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锦松三个字权志龙韩文怎么写写

◇基础运◇
〖人格与地格三四搭配〗虽有灾害之虑,但能安定而有所发展。
◇成功运◇
〖人格与天格三二搭配〗易有不平不满之状,但以本人德量可无大碍,易患肠胃疾病。
◇其他暗示◇
您可能需要的相关查询:
新近查询测算的姓名:漢學研究通訊電子報
本期閱覽次數:58230,訂閱總人數:11373&&人
新史學.第20卷第4期──道?術?信仰專號
清華學報.第39卷第4期
臺灣人類學刊.第7卷第2期──身體修煉與文化學習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0本第4分
國史館館刊?第22期
中外文學.第38卷第4期
普門學報.第55期
中華科技史學會學刊?第13期
漢語基督教學術評論.第8期
高市文獻.第22卷第4期
中國史研究.第63輯
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Vol.54
尋根.第6期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2期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第31卷第6期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語言暨語言學).Vol.10.No.4
敦煌研究.第5期
臺灣史研究.第16卷第3期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5期
東亞100冊——臺灣、香港、中國大陸
東亞100冊——日本、韓國
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論文集
臺灣歷史圖說(增訂本)
莫斯科中山大學和中國革命?回憶錄(俄文版)
陳誠先生從政史料選輯——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會議紀錄 (三)
臺灣總督田健治郎日記(下)
高雄市客家史
Polygamy and Sublime Passion: Sexuality in China on the Verge of Modernity
Heroes of China’s Great Leap Forward
Cries of Joy, Songs of Sorrow: Chinese Pop Music and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s
&新史學.第20卷第4期──道?術?信仰專號
2009年12月
臺北:《新史學》雜誌社編輯委員會
目次:【論著】體驗「小道」──宋代士人生活中的術士與術數(廖咸惠)吾道──三教背景下的金代儒學(邱軼皓)亦神亦祖──廣東雷州所見正統化下的禮儀重疊(賀喜)【新史學講座】上下泰山──中國民間信仰政治中的碧霞元君(約公元1500年至1949年)(Kenneth Pomeranz彭慕蘭)【書評】評Timothy Brook, Vermeer’s Hat: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and the Dawn of the Global World(蔣竹山)
&清華學報.第39卷第4期
連金發(主編)
2009年12月
新竹:國立清華大學
目次:【論文】論所謂中國古代的自然主義──評李約瑟的觀點(馮耀明)異象與常象:明萬曆年間西方彗星見解對士人的衝激(徐光台)漢語動詞與形容詞重疊式之量性對比分析(李菁菁)土地崇拜與豐產儀典的性質與演變──以先秦及禮書為論述核心(林素娟)李之藻家世生平補正(鄭誠)
&臺灣人類學刊.第7卷第2期──身體修煉與文化學習
桑高仁(主編)
2009年12月
臺北:臺灣人類學刊編輯委員會、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
目次:【研究論文】導論:身體修練與文化學習(余舜德)「動態體現」:舞動中?化人以成文(趙綺芳)身體修練與文化學習:以學茶為例(余舜德)田野裡的聽(簡美玲)《老子》文本中的修身與無名(丁亮)沙漠與桃花源:從《聖安東尼傳》與〈桃花源詩并記〉之並置閱讀談基督宗教苦修者之修行實踐(蔡怡佳)【書評】Hung Cam Thai: For Better or For Worse: Vietnamese international Marriages in the New Global Economy(馮涵棣)劉璧榛:認同、性別與聚落:噶瑪蘭人變遷中的儀式研究(潘英海)Krista E. Van Vleet: Performing Kinship: Narratives, Gender, and the Intimacies of Power in the Andes(鄭瑋寧)Aihwa Ong: Neoliberalism as Exception: Mutations in Citizenship and Sovereignty(蔣其蓁)C. Patterson Giersch: Asian Borderlands: The Transformation of Qing China’s Yunnan Frontier(陳玫妏)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0本第4分
2009年12月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目次:天師道旨教齋考(下篇)(呂鵬志)保暖、炫耀與權勢——明代珍貴毛皮的文化史(邱仲麟)乾隆皇帝修建熱河藏傳佛寺的經濟意義(賴惠敏)洪頤煊年譜(陳鴻森)本刊第七十一至八十本著者姓名索引Author Index to the Articles of the Bulletin, vols. 71-80本刊第七十一至八十本目錄
