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间只存在一片喧嚣的水声了only倒装句句话改变词序意思一句也不变怎么改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八年级(下)古诗词、名著试题.doc35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00 &&
八年级(下)古诗词、名著试题.doc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八年级(下)古诗词、名著试题
(甘肃省民勤县重兴中学,甘肃 民勤)
作者Emil:nhm1座机电话号码@
QQ:座机电话号码3
一、名句填空(186分,每空1分)
1.吴均在《与朱元恩书》中描写水尤清澈的文句,“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作者发表议论,流露出对鄙视名利、爱慕自然、归隐避世的高洁志趣的句子: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描绘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语句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洁,箪瓢屡空,晏如也。”文中与“不慕荣利”相呼应的评论性赞语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文中“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对我们读书学习很有启示.
3.韩愈《马说》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文中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乎,骈死于槽枥之间!”写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食马者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写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人们常用“千里马”来比喻人才,用“伯乐”比喻发现人才的人。怀才不遇的人时常感叹的两句话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4.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自己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的句子是:“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有关刻苦读书的故事还有:“程门立雪、囊萤夜读、凿壁借光、悬梁刺股、孙康映雪、王冕僧寺夜读”。
5、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达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5题。
  阿李一夜睡不成眠,大清早穿上礼服,带着昨天接到的宣誓入籍的通知,挤进一辆公共客车,匆匆赶去司法部大厦207室报到。
  接待处的女秘书递给阿李一枚13号牌子,叫他在走廊等候,如同求医的病患者挂号就诊的光景。
  阿李坐在走廊里一条硬板长凳上,向身边左右的陌生人点点头,彼此心照不宣。
  他静坐沉思,感触很多,人生难满百岁,如今已是活过大半数,还得重新做人,真是不甘心!一时情绪冲动,几乎要站起来折回家去。可是,耳朵里却响起了老妻三番五次的唠叨:“老顽固啊,环境变化了,再不看风扯帆,抓住机会改换身份,日后无路可走了……”
  “13号!”女秘书把阿李唤进207室。
  “李先生,我特地替你安排拍照留念,服务费150比索。”
  “喔,喔……”阿李识趣地奉上过关钱,女秘书绽开笑脸带他进入办公室里。
  一个外貌严肃的检察官监誓,指示阿李面对国旗,举起右手,读誓词“余谨以至诚宣誓入籍,决心效忠……”蓦地,镁光灯耀眼,“咔嚓”一声;有相为据,人证物证,算是重新做人了。
  检察官颁给阿李一张证书,握手道贺:“恭喜,你现在是一个菲律宾公民了。”
  阿李的脑海里灵光一闪,映出抗日期间小学毕业的一幕——他从校长手中接过文凭代表全班同学演讲:“我要做个伟大的中国人,效法岳飞,精忠报国……”
  阿李走出司法部大厦,头上仍是蓝天白云,太阳依然热烘烘,大都市的污浊空气如常。他再把白纸印黑字的证书认真一读,这才相信确是改变身份了。
  他在街上唤住一辆的士,坐在车厢里,司机掉过头来搭讪:“老板,中午时分了,要去王彬街菜馆吗?”
