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证发作期的主要病机是什么?

杏林课堂改版了,视频可以点播看

为了方便广大杏林学苑用户观看学习课程,杏林学苑技术团队特地打造了一套全新的在线学习课程,大家可根据自己特长选择相应课程学习,随时随地点播学习每周一、三、五会上传新视频,祝您高效快速的提高诊疗技术。

⊙作者: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

⊙执笔:孙增涛,刘恩顺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气道的炎性细胞、结构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哮喘属中医“哮病”范畴,是因宿痰伏肺,遇感引触,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搏击,气道挛急而出现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

Asthma,GINA)和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哮喘组制订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给广大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使哮喘的防治有了可遵循的依据,提高了我国哮喘防治的工作水平。哮喘发作期证候类型以热哮、风哮为主,病位主要涉及肺、脾、肝,病机以气郁、痰阻为特征,常见证候为3期10个证候,即急性发作期的外寒内饮证、痰浊阻肺证、痰热壅肺证、阳气暴脱证;慢性持续期为阳虚饮伏证、气虚痰阻证、气阴虚痰热证;临床缓解期的肺脾气虚证、肺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与上述证候学研究相对应,哮喘治则治法的总结与研究也多有成果,其中以“风盛挛急”为主要病机特点的风哮证型的确立及“疏风解痉”治法的应用和评价是近年哮喘临床与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并在临床应用中得到验证。上述各期哮喘均可参考本专家共识辨证治疗。

(1)多与先天禀赋有关,家族中可有哮病史。常由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诱发。

(2)呈反复发作性,多突然发作,可见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甚至面色苍白,唇甲青紫,约数分钟、数小时后缓解,甚至在大发作时持续难平,出现喘脱。

(3)平时可一如常人,或稍感疲劳、纳差。但病程日久,反复发作,导致正气亏虚,可出现动则气喘等。

(1)哮病与喘证哮病和喘证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哮以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以气息言,为呼吸急促、喘息气短,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可以从症状特点及有无复发鉴别两者的不同。

(2)哮病与支饮支饮亦可表现痰鸣气喘的症状,大多由于慢性咳嗽经久不愈,逐渐加重而成咳喘,病情时轻时重,发作与间歇的界限不清,以咳嗽和气喘为主,与哮病之间歇发作,突然起病,迅速缓解,喉中哮鸣有声,轻度咳嗽或不咳有明显的差别。

哮喘因先天禀赋异常、痰浊内伏,可分为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缓解期三个疾病阶段,发作期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引发,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风盛挛急而致喘息哮鸣突然发作;慢性持续期则因痰瘀久留,正气受伤,且肝、脾与肺相互影响,气机不畅而致肺气宣降不得复常,表现为喘息哮鸣轻重间作;缓解期则表现为肺、脾、肾等脏气虚弱之候。肺虚不能主气,气不化津,则痰浊内蕴;脾虚不能化水谷为精微,上输养肺,积湿生痰;肾虚精气亏乏,摄纳失常,则阳虚水泛为痰,或阴虚虚火灼津成痰。由于三脏之间的相互影响,可致同病,表现肺脾气虚或肺肾两虚之象。

哮病总属邪实正虚之证。发作时以邪实为主,其邪有寒、热、风、痰,当仔细区分其寒热属性及邪气兼夹,注意是否兼有表证,邪实为主亦有正虚表现;慢性持续期则正虚邪实兼有,正虚以气虚为主,邪实则以痰浊为代表,当权衡正邪轻重;而缓解期以正虚为主,其虚在脏腑,应详辨肺、脾、肾之脏腑定位,阴阳之偏虚偏实。若久发正虚,虚实错杂者,当按病程新久及全身症状辨别其主次。

以“发作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原则,区分寒热虚实,分别论治。然发作时,虽以邪实为主,亦有正虚;缓解期常以正虚为主,但其痰饮留伏的病理因素仍然存在,故对哮证的治疗,又当标本兼顾。尤其是大发作有喘脱倾向时,更应重视回阳救脱,急固其本,若拘泥于“发时治标”之说,则坐失救治良机。平时当重视治本,区别肺、脾、肾的主次,在补益的同时,适当兼顾舒畅气机。

证候: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病机: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加减。射干9g,炙麻黄9g,生姜9g,细辛3g,紫菀6g,款冬花6g,紫苏子9g。

