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亚洲疫情控制得那么好?

凤凰网财经讯,大变局时代,如何把握趋势,穿越周期?12月12-13日,由凤凰网主办,凤凰网财经承办的“2021凤凰网财经峰会”在上海举办,本届峰会以“趋势与周期”为主题,一汽红旗为战略合作伙伴。峰会凝聚近五十位国内政、商、学界嘉宾,展望国际国内形势,把脉经济发展动向,共话世界经济复苏方向与中国经济发展新路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在本次峰会的闭幕演讲环节发表了讲话。肖钢在演讲中表示,当前全球经济复苏面临通货膨胀、债务高企和刺激政策退出三大挑战。

当前通胀已经成为全球主要发达国家面临的主要风险,尤其是美国10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大涨6.2%,创下近30年来最高水平。

对于通胀风险,肖钢认为亚洲的通胀要低于欧美。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成功应对疫情,使得这些国家对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波动较小。而相反,受疫情影响美欧反复采取一些封城措施,造成了消费需求大幅波动,进而提高通胀压力。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成功应对疫情,是这一轮防范通胀风险的关键之一。

肖钢提到当前对于如何应对通货膨胀风险还没有一致看法:

一部分人认为,不要重蹈上个世纪70年代、80年代恶性通货膨胀的局面,所以必须吸取教训。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我们要吸取近10年的经验教训,不要急于收紧政策。2008年金融危机后,从2013年开始美联储就收紧政策了,刚开始是缩表,之后加息,造成了所谓的缩减恐慌。2016年到2017年美联储三次加息,对经济增长和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所以2018年之后,经济快速回落,以至于2019年重启降息。

肖钢认为,现在市场达成一个共识,就是美联储会加快缩减购债规模,也会提前加息。所以未来的货币政策仍有不确定性,对经济和市场的冲击有多大,主要是看政策是否超预期。所以不确定性上升,特别是美联储启动加息,很可能会导致美债收益率出现比较大幅度的波动,也可能对全球股票市场带来压力。

以下是肖钢在凤凰网财经峰会上对全球经济复苏面临三大挑战的相关发言,文章有所删减:

亚洲总体通胀水平低于欧美,比如中国(10月份)的CPI涨幅只有1.5%,日本通胀水平也跟过去差不多,可以说是零通胀。今年以来,亚洲国家其实进口了很多能源产品,大宗商品,这些商品价格暴涨按理说会带来输入型通胀,推高亚洲地区的通货膨胀率,但为什么亚洲地区总体通胀水平低于欧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亚洲国家,特别中国应对疫情成功,使得这些国家对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波动不像美欧国家那么大。而且美欧反复采取一些封城措施,造成了消费需求的大幅波动。亚洲一些国家,疫情防控比较好,需求总体上虽有波动,但没有那么大,需求波动小对供给压力相对就小一点。美欧因为需求忽涨忽落,加上疫情中断供给链。因此,在需求相对平稳的情况下,供给端的压力就会减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成功应对疫情,其实是防范通胀很重要的一点。大家知道11月30日美联储改口了,原来美联储一直认为“通胀”是暂时性的,认为到明年二季度美国的通胀就会回落。但11月30日美联储主席公开说“我们是时候该放弃暂时性通胀的判断了”。这番话引起全球金融市场,特别是美国股市波动。美联储强调观察长期趋势,美联储的目标也不仅仅是锁定通货膨胀,也就是说通膨水平可能高于2%也不急于去收紧(注:美联储确立的通胀目标为2%,但在2020年引用了平均通胀目标),因为美联储的目标是多元的,现在更重要的目标是放在经济复苏和就业上(注:美联储的双重使命是实现充分就业和维持物价稳定)。当然现在就业恢复总体状况不错,就业率在下降,劳动的参与率也恢复到63%以上,经济在前两个季度环比实现增长。所以美联储的目标并不仅仅盯住通胀这一个指标,它的考量是综合性的。

对于这一轮全球性通货膨胀上升根本原因在哪里人们有分歧:一种观点认为主要还是疫情造成的,疫情造成的需求起伏,造成了供应链中断。这样,通胀属于短期现象。但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这一轮通胀还是前几年,乃至于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极度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刺激政策造成的,是必然的结果。加上当前逆全球化,产业链、供应链的重构,还有绿色低碳,都会增加成本,所以未来通胀很可能是一个长期趋势。

如何来防止通货膨胀?大家一致认为要总结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在这里面其实也有分歧:

一部分人认为,不要重蹈上个世纪70年代、80年代恶性通货膨胀的局面,所以必须吸取教训。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我们要吸取近10年的经验教训,不要急于收紧政策。2008年金融危机后,从2013年开始美联储就收紧政策了,刚开始是缩表,之后加息,造成了所谓的缩减恐慌。2016年到2017年美联储三次加息,对经济增长和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所以2018年之后,经济快速回落,以至于2019年重启降息。

