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找不到工作是不是都是自己的解决问题找方法呢????

「 薛晨刚转行进芯片行业就拿到了20w年薪,一年后他拿到了25w,他的工资翻了又翻,他却升起了再次转行的念头。」

薛晨做过最“正确”的决定大概就是在恰当的时机从材料转行成一名芯片验证工程师,这个决定让他成为了同届同学中收入最高的人。

说时机恰当,是因为沉寂已久的芯片行业从未像今天这样火爆,伴随美国近几年对中国芯片限制的各种政策落地,中国“缺芯”的局势从未如此严峻,自主研发芯片成为了国家战略之一,芯片行业终于迎来了它的春天,芯片人才也随之“身价暴涨”。

与此同时,“芯片热”造成的“人才荒”大大降低了芯片行业的入行门槛。2021年,薛晨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时机下,仅通过数月培训速成顺利拿到了芯片行业入场券,成为了一名芯片验证工程师。

对此,薛晨原本庆幸自己赶上了好时候,但他现在却再次产生了转行的念头。他觉得自己入行后的经历“太倒霉了”,学了一年仍不得其门,那种拿着高薪却做不出项目的压力让他崩溃。在迷茫与自我怀疑中,薛晨主动找到了我,向我讲述了他的故事。

2021年,薛晨从东北一所老牌985大学材料专业毕业。学校在材料领域算顶尖的,许多知名院士可以说是薛晨的“师兄”。但当他走出校门求职时,他绝望了,“材料工作像制造岗位一样辛苦,需要进工厂,上夜班,可大部分人的薪资在七八千左右,就算在一线城市,一万出头已是高薪。”

这种不平在与其他专业的对比中得到了放大。薛晨的一位师兄入职了一家专业对口的上市公司后发现,材料岗的薪资是八千,而电控岗的薪资是一万五。薛晨听后意识到自己的专业真是太坑了,但事实已然如此。

就在薛晨对现有的工作机会感到不满时,一个同学的选择为他打开了新思路。对方上了四个月的培训班就拿到芯片设计的高薪offer,据说芯片行业的待遇和在互联网敲代码差不多,应届生最高能有35w-45w的年包,这令薛晨心动不已。

其实,材料与芯片是有一定关联的。一片芯片的诞生,经过工程师的设计开发后,需要运送到工厂加工制造,这其中就涉及到了材料工作,所以从材料转芯片相当于从下游转移到了上游,并不是一道跨度很大的门槛。如果再从中选择芯片验证、芯片后端等对非科班出身较为友好的岗位,转行会更为容易。

只需要换条路走,薪资暴涨的机会就在眼前,薛晨决定照葫芦画瓢,他也报了一个培训班进行培训。最终,他在春招时拿下了一家芯片大公司的offer,待遇是20w年薪。虽然这个offer并不算同期中较好的,但薛晨已十分满足,起始的薪资已经足够高,更何况未来可期呢。

吃了那么多年信息差的亏,这次他终于做对了一个决定。

薛晨当初选工作的时候挑的是其中工资最高的,但如果让他重新再选一次,有个靠谱的师傅恐怕会成为他的第一要求,因为芯片实在是太难了,需要甘坐冷板凳的决心。一个新人往往要在师傅的带领下在项目上历练一两年才能真正成长起来,而想要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芯片工程师至少需要在一个方向钻研七八年。用薛晨的话来说就像“关门造火箭”,有师傅带,火箭一点点也能抠出来;没有师傅带,他在屋里关一辈子也搞不明白。

其实,在薛晨入职第一家公司时,公司给他配了一个师傅,比他早来两年,经验丰富,有问必答。在工作的前半年,他跟在师傅身后熟悉工具,摸索技术,做点小活,每天都要学习大量的知识,那段时间他成长得飞快,也是他在芯片行业最美好的时光。

半年后,公司开始给新人分配模块做项目,薛晨分到了较为棘手的方向,里面涉及的技术点超出了培训班的所学范围,令他十分陌生。但在师傅的带领下,项目也能勉勉强强地向前推进。然而在项目进行到三分之一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让项目彻底陷入了停滞:他的师傅跳槽了。

芯片人才大战如火如荼,稍有经验的芯片工程师成为了各大公司争抢的稀缺资源。在行业大热的情况下,他们根本不愁没有好工作,他们只会担心再晚一步跳槽,就会被新人“薪资倒挂”,少挣几十万。而没有资本开出更高价钱的芯片公司只能接受员工的高流失率,转而将门槛进一步放低去接受专业不对口的新人。

