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大题答题模板题第30#32的d选项#第33题求解

四省区新高考试题的特点及对高中教学的启示(续) - 朝阳的主页
培养解决问题高手而不是“解题”高手
---四省区高考物理试题的特点及其对高中物理教学的启示&
四省区高考物理试题的特点&
  首轮进入高中课改实验的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省区的高考已经结束,我们可以从今年的高考物理试卷中捕捉一些有关新课程的信息,以便能给高中物理教学带来一些启示。
  多样性与选择性。多样性与选择性是今年新课程高考物理试卷的一大特点。多样性主要体现在高考方案的多样性。山东采用“3+X+1”模式,其中“X”为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科;广东采取“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方案,其中“X”为选考科目,考生可在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音乐术科、美术术科、体育术科9门学科中任选一科;宁夏实行“3+文综/理综”;海南实行“3+3+基础会考”,其中的一个“3”,文科为政治、历史、地理,理科为物理、化学、生物。可以看出,山东、宁夏的方案中物理学科属于理科综合考试的一部分,广东、海南的方案中物理学科为单科考试。
  选择性主要体现在考试内容的可选择性。山东省理科综合考试试卷满分为240分,针对物理3个选考模块,对应命制3道试题,每题8分。考生从中选2个题目作答,共16分,占物理总分约18%。广东卷的选做题体现在选择题上,两组4道题,学生选择其中一组共8分,占物理总分约5.3%。海南卷的选做题,针对物理3个选考模块,对应命制3道试题,每题12分,考生从中选两道题目作答,共24分,占物理总分约24%。宁夏卷针对物理4个选考模块,对应命制4道试题,每题15分,考生从中选1个题目作答,共15分,占物理总分约14%。
  重视知识与生活、生产的联系、关注现代科技发展。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仍然是考试的重点,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关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成为高考物理试题的一个亮点。今年四省区的物理试题考查的物理主干知识主要有: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规律的综合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及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有关电路的分析和计算;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在综合应用方面主要体现在牛顿三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综合,圆周运动和能量的综合,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运动的力、电综合,电磁感应现象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综合,串、并联电路规律与物理实验的综合。
  从问题设计看,大多数题目是以质点、滑块、光滑轨道、点电荷、导线、导体线框、平板电容器等这样的模型来构筑的“模型化”的问题情境。这种设计的优点在于简洁明了、直奔主题,便于考查学生物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物理知识和数学工具进行推理等能力。缺点在于难以创新,容易导致死记硬背、解决问题“模式化”。但今年四省区的物理试题出现了一些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关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题目。例如,山东卷理综第36题,以高压锅的加热为背景建立物理问题情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气体分子数、体积、压强、温度、内能等一系列核心概念以及热力学第一定律、气体温度与压强关系等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海南卷物理第12题,以与生产密切联系的高压输电建立物理问题情境,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高压输电、变压器等方面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与物理学相关的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方面,山东卷物理第22题,以欧洲科学家日宣布发现的Gliese581c类地行星建立问题情境,考查圆周运动、万有引力等知识。另外,山东卷物理第25题,结合现代科学研究中使用的飞行时间质谱仪,考查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规律。
  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成为考查和关注的热点。今年课改实验区的物理试题突出了对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例如,广东卷第13题以测量螺线管金属丝长度,第14题用打点计时器研究斜面上在重物作用下运动的小车,第15题则采用阴极射线管探究电场和磁场对电子运动轨迹的影响;山东理科综合卷第23题为测定一个待测电阻值;海南卷第14题以验证“当质量一定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这一物理规律构筑物理实验问题情境,力图考查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控制实验条件、正确使用仪器、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以及评估实验等能力。
  从题目设计来看,所选实验的问题情境在教科书中都能找到其原形,但又都不是教科书中所列实验的简单重复,大都具有一定的新颖性,体现了设计性、开放性、探究性等特点。例如,山东理科综合卷第23题,力图通过一个实验的全过程,全面考查测电阻实验的基本原理、仪器选择、实验电路的设计、画电路图、连接实验电路等。并在新的实验要求下,设计实验方案。
  与物理学史有关内容的考查成为一个新亮点。对与物理学史有关内容的考查成为了今年实验区高考的一个突出的新亮点。例如,山东理科综合卷第38题,考查了卢瑟夫、波尔、查德威克在原子、原子核研究历史中所作的贡献;广东卷第1题,考查了卡文迪许、法拉第、安培、库仑等科学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作出贡献的知识;海南卷第1题,考查的是物理学的发展史上,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在“力和运动”上的认识差异。
  从上述题目内容看,所考查的都是对物理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从问题设计看,有选择题的形式,也有填空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历史上科学家及其所作贡献的识别或了解,还有选择题的形式,以物理现象及其解释建构问题情景,考查学生对科学家不同观点的了解。在高考这样的高利害关系考试中,这些题目对如何灵活、有效地考查物理学史知识,而不要让学生陷入新的死记硬背的学习中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四省区物理试题对高中教学的启示
  为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开设多样化的选修课。四省区的高考方案以及考试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体现了课程标准和高等院校选拔学生的需求,为新课程的实施创造了条件。显然,多样性意味着差异性,有选择也就有放弃。学校应当根据课标要求,为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开设多样化的选修课,鼓励、帮助、指导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未来发展需求,选择一定的选修模块进行学习。学校不应只开设部分选修课,以学校的选择代替学生的选择。另外,如何在多样性与选择性的条件下,确保考试竞争的公正与公平是考试命题人员和学校都应当认真研究的问题,从命题技术上看,要保证可供选择题目的难度值相同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
