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找不到工作是不是都是自己的解决问题找方法呢?????

得到订阅《吴军·硅谷来信》作者;硅谷首家华人创投基金掌门人、风险投资人;计算机科学家,曾先后供职于谷歌和腾讯,是谷歌中、日、韩搜索算法的发明人;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学院董事会董事、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畅销书《文明之光》《浪潮之巅》《数学之美》《大学之路》《硅谷之谜》《智能时代》的作者。

提纲:1、工作以后怎么学习?(终生学习)2、如何选择教育让自己更快成长?(少走弯路,走直路会更快些)3、什么是正确的职场思维方式?(思路决定出路)4、在职场中如何快速晋升?(升职加薪展现价值)5、职业发展中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不该做?(少走错路很关键)6、结尾彩蛋

1、工作以后怎么学习?

通过书本学习,专业知识不能太窄,系统学习一些课程很重要

快速浏览,看是否值得看,值得看就在扉页上写一个大概的用处、记下书中的「知识点」,等以后用到这个只是的时候回来看;

把感兴趣的书完整读一遍,这个书的数量就少很多,因为你没有那么多时间,这一遍有的书就不会再看了;

剩下的一部分书,对其中特别好的地方反复阅读。

书的好处是让知识成体系,因为作者会介绍前因后果。

比如《未来简史》,在中国卖的很火,在国外卖的一般。作者谈及未来的时候其实是异类思想,并不是主流。如果你没有读过主流的书,你会得到偏激的观点,你要看他前后的参考书,让它构成知识体系。

通过讲座、商学院课程学习,可以快速的获得最新的知识

中国是没有通才教育的,工作中,如果你只有专业,会越走越窄。

与人交流,学习,跟周围的人学习

很多人在公共场合讲话和有关的书,不是最全面的。在私下里交流能够学到比较深入、一些know-how的东西。你恭维他一下,他可能会比较乐意告诉你一些细节。这样一对一的交流会学到很多东西。

比如你想了解阿里巴巴,要和阿里巴巴的员工交流,而不是从外边看相关的书籍。学习很大程度上是跟周围的人学。

学到的东西要尝试着使用,不管用就扔掉,管用的留下来。如果没用,忘掉也不用担心,没什么可惜的。

题外话:(做生意的本质)一个好的生意要想方设法让用户多花钱,而不是省钱。

2、如何选择教育让自己更快成长?

当我们强调博雅教育的时候,发现很多学生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成不了行业的专家。

任何职业分5档,每一级别收入差很多,那么我们需要学习什么?

对于家长,很多人说孩子太累,要学很多东西。又听说国外是快乐教育,所以想把孩子送到国外,不想让孩子太累。

在国外,最好的中小学,孩子一点也不比中国轻松,学习就是件辛苦的事情。你能做的,是不把他当做一件痛苦的事情来做。很多家长把孩子搞得很痛苦,这是不对的。

你现在处于社会的哪个阶级,很多人想一步登天,这种人成功的很少,大多数是进阶型的,一步一步的进步。从底层变成中产阶级,已经很不容易了。就像饿了很久的人,喝一碗小米粥就很好,慢慢恢复能量。

第二种比较辛苦,就是从中产变成精英。对于第一类,最需要的不是素质教育,而是技能教育。中国的进步很快,30年走完了200年的道路,但是社会阶层都是通用的。底层的人需要的是技能,是掌握一门手艺,迅速成长为中产阶级,这是最有效的。

底层变成中产&中产变成精英

教育改变命运,学校就是教大家技能的地方,让孩子可以迅速成长为中产阶级。这个在德国最明显,就是针对一个技术去学习,这一点很有效。因为技能教育的结果是,只要你很努力、把手艺学好,就能在社会很快进阶,这跟你得家庭背景关系不大。

但是我们中国的二本以下的大学,「技能教育」做的很不好。以前我在腾讯的时候,面试新员工,除了一些来自好大学的学生表现可以。大部分学校的学生,四年都荒废了,学的东西其实没有用。但有的孩子很聪明,花了5000元专门培养了技能,结果获得了好的工作。四年的教育竟然比不了半年的培训班管用,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人的不同阶段,需要从职业人士变成领导者,素质教育和博雅教育就必须要掌握了。如果不懂,你会变成专家,但是不会变成领导者。

