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神经元损伤怎么治病患者有家族史吗?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由用户提供并上传,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邮箱。资料中的图片、字体、音乐等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中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广告使用和商用。

    前几日,霍金去世的消息刷遍各大媒体。

  霍金是当今最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时间简史》的作者,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也是世界最著名的“渐冻人”(ALS),自21岁确诊以来,他一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斗争,并在此期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学成就。

  他曾说:“宇宙之所以对我有意义,是因为它是我所挚爱的人们的家。” 在关注宇宙的同时,他也一直关注着与他患有同样疾病的人们。2014年,霍金曾参加风靡全球的“冰桶挑战”,呼吁更多人了解和关注“渐冻人”。

  那么,渐冻人症究竟是种什么病?患者的真实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5%的“渐冻人”有家族遗传史

  航空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邢岩介绍,“渐冻人”是一组运动神经元疾病的俗称,主要类型是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简称ALS),因为特征性表现是肌肉逐渐萎缩和无力,身体如同被逐渐冻住一样,故俗称“渐冻人”,表现为肌肉逐渐无力以至瘫痪,以及说话、吞咽和呼吸功能减退,直至呼吸衰竭而死亡

  有5%ALS患者有家族遗传史。导致发病风险增加的环境因素很难确认,某些职业,包括意大利足球运动员出现ALS丛集发病,以及从事军事服务、吸烟或暴露于杀虫剂、铅、有机毒物和电磁放射等环境中,都被认为可能是环境危险因素。

  近20%的“渐冻人”被误诊

  航空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邢岩介绍,国内目前尚无als的流行病学数据,中国估计应该约有10万-20万ALS患者,患者平均寿命在3-5年之间,40-50岁为高峰发病年龄,男性好发,发病率约为1.5/10万。

  国内“渐冻人”领域的知名专家,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樊东升曾介绍说,临床中将近20%的ALS患者是被误诊的。

  他同时指出,这与诸多因素有关。

  对于很多基层医院的医生来说,ALS是相当少见的一种疾病,“大多数神经内科医生都没见过这种病例或认识不足,可能存在误诊的情况。”除此之外,很多患者由于缺乏对ALS的认识,在出现症状就医时也存在科室选择不当的问题,“不少病人反而会去骨科、耳鼻喉科就诊等,这也延长了疾病的确诊时间。

  很多ALS患者初期可能表现出一些骨科疾病症状,但其实病变部位并不在此,我也遇到有病人甚至是在其他医院、科室做完手术后又过来就诊的。”从发病到诊断之间的时间与患者后期状况有很大关系,快速、明确的诊断并尽快开始规范的治疗对于多数病人(除去部分就诊时情况已经较严重的患者)来说,可以延缓疾病的进程。

  “比较理想的情况下,患者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内即可确诊,一般来说,病人如果能在3个月左右的时间内确诊,就已经算早期了,通常ALS临床确诊时间在半年-1年之间是很常见的,有些患者甚至更长。”

  临床中也经常出现一些病人因不熟悉病情而挂错号的情况,樊东升表示,这在ALS患者中也很常见。另一方面,ALS在发病早期所损害的部位相对比较局限,在病情表现并不充分时,即便在专科医院,也只能是高度怀疑,无法确诊,但之后通过定期的随访,可以尽早确定,有些治疗措施在怀疑阶段就可以开始进行。

  容易误诊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随着诊断水平的提高,之前曾被诊断为ALS的患者,现在得以根据病情细化分类。

  肌电图是渐冻症确诊重要途径

  樊东升表示,ALS的诊断并不存在“金标准”,无法通过某项检查确诊。

  目前,临床中早期诊断比较重要的一项便是肌电图,但肌电图也不是一种特异性诊断方法,但肌电图可以帮助区别病变系肌原性或是神经元,另外,结合临床表现也是ALS诊断的一个重要方面。

  樊东升介绍,肌电图对于操作人员的水平还是有一定要求的,“如果肌电图操作不规范,反而有可能会误导医生的诊断”。如果患者上肢有问题,根源可能是ALS、脊椎病及神经元损伤等,肌肉的选择就很重要,如果怀疑病人为ALS,除了上肢肌肉外,还需选取下肢及其他部位的肌肉,但肌肉的选择跟医生也有很大关系。