  嘿!好家伙,眼光那样锐利!阿李想要拿出入籍证书让司机看,一转念:“算了吧,你就是烧成了灰还是黄色的……”
1.作者将等候办理入籍手续的情形比作“如同求医的病患者挂号就诊”,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今已是活过大半数,还得重新做人,真是不甘心!”这一句中的“重新做人”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李在宣誓入籍时,脑海里映出了抗日期间小学毕业的一幕,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一句话“算了吧,你就是烧成了灰还是黄色的……”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一句话写出这篇文章的主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后面问题。(15分)听&&&&雨季羡林①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②“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③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  ④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代蒋捷的《虞美人》了: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⑤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差别。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⑥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决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性。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 ⑦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⑧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水当然是不缺的。但是,细雨滴在水面上,画成了一个个的小圆圈,方逝方生,方生方逝。这本来是人类中的诗人所欣赏的东西,小荷花看了也高兴起来,劲头更大了,肯定会很快地钻出水面。⑨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腔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原文有删改) 【小题1】根据下面句子的意思,从文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①&&&&&&&&&&&&&&&&:没有树木,光秃秃的山。②&&&&&&&&&&&&&&&&:心里愁得像火烧一样。形容非常忧虑焦急。【小题2】为什么本来极为讨厌的雨敲铁皮的声音却使作者有了平生少有的精神境界?(2分)答:&&&&&&&&&&&&&&&&&&&&&&&&&&&&&&&&&&&&&&&&&&&&&&&&&&&&&&&&&&&&&&&&&&&&【小题3】“听雨”是中国文化人的一件雅事,蒋捷的“听雨”词表现了怎样的境界?作者怎样看待蒋捷的这种境界?(4分)答:蒋捷的“听雨”词表现了的境界&&&&&&&&&&&&&&&&&&&&&&&&&&&&&&&&&&&&作者怎样看待蒋捷的这种境界&&&&&&&&&&&&&&&&&&&&&&&&&&&&&&&&&&&&&&&&&&&【小题4】春雨让“我”兴高采烈,文中描写麦苗吮吸雨滴变青了的作用是什么?(2分)答:&&&&&&&&&&&&&&&&&&&&&&&&&&&&&&&&&&&&&&&&&&&&&&&&&&&&&&&&&&&&【小题5】下面有关“听雨”的诗词所反映的心情与本文作者相同的是(&&&&&)(2分)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B.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C.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D.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小题6】本文蕴含了作者对学问、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阅读后你感受到作者是一个怎样的老人?(3分)(1)对学问: &&&&&&&&&&&&&&&&&&&&&&&&&&&&&&&&&&&(2)对人生:&&&&&&&&&&&&&&&&&&&&&&&&&&&&&&&&&&(3)对社会:&&&&&&&&&&&&&&&&&&&&&&&&&&&&&&&&&&&&&
1.A&&&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3.(即“庭下……盖竹柏影也”)&& 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给满分,其余酌情给分]4.旷达(答“豁达”也给2分;答“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等给1分;答“闲适”、“热爱自然”不给分)&&&& 例题二(2002年广东中考试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尝:(2)或异二者之为&&&&&&&&&&&&&&&&&&
或:(3)先天下之忧而忧&&&&&&&&&&&&&&&&
先: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微斯人,吾谁与归?3、在文中,“进”是指&&&&&&&&&&&&
,“退”是指&&&&&&&&&&&&&&&&&&
。4、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并指出文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答:答题指导1、考查对文言词语的准确理解。这三个词语前两个为虚词,后一个为实词。“尝”作为表示过去时间的副词,在初中阶段的基本课文中多次出现,如《陈涉世家》中“尝与人佣耕”,当曾经讲。“或”在这里用在句首表示猜测,作副词用,当或许讲。“先”在课文的下面注释中有明确解释,与句中后面一个“先”的用法不同,作“在……之前”讲。2、考查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及翻译。第一句话是一个运用了“互文”修辞手法的对仗句,理解时要把前后两个句子的内容交叉混合在一起理解,即“不以物或己,喜和悲”。第二句是一个倒装句,宾语前置,“吾谁与归”实际上正确语序为“吾与谁归”?只有了解了这两个句子的特点,翻译出来的句子才是正确的。3、考查文言文句中的实词的指代作用。要弄明白“进”和“退”具体指什么,必须联系上文的具体内容来思考。前文说“居庙堂之高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忧其君”下文紧接着说“进亦忧,退亦忧”,所以“进”自然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4、考查对文言文语段内容的概括能力和对文章表达方式的掌握。前一个问是要求对此段内容的中心意思有明确的了解。此段内容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达了作者的阔大胸襟,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表明了作者的政治抱负。所以本段的主要内容就是上述两点的综合。本文主要运用了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具体到着一段主要是作者在上文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展开议论,表明自己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所以以议论为主要表达发式,当然其中也有抒情的成分。参考答案1、(1)曾经&&&&& &(2)或许&&&&&&
