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o2+2c=si+2co在标准状态是指下反应热是多少是放热还是吸热?能否自发

下列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
A.氢气还原氧化铜&&&&&&&&&&&&&
B.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
C.Ba(OH)2·8H20与NH4Cl反应&&
D.碳酸钙高温分解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下列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A.氢气还原氧化铜&& &&&&&&B.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C.氢氧化钾和硫酸中和 &&&&D.碳酸钙高温分解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下列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 A.氢气还原氧化铜&&&&&&&&&&&&&
B.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 C.Ba(OH)2·8H20与NH4Cl反应&& D.碳酸钙高温分解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下列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A.氢气还原氧化铜&&&&&&&&&&
&&B.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C.碳酸钙高温分解&&&&&&&&&&&&
D.氢氧化钾和氯化铵的反应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总结doc--预览
试卷 教案 课件 搜索
试题搜索答案
☉禁止使用迅雷下载本站资源,如果不能下载请联系QQ:
☉如果遇到什么问题,可以加网站QQ群()
☉本站提供的资源仅供学习研究之用,任何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均不得使用。
下载内容预览: 预览不包含图片,只是文字内容 ,需要完整资源请下载.
高三复习总纲.一、复习关键----掌握25条必要知识点1、热

重现次数
重现率
化学史、环境保护、石油及煤化工
10
100%
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微粒数、体积比、密度比
10
100%
阿氏常数
9
90%
热化学方程式
7
70%
核外电子排布,推导化学式
10
100%
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活泼性的比较
10
100%
氧化性还原方程式的书写及配平原子量,化合价
9
90%
原子量、分子量,化合价
8
80%
离子共存
10
100%
离子的鉴别
8
80%
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
10
100%
溶液浓度、离子浓度的比较及计算
10
100%
pH值的计算
10
100%
溶液的浓度、溶解度
6
60%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
9
90%
盐类的水解
10
100%
电化学知识
10
100%
化学键,晶体类型及性质
7
70%
Cl、S、N、C、P、Na、Mg、Al、Fe等元素单质及化合物
10
100%
完成有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9
90%
同分异构体
10
100%
有机物的聚合及单体的推断
7
70%
有机物的合成
10
100%
有机物的燃烧规律
6
60%
混合物的计算
9
90%
2、1.阿伏加德罗常数(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阿伏加法罗定律及推论)2.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及应用3.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4.电解质溶液(溶液浓度、、中和滴定及PH计算、胶体的知识)5."位-构-性"(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判断原理及应用、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6.化学键与晶体及其特点7.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8.等效平衡思想的应用9.弱电解质电离平衡(溶液中微粒间的关系(物料平衡和电荷守恒)盐类的水解、弱电解离子浓度与大小比较)10.11.离子的鉴定、共存与转化12.、热化学方程式及反应热计算13.原电池与电解池原理及应用14.典型元素常见单质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及相互转化关系15.官能团、官能团的确定、同分异构和同系物16.有机反应类型17.有机合成推断18.有机新信息题有机聚合体19.阴阳离子的鉴别与鉴定20.物质的除杂、净化、分离和鉴定21.实验仪器使用与连接和基本操作22.实验设计与评价23.混合物的计算24.化学史、环境保护、能源25.信息和新情景题的模仿思想3、复习备考的小专题40个1.化学实验仪器及其使用2.化学实验装置与基本操作3.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4.常见气体的制备方法5.常用的加热方法与操作6.实验设计和实验评价7.有机物燃烧的规律8.有机反应与判断9.有机代表物的相互衍变10.有机物的鉴别11.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的物质的小结12.分解产物为两种或三种的物质13.碳酸与碳酸的盐的相互转化14.铝三角15.铁三角16.中学里可以和水反应的物质17.中学中的图像小结18.离子反应与离子方程式19.氧化还原反应20.无机反应小结21.阿伏加德罗常数22.阿伏加德罗定律23.原子结构24.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25.化学键、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26.化学反应速率27.化学平衡的应用(化学平衡、溶解平衡、电离平衡)28.盐类的水解29.原电池30.电解池31.几个定量实验32.离子共存、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33.溶液的酸碱性与pH计算34.多步反应变一步计算35.溶解度、溶液的浓度及相关计算36.混合物的计算37.化学计算中的巧妙方法小结38.无机化工39.有机合成40.能源与环保二、第一轮基础理论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与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还原性
化合价升高
弱氧化性            ↑
化合价降低
弱还原性        氧化还原反应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氧化剂:反应中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反应中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物)还原剂:反应中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反应中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物)          氧化产物:还原剂被氧化所得生成物;          还原产物:氧化剂被还原所得生成物。                              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             双线桥:           氧化剂
           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电子转移表示方法
单线桥:电子                       还原剂
氧化产物             二者的主
表示意义、箭号起止             要区别:
电子数目等
依据原则:氧化剂化合价降低总数=还原剂化合价升高总数
找出价态变化,看两剂分子式,确定升降总数;
方法步骤:求最小公倍数,得出两剂系数,观察配平其它。有关计算:关键是依据氧化剂得电子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数相等,列出守恒关系式①、由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比较;(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元素周期律)
②、由反应条件的难易比较;③、由氧化还原反应方向比较;(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④、根据(氧化剂、还原剂)元素的价态与氧化还原性关系比较。元素处于最高价只有氧化性,最低价只有还原性,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又有还原性。         ①、 活泼的非金属,如Cl2、Br2、O2 等     ②、元素(如Mn等)处于高化合价的氧化物,如MnO2、KMnO4等氧化剂:
③、元素(如S、N等)处于高化合价时的含氧酸,如浓H2SO4、HNO3 等④、元素(如Mn、Cl、Fe等)处于高化合价时的盐,如KMnO4、KClO3、FeCl3、K2Cr2O7      ⑤、过氧化物,如Na2O2、H2O2等。     ①、活泼的金属,如Na、Al、Zn、Fe 等;     ②、元素(如C、S等)处于低化合价的氧化物,如CO、SO2等还原剂:
③、元素(如Cl、S等)处于低化合价时的酸,如浓HCl、H2S等     ④、元素(如S、Fe等)处于低化合价时的盐,如Na2SO3、FeSO4等      ⑤、某些非金属单质,如H2 、C、Si等。          概念: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反应。                  离子互换反应       离子非氧化还原反应
碱性氧化物与酸的反应    类型:
酸性氧化物与碱的反应
离子型氧化还原反应
置换反应                 一般离子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方程式:用参加反应的有关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表示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离子反应: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离子方程式: 书写方法: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查:检查方程式两端各元素原子种类、个数、电荷数是否相等。    意义:不仅表示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还能表示同一类型的反应。    本质:反应物的某些离子浓度的减小。金属、非金属、氧化物(Al2O3、SiO2)中学常见的难溶物
碱:Mg(OH)2、Al(OH)3、Cu(OH)2、Fe(OH)3生成难溶的物质:Cu2++OH-=Cu(OH)2↓ 盐:AgCl、AgBr、AgI、CaCO3、BaCO3        生成微溶物的离子反应:2Ag++SO42-=Ag2SO4↓  发生条件