  “这也是我们跟国外一个很大的区别,国外肌电图一般由神经科医生进行操作,国内长期以来形成的现状是交由技术人员进行操作,但技术人员对临床往往缺乏了解,临床医生对肌电图也不够熟悉。”

  走进“渐冻人的真实生活

  媒体曾报道过家住北京市通州区,在2012年被确诊为患有ALS的孔庆英老人的生活。

  孔庆英的老伴赵岐升介绍,从2012年开始出现疑似症状,家人能明显感觉到不对劲,“之前我们经常各地旅游,从2010年开始我老伴就不太愿意再跟我出去,到2012年,明显发现她走路时会走偏,后来也不再愿意跟我到超市、菜市场买菜。

  老伴总说自己颈椎不舒服,我们就以为是颈椎有问题,到医院骨科就诊,后来还进行了颈椎手术,但手术之后,走路不稳的症状还是没有改变,来回晃悠,后来医生建议我们去北医三院,医生怀疑不是颈椎的问题,并做了肌电图检查,后转入神经科,通过用反排查法,先后排除了很多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后,最终在2012年7月13日确诊。

  “那会有人扶着的话,我老伴还能正常走路,上厕所也可以自理。但到2012年12月份,症状就开始严重了,自己已经无法上厕所,原来洗澡时我帮她放好水,她基本可以自己进行,后来就得我帮她搓洗。”

  老人家中有两位保姆照看老人并负责喂饭、擦拭等,赵岐升说,“一开始只有一个保姆,后来一个保姆慢慢不能胜任了,就又请了一位。”至于生活状态,老人介绍,老伴发病两年多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一些吞咽困难的症状。之前曾服用过一段时间药物,后来根据病情及医生建议,已经不再服用药物。“总体来说负担还是比较大的,”老人说道。

  延长生存+提高生活质量

  目前的治疗措施主要有两个意义,即一方面延缓疾病进展过程,延长患者生命,另一方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至于积极的治疗措施大约能将患者的生命延长多久,樊东升解释,具体的情况因人而异,对于确诊较晚,神经元丢失较多的病人,药物的作用也有限,因为神经细胞不可再生,而要维持呼吸、吞咽等正常功能需要一定数量的神经元。

  相反,如果病人在发病早期就能够就诊,樊东升介绍,剩余的神经元数量较多,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等措施尽量延缓疾病进展,这种延缓也在一定意义上为下一步的治疗争取了时间。

  护理人员需有专业知识

  渐冻人的护理与普通病人的护理有很大的差别,邢岩表示,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方面,患者肌肉瘫痪,行动不便,一般来说,每两个小时需要进行一次翻身、拍背。另外,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在后期往往出现吞咽功能受损,口水等容易引起吸入性肺炎,肺部感染几率特别高,很多病人后期经常处于感染之中。第三,后期呼吸衰竭时呼吸机需长期佩戴不可摘,但病人意识清醒,可能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对护理工作也有一些特殊要求。

  总的来说,护理人员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最好是专业的护理人员,比如说,后期需要为病人吸痰,护理人员如果操作不当,很难保证患者气道通畅,护理不到位病人也容易出现褥疮。2-3个人照护一个人是比较理想的状态。

  运动神经元病是以损害脊髓前角,桥延脑颅神经运动核和锥体束为主的一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以肌肉萎缩、肌无力等症状为最常见。如:说话不清,吞咽困难,活动困难、呼吸困难等等。最后在病人有意识的情况下因无力呼吸而死。除了少数遗传性病人外,大部份人得病的原因还未查明。

  运动神经元病 - 简介

  运动神经元病属神经内科疾病,是一组主要侵犯上、下两极运动神经元的慢性变性疾病。病变范围包括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元、大脑皮质锥体细胞以及皮质脊髓束、皮质延髓束。临床表现为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所引起的肌萎缩、肢体无力和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体征。

  运动神经元病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进行性脊肌萎缩症、原发性侧索硬化和进行性延髓麻痹。各种类型的运动神经元疾病的病变过程大都是相同的,主要差别在于病变部位的不同。可将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看作是本组疾病的代表,其它类型则为其变型。

