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体检需要预约时间吗?

2016年春节来临之际,为了让社会成员共享创建成果,感受到节日的温度,马鞍山市各单位、个人共同发力,积极开展系列关爱特殊群体活动,为广大市民朋友送去了冬日里的温暖和幸福,让春节的喜悦蔓延至每个人的心间。 

爱心传递 让“老有所依”不再是梦 

  老人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特殊群体之一,冬季的到来使得老年人的生活比其他人更加不便和辛苦,他们更加需要人们的帮助。马鞍山市秉承尊敬老人、关爱老年群体的优良传统,从社会到小区、从政府到个人,全市上下共同伸出友爱之手,为老年人营造出了温馨和谐、暖意十足的生活环境,让这个冬天弥漫着浓浓的暖意。 

  打造智慧综合养老服务平台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社会的问题,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如何关爱照料居家空巢老人?马鞍山博望区创新模式,通过打造集通信与信息、计算机网络、智能控制、远程医疗、远程救助、自理能力评估等为一体的智慧综合养老服务平台,全面提升助老、养老服务能力,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让更多空巢老人享有安全、便捷、子女放心的现代养老服务。 

  助老服务中心投资建立生活和文化、娱乐、健身、保健、再教育场所,对辖区内高龄独居老人,子女外出经商或务工无法照顾的空巢老人,由其家人委托助老服务中心协助日间照料,晚上回家中居住。白天老人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可以进行洗澡、理发、修脚等保健服务;爱读书学习的老人在这里可以看书、读报、看电视,跟其他伙伴分享读书读报的心得体会;爱书法、绘画的老人可以尽情地挥毫泼墨;中心每周一至周五给这些老人提供三素一荤一汤的营养午餐服务。 

  为提升老人们的生活质量,中心每周还举行一次“心灵茶吧”活动,给老年人提供一个交流、学习、娱乐的互动平台;每季度举行一次短途旅行活动,让老年人在青年志愿者的陪伴下快乐的游玩;中心定期对散居老人派专业人员上门探访,开展精神关爱等。 

  开展“微孝暖巢”行动

  在马鞍山花山区江东街道瑞南社区春雨社会工作服务社活跃着这样一支4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他们当中有年过七旬的老人,也有20出头的年轻人,他们不图名利,却时刻牵挂着身边需要照顾的孤寡、空巢、高龄老人,他们做的那些“微孝暖巢”爱心善举成了社区居民口口相传的感人故事。 

  1月12日早上8点半,73岁的刘宝森和何雪王、章维芳、晏根娣4位老年志愿者已在金瑞新城农贸市场集中,展开了他们今天为辖区空巢、病残的两个家庭、4位老人做上一顿丰盛的“爱心餐”活动。根据老人的口味,4人商量采购了猪肉、鲈鱼、鸡蛋、千张、豆腐干、洋葱、西红柿等10多样新鲜的“营养菜”后,敲开了高龄老人汤议霞的家门。 

  据“爱邻联盟行动”春雨社会工作服务社主任邵娜介绍,服务社以提供居家养老、健康义诊、义务教育、文体活动等形式多样的专业服务为宗旨,通过各项互动活动及自助服务,积极营造与邻为德、与邻为誉、与邻为亲、与邻为乐的和谐气氛。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孤寡老人“送温暖”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如今,马鞍山和全国大多数城市一样,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孤寡老人,他们的生活状况和生存环境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为了传递社会正能量,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日前,马鞍山市江东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开展为社区孤寡老人“送温暖”活动。 

  1月12日,中心医护人员走进社区孤寡老人的家中,为孤寡老人量血压、测血糖,对老人的血压、血糖进行动态监测,指导饮食、用药等注意事项,真真切切关注孤寡老人的健康问题。 

  1月13日,中心联合春雨社会服务社,组织社区内孤寡老人来中心进行健康体检。体检不仅有量血压、测血糖等常规检查,还有肝肾功能、心电图、B超等多项服务,方便孤寡老人及时预防疾病、发现疾病、治疗疾病,让这些孤寡老人在寒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活动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多方联动 共同呵护未成年健康成长 

  小孩子最盼过年,过年不但有新衣服,新鞋子,还有大把的压岁钱。但是,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或家庭贫困,不能和同龄小孩一样无忧无虑,或是留守儿童,只有过年的时候爸爸妈妈才会回家。为了让未成年人能够健康成长,过一个快乐的新年,马鞍山市各方联动,为他们送上冬日里的温暖。 

  太白镇团委派送“暖心大礼包”情暖贫困儿童 

  日前,马鞍山当涂县太白镇团委带着载满棉被、毛毯、棉衣和零食的“爱心大礼包”,先后来到镇长江、太白、永宁、花园、永兴和宁兴村,看望慰问贫困儿童。 

  在马鞍山长江村贫困儿童吕化文的家中,镇团委已经连续好几年结对帮扶这户家庭,对她的情况也比较熟悉。吕化文父亲身患白血病,爷爷遭遇车祸留下后遗症,家庭的开销全凭继母微薄的工资勉强维持,家中老小全靠年迈的奶奶照顾。镇团委负责人勉励她好好学习,继续做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 

  随后,镇团委还到太白村、永宁村、花园村、永兴村和宁兴村进行了慰问。这次活动,共慰问贫困儿童10户,共计送出棉衣10件、棉被10床、毛毯10条、零食大礼包10袋、棉鞋2双、书包2个以及电热水焐2个,在给他们拜年的同时,也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镇党委、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关爱。 

  当涂县红十字会开展新春关爱留守儿童活动 

  近日,当涂县迎来了岁末寒冬的第一场地雪。当涂县红十字会趁着寒风,冒着小雪,开始了爱心义教第一次西河之行。 

  此次来西河的目的,是为了与具体承办单位——西河中心学校对接筹划本月29号开启的为期五天的“凝聚爱心、守护成长”当涂县寒假关注留守学生爱心义教志愿服务活动相关事宜。县红十字会、当涂OK论坛、乐智教育培训心相关负责人一同前往,并就义教的目的达成共识。爱心义教之根本在于带给孩子们快乐,了解孩子们的心理,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成长问题,在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同时,带给孩子们来自于爱心志愿者的不一样的教育体验。 

  据了解,相较于前几期的义教活动,这次西河的留守儿童有很多,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孩子都是由爷爷奶奶带大,在隔代教育的影响下,更需要注重孩子们的心理教育,接近年关,在外打工的父母也都回来了,学校老师也积极配合志愿者,在给孩子爱心义教互动的同时,积极组织回家过年的孩子家长家长带来一次生动的家庭教育讲座,呼吁家庭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志愿者送祝福献温暖

  在春节来临之前,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团委走访了含山、博望等地的部分留守儿童,倾听他们的新年愿望。高高扎起的马尾、甜甜的微笑、乐观的性格,这是12岁的小女孩颜鸿给人的第一印象。1月29日上午,志愿者们带着为小颜鸿新买的羽绒服和压岁钱来到她家时,她正和奶奶一起张罗着午餐。 

  在博望区裕溪行政村三太村一间只有20多平方米的低矮瓦房里,小颜鸿和奶奶相依为命,靠着奶奶300多元的低保收入生活。她不能像别的小姑娘那样,经常有新衣服穿,有漂亮的发卡戴,也不能像别的小伙伴那样,经常吃小零食,隔三差五地来盘红烧肉,但小颜鸿从来不觉得苦。她说,和奶奶生活的每一天,她都开心满足。只是,她还有个愿望:“好想见一见妈妈,依偎在妈妈的怀里,一会儿也行。”这个愿望一直埋藏在小颜鸿的心里,不敢说,怕勾起奶奶的伤心事,让奶奶难过。 

  小颜鸿的父母在小颜鸿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小颜鸿由奶奶拉扯大。这些年过去了,爸爸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回家,妈妈也没有回来过。如今,对于小颜鸿来说,除了一些夹杂着想象的模糊印象,妈妈一词更多的是一种符号,一种念想。她常常会想,如果妈妈回来,会是什么样子。会不会有一天,她一开门,妈妈就站在那儿冲她微笑。在这样的时刻,小颜鸿的眼神会有点复杂,有犹豫也有期待。 

  采秣小学小豆点爱心基金温暖困难学生 

  1月21日清早,虽然是寒假第一天,可采秣小学的李欣雨、李欣然等4位同学还是起了个大早,作为学校的大队委,他们要和老师一起去做一件重要的事:将去年校园爱心拍卖的爱心款送给学校里家庭困难的同学,并给他们送去新年的祝福。 

  师生一行人来到了一年级的丁同学家。老家蒙城县的丁同学一家租住在一套毛坯房里,丁妈妈告诉记者,马上过年了,他们要回老家蒙城县过年,车票已经买好,只等出发那天了。送上一个新书包和爱心款,丁同学露出了甜甜的笑容,她告诉老师和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寒假里一定不会只顾贪玩而忘了学习,下学期还要取得更大进步。 

  介绍,学校多年来一直在开展手拉手互帮互助活动,并成立了小豆点爱心基金,通过二手市场、义卖、校园拍卖等爱心活动筹集的善款全部捐给家庭困难学生,并通过这种形式教会学生做一个有爱心、懂感恩的人。今后,学校会将爱心活动当做一个常态化的活动,并以更加多样的形式,将爱心款用在实处。 

全城发力 为环卫工人送温暖献爱心 

  环卫工人是一个主要负责街道卫生保洁工作的群体,被人们赞誉为“马路天使”和“城市美容师”。严寒的冬季里,大雪纷飞、寒风瑟瑟是常有的事情,这给他们的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然而他们依然坚守在岗位上,保障着城市的洁净。他们值得所有人的尊敬和感激。为此,马鞍山市各方志愿者、单位等纷纷开展了关爱环卫工人的活动,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 

