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85年新华文摘目录有收藏价值吗

我家有台85年的蜜蜂牌缝纫机,有要的吗?有收藏价值吗?_百度知道
我家有台85年的蜜蜂牌缝纫机,有要的吗?有收藏价值吗?
刚买下就没用过一直收藏的,比我的年龄都大?网上有收藏的玩家吗?
保有量太大,使用价值比收藏价值要大!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缝纫机的相关知识
其他4条回答
没什么收藏价值。我家也有!!而且还能用,估计100年以后就值钱了
没什么收藏价值,东西太多年头不老
我家也有!!而且还能用!!估计是没什么价值
收藏价值不大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专题85]结合自己的专业论文学研究的方法。
第419博文:(2011年第62篇)
文学研究方法有哪些
浏览次数:419次悬赏分:0 |
提问时间: 20:15 |
这个古今不一,而且多变!
一、文学观念本身的嬗变,比如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独立说,客观说,休验说。
二、文学的文化意义,文学与其它化形态的互动,包括与科学,历史和其它艺术
三、文学审美意识形态
四、文学的语言组织
五、文学的形象系统
六、文学的风格特征
七、文学创作,接受和源流,另外还有文学的流派。
大体上应该全了! 当然每项都可以括展很多,也可以相互综合!
《文学研究方法论》论题辨析
/view/bce0f336c5f9a.html
1.研究方法&&&&&&&&&&&&&&&&&&&&&
(a.考察特定事物的手段;b观察角度;c.分析理解的程序。)
2.文学研究方法
(a.考察文学现象的角度、视点;b.分析理解文学现象的程序。)
3.批评方法
(a.对特定文学现象理解判断的角度;b.解析特定文学现象的程序。)
4.文学现象
(a.文学创作;b.文学作品;c.文学接受。)
5.文学作品的意义
(a.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内涵;b.美学涵义为主体;c.包括社会学、哲学、伦理学等。)
6.文学作品的价值
(a.文学作品在接受过程中显示出来的社会作用;b.包括艺术价值、审美价值、以及社会学价值。)
7.逻辑经验主义
(a.二十世纪欧美哲学潮流之一;b.罗素、石里克等人为代表;c.主张实证主义,强调哲学应研究逻辑形式。)
8.分析哲学
(a.二十世纪欧美哲学潮流之一;b.维特根斯坦、赖尔为代表;c.强调研究日常语言现象,以分析方法见长。)
9.分析方法
(a.二十世纪哲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b.提倡对现象进行分析;c.反对形而上学的思辨方法。)
10.符号学
(a.二十世纪学术思潮之一;b.包括符号学哲学、结构主义叙事学等;c.从符号活动来理解人类文化。)
(a.逻辑经验主义的哲学观念;b.强调一切叙述都必须有对应事实来证实;c.罗素、石里克等人提出。)
12.语言游戏
(a.分析哲学概念;b.维特根斯坦提出;c.认为语言的意义不是先在决定的,而是来自于游戏。)
(a.索绪尔的语言学概念;b.词可以分为能指与所指两个部分;c.能指即词的书写、发音的形式。)
(a.索绪尔的语言学概念;b.词可以分为能指与所指两个部分;c.所指即词的概念或指涉物。)
15.现象学
(a.二十世纪西方哲学潮流之一;b.以胡塞尔为代表;c.提出对一切先验原则进行悬置,进行还原活动,回到“物自身”、“纯粹客体”和“意向性”中去。)
16.存在主义
(a.二十世纪西方哲学潮流之一;b.代表人物萨特、海德格尔;c.以人的存在为中心论题,讨论人的自由、虚无、选择、孤独等问题。)
17.阐释学
(a.二十世纪西方哲学潮流之一;b.代表人物海德格尔、伽达默尔;c.以人与世界的语言关系为中心论题,研究人对世界的理解问题。)
18.内省方法
(a.一种哲学思维的方法;b.在自我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思辨;c.德国古典哲学是其代表。)
(a.现象学哲学的方法之一;b.强调悬置一切既定观念,回到人类意识活动的本源状态;c.包括现象还原、先验还原和本质还原。)
20.结构主义
(a.二十世纪西方哲学潮流之一;b.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列维——斯特劳斯;c.探讨文化现象中的共在结构,引入语言学方法。)
21.叙事学
(a.现代符号学影响下的一种关于文学、语言学的学科;b.以法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为代表;c.用语言学方法研究文学文本中叙事模式问题。)
22.二项对立&
(a.结构主义哲学的理论原理之一;b.列维——斯特劳斯提出;c.认为一切文化现象中都包含一种潜在的对立意义单元相互结合的模式。)
23.解构主义
(a.二十世纪西方哲学思潮之一;b.反对结构主义的整体现念,提出拆毁结构、去掉意义中心的口号;c.以德里达为代表。)
(a.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马尔库塞使用的哲学术语;b.把弗洛伊德与马克思的思相结合;c.人的本质即爱欲,包括性、劳动、创造等多重内涵。)
25.法兰克福学派&
(a.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b.以马尔库塞、阿多尔诺为代表;c.用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理论对现代工业社会进行批判。)
26.异样事物&
(a.法兰克福学派代表阿多尔诺对艺术的一种认识;b.艺术中表现的是一种不同于实际现象的异质性物象;c.异样事物因其与实际的不同而实现了对现实的否定。)
27.整体性
(a.卢卡契用来表达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一个概念;b.无产阶级从人类历史和社会整体运动的全面性上来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现实;c.现代主义局限于个别、不可能达到无产阶级的整体性。)
28.原型批评
(a.现代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之一种;b.引入文化人类学等理论,认为文学是上古文化中形成的原型意象在后代文化史中的表现;c.代表有弗莱、剑桥仪式学派等。)
29.原型 &
(a.原型批评的概念;b.指文学形象的历史先在型态;c.其理论来源是文化人类学,也受到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的影响。)
30.原始意象&
(a.原型批评的概念;b.人类原始生活时期形成的一些基本文化意象,后来发展成为一些文化代码;c.是文学原型的基础。)
31.剑桥仪式学派
(a.二十世纪英国文学研究的理论流派;b.以墨雷、鲍特金为代表;c.主要研究英国戏剧,认为戏剧起源于基督教的仪式。)
32.形式主义
(a.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潮流之一;b.重视文学形式,认为文学的意义和价值来自于形式;c.包括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等。)
(a.即英文的text,指文学作品的文字形式;b.形式主义批评强调文本的意义自律,即文学意义和价值是由文本自身决定的。)
34.陌生化
(a.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理论概念;b.指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是完全创新的,使现实在这种语言形式中变得与日常生活中的形式不一样,使人产生陌生感;c.陌生化造成的新奇感即一种艺术欣赏的经验。)
35.等价原则
(a.俄国形式主义者雅克布森关于诗歌语言的理论概念;b.等价原则是结合轴具有了选择轴上的等价分布的构成状态;c.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是对应。)
36.新批评
(a.二十世纪英美文学批评潮流;b.以兰色姆、布鲁克斯、泰特、维姆萨特等为代表;c.研究诗歌语言的特性,提出一系列形式主义的文学见解。)
37.伪陈述
(a.英国批评家瑞恰兹关于文学语言的观点;b.文学语言是一种没有指涉物的陈述语。)
(a.英美新批评关于批评方法的观点;b.认为批评应细致地辨析作品的每一个句子和词汇。)
(a.新批评理论家布鲁克斯关于诗歌语言的观点;b.认为诗歌语言在语义上“承受着语境的压力”,语境即词的字典含义;c.强调语词在意义规定性中的创新。)
40.形式特点语义化
(a.符号学家洛特曼关于文学本质的观点;b.认为文学作品在形式上的表现包含了一种语义,这是文学的本质特征。)
41.文本间性(互文性)
(a.符号学批评家克里斯太娃提出的观点;b.意指任何单个的文本,其意义都存在于众多先在文本之间,文本在意义上是一种插入多种文本之间的东西。)
42.移情论
(a.近代欧洲美学思想;b.以立普斯、谷鲁斯等为代表;c.认为美感来自于主体将自己的情绪投射到对象的形式之上。)
43.精神分析学
(a.弗洛伊德创立的心理学派;b.将人的心理分为本我、超我和自我三个层面;c.重视人的无意识,尤其重视人的性意识的发展。)
44.白日梦
(a.弗洛伊德用来解释艺术创作的术语;b.认为艺术家早年的恋母或恋父情结是激发艺术创作的心理动因;c.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满足早年受抑制的恋母或恋父情结。)
45.俄狄浦斯情结
(a.弗洛伊德主义的概念之一;b.借助于在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杀父娶母故事而来;c.指男性的恋母情结。)
(a.现代美学概念;b.克罗齐、科林伍德、柏格森等人用来指审美活动中主体的特性;c.直觉即一种不借助概念而出现的心理感应。)
47.接受美学
(a.二十世纪文学批评理论之一;b.主要指以尧斯、伊瑟尔为代表的德国康斯坦兹学派;c.以研究文学的阅读、理解、欣赏为主要内容。)
48.视界溶合
(a.阐释学和接受美学使用的概念;b.指理解活动中的一种高级状态;c.作者表现在文本中的视界与读者的视界经过对话达到了溶合的境界。)
49.阐释循环
(a.阐释学的概念之一;b.指阐释主体的前理解经过与文本的对话得到改变,被改变的前理解又指导阐释主体再次理解文本,如此循环,理解活动即被推向高层次。)
50.期待视野
(a.接受美学概念之一;b.指文学接受中读者对文本内涵的一种预期;c.读者的预期以一种特定的视野表现在阅读过程之中。)
51.意义不确定性
(a.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理论概念之一;b.文本意义具有多层次、多维度的特性;c.读者理解方式的不同,文学意义亦有所不同。)
52.意义空白
(a.接受美学概念之一;b.文本并未对事物作面面俱到的描述,而是留下了许多空白点;c.读者在欣赏中要调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这些空白。)
53.隐含读者
(a.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使用的概念;b.指作者写作时想象出一个对话的对象,这种关于读者的观念影响着读者的写作,使文本包涵着一个隐含的读者。)
(a.读者反应理论和解构主义常用的概念;b.读者对文本的理解要受到自己视界的影响,不可能完全服从文本作者的原意,他总是改变着作者的原意;c.一切阅读都是读者改变作者原意的“误读”。)
(a.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提出的概念;b.科学理论的发展不是建立在证实原则上,而是对既有理论的证伪推动了新的理解的产生;c.猜测与反驳是科学理论形成的动因。)
56.文学研究方法论和基本内涵是什么?