  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在早先时期与运动神经元疾病具有完全等同的含义,特指先有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之后又有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一个独立的疾病。但后来发现还有另外两种变异情况,即病程中始终只累及上运动神经元或下运动神经元,前者称为原发性侧索硬化,后者称为脊髓性肌萎缩。但有些文献仍沿用运动神经元病来专指肌萎缩侧索硬化。

  多数学者习惯根据上、下运动神经元受累的不同组合,将运动神经元病分为肌萎缩侧索硬化、原发性侧索硬化和脊髓性肌萎缩三种类型。肌萎缩侧索硬化与多种相关疾病有共同的病理基础,这些疾病包括原发性侧索硬化、ALS-痴呆、ALS-相关性额叶痴呆、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多系统萎缩和lewy小体病。病理检查发现这些疾病同样含有泛素阳性包涵体和透明团块包涵体,只是损伤了不同的解剖部位而出现各种各样的临床组合。

  运动神经元病 - 发病机制

  确切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清楚。研究主要集中在铜锌超氧歧化酶基因突变学说、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学说、自身免疫学说和神经营养因子学说。

  1. 铜锌超氧歧化酶基因突变学说

  研究表明,20% 的家族性ALS 有SODI(Cu/Zn 过氧化物歧化酶)基因突变。该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21q22.1,其突变可致SODl 活性丧失,使超氧化的解毒作用减弱,致自由基过量积聚,细胞损伤。一些散发性的ALS 可能也存在2lq22 位点的突变。

  2.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学说

  兴奋性氨基酸包括谷氨酸、天冬氨酸及其衍生物红藻氨酸(KA)、使君子氨酸(QA)、鹅膏氨酸(IA)和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兴奋性氨基酸的兴奋毒性可能参与LIS 的发病。谷氨酸与NMDA 受体结合可致钙内流,激活一系列蛋白酶和蛋白激酶,使蛋白质的分解和自由基的生成增加,脂质过氧化过程加强,神经元自行溶解。此外过量钙还可激活核内切酶,使DNA 裂解及核崩解。ALS 的病变主要局限在运动神经系统可能与谷氨酸的摄取系统有关。

  这个摄取系统位于神经胶质细胞及神经细胞的细胞膜,能迅速将突触间隙的谷氨酸转运到细胞内,终止其作用。研究发现ALS 的皮质运动细胞、脊髓胶质细胞和脊髓灰质细胞的谷氨酸摄取系统减少。动物实验研究也显示小鼠鞘内注射KA 及NMDA 可致脊髓神经元变性。

  ALS患者脑脊液和血清中抗神经元抗体的增加提示其发病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如存在于ALS患者血清中的L 型电压依赖性钙通道抗体可与该通道蛋白结合,改变其电生理特性,造成神经元损伤。

  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脊髓前角细胞减少,伴胶质细胞增生,残存的前角细胞萎缩。大脑皮质的分层结构完整,锥体细胞减少伴胶质细胞增生。脊髓锥体束有脱髓鞘现象,而运动皮质神经元细胞完好,表明最初的改变产生于神经轴突的远端,逐渐向上逆行累及大脑中央前回的锥体细胞,此种改变又称为逆行性死亡。一些生前仅有下运动神经元体征的ALS 患者,死后尸检可见显著的皮质脊髓束脱髓鞘改变,表明前角细胞功能受累严重,掩盖了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体征。还有一些临床表现典型的ALS,其病理改变类似于多系统变性,即有广泛的脊髓结构损害,脊髓前角、锥体束、脊髓小脑后束、脊髓后索的神经根间区、Clarke 核以及下丘脑、小脑齿状核和红核均有神经元细胞脱失和胶质细胞增生。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可以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的神经细胞发现异常的泛素阳性包涵体。这些包涵体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线团样包涵体,电镜下包涵体为条索或管状,通常带有中央亮区为嗜酸或两染性。被一淡染晕区包绕,在HE 染色中不易见到。

  (2)透明包涵体,为一种颗粒细丝包涵体。细丝直径为15~20nm,颗粒物质混于细丝间形成小绒球样致密结构,外周常有溶酶体样小体及脂褐素等膜性结构包绕。

  (3)路易体样包涵体,为一圆形包涵体,由不规则线样结构与核糖体样颗粒组成,中心为无定形物质或颗粒样电子致密物,这些物质包埋于18nm 细丝中,排列紧密或松散,外周有浓染的环,类似路易体。

