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龙泉驿区最好的医院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离龙泉驿多少公里

今天( 1月24日),记者从省卫健委获悉,按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规定,根据病例临床表现,结合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测结果, 四川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确认专家组确认我省新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7例。

截至1月23日24时,我省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15例,其中成都市7例、绵阳市2例、广安市2例、德阳市1例、遂宁市1例、达州市1例、雅安市1例。

15名患者中,(危)重症2人,其余患者病情稳定。

累计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88人,已解除医学观察1人,尚在接受医学观察187人。

确诊830例!死亡25例!出现湖北以外首例死亡

据国家卫健委统计,23日0-24时,27个省(区、市)报告新增确诊病例259例,新增死亡患者8例。新增治愈出院6例。

截至23日24时国家卫生健康委收到29个省(区、市)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830例,其中重症177例,死亡25例。20个省(区、市)累计报告疑似病例1072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5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2例,澳门特别行政区2例,台湾地区1例。

累计收到国外通报确诊病例9例。

四川省县(市、区)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医疗救治定点医院名单

四川省县(市、区)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医疗救治定点医院名单

高新区、锦江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青羊区

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

成都市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

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医院

长土镇卫生院(伍家坡分院1号楼)

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马边彝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峨边彝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理塘县人民医院传染病科

一定要平安!四川首批135名医护人员即将启程,支援武汉!

四川第一批援助湖北的医疗队

已经集结完毕,准备出发!

根据四川省卫健委的安排,将派出135人组建的第一批援助湖北的医疗队。

其中包括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省人民医院,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省第四人民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和省第二中医医院的专家。 各医院重点安排呼吸科,感染科,重症医学科或呼吸科重症医学专业的医生。

绵阳市中心医院全员进入“备战状态”

医院全员进入“备战状态”,无数的医务人员自动放弃春节假期,志愿加入防控大军。“对人民负责就是最大的孝顺”“家里已然安顿完毕,算我一个”“我还单身,刚好加入”……

全院职工干部纷纷请缨,从高年资的主任医师到青年的骨干医师,从护士长、普通护士到规培护士,纷纷志愿报名。仅护理队伍就形成了三个梯队100余人的志愿服务队伍。

致敬!绵阳四〇四医院566名医务人员主动请战到新型肺炎防控前线

绵阳四〇四医院是四川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市级医疗救治定点医院。

1月22日,在医院群、党建工作群、护理群里,大家纷纷放弃休假以及新春佳节与家人团聚的机会,自愿报名要求参加疫情防控前线。

自愿报名后,很多人退了早已预订好的火车票、飞机票。

“男人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感动时!”当天,绵阳四 四医院院长蒋正方动情地说, “看到自愿队伍名单,我偷偷地没hold住眼泪,向你们致敬!

据统计,截至1月23日15:00,主动请缨参加防控前线的医务人员共566人,其中,医疗应急梯队244人,护理应急梯队217人,应急梯队105人。

23日上午,在绵阳四〇四医院门诊导医台、医学检验科,主动请缨的医护人员又纷纷签字确认,然后回到各自忙碌的工作岗位。

“我们是医务人员,这是我们的使命。”医学检验科主任邓建军是其中的一员,对于这次主动请缨,她表示,病人需要、病情需要,“他们需要我们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家人也非常支持我的决定。”

挺身站在防控前线,怕不怕?

面对这个问题,她斩钉截铁地对记者说:“不怕!”

为爱请战!市三医院白衣天使吹响抗击疫情集结号

为有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和集中救治措施”,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严阵以待,全力开展防疫部署工作。

为有效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和集中救治措施”,在医院护理部带领下,全体护理同仁严阵以待,全力配合医院部署,积极投入筹备工作,自愿报名的“护理应急分队”,1小时不到迅速完成集结。

他们中有哺乳期的二胎妈妈,有十余年战斗在临床一线的护士伉俪,有连轴运转了4个月第一时间请缨的护士长,甚至还有身怀六甲的孕妈妈也请缨加入……大家只有一个信念:用规范的管理、专业的技能和神圣的使命,与“疫魔”抗争,为万家团圆护航!

他们,选择迎难而上。身上的那份责任,让他们义无反顾,勇往无前!

致敬,这些白衣天使!致敬,这些英雄!

感恩,有他们护我们周全!

扛起所有人的希望和生机

向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

少出门 戴口罩 勤洗手 常通风

综合:国家卫健委、人民日报、川报观察、四川省卫健委、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刘晓东 彭雪

郑志浩)10月19日,内江市市级特色劳务品牌评审会举行。经专家评审,“甜城制药人”“甜城大厨”和资中“血橙达人”3个劳务品牌入围,内江首批特色劳务品牌创建由此启动。  为充分发挥内江劳动力资源优势,强化劳务品牌在促进就业中的集聚效应,内江决定在全市范围内打造一批特色劳务品牌,推动劳动力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根据入围标准,评选出的特色劳务品牌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劳务输出达到一定规模,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的规模要超过一定数量,在全市范围内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在市外有一定影响力,具有转移就业相对稳定、劳务品牌带动就业效果好等特点。  经过区市县自主申报、内江市人社部门层层考核与筛选,上述3个劳务品牌最终脱颖而出。如“甜城大厨”特色劳务品牌年均带动超过30万人进城务工,从业薪酬月均在1万元左右。  据介绍,内江接下来将按照“先培训,后输出”的原则,坚持“求精求专、面向市场、发挥优势、扩大规模”的思路,推广订单式培训方式满足用工企业要求,让技能培训与特色劳务品牌相结合,不断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增强劳务品牌质效,力争筛选、培育更多特色劳务品牌。

摄)10月12日,内江高新区,国家西兰花良种攻关内江测试中心种下新一批西兰花幼苗。该中心于2021年8月落户内江高新区,是国家西兰花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组在四川的唯一品比试验点。今年以来,该中心共计栽种超过110个西兰花品种,持续开展西兰花优良品种资源测试与鉴定工作,将选育、推广适宜西南地区栽培种植的西兰花优良品种。工人在栽种西兰花幼苗。航拍国家西兰花良种攻关内江测试中心。

