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病中医辨证论治治疗心力衰竭效果怎么样?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的效果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的效果

剩余 3 页未读, 请下载后查阅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由用户提供并上传,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邮箱。资料中的图片、字体、音乐等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中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广告使用和商用。

剩余 3 页未读, 点击查看更多

  普通人对癌症极为恐惧,都认为一旦患上癌就是个“无底洞”,是治不好的,只能等死。但今天还要跟大家说的是,有一种病其实对人们的健康也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这种致命的疾病是心力衰竭,简称心衰。

  近年来,我国难治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呈显持续上升趋势。

  难治性心力衰竭是慢性心力衰竭的晚期表现,亦称终末期心力衰竭,为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治疗难度大,远期预后差,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5年间病死率高达50%。因此,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对防范心力衰竭显得尤为重要。

  一、心力衰竭分左右

  68岁的王老伯经常感觉活动后气促,走楼梯都气喘吁吁的。夜间睡觉时还经常因为呼吸困难而憋醒,被迫从床上坐起来,才能缓过气,这些情况持续了大半年。

  在家人的陪伴下,王老伯去了医院检查就诊。心脏超声检查提示心脏扩大,医生告诉王老伯,他是患了心力衰竭,需要长期服药治疗。王老伯接到检查单有点蒙,因为他怎么也没想到是这个结果。

  那心力衰竭都有哪些表现呢?

  心力衰竭可以分为右心衰、左心衰和全心衰,还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心衰。左右心衰的基本要害是缺氧,其共同表现为呼吸困难和紫绀。右心衰的表现除了以上两项之外,由于右心不能充分接纳和排出来自下腔静脉的血液而导致体循环淤血,出现躯体、内脏淤血、水肿,包括肝脏淤血、肿大,颈静脉怒张,腹水、乏力和活动受限等。

  而左心衰由于心脏不能充分接纳和排出来自肺静脉的血液导致小循环淤血,会表现出肺淤血、肺水肿、咳嗽、咳泡沫痰、痰中带血、喘息、乏力等。全心衰可以兼有左右心衰的全部表现。有少数慢性心衰病人可能没有症状,被称之为无症状性心衰。

  二、引起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原发性心肌损害和异常是引起心衰最主要的病因。除心血管疾病外,非心血管疾病也可导致心衰。

  原发性心肌损害包括缺血性心脏病、心肌病和心肌炎、心肌毒性损害、代谢障碍和免疫损害等。其中,冠心病所致心肌缺血、梗死及瘢痕形成是引起心衰的最常见原因,约占46.8%。

  异常的心脏负荷同样会引起心力衰竭,如高血压和主/肺动脉瓣狭窄等引起心室射血阻力增加的疾病,及贫血、肾衰竭、脓毒症及妊娠等引起全身循环高动力状态的疾病。

  心力衰竭并不是无迹可寻,通常我们可以从腿部发现2个象征心衰的信号。

  第一,下肢水肿是很常见的。这种症状常常是因为心脏的泵血功能不足以将下肢的血液回流入心脏。水肿最明显的部位是脚踝,也可扩展至双下肢,甚至是腹部低垂的部位。严重者可能会出现凹陷性水肿,用手指按压水肿的部位可以出现一个凹痕,会慢慢回弹。

  第二,如果夜间睡眠时有烦躁、失眠,或有冠心病、高血压、肺心病史者出现倦怠乏力、反应迟钝、淡漠、厌食、等症状,可能是脑供血不足引起的,这是心衰的早期表现之一,最好去医院检查。

  三、心衰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近30年的医学发展使心衰成为可预防和可治疗的疾病。识别心衰高危人群,将心衰预防提高到与治疗同等的重视程度,有助于延缓或预防心衰的发生。

  高血压是心衰的首要危险因素,可引起心室肥厚、心肌损害,继而激活神经内分泌系统导致心肌细胞增生、基质纤维化、心肌重构,从而导致心衰的发生。心衰高危、存在多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或有心血管疾病的高血压患者, 血压应控制在130/80 mm Hg以下。

  糖尿病、糖耐量异常及胰岛素抵抗对于心衰发生、发展有促进作用。糖尿病是心衰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是女性患者,发生心衰的风险更高,应早期筛查、诊断及合理治疗糖尿病。

  肥胖在心衰人群中常见,心衰患者肥胖的患病率为27%~41%。肥胖引起心衰的机制是多方面的。肥胖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睡眠呼吸暂停、肾脏病及房颤等疾病的危险因素,肥胖还直接导致心脏血流动力学、心功能的改变,而这些都可能促进心衰的发生。

  四、心衰治疗,中西医结合疗效更好

  在西医的治疗方式上,心衰的治疗应采取综合性措施,首先应针对促心衰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行治疗;其次,休息、低盐饮食、洋地黄强心剂和利尿剂是心衰的经典治疗方案。休息、低盐饮食和利尿剂都可以减轻心脏负担,强心剂则可以增加心脏的工作能力。

  β-受体阻滞剂被认为是慢性稳定期心衰病人的首选药物,使用可以改善心脏功能、减少猝死风险、延长慢性心衰病人的寿命。

  此外,醛固酮抑制剂、他汀类制剂、血管扩张剂、抗心律失常药物等都可以选择性应用。心室同步化技术、埋藏型除颤起搏器、利钠肽家族制剂、细胞因子拮抗剂和干细胞移植技术等都是治疗心衰的研究热点。

  治疗心力衰竭,特别是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方法有其独特的优势。中医不仅有助于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强活动耐量,提高生活质量,甚至可改善部分患者的长期预后,为慢性心衰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与选择。

  中医学认为慢性心衰属于本虚标实之证,常见的中医证型有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阳虚水泛证、痰饮阻肺证、心阳亡脱证。

  洋地黄治疗心衰在临床上已沿用200多年。临床试验证明,地高辛(一种常用的洋地黄制剂)能减少心衰病人的症状和住院率,目前在心衰患者中仍然常规地应用着。

  心衰患者中西药联合应用可能会出现药效增强、减弱及不良反应的增加,因此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衰时需要充分考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心力衰竭是心脏病中比较常见也比较严重的疾病,如果没有预防和积极治疗,会危及生命。尽可能地了解心衰,正视心衰,才可以有效地预防心衰的发病率,让更多的病人可以逐渐恢复正常的生活,从而减少心衰病人的死亡率。

  [1] 张金月,刘启凤,杨柳等.心力衰竭研究的组学视角[J].药学学报,2020(05).

  [2] 张红蕾.什么是心力衰竭,如何预防[N].大众健康报,.

  [3] 孔爱云,聂雅萍.“治未病”思想在慢性心力衰竭护理中的作用[J].中医临床研究,2019(27).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衰病中医辨证论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