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和大臣 有灾情 皇上不管 大臣劝解 的初中文言文文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世纪初,嘉庆皇帝与一个大臣有如下的对话:皇帝问:英国是否富?大臣答:彼国富,是由于中国富,彼国才富。富不如中国。皇帝问:何以见得?大臣答:英国..域名:学优高考网,每年帮助百万名学子考取名校!问题人评价,难度: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世纪初,嘉庆皇帝与一个大臣有如下的对话:皇帝问:英国是否富?大臣答:彼国富,是由于中国富,彼国才富。富不如中国。皇帝问:何以见得?大臣答:英国从中国买进茶叶,再转手卖给其他小国,这不是说明彼国是借了中国的光吗?假如我们禁止茶叶出口,那英国就会穷得无法过日子。皇帝说:说的是。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顺乎天理,应乎人情,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为先知先觉者所决志行之,则断无不成者。材料三    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出了一份考卷,应考者300多人,有一道题要求考生列举崇拜的人物,统计结果是:崇拜孔子的157人,孟子61人,孙文17人,颜渊11人,诸葛亮8人……                                         ——《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请回答:(1)材料一中,嘉庆皇帝和大臣对英国的看法对吗?(1分)为什么?(3分)(2)材料二中,孙中山认为的“世界潮流”是指什么?(2分)(3)用史实说明,孙中山是怎样“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6分)(4)材料三中,崇拜孙文的人数仅次于孔孟,名列第三。这能反映什么问题?(4分)马上分享给朋友:答案点击查看答案解释本题暂无同学作出解析,期待您来作答点击查看解释相关试题> 昨儿傍晚俺有幸碰到了皇上,在没有大臣和太监的监督下,圣上偷偷
阅读 161|回复 18
老猫不上树
图片:20,790
昨儿傍晚俺有幸碰到了皇上,在没有大臣和太监的监督下,圣上偷偷问了我一句话----。。。
学区|必读|看房|报名|
健身是要坚持的!
图片:3,991
这位皇上是谁?
Jang Keun Suk~ http://i2./upload/bj/6904/a_.jpg
图片:2,522
咋每次见我都跑呢?呵呵
被宠爱的猫
图片:11,306
皇上既然发话了,那咱怎么也得忽悠一把阿!
图片:6,924
啥时候活动?今晚吗?
练瑜珈的猴子
图片:10,546
回复:俺周六在沙龙。
我要多读书少闲逛,多运动少偷懒,还要把珍珠培养成知书识理文明礼让的好猫!
图片:9,982
不是周日么?
图片:6,924
回复:不是周日么?
周日大家都没有时间吧。呵呵。
图片:9,982
落伍了吧~
你看看这里谁像皇上~
被宠爱的猫
图片:11,306
今晚咱们去酒吧看带子吧,据亦庄农民筒子说拍滴那是相当滴好!
> 昨儿傍晚俺有幸碰到了皇上,在没有大臣和太监的监督下,圣上偷偷
后您才能在本论坛发布信息!
