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寒冷季节脑血栓的7个前兆患者应该注意什么?

核心提示:寒潮“2.0”要来了!这次比跨年大寒潮更猛,据上海气象局消息,预计此次强冷空气带来的降温幅度、最大阵风和降水量虽不及2020年12月29日-31日寒潮,但最低气温与之相当,郊区甚至更低,威力不容小觑。

  许多地区提醒市民注意水管防寒,以免热胀冷缩,水管发生爆裂。而医生也提醒大众,尤其是中老年人,请继续关爱血管,因为气温骤降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有两个规律

  心肌梗死是一种急性发作的严重冠心病,多是由于心脏的血管阻塞,而导致心脏的血液跟不上供应。人群研究数据显示,我国冬季心血管病患者死亡人数比夏天高 41%。季节变化导致脑血栓、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增多,猝死的几率也大大提高。每年冬季气温骤降的时候,特别是气温下降超过10℃,医院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就会大幅度增加。这其中大部分为重症病人,表现为起病突然,病情急且重,心梗塞面积大。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有两个很明显的规律,一个是冬天高发,另一个规律是早晨到中午的发病率会明显增高,有数据显示,70%-80%的心血管疾病都发生在早晨6至10点。其中,最危险的时间,就是刚刚睡醒的那一瞬间。

  这是什么原因呢?专家解释说,当外界气温骤降时,在寒冷的刺激下,人体的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多,血压增高,心率持续加快,心肌耗氧增加。低温可引起体表小血管痉挛收缩,增加心脏负担,同时增加血液黏稠度,导致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寒冷还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使冠脉斑块脱落,堵塞血管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冠心病患者在冠状动脉存在粥样硬化斑块伴管腔狭窄或者冠状动脉痉挛的基础上,造成心肌氧供和氧耗平衡失调,心肌严重缺血、缺氧,严重者可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引起猝死。

  在寒冷的季节,人们易患感冒和支气管炎,而这也会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人们活动减少,偶有活动就会出汗散热,如果不能及时补充水分,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流缓慢,也容易发生心绞痛和心梗。

  如果冬季早晨一睡醒就匆匆起床穿衣服,身体会从长时间的休息状态突然进入到活跃状态,心跳频率会加快,加上寒冷的刺激,让血管收缩和凝血的物质增加,就容易出现血栓,进而诱发心肌梗死。

  对于一些中老年人,在气温发生变化时身体来不及调整,当血管发生强烈痉挛时,血流速度加快,血管就会破裂出血。尤其是本身就有高血压、高血脂或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

  心肌“渐冻”可防,做到这些可避免心梗

  如果说年轻人发生心梗就像前不久的寒潮“速冻”,心血管来不及建立侧支循环,替代堵塞的心血管,中老年人发生心梗就像现在的寒潮“渐冻”,在心血管堵塞到心梗发病这段时间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来预防最坏的结果。

  坚持遵医嘱服用药物

  大多数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需长期坚持服用药物。特别是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正常后,仍要坚持服用药物,突然停用药物会导致停药综合征,使病情恶化。同时还要监测血压,定期复诊,医生会根据病人的情况,予以调整药物。

  老年人冬季晨间尤应注意防寒保暖,不建议有心血管病史的中老年人晨起锻炼。注意保暖的同时,还要积极预防感冒,因为感染是心衰常见的诱发因素。

  冠心病患者在寒冷季节要多喝开水,多吃一些容易消化和富含营养的清淡食物。不易进食难以消化的高脂肪食物,它们会使血液较多地流向胃肠,使心肌供血不足。

  排便过于用力会使腹内压力增高,回心血流量增加,心脏负荷加重,容易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应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保持心态平衡,不要情绪过分激动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因情绪波动而引起心绞痛和血压升高。情绪激动是心脑血管病的大忌,冠心病高血脂患者尤其要放宽胸怀,不要让情绪起伏太大。

  早晨醒来第一件事不要着急起身下床,而是应该在睡醒后多在床上躺一会儿,让身体慢慢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让血液慢慢加速流动。起床后要立即添衣,避免因寒冷刺激到刚睡醒的身体。

寒潮频频来袭,全国各地普遍大幅降温。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冬季无疑是最难熬的季节。人体血管对温度十分敏感,它远比人们想象得更脆弱。如果不加以保护,里面很容易长满“毒物”,导致“交通堵塞”,发生“车祸”,诱发心脑血管事件。

