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阳陵为解除王国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5页免费19页免费18页免费38页免费4页免费4页免费5页免费6页免费4页4下载券38页4下载券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汉武帝为解决诸侯王国问题采取的措施是?_百度知道
汉武帝为解决诸侯王国问题采取的措施是?
‘附益之法’ ,中央集权加强。诸侯王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结果:不允许诸侯王召结宾客,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限制诸侯王的活动,规定诸侯王死后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颁布‘推恩令’,诸侯王只能衣食租税,列侯归郡统管,王国越分越小,嫡长子继承王位,中央集权大大加强,不得参与政事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诸侯国越分越小。其后,元朔二年( 前127),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地方千里,结果吴楚七国以武装叛乱相对抗(见西汉七国之乱),名义是上施德惠,主父偃上书武帝。景帝迅速平定了叛乱,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巩固 。文帝时,王国辖地仅有数县,使诸侯王的势力受到很大的削弱。这一建议既迎合了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但没有完全解决问题,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为列侯,因此立即为武帝所采纳,不少王国也先后分为若干侯国。西汉自文,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但至武帝初年。同年春正月,侯国隶属于郡。这样,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一直是封建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这样、济北王的谋逆。按照汉制,并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因此,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文帝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这一建议,曾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汉景帝即位后,王国析为侯国,阻众抗命 、景两代起,贾谊鉴于淮南王,骄奢淫逸 ,就是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采纳晁错的建议削藩,武帝颁布推恩令。推恩令下达后,一些大国仍然连城数十,汉朝廷不行黜陟。因此 ,彻底解决王国问题 
推恩令(图1)推恩令,而藩国自析,地位与县相当
汉武帝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资源篮中还没有资源,赶紧挑选吧!
高中知识点
北师大版(,)华师大版(,)岳麓版(,)川教版(,)沪教版(,)鲁教版(,)湘教版(,)粤教沪科版(,)中华书局版(,)中图版(,)人教版(,)北师大版(,)华师大版(,)岳麓版(,)川教版(,)沪教版(,)鲁教版(,)冀教版(,)湘教版(,)粤教沪科版(,)中华书局版(,)中图版(,)人教版(,)北师大版(,)华师大版(,)岳麓版(,)川教版(,)沪教版(,)鲁教版(,)冀教版(,)湘教版(,)粤教沪科版(,)中华书局版(,)中图版(,)
初中知识点
[自主命题]
[统一命题]
您可以用合作网站账号登录学科网
&& 资料信息
摘要:文档属性:518K ppt | 适用地区:,
审核站长: [] []
时间: 12:11:00 上传 |
14:47:00 审核
统计:日() 周()
消费:扣点数:1.00 点
互动:[] []
评分:[我要评论] 共有0人评价
标签:15,PPT,历史,岳麓版七上,汉武帝
套卷:暂无
专辑:暂无
用于QQ、MSN等聊天平台,直接粘贴发送
用于嵌入到各种BBS论坛或者签名中
HTML代码:
用于粘贴到网站、微博或者博客里面
资料评价 下载地址 相关下载
1、如果发现下载的资料有质量问题,请投诉该资料。您的投诉经核实如情况属实,会补偿您下载此资料而需要的点数 (本网慎重提示您,如果诬告受到的处罚会很重)。
2、下载资料前请注意看资料页面中的下载等级、需要储值、需要点数,并检查您是否有相应的权限以及足够的储值与点数以正常的下载到资料。同时注意看资料页面中的其它信息以及会员对此资料的评论,以在下载前对资料有个初步的了解,资料下载遇到的问题可以参阅[]。
3、每个资料提供有多个地址供下载,可以点击不同的地址下载,不会重复扣除点数。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临时关闭防火墙,特别是诺顿防火墙,再进行下载。若依然不能下载请通过页面的[]或者发表评论来进行反映。
4、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如有侵犯版权,请和本网联系,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5、未经本站明确许可,任何网站不得非法盗链及抄袭本站资料;如引用,请注明来自本站。
6、如果没有找到所需要的资料,请到本网论坛[]里提出,本网会尽力满足您的要求。
下载权限: 普通/高级用户(扣1.00普通点)&网校通用户(免费)&普通用户()
提示:本自然月内重复下载不再扣除
普通下载通道
高级会员通道
网校通专属通道
该用户其他资料
[] 全国201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 河北南宫中学14-15学年高二上...[] 人民版必修三 高中历史一轮复...[] 【走进高考】2015高考历史一...[] 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名师伴你行】2015届高考历...