&國史館館刊?第22期
2009年12月
清末民初剪辮風潮及其所反映的社會心態(張世瑛)民初稽勳局與稽勳留學生的派遣()(賴淑卿)抗戰期間胡宗南軍系的組建與發展(劉緯道)1949年宋子文對中華民國政府退守的謀畫(吳淑鳳)
&中外文學.第38卷第4期
蔡秀枝(總編輯)
2009年12月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目次:神的屍骸──論駱以軍的傷害美學(黃錦樹)《西夏旅館》的運動─語言與時間─語言:駱以軍游牧書寫論(楊凱麟)當他被牠看著的時候,他是誰?在德希達那兒的貓(梁孫傑)兩個歸島書寫:夏曼?藍波安〈蘭嶼〉與崎山多美〈西表島〉(朱惠足)流行∕形天后瑪丹娜:全球化下的瑪丹娜身體再造(廖勇超)後現代、歷史電影與真實性:重探侯孝賢的《好男好女》(謝世宗)
&普門學報.第55期
法堂書記室編輯小組(主編)
臺北:普門學報社
目次:宋代僧侶對於栽茶之貢獻(方豪)雲岡石窟造像中一些題材的考釋(閻文儒)如何閱讀漢文佛經(金克木)敦煌寫本〈海中有神龜〉跋(周一良)論〈浮屠與佛〉(周法高)唐宋時代中韓佛教文化之交流(嚴耕望)論玄奘留學印度與有關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些問題(石峻)禪宗的特點和地位(任繼愈)開元三大士──善無畏、金剛智和不空(童瑋)房山石經遼金兩代刻經概述(黃炳章)北魏馮熙與敦煌寫經──魏太和寫〈雜阿毗曇心經跋〉(饒宗頤)佛教對於中國音韻學的影響(張克強)敦煌所出唐變文彙錄(周紹良)中國佛教建築簡史(黃寶瑜)喬達摩佛陀之凡聖問題(巴宙)臺灣的第一座寺院──竹溪寺(盧嘉興)談「變文」(關德棟)涼州石窟遺蹟與「涼州模式」(宿白)台灣古佛考(黃典權)「俗講」開始時代的再探索(冉雲華)僧祐律師與南朝石窟(金維諾)信仰與審美──石窟藝術研究隨筆之ㄧ(史葦湘)儒佛教義的生活領導(朱維煥)看了敦煌古抄《佛說觀經》以後(陳祚龍)久松真一的禪與茶(傅偉勳)《理門論》論式中的歸納成份(巫壽康)
&中華科技史學會學刊?第13期
張之傑、曾慧雪(主編)
2009年12月
臺北:中華科技史學會
目次:【學術論文】韓國數學家南秉吉對「角」的概念與「相似形」的理解(英家銘)祁天錫對中國生物學事業的貢獻(李 昂、羅桂環)比較古代中國與馬雅的曆法(張 廷)傳世麒麟圖考察初稿(張之傑)鷹背狗考(楊龢之)鄭樵《通志略》中所顯示的撰寫特色與科學方法之探索(葉鴻灑)【一般論述】中國古代潮論的千年爭鳴(宋正海)宦官閹割的「半套」與「全套」(楊龢之)光復前後的台灣造紙工業(陳大川)介紹保其壽和他的〈增補算法渾圓圖〉(徐 統)【其他】王恭廠大爆炸座談會龍頭和天鼓--記先父所述兩則舊事(張之傑)
&漢語基督教學術評論.第8期
曾慶豹(主編)
2009年12月
目次:【一般論文】祈求與順服:卡爾?巴特對禱告的詮釋(Eva Harasta)湯普森、反律法主義與威廉?布雷克的神學(Roland Boer)本體論論証:根據魯一士的觀念論重構(Leonard P. Wessell)從中國神學到漢語神學:典範的轉移(曾慶豹)依「天」立義:許三禮的敬天思想再探(劉耘華)皇帝的孝道:法籍耶穌會士韓國英譯介《御定孝經衍義》初探(潘鳳娟)體系性詮釋學之存有學向度初探:西方傳統哲學基本問題之轉向(陸敬忠)【評論】評班森,《虔誠的尼采》(David L. O’Hara)評赫舍爾,《亞利安耶穌:納粹德國時代的基督教神學家與聖經》(Kurt Anders Richardson)評張西平,《歐洲早期漢學史:中西文化交流與西方漢學的興起》(劉耘華)【學術動態】「祈克果神學研討會」(李麗娟)「世俗化世界中的宗教與政治」國際學術會議(張雙利)【年度索引】2008年度索引
&高市文獻.第22卷第4期
2009年12月
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目次:【產業論著】全球在地化的魅力與高雄市文創產業的發展(吳連賞)【地名探源】高雄地區地名探源(一)(簡炯仁)探索左營新庄子「十八埒」舊地名起源(廖德宗)【人物傳略】日治時期高雄街及高雄市之政界人物(下)(莊忠山)【田野調查】從「硫磺水」到愛河──內惟龍目井嶼硫磺泉探秘(郭吉清)【古詩新賞】簡錦松傳統詩作新賞──以《錦松詩稿》為例(黃福鎮)【大事記】大事記(98年7~9月)(陳鳳貞 輯)
&中國史研究.第63輯
2009年12月
大韓民國:中國史學會
目次:唐代竊盜罪의類型괴量刑(林玖澈、崔德卿)清中期福建西北山間地域의棚民괴老官齋教事件(宋堯厚)氣候,바디,漁業紛爭--年間朝?清漁業紛爭의展開(金文基)清季華洋幕僚的合作與互動--以馬士、馬相伯與馬建忠在李鴻章幕府的關係為例(布琮任)清末東三省長白府設置의國境認識의變化(洪成和)간도협약의 역사적 쟁점괴 일본의 책임(박선영)民國時期中國人의滿州移住의歸鄉(尹輝鐸)詞義與文化之間--中國「藝術」同「美」、「美術」的離與合(柳素平)【研究動向論文】近百年來中國歷代鹽業改革研究述評(吳海波)【說林】中國南京國民政府中央銀行貨幣發行制度史論--以政府主導下的制度生成過程為視角(李永偉)【書評】對民國初期中國政治理想與現實的深刻剖析--評胡春惠教授撰寫的《民初的地方主義與聯省自治》侯杰、姜海龍【彙報】
&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Vol.54
李致洙(발행인)
2009年12月
대구굉역시:嶺南中國語文學會