(记者 郑志浩)“紧紧扭住产业发展不松劲,不断夯实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根基……”10月17日,内江市第八届政府第二次全体会议发出四季度冲锋“动员令”,再次强调和部署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工作。  冲刺四季度,内江将做强产业支撑列为重点任务,推动第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攻坚克难全力以赴保运行稳大盘,奋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威远县蓄留的再生稻迎来收割季增额度抓好晚秋作物扩面增产 撂荒地整治开辟新增量  这个秋天,内江地区再生稻陆续收获。在威远县,金黄色的稻田里饱满的稻穗成为秋日乡村的亮丽一景。  “最高单产达294公斤,平均亩产达180.33公斤,超出预期!”10月14日,威远县镇西镇川主村再生稻测产得到这样一组收获数据,川主村党委书记刘正权说,村上帮助村民统一培训技术、统一施用促芽肥,这一季再生稻出苗快、有效穗数多、结实率高。  晚秋生产被称为全年农业生产的“最后一道防线”。应对前期高温、旱情、疫情等考验,内江在晚秋生产上层层细化并分解任务,市包县、县包镇、镇包村、村包组、组包户,建立多层责任制,形成抢抓晚秋生产的良好氛围。  “目前,全市主要晚秋作物的播种面积已超额完成任务。”内江市农业农村局种业管理和粮油生产科科长孙睿揆列出一组数据:截至目前,再生稻已蓄留46.12万亩,完成100.3%;秋洋芋已播16.1万亩,完成119%;秋红苕已栽20.93万亩,完成104.7%。  在扩面的同时确保稳产,内江后续将抓好日常的田间管护。“以秋洋芋为例,12月就要收获,我们派出专家组蹲点田间,重点防治青枯病、晚疫病、蚜虫等病虫害,保障增产增收。”孙睿揆介绍,内江四季度将推动在各涉农乡镇、街道建设100亩左右的晚秋粮食作物高产示范片区。  撂荒地的整治也“挖”出更多增量。10月14日,内江东兴区石子镇七星村,在工人驾驶的碎石整地机的帮助下,土壤中的石头被粉碎,原本土质坚硬的撂荒丘陵坡地被一点点“啃”成松软的耕地。10月下旬起,这里的土地就将陆续种上小麦、油菜。  截至9月底,内江市已复耕复种撂荒地6.99万亩,整治进度达到95.8%,预计今年撂荒地增加粮食产能2万吨以上。赶进度工业项目抢抓开工 落实责任制促竣工  10月12日,内江市市中区凌家镇,内自合作园区迎来忙碌的一天。约50台大型机械同时进场,三条道路提升改造项目、童升食品有限公司加工厂房建设项目,以及生物饲料加工中心项目同时开工,开启建设“加速度”。  “年底前,童升食品有限公司加工厂房要完成主体建设。”该园区开发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王俊说。  多个项目抢抓时间节点集中开工,释放了内江实施制造业恢复百日攻坚行动的强烈信号。把制造业作为稳大盘的压舱石,内江力争四季度竣工投产重点工业项目39个,并确保全年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增速增长10%以上。  “我们建立了竣工投产项目责任制,明确重点项目直接帮扶责任人。”内江市经信局技术进步科副科长龙飞介绍,以“五未”项目(立项未开工、开工未建设、建设未竣工、竣工未投产、投产未达产)为重点,内江对重点项目明确县级责任单位和具体的责任人,“对照项目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摸排出的问题还会按照县区进行逐个会诊,确保每个重点项目在全流程都能顺利推进。”  在项目资金方面,内江也在积极做好服务,一方面向上争取政策资金,另一方面搭建银企合作平台,拓展更多企业融资渠道。截至目前,已有六个在建重点工业项目获得国家相关中长期贷款支持。  作为受益项目之一,四川富乐华功率半导体陶瓷基板项目在缓解资金压力后,正朝着“11月中旬一期主体封顶”这一既定目标冲刺。“做好配套服务,针对项目用电需求大、用电安全可靠性高的迫切需求,内江经开区将配套实施10千伏线路迁改项目。”内江经开区建设局副局长杨周表示。拓广度消费券县域全覆盖 促销活动时间跨度长  10月18日,威远县高石镇电商产业园四川星麻哥食品有限公司办公室内,网上订单打印出来后占据了办公桌大部分面积。该公司办公室主任陈历群介绍,迎接即将到来的“双十一”电商大促销活动,近期每天发货量已经达到4000件的规模。  线上和线下的促销活动,成为内江四季度服务业提振行动中的重点。“为提振消费信心,内江四季度将在促销活动的广度上下功夫。”内江市商务局流通行业监管科负责人曹刚介绍,整合3000万元规模的财政资金,电子消费券发放将实现内江各县市区全覆盖。  目前,资中县的消费券发放安排已经出炉,在四季度每个月都确定了申领时间和规模。“在消费券的使用上,除了覆盖常规的餐饮、商超领域,各地也立足自身特色做了安排,例如内江经开区就依托区域内汽车经销商数量较多的特点,让消费券向大件汽车消费领域延伸。”曹刚说。  在时间跨度上,内江多地的促销活动都以“月”为周期,让消费者能充分得到优惠。  此外,内江还积极参与中国(四川)国际熊猫消费节等消费促进活动,带动全市商家参与。同时,内江正与抖音集团开展合作,筹备线上与线下相互联动的促销活动,也将持续一个月左右。“借助大数据技术和精准的算法推荐,可以让参与活动的市民更方便地找到自己中意的消费点位,提升消费热情。”曹刚表示。

袁城霖)10月20日,位于达州市大竹县月华镇的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5亿元新建的年产5万吨速冻汤圆生产线竣工投产。这标志着,大竹在已有糯米粉、醪糟、米酒等6类糯米加工产品基础上,再新增速冻汤圆这一产品。以前该公司向市场供应了大量糯米粉,但其更高的附加值却被下游速冻食品企业拿走。  东柳醪糟董事长唐祥华介绍:“深加工的附加值更高,所以我们要延伸产业链,自己建速冻汤圆生产线。”年产5万吨速冻汤圆可消纳糯米粉3万吨,预计实现产值6亿元。在政府和金融机构支持下,原计划2年建成的生产线,只用了1年半时间。“今年还剩70天左右,我们将加快生产线达产,努力冲刺1亿元产值。”唐祥华说。  东柳醪糟的产品调整,背靠的是大竹糯稻产业发展。大竹县谋划通过提升糯稻深加工能力,进一步带动糯稻种植规模扩大,助力乡村振兴。目前,大竹发展糯稻种植20万亩,年产糯稻10万吨。

吴枫/图)“你这身行头穿对了。”10月13日一早,当记者穿着长筒靴出现在田埂上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四川小麦重大技术协同推广项目技术首席樊高琼首先给了个好评。记者忐忑的心情顿时缓解不少。  当天记者要在农田拜师学“技”,跟着樊高琼教授,当一回农技员助理,在成都崇州市道明镇新华村学习种小麦。  四川是全国小麦主产区之一。如何提升耕作栽培技术助力小麦高产、保障粮食安全?当天,崇州市60多名种粮大户也来到现场,学习稻茬小麦抗湿耕作栽培技术。和“老师傅”们在一起,记者已迫不及待,想找到提高小麦产量的“秘诀”。在成都崇州市道明镇新华村,记者(右)在专业人员的陪同下体验开沟排湿机作业。关键技术助力让小麦播种不怕湿害  时值四川小麦播种时节,田里水稻刚刚收割结束,留下低矮的稻茬,几台农机在田间轰鸣作业,全力投入备耕备种。  “樊老师,我们啥时候可以播种呀?”一下农田,记者就跃跃欲试。  “别慌。”樊高琼正和两名学生蹲在一块农田里给土壤做“体检”。她将水分测定仪插进土里后,仪表上显示出数字:水分含量53%。“田太湿了,还不能播种。”樊高琼解释,田间含水量大,重型机器下地后会陷进去,即使将小麦种子播下去,苗也会出不齐、长不好。  土壤湿害重是全省小麦播种面临的普遍难题。四川小麦主要采取水稻、小麦轮作模式,水稻在9月至10月上旬收获,正好是秋汛期,连绵秋雨导致土壤水分过大,影响小麦播种出苗。“要等人踩在田里不下陷时才能耕作,耕作好了,出苗才好。”樊高琼说。  记者在地里踩了踩,果然,一用力,鞋就陷进了泥里。  然而,农时一刻也耽误不得。樊高琼顺手一指:“解决办法就藏在旁边这块田里。”只见农田里挖出了几条长条厢沟,约10厘米宽,20厘米深,里面还有积水。  “这是开沟排湿技术,目的就是给农田排水。”樊高琼介绍,排水工作要在水稻收获后立即进行,按照“田字格”形状开沟,20亩以上田块,至少要开 4条厢沟,同时还要选用履带式拖拉机挂接开沟器带动开沟,从而减轻对田面的碾压。  此时,农机手任俊杰正在田间进行开沟作业,记者赶忙上前“拜师”,想上机一试。  在任俊杰的指导下,记者登上了开沟排湿机。机器类似于一台小型拖拉机,操作室有刹车、油门、挡位、转向拉杆,机器尾部是像刀轮一样的开沟器,通过操控拉杆,可以控制开沟器的方向和开沟深度。“挂挡,踩油门,用力向前拉住拉杆。”任俊杰在一旁不断提示,机器终于发动,后方留下了一条长长的厢沟。  “开沟不太难嘛,跟开车差不多。”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记者有些得意,但很快被浇了一瓢冷水。“开沟位置不对。”任俊杰说,要选择积水区域开沟,因为田块地势相对低矮,水就会汇流过来,排湿效率更高。  原来看似简单的开沟排湿,也有不少学问。“别看机器小,但效率高,一天耕作几十亩完全没问题。”任俊杰说。  此时,已在旁边观摩许久的崇州市隆兴镇文锦社区种粮大户王茂君忍不住点赞,“这项技术太好了,今年小麦湿害问题可以解决了。”在崇州市道明镇新华村的农田里,各式农业机械正在作业。图为一辆碎草旋耕播种一体机正在作业。新型农机上阵小麦种植省时省力提高产量  开沟作业结束,记者随即赶往下一块农田,学习碎草旋耕播种技术。此时,一台碎草机正在田间来回穿梭,随着机器碾过,田里的稻茬被粉碎铺撒在地上,整个田面平整了很多。  “水稻收割后,田里会留下大量稻草稻茬,秸秆粉碎还田使得田面平整,不仅方便播种机通过作业,还能加快秸秆腐烂,培肥地力。”樊高琼说,灭茬还能除去地里的杂草,减少除草剂的施用。碎草之后,结合旋耕整地才能播种,因为种子在疏松土壤覆盖下,发芽会更快更好。  播种还要因地因时制宜。樊高琼举例,如果遇上阴雨天,土壤湿度太大,机器下不了田,则推荐用无人机播种。如果天气晴好,对播种机械没有特别限制,但要做好覆土工作,这就像给小麦盖一层棉被保温保湿。  “这么多工序,也太麻烦了吧?能否既保证高产又省时省力?”面对记者的疑惑,樊高琼笑着望向农田。  此时的农田里,农机手刘洪学正驾驶着一辆大型播种机作业,引来不少种粮大户围观。“这就是秘密武器。”樊高琼介绍,这是碎草旋耕播种一体机,能实现碎草、旋耕、播种、施肥同时进行,一台机器一天可播种100余亩,是人工的20倍以上。  记者迫不及待上机体验。然而,刚钻进驾驶室,记者就懵了。除了油门、刹车、挡位外,不同功能的拉杆足足有4根,控制台上还有2个仪表盘,构造比开沟排湿机复杂多了。“现在开农机也要考驾照,不能无证上岗。”听到刘洪学的话,记者赶忙缩回副驾,认真看他操作。  刘洪学今年51岁,农机驾龄已有11年。“现在农机质量和作业效率比原来高多了,驾驶室还有空调、风扇,一年轻轻松松就能挣一二十万元。”刘洪学说。  坐在驾驶舱内,随着机器发动,刘洪学的手在不同的拉杆间灵活切换,换挡、加速、播种……伴随着机器轰鸣,小麦种子随着播种机上下翻动,被播撒进田里。  看着刚刚播下小麦的田块,樊高琼充满期待:“运用稻茬小麦抗湿耕作栽培技术,每亩至少可以增产50公斤,接下来我们还要加大推广力度,为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贡献科技力量。”在成都崇州市道明镇新华村的农田里,一台碎草机正在田间来回穿梭。随着机器碾过,田里的稻茬被粉碎混合进土里。体验心得科技让农业更有前景  头一回开农机,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但也只能浅尝辄止。种地越来越专业化、职业化、现代化,只有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农业职业经理人,才能种好粮食、种出效益。  科技改变农业,也提升了种粮效益。种粮大户王茂君告诉记者,3年前,他种的小麦亩产只有300公斤,近3年因为应用秸秆还田、碎草旋耕播种等耕作技术,如今亩产已提升到400公斤。以小麦单价3元/公斤计算,每亩增产100公斤,就可多赚300元,承包400亩地种小麦,一年就可多赚12万元。  科技让农业更有前景,也让越来越多“新鲜血液”涌入农村。在农田里,记者就见到了不少“90后”“95后”农机手。有了高科技支撑,农业的未来更加可期。