(a.设立考察文学现象的视点; b. 设定文学现象的意义中心;c.设立文学现象的评判准则;d.一种分析程序)
57.方法论在文学研究中有何意义?
(a.赋予研究工作以基本的出发点;b.建立特定的理解方式和价值准则;c.学术创新的起点。)
58.文学研究方法形式的机制是什么?
(a.特定的知识结构;b.社会文化主潮的影响;c.哲学方法和观念;d.其他学科方法的借鉴。)
59.语言分析的方法有什么特点?
(a.注重文本的语言形式;b.多采用细读的方法;c.强调形式和技艺的文化内涵。)
60.存在主义哲学有何主要思想观点?
(a.以人的存在为哲学思维的主要对象;b.人的本质在于自由;c.“在”来自于人对世界的理解;d.存在先于本质、人要进行选择。)
61.何谓“二项对立”?
(a.结构主义思想家列维一斯特劳斯提出的概念;b.一切文化现象的内在结构都呈现为对立的意义元素相互关联的状态。)
62.结构主义叙事学有哪些代表性的理论家?
(罗兰·巴尔特、托多罗夫、格雷马斯、热拉尔·热奈特等。)
63.法兰克福学派代表性理论家是谁,其主要思想观点是什么?
(a.马尔库塞;b.爱欲是人的本性,现代工业社会压抑了人的爱欲,使人变成“单面人”;c.应该对现代工业社会进行否定性的批判,借以拯救人发展出全面的人。)
64.逻辑经验主义有何基本观点?
(a.传统哲学的根本问题在于用混乱的日常语言表述形而上学问题,因此必须对之进行“治疗”;b.哲学的任务在于为科学知识建立表达方式;c.真理问题的核心在于合法的逻辑表述形式与实证经验之间的实证关系。)
65.弗洛伊德对艺术有何主要看法?
(a.恋母情结即俄狄浦斯情结以及恋父情结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必然价段,如果早年这些情结的渲泄受阻,则将引起人的潜意识中愿望未能满足;b.成年后的人创造一种“白日梦”来满足恋母或恋父情结;c.白日梦即一种以合符伦理规范的外在形式而实质表现恋母或恋父情结的状态。)
66.现代文论中形式主义学派有哪些主要流派?其理论代表是谁?
(a.俄国形式主义,什克洛夫斯基、雅克希森;b.法国结构主义,巴尔特、托多罗夫;c.英美新批评,兰色姆、布鲁克斯,泰特。)
67.什克洛夫斯基怎样论述“陌生化”?
(a.什克洛夫斯基认为,“陌生化”是文学语言的特征,也是文学的本质属性;b.“陌生化”是一种新颖的观察事物的角度,它使事物以一种反常态的形式出现;c.陌生化在形式上表现为一种新奇的话语方式;d.陌生化使人对常见事物产生新奇感,这种新奇感即美感。)
68.雅克布森关于诗歌语言的“等价原则”理论涵义为何?
(a.语言的结构由两方面构成,即选择轴与结合轴,其中选择轴是按等价原则分布的;b.诗的语言是把等价原则由选择轴投向结合轴;c.诗歌语言中充满了体现等价原则的“对应”关系。)
69.“新批评”有哪些主要代表?
(兰色姆、布鲁克斯、维姆萨特、泰特、比尔兹利、布拉克墨尔、燕卜孙)
70.诺思洛普·弗莱的《批评的剖析》一书有何主要内容?
(a.文化史和文学史对文学内容、形式有着明显的规定;b.四季变化形成了几种感悟方式,也赋予了欧洲文学一些基本的原型;c.欧洲文学有五种模式,即神话、传奇、史诗或悲剧、现实主义小说、讽刺,分别对应于春、夏、秋、冬四季。)
71.法兰克福学派为什么赞成现代主义艺术?
(a.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家们强调对现代工业社会进行否定性的批判;b.他们提倡艺术描写超越现实的异样事物;c.现代主义艺术,尤其是抽象艺术,表现出一种对抗现实的观念。)
72.苏姗·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的艺术作了怎样的定义?
(a.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b.艺术中表现了各种形式的“幻象”。)
73.英伽登怎样论述文学作品的构成?
(a.文学作品由四个层面构成:词语声音、意义群、系统方向、被表现的客体;b.英伽登运用的是现象学方法。)
74.接受美学的代表性理论家尧斯对文学接受问题有何主要看法?
(a.提出用研究文学的效应史来取代生产美学;b.文学接受是作者和读者的期待视野的对话,视界溶合是文学接受的最高境界;c.审美经验是理解与欣赏的统一。)
75.解构主义有何主要理论观点?
(a.语言活动没有先在的中心意义,它只是能指差异性延续的“踪迹”;b.文本的意义中心是虚幻的假象;c.文本批评的主要任务即拆除文本的结构。)
76.康德怎样分析审美现象?
(a.运用分析方法描述审美现象,而非用思辩方法设立审美本体;b.审美活动是人的判断力的活动,其特征是无目的合目的性与无概念的合概念性;c.诗是想象力的自由游戏。)
77.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有何差异?
(a.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生理性的,性欲是其主要内容,荣格认为无意识中包涵了许多上古社会沉积下来的文明内容;b.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个人性的,荣格认为无意识中包括了在古社会中呈现为集体意识的内涵;c.弗洛伊德的无意识重视个人生命经验,荣格则重视文明历史对个人的作用。)
78.剑桥仪式学派对莎士比亚剧的看法如何?
(a.剑桥仪式学派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分析莎剧;b.英国戏剧的形式与基督教仪式有密切关系;c.莎士比亚剧作表现了宗教仪式中的献祭仪式,哈姆雷特是一个“替罪羊”形象。)
79.红学研究中“索隐派”在研究方法上有何特点?
(a.实证主义与社会学方法的统一;b.将文学视为个人生命经验的表现;c.忽视文学的美学特性。)
80.列宁关于托尔斯泰创作的评论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a.社会——历史分析的方法;b.阶级分析的方法。)
81.哲学观念对文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有何作用?
(a.特定的哲学观念形成于一种特定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是文学研究方法形成的基础; b. 哲学观念支配着理解方式和价值准则,这也是文学研究方法的范畴内涵;c.哲学观念不能替代文学研究方法。)
82.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知识对文学研究有何作用?
(a.其他学科的知识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意义参照点;b.开拓了文学研究的视野;c.提供一种新的分析方法。)
83.怎样理解文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a.文学现象的意义与价值本身具有多元性,因此对之研究的角度和视点必须多元化;b.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是现代学术的特征之一,研究方法多元化是这一特征的表现;c.研究方法多元化是学术创新的基础。)
84.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文学研究产生了什么作用?
(a.提供了研究资料、学术信息获得的迅捷方式;b.形成了新的学术交流的通道;c.但不能替代研究者的分析判断。)
85.中国古代文论在研究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a.审美描述是其主要方法;b.重视文本的形式特点;c.重视形态学研究;d.思辨方法不发达。)
86.以原型批评为例,简述社会——文化学派在研究方法上的特点。
(a.重视历史因素对文学的支配性作用,原型批评把文学作品的意义建立在民族文化史的基础之上;b.意义他律的理解方式,原型批评视野中,文本价值和内涵受文本外的社会因素制约;c.重视文本内涵的社会文化因素,原型批评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多从宗教、伦理等层面入手;d.实证方法的运用,原型批评常常对民族文化史资料进行详细描述。)
87.选择一种现代批评方法,分析评价一位中国古代诗人的创作。
(要求:a.运用西方现代文学批评中的一种方法;b.选例具有典范性、资料准确;c.准确理解现代批评概念。)
88.简述形式主义文论的方法论特点。
(a.语言分析的方法,对文本的话语形式进行细读或解剖,如新批评;b.意义自律,强调文本言词结构自身形成意义,如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c.在文本话语形式中确定文学文本的艺术特征,如新批评的“反讽”、雅克布森的“等价原则”。)
89.举例说明现代哲学中分析方法的特征。
(a.反形而上学,对现象进行观察、分解、辨析,而拒绝从本体出发确定现象的属性,如罗素的“摹状词”理论;b.对现象进行“细读”式的归类、比较,而拒绝从主体观念活动出发评断现象,如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理论。)
90.简述弗洛伊德主义的文艺现念。
(a.弗洛伊德得将其精神分析学列入文艺现象的认识之中,用性欲升华和白日梦以及俄狄浦斯情结等概念解释文艺创作;b.早年俄狄浦斯情结受抑制使人的性本能被扭曲,成人后作为潜意识仍支配着人的心理活动;c.艺术家编织“白日梦”来满足自己的俄狄浦斯情结;d.白日梦既在父权社会中具有表面的合理性而其实质则是恋母情结之虚幻实现的精神活动内容。)
91.简述接受美学的基本理论。
(a.接受美学是六十年代在德国出现的一种以现象学为哲学基础的文学理论,代表人物是尧斯和伊瑟尔;b.文学接受在文学活动中的意义不亚于文学创作,应该研究文学的效应史,以取代过去的生产美学;c.读者各有其期待视野,而文本中又包含作者的“召唤结构”,因而文学接受显示出个性化的色彩;d.文学接受包括一系列的主体活动,如具体化、填充空白、重建等,理解与欣赏的统一是文学审美经验的特征。)
92.英美“新批评”对诗作了哪些论述?