薛晨的师傅走后,公司仅剩下几个两年经验的“老人”,没有一个做的是薛晨从事的模块方向,剩下的都是一年经验不到新人。公司安排不出“老人”来带,干脆让他自行研究。可他曾亲眼看到过合作公司中有四五年资历的“老人”在面对和他相同模块的工作时都抓耳挠腮,更何况他这个根本没有成长起来的门外汉。整整一两个月的时间薛晨的工作进度没有丝毫进展,他不得已要求公司给他换一个项目,公司同意了。

结果换汤不换药,公司给他的另一个项目依然是同一方向的模块,他又卡在了同一个问题上。薛晨一边眼馋着其他同事的项目,一边为自己的工作感到绝望。他既无法在网上查得现成答案,也无人可问,他干脆开始在工作周报上“编造”自己的工作进度,能熬一天是一天。领导在两三周后终于察觉到了薛晨又做不出来了,对他的不满达到了顶点,批评与谩骂成为了家常便饭。但薛晨知道自己如果连一年经验都没有的话,很难去换一个更好的工作机会,他也只好忍气吞声地呆下去。

很快一年时间到了,他终于可以跳槽了。

总结第一家公司的经验教训时,薛晨曾陷入过深深的自我怀疑,他不知道这一切打击是来源于自己学习能力太差,根本学不会芯片这么难的东西,还是因为命运不济,没有遇到一个好师傅好项目。最后他更倾向于后者。

薛晨的第二份工作是一家小型的芯片公司,薪资涨到25w,但公司最令他心动的条件就是承诺会给他派一个靠谱的师傅带他成长。他想这次一定要好好学成长起来,只要将技术学到手,薪资的暴涨不是梦。

然而薛晨的心愿又落空了。有经验的芯片工程师太紧缺了,公司给他指派的师傅一直在外地出差,到了流片的阶段更是忙到天昏地暗,根本没时间搭理他。面对着和大公司迥然不同的工作流程,陌生的工作方向,薛晨乱了手脚,这里工作太不规范了,竟然连工具都要现造。他向师傅发出求助基本没有回音,多次请求公司再派人协助也杳无音信,他又陷入了项目停滞的困境中。

不出所料,他的第二份工作还没捱过试用期就夭折了。在工作的第二个月,公司领导将他叫到办公室遗憾地通知他没有经过考核,他的表现似乎不符合一个有一年工作经验的芯片工程师的水平。

正是这次打击让薛晨升起了再次转行的念头,芯片行业薪资虽高,但他成长不起来,这条路依然走不下去。没有真正的技术在手,他的处境只会越来越艰难,他不能将自己的希望都寄托在下一家公司会有一个更完善的培养机制、更易上手的工作方向,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可转去其他行业,会有芯片行业这么热吗?眼看着风口在眼前却要错过,这让人不甘心。

当初和薛晨一起参加培训的同学里,四五十个人中有十几个人最后转到了it行业,其余的大多数人都回归到了老本行。薛晨最后还是决定继续留在芯片行业,他自嘲说:“这个行业是缺人的,我的经验再差,总比应届生强。”他已经联系了一个大厂的外包工作,薪资降到了18w,但培养机制特别完善,听说那边的师傅经验都很丰富。他不在乎短暂的低薪,他知道只要他真正成长起来,未来年薪四五十万不是梦,人要眼光放长远。

我最后问薛晨如果未来芯片行业的热度降下去了,你会怎么办。薛晨认为起码这几年还是能挣一笔钱的,如果将来有一天芯片行业不再成为风口了,ic转it也是不错的选择。

薛晨2014年考入一所二本院校材料专业,2018年考研进入东北某985院校材料专业,2021年毕业入职一家大型芯片公司成为一名芯片验证工程师,2022年入职一家小型芯片公司,现辞职。