免费获取无增项报价
累计人报名
热点楼盘论坛
热门楼盘推荐
社区热点社会星光大道当前位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初,嘉庆皇帝与一个大臣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初,嘉庆皇帝与一个大臣有如下的对话:皇帝问:英国是否富强?大臣答:彼国在西洋诸国中称大,故是强国。至于富,是由于中国富,彼国才富。富不如中国。皇帝问:何以见得?大臣答:英国从中国买进茶叶,再转手卖给其他小国,这不说明彼富是借了中国的光吗?假如我们禁止茶叶出口,那英国就会穷得无法过日子。皇帝说:说的是。材料二:鸦片战争之后,一部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开始发生变化,开始提出面向世界的要求。魏源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材料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据此,他认为做事情只要“顺乎天理,应乎人情,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为先知先觉者所决志行之,则断无不成者。”(1)材料一中,皇帝和大臣对英国的看法对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材料二中,魏源在哪本书中说了这句话?“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什么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孙中山本人是否做到了“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试用史实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材料题难度:偏难来源:期末题
(1)不对。英国比中国富强。因为英国进行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从而得以迅速发展,而不是沾了中国茶叶贸易的光。(2)《海国图志》。学习外国的长处,用来抵抗外国的侵略。(3)孙中山做到了“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孙中山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提出了三民主义,领导了辛亥革命。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初,嘉庆皇帝与一个大臣有..”主要考查你对&&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辛亥革命,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魏源和《海国图志》,严复和《天演论》&&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辛亥革命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魏源和《海国图志》,严复和《天演论》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政治上,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市场卷入资本主义市场。社会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矛盾,中国由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肩负起双重革命责任,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1)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不能抵抗新生的资本主义制度。(2)具体原因:①请政府统治腐败,综合国力衰落,经济落后,军事力量和装备落后;②掌握清朝战争大权的清政府战和不定,军事指挥失当。2、影响:(1)社会性质的变化:①政治上,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战后,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和贸易主权等开始遭严重破坏。这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②经济上,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社会矛盾的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3)革命任务的变化:中国人民由反本国封建统治变为肩负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务。中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开始萌发,开始了西学东渐的趋势。(5)阶级关系的变化:①外资入侵计划了国内早已尖锐的阶级矛盾,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②产生了新的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买办。如何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鸦片战争都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领土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一个国家主权部分不能自主,政治上受到帝国主义的控制和奴役,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要从经济上看,鸦片战争前,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使中国自给自足的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这时资本主义因素发展起来,既存在封建经济,又有又有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多种经济形势并存的局面,同时又出现新的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文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在中国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则可指自19世纪末迄辛亥年,中国之一系列以推翻满清统治为目标的革命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比较:1.