(a.兰色姆的“肌质”、“构架”理论,诗歌语言包含肌质即不可用散文转述者和构架即可用散文转述者,两个对立统一的部分;b.艾伦·泰特的“张力”说,诗歌语言中,外延与内涵之间呈现为一种“张力”状态,外延要冲破内涵的限定,内涵要规定外延的范围;c.布鲁克斯的“反讽”说,诗歌语言的特征是“承受语境的压力”,即语言的文本含义反抗着语言的字典含义。)
93.话语分析在文学批评中有何意义?
(a.话语分析弥补了传统文学批评过于重视文学的社会学意义而忽视语言特征的缺点;b.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中表征着主体的意识内容,通过对话语形式的分析,可以把握到主体的意识活动的文化内蕴;c.话语分析不能成为独断性的批评方法,它并不排斥其他批评方法的合法性。)
94.简述西方现代文学批评理论对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影响。
(a.改革开放以后,大量译介外国现代文学批评,对国内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b开拓了中国文学批评的视野,促使中国文学批评多元化格局形成;c.引入许多新的批评方法和文学观念,促进文学批评领域中的学术创新。)
95.简论文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a.文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意味着从多个视角对文学现象进行考察;b.文学现象的意义和价值本身具有多层面性,因而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符合文学规律;c.多元化要求汲取各学科的知识,以不同的视点考察文学现象;d.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是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和文学学术的必然要求。)
96.符号学美学家洛特曼(塔尔图学派)的“形式特点语义化”
(a.形式指文学文本中的言词构成方式;b.语义指话语的意识内涵;c.言词构成方式本身获得意识内涵是文学文本不同于其他语言文本的特征,文学文本的语义不来自指涉物(所指)而来自于言词自身的形式特点。)
97.形式主义文论中的“文本意义自律”
(a.形式主义反对社会学的文学意义“他律”论,认为文本言词形式自身生成其艺术内涵,如俄国形式主义;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与外在的社会历史因素无关,只是一种特定的语言形式的产物;b.文学文本的意义与其语言指涉物无关,它只是能指的组合方式,如瑞恰兹的“伪陈述”。)
98.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的“意义空白”
(a.伊瑟尔认为,文本的“召唤结构”是由许多“意义空白”点形成的;b.接受活动中,读者要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去填充这些空白,使之变成读者头脑中的一幅真实画面;c.填充空白是读者接受活动的主要形式。)
99.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
(a.“陌生化”是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一个形式主义文论概念,论者认为,文学艺术以新奇的语言技艺将日常习见的事物表现出来,使事物显出一种新奇感;b.陌生化来自于一种新奇的语言形式,这种语言形式又来自于一种反常规的观察方式和观察角度;c.陌生化带来的新奇感即一种艺术经验。)
100.新批评理论家布鲁克斯的“反讽”说
(a.布鲁克斯认为诗歌语言的含义包含有突破词语字典意义的成分,而词语的字典意义构成词的语境,制约着词语含义的范围;b.诗歌语言要反抗语境,或承受语境的压力;c.词语在诗中的含义对字典含义构成“反讽”美学。)
101.海德格尔关于“语言是在的家园”的观点
(a.在为此在之在,此在对在的追问领会即理解,构成了在者之在;b.此在的理解活动之所以能够展开,是因为此在获得了语言这种上帝给人的最好的馈赠;c.此在的理解活动产生了在,理解又只能在语言中完成,因此语言是在的家园。)
102.伽达默尔的“视界溶合”
(a.人与世界的美学是一种语言关系,因此理解成为人的精神活动的主旨;b.语言理解活动中,阐释主体和文本均受制于期待视野;c.读者和作者的期待视界即“前理解”或理解的前结构,通过对话、交流、碰撞,最后达到彼此溶合的境界。)
103.索绪尔关于“能指”与“所指”的划分
(a.索绪尔将词的构成分为两个部分,即能指、所指,能指即词的书写发音方式,所指即词的概念或指涉物;b.能指和所指是一页书的两面,紧密地组合在一起;c.后来的符号学及结构主义语言学开始将二者分开,企望在能指的组合中确定意义,这也影响了形式主义文论。)
104.法兰克福学派的“否定认识论”
(a.否定认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尔诺提出的批判概念;b.现代工业社会把人变成屈从现实、被物欲支配的单面人,因此要发展人否定现实、怀疑现实、超越现实的精神,恢复人的多面内涵;c.现代艺术体现了否定认识论的特点,因为现代主义艺术超越现实。)
105.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
(a.弗洛伊德借古希腊悲剧中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把人早年的性欲方式,即恋母情结,称作俄狄浦斯情结;b.俄狄浦斯情结在人的儿童期是正常的,成年后,人的性欲方式逐渐正常化,即合符父权崇拜的社会规范;c.艺术创作常常是艺术家早年未得到满足的俄狄浦斯情结在起作用。)
106.东方主义
(a.后殖民理论家赛义德对西方文化特征的总结;b.赛义德认为,西方近代以来的文学中突出地体现出一种“东方主义”的思想内涵;c.东方主义的实质是西方以“西方中心主义”的观点将东方“他者化”。)
107.文明冲突
(a.美国学者亨廷顿提出的一个观点;b.亨廷顿认为,现代国际社会的冲突已由过去的资源、市场、国土的争夺转变为文化性的冲突;c.当代国际社会应当高度重视文化差异问题。)
108.新历史主义的文学观
(a.新历史主义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美国出现的一种文学批评思潮;b.新历史主义力图克服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弊端,恢复文学的历史性;c.新历史主义认为,文学是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
109.海登·怀特的历史观
(a.新历史主义文论家海登·怀特在《元历史: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像》中提出了他的历史观;b.他认为历史是话语赋予“历史事实”的结果;c.历史书写的话语有各种模式。)
110.文化诗学
(a.新历史主义文论家格林布拉特提出的一种理论构想;b.他要求文学研究走向一种对文化的考察,不能局限于语言形式的分析;c.文化诗学强调对文学现象进行跨学科、多元化的研究。)
111.全球化
(a.当代学术界对近代资本主义全球扩张造成的一种文化现象的阐述;b.文化全球化源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它带来了欧洲理性主义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霸权化;c.全球化危害了各种地域文明的存在。)
112.现代性
(a.现代学术考察近代以来文化转型时的一个重要概念;b.现代性泛指工业革命之后出现的各种与传统相异的文化现象;c.现代性内部包涵着许多矛盾的现象。)
113.话语理论
(a.语言学转向后在西方学术界出现的一种学术思潮,强调思想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话语活动”;b.后结构主义、福柯、维特根斯坦、德里达等学说,都对话语理论的形成有过作用;c.话语理论将一切思想文化现象视作特定的话语形式。)
114.文化唯物主义
(a.由英国社会学家威廉斯提出来的一种理论主张,提倡研究文化现象中的阶级关系、意识形态等;b.伯明翰学派的学者们具体实践了文化唯物主义;c.文化唯物主义是文化研究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115.文化研究
(a.二十世纪晚期出现的一种人文学术思潮,强调对文化现象进行跨学科的研究;b.其特征是对文化现象进行社会学考察;c.广泛运用批判性话语分析的方法;d.体现了后现代文化中“文学性扩张”的特点。)
文学研究方法论讲义 [平装]
目前无货,欢迎选购其他类似产品。
购书满99元,免费得畅销书(促销优惠码:3V2O6BH5)中国最大的网上书店,天天低价,免费送货:图书满99元就免费得畅销书一本。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第1版 (日)
平装: 228页
开本: 16开
产品尺寸及重量: 26 x 18.4 x 1.3 cm
ASIN: B00114B4IG
<销售排行榜: 图书商品里排第1,010,840名 (查看)
  通过本书可学习中国文学研究方法论发展的历史,尤其是近百年来中国文学研究方法论的变革以及与时代发展变化之间的关系;此外,通过对20世纪优秀学者的经典性学术论著进行了方法论分析,可使读者了解现当代著名学者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时使用的不同方法以及取得的突出成就。
导论 文学研究方法论的提出与课程设置
一、文学研究方法论的提出及其意义
二、文学研究方法论课程的开设及相关介绍
二十世纪文学研究方法论概述
第一章 二十世纪文学观念的变革及其方法论意义
一、中国古代的“文”与“文学”观念
二、“五四”前后关于“文学”概念的科学探讨
三、文学观念的变化对中国文学研究的影响
第二章 二十世纪初以进化论为基础的实证主义方法论
一、对清人治学方法的简单总结
二、二十世纪初文学研究方法的变革
三、以进化论为指导的考证法的历史局限
第三章 二十世纪古典文学研究方法论的主流
一、分析主义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二、社会分析法在文学研究中的地位和意义
三、形而上学与社会学分析法的历史局限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文学研究方法论的新发展
一、文学研究方法论热的产生及历史源渊
二、以文化学为基础的系统方法论发展的历史趋向
三、二十世纪末方法论热的消退及相关思考
第五章 有关文学研究方法论著作简介
附录 二十世纪文学研究经典论文选
综合与多元化的归趋——文艺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历史趋势:多样与综和
当代的特点是一面高度分化,一面又高度综合,这就要求人们的思维方式朝着一体化和综合化的方向。文学虽不同于科学,但科学不能不给予它以深刻和巨大的影响。当今,文学研究一体化和综合化的趋势已日趋明显,建立多样、综合、整体化的文艺学研究方法体系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建立多样、综合、整体化的文艺学研究方法的趋势,主要看文学对象是否提供可能性,文艺学研究的历史经验是否提供必要性,人们的思维方式是否提供可行性。
(一)文艺学研究对象的丰富性、系统性与文艺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综合性