薛晨,您好,我是码客人生

码客人生:大学的时候为什么报材料专业?
我是农村出身的,当时高考的时候也不知道报什么好,也接触不到什么像金融、计算机这样的信息,像父辈都是干活的农民工,最多也就知道土木工程。当时我有一个亲戚的朋友是大学老师,他帮我选了一个模具方向,就是材料专业。我是上大学后才慢慢知道这个行业可能不是那么好,但具体怎么不好也不知道。当时也没有想那么多,就觉得考个研,学历高一点,就业可能就好一点。后来考研考得还不错,考上了东北一所985,学校算是提高了好几个档次,但就业的时候发现还是不好。硕士毕业可能税前七八千,还得进工厂,上夜班,特别辛苦。深圳最多能拿一万,但还是很辛苦。
我当时毕业拿到了一个9000的offer,但我想来想去还是没去,因为我听我同学有人拿了芯片设计的offer,待遇跟互联网敲代码差不多,我就想试试那个,最后我确实拿到了一个芯片的offer,算是待遇比较差的,但那也有20w了。
码客人生:当时报培训班是怎样的情形?
我同学当时是学了4个月,秋招找到芯片工作,我当时都晚了,4个月学完后,勉勉强强赶上了春招。
当时那个培训班学费是两万多,其实这个钱花的挺冤枉的,因为我后来了解到有比这个培训班口碑更好的,学费才八千,但我当时特别着急就没有比较。
我们那个班好像有四五十人,老师在网上直播上课,我们线上跟着学,也可以跟着录播反复看。它是一三六上课,每天学两个小时。当时研三我的时间是比价充裕的,学校的课仅需要三四个小时,其余的时间就可以用来学习和巩固培训班的知识。
码客人生:培训后好找工作吗?
其实工作不太好找,投了很多公司,面试时问的东西都答不上来。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联系了一个公司,负责人说我这个情况要再上交给部长看一看。后来就没信了,我就问后续情况怎么样,负责人告诉我说部长是愿意给我机会面试的,但hr不同意。因为去年他们辞退了四个专业不对口,通过培训班学习转行的,工作能力较差留不住,hr是要担责任的,所以hr就不再要通过培训班转行的了。
我还拿到了一个公司,是武汉的,他说我专业不对口,只能给本科生待遇,税前7000,给我半年时间学习,我觉得工资低就没去。
后来我拿到了第一家公司的offer,这家大公司比其他大公司待遇低,然后恰好老员工走了不少,我就捡了漏。但其实捡了漏也没好处,老员工走了就没有人来指导你,对成长并不利。如果重新来选,我或许会接受武汉那份工作。
码客人生:你觉得新人成长起来需要多长时间呢?
如果是科班出身,在师傅带领的情况下也得一年,如果是非科班出身,需要两三年。
码客人生:芯片技术不能自学吗?网上查不到吗?
每个公司的芯片都是它的秘密,网上查不到,不同公司的芯片模块是不一样的,工具环境也是不一样的,真正的经验需要在项目上练起来。
码客人生:你对芯片行业的薪资前景了解吗?
有三四年经验的四五十万是没有问题的。反正有经验的芯片工程师是不愁找不到好工作的。
码客人生:芯片行业的薪资倒挂很严重吗?
我师傅的工作经验比我多一年,但他的工资比我低。后来他跳槽就有五十万。
码客人生:在芯片行业的一年,你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吗?
我在第一家公司的时候,我前两个项目做不出来,我领导挺不高兴的,就对我说我给你一个最简单的项目,你要是再做不出来,要么转岗,要么辞职。然后这个模块我做出来了,但我撒谎说我没做出来,我早就不想在这干了,我领导老说我,要多难听有多难听,我就很不开心,在这继续坚持下去的意义也不大,所以我一边做一边找工作,后来我就跳槽了。

本文来自码客人生,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从讲师到up主,一位程序员为何能抓住流量密码

特种兵退役后,我成了一名程序员


公号简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的泛心理学科普

最近见到几个朋友,都说自己很迷茫,她们也都谈到了职业发展的困惑。过几年就要三十岁了,“成家立业”的压力空前地大起来。

在今天的访谈里,我们和几位曾经处于职业迷茫中、但也用自己的方式突破了迷茫的年轻人聊了聊。此外我们还采访了一位专业的职业生涯咨询师,她从自己的经验告诉我们,与职业相关的迷茫往往只是表象,95%的中国人表现出的职业生涯问题,并不是工作本身出现了问题,而是折射出了关于自我、家庭等方方面面的困扰。

30岁上下的确是迷茫的高发期——成家立业的压力已经来到,我们却还既没能满足他人的期待,又尚未能找到自己。青年的议题还没有得到处理,中年的议题已经提前到来。不知道读这篇文章的你是否也正在迷茫中,希望它能对你有所启发。

