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诗歌水》初中诗歌300字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二十年后回故乡作文300字:思念的脚步
来源:  17:25:02 【】 
精心整理了《二十年后回故乡作文300字:思念的脚步》,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每当我看到和同学们合影的照片,每当想到童年时的天真,每当听到童年时的歌曲,每当看到小朋友们从我身边跑过,每当……我就会想起我日夜思念的故乡――南溪。
  二十年后的我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为那些天真活泼的孩子们讲课,望着那一双双渴望得到新知识的眼睛,我为自己是一名教师而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在课堂上我是一名严厉的老师,而在课外生活中我会和孩子们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当他们的大姐姐。
  转眼间,暑假来临了,我匆匆地背起行囊,坐上飞机回到了我魂牵梦萦的故乡。故乡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山更秀了,母校更美了,“丽雅前进小学”几个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更加引人注目。高科技的校门还没等我说话,就知道我是谁。电子眼识别器就在说:“老同学欢迎你回到母校。
  故乡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深深的,浓浓的,扯也扯不断的情感牵系……即使隔着二十年的时光,即使带着泪,含着笑,故乡的角落里面也会留下我们思念的脚步。
  编辑推荐:
文章责编:gaoxiaoliang&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 17:23:56)?&&( 17:21:41)?&&( 17:19:12)?&&( 15:50:48)?&&( 15:47:58)?&&( 15:46:42)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作文范文点击排行
作文频道最新更新
1234567891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实用工具 |
| 大全 | 大全
     |
版权声明:如果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内容,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 2004-
 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权威支持(北京) 电 话:010- 传 真:010-搜300字诗歌名家赏析_百度知道
搜300字诗歌名家赏析
越多越好每篇300以内
但是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笼罩全篇。“何当”二字、跳跃,把池水都涨满了,却话巴山夜雨时。“共剪西窗烛”,活用了。这种欢欣只是一种难以卜料的期待,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尤其是“涨秋池”三字,又是深夜。这给诗中增添了欢欣感,可能溶化了杜甫《羌村三首》中“夜阑更秉烛,是承“共剪西窗”而来,从巴山跳脱到北方(长安);夜雨寄北&gt,渲晕得更形象,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巴山夜雨涨秋池,从眼前跳脱到将来。悲怆沉痛,与前两句。“巴山夜雨涨秋池”,对于“君”的深厚友情,相对如梦寐”的诗境,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表面上看。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伤感的。 却话巴山夜雨时”,为顺流之舟。在情意上,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lt。 “君问归期未有期”、统一的,因而示现于将来的欣慰。  ,但是由夫妇化为友朋,又是夜雨。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写出诗人的遐想,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照应首句“未有期”,用示现的修辞方法。“何当共剪西窗烛”,前一句“巴山夜雨”是以景写情;&gt。它与“西窗剪烛”。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lt,是即景点题,似断非断,那么这一句弑佻赤绞俦悸幅稍的“巴山夜雨”却是以情写景,宕开一笔,调动读者的想象,是秋天、更浓郁了。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但是通篇的情感色调又是和谐,又加剧了眼前归期未有期的痛苦。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不断起伏,秋雨绵绵。   何当共剪西窗烛,既有热切地盼望,情味更浓,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两相对立,诗一开始;---------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花瓣之上是流连忘返的彩蝶,仿佛自己也走在千年前成都郊外那条通往“黄四娘家”的路上,它们活泼自在的神态。“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这种写法。
读这首绝句,再加“千朵万朵”。小路上花团锦簇,它们围绕着花枝翩翩起舞。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则不多见,花下的枝条被压得垂下来。“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颇有民歌味、生动,我们嗅到了浓郁的花香,也使得诗歌有着更明快。“蹊”是小路,定下了、“恰恰”这种极富韵律的字眼。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撺抓侈煌侬号拂亲留连忘返,更添蝶舞莺歌: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06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可谓前无古人。花枝上彩蝶蹁跹,使物我交融,景色就秾丽了《江畔独步寻花》赏析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赏析。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在“花满蹊”后,生活情趣较浓。花旁的小路上,而是继续前行。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赏花时,寓居四川成都。此句以人名入诗,又大又多,使得全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因为风光无限,
千朵万朵压枝低,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这是其中的第六首,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能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
留连戏蝶时时舞?,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是特意为自己歌唱?江畔独步寻花。春暖花开时节,盛唐绝句中屡见不鲜。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但他也许并未停步,正在赏心悦目之际。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而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跃然纸上,暗示出花的芬芳鲜妍?一组七首绝句。
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色彩异常秾丽的。花可爱,和诗人一同享受那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从这里,
自在娇莺恰恰啼。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更流利的节奏?,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蝶的舞姿亦可爱,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连成片了。“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这类题材。诗人用“时时”,有清脆啼鸣的黄莺。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感觉是那么的亲切有味,美景尚多,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但象此诗这样刻画十分细微,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情景相生,心情比较舒畅
胡笳十八拍
【第一拍】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干戈日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烟尘蔽野兮胡虏盛,志意乖兮节义亏。对殊俗兮非我宜,遭恶辱兮当告谁。笳一会兮琴一拍,心溃死兮无人知。
【第二拍】
戎羯逼我兮为室家,将我行兮向天涯。云山万重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扬尘沙。人多暴猛兮如虫蛇,控弦被甲兮为骄奢。两拍张悬兮弦欲绝,志摧心折兮自悲嗟。
【第三拍】
越汉国兮入胡城,亡家失身兮不如无生。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羯膻为味兮枉遏我情。鞞鼓喧兮从夜达明,风浩浩兮暗塞昏营。伤今感昔兮三拍成,衔悲畜恨兮何时平!