研究方法作为认识的工具,始终受制于研究对象,它是对象的“类似物”,是“工具,是主观方面的手段,借助它使主观方面与客体保持相互联系”[&#9312;]。因此,依据研究对象及其特征,才能产生相应的研究方法。毫无疑问,文艺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学,问题在于如何看待文学。
文学是科学、、神学的附庸,是一个独立实体,还是一个系统,这在人类认识的不同历史阶段,认识是不同的。在古希腊美学和文学思想的萌芽时期,把文学和美当作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一直到黑格尔,始终把文学看作是哲学的一个环节;中世纪神学则把文学作为维护宗教统治的工具;当今,文学被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按照系统观,宇宙万事万物无不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着,文学也不例外。与自然系统相比,它是由人“根据一定的原理”创造的“所谓立体性地统一起来的一个整体”[&#9313;]。当属人工系统。作为人工系统,它既是人与自然结合而成的复合系统,又是与社会生活环境、文化环境双向联系的开放系统、动态系统,它所具有的要素、结构层次、功能远比自然系统丰富和复杂。系统原则揭示,文学内部的各个要素(作家、作品、读者;生活、创作、欣赏等等)都不是孤立的,它既自成系统,又与其他各子系统发生联系,构成一个综合化的大系统。不仅如此,它还置于艺术文化背景之中,与其他门类的艺术构成艺术文化系统。文学要存在、发展,又必须与社会各个方面发生关系,不断互相传递信息,进行系统的反馈运动,来实现自身的反馈调节运动。因此,文学本身就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复合系统。&
实际上,文学系统的内部要素、结构、功能远比这丰富复杂。即便如此,也可略见一斑。文学对象的丰富性和系统性,为建构多样、综合、一体化的文艺学研究方法体系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文艺学研究的历史表明,以文学的“某个部分、方面、侧面、层次、因素、阶段”[&#9314;]。为研究对象,就创立了各自不同的文学研究方法。比如,以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关系为对象的文艺社会学方法;以语言为对象的符号学、语义学、结构主义方法;以作家、读者为对象的文艺心方法;以文学活动流程为对象的信息论方法;以文学功能为对象的价值学方法等等,不胜枚举。前苏联学者布什明在探讨文学研究方法时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文学则承认用与对象的本质相适应的各种可能的方法,从文学的各个方面来研究文学是有可能和有必要的”[&#9315;]。前苏联著名学者卡冈对这一问题更是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他认为,艺术是一个由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知觉组成的特殊的信息系统,而它又置于整个艺术文化的大系统之中,依据它们各自的结构层次及相互关系,形成了许多既有联系,又各自独立的新学科和新方法。他以下图[&#9316;]。文学艺术对象的丰富性、系统性必然带来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综合性。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说:“对于今天的艺术——所有的艺术来说如果说有什么特点的话,那就是有各种各样的选择。这里没有占统治地位的艺术流派,没有非此即彼的艺术风格”。这一分析虽有所偏颇,但却预示着文学艺术研究方法多样化的历史趋势的来临。在当今,从多种角度,运用多种方法综合展开研究的趋势,正是当代科学日趋分化和整体化的一种表现,是“寓于多”时代的要求。企图以“一言而为天下法”的定于一尊的研究方法将一去不复返。有望建树的学者,总是不遗余力去寻求新的研究角度,探索新的研究方法,以促进“知识旧体系的更替,新体系的建立”[&#9317;]。
(二)文艺学研究方法的历史、现状的回顾和反思
我国文艺学研究方法形成多样化的态势,既是对文学艺术本体观念变革的产物,又是对文艺学研究方法历史经验反思的结果。建构多样、综合、整体化的文艺学研究方法体系,有必要从历时和共时、纵向和横向两方面考察文艺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和现状,在新的审视点上进行必要的反思。为此,我们将从4个坐标系上进行粗略考察。
1、中西传统文学研究方法的扬弃
在西欧,从古希腊时期到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文学研究方法,主要是由亚里士多德创立的形而上学的逻辑演绎法(又称抽象的哲学思辨法)和培根创立的形而下学的逻辑归纳法。其次还有历史归纳法、社会学方法、美感经验的心理分析法、某些自然科学方法。这些方法虽有消长、斗争,但总是能够延续下来,至今仍被运用,故称为传统方法。
在,由于本民族的思维方式“缺乏思辨思维和形式逻辑,主要强调直观和经验,并同伦理道德挂钩”[&#9318;]。中国文学研究方法主要通行的是经验主义的现象描述法、伦理道德的社会学方法。
上述传统方法的长处是:
第一,形而上学的逻辑演绎法强调从哲学角度对文学艺术进行研究,重视哲学对文学的指导作用。加之它遵循严格的逻辑,论证严密,思辨性强,有助于建立文学的知识体系。
第二,注重文学艺术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从哲学、社会、历史、心理学角度探讨文学的价值功能,这在今天也是有益的。
第三,传统方法经过无数文艺理论家的继承和发扬,不仅为后人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而且也形成一整套的逻辑方法、研究模式。比如演绎法与归纳法的论证程序、原则、方法等,时至今日仍有积极意义。
从上述三方面看,传统方法开辟了从某一方面、某一角度深入研究文学的道路,为今后从宏观上,从整体上认识文学做了充分的必要准备。但是随着一个个“多元时代”(普里戈金认为,我们今天生活的是一个既有决定论现象,又有随机性现象;既有可逆现象,又有不可逆现象的多元时代。)的到来[&#9319;]。上述传统方法并不能涵盖如此复杂的文学艺术现象,暴露出明显的不足。
第一,传统方法存在一定的猜测性、假设性,缺乏科学性。抽象的哲学思辨方法的致命弱点是把文学艺术作为哲学的附庸,用某种先验的哲学观点和体系解释文学艺术,一旦两者不符,便将文艺削足适履。同时它所遵循的逻辑论证原则是从一般推出个别,一旦大前提错了,结论也就错了。这种方法有较大的猜测性和假设性。印度学者N·K·简恩说:“从科学的观点看,这种方法已过时,运用这种方法,人们推测出一般陈述(假说),并据此演绎出许多陈述。倘若每个演绎出来的陈述都被实验证明是正确的,它就支持了假说。倘若情况并不是如此,则暴露出这个假说的局限性。”[&#9320;]
事实也是如此。从科学认识史上看,中世纪基本研究方法是演绎法,一切以圣经、教父和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为出发点和归宿,不能越雷池一步。但是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运用观测实验的科学方法,推翻了托勒密地心说,而建立了日心说;刻卜勒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塞尔维和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推翻了传统观念[&#9321;]。从文艺学研究史看,培根以科学实践观和归纳法把“美学由玄学思辨的领域转到科学领域”,“对审美现象进行心理分析”[11]。而黑格尔运用抽象的哲学思辨法,导出了文学“是理念的感性的显现”的错误结论。所以,抽象的哲学思辨法存在着较大的猜测性和假设性。而中国所采用的现象描述法,虽能从感性经验入手,以“极精炼而又隽永的语言点出关键”,其中也不乏“极明亮的思想火花”,但是它是一种猜测的、笼统的、直观的方法,缺乏思辨色彩,因此猜测性、假设性更大。归纳法较之演绎法有更多的积极意义,但归纳法的产生是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上的,强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甚至抹杀二者的差异”[12]。因此不免流于经验,缺乏理性、科学性。
第二,归纳分析和综合分离。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是辩证统一、互相提供前提的思维方法。归纳是演绎的基础,为演绎提供根据,而演绎又为归纳指明方向,提供前提。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和哲学观点的分歧,历史上产生的演绎法和归纳法,长久以来争论不休,各执一端。文艺学研究领域中形而上学方法与形而下学方法的论争,就是认识史上这两种方法争论的反映。黑格尔在《美学》绪论中对此有过。他说:“谈到科学研究的方式,我们就走到两个相反的方式,每一个方式好像都要排除另一个方式,都不能让我们得到圆满的结果”。“一方面,我们看到艺术的科学只围绕着实际的艺术作品的外表进行活动,把它们造成目录,摆在艺术史里,或是对现存作品提出一些见解或理论,为艺术批评和艺术创作提供一些普泛的观点。另一方面,我们看到艺术的科学单就美进行思考,只谈些一般原则而不涉及艺术作品的特质,这样就产生出一种抽象的美的哲学”[13]。黑格尔从主观到实践上,都力图将二者辩证地统一起来,但由于哲学观上的唯心主义,未能科学地解决二者的真实关系,自己的研究不免又回到了抽象的哲学思辨上来。
第三,以部分研究代替系统研究。传统的研究方法是单打一的方法,基本上就文学的某一部分、某一侧面、某一要素进行孤立研究,而且还误以为穷尽了对文学规律的认识,这样就以单项、线性、平面式的研究代替了多项、立体、网络式的研究,比如哲学思辨法以本体论研究代替美学研究;社会学方法以外部研究取代内部研究;美感经验的心理分析法以心理分析取代社会批评。这样,传统研究方法就不能全方位地揭示文学的自然质、功能质和系统质,无助于全面认识文学。
对传统研究方法的利与弊的分析,是以系统方法为参照物,以建构多样、综合、整体化的文学研究方法为目的去透视的结果,其中该扬之处,继承发扬光大;该弃之处,舍弃弥补改造。
2、西欧当代文艺学研究多元方法林立
到19世纪末,随着自然科学、心理学、文化学长足的进步,西方文艺学研究方法学派林立、纷繁复杂。其名目之多、时间推移之快、重点转移之频,都是前所未有的。归纳起来,大约有如下几种:精神分析、科学美学、语义分析、符号学、现象学、解释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形式主义、新批评、原型批评、接受美学、文化学、民俗学、社会学、比较文学、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等。上述方法,无论其存在时间的长短,都有其一定存在的必然性、合理性,从某种角度看,还有其不可互相替代的某些方面的功能。但同时也应看到,它们有自己适宜的国情、范围,必然有不可弥补的缺陷。对此也应科学地进行分析。
总的来说,当代西方多元方法的合理因素是:
第一,开展多角度的研究。传统研究方法把文学艺术作为一个静态的封闭实体进行研究,确认它的不可分性,因此至多研究它与社会、与哲学的联系,与科学的差异。而多元方法则分解文学实体,从社会、作家、作品、读者各个不同层次分别进行深入研究。即便像作品这样一个层面,也要继续开辟新的研究角度,出现了语义、符号、结构、形式、阐释等研究方法。这不能不承认多元方法打破了传统方法拘泥一格的模式,发现了新的研究对象,扩展了新的观察视点,树立了新的阐述目标,为多侧面、多角度、立体地研究文学和开辟新的天地做了必要的准备。
