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钫二字有何有含义的字??

古代皇帝的谥号是如何确定的,有何含义?_百度知道
古代皇帝的谥号是如何确定的,有何含义?
提问者采纳
是他死后大臣或儿子定的,是对丁筏糙固孬改茬爽长鲸皇帝的简评,主要有表扬(经天纬地曰文,可定祸乱,刚强直理曰武)批评性(滥杀无辜曰纣)同情性(短折不成曰殇)满意请采纳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谥号,读音:shì hào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丁筏糙固孬改茬爽长鲸,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谥号----在我国古代,统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得称号,如“武”帝,“哀”公等。
我国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 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 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并相沿成为制度,这种制度称为设法,所给予的称号名为谥号。所谓庙号,是指古代帝王死后在大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谥号、庙号的选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谥号的选定要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等。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憨”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 根据对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研究表明,至迟到周穆王前后,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谥号的做法已比较多。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乎谥,没有恶谥。谥号之有善恶,西周共和以后。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君,“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后来就死在那里。“厉”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恶谥。
先秦时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也有用两三个字的。用一个字的如:秦穆公、晋文公;用两三个字的如魏安簧王、赵孝成王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议定以“皇帝”作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同时因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而废除谥法。他自称为始皇帝,后世则以数计,如二世、三世等等。汉代又恢复了谥法,而且这一时期谥法制度也日趋严密,朝廷中正式设立大鸿胪一职,管理王公列侯的谥法。汉代以后,谥号大多为两个宇:汉文帝刘恒谥号全名为孝文帝,萧何谥为文终侯。