【第四拍】
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气含生兮莫过我最苦。天灾国乱兮人无主,唯我薄命兮没戎虏。俗殊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寻思涉历兮多难阻,四拍成兮益凄楚。
【第五拍】
雁南征兮欲寄边心,雁北归兮为得汉音。雁飞高兮邈难寻,空肠断兮思愔愔。攒眉向月兮抚雅琴,五拍泠泠兮意弥深。
【第六拍】
冰霜凛凛兮身苦寒,饥对肉酪兮不能餐。夜闻陇水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杳漫。追思往日兮行李难,六拍悲来兮欲罢弹。
【第七拍】
日暮风悲兮边声四起,不知愁心兮说向谁是。原野萧条兮烽戎万里,俗贱老弱兮少壮为美。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垒,牛羊满地兮聚如蜂蚁。草尽水竭兮羊马皆徙,七拍流恨兮恶居於此。
【第八拍】
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制兹八拍兮拟排忧,何知曲成兮转悲愁。
【第九拍】
天无涯兮地无边,我心愁兮亦复然。人生倏忽兮如白驹之过隙,然不得欢乐兮当我之盛年。怨兮欲问天,天苍苍兮上无缘。举头仰望兮空云烟,九拍怀情兮谁为传。
【第十拍】
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征战何时歇。杀气朝朝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故乡隔兮音尘绝,哭无声兮气将咽。一生辛苦兮缘别离,十拍悲深兮泪成血。
【第十一拍】
我非贪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日居月诸兮在戎垒,胡人宠我兮有二子。鞠之育之兮不羞耻,愍之念之兮生长边鄙。十有一拍兮因兹起,哀响兮彻心髓。
【第十二拍】
东风应律兮暖气多,汉家天子兮布阳和。羌胡踏舞兮共讴歌,两国交欢兮罢兵戈。忽逢汉使兮称近诏,遣千金兮赎妾身。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二子兮会无因。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谁具陈。
【第十三拍】
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汉使迎我兮四牡騑騑,胡儿号兮谁得知。与我生死兮逢此时,愁为子兮日无光辉。焉得羽翼兮将汝归,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消影绝兮恩爱遗,十有三拍兮弦急调悲,肝肠搅刺兮人莫我知。
【第十四拍】
身归国兮儿莫知随,心悬悬兮长如饥。四时万物兮有盛衰,唯有愁苦兮不暂移。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得痛吾心兮无休歇时。十有四拍兮涕泪交垂,河水东流兮心是思。
【第十五拍】
十五拍兮节调促,气填胸兮谁识曲。处穹庐兮偶殊俗,愿归来兮天从欲。再还汉国兮欢心,心有忆兮愁转深。日月无私兮曾不照临,子母分离兮意难任。同天隔越兮如商参,生死不相知兮何处寻。
【第十六拍】
十六拍兮思茫茫,我与儿兮各一方。日东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随兮空断肠。对萱草兮徒想忧忘,弹鸣琴兮情何伤。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泣血仰头兮诉苍苍,生我兮独罹此殃。
【第十七拍】
十七拍兮心鼻酸,关山阻修兮行路难。去时怀土兮枯枯叶干,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风霜凛凛兮春夏寒,人马饥虺兮骨肉单。岂知重得兮入长安,欢息欲绝兮泪阑干。
【第十八拍】
胡笳本自出胡中,绿琴翻出音律同。十八拍兮曲虽终,响有馀兮思未穷。是知丝竹微妙兮均造化之功。哀乐各随人心兮有变则通,胡与汉兮异域殊风。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苦我怨气兮浩於长空。六合离兮受之应不容。 胡笳十八拍》是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它的作者就是蔡文姬。欣赏此诗,不要作为一般的书面文学来阅读,而应想到是蔡文姬这位不幸的女子在自弹自唱,琴声正随着她的心意在流淌。随着琴声、歌声,我们似见她正行走在一条由屈辱与痛苦铺成的长路上……
她在时代大动乱的背景前开始露面,第一拍即点“乱离”的背景:胡虏强盛,烽火遍野,民卒流亡。汉末天下大乱,宦官、外戚、军阀相继把持朝政,农民起义、军阀混战、外族入侵,陆续不断。汉末诗歌中所写的“铠甲生机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等等,都是当时动乱现象的真实写照。蔡文姬即是在兵荒马乱之中被胡骑掠掳西去的。
被掳,是她痛苦生涯的开端,也是她痛苦生涯的根源,因而诗中专用第二拍写她被掳途中的情况,又在第十拍中用“一生辛苦兮缘别离,”指明一生的不辛源于被掳。她被强留在南匈奴的十二年间,在生活上和精神上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胡地的大自然是严酷的:“胡风浩浩”、“冰霜凛凛”、“原野萧条”、“流水呜咽”,异方殊俗的生活是与她格格不入的。毛皮做的衣服,穿在身上心惊肉跳:“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以肉奶为食,腥膻难闻,无法下咽,“羯膻为味兮枉遏我情。”居无定处,逐水草而迁徙,住在临时用草筏、干牛羊粪垒成的窝棚里;兴奋激动时,击鼓狂欢,又唱又跳,喧声聒耳,通宵达旦。总之,她既无法适应胡地恶劣的自然环境,也不能忍受与汉族迥异的胡人的生活习惯,因而她唱出了“殊俗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的痛苦的心声,而令她最为不堪的,还是在精神方面。
在精神上,她经受着双重的屈辱:作为汉人,她成了胡人的俘虏;作为女人,被迫嫁给了胡人。第一拍所谓“志意乖兮节义亏”,其内涵正是指这双重屈辱而言的。在身心两方面都受到煎熬的情况下,思念故国,思返故乡,就成了支持她坚强地活下去的最重要的精神力量。从第二拍到第十一拍的主要内容便是写她的思乡之情。第四拍的“无日无夜兮不念我故土”,第十拍的“故乡隔兮音尘绝,哭无声兮气将咽”,第十一拍的“生仍冀得兮归桑拌”,都是直接诉说乡情的动人字句。而诉说乡情表现得最为感人的,要数第五拍。在这一拍中,蔡文姬以她执着的深情开凿出一个淡远深邃的情境:秋日,她翘首蓝夭,期待南飞的大雁捎去她边地的心声;春天,她仰望云空,企盼北归的大雁带来的故土的音讯。但大雁高高地飞走厂,杳邈难寻,她不由得心痛肠断,黯然销魂……。在第十一拍中,她揭出示自己忍辱偷生的内心隐秘:“我非贪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得埋骨兮长已矣。”终于,她熬过了漫长的十二年,还乡的宿愿得偿,“忽遇汉使兮称近诏,遣千金兮赎妾身。”但这喜悦是转瞬即逝的,在喜上心头的同时,飘来了一片新的愁云,她想到自己生还之日,也是与两个亲生儿子诀别之时。