现在市场达成一个共识,就是美联储会加快缩减购债规模,也会提前加息。所以未来的货币政策仍有不确定性,对经济和市场的冲击有多大,主要是看政策是否超预期。所以不确定性上升,特别是启动加息,很可能会导致美债收益率出现比较大幅度的波动,也可能对全球股票市场带来压力。

据IIF监测结果,去年全球债务增加24万亿美元,达到了创记录的281万亿美元,全球债务占GDP比重已经超过了355%。在此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又进一步上升,所以现在全球债务占GDP比重大大超过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水平。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有测算,现在越是发达国家债务率越高,平均赤字率越高。债务对经济增长的约束越来越大,债务的增长短期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但中长期进一步累积后,对经济会造成拖累,特别是未来通货膨胀在上升,利率也可能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债务负担就会加重,债务违约概率也会加大。

全球经济复苏动力面临断档风险,随着一些国家财政刺激政策到期,宽松货币政策逐渐转向,可能导致复苏进程放缓。对于新型经济体来讲,将面临外资流出,通胀上升,汇率承压,金融条件趋紧风险,增加金融系统的脆弱性。

对于全球经济复苏面临的挑战,各国应该携手共同应对、采取措施。

第一,国际社会必须加强合作,抗击疫情,因为这是一场全球性的危机。只有抗击了疫情,世界经济的恢复才能够得到根本保障。当前疫情形势比较严峻,新的变异病毒不断发生,国际社会应该团结抗疫。

第二,各国应当把发展放在宏观政策框架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要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坚持多边主义,抑制民粹主义、保护主义、单边主义。要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确保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畅通。

第三,加强对知识产权和公平市场竞争的保护,特别是要积极回应那些欠发达国家和弱势群体的关切。因为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些竞争失败者,是比较弱势的群体。全球都应该对这一部分区域、这一部分群体给予足够的关注,帮助他们开辟新的发展路径,切实维护各国发展的权益,共同促进全球经济复苏。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终于世界都承认这是疫情了,不是新流感了?!伴随着外国总统在14日凌晨承认此次属于非常严重的疫情传播,终于全世界开始真正直视此次疫情。现在才是掀开了世界各国抗击疫情的大幕啊。

  1.不是我国首先爆发的疫情,应该准确的去定义为:“我国首先正视了疫情,并针对疫情传播进行了管控和大规模治疗”。现在疫情的来源还不清楚,但是钟南山院士以及各方团队,高度怀疑疫情的病毒来源体是从国外携带过来的,非常有可能是从去年年底外国过来的。

  2.在去年年底病毒携带过来之后,首先是在武汉进行了小规模的传播,传播的时间也大约是在1~2个月,最后才进行了集中性爆发。因为恰逢我国春节人员流动频繁,而且气温最低,适合病毒传播。所以在春节前后才形成大规模蔓延之势。在这两个月中,我们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抗疫,14亿人全部冻起来了,就为了憋死病毒,终于取得了成绩。

  3.那么这个病毒藏在外国大流感之内,因为大部分症症状都相符,所以一直也无人检测,一直也无人去识别,一直也无人去重视起来。在我国疫情爆发之后,随之又开始蔓延到亚洲其他国家,病毒潜伏期大约也是1~2个月。所以当2月底,我国抗疫斗争取得第一阶段胜利时,亚洲国家病毒开始爆发出来,韩国日本成为了重灾区。中间也是1~2个月的时间。

  4.随着韩国日本疫情的发展,有着人员流动或者外国带过去的病毒,那么在亚洲其他国家和欧洲南部疫情潜伏期也是1~2个月。在3月上旬也开始爆发起来,这就已经不受各国政府的控制了。就我们可以估量出来,到了3月底4月中旬,世界疫情可能会达到顶峰。之后随着防控措施和天气变热,疫情才会慢慢下降。

  5.最后疫情是否能顺利在全球被管制,主要还是看外国后续的发展。外国才是最让人担心的地方,他此次疫情属于二次爆发,是否疫情已经充分变异或者成为超级难治的病毒。在此次正式疫情之后,才会逐步显示出来。到底外国有多少感染者?到底外国病毒蔓延的速度有多快?到底外国有多缺少对症的药物和诊疗手段?作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能否快速应变,对病毒产生快速管控。

  6.外国拥有3.5亿人口。估计被感染的人数可能都会超过现在被公布确诊人数的多倍(已经有多起案例表明在外国检测没事,但返回我国后被确诊。以及后来被确诊病人当初被拒绝检测或支付不起检测费用)。所以有可能在此后两周,外国就直接进入到最艰苦的时段。

  7.在病毒面前,我国走过的艰难道路,他们仍然还要走一遍。看看目前意大利就明白了,谁都不可能置身事外,意大利该建的“意大利火神山医院”不也建设了吗?我国不也去援助了吗?封城不仍然是封了吗?去世率不仍然还是那么高吗?这是个人类的疾病,而不是我国人的级别。

  现在,外国还缺少对我们一个解释,外国同样还缺少正视自己过去的一个态度。我未来需要我们支援,不将此事情说清楚,那是不行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疫情为什么这么难控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