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用法词类活用意动用法和作动词两种有什么区别

当前位置: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下列各句中加粗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主要考查你对&&词类活用&&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语法功能。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词类活用。常见的词类活用类型:
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等类;虚词可此分成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语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
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副词经常用作状语、补语,等等。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 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 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1、名词作动词: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1)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3)一狼洞其中。(《狼》)洞:原为名词,现做动词,可译为“打洞”。2、名词作状语:名词作状语是指名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谓语前,起一种修饰或限制作用时的用法。这种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不需要依靠介词的介引,它省略了介词,但不是省略句。(1)表示比喻、比拟,可用名词前加介词去理解,翻译成“像……一样”。例1:其一犬坐于前。(《狼》)犬:原为名词,在这里用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像狗一样”。例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斗、蛇:原为名词,在这里做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像北斗七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弯曲”。(2)表示方位、处所,可译成“到……”“在……”。例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两小儿辩日》)东:原为方位名词,在这里用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到东方”。例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醉翁亭记》)山:原为名词,在这里做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在山上”。(3)表示工具、方法、依据,可译为“用……”。例1:乃丹书帛曰“陈涉王”。(《陈涉世家》丹:原为名词,朱砂。在这里用作状语,可译为“用朱砂”。例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原为名词,在这里用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用箕畚”。(4)表方向,可译为“向……”,多为方位名词左状语。例1: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前:原为方位名词,在这里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向前”。例2: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北、南:原为方位名词,在这里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向北”“向南”。(5)表时间,多为时间名词。例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日:原为名词,在这里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每天”。例2:与亮情好日密。(《隆中对》)日:原为名词,在这里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一天天地”。 3、形容词作动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1)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美:赞美 (2)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多:推崇,赞许 (3)例: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穷:原为形容词,在这里用作动词,可译为“走完”。 (4)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背离 (2)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一:专一 (3)动词、形容词作名词:4、动词用作名词: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例1:“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例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入: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例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收藏、经营的金玉珍珠例4:屠惧,投以骨。(《狼》)屠:原为动词,现作名词,可译为“屠户”。形容词作名词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例1:“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例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红:绿叶、红花。例3: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高:高处例4: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险:原为形容词,现作名词,可译为“险阻”。 5、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1)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例1: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望岳》)荡:原为动词,激荡。这里用作使动动词,可译为“使……激荡”。例2: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饮:原为动词,这里活用为使动动词,可译为“使……饮”。(2)名词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臣:使……称臣。 (3)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例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安:使……安。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急:使……急。6、意动用法:主语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可译为“以……为……”“认为……是……”(1)名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是什么。例1: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原为名词,客人。现作意动动词,可译为“以他的父亲为宾客”。例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2)形容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特征、特点。例1:“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例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十则》)耻:原为形容词,现作意动动词,可译为“认为下问是耻辱”。