加减:表寒里饮,寒象明显者,可用小青龙汤,酌配苦杏仁、白芥子、橘红以温肺化饮,降气祛痰;痰涌气逆,不得平卧加葶苈子、紫苏子泻肺降逆,并酌加苦杏仁、白前、橘皮等化痰利气;咳逆上气,汗多加白芍以敛肺。

证候: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咯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吐不利,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甚至有好发于夏季者,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

病机: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伤寒论》)加减。炙麻黄9g,苦杏仁9g,黄芩9g,生石膏30g(先煎),桑白皮12g,款冬花9g,法半夏9g,白果9g,甘草6g。

加减:肺气壅实,痰鸣息涌,不得平卧加葶苈子、广地龙泻肺平喘;肺热壅盛,痰吐稠黄加海蛤壳、射干、知母、鱼腥草以清热化痰;兼有大便秘结者可用大黄、芒硝、瓜蒌、枳实通腑以利肺;久热盛伤阴,气急难续,痰少质黏,口咽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当滋阴清热化痰,加南沙参、知母、天花粉。

证候:喘憋气促,喉中鸣声如吹哨笛;咳嗽、咯痰黏腻难出,无明显寒热倾向;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弦。

病机:宿痰伏肺,风邪引触,气道挛急。

治法:疏风宣肺,解痉止哮。

方药:黄龙舒喘汤(验方)加减。炙麻黄6g,地龙9g,蝉蜕6g,紫苏子9g,石菖蒲9g,白芍9g,白果9g,甘草6g,防风9g。

加减:若外风引发,鼻塞、喷嚏、流涕重者,加蝉蜕、防风、白芷;若情志不遂,肝郁化风者,用过敏煎(柴胡、防风、蝉蜕、五味子、乌梅、甘草)加郁金、钩藤。

证候:哮病反复久发,喘息鼻煽,张口抬肩,气短息促,烦躁,昏蒙,面青,四肢厥冷,汗出如油,脉细数不清,或浮大无根,舌质青暗、苔腻或滑。

病机:痰浊闭阻,阳气欲脱。

治法:化痰开窍,回阳固脱。

方药:回阳急救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减。人参20g,炮附片10g,甘草10g,山萸肉20g,石菖蒲10g,白果6g,葶苈子16g,煅龙骨20g,煅牡蛎20g,蛤蚧10g。

加减:如喘急面青,躁烦不安,汗出肢冷,舌淡紫,脉细,另吞黑锡丹镇纳虚阳,温肾平喘固脱,每次服用3~4.5g,温水送下,或静脉滴注参附注射液。阳虚甚,气息微弱,汗出肢冷,舌淡,脉沉细,加肉桂、干姜回阳固脱;气息急促,心烦内热,汗出黏手,口干舌红,脉沉细数,加生地黄、玉竹养阴救脱,人参改用西洋参。

证候: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喘急胸满,但坐不得卧,痰多易出,面色青暗,舌苔厚浊或黄腻,脉滑实。

病机:肺脾两虚,痰浊壅肺,肺气郁闭,宣肃失职。

治法:健脾化痰,降气平喘。

方药:麻杏二三汤(验方)加减。炙麻黄6g,苦杏仁10g,橘红12g,法半夏10g,茯苓15g,炒紫苏子10g,莱菔子10g,白芥子3g,诃子6g,甘草5g。

加减:若感受风邪,发作急骤者,加紫苏叶、防风以祛风化痰,僵蚕、蝉蜕祛风解痉;若痰壅喘急,不能平卧,加用葶苈子、猪牙皂泻肺涤痰,必要时可暂予控涎丹泻肺祛痰。

证候: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则持续喘哮,口唇、爪甲青紫,咯痰无力,痰涎清稀或质黏起沫,面色苍白或颧红唇紫,口不渴或咽干口渴,形寒肢冷或烦热,舌质淡或偏红,或紫暗,脉沉细或细数。

病机:哮病久发,肺肾两虚,摄纳失常。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方药:平喘固本汤(验方)加减。黄芪20g,胡桃肉15g,五味子10g,紫苏子10g,法半夏10g,款冬花16g,陈皮12g,地龙10g。

加减:肾阳虚加附子、鹿角片、补骨脂、钟乳石;肺肾阴虚,配南沙参、麦冬、生地黄、当归;痰气瘀阻,口唇青紫,加桃仁、苏木;气逆于上,动则气喘,加紫石英、磁石镇纳肾气。

证候:气短声低,自汗,怕风,易感冒,倦怠无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病机:哮病日久,肺脾两虚,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