第二,各学科相互渗透,各种方法互相借鉴。西方研究者虽然往往片面夸大自己研究方法的正确性、有效性,但是为开辟新的研究角度,又不能不自觉地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各学科之间是互有借鉴和渗透的。比如心理分析导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结构主义发端于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文化学、民俗学、社会学、“三论”是外来学科的方法的移植。由此可见,多元方法在各学科相互渗透,借鉴方面是有成效的。
第三,从某一角度的深入研究。从总体上看,多元方法林立、并存;从局部上看,各派对立、排斥,都想以自己的优势取代别的方法,因此迫使各派在某一角度、某一方面深入开拓。比如结构主义历经俄国的形式主义、捷克的布拉格学派和法国的结构主义,从雅各布森的“音素、语素、词、句等组合关系入手”[14]。研究文学,到罗兰·巴特建立的“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的研究模式,再到热奈特的4种主要叙述类型的研究[15]。步步进展,层层深入,开拓了从语言方法研究文学的空间。应该承认,在某角度的深入研究上,多元方法所做的贡献远远超过以往的文学研究。
尽管多元方法有其历史的功绩,但由于它们大多以西方不同的唯心主义哲学为基础,因而有其不可弥补的缺陷。卡冈在评价不同的科学对艺术的研究时说:“迄今仍然是非系统的、杂乱无章的,在最坏的情况下,这种研究建筑在嫉妒的竞争中,而在最好的情况下,这种研究建筑在漠不关心的‘和平共处’中。”[16]这就是说,多元方法往往是各自独立、各走极端、互相排斥、互相取代。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在现今科学知识发展的水准上依靠系统研究的原则”对文学“展开综合研究”。这项任务,西方研究者是无能为力的,只能历史地落在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者的身上。
3、前苏联文学研究方法的兼收并蓄、改造创新
前苏联从19世纪的俄国开始,传统的研究方法是社会历史方法。到20世纪初,由“莫斯科语言学小组”和“诗歌语言研究会”兴起的形式主义方法曾一度相当活跃。但不久,由于它把内容与形式割裂开,出现了将形式绝对化的倾向,而遭到了过分严厉的批判。之后,前苏联研究方法滑向了另一个极端——庸俗社会学。“庸俗社会学是出于片面地解释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的阶级制约性原理,从而导致文学史过程简单化和公式化”[17]。因而从50年代中期起,前苏联开始着手纠正这方面的问题。50年代被称为回顾和反思(或“解冻”)时期,主要是清算庸俗社会学的错误,从60年代开始,前苏联把方法论问题的研究提到首要地位,在组织上设立专门机构,出版专门刊物;在实践上大量介绍各种研究方法,开展综合研究和应用研究。一大批著名学者,如尤·鲍列夫、卡冈、赫拉普钦柯、斯托洛维奇、叶果罗夫、马尔科夫、彼得罗夫等人,致力于新方法的研究,并著有专著。至此,在文学、美学研究领域,庸俗社会学得到彻底清算,各种各样的研究方法并存,并把研究方法推向新的阶段。
前苏联在文学研究方法上历经的曲折、反复以至于最后达到繁荣,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值得借鉴。
首先,强调对各种方法的兼收并蓄。前苏联生活的变迁、文学本身的变化、西方文学思潮的涌入、自然科学的发展,彻底改变了在文学艺术和研究方法上的“大一统”和单打一局面,进入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历史的开放的时期”,对传统的、西方的、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的各种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兼收并蓄。这种做法反映了前苏联学术界研究学风的宽容、研究思维方式的辩证。一般而言,在研究中某种方法兴起确立之后,易排斥其他方法,一种思潮流行时,又容易否定过去,割断历史。鉴于历史教训,前苏联在进行方法论研究时,这种片面、对立、极端的倾向较少发生。因此在清算庸俗社会学时,并没有抛弃社会历史的研究方法;在强调内部研究时,也不否定外部研究;在吸收外来研究方法时,又不妄自菲薄;在坚持传统时,又不盲目自尊;在运用美学研究方法的同时,也不放弃自然科学的研究手段。这就保证了文艺学研究方法的研究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发展。
其次,注意对各种研究方法的改造。历史上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各种方法都有它适应的国情、对象和范围,当它被移植或吸收时,必须根据自己民族的情况加以改造。前苏联学术界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改造各种研究方法,特别是西方的研究方法。比如风靡整个欧洲的接受美学到了前苏联,则被改造为“历史功能”研究。历史功能研究强调“分析一部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看到它在作者生前的时代所起的作用,而且要看到它在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以外——在未来的时代所起的作用”。“用巴赫金的术语表示,历史功能阐释就是‘对应关系’的研究”,包括“作者同前辈的对话、作者同当代读者的对话、作者同未来时代读者的对话”。[18]从历史功能研究所强调的研究重点和三种对应关系类型看,它注重作品对读者的作用,这就把文学研究的重点从文本转移到读者身上,这与接受美学极其相似。但是它又克服了接受美学的某些片面性,把作家、作品、读者联系起来,更强调作品在当时、当下、未来三维空间中历史地、辩证地发挥作用。与接受美学相比,它们之间既有一脉相承之处,又更具历史性、辩证性。
此外,像结构主义这样的研究方法,前苏联学术界既充分肯定它是“深入研究艺术篇章的手段之一”,能起到“为研究工作者开辟广阔天地”的重要作用[19]。同时又严格地将结构分析与结构主义区分开来,并给予新的解释。所有这一切表明,前苏联在引进新的研究方法的同时,一方面兼收并蓄,一方面加以改造,为我所用。
再次,敢于创新,勇于开辟一条新路。
前苏联文艺学研究方法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的研究方法的产生、新的应用领域的铺开;二是综合研究的兴起。从前者看,主要是表现在类型研究,历史功能研究、阐释和评价的方法产生及各种方法的应用上;从后者看,主要是从“综合角度,用多样的研究方法来全面评定一部作品或一个文艺现象的外在作用和内在价值”[20]。
前苏联文学研究在挣脱了庸俗社会学和教条主义的羁绊,开创了百花齐放的活跃局面之后,及时认识到开展综合研究的必要性。20世纪60年代末,前苏联科学院成立了艺术创作综合研究专门委员会,70年代初提出“综合考察和系统研究方法相符合”的思想,许多著名学者转向综合研究,并致力于应用。像鲍列夫和斯塔菲茨卡亚在1980年发表的《社会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方法》指明了归纳综合的趋势。卡冈的《对艺术作综合研究的系统方法》、《作为系统的艺术文化》等文章,则是综合研究的结晶。在综合研究中,他们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论,坚持历史的逻辑方法,另一方面又提倡多种方法的运用、补充、渗透。只有这样,才“不会变为方法论上的多元论和折衷主义,而只会成为对作品实行全面分析的因素”[21]。
前苏联对文艺学综合研究的主张、做法及成果,无疑是为我们开辟了一条新路,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转贴
<font COLOR="#、我国文艺学研究方法变革的趋势。
我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趋于单一。“五四”时期,西方各种方法涌入,但迫于战争、动荡,未能深入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由于独断论、机械论和“左”倾教条主义的影响,我们的研究领域狭窄,思维方式保守,方法单一。具体表现为:就研究的内容看,注重文学与社会、文学与、文学的功能方面的研究,忽略文学的美学特性的研究;就思维方式看,是单向、平面、线性定性的机械论、还原论;就思维角度看,是单一、静止和封闭的;就思维空间看,只有当下,而无的、时代的、当代的,只有,而无外国;就思维模式看,“一内容二形式,鉴定式的结论,调查式的评述”。文学研究上述问题,一直到年开展“方法论”的讨论,才有所认识、有所纠正。
1984年,我国兴起的方法论讨论热潮,已经形成“多元的态势。表现为:文学观念和批评观念的多元、批评方法的多元、批评实践总体结构的多元”[22]。随着各种各样方法的介绍和应用的尝试,目前“综合态势,已显露端倪”。但是这种综合仍然处于不自觉的交织糅合,而不是自觉的、融会贯通的、整体化的综合,还没有出现有影响、有见地的专著。与前苏联70年代相比,我们的方法论研究还需告别“告知、尝试”阶段,走向综合、整体化的阶段。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抹煞1984年的方法论讨论的历史功绩。应该看到它是对历史经验反思的结果;是肃清“左”倾教条主义、机械论、独断论影响的产物;是我们民族方法论自觉意识的觉醒,它必将促进新的文学观念、新的思维方式的诞生。
总之,从历时和纵的方面看,中外传统方法的扬和弃;从共时和横的角度看,西方多元方法的利与弊,前苏联文学研究方法的历史经验,我国当代研究方法发展趋势,都说明必须建构多样、综合、整体化的研究方法的体系。
(三)文学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可以理解为“人们按一定的方式、规则、程序输入和输出信息的思维活动形式”[23]。恩格斯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24]
从人类认识史看,主要经历了原始、农业、分析和综合4个时代;人的认识对象中心由模糊的表象世界——实物中心——系统中心——元系统中心;人的思维方式由原始思&#57352;维——以实物为中心思维——系统思维——元系统思维。
在人类的幼年时代,由于生产力极为低下,人类根本无法认识和解释现象,相信一切出于“神之手”。在认识对象上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都是以混沌模糊的表象呈现于世。因此原始思维是一种“以‘集体表象’为基础”“无逻辑特征”的形象思维,古代神话就体现了这种思维特征。
从奴隶社会到整个中世纪的农业时代,人类主要思维方式是“以实物为中心”[25]。在农业时代,由于“人们与自然界之间的交换活动仍然停留在实体交换水平”[26]。许多门类的知识尚未形成,科学认识的方法停留在直接观察上,认识论的模式是“以实物为中心”,即只局限于相互孤立的、具有感性特征的实物和现象上,去探求它们的质。前苏联学者库兹明在分析这一时代的思维特征时指出:“在这个阶段,认识是从现象上,即还是从外表上来看待对象的,认识还没有揭示出对象发展的本质和,没有揭示对象受它所属的那个系统的制约性和对象的质的过程”。这就是说,“以实物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具有直观、笼统、猜测、感性、孤立的特点。在文学研究领域,则表现为把文学作为一个实体,只从外部(自然现象或)探讨文学的某些特征,因而文学一直是自然哲学、哲学和神学的附庸。