唐宋时期是谥法大发展的时期。谥法一方面成为封建帝王尊大谥以美足其虚荣心的工具,同时也成为驾驭群臣的褒贬手段。武则天时开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打破了皇帝一、两字谥号的旧例,更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上尊号谥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着的时候可以被奉上好几次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号为“元圣文神武皇帝”。帝后也可有尊号,后来称作徽号。如清代同治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为“慈禧”。徽号也可每逢庆典累加,那拉氏的徽号最后积有“慈椿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等十六个宇。宋代皇帝谥号比唐时更加谥美,而且也开后代予大臣谥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实行重文抑武,因此宋代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终宋之世,谥号为“文”者达一百四十多人,为“武”者仅二十人。
明清时期,谥法内容基本固定下来。首先是各筹级人员的谥号字数固定下来。如明代皇帝谥号为17字,亲王1字,大臣2字;清代皇帝21字,硕亲王1字,大臣2字。其次,赐谥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决于“圣裁”。据统计,西汉到清末,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而明代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谥号中还有一种私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土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到汉代才盛行起来。古代除对帝王可以称呼其谥号外,称呼高官司大臣、学者名流的谥号也是一种尊重的称呼。有些人的谥号由于经常被后人称呼,几乎成为他们的别名。如岳武穆(岳飞)、陶靖节(陶渊明)等。
一般认为,庙号始于商代,汉代承袭了这一制度。汉代对于追尊庙号一事是极为慎重的,因此不少皇帝都没有庙号。但这一制度发展到南北朝时已不太严格了,从唐代开始,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更是无帝不”宗”了。
追尊的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自汉代开始,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开国皇帝之后的嗣君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明神宗等。但也有例外,如明代朱橡取代建文帝做了明朝皇帝,他并非开国皇帝,却庙号明成祖;清人关后的第一任皇帝顺治皇帝也非大清的开国皇帝,仍被尊为“世祖”。
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殁世帝王的全号。如汉武帝的全号是太宗孝武皇帝,隋文帝的全号是高祖文皇帝。习惯称呼中,唐代以前对殁世的帝王简称谥号,不称庙号;唐代以后由于尊号的出现,尊号、谥号加在一起很长,不便称呼,所以又改称庙号。到了明清两代,因为每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明英宗除外),所以明清两代的皇帝习惯上常称他们的年号。称年号的皇帝生前也可以称呼,故而若康熙和乾隆皇帝在世时,称他们为“康熙帝”、“乾隆爷”,那就不能说是错误的,但如称他们为“圣祖”(康熙庙号)和“高宗”(乾隆庙号),就不对了。
曹操求“文”反得“武”
在比较长的时期内,谥法大体上还公正,甚至连皇帝也左右不了。比如曹操一心想做周文王,以体现自己的文治武功,他梦寐以求的“文”表示具有“经天纬地”的才能或者“道德博后”、“勤学好问”的品德。但后人偏偏谥之为魏武帝。根据谥法,克定祸乱,刑民克服,夸志多穷为武。
