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上来说,人类本性认识的本性是?

所谓哲学根本问题,也就是人类行为的合理性问题
就像动物和植物都要保护自己这个物种的生存繁衍一样,人类也同样需要这么做。动植物没有意识,但它们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进化出一套生存繁衍的技巧,因而它们在本能的驱使下行动,不存在行为合理性的问题。而人类就没有这样幸运,他作为有意识的生物,必须对自己的行为合理性负责。但由于这个问题很复杂,人们只能由浅入深,不断地解决所遇到的问题,直到最终面对实践中的价值体系问题。这个成长过程最集中地体现在哲学史里面,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前后相继的四个阶段,或者用库恩的话来说,就是四个哲学范式。
(一)第一级范式致力于寻找世界的本原,简称为本原论范式。
这个范式产生于人类的好奇心、研究科学的兴趣、求真的需要、爱智慧的需要,这是人类的永恒需要。即使是进入了下几级哲学范式,它依然是人生的基本需要。
这一范式出现于雅斯贝斯所说的轴心期之前,“人类知识的最初阶段一定是全部都只涉及外部世界的,因为就一切直接需求和实践利益而言,人都是依赖于他的自然环境的。”为了合理行动以维持生存,人类就必须认识外部世界,比如为了适时播种,人们就要研究天文现象与气候变化和植物生长的规律;为了避免自然灾害,人类就必须研究天地水火等自然现象的规律。刚从动物界分化出来人们,生存的自然必然性以及好奇心驱使他们弄明白这个世界的来历,力图在杂乱无章的现象背后,找到本质性的东西。在这个哲学发展的初级阶段,人们只能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一些可感知的事物,如泰利士就认为水为万物的根本,后来的赫拉克利特认为宇宙是“一团永远活生生的火”。他们把世界设想为这些基本原素的产物,万物产生于它们,又复归于它们,循环不已。这个范式扩大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增加了人类行为的合理性,但却不能解决如何把人类联合起来的问题,所以它只是推进了人类行为合理性问题的解答,而不能从根本上解答这个问题。
把这种范式应用于对人自身的认识,也就要寻找到人的本质属性。据说柏拉图把人定义为“长着两条腿的、没有羽毛的动物”,于是第欧根尼就提着一只拔光了毛的鸡,讥笑他说:“瞧,这就是柏拉图的‘人’!”这个寻找人的本质属性的过程不断深入,后来有人把人进一步定义为“会说话的动物”、“理性的动物”、“伦理的动物”、“宗教的动物”。但由于不管在体质形态上,还是在社会属性上,人与动物的差异都是无限多的,如果用人的某种属性来规定人,肯定是片面的;但如果要想用“穷举法”把人的所有属性一一描述出来,则又无法做到。因此在本原论范式的范围内来认识人,不仅不完全,而且根本就不可能。这个问题又与世界起源问题、人的起源问题难分难解地交织在一起,在找不到答案的地方,人们便用想象来填补空白,认为上帝先创造了世界,然后又创造了人。由于上帝的加入,引入了善与恶的意识,开辟了人类精神发展的新方向,哲学于是便过渡到下一级范式。
(二)第二级范式唤醒人类关于善恶的意识,引导人类追求美德,简称为善恶论范式。
这个范式产生于约束人类本能中的兽性、把人类团结起来以应对生存难题的需要。人类的威胁不仅来自外部世界,而且还来自人类自身。如果没有向上的引力来引导人性、驯服人的与生俱来的野性,人类便会堕落到动物式的存在水平上,社会就无法稳定运行,在日益加剧的内耗中自我毁灭。要避免这种结局,人类就要形成关于善恶的认识,在道德不断提升的基础上建立社会秩序。这个范式以引导人性向善为核心价值。老子、孔子、墨子等圣贤都教导人类向善去恶,不管是主张性善论的孟子还是主张性恶论的荀子,其目标都是为了引导人性向善;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则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佛陀、基督和穆罕默德等人向民众宣传他们发现的真理,其目标也同样是为了引导人类向善。
雅斯贝斯把这种对人性向善的需求萌发的时期称为轴心期,在地球的几个不同地域里,都开始有人“意识到整体的存在、自身和自身的限度。人类体验到世界的恐怖和自身的软弱。面对空无,他力求解放和拯救。”人类的社会结合本来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但由于人类自身的缺陷,反而导致矛盾对立与灾难,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这就迫使那些特别敏感的人们把追寻世界本原的目光收回来,关注自身的命运。“一切高级宗教、高级哲学,对人的行动都进过同样的切合实际的良言,都指出人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克制自己,不能为满足贪欲而企图统治宇宙;并指明克制自己的目的就在于为超越自己的某种东西而献身。”
