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坐地手拿刀和饼 另一人背着背篓在田里最长的一天打一成语语

子君—滇池东岸古彝村——摘自云南民族大学白兴发教授主编《滇池东岸古彝村》
(一)文学
1.民歌、民谣
儿歌、游戏:
(两个人用手搭一个城门洞的样子,一问一答的方式游戏)
问:城门城门有多高?
答:有八十二丈高
问:给够我三千兵马过?
答:有钱紧(尽)管过,无钱甩大刀。
问:什么刀?
答:春秋刀。
问:哪样春
问:哪样草?
答:铁线草。
问:哪样铁?
答:锅铁。
问:哪样锅?
答:吃饭两口锅。
问:哪样吃?
答:北门望着莲花池。
问:哪样花?
答:鸡冠花。
问:哪样鸡?
答:赖田鸡。
问:哪样田?
答:蜜蜜甜。
黄牛不吃江边草
光吃苕子包馒头
(黄牛不吃江边草,打了满山跑)
打了五十又五十
大官不在家
小官在家弹棉花
弹得两文金刀钱
买个土大碗
白天当汤喝
夜里当尿盆
猫儿煮饭笑死我
爬到顶顶尖
惯(摔)下来
吃泡马屎尖
(哄小女孩睡觉)
(冬日早晨的阳光,小姑娘们排在墙脚下,争烤太阳,嘻闹时一个抢着遮着另一个。)
哪个遮着我的脚尖
给她妈抱我小尖
抹抹她的小肚
(儿童围成圆圈坐地,一个跑着蒙住另一个眼睛,一问一答嘻闹,相互替换蒙眼发问。)
问:摸摸(蒙住眼睛)(指你)按着哪点来
答:摸摸(指我)按着&&来
(注:&&可以说任何地方,如天上、地下、家里、昆明、河里……)
惯(摔)着老奶奶的腰
小孩子,吃过饭了吗?
还没吃。你妈妈做什么去了呀?
上街去了。上街做什么?
上街买甑子
买锅,买碗,买筷子,
还要买一把 和一个撇米盆
买回来,请个工匠,请个工匠做什么?
请个工匠来打(垒)灶,打好了灶才做饭。
饭做好了给你吃。啊呀呀!
这样我是等不得。
那么把我的肚子饿扁了。
我要到我舅母家去要饭吃了。
我舅母,心肠好,心疼我,鸡蛋煮两个,
卤腐捞一块,米汤热一碗,
放点盐,放点油,又香,
又甜,泡饭吃相当好吃呀!
山哟山上哟,
住山吃山哟,
山上吃啥哟?
山上吃旱谷,
山上的旱谷种了吗?
种了没种哟?
山上旱谷种下了。
雨水下透了,
等着吃旱谷。
脚里脚里板板,
狗踩南山,
南山朝斗,
有窝家狗,
苍蝇不吃磨面,
光吃贡献。
张打铁 李打铁
打把剪刀送姐姐
打到正月正,狮子玩龙灯
打到二月二,两个娃娃争草墩
打到三月三,三棵蕨菜串牡丹
打到四月四,四个铜钱画大字
打到五月五,戴着白纯说端午
打到六月六,家家门前晒红绿
打到七月七,七样果子甜如蜜
打到八月八,八丫西瓜献月牙
打到九月九,九个老倌来朝斗
打到十月十,样样东西都得吃。
菖蒲根,地地生,
阿妈生你俏生生,
东家来说也不给,
西家来说也不给,
一给给在山旮旯。
挑水路又远,
洗菜沟又深,
拿起钩担打媒人,
媒人媒人你莫哭,
你的家中大罐煨煮粥,
小罐煨腊肉。
被遗忘了的儿时乐趣
  送瞎子
  领头人伸出左手,掌心向下,用右手食指顶住左手掌心,其余儿童也相继用食指来顶这一掌心,领头人喊:“阿瞄腐豆豆,的哒依次丢,去拜脑拜,细利刷辣”。喊到最后一句“细利刷辣”的同时,领头人的左手掌快速握拢,抓住谁的手指,谁当“瞎子”,用布(围腰)或帽子将“瞎子”眼睛蒙住,由两人一人牵着“瞎子”的一只手,来回前后摆动,一边摆动一边念:“送瞎子,送瞎子,送到马街子,吃根短豆菜,屙点即即屎,吃根米线,屙根底线。”问“瞎子”:“你要到你爹家,还是到你嬷家。”“瞎子”说:“到我嬷家。”牵“瞎子”的二人将“瞎子”送(甩)出去,(放手)“瞎子”到处摸,其他的儿童有意逗“瞎子”摸他一下、拍他一下又跑开。等“瞎子”抓到哪一个,就由哪一个来扮“瞎子”,继续再玩。
  老虎抱蛋(孵蛋)——彝语称“劳利叭嗒轰”
  一人扮老虎,两手臂向下直伸,扶于地上两脚伸直,弯腰做老虎状,腹下地面放几块石头或土块(代表虎蛋),大家从“老虎”孵蛋的空隙处偷虎蛋。“老虎”为了护蛋可以用脚扫,用手挡,护蛋的老虎可以迅速转身,但不能直立。直到虎蛋偷完,由另一人再扮老虎,重复再继续。
  两儿童各扛一扁担两端,扁担中央用绳子拴在另一根扁担的一端,另一端由一人扛着,这根扁担中央坐一人(代表佛),由这三人抬着跑,其余的人来堵,堵住了再换人。轮流跑,在跑的时候嘴里喊着:“维纪刹!维纪刹!”(汉语称跑佛)。
  耍草龙
  每年正月十六,儿童们用稻草扎成龙状,抬着到各家庆贺,配有鼓、钹、锣等乐器,边耍边唱老钱调,贺到哪家见哪家的摆设,可现编现唱。在这些敲打乐的配伴下,气氛欢乐,被贺的人家都会给一些炒豆、麻脆国铜钱之类的让大家高兴。
  掼沙窝
  男娃娃们从田埂、水塘边,用手抠一些泥,将泥摔打成橡皮泥,再捏成浅碗状,翻惯于石板或地上。
  甲男娃对乙男娃说:“沙窝通不通?”乙男娃说:“不通!”甲男娃用力将沙窝翻掼下去,有的沙窝从中间通大洞,乙男娃用橡皮泥将通的洞补起来,有的用按薄了的泥补,有的用圆团的泥补(在掼沙窝时由两人决定,用圆团泥补洞,还是用薄饼状的泥补洞)。还有的沙窝掼下去底部通两个孔,补沙窝的这人就得把沙搓成圆条状,从通的两个孔中穿过,叫穿牛鼻孔。补完后轮到另一个男孩来掼,再交换着补、掼,如此循环,继续嬉闹。
  扎水马:儿童们相约到水塘(水深1米以下)里游泳。将裤子脱下(那是穿的是大摆裆裤——裤腰宽,裤筒也大,中间不开口)用水泡湿,将两裤脚端用绳或草扎紧,裤腰处用树枝撑开,两手拿着裤脚顶端猛罩到水里,空气掼满裤内,人扑到裤衩处游泳(像现在的救生圈),叫扎水马来骑。
  拿水球:儿童们把帽子脱下,水泡潮后,两手崩开一层用嘴吹气,吹到鼓胀时(像现在的气球)手拿着遮阳,扑到水里游泳。
  小姑娘们一起抓蚌壳——名叫抓小核桃(五枚蚌壳)
  在抓的过程中,丢高的那一枚在落下时接不住算输,抓地下的一枚或两枚时不能带动旁边的剩余蚌壳,带动了算输。口念着所抓的口语数目,抓不够也算输。每一个输都轮到下一个人玩。
  念的口语: 解释动作:
  小核桃 将五枚蚌壳撒于地上。
  一把捞 拿起地上一枚蚌壳丢高,再快速抓起地上四枚同时接住落下来的那枚,地上四枚要全部抓完。
  把捞起 将捞在手中的五枚蚌壳,重撒于地上。
  起一棵 捡起地上一枚,丢高,快速抓起地上一枚,再来接住丢高时落下的那一枚。
  抓三颗 手中的蚌壳丢高一枚,快速抓起地上三枚再接住丢高时落下的那枚。地上蚌壳全抓完了。
  三来排 将手中的五枚蚌壳又撒下。
  排支队 拣起地上一枚丢高,快速抓起地上两枚,再接住丢高时落下的那枚。
  又支队 再丢高一枚,快速抓起地上两枚,再接住丢高时落下的那枚。地上的全抓完了。
  高升子 将手中五枚撒下,拿起一枚丢高,落下时接住。
  利石子 将手中这枚丢高,快速抓起地上一枚,再接住落下的那枚。
  利美字 丢高手中的一枚,快速抓起地上的一枚,再接住丢高时落下的那枚。
  美美上 丢高一枚,快速抓起地上一枚,快速接住落下的这枚。
  上一里 丢高一枚,快速抓起地上剩余的一枚,再接住落下的那枚。
  第一程完了,可接着换人,上二里,上三里……轮回玩。
子君有个郭凤鲁,
盘田盘到沙咪堵,
窜田干活带晌午,
栽坵高粱打得一石五,
卖钱卖得一百五,
富滇老银行的钞票他不要,
只要富滇新银行的一抵五(价值)
从一到十(弦外音)
欠钱怕一(遇着)
皇帝怕二(两个君主)
人心怕三(伤心)
有钱人怕四(闹事)
皮衣服怕五(捂烂)
帽子怕六(绿帽子,贬义)
瘦马怕七(骑瘦马)
萝卜怕八(拔起的萝卜)
苹果怕九(酒了的苹果烂了)
油芽籽泼了怕十(泼了的菜籽拣起来)
2、子君地域风貌传唱
《白姑娘箐》
白姑娘箐白姑娘,头顶青松巧梳妆,
洗马塘前照镜子,东西美人成一双 。
成一双来不孤单,哪个说你泪汪汪?
