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节多大需要手术?

  本不想进行这个话题的科普,因为这看似简单的"肺结节大小"背后,隐藏着太多即使目前而言的"不完美"。这篇文章,意在提醒,并不是探讨,因为其中的"疑虑"至少医生还没有豁然。您了解而已,切不可较真深研。

  基础知识请回顾我多篇肺结节科普文章,本文不再赘述,肺(磨玻璃)结节的大小是所有临床路径的重要一环。

  就如医生多篇科普中提到的"肺微小结节(小于5mm)""小结节(5-10mm)""结节(3cm内)",其实都是在3cm内这些肺部CT扫描后的具体划分而已。更多的业内人士都在不厌其烦的根据"结节的大小"进行着爱心下的科普。

  但,您的肺结节到底有多大?您的结节大小是如何测量的?......

  其实,归根到底,你最关心的是:我的结节大小测量准确吗?

  针对这些朋友的咨询,我一般首先会询问是CT报告还是病理报告。而且,在我的脑海中,这只可能是手术后病理的直径测量报告。

  因为,在业内的指南共识中,对于10mm内的肺结节大小要求描述为"最大径面的最长径和垂直短径的平均值相近的整数"。所以,标准的10mm内的"小结节"CT报告出现整数的"几mm"数值便已规范!而对于>10mm的肺小结节,才需要分别标注"最长、短"径等数值描述。

  医生在肺结节的研习过程中,和您一样的疑虑始终无法解开:肺结节的大小描述真的准确吗?

  病变越大,测量的误差越小;扫描剂量越低,边界的测量越欠精确。经过“迭代算法”后的测量受结节边界的改变、噪点的影响而改变(个人理解)。

  为什么医生推崇常规剂量的螺旋CT,便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个人认为,目前对于5-10mm肺小结节直径的"精准测量"还有太多的因素需要评价和优化。针对这些结节,侯医生曾经将术后病理测量和AI智能影像测量进行了对比,竟然发现那些最终属于1cm内的微小肺癌"太过珍贵"。

  目前,在仔细分析dicom数据的自阅片测量中,更多地进行了冠状位、矢状位肺结节大小的软件测量,虽然目前对2D、3D大小的描述业界无深入探讨,毕竟作为胸外科医生的我必须建立更为全面的立体概念,但真的发现了一些受益的个例。

  病理报告中的测量,怎么相差如此之大?因为病理学的测量多关注的只是新鲜标本的"最长径",而影像学的测量更接近于体积的评判,专业的观念还待互补。有报道,术后经固定后的标本最大的回缩可以达到30%左右!

  而现实便是:我们胸外科医生还是以胸部CT的肺窗下大小进行最终的"Ia1、Ia2"分期!

  看到这里,希望您不要"凉凉",毕竟医学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和宽容心。

  那么,CT影像下肺结节直径(TNM分期中的T)准一点不就行了吗?

  其实,肺小结节的测量是一扇不敢轻易开启的"门",随之而来太多的疑问、太多的顾虑、太多术后治疗方案的对错......早已令仅仅是胸外科主刀医生的我不敢深究。

  太多共识的要求,相信做到的太少,毕竟我们严峻的医疗环境下,有时,不得不做到"宁错勿失、宁大勿小"的妥协。因为,肺结节直径的测量报告要求太多的细节,原本繁忙的放射科医生绝不可能为这"毫米级"的差别分析辩证,只是因为"身心疲惫"。

  但,大可不必平添惊恐。因为在这种

  但,会不会导致肺癌分期前移?会不会导致我经常提到的“过度诊断、过度手术治疗”呢?

  医学很多的细节,重要但无人深究,作为卑微的侯医生只是感觉这些没有"效益的产出"的研究被"急功近利"的簇拥湮没而已;诚然,精准测量受到的杂面因素干扰太多,的确令我愈发茫然!

  那么医生为什么还要提?对我们大众有何直接的受益呢?

  这便又是我不断提出的"一体化诊疗"赋予胸外科医生的实力考验,毕竟面对较少的病例我可以更为费心测量评价、更细致的描述实性、大小、空泡位置以及对比中细节的修正......

  这一切,都在于对肺结节的影像、病理、手术大体、结节定位、术后治疗等等综合一身的积淀和思考。我不可能超越影像科科班医生,只是允许我有这时间和精力而已。

  一直推崇的个体化胸部CT选择、dicom数据电脑阅片、太多细节的对比......套用一句曾经的豪言壮语:我为您阅片、我为您分析对比、我为您主刀手术、我为您病理分期、我为您建议术后的路径......如果,所有的胸外科医生都去这样"贵宾般"的厚待肺小结节,还有那么多的"过度"吗?您还会有无数"如鲠在喉"的纠结吗?

  因为,"肺小结节"(5-10mm)特别是纯磨玻璃结节和部分实性磨玻璃结节的大小测量至关重要,但,的确如我所言,您看到的也许只是“表象”。“规范”+“靠谱”才是目前而言医生最大的忠告。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肺结节0.8cm需要手术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