这时候,你要有一整套学习培训的方法。对于产品经理、销售(人心理的把握)、营销(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工程解决方案和成本的平衡等等都需要掌握。

中产变成精英的过程,必须要掌握很多软实力,要会和各种领域的人打交道。技术上一条道走到黑,未必能成为领导/精英。

底层孩子的晋升相对容易,再往上晋升就困难了,因为他们的环境变了。他们的技能、关注的内容都是不同的。你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成为精英。

精英阶层或者想成为精英阶层的孩子其实更辛苦,除了学校知识全拿A,还要有更多的技能,比如小提琴获奖等等。

所以想告诉大家:目标不同,方法不同。

3、什么是正确的职场思维方式?

小A老觉得老板对他不好,总是找他茬,就想换工作,但这个公司本来是不错的。

朋友问小A:你是不是特恨你得老板?

朋友:你可以这样,你先把公司的所有东西、技术都学走,然后去对手公司,超越这家公司。这样不就能坑你现在的老板了么。

如此,小A咬牙切齿干了半年,磨练了很多能力。看到别人在学的东西也主动学习。后来他不再聊离开公司的事情了,甚至过了一年公司提拔了他。

这实际上就改变了他做事情的态度,这是一个思维方式的转变。

「工作」要和「职业」分开,职业是很重要的,每一件事都是下一件事的铺路石。工作则不是,前后是没有关联的,钱货两清就可以了。

拍领导马屁可能有用,但更有用的是处理好跟所有人的关系。

品格很重要:你的品格就是你自己,哪怕你当了老板做生意,都要做好自己。

查理芒格替人管钱的时候,每8-10年经济会进入一个周期,股价会大跌,这时候就有人想要撤资。其实大萧条以来,美国股市多次下跌后都会涨回来,但是有人还是要撤资,芒格就同意了。股价涨回来之后,很快把钱挣了回来。芒格就从自己这一份里把收益分给了撤资的人,说明芒格这个人的品格很好,巴菲特才会和芒格合作这么多年。

现代社会有非常多的机会,品格好的人容易获得机会。假如我们要找合作伙伴,一定要找信得过的人。

如果能成为品格很好的人,在大家有好事的时候,就很可能来找你。职场上,你使劲巴结人家,人家未必能做到有好事情的时候来找你。但是你要成为好的自己,这才更有用。

虽然很多人喜欢剽窃他人的功劳并获得了晋升,但是这种人很难持续的高升。保持你的好品格,让那些嫉妒心强的人互相掐架,你反而会获得更多的关注。

品格好,好事情才会来找你:

—别人找你合作的机会多

—有功劳的时候,和别人一起分享,功劳是不会少的

—抢别人的功劳去拿了奖赏,其他人的嫉妒心态会害了你

富兰克林时期,美国社会很动荡,机会也很多,但是品格好的人不多。当富兰克林树立了好的名声之后,大家一旦办一件什么事,都会想到他。有人想办一家医院,在外面融资很难。别人就问,你和富兰克林商量过了吗?没有?那你就不靠谱。后来他去找富兰克林商量,富兰克林觉得很好,一起帮他办了医院。宾夕法尼亚大学创办的时候经历了千辛万苦,富兰克林说这个主意不是我的,是我们所有人的。但是大家知道,功劳是他的。

职场上有很多人会有嫉妒心,有功劳的时候最好不要说这是我一个人干的,而要说,这是大家一起干的。

4、在职场中如何快速晋升?

拍马屁有没有用:有用,但是作用越来越小。领导是职业经理人,关注的不是甜言蜜语,而关注的是自己的提升。你要是能帮助你的领导提升,不会怕马屁没关系。但是不要是刺头,会更别人沟通很好,不会跟别人沟通坏处很大。