Contents: In honour of Professor Jeong Dong-Gook’s RetirementCongratulatory Preface(Heo, Seong-Do)The Brief Personal Record〈Essays〉 A Deconstructive Approach to the Kingship Myth in Ancient China(Jaesuh Jung)The Posthumous Title and Polysemy of Word in Ancient China(Lee, Kang-Jae) A Study on Holy King and Wise Retainer’s Meeting in〈九歌〉-in the Case of〈湘夫人〉(Ryou Myoung-Hee) A Study on the Ci-Fu Thoughts of Xie-Ling-Yun(Yang Seoung Duk) A Study on The Six-Dynasy-Buddism and literary criticism in China since 21st century(Gao wenqiang)A study on the folk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s of《Tai Ping Guang Ji》text and the folktales about predicting the future(Park Mi Ae)The evaluation of the superiority dispute over Su-shi Huangtingjian(蘇黃)(Yao dayong)The Structure of Liu-yong’s Lyrics and The Lyric Format Theory(Park, Hong jun)The Changes of Literary Environment and the Differentiation of Literary Writing in Mongol-Yuan Period(Lee Jeong-jae)The Female Subjectivity Wang Shenghua in the Play Zhang Xie Zhangyuan: with Comparison between Wang Shenghua, Miss Niu in Pipa Ji and Du Liniang in Mudan ting(Kim Youngsuk)The textbook of Legal Medicine《Xiyuanjilu》and The Gong’an theme novel(Park, Myung jin)A study of“Shi(勢)in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 the Western Gestalt Aesthetics Theory(Lee, Jongmu)A Study on the Ci Criticism of Yangxiancipai(Seokhyoung Lee)Beijing, as the space of culture during the Sino-Japanese War-Mainly focused on Zhouzuoren(周作人)(Kim, Meejeong)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Korean-Chinese from the aesthetics of Novel-Focused on Eun Hee-Gyeong’s《The Minor Leagues》(Choi Eun-Jeong)On Conceptua1isation of ‘Anger’ in Korean into Chinese trans1ation Literary text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LEE SUN HEE)Insearch of Latters That From the Source of Phonetic Element甬(Jin Kwang Ho)A look at Chosun words in Yangxiong’s《Fangyan》(Lee Yeonju)A Study on the Chinese Voiced sound and Entering tone ref1ected in Fanyilaoqida(Shin, Yong Kwon)Passive sentences on the text of《Laoqida》《Piaotongshi》(Kim, Eojin)A Study on Conversion in English and ‘Jianlei’ in Chinese(Park Gi-hyun)The study on constraints of sequences between ‘V+O+一下’ and ‘V+一下+ O’(Kim Youngmin)A Study on the Structure of “V Zai” and It’s Spelling(Kim Jongchan)Chinese Tone 3 Sandhi in Prosodic level(Lee Mi-Kyoung)〈Miscellanies〉 Books Received and ExchangedBulletinRules on the Publication of the JournalRules on the Research Ethics of the SocietyRules on ContributionPoints on the Writing of the ManuscriptEditor’s Note
&尋根.第6期
耿相新(主編)
2009年12月
鄭州:尋根雜誌社