谁下载了这份试卷
客服热线:010-57
传真:010-
商务合作:010-
Copyright& Phoenix E-Learni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号:
京ICP证080135号
{username}
{isessence}{title}
{replylist}汉景帝简介?_百度知道
汉景帝简介?
提问者采纳
平定七国之乱,削诸侯封地,母亲是汉文帝皇后窦氏(即窦太后),汉惠帝七年(前188年)生于代地中都(今山西平遥县西南)汉景帝刘启是汉文帝刘恒的长子。刘启在位期间,勤俭治国,巩固中央集权,谥孝景皇帝,无庙号。西汉第六位皇帝,在位16年,他统治时期与其父汉文帝统治时期合称为文景之治,享年48岁,发展生产
参考资料: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5条回答
母亲是汉文帝皇后窦氏(即窦太后),无庙号,发展生产: 代地中都 出生日期,谥孝景皇帝汉景帝刘启是汉文帝刘恒的长子。刘启在位期间,他统治时期与其父汉文帝统治时期合称为文景之治: 中国 民族,勤俭治国,在位16年,巩固中央集权: 皇帝 主要成就,削诸侯封地,享年48岁: 刘启 国籍,平定七国之乱。中文名: 公元前141年1月29日
职业: 汉族 出生地: 公元前188年3月4日 逝世日期。西汉第六位皇帝,汉惠帝七年(前188年)生于代地中都(今山西平遥县西南): 文景之治
人物生平  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157年—公元前141年在位,在位16年,崩于景帝后三年(前141年),终年48岁,谥号“孝景皇帝”。安葬于阳陵。按周代的《谥法解》,“景”是美谥:“由义而济(获得成功)曰景”,“耆(通“嗜”)意大虑(喜欢深思熟虑,善于充分谋划)曰景”,“布义行刚(传播仁义,品德坚强)曰景”。虽有谄媚溢美之意,但还是从几个侧面反映了景帝政治及其性格特征。景帝年表  公元前188年,刘启出生。
刘启题跋像[1]  公元前179年,刘启被立为皇太子。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驾崩,享年47岁。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   公元前154年,诸侯王发动“七国之乱”,10个月后被平定。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驾崩未央宫中,享年48岁。汉景帝在西汉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继承和发展了其父汉文帝的事业,与父亲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又为儿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完成了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诸侯王:成功平叛,稳固皇权  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爆发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王国的叛乱,史称吴楚之乱,或“七国之乱”。   吴楚七国之乱的发生,既有远因,也有近因。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刘邦立兄刘仲之子刘濞为吴王。吴王刘濞开铜矿,铸“半两”钱,煮海盐,设官市,免赋税,于是吴国经