曹操这个谥号是在儿子做江山的时候定下来的。儿子即使想给老子涂脂抹粉也做不到。到后来就变成对死者的吹捧,完全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曹操想到做不到,后来的皇帝真是心想事成了。正常情况下,一个制度建立以后,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完善。随着中国封建制度一步步走向没落,一些好的制度如加谥,也变质了。
常用谥号含义
第一部分、悯谥——
谥号 含义 谥号 含义 谥号 含义 谥号 含义 谥号 含义
伤 未家短折 殇 短折不成 哀 早孤短折 愍 在国逢难 悼 年中早夭
第二部分、恶谥——
谥号 含义 谥号 含义 谥号 含义 谥号 含义 谥号 含义
厉 杀戮无辜 灵 死而志成 庄 武成不遂 隐 隐拂不成 愍 使民悲伤
悼 恐惧从处 幽 动祭乱常 顷 甄心动惧
第三部分、平谥——
谥号 含义 谥号 含义 谥号 含义 谥号 含义 谥号 含义
元 始建国都 敬 夙夜警戒 庄 屡征杀伐 简 一德不懈 景 布义行刚
成 安民立政 康 安乐抚民 定 安民法古 理 质渊受谏 献 聪明睿智
平 布纲治纪 懿 温柔贤善
第四部分、美谥——
谥号 含义 谥号 含义 谥号 含义 谥号 含义 谥号 含义
文 经纬天地 文 慈惠爱民 武 威强敌德 戴 爱民好治 孝 秉德不回
武 克定祸乱 桓 辟土服远 襄 辟地有德 昭 昭劳有德 庄 胜敌志强
穆 布德执义 惠 爱民好与
谥号漫谈 邸永君
所谓谥号,又称谥,乃帝王、大臣、士大夫身后,朝廷依其生前事迹予以之称号。《左传·宣十年》有云:“郑人改葬幽公,谥之曰灵。”考上古有号无谥,周初始制谥法。秦皇废不用,汉初复之。其后帝王谥号,由礼官议上;王公大臣定谥,唐宋时由考功定行状,太常博士作谥议;明清时定谥属礼部。士大夫身后,由亲族门生故吏为立谥者,称私谥。古人最重名位,故而对谥法多有讲究。如春秋时孔圉谥“文”,子贡不解,问孔子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子答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解释了孔圉所以谥“文”之理由。《逸周书·谥法解》云:“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书于已,名生于人。”《白虎通·谥》云:“谥者何也?谥之为言引,引列行之迹也……;明别善恶,所以劝人为善,戒人为恶也。”
谥法中,常择特定涵义之字以表死者之善恶。洪迈《容斋随笔·文用谥字》云:“先王谥以尊名,……谥之为义,正训名也”。诸多固定之字乃作歌功颂德之用。如“经天纬地曰文”,“刚强直理曰武。”同时亦有用以贬责或悼念之字。如西汉刘欣只享寿二十五,依谥法“恭仁短折曰哀”,谥为哀帝;刘炳寿仅三岁,在位只一年,依谥法“幼小在位曰冲”,谥为冲帝;刘隆享位一年,寿二岁而崩。依谥法“短折不成曰殇”,谥为殇帝。依谥法谥以“愍”字者,有“在国遭忧”、“在国逢艰”、“祸乱方作”、“使民悲伤”等四种情状。西晋愍帝之谥,就是依第一、二、四种情况而定之也。谥以“恭”字者,有九种情状,其九乃“尊贤让善曰恭”。唐高祖李渊谥隋代王杨侑、王世充谥隋越王杨侗为恭帝。乃李渊和王世充将夺取帝位假托为杨侑和杨侗“尊贤让善”而欲盖弥彰之举。
择以贬责之字,曰“恶谥”。最早被予以恶谥者乃周厉王。其在位时,多行不义,“谤”言四起,便使人“监谤,以告,则杀之。”导致“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终致国人暴动,狼狈出奔于彘。死后依谥法“杀戮无辜曰厉”,被谥曰“厉王”。
初,谥一般为单字,亦有二字者。如周威烈王之“威烈”,魏安釐王之“安釐”,蜀汉昭烈帝之“昭烈”,南朝梁简文帝之“简文”。北魏道武帝之“道武”等谥号皆取二字。个别亦有三字者。如卫武公谥“睿圣武”公;孔文子谥“贞惠文”子;曹魏曹芳谥为“劭陵厉”公;曹髦谥为“高贵乡”公等。谥号字数多寡,与褒或贬并无关系。独孤及有云:“谥法……在议美恶,不在字多,……二字不必为褒,一字不必为贬。若褒贬果在字数,则是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不如周威烈王、慎靓王也;齐桓、晋文不如赵武威、魏安 、秦庄襄、楚考烈也。”