首先是客观的指标,要有拿的出手的成绩。

主观的指标是你和周围人的关系,有些成绩本身有很多的主观性,大家对你成绩的认可很重要。

能影响周围的人,和你一起获得好的成绩,成为小组中最重要的部分。

他为什么要提拔你。老板提拔你,其实是存在风险的:1)抢他的饭碗;2)把你提拔了,管的人多了,会慢慢把老板架空了。

你即使不抢掉他的饭碗,也可能会拿走很大一部分他的内容,他会很在意。正是因为这一点,有些公司比如Google,决定一个人提升不提升,是隔一层决定的。

对老板有用,帮助老板提升

总的来说,你要对你的老板「有用」,使得他有功劳。你要有业绩,让他去和他的老板汇报,让他有提升的机会,和老板成为利益共同体。让他在汇报工作的时候,总是找你帮他做ppt,而不是其他人。

当好老板的「兵」,让他有「你是他的人」的感觉。他有机会提拔你,知道你不会抢走他的饭碗,而不是让他额外去找一个其他人。也让他有「身边一直有值得过的人」的感觉,而不是其他什么陌生人。

你要有独特的技能,你做的事情不是别人可以轻易顶上的。

很多人一起工作,可能一开始工作都是差不多的,到最后某一个人的工作特别重要。其他人没法顶他的工作,他走了将来的工作就不好开展了。

要在选择任务的时候,锻炼自己的技能的独特性。

黄仁勋,英伟达(Nvidia)创始人,销售出生,过去端过盘子,后来当工程师,虽然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工程师,但是销售服务能做的很好(独特性)。以至于很多大客户一定要黄仁勋服务,没有他这单子就做不来。很快他就变成不可替代的了,就提拔得特别快。后来太阳公司的三个工程师创立英伟达的时候,他们有技术但是找不到客户、不会处理客户关系。他们知道黄仁勋处理客户关系很好,请黄仁勋来当CEO,这样英伟达才能够做起来。一开始英伟达的处理器,很多处理不好,因为他们的本质设计有缺陷。后来黄仁勋找来了不可替代的人,找了一个全世界最牛的教授,承诺给他一半的利润。教授来了一看,发现芯片设计基本假设都错了,后来重新设计了芯片,英伟达的第三代芯片(NV3)就做成功了。

你可以看到,在公司里获得最大的利益,拥有独特性可以说是一个捷径。

5、职业发展中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不该做?

假如你管理了10个手下,你该做什么(怎么管理手下的人、周围的伙伴):

首先不要跟手下人抢功劳,聪明点的上级一眼就能看出你到底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玩这种鬼把戏很容易被看穿。

之所以让你成为管理层而不是一线员工,就是要把手下的10个人管好,只要他们做出来成绩就是你的功劳。只要是下属做的事情,都会记到你的头上。你要不断的夸奖你得下级,这样会给你的上级(总监)留下非常好的印象。

也要给同级记功劳,比如你和张三做了什么,不会说这个功劳大家一人分一半,而是每个人都有一份。「花花轿子人抬人」,要互相提携。

我的老师在IBM的时候,会在他的论文后面写上十几个人的名字,而且按照字母排序。他说,你如果做工作的时候,任何人给了你帮助,一定要写上他的名字。哪怕是他没具体参与工作,只是吃饭的时候聊到这个,也在鸣谢里把他的名字列出来。这样所有人的人都会说你的好话。后来我自己发专利也会写到所有的人。

—给下面的人记功,在上级面前不断地夸你的下级。不要揽功劳,这种鬼把戏一眼就被上级看出来了。不用说是你的成就,只要是你手下的人做出来的事情,就是你的功劳

—给同级的同事记功。「花花轿子人抬人」

一个中层干部的安全感取决于你的业绩。你管理10个人,你自己不能做10个人的事情,一来你很累而来也不一定真的懂。小公司创业,第一件事就是招人,让下面的人帮助你做事,并充分信任他。

会不会授权,决定了你在公司能做的多高,只有会授权了自己的事业才能做大。

有些时候可以公平,但是有些机会不一定是平均分,要专门给张三或者李四。一视同仁只是看上去公平,但做得好的人会觉得亏。工作辛苦的人一定要比工作平平的人有所区分。

有些机会得给贡献大的人,不然他会觉得你对他不好,他会跑掉的。因为他不觉得自己很重要,你要对最重要的人最好。好好先生的老板,好的坏的他都一视同仁,所有好的人就都跑了,他手里就会只剩下不好的人。