“何以解忧,唯有暴富”真的很有道理

Karen,27岁,占卜师,自由职业

我人生的转折点就是在去年辞了职,开始自由执业做塔罗、占星,从此开启了一个新阶段。在此之前,我度过了大约5年的迷茫和痛苦的时期。

我在大学读的是一个很虚的管理类专业,毕业后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加上因为考研错过了校招,加上来自家里的就业压力,就随便地找了一家广告会展公司的工作,待了近一年,薪水从三四千涨到五千。那时我意识到,这个行业薪水的增长不太可能满足我的期待。之后,我又换了两份外企的文职工作,从行政助理做到总监助理,但我知道自己不能做一辈子的助理。我想过尝试内部转岗,但是失败了并不成功,去考同声传译的证书也失败了,在这些职业发展机会的尝试过程中,失败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始终找不到做事的激情,即使那是也并不能确定自己的热情点在哪里,但虽然没遇到最想要的,一直很清楚什么是我不想要的。

那段时间真的看不到未来,不仅是工作,所有糟心的事情都赶在一起,和妈妈的关系也很差,我们住在一起,我隔三差五就要被迫去相亲,还经常因为各种生活琐事吵架甚至大打出手、离家出走。我每天坐一号线上班,时不时就在地铁里从头哭到尾,早上提前一小时就到了公司楼下,但要一直坐在楼下星巴克里,等到要打卡才上楼。

我想了很久,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就是我没有经济独立,所以只能和爸妈住在一起,接受他们的很多指点和安排。我收入不高,如果出去租房就不能维持原本的生活水平。我一开始的想法很简单,要找到一个能够让自己经济独立的工作。

于是我回过头去,仔细分析生活的蛛丝马迹,思考自己的兴趣点在哪。我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可能是人性。我喜欢心理学和哲学,大学时,我们学校有一个外籍老师讲一门叫做《心理学与生活》的课,我也觉得特别有意思,还几次去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求助,但并没有这方面的专业背景;而哲学则过于高高在上,不是大众可以碰得到的。(以及,这两者似乎也很难帮助我经济独立。)

我之前也试图想要归属于某个宗教,但了解后觉得,没有任何一种普世的信仰能够让我产生认同感。而这些都是与人性相关的东西。

与此同时,神秘学是我的另一个兴趣点,我大学时开始喜欢占星,追苏珊米勒的月运。我从小到大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如果我朋友有什么心事、难题,一般都喜欢找我聊天,我帮他们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或者只是简单地开导一下他们;除此之外,我好像也有这咨询方面的天赋,比如善于体察人心,和人聊天从来不会冷场,也没有攻击性。不过那时我没想到,研究人性能怎么赚钱,那时还没有太多系统学习占星的渠道,也完全不敢想可以做职业占星师之类的。

当时我有朋友提醒我说,要不你去学个占星吧,可以做个占卜师啊。那时我也实在没有别的路可以走,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报名了塔罗、占星的课程,一个人跑去外地上培训班,那也是我第一次离开家。那时我妈妈是强烈反对的,她几乎每天晚上都要打电话骂我,说我也不升职、换岗,把正经工作丢掉来学这些,做这些骗人的玩意。

神奇的是,从开始学习占星塔罗起,我就觉得自己不仅有兴趣,也有这方面的天赋。学习归来后,我开始兼职给人算塔罗,结果很快就越做越顺利,感受到从未有过的职业发展速度。

一开始我在家里算,我妈妈只要经过都会冷嘲热讽,不过在半年后,我的工作合同到期时,情况发生了改变——我兼职一个星期已经可以赚到7000元,因为经济独立,我迅速地搬出了家。那段时间我和我妈妈关系非常僵,她觉得我学了莫名其妙的东西,还要搬出去,特别担心我骗钱被人抓。他们各种威逼利诱,什么方法都试过了,但我还是坚持搬出去了。

神奇的是,在搬出去以后,我和妈妈的关系反而很快好转了。原因也很简单,一是距离产生美,他们会担心你,关心你,也能明显看到我生活状态的变好;还有一个特别有效的策略,就是我开始给家里人花钱,当我给他们买大件小件的时候,她突然就觉得,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逐渐地,她开始愿意了解我做的事情,并渐渐接受。所以我一直觉得,“何以解忧,唯有暴富是真的不是没有道理的,如果没有经济独立,我就没有选择权。