  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中物理教学不仅要重视传授基本的物理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是高中物理新课程的理念,是高中物理新课程追求的一个目标。不少学校在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上下了很大功夫,这无疑对学生准确理解、把握物理概念和规律,根据已知事实和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利用数学工具对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目标仅仅如此是不够的,这样容易使我们的教学脱离学生生活、脱离社会、远离现代科学技术,培养“解题”的高手而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高手。近些年,高中物理教学以及高考的实践也显示,不少学生一旦遇到与生活、社会、现代科学技术联系的、问题情境新颖的题目,虽然解决问题需要的逻辑推理或数学演绎技能并不难,但往往难以下手。而有些对逻辑推理或数学演绎技能要求较高的“模式化”的题目,学生则容易解决,形成易题不易、难题不难的现象。
  加强实验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实验与探究是物理学的基础,对高中物理而言这不仅是一个认识问题,重要的是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验与探究能力的实际问题。加强实验与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与探究能力是世界范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实验与探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至关重要。这些年来,不仅在新课程实验区,一些非课改实验区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与探究能力,如何考查、评价学生的实验与探究能力上也进行了不少探索。
  物理学的发展历史是一种重要的物理教育资源。物理学发展里程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成为高考考查的内容,为物理学史融入高中物理教学,成为一种重要的物理教育资源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中学物理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物理知识和技能,而且要通过物理学发展历史上的一些典型的科学发现,让科学思想、科学探究方法、科学精神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使物理课程成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资源。(作者系西南大学物理学院赵保钢,山东省济南市教学研究室&田序海)
  《中国教育报》日第5版
不但注重基础还要注重综合运用
——四省区高考化学试题的特点及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启示
  四省区高考化学试题的特点
  删繁创新,体现连续性与发展性。今年高考,山东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设置了理科综合卷,化学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广东省和海南省则为单独的化学试卷。纵观四省区的试题,删去了长期以来“一小一大”的两道化学计算题,淡化了纯计算的内容,没有单独的化学计算题,更多的是将化学计算与有关实验、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种命题体现了高考化学试题的发展性。
  根据新课程标准与考试大纲的精神,四省区的化学高考试题都注重对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测评,注重学生化学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这些考查要求与形式在过去的高考试题中也都有所体现,不同的是四省区的化学高考试题在这方面要求得更多、强度更大。这种化学高考试题命制思想体现了教育发展的连续性、教育改革的渐进性。
  注重基础,体现基础性与综合性。四省区的化学高考试题都不偏不难,试题内容覆盖面广,同时不回避重要的常考点,保证了考试大纲的落实与知识考查范围的广度,如阿伏加德罗常数、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正误判断等均为高中化学常考点。这些常考点常考常新,且常考不衰。
  学科内综合是四省区化学试题的一大特点。如宁夏理科综合卷第27题将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氧化还原的有关概念、化学平衡常数、反应热、压强对平衡的影响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等融为一体,它不是单一知识点的考查,而是一种学科内的立体综合;广东卷第14题考查的知识点有物质的量浓度、中和反应、化学反应热效应、中和滴定实验、实验数据的表示方法,考查的能力包括对考题给予信息的分析整合能力、对图中所给数据信息的提取与使用能力、将新的信息与自己原有知识整合重组的能力以及实验能力。山东卷第28题以二氧化硫氧化为三氧化硫为载体,将压强对平衡的影响、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以及以甲烷为原料消除污染物NOx、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天衣无缝地综合在一起,能够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追求本真,体现时代性与人文性。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化学要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四省区的化学高考试题选材大量来自于实际应用情景,内容涵盖了医药、材料、能源、生活与日用品、化工、环境与环保、现代技术等领域。例如广东卷第6题硅材料的应用、第9题新型细菌燃料电池、第13题抗肿瘤药物顺铂、第20题用三氧化二镍制高能电池等均反映了当代科技前沿的新知识;山东卷第28题综合治理污染物及新型纳米材料氧缺位铁酸盐、第32题以人工合成的半导体材料氮化镓、磷化镓、砷化镓为载体,考查物质结构的有关知识;宁夏综合卷第31题涉及到质谱图、红外光谱图和核磁共振氢谱的应用。使用现代物理方法测定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有机物的特殊结构、等位氢原子的确定等均反映了当代化学学科的前沿信息,有浓厚的时代气息。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教授指出:“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在高考试题中将STSE(科学、技术、社会、环境)问题与化学知识紧密结合,其导向是有利于让学生学会用化学的视角去观察问题,这对提高全体公民的化学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有志于化学事业的发展无疑会起到促进作用。与考试大纲中的考核目标“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促进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是完全一致的。
