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粗心大意带来的危害的危害有哪些呢?


人生有很多第一次,第一次上学、第一次骑车,不胜枚举。这是一种奇特的经历,既让人兴奋,又让人慌乱和紧张,甚至有些担心和害怕,说到第一次的感受,相信很多人都会有同感。在这些所有的第一次中,第一次当父母尤其让人难忘。在即将为人父母的喜悦中,因为粗心、焦虑等原因,使自己在做事时很不到位,还会发生一些意料之外的事,令人哭笑不得。一位宝妈在生完孩子后,被家人围着径直出了产房,护士在后面处理后续事宜。等她抱着孩子回到病房后,发现宝妈一家无影无踪,顿时不知所措,只好一边打电话,一边把孩子放在值班室里,想不到,这电话一直没打通。当护士正在担心时,年轻的宝爸突然跑了进来,上气不接下气地问道:“我家宝宝在哪里呢?”护士没好气地回答:“你刚去哪里了?现在才想起来吗?” 把宝爸说得满脸通红,尴尬得说不出话了。原来,他家就在附近居住,宝妈生产后急着回家,家人只好把她送到车上。回到家里清理好洗漱用品后,宝爸才发现“遗落”最重要的人物,这才赶回医院找孩子。所幸宝宝躺在床上睡得正香,而且有护士照顾非常安全,不过,这样的粗心让人后怕。这就提醒年轻的父母,千万不能粗心大意,一旦发生意外,后果不可想象。孩子经常生病养育孩子是一件细活,无论是吃的食物,还是穿的衣物,都需要十分小心,如果粗心大意,就会让孩子生病。因此,不能给孩子吃冰凉和辛辣的食物,这些东西有刺激性,会影响孩子的肠胃,对孩子健康不利。同时,要让孩子注意保暖,既不能穿得过多也不能过少,这容易对孩子造成感冒。存在安全问题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导致世事难料人心难测,孩子的安全问题不可小视。一旦发生这种情况,不仅会改变孩子的命运,也会给家庭造成极大的灾难。所以,父母要引以为戒,时刻守护在孩子的身边,需要外出游玩或购物时,也不要放松警惕,不能远离自己的视线,把孩子的安全放在首位。养成不良习惯孩子天性好奇,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他的很多习惯来自于父母的影响,因而不能低估孩子的能力。如果父母是粗心大意的人,孩子也会养成这样的习惯,将来不管是在学习、工作还是与人交往上,也会缺乏足够的细心,喜欢大大咧咧,容易招致他人的反感。因此,父母要从自身做起,特别注意自己的行为,努力地改掉自己的坏毛病,树立良好的习惯,不要成为孩子的负面榜样。对学习和生活造成影响粗心大意还会影响孩子的生活,这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安排方面,还可能表现在学习和考试上。对于前者,会因为时时出错,对自己的生活带来不便,如果是后者,可能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或者影响重要的考试,这就非常遗憾。前些年,曾有粗心的父母忘记提醒,而让孩子错过中考的事例发生,这样的教训实在深刻。所以,父母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把孩子的事放在心上。1、学会宽容对待父母自己会犯错,孩子同样如此,犯错在所难免。在孩子犯错后,父母要宽容以待,不能因为些许小事就进行批评和指责,这只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过于严苛的行为只会让孩子受到伤害。2、付出更多的耐心有的孩子由于年龄和性格的原因,比较活泼、好动和调皮,有时会到处乱跑或者惹祸,这会让父母在教育时失去耐心。如果处在情绪不好的情况下,可能会受到一顿怒骂,甚至报之以棍棒和拳头,这会严重伤害孩子的内心。所以,父母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耐心地进行说服教育,不可操之过急。3、多给予鼓励孩子虽然年幼,但也明白事理,只要父母加以鼓励,他完全懂得这是对自己深厚的爱。父母要把孩子当作朋友,并慢慢养成习惯,不管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夸奖和鼓励,与孩子一道共同成长。古人说,学而知之。意思是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学习,才能知道和了解,这说明没有人天生就懂,很多知识都是后天学来的。因此,在第一次做父母时,每个人都要有思想准备,不慌不忙地从容面对,不断学习新的知识,这样才能把孩子照顾好。

选择擅长的领域继续答题?