龙王洒雨献大礼,普天百姓栽种忙。
栽种忙,栽完秧,转眼就到六月廿三,
姑娘伙子齐约定,青松树下对歌凉。
又乘凉来又乘凉,山下赛马闹得欢,
威风凛凛腾云马,赛马儿郎夺头冠。
儿郎处处名声杨,开怀乐坏白姑娘,
秋来遍地丰收景,扶老携幼醉泱泱。
《可罗村》
滇池东岸有可罗,彝语叫做它拉乌,
它拉本意为白兔,靠山靠水更有坡,
坡旁一磨就是河,坡上青草翠波波,
风吹草动牛羊壮,谁个不知大可乐?
(注:“ ”子间语为兔,“ ”为河。)
《马金铺由来》:
阿育国王多担忧,要选新王真发愁,
两个小王都孝顺,难判难定愁上愁,
愁上愁、主意有,两儿比武定春秋,
祭坛面前发誓言,纵马挥鞭声嗖嗖,
声嗖嗖、目又纠,一王蹄下马惊走,
一王飞上宝山头,龙宝山头显风流,
显风流来尽风流,为求吉利记心头,
目纠一语全扫静,金马铺名永存留 。
猪王马王水龙王,都立庙宇设祠堂,
天子牛王都有庙,天地人神共安邦,
安邦和谐多风光,有生有命共沧桑,
猪牛马羊各奉献,天子又保人安康,
西庄——《木头转》
半彝半汉出洋相,一口嘴说木头转,
西阻(彝语)本是转木头,西阻也称是西庄 。
普自——《虾抖村》
开个玩笑变认真,爽性去找虾抖村,
见老见小问个遍,普自彝语“布正楞” 。
《水冬瓜箐》
水冬瓜箐雾沉沉,山鸡野兽共地生,
麂子狐狸随地舞,百鸟朝凤天生成。
《嗝嗝苴嚓》
嗝嗝苴嚓缓幽幽,毕家龙潭顺水流,
山箐流水意难尽,点点滴滴润心头。
《山道箐与剑齿象》
三道箐畔青草森,青草棵下地几层?
剑齿群象睡地底,问岁也有几亿春。
几亿春来转瞬间,改天换地人为先,
金色双龙身旁过,跃马飞歌奔向前。
奔前程呀歌声喧,老少欢乐乐无边,
同心协力向四化,股股暖流暖人间 。
《鱼坝》 尼诏卡北鱼坝塘,沧桑千载有流传,
古村建成山成凹,杨柳沟水 来入灌。
来入灌呀粮满仓,尺五同瓦盖民房,
住户容纳千户所,子间百姓享安康。
响安康呀响铛铛,金鸭塘中嘎嘎唱,
唱的五谷齐丰收,唱的人畜多兴旺。
多兴旺啊人气爽,田公地母坐高堂,
五谷太子乐中央,四河六坝美名扬。
月亮出来月亮清,你莫嫌小哥当洋兵。小哥的这个兵,比不得明国一、二、三、四年的招安军,抢了人,犯了罪,受了刑,不受爹妈教管自己来当的兵。兄弟的这个兵,是门户上,一、二、三、四区征调来的良家子弟兵,卫国,卫民,为了我的大姐二姐、三四五六七八九姐,小十妹们,我才当兵。
注:此歌流传于抗日战争时期(八十岁老人李英俊供)。
月亮出来月亮鸟,手拿鞭杆我去邀猪,邀猪邀到普草田,进了小西门,上了篾子坡,姐姐呀,后首还有几个短粗短粗,走路歪嘟歪嘟的大胖猪,邀猪邀到屠户场,进了头道月宫门,二道月宫门,三道月宫门,邀进汤房门,一小榔头打在脑壳上,杀猪、烫猪、褪猪、开仓、剥肚、翻大肠、翻小肠,忙不赢,忙不了,我喊我的几位姐姐来帮忙。
(李英俊供)
《求雨歌》
词、谱(汉、子间语语音对照)
子间(彝族)传统曲调
《杨成志人类学民族学文集》记载了民国时期“云南散民、夷人和子君等族的情歌百首”,有男子歌唱和女子歌唱。在此,限于篇幅,或不甚分明,具体情歌内容不再一一登载。
立夏栽秧慢慢栽,小满栽秧忙忙栽
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
小满雨滔滔,芒种似火烧,夏至如瓢浇
春不分不热,秋不分不冷,大春栽埂,小春栽埂
冬至至长,夏至至短,早看东(乌云)晚看西(乌云)
六月廿四的水,七月半的鬼,远处怕水、近处怕鬼
秋雨不过街,沱死老奶奶
天干不干,看看五月十三,腊月初八,冻死老母鸭
三月涨洪水,四月晒河底
得谷不得谷,看看五月廿六
处暑不出穗,白露不低头,秋分谷子喂老牛
霜降有雨一冬淋,霜降无雨一冬晴
立冬望雨是痴汉
春来醒树风,冬前冬后烧前化纸风
腊月小寒又大寒,农人无事拾粪团
早阴晚阴,晒断草筋。早晨小东风,下午头晒通
穷汉穷汉你莫武,春风还有四十五
谷怕秋来旱,人怕老来穷
八月涟涟吃豆种,九月涟涟炒破锅
一九、二九,扎脚扎手
三九、四九,沿河插脚
五九、六九,奓脚武手
七九、八九,冻死猪狗
小时不握,大来是棵弯树木
从小看大,三岁知老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久走夜路必闯鬼
你在田里苦,不如我在床上拇
燕子低,披蓑衣,厕所翻水,必定有雨
惯适儿不孝,惯适狗爬灶,
做贼心虚,偷酢吃口渴,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彩云钩)黄风(刮风)黑雨(雨钩)白雪钩(有雪)
鹭鸶忙忙不见存粮
老鹳跺跺不见饿着
男人苦成干豺狗,女人闲成迎春柳
愿在世上埃,莫在土中埋
天黄有雨,人黄有病
你见我不见,红线变绿线
5.幽默、笑话
谁有见识?
