、拍打时应避风,不可用电扇或空调直吹,以免风寒之邪通过开泄的汗孔进入体内,引起新的疾病;

8、如出现烦躁不安、面色发白、或冷汗、或脉搏过快等反应,应立即停止拍打,可平卧并喝一些温热的糖水或盐水;

9、拍打前后可饮热水,补充水分,防止头晕疲劳,促进新陈代谢,加快代谢物排出;

10、拍打后洗浴要在3小时后并要用热水,不可用凉水。

尽管拍打疗法治疗范围广泛,但也有许多禁忌症。

1、有出血性疾病者,如血小板减少、白血病、过敏性紫癜等;

2、恶性肿瘤、结核病患者及骨质疏松患者;乳头、肚脐、原因不明肿块者;

3、骨折、新扭伤、脱臼未恢复者及皮肤有开放性损伤者;

4、孕妇;妇女月经期者;

5、皮肤局部有化脓、感染者,皮肤外伤或有明显炎症、红肿、渗液溃烂者;

7、发热及高热患者,精神病患者;

8、有严重的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损害者以及严重糖尿病患者;

9、过饥、过饱及酒后神志不清者;

10、年老体弱、病重、病后极度衰弱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中医治疗耳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