治法:健脾益肺,培土生金。

方药:六君子汤(《妇人良方》)加减。党参20g,白术10g,山药10g,薏苡仁10g,茯苓10g,法半夏10g,橘皮10g,五味子10g,甘草6g。

加减:表虚自汗,加炙黄芪、浮小麦、大枣;怕冷,畏风,易感冒,可加桂枝、白芍、附子;痰多者,加前胡、苦杏仁。

证候:短气息促,动则为甚,腰膝酸软,脑转耳鸣,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质胖,脉沉细。

病机:哮病久发,精气亏乏,摄纳失常。

方药:补肺散(《永类钤方》)合金水六君煎(《景岳全书》)加减。桑白皮、熟地黄各20g,人参、紫菀、五味子各15g,当归、法半夏、陈皮、茯苓各10g,炙甘草6g。

加减:肺气阴两虚为主者,加黄芪、沙参、百合;肾阳虚为主者,酌加补骨脂、淫羊藿、鹿角片、炮附片、肉桂;肾阴虚为主者,加生地黄、冬虫夏草。另可常服紫河车补益肾精。

①实证常用穴位有大椎、身柱、风门、肺俞、丰隆、膻中、曲池、合谷、外关、商阳、鱼际等。

②虚证常用穴位有肺俞、璇玑、膻中、天突、气海、关元、膏肓、神阙、三阴交、肾俞、复溜、命门等。每次选穴8~10个,或针或灸,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中间休息1周。

参考《张氏医通》白芥子膏贴敷,炒白芥子、延胡索各20g,细辛、甘遂各10g,共研细末,用生姜汁调成糊状。将药糊贴敷于穴位上(双侧定喘穴、双侧肺俞穴、天突穴、膻中穴、双侧中府穴),胶布固定。贴4~6小时后去药洗净,注意防止出现明显的皮肤损伤。

尽力祛除发病诱因。注意居室空气流通,温度、湿度适宜,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灰尘、花粉、寒冷空气等。饮食宜清淡而富营养,忌生冷肥甘厚味、海鲜发物、辛辣等食物,戒除烟酒。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注意适时增减衣物,防止寒冷刺激,预防感冒。

劳逸适当,防止过度疲劳,根据身体情况,作适当的体育锻炼,如太极拳、内养功、八段锦、慢跑等,逐步增强体质,以提高抗病能力。

根据不同对象和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灵活多样的方式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系统教育。并开展长期的管理,提高哮喘患者对于疾病的认识,更好地配合治疗和预防,提高患者防治依从性。

来源:《中医杂志》2013年第7期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气道的炎性细胞、结构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哮喘属中医“哮病”范畴,是因宿痰伏肺,遇感引触,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搏击,气道挛急而出现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

杏林学苑特地邀请冯淬灵老师为大家讲授《哮喘的中西医治疗》的课程,点击文章最下角阅读原文即可观看学习!

授课题目:《哮喘的中西医治疗》

简介:本节课程是针对基层医生的中医临床基本课程,这节主要讲授哮喘的中西医治疗的相关知识,同时结合临床实践体会,进行经验交流。课程可供临床医生参考和借鉴。

冯淬灵 维屏名医工作室(站)负责人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学专家学术继承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肺病专业后备学科带头人。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在北京协和医院呼吸科、北京天坛医院呼吸内镜中心进修学习。曾在德国魁斯汀中医院工作、新加坡中医研究院讲学。主要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主持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十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的设计及实施。获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奖3项。

专业特长:擅长中西医结合结合治疗慢性咳嗽、病毒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心病、肺癌、支气管扩张、间质性肺疾病等。

杏林课堂,即可进入系统选择课程学习。

温馨提示:因为直播比较耗费流量,建议wifi下观看。

▼▼▼点击阅读原文,直接学习《哮喘的中西医治疗》

1、古文解释:分析题目的定义,再结合实例回答

2、中医的治疗原则:先思考病机是什么。病因是什么。发病部位在什么地方,再推论出治疗原则。

痰湿咳嗽的主证是: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易咯,因痰而嗽,痰粘腻或稠厚成团,色白或带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为甚,进甘甜油腻食物则加重。常兼见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舌苔白腻,脉象濡滑。治疗当燥湿化痰,理气止咳,方用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减。常用药如:苍术、厚朴、杏仁等。一因气不化津,停而为饮,成为痰饮咳嗽,表现寒饮伏肺之证;一因肺脾气虚,病延及肾,成为“肺气虚寒”的慢性咳嗽或咳喘。

2、哮喘如何与喘证、支饮鉴别?