郭、杨两老头在茶馆里喝茶,郭老头为炫耀自己贬低杨老头。
郭老头对着杨老头说:“老杨,不瞒你说,我在社会上吃过的你根本没有吃过,我见过的你无法见过,我做过的你更无法做到。”
杨老头说:“没有!没有!没有!难道你吃屎,叫我也吃屎?难道你见鬼,我也去见鬼?难道你做贼,叫我也去做贼?”茶馆里的人哄堂大笑。
有个小女人,丈夫姓舒,名尚友。结婚不到一年,舒尚友死了,小女人的妈就说:“小囡,走,找个算命先生算一下命,你命太苦了。”小女人跟着妈来到算命先生家,算命先生问:“大嫂,你属哪样?”小女人说:“我属牛。”算命先生掐着手指说:“大嫂是辛丑。”小女人恼火了:“是,我心丑死男人,你心丑瞎眼睛。”算命先生说:“不是,大嫂,是书上有。”小女人更火了:“舒尚友爬着你家的家堂灵牌了,给你瞎几千世,妈,我们走,不算了”。
塔内点灯,层层孔明诸葛亮(诸阁亮)
石中栽藕,节节太白里藏根(李长庚—太白金星)
石雀笼,石画眉,见孔明,恨关羽,不得张飞
山峰寺,山猴子,食聊斋,饮水浒,梦想西游
八音齐奏,笛音(狄青)怎及萧何(箫和)
百舸争先,撸速(鲁肃)怎及帆快(樊哙)
鸡饥盗稻童筒打,鼠暑樑凉客咳惊
7.传说故事
  毕摩创字
  很早以前,子君的老祖先就已经学会说话了,有了语言但却没有文字。他们用细藤打结记事,时间长了,细藤疙瘩越结越多,反而把人弄糊涂了。
  后来,在撒摩都的先民中,出了一位绝顶聪明的人叫毕摩。毕摩从小下了创字的决心,到处拜师访友。一天他在回家的路上,遇上了一个好心的老倌,指给他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告诉他那里住着一个知识渊博,广收徒弟的老道士。
  毕摩要去很远很远的地方拜师,寨子里的乡亲送来了很多苦荞耙耙让他路上吃,盼望他早日学成归来。
  毕摩走啊走,爬啊爬,苦荞耙耙吃完了,鞋子穿烂了,衣服穿破了,头发胡子长得有几尺长。他一共走了三年零三天,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找到了那位学识渊博的道士。这位道士就是太上老君。毕摩毕恭毕敬地跪在太上老君面前,老君开口说:“毕摩,你已经翻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座山,过了七千七百七十七条河,走完了九千里路程,念你心诚意坚,我决定收你为徒。”
  原来,太上老君就是毕摩三年前半路上遇见的那个老倌。毕摩累极了,一觉睡去,睡了三天三夜。从此毕摩就在老君门下做了徒弟,他早起打扫庭院,挑水劈柴,白天到后山放牧青牛,晚上听老君讲经说道。做活时他勤勤恳恳,听讲时他入痴入迷。
  毕摩勤奋地学习了十年,在他放牛的山坡上,到处可见他画写的字迹,形象的文字终于在毕摩手下创出来了。有一天,老君邀他到山上去,问了他好多话,毕摩谦虚地一一作了回答,老君说:“你拜师学经创字已整整十年,你要走的路没有尽头,但你要回家了,你的乡亲们等着你去传授文字呢。”毕摩苦求师傅多留他学几年,老君说:“学问要靠自修、自学、自创。所学之道法传内不传外,但所创之文字要广传凡人,造福子孙,好生牢记。”
  第二天,毕摩去跟师傅辞行时,老君已于头天晚上周游天下去了。毕摩只好依依不舍地往山下走,但他走了一天,天快黑时仍在他放过牛的山坡上徘徊,满地都是他平日间所写所画的字。毕摩觉得很奇怪,这时从树林里传来一阵笛声,于是他在黑夜中顺着笛声寻找而去,在一片栗树林深处有一间草房,里面亮着灯,他到了草屋前笛声就止住了。屋里空无一人,毕摩不敢擅自进去,靠在柴门上慢慢睡着了。
  毕摩一觉醒来,眼前空荡荡一片荒山,没有了树林草屋,他自己睡在一块青板石上,那条他放养了十年的青牛拴在他脚杆上,旁边放着蓑衣、蔑帽和一支竹笛。毕摩明白,这是老君师傅送给他的法宝。
毕摩回到家乡,教会了撒摩都人使用文字,一代传给一代直到如今。人们为了纪念毕摩,就把这种文字称为毕摩文。
  毕希波草
  很早以前,子君地方秧苗长得很好,妇女们每天都到田里薅秧苗。
有一天,毕希波来到田里查看薅秧情况,他看到妇女们并没有薅秧,而是三三两两的坐在柳树下说闲话。毕希波问她们为哪样不薅秧苗?妇女们说:“田里没草,叫我们薅哪样?”于是毕希波就顺手抹了一把柳叶,撒在田里说道:“你们今天无论怎样,都要把这些叶子拾完才能回家。”说完就走了。
  妇女们眼看这一小点叶子,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拾完,于是又玩了一会才慢慢的来拾。哪知捡到天黑都还没有拾完,她们只好点着灯笼来照着拾。一不小心,灯笼打翻了,灯油泼在田里,撒到未拾完的柳叶上,灯也灭了,她们看不见捡,只好回家了。
  第二天,她们又再去拾柳叶,哪知到田里一看,见柳叶上面油亮光滑,柳叶再也拾不起来了,全都生了根,串了藤。
人们天天薅,日日薅,直到现在都薅不完这些柳叶,人们便把这些柳叶叫做毕希波草,毕希波草的根象牙齿一样咬在泥土里,所以又叫牙齿草。
  五谷的来历
  从前,地上的粮食只有一种:粟。人们开垦出来的土地也不分田和地,田就是地,地就是田。人们每年只播种一次,收割一次。粟的产量非常高,顶上结谷子,中间结包谷,根部结洋芋,茎杆就是甘蔗。那时候,人们的生活非常富裕,日子相当好过,男人只管种地,女人只管收获。春天,男人去翻地,播种,把粟种在地里;秋天,妇人就去收割成熟的栗,并把各种粮食分开打晒、收仓。人们种一年,可以吃三年,或者连续种三年,可以吃九年。这样,人间的生活和天上一样美,没有人想着成仙上天,天上的人反而羡慕人间,想方设法到人间来游玩。
有一年秋天,大地一片金黄,满坡满坝都是成熟了的粟,金黄的亮光映到天上,天神十分惊喜,就领着文武百官和各路神仙到人世间来巡游。人世间的妇女都在收获粟,天神就到处走走看看,心里非常高兴。人世间的妇女看到天上的人到地上来参观游玩,心里十分喜悦自豪,觉得收获粟的劳动十分幸福。她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各家各户田地里的粟很快就收获归仓了。但是其中有一家的婆娘却很懒惰,早上起得很迟,天不黑又去睡觉,这样,别人家的粟都收获完了,她家田地里的粟还有一大片。
  这一天中午,天神来到她家田地边。看见她一个人孤零零地收割粟,就问:“别人家都收完了,怎么你家还剩这么多?”
  懒婆娘就说:“天神大帝圣上,你害苦了我们世间的人,还来问我?你主宰万物生灵,一是一,二是二,怎么偏偏把粮食都生在一起?你看啊,谷子和洋芋、包谷和甘蔗,统统混淆在一起,把它们分开多麻烦啊,你这不是二五裹搅有意坑害我们世间人吗?”
  天神回到天宫后就下了一道圣旨,遣五谷太子将粟分为五谷。从此,人世间的粮食就分开来种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且四季分明,节令管制,该种才种,该收才收,一年到头都有收有种,这样人世间就再也没有消闲日子,所以人们最恨懒惰的婆娘。
阿咋哩 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滇池里住着很多龙,昆明不是遭水灾,就是遭旱灾。龙不高兴发怒起来,就一个劲地吐水,白天黑夜下大雨,人畜被淹死,庄稼房屋被冲塌;有时,龙又偷懒潜伏起来,几个月甚至一年至头不吐一点水,不下一滴雨,因而天地干旱,庄稼草木晒死,人畜被渴死,百姓生活得非常痛苦。
  有一年的四、五月间,上马郎
的百姓在村子的西面撒了一些小秧,小秧长势很好,水汪汪、绿荫荫的。一天夜里,人刚睡静,本来是晴朗的天空,一时间狂风暴雨,过了一阵,又是晴空万里。第二天早上,人们去看小秧,好好的小秧一股一股地被什么东西滚烂,一条一条的印子是弯弯曲曲的,好象有一小桶粗的黄鳝经过一样。一连两个晚上都是如此。
  眼看着一片小秧被闹烂了,大家心里又害怕又急躁,到了晚上就早早关紧门。村里有个叫阿咋哩的人,他心里很气愤,对这件事决心去查个水落石出。
  晚上,人刚睡静,他就披着蓑衣,戴着菠罗叶
,扛着锄头向村西的秧田走去。他去到秧田埂上时,晴朗的天空突然昏暗下来,再接着就是狂风暴雨。他手捏锄把,蹲在田埂上静静地听着,注视着周围的动静。不一会,昏暗中隐隐约约地显示出一个人来。这人身穿龙袍,头上长着角。阿咋哩认出这人就是“龙王”。龙王身背一个筚笼
,左手抬一本簿子,右手握着一杆笔。站了一会,他就慢慢地翻开簿子喊道:“白龙!”黑暗中就有一条龙沙沙地向他游来,响声由远而近,龙却由大到小,到他脚下时,龙变得如黄鳝般大小。龙王在它的名字下打了一个勾,然后弯下腰,用右手的食指把龙逮了放进筚笼里。龙王又继续点下一名:“黑龙!”