由微溶物生成难溶物:Ca(OH)2+CO32-=CaCO3↓+2OH-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常见的难电离的物质有H2O、CH3COOH、H2CO3、NH3·H2O         生成挥发性的物质:常见易挥发性物质有CO2、SO2、NH3等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遵循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条件。       定义: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符号:△H       单位:一般采用KJ·mol-1       测量:可用量热计测量研究对象:一定压强下在敞开容器中发生的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反应热: 表示方法:放热反应△H0,用"+"表示。燃烧热:在101KPa下,1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定义: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反应生成1molH2O时的反应热。   中和热:强酸和强碱反应的中和热:H+(aq)+OH-(aq)=H2O(l);         △H=-57.3KJ·mol-       弱酸弱碱电离要消耗能量,中和热 |△H|<57.3KJ·mol-1            原理:断键吸热,成键放热。反应热的微观解释:反应热=生成物分子形成时释放的总能量-反应物分子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       定义:表明所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化学方程式。意义:既表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热化学
①、要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若反应是在298K,1atm可不注明;
②、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或晶型;书写方法 ③、△H与方程式计量数有关,注意方程式与△H对应,△H以KJ·mol-1单位,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或分数。④、在所写化学反应方程式后写下△H的"+"或"-"数值和单位,方程式与△H之间用";"分开。盖斯定律:一定条件下,某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反应的总热效应相同。                化合反应
A+B=AB                分解反应
AB=A+B                置换反应
A+BC=C+AB                复分解反
AB+CD=AC+BD氧化还原反应
概念、特征、本质、分析表示方法、应用化学反应:
非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本质、特点、分类、发生的条件                分子反应
反应热与物质能量的关系                放热反应
热化学反应方程式                吸热反应
燃烧热                        中和热物质的量
①、定义: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②、符号:n     物质的量③、单位:摩尔、摩、符号mol④、1mol任何粒子(分、原、离、电、质、中子)数与0.012kg12C中所含碳原子数相同。         ⑤、、架起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之间联系的桥梁。           ①、定义: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阿伏加德罗常数。     阿伏加德罗常数: ②、符号NA              ③、近似值:6.02×1023            ①、定义:单位物质的量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基本概念
气体摩尔体积:②、符号:Vm②、 单位:L·mol-1 ①、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     摩尔质量:②、符号:M
③、单位:g·mol-1或kg·mol-1④、若以g·mol-1为单位,数值上与该物质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①、定义: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   物质的量浓度:②、符号:c(B)          ③、单位:mol·L-1①、定律: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作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同温同压下:      ②、推论:
同温同压下:             同温同体积下:          Ⅰ、气体休的密度和相对密度:           标况下:          A气体对B气体的相对密度:          Ⅱ、摩尔质量M(或平均摩尔质量)          M=22.4L·mol-1×ρ,         =M(A)ф(A)+M(B)ф(B)+···
ф为体积分数。      ①、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有关物理量的换算关系:物质所含粒子数N电解质电离出离子的"物质的量"
物质的质量(m)电量(C)
气体的体积(标准状况)V气体体积(非标准状况)
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KJ)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CA)    ②、物质的量与其它量之间的换算恒等式:  ③、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克拉伯龙方程):
(R=8.314J/mol·K)  ④、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微粒的大小
1mol固、液体的体积
  物质体积
微粒的个数
1mol物质的体积
微粒之间距离
1mol气体的体积①、溶液稀释定律:溶质的量不变,m(浓)·w(浓)= m(稀)·w(稀);c(浓)·V(浓)=c(稀)·V(稀)②、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w换算式:③、溶解度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④、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⑥、一定物质的量浓度 主要仪器:量筒、托盘天平(砝码)、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容量瓶溶液的配配制: 方法步骤: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振荡→定容→摇匀→装瓶识差分析:关键看溶质或溶液体积的量的变化。依据来判断。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中子N(不带电荷)
同位素(核素)原子核
→ 质量数(A=N+Z)
近似相对原子质量质子Z(带正电荷)
→ 核电荷数
元素符号原子结构 :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主族元素的决定原子呈电中性电子数(Z个):化学性质及最高正价和族序数
体积小,运动速率高(近光速),无固定轨道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电子云(比喻) 小黑点的意义、小黑点密度的意义。排布规律
周期序数及原子半径表示方法
原子(离子)的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随着原子序数(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呈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律
②、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③、元素主要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④、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呈周期性变化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元素周期律和
排列原则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元素周期表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个别除外)排成一个纵行。      ①、短周期(一、二、三周期)周期(7个横行)②、长周期(四、五、六周期)周期表结构
③、不完全周期(第七周期)                    ①、主族(ⅠA~ⅦA共7个)元素周期表
族(18个纵行②、副族(ⅠB~ⅦB共7个)      ③、Ⅷ族(8、9、10纵行)      ④、零族(稀有气体)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①、核电荷数,电子层结构,最外层电子数②、原子半径        性质递变
③、主要化合价④、金属性与非金属性⑤、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⑥、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碱性电子层数:
相同条件下,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     判断的依据核电荷数
相同条件下,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最外层电子数 相同条件下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微粒半径的比较
1、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          (稀有气体除外)如:Na>Mg>Al>Si>P>S>Cl.2、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如:Li<Na<K<Rb<Cs具体规律: 3、同主族元素的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如:F--<Cl--<Br--<I--4、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如:F-> Na+>Mg2+>Al3+5、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微粒半径,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如Fe>Fe2+>Fe3+①与水反应置换氢的难易 ②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强弱金属性强弱
③单质的还原性或离子的氧化性(电解中在阴极上得电子的先后)④互相置换反应依据:
⑤原电池反应中正负极①与H2化合的难易及氢化物的稳定性元素的
非金属性强弱 ②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强弱金属性或非金属
③单质的氧化性或离子的还原性性强弱的判断
④互相置换反应①、同周期元素的金属性,随荷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小,如:Na>Mg>Al;非金属性,随荷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大,如:Si<P<S<Cl。规律: ②、同主族元素的金属性,随荷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大,如:Li<Na<K<RbCl>Br>I。③、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Ca>Mg>Al>Zn>Fe>Sn>Pb>(H)>Cu>Hg>Ag>Pt>Au定义:以12C原子质量的1/12(约1.66×10-27kg)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其国际单位制(SI)单位为一,符号为1(单位1一般不写)