第十二拍中说的:“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稚子兮会无因。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难具陈”,正是这种矛盾心理的坦率剖白。从第十三拍起,蔡文姬就转入不忍与儿子分别的描写,出语便咽,沉哀入骨。第十三拍写别子,第十四拍写思儿成梦,“抚抱胡几兮位下沾衣。……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销影绝兮恩爱移”,“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后痛吾心兮无休歇时,”极尽缠绵,感人肺腑。宋代范时文在《对床夜话》中这样说:“此将归别子也,时身历其苦,词宣乎心。怨而怒,哀前思,千载如新;使经圣笔,亦必不忍删之也。”蔡文姬的这种别离之情,别离之痛,一直陪伴着她,离开胡地,重入长安。屈辱的生活结束了,而新的不幸:思念亲子的痛苦,才刚刚开始。“胡与汉兮异域殊风,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六he虽广兮受之应不容。”全诗即在此感情如狂潮般涌动处曲终罢弹,完成了蔡文姬这一怨苦向天的悲剧性的人生旅程。《胡笳十八拍》既体现了蔡文姬的命薄,也反映出她的才高。《胡笳十八拍》在主人公,即蔡文姬自己的艺术形象创造上,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即使在叙事上也是如此,写被掳西去,在胡地生育二子,别儿归国,重入长安,无不是以深情唱叹出之。如写被掳西去:“云山万重兮归路遇,疾风千里兮扬尘沙。人多暴猛兮如狂蛇,控弦被甲兮为骄奢”,处处表露了蔡文姬爱憎鲜明的感情——“云山”句连着故土之思,“疾风”句关乎道路之苦。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更主要地体现在感情抒发的突发性上。蔡文姬的感情,往往是突然而来,忽然而去,跳荡变化,匪夷所思。正所谓“思无定位”,甫临沧海,复造瑶池。并且诗中把矛头直指天、神:“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海北天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把天、神送到被告席,更反映出蔡文姬的“天无涯兮地无边,我心愁兮亦复然,”“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的心情。
《胡笳十八拍》的艺术价值很高,明朝人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东京风格颓下,蔡文姬才气英英。读《胡笳吟》,可令惊蓬坐振,沙砾自飞,真是激烈人怀抱。”
《胡笳十八拍》的艺术价值高,与蔡文姬的才高有关,蔡文姬的才高是由她的家世和社会背景造成的。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又字明姬,她的父亲便是大名鼎鼎的大儒蔡邕。
蔡邕就是蔡伯喈,有一出《琵琶记》的唱词,说的是蔡怕偕中状元后,不认发妻赵五娘,别娶丞相之女,可说是厚诬古人。东汉时根本没有状元,也没有别娶丞相之女这回事。对此南宋陆游曾感叹系之他说:“身后是非谁管得,隔村听唱蔡中郎。”
蔡邕不可能中状元,但他的才学在当时得到举世公认却是事实。汉灵帝时、他校书东观,以经籍多有谬误,于是为之订正并书写镌刻在石碑上,立在大学门外,当时的后生学子都就此石经校正经书,每日观览摩写的不绝于途。这些石碑在动乱中,在洛阳大火中受到损坏,经过一千八百多年,洛阳郊区的农民在犁田时掘得几块上有字迹的石块,经人鉴定就是当年蔡邕的手书,称为“熹平石经”,现在珍藏在历史博物馆中。
蔡邕是大文学家,也是大书法家,梁武帝称他:“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当代史学家范文澜讲:“两汉写字艺术,到蔡邕写石经达到最高境界。”他的字整饬而不刻板,静穆而有生气。除《嘉平石经》外,据传《曹娥碑》也是他写的,章法自然,笔力劲健,结字跌宕有致,无求妍美之意,而具古朴天真之趣。
此外,蔡邕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在洛阳严然是文坛的领袖,像杨赐、玉灿、马月碑以及后来文武兼资,终成一代雄霸之主的曹操都经常出入蔡府,向蔡邕请教。蔡文姬生在这样的家庭,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就是十分自然的了,可以说蔡文姬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可惜时局的变化,打断了这种幸福。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式译】庭院中月映地白树栖昏鸦,那寒露悄然无声沾湿桂花。今夜里明月团圆人尽瞻望,不知那悠悠秋思落在谁家?【白话文译】庭院中地成了白色的,树上一只乌鸦在歇息,冰冷的露水悄无声息地打湿了桂花。今天晚上明亮的月亮人们都仰望,不知道秋天的思念之情落在了谁家?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农历十五日的中秋之夜。诗题,《全唐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情痴,手法确实高妙。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诗歌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热点作文:
您现在的位置: &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感受与思考
第二单元 想像与联想
第三单元 再现与表现
第四单元 个性与创新
第五单元 自由写作实践
第一单元 写出人物的个性
第二单元 写出事件的波澜
第三单元 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
第四单元 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
第五单元 自由写作实践
第一单元 议论要有理有
第二单元 议论要有条有理
第三单元 诗歌
第四单元 散文
第五单元 自由写作实践
第一单元 作点辩证分析
第二单元 札记B随笔
第三单元 小小说
第四单元 寓言故事与科幻小说
第五单元 自由写作实践
第一单元 综合叙述
第二单元 编写寓言故事或科幻小说
第三单元 自然科学小论文
第四单元 社会生活评论
第五单元 自由写作实践
第一单元 立意与选材
第二单元 思路与结构
第三单元 文体与文风
第四单元 本色与文采
第五单元 自由写作实践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一单元作文:家乡的小河_300字
来源:作文网整理
  我的家乡环境优美绿树成荫。西边的田野里有一条很清很清的小河。河里有鱼、有虾、有螃蟹。有的时候还能看见洁白的水鸟在河边捕鱼。妈妈和爸爸会在周末的时候带我去玩。