目次:【尋根寄語】加強譜牒研究 弘揚歷史文化(王鶴鳴)【特別關注】﹝「非遺」研究﹞去偽求真,去粗取精——「非遺」保護熱潮中的困惑與思考(劉守華)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本保護——以靖江寶卷為例(孔慶茂)以廣東涼茶為例看「非遺」的生產性保護(葉春生)【百家縱橫】從「燭影斧聲」談趙匡胤之死(任崇岳)「許昌人」離現代人有多遠?(李占揚)【東西風】來華傳教士的第一部章回小說:《儒交信》(張西平)【民間習俗】送「寒衣」風俗(劉全波)臘八粥及其起源(尹榮方)【尋根掃描】回眸喇叭褲(蘇全有)白馬:天人交流的使者(崔建華)清代成都滿族旗人生活(陳瑋)【藝文雜談】鄭虔生平考略(任軍偉)中國仕女畫尋蹤(劉雨眠)【牖外漢風】日本「國字」從根兒說(王曉平)【田野調查】封丘民間婚禮中的搶婚遺風(張艷)寧縣宇村廟會(張有學)【尋根發現】《香山大悲菩薩傳》碑文發現記(余丁)巴塘天葬台及玉樹藏族的天葬文化(林青)【尋根情結】魯迅與紹興歷代先賢(宋志堅)川江號子(陳鑫明)【姓氏談】閩台孫姓(鄭金洪)【譜牒研究】中國家譜體例概說(六)(王鶴鳴)【家族史】明清及民國安徽張氏宗譜版本簡介(張殿兵)【移民尋蹤】廣西陽朔容氏始遷祖正源(容中逵)【鄉土影像】古城天水的音樂圖景(葉梓)【文化遺產】漫話蕪湖鐵畫(胡毓驊)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2期
周惠民(主編)
2009年11月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目次:明代「三堂體制」的構建與解體:以鎮守內官為中心(胡丹)以李材案看晚明清議的形成及其與講學之關係(劉勇)1920年代上半期長江上游美國海軍護航行動爭議(應俊豪)變調的國民政府:汪、日對新政權正統性的折衝(蕭李居)中共建政後周恩來與鄧小平關係之研究()(鍾延麟)中國國民黨宣傳決策核心與媒體的互動()(任育德)中華民國與加拿大斷交前後政府的處置()(王文隆)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第31卷第6期
何龍群(主編)
2009年11月
南寧:廣西民族大學
目次:【封面學者】封面學者:魯比?沃森(華如璧)博士(劉雪芹)【性別平等】婦女的權利和香港原住民權之爭:挑戰「殖民地」理念(魯比?沃森(華如璧))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與都市獨生女的賦權(馮文(Vanessa L.Fong)著,余華譯)性解放理論與中國當代老年婦女(L.shea(邵鏡虹))「男性偏見」與發展實踐中的性別問題(潘天舒)「後父權制時代」的中國──城市家庭內部權力關係變遷與社會(沈奕斐)「坐月子」的性別文化研究(章梅芳、劉兵、盧衛紅)【人類學】滇池的龍:通過「概念物」理解歷史想象的民族志嘗試(周雷)家與中國社會文化結構研究的經驗主位──以《永遠的家》為例(譚同學)救助管理工作的問題與對策:基於浙江經驗的反思(劉志軍、周博)企業介紹言語行為的文化內涵研究(劉杰英)鄉土教材:收藏、研究與開發──人類學者訪談之五十三(騰星、班紅娟)珍視鄉土知識
傳承民族文化──「中國鄉土知識傳承與校本課程開發研討會」綜述(海路、巴戰龍、李紅婷)全球視野下的中國與東南亞文化研究──廣西民族大學第16屆民族學與人類學專題會議綜述(雷韵)【民族學】上甲族群彩棉文化探析(王柏中、劉萍、肖可意)提高文化含量:競技武術未來新趨勢(楊明、黃河、朱斌)【泛北部灣研究】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沿海工業的發展現狀與思考(高陽、羅賢新、顧跃、王瓊)以產業集群推進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經濟區的協調發展(李衛東)【歷史學】清代玉米和番薯在廣西傳播問題新探(鄭維寬)20世紀50年代知識份子的社會心理變遷(崔曉麟、譚文邦)【法學】效率:行政程序法之價值理念亦或基本原則(謝尚果、戴聲長)律師職業價值核心精神建構新探(黃朝成)【管理學】現代大學二級學院管理體制創新思考(李珍剛)新時期高校外事管理工作改革探析(榮毅鍾)公民公責及其社會培育路徑(王宏)杜威參與理論與美國公共新聞運動(周素珍)【經濟學】農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演變與收斂──基於省縣數據的實證研究(黃素心、王春雷)消費者創新性問題研究評述(黃勁松)燃料乙醇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新思路(林琳)【語言學】隆安壯語pai的語法功能分析(黃平文)論漢壯語k-,k‘-與r-的對應(蒙元耀)誤譯現象的認知解讀(汪慶華)從認知角度看對外宣傳英譯的中式思維特徵──兼論應用翻譯技術理論範疇化表徵與客觀理據性(曾利沙)【教育學】論張伯行書院教育思想及其影響(王勝軍、唐亞陽、吳增禮)廣西教師教育基地建設與發展的基本理路(李梟鷹、劉前程)大學英語聽力教學改革與定位(麥紅宇)【總目錄】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09年總目錄(潘金梅)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語言暨語言學).Vol.10.No.4
Chih-Chen Jane Tang(Editor in Chief)
Taipei: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Academia Sinica