  龙王不断地点名,每点一条龙名,就在点名簿上打一个勾,然后将它逮进筚笼里。阿咋哩蹲在龙王的侧面,弄清楚了小秧被闹烂的原因是龙王在这里点名,龙经过秧田而闹烂的。他心里不由得火冒三丈,眼睛瞪得象铜玲。当龙王点到“黄龙”时,阿咋哩就跃起身,双手高举锄头奔向龙王,他一边奔跑,一边高声答道:“我蓑衣龙也来了!”话音刚落,一锄头就挖到龙王脚前。
  这突如其来的喊声和举动,一时把龙王的魂都吓飞了,扔了点名簿就跑,阿咋哩看到龙王跑了,就拾起点名簿带回了家。
  阿咋哩回到家里心想,这些害人的龙,我何不把它们收拾掉,让它们能对百姓有利,第二天晚上,他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等人睡静了以后,他就披着蓑衣,戴上菠罗叶,背上筚笼,怀揣点名簿,去到头天晚上龙王站的那个地方站着,过了一会儿,晴朗的天空突然昏暗下来,紧接着就是一阵狂风暴雨。狂风暴雨过后,他就拿出簿子,簿子上隐隐约约写着白龙、黑龙、黄龙……的名字。他定了定神,就学着龙王的声音喊道:“白龙!”随着“到”的声音,白龙变得象黄鳝一样大小,在他脚下游动,他弯下腰,伸出右手用食指把白龙逮住放进筚笼里。他照着点名簿依次点下去,名点完了,他看看身背的筚笼也满了,就把这些小龙背回家。回到家里,他在灯下一看,见这些小龙粗细大小和黄鳝差不多,不同的是头大脖细,头上长有一对小角,腮上有对胡须,颜色千奇百怪。
背回了小龙,阿咋哩心想,龙不是会吐水吗?好几个月都没有下雨了,很多地方遭干旱,连吃水都困难,我何不把这些龙放到各地去,替百姓做点好事呢!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家里人,安排好家里的事情后,第二天早上,他就背上小龙,带上银两和随身用品,辞别了家里人,独自上路了。
  他每到一处,见没有水,就刨一个小塘,用竹棍在小塘里戳一个洞,放一条小龙在洞里,说也奇怪,象干黄鳝一样的小龙,放到他刨的小塘里,就会活起来,顺着洞钻进去。等小龙钻进去后,他就用一块草发皮
盖着,等他去了以后,小塘里就会冒出来,他去得越远,水就冒得越大,后来就成了一个龙潭。放进黑龙后,人们就称它为“黑龙潭”,放进白龙后,人们就称它“白龙潭”。
  一天阿咋哩路经滇池边,看见几个小孩围坝拦水捉鱼,累了正在一起吃粑粑、喝水。他感到肚子有点饥饿,就走进向小孩要水喝。小孩抬头一看,见是一个头戴菠罗叶,枣红脸,短胡须,身穿无袖褂,背披短蓑衣,腰系一条黄带子,肩挎一个筚笼,挽袖卷裤的渔翁。有一个顽皮的小孩故意戏弄他说:“老倌,倒了也不会给你喝。”
阿咋哩听到这气人的话摇着头苦笑地说:“捉鱼小伙心太坏,你们的坝打千千层,层层都会漏。”
阿咋哩封奏过后,所以至今的水坝无论你打多少层,层层都会漏水。
  阿咋哩来到高田,看到一些人用水车在拉水⑥
泡田,十七、八道水车才能把水拉到田里,拉了半天,才泡一个田角落。他路经这里时,恰遇着拉水工吃晌午,他就向拉水工讨粑粑吃。拉水工很慷慨,不但给他粑粑吃,还舀饭给他吃,抬水给他喝,拿烟给他抽,他也不讲客气,吃饱喝足后,便对他们说:“你们拉水太困难了,我给你们一条龙。”他一边说,一边就用手刨了一个小塘,用一根棍子在小塘里戳了一个洞,从筚笼里拿出一条小龙放进洞里,放好后,随手从旁边拿了一只草鞋盖上,他又对大家说:“等我走出二三十里后,你们再用滚木把草鞋挑开。”但他刚走出二三里远,有个性急的年青人就用棍子把草鞋挑开,只见一股有棍子粗的水就冒出来。由于挑得早,又是用棍子挑,所以出水量只有棍子粗,后来高田这个地方就只能成为个清水塘,只能供人畜饮水用。
  一天,阿咋哩路经皂角村,他看到一些挖田的坐着吃饷午,就走过去讨粑粑吃,他已经饿了两三天了。挖田的人很客气,就叫他尽管吃。阿咋哩知道挖田人正为没有水而发愁,便对他们说:“我给你们两条龙。”他一边说,一边用手刨了一个小塘,用棍子在塘里戳了两个洞,逮了一条小白龙和一条小黑龙分别放入两个洞里,放好后,他又用草发皮盖上,然后对大家说:“等我走出二三十里,你们再把草发皮揭开。”
挖田的人根本不把阿咋哩的话往耳朵里装,阿咋哩走了二三里,他们就揭开草发皮,只见烟筒粗的两股水直冲了出来,他们一时吓慌了,忙用旁边的一扇石磨盖住,水就只能从两个磨眼里喷出来,从此,出水量就只有两个磨眼的水,除供人畜饮用外,只可灌溉少量的田,当人们知道阿咋哩背的是些会吐水的真龙,去追找他时,他已经走得不知去向。
阿咋哩风餐露宿,历尽千辛万苦,走遍了云南大部分地方。身上的银两花光后,就背着小龙在街上叫卖,口里喊道:“一两银子一条,都是会吐水的真龙。”可人们走近一看,这头大脖细,头上长角,腮上有胡须,黄鳝不象黄鳝的怪东西,莫说不要钱买,就是白送给他们,他们也不敢要。阿咋哩脖子都喊哑了,一条龙也没卖掉。他最后到了大理苍山,看看筚笼里还剩有半筚笼小龙,只好把这些剩下的小龙倒在了苍山上。这些小龙一触着地后就活了起来,向四处跑去,各自找了一个地方安定下身来就成了小龙潭;有几条大一点的爬入了洱海,所以大理苍山附近的龙潭多,洱海的海水旺,主要就是阿咋哩在那里倒了半筚笼小龙。
自从阿咋哩收了龙,把龙分放各个地方后,龙就不再呈威显能了,水量没有过去大了,旱情没有过去严重了。这些放到各地去的龙,有的成了龙潭,有的成了水塘,有的汇入大海,一年四季,龙都吐着潺潺的泉水,不仅供人畜饮用,还可以灌溉农田。
  由于阿咋哩收龙、放龙,消灾造福,为百姓做了好事,他归天后,百姓为了纪念他,就在上马郎盖了一间小庙,庙中塑着阿咋哩的像。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阿咋哩诞生日),去庙里烧香祷告的人络绎不绝,庙中烟雾缭绕,热闹非凡。
  跑马山的由来
  有一次梁王打败仗,便从陡峭的山顶梭
下去逃跑了,至今梁王梭下去的那条山槽子两旁的草都是草尖向下生长的。
梁王逃跑了,他的龙驹宝马在灯光火把之中胡乱奔跑,金鞍子闪闪发光,象匹金马一样,奔驰到龙宝山不见了。
  后来有人说,马的金鞍银蹬掉在龙宝山上就入土不见了。后来又有人说马也成为仙马了。日子好的时候还可以看到金马在龙宝山上奔跑呢!