  (4)Bunina 小体,是ALS 较具有特异性的病理改变。这些包涵体主要分布于脊髓的前角细胞和脑干运动核神经细胞,也可以出现在部分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的海马颗粒细胞和锥体细胞、齿状回、嗅皮质、杏仁核、Onuf 核、额颞叶表层小神经元和大锥体细胞胞质中。

  该病起病隐袭,常无外感温热之邪,灼肺伤律的过程,大多一旦出现症状,便主要表现为虚损之象。因此本病主要是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如劳倦过度,饮食不节,久病失治等因素损伤脾胃肝肾,致气血生化乏源或精血亏耗,则筋脉肌肉失之儒养,肌萎肉削,发为本病。

  脾为后天之本,津液气血生化之源,主四肢肌肉主运化主涎;胃主受纳,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布散于全身。脾胃虚弱,或因病致虚,由虚致损、损伤脾胃,使脾胃受纳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不足,无以生肌,四肢不得禀水谷之气,无以为用,故出现四肢肌肉萎缩,肌肉无力,甚至吞咽困难,咀嚼无力,口张流涎。脾虚累及肺脏、肺主气主声,故出现语音含糊,构音不清,呼吸气短。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生髓,先天禀赋不足,精亏髓少,或劳倦伤肾,肾气亏虚,不能温煦脾阳,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以濡养肌肉筋脉,即出现四肢肌肉萎缩、肢体无力。肾为作强之官,肾气之充沛,又需脾胃之补养,脾肾两虚则骨枯髓虚,形瘦肉萎,腰脊四肢痿软无力。

  肝藏血,主筋,主风,主动;肾藏精,主骨主髓。先天不足,肾精亏虚,或房事不节,或劳役过度,精损难复,阴精亏损,虚阳浮动,肝血不能濡养筋脉,虚风内动,故见肌束颤动,肢体痉挛。但凡肌肉震颤跳动,腰反射亢进者,责之于肝。

  (四)湿热浸淫,虚实夹杂

  脾土恶湿喜燥,肝脏体阴用阳,肺朝百脉,通调水道。脾虚失运则聚湿化热,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由是阴火内炽。阴火主要是下焦肝肾之火,肝经湿热浸淫,流注于下,筋骨萎软无力。另外,脾胃虚弱,内生湿热,阻碍运化,精微物质不能上输于肺,百脉空虚,肌肉组织失养。故本型为虚实夹杂之证。

  运动神经元病 - 症状体症

  根据受损最严重的神经系统部位而定,临床症状也根据病变部位不同而各异,具体分型如下: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最常见。发病年龄在40-50岁,男性多于女性。起病方式隐匿,缓慢进展。临床症状常首发于上肢远端,表现为手部肌肉萎缩、无力,逐渐向前臂、上臂和肩胛带发展;萎缩肌肉有明显的肌束颤动;此时下肢则呈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症状通常自一侧发展到另一侧。基本对称性损害。随疾病发展,可逐渐出现延髓、桥脑路神经运动核损害症状,舌肌萎缩纤颤、吞咽困难和言语含糊;晚期影响抬头肌力和呼吸肌。ALS主要临床特征:上、下运动神经元同时损害。

  2. 进行性延髓麻痹:病变仅仅局限于脊髓前角细胞,不影响上运动神经元。此类型可以根据发病年龄和病变部位分为:

  (1)成年型(远端型):多发生在中年男性,由上肢远端开始,自手向近端发展,有明显的肌萎缩和肌无力、腱反射减退、肌肉肌束颤动,可以发展到下肢或颈项肌肉,引起呼吸麻痹。极少数可以从远端向近端发展。

  (2)少年型(近端型):多数在青少年或儿童期起病,有家族史,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显性遗传。临床以骨盆带和下肢近端肌肉无力与肌肉萎缩,行走时步态摇摆不稳,站立时腹部前凸,进而肩胛带与上肢近端肌肉无力与肌肉萎缩,有前角刺激表现(肌束颤动),仰卧位不易起来。