四川三农新闻网达州讯(通讯员 李彦)2022年10月19日,达州市达川区粮食生产再传捷报——再生稻高产示范片平均亩产达335公斤,全区再生稻喜获丰收。10月19日,国家统计局达州调查队、达州市农业农村局组织专家对达川区桥湾镇永睦村再生稻高产示范片产量开展了实割实测,共选取测产田块样三个,经现场收割、脱粒、晾晒、称重测定,三个田块样测产结果分别为366.49公斤、322.18公斤、316.24公斤,高产示范片平均亩产达335公斤,实现了大旱之年再生稻的高产丰收。据悉,针对今年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影响,达川区坚持“大春损失晚秋补”的发展思想,狠抓再生稻等秋粮作物生产,在巴河、州河、明月江流域等低海拔区域共规划蓄留再生稻8.2万亩,在石梯一石桥沿线、桥湾一赵固沿线各建1000亩的再生稻高产示范片1个、百亩攻关点3个;成立农业技术服务队8个,选派300余名农业技术人员,采取分片包乡,积极深入村组农户、田间地头,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晚秋作物技术培训,印发《达川区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等相关技术资料10000余份,做到了技术服务到位;同时,积极开展抗旱保收,投入资金320万元,出动抽水设施设备2150台套,实施抽水保苗,确保了大旱之年再生稻的丰收。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眼下正是为冬萝卜覆膜的时节,10月16日,晨曦薄雾之间,渠县土溪镇万合村已是一片农忙景象。村民杨大树与同村的黄友兰、曾林英两位大姐相互配合,一人覆薄膜,一人填土压实,一人扎洞勾苗,不一会儿,半亩地的地膜已经覆盖完毕。远处,翻耕机来回作业,百余名村民弯腰锄地,唱响劳动赞歌。“3亩地每年流转费2400元,每月工资2000多元,我这把岁数在家门务工一年就能有近2万元,还有各种补助收入,感谢党的好政策!”杨大树对党的二十大开幕会直播情况印象深刻,对未来充满了期待。“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杨大树很受鼓舞:“我们要永远跟党走,把日子越过越红火!”依托于渠江滩涂肥沃的沙地土壤,渠县在土溪镇打造渠江流域万亩蔬菜种植基地示范片,常年种植萝卜、白菜与玉米,年均产值达1500万元,常年有200多名村民在内务工,年均增收1万余元,村集体年增收6万余元。渠县是农业大县,像土溪镇这样发展农业产业的乡镇还有很多。近年来,渠县在严格保护耕地红线、筑牢粮食安全屏障的同时,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主动融入成渝产业链、供应链,全面构建“2+N”现代农业体系,打造川渝优质生猪战略保障基地,当好成渝“米袋子”“菜篮子”“肉铺子”。截至目前,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3.4万亩,粮食播面稳定在178.8万亩;粮食产量达66.1万吨,实现“十五连增”。投产生猪养殖场802个,发展特色产业基地100万亩,有庆粮油、李馥青花椒等24个现代农业园区提档升级,土溪柑橘园区升级为市级现代农业园区。依托谢华安院士科创中心、中化农业MAP服务中心,开展“粮芯片”技术攻关,打造大米蛋白品牌。做强200亿级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培育农产品加工规上企业41家,引进涉农“三类500强”企业4家。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称号,4次荣获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称号,8次获省政府粮食生产“丰收杯”,连续3年获评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连续六次荣膺中国“西部百强县”,成功创建四川省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县。(供稿:渠县县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文/图)10月18日下午,仪陇县东西部协作2022年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回头看”暨2023年项目谋划工作会议在行政中心202会议室召开。会议对明年项目工作进行谋划安排,并对当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工作进行部署。仪陇县委常委、副县长邵建寨主持会议。会议现场会议要求,全县各项目单位要深化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真正以系统思维和全局观念,推动各项任务落实,确保东西部协作工作再上新台阶、再创新成效。要紧盯东西部协作考核指标,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强化分析调度,压实各方责任,补齐短板,宣传好帮扶成效。要用好帮扶资源,聚焦基础设施、教育、医疗、文化、劳务输出、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重点工作任务,推动协作可持续、有效益。要加强交流协作,进一步找准协作目标,创新协作方式,完善工作机制,精准对接双边需求,推动招商引资等工作见到更大成效。会议强调,相关部门科学谋划2023年项目库建设,切实提高项目的落地和实效。以务实管用的措施,加快推进各类问题整改,确保按期完成整改任务;重点抓好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衔接资金绩效评价、档案资料规范化建设、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回头看”、乡村建设、东西部协作和产业资金兑付等工作,确保圆满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会上,仪陇县东西部协作办相关负责人解读了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回头看”重要指标;县乡村振兴局、县教科体局等项目单位逐一汇报了2022年度项目推进情况及存在问题。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李全民)这十年来,作为边远山区、革命老区、秦巴连片扶贫开发区和地震重灾区“四区合一”的广元市青川县,以“小财政”建设“大交通”的发展理念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气与毅力,真抓实干、主动作为,不断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和投入,加快交通建设步伐,提升交通服务能力,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天堑变通途,群众得实惠”的特色之路。日前,广元至平武高速公路青川段正式通车进入试运营阶段。10月14日,记者沿着广平高速一路前行,只见平坦开阔的道路上车水马龙,两侧的村庄、田野等在青山绿水间交错成景,一路上车行景移,俨然一道“车在路上走,人在景中行”的高速公路风景线。广平高速航拍(青川融媒)据了解,广平高速起于广元市青川县骑马乡,止于绵阳市平武县母家山,全长约90公里,串联G75兰州至海口高速公路川甘界至广元段、在建G8513九寨沟至绵阳高速公路,是从川北进出九寨沟、广元方向进入唐家河景区最便捷的通道。其中青川县境内主线里程62.664公里,横贯该县东西腹地,经过沿线7个乡镇,将县内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白龙湖风景名胜区、青溪古城等景点串珠成线。广平高速青川段不仅能有效解决该县道路交通瓶颈,方便沿线群众出行,还将成为青川融入“四川北向东出桥头堡”的一条生命大通道、生态大走廊、旅游大环线、经济大动脉。“我开过客车和货车,原来我们从青溪到乔庄一般都要跑3个多小时,而且弯道多,容易晕车,现在高速通了之后用时不到半个小时,路况也非常好,很便捷。”驾驶员马光友说。如果说高速公路、国道、省道是经济发展的“大动脉”,那么农村公路就是向大动脉源源不断输送营养的“毛细血管”。2012年以前,青川县交通路网的整体水平不高,特别是农村地区通行质量偏低,通达深度不够,“晴天起灰尘、雨天泥满鞋”是摆在青川县群众门口道路的真实写照。通往向阳村茶园的柏油路 摄近年来,青川县以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四好农村路”为目标,大力实施和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农村公路由“通上车”向“富一方”转变,由“交通线”向“风景线”转变,让一条条“畅、洁、美、安”的“四好农村路”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引擎”。今年来,青川县先后成功创建成“四川省乡村运输金通工程样板县”、四川省第六批“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以前都是将山羊赶下山售卖,碰上下雨天,总是脚踩稀泥,一身泥泞,非常不方便。”家住观音乡青竹村的养殖户陈林翠感慨,现在宽阔整洁的硬化路修好了,老板开车上门收购,山羊在家门口就卖了。“现在全长5.16公里的蒿溪回族乡至乐安镇公路建设完成,又宽又平坦,还连接了广平高速,相信以后游客增多我们的产业也会发展的越来越好!”仙雾茶海负责人袁树先告诉记者。十年来,除了不断建设完善的交通路网,高铁也是青川县交通项目建设的重点,2017年备受关注和期待的西成高铁开通运营,青川由此进入高铁时代,前往周边主要大中城市也更加便捷。“我是成都的,一直和青川有商务业务往来,以前到青川交通很不方便,要花费四五个小时,现在两个小时左右就能到,还能当天往返,真的非常便捷。”高铁乘客李肇生说。十年砥砺前行,十年非凡成就。在这十年间,青川县持之以恒破解堵点痛点难点,不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交通运输系统,着力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全县交通建设呈现跨越式发展。如今,一个个工程难题相继被攻克,广平高速穿境而过,西成高铁串联东西,兰渝铁路连通南北,国省干线、县道、乡村公路并驾齐驱……畅联八方的交通网络改写了青川的时空格局,影响着青川儿女的生产生活,铺就了群众幸福生活的“小康路”“民心路”“幸福路”。据统计,截至目前,青川县建设有高速123公里,县内公路总里程为4351.3公里,其中国道127.9公里、省道305.6公里,乡道654.9公里、村道2770.9公里,同时实现了100%乡镇、100%建制村通油路(水泥路)。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侯东)近日,在位于苍溪县三川镇复兴村四组刘家坪的兴旺梅花鹿养殖家庭农场,村民们正忙着粉碎青苞谷杆等草料,机声隆隆中,弥漫着一丝清香,旁边已碎好的草料成包打捆,堆成了小山。近年来,苍溪县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引导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助力推进乡村振兴。家住三川镇复兴村四组的罗德文曾在广州务工,经过多年打拼有了一定的积蓄。2013年,他响应家乡号召,回村发展产业。2014年,罗德文经多方考察论证,决定利用家乡良好的植被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养殖梅花鹿,按每亩租金30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50多亩,建起占地20多亩的梅花鹿特色养殖基地,引种养殖梅花鹿120多头,当年实现收入40多万元。期间,他专程到北京向专家请教养鹿技术,并与北京九鹿鹿业加盟合作。“我在罗老板这里干了5年多了,平均每月能拿工资3000元左右,这下生活不愁了,日子也越过越好了!”聋哑残疾人陈泉书高兴地比划着说。“建起梅花鹿养殖家庭农场后,吸纳周边12户群众入股20多万元,按股分红,群众通过股金增了收。同时常年有10多人在农场务工,平均每天工资有110元,既能照顾家又能挣到钱,乡亲们很满意,干活也很用心。”罗德文说。“近年来,全镇回引了像罗德文这样返乡创业的人士有60多人,其中10多人担任村组干部。这些‘能人’发挥‘头雁’作用,引领山区群众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三川镇镇长伏晓霞介绍。