西汉惠帝以降,谥一律加“孝”字,如孝文帝、孝景帝等。史家述之,一般多省“孝”字。另,有庙号谥号连缀兼用者,如西晋开国之君司马炎为“世祖武皇帝”,“世祖”乃庙号,“武”乃谥号;而以下三帝即惠帝、怀帝和愍帝,则属于有谥号而无庙号者。亦有庙号谥号皆无者。如西汉最后一个皇帝孺子婴,曾为傀儡皇帝三年,王莽废之,庙号谥号皆无。帝王之谥,例由礼官议上。既有初谥,又有加谥,如南宋高宗赵构崩,孝宗朝谥为“圣神武文宪孝皇帝”;光宗朝又谥为“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而臣下之谥,先由礼官拟上,朝廷审定。如唐韩愈谥文公,明王守仁谥文成公。明人吴讷《谥议》云:“汉、晋而下,凡公卿大夫,谥必下太常定议,博士乃询察善恶贤否,著为谥议,以上于朝。”而私谥之法,始于东汉。陈寔死,海内赴吊者三万余人,谥为“文范先生”;陶渊明死后,颜延年作诔,谥为“靖节征士”。道士、僧人可有谥,南朝陶弘景死,谥“贞白先生”,乃道谥之始。北魏太祖时,僧人法果死,赐号赵胡灵公。乃僧谥之始。
唐制,三品以上官死,得请谥。然定谥要考核其生平表现。如唐肖瑀死,太常谥之曰“肃”,太宗因肖瑀多忌,改谥为“贞褊”。裴矩死,开始谥“恭”,刘洎提出异议,认为裴矩奢侈放肆,改谥为“纵”。可见唐代于谥相当严肃。至宋代仁宗时,诏臣僚薨卒,当赐谥,而本家不陈乞者,令有司举行。……此推恩泉壤,泽及幽冥也。”既为恩赐,谥号便有褒无贬矣。明代王鏊撰《震泽长语·国猷》云:“本朝之谥,有美无恶,所谓谥者,特为褒美之具而已。”
皇帝谥号(包括庙号),多是由后一代皇帝追加。然亦有由隔代或后数代而追赠者。如后梁太祖朱全忠害死唐朝末代皇帝李柷,谥为“哀皇帝”,后唐初,又追谥“昭宣光烈孝皇帝”,庙号景宗。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关,追谥朱由检为庄烈帝;七月,又追谥朱允炆曰“让皇帝”,庙号惠宗;乾隆元年,再追谥朱允炆为“恭闵惠皇帝”,后世简称为明惠帝。
皇帝、大臣之外,“匹夫”、“匹妇”、宦官、“蛮夷”,亦有得谥者。苏洵有云:妇人有谥,始自周景王穆后;“匹夫”有谥,始自东海汉隐者;宦官有谥,始自东汉的孙程,“蛮夷”有谥,始自东汉时莎车。明杨慎则认为早在春秋时,齐人黔娄,妻子即私谥曰“康”。
从汉朝二十四帝的谥号看谥法的演变
第1楼 博客论坛网友: 联合光子 发表于 05年3月31日 11:21 [回复数]:0 [点击数]:69
本主题URL地址为:
从汉朝二十四帝的谥号看谥法的演变
汉朝二十四帝谥号的意义(根据《汉书》《后汉书》注)
高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此后历代王朝始祖多以“高”为谥
惠帝——谥法『柔质慈民曰惠』
文帝——谥法『慈惠爱民曰文』
景帝——谥法『布义行刚曰景』
武帝——谥法『威强叡德曰武』
昭帝——谥法『圣闻周达曰昭』
宣帝——谥法『圣善周闻曰宣』
元帝——谥法『行义悦民曰元』
成帝——谥法『安民立政曰成』
哀帝——谥法『恭仁短折曰哀』
平帝——谥法『布纲治纪曰平』
光武帝——谥法:“能绍前业曰光,克定祸乱曰武”
明帝——谥法:“照临四方曰明”
章帝——谥法:“温克令仪曰章”
和帝——谥法:“不刚不柔曰和”
殇帝——谥法:“短折不成曰殇”
安帝——谥法:“宽容和平曰安”
顺帝——谥法:“慈和篃服曰顺”
冲帝——谥法:“幼少在位曰冲”
质帝——谥法:“忠正无邪曰质”
桓帝——谥法:“克敌服远曰桓”
灵帝——谥法:“乱而不损曰灵”
献帝——谥法:“聪明睿智曰献”
从这里分析汉朝帝王谥号的几个特点:
1、出现了多个历史上从未见过的谥号,其中“高”肯定是汉朝的首创。而“光”“明”“和”“顺”“冲”“质”这几个谥号也前所未见,很可能也是东汉王朝的首创。
2、美谥占的比例非常大,除了“灵”是恶谥,“哀”“殇”“冲”算是平谥外,其余都是美谥。有些美谥简直和帝王本人的生平挂不上钩,如元帝任用佞幸,导致朝政日益腐败,谥号却是“行义悦民曰元”,其实从史书上根本找不到元帝“行义悦民”的记录。成帝本来是一介荒淫之主,死的更是极不光彩,谥号却是“安民立政曰成”,与周成王、楚成王这样的一代雄主并列,实在难以服人。桓帝消灭外戚势力,也算是能够杀伐决断,但他统治时期并没有大规模边境战争,所谓“克敌服远曰桓”不知从何说起。虽然谥号的溢美现象从周朝开始就代代相传,但从来没有像汉朝这样司空见惯,整个朝代只出现一次恶谥,简直是前所未有。这样的恶习被后人继承,谥号的“褒善惩恶”就成了一纸空文。