7、为动用法:所谓为动,是指有的动词带宾语时,含有“为宾而动”的意思。但要注意,这“为宾而动”并不是动词本身“为宾而动”,而是说它表示的动作行为是主语为其宾语而产生的,如上面提到的“君子死知己”中的“死”,就是主语“君子”为其宾语“知己”而产生的,“君子死知己”,即“君子为知己而死”。为动有三种,即名词的为动用法,动词的为动用法和形容词的为动用法。(1)名词的为动用法是指有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带宾语时,含有“为宾而动”的意思,如:例①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屈原《离骚》)例②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史记?留侯世家》)简析:例①中的“名”“字”是名词用作动词,分别带有宾语“余”,“名余”就是“为我命名”,“字余”就是“为我取字”。例②中的两个“履”是名词用作动词,分别带上宾语“我”和“之”,都表示“为……穿履”之意,“履我”即“为我穿上鞋”,“履之”即“为他穿上鞋”之意。(2)动词的为动用法,就是活用的动词所表示的意义是主语为了宾语而产生的动作行为或发展变化,其宾语不是动词的支配对象,而是主语产生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目的、原因或替代对象。如:例①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诸葛亮《出师表》)  例②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韩非子?五蠹》)  例③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左传?隐公元年》)  例④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尚书?泰誓》)简析:以上四例中带点的动词都是为动用法。例①的“死”表示主语为宾语“节”而死,说明死的目的,即为节操而死;例②中的“怒”是“为……而怒”,“之”是宾语,它表示怒的原因,也就是因为他不成才才发怒的。例③中的“启”表示“为……而启”,“之”是它的宾语,“启之”即“为他开门”,它表示主语的替代对象。例④中的两个“作”在句中表示“为……而作”,“作之君”“作之师”即“为之作君”“为之作师”,也就是给他们树立君王,给他们树立师表的意思。(3)形容词的为动用法:就是用如动词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是主语为宾语而产生的。如:例①天下苦秦久矣。(《史记?陈涉世家》)  例②稷勤百谷而山死。(《国语?鲁语》)简析:例①“苦”字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有“为……而苦”之意,“苦秦”即“为秦而苦”,“秦”是宾语,是主语产生“苦“的原因。例②中的“勤”是形容词用作动词,“百谷”是其宾语,是“勤”的目的,“勤百谷”是“为百谷而勤”之意。 词类活用的用法:1、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规律规律: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译法: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例句:A、形容词①宾语位置例: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旧交情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长处、短处②主语位置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愚人乃弃其步兵,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轻装精锐的部队B、动词(宾语位置)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盟约
2、使动用法概念: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古汉语中,动、形、名都可能带宾语活用为使动。例子:项伯杀人,臣活之。①动词的使动用法例: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让,回去(特殊)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 &让,发出声音②形容词、名词的使动例:春风又绿江南岸。&&&&&&&&&&&&&&&&&&&&&&&&&&&&&&&&&&&&&&&&&&&&&&&&&&&&&&&&&&&&& &让,变绿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让,活,让,长肉
3、意动用法(动、形、名)①主观上认为宾语如何如何例:且庸人尚羞之。(动词,以··为羞)成以其小,劣之。& (形容词,认为..不好)②把..当作..& 例:吾从而师之。&&&& (名词,把..当作老师)名词活用: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名词后面带宾语,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①驴不胜怒,蹄之。 ②今王鼓乐于此。 ③冠切云之崔嵬。简析:“蹄”本是名词,在句中却接了宾语“之”,这时“蹄”起到了动词的作用,所以应该活用为动词,是“踢”的意思;名词“鼓”带宾语“乐”,用作动词:弹奏;名词“冠”带宾语“切云之崔嵬”,用作动词:戴。
(2)名词后面带补语,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①履至尊而制六合。 ②郑商人弦高市于周。简析:名词“履”带补语“至尊”,用作动词:登上;“市”带补语“于周”,用作动词:做买卖。
(3)前面有能愿动词或副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②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简析:“水”前带副词“非”和能愿动词“能”,用作动词:游水;名词“王”前有副词“则”,用作动词:统治天下、称王。
(4)同一名词迭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叠字,又不是联合、偏正、复指关系,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简析:名词“事”迭用,第一个用作动词:做、从事。
(5)前面有结构助词“所”,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置人所罾鱼腹中。简析:名词“罾”前有结构助词“所”。用作动词:用网捕捉。
(6)方位名词常用作动词,有的前面有连词“而”或副词,有的前面既没有连词“而”也没有副词。例如:秦师遂东。简析:方位名词“东”前面有副词“遂”,用作动词:向东进发。
2.名词的使动用法
(1)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例如: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简析:“王”后跟“我”作宾语,是“使我为王”。
(2)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例如: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简析“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
(3)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例如:①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②筑室百堵,西南其户。简析: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东苏子”,意思是使苏子(苏代)往东去;“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3.名词的意动用法
例如:①孟尝君客我。简析:名词“客”后带宾语“我”,活用作意动词。“客我”即“以我为客”,意即“把我当做客人”。 4.名词直接做状语
(1)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特征时,活用为状语。例如:①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简析:名词“席”、“包”、“囊”分别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
(2)名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活用为状语。例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简析:名词“面”做动词“刺”的状语,表示“刺”的方式:当面。