汉景帝平七王战争经过示意图济迅速发展,刘濞的政治野心也开始滋生。文帝时,吴世子入朝,与皇太子刘启(即景帝)博弈,因争棋路发生争执,皇太子抓起棋盘将吴世子砸死。太子因为一盘棋竟然打死了自己的嫡长子,而且一点没有道歉的意思,这使刘濞大为恼火。当汉文帝派人将尸体运回吴国,吴王刘濞愤怒地说:“天下一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又将灵柩运回长安埋葬。从此,刘濞称疾不朝。汉文帝干脆赐他几杖(茶几、手杖,对老年人尊敬和优待的象征),准许他不用朝请。但吴王刘濞不但没有和好的意思,反而更加骄横。   汉景帝即位后,吴王刘濞日益骄横,反迹也越发明显。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封地,收归汉廷直接统治。他给景帝上《削藩策》,力主“削藩”,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迅速),祸小。不削,其反迟,祸大。”晁错的父亲得知此消息,立即大骂晁错不孝,并与其断绝父子关系。在后文中可以看出老人家的远见。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削藩”建议,于景帝前三年(前154年),以卖官等各种无理罪名先后削去楚王戊的东海郡,赵王遂的常山郡和胶西王的6个县。   景帝前三年正月,汉朝廷削地的诏书送至吴国。吴王濞立即诛杀了由朝廷派来的二千石(郡级)以下的官员。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遍告各诸侯国。消息传来,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楚王刘戊、赵王刘遂等,也都起兵配合。以吴、楚为首的“七国之乱”,终于爆发了。   刘濞发难后,即率20万大军西渡淮水,并与楚军会合后,组成吴楚联军。随即挥戈西向,杀汉军数万人,颇见军威。梁王刘武派兵迎击,结果梁军大败。   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景帝立即派中尉周亚夫(绛侯周勃的次子)为太尉,率36位将军迎击吴楚叛军,派曲周侯郦寄击赵,将军栾布率兵解齐之围,并命窦婴(窦太后堂兄之子)为大将军,驻荥阳督战。   景帝派周亚夫等迎击叛军的同时,内心却摇摆不定,这给了袁盎以可乘之机。袁盎原为吴相,与刘濞关系甚密。袁盎对景帝说:“方今之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刃血可俱罢。”景帝为换取七国罢兵,果然相信袁盎的话,表示“不爱一人以谢天下”,于是腰斩晁错于东市,并残酷地诛其九族。虽然晁错一片忠心,但削藩的方法毕竟不能使诸侯服气。这样削藩只能使问题进一步激化,并且给了七国一个发兵的理由。   景帝诛晁错,去掉了七国起兵的借口,然而七国仍不罢兵,这就进一步暴露出其反叛的面目。景帝后悔莫及,于是决定以武力平息叛乱。周亚夫率汉军很快平定了七国之乱,吴王濞逃到盟友东瓯国,被东瓯王所杀。   七国之乱是西汉中央与诸侯王国间的一次关键性的战争,仅仅三个月就胜负分明。汉廷为何速胜?叛军为何速败?其答案至少可以归纳出以下三点:   臣心、军心、民心的向背。汉朝建立以来,偃武修文,与民休息,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百姓生活日渐好转,所以臣民拥戴汉室。如平民赵涉向周亚夫建议:汉军经蓝田出武关,即可迅速控制洛阳军械库,又可避开吴楚伏兵,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相反,吴楚等七国为了各自的私利,驱使百姓,挑起战火,犯上作乱,破坏安定,再加上勾结匈奴,更为广大人民所厌恶,所以遭到国内从上到下的反对。   策略、战略得当。七国叛乱事起,太尉周亚夫就向景帝献计说:“楚兵勇悍,正面交锋恐难取胜,希望弃梁国之地,然后断绝吴楚粮道,就可以平定他们了。”此计是以暂时放弃某些空间来换取时间,达到牵制叛军、挫其锐气的目的。后来战争的发展完全证实了周亚夫的判断。   人才运用得当。景帝深谙用人之道,如以太尉周亚夫为汉军主帅,可谓选帅得人。而吴王濞虽能广泛招纳天下亡命之徒,但却不能真正任用他们。   七国失败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景帝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着手解决王国问题,以加强中央集权。   