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怎么寻找烈士档案

  新华社北京9月5日电(记者 黄小希)9月1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起到良好社会效果。但也有人认为此次公布的名录中有个别英烈的信息值得商榷。新华社记者5日就名录相关问题采访了民政部优抚安置局有关负责人。

  记者:有人提出,此次公布的名录中有个别英烈的信息值得商榷,您对此有何看法?

  负责人:名录公布后,有的人士根据不同的史料,对个别国民党军队抗日英烈的出生时间、部队番号、职务等信息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我们在研究论证过程中也曾经遇到类似的情况。公布国民党抗日英烈名录相关信息,主要依据当时的官方档案和相关史料,并根据大多数专家的论证意见研究确定的。

  对于有的人士提出的意见建议,民政部优抚安置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感谢,并将进行深入研究论证。宣传抗日英烈事迹、弘扬抗日英烈精神,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民政部真诚希望社会各界人士,对完善著名抗日英烈名录和遴选新一批名录,提供更多帮助和支持。为了与大家更好地沟通交流,民政部优抚安置局专门开通了公务电子邮箱:kangriminglu@163.com。

  记者:请问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是如何产生的?

  负责人:按照中央部署,从今年3月起,民政部会同军地12个部门共同开展抗日英烈名录的收集整理、遴选编撰、核实论证等工作。为确保公布名录权威、客观、准确,期间我们组织人员到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航空烈士公墓、解放军档案馆等实地查阅档案资料,并邀请党史、军史和近代史专家集中研究论证,同时还征求了相关部门和各地的意见。第一批名录从启动到公布,历时5个多月。可以说,这份名录的出台确实来之不易,相关专家学者和部门为此付出了很大努力。

  记者:抗日英烈名录的主要依据来源是什么?

  负责人: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战争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一些抗日英烈的事迹没有被及时记载、完整保存下来,后人在整理、传颂过程中也存在相互不一致的情况。为力求准确,我们在整理名录过程中,主要以国家档案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解放军档案馆等单位提供的档案资料为依据,同时参阅《解放军烈士传》(解放军出版社出版)、《革命烈士传》(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铨叙厅叙任将军全名录》和《民国军事史略稿》等历史丛书和资料,还查阅了大量相关抗日书籍和出版物。

  记者:有评论认为这次名录包含了国民党抗战将士、民主爱国人士等方方面面,体现了全民抗战的历史事实,你们在收集整理名录时是怎么考虑的?

  负责人: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正面战场作战的国民党将士,以及许许多多参与抗日的民众抗日武装、民主爱国人士和援华国际友人,都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我们在收集整理名录时力求能够全面反映抗战历史事实,最大限度地展现全民族同心协力、抵御外敌的民族力量。下一步,我们将广泛征集、深入挖掘抗日英烈事迹,适时公布新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让更多事迹突出、壮烈牺牲的抗日英烈被后人熟知和铭记。

  让珍贵档案发挥更大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近代以来中国已有约2000万名烈士为国捐躯,许多烈士的身份由于战况惨烈、信息不完备等原因已无从考证之外,留下姓名的只有196万名。 

  一本《烈士证明书》、一纸《烈士家属通知书》或许成为许多烈士家人的精神寄托。然而因为战争年代的特殊性,甚至许多烈士牺牲的消息都未能传递到家乡,一份份记载着他们英雄壮举的牺牲证明辗转成了档案馆中的珍贵文件被保存至今。 

  据河北省档案馆办公室主任王潮介绍,作为曾经的革命热土之一,河北省档案馆有许多馆藏红色英烈档案,具体集中在以记录了约12000余英烈的籍贯、职务、牺牲地点、牺牲年龄、埋葬地点等基本信息的冀南区党委的《烈士英名录》和冀中区南下鄂豫、桐柏、江汉三地区约120人的牺牲病亡干部中。另有原属热河、察哈尔省的档案中有英烈档案证明等大概8000份左右。 

  “许多烈士信息和牺牲证明等文件都夹杂在了当年革命根据地政府历史档案里。”王潮说,“我们也是在对这些档案进行整理保管的过程中发现的。” 

  面对这些烈士档案,在深受教育与鼓舞的同时,河北省档案馆也在思考着如何利用这些档案让烈士“回家”,让红色档案馆藏发挥更大作用。于是自2019年起,河北省档案馆发起“荣归故里,让烈士精神在山水间传递”公益活动,通过对外发布经整理的烈士相关信息的方式,为烈士寻找亲人、后人,让他们能够魂归故里。 

  家住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杨庄子村的杨女士在网上看到公布的烈士信息后第一时间联系了河北省档案馆,经多方核实,她正是杨瑞烈士的侄孙女。在联系过程中,杨女士几度哽咽落泪,事后更是在朋友圈发文感叹:上学的时候老师总是说,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辈用鲜血换来的。如今得知二爷爷也是这些先辈中的一员,对此又有了更深的感触。 

