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自己到底什么样的工作有意义义吗?

作者:樊登读书 · 阿喆

前不久,一个“外卖小哥的一天”上了热搜第一。

小哥一天跑65单,吃一顿饭,从早上6点到晚上23点送出最后一单,坚持工作超过16个小时。

无数网友泪目感叹:成年人的每一瞬,都浸透了辛苦的血泪。

也有不少网友评论:生活那么累,不如就此躺下吧,18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在戏谑和自嘲中,我们真的能心安理得彻底躺平吗?

中年以后,四方都是压力,叛逆的孩子、老病的父母、一地鸡毛的婚姻、捉襟见肘的收入。

正如张爱玲说的:“中年人,时常会觉得孤独,每天一睁开眼,发现身边全是需要依靠你的人,却没有一个你能依靠的人。”

一个真正的中年人,身上压满担子,从不单单为自己而活。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同时,一个合格的成年人,也只有不断修行自己,才能为自己为家人撑起一片天。

躺平不是救赎,发现热爱的工作才是

最近有一个国产剧口碑收视双炸裂,那就是《三悦找到了新工作》。

很多网友看了都深有共鸣:

躺平一时爽,焦虑却不会缺席,认真生活后,才发现工作的意义。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女主角赵三悦老大不小了,却在家混吃啃老,摆烂躺平,不去工作,也不去社交;

在与母亲爆发激烈争吵后就毅然离家出走甚至寻死觅活。

却被郭柯宇演的过来人大姨劝住,然后阴差阳错的介绍到市殡仪馆工作。

在与死者以及死者家属产生故事的过程中,赵三悦找到了这份工作的“有意思”;

在与同事以及师傅的磨合中,她发现了这份工作的专业和神圣性;

还运用到了自己大学的专业技能,把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更找到了自己的热情和价值感。

所以说,我们大部分普通人,其实不可能永远靠躺平去逃避生活的苦与痛。

因为不管是生活的意义,还是工作的意义,不是躺出来的,不是问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真诚的为自己的每一次进步鼓掌,完成一次方案、和同事们配合出好的项目、参加公司的一次活动宣讲......

这些小的环节,都能让我们不断提升工作的价值感。

而当你持续的走下去,就能不断找到生存下去的确定感。

罗翔老师和余华老师前不久在采访时就提到:

真正能治愈精神内耗的,是一个人是否有可持续发展思维。

这种思维,是打开时间观,用一生去衡量自己。

不因一时创业失败、婚姻不幸、工作挫败而否定自己。

站在时间的长河里,幸与不幸,都是一种完整。

只有持续的行动起来,才能成为行动和思想上的巨人。

是讨厌工作,还是害怕“未知态”呢?

朋友吐槽,三十五岁后,面对结婚的压力,房贷的压力。

工作就成了流水线做工,每天两点一线。

又担心随时失业,又不想努力,又不敢不干,每天枯燥的重复中有着巨大的虚无感。

上班上的就不想动了,虽然不上不下,但也不想再面对新的工作状况。

如果职场环境和工作里的人际关系再复杂一点,那真的是上班如“上坟”!

感觉累的不仅是工作本身,更是这些巨大的消耗。

很多时候,你讨厌的不是工作,而是害怕工作里的“未知态”。

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天性,当新的事物产生的时候。

人最先反应的就是恐惧这一心理,然后再产生生理上的不自在。

进而发展成一种焦灼的状态,然后在时间消磨中丧失掉激情感。

但其实,工作本身就意味着未知和挑战。

德国思想家马尔库塞说:

丧失了否定批判和超越能力的人,不仅不再有能力去追求;

也不再有能力去想象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外一种生活。

这世上不管是活着还是赚钱都辛苦,但最怕的是我们丧失了自我成长的特质。

在生活和时间的洪流冲刷下只剩麻木干瘪的心。

风靡全球的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就讲了女主角安迪入职顶级时尚杂志公司。

从一个菜鸟实习生,一路过关斩将,一路解决各种突发状况,一路打开自己。

从品味糟糕到衣品极佳,情商逆商疯狂成长的故事。

影片里有一个细节非常的写实且震撼:

安迪开始是一个行业小白、且是一个习惯性抱怨,不主动解决问题的人。

却在同事的点拨下,主动求变,一点点成长为一个具备学习型思维的人。

争取到了去巴黎时装周的机会,也赢得了时尚圈一把手,主编米兰达的赏识。

是啊,终身学习,才是最大的安全感。

一个成长型的人,永远不惧怕工作,也永远有能力在不确定性里创造生活。

我们没有任何人能逃避工作,就算换一份工作,工作还是要继续,它就是人生的一部分。

与其被它日渐消磨,不如主动掌控工作,不断精进深耕自己,做一个有成长型思维的人。

大哲学家罗素曾调侃同事说:

精神濒临崩溃的症状之一,就是相信自己的工作无比重要。

深以为然,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对我们在乎的东西赋予过多的期待。

而那正成了压垮我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个德高望重的禅师有三个弟子,禅师想到自己年事已高,衣钵得传下去。