(3)在……之前2、(1)不因外界事物的好坏或自己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2)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3、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4、表达了作者阔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议论&例题三(2001年广东中考试题)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词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1)便要还家& 要:&&&&&&&&&&&&
&&&&&&&&&&&&&(2)具答之&&&&&&&&&&&&
之:&&&&&&&&&&&&&
(3)咸来问讯& 咸:&&&&&&&&&&&&
&&&&&&&&&&&&&(4)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
2、& 用现代汉语翻译“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答:3、& 渔人临走时,桃源人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其用意是什么?答:4、在现代生活中,友人对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茫然不知,他的朋友说:“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成了桃花源中人了。”这个人说的话意思是什么?用简洁的话来回答。答:答题指导1、考察对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掌握情况。“要”是一个通假字,实词,课文下面注释里指明是通假字。“之”有多种用法,根据在本句中的位置,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词性为代词,代替上文里出现的桃花源中人。“咸”用在动词“来”的前面充当状语,表示范围的副词,全、都的意思。“为”后面带宾语构成介宾结构,所以“为”在这里作介词用,后面紧跟动作行为的对象,翻译为“对、向”。2、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准确翻译。此句中有不少词语用法特殊,古今意义差别很大,如果不能把握“妻子”“绝境”“复”“间隔”等词语的准确意义,翻译出来的句子就不能达到要求。其中“妻子”作妻子儿女讲,“绝境”为“与世隔绝的地方”,“复”作再讲,“间隔”作断绝往来讲。3、考查对重要语句的含义和文章主题的理解。此题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联系这句话本身的含义和作者塑造桃花源这样一个理想社会的意图来揣摩此题的答案。桃源人叮嘱渔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其目的是不想让外人知道有桃花源这样一个地方,更不想让外人进入桃花源,破坏桃花源中宁静幸福的生活,同时把外面世界一些不好的东西带进桃花源,改变桃花源的现状。这样来理解,此题的答案就比较容易把握准确了。4、此题考查对文言文中语言联系实际的具体运用的理解和感悟。属于开放性试题,难度较大。此题答题的关键在于要弄清“‘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成了桃花源中人了”的言外之意是说与外界隔绝,不了解外界的情况,对身边的事情孤陋寡闻。再联系现实生活的实际来理解桃花源中人的特点是什么,就能较为准确地回答出此题的答案。参考答案:1、要:邀请&&&& 之:他们&&&& 咸:全、都&&& 为:对、向2、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3、桃花源中人不想外人进来干扰和破坏他们目前和平、宁静的生活,不想把外面的人世纷争带进桃花源。4、&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与世隔绝,孤陋寡闻,不问世事。&例题四(2000年广东中考试题)阅读《爱莲说》一文,完成下列问题: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藩。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也。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益:&&&&&&&&&&&&&&&&&&
(2)植:&&&&&&&&&&&&&&&&&
(3)鲜:2、& 用现代汉语翻译“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答:&&&&&&&&&&&&&&&&&&&&&&&&&&&&&&&&&&&&&&&&&&&&&&&&&&&&&&&&&&&&&&&&&&&&
&&&&&&&&&&&&&&&&&&&3、“牡丹之爱,宜乎众也”一句照应了上文的“&&&&&&&&&&&&&&&&&&
”。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
的世风的鄙弃。4、& 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答题指导:1、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考查的3个词语,都是初中阶段学过的文言实词。其中“益”在初一学过的《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中“不治将益深”中出现过,当更、更加讲。“植”在课文下面的注释中有出现,当“树立”讲。鲜在文中作“少”讲,有一定难度。2、考查文言文句子的准确翻译。这两句话是全文中最重要的解释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要抓住几个重点词语:“予”、“独”、“出”、“染”、“濯”、“妖”,只有弄清楚了这几个词的准确意思,才能保证整个句子翻译的准确性。3、分别考察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和文章结尾感叹句的作用和含义。前一个空是要到上文去找与“牡丹之爱,宜乎众也”意思相关的句子,要准确找到相照应的句子,就要弄清楚题干中的句子是说对于牡丹的西还人数很多,上文中“世人甚爱牡丹”就是这个意思,答案自然就出来了。