原子质量:指原子的真实质量,也称绝对质量,是通过精密的实验测得的。          如:一个Cl2分子的m(Cl2)=2.657×10-26kg。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各核素的质量与12C的质量的1/12的比值。一种元素有几种同位素,就应有几种不同的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如35Cl为34.969,37Cl为36.966。相对原子质量 比较 核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是对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取近似整数值,数值上与该核素的质量数相等。如:35Cl为35,37Cl为37。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按该元素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所占的原子百分比算出的平均值。如:Ar(Cl)=Ar(35Cl)×a% + Ar(37Cl)×b%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用元素同位素的质量数代替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与其丰度的乘积之和。注意:①、核素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②、通常可以用元素近似相对原子质量代替元素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必要的计算。定义:核电荷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为同位素。(即: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或核素)同位素
①、结构上,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
特点:②、性质上,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只是某些物理性质略有不同;③、存在上,在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里,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同位素的原子(个数不是质量)百分含量一般是不变的(即丰度一定)。1、定义: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①、定义: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②、存在:离子化合物(NaCl、NaOH、Na2O2等);离子晶体。①、定义: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学键。②、存在:共价化合物,非金属单质、离子化合物中(如:NaOH、Na2O2);共价键
分子、原子、离子晶体。2、分类
共价化合物化学键
非金属单质③、分类:
双方提供:共价键                    单方提供:配位键
如:NH4+、H3O+金属键: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于金属单质、金属晶体中。键能
3、键参数键长
4、表示方式: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后两者适用于共价键)定义: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范德瓦尔斯力):影响因素:大小与相对分子质量有关。作用:对物质的熔点、沸点等有影响。①、定义:分子之间的一种比较强的相互作用。分子间相互作用
②、形成条件:第二周期的吸引电子能力强的N、O、F与H之间(NH3、H2O)③、对物质性质的影响:使物质熔沸点升高。④、氢键的形成及表示方式:F--H···F--H···F--H···←代表氢键。氢键
H⑤、说明:氢键是一种分子间静电作用;它比化学键弱得多,但比分子间作用力稍强;是一种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定义:从整个分子看,分子里电荷分布是对称的(正负电荷中心能重合)的分子。   非极性分子 双原子分子:只含非极性键的双原子分子如:O2、H2、Cl2等。   举例:
只含非极性键的多原子分子如:O3、P4等分子极性
多原子分子:含极性键的多原子分子若几何结构对称则为非极性分子             如:CO2、CS2(直线型)、CH4、CCl4(正四面体型)极性分子: 定义:从整个分子看,分子里电荷分布是不对称的(正负电荷中心不能重合)的。举例
双原子分子:含极性键的双原子分子如:HCl、NO、CO等多原子分子: 含极性键的多原子分子若几何结构不对称则为极性分子如:NH3(三角锥型)、H2O(折线型或V型)、H2O2          
离子晶体固体物质
原子晶体                 金属晶体                                                                            ①构成微粒:离子          ②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离子键          ③举例:CaF2、KNO3、CsCl、NaCl、Na2O等NaCl型晶体:每个Na+同时吸引6个Cl-离子,每个Cl-同结构特点
时吸引6个Na+;Na+与Cl-以离子键结合,个数比为1:1。          ④微粒空间排列特点:CsCl型晶体:每个Cs+同时吸引8个Cl-离子,每个Cl-同时吸引8个Cs+;Cs+与Cl-以离子键结合,个数比为1:1。离子晶体 ⑤说明:离子晶体中不存在单个分子,化学式表示离子个数比的式子。          ①、硬度大,难于压缩,具有较高熔点和沸点;性质特点 ②、离子晶体固态时一般不导电,但在受热熔化或溶于水时可以导电;③、 溶解性:(参见溶解性表)④、 晶体晶胞中微粒个数的计算:顶点,占1/8;棱上,占1/4;面心,占1/2;体心,占1
          ①、构成微粒:分子
结构特点 ②、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子间作用力          ③、空间排列:(CO2如右图)分子晶体:
④、举例:SO2、S、CO2、Cl2等      ①、硬度小,熔点和沸点低,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熔沸点越高; 性质特点
②、固态及熔化状态时均不导电;③、溶解性:遵守"相似相溶原理":即非极性物质一般易溶于非极性分子溶剂,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分子溶剂。          ①构成微粒:原子          ②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共价键          ③举例:SiC、Si、SiO2、C(金刚石)等Ⅰ、金刚石:(最小的环为非平面6元环)结构特点
每个C被相邻4个碳包围,处于4个C原子的中心          ④微粒空间排列特点:原子晶体:
Ⅱ、SiO2相当于金刚石晶体中C换成Si,Si与Si间间插O     ⑤说明:原子晶体中不存在单个分子,化学式表示原子个数比的式子。          ①、硬度大,难于压缩,具有较高熔点和沸点;
性质特点 ②、一般不导电;          ③、溶解性:难溶于一般的溶剂。                                        ①、构成微粒:金属阳离子,自由电子;
结构特点 ②、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金属键          ③、空间排列:金属晶体:
④、举例:Cu、Au、Na等          ①、良好的导电性;
性质特点 ②、良好的导热性;③、良好的延展性和具有金属光泽。
①、层状结构结构:②、层内C--C之间为共价键;层与层之间为分子间作用力;过渡型晶体(石墨):
③、空间排列:(如图)
性质:熔沸点高;容易滑动;硬度小;能导电。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      意义:表示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量。定性:根据反应物消耗,生成物产生的快慢(用气体、沉淀等可见现象)来粗略比较定量: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大来表示。表示方法:
①、单位:mol/(L·min)或mol/(L·s )②、同一反应,速率用不同物质浓度变化表示时,数值可能不同,但数值之比等于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比。如:
③、一般不能用固体和纯液体物质表示浓度(因为ρ不变)④、对于没有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v正≠v逆内因(主要因素):参加反应物质的性质。①、结论: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浓度,反应速率加快,反之浓度: 则慢。②、说明:只对气体参加的反应或溶液中发生反应速率产生影响;与反应物总量无关。影响因素
①、结论: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压强: 反之则慢②、说明:当改变容器内压强而有关反应的气体浓度无变化时,则反应速率不变;如:向密闭容器中通入惰性气体。①、结论:其它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反之则慢。温度:
a、对任何反应都产生影响,无论是放热还是吸热反应;外因:
b、对于可逆反应能同时改变正逆反应速率但程度不同;c、一般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增大2~4倍,有些反应只有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升温才能加快。①、结论:使用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催化剂
a、具有选择性;②、说明: b、对于可逆反应,使用催化剂可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c、使用正催化剂,反应速率加快,使用负催化剂,反应速率减慢。原因:碰撞理论(有效碰撞、碰撞的取向及活化分子等)其它因素:光、电磁波、超声波、反应物颗粒的大小、溶剂的性质等。化学平衡状态: 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的状态。 逆: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动:是指动态平衡,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反应没有停止。平衡状态特征:等:平衡时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但不等于零。 定: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一个定值。 变:外界条件改变,原平衡破坏,建立新的平衡。 ①、定义:mA(g)+nB(g)
pC(g)+qD(g) ②、意义:表示可逆反应的反应进行的程度。③、影响因素:温度(正反应吸热时,温度升高,K增大;正反应放热时,化学平衡常数:温度升高,K减小),而与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无关。       用化学平衡常数判断化学平衡状态。 ④、用途:
a、Q=K时,处于平衡状态,v正=v逆;b、Q>K时,处于未达平衡状态;v正<v逆 向逆向进行;  c、Qv逆 向正向进行。 原因:反应条件改变引起:v正≠v逆化学平衡:
结果:速率、各组分百分含量与原平衡比较均发生变化。化学平衡移动:
v(正)>v(逆)  向右(正向)移 方向: v(正)=v(逆)  平衡不移动
v(正)<v(逆)  向左(逆向)移        注意:其它条件不变,只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才能使用。①、浓度: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少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之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结论:增大压强,平衡向缩小体积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扩大体积的方向移动。②、压强:
Ⅰ、反应前后气态物质总体积没有变化的反应,压强改变不能改变化学平衡状态;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说明: Ⅱ、压强的改变对浓度无影响时,不能改变化学平衡状态,如向密闭容器中充入惰性气体。Ⅲ、对没有气体参加的反应无影响。③、温度: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勒沙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温度等)平衡就向能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定温、定容或定温、定压),对同一可逆反应,只要起始时加入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同,而达到化学平衡时,同种物质的含量相同,这样的平衡称为等效平衡。等效平衡:
(1)、定温、定容:①、 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只改变起始时加入物质的物质的量,如通过可逆反应的化学计量数比换算成同一半边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与原平衡相同,则两平衡等效。规律:
②、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可逆反应,只要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比例与原平衡相同,两平衡等效。(2)、定温、定压:
改变起始时加入物质的物质的量,只要按化学计量数换算成同一半边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与原平衡相同,则达平衡后与原平衡等效。电解质溶液         非电解质:无论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定义:凡是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强碱         强电解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的电解质大多数盐离子化合物                          金属氧化物       电解质:分类
强酸→强极性化合物                            弱酸 电解质和
弱电解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弱碱 弱极性化合物电解质溶液
                 ①、(强)一步电离与(弱)分步电离          表示:电离方程式 ②、(强)完全电离与(弱)可逆电离                  ③、质量守恒与电荷守恒                能否导电:有自由移动离子,溶液能导电;导电能力:相同条件下,离子浓度越大,则导电能力越强。意义: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离子化速率与分子化速率相等时,则建立平衡。
动:动态平衡,v(电离)=v(结合)≠0弱电解质的
特征: 定:条件一定,分子、离子浓度一定 电离平衡
变:条件改变,平衡被破坏,发生移动
HCO3-+H+      表示:电离方程式,可逆符号,多元弱酸分步书写;                    HCO3-
CO32-+H+                   而多元弱碱不需分步写,如:Cu(OH)2                    Cu(OH)2
Cu2++2OH-影响因素:温度越高,电离程度越大;
           浓度越小,电离程度越大       水是极弱电解质:H2O
H+ + OH-              ①、c(H+)=c(OH-)=1×10-7mol-1      纯水常温下数据:②、Kw=c(H+)·c(OH-)=1×10-14              ③、pH=-lgc(H+)=7水的电离:
c(H+)>c(OH-) 酸性
PH<7      水溶液的酸碱性:c(H+)=c(OH-) 中性
PH=7              c(H+)7               抑制电离:加入酸或碱      影响水电离的因素
加入活泼金属,如Na、K等;促进电离:加入易水解的盐,如NaAc、NH4Cl等;升高温度      表示方法:p H=-lg(H+)      适用范围:浓度小于1mol·L-的稀酸或稀碱溶液。pH试纸:用干净的玻璃棒分别蘸取少量的待测溶液点在试纸上,观察试纸颜色变化并跟比色卡比较,确定该溶液的PH值。                 石蕊:
(红) 5.0
(蓝)    测定方法:
酸碱指示剂
酚酞:(无) 8.2
10.0 (红)           及其变色范围
甲基橙: (红) 3.1
(黄)                  甲基红: (红) 4.4
(黄)        pH计:精确测定           
                      溶液的pH
换算关系:                                     两强酸混合:
混合: 两强碱混合: c(OH-)混=
c(H+)混=Kw/c(OH-)混 →pH             强酸强碱混合:             强酸
c(H+)=n·c(HnA)             强碱
c(OH-)=n·c{B(OH-)n}             弱酸
c(H+)=c(HnA)·α(HnA)             弱碱
c(OH-)= c{B(OH-)n}·α{B(OH-)n}                             混合前
条件           pH1>pH2两强等体积
pH1+pH2≥15
               混合(近似) pH1+pH2=14
pH1+pH2≤13
pH1>pH2       pH之和为14的一强一弱等体积相混
结果:谁强显谁的性质。实质:盐中弱(弱酸根或弱碱阳离子)离子与水电离出的H+或OH-结合生成难电离的分子或离子,破坏水的电离平衡。条件:①、盐中必有弱离子
②、盐必须能溶于水①、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都弱均水解、不弱不水解。规律:②、弱的程度越大,水解的能力越强。③、盐的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④、温度越高,水解程度越大。①、属可逆反应,其逆反应为酸碱中和(符合化学平衡规律);②、水解程度一般微弱,且吸热。内因:盐类本身的性质
相同条件下,同浓度的
Na2CO3>NaHCO3 (碱性) Na2CO3 >NaAc
(碱性)影响因素:
①、温度的影响:升高温度,水解程度变大;外因
②、浓度的影响:稀释可促进盐类的水解,浓度越低水解程度越大;③、pH的影响: NH4++H2O
NH3·H2O +H+ 加酸抑制,加碱促进。                  NaAc
强碱弱酸盐:Na2SO3 (分步) SO32-+H2O
H2SO3 +OH- 盐类的水解
强酸弱碱盐:NH4Cl
NH4Cl +H2O
HCl +NH3·H2O           AlCl3 (应分步但简为一步) Al3++3H2O
Al(OH)3+3H+      分类
①、常见易双水解的离子组合:             Al3+与CO32-、HCO3-、S2-、HS-、AlO2-           Fe3+与CO32-、HCO3-、AlO2-、(S2-、HS-主要发生氧化还原)
NH4+与AlO2-、SO32-          能进行到底不用可逆号,用等号,沉淀、气体一般要标出:
如:2Al3++2CO32-+3H2O =2Al(OH)3↓+3CO2↑            ②、表示:Al3++3AlO2-+6H2O= 4Al(OH)3↓             一般不用"=",用"
"的如:                NH4++Ac-+H2O
NH3·H2O +HAc                  NH4++CO32-+H2O
NH3·H2O +HCO3-         ①、首先指出弱酸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再决定如何水解;说明:
②、某种盐溶液只有一种离子水解,水解程度小,一般用可逆号,不用↑或↓;       ③、多无弱酸阴离子分步水解,多元弱碱阳离子只看作一步水解。正盐:弱酸强碱盐(碱性)、弱碱强酸盐(酸性)、弱酸弱碱盐(视相对强弱)        盐溶液的
强酸的酸式盐,不水解如NaHSO4显酸性;酸碱性:
弱酸的酸式盐,既水解又能电离,酸碱性视电离和水解的相对强弱应用:
酸性:NaH2PO4、NaHSO3 ;碱性:NaHCO3、NaHS、Na2HPO4。判断弱电解质的相对强弱:
碱性 Na2CO3>NaAc → 酸性HAc>H2CO3        
酸性 NH4Cl Al(OH)3解释在生活中的应用:①、明矾净水②、纯碱去污③、泡沫灭火器④、FeCl3溶液配制。电荷守恒
正负电荷相等c(H+)+c(Na+)=2c(CO32-)+c(HCO3-)+c(OH-)
相等关系:
c(Na+)=2c(CO32-)+2c(HCO3-)+2c(H2CO3)
(以Na2CO3)质子守恒
c(OH-)=c(H+)+c(HCO3-)+2c(H2CO3)
H+离子守恒离子浓度比较:
①多元弱酸
c(H+)>c(H2PO4-)>c(HPO42-)>c(PO43-)②多元弱酸形成的正盐 Na2CO3
c(Na+)>c(CO32-)>c(OH-)>c(HCO3-)>c(H+)大小关系:③不同溶液中同一离子浓度 浓度0.1mol/L的①、NH4Cl ②、CH3COONH4③、NH4HSO4
③>①>②④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
0.1mol/LNH4Cl与0.1mol/LNH3混合
则:c(NH4+)>c(Cl-)>c(OH-)>c(H+)      ①、用于精确地放出一定体积溶液的容器;②、内径均匀,带有刻度的细长玻璃管,下部有控制液体流量的玻璃活塞(或由橡皮管、玻璃球组成的阀)概述:③、规格有25ml、50ml,估读到0.01ml;  ④、分为酸式滴定管(不能盛碱液,HF以及Na2SiO3、Na2CO3等碱性溶液)
碱式滴定管(不能盛放酸性和强氧化性溶液)滴定管: 使用方法:①检漏→②润洗→③注液→④排气→⑤调零→⑥放液→⑦读数→⑧记录①、滴定管在装入酸或碱溶液后,要排净滴定管尖嘴内空气使尖嘴内充满液体而无气泡。方法: 酸式滴定管
碱式滴定管注意:②、调整刻度时,应使液面在"0"或"0"以下,但不能太往下以免液体不足。       ③、控制滴液速度,使得液体逐滴流出。④、读数时等液面稳定后,视线与凹液面相切的刻度水平,并估读到0.01ml的精确度。定义:用已制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的实验方法
中和实质:H++OH-=H2O 原理:酸碱中和反应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它们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关键:①准确测定参加反应的两种溶液的体积;②准确判断中和反应是否恰好完全。
仪器:滴定管、锥形瓶、铁架台、滴定管夹、烧杯等。
作用:通过指示剂颜色的变化来确定终点;中和滴定 指示剂: 选择:变色要灵敏、明显(终点尽可能与变色范围一致)①、中和滴定,一般不用石蕊作指示剂,颜色变化不明显;
说明: ②、酸滴碱,一般选甲基橙
终点由黄色 → 橙色;             ③、碱滴酸,一般选酚酞
终点由无色 → 红色;准备:滴定管(锥形瓶)洗涤→滴定管查漏→滴定管的润洗→注液→排气→调零→读数→记录  操作:
移取待测液,加入指示剂2~3滴,然后滴定,判断终点,读数。滴定:左手操管、右手旋瓶、目视瓶中、滴滴入瓶、突变暂停、半分定终、重复两次、求均值。         计算:取两次或多次消耗标准溶液体积平均值然后求c待        ①、滴定管的"0"刻度在上端,刻度值由上往下增大;        ②、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相切;
体积: ③、滴定管测量液体,有两次读数
(初、末)两数值之差为液体体积;        ④、中和滴定体积测量,有待测液和标准液两方面。
误差分析方法是分别判断C标、V标和V测的误差变化而对C测的影响。
①、装标准液的滴定管在尖嘴内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②、装标准液的滴定管在水洗后没润洗,就装标准液;中和滴定
③、锥形瓶用待测液润洗;误差分析
④、滴定后滴定管尖嘴处挂有液滴;
⑤、滴定后仰视读数(前正常);
⑥、滴定前俯视读数(后正常);
①、用滴定管取待测液时,没有润洗就取待测液;
偏 ②、滴定时待测液溅出;
低 ③、滴定后俯视读数;
④、滴定前仰视
说明:由于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引起的误差,一般可忽略不计电化学   装置特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①、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   形成条件:②、电解质溶液(一般与活泼性强的电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原
③、形成闭合回路(或在溶液中接触)电
负极:用还原性较强的物质作负极,负极向外电路提供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池
基本概念: 正极:用氧化性较强的物质正极,正极从外电路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原
电极反应方程式:电极反应、总反应。 理
负极 铜锌原电池
还原反应反应原理:Zn-2e-=Zn2+
2H++2e-=2H2↑        
              电解质溶液
电极反应: 负极(锌筒)Zn-2e-=Zn2+                    正极(石墨)2NH4++2e-=2NH3+H2↑       ①、普通锌--锰干电池
总反应:Zn+2NH4+=Zn2++2NH3+H2↑   干电池:
电解质溶液:糊状的NH4Cl               特点:电量小,放电过程易发生气涨和溶液②、碱性锌--锰干电池 电极:负极由锌改锌粉(反应面积增大,放电电流增加);              电解液:由中性变为碱性(离子导电性好)。
正极(PbO2) PbO2+SO42-+4H++2e-=PbSO4+2H2O
负极(Pb)