  可是有一段时间,由于人们不爱护环境,不爱护小河,清清的河水不仅不清了,而且还散发出难闻的味道。河里的鱼、虾、螃蟹、都不知道跑哪去了,水鸟也不见了影子。人们都不喜欢小河的这个样子,于是决心要让小河重新漂亮起来。人们把小河里的垃圾捞了出来,小河里的水又变的和以前一样清了。人们又种上了荷花,荷花开出了许多红色、白色的花朵,可漂亮了。要是走在河边上,就可以闻到荷花的香味。小鱼、小虾又不知道从哪冒出来了,就连很久看不到的水鸟也回来了。
  我可真高兴啊!因为我又可以去那玩了。
百科词条:必修作业 >北师大版课标初中语文八年级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天人对话诗词九首
诗词九首(初中语文八年级)
(&甘肃酒泉四期初中语文一班 )
评论数/浏览数:
发表日期:
北师大版课标初中语文八年级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天人对话诗词九首
必修作业模版内容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3.教学内容分析4.教学目标5.教学难点分析6.教学课时7.教学过程8.课堂练习9.作业安排10.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11. 自我问答
【教学设计学科名称】诗词九首(初中语文八年级)&&&&&&&&&&&&&&
【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八年级(1).&(2)共有学生80人,一班学生成绩稳定,但上课不是很活跃,而相对八二班的学生比较活跃,成绩却不是很稳定。从总体上来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当然也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语文学习起来很乏味,也就导致他们语文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所以我在上课时尽量做到轻松愉快,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带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分析】&
&&& &本单元所选这九首诗词都涉及田园山水,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意境美。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本课中的九首作品。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教学目标】
&&&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教学时数】6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饮酒(陶渊明)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二、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
四、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五、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录音《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探究学习:&&&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6.课堂小结。(打出投影片。)&&&&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 &&第二课时:过故人庄(孟浩然)
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作业4中带点词语的意思。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4、通过诵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二、教学过程:(一)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唐诗。有成就的诗人更是数不胜数,孟浩然就是其中的一个。以前,学过几首孟浩然的诗,谁来背一下? 2、学生背诵《春晓》、《宿建德江》。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浩然的另一首诗《过故人庄》
(二)学文& &1、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1)出示自学要求一,请学生朗读,明确要求。 师随机点击“资料”,老师搜集了一些资料可以帮助大家理解这首古诗。2、学生自学,师巡视。3、交流(回到老师的界面)(1)指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2)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的事。)(3)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4)你从哪里体会到的?4、交流:点击“邀“——“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一句(1)指名读诗句,理解字词 故人——老朋友&&&&&具鸡黍——准备丰盛的饭菜
(2)受到老朋友的邀请,看到这一桌丰盛的饭菜,诗人心情怎样?(开心、高兴)(3)指导读好这句诗句。5、交流:点击“话”——“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1)指名读。(2)把你的体会说说。(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畅饮美酒,闲谈农事。只有老朋友之间才会谈家常事。)(3)随机理解“桑麻”(4)看着插图,发挥你的想象,完成“说一说”——“想象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一些什么?)(5)学生自己完成。(6)交流(真是太感谢你为我准备了这么丰富的菜肴,下次欢迎你到我家去做客。)(你们这儿真美,真想一直住在这儿啊!)(今年的收成怎么样?还好,有可能是个大丰收。) 是啊,深情厚意只在淡淡的几句询问农事中,就在这悠然地举杯饮酒,闲谈农事中。(7)齐读“话”句6、交流:点击“别”——“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1)指名读(2)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3)即将分别了,孟浩然会和友人说写什么?和旁边的同学说说。(4)交流。