后一个空是考查是否了解作者在这句感叹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对追求富贵、趋炎附势世风的批判。4、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的掌握。“以花喻人、托物言志”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手法,作者通过赞美莲的形象,赞美莲的高贵品质,并以莲自况,借赞莲花为花中君子来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作者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的思想感情。这就是文章的主旨。掌握了这一点,此题的答案就非常明确了。参考答案:1、(1)更、更加&&& (2)立、树立&& (3)少2、我唯独喜爱莲花,(莲)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3、世人甚爱牡丹&&& 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追逐名利)、趋炎附势4、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的思想感情。&例题五(1999年广东中考试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根据本文相关词语的意思,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1)谨食之,时而献焉。&&&&&&&&&&&&
食:&&&&&&&&&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虽:&&&&&&&&&&
(3)风吹草低见牛羊。&&&&&&
&&&&&&&&见:&&&&&&&&&&
(4)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或:&&&&&&&&&&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答:3.文中的&伯乐&和&千里马&各比喻什么人?答: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从第②自然段中找出一个句子作答。答:答题指导1.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考查的4个词语,均选自初中学过的基本课文。(1)选自《捕蛇者说》,(2)选自《曹刿论战》,(3)选自《敕勒歌》,(4)选自《岳阳楼记》。这4个词语都是古今异义的字词或通假字。食,解作&供养、喂养&,读作si,不读作shi。虽,古汉语中多解作&即使&,一般不解作&虽然&。见,同&现&,读作xian,不读jian。或,文言文中多作代词,解作&有时&、&有的(人)&2.考查对句子的翻译。如果整体了解了文段的意思,知道这句话是讲即使有名马,但为什么不称它为千里马的原因。弄清了句子的关系,翻译就好办了。辱,是受辱;&于&是&在……&的意思。&骈&是两马并驾。这里引申为&一齐&。句前有一个&故&,表示结果。句未有一个&也&,表判断。翻译时要译出其语气来。3.通过对比喻义的理解,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对作者的观点的理解。弄清了比喻什么,就知道文段的内容,就知道作者的观点和态度。4.考查对文言文段意的理解。题干明确提示要在第②自然段中找出答案。你就必须熟读只有三句话的第②自然段。弄清三句话的关系后答案也就容易找到了。参考答案:1、& (1)喂养& (2)即使& (3)呈现,露出来& (4)有时2、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因日行千里而出名3、&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答&能识别人才的人&也算对);&千里马&比喻有突出才能的人(答&杰出的人才&也可以)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例题六(1998年广东中考试题)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籍也。囊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答:(1)涕 &&&&&&&&&&&(2)病&&&&&&&&&&&&&&
(3)殚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的意思。a君将哀而生之乎?答:3.找出体现本段文字中心意思的句子。答:4.从文中划线部分找出属于总括叙述的一句。答:答题指导:1.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涕,现代汉语中解作“鼻涕”的涕;文言中解作眼泪、泪水,这是古今异义的词。病,也是古今异义的词。这里不是现代汉语的“患病”的病,而是“困苦不堪”的意思。殚在这里是“尽、竭尽”的意思。要与“惮”区别开来。惮(竖心旁),是“害怕”的意思。2.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关键在于理解“生”字。这个“生”字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生。“之”字也很特殊,一般指代第三代称,这里却指代第一人称“我”。这说明要准确翻译这个句子的意思,首先要准确理解句中的一些重要词语。3.考查对文段内容的整体理解,亦考查概括能力。这段文字通过蒋氏的(比较)叙述,揭露了当时衙役的赋税比极其危险的捕蛇抵税的事更加可怕。因此体现这段文字中心意思的句子,当然是“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较为贴切。4.考查对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的理解。叙述有具体叙述,也有概括叙述。从划线的句子来看,显然,“乡邻之生(活)日蹙”是总括性的叙述,其余是具体叙述“日蹙”的内容。参考答案1、.(1)眼泪、泪水&&& (2)困苦不堪&&& (3)尽2、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来吗?3、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4、乡邻之生日蹙&&例题七(1997年广东中考试题)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答(1)暝:&&&&& (2)于:&&&&&&&&&
(3)渔:&&&&&&&&&&
(4)弈: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划线的部分。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译文3.写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春夏秋冬景色的原句。答:春:&&&&&&&&&&&&&
夏:&&&&&&&&&&&&
秋:&&&&&&&&&&&&
冬:4.第二自然段共写了四层意思,试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这四层意思的四个句子。答&&&&&&&&&&&&&&&&