  异中求同,体现选择性与一致性。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高中化学新教材除2个必修模块外,还有相应的6个选修模块,供不同兴趣的学生进行选修。今年高考化学试题首次出现选做题,正是为顺应这一改革而设的,也是一个突破。广东卷第6大题出现了2道选做题,每小题均为10分,考生从二者选其一作答即可;山东卷选做部分要求学生从第31题(化学与技术)、第32题(物质结构与性质)、第33题(有机化学基础)中任选一题作答,且每小题均为8分;宁夏综合卷第31题要求学生从A(化学与技术)、B(物质结构与性质)、C(有机化学基础)3个小题任选一道作答,且每小题均为15分;海南要求考生从“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与技术”3个模块中任选一个模块进行答题,且每个模块题量相等、分值相等。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平时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熟练程度,可以选择不同的模块试题进行作答,产生的考试效果是相同的。这种“菜单”式学习和“菜单”式的考试受到学生欢迎。
  注重实践,体现实践性与探究性。在四省区的化学高考试卷中,以实验为载体对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进行了多方位的考查,实验题的比重相当大,这也是课改实验区高考化学试卷最明显的特征。通过这些实验题能够区分做过实验和没有做过实验的学生,能够区分具有实验能力和不具备实验能力的学生。
  以实验为载体的科学探究性试题的出现是新高考的一大亮点。科学探究的主要基本步骤是“提出问题→猜想假设→科学探究→得出结论→表达交流”,高考化学试题可能考查这几个主要步骤,也可能考查其中的一个或两个步骤。广东卷第23题要求学生设计合理实验探究某混合物中是否有铁、铜元素的存在。该实验中要求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填写“实验过程”(主要是实验操作和预期实验现象)。这一类试题能够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宁夏综合卷第25题,给出了测定硫酸钠晶体中结晶水含量实验的全部过程,让学生进行分析,找出缺乏的药品和错误的步骤。这恰好对应考纲中“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考查中的“了解并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和“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考查中的“能够将实际问题分解,通过运用相关知识,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四省区试题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启示
  根据新课程高考试题的新变化,我们怎样调整教育教学行为,围绕新课程三维目标来实现新课程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与“高效性”呢?&
  突出学生发展,关注“成长落差”。我们要认真体会“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内核,认真研究学生在高考中暴露出的问题。高中化学教师要重视学生在考试中的感受,全面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只有对学生的感受进行科学分析,才能把握住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行为的优与劣,才能把握住高考在新课程推进中发生的静悄悄的变化。如果不作这样的高考研究,我们还会用老套路去上新教材。作为高中化学教师,对于选修不同模块的学生,要分别给予指导和点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密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四省区的高考化学试题来看,大部分试题都与生产、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如反映“化学与技术”的“工艺流程题”在四省区的高考化学试题都有充分体现,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作为高中化学教师,要充分利用生产、生活中鲜活的实例,引导学生学习生产中的化学、生活中的化学,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稳定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活化”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习观。
  依纲扣标用本,把握教学方向。在目前“一标多本”的情况下,深入细致地研究化学学科考试大纲、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和三套(山东版、人教版、江苏版)高中化学新教材的重合点至关重要。作为高中化学教师,要在研究化学学科考试大纲的基础上,紧扣课程标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在研究状态下工作,要整合必修本和选修本的相关内容,探明新课程实施方向,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突出实验教学,培养科学素养。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线索,充分挖掘和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设计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由内而外地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已经是势在必行。科学探究是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观念与学习方式的突破口,我们要通过科学探究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化学探究实验的直观性是其他任何媒体都不能代替的,它能够使教师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原始冲动,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情境化、生活化、活动化。
  实验题着重考查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实验设计能力,要求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描述要全面、准确、精细。因此化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编织实验网络,让学生走进实验室或放映实验专题片,使学生明确实验原理,再现实验过程,从而达到提高实验能力的目的。
  强化主干知识,凸显主要矛盾。四省区化学试题考查的重点内容都是化学的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如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平衡理论、基本的化学实验等。因此,高中化学教学起点一定要低,一定要做到常规题不失分。在强化主干知识的前提下,重视并挖掘出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材中的习题的导向作用也至关重要。如鲁科版化学Ⅰ第25页的“练习与活动”关于抗肿瘤药物顺铂的习题,就是广东省高考试题第13题进行物质组成、化合价等化学基础知识考查的题源;让学生感到比较棘手的实验探究试题就可以在鲁科版化学Ⅰ第17页“练习与活动”的“动手实验”中找到原型。选择题第6题选项D关于粗硅提纯的知识可以在鲁科版化学Ⅰ第110页“练习与活动”的第2题得到完整全面的补充。第22题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图表处理能力的考查可以在鲁科版化学II第56页的“本章自我评价”第4题的解决中得到培养与提高。
  关注学习过程,发展精细思维。过程承继过去,立足现在,面向未来。过程是教育的第一要素。教师与学生都是过程参与者,只有过程合理,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高中新课标要求化学等理科科目加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思维方式,强调科学、严谨、缜密。广东省高考化学评卷组组长、华南师大化学与环境学院院长陈红雨教授指出,很多考生在考试时觉得化学试题容易,觉得自己每道题都会做,可实际上在答题中却有很多地方不准确、不规范,没有答到“点子上”,导致丢分。评卷结果也显示很多考生在规范性上最薄弱的。化学教师要从一点一滴做起,规范解题,从严批题,爱护学生,使学生从卷面整洁要1分、从字迹工整要1分、从答题规范要1分。充分实施“1分策略”,克服学生马虎大意、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避免“考场得意、考分失意”的悲剧重演。从严要求,实质上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从细节做起、从小事做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作者系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教研室 左香华,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龙华中学 李双峰)