先知们是一些发展得更充分的人,他们发现有很多不可知的因素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为了引导人性,有人便创造出上帝的形象,把民众的注意力引向那个神秘的所在,心甘情愿地委身于上帝,追求的目标是在死后进入天国;对于那些不信上帝的人,宗教家们又杜撰出因果报应、地狱轮回的惩罚来进行恫吓,以此来把人类从野蛮状态中提升出来。生活在持续动乱而又看不到什么希望的时代,人的躯体成了他最为沉重的负担,人们渴望幸福,但在现世中无法找到它,只好寄望于来生或者是天国,以寻求生命的意义,把自己从感性的、庸俗的、个别的事物中解救出来。
宗教包含了道德规范,但却不是纯粹的道德;面对仍然处于野蛮状态的人们,道德只有披上宗教的外衣,通过这种实用技术,给人身上桀骜不驯的兽性套上笼头。这种实用技术固然有用,但同时也有副作用;因为人们经常舍本逐末,把宗教形式绝对化而忽视了人自身的需要,沿着这个方向发展下去,欧洲人进入了漫长的黑暗的中世纪,禁欲主义、自我摧残,以上帝的名义颁布下来的道德反而演变为禁锢人性健康成长的祸害。它也只是推进了人类行为合理性问题的解答,没有深入到价值体系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解答这个问题。
由于对上帝的崇拜反而导致了不幸,所以它必然地受到人的健全天性的抵制,上帝的存在便受到了怀疑;与之相应的,教会为了维护上帝权威,便要努力证明上帝的存在;于是便产生了一种经院哲学,这种哲学盛极一时,后来便深入到研究“在创造世界以前,上帝在什么地方”、“上帝是否也可以具有女人的形象”、“上帝是否也可以显现为驴子或南瓜的形象”之类的问题。在这种哲学里,“一切对这一个世界关怀的知识和行为都完全被排斥掉了。凡是关怀视和听等官能的知识,对于普通现实界的宁静的考察和研究,在那里一点地位也没有。”“那唯一的真理是和人孤立绝缘的,它还没有贯彻其作用于整个精神的现实界。……只是当礼拜的时候,在一刻钟之内算享有着圣洁性;而在其余整个星期的期间都是过着最粗糙的自私自利、争权夺利和最狂热的情欲生活。”这种哲学导致了很多抽象无味的论辩,所论辩的也就是一些无穷的琐细区别,“这种理智上的野蛮作风乃是完全无理性的。看起来这就有点像给猪的颈上戴上一条金项链。”由于教会由于征服了世俗的力量,便成为神权政治,“于是世俗的东西和神圣的东西的区别便模糊了,两者妥协起来了,──但并不是采取合理的方式,就教会说来,乃是采取堕落腐化的方式。……正是这种超感官的世界在抽象理智方面和实际教会方面遭到破坏,不可避免地迫使人离开那个亵渎了至高神圣的庙宇”。
人类必须抛弃宗教的外在形式,但又必须拯救其合理内核,这是一项极其复杂而漫长的工作,于是就要付出巨大的历史代价。笛卡尔肯定思想是人的本质,确立起理性主义的原则,后来出现的以德国为主的大陆理性主义传统进一步认为“人的本质”是超自然的伦理本质,它不是每个个体所固有的,而是超个体的先验的本质,是各个个体趋向的应有目标;其目标也无非是为人们指出一个超越现世生活的目标,引导人类趋向高层次人生目标。尽管他们号称为理性主义,却仍然不敢推翻上帝的偶像,只有借助于疯子尼采的嘴巴,才喊出“上帝死了”。相比较而言,中国人对善的追求是以理性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儒家学说为民众指明高层次人生价值,把约束兽性本能的责任赋予人们自己,唤醒人心中天然就有的理性,所以就无需披上宗教外衣,这倒是一种较高级的道德。
(三)第三级范式打破了人们对于自身认识能力的自信与独断,研究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简称为思存论范式。
本原论范式寻找人的本性,没有提出人类行为合理性的问题;善恶论范式主张存在着超自然的“人的本质”,提出了人类行为合理性的问题,引导人类向善,但却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正如老子很早就已经发现的那样,“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孰知其极?”一方面,恶反而成了历史发展的动力,“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另一方面,在“善”的名义之下又产生了大量的伪善,甚至连教会也会趋向堕落,以上帝的名义作恶。这些情况促使人们深入思考,究竟什么是善恶?人类能否认识善恶?这大概就是笛卡尔关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起因。“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笛卡尔对知觉的结果持怀疑态度,对每个看似真理的东西,笛卡尔都坚持要通过思考来重新验证。他要找到那种不证自明的第一判断,即根本无法怀疑的东西,然后再根据理性,一步一步地重新建立起自认为可靠的体系来。他最后找到的是“我思故我在”,他认为这就是他的哲学的“第一原理”,是无可辩驳的真理。这样他就把哲学的兴趣从外部世界转向主体的认识过程。