比如,我的老板总让我干脏活累活,我都接受了,这就是不会管理老板,不会管理老板的预期。

沟通很重要,做事情之前你要问清楚他,你对我有一个什么预期,要讲的很明确。你做的时候要超出预期,不是老板给你扔下什么活,你就做。

要谈好预期,做不到要说做不到。人是有适应性的,他会知道,不能总是把脏活扔给你做。坏毛病其实都是惯出来的,不能惯着你的老板。

年,思科的老板被评上了好几次年度最佳CEO,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能做到每股的盈利比预期多一分,这就很重要。

少做没用的事情,那些做五遍只是重复、没有提高的事情。

多做那些越做收益越大的事情,哪怕一开始困难。不是指数成长至少是平方成长,每做一件事情都是为下一件事情做好铺路石。

      很多女性朋友在进行月嫂培训后,找工作屡屡碰壁,然后就感叹:“真后悔学了月嫂找不到工作”!

      您可能第一步就走错了!学月嫂一定要到正规的家政公司,正规的家政公司不仅能学到科学专业的护理知识还能在您毕业后帮扶就业。

      现在市面上很多黑机构押证、滥收费,报名时说着各种保证,交完钱什么都不管,姐妹们一定要小心!当然这种黑心机构肯定做不长、做不大,建议在选择培训机构时看看该机构的资质、规模大小、成立年限

      有很多新闻报道一些小公司收完钱后联系不到人、去公司找早已人去楼空,这种新闻比比皆是,姐妹们选择公司的时候要擦亮双眼。

      嘉堡服务历经7年的积累沉淀,已在全国十多个城市,服务了几十家医院和近几十万用户

      判断一个公司是否正规靠谱,企业文化也是很关键的一点。

      小堡上面提到:很多培训公司交钱之前说的特别好,保证都能学会、保证安排就业、保证工资……但是等学员交完钱报名之后,就另一幅说辞,不讲诚信,公司口碑也不好

      这是嘉堡服务的培训理念,深深地印在嘉堡员工心里。每一个来学习的姐妹,老师都尽心尽力的教知识、教技能,确保每一个姐妹都能学会赚钱的本领,凭借自己的双手获得尊严改变自己甚至整个家庭的命运。 

小公司的培训费用便宜,但讲师大多没什么经验,可能随便培训几天就上岗培训学员了,不专业的培训传授错误的护理方法,不仅影响学员以后的工作影响个人口碑也会影响到宝妈、宝宝

      嘉堡服务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教学,学员在课堂上学习技能,在手机上进行复习,通过这样反复回听,让姐妹们都能学会

      老师都是有十几年医护经验或者行业经验,在课上会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来为姐妹们授课,保证知识学习来易学易懂不枯燥

      真正的“实战体验”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咱们嘉堡毕业的学员都会去医院或者月子中心实习,在护士长指导下学习一线护理知识

      甚至有的二胎产妇看到咱们实习月嫂的护理手法,认为她们是有多年护理经验的老月嫂~

      这个行业有一个不成文的行规,就是刚培训完的人员没有工作经验,没有月嫂公司想用,除非是非常缺人

      因为没有客户愿意把自己的宝宝给刚出来的月嫂练手,月嫂公司也不愿意承担这个风险。
      所以,咨询时一定要看一下这个公司能不能保证实习、单子多不多
      小堡跟很多姐妹聊过,她们之前的培训公司交钱的时候说的特别好安排就业,保证薪资。
      但是交钱培训后又是另一副说辞,各种理由推脱责任,不给安排工作

      嘉堡服务在全国多个城市建立分公司,与几十家医院与月子中心合作,单量非常大,每个月都有几百名月嫂、育儿嫂上户服务。

      学员毕业后并不是直接上户服务,而是到医院或月子中心带薪实习,薪资6000元左右。在医院跟护士长学习最先进的护理案例,确保您独自上户工作时也能得心应手。

      悄悄告诉大家,在医院实习的时候有可能被客户选中,直接带回家哦!