Contents:PrefaceArticlesOn PF-LF Mismatch in the Japanese Light Verb Construction(Toru Ishii石井透)On the Separation and Relatedness of Classifiers, Number, and Individuation in Niuean(Diane Massam)Limiting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Variation and Change: The Final-over-Final Constraint(Theresa Biberauer, Glenda Newton, and Michelle Sheehan)The Focus Marker Si 是and Lexicalization of Si Mih 是乜into What Wh-word in Earlier Southern Min Texts(Chinfa Lien連金發)The yu-dative Construction“V+yu+IO” in Archaic Chinese: A Cognitive Typological Perspective(Chiew-Pheng Phua潘秋平)Case Syncretism in Puyuma(Stacy Fang-ching Teng鄧芳青)Contents of Volume 10(2009)
&敦煌研究.第5期
樊錦詩(主編)
2009年10月
甘肅:敦煌研究編輯部
目次:【石窟考古與藝術】國圖B.D.09092觀經變榜題底稿校考(王惠民)敦煌石窟八大菩薩曼荼羅圖像解說(下)(劉永增)榆林窟第25窟八大菩薩曼荼羅圖像補遺(沙武田)敦煌壁畫中的杖具──笞杖、球杖考(胡同慶)敦煌石窟的中心佛壇窟(張景峰)莫高窟早期建築圖象的記號解讀(王潔)敦煌書法與饒宗頤的書風(侯軍)甘肅省合水縣幾處晚期石窟調查簡報(臧全紅、董廣強)論克孜爾石窟中的帝釋天(任平山)於闐地神圖像流變相關問題再探(梁濤、彭傑、再帕爾?阿不都瓦依提)從藏漢交流的風格形態看飛來峰元代造像與西夏藝術的關係(賴天兵)【敦煌文獻】西藏發現的《喇蚌經》為敦煌寫經(馬德)翟使軍考(陳菊霞)《敦煌契約文書輯校》校讀劄記(李倩)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藏古藏文經卷考錄(張延清、李曉紅)【敦煌史地】祁連、焉支山在新疆辨疑(上)(戴春陽)絲綢之路上的胡戰──雙陸之考析(路志峻、張有)吐蕃大論瓊布?邦賽色則考述(紮西當知)對敦煌農業雇工契中雇傭關係的研究(乜小紅)簡訊、書訊英文摘要
&臺灣史研究.第16卷第3期
許雪姬(主編)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目次:【研究論著】贌社制度之演變及其影響,(吳聰敏)「文明之音」的變奏:明治晚期到昭和初期臺灣的近代化音樂論述(連憲升)臺北帝國大學與京城帝國大學史學科之比較()(葉碧苓)重層土著化下的歷史意識:日治後期黃得時與島田謹二的文學史論述之初步比較分析(吳叡人)【書評】臺灣佛教史研究及其當代性:兼評Charles Jones “Buddhism in Taiwan: Religion and the State,” 與江燦騰《臺灣佛教史》(張珣)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5期
曹書傑(主編)
長春:《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編輯部
目次:【文獻研究】朝鮮古典漢文小說《姜虜傳》考釋(崔雄權、褚大慶)《玉臺新詠》編纂體例二題(胡大雷)文中子《禮論》考(李小成)《周禮》中所記交通禮儀研究(王海娜)《四印齋所刻詞》的詞學文獻價值(巨傳友)莫友芝《韻學源流》重校舉要(饒文誼、梁光華)古籍文章節選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李軼)【文獻史論】「四庫館」與明清四書學轉型(周國林、涂耀威)論劉向、劉歆和《漢書》之關係(〔香港〕汪春泓)劉向校書動機發微(〔澳門〕鄧駿捷)【文獻辨偽】蘇轍佚詩辨偽(胡建升、楊茜)黃庭堅補遺詩數種誤錄辨正(何澤棠)【人物研究】《全宋詞》趙善括小傳輯補(鍾振振)「桓夫人善書」考(張金梁)【文學與文化】《飲馬長城窟行.青青河邊草》「蔡邕作」獻疑(郭鐵娜、張世超)蔡邕解讀《禮記.月令》的新變(高長山、駱洋)崔駰、班固賦、頌作年獻疑(孫寶)【博士論壇】中國古代勸學文發展簡論(宋祥)「乃立樂府」新解(成祖明)《震川先生集》的清人評點述評(楊峰)范寧《博物志佚文》補正(王媛)
& 東亞100冊——臺灣、香港、中國大陸
日在韓國全北全州市舉行「東亞出版人會議」選出足以代表東亞文化的一百冊經典,並將在2010年四月開始翻譯成中文(包含繁簡體)、日文和韓文。出版人會議從2005年9月在東京召開第一次會議以來,先後在杭州、首爾、香港、台灣新竹召開會議,相互討論主題、選書的範圍和版權的合作,歷時四年之久,許多重要的文化經典,都可以透過這次的出版來一窺堂奧。「東亞一百冊」以二十世紀以後文學作品之外的人文學術書籍為主要選擇範圍,並非漠視前代作品,而是二十世紀的劇烈變化導致東亞各國都面對了分裂與鄉愁、反省與重構的過程,選擇二十世紀的重要經典,更賦予更象徵著繼往開來的重要里程碑,傳承給下一世紀的「現代古典」。台灣 TAIWAN政道與治道            牟宗三 1961中國交化的展望          殷海光 1966中國藝術精神           徐復觀 1966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     葉榮鐘 1971中國人的性格:科際綜合性的討論  李亦園、楊國樞 1972說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       唐君毅 1974歷史與思想            余英時 1976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      方東美 1981中國青銅時代           張光直 1983思想與人物            林毓生 1983萬曆十五年            黃仁宇 1985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        張