笛卡尔的思考开启了哲学思考的新方向,把人们引向人类的认识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关系。后来演变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争论。把这种范式应用于对自身的认识,哲学家们把注意力由人的本性、人的本质深入到人的“存在”,冲破了自然主义决定论和伦理主义目的论的束缚,凸显了人的主体性。既然人性或人的存在只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某种特定属性,那么具体人性所呈现出来的多样性、可变性和相互之间的对立,都是人的可能性的具体实现方式,是个人选择的结果。人性也就不再受自然必然性或伦理目的性的束缚,人就完全“自由”了。
然而,这种“自由”是忽略了人们的社会实践所具有的丰富规定性的抽象“自由”,就像企图拔着自己的头发以离开地球一样的“自由”。在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中,那个“我”是一个抽象的点;而在实际上,作为出发点的“我”却是“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正因为思维是这一确定的个人的思维,所以这个思维就是他的由他的个性和他在其中生活的那些关系所决定的思维。”这些关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人从远古走来,带着私有制社会所强加给他的与生存本能结合在一起的物质生活生产方式、社会组织结构,以及与之相应的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因而是不证自明的。人们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研究没有深入到价值体系问题,但却带来了一个副作用,那就是把人们追求幸福的目标从天国转移到尘世,把那种不证自明的价值体系从上帝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把世俗生活的需要重新置于核心价值的位置,以个人利益作为人类行为合理性的标准,抛弃神的标准,转而以自身需要为标准来确定行为的合理性。
为了限制人类从动物界脱颖而出时所随身带来的非理性的情欲物欲,宗教曾经进行了艰难的努力,但却没有完成任务,反而导致了中世纪的各种悲剧,总结教训之后,人们干脆放弃这种努力。历史的钟摆又摆向了另一个方向,在经历了漫长的压抑的中世纪之后,人们又重新开始关注现世的幸福,以财富的私人占有为核心价值,对物欲情欲的追求成了国家宪法保护的核心价值。与之相应的,人们建立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召唤出巨大的生产力,彻底改变了地球的面貌。
但是,人类的感觉也会欺骗人类自己,跟着感觉走,也会掉进泥潭乃至深渊,人类所创造出来的生产力反而成了自己无法驾驭的妖怪。尼采发现“上帝死了”,那是因为有一个“货币拜物教”在实际上取代了上帝。当哲学摆脱了善恶论、进入第三级范式之后,人们的意识没有深入到价值体系层面,但却放纵了自身的情欲物欲,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于是现实生活就按照资本主义价值体系自身的逻辑向前发展去了。抽象的自由民主与以财富的私人占有为核心的价值体系结合在一起,召唤出了巨大的生产力,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麻烦与灾难。所谓的“唯物主义”给人们放纵情欲物欲提供了理论依据,它们是人的不言而喻的本能、天性,但其过度的放纵反过来又危害了人的生存。思存论范式不能指导人类合理行动,它也不打算这么做;它不关心人的实践,而是听任人类身上的动物本能来支配它。
因此笛卡尔的怀疑是不彻底的,还有更重要的制约着人类认识过程的东西没有被其理性注意到。人的认识过程只是人类整个实践过程的一个局部领域,在认识领域里所找到的“自明的第一判断”,并没有解决人类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沉溺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哲学思辨没有深入到社会价值体系问题,哲学因而就还需要进一步发展,把笛卡尔的怀疑进一步扩展开来,从认识过程深入到实践过程,在实践过程中也要找到那个不证自明的第一判断,打破价值体系的独断论,也即打破人们对私有制价值体系的迷信,建立起新的价值体系,以保证人们的认识与实践的合理性。
正像人们不能建立一座空中楼阁一样,第三级范式是向下一个范式转化过程中所必须经过的中介环节。它不能从根本上解答这个问题,只能把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危害暴露出来,为人类解决这个问题创造条件。那个原有的世界是与人相异化的世界,人类要想把它转化为一个“人化”的世界,就要把它分解之后再重新组装起来,就像是一只陶器,必须把它摔碎、研磨成粉末,然后再用水调和起来,重新塑造。人类在这个重塑世界的过程中所用的不是普通的水,而是自己在认识世界过程中绞出的“脑汁”、改造世界过程中流出的血与汗。只有让我们的“脑汁”、血与汗渗透到世界中去,人类才可以重建一个自己熟悉而又可以驾驭的世界。这是一个漫长的苦难的历程,必须经历思存关系哲学范式,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发展模式,人类才能把理性认识深入到价值体系层面,进而在实践中驾驭它,掌握历史主动权。
