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都说2019年很难23年是最难入学的一年?

见字如面,我是凤凰教师。近日,教育界传来两则重磅消息。第一则消息是: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对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作出部署。另一则消息则是:全国多地发布小学学位预警。2023年将成“最难入学年”,部分学生恐无法上学。这两则消息, 打了家长一个措手不及。许多家长表示:心情复杂!01教育部:不得以各类竞赛作为招生参考如今,距离“双减”落地已经将近两年。随着“双减”政策的不断深入,孩子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显著下降。可尽管如此,五花八门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却迅速升温。据有些家长反馈,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涨价幅度最高。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家长想要帮孩子“抢跑”。“学科类培训被严格限制,不少家长转而在非学科类培训上投入大量的金钱与孩子的时间精力,意图通过丰富孩子简历的形式,在入学、升学上占得先机。”但这就容易造成两个负面的影响。一是将焦虑情绪传给孩子,给孩子施加压力。二是造成生源质量不均衡,影响了教育公平。针对此,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此次通知开出了“药方”:其一、确保学位资源供需平衡。“学位资源短缺的地区要综合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挖潜扩容、扩大优质学位供给,确保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强调“就近入学”原则、“扩大优质学位供给”,解决了家长择校的难题。有利扫除家长的后顾之忧,减轻家长和孩子的压力。其二、落实义务教育入学政策。“严格落实免试入学升学规定,不得通过考试或变相考试选拔学生,不得以各类竞赛、考试证书、荣誉证书、培训证明等作为招生入学依据或参考。”明确竞赛、证书等不能作为入学参考,有助于“双减”政策真正落到实处。此外通知也鼓励学校出台多孩子女同校就读具体实施办法。这一举措方便了家长,解决其接送不便问题,也促进了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交流,对于家庭和学校和谐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保障特殊群体学生入学、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总之,这一政策旨在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不仅有效解决家长择校的难题,也更好地保障了学生的权益和教育资源的利用。022023年:或成“最难入学年”今年成最难入学年!目前临近2023年的毕业季和升学季。然而,全国各地陆续发布了小学学位预警。有北京、广州、深圳、青岛、成都、济南、大连、杭州等多地。以北京为例:预计今年入学的小学生将达到30.5万人,而学位缺口则超过了2.5万个。甚至有一些地方更是公布了最高等级的“红色预警”,比如杭州。2022年杭州幼升小的新生为12.5万。而2023年为红色预警,预测会有超过15万左右的幼升小适龄儿童。这种情况以为着顺位靠后的生源被录取的可能性很小。有不少来自杭州的家长表示,今年有幼升小需要的家庭,讨论最多的话题是:“你家附近的小学变色了吗?”今年或成“最难入学年”,如今看来已成定局。对于家长来说,孩子能在适龄期间顺利进入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就是最大的安慰。可这种安慰却迎来了冲击,让人焦头烂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因为2016年我国正式实施了"全面二孩"政策。在这个背景下,2016年到2017年,全国各地陆续迎来了一个人口出生高峰。而今年这批"二胎"儿童已经到了读小学的年纪,这就给各地的义务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入学压力。那么应该如何解决这个严峻的教育问题呢?有专家认为,这需要当地的教育部门与学校共同努力。尽量多增加入学名额,或是通过扩大实验班规模来解决学位不足的问题。此外,家长也需要提前做好规划和准备。了解学校的入学政策和规定,以便为孩子的教育选择做出最佳决策。总而言之,在“入学难”的当下,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家长共同参与,各方密切配合。03“名校抢位战”的背后是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均年复一年,每年升学季。一波又一波的家长为孩子的“上学问题”煎熬着。为了孩子择校,家长可谓是绞尽脑汁、费尽心思。有的托关系走后门,花多少钱都不在乎,只要能让孩子上好学校。有的不惜耗资千万去买学区房,为孩子争取“最好”的教育资源。除了这些家长争抢国内名校资源的同时,还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另辟蹊径”,把目光瞄向了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挤名校,从国内到国外。如今更是迎来了“最难入学年”,家长只会更“拼爹、拼钱、拼命”。为什么一个本应该顺理成章的“入学问题”会变得如此复杂?究其根本,无非是因为——好学校供不应求!有位家长说过这样一番话:“选择择校的关键原因,在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做父母的,当自己孩子学习不错但划片学校一般时,当然想择校了,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假如没有重点、非重点或民办名校,所有的优秀教育资源均匀分布,那么哪个父母不想让孩子就近上学呢?毕竟在哪里上学都一样。”一句话总结:想让孩子上好学校,但是好学校太少了。这就是择校的根源。一位教育专家就曾说过:“这种劳民伤财的‘名校抢位战’背后,这种举全家之力节衣缩食供养子女上名校的生活模式背后,是家长和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产生的‘中国式纠结’。”所以,均衡分配教育资源,择校问题才能解决。这些年来,为了缓解择校问题,教育部、各地教育局出台了不少政策。比如,教育部制定的《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从根本上解决择校热问题。再比如,北京等城市实行了多校划片和教师轮岗,已经成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说到底,真正解决择校问题,需要从制度层面出发,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资源均衡,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优质教育。04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把家庭教育打造成“名校”俗话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良好的教育环境,也更易培养出优秀的孩子。