  (3)婴儿型: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在母体内或出生一年后内发病。临床表现为四肢和躯干的肌肉无力和萎缩。因此,在母体内发病的胎儿是感胎动明显减少或消失,出生后发病的患儿哭声微弱、明显紫绀、全身弛缓性肌肉无力和肌肉萎缩。萎缩以骨盆带和下肢近端开始,向肩胛带、颈项部和四肢远端发展。颅神经支配的肌肉也极易损害。但临床少见肌束颤动。智力、感觉和植物神经功能相对完好。

  3. 进行性肌萎缩症:多发病于40岁以后,病变早期出现延髓损害的症状,病人可有舌肌萎缩纤颤、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和语言含糊等。后期因损害桥脑和皮质脑干束,可以合并假性延髓麻痹的表现,如侵犯皮质脊髓束侧有肢体腱反射的亢进和病理反射阳性。

  4. 原发性侧索硬化症:中年男性发病较多,临床呈现缓慢进展的肢体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肌无力、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征阳性。一般少有肌肉萎缩,不影响感觉和植物神经功能。可以侵犯脑干的皮质延髓束,表现为假性延髓麻痹。

  临床表现为缓慢进展的强直性肌肉无力,在原发性侧索硬化中是肢体远端部位的肌肉无力,在进行性假性延髓瘫痪中则以后组颅神经支配的肌肉的无力症状为主。肌肉束颤与肌肉萎缩可能发生在许多年以后,这些疾病通常在进展若干年以后才造成病人活动能力的全部丧失。

  运动神经元病 - 流行病学

  美国报告ALS 的发病率(每年新发病例)为2/10 万~4/10 万,患病率为4/10 万~6/10 万。国内尚无确切的流行病学资料。

  ALS 有家族性和散发性两种类型,散发性以男性多见,男女之比约为1.5∶1~2∶1。中年后起病,多数患者为50~70 岁,平均发病年龄为55 岁,40 岁以下发病也有报告,20~30 岁发病约占5%。家族性ALS 占5%~10%,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男女发病率相等,发病年龄较早,平均为49 岁。

  运动神经元病 - 诊断标准

  1994 年世界神经病学联盟为了进行大规模的ALS临床治疗研究,提出了一个ALS的筛选诊断标准,该标准对临床实践并不实用。1998 年Rowland 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提出以下诊断标准:

  ALS必须具备的条件

  (1)20岁以后起病。

  (2)进展性,无明显的缓解期和平台期。

  (3)所有患者均有肌萎缩和肌无力,多数有束颤。

  (4)肌电图示广泛失神经。

  支持脊髓性肌萎缩(SMA)的条件

  (1)上述的下运动神经元体征。

  (2)腱反射消失。

  (4)神经传导速度正常。

  (1)具备支持脊髓性肌萎缩诊断的下运动神经元体征。

  (4)多为消瘦体型。

  (1)上述下运动神经元受累体征。

  (2)肢体有肌无力和肌萎缩但腱反射保留,有肌肉抽动。

  原发性侧索硬化的诊断标准

  (1)必要条件:①成人起病;②无中风史或支持多发性硬化的缓解复发病史;③家族中无类似病史;④痉挛性截瘫;⑤下肢腱反射亢进;⑥Babinski 征阳性或有踝震挛;⑦无局限性肌无力、肌萎缩及肢体或舌肌束颤;⑧无持续性的感觉异常或肯定的感觉缺失;⑨无痴呆;⑩肌电图无失神经的证据。

  (2)符合和支持诊断的条件:①假性延髓性麻痹(吞咽困难、构音障碍);②上肢的上运动神经元体征(手活动不灵活、轮替动作缓慢笨拙、双臂腱反射、活跃、Hoffmann 征阳性);③痉挛性膀胱症状;④MRI 示运动皮质萎缩及皮质脊髓束高信号;⑤磁共振光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e)有皮质乙酰天门冬氨酸缺失的证据;⑥运动皮质磁刺激示中枢运动传导损害。

  (3)诊断原发性侧索硬化还应注意排除下列疾病:①MRI 排除多发性硬化,后脑畸形、枕骨大孔区压迫性损害、颈椎病性脊髓病、脊髓空洞和多发性脑梗死;②血液检查排除维生素Bl2 缺乏、HTLV-1(human T lymphocyte leukemia virus)、极长链脂肪酸(排除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Lyme 抗体、梅毒血清实验、免疫电泳(排除副蛋白血症);③脑脊液检查排除多发性硬化、HTLV-1 感染和神经梅毒。原发性侧索硬化的临床为排除性诊断,确诊要靠尸体解剖。