(四)第四级范式打破人们对自身价值体系的自信与独断,研究实践与价值体系的关系,简称为知行论范式。
在人类认识自身的过程中,已经经历了三个范式,本原论范式致力于寻找人的本性,善恶论范式强调存在着先验的人的本质,思存论范式转向人的存在,现在则要进入第四个范式,要求人类理性进一步深入认识自身,发现那个一直隐藏在无意识深处控制着人类行为的价值体系问题。这是我们现在所要建立的新范式,它对应于人类从私有制的控制下解放出来的需要、驾驭资本主义所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的需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
这是服务于共产主义运动的哲学范式,这个新范式以马克思为起点。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实践问题,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现在才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问题,形成了完整的体系。马克思发现,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因而在实际上,人们思考问题的第一判断并不是“我思故我在”,它称不上是第一判断,这个思考着的大脑不能孤立地存在,支持着这个大脑的是人的生命过程,而这个生命过程又必须扎根于社会历史过程之中。认识到这一点,马克思主义也就实现了一个飞跃,从抽象的“大脑”上升到具体的人,从置身于客观世界之外的思考进步到置身于现实世界之中的实践,从而也就超越了思维与存在之间谁是第一性的问题。马克思说:“人本身是他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基础,也是他进行其他各种生产的基础。因此,所有对人这个生产主体发生影响的情况,都会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改变人的各种职能和活动,从而也会改变人作为物质财富、商品的创造者所执行的各种职能和活动。在这个意义上,确实可以证明,所有人的关系和职能,不管它们以什么形式和在什么地方表现出来,都会影响物质生产,并对物质生产发生或多或少是决定的作用。”
针对思存论范式的抽象思辨的迷误,马克思说:“对社会主义的人看来,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产生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因为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即人对人来说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来说作为人的存在,已经成为实际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所以,关于某种异己的存在物、关于凌驾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的问题,即包含着对自然界和人的非实在性的承认的问题,实际上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
他强调人类实践的意义,他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决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现实生活的任务,而哲学未能解决这个任务,正因为哲学把这仅仅看作理论的任务。”他还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在深入到人的实践问题之后,哲学也就从思辨的云雾中下降到现实的土地上,接触到那真正重要的问题──人的行为的合理性问题,从而提出消灭异化现象的新目标,进而提出共产主义的社会发展目标。所谓异化现象,也就是人们的实践结果反过来与人们自己作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在认识到价值体系问题之后,我们便可清楚地看到,其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狭隘,这种价值体系限定了人的行为方式,使人们把个人与社会、自然割裂开来,使人们贪婪愚蠢、危害社会和自然,同时也危及自身。要消灭异化现象,就要有一个价值体系的升级转换。在马克思起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时,还没有达到这样清晰的认识,但他已经感觉到了这个问题,他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所谓“革命的实践”,不同于那些非革命的普通人的实践,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于人们的价值体系的不同。感觉到这种区别,自觉地坚持用新的价值体系改造旧世界,这是每一位真正的共产党人──比如说列宁和毛泽东──的本能;而忽略这种区别,把共产党人坚持新的价值体系的实践混同于庸人的实践,则是各种反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庸人的本能。真马列与假马列的区别,就在于内心深是否坚持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当然在刚开始时,这种区别并不清晰,必须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价值体系问题才能逐步清晰起来。