  “红围巾”志愿者协会为环卫工人送温暖 

  1月30日凌晨,马鞍山“红围巾”志愿者协会来到了花山区湖东路,这次“红围巾”不仅是给环卫工人们送上暖冬礼包和新春祝福,同时来体验环卫工的工作,希望能够通过这次公益活动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工作的不易,提高市民环保意识,为环卫工减轻负担。 

  参加活动中的志愿者多达三十多人,有的已经工作还有的是学生,有公务员也有私营企业家,有的甚至一家人都加入到“红围巾”志愿者协会中,天还未亮志愿者们却有着无比高涨的热情。 

  这群志愿者中特别显眼的还有一批00后,寒风冻得孩子们小脸通红,他们却仍带着灿烂的笑容和热情一丝不苟的清扫路面。当被问起怎么想到参加这次活动时,他们纷纷说道是前一段时间在网络上看到寒潮来袭时环卫工人在雨雪中受冻依然兢兢业业的工作,大受感动,想要为环卫工人们做些事。 

  在完成了早晨的环卫工作后,协会为环卫工人们送上热水和早餐并戴上了传递爱心的红围巾,献上了暖心的过冬礼包,送出新春的祝福。之后,马鞍山红围巾协会也会越走越远,在公益慈善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吸纳更多的志愿者,将爱传递下去。 

  免费发放面包姜糖水 环卫工饱腹暖胃更暖心 

  1月26日,BOSS级寒潮正式退场。这次寒潮,环卫工王颜红和同事们却感受到另一番温暖。每天早上都能吃到免费的面包,喝到一杯热乎乎的姜糖水,而提供这些温暖的是马鞍山一家大型超市。早晨7点半,马鞍山湖北路的这家超市的工作人员正在把做好的甜面包、装有姜糖水的热水桶往外抬。而一旁环卫工们也已经陆续赶到,身为路段队长的王颜红正在招呼大伙排好队。 

  一人3个甜面包、一杯热姜糖水,工作人员递给环卫工的同时还不忘叮嘱:“姜糖水多得很,喝完再来倒。”不一会,90个面包就发完了,拿到面包,环卫工人们就坐在超市班车候车区的长椅上吃起来。“好暖和,现在正好有点饿。”王颜红喝完一口姜糖水,就从袋子里拿起一块面包。据王颜红介绍,她们早上4点钟上班前,在家也都吃了早饭,但扫了3个多小时的马路,现在大家都觉得有些饿,而中午要到11点半才能下班回家吃饭。“这个时间吃点东西,正好补充能量,等会还要继续工作。”王颜红笑道。 

  据王颜红介绍,他们是负责清扫湖北路(江东大道路口到湖东路路口段)的环卫工,总共30人。“有时候大家来领,而更多的时候是由我代领。”王颜红说,环卫工人的工作非常忙,要保持马路干净卫生,就必须时刻在岗,所以多数情况就由她代领。 

  当涂县太白镇团委开展关爱环卫工活动 

  近日,马鞍山市当涂县太白镇团委组织青年志愿者到镇区街道,寻找为文明县城作出贡献的“城市美容师”。在龙山街道,志愿者们给刚刚劳作后在路边休息的环卫工们每人送去了一杯热饮,温暖了在场每一位环卫工人的心。 

  大妈们一边喝着热气腾腾的奶茶,充满感激的说道,谢谢你们给我们送来的饮料,让我们觉得很温暖。志愿者们拉着环卫工大妈们的手说,天气这么冷,正是因为你们的付出,才换来了城市、街道的清洁和亮丽,感谢你们! 

  太白镇团委呼吁,希望大家都能自觉爱护环境,不乱丢杂物、乱倒垃圾,这样,环卫们大妈们工作起来就会轻松一点,在严寒的冬日里,也能早点回家。 

八方支援 让困难群众不过困难年 

  猴年快要到来,春节的气氛渐渐浓烈。在寻常人家热闹迎接新春佳节之时,社会上这样一群困难户并不曾被人们遗忘。对于马鞍山市的困难群众来说,这个冬天更加温暖,因为众多领导、单位组织以及公益慈善机构都前去慰问,送上寒冬的温暖以及新春的祝福,让困难户不过困难年,踏踏实实开开心心迎新春。 

  开展“走亲戚”活动 强化服务群众意识 

  近日,马鞍山市委办公室文秘科施少波和他的同事们起了个大早,带着精心准备的年货,冒着严寒,赶往马鞍山市当涂县姑孰镇关马村,看望他们的“亲戚”。“小建伟,早饭吃了没?爷爷的身体还好吧。”施少波来到“亲戚”端传斌老人家。端传斌的小孙子端建伟拉着施少波的手来到厨房,爷爷赶忙停下手中的活招呼城里来的“亲戚”。小建伟的母亲多年前离家出走,父亲外出谋生杳无音讯,爷爷端传斌打零工的微薄收入是全家唯一的收入来源,爷孙俩生活十分清苦。在拉家常中,当施少波得知小建伟这次期末考试成绩名列全班前茅时,他鼓励小建伟继续保持刻苦学习的劲头,通过自己的努力报答爷爷的养育之恩。临走前,施少波把准备好的米油递给小建伟爷孙俩,并道上新春的祝福。 

  马鞍山市委机要局李硕的脸上始终挂着欣慰的笑容,因为他的“亲戚”徐华保一家不再四面透风了,灶台上也飘出了久违的腊肉香……徐华保的爱人因病丧失劳动能力,女儿徐后玉上小学,全家依靠徐华保一人打工维持生计。“记得我第一次来他们家是腊月初八,嗖嗖的寒风吹得人直打颤,家里什么年货都没有,丝毫没有过年的气息。”在交谈的过程中,当得知徐华保在村里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下,日子渐渐过得好起来,李硕十分高兴,“看到‘亲戚’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过上了好日子,真心替他们感到高兴,这也让我从中受到了教育。” 

  社区开展“四送”服务

  马鞍山市新风社区日前荣获“全市基层工会帮扶站先进单位”称号,以表彰其工会帮扶站自成立以来,以“四送”为抓手,全面推进救助、维权、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成绩。 

  首先是“春送岗位”。每年初春,在社区内开展“大型招聘会”,把就业岗位送到群众家门口,供其选择就业;同时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职工参加全市各类招聘会,同时还积极联系辖区单位帮助他们解决就业。 

  其次是“夏送清凉”。社区联合工会给小区清扫保洁员、志愿者、困难群众送去购置藿香正气水、药品、花露水等防暑降温物品,给社区内工地上的务工人员还送去了毛巾、白糖、绿豆等清凉慰问品。 

  再次是“金秋助学”。社区工会人员通过走访入户多渠道掌握情况,做到学生考试情况清、家庭收入情况清、困难状况清;在符合助学条件的基础上,社区将情况上报街道工会申请补助。去年有2户家庭孩子分别领取了2000元、3000元的助学金以及生活用品。 

  最后是“冬送温暖”。通过社区宣传、摸底调查,对社区内的下岗失业人员、退管人员、在职职工等困难家庭,积极申报“马鞍山市困难职工情况调查表”,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工会组织的关心送到居民心中。 

  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 为困难群众送礼包 

  1月12日,家住马鞍山市金安佳苑的石女士收到了花山区送来的1000多元慰问金。她打算用这笔钱置办点年货,给女儿买套新衣,等女儿放寒假回来一起温暖过年。和石女士一样,今年春节前,马鞍山中心城区69900名困难群众将收到温暖礼包,慰问资金达万元。 

  据了解,马鞍山市花山区共安排慰问47589人(户),慰问资金达690.98万元。今年,花山区慰问活动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方式,慰问对象包括辖区驻地部队、敬老院、离退休干部和干部遗属、宗教界人士、企业退休军转干部以及社会特困户、重点优抚对象、困难残疾人家庭、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孤老、计生特困户、特困党员、特困妇干、特困教师、特困统战对象、困难归侨侨属、特困少数民族、福利院孤老等贫困弱势群体。 

  雨山区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也在开展中。今年,雨山区提高了慰问标准,增加预算200万元,共计安排435.765万元慰问资金,将慰问辖区内符合标准的困难户共计22311人。慰问对象包括重大疾病、意外灾难及子女教育等原因影响基本生活的城乡困难群众,农村五保户,生活困难的优抚对象,特困党员和老党员,困难残疾人,少数民族困难人员,企业军转干困难人员,企业困难职工,大病职工。此外,该区还将对80周岁以上老人和2015年12月在册低保对象等进行普惠式慰问。 

遂宁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加快实施健康四川行动,大力推进健康遂宁建设,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根据《四川省“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健康遂宁2035”规划》《遂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十三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紧紧围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总体目标,扎实推进健康遂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1.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建立完善健康遂宁行动组织机构,实施《“健康遂宁2035”规划》,全面推进健康遂宁行动,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持续向好,均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20年,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7.98岁,比2015年提高2.75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至9.95/10万、1.79‰、3.12‰,比2015年分别下降47.13%、49.86%、44.68%。

2.体制机制改革纵深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持续深化,在市一医院探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及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全面取消并巩固公立医院药品加成和耗材加成成果,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创新探索国家级城乡医联体试点,2019年遂宁市、安居区先后入选全国城市医联体建设试点市、全国县域内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试点县名单。行业综合监管逐步加强,全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全部接入“三医”监管平台,形成覆盖数据采集、初筛分析、现场核查、整改追责的监管体系。卫生监督执法水平逐步提高,大英县卫生监督执法大队成功申创“四川省规范化卫生健康监督机构”。