在返乡创业人士的带领下,该镇大力发展肉牛、蛋鸡养殖,以及红心猕猴桃、黄金梨、柑橘等水果产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养牛村”“养鸡村”“养猪村”“花果村”。如今,全镇各村都有了自己的特色产业,实现了“一村一品”。“好风凭借力,我镇形成‘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丰收’格局,是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借’力返乡创业人才的结果。”三川镇党委书记杨仕康说。作为全省返乡入乡创业示范县,近年来,苍溪县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返乡创业的奖励扶持政策和实施意见,建立了外出务工人员信息库,落实部门和镇、村干部联系服务制度,利用春节、中秋节等时机,大力宣传返乡入乡创业政策,积极牵线搭桥、提供平台,为在外人士回乡创业提供优质服务,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截至目前,全县31个乡镇共回引人才502人,其中2022年102人,领办企业32家,建立专合社767个,成立家庭农场2920家,带动就近就地就业5744人。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程强)10月20日,记者来到雨城区晏场镇三江村陈大坪林场巨星生猪全产业链项目(一期)现场,沿着蜿蜒的水泥路直达养殖场,四周人工林、天然林环绕,空气清新,很难想象,这里是一个万头生猪养殖场。猪场内,水处理系统、空气能系统、环控系统、5G自动投食系统等智能系统均为高标配置,创新采用全封闭立体式养猪模式,这里正是探索生猪绿色养殖、推动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成为了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力军。“目前,首期6153头优质母猪已入住。”雅安巨星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唐长春说:“巨星全产业链生猪养殖项目的顺利推进,释放了很多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红利,给公司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让企业更有信心了,我们将专心致志做好养猪这件事,带领我们老百姓走上增收致富路。”项目现场在这里,要想与猪见面可没有那么容易,在进入的猪舍前,工作人员要经过脱、洗、换三道工序,再通过三道隔离门进行消毒,通过这样的闭环管理可以有效预防猪瘟等疾病传播。秉承“种养循环、环境友好”的建设理念,养殖场内建设了拥有两条现代化生产线的生产区、以及洗消中心、生活办公区、环保区等。“比起传统的养殖模式,工艺化的养殖模式更科学、更省人工,在减排方面也会更好。唐长春说,“我们投资了一千多万环保设施,统一收集猪粪到环保区进行处理,做干湿分离。干粪堆放发酵,运到有机肥厂做成有机肥,湿粪通过两级A/O污水处理工艺,放到暂存池,通过管网进行还田,达标排放。”绿色生态的养殖方式也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认可。猪场第一批猪仔将于明年4月出栏,每年可向全区提供优质仔猪140000头,可有效促进雨城区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稳定生猪生产,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稳定物价、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作为雨城区重点项目,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生猪养殖项目进展情况,不仅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在服务上也全力保障,雨城区农业农村局成立巨星项目专班,项目所在地晏场镇成立了巨星全产业链生猪养殖项目工作领导小组,针对项目各阶段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会商研判,对问题逐一销号,确保项目按计划顺利推进。全封闭立体式养猪模式“项目启动建设以来,我们组织召开项目推进会议50余次,通过讲政策、法律普及等方式对土地流转进行充分协调,让群众理解政策、支持政策,切实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重大难点。”雨城区晏场镇人大主席徐伟说:“企业还吸纳了不少当地群众就业,参加专业养猪培训,老百姓在学到技术的同时也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今年上半年,雨城区生猪出栏8.8万头,能繁母猪存栏1.15万头,预计全年出栏生猪20万头。当前,雨城区现有规模养殖场63家,其中国家产能调控基地4家,省级产能调控基地7家,生猪长期供给能力不断提升。聚焦农业产业现代化,充分发挥好龙头企业带动农民致富的功能,雨城区一手抓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手抓肉制品产业园建设。以兴瑞肉业为主体,雨城区正着力打造集生猪屠宰、加工、销售及分割配送、冷链物流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产业园区。川西肉制品产业园建成投运后,预计生猪制品生产能力为200万头/年,解决就业500人,将有效改善周边投资环境,带动周边配套加工业企业发展,打造辐射三州、面向成渝的肉制品产销平台,推动雨城区生猪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记者 张琳琪)文旅产业的发展,一方面要抓牢“先天优势”,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后天发力”。随着文旅大消费时代的“扑面而至”,遂宁市船山区借助悠久的历史、独特的人文底蕴和秀美的自然风光,坚持项目推动,让文旅产业成为助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引擎。不负好时光,建设正当时。当前,船山区圣平岛“花花世界”城市田园综合体、课耕山居、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等重点文旅产业项目正纷纷抢抓工期,按下建设“加速键”,推动船山文旅产业不断提质升级、提质增效。四时更替,又逢金秋。趁着这几天的晴好天气,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市民、游客们在船山城乡就近游乐,听听周围雀鸟鸣唱,尽享闲适秋日时光。而这些,都得益于船山运用“匠心”之力,夯实文旅产业“硬支撑”的生动实践。船山始终坚持把项目作为推动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按照“产业集群化、项目园区化”思路,成立了观音湖圣莲岛文旅开发建设等重大项目指挥部,近三年财政和社会累计投入资金340亿元,开发建设世界荷花博览园、九莲洲生态旅游景区、永和家园等重大文旅项目23个,其中列入省级重点项目12个,圣平岛“花花世界”进入四川省“十四五”规划105项重大项目。这期间,船山坚持把旅游、休闲、度假等相关产业有机串联起来。投资30亿元,在圣平岛打造“中国第一个幻化爱情实景地”;投资20亿元,在圣莲岛打造全国首个城市科技梦幻岛;投资20亿元,在渠河水系打造山水实景演艺剧目。通过精巧找到嫁接点和融合点,提升双向附加值,不仅创造旅游市场新的增长点,同时也为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开辟新路径,让船山旅游逐渐形成差异化的竞争新优势。民宿,是一种静享的田园生活。住进永和家园半隐山舍、桐岸读水等乡村精品民宿,清晨,游客推窗遥望雷洞山,看百姓安居乐业,炊烟袅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之意境;白天,爬山、采摘、丛林越野、田园迷宫,项目丰富,体验感十足;夜晚,倾听农家犬吠鸡鸣,品尝传统乡村美食,让味蕾尽享淋漓畅快。借力船山全域旅游发展,船山精准对接乡村文化、精品旅游及文创农业,倾力打造特色民宿旅游文化品牌,涵盖文旅全产业链,初步构筑起“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综合文旅消费体系,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船山样本”。世界荷花博览园获评国家重点花文化基地;龙凤古镇获评全国第一批“中国千年古镇”、四川省首批天府旅游名镇。船山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四川省旅游强区等荣誉称号。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杨琦)为响应甘孜打造“有机之州”,进一步推动“天空之城”理塘农业数字化发展、现代化发展。10月20日,全国首个有机藏香菇盒马村揭牌仪式在甘孜州理塘县玛吉阿米花园农庄举行,盒马(中国)有限公司与理塘五粮液香菇基地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据了解,理塘县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气候,为高品质藏香菇的培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做强做优高原特色高效农业,进一步打响理塘农产品品牌,依托理塘五粮液香菇基地,理塘县联合盒马(中国)有限公司共同打造全国首个有机藏香菇盒马村,充分发挥盒马村从数字化农业基地到生鲜产业基地,再到盒马新零售门店的全链路数字化农产品供应链体系优势,将盒马、理塘县合作社、种植户有机结合,助力理塘县农产品上行供应、集散流通,促进生产与市场有效对接,推动农产品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了解藏香菇产业发展如今,理塘县藏香菇产业区域优势特色明显,形成了集菌包生产、产品加工、物流配货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条,为盒马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盒马出动了四部门20人的精锐团队,历时近一年,从工厂生产规范到产品包装设计,再到产品卖点挖掘,精心打磨出这一有机藏香菇单品,使之成为了全国首个盒马自有藏香菇品牌,接下来将依托该品牌,以全面的数字化赋能助推理塘藏香菇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盒马(中国)有限公司公共事务部副总经理任媛表示,充分发挥“盒马村”全链路数字化农产品供应链体系优势,理塘藏香菇也将更快、更好走向全国,走出国门,成为“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新标杆,全面推动理塘藏香菇产业升级。近年来,理塘县深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党建、组织、人才引领作用,以“一园多区、种养循环、三产融合”的总体思路和“经营主体+服务平台+服务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已建成14.2万亩生态种养区,人工种草生产基地3000亩,与3所科研院校建立校(院)县战略合作,建立2个专家工作站,带动专合组织53个、家庭农场15个,注册理塘牦牛等11个地理标志产品,藏香菇、藏木耳2个绿色农产品,藏香菇、萝卜、草莓成功入驻盒马村。已带动全县14个乡镇2639户13045人增收,年总收益达1690万元,实现户均增收6403元,人均增收1295元。(理塘县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李康馨 李钰华 文世吉 记者 陈家明)10月18日,记者一行来到位于自贡市沿滩区永安镇的自贡市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田间地头的人们正在施肥、浇水、除草……一派繁忙的景象。灿烂的阳光洒在人们的身上,将汗水映照得闪闪发光,半个月前播下的油菜种,现在都冒出了绿油油的叶片。在另一处的大豆,已褪去绿色的“外衣”,换上了金色的“新装”,等待着人们的采摘。