所谓知行范式,与思存范式的区别在表面上看是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范式的不同,在实质上却是所坚持与实践的价值体系的不同。思存范式同样坚持着某种价值体系,只不过是没有有意识地坚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所坚持的通常是那种低劣的价值体系、动物式的本能。知行范式突破了这种独断论,深入认识自身价值体系,把理性之光深入到这个领域,自觉认识和坚持那种高级的能够保证自己行为合理性的价值体系。
就像一粒种子要经历发芽、成长、开花和结果的发展过程一样,人类价值体系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必然的有次序的成长过程。在此过程中它经历了一系列历史发展阶段;在每一个历史阶段中,都有一个价值处于这个时代的价值体系的核心地位;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价值体系中的核心价值也各不相同,它们也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成长过程;围绕着这个价值体系的成长过程,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诸如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也经历了一系列成长过程。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这个成长过程,把它描述为阶级斗争史,或者是政治制度演变史,或者说是生产力发展史,或者说是科学技术进步史,但要想抓住其核心或本质,还是要考察价值体系的成长史。价值体系的成长过程也无非就是人的需要的展开过程,或者说是人们对自身需要的认识的不断觉醒过程,原来处于潜意识之中的价值体系问题,上升到人们的意识层面,被人们反思、审视,到了这个时候,人们也就进入了知行论范式。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西哲】求救_哲学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717,494贴子:
【西哲】求救收藏
希腊神话引发了哲学的思考,其中一个重要的命题就是? A.道德问题 B.法律问题 C.必然性问题 D.自由问题狭义的启蒙主义是指? (2.00分) A.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发现 B.经验论中对人感觉的发现 C.18世纪法国哲学的倾向 D.近代哲学的发展趋势13、以下学科亚里士多德未涉及的是? (2.00分) A.哲学 B.生物学 C.地理学 D.数学14、文艺复兴起源于哪里? (2.00分) A.意大利 B.希腊 C.罗马 D.英国15、康德认为:“什么是获得任何经验的必要先决条件”是 (2.00分) A.人的意识 B.必然性 C.复杂性 D.直觉形式16、以下哪种方式使事物可以被称之为“实体”? (2.00分) A.具体化 B.塑形,使其成为实在物 C.作为主词出现 D.作为宾词出现17、近代世界的发现与哪种技术的发展有关? (2.00分) A.炼金术 B.航海术 C.地质勘探 D.建筑科学18、柏拉图《蒂迈欧篇》的主要内容是? (2.00分) A.理想王国的样子 B.人类情感的来源 C.治理城邦需要法律制度 D.宇宙的形成19、从哲学的角度看,“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是什么? (2.00分) A.道德 B.法律 C.命运 D.自由20、卢梭通过什么方式认为自己能够解决社会的产生对人类自由平等的破坏? (2.00分) A.合理的宗教制度 B.回归原始社会生活状态 C.合理的社会契约 D.合理的资产阶级生产方式21、西方哲学智慧的源头是哪里? (2.00分) A.希腊 B.罗马 C.拜占庭 D.西欧22、四维空间的第四维是指什么? (2.00分) A.物体运动 B.物理重量 C.时间 D.人的感觉23、人在社会当中如何生存。 (2.00分) A.冒险 B.创造 C.理想 D.合作24、伊壁鸠鲁学派是以提倡什么为名? (2.00分) A.忍受痛苦的人生学 B.严苛要求自身 C.快乐的伦理学 D.追求集体纵欲25、智者在什么时候指的是“职业的教师”? (2.00分) A.公元前5世纪 B.公元前6世纪 C.