从农业时代到分析时代,其中有一个过渡,即前分析时代&(14~16世纪);分析时代从17世纪到19世纪中叶。在这一时期,人们的交换活动中心已由实物转向能量,科学长足进步,科学研究则分门别类,研究方法由观察改为科学实验,思维对象自然仍以实物为主,但已不作为实体,而能够进行解剖分析;思维方式则主要是形而上学。这种思维的优点是“对事物研究细致、具体、严密,在科学发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其缺点是具有明显的形而上学特点,主要表现为还原论与机械决定论。
所谓“还原”原意为简化、简缩、缩小。它的基本思想是:主张把复杂的对象分解为简单部分,从简单部分特性的已知来把握对象整体,主张以低级运动形式解释和说明高级运动形式,进而说明世界的图景。这是一种解剖式和分解法,排除一切偶然性和变量,抓住一条线索追踪来源,探寻因果联系的单项、平面、线性思维。
机械决定论又称拉普拉斯决定论。它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已经决定的,无不确定性和偶然性,只要找到一个宇宙方程,了解宇宙的起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就可以用力学的方程给予明确的描述,给予绝对的正确预言。[27]这种思维是一种直线因果的思维定势。
分析时代的形而上学方法在文学研究领域的表现是:从研究对象看,它把文学当成一个独立实体并加以分解,孤立地进行某方面的考察;从研究内容看,已涉猎了较多方面,如文学与社会、文学特性、心理因素、形式因素等等,但分门别类地进行孤立研究,尚不能联系起来;从思维特征看,是单项、平面、线性因果的。应指出,我国文学研究中所流行的庸俗社会学方法,如果从思维根源上看,则与形而上学有一脉相承之处,而且还比它走得更远。
由于分析时代科学知识的积累,人们不仅发现了各门科学的具体规律,而且还发现了各门学科间相互联系以及相互联系所产生的一般规律,这就扩大了各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大多数科学都经历了一个把关于自己的研究对象的观念不断扩大和加深的过程,比如马克思关于社会结构的学说对于深入系统研究社会,达尔文的进化论和遗传学对于深入研究生物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于物,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对于化学……这些理论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确立了彻底唯物主义的系统性思想……科学进入一个新阶段”,即以“系统中心”代替“实物中心”。[28]
“系统中心”以“构成现象系统的‘种类’为中心,而个别现象和对象这时则表现为总体的构成部分,表现为它的因素、成分”。对象的系统性则要求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地观察事物,系统思维正好适应了这种要求。在文学研究领域,则要求把文学作为一个系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这一时期出现多元方法便是系统思维的必然产物。
20世纪40年代以来,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人们“所研究的现实被看成是多中心的、超系统的统一体,一种复杂现象的综合”。人们认识的内容不再是实物或系统,而是“复杂的对象——&#57353;综合的多系统的现象及其全部各种层次的和多侧度的关系”[29]。即元系统。元系统要求人的思维具有显著的综合性特征。实际上,目前“综合考察、综合研究、综合创造、综合发展、综合规划和综合管理等等,已成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活动方式”。[30]在文学研究领域,建立多样、综合、整体化的研究方法体系,就是元系统思维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科学发展水平进入新的阶段的历史必然趋势。可是与这种必然要求和趋势相比,我国当今的思维方式仍停留在农业和分析时代,呈现出“封闭、求同、单向、直观、超稳定、亚节奏”的特点。[31]表现在文学研究领域,则是公式化、程式化、概念化。审视过去、展望未来、立足现在,我们再不能固守传统格局、固步自封、妄自尊大,而是要奋起直追,在我们的民族文化心理、思维方式以及研究方法上来一个彻底革命,以迎接文学综合时代的到来。
[&#9312;]黑格尔语。转引自〔苏〕鲍列夫《美学》,第17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9313;]&[日]增成隆士:《美学应该追求体系吗?》,转引自《美学文艺学方法论》上册,第145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
[&#9314;]&[苏]莫伊谢依·萨莫伊洛维奇·卡冈:《美学和系统方法》,第73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9315;]&[苏]布什明:《文艺学的方法论问题》,《国外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
[&#9316;]此图载卡冈:《美学和系统方法》,第80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9317;]&[苏]鲍列夫:《美学》,第18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9318;]普里戈金:《跃进时代中哲学》,《自然科学哲学问题》,1986年第3期
[&#9319;]普里戈金:《跃进时代中哲学》,《自然科学哲学问题》,1986年第3期
[&#9320;]&[印度]简恩:《科学方法的历史发展及其基础模式》,《自然科学哲学问题》,1986年第3期
[&#9321;]朱德生:《西方认识论史纲》,第112~116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
[1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册,第202~20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12]朱德生:《西方认识论史纲》,第162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
[13]黑格尔:《美学》第1卷,第18页,商务印书馆,1979
[14]傅修延、夏汉宁:《文学批评方法论基础》,第162页、第423页,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
[15]傅修延、夏汉宁:《文学批评方法论基础》,第162页、第423页,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
[16]&[苏]莫伊谢依·萨莫伊洛维奇·卡冈:《美学和系统方法》,第73~74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17]&[苏]柯静采夫:《文艺学中的庸俗社会学》,《文艺理论研究》,1982年第3期
[18]吴远迈:《苏联的文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向》,《文学评论》,1983年第1期
[19]&[苏]鲍列夫:《美学》,第532~533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20]高利敏:《当代苏联文学研究方法和批评新观念的发展》,《文艺理论研究》,1986年第2期
[21]&[苏]鲍列夫:《美学》,第526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22]滕云:《批评的主体意识、多元态势与综合态势》,《文艺理论研究》,1986年第2期
[23]陈晓明:《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向何处去》,《新华文摘》,1985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465页,人民出版社,1972
[25]&[苏]库兹明:《马克思理论和方法论中的系统原则》,第28页,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6]李晓明:《模糊性:人类认识之谜》,第42页,人民出版社,1985
[27]&《大科学的群体论》,《望》,1986年第3期
[28]&[苏]库兹明:《马克思理论和方法论中的系统原则》,第54~55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
[29]&[苏]库兹明:《马克思理论和方法论中的系统原则》,第54~55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
[30]李晓明:《模糊性:人类认识之谜》,第267页,人民出版社,1985
[31]陈晓明:《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向何处去》,《新华文摘》,1985年第9期转贴
文艺学研究与自然科学方法——对于我国80年代中期文艺学研究方法论热潮的反思&&
【英文篇名】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Art
and Methods of Natural Science
【下载频次】
&#9733;&#9734;
【英文作者】
BT(2 1][WT5BZ]YOU Zhansheng
(Literary College;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文学院;
【文献出处】
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ASPT来源刊&&CJFD收录刊
【中文关键词】
【英文关键词】
借鉴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文艺学研究是文艺理论界长久以来纷争不休的话题。在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我国文艺理论界出现的方法论研究热潮中
,自然科学方法在文艺研究中的运用成为当时的一个热点问题。这次方法论的尝试探索取得了一定成就 ,但也存在着忽视文艺研究的价值性、历史性
,对自然科学方法在文艺研究中的适用范围和作用地位认识不清等弊病。着眼未来的文艺学建设 ,其成败得失都值得我们深入反思
【英文摘要】
How to draw lessons from methods
of natural science to study literature and art is a topic disputed
endlessly in the field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theory for a long
time.It is also a hotspot in the upsurge of methodological study
which appeared in our country during the midterm of 1980s.In that
upsurge,some achievements were obtained,but at the same time some
lapsus also existed that the value character and historicity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study were ignored,that the applying scope
and status of natura...
CNKI:SUN:SDZS.0.