3.健康扶贫工作圆满收官。创新开展健康扶贫“三大工程”“两大行动”。全国首创“联村卫生室”建设,创建经验在全国推广。扎实推进“村医能力提升”“医疗专家支医”,先后为316名贫困村乡村医生分批次进行集中培训,共派出328名医疗专家开展对口支医帮扶活动。深化“医疗救助扶持行动”,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县域内住院医疗费用个人支付比例严格控制在10%以内,完成323个贫困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并投用;深化“公共卫生保障行动”,累计完成贫困人口免费健康体检服务19万余人。

4.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持续优化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扎实推进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大型医院“高精尖优”发展工程、县级医院“服务主责”提升工程和基层卫生“履职尽责”工程。扎实推进远程区域诊疗中心建设。纵深推进“互联网+医疗”建设,加快推进数字化医院建设,以建设国科健康医疗大数据遂宁研究中心为抓手,创新实施“健康遂宁·智慧医疗”行动。依托市中心医院建立远程会诊中心,依托市中医院建立放射远程会诊中心,依托市一医院建立“空中医院”。加快推进人才队伍和项目建设。探索实施公立医院人员总量控制办法,扩大医疗机构人事自主权。借助“遂州英才”平台开展组团招聘,加强人才引进和储备,创新实施“县招乡用、乡聘村用”模式。加快推进市中心医院健康服务产业基地、市一医院高新院区、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市疾控中心迁建等重点项目建设。市中心医院连续6年进入“全国地级市医院100强”名单,2019年绩效考核跻身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第94位;市中医院连续7年荣登“全国中医医院100强”排行榜。

5.公卫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全力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常态化抓实疫情防控,全市疫情防控向好态势不断巩固。疾控体系建设逐步加强,全市所有疾控机构均达到二级及以上水平。血液质量有效提升,2018年、2020年两次被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红十字会、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联合表彰为“无偿献血先进市”。院前急救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全市院前急救抢救成功率达到95%,群众对院前急救工作的满意度达到97%。爱国卫生工作有序推进,再次被全国爱卫会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成功捍卫“国家卫生城市”荣誉,蓬溪县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县城。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和生育服务管理水平稳步提升。医养结合深入推进,船山区桂花医养中心被国家卫生健康委作为全国医养结合典型经验推广。

6.中医药事业产业繁荣发展。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市中医院成功入选“省级中医医疗区域中心”建设项目,射洪市中医院被纳入“十百千”县级中医医院扶优扶强项目,射洪市、大英县成功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做优做强中医特色,全市建成国家、省、市重点中医专科集群37个,9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75%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4项以上中医药服务。中医药队伍持续建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石学敏传承工作室落户射洪市中医院。加快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制定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构建遂宁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平台,全市发展中药材种植产值达5.01亿元。

1.重大发展战略迎来新机遇。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交会迭加,以及全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全域开放、四向拓展”等战略部署的全面推进,我市迎来发展战略机遇期,迫切需要持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级,加快建成区域医学医疗中心。

2.全省全市规划提出新定位。《四川省“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已明确支持遂宁打造成渝中部地区区域医疗高地;市第八次党代会在深入分析总结全省赋予遂宁市区域医疗高地的定位下,进一步提出要把加快建设区域医学医疗中心作为增进民生福祉的“三中心”之一高位推进,对全市卫生健康事业赋予了全新定位,迫切需要对标对表,强力推动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

3.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新需求。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市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从2015年的622元跃升至1942元,群众对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需求日益增长。我市60岁以上常住人口占比已达25.19%,老龄少子化程度不断加深,对医疗保障产生巨大压力。未来5年我市将着力建设联动成渝的重要门户枢纽,人流、物流、商流更加旺盛,新冠肺炎、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面临新挑战,迫切需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地位,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4.信息技术革新推动新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健康在卫生健康领域释放了巨大潜力,综合运用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混合现实技术,将有助于全面普及远程医疗服务、融会贯通医疗数据平台、助力提升临床实践效率。目前,我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信息互通、数据共享不够,在线医疗、应急医疗、医疗健康AI产业等智慧健康服务体系有待大力发展。迫切需要我市在巩固三级医院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持续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更加主动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坚持便民惠民,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医疗健康需求。

5.内部发展失衡产生新挑战。一是卫生资源总量不足、优质资源相对不足,群众市域外住院占比从2015年的0.98%升至2020年的5.4%。二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占比从2015年的73.72%下降到2020年的66.51%,分级诊疗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三是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有待建立健全,医防融合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四是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有待深化拓展。“十四五”期间,迫切需要我市加快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效能,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向全市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为筑“三城”兴“三都”、加速升腾“成渝之星”奠定坚实健康基础。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对卫生健康事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卫生健康工作各方面,推动卫生健康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为实现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坚持健康优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发展理念体现健康优先,发展规划突出健康目标,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健康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办好人民满意的卫生健康事业。

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以改革创新激发卫生健康事业活力,坚持系统观念,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全力推进卫生健康领域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增强卫生健康治理体系整体效能。

坚持优质高效。优化卫生健康资源配置,强化资源共享,加强县(市、区)卫生健康协同发展,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扩大优质资源供给,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着力提升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整体提升全市卫生健康综合实力。

坚持中西医协同。发挥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中的独特作用,坚持中西医并重,构建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特色卫生健康模式。加强中西医临床协作,提高重大疑难病、急危重症临床疗效。

坚持均衡可及。发挥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事业中的主导作用,坚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益性,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可及。以基层为重点,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城乡、地区、人群间基本健康服务差异,实现全面健康覆盖,促进社会公平。

到2025年,全市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健康产业进一步发展,城乡居民享有优质高效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全民健康素养持续提高,主要健康指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建成成渝中部地区区域医疗高地。实现以下具体目标:

——打造全省健康城市试点城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行为逐步普及,全市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3岁,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4/10万以内,婴儿死亡率控制在5‰以内,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6‰以内。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建立,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打造成渝中部区域医学医疗中心。着力打造成渝中部区域综合医疗中心、中医医疗中心和特色专科医疗中心,全市优质医疗资源实现扩容和区域布局逐渐均衡。建成一批高水平的重点专科学科,科教实力和人才素质进一步提高,医、教、研、防、管相互融合、协同发力。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健康品牌和产业集群。

——打造全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遂宁样板。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率先取得成效,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取得良好成果,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等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卫生健康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打造成渝区域卫生健康协同发展排头兵。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携手毗邻地区做深做实医疗服务、卫生应急、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健康产业等领域的合作,与遂宁周边区域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广泛深入合作关系,遂潼、遂铜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

三、推进实施健康遂宁行动,着力建设省级健康城市

聚焦影响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环境等因素,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普及健康知识、提升健康素养,自主自律、健康生活,早期干预、完善服务,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以省级健康城市试点建设为契机,全面普及健康知识,全面干预健康影响因素,全面防控重大疾病,延长全民健康预期寿命,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一)推进健康生活方式

认真贯彻落实健康中国、健康四川战略,高位推进健康遂宁行动,开展17个健康遂宁专项行动,全面普及健康知识,全面干预健康影响因素,全面防控重大疾病,延长全民健康预期寿命,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监测。加强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推进成立市级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心,坚持预防、保健、治疗“三位一体”,实施有针对性的近视综合干预,降低近视发生率。强化控烟限酒,积极推进无烟环境建设,控制酒精过度使用。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探索建立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引导全民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和生活行为方式,实施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6项行动,实施国民营养计划,加强居民营养监测,强化重点区域、重点人群营养干预。大力推进合理膳食专项行动,加强营养健康食堂、营养健康餐厅、营养健康学校建设。

(二)加强健康教育与促进

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与促进体系,加快推进市、县健康教育机构建设。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学校配备卫生健康副校长的比例,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建立一支权威的健康科普专家队伍,组织开展健康巡讲等活动。加强健康素养理论研究,分析不同人群健康素养现状和影响因素,针对妇女、儿童、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开展符合其特点的健康知识传播活动。加强对健康宣传活动的监督管理,及时监测并纠正虚假错误信息。依托遂宁日报等主流媒体,通过设立健康专栏和开办专题节目等方式实现广泛传播,借力新媒体提升传播的可及性和群众参与度。建立居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传播资源库,打造数字化的健康传播平台。

(三)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丰富爱国卫生工作内涵,创新爱国卫生工作方式方法。加强爱国卫生组织建设,将工作重点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加强部门协同,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提升城乡环境卫生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水平,以农贸市场等场所为重点,持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健康支持性环境。以健康为中心,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社会动员,创新方式方法,推动城乡环境净化、绿化、美化,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强“四小”行业信息化管理,建立完善符合遂宁绿色发展实际的城市建管运行机制。加强生活垃圾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促进“厕所革命”全面提质。加强水源地保护,切实保障饮用水安全。加强对学校等重点区域的健康监测与防护,建立健全监测检测网络。探索建立健康影响评价评估机制,开展规划政策与重大工程对健康影响的评价评估。科学施策开展病媒生物防制,综合整治城乡环境卫生,清除病媒生物孽生地,增强群众卫生健康意识。

(四)推动国家卫生(健康)城镇建设

巩固和提升卫生城镇创建成果,加快推进全域创建进度。加大对射洪市、大英县等县(市、区)国家卫生城镇创建工作的指导力度,建立卫生城镇动态管理和退出的长效机制,强化对卫生城镇日常监管。到2025年,国家卫生乡镇(县城)覆盖率提高到20%,省级卫生县城覆盖率达到100%,省级卫生乡镇覆盖率提高到70%。深入推进省级健康城市试点建设,以健康县(区)、健康村镇、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家庭等为重点,深入实施健康细胞建设工程。