  后来,人们为纪念这匹龙驹宝马,在龙宝山顶建盖一座马王庙。人们把梁王的马跑过的山叫跑马山。把梁王行宫所在的山叫梁王山。
每年六月二十四日这天,养马的人家都要来到马王庙烧香磕头,采一束青松插到马笼头上再来赛马。如果哪匹马能够踩到金鞍银蹬的话,回家后马特别好养,有的希望自己的马能踩到马宝,让自己的马变成宝马。于是人们便争先恐后的都在这天赶来跑马山赛马。
  荞山龙潭与阿乌
  “阿乌”是子君人的一种非常古老的乐器,用胶质粘土手工捏制凉干而成,形状如一个大水饺,弓背留有一吹孔,中间有两个发音的小圆孔。
  相传很久以前,子君人中有一个名叫荞山的放牛娃娃,在他三岁那年,老天爷不下雨,天干地裂,庄稼树木枯死,山脚下的龙潭被土官阿本比霸占。荞山的阿爹阿嫫
邀约大家到龙潭舀水喝,阿爹被土官阿本比吊死,阿嫫被淹死在龙潭里。荞山只有和年迈的阿波 相依为命,当了阿本比家的娃子
,为土官放牛放马,吃土官家的剩饭,睡土官家的牛厩,喝牛马喝剩的水。
  荞山长到八岁,阿波更加老了,不能去放牛马了,阿本比土官要把阿波撵走。小小的荞山心灵手巧,在山脚下找了个地方,邀约伙伴盖了窝棚安顿阿波。他每天把省下的苦荞耙耙给阿波吃,自己采摘一些野果充饥,不到一年阿波就死去了。
  荞山每天都要到阿波的坟前,从怀里拿出阿波给他做的阿乌,吹一曲阿波教他的“布啦哩”
。荞山牢记着阿爹阿嫫和阿波的惨死,决心要为穷若的子君人找到一眼清凉甘甜的龙潭水,就每天在山脚下那块绿草茵茵的地方挖呵挖,不知流了多少汗水,一连挖了几个月,挖成一个大深潭,但潭里却没有一点水。荞山十分难过,一个人坐在潭边哭,哭干了眼泪,哭哑了嗓子,他就拿出阿乌来吹,表达自己的悲愤。
  阿乌凄凉的音调吹动了滇池里金角老龙的心,他就派他的小儿子小白龙到荞山挖的深潭里居住。但是,当小白龙带着满天细雨到来时,荞山的阿乌停止了,他手捧着阿乌端坐在龙潭边已经气绝身亡,小白龙悲伤地流下了眼泪,泪水滴到深潭里,变成了一潭清泉,从此潭里冒出一股碗口粗的泉水。
  人们为了纪念荞山,就把这个龙潭起名叫“荞山龙潭”。小白龙为了给荞山报仇,一夜之间将土官阿本比全家卷到滇池里。后来,只要天旱无雨,子君人就吹响阿乌到荞山龙潭边去求雨,据说有求必应。
  双墩和单墩
  在很早以前,泥土神夫妇经过凤凰山,看到山上风景优美,山水秀丽,于是便想霸占这山,叫金凤凰让他们。
  凤凰山是金凤凰居住的宝山,位于滇池湖畔,凤凰沟环绕,凤凰桥引路,苍松翠柏成荫,这是金凤凰花了很多心血和劳动才建成的。怎能让给泥土神夫妇?
  泥土神说:“你不让我?好!我叫你也住不成,让你白费辛苦。我要在一夜之间将西山丫口堵住,让滇池水流不出去,越积越满,把你这凤凰山淹在水中,看你还住不住?”
  金凤凰说:“那好!你有本事在一夜之间把西山丫口堵起来,我就让你,如果在鸡叫前堵不起来又怎么办呢?”
  泥土神说:“如果我在鸡叫前堵不起西山丫口,那我们便悄然离去。”
  男泥神用一根铁扁担把小虹山 的两个山尖挑起,女泥土神把子间山连根背起去堵西山丫口。将赶到獭迷珠
时,听到一声雄鸡高叫,接着各村寨的鸡都叫起来了。泥土神夫妇只好丢下担子走了。
  原来他们搬山挑土时天并没有亮。金凤凰是百鸟之王,它为了战胜泥土神,叫全部雄鸡到时一齐鸣叫,赶走泥土神。
  从此,男泥土神留下的两个山尖便叫双墩,女泥土神留下的那墩叫单墩 。
  跑马山的跑马道两边各有一个大土堆,每个土堆上长有十来棵树木,老百姓把这两个土堆叫双墩。
  传说双墩是天宫里的一位大仙用一条三丈三尺三寸的长扁担挑来的,这个大仙每天晚上要挑土去填平西山丫口,如果填平西山丫口,云南昆明就会出帝王,出将相,大仙每晚不怕辛苦劳累,坚持挑土。
  当时,天上人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天机泄露到了人间,一时议论纷纷。小塔米左村有个不务正业的无赖鬼,整天游手好闲,喜欢打听奇闻怪事,有一天晚上,他拿了一把簸箕躲起来偷看仙人,半夜里当他看见仙人挑了两大堆土从跑马山经过时,就磕响簸箕吓唬仙人,接着又学公鸡打鸣,仙人以为天亮了,怕被凡人看见,慌慌张张把两个大土堆丢在塔米左村旁返回天宫去了,从此再也没下凡来挑这两堆土,西山丫口至今也没有填平,云南也就没有出过帝王,双墩永远搁在跑马道旁。
解放后,因修建铁路和建盖房屋,跑马山双墩已被挖除,据说是两个汉代古墓。
  附记:双墩、单墩又叫“漾米堆”或“烽火堆”。考古发现为梁堆墓葬,昆明效区以东以北地区发现十座这种墓葬。这种高大封土堆的墓葬习俗始于东汉,但云南同类型的墓葬要晚于内地。云南西汉时代的墓葬以土坑墓居多,东汉晚期才开始出现地面上筑起高大封土的墓葬。
昆明地区的梁堆墓一般系覆斗型石墓,是受内地魏、晋至唐初流行的四角攒尖顶墓室结构的影响,其年代应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梁堆墓的形状一般高3—5米,直径8—12米,墓室为四方形石室,从下向上收缩,形似覆斗,据说在明清两代被盗过,绝大部分无遗物成为空墓。
  子君饵块的来历
  相传在很早以前,大寨子里有一个老乞丐,领着他的小儿子到处要饭。那时的庄稼人以田土居住,有的两三户住在一起,有的七、八户住在一起。大多数农户都起早贪黑,早饭到晌午,晚饭打更鼓,不碰到吃饭时候是要不到饭的。爷俩个讨饭度日还是很艰难的。
老乞丐为了使儿子欢乐点,常讲故事给儿子听,并对儿子说:“我们讨一文,用一文,钱不生锈,讨一口,吃一口饭不会馊。”嘴上虽说得乐观自在,但心里却暗暗对年关到来而担忧。因为每年过年前后都是馊。大雪封山,难以行走。
  有一天。老乞丐对儿子说:“儿啊!我今年身体不成了,眼看要大雪封山了,我们现在辛苦点,多要些饭来存着,到实在出不去的时候才有吃的。”于是他们天天要好多饭来储存着。过了些日子看看存的那些饭,上面长满了红毛绿毛,还有股难闻的气味。
有一次,他们把要来吃剩下的饭,倒在烂盆里用木棒舂烂,舂得很细。再用手一团一团揉好,按扁。儿子拍着手说:“好看了,好看了,象块耳朵了。”一块、二块、三块,儿子一边数着,一边把它铺到烂草席上晒着。
  过了几天,儿子看了那些东西对父亲说:“爹!我们做的那些饵块干了开裂了。”老乞丐说:“把它放到水里泡着吧!”从此他们每天都把做好的饵块晒干后放到水里泡着。
  大雪封山了,过年那几天他们出不去要饭,就烤着柴火,肚子饿了,便把饵块从水里捞上来,在火炭上烘烤着吃,又软又香,非常好吃,爷俩高兴极了。
  直到过完年冰雪融化了,他们的饵块也吃完了才又去要饭。那些庄户人家问他们说:“你们爷俩这些时候都不来要饭,吃些什么东西?”老乞丐把饵块的事说了出来,善于思考的子间厨子得到启发。通过了几次实验,认为吃剩的饭或用水煮过的饭都过软,后来用泡到一定程度的生米蒸熟,每用冷水浸泡一会,再用猛火蒸熟,趁热用大碓窝舂,舂那么多的饭,杵小了力度不够,杵大了要的力度大。于是改良成用杠杆作用,加上五、六人的脚的力量。经反复摸索,终于找到制作饵块的诀窍了。
  首先米质要好,要香、软,口感要好,泡米的时间及泡饭(分饭)的时间不能过长、过短,舂的速度要快,趁热舂好后,揉的功夫要认真,将饵块做成大小各型,才不会散裂。有的做给儿童们玩的小老鼠、小白兔、小猴子等等。用布盖好,不要让风吹裂,表皮晾干后再放到水里泡着。这一食品工艺,成为过年前人们首先忙碌的重要大事,子君饵块遍及各个村寨。
  松树与棕树
  很早以前,在子君人中有一家哥俩。大哥阿咪若是前娘所生,憨厚老实;兄弟阿咪珠是后娘所生,狠毒奸诈。兄弟俩相依度日,家境很穷。大哥老实勤快,生活检朴,兄弟奸馋食懒,凶恶霸道。大哥阿咪若经常挨兄弟阿咪珠的拳打脚踢。
  这一年入冬时节,哥哥阿咪若约兄弟阿咪珠上山打柴,兄弟阿咪珠早想害死哥哥阿咪若。上山前,哥哥阿咪若忙着准备打柴的扁担绳索,兄弟阿咪珠准备上山吃的晌午。
  哥俩到了山上,阿咪珠说肚子疼,找了一个背风处坐着,阿咪若怕他受凉,把自己的衣服脱给了他,自己一个去砍柴。等阿咪若把柴砍够时,阿咪珠早把带来的晌午饭吃光。挑柴回家时阿咪若挑着一大挑,阿咪珠只挑两小捆。这样一连九天,兄弟怀着害人的凶心整治哥哥,到了第十天,阿咪若终于病倒在床上,但阿咪珠硬说哥哥装病,大吵大骂,生逼着哥哥从床上起来上山拾柴。
  这一天山上下起了大雪,北风呼啸,大哥阿咪若到山上就被冻死了。兄弟阿咪珠洋洋得意准备下山,但他万万没想到大雪封住了所有的路口,他只好在雪地里到处乱爬,天快黑时他听到一个喊声:“朝这边来,这边才是你回家的路。”阿咪珠爬过去就摔下了山崖。
  原来,山神和土地神早已察觉了阿咪珠的坏心肠,大哥阿咪若冻死后,山神把他的尸体埋到了高高的山顶,土地神把兄弟的僵尸扔下了山崖。冰雪融化后,埋葬哥哥阿咪若的山顶长出了一棵苍翠挺拔的青松,而扔下了兄弟阿咪珠的山崖下却长出了棵穿着厚厚几层棕皮的棕树。
子君人永世不忘憨厚老实,勤劳俭朴的大哥,就把青松叫做阿咪若,插到花瓶中和挂在门框上,门前和堂屋里还要撒上青松毛,以表示平安清静,四季常青。而那个狠毒奸诈的兄弟阿咪珠,子君人每年都要用刀子从它身上剥几层皮,表示对它的惩罚。
  草龙鱼与虾
  在草罗河里,草龙鱼与虾一起生活,游来游去,好不自在。
草龙鱼和虾一样大小,可它常常对虾夸海口:“你等着看,我会长得比你大,比任何水族都要大!”