大豆科普示范区“当地油菜育苗面积达110亩,现在幼苗刚长起来一个星期,再等20来天就可以移植幼苗栽种。” 园区产业办工作人员张国洪介绍道,“幼苗是政府为当地老百姓免费提供的,村民们闲暇之余还可以来园区照顾农作物获得工资,挣些零花钱,算是两份收入。”据悉,油菜按照“建立苗床”“苗期管理”“适期移栽”的种植标准进行,采用“政府+科研院所+企业+集体经济”运行模式,由永安镇统筹基地建设资金及制定发展规划,市农科院、丰大种业作为实施主体负责提供种子、技术指导及收购等,永安镇云丰村、刘山村2个村集体联合社受丰大种业委托,组织农户开展种植及油菜回收售卖。油菜标准化生产及品种研发示范基地目前正处于育苗阶段,正常投产后产值预计能达到150万元,亩产值可达1500元,加之连片油菜可形成独特观光旅游资源,与就近的彩灯文创园联动发展,带来可观旅游收入。大豆种源的供给是保障扩种任务的关键,沿滩区结合实际,建成以永安镇为核心的优势大豆种业基地,在全区9个乡镇规划种植面积16万亩,形成“一核一环两片区”空间布局。今年,现代农业园区内花椒间作大豆3120亩,其中春播大豆2018亩,平均亩产69公斤;夏播大豆1102亩,预计平均亩产80公斤。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汤斌)雁江,南丝绸之路东出成都第一站,也是成渝古道的必经之地,交通便利,商贾云集,是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雁江,依托天府国际机场,构筑起3高铁、3高速的现代交通网络。将与国内首条时速140公里的市域列车——成都轨道交通S3线无缝连接,必将发挥东大路上的枢纽功能。全域临空,通江达海。正步入全国少有的现代临空经济4.0时代和多高铁时代。雁江,产业特色鲜明,营商环境优良,是四川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区,获评2018中国区域最佳投资营商环境城市。雁江,镶嵌于成渝之心的璀璨明珠。借成都东进、重庆西拓之机,聚力建设成资同城化创新发展先行区,依托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沱江生态廊道两大发展轴,正培育发展临空制造配套产业新城、医药食品产业新城、佛山橘海、成资毗邻地区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等产业功能区。加快建设成都东部新城第五城,融入大成都,共建大都市。雁江正在加快崛起成为国际空港综合交通次枢纽,成渝相向发展战略新支点,沱江主轴长寿健康新城市。雁江区全面提速、整体成势,为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贡献“雁江力量”。雁江城市新貌能级提升 融入新发展格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走进雁江临空制造配套产业园,这里处于成资渝、遂资眉、成渝复线三条高速过境交汇处,距资阳城区12公里、天府国际机场直线距离25公里,区位优势明显,是雁江区产业孵化、发展、集聚的核心之地。“产业定位以食品饮料为主导产业,同步发展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产业。现已入驻企业26户,其中规上企业5户,旺鹭食品、捷邦电子、牧歌食品、香港豪庭电子、伟俊电子玩具、花瑞巾被等6户企业已建成投产。”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园区实现产值约4亿元,税收1000万元;启动区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实现产值60亿元,税收5亿元以上。在园区内的捷邦精密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在检验包装,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订单多,我们正在加紧生产。”公司负责人田为川说。捷邦科技(雁江)新厂建设项目由东莞市倍增计划企业、深交所创业板上市企业捷邦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主要生产高精密电阻器件、电子专用材料、绝缘制品、光电子器件、纳米材料、磁性材料等产品。“我们的产品主要通过货运物流发往成都和沿海地区,主要商家就是富士康”。田为川说,项目一期于今年5月建成投产,预计今年可实现产值0.4亿元。2023年,项目一二期全面投产达效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10亿元,年税收约40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约500个。安井食品厂区离开捷邦科技,走进四川安井食品有限公司车间内,30多条生产线火力全开,一箱箱货物在履带上传送,发出“哒哒哒”的声响;车间外,上千名工人将产品打包装箱,送上运往各地的货车……目前,安井食品克服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日均产量已恢复到上半年日均产量的90%以上。雁江临空制造配套产业园内的蓬勃生机,只是雁江区十年奋进产业发展取得硕果的一个缩影。推动高质量发展,产业是支撑。十年奋进,雁江产业经济地理逐步重塑优化。临空、高新区分设后,部分镇街托管,工业规上企业从五年前的近150户骤减至32户,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严重不足。为此,雁江重新谋划布局建设“五大产业功能区”,重塑产业经济地理。工业园区目前,资阳医药食品产业园实现年产值20亿元,是2015年的10倍;雁江临空制造配套产业园实现产值3亿元,初步形成规模。工业“2+2”、服务业“4+3+X”、农业“1+1+N”现代产业体系初步构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先后获评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区、全省第二批工业强县示范区、全省促进服务业发展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今年以来,雁江坚持把产业协同作为打造成资同城化创新发展的强劲动力,突出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重点发展食品饮料产业,配套发展电子、物流等产业。放眼雁江区内的产业推进,安井食品预制菜技改、加多宝饮料扩能项目加快推进,成渝绿色食品加工配送基地高速建设;艾家食品、绿杉新能源设备等高智能制造企业加速聚集;一期投资额超10亿元的四川振兴装备制造产业园将在雁江“生根发芽”,建成后将直接招引企业10余户,带动就业约2000人,带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集聚发展……推进高质量发展,一系列谋划正循序渐进。资阳医药食品产业园,坚持食品、医药双轮驱动,聚焦食品饮料、现代中药等重点企业招大引强,力争2025年入驻企业30户以上,实现产值50亿元以上。雁江临空制造配套产业园,集聚发展食品饮料、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产业,优化提升道路、管网等基础配套,力促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配套企业入驻发展,力争2025年入驻企业30户以上,实现产值50亿元以上。成资毗邻地区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区,聚力发展以生态农业、绿色种养、特色水果、苗木花卉为主的现代农业基地,以休闲康养、温泉康养、田园康养、特色民宿为主的高品质康养基地,以观光体验、农耕体验、户外运动等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力争到2025年,入驻企业(专合社)40户以上,实现产值18亿元以上。佛山橘海,持续优化“一区两园”布局,深度挖掘柑橘、稻渔等产业生态价值和古韵村落文化价值,完善旅游功能,营造旅游场景,着力打造都市近郊乡村旅游目的地,力争2025年实现产值35亿元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达2亿元以上。十年奋进,雁江不断夯实产业之基,突出特色优势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融入新发展格局,谋划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正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重塑产业经济地理,以共建成渝产业链供应链为重点,坚持融入成都产业生态圈,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加快建设产业园区,高质量建设成渝中部产业集聚核心区。花溪河景区乘风借势 建设成资同城化创新发展先行区十年探索,雁江区坚持着眼全域,围绕“一轴两带五片区”空间体系,“八个同城化”战略目标,坚定贯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都都市圈建设“首位战略”,充分发挥成都东向门户枢纽优势,从思想观念、功能定位、平台载体上全面融入,在重大交通、产业集群、综合配套、营商环境上谋求突破,努力实现“五个走在前列”,加快创建成资同城化创新发展先行区。“雁江区距离成都天府国际机场18公里,距离成都主城区87公里,直接毗邻成都,全域临空。”雁江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介绍,当前,雁江正紧密跟进《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建设方案(2021—2025年)》《龙泉山东侧现代产业带建设规划(2021—2025年)》等战略部署,坚持依托临空优势、做足临空文章,以国际空港综合交通次枢纽和临空产业功能区建设为抓手,努力推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全面转型升级,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今,成资同城化已取得阶段性喜人成效。2020年3月20日,轨道交通资阳线正式开建。作为四川首条跨市城际轨道交通线路,该项目是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促进成资同城化发展的标志性工程。这对地处成都都市圈内圈,又位于成渝主轴的雁江来说,意义重大。今年10月中旬,轨道交通资阳线全线9座悬臂现浇连续梁施工全部完成,为资阳线桥通奠定了坚实基础,建设工程正全面高速推进,预计2024年通车。交通同城,打通致富安民路。“路修好了,每次运菜颠簸少,菜的品相好,价格也高点。”车辆行驶在平整宽阔的沥青路面上,家住雁江区祥符镇华泉村的王斌颇为高兴。“过去,这条路不仅路面颠簸,下雨天更是通行困难。”王斌口中的路,是长22.4公里的万罗路,连接着成都简阳雷家镇和祥符镇等多个乡镇,沿线群众达到数十万人,这条“要通不通”的道路成为制约两地发展的瓶颈,打通“断头路”一直是两地老百姓的普遍期待。今年,万罗路改造工程进展顺利将实现建成通车。城东新区圣高广场雁江区把打通“断头路”、拓宽“瓶颈路”,作为推动成资同城化发展的“第一抓手”,首条成资城际快速通道成资大道正式贯通,加快推动蜀都大道东延线资简段(文龙寺至蜀乡大道段)、成渝高速公路扩容等一批成资重大交通项目的落地建设,全力融入成都“半小时”经济圈。产业同城,搭好产业协同链。今年来,雁江把握川渝投资重大机遇,策划包装59个项目,涉及投资559.5亿元,在四川省投资项目管理服务平台双城经济圈项目储备库完成录入,借助西洽会、西博会等招商平台,全区成功引进四川振兴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等产业项目16个,投资总额54亿元,以项目为抓手推动全区产业功能区发展能级不断提升。作为成德眉资首批交界地带融合发展精品示范点之一,简雁乐(简阳—雁江—乐至)农旅融合发展示范点按照同城化发展要求,协商确定核心发展区规划面积近300平方公里作为主战场。打破行政区划壁垒,下好产业发展“一盘棋”,雁江区按照合作协议和交界地带融合发展方案,在规划、产业、交通、社会治理等领域共建共享、共管共治、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一大批民生、产业、农旅项目建设,推动简雁乐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在雁江区老君镇,一张规划图上清晰地展示着这里的未来:建成丛林乐园、河滩休闲、温泉山庄、火锅庄园、天幕帐篷烧烤等功能区。