  运动神经元病 - 检查

  1.血液检查 血常规、血清免疫学及血生化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2.脑脊液检查 CSF 压力正常,细胞数正常或略增高,蛋白轻度增高,患者脑脊液和血清中抗神经元抗体可增加。

  1.神经肌肉电生理检查 表现为广泛的神经源性损害。

  急性神经源性损害(失神经后2~3 周)的特征为纤颤电位、正锐波、束颤电位和巨大电位,慢性失神经伴有再生时,表现为肌肉轻收缩时运动单位动作电位时限增宽、波幅明显升高及多相波百分比上升,肌肉大力收缩时可见运动单位脱失现象。

  2.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可测定中枢运动传导时间,对确定皮质脊髓束的损害具有重要价值。

  3.肌肉活检 有助于鉴别神经源性肌萎缩。

  运动神经元病 - 区分

  ALS的鉴别诊断比较复杂,根据Belsh 和Schiffman 的统计,本病早期有27%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在爱尔兰的国家ALS 登记处有10%的病例为误诊。中晚期的ALS诊断并不困难,但在疾病早期需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

  脊髓型颈椎病可以表现为手肌无力和萎缩伴双下肢痉挛,而且颈椎病和ALS 均好发于中年以上的人群,两者容易混淆。由于颈椎病引起的压迫性脊髓损害很少超过C4,因而舌肌和胸锁乳突肌肌电图检查发现失神经现象强烈提示ALS。超过一个神经根分布区的广泛性肌束颤动也支持ALS 的诊断。颈椎病性脊髓病时MRI 可显示脊髓受压,但出现这种影像学改变并不能排除ALS。一方面有些患者虽然影像学有颈髓受压的证据,但并不一定导致出现脊髓损害的症状和体征,另一方面,颈椎病可与ALS 同时存在。

  是继颈椎病性脊髓病后最容易与ALS 混淆的疾病,Brannagan(1999)复习20 例IBM,其中半数早期误诊为ALS 或周围神经病。两者的共同症状为手肌或四肢远端肌萎缩,腱反射消失,无感觉障碍和感觉异常(IBM合并周围神经病除外)。

  IBM 患者指屈肌无力通常较为明显,而在ALS 到晚期其他手肌明显受累时才有指屈肌无力,且第1 骨间肌多无萎缩。IBM 常有明显的股四头肌萎缩伴上楼费力和起立困难,但无束颤和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体征。IBM 患者的肌肉活检可见镶边空泡和炎症浸润可资与ALS 鉴别。

  3.多灶性运动神经病

  是一种周围神经病。因其有明显的肌无力和肌萎缩伴肌束颤动,而腱反射正常或亢进,容易与ALS 或SMA 混淆。神经电生理检查发现运动传导阻滞、运动神经活检发现脱髓鞘改变及IVIG 试验性治疗有效支持多灶性运动神经病。磁共振光谱有皮质乙酰天门冬氨酸缺失及运动皮质磁刺激发现中枢运动传导障碍提示ALS。

  与ALS 的共同点是两者均有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的症状和体征。Kennedy-Alter-Song 综合征还有以下特点可资与ALS 鉴别:①X 连锁遗传方式;②姿位性震颤伴乳房肿大;③无上运动神经元的症状丧失;⑦基因分析有三核苷酸(CAG)重复增多。

  5.氨基己糖苷酶缺乏症

  又称GM2 神经节苷脂累积病或Tay-Sach disease。因有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体征易与ALS 混淆。不同之处为前者多为儿童或青少年起病,进展缓慢,有小脑体征,有些患者可伴抑郁性精神病和痴呆。

  病因未明。其特点为广泛束颤不伴肌无力、肌萎缩和腱反射异常。正常人在疲劳、寒冷、焦虑、剧烈运动及抽烟和喝咖啡时容易出现。EMG有自发性电活动,但无运动单位的形状改变。在少数情况下束颤可为ALS 的首发症状,应引起注意。肌束颤动高度提示运动神经元核周病变,除多灶性运动神经病和淀粉周围神经病外,其他周围神经病罕见。肌病患者出现束颤时应警惕合并周围神经病的可能。