灝 1989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        杜維明 1996台灣歷史圖說           周婉窈 1997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    
王德威 2002香港 HONG KONG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錢
穆 1952自由與人權            張佛泉 1955香港與中西文化之交流       羅香林 1961黃土與中國農業的起源       何炳棣 1969中國現代小說史          夏志清 1979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沈從文 1981中國文明起源新探         蘇秉琦 1997中國 CHINA詩論               朱光潛 1942中國建築史            梁思成 1945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        瞿同祖 1947中國哲學簡史           馮友蘭 1948中國文化要義           梁漱溟 1949原儒               熊十力 1956漢語史稿             王力 1956魏晉玄學論稿           湯用彤 1957中國史綱要            翦伯贊主編 1979美的歷程             李澤厚 1981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        蘇淵雷 1988簡明中國歷史地圖集        譚其驤 1991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陳旭麓 1992走出疑古時代           李學勤 1997村落視野中的文化與權力:     王銘銘 1997閩台三村五論
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        趙園 1999寒柳堂集             陳寅恪 2001談藝論              錢鍾書 1984鄉土中國             費孝通 1947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        汪暉 2004禮儀中的美術           巫鴻 2005兵以詐立:我讀《孫子》      李零 2006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       胡繩 1981中國文學史新著          章培恒、駱玉明 2007中國政治經濟史論 ()
胡鞍鋼 2008東亞儒學九論           陳來 2009
& 東亞100冊——日本、韓國
日本 JAPAN南北朝的動亂           佐藤進一 1965講義錄(第六冊、第七冊)     丸山真男 共同幻想論            吉本隆明 1968苦海淨土             石牟禮道子 1969日本的古代國家          石母田正 1971都市政策之思考          松下圭一 1971世界的共同主觀性存在結構     廣松涉 1972汽車的社會性費用         宇弘文 1974文化與兩義性           山口昌男 1975影的現象學            河合隼雄 1976狩獵和游牧的世界         梅棹忠夫 1976無緣·公界·樂            網野善彥 1978古典的影子            西鄉信綱 1980萬葉集撥書            佐竹昭廣 1980戰時日本精神史          鶴見俊輔 1982精神史考察            藤田省三 1982都市空間中的文學         前田愛 1982分裂症與人類           中井久夫 1982意識和本質—追求精神層面的東洋  井筒俊彥 1983字統               白川靜 1984全體觀視野與史學家們       二宮宏之 1986天皇的肖像            多木浩二 1988自然的慈悲            伊谷純一郎 1990在天皇逝去的國度         Norma Field 1994細微事物的諸形態—精神史備忘錄  市村弘正 1994精神史              林達夫 2000韓國 KOREA白凡逸志             金九 1947具有意義的韓國歷史        咸錫憲 1965韓國醫學歷史           金斗鐘 1966韓國科學史            全相運 1976韓國音樂史            張師勛 1976韓國近代文藝批評史研究      金允植 1976韓國數學史            金容雲、金容局 1977知訥的禪思想           吉熙星 1984韓國儒學思想論          尹絲淳 1986韓國社會史研究          李泰G 1986加利利的耶穌:耶穌的民眾運動   安炳茂 1990韓國戰爭的爆發及起源       朴明林 1996韓國的勞動運動與國家       崔章集 1997風流徒與韓國的宗教思想      柳東植 1997動搖的分斷體制          白樂晴 1998韓國史新論            李基白 1999解讀老畫的樂趣          吳柱錫 1999與時間競爭:東亞近現代史論    閔斗基 2000戰爭與社會            金東樁 2000韓國文學史的邏輯與體系      林熒澤 2002韓國美術歷史           金元龍、安輝濬 2003運化與近代            朴熙秉 2003韓國人的神話           金烈圭 2005韓國文學通史(全6卷)       趙東一 2005肉眼與精神:韓國現代美術理論   金福榮 2006風景與心             金禹昌 2006