      看了以上这些,相信姐妹们都已经知道该怎么选靠谱的培训公司啦!快来加入我们吧~

公号简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的泛心理学科普

最近见到几个朋友,都说自己很迷茫,她们也都谈到了职业发展的困惑。过几年就要三十岁了,“成家立业”的压力空前地大起来。

在今天的访谈里,我们和几位曾经处于职业迷茫中、但也用自己的方式突破了迷茫的年轻人聊了聊。此外我们还采访了一位专业的职业生涯咨询师,她从自己的经验告诉我们,与职业相关的迷茫往往只是表象,95%的中国人表现出的职业生涯问题,并不是工作本身出现了问题,而是折射出了关于自我、家庭等方方面面的困扰。

30岁上下的确是迷茫的高发期——成家立业的压力已经来到,我们却还既没能满足他人的期待,又尚未能找到自己。青年的议题还没有得到处理,中年的议题已经提前到来。不知道读这篇文章的你是否也正在迷茫中,希望它能对你有所启发。

“何以解忧,唯有暴富”真的很有道理

Karen,27岁,占卜师,自由职业

我人生的转折点就是在去年辞了职,开始自由执业做塔罗、占星,从此开启了一个新阶段。在此之前,我度过了大约5年的迷茫和痛苦的时期。

我在大学读的是一个很虚的管理类专业,毕业后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加上因为考研错过了校招,加上来自家里的就业压力,就随便地找了一家广告会展公司的工作,待了近一年,薪水从三四千涨到五千。那时我意识到,这个行业薪水的增长不太可能满足我的期待。之后,我又换了两份外企的文职工作,从行政助理做到总监助理,但我知道自己不能做一辈子的助理。我想过尝试内部转岗,但是失败了并不成功,去考同声传译的证书也失败了,在这些职业发展机会的尝试过程中,失败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始终找不到做事的激情,即使那是也并不能确定自己的热情点在哪里,但虽然没遇到最想要的,一直很清楚什么是我不想要的。

那段时间真的看不到未来,不仅是工作,所有糟心的事情都赶在一起,和妈妈的关系也很差,我们住在一起,我隔三差五就要被迫去相亲,还经常因为各种生活琐事吵架甚至大打出手、离家出走。我每天坐一号线上班,时不时就在地铁里从头哭到尾,早上提前一小时就到了公司楼下,但要一直坐在楼下星巴克里,等到要打卡才上楼。

我想了很久,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就是我没有经济独立,所以只能和爸妈住在一起,接受他们的很多指点和安排。我收入不高,如果出去租房就不能维持原本的生活水平。我一开始的想法很简单,要找到一个能够让自己经济独立的工作。

于是我回过头去,仔细分析生活的蛛丝马迹,思考自己的兴趣点在哪。我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可能是人性。我喜欢心理学和哲学,大学时,我们学校有一个外籍老师讲一门叫做《心理学与生活》的课,我也觉得特别有意思,还几次去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求助,但并没有这方面的专业背景;而哲学则过于高高在上,不是大众可以碰得到的。(以及,这两者似乎也很难帮助我经济独立。)

我之前也试图想要归属于某个宗教,但了解后觉得,没有任何一种普世的信仰能够让我产生认同感。而这些都是与人性相关的东西。

与此同时,神秘学是我的另一个兴趣点,我大学时开始喜欢占星,追苏珊米勒的月运。我从小到大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如果我朋友有什么心事、难题,一般都喜欢找我聊天,我帮他们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或者只是简单地开导一下他们;除此之外,我好像也有这咨询方面的天赋,比如善于体察人心,和人聊天从来不会冷场,也没有攻击性。不过那时我没想到,研究人性能怎么赚钱,那时还没有太多系统学习占星的渠道,也完全不敢想可以做职业占星师之类的。

当时我有朋友提醒我说,要不你去学个占星吧,可以做个占卜师啊。那时我也实在没有别的路可以走,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报名了塔罗、占星的课程,一个人跑去外地上培训班,那也是我第一次离开家。那时我妈妈是强烈反对的,她几乎每天晚上都要打电话骂我,说我也不升职、换岗,把正经工作丢掉来学这些,做这些骗人的玩意。

神奇的是,从开始学习占星塔罗起,我就觉得自己不仅有兴趣,也有这方面的天赋。学习归来后,我开始兼职给人算塔罗,结果很快就越做越顺利,感受到从未有过的职业发展速度。

一开始我在家里算,我妈妈只要经过都会冷嘲热讽,不过在半年后,我的工作合同到期时,情况发生了改变——我兼职一个星期已经可以赚到7000元,因为经济独立,我迅速地搬出了家。那段时间我和我妈妈关系非常僵,她觉得我学了莫名其妙的东西,还要搬出去,特别担心我骗钱被人抓。他们各种威逼利诱,什么方法都试过了,但我还是坚持搬出去了。