3、多义谥号的使用值得注意。最典型的例子——“文”的意义繁多,最高的是“经天纬地曰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也可以称为“文”。汉文帝的“文”,并不是周文王的“经天纬地”,而是“慈惠爱民”,与惠帝异曲同工,但“文”明显比“惠”高一个档次。“武”的意义也比较多,汉武帝是“威强叡德曰武”,光武帝则是“克定祸乱曰武”,因为武帝的武功主要是“外事四夷”,光武帝的武功则主要是“削平大难”,这样意义变化也是理所当然。
4、某些谥号的意义发生了新的变化。如汉昭帝的“昭”,名义上是“圣闻周达”,在实际使用中却类似于平谥,表达一种怜悯之义,但又没有“哀”“怀”“闵”的感情色彩那么强烈。在汉朝之前,谥号为“昭”的君主著名的有周昭王、楚昭王、秦昭王、魏昭王等,其中周昭王、楚昭王都是死于军中,“昭”字在这里可能也有一点怜悯的意义,但秦昭王的“昭”则可以肯定是褒义。到了汉朝以后,情况完全变化,如北齐昭帝、唐昭宗、唐昭宣帝等,都属于可悲可怜的君主,“昭”字意义的转折就是从汉朝开始的。
明帝的“照临四方曰明”也有点可疑,在汉朝之前只见过“显”这个谥号,“明”有可能是汉朝创造出来代替“显”的。明帝的庙号为“显宗”,可见“明”“显”意义相近,至于为什么要用“明”代替“显”,就不得而知了,需要再深入探讨。
5、东汉帝王短折者多,所以平谥经常出现。短折帝王的美谥也多带有同情之义。典型的平谥如“短折不成曰殇”“幼少在位曰冲”,而“宽容和平曰安”“慈和篃服曰顺”也带有一些同情、哀悼意味。值得说明的是,“不刚不柔曰和”看起来也是平谥,但其暗指和帝符合“不刚不柔”的“中和之道”,实在也是美谥无疑。
质帝的“忠正无邪曰质”比较有意思,质帝是因为看不惯大将军梁冀的跋扈才被鸩杀,他面对梁冀的那句“跋扈将军”的名言也渗透着孩子的天真无邪。这个谥号估计不满于梁冀的礼官所为,梁冀自己未必知道其意义,否则他是一定不会允许这种谥号存在的。
6、汉之传谥常用“孝”,除了高帝和光武帝两个开基之祖,其余皇帝都有“孝”字,因此汉朝除了高帝的所有帝王都是两字谥号。大将军霍光废黜昌邑王时的理由之一就是“汉之传谥常用孝”,如此不孝的帝王将来怎么承担的起这个谥号。两字甚至三字谥号早在春秋就已出现,战国时更是流行,如周威烈王、周贞定王、秦惠文王、秦昭襄王、楚考烈王等。当时出现这么多两字谥号,原因之一可能是当时的诸侯传世都已经有数十代,大部分谥号都已经使用,如周已有烈王、定王,秦已有惠公、襄公,此后再想用这些谥号,就不能不花样翻新,创造出两字谥号。但是当时并没有“传谥”一说,更没有几十代王侯都使用同一谥号的惯例,两字谥号虽然流行,但并没有规章可循。
汉朝的情况大大不同,“传谥用孝”是一以贯之的政策,体现了儒家“以孝治天下”的主张。西汉前期儒学尚不盛行,犹有以孝传谥者;武帝之后儒学日益兴旺,以孝传谥更带上了一层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是巩固汉家统治的精神支柱之一。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水浒传》的“水浒”有何含义?_百度知道
《水浒传》的“水浒”有何含义?
什么叫“水浒”?“浒”就是不边;“水浒”,还是水边。《诗经·王风·葛》:“绵绵葛藟,在河之浒。”梁山英雄的故事为什么名之为“水浒”,其说不一。主要有以下几说:鼓吹农民革命说。罗尔纲在《水浒真义考》一文中说,“水浒”一词出自《诗经·大雅·帛緜》:“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歧下。及美女,聿不胥宇。”古公亶父,是周文王的祖父,因为他仁德,得到人民的拥戴,在岐下建立周朝开国的基业。水浒,指古公亶父来岐山时经过的漆、沮两水的旁边。这一典故含有歌颂周代发祥史的意味,用来题名描写起义英雄的书,自然是合适的。罗贯中以“水浒”为书名,“表明梁山泊与宋皇朝对立,建立新政权”。姜太公钓鱼说。明朝万历年间袁无涯刻本《忠义水浒传全书·发凡》说:宋江等身居水泊,但不敢承为这水泊就是他们占有的,而认为一切都是宋王朝的。他们只是“率土”之“王臣”,所以宋江们不是“贼人”,所居之地不是“贼地”。他们暂居水泊是要学姜太公在渭水之滨,等候时机辅佐周文王。荒远弃寇说。金圣叹在他评点的《贯华堂水浒传》序二里说:宋江一伙是一些“凶物”、“恶物”,应作为垃圾弃到水边。