到2025年,健康促进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加快推广,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得以提升,健康环境持续得到改善,重大慢性病发病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重点传染病、严重精神障碍、地方病、职业病得到有效防控,致残和死亡风险逐步降低,重点人群健康状况显著改善,为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水平明显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四、筑牢公共卫生安全屏障,有效支撑城市安全韧性

聚焦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血液安全、综合监管等领域,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建设,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构建市、县、乡协同的监测预警和防控网络,筑牢公共卫生安全屏障,全面提升重大疾病防治能力,维护和保障全市公共卫生安全,确保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1.建设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完善以市、县两级疾控中心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的专业化、现代化疾控体系,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推进市、县两级疾控机构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建设,推动全市疾控中心上档升级。高标准完成市疾控中心迁建项目,提升市疾控中心硬实力,打造以疾病预防控制为核心,集疾病控制综合业务中心、检验检测中心、职业病防治中心、应急处突指挥保障中心及疫苗储存配送中心为一体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升重大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能力。完善市、县两级疾控机构投入保障、人员待遇和管理运行机制。

2.提升重大疫情救治能力。完善以市传染病医院为引领、市级及县级传染病定点救治医院为骨干、其他医院传染病科为补充的三级传染病医疗救治网络。提升全市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完善市中心医院、射洪市人民医院传染病院区建设,推进市一医院传染病院区建设和大英县传染病医院建设项目建设,补齐县传染病医院(院区)短板,推动市辖区以外的传染病医院(院区)全覆盖。按照三级综合医院建设标准,推动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建设,严格按照传染病医院设计,“平时”为综合性医院,“战时”转为传染病救治机构。

3.完善监测预警和应急反应机制。健全政府主导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和应急处置组织体系,充分调动基层社区力量,实施网格化管理。加快发热哨点、诊室设置,建设覆盖城乡的传染性疾病首诊体系。加强急救指挥平台建设,完善以市紧急医学救援中心为枢纽,县(市、区)急救分站为纽带,乡镇急救点为支点,覆盖全市城乡的急救体系。整合全市监测预警和指挥系统,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分级分类组建卫生应急队伍。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宣教,提高群众对公共卫生事件认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升级和完善卫生应急平台,强化信息收集系统。

(二)强化重大疾病防治

1.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扎实做好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预防接种,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提高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到2025年,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稳妥有序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提高人群接种率。加强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做好疫苗储存、运输管理工作。做好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和处置工作,建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保险机制。规范非免疫规划疫苗管理,鼓励慢性病患者和高危人群接种成本效益较好的非免疫规划疫苗,做好成人接种指导。

2.加强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加强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保持全市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低于全国同期平均值。建立固定和流动监测点相结合的新冠肺炎、鼠疫等传染病监测体系,加强传染病系统信息建设,重点传染病监测率达100%。启动狂犬病消除行动,巩固消除疟疾成果,巩固和保持碘缺乏病消除状态。建立健全“三线一网底”艾滋病防治体系,加强初筛工作,强化宣传干预,健全艾滋病长效防控机制,符合治疗条件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比例达到90%以上。加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肺结核主动发现工作,进一步落实精准诊断和治疗管理,肺结核发病率控制在49/10万以下。

3.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完善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加强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重点慢性病及高风险人群筛查和干预,加强慢性病患者规范化诊疗和管理,到2025年,全市重点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控制在15.74%以下。大力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推广体医结合防治慢性病。加快推动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推进射洪市国家级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试点工作。建立健全口腔卫生防控体系,到2025年,12岁儿童龋齿率控制在29%以内。

4.完善癌症防治体系。依托市中心医院设置市癌症防治中心,逐步建立市—县癌症防治体系,形成以市癌症防治中心为龙头,各县级癌症防治分中心为纽带,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的集宣传、筛查、干预、治疗、随访、监测为重点的癌症防治体系。广泛开展癌症防治知识宣传,利用“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等时机组织全市医疗机构开展癌症防治知识宣传。开展重点癌症筛查及早诊早治工作,不断加强人群筛查,将上消化道癌、结直肠癌、肺癌、宫颈癌、乳腺癌等重点癌症早诊早治适宜技术纳入诊疗常规,逐步扩大癌症机会性筛查覆盖面。深入开展肿瘤诊疗质量提升行动,进一步提升肿瘤诊疗能力,进一步优化肿瘤诊疗模式,减少群众跨区域就诊。到2025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不低于44%。

(三)强化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

加快构建心理健康服务网络,积极推进射洪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依托市民康医院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全面开展心理健康促进与教育。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完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心理服务网络建设,加强心理危机干预,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健全市、县两级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全面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不断增强精神卫生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多渠道管理服务,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登记和救治救助管理。到2025年,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和规律服药率分别达到90%和70%。

(四)加强血液安全保障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引进步伐,力争实现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达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中心血站新大楼建设搬迁工作,业务用房面积提升至5000m2以上。优化网点布局,完成县(市、区)储血点建设,加快推动智慧血站建设。提升血液保障能力。持续巩固“无偿献血先进市”成果,到2025年,全市千人口献血率、全市献血人次及采血量稳步提升,基本满足全市临床用血需求。

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建设,健全食源性疾病信息报告系统,做好与省平台的对接。完善全市县乡村一体化的监测工作机制,扩大延伸监测覆盖范围。完善风险监测数据库,健全全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价预警体系,提升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六)加强卫生健康综合监管

持续推动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落实,完善卫生健康监督执法体系,构建权责明晰、运转高效的市、县、乡三级卫生健康监督执法网络,持续推进卫生健康监督机构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持续推动落实信息化监管,深入推进医疗废物在线监管,探索推进游泳池、饮用水在线监管;深入推进医疗“三监管”,市县分级监管常态化运行,优化平台功能,探索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管模式。建立自查制度,开展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学校卫生依法自查。加强医疗卫生行业信用管理,探索推进医务人员、社会办医疗机构“信用+综合监管”,强化结果运用。加大监督执法力度,聚焦民生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整治,加强“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开展部门联合“双随机”检查。

五、建设区域医学医疗中心,全力打造区域医疗高地

聚焦“医、教、研、防、管”,立足遂宁、服务川渝、辐射西南,实施“五大能力提升工程”,有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突出发展差异化、医疗同质化,建设一批高水平医疗机构,全面打响遂宁医疗品牌。

(一)优化医疗资源布局

积极构建与全市“1+3+6+20”市域城镇发展体系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优质资源提质扩容下沉,补齐区域专科服务短板,优化医疗资源区域布局,逐步缩小城乡、不同地区间卫生健康发展、服务水平的差异,推动实现医疗同质化。引导中心城区优质资源向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等城市新区、新兴产业人口集聚区、城乡接合部、周边地区发展。规范“一院多区”建设模式。按照“控量提质、压旧上新”原则,适度控制全市床位规模,控制急性治疗型床位增长,增量床位重点向传染、重症、肿瘤、精神、康复等领域倾斜,探索开展床位分类管理,提高床位配置效率。加强老年病、长期护理、慢性病管理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建设。

(二)打造遂宁医疗品牌

1.建设成渝中部综合医疗服务中心将市级医院建设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危重疑难病症诊疗中心和医学科技创新、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打造一批全省领先、特色鲜明的医疗中心。坚持市直医院提供危急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诊疗服务的功能定位,持续推进控量提质。支持市中心医院积极创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成立市中心医院医疗集团,构建“一院多区”发展格局,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推进区域影像诊断中心、区域检验中心、消毒供应配送中心等建设工作,通过在技术、人才、设备、科研、教学、信息等方面资源整合,实现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逐步实现集团内人才学科建设一体化、医疗质量同质化、医院管理标准化的目标。到2025年,市中心医院研究生人数突破900名(其中博士数量达到80名以上),新增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0名以上,高质量完成肿瘤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支持市一医院高新院区建设,充分发挥消化内科、皮肤科等学科优势,建立“七大医疗中心”、四大城市医联体分院和三大专科联盟分院组成的1+N医疗联合体,将医院建设成为川渝地区有影响力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2.建设成渝中部中医服务中心。支持市中医院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建设,将省、市重点中医学(专)科全部纳入省级中医医疗区域中心建设规划,开展跨地区、跨区域医联体建设,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到2025年,市中医院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综合评分达到A,进入全国中医医院排名前100位,建设成为全省一流、区域引领、特色突出的现代化中医医院。

3.建设成渝中部特色专科服务中心。整合市中心医院康复、肿瘤、口腔、皮肤病专科医疗资源,逐步组建打造市康复、肿瘤、皮肤病、口腔等特色专科医院。支持市民康医院加快推进市老年养护院建设项目和市民康医院综合大楼建设项目,大力提升精神卫生专科能力,开展老年人慢性病康养和失能失智老人康复照料服务,形成以精神心理为龙头、老年病慢性病为补充、医养康养相结合,特色鲜明、管理规范、服务人性、设备先进、环境优美的三级甲等专科医院。

(三)提升医疗综合竞争力

1.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支持市中心医院开展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形成可推广借鉴的典型经验。到2025年,各县(市、区)至少选择1家公立医院开展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进一步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充分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全面开展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推动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合理确定、动态调整公立医院薪酬水平。加强公立医院精细化管理,优化运营管理模式,整合医疗、教学、科研等业务系统和人、财、物等资源系统。推动实行全口径、全过程、全员性、全方位预算管理。建立与本行业、本单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相适应的、权责一致、制衡有效、运行顺畅、执行有力的内部控制体系。

