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旅乃密,芮鞠之即的有道翻译在线

甘肃每日新闻网-崇信民俗三绝
>>>>>>正文
崇信民俗三绝
  点“法”
每年端阳节前,黄花、赤城一带的放羊娃早早从杨柳树上砍下树枝,选一根粗壮高大的木头做芯子,栽在早已选好的一个高山峁上,将其它树枝围绕着芯子垒成宝塔形,这就是“法”。
到了端阳节凌晨四五点钟,全村男女老小戴上香草荷包,端上早已做好的酒醅子、晶糕、煮鸡蛋,吆上自家的牲口,羊只汇集到垒“法”的地方,人们把各自的食品摆在法的周围。这时,早已选好的一个羊倌用火将法点着,人们手拉着手围着大火堆跳舞,把“点法”推向高潮。直到天色大明,村里的姑娘,小伙们就到山洼洼、沟坡坡拔地椒草,在野鸡冠花、蒿子草上摆露水,据说,姑娘的手摆过露水锈花捏针不出汗,心灵心巧;小伙子的脚摆过露水变得勤快,早早会瞅到媳妇。
  背“猴”
每年一踏进腊月门,所有当年嫁出女儿的人家将酒谷碾成米,再磨成面。正月十四晚上,将面用开水烫后做成窝头状焐在锅里,使其发甜;元宵节清晨,再用旺火蒸熟,然后请来本村或亲戚家擅长作面灯的妇女,按照本家族中长者的年龄数或者女儿父母亲年龄相加数,用蒸好的面团先捏成几十个带花边的小面灯,然后再捏一个约有尺许,头顶、肩膀、腰背、脚面等处都长满小灯的面猴。小面灯和猴灯里面都插上棉花芯子,添上清油,等天一黑,在院子中间先放一张方桌,方桌上架一个小炕桌,炕桌上又放一个量米用的升子。面猴就安放在这个最高处的升子上。这时,新婚女子、女婿走过来,先拜过天地、双亲,再拜过父老乡亲和面猴。然后小两口用麻秆点火。从面猴头顶的那盏灯开始点,接着由家人、亲戚和村里人依次将所有的面灯点着。这时面猴七窍生烟,火眼金睛,煞是威风。欣赏一番之后,随着一阵鞭炮响声,前来观灯的大人小孩一拥而上,去抢面灯,所有的面灯一抢而空。只有那尊面猴,早被机灵的新女婿抢去。即使有人故意恶作剧将面猴抢走,新女婿也要带上礼品上门赎回。次日,新婚夫妇“背”着面猴回家,蒸熟擀成面卷吃掉。因此,有的乡村把点猴灯还称作新女婿“背猴”。点猴灯习俗与希望早生贵子的传统观念有关。
  娶“黑媳妇”
古时,崇信县北塬区一位富户人家的公子瞅上了一个其貌不扬但却琴棋书画皆通的聪颖女子,非她不娶;女子也倾慕公子的才貌而非他不嫁。这本来是一桩美满的婚姻,却难坏了爱面子的公婆,婚期一推再推。后来,不知是谁出了一个主意,将结婚的时辰定在了晚上。婚期的前一天下午,婆家人抬着花轿,赶天黑来到新婚女子娘家。吃过晚饭,抬上新娘子,不吹不打不放鞭炮,摸黑赶路。无论如何也要在天亮之前赶回。这样,“丑媳妇”便巧妙地避开了众人的瞧看。如今北塬的黄寨乡、高庄乡还沿用这种习俗。
  崇信民间工艺美术
《诗经·公刘》篇有这样的诗句:“止旅乃密,芮鞠之即。”这里是公刘故里,崇信人民在自耕自乐的日常劳动中创造了丰富的民间文化,成为芮鞠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剪与绣
芮鞠文化赋予崇信妇女水一般的灵秀,特别是剪纸与刺绣。剪纸,俗称窗花,每逢新春佳节或新婚之禧,各种质朴美观的窗花就出现在农家洁白的窗纸上,或透明的玻璃窗上。木林乡的窗花以红纸、绿纸剪出,古朴浑厚,妙手天成,有远古的图腾、现实的写照和对未来的幢憬,曾受到过北京专家的青睐。有了剪纸的基本功,妇女们便剪成各式花样,贴在彩色的绸缎或布上,用七彩线绣出凸形图案,便有了绣花枕顶、猫枕、虎枕、小孩脑包、围脖、围兜、牛头裤、绣花鞋、鞋垫、虎头鞋、荷包、针扎、旱烟带等民间刺绣工艺美术品。有的人家用荷包精心打扮小孩;有的姑娘把自己最心爱的荷包悄悄送给未婚夫或意中人,作为神圣爱情的象征。2001年平凉地区首届民间工艺美术品博览中会上崔会兰的绣花枕头、齐兰英的鞋垫获三等奖。
  扎与饰
崇信自古把正月初五叫着“破五”、即开市之意。正月初五是财神赵公明的生日,从这一天开始,商家一律开市营业,放鞭炮,迎财神,春节社伙从这一天便拉开帷幕,人们开始扎龙灯,糊狮子、盔毛驴、绾旱船、绑高芯,制作各种民间花灯,最精彩的要数绑高芯子与扎灯笼。高芯子堪称一绝,在方桌面子用铁芯子造型,最讲究“玄妙”。崇信扎灯历史悠久,每年正月十五鼓灯、核桃疙瘩灯、鱼灯、蟾灯、兔灯、荷灯、菊灯、金瓜灯以及各式各样的转灯,应有尽有、布满大街小巷。扎灯自古相传,其中不乏高手。县文化馆馆长张树兴便是其中的一位,他的大型组合彩灯《二龙戏珠》、《黄帝问道》等作品曾多次在兰州、白银、平凉、庆阳等地展出并获奖。2001年在平凉首届民间艺术美术品博览会上,他还被市文化出版局授予彩灯艺术大师称号。