虾羡慕草龙鱼有志气。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一月月过去了,一年年过去了……
草龙鱼并没有长大一分一寸,而虾呢,从此把腰气勾啦,成为弯弓的形状。
  那占鳌练大刀
  子君人讲究练武,老老少少功夫都很深。
  有一个叫那占鳌的壮年伙子,六十多斤重的大刀,他轻轻一抓,便能举得与头一般齐。平时看他练把式的男女老少,无不点头,咂嘴,哈腰,称赞他:“了不起,了不起!”
  有一年武人考试,规定只要能耍弄旋转大刀三圈便可中举。机遇来了,那占鳌当然一马当先,当仁不让。
  一开始,那占鳌大刀飞舞,三圈顺利通过。围观的群众不约而同地大声齐呼:“好,好,好,再来三圈!”
  在观众的盛情鼓舞下,那占鳌又耍弄大刀飞旋三圈。不断的喝采声,不断地鼓掌声,促使那占鳌情不自禁地又舞弄了三圈,谁料得到,当旋到第九圈的时候,刀面擦了一下地面,主考官便戛然宣布:“考试作废!”
  群众为此愤愤不平。真正有本领的那占鳌没有中举,而中了举的却是跑马山附近另一个小村姓罗的人,因为他事前就行贿买通了官府。
  阿扎里的故事
  阿扎里无父无母,自小贫穷,只好跟着毕摩学些天文、卜卦之类的知识。他聪明伶俐,积极上进,在打短工度日的岁月里,很快就能观星斗以辨气候。
 有一年,到芒种节令还没有下雨,无法栽秧。
  “盼星星,盼月亮,盼只盼老天把雨降。”老百姓关切地吐露着自己的心声。
  阿扎里预见到天有不测风云,劝说大家赶快把秧苗拨起来挂在树枝上,以防万一。少数听他话的人,照办了;多数人呢,听不进,信不过。
  突然,一场猛雨连续下几个钟头,把所有秧田都淹没掉了,听他话的人高兴万分;不听他话的人个个垂头叹气,无比沮丧。
  “阿扎里真神啊!”夸赞他的人日益增多,都说:“听他的,没错!”
  有一天,专管龙的神仙把所有龙都集中起来点名。
  “黄龙”,“到”。
  “青龙”,“到”。
  阿扎里自称“蓑衣龙”,他披着蓑衣站在一旁,气愤不过,怒目瞪了仙人一眼,口里还喃喃地骂了两句:“他妈的,为哪样不点老子的名?”仙人在骂声中丢下点名册,一溜烟地逃跑了。
  阿扎里捡起点名册来,接着仙人点龙名,点一条龙名钻出一条黄鳝,他一条一条把它们装进背篓里,一点算,总共有109条。
这时,阿扎里背着背篓沿村叫卖:“买黄鳝啰,买便宜的干黄鳝啰!”人们看了一眼,没人买。
  走到荞山龙潭,他肚子饿了,周围根本找不到吃的。正当此刻,一位老者朝他走来,瞅了一眼,说:“黄鳝,干的。”然后递给阿扎里一个荞粑粑,自己从背篓里拿起一条干黄鳝放进水中,只见那黄鳝摇摇摆摆活蹦乱跳。
  跟老者道别后,阿扎里又背着背篓赶路叫卖:“买黄鳝罗,买便宜的干黄鳝罗!”路上的行人,连理都不理。
  到了澄江,仍然一条也没有卖出去。阿扎里发火了,他干脆倒了99条黄鳝在抚仙湖里,眼看着它们在湖里悠哉游哉,好不自在。而且,掀起大波。
  还剩下9条黄鳝,阿扎里继续背起背篓朝玉溪方向走去,边走边叫卖:“买黄鳝啰,买便宜的干黄鳝啰!”始终无人问津。
  不知不觉,走到离玉溪北城不远的地方,阿扎里发现有个池潭,他一不做,二不休,一股脑儿把9条黄鳝通通倒进去,一下子九条龙飞舞,成了有名的“九龙池”。
  阿扎里是子君人的荣耀,人们都说:“他比神仙还神!