&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論文集
張炎憲、陳美蓉/編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轉型正義是指「一個國家由威權或極權政體轉型為民主政體後,對過去各種違反公義情事的追究與矯正。」台灣自1990 年代邁向民主化之後,過去中國國民黨政府迫害人權、逮捕槍決反對人士的政治案件開始受到重視。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政治案的平反就是其重要指標。突破白色恐怖的禁忌才能使台灣民主化邁入坦途;正視往日國民黨政權迫害人權、違反正義的事實,才能撫慰受創的心裡,讓社會大眾共同體認這段悲痛的歷史,而珍惜現今的民主成果。有鑑於此,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與台灣歷史學會聯合出版《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論文集》,除追究歷史真相與責任之外,更有結合民間力量再次推動轉型正義的深意。  本論文集共分成兩部分:白色恐怖的歷史背景和政治案件研究。歷史背景在探討當年威權體制和特務統治的本質;案件則有澎湖山東煙台聯中師生案、學生工作委員會案、親共左翼政治案、鹿窟事件案、台獨政治案、原住民湯守仁等案、壓制民主運動與言論思想自由案、對海外留學生的監控以及政治受難者的經驗見證等。這些案件雖然無法呈現白色恐怖政治案件的全貌,但都是重大案件,包括台灣人、外省人、原住民、共產黨主義者、台灣獨立運動者、民主運動者和留學生等。牽涉範圍極廣,從其中可以瞭解不同族群、階層、職業、意識、主張者的遭遇,以及國民黨政府壓制異己的殘酷。這些案件的研究都是撰稿者利用最近出土的檔案,整理分析而成。我們以謹慎的態度探討案情的真偽,避免被判決書誘引而失去歷史的真實。我們更以同理心,設身處地體會政治受難者的心情,以免受難者因案情歸類不明、違背事實,而再度受到傷害。
&臺灣歷史圖說(增訂本)
2009年12月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本書入選「東亞出版人會議」之「東亞一百冊」經典作品)目次:【本篇:史前至一九四五年】第一章 誰的歷史?第二章 史前時代的臺灣第三章 原住民與南島語族第四章 「美麗島」的出現第五章 漢人的原鄉與移墾社會第六章 漢人與原住民的關係第七章 改朝換代第八章 兩大反抗事件第九章 殖民地化與近代化第十章 知識分子的反殖民運動第十一章 臺灣人的美學世界第十二章 戰爭下的臺灣【戰後篇:後殖民的泥沼】第一章 二二八事件第二章 「白色恐怖」時代第三章 黨國教育第四章 民主化、歷史記憶、我們的路
&莫斯科中山大學和中國革命?回憶錄(俄文版)
盛岳(著)
莫斯科: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
俄文書名:Университет имени Сунь Ятсена в Москве и китай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 Воспоминания譯者:и В. Ц. Головачёва(劉宇衛)、Л. И. Головачёвой 簡介:Книга издана в март&# г. Институтом Востоковедения РАН и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м Крафт+. Тира&# экз., в твердой обложке с иллюстрациями. Помимо авторского текста, впервые переведенного на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книга дополнена обновленными и расширенными Комментариями, Предисловием переводчиков, Биографией автора (вместо Послесловия), Списком литературы, Указателем имен и 64 иллюстрациями, воспроизводящими уникальные архивные фотографии и документы, многие из которых публикуется впервые. Свою работу переводчики посвятили памяти всех студентов, преподавателей и сотрудников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им. Сунь Ятсена в Москве.