  刻与雕
崇信民间工艺美术,反映在刻与雕上主要有建筑上的砖雕,用于上房、大门码头;木雕,主要用于旧式门窗。用于观赏实用的木雕有盘龙笔罐、鲤鱼旱烟盒及用枣木雕刻的小猴等点缀品。柏树乡的牛皮灯影、黄寨乡的木刻门画值得一提。根雕艺术也是民间工艺的一个亮点。马继学的根雕如《生生不息》《虎啸》、《天生我美丽》格调高、造型美、气魄大,质朴自然。2001年6月平凉民间工艺美术品博览会上荣获二等奖。此外,还有马长春、马志远的根雕作品《赤壁赋》、《仙鹤》等根雕作品,也出手不凡,妙趣横生。(树兴)
  崇信文物
崇信,历史悠久,据出土的文物考证,在距今约五、六千年以前,已有人类定居,靠打猎、捕鱼和耕种生产。发现的古文化遗存主要有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庙底沟类型,齐家文化和常山下层文化,先周文化和先秦文化。从而说明,这里在远古时期就是关陇文化的交汇之处。而崇信形成为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因此,地上地下文物比较丰富,已发现各类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57处,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其中有宋代古建筑武康王庙,它是甘肃省现存较早的古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还有于家湾墓群,它是甘肃省最大的西周墓群,也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发现的一处十六国前赵时期墓地。更有那被誉为华夏第一槐的关河古槐,佛教圣树娑罗树和千年龙柏等。博物馆馆藏各类历史文物1865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件,二级文物34件,古字画350条(幅)。
  千年古树绽新姿
崇信境内古树、奇树之多,堪称甘肃之最。2000年省林业厅编辑的《甘肃古树大观》一书就登录了崇信七棵奇树,铜城古槐还荣登封面,光彩照人。
华夏第一桅—鲷掀古槐
在铜城乡关河村的一个打麦场上,生长着一棵遮天蔽日的特大槐树,气势雄伟,十分壮观。相传距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据林业部专家组日测定,古槐主干高两米,胸围10.18米,树冠东西宽34.2米,南北长37.72米,占地2.1亩。树上有6个大枝,最大枝基围4.9米,最小枝基围3米。近看古槐大根凸露,如虬盘扭。仰视枝叶茂密,分枝弯弯曲曲似飞龙凤舞。远望古槐好似一座层层叠叠的绿色山丘。更为奇特的是,树上还寄生着杨树、花椒、柳树、五倍子树和小麦、玉米等九种植物。1992年5月,甘肃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曾分别对此树作过报道,称其为甘肃省境内树龄最长,生长最大的古槐树。据《甘肃日报》1992年四月10日刊载,天水南郭寺的“将军树”,“其主干五六人携手方可合围”。我国古树专家李进仁先生称之为“全国古槐之最”。而崇信县这棵古槐主干七八人才可能合围,其粗大可以想像。
当地群众对这棵大树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相传唐初李世民西征时,在折庶城打败了西秦霸王薛举,其部下残兵败将逆泾、芮河逃窜,退到崇信峡口一带,据险死守,至今还流传着当时“贼寇有两斗菜籽多”的说法。李世民在今崇信境内的“打转台”设立中军帐,以“绕旗山”为前沿指挥阵地,派大将徐茂公从正面攻击,派尉迟敬德在孙家峡从侧面进攻。鏖战前,敬德曾在此树上拴过战马,在树前的坪地上操练过士兵。此次大战,
以唐军大获全胜而告终,扫清了唐王李世民西征的障碍。其据传就是神树在冥冥之中相助的结果。这一传说,为这棵树凭添了几分神秘。