同时,临空制造配套产业园发展强劲,医药食品产业园发展持续用力,佛山橘海“一区两园”初见成效。晏家坝乡村振兴示范区一期工程主体完工,翠竹雅居、农家小超市、湘菜馆等一批自主创业项目建成投产,“8馆12院”项目业主已入驻21家.值得一提的是,雁江区借助优化调整契机,进一步完善产业园区主导产业及细分领域,瞄准成渝两地千万级消费群规划,布局资阳现代食品产业园。目前,已有桃屋榨菜、牧歌食品等项目先后落地,接连签下天香食品、骏马火锅、巴蜀辣韵、鑫大奇食品、青海果洛肉制品、艾家食品、光珲食品7个食品加工项目,正全力打造成渝食品产业中心。水龙灵度假村以民为先 绘就高质量发展宜居宜业新雁江雁江区保和镇晏家坝村党总支书记查玉春感慨,十年来,依靠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晏家坝村的文旅产业、反季节蔬菜产业等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特别是发展农旅融合,让晏家坝村远近闻名。去年,全村人均年收入增加到2.4万元,是2012年的2倍,十年翻了一番。十年来,晏家坝村从昔日的贫穷落后村转变成令城里人羡慕的文明富裕美丽新村,实现了“走路不湿鞋、吃水不用抬、烧火不用柴、村庄靓起来”。雁江区坚持“融”字为主,抓好城乡发展主线的生动实践。今年以来,雁江区着力推动城乡建设从“增量发展”向“存量提质”转变,加快补齐短板、完善功能,形成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生动局面。其中,《“美丽雁江·宜居乡村”建设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中,聚焦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基层治理4项重点,提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提升行动”、农村基础设施补短“五网建设”、山水林田湖草“五项治理”、农村基层治理能力“五个推进”的具体举措,全面开启雁江区新一轮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以民为先,未来五年雁江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还要筑就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晏家坝公园社区当前,雁江人居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城东新区基本实现“十年建新城”目标,圣高柠檬美食城等城市商圈逐步成型,五年居住人口实现翻番。稳步推进城北片区、农业局片区等旧城改造项目,历时4年的背街小巷道路改造工程359个点位全部完成,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省级文明城市、省级森林城市。城镇化率提升6个百分点,中和镇、小院镇等8个镇创建为省级“百镇建设行动”试点镇,创建“美丽中国·宜居乡村”200个。环保突出问题整治成效明显,乡镇污水、垃圾处理实现全覆盖,沱江干流水质由2015年的Ⅳ类水质稳定提升到Ⅲ类水质,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较2015年提高4.4个百分点。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这是雁江区围绕建设高水平生活宜居地的有力举措,坚持生态打底、文化筑基、产业兴城,全面提升城乡建设发展品质。展开雁江区“十四五”规划新的蓝图,未来五年,雁江将践行公园城市新发展理念,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构建“一主三卫、多点支撑”的现代化城镇体系。推动城东新区城市“拥江向北组团”发展,提升中心场镇集聚能力,加快建设山水相融、产城相融、人文相融的独具特色宜居宜业公园城市。星光不负赶路人,江河眷顾奋楫者。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雁江正蓄积更强的合力,全面提速、整体成势,向着更美好的未来乘风破浪、砥砺奋进。 (本文图片由中共雁江区委宣传部提供)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看三次产业,正协同发展——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里,拖拉机、旋耕机、播种机轰鸣联动,在田间穿梭,小麦的秋种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消费电子产业园内,179家规上工业企业的生产线开足马力赶订单;新开放的竹艺公园不断刷新公园类景区人气排行。看民生福祉,正持续改善——40余公里宽阔平整的重庆路从崇州平坝绵延至山丘,架起了致富通道,打通外界,引来游客,成为“幸福路”;今年9月,正东幼儿园怡心园区迎来了第一批67名幼儿入园。……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崇州市牢记使命、踔厉奋发,开创了“城乡在蝶变、产业在振兴、人民更幸福”的良好局面。从“经济速度”到“民生温度”,再到“治理精度”,十年来,各个维度都能感受到崇州的巨大变化。经济速度三产协同 GDP连跨三个台阶200亿!300亿!400亿!党的十八大以来,崇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三个台阶。2012年至2021年,崇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84.74亿元增长至442.59亿元,年均增长9.5%。经济总量不断攀升的背后,是三次产业的支撑和协同发展。近日,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公布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崇州成功入选,是成都唯一上榜的区(市)县。荣誉是实力的体现。从第一个10万亩高标准农田起步到现在高标准农田占崇州市农田总数的68%;从农机耕作播种到无人机施肥,再到粮食烘干,农业机械成为农业生产“主力军”……在崇州,农业成了“有奔头的产业”。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崇州立足发挥大城市带动大郊区优势,塑造“天府粮仓”城市核心功能,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核心示范区,实施“天府好田、天府好粮、天府乡游、天府乡居”四大工程,加快形成“一河一湾一片田”的空间格局,构建起“一区两镇三村多聚落”的产业组团布局。不仅建成四川农村社会化服务总部,服务川渝地区100万亩粮油基地;建成高标准农田30余万亩,实现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双增长”;农产品初加工、品牌农产品销售占比均突破90%。一边擦亮农业发展生态底色,一边推动生态变业态,全域旅游示范效应初步彰显。自2013年以来,崇州连续十年举办自驾赏花节。2021年,赏花节期间的游客就近4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25亿元。崇州自驾赏花节已成为崇州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宽阔舞台。依托自驾赏花节,崇州的旅游品牌效应也持续放大,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省旅游强县。致力绿色高端转型,现代化产业体系也在加快构建。十年来,崇州先进制造业加快向绿色智能转型: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以捷普为龙头的百亿级产业集群;家居产业培育全友家私、明珠家居等“根植型”国内知名龙头企业,引入索菲亚、尚品宅配、喜临门等行业领军企业,拥有天元汇邦、帝龙、华富立等产业关键配套企业,现已形成“一个50亿级链主+两个10亿级准链主+N个上下游、左右岸配套企业”协同发展、良性互动的集群态势;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4个,占成都市总数的15%以上。非凡十年,一幅新时代的“绿色”产业画卷在崇州徐徐铺开。民生温度共建共享 幸福生活触手可及10月11日起,全国铁路新的列车运行图正式上线,崇州铁路线路也迎来了“大变化”——在原来开通直达成都西站的基础上,成雅(成蒲)铁路崇州站开通了往返成都南站、成都东站的快铁班次。崇州市民谭女士搭乘了当天上午9点26分的班次,23分钟后就到达了成都南站,“早就盼着开通了,一直就盼望崇州站可以直达东站或者南站,现在成真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崇州市始终把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秉持为民情怀,推动共建共享,用一件件落地有声的民生实事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增进百姓福祉同频共振,助力居民生活水平与幸福指数稳步提升。徐徐展开的这幅动人的民生画卷,涌动着融融暖意。把就业放在民生之首。十年来,崇州新增就业岗位超过10万个。今年以来,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数9693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299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就业新增人数4960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2年增长125.36%。学有优教,迎来更多家门口好学校。据统计,截至2021年,崇州市共有幼儿园115所、小学33所、初中10所、高级中学1所。随着城北学校、明湖中小学、城市之光幼儿园等学校的建成投用,崇州新增学位4500个,学位供给不断扩大。病有良医,健康崇州建设方兴未艾。“健康崇州”手机(微信服务号)推广运行,“家庭医生”签约上门服务,螺旋CT、血气分析仪等高科技大型诊疗仪引进投用,超过56.7万人申领健康卡(电子健康卡)……一桩桩老百姓就医看病中的新变化,成为崇州市医疗卫生事业十年发展的缩影。一件件民生实事,一项项民生保障,深切回应着“民生期盼”,体现着“民生温度”,托举起“民生幸福”。治理精度智慧赋能 让城市更“精治”“发现游商占道经营,存在隐患,请及时处理。”崇州市智慧治理中心接到大划街道网格员上报信息,3分钟后,崇州市智慧治理中心通知大划街道智慧治理分中心;10分钟后,大划街道综合执法协调办公室调度行政执法中队现场处理。速度和高效的背后不仅是时间的节约,更是城市管理的科学有效。而这一切得益于崇州市全域智慧治理体系项目的成功试运行。近年来,崇州坚持“以服务汇数据、以数据促服务”的理念,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探索“大数据+职责”,构建职责精细化管理格局,形成“一张网”“一平台”“一清单”“一中心”的县域智慧治理体系,同步构建了城市大脑、镇街中脑、社区小脑的治理模式。崇州市城运中心系统是崇州整个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3年被国家住建部批准为第二批智慧城市试点市后,崇州市在多个领域开始了智慧城市治理的探索,包括智慧医疗、智慧旅游、智慧环保、综合执法等。在崇州智慧停车管理数据中心,大数据综合监测管理平台通过显示屏实时呈现路面状况;同时,实时监控崇州城区每个收费点位人员是否到位;收集每日、每月停车数据,对车流等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数据对城区停车位建设进行规划和调整。2019年7月上线运行的崇州市全域旅游大数据平台对全市重点旅游区域实现了视频监控,当预警发生时,通过指挥调度系统可以精准定位现场执法人员、快速处置应急突发事件。以客流分析预警为例,当客流达到预警峰值的60%和80%时,将进行自动预警,助力进行游客分流。再以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为例,崇州市为破解VOC检测难题,创新思路,开始在全省率先建立VOC电子围栏,实现了对大气污染物的精准溯源、精准研判和对企业的差异化管控,以及对大气环境的精细化管控。智慧触角,已延伸至崇州城市各个角落!