;&&&&&&&&&&&&&&&&&
;&&&&&&&&&&&&&&&&&&
;&&&&&&&&&&&&&&&&&&&
。答题指导:第1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这4个词语在文言文中是常见常用的。读了一定数量文言文的同学,解答这道题,并不难。第2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凡熟读了课本文言文基本课文的考生,就知道这是讲太守喝醉了,喝醉了的形象是怎么样的呢?颜(脸)、头发、神情是怎么样的呢?这样理解后,写译文就不难了。第3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题干已经提示春夏秋冬,因此&风霜高洁&肯定是秋。&水落而石出&当然是冬。知道&野草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肯定也会找到&野芳发而幽香&是写春的句子。剩下的&佳木秀而繁阴&当然是写夏季的景色,也就不难找到了。第4题考查对课文整段内容的理解。读这段文字,就可以发现,句式是很整齐的:有四层意思,&……游人游也;……太守宴也;……众宾欢也;……太守醉也。&因此概括层意抓住关键语句也就不难了。参考答案1.(1)昏暗(2)在(3)捕鱼(4)下棋2.一个脸色苍白、满头白发的人,无精打采地坐在众人中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4.滁人游也;太守宴也;众宾欢也;太守醉也。&四、系列训练题精选&&&&&&&&&&&&&&&&&&&&&&&&&&&&&&&&&&&&&&&&&&&&&&&&&&&&&&&&&&&
一、(广东省2003年中考题)1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1。子贡2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3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2子路4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选自冯梦龙著《智囊》)[注释] 1府:指国库。2子贡:孔子的学生。3赐:子贡的名。4子路:孔子的学生。&&& (1)文中写子贡做了什么事?孔子对他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孔子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答:&&&&&&&&&&&&&&&&&&&&&&&&&&&&&&&&&&&&&&&&&&&&&&&&&&&&&&&&&&&&&&&&&&&&&&
&&&&&&&&&&&&&&&&&&&&&&&&&&&&&&&&&&&&&&&&&&&&&&&&&&&&&&&&&&&&&&&&&&&&&&&&&&&&&&&
&&&&&&&&&&&&&&&&&&&&&&&&&&&&&&&
&&&&&&&&&&&&&&&&&&&&&&&&&&&&&&&&&&&&&&&&&&&&&&(2)文中第二段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2分)子 路 拯 溺 者 其 人 拜 之 以 牛 子 路 受 之 孔 子 喜 曰 鲁 人 必 多 拯 溺 者 矣。参考答案:(1)子贡在诸侯国中赎出鲁国人,却不愿意依鲁国法律领取应得的赎金。(1分)孔子不赞成子贡的这一做法。(1分)孔子认为圣人的行为可影响百姓,子贡不取赎金,便不能引导不富裕的百姓效法他去赎回更多为奴的鲁国人。(2)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二、(湛江市2003年中考题)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曾子妻之市&&& 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 反:.同“返”&&& C.妻适市反&&& 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 特:特别2.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2分& D(应为“只是”之意)2.2分& 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他学会欺骗啊。(错译“欺”、两个“子”字每个扣0.5分;后一句的“是”字所表达的意思和判断句的特点未译出要扣1分。)3.2分& 无论是教育子女还是做人,都必须讲个“信”字,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只要大意对即可)&三、(2003年常州市中考题)范文正公守?(bīn)州,暇日率僚属(下属的官吏)登楼置酒,未举觞,见??(cuīdié 丧服)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jí 急迫地)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卒于?,将出殡近郊,谝(fèng)敛棺?(下葬的物品)皆所未具。公怃然(失意的样子),即彻(通“撤”)宴席,厚谘(zhōu 救济)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1)从上文中摘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2分)
&&&& &&&&&&&&&&&&&&&&&&&&&&&&&&&&&&&&&&&&&&&&&&&&&&&&&&&&&&&&&&&&&&&&&&&&&&&&&&&&&&&&&&&&
(2)《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谪守“江湖之远”的滕子京之邀而写的,既为劝戒对方也有自勉之意。根据这篇短文所叙的故事,你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的意思,有什么新的理解?(2分)
&&& &&&&&&&&&&&&&&&&&&&&&&&&&&&&&&&&&&&&&&&&&&&&&&&&&&&&&&&&&&&&&&&&&&&&&&&&&&&&&&&&&&&&&&&&&&&&&&&&&&&&&&&&&&&&&&&&&&&&&&&&&&&&&&&&&&&&&&&&&&&&&&&&&&&&&&&&&&&&&&&&&&&&&&&&
参考答案:(1)怃然& 亟令询之& 彻宴席& 厚谘给之(2分。只要答到“怃然”即可得满分;没答“怃然”,其他3个至少答到2个,得1分。)&& (2)不仅忧君而且忧民(2分。意思对即可。如能运用互文的知识,联系前句加以说明,
可加奖励分1分。如学生据实回答没有新的理解可得1分,如有充分理由亦可得2分。)&四、(武汉市2003年中考试题)荀巨伯远看友人疚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于速去!巨伯曰:“远柬
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苟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
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①苟巨伯:&&东汉桓帝时义士.②胡贼:古代的一些汉人对北方匈奴族人的蔑称.