神奇的是,在搬出去以后,我和妈妈的关系反而很快好转了。原因也很简单,一是距离产生美,他们会担心你,关心你,也能明显看到我生活状态的变好;还有一个特别有效的策略,就是我开始给家里人花钱,当我给他们买大件小件的时候,她突然就觉得,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逐渐地,她开始愿意了解我做的事情,并渐渐接受。所以我一直觉得,“何以解忧,唯有暴富是真的不是没有道理的,如果没有经济独立,我就没有选择权。

现在我自由执业刚满一年,人生简直像开挂了一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这一年里,我参加全国塔罗大赛拿了第三名,之后也开始试着参与神秘学的教学工作,并加盟了一家自己的占卜馆,虽然还不太成功,但一切都在起步。

当你迷茫的时候,就把自己当做一家公司去分析运作

路郁,24岁,图片公司制片

可以说迷茫期伴随了我整个职业生涯,从高中开始写作,做过写手和文学网站编辑,大学开始做电视台记者、编剧和导演,从台湾学过心理学之后进入心理学研究院工作了一年,工作期间爱上了摄影,每一次的选择没有让我坚守,反而会引领我走向不同的方向,毕业时,我还没有确定的从业方向,唯一确定的就是要离开我所在的那个城市,去到北京,因为如果从事文化相关的工作,北京意味着更大的眼界和机会。

我先是进了一家摄影行业的互联网创业公司,把市场、新媒体运营、商务、品牌几乎全都尝试了一下,那是一个急速成长的阶段,但同时也是一个越来越迷茫的阶段:我确实什么都做,大家对我的能力也很认可,但是好像更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了,没有聚焦在一个专业的领域,就像救火队员一样,学了很多技能,每件事都能做到70分,却没有一件事情做到90分。我意识到,自己不能总像基础的执行者一样处理问题。与此同时,我身边朋友的职业发展异常清晰,大多固定在某个行业或者职位。

这种焦虑感渗透了我毕业后的两年时间,期间我也换过工作,到做传统文化的创业公司做了3个月的运营总监,但这个title反而增加了更多的迷茫,自身积累不够的时候所有外在名声都很像暗自的讽刺。决定换工作时也尝试过海投,但大多公司都有明确的招聘要求,而我更像个“杂家”,什么都会,什么都不精,对很多公司来说都是鸡肋。同时,因为没有在大公司工作过,在处理事情的逻辑性、综合思考的能力、职场技巧、团队配合等等方面,我都很欠缺。我明白,自己需要在一个地方深入发力,所有的能力要么触类旁通,要么融会贯通,但是不能够浅尝辄止。

此时,我已经基本将兴趣聚焦在摄影上,于是我决定暂停工作,做自由撰稿人和摄影师,帮人拍写真,也承担一些新媒体策划。

那段时间做得很开心、自由,赚得也不少,我也会想,是不是就应该这样走下去,或者成立一间小工作室?但我发现,我就算每天工作12个小时,连着三个月无休累到透支,个人发展的天花板却触手可及,我的成熟度、资源、背景,都决定了我很难有质的飞跃。

随后刚好机缘巧合,我来到一家还算比较成熟的公司做摄影制片。这个职位很奇妙,是一个和我匹配度特别高的发展方向:你要有各方面的资源,要和模特、化妆师、摄影师、客户等各种人打交道;你还需要商务、谈判、运营的技能,最好还得懂摄影和艺术。

但不久后,我也开始纠结具体的发展方向,不知道该选择影视制片还是摄影制片:前者大众、产业成熟;后者还相对小众。纠结的时候,我开始广泛地和其他行业的人聊天寻求意见,有一次和猎头公司的朋友聊,我问她:摄影制片这个行业似乎还不够成熟,我应不应该换去做影视制片?