现在我自由执业刚满一年,人生简直像开挂了一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这一年里,我参加全国塔罗大赛拿了第三名,之后也开始试着参与神秘学的教学工作,并加盟了一家自己的占卜馆,虽然还不太成功,但一切都在起步。

当你迷茫的时候,就把自己当做一家公司去分析运作

路郁,24岁,图片公司制片

可以说迷茫期伴随了我整个职业生涯,从高中开始写作,做过写手和文学网站编辑,大学开始做电视台记者、编剧和导演,从台湾学过心理学之后进入心理学研究院工作了一年,工作期间爱上了摄影,每一次的选择没有让我坚守,反而会引领我走向不同的方向,毕业时,我还没有确定的从业方向,唯一确定的就是要离开我所在的那个城市,去到北京,因为如果从事文化相关的工作,北京意味着更大的眼界和机会。

我先是进了一家摄影行业的互联网创业公司,把市场、新媒体运营、商务、品牌几乎全都尝试了一下,那是一个急速成长的阶段,但同时也是一个越来越迷茫的阶段:我确实什么都做,大家对我的能力也很认可,但是好像更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了,没有聚焦在一个专业的领域,就像救火队员一样,学了很多技能,每件事都能做到70分,却没有一件事情做到90分。我意识到,自己不能总像基础的执行者一样处理问题。与此同时,我身边朋友的职业发展异常清晰,大多固定在某个行业或者职位。

这种焦虑感渗透了我毕业后的两年时间,期间我也换过工作,到做传统文化的创业公司做了3个月的运营总监,但这个title反而增加了更多的迷茫,自身积累不够的时候所有外在名声都很像暗自的讽刺。决定换工作时也尝试过海投,但大多公司都有明确的招聘要求,而我更像个“杂家”,什么都会,什么都不精,对很多公司来说都是鸡肋。同时,因为没有在大公司工作过,在处理事情的逻辑性、综合思考的能力、职场技巧、团队配合等等方面,我都很欠缺。我明白,自己需要在一个地方深入发力,所有的能力要么触类旁通,要么融会贯通,但是不能够浅尝辄止。

此时,我已经基本将兴趣聚焦在摄影上,于是我决定暂停工作,做自由撰稿人和摄影师,帮人拍写真,也承担一些新媒体策划。

那段时间做得很开心、自由,赚得也不少,我也会想,是不是就应该这样走下去,或者成立一间小工作室?但我发现,我就算每天工作12个小时,连着三个月无休累到透支,个人发展的天花板却触手可及,我的成熟度、资源、背景,都决定了我很难有质的飞跃。

随后刚好机缘巧合,我来到一家还算比较成熟的公司做摄影制片。这个职位很奇妙,是一个和我匹配度特别高的发展方向:你要有各方面的资源,要和模特、化妆师、摄影师、客户等各种人打交道;你还需要商务、谈判、运营的技能,最好还得懂摄影和艺术。

但不久后,我也开始纠结具体的发展方向,不知道该选择影视制片还是摄影制片:前者大众、产业成熟;后者还相对小众。纠结的时候,我开始广泛地和其他行业的人聊天寻求意见,有一次和猎头公司的朋友聊,我问她:摄影制片这个行业似乎还不够成熟,我应不应该换去做影视制片?

她问我:你觉得摄影制片是什么?我答了一些空泛的内容。她说:你连这个行业是什么你都不知道,怎么就能说不够成熟、完善,现在坚持下去不太合适呢?不要盲目做决定,在你根本不了解一件事的时候。

我有种如梦初醒的感觉,于是把自己放到“我不知道摄影制片是什么,我要去寻求它是什么”的位置上,去找时尚杂志、商业摄影的业内人士去聊,了解在拍摄中对制片的需求,再慢慢查一些国外的资料。很多时候我们都在纠结,但却陷入的是空想;当我懂得这个行业真正在做什么的时候,我才做出了自己适合摄影制片的决定。

在选择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问题是我思考了很久的:到底做选择是通过尝试更简单,还是通过思考、阅读、参考他人的经验更简单?最后答案是,两者都需要,一味的思考或执行都是无用的。

我是偏实践型的人,但我仍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思考,把自己当作一个公司去运作分析。我会画出思维导图,包括自己从事过什么,有哪些知识储备;会去排演自己的目标职业,再分析这些职业所需的素养,考虑自己作为一个产品是否已经具有相应的素养,如果不具有,是否有足够的动力和坚持去培养和学习。