&&&&③委:丢下.④班军:即班师,出征而回.
&&&&1.在下面语句中加上个逗号,将其断开.(3分)
&&&&苟 巨 伯 远& 看
友 人 疾 值 胡 贼 攻 郡.
&&&&2.翻译下面语句.(3分)
&&&&吾今死矣,子速去!&&
&&&&答:&&&&&&&&&&&&&&&&&&&&&&&&&&&&&&&&&&&&&&&&
&&&&3.匈奴“班军而还”的原因是什么?(4分)
& 答:&&&&&&&&&&&&&&&&&&&&&&&&&&&&&&&&&&&&&&&&&&&&&&&&&&&&&&&&&&&&&&&&&&&&
& 参考答案:1.(3分)苟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
&&&&2.(3分)我现在是活不成了,您快离开吧!
&&&&3.(4分)被苟巨伯舍身救友的义举所感动。 &五、(宁波市2003年中考题)杨朱之弟曰布,衣表衣而出。天雨,解表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
&&& 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注:杨朱:人名。&&&&&&&&&&&&&缁:黑色。
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衣缁衣而反&&&&&&B、甚矣,汝之不惠
C、之虚所卖之&&&&&&D、予默然无以&应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衣表衣而出(穿)&&&&&&&B、天雨(下雨)
C、子无扑矣(孩子)&&&&&&&D、子亦犹是也(好像)
3、将文中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2分)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则小故事中,你领悟到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D&&&&&2、C&&&&&3、假如你的狗出去时是白的回来时成了黑的,难道你能不觉得奇怪
吗?&&&&&&&4、凡遇是非,切莫忙于责人,应首先从自身找原因。(或:任何事情,应透
过现象看本质,既要辨别其外在形式,更要注重其内在本质)&六、(2002年广东中考试题)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1、& 用现代汉语写出“宁可以急相弃邪?”一句的意思。2、& 划线句子的“此“是指代&&&&&&&&&&&&&&&&&&&&&&&&&&&&&&&&&&
。3、& 从文段内容看,华歆谁优谁劣?理由是什么?参考答案1、& 怎么能够因为情况危急就抛下他不管呢?2、& 贼追至3、& 华歆优,王朗劣。开始华歆不愿让那人上船,是预见“贼追至”,足见他比王朗有远见;后来贼真的追来了,情况危急,华歆不愿抛下别人不管,可谓是“患难见真心”,而王朗却即刻想舍人救己。华歆有远见,不顾危险帮助他人,是君子;而王朗既无远见,又自私,是小人。&七、(2002年佛山中考试题)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囊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史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1、选出与“而吾以捕蛇独存”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B.先帝不以臣卑鄙C.事无大小,悉以咨之D.或以为死,或以为亡2、选出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 )A、则久已病矣(病:生病)B、丛尽吾齿(齿:牙齿)C、向吾不为斯役(向:从前)D、汪然出涕(涕:鼻涕)3、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 )A.君将哀而生之乎(你要悲哀地生活吗)B.乡邻之生蹙(邻居的生日很快到了)C.虽鸡狗不得宁焉(虽然鸡狗也不得安宁)D.竭其地之出(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都拿出去)4、选出理解文段内容不正确的一项&& (&&& )A.全段答话的核心是“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B.蒋氏因为捕蛇而不用受到死亡的威胁。C.本段通过蒋氏的控诉,说明了&赋敛之毒甚于蛇&。D.蒋氏捕蛇九死一生,不以为苦,反以为乐的原因是&苛政猛于虎&。5.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
A.本段文字先总说后分述。分述中,先说过去六十年,后说现在。B.本段以“安敢毒耶”作结,使蒋氏血泪斑斑的控诉带上“哀而不伤”的色彩。C.画线句运用了对比写法,表现蒋氏对乡邻幸灾乐祸的心理。D.本段文字以捕蛇之“利”反衬赋敛之毒,说明了“赋敛之毒甚于蛇”。参考答案1、A&&& 2、C&&& 3、D&&& 4、B&&& 5、C
八、(2002年湛江中考试题)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当其租入&&&& 当:&&&&&&& &&&&&&&&&&(2)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嗣:&&&&&&&&&
(3)貌若甚戚者&& 戚:&&&&&&& &&&&&&&&&&(4)故为之说&&&&&&&&&&&&&
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若毒之乎&&&&&&& B.太医以王命聚之&&& 与俟夫观人风者得焉C.岁赋其二.&&&&&
更若役,复若赋&&&&&& D.又安敢毒耶&&&&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3、翻译“君将哀而生之乎”和“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两句为现代汉语。译文:(1)(2)4、选文中,最能反映蒋氏内心沉痛之情,打动作者的是哪一句?答:(二)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太行山),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者臣来&&&&&&
臣:我&&&&&&&&&&&&&
B.方北面而持其驾&&& 北面:向着北方;面向北方C.我欲之楚&&&&&&
之:往,去&&&&&&&&&&&
D.吾用多&&&&&&&&&&&
用:用处6、翻译“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一句为现代汉语。译文:7、概括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给你的启示。(不超过30字)答参考答案1、(1)抵、抵作&
(2)继承&& (3)悲伤&&& (4)写(这篇)说2、A3、(1)你会可怜我而让我活下去吗?(2)假如过去我不当这个差,那早就困苦不堪了。4、今虽死乎,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5、D6、即使马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7、(做事)方向错了,条件越好,结果越糟。