(3)名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活用为状语。例如: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简析:名词“船”作动词“载”的状语,表示“载”所用的工具:用船装。
(4)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时,活用为状语。例如:孤帆一片日边来。简析:名词“日边”作动词“来”的状语,表示“来”的地点:从日边。
(5)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时,活用为状语。例如:良庖岁更刀。简析:时间名词“岁”作动词谓语“更”的的状语,表示“更”的性质:每年。
(6)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时,活用为状语。例如:南取百越之地。简析:方位名词“南”做“取”的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趋向:向南。
(7)名词表示情况逐渐地发生变化,活用为状语。例如:而乡邻之生日蹙。简析:名词“日”作形容词谓语“蹙”的状语,表示“蹙”,这种情况逐渐的发展变化:一天天,一天比一天。&
&不同词性的活用:
(一)动词的活用:
1、词活用为名词例如: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简析:动词“奉”用作名词,意即“奉送的机会”,作句子的主语。
2、词的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例如: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简析:上例句中的“亡”“活”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 (2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例如:①谨食之,时而献焉。 ②晋侯饮赵盾酒。简析:“食”,吃,是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ìn。 3、词的为动用法。例如:死国可乎。简析:“死”是为动用法,“死国”即“为国而死”。
(二)形容词的活用:
1、容词活用为名词例如大行不顾细谨。简析“细谨”,形容词用作名词,意即“细枝末节”。 2、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形容词用在“所”字之后,便活用为动词。例如:世之所高,莫若黄帝。简析:“高”本是形容词,但在本句中作了成分,译作“推崇”。②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总是在动词前面与动词结合使用的。因此,如果一个能愿动词跟一个形容词结合在一起充当句子的谓语,那么这个形容词大多也是活用为动词。例如: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简析:“穷”在本句中与“能”相结合充当谓语成分,因此活用为动词。③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便活用为动词。例如:稍出近之。简析:“近”是形容词,但后带有代词“之”做宾语,作动词。④形容词后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形容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简析:令尹子兰……终于让上官大夫(靳尚)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短”后跟了介词结构“于顷襄王”应作动词。 3、容词的使动用法,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②春风又绿江南岸。简析:“弱”本是形容词,在句中做谓语,但是形容词做谓语,后面不可以接名词宾语,而它现在接了宾语“秦”,所以它要活用为动词,是“使……弱小”的意思;“绿”是形容词,后面接了名词宾语,应译“使……绿”。
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②吾妻之美我者。 ③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简析:“奇其言”“壮其貌”是主语滕公“认为其言奇”“认为其貌壮”之义;形容词“美”后带宾语“我”。“美我”即“以我为美”,意即“认为我美”;“小鲁”“小天下”,是主语“孔子”主观上认为“鲁”和“天下”小的状态。
发现相似题
与“下列各句中加粗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192041291821603841706901374861383032015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之词类活用PPT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贡献于
评价文档:
477页¥5.0056页¥2.0028页¥2.0029页¥1.5020页¥1.5019页¥1.008页¥5.0017页¥1.0010页¥1.0043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23页免费
2015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之词类活用PPT|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846.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教学案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教学案&&
教学要点: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
1.&名词作状语。
2.&名词作动词。
3.&名词意动用法。
4.&名词使动用法。
5.&动词作名词。
6.&动词使动用法。
7.&动词为动用法。
8.&形容词作名词。
9.&形容词作动词。
10.&形容词使动用法。
11.&形容词意动用法。
12.&数词活用。
教学内容:
一.&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当奴隶
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东、北:在东边、在北边
⑤而相如廷叱之&&&廷:在朝廷
⑥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晚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
规律总结:规律一: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规律二: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
&&&&&&&&&&&&&&&&&&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
主语+【名词】+谓语
&&&&&&&&&活用为状语
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两项是(&&&)。&
A.人皆得以隶使之&
B.沛公欲王关中
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俊才星驰
E、籍吏民,封府库
二.&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王无罪岁”中的“罪”,就是“怪罪”的意思。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
①&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
②&沛公欲王关中&&王:统治
③&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④&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⑤&填然鼓之
⑥&大楚兴,陈胜王&&王:称王
⑦&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
规律总结:规律一: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二: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
&&&&&&&&&&&&&&&&&&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规律三:名词与名词连用,前面没有动词,那么其中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四: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五:所字结构,所字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注:名词活用作动词或状语的区别:一般情况下,看名词后是否+动词,有动词就作状语,没有就作动词