2.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大力发挥特色重点专科优势,形成临床重点专科群,以专科发展带动诊疗能力和水平提升。重点加强肿瘤、呼吸、消化、心血管、妇产、儿科、重症医学、胃肠外科、骨科、康复等临床专科建设,发展微创与介入、移植与再生等特色专科。支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创建,巩固提升重点专科、学科实力和影响力,高质量完成市中心医院肿瘤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完善市级临床重点专科评审指标体系,开展临床重点专科动态管理,加大对儿童、肿瘤等紧缺专业申报创建力度。加快推进市级临床重点专科上档升级,争创省级、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到2025年,培育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0个,突破国家临床重点专科3个。

3.推进“三医联动”改革。大力推广三明医改经验,落实各级政府深化医改主体责任,实现“三医”联动、区域联动、部门协同和政策统筹。推进药品耗材集中采购,严格执行国家及全省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结果,落实医保资金结余留用政策。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建立灵敏有度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开展调价评估,提高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加快审核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严格落实全省第二批“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政策。建立医疗服务价格监测制度,定期监测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成本、费用、收入分配及改革运行等情况。加强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进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省级试点。到2025年底,DRG支付方式覆盖全市所有符合条件的开展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基本实现病种、医保基金全覆盖。完善基层机构医保政策,引导恢复期和康复期患者到基层就诊。完善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的谈判协商和风险共担机制,鼓励有条件的辖区按协议约定向医疗机构预付部分医保基金,缓解其资金运行压力。督促落实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保管理改革,建成医共体一体化信息平台,实行一套监管体系。

(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

1.提升医疗急救服务能力。整合院前急救功能,将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搬至市中心医院河东院区。科学布局、统筹规划、大力推进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建设,加强院前医疗急救资源配置,建立长效运行与协作机制,促进城乡院前医疗急救体系一体化发展和区域平衡。提升院前医疗急救信息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注重院前医疗急救学科、服务、管理等内涵建设,全面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推动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与院内急诊有效衔接,建立院前院内一体化绿色通道。加强卒中、胸痛、创伤等中心建设,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全部建成胸痛中心、卒中中心。

2.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完善市、县(市、区)质控组织体系建设,加强质控中心考核,强化结果运用,完善质控中心动态调整机制。扩大临床路径管理病种覆盖范围,加强诊疗规范体系建设,三级公立医院50%出院患者、二级公立医院70%出院患者按照临床路径管理。建立科学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机制,健全医疗安全保障体系,实现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水平持续提升。健全限制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加强医疗技术信息化监管。强化合理用药,加强处方监管。落实护理相关服务指南、技术规范、行业标准,全面开展优质护理,推进延伸护理服务。创新医护合作模式或专科联盟,开展多学科合作、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3.改善就医环境与医疗服务。以改善患者就医感受为出发点,进一步优化配置资源,提升医疗服务,努力使诊疗更加安全、就诊更加便利、沟通更加有效、体验更加舒适,逐步形成区域协同、信息共享、服务一体、多学科联合的新时代医疗服务格局。持续丰富预约诊疗制度、远程医疗制度以及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等制度的内涵,充分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提升群众就医的便捷程度。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提高患者就医可及性。在多学科诊疗、日间服务、急诊急救等方面促进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

(五)实施医教能力提升工程

争取引进医护学类高校。积极筹建医护学类职业院校,争取纳入省“十四五”高校设置规划中期调整。支持市内非医学类高校开办医护和药学类专业。充分利用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实现医疗机构在医疗、教学和科研上的突破。加强基层医技人员培训,为基层培养一支“引得进”“留得住”“能安心”的人才队伍。加强与高等院校交流合作。支持市直医疗机构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医科大学、陆军军医大学等院校联合建设临床学院。支持市中医院与川北医学院合作,市中医院成为川北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支持市中心医院、市中医院与重庆医科大学超声医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超声医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联合创建微无创培训学院。

六、发展高水平中医药事业,加快推动传承创新发展

聚焦中医药特色优势,坚持固本培元、守正创新,实施中医药强市建设行动,打造一批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中医特色重点医院、省级中医疫病防治基地,争创省级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推动全市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

(一)优化中医药服务供给

1.构建优质中医药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中医药服务体系。以高质量发展为抓手,积极争创省级中医药综合改革先行市,创优遂宁市中医院省级中医医疗区域中心;支持射洪市争创中医药综合改革先行县(市),鼓励船山区、安居区、蓬溪县积极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区)。推进全市县级中医医院独立设置,支持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及以上水平,支持大英县中医医院积极争创三级乙等中医医院。开展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名医堂工程,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馆提档升级和村卫生室中医角建设,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具有特色优势的非营利性中医医疗机构,构建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康复于一体,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支持市中医院牵头组建成渝毗邻地区中医医(健)联体和城市医疗集团,鼓励射洪市中医院、大英县中医医院牵头组建紧密型中医医共体。鼓励将传统中医诊所纳入医联体建设,支持传统中医诊所规范化、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满足群众多层次中医药服务需求。

2.提升中医药应急救治能力。发挥中医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防控和应急救援作用,补齐中医药应急短板,将中医药防治方案纳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建立中西医协同救治和中西医联合会诊制度,积极推进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通过新建或改(扩)建感染性疾病科、急诊医学科、重症医学科、肺病科等,规范设置发热门诊,推动市中医院独立设置中医药传染病病区,鼓励有条件的县级中医医院规范设置感染性疾病科,确保所有县级中医医疗机构能够发挥重大疾病监测哨点功能。推进中医疫病防治基地、重大疫情中医药救治基地建设,争创省级区域重大疫情中医药防控中心。加强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中医紧急医学救援中心建设,争创省级区域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和分队。

3.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广应用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全面推进市、县两级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和基层医疗机构治未病科室建设,在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积极推进开展治未病工作,加强重点人群中医药健康服务管理。实施“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行动,推动中医医疗机构服务标准化、信息化建设。遴选中医治疗优势病种、适宜技术和疗效独特的中药品种,推动中医经典病房建设。支持市中医院、射洪市中医院建设区域中医康复(次)中心,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社区康复服务,推动中医康复进社区、进家庭、进机构。

(二)加强中医药队伍和文化建设

1.推动高素质中医药队伍建设。加强医教协同,完善中医药继续教育制度,发展“互联网+”教育,多途径提升中医药从业人员能力和技术水平。加大中医药紧缺人才培养力度和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引进力度,力争引进培养一批中医药教学、科研、临床、产业骨干和省级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技能工匠、复合人才、实用人才。推动名医传承工作室、中医药“医教研用”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建立利于中医药行业发展的中医医疗机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实施“基层中医药人才培训计划”,实行中医药人员“县管乡用”,加强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和乡、村两级技术人员的系统化中医培训。

2.繁荣中医药文化。以李时珍在蓬溪修订《本草纲目》的历史为着力点,挖掘和传承遂宁本土中医药文化精髓和价值理念,推进建立中医药博物馆。在市、县两级中医医院开展医务人员诵读考用中医“四部经典”活动。开展中医药文化“六进”活动,支持市中医院与成都中医药大学联合打造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提升群众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到2025年,力争建成1—2个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三)推动中医药创新与发展

完善科技与卫生健康(中医药)协同联动的中医药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和中医药科研市(局)级标准,围绕医学前沿领域组织开展科研攻关,扩大成果转化,支持激励中医药人员开展科研工作、学术经验整理、论文发表、学术著作出版。实施中医药传承工程,保护和应用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加强对中医药典籍的研究利用,重视民间中医药传统经方验方的发掘与传承,培养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支持研究应用经典名方、名中医经验方,鼓励开展医院制剂、中药创新药、改良药等的研发,加大“药、酒、果、茶、妆”等中药类衍生品的研发和生产。到2025年,形成3—4个防治重大疾病和治未病的技术成果。

七、夯实基层医疗卫生网底,全面提升县域服务水平

聚焦补短板、建中心、提水平、防风险,把基层作为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的关键环节,完善基层卫生健康服务网络,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健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

构建以县级医院为龙头、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为支撑、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骨干、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的基层医疗卫生新格局。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按照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五个不变的原则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进行撤并整合,在确保群众基本生活不受影响的前提下,适度扩大基层医疗机构服务半径,建立与服务人口更相匹配、更为精准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辐射能力,打造30分钟健康服务圈。调整优化支持政策,补齐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短板,将县级医院能力建设、“县乡一体、乡村一体”机制、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作为主攻方向,积极改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条件。推进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诊室(哨点)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中的哨点作用。

(二)着力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1.建强县级医疗龙头。落实县级医院功能定位,加强专科能力建设,提升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能力,积极建设县域内构建肿瘤防治、慢病管理、微创介入、麻醉疼痛诊疗、重症监护等临床服务中心以及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等急诊急救中心。积极落实县级医院在分级诊疗中的功能定位,牵头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远程医疗协作网,并与城市三级医院建立远程医疗服务关系和双向转诊通道。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为载体,依托县级医院建设互联互通的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病理、消毒供应等资源共享中心,提高县域医疗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强化县级医院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内的医疗卫生机构的协调管理。提升县级医院科学管理水平,建立医院运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推动医院运营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到2025年,积极推动射洪市人民医院争创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船山区人民医院、安居区人民医院、蓬溪县人民医院、大英县人民医院争创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力争实现县级综合医院100%达到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