渭河以北最大的娑罗树
在黄花乡黄花塬村,生长着一棵娑罗树。据树附近出土的石碑和石佛造像考证,此处原是北魏时期的一座佛教寺院,后来寺院破败坍塌,唯娑罗树存留下来,且日愈繁茂,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娑罗树底围2.68米,树高15米,胸径1.6米,树冠长13米,宽12米,占地156平方米。据《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载,娑罗树又名娑罗子,天师粟,俗名七叶树,属七叶树科,落叶乔木。该树中发七叉,枝枝交横。大形掌状复叶对生,小叶五至七个,大小不等,倒披针形,宽7厘米,长18厘米,顶微尖,茎部契形。小叶柄长 2厘米,边缘有细锯齿,叶脉羽状,侧脉15对,总叶柄长14厘米,柄、脉均呈红色。五月开花,经月方谢。夏秋结蒴果,圆锥形,壳坚硬面多瘤,含大形种子一至三粒。剖壳视之,其色殷赤,脱色可食。果实和种子入药,可理气、止痛、杀虫。主治胃寒腹疼、疳积虫痼、疟疾、痢疾等症。皮如玉兰,木肌葱白,细致轻软,经久耐用。
据六十年代南京科学院专家实地考察后,称此树之大,“渭河以北仅此一棵”。至今,慕名而来观赏的游客络绎不绝。珍奇的娑罗树,历来就有不少文人墨客为它吟唱过。戏曲《小放牛》中,一对青年男女抒发爱情时,对唱出“天上的娑罗树什么人儿栽?”“天上的娑罗树王母娘娘栽”。宋欧阳修《定力院七叶木》的诗句是“伊洛多佳木,娑罗旧得名,常于佛家见,宜在月中生”。清曹寅《娑罗树歌》中有:“俗言婆罗具众德”……“嘉哉斯树世珍奇。”当地群众把这棵树当作是瑞祥之兆,也就不足为怪了。相传娑罗树是从寺庙香炉下生长出来的,一夜就长了1米多高,颇具神奇色彩。附近庄户人家说,前些年有人扫娑罗树叶去煨炕,过火之后,满炕眼都是老鼠,成群结伙驱赶不散。从此之后,再也无人敢动叶的一枝一叶了。人们像神灵一般把娑罗树供奉起来,逢年过节,村民们都要燃起香火,披红挂彩,顶礼膜拜。也许是被人们的善举所感动吧,2001年春季,人们发现在大树西北侧的地坑里又生长出一棵小树,生机勃勃,十分旺盛。看来,千年神树真的“后继有人了”!
神奇的5e泉古柏
在崇信县省级风景名胜龙泉寺贯珠泉上的绝壁之处,生长着一棵蜿蜒盘曲状若游龙的古柏,其神态超凡脱俗,颇有苍龙凌空欲飞之势。树身倒悬挂,形似渴蛟饮涧,俯视着贯珠泉垂涎。凌空流烟飞雨,又如游龙吐水。千百年盘踞悬崖,不粘沃土,默藏芮谷,如逸仙细听贯珠泉流水之琴音,似隐士静观筛子湫芦丛之游鱼。每当严冬降临,冰雕玉砌,群芳逃遁之时,它更显示出老而不僵、干而不枯的特性。民国年间县知事曹英诗云:“霜皮黛色已忘形,蟠石拿云拂紫冥,破壁应知飞有日,微将鳞爪示山灵”。绝妙地刻画了这棵古柏的神态。而古老的民间传说,对龙泉古柏则有更为形象的诠释:泾河老龙不听玉皇圣旨,未能按期降雨,唐朝魏征奉旨斩了泾河龙王之后,泾河老龙十分懊悔,当即化作此柏落在龙泉寺的悬崖峭壁上,“龙”岩下的水,便是泾河龙因做错事而流下的悔恨的泪水。
寄特的吕异柏
距崇信县城不远,锦屏镇朱家寨生长着一棵叫“三异柏”的奇树,学名桧柏,属稀有树种。其木材是建筑用的上好原料,枝叶可以入药,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这棵粗大而呈扁圆形的树,树枝繁多而又呈现出各种姿态,有的挺拔直指高空,有的旁逸而揽流云,有的曲曲弯弯如走蟒游龙,有的挂倒地面却又拔地而起,气势非凡。尤为奇特的是,在同一树枝上三种不同的叶片。树叶在幼枝上全为刺形,随着树叶的不断增长,刺形叶逐渐被鳞形叶代替,形成刺柏、绵柏、侧柏三种叶子,因此有人叫它三异柏。
当地民间还有一种传说,称此树是从关公庙的香炉下长出来的,后来庙毁树留。人们由此联想到刘、关、张三结义,认为它是这三位结义兄弟的化身,因此,也有叫“三义柏’’的。至今,人们还对这棵树顶礼膜拜,大概就是因刘、关、张异姓兄弟义重如山的高贵品质吧!
新 闻 搜 索
日 新 闻 排 行
∷ 相 关 报 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谷歌翻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