  《中国教育报》日第9版
实践课改理念全面提高素养
——四省区高考生物试题的特点及其对高中生物教学的启示
四省区高考生物试题的特点
  总体上看,四省区新高考生物试题凸显出了“稳定、新颖、基础、能力”等特点,实现了向新课程的平稳过渡,科学、公正地检验了新课改的成果。
  符合课改要求,实现平稳过渡。从考查的内容看,试题以考查生物学基础知识为主,注重考查考生的能力和素质;试题新颖、灵活,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注重与往年同类试题的衔接,基本符合考生实际,实现了由“大纲卷”向“课标卷”的平稳过渡。
  试题不拘泥于某版本的教材,也不倾向于某一版本的教材,允许使用不同教材的学生有不同的答案,符合高中课程改革的要求,符合“一标多本”的实际情况,满足了不同地区、不同考生的不同选择,体现了必要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突出主干内容,兼顾覆盖面。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必修部分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对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四套试题均加强了对必修内容的考查,其分值占卷面总分的80%以上。试题均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重要方法为重点,突出考查学科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同时,适当考虑了对中学生物主要知识点的覆盖,比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另外,从中学分科教学的实际出发,突出了学科内综合能力的考查,强调了生物学知识之间内在的关联性。
  重视实验设计,考查探究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倡导探究式学习。四省区新高考试题坚持以能力立意的命题趋向,以考试大纲中的基础知识为依托,考查了考生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突出考查了考生的实验设计与探究能力。例如,广东卷第32题“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第34题“探究下丘脑与其他内分泌腺之间的功能关系”;海南卷第15题“四种溶液的鉴定”,第16题“以胚芽鞘和扦插枝条为材料的探究实验”,第19题“SARS病毒疫苗的前期研究流程”;宁夏卷第28题“玉米子粒提取液的探究实验”等;山东卷第26题“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小麦矮杆性状出现的可能原因”,第27题“设计实验探究端粒酶与细胞癌变的关系并预测结果”等。从这些题目可以看出,试题对实验设计与探究能力进行了重点考查。
  关注社会热点,体现地方特色。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原理和方法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也是新课程的要求之一。试题力求贴近生活、贴近生产、贴近社会,强调新的材料和新情境,力求体现“真实性”。广东卷中第13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第15题“太空育种的本质”,第21题“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鼻咽癌发病率诱因及防治方法”,第31题“艾滋病的发生与治疗”,第35题“稻田虫害的防治措施”,第37题“环境污染及华南地区的群落演替”,第40题“甘蔗的快速繁殖与燃料酒精的生产”;海南卷中第1题“温室生产蔬菜”,第10题“烧伤病人发生病菌感染的原因”,第11题“拔牙时注射麻醉药的作用”,第12题“艾滋病病毒的繁殖”,第14题“池鹭种群的保护”,第20题“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宁夏卷第5题“寒温带地区森林大火后的群落演替”,第6题“抗癌药对机体产生的副作用”,第32题“湖水中细菌污染的调查方法”和“克隆牛的培育过程”;山东卷第5题“沂蒙山和黄河三角洲的群落演替”,第6题“世界结核病防治日与结核杆菌”,第26题“矮秆抗病小麦品种的培育方法”,第27题“癌细胞的特点及癌症的预防”,第34题“乙醇等‘绿色能源’的开发”等。这些题目所涉及的内容既贴近学生生活,与当地的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又关注了社会和学科发展的热点和前沿问题,重视了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
  增设选做题目,体现选择公平。新课程的选修部分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例如,广东、宁夏、山东等试题同时采用了选做题的形式对高中生物选修1和选修3进行考查,分值在10%~18%之间。选做题尽力考虑城市和农村等不同学校的办学条件以及学生的不同学习兴趣,避免出现需要特殊背景知识和特殊解答方式才能作答的题目。各模块的题目素材、信息总量、解答要求、难度系数等力求均衡,基本实现了公平性要求。
四省区生物高考试题对高中教学的启示&
  新高考是新课改的组成部分。它不仅要适应新课改的教学实际,也要积极引导和推进新课改的有效实施。从整体上看,今年的新高考试题,在满足高校选拔合格新生的同时,对推进中学落实课改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有良好的导向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加强基础性,建构知识网络。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必要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全面熟悉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构建必要的知识网络,是提升能力的前提。“基础性”在高考试题中的体现形式大体上有两种:一是对学生所学基本知识做直接考查。考生只要熟悉了课标教材的相关内容就能答对,这类试题在各类卷中均占有一定比例。二是设置新情境或借用新实例考查考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应用水平。这类试题在各试卷中所占分量最重。例如,广东单科生物试题第11题: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____。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B.2003年,广东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由于微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
  本题结合具体实际考查了考生对种群数量特征的理解情况。种群的数量特征主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这是考生所熟悉的,但由于题目借用了新实例,所以有一定的难度。A、B和D选项分别描述的是: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符合“种群数量特征”的范畴;而C选项涉及的实例是有关种群分布的,属于对“空间特征”的描述。其中C和D选项涉及的实例同时体现了广东“特色”。本题要求的知识在教材中,答案为C。又如,海南卷第8题,要求考生通过小鼠注射某激素后出现的现象(活动减少、嗜睡,甚至昏迷),分析和判定激素的名称(胰岛素),不仅要求他们具备必要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更要求他们具备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考生只有熟悉了这些激素的具体作用,才能正确作答。