2.建设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重点建设12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动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急诊急救能力和慢性病、常见病诊疗水平明显提升,切实承担片区医疗救治、急救、公卫、培训、技术指导五大职能,建成区域性基层健康服务中心、康复护理中心、安宁养护中心、基层卫生人才培训中心,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支持有条件的县域医疗次中心恢复开展常规手术,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安全合作制度,提升群众认可度和满意度。

3.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造血能力。持续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对照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标准,积极推进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标扩能,到2025年,达到国家能力基本标准、推荐标准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比例分别达到40%、8%。强化社区医院建设,提升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对居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能力。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康复理疗、中医针灸、老年护理、特色健康体检等诊疗服务,支持指导具备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打造老年病、中医、康复科、精神卫生、治未病、血液透析等特色专科。

4.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医护人员综合素质和现代化水平。依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做实做细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鼓励家庭医生团队提供上门服务、措施服务、预约服务等,探索全市推广龙凤镇中心卫生院“健康存折”服务,鼓励针对不同人群提供个性化有偿服务包,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激励引导机制和绩效管理机制,提高家庭医生签约履约率,到2025年,力争全市家庭医生履约率达到50%,初步形成以家庭医生首诊为基础的有序就医格局。

5.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聚焦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重点疾病,继续做好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医疗救治,完善大病专项救治政策和“先诊疗后付费”制度,大病专项救治病种达到45种。探索全专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农村低收入人口的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规范管理率达到90%。持续抓细抓实防止因病返贫监测帮扶,卫生健康、民政、医保、乡村振兴等部门加强数据对比和共享,推进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健康乡村建设,进一步补齐脱贫地区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短板弱项,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持续实现动态清零。

(三)积极落实分级诊疗制度

完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责权统一、功能完备、管理规范、运转高效的管理模式,完善分级医疗、双向转诊、急慢分治和大医院“减量提质”、基层“履职增量”联动机制,有效推动优质资源合理流动和共享,完善医保差别化支付政策,对符合规定的转诊住院患者连续计算起付线,对下转患者不再重新计算起付线。积极探索市一医院“1+6”城市医联体、船山区中医医疗健康集团“1+3”建设等模式,探索在优质县级医疗机构和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的引领带动下,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抱团发展、错位发展,推进资源共建共享、管理同标同质、服务优质高效,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到2025年,基本形成预防和康复在基层的就医格局。

(四)健全基层管理运行机制

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机制,逐步推动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类保障、二类管理”措施。建立奖优罚劣、多劳多得、公平合理的考核机制和分配制度,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结合实际需要自主进行内部分配,推动基层医务人员待遇水平提升。完善基本公共卫生资金管理使用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落实政府办医主体责任,加大市、县两级财政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力度,探索设立专项资金逐步化解基层债务,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建设项目审批,严格控制新增债务,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良性发展。

八、保障重点人群健康水平,积极应对人口少子化老龄化

聚焦妇幼人群、老龄人群、职业人群,针对不同群体面临的突出健康问题,积极开展健康干预,提升重点人群健康保障水平,积极应对人口少子化老龄化,推动全市人口素质全面提升。

(一)大力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

1.积极营造生育友好氛围。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依法组织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完善产假、育儿假、生育保险、生育津贴等政策,探索建立减轻二孩、三孩家庭养育负担的支持政策,建设生育友好型城市。强化优生优育全程服务,全面推行生育登记网上办理,加强生育力保护,提高出生人口质量,推广成熟辅助生殖技术。落实国家、省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等民生实事,确保目标人群资金发放到位率达到100%。落实生育登记制度,做好生育咨询指导。鼓励开展计划生育综合保险工作。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

2.加快夯实人口监测评估。建立健全覆盖全人群、生命全周期的人口动态监测预警制度,科学监测和评估全市人口变动情况,开展人口监测培训,加强全员人口信息采集、全员人口信息录入、全员人口信息登记,提高人口监测覆盖率和准确率,为评估生育政策效果、研判人口形势、推进健康遂宁建设和完善全市人口发展战略提供支撑。

3.加强出生人口缺陷防治。加强出生缺陷防治科普宣传,优化整合一级预防措施,实施免费婚检和孕前优生检查等项目。完善二级预防措施,加大孕妇产前筛查及诊断宣传,提高产前筛查率(诊断覆盖率)。推广婚姻登记、婚前医学检查和生育指导“一站式”服务模式。全面保障免费计划生育基本技术和避孕药具免费发放服务。广泛开展产前筛查,普及产前筛查适宜技术,逐步实现怀孕妇女孕28周前在自愿情况下至少接受1次产前筛查。建立出生缺陷防治管理中心,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加强阳性病例的随访、确诊、治疗和干预,提高确诊病例治疗率,逐步扩大筛查病种范围。到2025年,各县(市、区)至少建成1个产筛机构。

(二)持续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

1.强化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构建以市妇幼保健院为龙头,县(市、区)妇幼健康服务机构为枢纽,综合医院为技术支撑,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网底,民营妇幼健康机构为补充的妇幼健康服务网络。整合妇幼健康医疗资源,在市中心医院德胜路院区独立设置市妇幼保健院(市妇女儿童医院)并单独营运,逐步整合市内妇产科、儿科等优质医疗资源,为全市妇女儿童提供更加优质快捷的医疗卫生服务。力争“十四五”期间建成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1所。

2.持续提供优质妇幼健康服务。推进母婴安全行动提升计划和健康儿童提升计划,持续提升妇幼保健院标准化建设水平,发展妇产科、儿科医疗保健服务资源。继续开展新生儿期、孕产期、更年期等保健特色专科建设,启动妇幼中医药特色专科建设。推动二级以上妇幼保健机构均设立中医药临床科室,推广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服务,提高各级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服务量。推广成熟辅助生殖技术,打造立足四川、服务川渝、辐射西南的国内知名人类辅助生殖中心。建立健全妊娠风险筛查评估、高危专案管理、危急重症救治、孕产妇死亡个案报告和约谈通报5项母婴安全核心制度。健全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网络,提高危重救治技术水平,健全会诊、转诊等机制。强化农村妇女宫颈癌、乳腺癌筛查项目质量管理,提高筛查质量和效率。加强妇幼保健机构绩效考核工作,强化考核结果应用,推动妇幼保健机构等级评审、妇幼保健特色专科建设、重点学科建设等工作。

(三)积极做好婴幼儿托育服务

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扩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推进母婴设施建设及应用,积极创建省级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县(市、区)、示范机构等。强化托育机构规范化建设,加强对托育机构的审慎管理,引导家庭托育服务规范化发展,鼓励用人单位提供福利性托育服务。支持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与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整合利用。积极营造托育服务良好社会氛围,提升婴幼儿入托率。加快建设婴幼儿照护指导中心或普惠托育中心。到2025年,基本形成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

(四)推进老龄健康服务提质发展

1.优化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以市中心医院老年医学科为龙头,市级医院老年医学科为依托,县级医院老年医学科和康复科为重点,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养结合机构为基础,家庭医生、村医为补充的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四级老年健康服务网络。加大老年健康服务机构建设力度,加强老年健康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建设1所老年病医院。鼓励医疗资源丰富的辖区将部分公立医疗机构转型为康复医院、护理院。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推动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比例达到60%。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举办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等老年健康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多层次、多元化老年健康服务。

2.积极营造敬老爱老环境。医疗机构普遍建立老年人挂号、就医“绿色通道”,优化老年人就医流程,为院内老年患者免费提供担架、轮椅等助老器具,并定期组织医护人员为老年人开展义诊等志愿服务。推进医疗机构适老化改造。开展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社区和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优化老年人就医环境。到2025年,建成5—8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85%的为老年人服务的医疗机构建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

3.提升老年健康服务能力。加强老年疾病诊治,为老年患者提供老年综合征诊治服务。重点加强老年心血管、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炎等老年重点疾病能力建设,提升老年患者危急重症救治水平。实施老年健康促进专项行动,强化老年人健康管理,开展老年人慢性病综合防治,预防老年人跌倒。加强市、县级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重点学科建设,梯度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市、区)级重点专科。大力发展老年医疗和康复护理,开展老年人长期照护和安宁疗护服务。做深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社区高龄、重病、失能、半失能以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行动不便或确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定期体检、上门巡诊、家庭病床、社区护理、健康管理等基本服务。

(五)积极保障职业人群健康服务

深入实施职业健康保护行动,落实“防、治、管、教、建”五字策略,强化政府、部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四方责任,进一步夯实职业健康工作基础,全面提升职业健康工作质量和水平。强化职业病危害源头防控,督促和引导用人单位采取工程技术和管理等措施,不断改善工作场所劳动条件。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体系,提升工程防护、监测评估、诊断救治能力。聚焦职业病危害严重的行业(领域),深化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持续推进粉尘、化学毒物、噪声和辐射等危害治理,强化职业病及危害因素监测评估,实现精准防控。深化法定职业病防控,开展工作相关疾病预防,推进职业人群健康促进,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信用等政策工具,健全工作机制,为职业健康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加强监管队伍建设,提升监管执法能力。落实地方政府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用人单位主体责任和劳动者个人责任,合力推进职业健康工作。到2025年,职业健康治理体系更加完善,职业病危害状况明显好转,工作场所劳动条件显著改善,劳动用工和劳动工时管理进一步规范,尘肺病等重点职业病得到有效控制,职业健康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全社会职业健康意识显著增强,劳动者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九、丰富健康服务业态模式,加快发展特色健康产业

聚焦养老健康、中医药产业、社会办医等领域,立足全市“4+6”现代服务业体系中成长型服务业定位,丰富医疗健康服务业态模式,推进医疗卫生、养老服务、体育健身与旅游娱乐融合发展,推动健康产业成为重要经济增长点。