调整诸侯王国的设置。参加叛乱的七国,除保存楚国另立楚王外,其余六国皆被废掉。   继续大力推行削藩。此后,绝大多数诸侯王国仅领有一郡之地,其实际地位已经降为郡级,国与郡基本上趋于一致。诸侯王国领郡由高祖时的42郡减为26郡,而中央直辖郡由高祖时的15郡增加至44郡,使汉郡总数大大超过诸侯王国郡数。这一变化,对于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意义十分重大。   抑贬诸侯王的地位。“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剥夺和削弱诸侯国的权力,收回王国的官吏任免权,取消“诸侯皆赋”,仅保留其“食租税”之权,并且收夺盐铁铜等利源及有关租税。此后,诸侯王已经不再具有同中央对抗的物质条件。   经过景帝的改革,汉初推行的诸侯王国制,至此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诸侯王在名义上是封君,实际上“唯得衣食租税”而已;但是诸侯王势力并未彻底解决,以致后来汉武帝不得不继续采取相应的措施。匈奴:和多战少,蓄势待发  景帝时期是匈奴“最强大”的时期,强大的匈奴骑兵南下进击汉地,烧杀抢掠,严重威胁着西汉王朝的统治。而此时汉朝社会经济有了恢复和发展,但要战胜匈奴,条件仍不成熟。在这种情况下,景帝怎样处理汉匈关系呢?总的来说,是有战有和,但和多战少,以和为主。   景帝坚持和亲,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军事冲突,为经济发展赢得了时间,为以后汉武帝反击匈奴做了准备。当然,景帝并不是一味妥协,也进行了必要的抵御。在不多的反击匈奴的战斗中,涌现了李广、程不识和郅都等一批卓越的将领,其中尤以“飞将军”李广最为突出。   李广,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他的先祖李信是秦国名将。所以李广堪称将门之后。李广有一套不正规的治军方法,非常适合于塞外的地理条件和敌情条件,他的部队简单、机动、长于应变。所以司马迁称赞他说:“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向之。”匈奴人一听李广的名字,就感到害怕,以致他们称李广为“飞将军”。   景帝除了支持李广、程不识等边将对匈奴抵抗,及维持和和战战之外,还采取了一些措施,为以后武帝时期匈奴问题的彻底解决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其中主要有两项。马政:造苑马以广用  中原内地自古以来就缺马,这样既不利于骑兵的壮大,又无法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更限制了交通、运输等事业的发展。景帝即位之后,继续进行马政建设。他下令扩大设在西边(如北地郡)
刘启像[2]、北边(如上郡)的马苑,而且鼓励各郡国及民间饲养马匹。由于景帝时期养马业的大发展,军马生产颇具规模,属于官府的马匹发展到了40万匹,民间的尚且未计。   实行“卖爵令”及“黩罪之法”。这两项措施都是在文帝时由太子家令晁错提出,并被文帝批准实行的。景帝即位后,继续执行了这些被证实是有效的措施,并使它更为完善。大批徙民充实于边地,成为一支兵农混一的垦戍队伍,不但减轻了内地百姓的徭役,而且争取到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政治:清静恭俭  对于景帝在政治上的传统评价是“清静恭俭”:“清”,是为政少事;“静”,是安定百姓;“恭”,是善待臣民;“俭”,是节省汰用。景帝继续执行黄老无为政治,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重农抑商,发展经济   景帝即位后,继续执行重农抑商这一既定国策。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始终。”因此,他多次下令郡国官员以劝勉农桑为首要政务。   