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政协文史馆待遇

  海春生,蒙古族,无党派人士,1980年出生于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巴镇车新村,是著名的民族文物文献收藏家、民族文化学者。现任辽宁省政协委员,阜新市人大代表,阜新市政协文史馆馆长,阜蒙县蒙古贞文化博物馆馆长,辽宁省蒙医医院(阜蒙县)蒙医药文化博物馆馆长。主要学术兼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学术顾问;西藏大学特邀研究员;西藏藏医药大学客座教授;青海民族大学藏学院硕士研究生特聘导师、研究员;青海师范大学班禅研究院特邀研究员;青海省师范大学(北师大)高原科学研究院藏文古籍研究团队成员;内蒙古民族大学客座研究员;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蒙古学文献研究中心副主任;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阜新高等专科学校历史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满族研究》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蒙医药文化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民族医药委员会特聘专家;阜新市地域文化研究会会长;阜新市民族古籍文化研究会会长。

  多年来,海春生致力于蒙藏民族文物和民族文献的抢救、保护、整理与研究工作,利用十余年时间,抢救性地收藏和保护了蒙、藏、满等诸多少数民族文献和文物,所藏文献多为珍本、善本和孤本,是世界上收藏蒙古文、藏文、满文文献最多的个人,被誉为“中国民族古籍收藏第一人”。

  海春生作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人,为我国民族文献的抢救、保护与利用做出了贡献,为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增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尤其在我省蒙医药文化的传承保护与研究方面和积极宣传阜新地域文化方面做出了贡献,无偿捐赠文物和文献,体现了个人的高尚情操。其事迹曾被新闻媒体多次报道,2018年10月成为中国“三大画报”之一《民族画报》的封面人物。201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期间荣获国务院授予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2021年3月被阜新市委宣传部和阜新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评选为“阜新市优秀社科专家”;2021年4月被辽宁省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

  今年“七一”,海春生受邀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系列活动,在天安门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备受鼓舞。他表示,今后一定要努力当好民族文化瑰宝的守护者、民族大团结的坚定使者。

  爱上收藏踏上民族文化的寻根之路

  海春生自幼喜爱读书,尤其是历史、文学、民族方面的书籍。这使他对民族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00年夏天,在阜蒙县建设镇的一个小屯子,海春生用120元钱从一位老人家手里收了一个清中期庙里喇嘛念经用的法铃。这成了他的第一件藏品,他也自此踏上了收藏之路。

  为了收集藏品,他走遍了阜蒙县的每一个村落,又跋涉万里遍访全国各地及蒙古、俄罗斯等国家。他的藏品中有数千件蒙古族传统民俗文物,其中有一套蒙古贞地区的传统蒙古象棋十分珍贵。截至目前,海春生收藏的蒙古族民俗宗教、蒙医蒙药等方面文物共计6000余件。

  在收藏与整理的过程中,海春生逐渐发现,民族文献往往比器物更加珍贵,文化研究的意义重大,于是开始侧重民族文献古籍的抢救、保护、收藏、整理工作。

  2015年春天,他得知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黄花塔拉苏木有一个人在卖蒙古文古籍,他如获至宝般地将其全部买回。而其中一本“小册子”,竟然是尹湛纳希的作品《一层楼》!尹湛纳希是清代著名的蒙古族文豪,有“蒙古族的曹雪芹”之称,开创了蒙古族长篇小说的先河。他的作品是蒙古族文学宝库,也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璀璨夺目的瑰宝,而2015年又恰逢尹湛纳希所著《一层楼》成书150年。尹湛纳希纪念馆、内蒙古大学、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的专家们都对这一重大发现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极高评价,从书中的蒙文用字习惯等方面判断:这是迄今所发现尹湛纳希《一层楼》最早的“抄本”,也不排除是尹湛纳希“手稿”的可能。这本古籍的发现,成为了蒙古族文学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后来,海春生又陆续收藏到了尹湛纳希的《泣红亭》《青史演义》等著作。

  捐赠助力蒙医药文化博物馆成立阜新市政协文史馆

  为充分展示蒙医药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2015年,海春生将自己收藏的1300余件蒙医药古籍文献及医疗器械、医学唐卡、医药标本等文物捐赠给辽宁省蒙医医院。同年11月,辽宁省蒙医医院成立蒙医药文化博物馆并聘海春生为馆长。蒙医药文化博物馆的成立起到了保护与传承的双重作用,是对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为“蒙医药发祥地”的诠释,引来了国内外众多业界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