(一)加快医养旅融合发展

1.全域推进医养结合。优化布局老年医疗卫生服务网点,规划建设老年病医院、康复院、护理院和安宁疗护等医养结合服务机构。支持大型医疗机构或医养结合机构牵头组建医疗养老联合体或集团。支持利用闲置的社会资源改建一批医养结合机构。实施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提升项目,鼓励将部分非建制乡镇卫生院改建为医养结合机构。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医养结合服务中心。支持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通过合作共建、协议托管等形式开展合作,规范签约服务项目。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在养老机构增加执业地点,为入住老人提供医疗服务。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日间照护、慢病管理、康复护理、生活援助等服务,构建方便可及的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圈。实施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提高医养结合服务质效。

2.发展健康+养老+旅游业态。依托遂宁优质自然资源,以医疗旅游工程、健康养老工程和休闲养生工程为载体,抓住大健康产业发展机遇,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康养、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参与培育养老服务市场,拓展养老服务内涵,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打造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模式,努力培育一批康养旅游产业集聚区、康养旅游示范区,力争培育一批精品康养旅游项目,推出一批以度假型养老、疗养康复等为主题的康养旅游产品。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在风景旅游区设置连锁门诊部,开展医疗与养生保健服务。

3.发展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立健全老年人健康档案信息数据,提升老年人健康信息管理服务水平。整合卫生健康、民政等部门网上健康便民服务资源,提供网上预约、网上查询、网上咨询等医养护一体化智慧医疗服务。支持基层医疗机构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载体,开展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和家庭病床等远程康养管理服务,拓展远程健康动态监测和记录、健康风险提醒和报警,探索“互联网+康复护理”等试点。鼓励公立医院和高新技术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建立医养护一体化的智慧医疗模式,在医联体内推广智慧医养应用,试点示范智慧医养建设。

(二)推进中医药产业铸链倍增

1.优化中药材种植产业布局。优化中药材种植产业布局,建设可持续、多元化、特色化的中药材产业基地,重点扶持10个以上全市中药材重点种植产业区,培育1—2个中医药产业发展示范县(市、区)。新建、改造规范化基地2万亩,确保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产业链综合产值10亿元以上。指导中药企业、中药材种植(养殖)合作社等应用现代理念、技术、标准和设施,培育壮大3—5个中药龙头企业和产品品牌,促进中医药生产、研发、物流、贸易等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培育遂宁区域企业知名品牌1—2个,提升遂宁产道地药材市场竞争力。将中医药产业作为全市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进行培育,大力支持中医药大健康产品开发和关键技术装备创新,科学规划建设中医药产业集聚平台,以中医药技术创新、中药材精深加工、中医药物流配送、中医药健康养生、中医药文化旅游为着力点,建设集研发检测、成果转化、科技孵化等多功能一体的中医药精深加工基地,推动全市中药材加工产业转型升级。

2.发展中医药对外贸易和健康旅游。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中医药发展战略,积极参加中医药宣传推介活动,支持市内中医药机构与国内外开展中医药交流合作,重点开展与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家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鼓励优秀的中医药企业和机构到省外开办中医药服务机构,培育具有国内市场开拓能力的中医药服务企业或企业集团。鼓励和引导景区、园区积极开发中医药养生旅游产品项目,发展中医药养生体验旅游、中医药文化体验旅游等,推广中医药精品旅游线路,促进中医药旅游商品创新开发,培育中医药健康旅游知名品牌,争创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示范项目)2—3个。支持大英县创建中医药健康旅游重点县。

(三)促进社会办医健康规范发展

1.营造良好支撑环境。坚持以便民利企为导向,深化医疗卫生领域“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行政审批“一网通办”,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服务,继续实施医疗机构和医师证照“多证合一”。研究制定财政支持、土地供给、税收优惠、人才队伍建设、技术创新、投融资等配套政策,进一步激发社会办医投资活力。强化社会办医管理服务,规范社会办医机构级别类别管理及依法执业监管,深化民营医疗机构评审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社会办医疗机构承接当地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以及政府下达的相关任务,按规定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增强社会办医发展内生动力,深入开展社会办医管理培训、专业技能培训。鼓励公立医疗机构与社会办医疗机构开展合作,探索形成人才、技术、运营等全方位、可持续互助共赢机制。

2.培育社会办医品牌。推动现有民营医疗机构按照最新等级评审要求提档升级。规范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康复医疗中心、护理中心、健康体检中心、眼科医院、妇儿医院等医疗机构和连锁化、集团化经营的医学检验实验室、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中心、血液透析中心等独立设置医疗机构。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设立高端医疗机构,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优质医疗健康服务。促进诊所发展,取消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对诊所的限制,简化准入程序,鼓励符合条件的医师,全职或兼职开办专科或全科诊所,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连锁化、集团化诊所,鼓励诊所纳入医联体与医联体内成员单位、独立设置的医学检验中心、医学影像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病理诊断中心等机构建立协作关系,实现医疗资源共享。

十、推动区域卫生协同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聚焦成渝、周边、毗邻以及对口支援区域,结合“成渝之星”建设,强化卫生健康区域合作,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卫生健康合作,深化遂潼、遂铜卫生健康一体化合作,持续开展卫生健康对口帮扶,做深做实卫生健康协同发展,打造成渝中部卫生健康协同发展样板。

(一)推动周边地区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

1.纵深推进遂潼卫生健康一体化。认真落实《遂潼卫生健康事业一体化发展重点任务清单》《遂宁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潼南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推进遂潼两地大型公立医院医学影像检查和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工作的通知》等精神,依托市中心医院、市中医院、潼南区人民医院等重点医疗机构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紧密合作,在协同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引进建设高端专科医院、建设成渝中部区域性医疗中心等方面开展积极合作。推进医保领域深度合作,扩大遂潼两地医保异地就医联网结算覆盖面,基本实现两地符合条件的二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全覆盖和异地就医联网结算;优化遂潼两地医保关系转移接续流程,畅通两地医保关系转移接续渠道;加强遂潼两地医保基金监管案件合作协查力度,建立医保监管联动机制。

2.做深做实遂铜卫生健康一体化。认真落实《四川省遂宁市与重庆市铜梁区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2020—2022年)》,积极与重庆市铜梁区在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健康产业等方面进一步加强联动协作。在医疗服务领域积极组建跨区域专科联盟,实现优势学科错位发展,建立双向会诊、转诊机制;在卫生人才培养领域定期互派干部交流学习、学科人员进修,推动卫生健康人才在区域内合理流动,共建共享医疗专业专家库;在数字卫生领域整合两地优质医疗资源,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探索开展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两地合作医联体单位医护人员多点执业等合作;在公共卫生领域加强应急合作,开展疾病防控工作交流合作,实现信息互通、物资储备共享,推动妇幼健康、卫生执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工作交流合作;在中医药领域建立协作机制,推动中医临床服务和中医药产业合作;在健康产业领域强化政策交流、平台共享,打造产业集群。

(二)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加强与成都市、重庆市医疗卫生合作,探索与两市顶尖医疗机构建立疑难危急重症病例会诊、转诊绿色通道。深化市直医疗机构与重庆医科大学、西南医科大学、川北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等院校合作,依托高校资源,强化市直医疗机构科研能力建设,带动提升全市医疗卫生健康系统医学科研水平。推动与周边地区实现三级公立医院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传染性疾病信息共享,探索区域内医师多点执业,常态化开展专家会诊、双向转诊、学科建设、医疗技术创新等合作。依托市中心医院,强化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城市优质医疗机构的交流合作,探索在医疗技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运营管理、学术研讨等方面开展经验交流合作。

(三)常态化做好卫生健康对口支援工作

持续落实船山区与理县签订的“三方四地”合作协议,强化“院院结对”合作模式的经验提炼推广,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资源纵向流动,深化网络培训、远程诊疗、进修培训、专家“师带徒”等合作模式,帮助理县卫生健康水平持续提升。鼓励对口支援机构与理县医疗机构共建远程医疗协作网并挂牌,探索提供分时段预约、远程会诊、在线支付、检验结果推送等服务,提高市内优质医疗资源对支援地区群众的可及性,帮助提升理县医疗服务整体效率,切实增加就医群众的获得感。

十一、强化人才科技信息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聚焦持续提升卫生健康人才队伍、科技科研、数字卫生支撑能力,加强队伍引进和培养力度,推动卫生科技创新,促进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能级提升,保障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一)加快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1.创新医院编制和职称管理。推动实施公立医院“事业编制+员额制”的人员总量管理机制,现有事业编制用于引进核心骨干人员和高层次人才,员额制人员由医院自行聘任并实行备案管理。探索适当放宽医疗卫生专业人员职称晋升指标限制,积极争取承接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审权。

2.加快引进培养医疗卫生顶尖人才。用好用够国家级、省级、市级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充分鼓励和支持医疗卫生单位广泛吸引人才。在“金荷花领军人才工程”“川中明珠计划”等市级高端人才引育项目中,积极争取对医疗卫生人才的支持力度。持续开展“遂州英才”全国行招聘活动,对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发放“遂州英才卡”,在人才公寓等有关住房、子女教育、就医等方面予以保障。鼓励引进人才开展高质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打造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临床研究品牌。积极引进院士工作站、大师工作室,培育和加强平台建设。

3.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公开招聘力度,继续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等人才项目。加大基层卫生人才公招力度,按核定编制和岗位基本补足配齐人员,基层空编率控制在10%以内。完善城市青年医师服务基层机制,贯彻落实医疗卫生人员到基层薄弱地区和脱贫地区帮扶工作制度。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队伍保障力度,在薪酬、职称评聘和职业发展等方面,优先向基层倾斜,适当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