【分类号】
【正文快照】
新时期以来,随着拨乱反正、思想解放的热潮,在文艺理论界,各种禁区被冲破,禁锢被打开,理论视野不断开阔,思维空间进一步拓展,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这其中,既有文学观念的更新,也有各种新方法的借鉴使用。在1985年前后,更是形成了方法论的热潮,因而有人将19
综合与多元化的归趋——文艺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历史趋势:多样与综和
什么是多样、综合、整体化的文艺学研究方法体系?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以美学方法和系统方法为基本方法,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和手段的文艺学研究方法体系。
一、综合方法的内容
综合方法所包括的内容范围应是“批判继承传统的研究方法,利用改造域外的研究方法,汲纳博采邻近学科的研究方法,使用完善的考证手段”[&#9312;]。但是,上述这些方法既不是诸方杂呈,偶然堆积,机械拼凑,也不是不分轻重、一视同仁。而是“像所有的系统一样,是具有一定的内部结构、各成分之间合乎规律地发生联系的各种科学的系统”[&#9313;]。
各种方法在这个系统中所处的层次、具有的功能,是与依据“研究客体和研究对象的相互关系的认识有关”。卡冈把研究客体与研究对象区分开来。研究客体是指整个认识客体,而研究对象是指这一客体的不同部分、侧面、层次、因素、阶段等。这样研究客体就是多对象的,当然认识客体的方法也会是多种多样的。“在解决统一的认识任务的过程中,互不重复,但互相补充的这一组科学”方法则可以从不同方面认识客体。但是客体中各对象所处的层次、地位并不是相同的,依据某一对象所产生的研究方法在方法论系统中所处的层次和功能是各异的。尤·鲍列夫在分析审美范畴的基本类型时,作了十分明晰的总结。他认为,“每一类型的范畴都是对审美现象、艺术作品或艺术过程进行这样或那样一种类型的分析必需的相互手段”[&#9314;]。依据这个出发点,鲍列夫列举了元范畴(审美活动、审美属性和艺术对于现实的关系范畴)、艺术反映论范畴、艺术社会学范畴、艺术本体论范畴、艺术人类学范畴、艺术创作过程范畴、艺术心理学范畴、艺术欣赏范畴、艺术形态学范畴、艺术结构范畴、艺术交换理论和艺术符号学范畴、艺术批评理论和方法论范畴、审美教育范畴、指导艺术文化理论范畴与实践范畴。这些范畴产生了相应的手段:审美认识、认识论分析、社会学分析、本体论分析与风格分析、比较分析、生平分析、艺术过程分析与篇章处理分析、创作心理分析、欣赏分析、艺术门类间分析和历史文化分析、结构分析、符号学分析、艺术政策分析。这些分析手段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表现为艺术是审美活动的一个特殊领域,有某种程序、相对独立性,要服从美学的元规律和艺术活动本身的规律;另一方面它又是社会认识的一种形式,带有社会和历史的印记,所以要服从社会认识形态的规律。依据上述原理,我们可以用图示来标明文学研究方法系统的结构层次。
具体来看: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方法论,是这个系统的基础。之所以说是基础,其一,主要以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指导各种方法的运用,并确保系统的一元化而不是多元化。
其二,坚持了逻辑和历史的方法原则。无论是何种方法的运用,都离不开用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到具体等逻辑方法进行科学概括,直接探寻事物的本质。同时也不能不考察历史的发展进程,在其全部具体实在的现象和细节中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否则任何研究就会成为纯经验的描述和静止的封闭的考察,因此我们说研究的逻辑起点、逻辑原则、历史主义的原则是万不可缺少的。
其三,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符合的原则。文艺学研究和方法的研究,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科学地认识文学的各种规律,以促进文学的发展,为此,必须从大量的、层出不穷的、瞬息万变的美学现象的考察中得出合乎规律的认识,然后再回到文学实践中去,指导文学实践,并受之检验。
总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能从世界观的高度帮助我们确立逻辑起点,规定方法论体系本体论的性质,分析、研究、判断各种方法的价值,从总体上、原则上产生作用。
2、美学方法和系统方法是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综合方法体系的第二层次是美学方法和系统方法。文学艺术究其实质是“按美的规律”创造的,属于人类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其根本属性是审美属性。它的创作领域、产品领域、主体领域、客体领域、手段领域、艺术感知过程,都应该进行审美分析。[&#9315;]因此,美学的方法是揭示文学审美属性、审美价值的惟一一把钥匙,它是属于元范畴(审美范畴)所要求的方法。
系统方法是属于一般科学的方法,为什么能够成为文艺学研究方法体系中的基本方法呢?这是由文学对象的系统性和系统方法的功能所决定的。文学艺术对象是个复杂系统已不言而喻。它的系统性一方面要求多样化的方法,另一方面又需将这些方法在复杂层次上协调统一。卡冈指出:“对艺术的综合研究要做到富有成果,这不取决于认识观点的多样性,而取决于这些观点的协调一致和相互关联。”[&#9316;]系统方法所能承担的任务,恰恰表现在协调一致、互相关联上。系统方法要求把对象视为相互联系的诸要素有序结合的系统整体,侧重于系统的整体运动和系统质,注意处理系统与要素间的辩证关系,强调综合。这些功能保证文学研究多种方法一方面各司其职,另一方面又要尊其主。所以我们认为系统方法在综合研究中不仅提供了研究方法和程序上的重要原则(下面将专题论述),而且起着粘合剂的作用。离开系统方法便不是文艺心理学、文艺社会学、文艺符号学、文艺信息学、文艺价值学,而变为心理学、社会学、符号学、信息学、价值学,文学便丧失了其自主独立的地位。
3、博采各种方法
广为利用各种学科的研究方法探寻文学艺术的奥秘的必要性已无可非议,问题在于这些研究方法在文艺学研究中的功能。
各种方法运用的可能,必须建立在研究客体对象的丰富性上,因此它们只能从某个方面、某个角度去揭示客体的某方面属性,提供微观研究的空间,而不能从整体上、联系上、发展上揭示客体的总属性。所以各种方法只能起辅助作用。在运用其他学科方法的同时,还要立足于文学艺术对象的特性,以方法适应对象,而不是以对象迁就方法。比如在引进和移植自然科学方法的时候,一方面要看到“作为人文科学之一的文艺学与自然科学存在着共同的方法论基础,它们有共同的科学规范、逻辑和功能,以哲学方法和一般研究方法(各门科学都适用的研究方法,诸如观察、实验等感性方法,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等理性方法,以及系统等横断科学方法等)把它们配合起来,构成了不同的方法论基础,这是整个科学走向一体化的必要前提”[&#9317;]。&
另一方面又要看到文学艺术对象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变量的、主观的、直观的因素,这些因素用精确化、模式化的手段无法测定,无法涵盖。更何况自然科学方法本身并不包含美学分析、直觉体验,它不可能,也根本不能成为美学研究的主要的和基本的方法。
从以上三个方面看,多样、综合、整体化的文学研究方法体系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系统,它的最高最基础的层次是作为哲学方法论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的基本层次(核心层)是美学方法和系统方法,它的最低层次是引进和移植的各学科方法。它们之间各在其位,各司其职,但又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但在具体的研究中,又不是平均使用,而是以一种方法为主,辅之于其他方法进行综合考察。
二、综合研究的原则
综合研究就其实质而言,就是在宏观与微观、横向与纵向、分析与综合、直觉体验与定性定量的结合上对文学现象进行综合考察。
1、宏观与微观结合
宏观与微观研究反映了研究空间的扩展。当代科学表明,空间是无限的。就宏观来看,人类的视线(借助射电望远镜)已经能从太阳系、恒星世界、银河系到达河外星系,远离河外星系,还有星系团、超星系团。现在“宏观”的概念已容纳不下广袤无垠的宇宙,而不得不用“宇观”来表明科学的新认识。从微观来看,分子——原子——原子核——核子——夸克,以致科学家们还在探寻更深的结构层次。
随着科学认识的不断深入,文学研究领域也在扩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格式塔心理学促进了审美主体心理结构研究的深化。结构语言学、结构主义又促进了审美客体——作品的精深分析。有人比喻“审美心理研究接近‘分子水平’”,审美客体的分析趋向于“细胞层次”[&#9318;]。从宏观上看,文艺学研究领域突破了国界,突破了本体,而伸向世界,伸向社会,在一个更大范围、更大系统中考察文学。使文学研究领域由作品——作家——读者——艺术活动——艺术文化——社会文化——社会活动的空间逐级加宽,逐层深入。这样,一方面“钻探微观结构,解剖每一个微小细胞”,将研究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另一方面“又超然于具体现象之上,高屋建瓴”,将研究建立在联系、整体的系统考察上。微观与宏观的结合正是当代文艺学研究的辩证趋势。
2、横向与纵向结合
横向与纵向结合,反映了文艺学研究时间的延伸与时空扩展的统一。
横向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研究领域突破国界,由国内到达国外;二是文学与外部学科的联姻渗透。横向研究要求我们广泛采用各学科的有效方法,从世界文学艺术发展的趋势考察本国文学。&&
纵向是就时间尺度而言的,它包括了历史的、时代的、当代的、当下的4个时间观念。纵向研究要求考察某一文学艺术现象时,不仅要看到当时的各方面原因,而且要分析文学艺术与当代、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的联系,还要追踪历史的足迹。也就是说要有历史的纵深感、动态感。
横向与纵向结合就能使研究者站在历史、时代和世界的制高点上,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考察一切变量与不变量、稳态与非稳态、必然与偶然的因素,线性与非线性的因果关系,对文学艺术现象做立体的、动态的研究。
3、分析与综合结合
以往的研究都要借助分析与综合的逻辑方法,但我们现在讲的综合研究,主要是指系统的分析和系统的综合。
“系统分析是运用系统观点,通过思维去分析系统,将诸要素、子系统的属性揭示出来,从中发现对象某一方面的本质”。[&#9319;]
它有下列原则:
第一,系统分析把研究对象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确定它的边界范围,并弄清它在所属系统中的层次地位,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定性定位”;
第二,系统分析重视给定系统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
第三,系统分析在重视定量分析的同时,注重非计量因素,这就要求注意有形因素和“无形”因素。对文艺学研究来说,无形因素往往是重要的方面;
第四,系统分析包括要素分析、结构分析、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