7、是啊,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农家的生活让他向往,那还有什么让诗人要相约重阳日在来赏菊花呢?(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1)出示“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放眼望去绿树围绕着村边,青山在村外横卧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你看到的说出来。)(2)读好此句。(3)讲述对仗句。 师范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句诗读上去朗朗上口,你知道它永乐什么修辞手法吗?(对仗) 引导:师生对对子:“绿树”对________;“村边”对_______;“合”对______“绿树村边合,”对____________这首诗中还有一句对仗句找出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师生共对对子。读好这两句诗句。
(三)拓展&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还记得那些写朋友之间深情厚意的古诗,指名背一背。&(四)作业&1、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2.收集关于友情的古诗。
   && &&&&&&&&&&&&&&&&&&&&&&&&&&& &第三课时:《望岳》(杜甫)
【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2、&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二、教学新课&(一)作者及背景简介&(二)朗读诗歌&&&&&1、老师范读《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出示问题,小组研讨:&&&&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造化”两句:“近望”&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荡胸”两句:“细望”&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面。&“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六)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问: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示例: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虚实相生&......)&(七)背诵古诗。(齐背)&(八)练习&1、《望岳》的颈联是:&2、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伟高大的山势的句子是:&3、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4、表现诗人欣赏泰山而入神的句子是:&&5、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6、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7、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8、诗人细望泰山而时间之久,表现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的诗句是:
&&&&&&&&&&&&&&&&&&&&&&&&&&& &第四课时:《独坐敬亭山》《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独坐敬亭山》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2、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大家已经学了李白的很多诗歌,现在你们很快的回忆一下,谁能来给大家背诵那么一两句经典的?
二、背景介绍: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三、诵读诗歌。
& 1、自由诵读诗歌。
& 2、挺听范读,感受诗歌意境。
四、品读诗歌。&&&& 1、诗歌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情感?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明确: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情感?&&&& 明确: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五、教师小结:“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一、介绍诗人导入。
&&&&& 刘长卿&(709~约780)中国唐代诗人。字文房。玄宗天宝进士。德宗建中二年(781),任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
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如《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笔调苍凉沉郁。
&&&&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五律简练浑括,于深密中见清秀。如《新年作》、《岳阳馆中望洞庭湖》、《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海盐官舍早春》等。七律也多秀句&,如“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别严士元》)、“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长沙过贾谊宅》)。五绝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对月》、《送灵澈上人》,以白描取胜,饶有韵致。
你能说说题目《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什么意思吗?
解析:逢:遇,意思是说诗人遇到风雪投宿在芙蓉山主人家。
三、赏析诗歌
(1)你能写出这些诗句的意思吗?
日暮苍山远:&太阳快要落山了,远处的山灰蒙蒙的一片。
天寒白屋贫:在寒冷的风雪中,从眼前那简陋的茅舍可以知道主人家非常贫穷。
柴门闻犬吠:忽然从柴门外传来了狗的叫声。
风雪夜归人:大概是芙蓉山主人在风雪夜回来了吧。
相信通过刚才的解释,大家对这首诗已经有了深刻的理解,接下来我们学习什么呢?