当我不断地分析自己,不断加深对自我的思考和认识,我对自己的信任度也变得越来越高,也就越来越能够做出适合自己的决定,同时我也能够承担决定带来的一切后果。

如果我不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我会筛选出1-3个选项,跟这些选项中的行业前辈聊天,通过聊天和反思 ,最后确定相对合适的选择。当我确定发展方向后,我就会更多地列出我的长板和短板,然后想办法弥补短板。比如,学历不够好是我的短板,所以我在计划通过进修、留学来弥补。

自己的短板是最难面对的,很多人会因此逃避,或者让它成为自己的限制,比如英语不够好就不敢出国。但其实,要么就不去改变,要么就勇敢去改变。最痛苦的状态就是,你并没有安于现状,但却陷入“我想改变,但我不敢”的纠结,这就完全是一种无谓的内耗,还不如勇敢向前一步。

95%的职业生涯问题,原因都不在工作本身

卢美妏,职业生涯咨询师,KY特约课程讲师

很多人来向我咨询时,都很想要一个答案:我很困惑,到底应该怎么选择?我该不该放弃这份工作?但实际上,我无法给出具体的建议,只能帮助你们整理、呈现不同的画面;只有你才是自己的专家,是自己的导演、编剧、演员。你需要自己从困惑的表面深入下去,找到底层的、根本的问题是什么。

根据美国职业生涯学会的统计,80%的职业生涯问题都不是职业生涯问题,而从我的经验来看,华人世界的这一比例超过95%

他们的困惑不来自于工作本身,而是因为找不到自我。这可能与文化有关,华人与自己的家庭捆绑很深,从小到大,在学校、专业、工作、地点的选择上都容易受到家人的影响,他们可能等到20多岁才突然发现没有自己决策过,但那时面对的问题已经不再是考试就可以解决的;没有一份工作是完美的,你需要去判断、去了解、去决定。如果你找不到自己是谁,你就无法回答成年以后遇到的问题。

要解决职业迷茫问题,我们通常会从两个大的方面出发:“想做”什么和“能做” 什么。

一、“想做”什么,分为价值和兴趣两个方面:

1. 价值,就是意义感,指的是我做什么事情觉得有意义。

我们要做能够符合自己的、重要的事情才能坚持下去,如果我们做的事情是内心认为没有意义、浪费生命的,往往就会难以持久,无论是常常换工作或是换男女朋友的人,都可能源于此。

2. 兴趣,也就是我喜欢什么、热爱什么。

如果做的是有兴趣的事情,能量就会源源不绝,工作效率也会更高,就好像我们在上无聊的课时会昏昏欲睡,出去玩的时候则兴致昂扬。

我遇到的很多“人生赢家觉得生无可恋”的案例,问题都是出在没有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兴趣。在此前人生的每一步都是随波逐流,没有想过自己喜欢什么、要做什么,直到走上了看似成功的位置,才发现这一切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她的表面问题是不适合现在的工作,但是核心问题是她一直活在别人的期待里,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和兴趣是什么。

我通常会教那些没有思考过自己想做什么的人做个排序:列出所有的条件和价值,如果一定要排出顺序,那么它们在你心里的排序是什么?

排序的时候,每一个条件都要列得很具体:

  • 比如“钱多”,那么多少钱才算多,一个月收入多高是可以满足的?

  • 比如“同事关系融洽”,那么可以举一个例子吗?

价值和兴趣来源于广泛的认知。

你需要时不时检查自己的朋友圈,如果你的好友一半以上都是身边熟悉的同学/同事,那其实是一个很危险的现象。这表明你没有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兴趣,需要去广泛地接触人群、参加社团和活动。

不过,大部分人未必有从事自己兴趣所在工作的幸运,也无法轻易承受改变。这时,我们一般会从兴趣入手,改变不了工作性质,就去改变生活方式。

我有一个案例是35岁的国企职员,觉得活得很没意思,他觉得自己的兴趣是海。但是他已经有家、有孩子、有房贷,显然不可能放弃一切做个海员,于是我建议他去搜寻相关的兴趣群体。后来,他找到一个游艇讨论群和一个垂钓爱好群,结果第一次参加小型游艇出海活动就发现自己晕船。反而是在垂钓群里,他虽然对垂钓热情一般,却因此结交了一群朋友,都是和他一样的中年男子,至少可以在一起聊天吐槽。他的生活质量瞬间提升,一起出去旅游、钓鱼让原本无聊的人生有了出口,还和钓友一起做起了普洱的小生意。