她问我:你觉得摄影制片是什么?我答了一些空泛的内容。她说:你连这个行业是什么你都不知道,怎么就能说不够成熟、完善,现在坚持下去不太合适呢?不要盲目做决定,在你根本不了解一件事的时候。

我有种如梦初醒的感觉,于是把自己放到“我不知道摄影制片是什么,我要去寻求它是什么”的位置上,去找时尚杂志、商业摄影的业内人士去聊,了解在拍摄中对制片的需求,再慢慢查一些国外的资料。很多时候我们都在纠结,但却陷入的是空想;当我懂得这个行业真正在做什么的时候,我才做出了自己适合摄影制片的决定。

在选择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问题是我思考了很久的:到底做选择是通过尝试更简单,还是通过思考、阅读、参考他人的经验更简单?最后答案是,两者都需要,一味的思考或执行都是无用的。

我是偏实践型的人,但我仍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思考,把自己当作一个公司去运作分析。我会画出思维导图,包括自己从事过什么,有哪些知识储备;会去排演自己的目标职业,再分析这些职业所需的素养,考虑自己作为一个产品是否已经具有相应的素养,如果不具有,是否有足够的动力和坚持去培养和学习。

当我不断地分析自己,不断加深对自我的思考和认识,我对自己的信任度也变得越来越高,也就越来越能够做出适合自己的决定,同时我也能够承担决定带来的一切后果。

如果我不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我会筛选出1-3个选项,跟这些选项中的行业前辈聊天,通过聊天和反思 ,最后确定相对合适的选择。当我确定发展方向后,我就会更多地列出我的长板和短板,然后想办法弥补短板。比如,学历不够好是我的短板,所以我在计划通过进修、留学来弥补。

自己的短板是最难面对的,很多人会因此逃避,或者让它成为自己的限制,比如英语不够好就不敢出国。但其实,要么就不去改变,要么就勇敢去改变。最痛苦的状态就是,你并没有安于现状,但却陷入“我想改变,但我不敢”的纠结,这就完全是一种无谓的内耗,还不如勇敢向前一步。

95%的职业生涯问题,原因都不在工作本身

卢美妏,职业生涯咨询师,KY特约课程讲师

很多人来向我咨询时,都很想要一个答案:我很困惑,到底应该怎么选择?我该不该放弃这份工作?但实际上,我无法给出具体的建议,只能帮助你们整理、呈现不同的画面;只有你才是自己的专家,是自己的导演、编剧、演员。你需要自己从困惑的表面深入下去,找到底层的、根本的问题是什么。

根据美国职业生涯学会的统计,80%的职业生涯问题都不是职业生涯问题,而从我的经验来看,华人世界的这一比例超过95%

他们的困惑不来自于工作本身,而是因为找不到自我。这可能与文化有关,华人与自己的家庭捆绑很深,从小到大,在学校、专业、工作、地点的选择上都容易受到家人的影响,他们可能等到20多岁才突然发现没有自己决策过,但那时面对的问题已经不再是考试就可以解决的;没有一份工作是完美的,你需要去判断、去了解、去决定。如果你找不到自己是谁,你就无法回答成年以后遇到的问题。

要解决职业迷茫问题,我们通常会从两个大的方面出发:“想做”什么和“能做” 什么。

一、“想做”什么,分为价值和兴趣两个方面:

1. 价值,就是意义感,指的是我做什么事情觉得有意义。

我们要做能够符合自己的、重要的事情才能坚持下去,如果我们做的事情是内心认为没有意义、浪费生命的,往往就会难以持久,无论是常常换工作或是换男女朋友的人,都可能源于此。

2. 兴趣,也就是我喜欢什么、热爱什么。

如果做的是有兴趣的事情,能量就会源源不绝,工作效率也会更高,就好像我们在上无聊的课时会昏昏欲睡,出去玩的时候则兴致昂扬。

我遇到的很多“人生赢家觉得生无可恋”的案例,问题都是出在没有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兴趣。在此前人生的每一步都是随波逐流,没有想过自己喜欢什么、要做什么,直到走上了看似成功的位置,才发现这一切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她的表面问题是不适合现在的工作,但是核心问题是她一直活在别人的期待里,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和兴趣是什么。

我通常会教那些没有思考过自己想做什么的人做个排序:列出所有的条件和价值,如果一定要排出顺序,那么它们在你心里的排序是什么?