4.强化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支持以柔性引才、远程联合现场指导、弹性工作等多种形式,与医疗机构共建专家工作室,打造先进科研团队、知名学科团队,培育培养本地医疗卫生科研人才。积极争创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带头人,实施“川中明珠计划”遂州医疗名家、“十大最美医师”和“十大名中医”等评选项目。依托市中心医院、市中医院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扎实做好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护士规范化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能力建设,提升培训质量。加强对医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扩大全(专)科医师培训规模。

5.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按照“两个允许”要求,以岗位为基础、绩效为核心,建立健全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奖励制度。实施绩效工资总额控制,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绩效工资分配机制,进一步吸引和稳定人才。积极开展岗编分离、县招乡用试点,推动卫生人才向基层流动。支持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完善医师多点执业制度体系,推动医疗资源合理流动。鼓励医生开展签约服务或组建医生集团,强化社会舆论引导和医患权益保障,建立医务人员激励制度,提升医务人员职业荣誉感,营造尊医重卫良好社会环境。

(二)持续推动科卫协同创新

1.加强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科卫协同、医教融合,鼓励医疗机构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药企业探索建立医学科技创新联合体和研发平台。加强医学科技创新跨区域协作,支持构建“成绵遂”医学科技创新三角区。督促市直医疗机构成立临床研究管理委员会、伦理(审查)委员会,设立或指定专门部门负责临床研究管理,为临床研究管理配备必要管理人员。支持市级医疗机构聚焦重大疾病防治、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地方特色疾病等,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研究。鼓励县级医疗机构找准方向,集中优势资源,提升临床研究能力。

2.推进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创新科研管理机制,促进临床创新,整合多学科优势资源,建立学科交叉研究中心,推动医研结合创新发展。加强科研创新和人才引进培养,分类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持续改善创新环境,落实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政策。鼓励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创新团队、重点人才申报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发挥市中心医院龙头带动作用,带动全市医疗机构科研能力提升。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新方法的学术交流活动,打造遂宁市大健康产业和健康医疗大数据研发服务平台,开展医疗大数据基础研究。探索研究成果临床转化途径,支持异地研发成果应用转化落地遂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三)推进数字医疗卫生建设

1.夯实医疗卫生信息化基础。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升级改造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整合线上医疗资源,提供统一的线上服务窗口。推进医疗机构健康信息标准化建设,推动接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区域内健康医疗数据互联互通。推动医疗和公共卫生数据对接,实现线上“挂缴查”和个人健康档案、医学影像电子胶片等信息查询运用,切实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遂宁市智慧中心,建立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的数据连接通道,促进医疗大数据开发共享。推进完善国科健康医疗大数据遂宁研究中心建设,实现遂宁健康医疗信息同一张网、数据同一个库、服务同一个平台。强化信息安全建设,加强网络安全知识宣传普及工作,严格执行信息安全和健康医疗数据保密规定,深化国产密码应用,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数据应用服务的安全防护,妥善保管患者信息、用户资料、基因数据等,强化数据跨境传输监测和审查。严厉打击泄露、出售、窃取等方式获取个人信息,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的行为。

2.加强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鼓励医疗机构以电子病历建设为核心,在确保医疗质量和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建设互联网医院,提供预约挂号、在线问诊、开具电子处方等基础服务。二级及以上医院实现分时段预约诊疗、智能导医分诊、候诊提醒、检验检查结果推送、移动支付等线上服务。到2025年,各县(市、区)至少建成1家互联网医院。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以电子病历为基础,推动各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智慧医院建设,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促成医疗机构粗放型管理到精细化管理的转变,切实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减轻医护人员负担,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到2025年,60%的三级公立医院通过三星以上智慧医院评审,20%的二级公立医院通过二星以上智慧医院评审。完善医联体内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平台建设,打通市级医院、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之间的信息渠道,通过远程诊疗和集中影像读片,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积极探索推广5G、区块链、穿戴设备、大数据挖掘等新兴技术在医疗领域应用,挖掘人工智能赋能潜力,对现有海量卫生健康数据实现智能存储、管理和应用。探索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应用,实现院内智能导诊。

3.优化公共卫生信息化服务。推动智慧卫生基础建设,提升政务共享服务水平。发展智慧疾控,搭建智慧疾病监测预警平台,卫生健康、公安、经济和信息化等相关部门加强信息对接,提升对重大疾病和传染病的实时分析和及时预警能力。建设智慧120,做到突发情况一键呼叫,患者信息一键推送,急救医生即刻到达。促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市政务云的对接,拓展线上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政务服务便捷办理。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健康遂宁行动推进委员会等机构的作用,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研究卫生健康事业和产业的重大政策、重大规划、重大项目,协调解决“十四五”规划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卫生健康、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教育体育、科技、公安、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自然资源和规划、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市场监管、医保等部门根据职能,进一步落实健康遂宁建设责任。将主要健康指标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绩效考核指标,综合考核结果经推进委员会审定后通报,作为各地各有关部门(单位)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使用的重要参考。

(二)完善筹资机制。建立完善可持续的卫生健康长效投入保障机制,卫生健康经费支出不低于当年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按照医疗卫生财权、事权划分原则分级负担,各级财政优先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顶尖人才培养等领域倾斜。全面落实对符合规划的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公共卫生服务、符合国家规定的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贴等投入责任,逐步偿还和化解符合规定的公立医院长期债务。积极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探索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社会资本参与等合法合规筹资方式,加强卫生健康事业和产业经费保障。

(三)营造良好氛围。加强网上舆情引导,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突出典型事迹先进人物的宣传,加强“川中明珠计划”“医疗名家”等评选活动的宣传报道,加强名科名医和甘于奉献、救死扶伤的基层先进人物的宣传报道,弘扬大医精神、展示行业形象。加强与国家、省、市主流媒体和知名网站合作,结合“两微一端”等媒介,形成全媒体宣传格局。

(四)强化监测评估。推进规划有效实施,把规划作为预算管理、财政投入、项目建设、人员配置、床位设置、绩效考核的依据,增强规划的约束力。市卫生健康委负责牵头制定规划任务分工方案和监测评估方案,监督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的执行情况,对规划实施进度和效果进行年度监测和中期、末期评估。各级政府要定期组织检查督导当地规划实施情况,及时发现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制定解决措施。

1.“四小”行业:小美容美发店、小旅店(旅社、招待所)、小浴室(含洗浴、浴足)、小歌舞厅(含歌厅、舞厅、影剧院及娱乐场所等)。

2.“三线一网底”艾滋病防治体系:指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三条专业防治工作线”和乡镇“一个工作网底”的防控体系。

3.“双随机、一公开”: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将抽查情况和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4.“1+3+6+20”市域城镇发展体系:强化市中心城区经济发展极核引领作用,做优做强射洪市、蓬溪县、大英县三大经济片区,规划建设拦江镇、沱牌镇等6个县域副中心,打造老池等20个中心镇,强化县域综合承载和辐射带动力,推动县域经济由县城单一支撑向多点带动转变。

5.“七大医疗中心”:消化中心、中康骨中心、皮美中心、心脑中心、急危重中心、妇产儿中心、健康中心。

6.四大城市医联体分院和三大专科联盟分院:四大城市医联体分院(西宁、保升、会龙、聚贤)和三大专科联盟分院(永兴、大石、龙凤)。

7.中医药文化“六进”活动:中医药文化进机关、企业、社区、家庭、村镇、学校“六进”活动,以中医义诊、中医特色疗法体验、中药制剂加工、膏方熬制、中草药辨识、养生保健科普讲座等方式,向群众弘扬中医药文化、普及养生保健知识。大力推广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中医养生健身运动。

8.市一医院“1+6”城市医联体:由市一医院牵头,富源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南津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西宁乡卫生院、保升镇卫生院、会龙镇卫生院、聚贤镇卫生院6家成员单位组成的城市医联体。

9.船山区中医医疗健康集团“1+3”建设模式:龙凤中心卫生院与老池中心卫生院、龙凤镇复桥卫生院医合体建设模式。

10.“一类保障、二类管理”:按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财政供给政策保障和公益二类绩效政策管理。

11.“4+6”现代服务业体系:“四大”(商业贸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文体旅游)支柱型产业和“六大”(科技信息服务、商务会展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医疗健康服务、教育体育服务、生态环保服务)成长型服务业。

12.“两个允许”: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

(遂宁市人民政府官网)

【导语】:看病到社区!电话地址一览表来了!六区都有

厦门市预防接种门诊一览表

中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思明西路51号南中广场局口街侧3号客梯二楼
厦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滨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鹭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开元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梧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筼筜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嘉莲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莲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鼓浪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湖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江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殿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禾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禾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禾盛分中心
金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金山街道后坑后社389号
嵩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海沧街道石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海沧街道兴港一里198号
嵩屿街道坪山南里88号
东孚街道东孚大道3001
新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杏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杏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集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侨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侨英街道叶厝霞梧里120号
大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大同街道环城北路892号
祥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洪塘镇洪塘村洪塘里226号
新民镇新民大道1316
工业集中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新店镇新兴街永兴路9号
大嶝镇田乾村路口里116号
内厝镇上塘社区内厝240号
马巷镇舫阳西二路391-399号

温馨提示:微信搜索厦门本地宝公众号,对话框回复医院获取厦门医院预约挂号入口、医院最新消息、电话挂号、三甲医院+街道服务中心地址及电话等!

本地宝郑重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地宝无关。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地宝对本文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请网友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艾溪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班时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