&陳誠先生從政史料選輯——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會議紀錄 (三)
兩度兼任美援會主任委員的陳誠是美援會任期最長,也是最重要的兼主委,和美援關係之密切與影響之重大不言可喻。尤其在民國47年開始以副總統組閣,兼美援會主任委員的五年,更被稱道是「創造臺灣經濟的關鍵時期」,美援支撐的許多經濟建設成果,奠定了臺灣經濟迅速起飛的根基。鑒於美援的重要性,本書乃蒐錄「陳誠檔案」的「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會議紀錄彙輯」第1輯至第9輯,加上部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的「美援運用委員會會議紀錄」史料, 彙編成書。
&臺灣總督田健治郎日記(下)
吳文星、廣瀨順皓、黃昭恆、鍾淑敏(主編)
2009年11月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目次:許序(許雪姬)吳序(吳文星)編輯說明(鍾淑敏)【照片】日記(大正十一年七月一日~大正十二年九月三十日)田敏夫様にインタビュ田敏夫先生訪問記
&高雄市客家史
簡炯仁、陳謹瑛、林秀昭
2009年12月
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目次:【第一章 高雄市在地的客家人】第一節 客家先民與三山國王 第二節 高雄市的三山國王廟【第二章 高雄築港及都會區的發展】第一節 清領前的打狗港第二節 日治時期打狗築港第三節 打狗(高雄)港市的興起【第三章 「人口推拉理論」與客家人移民高雄港市】第一節 人口推拉理論第二節 北客遷徙高雄市 第三節 中客遷徙高雄市第四節 南客遷徙高雄市【第四章 北客遷徙高雄市之人口概況與聚落分布】第一節 日治時期高雄州之客家人口概況第二節 日治時期與戰後高雄市之客家人口概況第三節 昭和年間高雄郡與鳳山郡之客家人口概況第四節 高雄市北客的聚落分布【第五章 高雄市客家人的信仰與義民爺】第一節 高雄市客家人的信仰第二節 新竹義民廟和義民爺信仰的由來第三節 高雄市客家人與義民爺【第六章 高雄市客家人的「在地化」現象】第一節 「在地化」現象之理論基礎第二節 高雄市客家人之「在地化」現象第三節 高雄市客家族群之現況與發展【第七章
結論】【參考書目】附錄1:新竹縣義民廟簡史附錄2:明治參拾捌年重建義民廟碑記附錄3:高雄市新桃苗同鄉會成立沿革附錄4:高雄市新竹同鄉會籌備委員會函告全體同鄉參加成立大會全文 附錄5:高雄市褒忠義民廟沿革
&Polygamy and Sublime Passion: Sexuality in China on the Verge of Modernity
Keith McMahon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Contents:AcknowledgementsList of Frequently Cited Titles in EnglishIntroduction: The Male Consort of the Remarkable WomanOne: Sublime Passion and the Remarkable WomanTwo: Qing Can Be with One and Only OneThree: The Otherworldliness of the CourtesanFour: The Love Story and Civilizational CrisisFive: Passive Polygyny in Two Kinds of Man-childSix: Fleecing the Customer in Shanghai Brothels of the 1890sSeven: Cultural Destiny and Polygynous Love in Zou Tao’s Shanghai DustEight: The Polygynous Politics of the Modern Chinese Man in Nine-times CuckoldConclusion: The Postpolygynous FutureNotes Character GlossaryBibliographyIndex
&Heroes of China’s Great Leap Forward
Richard King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Contents:IntroductionA Brief Biography of Li Shuangshuang(Li Zhun)The Story of the Criminal Li Tongzhong(Zhang Yigong)Glossary
&Cries of Joy, Songs of Sorrow: Chinese Pop Music and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s
Marc L. Moskowitz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Contents:PrefaceAcknowledgmentsChapter1. The Tail Wags the Dog: Taiwan’s Musical Counter-Invasion of ChinaChapter2. China’s Mandopop Roots and Taiwan’s Gendered Counter-Invasion of the PRCChapter3. Hybridity and Its Discontents: Popular Music in TaiwanChapter4. Message in a Bottle: Lyrical Laments and Emotional Expression in MandopopChapter5. Men Writing Songs for Women Who Complain about Men: Mandopop’s Gender Construction in Taiwan and the PRCChapter6. A Man for All Occasions: Charisma and Differing Masculinity in MandopopChapter7. Mandopop Under Siege: Culturally Bound Criticisms of Taiwan’s Pop MusicNotesGlossaryDiscographyBibliographyIndex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爱你韩文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