九、(2002年湖北黄冈中考试题)阅读《爱莲说》一文,完成下列问题: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藩。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也。&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可爱者甚蕃& (&&& )&&&&&&&&&
濯清涟而不妖&&&&&& (&&&&&&&&&
)不蔓不枝&&& (&&&& )&&&&&&&&
香远益清&&&&&&&&&&
(&&&&&&&&&
)2、翻译文言语句。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4、& 理解填空-①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
&&&&&&&&&&&&&&&&&&&&&&&&&&&&&&&&&&&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
。②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
。③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
。4、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参考答案1、藩:多&& 濯:洗涤&&& 蔓:长蔓(牵牵连连)&&& 益:更加2、(1)对于菊花的喜爱,桃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2)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3、(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2)衬托莲花的高洁可爱。(3)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5、& 针对某一种观点或将两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进口“人与环境”的关系。答案略。
十、(2002年广东茂名中考试题)曹刿论战(节选)《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肉食者谋之&&&&&&& &&&&&&&&&&&&&&&&(2)乃入见(3)何以战&&&&&&&&&&&&&&&&&&&&&&&&&&&
(4)虽不能察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3)衣食所安& &&&&&&&&&&&&&&&&&&&&(4)牺牲玉帛3、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关键条件是什么?文中能回答这一问题的句子是&&&&&&&&&&&&&
。这体现了曹刿的&&&&&&&&&&&&&&&&&&&&&&&&&&&&
政治主张。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l)小惠未?,民弗从也。译文:(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译文:参考答案1、(1)这件事&&& (2)于是,就&&&&&
(3)凭;靠&&&&& (4)即使2、(1)参与(2)粗鄙,鄙陋,目光短浅& (3)养,养生,安生& (4)指猪、牛羊等祭品。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取信于民4、(1)恩惠没有遍及众人,百姓是不会跟从你的。(2)(这是)尽了本质的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十一、(2002年安徽省中考试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2)小惠未?,民弗从也。&&&&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可以:2、翻译下面的句子(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2)战则请从。3、中的句子填空(1)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
。〈2〉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
。4、曹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上文略作分析。参考答案1、(1)参与&&& (2)通“遍”,遍及&&& (2)可以凭借2、(1)小信用不能为人们所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2)作战就让我跟从你一起。3、(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4、抓住曹刿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和明白战争取胜的关键是取信于民这两点来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十二、(2002年江苏徐州中考试题)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下列各句中的“从”与“太守归而宾客从”的“从”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从民欲也&&&&&&&&&&&&&&&&&&&&&&&&&&
B 战则请从C 择其善者而从之&&&&&&&&&&&&&&&&&&&&
D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2、下列各句中的“去”与“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的“去”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A 去死肌,杀三虫&&&&&&&&&&&&&&&&&&&&
B 停数日,辞去C 委而去之&&&&&&&&&&&&&&&&&&&&&&&&&&
D 去国怀乡3、用现代汉语翻译“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这,太守也。”4、对“太守之乐”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 沉醉与游宴之乐,陶醉于自己的文学才华B 朝廷信任,委以滁州太守重任C太守之乐不仅在山水之间,而且在与民同乐D不在欣赏山林之乐,而在以文章记述游乐的过程参考答案1、B& 2、A 3、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以文章记述这乐事的,就是太守。4、C
十三、(广东省2001年中考试题)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曾子之妻之市& 之:&&&&&&&&&
&&&②顾反为汝杀彘& 反:&&&&&&&&
2.用现代汉语翻译“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3.曾子认为父母应该怎样教育孩子?参考答案1、之:去、到&&&&&&& 反:通“返”返回2、当母亲的欺骗孩子,孩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好孩子的办法啊!4、& 要言而有信;要言教与身教相结合;要身教重于言教&十四、(广州市2001年中考试题)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广故数言欲之&&&&&&&&&&&&