排序的时候,每一个条件都要列得很具体:

  • 比如“钱多”,那么多少钱才算多,一个月收入多高是可以满足的?

  • 比如“同事关系融洽”,那么可以举一个例子吗?

价值和兴趣来源于广泛的认知。

你需要时不时检查自己的朋友圈,如果你的好友一半以上都是身边熟悉的同学/同事,那其实是一个很危险的现象。这表明你没有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兴趣,需要去广泛地接触人群、参加社团和活动。

不过,大部分人未必有从事自己兴趣所在工作的幸运,也无法轻易承受改变。这时,我们一般会从兴趣入手,改变不了工作性质,就去改变生活方式。

我有一个案例是35岁的国企职员,觉得活得很没意思,他觉得自己的兴趣是海。但是他已经有家、有孩子、有房贷,显然不可能放弃一切做个海员,于是我建议他去搜寻相关的兴趣群体。后来,他找到一个游艇讨论群和一个垂钓爱好群,结果第一次参加小型游艇出海活动就发现自己晕船。反而是在垂钓群里,他虽然对垂钓热情一般,却因此结交了一群朋友,都是和他一样的中年男子,至少可以在一起聊天吐槽。他的生活质量瞬间提升,一起出去旅游、钓鱼让原本无聊的人生有了出口,还和钓友一起做起了普洱的小生意。

我们鼓励人们多尝试,这不一定会让你找到真正热爱的事物,但至少你会知道这不是自己要的。回想你自己小时候做哪些事会开心,那通常会真的是你的兴趣所在。划掉一件事,继续寻找,就会越来越趋近目标。

二、“能做”,指的是你的性格和能力:

1. 性格,就是人格,比如你是内向还是外向,是开放还是封闭。如果让一个内向的人做销售的工作,ta就会感到很吃力。

2. 能力,就是我会什么、我擅长什么。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就会觉得工作辛苦、无法胜任。

能力分为两种,专业能力和可转移能力。医疗、法律、会计、编程等需要传授的能力属于专业能力;而可转移能力是在不同工作中都可以用上的能力,而且是不断累积的,比如文案、运营、策划、沟通等等,我们通常都忽略这一块,这恰恰是企业十分重视的。

我有一个案例是一个24岁的男孩,哲学系学生,毕业两年先做了教授助理,教授们建议他选择读研、读博,但他并不确定,感到很迷茫。他第一次来找我时,我注意到他穿着一件 Burberry 经典款,说很好看,他便慢慢讲出自己的向往:其实他很期待可以过上优渥的生活,比如拥有一些精致、大牌的生活用品,出入时尚又高端的派对。但由于专业原因,他认为学哲学的人不应该跟这种俗世的东西沾边。毕业后,他听从老师的建议,像大家对自己期望的那样钻研学术,去探索世界的真理,但其实内心非常矛盾。
在交谈中,我发现他是学生会的风云人物,很擅长与人互动沟通,筹办了许多活动,于是建议他抛开对哲学专业出身的自我限制,重新做评估。测试分析、前辈访谈等等都显示,他其实很适合做销售;加上他的离职成本还并不高,于是他果断去了一家手机品牌做销售,不久就有了业绩。到他29岁时,已经是一家大企业海外分公司的负责人,年薪百万,成功地把外套手表鞋子帽子皮带裤子全部都换成Burberry。他通过试验,证明自己具备销售行业的能力。

在1909年沿用至今的经典生涯规划中,规划的顺序就是先找自己,然后认识外在世界,再做合理的推断配对。但我们往往都忽视找自己的重要性,而是太习惯先向外看,去分析哪份工作有户口、哪个公司有名、哪家的工资比较高。

但是当你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时候,所有选择都会觉得不对劲,这跟找伴侣是一样的。

迷茫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而且,当你在一个问题上持续困扰时,它就是值得思考的,也说明这个问题已经给你带来了足够大的痛苦。它也总是会反映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有的人总是和领导有冲突,我可能首先就会问,你以前和老师的关系怎么样?因为这可能来自于你和生活中权威角色的关系一直不是那么理想。

因此,抓住那些令你持续困扰的问题,这是你突破和发现自己的契机。

题图来源:123rf图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解决问题找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