景帝允许居住在土壤贫瘠地方的农民迁徙到土地肥沃、水源丰富的地方从事垦殖,并“租长陵田”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同时,还多次颁诏,以法律手段,打击那些擅用民力的官吏,从而保证了正常的农业生产。景帝曾两次下令禁止用谷物酿酒,还禁止内郡以粟喂马。   文景时期的社会渐趋稳定,物价日益低廉,据学者统计,在整个西汉时期,文景统治的近40年内,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米价下跌的幅度最大,这就为其他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轻徭薄赋,约法省禁   景帝时期,对农民的剥削(赋役)、压迫(法律),较以前有所减轻。所谓约法省禁,就是法令要西汉帛书简约,刑网要宽疏。前元元年(前156年),景帝即位伊始就颁布了诏令:“令田半租”,即收取文帝时十五税一之半,即三十税一。从此,这一新的田租税率成为西汉定制。在降低田租的第二年(前155年),景帝又下令推迟男子开始服徭役的年龄三年,缩短服役的时间。这一规定一直沿用至西汉昭帝时代。   景帝在法律上实行轻刑慎罚的政策:其一,继续减轻刑罚,如前所述,对文帝废肉刑改革中一些不当之处的修正。其二,强调用法谨慎,增强司法过程中的公平性。其三,对特殊罪犯给予某些照顾。   发展教育,打击豪强   景帝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及发展已达到相当的程度,所以统治阶级上自景帝,下至郡县官都逐渐重视文教事业的发展。当时在教育领域中最突出的就是文翁办学。   文翁,庐江郡舒(今安徽庐江县西南)人,年轻时就好学,通晓《春秋》,以郡县吏被察举(即郡国守相经过考察后向朝廷推荐),景帝末年任命他为蜀郡太守。文翁首创了郡国官学,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他的成就得到后人的肯定,武帝很赞赏文翁的办学模式,在全国予以推广。   景帝一面弘扬文教礼仪,一面又打击豪强。为了保证上令下达,景帝果断地采取了多项措施,重要的有两项:一是在修建阳陵时,效法汉高祖迁徙豪强以实关中的做法,把部分豪强迁至阳陵邑,使他们宗族亲党相互分离,削弱他们的势力,以达到强干弱枝的目的。二是任用酷吏,如郅都、宁成、周阳等,严厉镇压那些横行郡国、作奸犯科者,收到了杀一儆百的功效,使那些不法豪强、官僚、外戚等人人股栗,个个惴恐,其不法行为大大收敛,这便局部地调整了阶级关系,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由于推行了上述措施,就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人口翻番,国内殷富,府库充实。据说,景帝统治后期,国库里的钱堆积如山,串钱的绳子都烂断了;粮仓满了,粮食堆在露天,有的霉腐了。但是,文景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带来了贫富悬殊的分化。这种状况,既为后来汉武帝实施“雄才大略”,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给西汉中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储位:明争暗斗  太子的废立将导致统治集团权利的重新分配,各种矛盾可能在此时突然爆发,所以是君主政体最薄弱、最危险的环节。景帝从登基那天起就无时无刻不在考虑身后的储位问题,他一共生了14个儿子,却没有一个嫡出。原来,景帝的正妻薄皇后,是祖母薄太后的娘家孙女,在他做太子时由祖母指定包办的。薄皇后始终未生一男半女,于是便引起了对储位激烈的明争暗斗。   对储位的明争   明争储位的是他的胞弟、母亲窦太后最疼爱的儿子梁王刘武。皇后薄氏无子,加上刘武有贤王之名、广袤的封土和在平定七国之乱中立下的赫赫战功。窦太后意欲在景帝驾崩之后,由梁王入继大统。   汉景帝自己也有过失。前元三年(前154年)初,即七国之乱爆发前夕,梁王入朝,当时景帝尚未立太子。一日,景帝朝宴梁王,酒醉后说:“朕千秋之后当传位于梁王。”