Pb+SO42--2e-=PbSO4       铅蓄电池:总反应:PbO2+Pb+2H2SO4
2PbSO4+2H2O
电解液:1.25g/cm3~1.28g/cm3的H2SO4 溶液   蓄电池
特点:电压稳定。
Ⅰ、镍--镉(Ni--Cd)可充电电池;       其它蓄电池
Cd+2NiO(OH)+2H2O
Cd(OH)2+2Ni(OH)2
Ⅱ、银锌蓄电池   锂电池       ①、燃料电池与普通电池的区别不是把还原剂、氧化剂物质全部贮藏在电池内,而是工作时不断从外界输入,同时燃料
电极反应产物不断排出电池。电池
②、原料:除氢气和氧气外,也可以是CH4、煤气、燃料、空气、氯气等氧化剂。         负极:2H2+2OH--4e-=4H2O ;正极:O2+2H2O+4e-=4OH-       ③、氢氧燃料电池: 总反应:O2 +2H2 =2H2O         特点:转化率高,持续使用,无污染。废旧电池的危害:旧电池中含有重金属(Hg2+)酸碱等物质回收金属,防止污染。腐蚀概念:金属或合金与周围接触到的气体或液体进行化学反应而腐蚀损耗的过程。
概述: 腐蚀危害:      腐蚀的本质:M-ne-→Mn+(氧化反应)分类:
化学腐蚀(金属与接触到的物质直接发生化学反应而引起的腐蚀)、电化腐蚀      定义:因发生原电池反应,而使金属腐蚀的形式。          负极(Fe):Fe-2e-=Fe2+;正极(C):O2+2H2O+4e-=4OH-
吸氧腐蚀: 总反应:2Fe+O2+2H2O=Fe(OH)2
后继反应:4Fe(OH)2 +O2 +2H2O =4Fe(OH)3       钢铁的腐蚀:
Fe2O3 +3H2O                   负极(Fe):Fe-2e-=Fe2+;
析氢腐蚀: 正极(C):2H++2e-=H2↑                  总反应:Fe+2H+=Fe2++H2↑         影响腐蚀的因素:金属本性、介质。
金属的防护:
①、改变金属的内部组织结构;         保护方法:②、在金属表面覆盖保护层;              ③、电化学保护法(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定义: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   装置特点: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①、与电源本连的两个电极;   形成条件 ②、电解质溶液(或熔化的电解质)
③、形成闭合回路。
阳极:与直流电源正极相连的叫阳极。    概念
阴极:与直流电源负极相连的叫阴极。
电极反应:        原理:谁还原性或氧化性强谁先放电(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离子放电顺序阳极:阴离子还原性 S2->I->Br->Cl->OH->SO42-(含氧酸根)>F-
阴极:阳离子氧化性 Ag+>Fe3+>Cu2+>Pb2+>Sn2+>Fe2+>Zn2+>H+>Al3+>Mg2+>Na+        电子流向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反应原理:4OH--4e-=2H2O +O2
Cu2++2e-=Cu        
电解质溶液        电解结果:在两极上有新物质生成。        总反应:2CuSO4+2H2O
2Cu+2H2SO4+O2↑
粗铜板作阳极,与直流电源正极相连;        ①、装置
纯铜作阴极,与直流电源负极相连;
用CuSO4 (加一定量H2SO4)作电解液。
阴极:Cu2++2e-=Cu
电解精炼铜
阳极:Cu-2e-=Cu2+、Zn-2e-=Zn2+        ②、原理:
Ni-2e-=Ni2+
阳极泥:含Ag、Au等贵重金属;
电解液:溶液中CuSO4浓度基本不变        ③、电解铜的特点:纯度高、导电性好。①、概念:利用电解原理在某些金属的表面镀上一薄层其它金属或合金的过程。         将待镀金属与电源负极相连作阴极;
②、方法:镀层金属与电源正极相连作阳极;
用含镀层金属离子的电解质溶液配成电镀液。
③、原理:阳极 Cu-2e-=Cu2+
;Cu2++2e-=Cu
④、装置:
⑤、电镀工业:镀件预处理→电镀液添加剂→           装置:(如图)现象
①、阴极上有气泡;②、阳极有刺激性气体产,能使湿润的淀粉KI变蓝;      电解食盐水
③、阴极区附近溶液变红,有碱生成       原理:
NaCl =Na++Cl-
H++OH-       
阴极(Fe):Na+,H+移向阴极;2H++2e-=H2↑(还原反应)     通电后:阳极(C):Cl-、OH-移向阳极;2Cl--2e-=Cl2↑(氧化反应)         总反应:2NaCl +2H2O
2NaOH +Cl2↑+H2↑             阳极、阴极、离子交换膜、电解槽、导电铜棒等①、组成:阳极:金属钛网(涂有钌氧化物);阴极:碳钢网(涂有Ni涂层)         阳离子交换膜:只允许阳离子通过,阻止阴离子和空气通过;
②、装置:                                                                                                                                                                                                                                       食盐
氯气离子交换膜③、生成流程:
氢气法制烧碱:
NaOH溶液 →NaOH固体    精制食盐水
纯水(含少量NaOH)         粗盐水(含泥沙、Cu2+、Mg2+、Ba2+、SO42-等)         阳离子交换树脂:除Cu2+、Mg2+等         加BaCl2,Ba2++SO42-=BaSO4↓④、粗盐水精制: 加Na2CO3:Ca2++CO32-=CaCO3↓;Ba2++CO32-=BaCO3↓         加NaOH:Mg2++2OH-=Mg(OH)2↓;Fe3++3OH-=Fe(OH)3↓分散系--胶体               <10-9m
溶液                  液溶胶
如:Fe(OH)3、AgI等胶体;              按分散剂 固溶胶:
烟水晶、有色玻璃等;
10-9m~10-7m 气溶胶
如烟、云、雾等。(胶体) 分子胶体:(高分子胶体)如蛋白质胶             按分散质体
淀粉胶体;                  粒子胶体:如Fe(OH)3胶体,AgI胶体              >10-7m
浊液(悬浊液、乳浊液)   ①、微粒特征:直径在10-9m~10-7m,表面积大。   ②、鉴别胶体的方法:丁达尔现象   ③、净化和精制:渗析Fe(OH)3胶体:将1~2mlFeCl3饱和溶液滴入20ml沸水溶液显红褐色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Ⅰ、将0.01mol·L-AgNO3溶液8~10逐滴滴加到10ml0.01mol/LKI溶液中边滴加边用力振荡   ④、胶体的制备:
。 Ⅱ、AgNO3+KI=AgI(胶体)+KNO3AgI胶体 Ⅲ、说明:滴加顺序不同AgI胶体带电不同,本法KI过量,AgI胶体吸附I-带负电反之带正电(Ag+)硅酸胶体:将1ml水玻璃加到5~10ml 1mol/L盐酸中边滴加边振荡。Na2SiO3+2HCl=H2SiO3(胶体)+2NaCl胶体
Ⅰ、丁达尔现象: 定义:光束通过胶体,形成光亮的"通路"的现象。                    原因:胶粒对光的散射而形成的。           Ⅱ、布朗运动ⅰ、在外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向电极(阴或阴极)作定向移动现象。   ⑤、胶体的性质:Ⅲ、电泳:ⅱ、原因:表面积大,吸附强,胶粒带电。 ⅲ、吸附规律: 带正电: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体;                带负电: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胶体。
ⅳ、应用:除尘。         原因:使胶体粒子从分散剂中析出的过程。Ⅳ、胶体的聚沉: 方法:加入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加入电解质;加热等。      ①、土壤的保肥作用:土壤胶体一般带负电,可吸附带正电的肥料;   ⑥、应用 ②、制豆腐的化学原理;
③、江河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
④、明矾净水原理。意义:在一定温度下固体物质在液态溶剂里当溶解速率和结晶速率相等形成饱和溶   溶解平衡: 液的状态(动态平衡)表示 Mg(OH)2(S)?
Mg2+(ag)+2OH-(ag)
注意:溶解方程式与电离方程式的不同点。
固体的溶解度=(溶剂)         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
影响因素温度:只有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影响很小,如NaCl;溶解度
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Ca(OH)2。      概念:在1.01×105Pa和一定温度下,1体积水所溶解气体的体积;溶液
表示方法:非标况下气体的体积换算成标况下的体积;      影响因素: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溶质的质量分数=
物质的量浓度(mol·L-)=
结晶方法:蒸发溶剂结晶;蒸发后冷却。
结晶水合物:含有结晶水的化合物。
风化:在室温下结晶水合物失去一部分或全部结晶水的现象。
潮解:晶体在空气中吸收水蒸气,在其表面逐渐形成溶液的现象。2010年高考激励的话:滴水穿石战高考如歌岁月应无悔
乘风破浪展雄才折桂蟾宫看今朝三、基础知识网络图第一部分:物质的组成、分类、性质和变化 第二部分:基本理论(物质结构、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
离子晶体
原子晶体
分子晶体
构成晶体微粒
阴、阳离子
原子
分子
形成晶体作用力
离子键
共价键
范德华力
物理性质
熔沸点
较高
很高

硬度
硬而脆


导电性
不良
绝缘体(半导体)
不良
传热性
不良
不良
不良
延展性
不良
不良
不良
溶解性
易溶于极性溶剂
不溶于任何溶剂
相似相溶
典型实例
NaCl,KBr
单质:金刚石、SiC、Si、SiO2
单质:H2、O2化合物:冰、干冰
原电池
电解池
能量转换(实质)
化学能→电能(两极分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电流)
电能→化学能(在电流作用下两极分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装置特点
外电路无电源;两极为活泼性不同(或其中之一为能导电的非金属)的金属
外电路必须有直流电源;两极材料均能导电即可
电极名称
负极(-)--较活泼正极(+)较不活泼
阴极--连接电源负极阳极--连接电源正极
电子流向
负极(-)→正极(+)
电源负极→阴极
电源正极→阳极
电极反应
负极:M-ne→Mn+活泼金属失去电子被氧化、被溶解、被腐蚀。正极:2H++2e→H2↑(酸性电解质溶液)或M n++ne→M(不活泼金属的盐溶液)H2O+O2+4e→4OH-(中性、弱酸性条件下的吸氧腐蚀)
阴极:2H++2e→H2↑或M n++ne→M惰性电极(石墨或铂)Rn--ne→R(例2Cl--2e
Cl2↑)或4OH--4e
H2O+O2↑金属电极做阳极,电极本身被氧化M-ne→Mn+
第三部分:元素化合物转化关系                                                                                                                    第四部分:有机化学                    四、典型无机物小结有关水的反应小结一. 水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作用* 水作氧化剂:
水与钠、其它碱金属、镁、等金属在一定温度下反应生成氢气和相应碱
水与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氢气和铁的氧化物(四氧化三铁)
水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水煤气"。
铝与强碱溶液反应
*硅与强碱溶液反应* 水作还原剂:
水与单质氟反应 * 水电解 * 水既不作氧化剂也不作还原剂:
水与氯气反应生成次氯酸和盐酸
水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
水与二氧化氮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
二。水参与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水合、水化:
水与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二氧化碳、五氧化二磷等酸性氧化物化合成酸。(能
与二氧化硅化合吗?)
水与氧化钠、氧化钙等碱性氧化物化合成碱。(氧化铝、氧化铁等与水化合吗?)