我们鼓励人们多尝试,这不一定会让你找到真正热爱的事物,但至少你会知道这不是自己要的。回想你自己小时候做哪些事会开心,那通常会真的是你的兴趣所在。划掉一件事,继续寻找,就会越来越趋近目标。

二、“能做”,指的是你的性格和能力:

1. 性格,就是人格,比如你是内向还是外向,是开放还是封闭。如果让一个内向的人做销售的工作,ta就会感到很吃力。

2. 能力,就是我会什么、我擅长什么。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就会觉得工作辛苦、无法胜任。

能力分为两种,专业能力和可转移能力。医疗、法律、会计、编程等需要传授的能力属于专业能力;而可转移能力是在不同工作中都可以用上的能力,而且是不断累积的,比如文案、运营、策划、沟通等等,我们通常都忽略这一块,这恰恰是企业十分重视的。

我有一个案例是一个24岁的男孩,哲学系学生,毕业两年先做了教授助理,教授们建议他选择读研、读博,但他并不确定,感到很迷茫。他第一次来找我时,我注意到他穿着一件 Burberry 经典款,说很好看,他便慢慢讲出自己的向往:其实他很期待可以过上优渥的生活,比如拥有一些精致、大牌的生活用品,出入时尚又高端的派对。但由于专业原因,他认为学哲学的人不应该跟这种俗世的东西沾边。毕业后,他听从老师的建议,像大家对自己期望的那样钻研学术,去探索世界的真理,但其实内心非常矛盾。
在交谈中,我发现他是学生会的风云人物,很擅长与人互动沟通,筹办了许多活动,于是建议他抛开对哲学专业出身的自我限制,重新做评估。测试分析、前辈访谈等等都显示,他其实很适合做销售;加上他的离职成本还并不高,于是他果断去了一家手机品牌做销售,不久就有了业绩。到他29岁时,已经是一家大企业海外分公司的负责人,年薪百万,成功地把外套手表鞋子帽子皮带裤子全部都换成Burberry。他通过试验,证明自己具备销售行业的能力。

在1909年沿用至今的经典生涯规划中,规划的顺序就是先找自己,然后认识外在世界,再做合理的推断配对。但我们往往都忽视找自己的重要性,而是太习惯先向外看,去分析哪份工作有户口、哪个公司有名、哪家的工资比较高。

但是当你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时候,所有选择都会觉得不对劲,这跟找伴侣是一样的。

迷茫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而且,当你在一个问题上持续困扰时,它就是值得思考的,也说明这个问题已经给你带来了足够大的痛苦。它也总是会反映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有的人总是和领导有冲突,我可能首先就会问,你以前和老师的关系怎么样?因为这可能来自于你和生活中权威角色的关系一直不是那么理想。

因此,抓住那些令你持续困扰的问题,这是你突破和发现自己的契机。

题图来源:123rf图库

一名36岁的机器学习专业博士,能够在硅谷找到工作吗?Reddit上的一个提问又引发了大家对程序员「年龄危机」的讨论。无论是硅谷还是国内BAT等科技互联网企业,「年龄歧视」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对于那些大龄程序员而言,35岁真的就意味着他们要被市场淘汰了吗?

36岁的博士程序员,还能在硅谷找到工作吗?

一名36岁的机器学习专业博士,能够在硅谷找到工作吗?

在「码农」聚集的Reddit上,一个关于大龄程序员就业的提问引发了网友们热议。

发帖人称:自己打算攻读机器学习博士学位,毕业时可能已经36岁,比较担心因年龄大而找不到工作,不知道硅谷存不存在年龄歧视?

这个担忧不无道理,此前就有包括Facebook、谷歌等在内的很多硅谷企业被曝出过歧视或解雇大龄程序员的消息。

而著名科技公司IBM,更是从2014年开始大量解雇年龄较大的员工,并用千禧一代取代他们。

在帖子下面的评论和回复中,有人认为这样的担心是完全多余的。硅谷虽然存在年龄歧视,但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糟糕,博士学位的程序员,尽管年龄大也还是会有很多公司想要的。

但也有人认为,年龄歧视是真实的存在的,并分享了自己在硅谷一家科技公司因为年龄大而不被重用,最后被迫离职的经历。

还有一些人认为,在科技公司,博士学位并不会带来更多额外的收入和报酬,与其读博不如早点进入公司工作,多积累一些经验会带来更为丰厚的回报。

自从互联网产业兴起以来,关于程序员的「年龄歧视」问题,就一直是社交平台上被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

知乎、微博、脉脉上,关于「程序员真的有35岁这样的年龄危机吗」「大龄程序员都去哪了」「国内40岁程序员的去向」等问题比比皆是。

而大量关于IBM、谷歌、Facebook以及国内BAT等知名互联网企业解雇大龄程序员的新闻报道也在加剧了程序们「年龄焦虑」的同时,也把相关话题屡屡送上热搜。

90后员工超过70%,大厂为何更钟爱年轻人?