梁王自是心中窃喜。参事窦婴说:“汉法之约,传子嫡孙。今帝何以得传弟,擅乱高祖约乎?”景帝酒醒后惊悟失言,此议搁置起来。   七国之乱平定后,立嗣矛盾更加突出。窦太后再度暗示景帝传位于梁王,景帝命袁盎等去劝诫太后,袁盎对窦太后说:“从前宋宣公不立子而立弟,引发了五世之乱。小不忍,害大义,必生事端。所以《春秋》认为传子才是正确的。”窦太后自知理亏,从此不再提及此事,遣梁王归国。   争储位的暗斗   暗斗的主角是汉武帝的母亲王夫人。王夫人全名王娡,槐里(今陕西兴平县境)人,父王仲,生母为臧儿。兄弟王信、田蚡、田胜、妹王儿姁,曾嫁金王孙生女金俗。由其母将她与其妹王儿姁送进刘启的太子宫。   王夫人入宫后给刘启生下4个孩子,一龙三凤,前3个均是女孩,分别是平阳公主、南宫公主和隆虑公主,而龙胎,就是后来威名远播的汉武帝刘彻,生于景帝即位不久的前元元年(前156年),《汉武故事》称其出生于七月初七。   据传刘彻天生聪颖过人,慧悟洞彻,进退自如。《史记》记载是其母王夫人“梦日入怀”,当时人视为吉兆。野史《汉武帝内传》载:“至三岁,景帝抱于膝上,抚念之……试问儿:‘乐为天子否?’对曰:‘由天不由儿。愿每日居宫垣,在陛下前戏弄。’”小刘彻信口而应的回答,使刘启不得不对这个儿子另眼看待。刘彻有惊人的记忆力,求知欲特别强,尤爱读书中古代圣贤帝王伟人事迹,过目不忘。景帝深感诧异。   景帝四年(前153年),因薄后无子,刘启最初遵照‘立长’的传统立自己的庶长子刘荣为太子,史称“栗太子”。同时立当时四岁(古代按虚岁计算)的刘彻为胶东王。   刘嫖是汉景帝的同母姐姐,馆陶长公主。她希望自己的女儿(俗称陈阿娇)能成为皇后,就想把女儿许给太子刘荣。不料刘荣生母栗姬因厌恶馆陶屡次给景帝进献美女而拒绝这桩婚事。馆陶十分恼火,转而来讨好景帝的另一位宠妾王娡王夫人,要把女儿许配给刘彻,《汉武故事》认为景帝最初并不认同这门婚事(“上未许”),究其原因,可能与陈氏和刘彻年纪有关。   历代正史野史都不曾记载汉武帝第一任皇后陈氏的出生年月,但一般都认为陈氏是刘彻表姐,这是有原因的。刘彻生于公元前156年,公元前154年,刘彻虚岁三岁的时候,景帝五子江都王刘非十五岁(《史记·五宗世家》:江都易王非,以孝景前二年用皇子为汝南王。吴楚反时,非年十五,有材力,上书愿击吴),刘非和景帝四子刘馀同母(推断老四刘馀至少16岁),景帝长子刘荣、次子德、三子阏于同母(假定老三和老四同岁,老二比老三大一岁,刘荣比老二大一岁),由此推断,此时的刘荣至少也是十八岁了,第二年(公元前153年)刘荣被立为太子,馆陶求亲被拒,此时刘荣至少十九岁,汉代这个年纪早已可以承担延续香火的责任了,陈后此时至少十三四岁方可与刘荣婚配生子。而刘彻此时虚四岁。由此可见,刘彻和陈后年龄相差可能十岁甚至更多。   陈氏和刘彻订婚之后,馆陶长公主屡屡向景帝称赞刘彻如何聪明,如何达理,使景帝更加喜爱刘彻。同时,长公主经常向景帝进谗,诬陷栗姬。   王娡王夫人暗中派人催促大臣奏请立栗姬为皇后。前元七年(前150年)十一月,一次朝会上大行官奏道“子以母贵,母以子贵”,请封太子母亲栗姬为皇后。景帝大怒,案诛大行,废栗太子刘荣为临江王。半年后,王夫人被立为皇后,7岁的刘彻被立为太子。   争储的余波   后来,中元二年(前148年),临江王刘荣不慎犯法,被从江陵(今属湖北)征诣京城。中尉郅都令人严加看管、审讯。刘荣极其愤懑、悲伤,写完向父亲的谢罪辞后,自杀身亡。   刘彻被立为太子,梁孝王刘武不肯就此罢手。他广延四方豪杰之士,多做兵器弩弓等,储存金银“且百巨万”,又派人刺杀袁盎等十余名大臣。阴谋败露后,梁王大为恐慌,买通韩安国走长公主的后门,疏通窦太后,稍得宽释,但景帝对他已疏远多了。梁王刘武连沮丧带惊恐,不久就身染恶疾而亡。景帝将梁地一分为五,在不知不觉中就削弱了刘武诸子的势力。   景帝另立太子后,对权倾朝野的条侯周亚夫最不放心,又寻机处置了他。景帝后元元年(前143年),竟然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周亚夫削职下狱。一代名将,5天不吃东西,最终呕血冤死。逼死周亚夫与冤杀晁错一样,都说明景帝“寡恩忍杀”,惯于过河拆桥。景帝驾崩  汉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正月,景帝刘启患病,病势越来越重,他自知不行了,于是病中为太子主持加冠,临终前,对刘彻说:“人不患其不知,患其为诈也;不患其不勇,患其为暴也。”不但要知人、知己,还要知机、知止。景帝似乎已经感觉到儿子有许多异于自己的品质,把天下交给他是放心的,路还是让他