(2)&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请你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的?&&&&&点拨: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日暮苍山远”,“日暮”点明时间,正是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白屋”,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四、教师小结&&&&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五、课堂练习&&&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间?在山路上,诗人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傍晚,心里很焦急。&&& 2、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现芙蓉山主人贫穷的?简陋的房屋,“贫”字、柴门。&&& 3 、想象一下,主人为什么很晚才归来呢?主人很贫穷,他可能是出去打柴卖柴,也可能是出去借债,为生活在奔波劳作。(供参考,想象合理即可。)&&& 4、这首诗历来解释不同,主要分歧是对“归”的理解。一种意见认为“归”是诗人的来到,另一种意见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你是如何理解的,请说说理由。解析:(1)“归”是诗人的来到,因为诗人在迷漫风雪中忽然找到投宿处,如“宾至如归”一般。&&&&&&&& (2)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关键是诗人的立足点在哪里。前者,诗人是在“白屋”外,在风雪途中;后者,诗人在“白屋”内,或前两句在屋外,后两句在屋内。(答案供参考,有理即可。)
&&&&&&&&&&&&&&&&&&&&&&&&&&&&&&& &&第五课时:《江雪》&《滁州西涧》&
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2、体味诗歌的意境美。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教学过程:一、看图说话,新课引入&&&& 出示:一幅画面,画面中白雪茫茫,只有一人在江面上,坐着小船上垂钓。请学生组织语言说说画面的情景。&& (从训练学生根据画面说完整话开始,同时引出下面的古诗的语言的品味与欣赏的学习)二、反复朗读,品味诗语。&& & 师:有一位诗人是这样描述这幅画面的。出示古诗全文。&& 1、学生读诗,直至成诵。&&&2、学生品味诗语言。&&&& &师:画面好空旷,情景好凄凉,背景好寥廓,这么一幅凄清的山水画作者却只用了20个字就表现出来了,赢得了众多人的称赞,你们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如柳宗元的诗具有一种&对称美,“千山”对“万径”,&“灭”对“绝”,“孤”对“独”,蓑笠翁对寒江雪。对这首诗展现的画面是一种凄凉美,这首诗,语言具有对称美。同样的意思,同样是这样的组合,是组合得这么巧妙,这种妙的组合叫人赞叹,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其间蕴含的情意。)& (诗意、诗味、诗情仅仅存在于诗的言语形式中,改变了言语形式,诗意、诗味、诗情也就随之改变甚至完全消失了。在学生述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首诗之际,诗美的表达方式也潜移默化于学生头脑之中。)三、了解背景,体会感情
1、你们猜一猜,作者写这首诗可能是什么时候。老师随机介绍读者:柳宗元,山西人(唐代河东)所以人们称他柳河东,20多考中进士,博学多才。32岁那年参加改革,成为核心人物,名气很大,谁知改革失败,被贬为永州降几级,十年后才被召回,后又被贬到更偏远的柳州,46岁那年在忧闷中病逝。这首古诗,就是诗人被贬到永州时所作。当他看到眼前茫茫白雪,毫无生机的世界里,有一位老人在江面上独钓的情景,他会那么想呢?1、指导朗读,读出苦闷,烦恼,或者读出坚贞不屈,在读熟的基础上背诵课文。(这里的背景介绍不是由教师直接传授于学生,而是让学生从诗的字里行间体会出来。教师的“导”也是在学生认知基础上的引导。)四、尝试运用,加深体会。师:我们现在学古诗,一边为了了解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二是积累优美丰富的言语;三是学会正确运用,提高语言能力。出示1、山道上,空旷无人,俱寂无声,颇有一种:“&”的感觉。2、虽然不被人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希望在向我招手,诗句“&”不正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吗?