但家长更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再好的名校,也比不上家庭教育!再好的老师,也无法完全替代家长!孩子是否成才,其实决定权在父母。“国民才女”武亦姝,以613分考进清华。不仅成绩优秀,而且多才多艺。这妥妥的就是“别人家的孩子”。那这个“别人家的孩子”都是怎么教育的呢?其实,这都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影响。武亦姝也曾是一个不爱学习、调皮捣蛋的“差生”。刚开始她的父母和大多数父母一样,为了提高孩子的成绩,给她报了很多课外班,学习计划安排得满满当当。但最后的结果却是不尽如人意。于是武亦姝的父母及时改变了教育方式。他们不再让武亦姝参加课外班,而是鼓励她自己选择感兴趣的活动。家庭娱乐方式也从看电视转变为全家一起读书、背诗、练习书法……武亦姝的父母甚至在下班后关掉手机,专心教导她。父母十余年的坚持教导,才成就了卓越的武亦姝。就像那句话说的:“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有迹可循的因果。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学校教育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做好家庭教育,比一切都重要。请别忘了,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请始终记住,家庭才是培养学霸的温床!《人民日报》就曾刊文,告诉各位家长: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你最重要的事业。
为什么2023是个特别的年
1:2023年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小康”不仅仅指攻克温饱,而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全面小康。同时国内经济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GDP将达到84万亿元。全国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2.2023年,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将投入商用,5G具有更高的速率、更宽的带宽、更高的可靠性、更低的时延。相信届时音频、视频、图像等更新的应用将会层出不穷。万物互联变成现实,依托大数据、云计算、ai,我们的生活进一步智能化,便利化。
3.2023年全国将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届时高中阶段学生的入学率将达到90%,另外将会有50%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2023年中国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到80%以上,毛入园率达到85%。相信届时中考压力有所减轻,整个社会的进步明显提升。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服务全球,届时手机终端的定位通过“千寻位置服务系统”,实现“跬步”(实时米级定位服务)、“知寸”(实时厘米级定位服务)和“见微”(静态毫米级解算服务)……同时也意味着我军精确制导打击能力,特别是远程打击能力取得了决定性的突破,中国的巡航导弹和精确制导武器可以肆无忌惮的轰炸西太平洋任意目标。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在2023年将进入载人空间站阶段,载人飞船、货运飞船、核心舱、实验舱将进入发射倒计时。2022年空间站基本建设完成,到2024年,有望成为全世界唯一在轨运行的空间站。届时,中国将成为继俄罗斯之后,以一国之力独自完成空间站建设的国家,航天员在空间站驻留可达一年以上。
6.2023年,区域量子通信网络将从实验阶段转到应用阶段。此举意味着中国率先站到了“绝对安全通信”这个千百年来人类梦想大道的入口,处于量子领域研究的绝对前沿,它有望使人类科技发展史上“最安全的通信手段”具备覆盖全球的能力。
7.2023年,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长江中游、成渝等经济发达地区的超大、特大城市及具备条件的大城市,市域(郊)铁路骨干线路基本形成,核心区至周边主要区域的1小时通勤圈基本建成;国内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高铁达到3万公里,铁路完成15万公里,村村通完成,高速公路完成需求的饱和,此后将专注于毛细血管的改善,更加惠及偏远地区。
2023-03-12 20:26
来源:
燕郊辅导班
尽管距离秋季入学还有一段时间,但部分家长已经开始担忧起孩子的入学问题。近日,东昌府区和度假区分别发布2023年中小学学位预警。
重磅
东昌府区教体局发布2023学位预警
2023度假区学位预警发布,培文人数超计划36倍
不要问我开发区和高新区在干啥,我也不知道。
不只聊城学校学位供给紧张。此类情况在济南、成都、长春、南昌、大连甚至一些县城也出现。一些地方发出了最高级别的“红色预警”。
有人会产生“错觉”认为:出生人口数、生育率下降为何还会出现入学难?这是用眼下的出生人口情况,来看待多年前出生的适龄学生的入学问题。
今年出现的入学高峰、学位紧张,与三方面因素有关。
一是2016、2017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出生人口高峰年。2016年是“全面二孩政策”施行的第一年,出生人口1786万人,同比增长131万人。2017年全年出生人口1723万人,这些孩子在2022、2023年入学。
下图可见,2020年-2026年连续7年聊城新初一人数都在10万以上。
二是义务教育的“城挤村空”现象日益严重,农村孩子进城入学,导致城市学校学位资源紧张。特别是东昌府区,近年来提出“首善之区”的概念,无论是从政府财力投入还是主管部门下大力气发展集团办学等积极理念,使得乡镇,甚至县区的家长都想尽办法来体验这聊城“首善”的教育服务。
三是“入学高峰”后马上出现适龄学生数“暴跌”,政府在进行教育发展规划时陷入“两难困境”。不扩建学校,会出现入学难;扩建学校,又会出现学位资源“闲置”。以体育公园片区为例,规划设计11万人口,而学校建设迟迟跟不上,导致现在第一实验出现一位难求的现象。
好消息是,从去年起,聊城已经采取了灵活的施策,进行带有前瞻性、弹性的教育发展规划。
比如采用向民办学校购买学位,2022年起,聊城花费大量财力,购买了外国语、慧德和三北的部分学位,让符合条件的孩子有学可上。
比如度假区实验改为外国语分校后,适龄儿童人数严重超过招生计划,度假区和外国语果断扩招,从计划的500人,到最后招生1000人,克服了师资不足、校舍不够,甚至连后勤都跟不上等种种困难,解决了所有度假区孩子的上学问题。
比如新建的范恭屯中学、向阳中学和松桂路学校,可以说在啥都没有的情况下,没有校舍去借,没有校长托管,没有老师现招,同样解决了不少孩子的上学问题。
所以亲爱的家长,您大可以对今年的入学形式保持乐观,因为去年做的事情,今年仍然可以做,甚至,去年没做的,今年也会有新的方案应对,您的孩子,绝对有学可上。
只是,孩子的成绩是学校、老师和家长三方合作,共同成就的,担心学校的同时,您准备好了吗?
和600万聊城人一起,为聊城教育加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都说2019年很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