相同点:①产生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②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③影响: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④实践结果:都失败了,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的民族危机依然严重;⑤失败原因:客观原因是反动势力的破坏,主观原因是本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⑥二者都属于资产阶级政治运动,都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2.不同点:①代表阶层:戊戌变法代表的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辛亥革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的利益。②变革的手段和目的;戊戌变法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建立君主立宪的政体;辛亥革命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③性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④戊戌变法没有触及封建土地制度;辛亥革命主张用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取代封建土地所有制。⑤实际影响:戊戌变法的法令基本被废除,其主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1、背景:(1)武昌起义后,腐朽清政府已经无法维持局面,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寻找新的在华代理人,而掌握实权的袁世凯得到了列强的赏识。(2)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帝国主义各国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的手段,对革命政府施压,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3)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也向革命派进攻。(4)孙中山被迫对袁世凯妥协退让,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可以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2、经过:袁世凯得到孙中山的保证后,加紧逼迫清帝退位。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退位第二天,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向南京参议院提出辞职,接着,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北洋军阀:以袁世凯为首的中国封建军阀集团。1895年清廷命袁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这支军队采用新的兵制,使用近代武器,归北洋大臣节制。1901年袁出任北洋大臣,所辖军队称北洋军。1916年袁死后北洋军阀分化为三个派系,即皖系军阀、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彼此争权夺利,不断发生政争和混战。1926年7月,在国共两党合作倡导下,国民革命军进行了北伐战争,消灭了直系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军队,打击了奉系势力。1928年国民党各军事实力派联合再次北伐,奉系军阀张作霖因战败退回东北,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至此,北洋军阀的统治结束。北洋军的一些余部被并入国民党军队。《海国图志》:《海国图志》是近代著名思想家魏源的代表作,该书初刊于1842年,共50卷,后扩编至100卷。这部书是魏源受林则徐嘱托之下,根据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及其他中外文献资料编著而成的。这是一部系统介绍西方史地、科技知识的著作,在当时堪称中国人编著的介绍世界知识的“百科全书”。魏源明确地提出编撰《海国图志》的目的是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海国图志》 不仅对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重要启蒙作用,而对日本的学术和政治也有过重要的影响,被日本维新要人视为“枕中鸿宝”。《天演论》:《天演论》 是严复翻译的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的前半部分。严复在《天演论》 中加入了大量的按语,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为近代较早的一本直接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理论著作的书。书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对当时国内鼓吹变法图强和提倡维新运动起过积极作用。魏源和严复的思想的异同:魏源和严复作为中国近代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例如他们都主张向西方国家学习,但是他们对学习西方的内容不一样,魏源作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侧重于学习西方的军事和科学技术,而严复作为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他的“世道必进,后胜于今”思想则侧重于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两位思想家是近代主张学习西方长处来抵抗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思想家,其主张虽符合时代的发展,但是他们的思想经过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证明,他们的救国道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行不通的。 评价魏源的思想: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的目的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基于这一目的,他提出了一些改革的办法:设立工厂,制造轮船、枪炮,兴办民用工业;学习西方练兵方法,用新式武器装备军队;增设水师科;改革考试制度。