三.&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使动,使……臣服的意思。
①&生死而肉骨&&肉:使……长肉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
③&序八州而朝同列
④&既来之,则安之。&(来:动词使动用法,&使…&…来,安:动词使动用法,&使…&…安定)
四.&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①&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把……当作宾客。
②&鱼肉缙绅&&&鱼肉:以……为鱼肉
③&孟尝君客我&&客:把……当作门客
④&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以……为疆界)
⑤&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以……为边界)
五.&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入:产品、收入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收获、心得
③&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
④&今寡人不能。
⑤&其继有在者乎。
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⑦&司马子反渴而求饮&&饮:饮料、汤食
⑧&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到达的人。)
规律总结:规律二:一般是不及物动词,多数后面直接出现宾语,如果没有,便是省略了。有时也可能是及物动词。
规律一: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等词。
六.&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①&外连横而斗诸侯&&斗:使……争斗
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消减)&&&&&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发出声音
⑤&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⑥&中军置酒饮归客&&饮:使……饮酒
七.&动词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之意。
①&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死国:为国事而死
③&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哀:为……哀悼
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哀:为……哀叹
八.&形容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①&秦孝公据殽函之固&&固:坚固的地势
②&晓看红湿处&&红:红花
③&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红:绿叶、红花。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近”:平坦、距离近的地方
⑤&险以远,则至者少&&&&“险”“远”:险峻、距离远的地方
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圣人,愚人
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高:高处
规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多数是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
九.&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穷:看尽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④&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高:升高
⑤&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多:推崇,赞许
规律:形容词+宾语,形容词位于谓语位置,且带了宾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十.&形容词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削弱
②&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高:使……高,抬高
③&昂其直,居为奇货&&昂:使……高昂
④&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削弱
⑤&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使……愚笨
十一.&形容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小:认为……小
②&予怪而问之&&怪:认为……怪
③&渔人甚异之&&异:认为……奇怪
④&患志之不立&&患:以……为忧患
十二.&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
①&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一:全、满
②&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一:专一
③&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背离
④&二三其德&&二三:不专一,不忠诚
规律:处于谓语位置,前后无其他动词充当谓语时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在现代汉语里很少见,但在古汉语里却非常常见。在文言文中,名词用作动词有以下七种情况。
  1.代词前面的名词常活用为动词。
  这是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例如:
  (1)驴不胜怒,蹄之。   蹄,用蹄子踢。  
  (2)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函,用木匣子装。
  (3)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鼓,敲起鼓;之,词义被弱化,只起协调音节的作用。
  2.否定副词、能愿动词、特指代词“所”后面的名词用作动词。
  例如:
  (1)范增数目项王。
数,屡次;目,名词受副词“数”修饰,用作动词,意思是“以眼睛示意”或“使眼色”。
  (2)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王,名词受副词“不”修饰,用作动词,意思是“为王”。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位于能愿动词“能”后面,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游泳”。
  (4)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特指代词“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指人或事物,“所”后面的名词要活用为动词。“罾”本是名词,意思是“鱼网”,例句中在“所”后面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用网捕”。
  3.名词后面还有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前面的名词常活用为动词,构成支配关系、陈述关系或补充关系。
  例如: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烛是名词,天南是名词,两名词相连,烛用作动词,意思是“照”。
  (2)沛公军霸上。
  军是名词,霸上是名词,两名词相连,军用作动词,意思是“驻军,驻扎”。
  (3)刑人如恐不胜。
  刑是名词,人是名词,两名词相连,刑用作动词,意思是“施加刑罚”。
  (4)极视听之娱。
  极是名词,“视听之娱”是偏正短语,极用作动词,意思是“穷尽”。
  4.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该名词一般用作动词。
  例如: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后带补语“于其址”,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筑舍定居”。