有人测算,如果将体内大大小小的血管接成一条线,长度可绕地球2周半。形象地说,血管就像自来水管,向全身组织和器官输送氧气和营养。在临床上,医生能很快区分血管的好坏。健康的血管管壁光滑、柔软,弹性好,血流顺畅。但如果血管的主人不够爱惜,血管则会像自来水管一样,长满水垢、生锈,甚至管道受阻无法供水,人体的氧气和营养的供应便会受影响。

血管“长垢”的例子屡见不鲜。有些20多岁的人,血管年龄已是70多岁,脂肪、脏污等粘在上面,使血管提前进入了老年期,导致血管变脆、弹性下降、堵塞等严重问题,进而诱发了一系列血管疾病,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

心脑血管疾病就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的疾病统称。60岁以上老年人中40%~45%患有高血压的同时还患有高血糖或高血脂,根据卫生部2007年统计数字显示,据国外的资料显示,50%左右的病人都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多种老年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有哪些?

急骤起病是主要特点,是发病最急的疾病之一,大多数患者病前无任何前驱症状,活动中突然起病,绝大多数症状在数秒或数分钟内病情发展到最高峰,少数患者在数天内呈阶梯样或进行性恶化,约半数患者起病时有,但持续时间短暂。

常出现、、烦躁,、肢体麻木、等症状。

单眼突然出现一过性黑蒙,或视力丧失,或白色闪烁,或视野缺损,或复视,持续数分钟可恢复。对侧肢体轻度偏瘫或偏身感觉异常。优势半球受损出现一过性的失语或失用或失读或失写,或同时面肌、舌肌无力。一过性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语言不清或声音嘶哑。

常见症状有:心悸、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咯血、胸痛、水肿、少尿等。

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高发因素一:冬季寒冷,气温多变

孙主任指出,天气寒冷,会引起血管收缩、痉挛。如果本身患有动脉硬化,且血管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狭窄,很容易导致心肌梗死。存在血管病变的高危人群,尤其是老年人,更应该随时关注气候变化。

应对方法一: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功能

血管狭窄、动脉硬化使进入心脏的血液减少,导致心肌缺血,所以只有扩张冠状动脉,抗动脉硬化才能改善心肌缺血。

高发因素二:恰逢春节,规律打乱

每到节假日心脑血管疾病都会成为节日高发病之一,春节临近,免不了走亲访友、亲朋相聚,一些中老年人的生活规律被打乱,入睡较晚,暴饮暴食,娱乐活动的增加使心脑血管发生波动,发病风险增加。

应对方法二:子女尽责,帮助父母护心护脑

作为子女要关注父母的变化,和父母一起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膳食,选择木耳、香菇等一些健康的食材作为节日的主打菜,提醒父母按时用药。

冬季脑血栓该怎样有效预防呢?如今已经是年底,很快我们将迎来元旦假期以及一年一度的春节。新年的到来也预示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已经到来。冬季是很多老年性疾病的高发季节。比如脑血栓、脑梗塞等等。今天小编请到了脑科专家给我们谈谈冬季脑血栓应该如何有效去预防:

在气温突降时,老年人的活动大多会有所减少,使体内血流速度迅速减慢,再加上原有的脑血管粥样硬化,血液粘稠度高等原因,易促进血栓形成而使脑血管部分阻塞,从而引起口眼歪斜,语言障碍及肢体功能不全等症状。

另外,老年人的抵抗力大多较一般人为弱,气温突变常易引起感冒、腹泻等病症,而使机体疲劳、心脏功能减低,全身血容量减少还会直接影响血流速度及血液粘稠度。

综上所述,在寒潮来临之时,老年人除了应注意保暖之外,尚须维持正常而有规律的生活,切不可因寒冷而贪眠,并最好在室内做些体育活动。若患点小病,也要积极治疗,以免因此而酿成大病。

[配方]蜂蜜15克,桃仁10克,草决明12克

[制作与用法]将桃仁、草决明加水煎熬,滤除药渣,取其液加蜂蜜调匀,每日2次,20天为一疗程。

[功能]适用于高血压患者和防治脑中风、脑血栓形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脑血栓的7个前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