他的思想是爱国的,进步的。因为在民族危机面前,魏源冲破闭关锁国的思想束缚,提出向西方学习,掌握敌人的场地,克敌制胜,这是他爱国的重要表现。他的思想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里的先进人物,开始面向世界,注意世界,注意研究现实问题。严复和《天演论》:严复是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译作《天演论》。运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和“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社会进步理论,在当时的中国打击了封建势力,启发了中国知识界探索西方资本主义的作用。严复的思想对戊戌变法影响很大。《海国图志》的主要内容:《海国图志》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是第一部较为详尽较为系统的世界史地著作。书中征引中外古今近百种资料,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许多先进科学技术,如火轮船,地雷等新式武器的制造和使用。所记各国气候、物产、交通贸易、民情风俗、文化教育、中外关系、宗教、历法、科学技术等,都超过了前书。所以,《海国图志》被人誉为国人谈世界史地之“开山”。 《天演论》的主要思想:《天演论》英文书名直译应为《进化论与伦理学》。作者赫胥黎是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的朋友,也是达尔文学说的忠诚拥护者。《天演论》的基本观点是:自然界的生物不是万古不变,而是不断进化的;进化的原因在于“物竞天择”,“物竞”就是生存竞争,“天择”就是自然选择;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人类,不过人类文明愈发展,适于生存的人们就愈是那些伦理上最优秀的人。进化论学说的基础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奠定的,赫胥黎坚持并发挥了这一思想。严复译述《天演论》不是纯粹直译,而是有评论,有发挥。他在阐述进化论的同时,联系中国的实际,向人们提出不振作自强就会亡国灭种的警告。严复在按语中指出,植物、动物中都不乏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例子,人类亦然。人类竞争其胜负不在人数之多寡,而在其种其力之强弱。面对当时中国的民族危机,严复尖锐指出,中国再也不能不看实际地妄自尊大,弄得不好,就会亡国灭种。《天演论》告诉人们亡国灭种的威胁,但又不是无所作为的悲观主义,它启示人们,中国目前虽弱,但仍有挽救的办法,这就是强力竞争,通过努力,改变目前弱者的地位,变为强者。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初,嘉庆皇帝与一个大臣有..”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418744083221767153258281255059皇上无嗣大臣死——光绪朝的统绪之争
大行皇帝龙驭宾天,未留子嗣,不得已立醇亲王之子载湉为文宗显皇帝(即咸丰)子嗣,承继大统,待其以后生子,再行过继于大行皇帝同治”。这个谕旨有这么几层意思:第一,选载湉是不得已而为之。第二,载湉是一过继给咸丰皇帝的儿子,继承的是咸丰的皇位。第三,载湉以后生子,就过继给同治皇帝。
这个谕旨是比较模糊的,最大的模糊之处在于,虽然光绪皇帝以后生子过继给同治,比如,如果光绪生有多子,他再狡猾一点,完全可以将其中一子过继给同治,这就算完成任务而没有违背承诺,而这只是解决了同治的子嗣继承问题,而没解决未来皇帝到底是继承同治的皇位还是继承光绪的皇位,同治皇帝的帝位有没有人来继承?如果只是有子而不是继承皇位,那就是从法统上发生了帝系转移,由载淳转移到载湉了。由于在上述的明朝第二次帝系转移中,继位皇帝——明世宗嘉靖皇帝继承大统时,对于这个问题处理模糊,造成以后持续数年的朝政危机“大礼议”,嘉靖皇帝不认为自己是作为明孝宗的继子继承皇位,强迫皇太后和大臣们,要求将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作为皇帝,进入明朝皇帝的世系,将自己的生母作为太后奉养。而朝廷的一干狷介之士,坚决不同意这个决定,拼死维护明孝宗和明武宗的世系,以至造成大批朝臣长跪午门,抗议嘉靖皇帝,嘉靖又坚决不退让,甚至粗暴地对跪在午门外的朝臣实行“廷杖”,也就是在午门广场上,不顾大臣们的尊严,当众脱裤子打屁股。
但是,如果现在就确定将来光绪所生之子过继给同治为嗣子并继承皇位,又违反了清朝自雍正以后,不明立太子,而采取秘密建储的制度。
事有不平,自有胆大的出来抱打。就在光绪即位没几天,内阁侍读学士广安首先发难,他以宋朝太祖赵匡胤秉承其母命,将帝位传给其弟弟赵光义,而赵光义却不尊母命,没有按照约定将帝位传给赵匡胤的儿子,而是传给自己的儿子这个事情为例,要求将“”的这种安排,“颁立铁卷”,即用铸铁铭刻这种最高方式,来确定此案,以杜绝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由于这件事情实在太敏感,在这个非常时期,慈禧太后实在不想再有人来触碰,唯恐引起更大的麻烦。于是,朝廷下旨,对广安予以“申斥”。
事情并未如慈禧之愿,更大的关于统嗣之争的风浪来临了。
四年后,同治皇帝的陵墓建好,同治归葬。两宫太后,光绪皇帝及王公大臣赴陵寝之地,举行奉安大典。就在大典按照程序顺利完毕,送葬的人都返回京城以后,出大事了,出人命了!
一个我的本家,吏部主事吴可渎,在陵寝的一个寺庙里服毒自杀,并遗留一个密封的匣子,匣子里藏有一封给皇上的奏折。在奏折里,吴可渎直接向两宫太后提出最敏感的问题:光绪的继位,是为文宗(咸丰皇帝)立子,而没有为同治皇帝立嗣,今天的光绪皇帝是受命于咸丰皇帝,那么将来的下一代皇帝,究竟受命于谁?这且不说,最胆大的是,在遗折里,吴可渎用“一误再误”这样的词语,直指两宫太后。所谓“一误”,当然是指太后没有挑选“溥”字辈的人,“再误”就是指挑选了“载”字辈也罢,你得要明确继统关系。
作为臣子,将“一误再误”这样的词用在太后身上,实在是太严厉了。在几千年的帝制时期,中国士大夫忠君报国的最高境界就是“尸谏”,即所谓的“武死战文死谏”。因此,即使具有铁一样手腕的慈禧太后这次也没有动怒,甚至为吴可渎的“尸谏”而动容,倍感问题的严重。于是,发交满朝大臣讨论此事。由于此事太过敏感,大臣们在所上的奏折中,虽然意见纷纷,但都十分谨慎。有一点意见是很集中的,那就是,尽管吴可渎以“尸谏”这种激烈的行为要求为同治皇帝继嗣继统,但是,囿于祖宗成法,肯定不能明立太子,也就是说,不管光绪将来生多少儿子,也不能在光绪在位时,明确哪个儿子将来能当皇上,这是制度。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放心,世间再麻烦的事情,总有聪明人能解决。当时还是“清流党”旗帜人物的张之洞,给朝廷上了一个奏折,作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安排。
张之洞的奏折,首先维护了太后的立场,他说:吴可渎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言文翻译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