于是禅师为了考验三个徒弟,给三个徒弟安排了三个月劈柴挑水的重复性工作。

等到三个月满了,禅师分别把三个徒弟叫到禅房问三个人有什么心得。

大徒弟说自己手上都是茧;二徒弟说自己肩膀都是伤,但身体结实了;只有小徒弟说自己眼里都是美景。

禅师摸摸小徒弟的头,欣慰的笑了。

原来,三个月,从夏到秋,从山上到山下,夏有清泉蝉鸣,秋有层林浸染。

小徒弟都尽收眼底,至此境界已然不同。

大多数人都像大徒弟一样,只看的到工作带给自己的不好的结果。

再者像二徒弟,看到工作带给自己的是对等收益,属于给多少钱干多少活的人。

只有小徒弟这类人,不以工作结果论成败,不以工作意义论英雄。

享受过程后,反倒收获了更多。

我们总是以结果论、意义论,去衡量人生乃至一份工作。

当一切不如意的时候,又经常质疑自己的选择!

其实,做一件事,不一定非要成功;而是你学到了什么,有时失败反而能学到更多。

曾仕强说:“因上精进,果上随缘;物来顺应,事来应事。”

当我们能做到只问耕耘的时候,那结果就一定是好的!

2022快结束了,接下来的日子,希望我们都能学会在工作中修行,收获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像认真生活一样去认真工作。

找到自己最熟悉的工作节奏,适当交聊得来的同事做朋友,这有利于我们建立舒适的工作氛围。

向上管理,给领导ddl;横向管理,给同事正向的工作反馈,有利于建立我们正向的工作流程优化网络。

不要让固有的工作模式、工作习惯束缚自己,不断更新自己的工作知识。

吸收最前沿的工作方法,这有利于我们的精力管理,提高效率。

《孟子·万章下》里提到一种真正躺平的状态叫“抱关击柝”。

讲的是孔子在人生的巨变中,在做管理仓库的小官和掌管牛羊的小吏时。

安于那种状态,什么也不管了,只把手头的事做好。

他说:‘把账算好就行了。’‘牛羊能茁壮成长就行了。’

孟子解释说,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应该不为了什么,而去做什么。

人到了一定年纪,很多时候都是生活在推着我们向前。

但把眼前的事做好,把手头的工作做好,就能让我们找到意义感和价值感。

在生活的洪流里,工作就是那个稳定的锚,尽管我们吐槽工作,苦乐参半,但我们离不开它!

把枯燥的工作做的有意思,不更能证明我们的强大吗?


本号致力于“好文”推送,并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所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留言联系。

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培训课程。

关注学院官方微信,获得更多德鲁克思想与实践的讯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3月15日,以“守望美好”为主题的“发现2022物业英雄”活动正式启动,历经100天在全国数百位物业英雄候选人中,优选出年度十大物业英雄的奋进故事。本期物业英雄鑫苑服务昆山鑫苑国际城市花园大区总经理李建生

与李建生的初次见面是在昆山鑫苑国际城市花园小区门口,他穿着一身整洁的制服,利落的寸头加上笔挺的身材,整个人看起来精神抖擞。

从小区大门走向物业服务中心的过程中,他一边给乐居财经访谈组介绍小区的整体情况,一边时不时地扫视周边的环境状况,发现地面有破损、绿化丛中有垃圾等会立马拿出手机拍照,并通过电话找到相应的负责人,敦促其进行整改。这些琐碎的事情,实际上都是他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李建生是一名物业老兵,2009年就进入了物业行业,从基础保安做起,历任部门主管、综合主管,项目经理,如今任昆山国花大区总经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使得他处理起物业服务中的疑难问题和突发情况时得心应手。所管项目今年疫情发生时,李建生沉着冷静、思路清晰,带领同事一起为业主构筑起了一道道安全防线。

2022年4月初,李建生负责的昆山鑫苑国际城市花园接到防疫部门通知,小区有疑似病例。接到通知后,李建生立即赶赴现场,召集所有员工紧急返岗,与社区和防疫部门相关人员对接工作安排,并连夜配合住建局按照区域划分搭建铁栅栏,以阻隔封控区和管控区的人员流动。

为了让防疫工作有序开展,李建生在小区门口的监控室成立了临时指挥部,制定具体防疫方案、对所有物业人员进行分工、协调防疫物资的筹备、统筹项目封控管理各项措施的落实,一直忙碌到次日凌晨3点他才得以小憩一会。凌晨5点,他又迎着晨曦投身到了小区防疫工作中。

这次疫情期间,昆山鑫苑国际城市花园10幢楼被封控,其余楼栋成了管控区。社区体量大,住户结构多样,封控面广等情况给项目的防疫和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李建生带领团队迎难而上。