事实上,虽然有所夸大,但程序员的「35岁危机」,却也并非空穴来风。

根据猎聘网发布的《2019年全国互联网行业程序员就业大数据报告》显示,30岁以下的90后已经成为程序员行业的主力军,占比超70%。

另外,猎聘网统计的2015年~2019年中高端程序员求职者数据显示,30岁以下尤其是25岁至30岁的程序员从业者在5年内所占的比例一直是最高的,35岁以上的大龄程序员所占比例非常小。

从一些互联网企业的招聘要求来看,35岁也成为一个门槛,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程序员的时候甚至直接标明:35岁以上勿扰。

硅谷的科技企业也一样对大龄程序员不友好,根据相关的统计数据,在硅谷工作的职场人平均年龄集中在29至35岁之间,这远低于美国职场人42岁的平均年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硅谷更欢迎年轻人,或者说年轻的程序员。

甚至Java的创始人James Gosling就曾经在社交账号上发表了一段文字,来揭露目前硅谷对于年龄存在歧视的问题。

那么,硅谷和国内的互联网大厂们为什么更加钟爱年轻人呢?职场社交平台脉脉上的一个高赞回答或许比较好地解释了这个问题:因为年轻程序员性价比更高。

国内一些招聘网站的统计信息显示,随着程序员年龄阶段的增长,其平均月薪呈现递增态势。30岁以下的程序员平均月薪不超过1.5万元,而35岁至45岁的程序员平均月薪则为2.5万~3万。

相比较而言,年轻程序员们思维更加灵活,身体条件更好,也更加能够接受加班、赶项目等强度较大的工作,而企业所付出的薪资成本却并不需要太高。

所以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喜欢年轻的程序员,也是在追求经营上的更高性价比。

「消失」的大龄程序员们去哪了?「开挂人生」或许刚刚开始!

所有的年轻程序员都会变老,那么这些35岁以上的大龄程序员们都去哪里了呢?

多个求职平台的统计信息显示,35岁以上的程序员们主要有几个去向:一是继续留在大厂走技术、产品或者管理路线;二是跳槽到小企业或者创业公司去当高管;三是改行去做别的工作,如技术编辑;四是自己去创业。

继续留在企业里的,一般会从事技术专家、架构师、技术管理、管理、产品等岗位,这些岗位需要技术沉淀和丰富的经验,因此更加适合大龄的程序员们去做。

但这些岗位的人才数量需求一般都不是特别大,因此竞争也十分激烈,所以除了过硬的技术实力外,还需要掌握一些其他技能,对程序员能力要求较高。

选择跳槽的,一般会选择去一些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的企业,在这些企业他们会拿到更高的职位和更丰厚的薪资待遇。

而一些有着更高的追求和理想的大龄程序员们,则会选择自己创业或者合伙创业,希望能够打造「硅谷式」的传奇。

所以综合来看,程序员的「35岁危机」确实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将被市场淘汰。相反,对于有实力的人来说,这恰恰是他们开启一个人生新阶段的起点。

纵观国内外互联网公司大佬,比尔盖茨、扎克伯格、马化腾、雷军、周鸿祎、张一鸣等,都是程序员出身,大部分也都是30岁之后才开始创业。

所以被大厂「抛弃」的大龄程序员们,也不必太过担心,35岁不是终点,而属于你们的「开挂人生」或许才刚刚开始!

小编是个多年开发经验的程序员。如果你想要学好Java,在学习过程中,身边没有一个能够指导你学习的人,可以到这个Java学习裙,里面最新学习路线和教程,不管是计算机专业想要往Java开发方向发展,还是零基础想转行,都可以跟着教程学,有什么不懂的可以在里面问,这就是Java学习裙。前面三个输入494,中间三个输入801,后面三个输入93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解决问题找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