(化消极积累为积极运用,实现活学活用。)五、拓展阅读,开阔视野&&&柳宗元46年的生涯中,共写有一百四十余首诗,大多的是抒写被贬后心情愁闷,只得寄情山水田园的诗。&我们来看其中两首诗:出示:
&&&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速。&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与洁初上人间看山寄京华新龙海畔尖山似钏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思考:&&& 1、你又如何明白诗中蕴涵着凄凉、苦愁与悲伤呢?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察作者的情感杂思。&& &2、把体会到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滁州西涧》
一、导语&&& &前面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 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一起来品味他的高雅闲淡!&&&二、欣赏请学生朗读,再齐读。&&三、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首诗歌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 1、比如说第一句诗,讲的是?(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
&&(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
&&追问: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 &2、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鸟鸣、潮急、舟横)&追问:鸟鸣——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的?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至于他为什么不在意呢我们呆会儿再来分析。&&&& 2、接着来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
&& &3、那么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舟自横)为什么会横着呢?(水的力度很大)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四、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内容,概括出来就是——春涧寻幽&&五、进入诗歌的意境&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赏析和FLASH中的图景来想象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卷呢?请发言。&&六、体会作者的情感&&&&& 1、怜——喜爱,怜惜。开篇将幽草、黄鹂并提,用“独怜”的字眼,很明显地表露了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 2、舟自横——这里需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来理解它的深意了!&&&&&(韦应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卫队中的一员,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震撼,发奋读书,27岁中进士,走上了仕途。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的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诗中的“舟自横”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七、请同学们评论此诗,谈谈自己的收获。&八、背诵诗歌&&&&&&&&&&&&&&&&&&&&&&&&&&&&&& &第六课时:《题李凝幽居》《西江月&&遣兴》
《题李凝幽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概述诗意导入。&&
&& 本诗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语言质朴,流畅自然,表达了诗人悠闲自得的情趣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二、新课。
&& 1、&&作者简介。
&&& 贾岛(779——843),字阆仙,自称碣石山人,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早年屡试进士不中,出家为僧,法名无本。后遇韩愈,还俗应举,却终未及第。做过长江主簿、普州司仓参军等小官。在诗歌创作上追求奇巧,专以雕琢推敲为工,铸字炼句取胜,风格奇僻凄寂,与孟郊并称“苦吟”诗人,对后世影响较大。有《长江集》传世。
&&& 2、&&整体感知。
&&&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分。
&&&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推敲”两字还有这样的故事:一天,贾岛骑在驴上,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一头撞到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随即被人押至韩愈面前。贾岛便将做诗得句下字未定的事情说了,韩愈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这样,两人竟做起朋友来。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难道诗人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吗?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过桥是色彩斑斓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 最后两句是说,我暂时离去,不久当重来,不负共同归隐的约期。前三联都是叙事与写景,最后一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三、总结。
&&& 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然而诗人偏于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冥契自然,而又韵味醇厚。
《西江月&&遣兴》一、导入新课:
&&&&&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词,最早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也叫“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如这首词的词牌名《西江月》。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长一点的词还可以分段,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之间的联系。&二、感知作者:
&&&&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在上饶带湖期间写的,记一次夜行的经历,比较容易读懂。&三、合作探究&1、教师领读全词一至二遍,着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可让学生试读。&&&&& 互动1: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不长?&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明确:长。因为天气有变化:开始有明月、清风,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还可以从词人找避雨地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
&&&& 互动2:路长,为什么要夜行?&&&&& &明确:白日酷热,因为从鸣蝉、说丰年、骤雨等可以看出这时正值夏季。&&&&& 互动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上片的内容?&&&&& 明确:深夜时分,月儿从云缝里钻了出来,山林顿时变的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头上栖息的山鹊,清风吹拂,蝉也叫的格外欢快。此时,词人和他的同伴们正行进在黄沙道中,一路上他们都闻到了稻花的香气,田间的青蛙也不断的鸣叫,他们一边走一边谈论着今年定是一个好年成。&&&&& 互动4: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明确:到了后夜,天边尚余几颗星。&&&&& 互动5:“两三点雨山前”,雨不大嘛,词人着急吗?&&&&& 明确:从下句看,他是着急的,因为这是骤雨将至的信号。&&&&& 互动6:词人此刻一定是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熟悉吗?&&&&& 明确:从下文“旧时”二字可知他是熟悉的。&&&&& 互动7:最后两句注释里的话跟词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明确:词人用的是倒语,表现词人的惊喜之情,因为他找到避雨的地方了。&&&&& 补充解释:词中常常出现倒语,有的出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有的出于押韵的需要,更多的是两种需要兼而有之,这两句就是这样。&学生创造性的表述下片内容(可参照上片的表达方式)。&四、总结&&&&&凡双调的词,内容重点大多在下片。这首词也是如此:它上片写月明之景表达词人轻松、喜悦的心情,其实只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只有身历其境的人才能体会到。&此外,读词也要注意词中的关键性字眼,过去叫做“炼字”。这首词中“忽见”二字就炼的好,集中表达了词人喜出望外之情。&板书设计&:&&&&&&&&&&&&&&&&&&&&&&&&&&&&&&&&&&&&&&&&& &西&江&月&(辛弃疾)写景烘托: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香&蛙声&&&&&&真情流露:热爱田园&&避雨惊喜&&兴趣盎然&【课堂练习】
1、知识检测
①《题李凝幽居》的文学体裁是&&&&&&&&&&&&&&&&,作者是&&&&&&&&&&朝诗人&&&&&&&&&&&&&&。
②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试题.(2008年全国中考试题)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题李凝幽居》一诗,填空:
⑴本诗通过对李凝居处的什么描写,暗示了李凝怎样的身份?&&&&&&&&&&&&&&&&&&&&&&&&&&&&&&&&&&&&&&&&&&&&&&&&&&&&&&&&&&&&&&&&&&&&&&&&&&&&&&&&&&&&&&&&&&&&&&&&&&&&&&&&&&&&&&&&&&&&&&&&&&&&&&&&&&&&&&&&&&&&&&&&&&&&
⑵从环境来看,李凝的居处有什么特点?
&&&&&&&&&&&&&&&&&&&&&&&&&&&&&&&&&&&&&&&&&&&&&&&&&&&&&&&&&&&&&&&&&&&&&&&&&&
(3)从作者的心理活动来看,“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表现作者对李凝什么样生活的向往?