  “金鸭子”的传说
  很早以前,在大耳村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上,子君人在此繁衍生息,劳动生活。在生活中,人们发现自己的衣食住行极差,特别是住的茅屋又矮又小,一到雨天便漏雨,人们都希望把又矮又小的茅草屋变成宽敞明亮的大瓦房。当时的族长就在村民中组织了一个瓦窑队,专门烧制盖房用的砖
瓦,经工匠们的艰辛劳动,终于烧制出了大方美观的砖和瓦来。有人问:“金鸭子”的传说与盖房子、砖瓦有什么关系呢?有,话还得从头说起。大耳村的北面有一块一方圆约一里的高地。烧制砖瓦的窑址就在这块土地上,砖瓦工匠们天天挖泥制砖瓦,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这块高地的土已被取尽。这片土地就变成了一个深潭。每年的雨水都流入了深潭中,时间一长,潭中便长出各种水草和水生动物,大小鱼儿栖息在潭中生息繁(衍)殖。村民便叫这个潭为鱼坝潭(也叫鱼坝),由于水面宽阔,各种动植物都来这里安家,野鸭,水鸪鸬,鹭鸶成群聚集,煞是热闹。但渐渐地,不知为何飞禽逐渐减少,栖息在潭中的就更不多了,即便有也是白天飞来,傍晚就飞走。晚上潭内静悄悄的,偶尔也会听到野鸭和田鸡的叫声。渐渐的,夜晚的潭面越来越平静了。
  不知又过多久,鱼坝潭又热闹起来,潭中在深夜又传来水生动物的嘻戏声。
  子君的老百姓喜欢在每天晚饭之后,男女老少聚集在村边的空地或打谷场上闲聊,热闹非凡。有一天晚上,天气晴朗,村民们同往常一样谈得正高兴,忽然从鱼坝潭里传来清脆悦耳的鸭叫声,“呱!呱呱!呱!——”,人们都未在意,以为是哪家的鸭归笼时走失了,不见鸭伙伴而叫唤。又过了一段时间,也是一个晴朗的夜晚,村民们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夜深了,人们陆续回家就寝,突然又听到从鱼坝潭传来鸭子的叫声和嘻戏声,人们议论了一阵后回家了,第二天,深夜鸭叫的事被村民们传开了,但奇怪的是养鸭户并无丢失鸭子的事。这件稀奇事迅速被村民传开。从此,鱼坝潭的鸭叫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每到天气晴好的日子,鱼坝潭都能听到鸭子在水中嘻戏欢叫的声音。村民们决定探个究竟。后来,就有夜间到田地里放水的村民说,潭中有“金光闪闪”的鸭子,但只要走到潭边就什么都看不见了。有的老人为了弄明白,翻了皇历,选了“好日子”去看个究竟,金鸭子果然出现了,全身金光闪闪,一会浮在水面上,一会又沉入水底不见,一会儿又冒出水面对着子君村呱呱大叫,有时又小声呷呷的叫着游向对岸。但只要人一走岸边,“金鸭子”便消失得无影无踪,潭面又恢复得像白天一样平静,恍如梦境一般。
  从这以后,“金鸭子”的故事更被传得沸沸扬扬,越发神秘,有上了年纪的老人便对小辈们讲着“金鸭子”的故事。传说“金鸭子”不只鱼坝潭中有,村头卡照村子边秧田潭也有,只要“日子好”的时候,夜深人静之时,鱼坝的金鸭子顺着村边的洗菜沟,游到卡照的秧田潭里和那里的“金鸭子”相会。在洗菜沟里嘻戏玩耍,欢快无比,靠沟边住的村民还经常听到鸭子拍打水面的声音。
  因为有了“金鸭子”,有的人便想捉住“金鸭子”好发财,却始终未成功。有的人则认为“金鸭子”是神灵,不能随意去碰它,有的人说,大耳村是个好地方,地脉好,大耳村人有福气。连神奇的“金鸭子”都喜欢落脚到这个地方,让子君人的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才辈出,村民的日子幸福美满。
  此后,每月的初一,十五成“好日子”,村民们都要对着鱼坝潭方向进香,祭“金鸭”。有的村民还选择“好日子”祝福金鸭子们相亲相爱,永不分离,保佑子君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金鸭子”的传说使大耳村名扬四方,抗战时期“金鸭子”便销声匿迹,再也未出现过。但“金鸭子”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诵着。
  龙潭姑娘
  很久很久以前,在跑马山的山脚下有一条山箐沟,箐头下面有一个大潭,从潭壁里冒出一股泉水,无论如何干旱潭也不会干枯。老百姓把这个潭叫做龙潭,因为潭内住着名叫“格博”(彝语)的龙王,一年四季水都不会干涸。
  格博有一个独生女,名叫姝丽,她是龙王的掌上明珠,成得美丽漂亮,逗人喜爱。姝丽既会挑花绣朵,又会吟诗颂文,而且武艺也不错,是个文武双全的才女。小伙子们都想同她结为夫妻,即使不成,哪怕为姝丽作牛作马在她身边度过一生也行。
  话说跑马山下,村寨内有一彝族青年小伙子名叫阿来苴。他是村子里一户贫苦农民的儿子。耿直老实,是个勤劳勇敢聪慧的好小伙,喜爱唱歌和吹奏乐器。阿来苴吹奏得最好的是子君彝族的《咘啦哩》,声音动听迷人,响彻山谷,连山中的飞鸟走兽都会跟着他的曲声翩翩起舞。由于家庭贫穷。阿来苴只好替土司和头人放牛羊。咘啦哩就是他的伙伴,形影不离,每天吹奏到太阳落山才收牧回村庄。
  有一天,龙女姝丽在跑马山一块空地上练功习武时,一曲悲壮的咘啦哩乐曲声传到小龙女的耳朵里,小龙女越听越难过,眼泪不由自主地流淌下来。她想,是谁在吹呢?为什么乐曲那么悲凉?他为什么要到这山上来吹?他要吹给谁听?……小龙女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这一天,小龙女姝丽跟往常一样,到跑马山习武。这时,她又听到了牧笛的声音,还是那样忧伤,直听得山上的大树向他弯腰,花草向他点头,雀鸟动物为他流泪。小龙女决定循着声音去看个明白,她随着乐声不知不觉走到了小伙子身边。而小伙子并未发现小龙女,他的乐曲声更为凄凉,小龙女忍不住流下了泪水。小伙子一抬头,突然发现一个小姑娘站在他面前,他的脸刷地红了,羞涩地低下了头。小龙女走上前去拉着小伙子的手,席地而坐交谈起来,在交谈中,小龙女了解了小伙子的身世及境遇,很是同情他。不知不觉中,两颗年轻的心越走越近,小龙女和阿来苴相爱了。
  有一天,小伙子把羊群赶到山上,正吃着青草的羊群突然吼叫着跑到一起,围着小羊转的老母羊望着小伙子大叫,叫声不同往常,声音极为急促,小伙子感到奇怪,羊群边叫边向小伙子跑来。小伙子发现原来是狼来了,要吃这些羊,在危急之际,小伙子奔向狼群同狼搏斗。正在习武场上练功的小龙女听到打斗声,急忙赶来,勇敢地冲上去,同小伙子并肩作战,终于赶走了恶狼,羊群得救了!小龙女和小伙子高兴地笑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小龙女和小伙子的感情日渐深厚,互生爱慕之情,并私订终身。后来,龙王格博发现了小女儿的私情,非常恼怒。龙王认为小伙子家贫,配不上自己的女儿,于是从中百般阻拦,并自己作主把小龙女姝丽许配给滇池湖中的小白龙,姝丽宁死不从父命。最后,龙王便把小龙女严加看管起来,不许她出门。小龙女不甘被困,想方设法要逃出家门,但她逃跑几次都被抓回。龙王大发雷霆,决定将小伙子杀害以断姝丽的念头。有一天,小龙女终于骗过了看管的人,乘机逃了出来,去和小伙子相会。正当小龙女和小伙子相偎相依之际,忽然出现一个手持兵器的虾将,拿起斧头向小伙子劈去,姝丽一把将小伙子推向一旁,斧劈之声如雷贯耳,所劈之处顿时裂开十余丈,深不见底。小龙女姝丽和牧郎被分在了两边,虾将再次持斧劈向小伙子,可怜小伙子手无寸铁,应战不及,一不小心就掉进了深渊。小龙女悲痛万分,随之也跳进了那万丈深渊,殉情身亡。
  时隔不久,小龙女姝丽和牧郎小伙子殉情的深渊上空出现一对画眉鸟(相思鸟),在这一带空中盘旋飞舞。传说这对画眉鸟就是小龙女姝丽和小伙子阿来苴的化身。
  此后,深渊就成了龙潭,潭壁有一个泉眼,清澈的泉水从泉眼流出来,长年不断,水清澈甘甜,二鸟终日嘻戏欢唱,长鸣于泉水周围。据说,因小龙女姝丽长得漂亮、肤色洁白,又喜着白服,后人便将这深渊又称之为白姑娘箐。天气晴好时,相思鸟便鸣唱不停,好像在告诉人们,永远不要忘记龙潭姑娘。
  老毛人的故事(树皮的来历)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俩小姐妹在家里等待妈妈回来。她们左等妈不来,右等妈也不来。傍黑,有一个老毛人来敲门唱道:“小宝宝乖乖,把门儿开开,快点开开,我就要进家来”。俩小姐妹在屋里唱道:“不开不开不能开,母亲不回来,谁来也不开。”