  可见,加强基础性,是保证高考平稳过渡的必然选择。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构建合理的知识网络,应该成为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突出探究性,提高思维能力。强调对能力和方法的考查,注重新颖性和灵活性,强调资料分析和实验过程,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水平,试图扭转仅靠“死记硬背”就能得高分的现状是新高考试题的“主旋律”。或者说,造成考生不能解答此类试题的主要原因不是知识障碍,而是能力有缺陷。例如,山东卷第4题:
  用某种药物饲养动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实验组比对照组动物血浆中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增高。该药物的作用可能是。
  A.增强血红蛋白的合成能力;B.提高血浆蛋白的含量;C.增加红细胞的合成数量;D.对红细胞有破坏作用。
  显然,这道题侧重考查的是考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而非单纯的知识。血浆中血红蛋白的含量为什么明显增高?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虽然对“血红蛋白是存在于红细胞内的”这一知识并不陌生,但对缺乏思考能力的考生却有一定的难度。增强血红蛋白的合成能力,不等于合成的血红蛋白能进入血浆而使血浆中血红蛋白的含量增高,A不对;同样,增加红细胞的数量,也不等于血浆中血红蛋白含量增高,C不对;而B选项只是对题干内容作了简单的“摘要”和“重复”,也不对。因此,答案应是D。又如,广东单科卷第33题,要求考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实验来判断“叶片已变黄的原因是因为叶绿素降解还是因为其他色素增多”,所用到的知识在各版本的教材都作了讲解,而本题侧重考查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应用水平。应该指出的是,高考中适度脱离教材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类的试题在以往的高考中也存在,只是比例相对小些。即使是新高考,应用新材料考查考生的能力和方法,其“思考量”也不应该超出学生的实际水平。
  以上实例表明,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的同时,要牢固树立探究意识,引导他们重视实验过程,学习和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要设法用多种方式创设更多的问题情境和探究空间,鼓励他们尽可能亲历思考和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重视开放性,做到学以致用。依托现实生活和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境,使考生置身于现实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努力体现地方特色和新课程理念,既是新高考试题最显著的特色,也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开放性包括“素材开放”、“思路开放”和“答案开放”等。高考试题中的“思路开放”和“答案开放”,有利于鼓励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有创见地解决问题。高考题中引用贴近社会生活和科技热点的材料,这一“开放性”特色与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是统一的。
  按照课标要求,在中学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工作:适当结合教材内容将媒体上关于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问题、营养和保健问题等方面的报道作为教学素材;增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现实生活的联系,使教学始终保持“时代性”和“前瞻性”特色。
  值得注意的是,适度脱离教材和相对独立地以“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进行命题,虽然有利于引导中学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但也容易使中学教学产生“迷惑感”。为更好地引导中学一心一意地使用所用教材开展课改,避免过多地加大知识教学的比重,以便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高考试题应当适应考生所学教材的实际。然而,由于新课程高考命题工作还处在探索阶段,个别试题在处理与教材的关系问题时,对考生实际水平估计不足,在“独立性”方向上所迈的“步伐”显得稍快。
  总之,2007年的新高考生物学试题,不仅直接考查了考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能力水平,也间接考查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对中学教学的导向作用是明显的,这就是:必须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努力促进学生在知识与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使其生物科学素养得到切实的提高。(作者系山东省教育厅教研室 张可柱,广东省深圳市育才中学 夏献平)&
&&&&&&《中国教育报》日第9版
历史教学应关注“学以致用”&
——四省区高考历史试题的变化及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启示
  山东卷 在平稳持重中体现大气
  提供了大量新情境。包括图片、地图、诗歌等,重点考查了考生历史探究的方法和能力。如第9题通过明代男子帽式的规定,要求考生正确理解材料,认识“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第11题通过白居易的诗反映农耕文明的特点;第12题通过研究性学习地图考查根据地的发展;第14题通过1953年版人民币考查新中国的民族政策等。这些题目体现了命题者希望在新情境下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进而使学生明确史料研习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学会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地进行历史探究的方法和能力。尤其是第12题引导考生“在研究中研究”,通过对研究者的素材的判断进而理解研究者的课题,这是学术研究,也是历史探究的重要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学术思维。新情境的出现并不影响对重点知识、热点知识的考查,第25题通过“罗斯福新政”考查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小切口,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体现了关注社会生活的倾向。如第9题明代男子帽式的规定,第11题中国古代农民的生活观念,第15题一个英国人在中国的经历,这些试题不但有效地考查了主干知识,而且让师生感受到了新课程的活力。
  体现了浓郁的山东地方特色。第26题把山东在古代的重要地位、近代教育与经济的发展融于一体,凸显历史教育的爱国主义、和平主义和人本主义内涵,开口小、跨度大,有较强的思维要求,有助于对考生的思维品质、心态和公民道德观进行检测。尤其是第2个小问题考查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并且要求考生从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进一步阐述。
  选做部分重点稳中有变,涉及了三个模块的内容,分值小,并且注意到了难度系数的平衡,更注重思维能力的考查,具有一定的区分度,突出地体现了新课标设置选修模块的意图。
  广东卷 充分传递理念