无水硫酸铜水合
(变色,可检验液态有机物中是否含水)(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氨碱法制纯碱等与上述CO2水合,NH3水合有关;浓硫酸吸水,用硝酸镁吸水浓缩稀硝酸等也与相关物质的水合有关;工业酒精用生石灰吸水以制无水酒精)
乙烯水化成乙醇
*乙炔水化制乙醛* 水解:
乙酸乙酯水解
油脂水解(酸性水解或皂化反应)
水与电石反应制乙炔名称中带"水"的物质(一)与氢的同位素或氧的价态有关的"水"。 蒸馏水-H2O
超重水-T2O
双氧水-H2O2(二)水溶液氨水-(含分子:NH3,H2O,NH3·H2O,含离子:NH4+,OH-,H+)氯水-(含分子:Cl2,H2O,HClO,含离子:H+,Cl-,ClO-,OH-)卤水-常指海水晒盐后的母液或粗盐潮解所得溶液,含NaCl、MgCl2、NaBr等王水-浓硝酸和浓盐酸的混合物(1:3)硬水-含有校多Ca2+,Mg2+的水软水-不含或只含少量Ca2+、Mg2+的水生理盐水-0.9%的NaCl溶液水玻璃-Na2SiO3溶液(三)其它水银--Hg
水晶--SiO2
水泥-2CaO·SiO2、 3CaO·SiO2、 3CaO·Al2O3铁水-一般指熔融的生铁,含Fe、C、Mn、Si、P等水煤气-CO 、H2的混合气生成氧气的反应小结(1)氯酸钾热分解(二氧化锰催化)(2)高锰酸钾热分解*(3)过氧化氢分解(二氧化锰催化)(4)电解水(5)氧化汞热分解(6)浓硝酸分解(7)次氯酸分解(光)(8)氟与水置换反应(9)过氧化钠与水反应(10)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11)光合作用
以上1~3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但一般所谓"实验室制取氧气"是指1、2两 种方法。工业用氧气主要来自分离液态空气。生成氢气反应小结(1) 锌、镁、铁等金属与非氧化性酸反应(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3)硅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4)钠、镁、铁等金属在一定的温度下与水反应(5)钠(钾、镁、铝)与醇类反应*(6)苯酚与钠反应(7)焦碳与水高温反应*(8)一氧化碳与水催化反应(9)碘化氢热分解(10)硫化氢热分解(11)电解水(12)甲烷高温分解其中(1)、(2)适用于实验室等少量氢气的制取;(7)、(8)、(12)可用于工业制氢;(11)可能是未来清洁能源的来源。氯气的反应小结(1) 氯气与大多数金属反应。(与铁、铜等变价金属反应时,生成高价氯化物)(2) 氯气与磷反应
3Cl2+2P==2PCl3
PCl3+Cl2==PCl5 (白色烟雾;哪种生成物制敌百虫?)(3) 氯气与氢气反应(纯净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混合气爆炸; 卤素的活泼程度比较)(4) 氯气与水反应(跟其它卤素比较:氟的特殊性;溴,碘与水反应的程度)(5) 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残余氯气)(6) 氯气与氢氧化钙反应
(制漂白粉)(7) 氯气与溴化钠溶液反应(8) 氯气与碘化钾溶液反应(卤素相互置换的规律如何?氟置换其它卤素有何特殊?)(9) 氯气与甲烷取代反应(条件?)(10) 氯气与乙烯的反应(反应类别?)(乙烯通入溴水使溴水褪色)(11) 氯气与苯的取代反应(条件?)(12) 氯气与氯化亚铁溶液反应(13) *氯气与硫化氢溶液反应(现象?)(14) *氯气与二氧化硫溶液反应(溶液酸性变化?漂白作用的变化?)(15) 氯气的检验方法---淀粉碘化钾试纸(单质碘的检验方法如何?)氯化氢、盐酸、卤化物小结(1) 浓盐酸被二氧化锰氧化(实验室制氯气)(2) 氯化钠与浓硫酸反应(用于实验室制氯化氢;温度的影响;溴化氢及碘化氢制取的不同点)(3) 盐酸、氯化钠等分别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盐酸及氯化物溶液的检验;溴化物、碘化物的检验)(4) 盐酸与碱反应(5) 盐酸与碱性氧化物反应(6) 盐酸与锌等活泼金属反应(7) 盐酸与弱酸盐如碳酸钠、硫化亚铁反应(8) 盐酸与苯酚钠溶液反应(9) 稀盐酸与漂白粉反应(10) 氯化氢与乙烯加成反应(11) 氯化氢与乙炔加成反应(制聚氯乙烯)(12) 浓盐酸与乙醇取代反应(13) 漂白粉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14) HF,HCl,HBr,HI酸性的比较(15) HF对玻璃的特殊作用,如何保存氢氟酸?(16) 溴化银的感光性(17) 用于人工降雨的物质有哪些?(18) 氟化钠在农业上有何用途?氯水性质的多重性1. 氯水的多重性质???(1)Cl2的强氧化性
(2)次氯酸的强氧化性???(3)次氯酸的不稳定性
(4)盐酸的酸性,次氯酸的酸性2. 氯水反应时反应物的处理。(1) 作氧化剂时,如果Cl2能发生反应则主要是Cl2反应,氯气不能发生的反应则认为是次氯酸的作用。
(A)氯水与碘化钾、溴化钠、硫化钠等溶液反应是Cl2反应
(B)氯水与氯化亚铁反应是Cl2的反应
(C)氯水与SO2溶液反应是Cl2的作用
(D)氯水的漂白作用是次氯酸的作用。(2) 氯水中加AgNO3是盐酸的作用(即Cl-)的作用。(3) 氯水与强碱(足量)反应时,盐酸和次氯酸共同作用生成氯化物和次氯酸盐硫及其化合物的反应(一) 硫单质的反应(非金属性弱于卤素、氧和氮)1. 硫与氧气反应(只生成二氧化硫,不生成三氧化硫)2. 硫与氢气反应(可逆反应)3. 硫与铜反应(生成+1价铜化合物,即硫化亚铜)4. 硫与铁反应,(生成+2价铁化合物,即硫化亚铁)5. 硫与钠、铝等反应生成相应的硫化物6. *硫与汞常温反应,生成HgS(撒落后无法收集的汞珠应撒上硫粉,防止汞蒸气中毒)7. *硫与强碱溶液反应生成硫化物和亚硫酸盐(试管上粘附的硫除了可用CS2洗涤以外,还可以用NaOH溶液来洗)(二) 硫化氢的反应 (不稳定性、强还原性、酸性)1. 受热分解2. 燃烧(充分燃烧与不充分燃烧产物不同)3. 与卤素单质如Br2反应,硫被置换4. *与醋酸铅反应生成黑色醋酸铅(可用醋酸铅试纸或者硝酸铅试纸检验硫化氢)5. 与硫酸铜或氯化铜反应生成黑色硫化铜沉淀(但不能与亚铁盐溶液发生类似反应)6. 与氯化铁溶液反应,硫化氢可被氧化成单质硫7. 被浓硫酸氧化(通常氧化成单质硫)8. 被二氧化硫氧化9. 氢硫酸在空气中被氧气氧化而浑浊(三)二氧化硫或亚硫酸的反应 (弱氧化性,强还原性,酸性氧化物)???1.氧化硫化氢
2.被氧气氧化(工业制硫酸时用催化剂;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在某些悬浮尘埃和阳光作用
下被氧气氧化成三氧化硫,并溶解于雨雪中成为酸性降水。)
3被卤素氧化SO2+Cl2+2H2O==H2SO4+2HCl
4。*被硝酸氧化
5.与水反应
6.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7.与碱反应8. 有漂白性 (与有机色质化合成无色物质,生成的无色物质不太稳定,受热或时日一久便返色)硫酸性质用途小结1. 强酸性
(1)与碱反应
(2)与碱性氧化物反应(除锈;制硫酸铜等盐)
(3)与弱酸盐反应(制某些弱酸或酸式盐如制磷酸,制过磷酸钙) (4)与活泼金属反应(制氢气)2. 浓硫酸的吸水性 (作气体干燥剂、硝酸浓缩时的吸水剂;)3. 浓硫酸的脱水性 (使木条、硬纸板等炭化;乙醇脱水制乙烯)4. 浓硫酸的强氧化性(1)使铁、铝等金属纯化;(2)与不活泼金属铜反应(加热)(3)与木炭反应(加热)(4)制乙烯时使反应混合液变黑(5)不适宜用于实验室制碘化氢或溴化氢,因其能氧化它们5. 高沸点(不挥发性)(制挥发性酸)
A。制氯化氢气体、氟化氢气体(HCl和HF都易溶,用浓硫酸)
B。制硝酸 (HNO3易溶,用浓硫酸)
C。制硫化氢气体(H2S溶解度不大,且浓硫酸能氧化H2S,故应用稀硫酸)
D。制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溶解度较大,用较浓的硫酸)实验室制二氧化碳一般不用硫酸,因另一反应物通常用块状石灰石,反应生成的硫酸钙溶解度小易裹在表面阻碍反应的进一步进行。6. 有机反应中常用作催化剂(1)乙醇脱水制乙烯(或制乙醚)(作催化剂兼作脱水剂,用多量浓硫酸)(2)苯的硝化反应(硫酸作催化剂也起吸水作用,用浓硫酸)(3)酯化反应(硫酸作催化剂和吸水剂,用浓硫酸)(4)酯水解(硫酸作催化剂,用稀硫酸)具有漂白作用的物质
生成物稳定性
Cl2氯水
(真正作用的都是次氯酸)漂白粉
把色质氧化
与色质化合