②尉果笞广&&&&&&&&&
③从民欲也2.翻译“为坛而盟,祭以尉首。”3.陈胜吴广为什么在杀尉之后才“召令徒属”?“召令徒属”的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1、故:故意&&&&&
笞:用竹板打 &&&欲:愿望2、(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3、(1)在杀尉之后才“召令徒属”,表现谋划之周密,以防不测。(2)“召令徒属”的目的是晓以利害,坚定起义信念。&十五、(佛山市2001年中考试题)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选出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中“之”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水陆草木之花C.肉食者谋之&&& &&&&&&&&&&&&&&&&D.两狼之并驱如故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A.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兵器&&&&&&
B.寡助之至& 至:极点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
D.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3.选出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A.委而去之&&&& (萎靡不振地逃跑)B.池非不深也&&& (池塘不是不深)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国都,不能靠山河的险要)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4.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A.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必要条件是“得道”。B.“君子”是指文中所说的“得道者”。C.文章主要论述了弱者可以战胜强者。D.“得道者多助”的“道”在文中指“施行仁政”。5.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显得很有气势。B.第二段设了一个守城的例子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C.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得道”的作用。D.画线的句子从反面论证了“人和”的重要。参考答案1、B2、C3、D4、C5、B
十六、(佛山市2001年中考试题)?(fù)乌(bǎn)①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zhé)持取。昂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据②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zh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注释:①?乌:一种黑色的小虫。&&&&& ②困据:疲累。1.解释加点的字。&&
①为去其负& 去:&&&&&&&&&&&&&&&
&&&&&②苟能行& 苟:&&&&&&&&&&&&&&&&
2.用现代汉语翻译“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这个句子。3.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参考答案1、去:除去、拿掉、去掉&&&&&&&&&&&
苟:如果、假若、假如、倘使2、它的背极不光滑,因此东西堆在上面而不散落,终于绊倒了不能起来。3、说明了人不能贪得无厌。&十七、(湛江市2001年中考试题)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出人之迂也& 迂:&&&&&&&&&&
&&&&(2)达于汉阴& 汉阴:&&&&&&&&&&
(3)虽我之死&&& 虽:&&&&&&&&&&
&&&&(4)山之一毛&&& 毛:&&&&&&&&&
2.下列各组句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B.以君之力&&&&&&&&&
虽我之死C.其妻献疑曰&&&&&&& 其如土石何D.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3.把“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选文中,(1)最能反映移山劳动艰辛困苦的句子是哪一句?(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这个句子突出了说话人愚公的什么特点?参考答案1、(1)曲折、绕远&
(2)汉水南面&&& (3)即使&& (4)草木2、D3、& 你思想顽固,顽固得无法改变。4、(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意志坚定,不可动摇。(百折不挠,不畏艰险)&十八、(茂名市2001年中考试题)醉翁亭记(节选)& 欧阳修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其西南诸峰(&&&&&&& )&&&&&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3)醉翁之意不在酒(&&&&&
)&&& (4)故自号曰醉翁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峰回路转&&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3.选出对本段文字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A.作者寄性山水,陶醉其间。&&&&&&& B.琅琊景致独特,美不胜收。C.排遣胸中抑郁,娱情山水。&&&&&&& D.能够与民同乐,由衷欣慰。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参考答案1、(1)他的、或滁州城的&&&& (2)在&&& (3)的&&& (4)所以2、(1)树木茂盛的样子&&&& (2)山势回环&&&&& (3)像鸟张开翅膀一样3、D4、(1)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2)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十九、(肇庆市2001年中考试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only倒装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