汉景帝墓自己走吧,多嘱咐也无益。不久,景帝病死于长安未央宫,享年48岁。葬于阳陵(在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乡张家湾村北),谥号“孝景”皇帝,“景”为布行刚义的意思。太子刘彻即皇帝位,这就是汉武帝。
中文名: 刘启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代地中都 出生日期: 公元前188年3月4日 逝世日期: 公元前141年1月29日
职业: 皇帝 主要成就: 文景之治,承前启后平定七国之乱 谥号: 孝景皇帝 陵墓: 阳陵 在位: 前157年—前141年正月
汉景帝刘启是汉文帝刘恒的长子,母亲是汉文帝皇后窦氏(即窦太后),汉惠帝七年(前188年)生于代地中都(今山西平遥县西南)。西汉第六位皇帝,在位16年,享年48岁,谥孝景皇帝,无庙号。刘启在位期间,削诸侯封地,平定七国之乱,巩固中央集权,勤俭治国,发展生产,他统治时期与其父汉文帝统治时期合称为文景之治。景帝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及发展已达到相当的程度,所以统治阶级上自景帝,下至郡县官都逐渐重视文教事业的发展。当时在教育领域中最突出的就是文翁办学。&  文翁,庐江郡舒(今安徽庐江县西南)人,年轻时就好学,通晓《春秋》,以郡县吏被察举(即郡国守相经过考察后向朝廷推荐),景帝末年任命他为蜀郡太守。文翁首创了郡国官学,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他的成就得到后人的肯定,武帝很赞赏文翁的办学模式,在全国予以推广。&  景帝一面弘扬文教礼仪,一面又打击豪强。为了保证上令下达,景帝果断地采取了多项措施,重要的有两项:一是在修建阳陵时,效法汉高祖迁徙豪强以实关中的做法,把部分豪强迁至阳陵邑,使他们宗族亲党相互分离,削弱他们的势力,以达到强干弱枝的目的。二是任用酷吏,如郅都、宁成、周阳等,严厉镇压那些横行郡国、作奸犯科者,收到了杀一儆百的功效,使那些不法豪强、官僚、外戚等人人股栗,个个惴恐,其不法行为大大收敛,这便局部地调整了阶级关系,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由于推行了上述措施,就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人口翻番,国内殷富,府库充实。据说,景帝统治后期,国库里的钱堆积如山,串钱的绳子都烂断了;粮仓满了,粮食堆在露天,有的霉腐了。但是,文景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带来了贫富悬殊的分化。这种状况,既为后来汉武帝实施“雄才大略”,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给西汉中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
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157年—公元前141年在位,在位16年,崩于景帝后三年(前141年),终年48岁,谥号“孝景皇帝”。安葬于阳陵。按周代的《谥法解》,“景”是美谥:“由义而济(获得成功)曰景”,“耆(通“嗜”)意大虑(喜欢深思熟虑,善于充分谋划)曰景”,“布义行刚(传播仁义,品德坚强)曰景”。虽有谄媚溢美之意,但还是从几个侧面反映了景帝政治及其性格特征。景帝年表
汉景帝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文帝 汉景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