  又称单肢脊髓性肌萎缩(monomelic spinal muscular atrophy)或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特点为20 岁左右起病,临床表现为肌萎缩、肌无力、肌束颤动和痉挛。症状进展1 年左右停止,MRI 可正常或见脊髓萎缩。一些患者早期表现为平山病,以后发展为ALS。

  咽喉部位受累者须与以延髓麻痹为首发症状的ALS鉴别,前者有典型的肌无力和病态疲劳,休息后好转。新斯的明试验阳性,肌电图正常,重频刺激试验阳性。有些ALS 患者应用新斯的明后肌无力症状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应注意与重症肌无力鉴别。

  是指瘫痪型脊髓灰质炎患者在患病20~25 年后出现缓慢进展的肌无力和肌萎缩,多见于肌萎缩后遗症最严重的部位,偶尔累及其他未受累肌群。进展缓慢、无上运动神经元的体征以及几乎不累及生命可资与ALS鉴别。

  10.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ALS症状群

  国外已有近20 个病例报告。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可合并单纯下运动神经元、单纯上运动神经元体征和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体征,其中84%的患者抗甲状腺治疗后ALS 症状群获得改善。甲亢患者出现这些可逆性ALS 症状群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但可以肯定是神经系统受累,而非甲状腺肌病。

  尽管有许多研究显示ALS 患者的肿瘤发病率与正常人相比并不增加,但一些合并肿瘤的ALS 患者在肿瘤切除之后,ALS 的症状和体征可以完全消失。表明二者在病理发生机制方面有一定联系。淋巴瘤与ALS 的关系似乎更为密切,尽管淋巴瘤合并单纯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时可能与运动性周围神经病有关,但国外学者报告61 例ALS 合并淋巴瘤,其中半数以上合并上运动神经元体征,而在尸检病例中,又有半数以上可见皮质脊髓束受累。少数(不到10%)患者免疫抑制治疗后ALS 的症状可缓解。

  12.中枢神经的多系统变性

  临床上典型的ALS 症状群可合并痴呆、帕金森症状群及小脑体征等,被称为ALS 叠加综合征,此时应与多系统萎缩、CJD、Al病(HAM)、Lyme 病、梅毒和多发性硬化有时也可引起类ALS 症状群。

  14.中毒性周围神经病

  铅、汞、有机磷和有机氯杀虫剂等引起的中毒性周zheimer 病、Huntington 舞蹈病和Machado-Joseph 病等鉴别。

  亚急性联合变性、人类T 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相关性脊髓围神经病有时可出现类似于ALS 的临床表现,应注意鉴别。

  运动神经元病 - 治疗方案

  长期以来ALS 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1995 年力鲁唑(力如太)作为ALS 的标准治疗药物上市后,经过大量的临床验证发现该药可延长ALS 患者处于疾病轻、中度状态和存活的时间,推迟ALS 发生呼吸困难的时间,但不能使已经出现的运动障碍获得改善。该药主要是通过抑制突触前谷氨酸的释放,阻滞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抑制神经末梢和神经细胞体上的电压依赖性钠通道而发挥作用。

  用药方法为50mg,2 次/d,口服,疗程为1~1.5 年。该药耐受性好,常见副反应有恶心、乏力和谷丙转氨酶升高。ALS 的对症治疗对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物理治疗可延缓肌萎缩的进展,预防关节挛缩。吞咽功能障碍时应及时插胃管或行胃造瘘手术,保证营养供应,避免呛咳导致的吸入性肺炎。发生呼吸困难时应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

  对劳累性呼吸困难的患者可给间歇性正压辅助呼吸,此种辅助呼吸器材体积小,操作方便,可随身携带,患者容易接受。对有痛性痉挛或严重痉挛状态的患者可给卡马西平0.1,3 次/d 或巴氯芬,初始剂量为5mg,3 次/d,以后每3 天增加5mg,有效剂量范围为30~75mg,最大剂量可达100~120mg。

  运动神经元病 - 预后及预防

  预后:ALS病程多为3~5 年,有时可长达10 年以上。少数患者呼吸肌和吞咽肌较早受累,病情进展迅速1~2 年内,死亡。50%的患者平均存活时间为2.5 年。

  预防:尚无有效的预防方法,对症处理,加强临床医疗护理,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运动神经元损伤怎么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