  注重把握基础和主干知识,纯记忆性知识都以运用的方式出现。比如第2题、第3题、第5题,体现了教育部考试中心对历史学科考试能力中“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的要求。事实上,如何依据课标和考纲,在四个版本的教材中寻找平衡,真正地做到“考学生的历史素养”而不是“考学生对历史教科书的掌握情况”,对实验区高考命题是一个考验,也将对今后的教学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有许多试题都是通过对历史遗物的观察和提取有效信息,来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与理解能力。比如第1题的关键词是“商朝”、“农耕”,这样的判断式选择题是考记忆,但考得有新意、有运用,能够把知识激活;第3题既有文化史又有政治史知识,包含了“印信”的历史文物价值及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第6题需要学生综合题干信息和图片信息才能完整、准确地解题,这些都引导教学从死记硬背向研究性学习转变。
  从各个角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比如第8题1942年报纸对军人的评价,第10题饮食文化,第21题人们对经济危机的体验,第24题自来水管理员的分析等,这些角度体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历史,社会生活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观点,试题设计的切入点“平民化”和“大众化”,引导新课程改革要积极关注普通人的生活,而非只是“帝王将相”的历史。
  试题突出学科特色,注重考查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第26题从历史研究的方法与观点出发,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归纳能力、对历史史实的分析能力、对历史研究方法的理解与认识能力,形成“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逻辑思维能力。此题看似平凡,但它涉及的知识背景是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关注点是妇女婚姻观的矛盾与冲突,能力点着重落在史学研究方法,要求学生区分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在研究历史中的作用与地位。这一考查方式尤其凸显了“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这两种能力的重要性,为全卷的一大亮点。
  注重了史观的变化。第29题不直接考查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具体史实,而是从两种历史观着手,考查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展示了“革命史观”和“近代化史观”下对历史事件评价的不同,从多个角度看问题,引导学生“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揭示其本质”,突出显示了对历史观的理解与认识。看似一道评价题,但实是“于无声处听惊雷”。
  宁夏卷 继往开来,选做题亮点频频
  选择题以基础知识为主,注意了新课改第一批考生的适应性。选择题中有7题创设了情境,有选择了教材曾经出现过的场景,比如第25题的雅典议事会、第31题的苏轼《黄州寒食诗帖》、第33题的十月革命攻占冬宫等,题目不偏不怪,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第一年高考的过渡性。
  选做部分不但覆盖面广而且充分考虑到了试题难度系数的平衡,都具有一定的思考性。比如第42题A部分通过“戊戌变法”的几段材料,要求考生分析变法的背景和失败的原因,这既要一定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材料提出信息。在研究材料中,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的探究过程,从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第42题B部分则更显精彩,通过罗斯福对“四大自由”的阐述和毛泽东对“自由民主的中国”的阐释,不但考查了双方提出各自观点的背景与意义,更重要的是在试题中体现了东西方不同社会对“自由”概念理解的异同,引导师生对人类追求共同理想的认识,进行了价值观的教育,此题实为宁夏题的最大亮点。第43题C部分从市民对战争态度的转变引发对战争的思考,不但有对材料信息的提取,还有对原因的分析,这一材料的引用突破了传统对战争评价的考查方式,以战争的参与者、受害者而不是以战争的策划者为视角来出题,对生命的关注溢于题面。其中,第2个小问题“你认为还应该从哪一角度分析战争的性质”更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评价同一事物。
  海南卷 材料新意迭出
  打破了模块间的界限。将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起来,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和阅读理解运用材料的综合能力。最有代表性的是第二卷第26题“雅典民主政治”、第27题“年我国两次农业增产原因及背景的不同”、第28题“法国《人权宣言》和《世界人权宣言》异同,依据材料概括中国人权观的特点”,突出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三条主线,并注意将中国与世界联系起来。又如客观题的第8题,把古代中国经济和文化结合起来。
  注重创设新情境。比如第14题竹枝词、第16题《东方杂志》、第17题新四军军歌等,尤其是第31题引用海明威小说梗概、第33题引用探险家和酋长不同的叙述,都让人耳目一新。
  根据调研,一线教师对今年新课程历史试卷还是存在一些困惑。比如,海南历史试题设计在切入点上有比较浓厚的“旧教材”痕迹;从试卷内容比例看,显得不太均衡,选择题经济史内容考查偏多。海南和山东的历史试卷提供的材料文字量稍大,考生反映答题时间偏紧,从而影响测量的信度;混淆了必考和选考内容。另外,广东题的选做题缺乏思考含量,没有体现出选修部分的难度。
  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建议
  整体上看,广东、山东、宁夏、海南四省区高考历史试题的设计做到了“稳中求变,稳中求新”,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具体说来就是“立足基础、注重主干、关注现实、联系社会”。
  注重基础,抓住主干知识,并且能够学以致用。四省区的历史试题都没有放弃对基础和主干知识的考查,这符合新课标对高中生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而且这类知识的考查常常以创设历史情境的形式出现,并以能否灵活运用为最后依据。“学以致用”是命题改革的突破口。同样,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也要以“用”为突破口,把教科书与提供给学生的各种素材作为理解历史的工具而不是唯一目的,树立新的教材观,即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用唯物史观指导历史学习,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终极价值。新课程教学中在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之上,要注重史观的变化,以及学会在不同的史观语境下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多元思维,培养全面看问题的能力,形成整体的历史观。同时,在教学中还应当加强唯物史观指导下对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的思考。历史教学所展示的多姿多彩的世界里,对于历史的解释是多元的,通过从不同角度思考历史与社会,培养学生广阔的视野和包容的心胸,这一点是新课改和新高考共同追求的人才培养目标。