在这场历时1个多月的战“疫”中,李建生既要统筹管理带着员工干,又要率先垂范充当急先锋亲自干。早上他召集团队成员进行抗疫部署,结束后他就变成了一位普通的一线员工,有时是社区快递员,有时是秩序员、有时是保洁人员……越是苦、越是累的工作,他越是冲在前面。到了晚上,能稍微清闲一点的时候他又和团队开始复盘一天的工作。

李建生说,封控和管控期间,每天工作15个小时是常态,所有物业人员吃住都在项目部。由于长时间高强度工作,两位同事晕倒在了岗位上,经过医务人员半小时的抢救才缓过来。

这件事情让李建生迅速意识到高强度防疫工作已经让团队体力不支。对此,提醒员工要注意轮休调整,同时进行心理释压开导,努力在员工饮食方面进行改善。他说,全力守护业主安全的同时,也要保证员工的健康安全,这份责任更大。

不仅在服务业主上尽心尽力,李建生也时刻关注着团队成员的工作和生活状况,是员工心中的贴心大哥。


在昆山鑫苑国际城市花园的疫情防控过程中,李建生认为最大的困难就是人手短缺。小区有5000余户,常住人口近2万人,每天上千份的物资配送,如此大的工作量,单靠物业人员的力量完成非常困难。

对于此,李建生跟防疫部门、社区进行多方沟通,启动征集社区志愿者,很快就召集到了300多名业主志愿者。关键时刻,业主能和物业一条心,李建生非常感动。通过志愿者与物业人员协同配合,为管控区和封控区业主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对于物业在封控期的付出,业主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不断地给予物业支持和鼓励也让李建生和团队更有力量。“有一天,配送物资的货车到达小区门口的时候正下着大雨,为了把物资及时配送给业主,物业人员冒雨进行物资卸载,然后一户户送到业主手中,当时有业主在楼上大喊’谢谢‘,还有业主拿出国旗给我们加油,那一刻我非常感动。” 谈到这里李建生声音有些哽咽。

李建生及其物业团队的抗疫服务赢得了业主的纷纷点赞,许多的业主在朋友圈、短视频平台和业主群里对昆山鑫苑国际城市花园的物业服务表示赞许与感谢。

“对待业主,就应该有多少心用多少心,有多大力出多大力,时刻想业主所想,急业主所急,提高服务的温度和满意度。”这是李建生常常对员工说的话,质朴却有力量。

小区封控、管控期间,医疗资源紧张、生活物资紧缺、进出严格管控,李建生叮嘱项目工作人员要时刻关注孕产妇、独居老人等特殊人群,为他们开通绿色通道,以保障他们的生活、就医需求。

封控楼栋内,曾有哺乳期妈妈发高烧,李建生紧急联系疾控中心和定点医院后,安排物业人员护送其送医治疗;有孕妇业主因临产求助物业,李建生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联系社区开转运单,协调急救车辆,帮助其顺利上车就医;担心独居老人生活不便,李建生安排专人关注,自己也常常为老业主跑腿。

封控抗疫的一个月,是李建生从业以来面临挑战最多、压力最大的一段时间,也是最充实、最有成就感的一段日子。对于他和他的物业同事们来说,业主平安、幸福就是最心安的事。

疫情结束之后,李建生坦言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回家看看。他是山西运城人,家人都在老家,异地工作本来就聚少离多,疫情期间长时间的驻守项目让他更加思念家人。他说,正是家人的支持与理解,才让他在工作岗位上更有力量。


以下是乐居财经与李建生对话内容节选

乐居财经:疫情发生之后您的工作内容发生了哪些变化?

李建生:主要的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任务量和工作时长成倍增加了,特别是封控期间,就是除了日常的物业服务工作,还要严格落实防疫指挥部门的相关防疫政策,包括小区的出入口管理、园区消杀、协助医务人员进行核酸采样、业主物资配送和情绪安抚等。

二是服务模式方面作了一些改变。疫情爆发以来,鑫苑服务总部高度重视,建立了一套有效的防控机制。从物资的准备到人员的培训,再到防疫措施的落实等都有严格的标准,很多工作环节都做到了闭环管理。在日常服务中我们已经把公共卫生的管理和深入式的消杀消毒防控固化为一个常规服务动作,时刻保持着预警。

乐居财经:疫情之后物业和业主的关系有没有发生一些变化?

李建生:疫情期间,有一批热心业主成立了志愿者队伍和我们物业工作人员一起守望相助。疫情之后,越来越多的业主从被服务者变成了参与者,更多的参与到社区治理和物业服务当中来。业主的理解与支持也让我们更有信心和动力去给业主提供更高品质和满意度的服务。

乐居财经:您喜欢物业服务这份工作吗?

李建生:物业服务工作非常繁琐,一定要有细心、耐心和诚心,才能把工作做好。工作压力大又不被理解的时候也会有动摇,但是当你真正为业主解决了一件事情或者一个问题的时候,你会很有价值感,觉得自己的工作有意义。就是这种价值感让我在这个岗位上坚持了这么多年。


景瑞物业梁金涛:后勤“多面手”丨2022物业英雄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到底什么样的工作有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