  2016年7月,为有效保护海春生所收藏的民族古籍使其不外流,经阜新市委、市政府同意,阜新市政协成立了集民族古籍征集、收藏、展示、研究、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史馆。文史馆采取民藏公助的方式,馆藏的10000余部珍贵民族古籍文献均来自海春生的收藏。其中,蒙古文古籍3000余册(函),藏文古籍5000余册(函),另有满文古籍2000余册(函),以及锡伯文、彝文、巴利文、汉文等其他古籍,涉及文学、历史、诗歌、宗教、蒙藏医药、天文历算、哲学等方面。这批古籍文献吸引了大批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研究,使阜新市政协文史馆一跃成为国内收藏民族古籍最多的藏馆之一。

  无偿捐赠文物文献体现公益情怀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民族文献往往比器物更加珍贵,文化研究的意义重大。多年来,海春生以抢救、保护民族文化为己任,多次将自己收集来的文物、文献无偿捐赠给有需要的地方。海春生先后向多所大学、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捐赠文物、文献累计达3000余件套,其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不可估量。他用这种方式传递古籍研究的“接力棒”。“古籍工作是民族文化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战略性工程,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古籍的收集、整理、保护任务艰巨。我作为民族古籍保护者,希望加强与各大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够让更多的专家学者投入古籍研究工作中,让古籍‘活起来’。”海春生说。

  广泛开展文化传播用文物古籍讲好阜新故事

  海春生先后在第六届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民族文化宫、中央民族大学第二届蒙古文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世界中联藏医药国际学术会议、内蒙古民族大学60周年校庆等大中型会议上,多次举办文献和文物展览,受到海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赞誉和关注。他先后组织国内外各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在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及阜新市举办数届“大漠遗风”系列海春生所藏民族古籍学术研讨会。2019年,他协调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和阜新市政协联合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举办“第二届全国藏文古籍整理与研究高层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被阜新地区独有的地域文化所吸引,无数国内外学者到阜新参观学习。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展览期间,民族文化宫附近长安街两侧竖起了两块阜新的宣传展示牌,整整四十天,又在民族文化宫内以展示的方式宣传推介了海春生等十位阜新地域文化名家,为有效宣传阜新的地域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术成果丰富斐然古籍研究声名远播

  近年来,海春生学术研究成果硕果累累,曾出版《兴唐五传研究》《蒙古文米拉日巴传研究》等专著,在《中国藏学》《西藏研究》《中国民族医药杂志》《满族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整理蒙医药古籍文献,出版《中国蒙医药古籍影印珍本》七卷本,承担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四川藏学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委托课题多项,为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八思巴字文献资料的蒙、汉、藏语接触研究第三子课题:八思巴字藏语文献资料研究”研究团队主要成员。“民族古籍收藏、保护只是第一步,如何把它们转化为研究成果才是我所思考的问题,包括古籍的数字化信息平台建设、善本的开发与利用等。”在民族古籍界谈起“海春生”几乎无人不知,他为保护民族文化所做出的贡献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被誉为“民族文化瑰宝的守护者”。

  蒙古贞文化博物馆暨文化名家海春生工作室揭牌成立

  2022年1月13日,蒙古贞文化博物馆暨文化名家海春生工作室揭牌成立。阜新市政协主席张盈、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海淑霞为蒙古贞文化博物馆揭牌。

  仪式上,阜新市政协副主席、中共阜蒙县委书记刘彦鸿表示,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族自治县发展,2021年启动实施了“双一二三四”工程,这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9.28”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实践,也是落实省委关于加快辽宁高质量发展全方位振兴部署的现实举措。

  刘彦鸿指出,海春生作为“双一二三四”工程里的“双四”人物引领之一,为我国民族文献文物的抢救、保护与利用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促进民族文化交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些事迹都让我们以此为荣、以他为傲。

  刘彦鸿指出,阜蒙县用心、用情、用力推广文化繁荣发展,将以蒙古贞文化博物馆揭牌成立为起点,用好、用足、用活党的各项民族政策,充分发挥海春生“民族文化推广大使”作用,全力打造靓丽的民族文化“名片”,为实现“提能增效优环境、跃级晋位当排头”强县目标提供有力文化支撑。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为全市高质量转型、全方位振兴贡献蒙古贞儿女更大的力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政协文史馆编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