  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提升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增长点”。以往的研究性学习是历史教学的“美丽花边”,其中涉及的“过程与方法”在考试中无从下手。但从今年几省的高考题来看,命题要求学生活学活用,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自主研究,独立发现问题,通过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的过程,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式的学习形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具有问题性、开放性、参与性。在研究性学习中,“论从史出,史由证来”更是历史教育中培养现代公民素养中重要的内容,在研习史料中引导学生辨析史料、尊重史料、运用史料。这些信息都提醒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过程与方法,注重开展研究性学习,注重在新情境中探究历史。
  关注社会生活、关注普通人的生活与思想的变化是当下历史学习的“热点”。我们常常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我们怎样在教学中和评价中体现这一点?今年的高考题从各个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人对政治、经济、文化的阐释、体验与感悟,从普通人的生活与思想中体会到历史的变迁。这些信息都提醒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一个“人”字,强调“人”在历史活动中的重要性,尤其是普通人的生活体验、精神感悟,他们与学生的思想实际更接近、更容易产生共鸣,同样,也更容易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现象、认识本质,有利于形成尊重人、体谅人、理解人、帮助人的人文素养,形成热爱历史、关注生活的美好品质。
  历史教学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负责,要培养学生思考、探究的思维品质,要将学校历史教学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从“记历史教材”、“背历史教材”的学习方式中走出来。传统的“教教材”的观念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这也就在根本上对历史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我们看来,应对的策略只能是:领会《历史课程标准》精神,钻研历史教科书,不断跟踪史学前沿性的研究成果,了解史学研究现状与动态,在这个基础上争取做历史教科书的“主人”,而非“仆人”。(作者为广东省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 夏辉辉;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何成刚)
《中国教育报》日第9版
培养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
——四省区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及对高中教学的启示
  四省区试题存在的共同特点
  试题内容覆盖面广,考试难度有所降低。和往年相比,今年广东、山东、宁夏、海南四省区的高考地理试题知识点覆盖面很广,但难度没有大起大落,在平稳中略有下降,没有偏题或怪题,着重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试题强调“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的基本取向,充分体现了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中“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尽量避免死记硬背式的试题。
  例如广东卷,全卷以中等难度题为主,整卷难度比2006年有所下降,考试内容覆盖了考试大纲规定的全部必考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试题没有牵涉到任何一个版本教材上的具体案例,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
  图表形式多样化,注重考查读图能力。图表是地理学科的基本表达方式,从四省区高考地理试题来看,图表的地位更加突出,而且呈现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广东卷共有32幅图表;海南卷共有17幅图表;山东文综卷地理题目共13道,其中图表达17幅;宁夏文综卷地理题目共13道,图表共9幅。图表类别涉及曲线统计图、柱状统计图、扇形统计图、过程示意图、原理示意图、等高线图、等压线图、等温线图、城市规划图、地质剖面图、普通地图、专题地图、三角坐标图,还有各类过程统计表或区域比较表格等。
  试题中的图表不但形式多样,而且注重图表信息的组合。例如区域图与局部图的组合、景观图与文字材料的组合等,这些都对考生运用图表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要能够根据地图叙述地理事像和特征,进行分析和判断、归纳和总结,另一方面还要求考生能够对图表信息中的隐性信息进行提取和对无效信息进行排除,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面对纷繁复杂的图表,考生要从“读会图”转变到“会读图”,掌握好读图方法。
  题材时代感强,体现地方特色和社会热点。人地关系和环境问题是地理学科永远的热点,今年四省区地理试题在材料选取、情境设置等方面都有比较明显的时代特征,以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热点的“新材料、新情境”为载体,以当前的环境、资源和人口问题为中心,以区域环境为背景,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素养,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社会、民情,体现学以致用、体现培养学生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价值。试题取材广泛,不仅增加了试题的可读性,而且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结合,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试题综合性强,注重对考生思维层次的考查。教学目标可分成六个层次,即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学习过程,即认知性思维——理解性思维——评价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相应地,地理考试大纲中考核目标与能力要求也有四点:“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
  学习的层次性决定了考查的层次性,在2007年地理高考中,地理新课程的一些理念正在逐步凸显。探究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之一,这一理念在四省区试题中的非选择题部分得到充分体现。例如广东卷的第32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云贵高原区域特征分析,问题设置如下:
  (1)根据图16,在________m之间的地域,人口密度与海拔增加呈明显正相关关系。在图中所示的5个海拔区间中,与人口密度负相关最明显的是________m的区间。(4分)
  (2)根据表2可知,G省农业人口密度与地形坡度呈显著负相关的两个坡度范围是________和________;在这两个坡度区间内,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填正确项字母)。(5分)
  A.土地开垦过度B.环境(植被)遭受破坏C.降水丰富D.修建梯田E.地表崎岖
  (3)考虑自然因素的影响,如果建设同等级的高速公路,单位里程造价最低的地区是(填正确项字母)。(2分)A.云贵高原B.珠江三角洲C.华北平原D.山东丘陵
  (4)分析云贵高原经济发展的优、劣势条件及其对策。(7分)