  5.名词和动词之间有连词“而”,名词常活用为动词。
  例如:
  (1)去今之墓而葬焉。
  墓,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建墓”。
  (2)顺流而东。
  东,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向东行”。
  (3)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
  巷,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住在街巷”。   
6.特指代词“者”只能加在动词、形容词后,故其前面的名词常活用为动词。
  例如:
  赵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侯,本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封侯”。
  7.状语一般修饰动词和形容词谓语,故用作状语的名词或介词结构后面的名词常活用为动词。
  例如:
  (1)瓮牖绳枢之子。
  “瓮牖绳枢”四个词都是名词,其中“瓮”“绳”是名词作状语,可译为“用瓮”“用绳”;“牖”“枢”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可译为“做窗户”“系门轴”。
  (2)而独以钟名。
  名,在介词结构“以钟”后面,活用为动词,可译为“命名”。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翻译方式一般有三种。
  1.表示工具或器物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可按“用+工具(器物)+工具(器物)的功用”的格式翻译,或者直接用表工具(器物)功用的动词翻译。
  例如:
  (1)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爪,可译为“用指甲划破”,或者直接译成“划破”。
  (2)或棹孤舟。
  棹,可译为“用桨划”,或者直接译成“划”。
  2.表示趋向、处所、方位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可按“于(向)+名词”的格式翻译。
  例如:
  狼不敢前。
  前,可译为“向前”。
  3.表示事物称谓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可按“支配名词的动词+名词”的格式翻译。
  例如:
  (1)去今之墓而葬焉。
  墓,可译为“建墓”。
  (2)刑人如恐不胜。
  刑,可译为“施加刑法”。
  名词活用为动词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如名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
  1.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通常是让名词指代的人或事物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系的动作或行为。
  例如:
  宦士三百人于吴。
  宦,名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让……做帝王的仆人”。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通常是把名词的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例如:
  (1)襟三江而带五湖。
  襟,名词的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衣襟”;带,名词的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衣带”。
  (2)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可译为“把……当做边邑”。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例解
1. 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情况:
(1)名词+宾语
例如:籍吏民,封府库。(《鸿上宴》)
——登记官吏、百姓,封闭财物仓库。
(2)副词作状语+名词
例如:汉水又东。(《水经注·江水》)
& ——江水又向东流。
(3)能愿动词+名词
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凭借船桨的人,并不会游水,却能横渡江河。
(4)名词+补语
例如:沛公军霸上。(《鸿门宴》)
& ——沛公在霸上驻扎军队。
(5)名词充当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
例如: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赤壁之战》)
——孙权聪明仁德,尊敬贤者,礼遇士人。
(6)叙述句的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如: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
——如平原三月开花的,到深山中就得在四月开花。
(7)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
——如果说现在什么都不做,只是恪守前人的旧法,那么我不能接受。
(8)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如:权,然后知轻重。(《孟子·梁惠王上》)
——权衡,而后才能知道轻重。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不带宾语的,但是如果带了宾语,就是用作一般动词,例如:
(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 王。(《屈原列传》)
&——后来让上官司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
(3)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项伯)平日善待留侯张良。
(4)峨大冠,拖长绅。(《卖柑者言》)
&——戴着高大的帽子,拖着长长的腰带。
(5)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论贵粟疏》)
&——因此贤明的君主重视粮食而轻视金玉。
(6)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啊。
3.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的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位于句子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它前面有“其”字或“之”字。例如:
(1))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大概这个洞越往里去,能来到这里的人就越少。
(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拿尽了他们土地上的全部出产品,用光了他们家里的全部收入。
(3)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担心在他们那里有伏兵。
(4)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捕蛇者说》)
&——献蛇回来便能享用那田地上出产的东西,以度过我的一生。
和动词活用为名词一样,活用为名词的形容词一般位于主语和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它前面有“其”字、“之”字或数词。活用的词在句中不是表示某一性质状态而是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
(1)将军被坚执锐,伐无道。(《陈涉世家》)
&——将军身披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讨伐无道的昏君。
(2)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
&——你的理论是不杀少数人,却杀众多的人,这不能叫作了解事类。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齐醒晋文之事》)
&——尊敬我的老人,从而推及别人的老人。
(4)乘坚策肥,履丝 缟。(《论贵粟疏》)
&——驾着坚固的车子,骑着肥壮的骏马,穿着丝鞋,拖着丝绸的长衣。
4.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作状语直接修饰谓语动词的,而古代汉语里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表时间、处所以外的其他名词,也能作状语。名词作状语,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比喻性的,可译为“像……一样”。