  自2019年开展活动至今,河北省档案馆共公布烈士信息116份,让37位烈士与家人“团圆”。“这项活动开展以来,不仅受到了许多烈士后人的关注,也让革命烈士的红色精神得到传承,是需要我们一直做下去的工作。”王潮说。 

  与此同时,河北省档案馆也在建党百年之际推出了“英雄的土地 伟大的历程”红色档案展、《誓言无声》在线党史教育公开课、《红色档案印初心》微纪录片等一系列活动,更好地发挥这些珍贵的红色档案的巨大作用。 

  全民助力烈士“回家”

  “当年,他们为了我们牺牲;现在,请为他们做一件事。”2021年清明节,退役军人事务部正式开通“烈士寻亲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并联合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媒体,公布100位烈士的寻亲信息,向全社会征集线索。“为烈士寻亲”网络活动引发社会关注热潮,不到3天时间,“烈士寻亲政府公共服务平台”直接访问量超过50万次,注册用户数超1.8万人,共收到网友提交线索数据442条,提交寻亲申请4490条,为22位烈士找到了亲属。 

  在山西省翼城县,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和公安部门半天时间就找到并确认了烈士续延德的后人续忠章。时隔70多年,续忠章仍珍藏着续延德光荣牺牲时战友给家中写的一封信。 

  在山东乳山市,烈士高泉生的女儿高凤英被找到。高凤英今年已经76岁,之前一直不知道父亲的安葬地。 

  在广东省梅州市,公安部门和退役军人事务部门通过实地走访排查,大数据分析研判等多措并举,奋战24小时,辗转几百公里,在福建省厦门市找到萧迅烈士的侄孙肖海…… 

  在这一个个“团圆”时刻的背后,不仅有各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公安部门、民政部门、地方志部门和相关部队、烈士陵园、媒体的通力协作,也有基层干部、志愿者、热心网友的共同努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全社会崇敬烈士的氛围越来越浓厚,为烈士寻找故土、亲人的活动在各地大力开展的同时,也有许多人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注于为烈士寻亲这项充满挑战却意义非凡的工作。 

  古稀老人王艾甫寻访解放战争太原战役牺牲烈士亲人,送英灵魂归故里的十年历程被凝聚为一本《送84位烈士回家》;怀揣一张黑山地图,走遍全县942个自然屯,爬上207座山头,走进黑山阻击战308处战场遗址遗迹的退休党员张德东将找到的130具革命烈士遗骸,全部安葬在当地的烈士陵园;在江苏盐城五条岭烈士陵园义务守墓70余载的卞康全一家三代人,为330余名烈士“找到”了家人;湖北赤壁的老民警余发海一心想为142位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寻亲…… 

  崇尚英雄、尊崇英烈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为烈士寻亲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也在成为一场全民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行动。 

  在缅怀中传承红色精神

  “我是中国空军运-20机长徐延君,奉命接迎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 

  “欢迎志愿军忠烈回家。我旅歼-11B两架奉命全程护航,向保家卫国的英雄致敬。” 

  这是2020年9月27日,中国空军第七批接回志愿军烈士遗骸任务时发生的对话。自2014—2020年,中韩两国已连续7次成功交接716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而根据中韩磋商达成的共识,2021年9月2日,韩方将向中方移交新一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遗物。 

  山河已无恙,英魂归故乡。在革命战争年代,一位位英雄为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的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是最可爱的人。如今,我们迎接烈士魂归故里,为烈士寻找亲人,弘扬的是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完成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寄托。 

  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已经成为每个中国人的期望。 

  在2014年9月,寻找亲人多年的靳升云烈士的家人收到了民政部门颁发的烈士证明书,才得知靳升云1943年已在河北南宫战役中牺牲。在悲痛之余,他们也感到自豪,因为在靳升云烈士的后辈中,红色血脉得到赓续,他的侄子作为志愿军战士参加了抗美援朝,曾侄孙是一名在西藏服役的武警战士。 

  而据王潮介绍,青龙县一位姓于的民营企业家在听说河北省档案馆“荣归故里,让烈士精神在山水间传递”公益活动后,不仅自己亲自跑到通信相对不便利的农村去帮助烈士寻亲,更提出了要为县里办一个烈士纪念馆的想法。“让烈士精神在家乡发扬光大”是于先生最朴素的愿望。 

  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出发,前行是最好的传承。在登陆“烈士寻亲政府公共服务平台”网站,面对曾经为祖国抛洒热血的革命先辈,一位网友写下这样一段话:今天,我们何以告慰英魂?从这一刻奋发,以一个更好的中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各省市牺牲烈士名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