  从问题的设置中,看出第1、2小题主要是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主要读懂图表,便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第2小题的最后一问——水土流失的成因和第3小题影响高速公路造价的自然因素在材料里没有答案,要求考生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分析然后得出正确结论,显然是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4小题分析云贵高原经济发展的优、劣条件,考查学生能否知道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地形条件、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交通因素等方面去分析,要求考生能准确、辩证、历史地对事物进行描述和阐述,体现了“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最后为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是对考生更高层次的要求,需要考生运用地理事实材料简要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或解决地理问题,在回答这一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性思维和求异思维得到充分体现,实为考查“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类似的题目设置在其他三省区的试卷中同样得到体现。非选题部分材料多取材于生产生活实际,设问角度灵活多样。要求考生拓宽思维和知识延伸,多角度全方位思考。答案增强了开放性,评分说明鼓励考生创造性地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难度由浅到深,考查思维由低级到高级,从而使考试保证了区分度,较好地实现了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这一功能。
  新高考对地理教学的启示
  高考既是选拔性考试,也是能力检测考试,2007年四省区的地理高考将引导高中新课程改革向正确的方向继续推进。
  夯实基础、重视主干知识学习,强化知识的内在联系。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厚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尤如“空中楼阁”。地理教师在指导学生备考时,一定要善于归类、比较、整合,找出地理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关系,分解细化复杂的知识点,打好章节过关的基础。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地理基础知识,这样才能以此为生长点去获取更多的知识,构建出知识网络,才能运用这些原理和规律去解决千差万别的实际问题,才能够进行创新。
  重视和加强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现代高考对考生空间思维和读图能力的要求正在日益提高,因为地理图像作为地理学科的基本表达方式是其他文字无法替代的。高考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地图叙述地理事物图像和特征,并能够利用地图进行分析和判断、归纳和总结,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对考生运用图表获取地理信息能力的要求提高了,充分体现了图像语言在地理学科的重要性。
  同时,在地理考试中,世界地理区域特征的表现、地理情境的设置、地理问题的提出,等等,都越来越多地通过各种区域图、结构原理图、等值线图、景观图来表现。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是解题的重要前提;阅读地理图表时,要能够正确理解图表表述的地理信息的含义,进行逻辑推理和综合判断,找出图中所蕴含的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原理和规律;对于图表中的数据,要从定量的分析中抓特征、找规律,提取有效信息,并能进行定性阐述。
  注重方法,突出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高考地理的命题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广东卷第31题至第37题的综合题,都要求考生具备从图表中获取地理要素和定量关系的能力;以及运用地理,结合区域实际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海南卷第21题,要求考生应用统计资料来分析问题,但考生的能力还十分有限,部分考生在答题中只罗列统计数字,没有结论,或者只用统计数字把结论说错了而失分。
  就地理能力而言,最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地理图表、地理信息处理、地理思维和区域地理分析等能力。地图是地理学的“语言”,学习地理的工具,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及时对各种地图、图表运用的特点、规律和方法进行归纳,养成以地理图表辅助记忆进行思维的习惯,学会图文互换、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从图表上准确、全面、有效地提取显性和隐性的信息,以培养自己的读图析图、综合运用地图能力;引导学生在平常的学习、复习中注意进行学科内知识综合,将不同章节的材料、图表、知识点进行前后联系或合并重组,使知识在迁移过程中自然延伸。文科综合中也要注意地理与政治、历史的交叉点和切入点,在做每一道跨学科综合题时,多思考运用不同科目的知识生长出延伸知识,多角度思考并解答,以培养获取延伸知识、综合分析能力。
  重视区域地理的学习,强化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从高考命题者的角度来看,区域地理是实现高中与初中地理、人文与自然地理的最好结合点,是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展示我国热点地理事物和图像的最好平台,是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阐述、评价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最好载体。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考试大纲在必考内容的陈述上改变原来按课本内容的编排,取而代之的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从中可以看出区域地理在现今地理高考中的地位。近年从高考地理阅卷得分统计来看,考生区域地理试题方面失分现象严重,有的甚至因为某一区域地理基础知识薄弱,导致“全题覆没”。在高三地理复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区域地理知识的复习和区域定位的训练。
  正确处理三大关系。一是地理原理、规律与区域地理的关系。在复习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时,不能脱离区域地理而复习系统地理,因为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性之一,任何系统地理知识只有落实到某一区域内才能得以分析和解决,丢开区域地理,系统地理只能是“空中楼阁”。也不能脱离系统地理,纯粹复习区域地理,否则区域地理的复习就太肤浅,复习效率低,也不能达到高考复习的要求。二是教材知识点与社会热点的关系。处理教材知识点与社会热点的关系时,重心应放在教材主干知识的复习上,适当关心社会热点问题,学会运用教材主干知识分析热点问题,而不是盲目地阅读众多的资料和阅览纷繁的新闻。三是高中地理教学与高考的关系。高中地理教学与高考在目标、过程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且高考的试题设置、解答与高中日常教学过程的学习、研究方式之间也不相同。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高考面对的是选考的考生,考试要符合选拔的规律与要求,考试大纲说明不可能涵盖课程标准规定学生掌握的所有内容,也不会超越课程标准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因此,日常教学不能以考试大纲说明替代课程标准,否则课程改革将失去其应有的意义,一方面加重学生负担,另一方面又使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虚化。(作者系广东省教研室 周顺彬,广州市第四中学 胡伟英,广东实验学校 施美彬,华南师范大学附中 林春鸿。)
  《中国教育报》日第5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理常识题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