“睡虎关”说。山东民间传说,东平府有座“睡虎关”,当地人叫讹了,叫成了“水虎关”。后来编戏说书的人就取其谐音命名梁山水寨为“水浒寨”。由水浒戏演化为《水浒传》。“虚其词”说。汪远本在其《水浒拾趣》一书中说,“水浒”不一定有特别的含义,它只是泛指宋江一伙在水泊附近所发生的故事。以上诸说,平心而论,当以“虚其词”说为是。鼓吹农民革命说,失之牵强。利用小说宣传革命这样一种思想和策略,不可能产生于元明时代。“水浒”这一名字不是罗贯中取的,而是东平的元杂剧作家首先使用。元杂剧《黑旋风双献功》就有“某聚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半垓来小偻,威镇梁山。寨名水浒,泊号梁山”。水浒戏《还牢末》里说:“咱那梁山泊里宋公明,不比那帮源洞里方腊”。这说明“寨名水浒”并无鼓吹农民革命的“微言大义”。金圣叹的“驱逐出境”说,是他自己对宋江们“恶之至,进之至,不与同中国”,是借题发挥他的弭盗论。《水浒传》作者如果对宋江们恶之至,会著书歌颂他们吗?袁无涯的姜太公说,是以士人之心度《水浒》命名者之腹。宋江的暂避水泊和姜太公的待价而沽是不同的。此说是由水边联想到渭水之滨的望文生意的猜测。最后是“睡虎关”的传说。据调查,东平并无“睡虎关”或“水虎关”。因而“水浒”也不可能由“水虎”的谐音演化而成。《水浒》脱离话本到了成书阶段,文人们要给它取一个文雅的名字,当时无非在“宋江传”、“梁山传”、“水浒传”三者之间选一。很明显,这三者以“水浒”二字最佳。硬要从书名上去东琢磨、西猜测,去发现所谓“微言大义”,那就是索隐派的做法了,是难以真正理解“水浒”二字的含义的。
其他类似问题
水浒传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就是水边的意思吧,108将不是在梁山水泊聚义嘛。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名字里有藤昕二字有什么含义_百度知道
名字里有藤昕二字有什么含义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原意为太阳快要升起的时候,象征着希望和光明。“日”指天日,“斤”本指斧斤,引申指“凿破”。“日”与“斤”联合起来表示“日光像斧斤凿破遮挡物那样破开黑暗”。
“日”与“斤”联合起来表示“日光像斧斤凿破遮挡物那样破开黑暗”。
表示是工藤新一的fan。。
其他类似问题
名字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请教这两个书画作品上的印章是什么字,是哪位画家或代表什么含义,该画家有何事迹?_百度知道
提问者采纳
两章印文【春燕】【实惠】第一枚可能是人名钤章,但第二枚应属闲章。具体还应看落款。因为叫春燕的画家有好几个,如, 画家王春燕、画家陈春燕、书画家隋春燕、工笔花鸟画家 任春燕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第一个印章上的篆体字是“春燕”二字,是作者的名字印;第二个印章上应该是“实惠”二字没错!它是书画中的“闲章”(压角章)。该画家有何事迹却谁也答不上了,因为没有其他印章佐证(即没有姓氏章),而且只有全国性的、很有名的画家才能家喻户晓!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奋斗二字的真正含义?_百度知道
奋斗二字的真正含义?
提问者采纳
我觉得每个人对奋斗的理解太不相同了。奋斗就像对爱情,甚至对数学、科学、宗教、信念,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它是不可能达成一致意见的。因为这个词语本身就有一种开放性。我老举一个例子,李嘉诚儿子的奋斗和一个农民的奋斗,或者是一个小白领的奋斗,从外在看那个差别是非常大的,或者再跟一个科学家的奋斗比,或者跟一个宗教家的奋斗比,你几乎很难找到他的共同点,我们能找到的就是他们在努力,在奋斗,在尽力为自己的目标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韵字含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