{@each tagList as item}
${item.tagName}
{@/each}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提交成功是否继续回答问题?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这个世界每天都充满意外,对于孩子来说,没有绝对安全的地方,只有比较靠谱的父母。对于那些不靠谱的父母,因疏忽让孩子受到伤害,我们只能同情,但绝不能轻易原谅。其实,很多这些让人唏嘘的事情都是可以避免的,每一次看到这些新闻的时候,我们都会对这样的父母批评、指责。然而我相信,在此之前这些父母以往遇到这样的事情时也和我们现在的表现一样,然而批评、指责完之后却没有引起重视、引以为戒,因为人总是怀着一种侥幸的心理,总觉得那么倒霉的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而有的时候这些事情就发生在你疏忽大意的时候。当事情发生后,我们再去追究责任也于事无补,因为对孩子的伤害已经造成了。就是因为你的不靠谱,却由此坑了自己的孩子。当然,孩子慢慢大了,我们不可能时时刻刻的都在孩子身边护着,但我们可以给孩子做一些安全教育,从小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从而有效地保护自己,防患于未然。 首先,父母要有责任心。 既然生养了孩子,就要尽到父母的责任和义务,保证孩子的安全,任何事情都没有孩子的生命安全重要。不能因为父母的粗心大意,让孩子承担严重的后果。身为家长都必须未雨绸缪、提前预防,而不是等到意外发生后才追悔莫及吸取教训。其次,三岁前的孩子,绝不能离开父母的视线。 三岁前的孩子还小,不管是在家,还是外出,都不能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范围。意外与伤害,通常就发生在不注意的那几秒钟。一位妈妈带着两个孩子,来婴幼儿馆游泳。这天正是她的小女儿1岁的生日。她嫌工作人员给的背心式泳圈太松,给女儿换上了坐式游泳圈。女婴坐在游泳圈上玩水,想去捡泳池中的球,不慎落水。而这时,妈妈正背对泳池,聚精会神看着手机。她的大儿子看情况不对,几次向妈妈求救,妈妈都置之不理。于是,溺水女婴挣扎动作越来越小,直到完全停止。而女婴溺水了90秒,被医生宣告脑死亡。父母的眼睛,就是孩子的保险。让这么小的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等于让孩子一人,独自面对这个混乱危险的世界。最后,教会孩子自我保护和如何求助。 我们一定要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有意识地让孩子记得自己的大名、父母的名字、父母的电话号码(至少一方电话)、自己家庭住址等信息。过马路时红绿灯怎么看,人行道和车行道怎么区分,过马路时要看哪个方向的车,一定要走斑马线。和家人走散时要打110,需要急救时要打120,遇到失火要打119……常用的这些免费电话一定要让孩子记牢,如果害怕孩子记不住,可以编成儿歌每天重复,时间长自然就记住了。与家人走散时,要在原地等待或者请周围穿制服的人帮助打110或者给父母打电话;在商场走散要找商场穿制服的工作人员或者到商场前台请求帮助。只有将孩子培养的更靠谱,这才是不靠谱父母应做的最靠谱的事。
1,破坏父母权威父母经常谈父母的权威,但他们不需要自己的行为来实践。如果他们想让孩子在心理上快乐,父母就需要言行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孩子信任,孩子才会把父母当榜样。如果父母言出必行,会让孩子成为诚实守信的人,如果从不注意信守承诺,生活中到处撒谎。那在孩子面前,父母的权威就不值一提,孩子不但会鄙视父母,还不愿意听从父母的安排。2,延续不靠谱习惯父母不靠谱,往往给孩子的影响就是不诚实,孩子会照猫画虎,开始学着说谎,并且成瘾。养成好习惯很难,改变一个坏习惯更难。如果父母不注意自己的行为,让自己的负面影响孩子,就会对孩子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3,亲子关系冷漠父母不靠谱,不重视信守承诺,会损害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变得冷漠,因为父母不遵守承诺,失去孩子的信任,孩子不愿表达自己的真诚。当父母想和孩子达成协议,孩子也会对比不屑一顾。总之,父母不靠谱,对孩子影响很大,想让孩子诚实,就该树立正能量的榜样,言出必行,让孩子尊重,才能得到信任,才能让孩子听话。
更新时间:2015-08-04 16:00
找法网官方整理导读:日前,一起粗心父母把孩子留车内导致死亡的事件触动了每一位父母的神经,事后粗心父母并没有受到法律的处罚,而如果是被忘在校车内造成的,则学校一干人等都有可能会被判刑。究竟粗心家长是否应该受到刑事处罚?下面找法网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同样是儿童被留车内导致的死亡事件,因责任主体不同,在实际中所面临的责任后果就不一。如果是因为父母疏忽大意被忘在私家车内造成的,没有刑事侦查介入的先例;如果是被忘在校车内造成的,则幼儿园园长、接送老师、司机等都有可能会被判刑,而且毫无例外。
  这是众多的事例所得出的处理结果,并非基于法律的排他性规定。之所以会有如此一边倒的结局,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在于两种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完全不一样。这种社会危害性,与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家事”观念息息相关。
  在校车上发生的悲剧,不在“家事”范围内,有着明显的社会危害性,不处分人,受害者家属不答应,难以平息民愤,也无法预防类似悲剧发生。因父母粗心大意在私家车上发生的悲剧,其父母既是这一事件中社会危害性的致害者,更是最大的承受者,社会危害性明显较小。这也就是公众为何在看待这种事件时会陷入“家事”思维模式的原因:人家父母又不是故意的,最不希望看到这一结果的是孩子的父母,最伤心的也是孩子的父母。
  正是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大家安慰受害者家属还来不及,谁又还会去质疑要不要追究父母的刑事责任?在这种认知条件下,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公安机关介入到这些事件中,以过失致人死亡罪立案侦查,又会是怎样的局面?假如司法机关以过失致人死亡罪判决“粗心”父母刑罚,公众会不会又是骂声一片?
  公众其实早就从这些悲剧中得到了警示,清楚地知道了把孩子放在车内会给孩子带来致命的伤害,再追究孩子父母的刑责,这种警示意义也加深不了多少。如此,法律实施的群众基础就不牢固,就难免不会陷入执法的尴尬境地。
  法律的实施与一国国情息息相关。国外发生的“儿童被留车内事件”,父母得付出坐牢的代价,这是基于当地国情决定的。在我国现有国情下,还不宜将“粗心”家长纳入到刑事追责的范畴中来,这也与刑法的谦抑性是一脉相承的。即使从现有刑法的规定来看,“粗心”家长的行为从一定程度上符合过失犯罪的情形,但是社会危害性不大,也应当按照刑法第十三条的规定处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当然,在儿童被留车内悲剧一再发生的当下,如果还有家长自认为没有问题还“经常如此”,由此导致悲剧重演的话,这种过失犯罪的情形也就越过了显著轻微的程度,理当追究刑责。否则,就还会有更多的孩子在这种“明知而轻信”的侥幸下遭受不测。这也应该成为惩罚“粗心”家长的一条法律底线。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粗心大意带来的危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