碳的还原性1. 与氧气反应(燃烧)2. 与石英砂高温反应(工业应用:制硅单质)3. 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如氧化铜、氧化铁(冶炼铁用焦炭,实际的还原剂主要是什么?)4. 被热的浓硫酸氧化5. 被热的浓硝酸氧化6. 高温下被二氧化碳氧化。*高温下被水氧化生成水煤气。碳酸盐小结1. 一些碳酸盐的存在、俗称或用途。 大理石、石灰石、白垩、方解石、蛋壳、贝壳、钟乳石-CaCO3;纯碱、苏打-Na2CO3;
小苏打-NaHCO3 (可用于食品发泡,治疗胃酸过多症)
菱镁矿-MgCO3(制MgO);
菱铁矿-FeCO3 ;
碳铵-NH4HCO3;(氮肥)
草木灰的主要成分-K2CO3;(钾肥)
暂时硬水的成分-Ca(HCO3)2和Mg(HCO3)2
; 锅垢的主要成分-CaCO3和Mg(OH)2;
炼铁的 "熔剂"-CaCO3
(炼钢的造渣剂是生石灰)
制普通玻璃原料-石灰石、纯碱、石英 ;
制水泥的原料-石灰石、粘土2.碳酸的正盐和酸式盐
(1)相互转化:
碳酸钙和碳酸氢钙的转化
(实验现象; 石灰岩洞和钟乳石形成)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转化 (碳酸钠溶液跟盐酸反应不如碳酸氢钠剧
除去碳酸氢钠溶液中的碳酸钠杂质;
除去碳酸钠中碳酸氢钠杂质;
氧化碳中的氯化氢杂质为什么不用碳酸钠溶液而用碳酸氢钠溶液等问题)
(2)共同性质:
都能跟酸(比碳酸强的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碳酸盐的检验)
(3)稳定性比较:
正盐比酸式盐稳定 [稳定性: 酸<酸式盐<正盐,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如HClO<Ca(ClO)2; H2SO3<Na2SO3等]
(碳酸氢钠受热的实验现象; 碳酸氢钙溶液受热的实验现象 )
(4)溶解性比较
碱金属碳酸盐:
酸式盐的溶解性弱于正盐. 如NaHCO3<Na2CO3
碱土金属碳酸盐: 酸式盐的溶解性强于正盐如Ca(HCO3)2>CaCO3
(5)碳酸氢钠与碳酸钠某些反应的异同 * 都有碳酸盐的通性--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要注意熟悉反应时耗酸量及生成气体量的各种情况下的比较.)* 跟石灰水或氢氧化钡溶液都生成白色沉淀* 碳酸氢钠能跟氢氧化钠等碱反应而碳酸钠不反应;
* 碳酸钠跟氯化钙或氯化钡溶液易生成碳酸盐沉淀,而碳酸氢钠跟盐类稀溶液不易生成沉淀.钠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一)钠的反应1. 钠跟氧气常温下一般认为生成氧化钠,加热(燃烧)生成过氧化钠. (钠的保存)2. 钠跟硫能剧烈反应,甚至爆炸3. 钠跟水反应(现象?)4.*钠跟硫酸铜溶液反应(现象?)5. 钠跟乙醇反应(与跟水的反应比较;)
(有机物中的醇羟基、酚羟基、羧基都跟钠反应生成氢气。)(二)氧化钠和过氧化钠1. 都是固态物,颜色不同.氧化钠是白色,过氧化钠是淡黄色;2. 氧化钠是典型的碱性氧化物,跟酸、酸性氧化物、水反应都符合碱性氧化物的通性;3..过氧化钠不属于碱性氧化物。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
(用作供氧剂)
过氧化钠有漂白作用(强氧化性)(三)氢氧化钠的性质1. 白色固体,易潮解,溶解放热,强腐蚀性 (使用中注意安全)2. 强碱,具有碱的通性: 跟酸中和;跟酸性氧化物反应;跟某些盐反应生成沉淀;跟铵盐反应生成氨气(实验中制取氨气用消石灰)3. 氢氧化钠跟两性氧化物(Al2O3)反应;跟两性氢氧化物[Al(OH)3]反应4. 氢氧化钠与金属铝反应生成氢气和偏铝酸钠.5. *氢氧化钠跟单质硅反应生成氢气和硅酸钠6. 腐蚀玻璃、陶瓷等硅酸盐制品,特别是熔融态的氢氧化钠强腐蚀性。(保存中注意避免在有玻璃塞、玻璃活塞的容器中时间过长;制甲烷时加生石灰的作用;熔化氢氧化钠的容器选择等)7. 氢氧化钠跟氯气等非金属单质反应 (用NaOH溶液吸收残余氯气)实验室制得的溴苯有红褐色,可用氢氧化钠除去。*粘在试管上的硫可以用热的氢氧化钠溶液洗去。8. 氢氧化钠跟无水醋酸钠反应(制甲烷)9. 氢氧化钠跟苯酚反应(用于苯酚与苯等有机物的分离)(醇没有酸性,不与氢氧化钠反应)10. 酯的碱性水解;油脂的皂化反应(制肥皂)根据生成沉淀的现象作判断几例* 加氢氧化钠生成白色沉淀,继续加氢氧化钠沉淀不消失-可能是镁盐* 加氢氧化钠生成白色沉淀,继续加,白色沉淀逐渐消失-常见为铝盐* 加氢氧化钠生成白色沉淀,沉淀迅速变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亚铁盐* 加盐酸(或硫酸)生成白色沉淀,继续加,沉淀逐渐消失-偏铝酸钠* 加盐酸,生成白色沉淀,继续加,沉淀不消失-可能是硝酸银或硅酸钠或苯酚钠* 加氨水生成白色沉淀氢氧化银(或黑褐色沉淀-氧化银)继续加,沉淀消失-硝酸银(制银氨溶液)* 加氢氧化钠生成红褐色沉淀-铁盐;生成蓝色沉淀-铜盐* 石灰水中通入气体,能生成沉淀,继续通时沉淀能逐渐消失,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 通二氧化碳能生成白色沉淀,继续通,沉淀能逐渐消失的溶液:石灰水,漂白粉溶液,氢氧化钡溶液;继续通二氧化碳时沉淀不消失的有硅酸钠溶液,苯酚钠溶液,饱和碳酸钠溶液。既跟酸反应又跟碱反应的物质小结1. 金属铝2. 两性氧化物(氧化铝,氧化锌)3. 两性氢氧化物(氢氧化铝)4. 弱酸的酸式盐(如NaHCO3)5. 弱酸弱碱盐(如(NH4)2S;
NH4HCO3等)6. *氨基酸7. 有一些物质与特定酸碱反应如AgNO3与盐酸、强碱反应。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一)铁的反应1) 铁丝在纯氧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现象?)2) 红热的铁丝在氯气中反应生成氯化铁(三价铁)3) 铁粉与硫粉混合加热时反应生成硫化亚铁4) 铁与非氧化性酸(盐酸、稀硫酸、醋酸等)反应生成氢气和亚铁盐5) 铁与浓硫酸或浓硝酸作用发生"钝化"现象6) 铁与过量稀硝酸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和硝酸铁(三价),铁与不足量稀硝酸反应可能生成一氧化氮和硝酸亚铁7) 红热的铁与水蒸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8) 铁从硫酸铜等盐溶液中置换出金属(条件?)9) 铁与三价铁离子反应(二)铁的氧化物1)种类:氧化亚铁,黑色,不稳定;氧化铁,红色(红色颜料--铁红);四氧化三铁,黑色(磁性氧化铁)(价态?)2)跟盐酸反应,生成氯化物,铁的价态不变;跟硝酸反应,二价铁可被氧化。3)跟CO高温反应,铁被还原(炼铁)
(三)铁的盐类1) Fe2+浅绿色;Fe3+棕黄色2) Fe2+还原性,被氯气、硝酸等氧化成Fe3+3) Fe3+氧化性,一般被还原成Fe2+Fe3+与Fe反应*Fe3+与Cu反应Fe3+跟H2S溶液反应生成浑浊4) 亚铁盐溶液中加入碱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三价铁盐溶液中加入碱溶液,生成红褐色沉淀5) 三价铁盐溶液中滴加KSCN或NH4SCN,溶液变血红色(检验Fe3+)二价铁盐溶液滴加KSCN溶液不变红色,如果再加氯水,变红色(检验Fe2+)6) 三价铁盐与酚类作用显示紫色7) 苯与卤素(Cl2,Br2)反应时加铁屑催化,实质是铁盐起催化作用金属冶炼方法1. 还原剂法。用适当的还原剂把金属从化合物中还原出来。适用于中等活泼的金属的冶炼如:用CO还原Fe,
用Al还原Cr (铝热法)2. 电解法。适用于很活泼的金属的冶炼。如
电解熔融氯化钠冶炼金属钠
电解氯化镁冶炼金属镁
电解氧化铝冶炼金属铝3. 加热法。适用于某些不活泼金属,如加热氧化汞生成金属汞4. 黄金等不活泼金属以单质存在于自然界,可用某些物理方法(淘金)或化学方法使其与杂质分离提取。置换反应的几种类型1. 较活泼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较不活泼的另一种金属(金属活动顺序)
如:锌置换铜;铜置换银(钠、钾等极活泼的金属不能从盐溶液中置换其它金属)2. 较活泼的非金属从盐溶液或氢化物溶液中置换较不活泼的另一种非金属如:氯气置换溴、碘、硫;溴置换碘、硫;碘置换硫;氧气置换硫;氟气从水中置换出氧气;(氟气不能从溶液中置换出其它卤素单质)3. 金属从酸(非氧化性酸)溶液中置换出氢("氢前"金属)金属从水中置换出氢("氢前"金属,温度条件)金属从醇或酚中置换出氢(很活泼的金属如钠、钾、镁等)4. 金属与氧化物或盐的高温"干态"置换。如:2Al+Fe2O3=2Fe+Al2O3(还有其它的铝热剂反应)
2Mg+CO2=C+2MgO5. 非金属与其它化合物的"干态"置换如:氢气与氧化铜或氧化铁的反应
硫化氢的不完全燃烧
木炭还原氧化铜
炼钢炉中C+FeO ====(高温)Fe+CO↑
Si+2FeO ====(高温)SiO2+2Fe.