兰珍)10月18日,记者在位于新龙县博美乡的雅砻江流域大豆果蔬现代农业园区博美示范园区了解到,园区建设已完成80%。  雅砻江流域大豆果蔬现代农业园区项目建设于今年6月启动,意在破解村集体产业发展瓶颈。“项目分为大盖、博美、雄龙西三个示范园区,全县92个村都参与进来,村企共同投资、共同盈利。”新龙县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保证村民能从项目运营中得到合理、稳定的分红收益,新龙县政府不仅与项目业主公司签订了协议,约定了分成方式,还明确了各村的分红机制。新龙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各村分红所得的30%作为集体经济滚动资金,用于后续发展及其他建设,70%作为村民个人分红资金,向户籍在本村的全体村民分红,“还要按照优先享受方式对脱贫户和监测户进行分红倾斜。”

(罗文婕 杨孟双 记者 兰珍)近日,白玉县纳塔乡卡塔村的党员活动室里每天都焊枪滋滋、火花飞溅。村里30多名村民聚在这里,参加为期半个月的焊工技能培训班。村民肯珠说,电焊技术非常实用,“我一直想外出打工,这下更有底气了。”  同一时间,在白玉县盖玉镇德来村,中式烹饪技能培训班烟火气息十足。选材、选料、搭配、制作、装盘……老师一边讲解步骤要领、一边现场制作菜肴。村民泽青说:“以前我去餐厅打工只有干些杂活,现在上了课、学了烹饪知识,以后打工选择更多了。”下课后,泽青还不时追着老师请教。  以培训促就业,以技术促增收。白玉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正把技能培训的“触角”不断延伸到基层。目前白玉县有8个乡镇在开展技能培训,共开设技能培训班18个,涉及中式烹饪、餐饮旅游服务、缝纫、电焊、砌工、牲畜养殖、农作物种植等方向,800余名农牧民群众参与培训。  为了确保培训起到实效,当地前期对群众的参培意愿进行了全面调研,并明确了培训期间的考勤要求和补贴措施。“我们还对接辖区相关企业,为参训人员就业务工搭建平台,促其就业增收。”盖玉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仁青绒布说。