公元前4世纪 D.公元前7世纪26、西方哲学史分为几个时期? (2.00分) A.3个 B.4个 C.5个 D.6个27、下面不属于霍布斯关于人的自然本性的主张的有: (2.00分) A.自我保存 B.趋利避害 C.趋乐避苦 D.舍已救人28、在近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标志是? (2.00分) A.创建了多种不同的流派 B.构建了哲学的体系 C.强硬地回击了神学 D.与近代自然科学共同发展29、联合国定“哲学日”的依据是? (2.00分) A.苏格拉底的生日 B.无任何意义 C.柏拉图的生日 D.亚里士多德的生日30、黑格尔第一部著作是什么? (2.00分) A.《精神现象学》 B.《逻辑学》 C.《哲学全书》 D.《法哲学原理纲要》判断题(40分)1、希腊悲剧的核心就是思考命运 (2.00分) 是
否2、哲学是对人类认识根据的探讨。 (2.00分) 是
否3、休谟认为从纯粹理性的角度是不可能做必然的因果推论的。 (2.00分) 是
否4、苏格拉底论证方式为助产术。 (2.00分) 是
否5、苏格拉底进行申辩时的言辞就是柏拉图《申辩篇》的前身。 (2.00分) 是
否6、亚里士多德是形而上学的奠基者和开创者。 (2.00分) 是
否7、把各法律机构分开,相互没关联,不制约。 (2.00分) 是
否8、要认识自然的“不变”的内容,也就是要认识语言中“不变”的内容。 (2.00分) 是
否9、人生是大家在主持这个社会。 (2.00分) 是
否10、斯宾诺莎认为形成实体的概念要借助于他物的概念。 (2.00分) 是
否11、苏格拉底的每一次对话都是在训练形象思维。 (2.00分) 是
否12、卢梭认为人生而不自由,所以写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一书。 (2.00分) 是
否13、黑格尔对“形而上学”的批评是针对近代的形而上学概念而言的。 (2.00分) 是
否14、“质料因”是亚里士多德观点中构成事物持续存在的条件。 (2.00分) 是
否15、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无知,在与别人对话时采取一种低姿势的态度。 (2.00分) 是
否16、人能够无限延长人生的长度。 (2.00分) 是
否17、唯名论一直是经院哲学的正统。 (2.00分) 是
否18、《社会契约论》是洛克的代表作之一。 (2.00分) 是
否19、伏尔泰是法国启蒙之父。 (2.00分) 是
否20、苏格拉底留下了一些哲学著作。 (2.00分) 是
中西文化比较选择题(60分)1、某些人所主张的“全盘西化”不符合中西比较文化的哪个规律? (2.00分) A.权欲原动力律 B.万物五向选择律 C.阴阳两极对立转化律 D.审美递增减律2、村山节和浅井降《东西方文明深思录》中认为,世界文明多长时间会发生一次转折? (2.00分) A.100年 B.400年 C.800年 D.1600年3、中国文字的特点是: (2.00分) A.完全符号化 B.平面流线型结构 C.象形综合型结构 D.含义和形状脱节4、在同一时代同等条件下,哪类语言文化更容易表达自然现象? (2.00分) A.日本文字 B.印度文字 C.英语文字 D.中国汉字5、超过人类正常生活需要的技术发展通常与德行的发展成: (2.00分) A.正比关系 B.反比关系 C.平行关系 D.无关6、根据索绪尔普通语言学的看法,一个文字的概念(或者“观念”)是这个文字符号的哪一方面? (2.00分) A.符号 B.符号形式 C.能指 D.所指7、东西方文化的关系不是: (2.00分) A.阴阳循环 B.彼此割裂 C.互进互退 D.相互作用8、下列哪种历法与天文地理现象结合密切? (2.00分) A.公元纪年 B.中国阳历 C.中国阴历 D.北京时间9、中国哲学()占上风,西方哲学()占上风。 (2.00分) A.一元论二元论 B.一元论多元论 C.多元论二元论 D.多元论一元论10、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权力斗争主要集中在权力的: (2.00分) A.天赋和人赋 B.瓜分与分享 C.集中和分散 D.下放和收合11、下列哪一项是中原文化取向: (2.00分) A.帮派主义 B.个人主义 C.社会主义 D.家族主义12、内陆贸易和经济的发展较易形成下列哪种文化? (2.00分) A.工业文化 B.游牧文化 C.农业文化 D.商业文化13、中国古代发生冤案的根本原因最接近下面哪一个选项? (2.00分) A.封建制度的必然结果 B.侦查手段的落后 C.诉讼程序的不成熟 D.法律硬性规定的不通行14、下列作品不属于我国语言学者段玉裁的是? (2.00分) A.《诗经小学》 B.《汲古阁说文订》 C.《说文解字注》 D.《屈原赋注》15、牟中山认为,儒家学说是()之学,道家学说是()之学,佛家学说是()之学。 (2.00分) A.玄理空理性理 B.空理玄理性理 C.性理玄理空理 D.性理空理玄理16、我们常使用的“唯心主义”一词其在西方的词根是哪一个选项? (2.00分) A.method B.mind C.thinks D.idea17、在希腊语中,“民主”一词的实质含义是什么? (2.00分) A.优待少数 B.善待君主 C.多数决定少数 D.