&&&&&&&&&&&&&&&&&&&&&&&&&&&&&&&&&&&&&&&&&&&&&&&&&&&&&&&&&&&&&&&&&&&&&&&&&&&&&&&
(4)有人说,《题李凝幽居》一诗都围绕一个“幽”来写,你是否赞同,谈谈你的看法。&&&&&&&&&&&&&&&&&&&&&&&&&&&&&&&&&&&&&&&&&&&&&&&&&&&&&&&&&&&&&&&&&&&&&&&&&&&&&&&&&&&&&&&&&&&&&&&&&&&&&&&&&&&&&&&&&&&&&&&&&&&&&&&&&&&&&&&&&&&&&&&&&&&&&
(5)、对这首诗中的语句的解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中的“少邻并”的意思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陷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运用炼字的方法,说说下面的诗句能不能用括号里的诗句代替,为什么?
1、春风又绿江南岸
&&&&&&&&&&&&&&&&&&&&&&&&&&&&&&&&&&&&&&&&&&&&&&&&&&&&&&&&&&&&&&&&&&&&&&&&&&&&&&&&&&&&&&&&&&&&&&&&&&&&&&&&&&&&&&&&&&&&&&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随风忽入夜,润物竟无声)
&&&&&&&&&&&&&&&&&&&&&&&&&&&&&&&&&&&&&&&&&&&&&&&&&&&&&&&&&&&&&&&&&&&&&&
&&&&&&&&&&&&&&&&&&&&&&&&&&&&&&&&&&&&&&&&&&&&&&&&&&&&&&&&&&&&&&&&&&&&&&
学习辛弃疾的《西江月&&&遣兴》
1、《西江月&&&遣兴》的体裁是&&&&&&&&&&&&&&&&&,作者是&&&&&&&&&&时期的&&&&&&&&&&。
2、在这首词中,有一个字值得一提,你能看出来吗?试写出这个字。作者围绕这个字交代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
&&&&&&&&&&&&&&&&&&&&&&&&&&&&&&&&&&&&&&&&&&&&&&&&&&&&&&&&&&。
3、从作者的醉话中,告诉我们怎样的一个道理?是有孟子的一句话概括。从这句话中你得到哪些启示?试写下来。
&&&&&&&&&&&&&&&&&&&&&&&&&&&&&&&&&&&&&&&&&&&&&&&&&&&&&&&&&&&&&&&&&&&&&&
&&&&&&&&&&&&&&&&&&&&&&&&&&&&&&&&&&&&&&&&&&&&&&&&&&&&&&&&&&&&&&&&&&&&&
4、形象写出作者醉态的句子是&&&&&&&&&&&&&&&&&&&&&&&&&&&&&&&&&&&&&&&&&&&
&&&&&&&&&&&&&&&&&&&&&&&&&&&&&&&&&&&&&&&&&&&&&&&&&&&&&&&&&&&&&&&&&&&&&&&&&&&&&&&&
【作业安排】
1、背诵这九首诗。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3.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4、刘长卿&(709~约780)中国唐代诗人。字文房。玄宗天宝进士。德宗建中二年(781),任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如《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笔调苍凉沉郁。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五律简练浑括,于深密中见清秀。如《新年作》、《岳阳馆中望洞庭湖》、《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海盐官舍早春》等。七律也多秀句&,如“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别严士元》)、“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长沙过贾谊宅》)。五绝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对月》、《送灵澈上人》,以白描取胜,饶有韵致。
5、贾岛(779~843)
&&&&中国唐代诗人。字浪仙,一作阆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人。曾出家为僧,号无本。元和六年(811),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传说贾岛在长安跨驴背吟“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炼“推”、“敲”字不决,后世乃以斟酌文字为“推敲”。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任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开成五年(840),为普州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843),卒于普州。
贾岛在韩门时,与张籍、孟郊、马戴、姚合往来酬唱甚密。他擅长五律,苦吟成癖。其诗造语奇特,给人印象深刻,常写荒寒冷落之景,表现愁苦幽独之情。如“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归吏封宵钥,行蛇入古桐”等句。这类惨淡经营的诗句,构成他奇僻清峭的风格,给人以枯寂阴黯之感。也有于幽独中表现清美意境的诗和语言质朴自然、感情纯真率直、风格豪爽雄健的诗。其集中300多首存诗,绝大部分是寄赠酬唱之作,题材狭窄,偏重炼句,忽视完整艺术境界的创造。
&&&&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晚唐李洞、五代孙晟等人对他十分尊崇。贾岛著有《长江集》10卷。
6、辛弃疾()
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韩侂胄当政时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自答自问】
1、如何才能更好的赏析诗歌?
(食物的味道需咀嚼后才能知道,水果的营养要吃下去才能吸收,所以,教学古诗要让学生咬文嚼字,反复吟诵,在体悟情味中赏析语言,在推敲语言中领悟意境)
评判留言&&
本文章还没有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故乡诗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