比如,在研究读者的接受过程时,我们首先把它视为一个系统,确定它在整个艺术活动(创作——作品——欣赏)中的层次地位,即它属于艺术消费活动。在进行了“定位定性”之后,开始着手各个要素(欣赏主体、欣赏客体)、结构(感知、体验、理解、审美享受)、功能(对社会、对创作的作用)的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除了考虑本文给定的有形条件而外,要特别注意欣赏者之间的个性差异等无形因素。除此之外,阶级的、民族的、时代的社会心理和文化传统,甚至经济政治情况等外部条件也是不容忽略的。总之,系统分析就是从系统出发,通过对系统进行分解,将其诸要素、子系统的属性揭示出来,以发现研究对象的某些方面的本质。
对系统的认识必须建立在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综合来完成。综合是在思维中将分析时得到的对象各个本质方面按其联系结合为有机的整体。系统综合则进一步,它是从系统整体出发,从综合着手对系统的要素、层次、结构、功能、联系方式、全部环境及其综合效应进行“立体”式考察。[&#9320;]系统综合有以下要求:
第一,系统综合的思维形式是“综合——分析——综合”,而传统逻辑思维形式是“分析——综合”。这就是说,“我们在综合中,逻辑起点是综合,把综合贯穿于过程的始终,在每一步分析中都顾及系统整体,要求分析与综合同步,并在几个阶段上保持反馈,注意调整、修改对认识目标的偏差”。[&#9321;]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导言》中论及理论思维的科学方法时认为古典政治经济学采用的从具体到抽象的分析是错误的,科学的方法应该是从具体——抽象——具体。马克思为我们指出的科学方法其实质在于强调综合思维的重要性,也就是综合——分析——综合的思维形式,它对一切科学包括文艺学都有普遍指导意义。比如过去我们在考察文学的功能时,往往肢解为认识、教育和审美功能,结果是互相替代。实际上,文学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即“社会改造、认识——启发、艺术——观念、预告、信息和交换、教育、感化、审美、愉悦”。[11]这些功能如果离开了文学的审美属性,单方面进行考察,它就不是文学的功能,而是别的什么功能。所以在分析文学各种不同功能时,首先要立足于审美属性,分析其功能的特点、特色,产生作用的特殊途径,然后才确定各种功能的性质,采取分析与综合同步进行的方法,因此就不会得出“认识功能好,作品就好”,或者“教育功能差,作品也就差”的结论。
第二,系统综合是“立体综合”。就是说,要把考察对象放在三维空间(中国、外国、现代、当代;文学与经济、政治、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关系:中外古今各侧面比较)和一维时间(历史的、时代、当代、当下)中,既观察系统的发生发展过程,又考察其横向网络;既坚持历时性研究,又注意共时性探寻,把握对象的立体层次、主体结构和整体功能。
第三,系统综合与扬弃综合、层次综合、全息综合、兼容综合相辅相成。(此问题参考陈依元《运用系统分析进行调查研究》一文)。所谓扬弃综合,就是一方面剔除非本质、无代表性的东西,保留有价值的;另一方面要注意从那些毫无价值的东西中去挖掘有用的。比如我们在考察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时,保留模仿说唯物主义的合理因素,抛弃模仿是人的天性等不合理因素;保留表现说中重视情感、想象的因素,而抛弃其唯心主义成分,将二者综合起来,就可能做出较符合文学本身规律的结论。
所谓层次综合,就是注意系统各层次的结合。比如我们在分析方法论层次时,既划分为哲学、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三个层次,又要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所谓兼容综合,就是把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的信息,甚至截然相反的意见兼收并蓄,加以综合。比如对某部作品的考察,就需要收集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的反映,加以综合比较,做出合乎实际的较为公平的评价。
所谓全息综合,是指“所发现的生物全息律认为,生物体的任何一个独立部分都包含有整体信息,都是整体比例的缩小。一切系统整体信息储存于各相对独立的部分之中”。用这个原理来考察事物,就是要善于抓住典型,解剖麻雀。这在文学研究领域也可以运用,最典型的是表现在分析作家风格、民族风格上。一般来说,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从他的一系列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统一中表现出来的独特风貌。分析一个作家的风格,有必要考察他所有的作品,但却没有条件逐一考察,这时研究者往往是立足于他的一两部代表作,做精细的分析,以窥全貌。
由此可见,综合的方法是多样的,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在研究中具体采用何种方法,视对象的具体情况而定。
4、直觉体验与定性定量结合
文艺学是人文科学的一部分,与自然科学相比有其独特性。就研究对象而言,“文学通过其特殊的审美特性和文学性,历史地或现实地反映了人的存在,命运、精神和价值等重要问题”[12]。就研究主体而言,它要以自己的全部精神个性(性格、情感、思想、意趣等)介入文学研究之中。文艺学关注的是人,参与者也是人。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他们有千差万别的性格、复杂多样的思想、瞬息万变的情感、捉摸不定的心绪、丰富多彩的意趣。这一切不稳定的多变量在目前还无法用科学手段、工具加以精确化和科学化,主要还是靠直觉的方式、体验的方式去捕捉。从这个角度讲,文艺学研究应该而且必须运用直觉体验方式获取研究资料,参与研究的过程,从而确保研究的审美性和文学性,正因为如此,有人主张“用生命把握生命”的方式进行文学研究,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通向真理的方式方法可以是多样的。文学研究除了采用必要的直觉和体验方式之外,还需要运用定性定量的方法。
定性,就是对对象的质做出结论,主要运用逻辑的归纳法和演绎法。
定量,是对对象的各种成分的量做出统计和测定,用数学语言精确地描述它们之间的量的关系。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既有质的规定性,又有量的累积性。一定的质总是通过一定的量表现出来,因此,在科学的认识中,定性与定量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科学史的事实告诉我们,人们的认识往往开始于对事物的质作描述性的定性,然后再通过定量去证实它的科学性。比如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是运用定性的方法发现的,因此在定量方面“还很粗糙,甚至还包含一些不能忽视的错误——例如,哥白尼像托勒密一样认为天体只能沿着圆形轨道运动并且其速度必然是均匀的……直到刻卜勒以精确的数学形式建立起行星的三大定律,借助于数学曲线和数学公式阐明了行星运行轨道的空间形式、运动速度的变化规律、运行周期与轨道分布的数量关系,才准确地给出了关于太阳系运动的定量描述,从而使天文学真正形成一个严格的科学理论体系”。[13]牛顿早在年间就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直到20年后才正式公布,其原因之一是,这20年间他还没有完成用自己建立的微分学对此定律作定量分析。科学认识如此,文艺学研究是否需要定性和定量分析呢?回答是肯定的。
文艺学研究在具体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上与文学艺术是有区别的,文学艺术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文艺学的对象是“作为物态化客体的创作成果”(王元化:《关于文学研究方法的思考》,《文艺理论研究》,1986年第2期)。及文学现象;文学艺术的任务是创造“第二自然”,文艺学是探讨“第二自然”的规律和本质。因此,一个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创造活动,一个是以抽象思维为主的科学研究,这一根本区别决定了文艺学研究的科学性、理论性和逻辑性。凡是要建立严格的科学体系,都离不开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文艺学理应如此,实践上也证实了这一方法的可行性。
目前有些同志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资料搜集、处理、研究,对版本、作品与作家进行综合比较,在研究作家风格、甄别作品真伪等方面做出了成绩。比如我国用电子计算机对近年出版的外国短篇小说、中国现代短篇小说、中国白话小说、新时期短篇小说进行统计,发现每篇字数均在1万~1.1万之间,以此确定短篇小说字数的长度。还有的同志从版本异文入手,沿着数学逻辑的踪迹探索,并用信息论等交叉研究揭开了百年来《红楼梦》的奥秘——“怡红夜宴图”的奥秘,说明了六十三回给出酒令的点数完全正确。武汉大学将老舍的作品输入计算机程序之中,以研究他的风格。近年来不少同志还运用数学模型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研究中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作高度的概括,既简化又明了,既清晰又准确。比如《药》的结构图:
从上述的实践成果看,文艺学研究引进必要的定量化手段,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文学活动的内部结构之中,通过获得的比较精确的数据、资料对作品进行系统分析。这种定量化的方法较之直觉体验的传统方法具有明显的概括性、科学性。引进它,对于建立一门严格的科学规范的科学体系是有辅助作用的。
承认定量方法的可行性并不意味将它绝对化。由于文艺学的对象及研究者的独特性,文艺学研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任何情况下沿袭科学精确化的手段,而且也不可能用数学化的方法对文学活动进行心理分析。正确的是应该把直觉体验的方法与定性定量方法结合起来,互为补充。
[&#9312;]徐文茂:《关于文学研究方法论的综述》,《社会科学》,1985年第7期
[&#9313;]莫伊谢依·萨莫伊洛维奇·卡冈:《美学和系统方法》,第73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9314;] [苏]鲍列夫:《美学》,第544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9315;] [苏]泽列诺夫、库利科夫:《美学的方法论课题》,《美学文艺学方法论》上册,第42~43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
[&#9316;] [苏]莫伊谢依·萨莫伊洛维奇·卡冈:《美学和系统方法》,第81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9317;]周宪:《科学一体化进程中的文学》,《当代文艺思潮》,1986年第4期
[&#9318;]周宪:《现代美学的大趋势》,《江苏美学通讯》,1984年第4期
[&#9319;]陈依元:《运用系统分析进行调查研究》,《新华文摘》,1985年第8期
[&#9320;]陈依元:《运用系统分析进行调查研究》,《新华文摘》,1985年第8期。
[&#9321;]陈依元:《运用系统分析进行调查研究》,《新华文摘》,1985年第8期
[11]周宪:《科学一体化进程中的文学》,《当代文艺思潮》,1986年第4期
[12]周宪:《科学一体化进程中的文学》,《当代文艺思潮》,1986年第4期
[13]关士续:《科学认识的方法》,第200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华文摘2015年第9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