哮喘和喘证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哮喘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疾病的一个症状。

支饮亦可表现痰鸣气喘的症状,大多由于慢性咳嗽经久不愈,逐渐加重为成咳喘,病势时轻时重,发作与间歇的界限不清,以咳嗽和气喘为主,与哮病间歇发作,突然起病,迅速缓解,喉中哮鸣有声,轻度咳嗽或不咳有明显差别。

3、如何鉴别虚喘与实喘?喘证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实喘多见病程短,起病急,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伴有痰鸣咳嗽,脉数有力。虚喘常见病程长,病势缓,时轻时重,遇劳即甚,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脉微弱或浮大中空。

喘证的治疗原则:实喘其治主要在肺,治予怯利邪,区别寒、热、痰的不同,采用温宣、清肃、化痰等法;虚喘治在肺肾,尤以肾为主,治予培补摄纳,针对脏腑病机,采用补肾、纳肾、益气、养阴等法。虚实夹杂,下虚上者,当分清主次,权衡标本,适当处理。

4、什么是喘证的“上盛下虚证”?试述其病机证治。

所谓喘证的“上盛下虚证”是指痰气壅盛于肺,肾元亏损与下的肺实肾虚之喘证。

其病机为痰浊壅盛于肺,肺失肃降,肾气亏乏于下,气失摄纳,肺肾同病,邪实正虚。临床表现既有喘咳气息,痰多,胸中窒闷等痰气壅肺的证候,又见气息短促,呼多吸少,动则喘甚等肾不纳气的征象。治当化痰降逆,温肾纳气。方用苏子降气汤加减。

5、何谓“胃不和则卧不安”?如何治疗?

“胃不和则卧不安”自出《素问。逆调论》。因暴饮暴食,宿食停滞,脾胃受损,酿生痰热,壅遏于中,痰热上扰,胃气失和,而不的安寐。症见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舌黄腻,脉滑数。治当清化痰热,和中安神,用黄连温胆汤加味。

6、治疗哪些胃病要掌握“疏肝不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的原则?为什么?

肝气犯胃证痛须掌握上述治疗原则。

肝气郁结,横逆犯胃,使胃气郁滞,失于和降,不通则痛。治疗中“疏肝即可和胃”。因此,治疗上首先要疏肝。但发病的关键在于胃失和降,主脏在胃,故同时要和胃。气滞易化火伤阴,而理气药大多辛香燥热,易伤阴液,使病情迁延,变生它证。故用药时应选用理气不伤阴之品,如香橼、佛手、绿萼梅等。

7、寒邪犯胃和脾胃虚寒所引起的胃痛,在病理和证治方面有什么联系?

在病理上,前者因感受外寒,致寒凝气滞,胃失和降,属实;后者因久病失养,劳累过度,致中阳不振,健运无权,属虚。如寒邪久留或反复发作,易伤脾阳,而转为脾胃虚寒证;脾胃虚寒者,又最易外感寒邪而表现为虚实夹杂证。在证候表现方面,二者皆可出现恶喜暖,得温痛减;口和不渴,苔薄白等症。寒邪犯胃证又以胃痛暴作,恶寒喜温,脉弦紧为特点;脾胃虚寒证则以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脉虚弱或迟缓为主。在治疗上,二者皆用温阳散寒的方法。寒邪犯胃证治以散寒止痛,用生姜红塘汤、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味。脾胃虚寒证治以温中健脾,用黄芪健中汤为主方。

8、脾胃虚寒证的胃痛如何区别御用黄芪健中汤和理中汤?

黄芪健中汤适用于虚胃寒证,症见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泛吐清水,食欲尚好,大便正常,苔净不腻。理中汤适用于中阳不运之脾胃虚寒证,症见因寒邪较甚而胃痛较剧,甚则呕吐清水,四肢不温,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胖,苔白腻。概言之,二方皆用于脾胃虚寒证,但前者偏重于胃家虚寒,而后者偏重于寒邪较重的脾家虚寒。

9、胃痛、呕噎嗝均可见胃阴不足之证,其病理表现和治疗原则有何不同?

胃痛之胃阴不足证病机为胃阴亏虚,胃失濡养,气机不利,不通则痛。症见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治以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代表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哮喘中医辨证论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