(何晓红 记者 兰珍)日前,道孚县泰宁镇街村的1000亩油菜相继成熟。油菜田里,收割机来回穿梭。在轰鸣声中,油菜籽被脱壳后收入囊中,油菜秆则被切割成碎末,从尾部喷出,均匀地撒回田里,成为生态肥料。收割油菜。道孚县委宣传部供图  街村党支部副书记格绒洛珠介绍,这些油菜田亩产油菜籽在300斤左右,“100斤油菜籽可以榨42.6斤左右的油,预计平均每户村民可借此增收7000余元。”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孟双 记者 兰珍  10月17日,在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新城的新天地小区,施工人员正在业主吴元瑞家安装暖气。“8月小区通知可以安装暖气,我马上就报名了。”吴元瑞期盼的“温暖过冬”,今年终于要实现。  当前,甘孜多地已经迎来今年秋冬的第一场雪。但在这个冬天,享受“暖冬”不再是奢望。日前,甘孜州供暖项目开工仪式在康定举行,标志着甘孜州“三供”宜居项目全面拉开序幕——“三供”宜居项目是指由甘孜州委、州政府主导,以“供气、供暖、供氧”为重点的高原“宜居工程”。这也是一项贯穿甘孜“十四五”时期的重大民生工程。  根据项目规划,甘孜州将在海拔3200米以上城镇实施集中供暖,同步推进海拔2600米以上城镇宾馆酒店和其他有需求的城镇居民供暖,让雪域高原上的群众逐步过上“暖冬”。从地热源到太阳能“一县一策”,因地制宜  走进吴元瑞家,厨房、卧室、厕所的散热器已经安装完毕,两位工人正在客厅安装管道。“一般安装完一家需要2天左右。”施工人员宋元林说。  令吴元瑞期待的“暖”,来自位于康定新城广场下方占地1000平方米的换热站。据了解,康定供暖因地制宜采用了地热清洁能源技术:在离康定新城6公里远的老榆林村建设了换热首站,先将当地的地热温泉水引入广场下的换热站,再将这股热流分别输送到居民家中。  “以新天地小区作为试点,当前全市正在逐步开展供暖工作。目前试点的室外管网已建设完毕,室内管道将根据居民意愿进行安装。”康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工作人员介绍。  今年以来,《甘孜州城镇供气供暖供氧工作方案》及《甘孜州城镇供气供暖供氧总体发展规划》制定完成,为“三供”宜居项目顺利开工奠定基础。试点县(市)专项规划也同步完成。“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和发展趋势,差异化制定方案,因地制宜采取地热源、‘太阳能+电锅炉’、太阳能集热板等多能互补的方式供暖。”甘孜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市建设与管理科工作人员介绍。  在海拔较高的色达县,冬季平均气温在零下15℃,且低温持续时间较长,有供暖需求的时间多达200多天。结合前期建设成本、后期维护等因素,当地以“超低温空气能+电辅热”为热源,用水循环的形式供暖。色达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工作人员陈林表示,这种做法,比采用太阳能供热更符合色达县实际。  据悉,色达县集中供暖项目第三期即将完成,当前全县集中供暖范围约11万平方米,主要包括学校、医院、办公区等。供暖后室内温度可达20℃。目前第四期项目已在规划,供暖范围将陆续扩展到全县各乡镇。从先期试点到全面推进分区开展,分步实施  10月18日,室外气温只有4℃,在位于色达县城的五号小区,居民白玛恩志打开窗户,冷空气扑面而来,让温度宜人的室内更显得温暖。  “以往家中靠电取暖,电费高,取暖的范围还很有限。”白玛恩志说,10月10日,家里开始集中供暖,整个采暖季的采暖费每平方米30元,温度更舒适,还节省了不少开支。  对“绿色又节约”,理塘县第二中学校长洛泽仁也深有感触。理塘的严寒来得早,该校教室和办公区早已安装了采用太阳能热力循环技术的地暖。去年12月,250多间学生宿舍也开始集中供暖,以奔戈乡卡灰村温泉水为热源,宿舍温度可以保持在15℃以上。“以往烧炭、耗电取暖,现在集中供暖,效率更高,升温更快,还绿色环保。”洛泽仁说,今年集中供暖即将开始,学生们特别期待。  “目前,理塘县10万平方米的供暖一期工程已全部完成末端采暖安装、热力站主体及主要设备安装、主要管网工程等,正在试运营。”理塘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工作人员李丹介绍,该项目采用清洁高效的“地热源+空气源热泵”的形式供暖,范围包括理塘城东新区的第二中学、城关第四完全小学、高城镇幼儿园等学校和办公区。  根据《甘孜州城镇供气供暖供氧工作方案》,“三供”宜居工程分为规划编制、先期试点、重点实施、全面推进四个实施步骤。目前,康定、甘孜、色达、理塘、石渠、稻城正在进行试点。6个试点县(市)累计实施项目22个,完成11个,投资3.8亿元。  到2024年进入重点实施阶段后,甘孜州将在海拔3200米以上城镇实施集中供暖,同步推进海拔2600米以上城镇宾馆酒店和其他有需求的城镇居民供暖。全面推进后,甘孜州17个县(市)(除泸定县外)将新增城镇供暖面积691.6万平方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都市龙泉驿区最好的医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