允许少数人发言18、从行政管理的角度来看,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已经拥有高度的中央集权,已经进入现代社会了。 (2.00分)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19、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关于文明贡献的标准是什么? (2.00分) A.有多长时间的历史 B.对人类生命健康产生多少影响 C.对艺术思想产生多少影响 D.技术发展有多大贡献20、根据汉语音义阴阳同构规律,下列哪一类语音不能与阳性字搭配? (2.00分) A./ang/ B./ong/ C./an/ D./ou/21、在中国,商贸文明最早可能出现在哪里? (2.00分) A.中原地产 B.闽南地区 C.关外地区 D.江南地区22、“跟中国人的文化行为,文化规范相比,我们西方人还是野兽。”这句话是谁说的: (2.00分) A.卢梭 B.伏尔泰 C.雨果 D.巴尔扎克23、下列哪一步骤是学习语言文化的基础? (2.00分) A.了解风俗 B.了解潜台词 C.创新思维 D.记背24、哪一位不是西方哲学和科学同源的代表人物: (2.00分) A.柏拉图 B.笛卡尔 C.苏克拉底 D.亚里士多德25、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主要有三大主要因素,其中不包括? (2.00分) A.地形 B.气候 C.污染 D.资源26、中国哪一维度地区是环境敏感地带? (2.00分) A.北纬10°至20° B.北纬20°至30° C.北纬30°至40° D.北纬40°至50°27、下列文字属于“德鸿切”的是? (2.00分) A.盒 B.桐 C.冬 D.道28、中西文化的互相转化往往是在哪一层面进行的? (2.00分) A.物质层面 B.经济层面 C.政治层面 D.概念层面29、“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这句话出自哪部中华经典? (2.00分) A.《大学》 B.《中庸》 C.《周易》 D.《礼记》30、中国古代的权利监督机制不包括: (2.00分) A.谏官 B.拾遗 C.御史 D.史官判断题(40分)1、“门虽设而常关”反应的中国人与西方人对待屏障的看法是一致的。 (2.00分) 是
否2、中国强调孝道,以孝治天下。 (2.00分) 是
否3、西方社会1300年来,是知识分子精英官僚社会。
(2.00分) 是
否4、按照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来看,人类文明最发达时人口最多。 (2.00分) 是
否5、中国的民主代表是党派首脑。 (2.00分) 是
否6、哲学一般被看为“理之理”,而不是“学之学”。 (2.00分) 是
否7、相比较来看,中国文化中的“道”就是西方文化中的法律概念。 (2.00分) 是
否8、当冰期结束,气候变暖,随之而来的是人类的活动增加,文化发展迅速。 (2.00分) 是
否9、中原文明的辉煌,很关键的一点是土地资源为其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2.00分) 是
否10、文体的变化是符合社会成员使用的需要的。 (2.00分) 是
否11、阮元的《畴人传》为中国古代的280多位科技工作者和数学家作传。 (2.00分) 是
否12、一个人在读中国的古诗的时候,脑子中很快地出现了对应的画面,说明这个人的呈象能力很强。
(2.00分) 是
否13、“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科举制度下特殊的社会价值取向。 (2.00分) 是
否14、西方哲学家洛克认同“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这句话。 (2.00分) 是
否15、从审美上来看,“一见钟情”是不需要审美积淀的。 (2.00分) 是
否16、从中国文化发展与中国历史气候来看,气候与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2.00分) 是
否17、辜正坤认为,技术发展过强,可能会成为有害的文明现象。 (2.00分) 是
否18、地理地形会造成文化差异。 (2.00分) 是
否19、圣人政治,强调用贤是中国政治理念的核心。 (2.00分) 是
否20、“寡人”、“在下”等谦词说明在德行文化上,进行自我克制。 (2.00分) 是
1楼 19:52&|
太多懒得看了。。。
2楼 20:28&|来自
只会做哲学的,打星表示不确定楼主自己考虑,唯一的要求是有错勿罪C*CDADCBDDCACDCB**B*DDAAY*N*YYYYNN*Y*NNNNYYNNNYN
收起回复3楼 21:08&|
登录百度帐号我的游戏推荐游戏
后查看最近玩过的游戏
内&&容:使用签名档&&
想了解更多关于 ”哲学“的信息,请&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类的本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