①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像北斗七星那样地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地弯曲,或隐或现,隐约或见。
②(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项伯)常常用身子像鸟的翅膀那样遮蔽沛公。
②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天下的人像云彩那样地汇集,像回声那样地应和,扛着粮食,像影子紧随形体那样跟从着。
(2)表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把……当作……来怎么样”,“像对待……那样如何”。
①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您替我把他叫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那样对待他。
② 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
&—人们都可以像对待奴仆那样使唤他们。
③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齐国大将田忌很赞赏孙膑,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3)表动作使用的工具、处所、方式等。翻译时可补出适当的介词或动词。
① 箕畚运于渤之尾。(《愚公移山》)
畚将泥土运到渤海边上。
② 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中山狼传》)
&—狼快快走开,如果不走,就用手杖打死你。
③ 两峰秀色,俱可手揽。(《游黄山记》)
&—两座山峰秀丽的景色,都可以用手接过来。
以上例句都是表示动作为所使用的工具,翻译时可在作状语名词前加上一个介词“用”或“拿”,使之变成一个介词结构。
④ 草行露宿。(《〈指南录〉后序》)
&—在草丛中赶路,在露天里住宿。
⑤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
&—沛公已经离去,从小路回到军营中。
⑥ 座廷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终于在朝堂上召见相如。
以上例句都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翻译时在作状语的名词前加介词“在”、“到”、“由”等,使之变成介词结构。
⑦ 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
&—耽误了时间,按照法律都要砍头。
⑧ 予分当引决。(《〈指南录〉后序》)
&—按照情理,我本应该自杀。
⑨ 吾义固不杀人。(《公输》)
&—按照道义,我本不应杀人。
以上例句都表示动作行为所依据的道理,翻译时可在作状语的名词前加上介词“按”、“依据”等,使之成为介词结构。
(4)方位名词作状语
①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从小丘往西走一百二十步。
②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向上吃到尘土,向下喝到泉水。
③ 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过秦论》)
&—在国内建立法令制度,……在国外采用连横的策略使诸侯互相争斗。
(5)时间名词作状语
①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项伯就在夜里骑马飞跑到沛公的军营。
②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致走向灭亡。
③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早晨辞别父母走了,晚上住在黄河边上。
5.使动用法
在文言中,动宾结构有一种特殊的语义关系,即动词不是支配宾语,而是含有“致使”的意思,使宾语成为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这种用法叫使动用法。例如: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2)夫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富民》)
例(1),“负秦”是“使秦负(承担)”的意思;
例(2)“富民”是“使民富”的意思。
常见的使动用法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① 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您要同情我并且让我活下去吗?
② 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项伯曾经杀了人,(按罪当死),我使他活下来。
③ 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终于在朝堂上召见了蔺相如,;礼节完毕后让他回了赵国。
④ 今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石钟山记》)
&—现在把钟罄放到水中,即使是刮大风,起大浪,也不能叫它发出声响。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性态。
①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
② 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诸侯会聚订立盟约,从而图谋使秦国的力量弱下来。
③ 君子正其衣冠。(《论语·尧曰》)
&—君子应该使他的衣服和帽子端正。
④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促织》)
—(他)想保存这只蟋蟀来发财,使它的价钱升高。
(3)名词的使动用法
从语义上看,名词活用为动词带宾语,与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略有不同,它是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
① 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齐威王想让孙膑做将。
②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先攻破秦国进入咸阳的,就让他在那里做王。
③ 不官无功之臣。(曹操《论吏士行能令》)
&—不让无功的人做官。
6.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就是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如何,或把宾语看成什么。例如:
(1)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智子疑邻》)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1)“智其子”意思是“认为他的儿子聪明”;
例(2)“美我”意思是“认为我美”。
常见的意动用法可分为以下两类: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词,是表示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它后面的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
① 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就是平常人都觉得这样是羞耻的。
② 成以其小,劣之。(《促织》)
&—成名因为它小,认为它不好。
③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巫师、乐师和各种工匠,不认为互相学习是可耻的。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词,把后面的词语当作宾语,表示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
①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县里的人觉得他(仲永)很奇特,渐渐地把他父亲当作宾客。
② 吾从而师之。(《师说》)
&—我跟从(他),
以他为老师。
③ 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前赤壁赋》)
&—我和您在江上打鱼,在沙洲上砍柴,把鱼虾当作伴侣,把麋鹿当作朋友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言文虚词用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