制单质硅 SiO2+2C ====(高温) Si+2CO↑.因反应条件不同而生成不同产物举例(一)反应物相对量大小影响产物举例:1) 多元碱与酸或多元酸与碱反应因相对量的多少有生成酸式盐、正盐、碱式盐的不同2) 磷与氯气反应,因量的比例不同而分别得三氯化磷或五氯化磷3) 硫化氢燃烧因反应物量的比例不同而分别得硫单质或二氧化硫4) 氢氧化钙跟二氧化碳反应,因反应物量的比例不同而得碳酸钙沉淀或碳酸氢钙溶液5) 碳燃烧因氧气充足与否而生成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6) 铁与稀硝酸反应因铁的过量或不足生成二价铁盐或三价铁盐7) 铝盐与氢氧化钠反应据量的不同而生成氢氧化铝或偏铝酸钠8) 偏铝酸钠与盐酸反应,据量的不同而可生成氢氧化铝或氯化铝溶液9) 硝酸银溶液与氨水反应,因氨水的不足或过量而生成氧化银沉淀或银氨溶液10) 碳酸钠跟盐酸反应,因滴加的盐酸稀而少或过量,有生成碳酸氢钠或二氧化碳的不同以上7、8、9、10四条都是溶液间反应,因而有 "滴加顺序不同,现象不同"的实验效果,常用于 "不用其它试剂加以鉴别"的题解.(二)温度不同产物不同举例:11) 钠与氧气反应因温度不同而产物不同(氧化钠或过氧化钠)12) 氯化钠与浓硫酸反应除生成氯化氢外,温度不同会生成不同的盐 (微热时为硫酸氢钠,强热时为硫酸钠)13) 乙醇与浓硫酸共热,140度生成物主要为乙醚,170度主要为乙烯。(三)浓度不同产物不同举例:14) 硝酸与铜反应,因硝酸的浓度不同而还原产物不同(浓硝酸还原成NO2, 稀硝酸还原成NO)(四)催化剂不同反应不同举例15)甲苯与氯气反应,铁催化时取代反应发生在苯环上,光照时取代反应发生在甲基上。(五)溶剂不同反应不同举例16)*卤代烃与氢氧化钠的水溶液共热发生取代反应(水解反应);与氢氧化钠的醇溶液共热,发生消去反应。燃烧及火焰的颜色(一)燃烧的一般条件
1.温度达到该可燃物的着火点
2.有强氧化剂如氧气、氯气、高锰酸钾等存在
3.(爆炸物一般自身具备氧化性条件,如硝化甘油、三硝基甲苯、火药等,只要达到温度条件,可以在封闭状态下急速燃烧而爆炸)(二)镁在哪些气体中可以燃烧?1镁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2. 镁在氯气中燃烧3. 镁在氮气中燃烧4. 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三)火焰的颜色及生成物表现的现象*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淡蓝色火焰* 氢气在氯气中燃烧---苍白色火焰,瓶口有白雾。* 甲烷在空气中燃烧---淡蓝色火焰* 酒精在空气中燃烧---淡蓝色火焰* 硫在空气中燃烧---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生成强烈剌激性气味的气体。* 硫在纯氧中燃烧---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强烈剌激性气味的气体* 硫化氢在空气中燃烧---淡蓝色火焰,生成强烈剌激性气味的气体。* 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蓝色火焰* 磷在空气中燃烧,白色火焰,有浓厚的白烟* 乙烯在空气中燃烧,火焰明亮,有黑烟* 乙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很亮,有浓厚黑烟* 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 钠在空气中燃烧,火焰黄色* 铁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没有火焰)生成的四氧化三铁熔融而滴下。(三)焰色反应1. 钠或钠的化合物在无色火焰上灼烧,火焰染上黄色2. 钾或钾的化合物焰色反应为紫色(要隔着蓝色玻璃观察)一些物质的成分1.漂白粉(有效成分Ca(ClO)2, 非有效成分CaCl2)
2.黄铁矿 FeS2
3.芒硝 Na2SO4?10H2O)
4 .黑火药C, KNO3, S
5. 过磷酸钙Ca(H2PO4)2和CaSO4
6 .明矾KAl(SO4)2 ?12H2O;
7. 绿矾FeSO4 ?7H2O
8 蓝矾(胆矾)CuSO4?5H2O
9. 皓矾ZnSO4?7H2O
10. 重晶石BaSO4
11 .苏打Na2CO3
12 小苏打NaHCO3
14熟石灰Ca(OH)2
15.石灰石,大理石,白垩CaCO3
16王水(浓硝酸浓盐酸3∶1)
17.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
18.石英.水晶,硅藻土SiO2
19.菱镁矿MgCO3
20.菱铁矿FeCO3
21.光卤石KCl?MgCl2?6H2O
22.刚玉,蓝宝石,红宝石Al2O3
23.锅垢CaCO3和Mg(OH)2
24.铁红,赤铁矿Fe2O3
25.磁性氧化铁,磁铁矿Fe3O4
26.铅笔芯材料-粘土和石墨
27. 煤-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
28焦炭-含少量杂质的单质碳
29.石油-主要由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组成的复杂混合物
30脉石SiO2
31.高炉煤气CO,CO2,N2,
32. 炼钢棕色烟气Fe2O3,CO
33. 沼气,天然气CH4
34.焦炉气H2,CH4,少量CO,CO2,C2H4,N2
35.裂解气-乙烯,丙烯,丁二烯还有甲烷,乙烷等
36碱石灰CaO,NaOH
37氯仿CHCl3
38.天然橡胶-聚异戊二烯
39.电石气C2H2
40.汽油C5~C11的烃
41.分子筛-铝硅酸盐
42煤焦油-含大量芳香族化合物
43.木精CH3OH
44甘油-丙三醇
45.石炭酸-苯酚
46蚁醛-甲醛
47.福尔马林--甲醛溶液
.48.肥皂-高级脂肪酸的钠盐某些物质的用途1. N2:合成氨,填充灯泡(与氩气),保存粮食2. 稀有气体-保护气,霓虹灯,激光3. H2探空气球,氢氧焰,冶金,合成氨,高能无害燃料;4. CO2灭火剂,制纯碱,制尿素,人工降雨(干冰)5. C.
金刚石:制钻头
石墨:制电极,坩埚,铅笔芯,高温润滑剂木炭制黑火药; 焦炭冶金; 炭黑制油黑、颜料、橡胶耐磨添加剂6. CaCO3:建筑石料,混凝土,炼铁熔剂,制水泥,制玻璃,制石灰7. Cl2:自来水消毒,制盐酸,制漂白粉,制氯仿8. HF:雕刻玻璃,提炼铀,制氟化钠农药9. AgBr:感光材料;AgI:人工降雨;NaF:杀灭地下害虫10. S:制硫酸,硫化橡胶,制黑火药,制农药石硫合剂,制硫磺软膏治疗皮肤病11. P:白磷制高纯度磷酸,红磷制农药,制火柴,制烟幕弹12. Si:制合金,制半导体。13. SiO2:制光导纤维,石英玻璃,普通玻璃14. Mg、Al制合金,铝导线,铝热剂15. MgO、Al2O3:耐火材料,Al2O3用于制金属铝16. 明矾:净水剂;17. CuSO4:制波尔多液;
PCl3:制敌百虫18. 漂白剂:氯气、漂白粉(实质是HClO); SO2(或H2SO3);Na2O2;H2O2;O319. 消毒杀菌:氯气,漂白粉(水消毒);高锰酸钾(稀溶液皮肤消毒),酒精(皮肤,75%)碘酒;苯酚(粗品用于环境消毒,制洗剂,软膏用于皮肤消);甲醛(福尔马林环境消毒)20. 石膏:医疗绷带,水泥硬化速度调节21. 皓矾:医疗收敛剂,木材防腐剂,媒染剂,制颜料;22. BaSO4:制其它钡盐;医疗"钡餐"23. 制半导体:硒,硅,锗Ge,镓Ga24. K、Na合金,原子能反应堆导热剂;锂制热核材料,铷、铯制光电管25. 芒硝:医疗缓泻剂; 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症26. 磷酸钙:工业制磷酸,制过磷酸钙等磷肥;27. 水玻璃:矿物胶用于建筑粘合剂,耐火材料28. MgCl2制金属镁(电解),Al2O3制金属铝(电解),NaCl制金属钠(电解)29. 果实催熟剂-乙烯,30. 气焊、气割有氧炔焰,氢氧焰31. 乙二醇用于内燃机抗冻32. 甘油用于制硝化甘油,溶剂,润滑油 硝酸综述(一)概述1.硝酸是强酸,具有酸的通性;2.浓、稀硝酸都有强的氧化性,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3.硝酸属于挥发性酸,浓度越大,挥发性越强(98%以上为发烟硝酸),4.硝酸不太稳定,光照或受热时会分解(长期放置时变黄色的原因);5.硝酸有强烈的腐蚀性,不但腐蚀肌肤,也腐蚀橡胶等,(保管注意事项?)6.实验室制硝酸可用浓硫酸与硝酸盐(NaNO3)反应;
工业制硝酸用氨的催化氧化法。7.硝酸可与大多数金属反应,通常生成硝酸盐。8.浓硝酸可氧化硫、磷、碳等非金属成高价的酸或相应的氧化物,本身还原为二氧化氮。9.硝酸(混以浓硫酸)与苯的硝化反应
硝酸(混以浓硫酸)与甲苯的硝化反应(制TNT)10.硝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
*与甘油的酯化反应(二)硝酸与金属反应的"特殊性"及规律1.浓硝酸与铁、铝的钝化现象(原因及应用)(表现了浓硝酸的什么性质?)2.浓、稀硝酸与活泼金属反应都不生成氢气(原因?)3.浓、稀硝酸能与铜、银等不活泼金属反应(表现了硝酸的什么性质?试管中粘附的铜或银用什么来洗?)4.与金属反应时硝酸的主要还原产物:(1) 与铜、银等不活泼金属反应,浓硝酸生成NO2,而稀硝酸生成NO(2) *与锌、镁等活泼金属反应,还原产物比较复杂,其价态随金属活泼性增强和酸的浓度降低而降低,最低可得NH4+。5.稀硝酸与铁反应,如果硝酸过量,生成三价铁盐,如果铁过量,生成二价铁盐。  2010年高考激励的话:滴水穿石战高考如歌岁月应无悔
乘风破浪展雄才折桂蟾宫看今朝???????? 永久免费组卷搜题网 永久免费组卷搜题网
永久免费在线组卷
永久免费在线测试
可圈可点教案下载
免费观看教学视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气体的标准状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