  老毛人一早就吃了出外找食的小姐妹俩的妈妈,又睡足了午觉,心情很好,轻声说道:“乖乖我就是你们的妈妈,你们开门吧!”小姐妹说:“我妈妈额前有一大黑痣,你没有。”老毛人赶忙拿半粒松子壳按到额头说道:“你们来看看、摸摸、我额头也有一颗大黑痣。”小姐妹摸摸黑痣,又说道:“我妈妈戴有一双玉手镯”,老毛人赶紧用苤蓝杆斗了一付手镯戴在手腕上,说道:“你们来摸摸,我也有玉手镯。”“姐妹俩摸了摸,信以为真,把门开开,让“母亲”进来。
  到睡觉时,“母亲”要小妹跟他睡,一睡到半夜,小姐姐听到有嚼东西的声音,就问道:“妈妈你吃什么?”老毛人答道:“吃炒豆”。小姐姐说:“给我两颗吃吃”。老毛人递过两节小指头,小姐姐一看,心里明白了。是吃人的妖怪装成母亲了,想了一会就说:“妈!我要解大便。”老毛人怕她跑掉,就用绳子拴着她的一支手臂说:“出门解去吧!”小姐姐出门就将绳子解下,抱来一支小狗,将绳子拴在小狗身上跑了。过了一会儿,老毛人用手拉拉绳子,有柔软会动的感觉就放心了。又过了一会,还不见小姐姐转来,老毛人赶紧出来找,看见小姐姐在前边跑,小姐姐也看到老毛人追来,抬头看到前边有一棵果树,她急忙爬到树上。老毛人追到树下说:“你爬到树上整哪样?”小姐姐说:“你看,树上有果子,长得高,我够不着,你拿一把杆子或梭标来,我把果子叉给你吃。”老毛人正口渴,说道:“好!我回家去拿,你别跑掉。”老毛人拿来一把叉子,递给小姐姐,小姐姐叉了一个果子说:“妈!你张开嘴,我喂了你再叉。”老毛人张开大口,小姐姐使劲从老毛人喉咙插进去,将老毛人杀死。老毛人变成几千万条毛虫围在树干上,小姐姐下不来,只好在树上等着。心想:妹妹和妈妈都被老毛人吃掉了,只剩自己一人,现在谁又能救我下树,以后我一人又怎样生活,想着想着不禁哭了起来。
  有一个卖布匹的老人挑着担子从树边经过,听到有哭声,抬头一看,是个小姑娘在树上哭,老人便问道:“小姑娘,你为哪样爬到树上哭”?小姑娘听到有人问,便止住了哭声,央求老人道:“老爹爹,你看有那么多毛虫贴在树杆上,我下不来,请你用布匹把树杆围起来,挡住毛虫我才能下来。”老人一看那么多毛虫,也只有这样才能救她下来,又没有其他人和别的办法,于是照小姑娘说的用布匹把树干围了起来,小姑娘从树上顺利下来,便跪在老人面前,感谢救命之恩,并喊道:“干爹,您一定要收留我!”左一声干爹,右一声干爹,老人看她可怜,只好答应了。扶起她来替她擦干眼泪,转身想把围树的布解下来,可怎么也解不开,围树干的布变成了树皮了。
  洗锅刷先生
  从前,子君人中,有一个手工技艺很高的汉子,专扎扫把和洗锅刷卖为生。他扎好的笤帚和洗锅刷,足有一挑。有一天,就把这挑笤帚挑到集市上去卖,途中路过一所寺庙门口时,看见有个人正在拿着一把洗锅刷写匾,他便放下担子凑上前去观看。
  “天下太平”四个字豁然醒目,匾就这样悬挂起来。顿时,人们猛然发觉“天下太平”的“太”字少了一点,无不捂嘴痴笑。
  这个汉子就不慌不忙,他朝前走上一步,轻轻地举起脚尖把洗锅刷朝匾踢去,刚好把写漏的那一点补上。
  当人们抬头欣赏着“天下太平”的匾额时,洗锅刷先生不声不响地挑着担子走了。
  从此,人们都把洗锅刷先生称赞为“洗锅刷神仙”。
  醒谷雀
  在很早以前,子君地方栽种下去的秧苗始终不见长高,就象睡着了一样。
  毕希波经常出外,在回家的路上经常听到他携带着的铃铛的声音。
时间长了,毕希波所走过的路两边的秧苗长得特别快,人们才发觉是响器的声音,能使秧苗不睡觉,快快的生长。
  于是每天晚上人们便拿着木瓢、木盆之类的东西到田里去敲,发出喀喀的声音。时间长了,大家觉得疲劳,要庄稼不睡,连人也不能睡,大家便去找希波想办法。
  希波见大家确实累了,就顺手摘了些小石榴撒在秧苗田里,念了些咒语,这些石榴便张开大口咕呱、咕呱大叫起来。谷苗被催醒了。从此,人们便把这些大叫的石榴叫醒谷雀。后人又把它们叫田鸡
  独眼龙
  相传很早以前,干海子里住着一条凶恶的黑龙。滇池里住着一条可爱的小白龙。
  一天,凶恶的黑龙飞来要霸占美丽的滇池,就和小白龙争斗起来。滇池畔有一美丽的凤凰山,山上住着一只美丽的金凤凰。金凤凰看到小白龙打不过凶恶的黑龙,于是就飞起来帮助小白龙打仗。
金凤凰把黑龙的眼睛啄瞎了一只。黑龙在惊叫时就把口里含着的宝珠掉落在山下。黑龙败阵向西飞走了,从此黑龙便成了独眼龙。
干海子因没有龙住就干涸了。
  人们把那座掉落过黑龙宝珠的山叫做龙山。后来,小白龙和金凤凰成了好朋友。
  马王和小白龙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居住在大耳村的彝族子君人都要到跑马山参加赛马大会。小伙子们身穿白衬衣,青皮褂,头顶青布头巾,脚穿花皮腊踏
忙着去赶会;姑娘天亮就起床梳妆打扮,呼姐唤妹,来到跑马山马王庙和白龙庙前,坐在青松树下,对山歌,唱小调,寻找意中情郎。到了傍晚就点起明亮的火把,边唱边跳狂欢到天明。
传说很久以前,龙宝山②
脚下的龙潭里,住着一条小白龙。每当听到山坡上牧童的笛声和欢闹声时,孤单的小白龙便悄悄地离开龙宫,来山上游玩。小白龙变成了一个白面童子和牧童们一起唱山歌、做游戏。时间长了,他们就成了好朋友。
  牧童中有一个叫阿吉的少年,十五岁就斗得过一条牛犊,能拔起碗口粗的松树,小白龙很敬重他,他俩的情谊胜过亲兄弟。每天傍晚,白面童子总是呆呆地站在山坡上等阿吉赶着牛羊回家走远了,才返回龙潭里去。到第二天清晨,又在山坡上等待阿吉的到来。
牧童们每天中午都要在山上游戏赛马,阿吉是出众的骑马能手,他在马背上灵活得象松鼠一样,能在飞跑的马上从这匹马背跳到那匹马背上。牧童们都尊称他“小马王”。
  然而小马王的心里却很不好受,因为赛马中,白面童子明明可以超过小马王,但他却有意落在后面,这是为什么呢?他到底是哪个寨子的人呢?当阿吉问起他时,他闭口不答,样子很忧伤。
  有一天太阳落山后,牧童们赶着牛羊回了寨子,阿吉和白面童子告别后,躲到一棵树后看他去哪儿。白面童子向白龙潭走去,不一会就不见了。阿吉怀疑他跳了水,就想跑过去救他,到了龙潭边,突然看到一条龙尾摆了一下,心里一下子明白过来,这个亲如兄弟的白面童子原来是一条小白龙。阿吉生怕从此失去最要好的朋友,就站在龙潭边喊叫,过了一会儿,龙潭的水面动荡起来,接着白面童子来到水面上。两人一齐来到山坡的草地上,白面童子把自己的身世告诉了阿吉。从此,他俩的感情更加深厚和亲密起来。
  转眼过了三年,小马王阿吉和小白龙白面童子的关系渐渐泄露了出来,寨子里的头人得知消息非常妒恨阿吉。头人想阿吉和白龙交往愈深,将来阿吉神通广大,寨子里的人就会敬重他,就不会听头人的话,那还了得吗?寨主想把阿吉这个祸根铲除。
  这一年农历六月二十三日这天,阿吉去约白面童子参加第二天的火把节。可是,白面童子告诉他,老龙父王择定了日期,要小白龙和滇池金角老龙的四女儿结亲。阿吉听后非常悲伤,他担心今后弟兄就要分手了,也许再也见不到白面童子了。他闭门痛哭,十分伤心。
见不到白面童子,小马王阿吉一天天瘦下去,乡亲们都来看望他,寨主也趁机假惺惺地来转了一圈。就在这天晚上他把一把明晃晃的尖刀插进了小马王阿吉的胸膛。
  搬到滇池里去居住的小白龙听到阿吉被凶恶狠毒的寨主杀害的消息后,一时雷电轰鸣,翻江倒海。六月二十四日这天,小白龙来为阿吉报仇。冰雹把寨主砸成肉饼,暴雨洪水把寨主的房屋冲到了滇池里。
小白龙失去了亲密的兄弟,它恨透了大大小小的寨主。彝族子君人为了纪念自己的小马王,就在阿吉放牧的跑马山上建盖了“马王庙”。小白龙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前来祭奠小马王,总要带来一定的雨水,传说这是它悲伤哭泣的眼泪,洒在子君人的田地里,庄稼格外的茂盛。人们为了感激小白龙的义勇行为,又在山顶上建盖了“白龙庙”。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子君人都要先到“马王庙”和“白龙庙”中烧香祈祷。据说“马王”和“白龙”能保佑人畜平安,参加赛马的人折一松枝插在马笼头上,以示吉祥。
  荞子先生
  弥召卡 的撒摩都
大寨里,居住着年过半百的比罗老俩口。老俩口无儿无女,贫穷度日,平时扎扫帚,蒸荞糕到拓东城
去卖,换些盐巴辣子钱。老两口对邻居的娃娃很喜爱,常拿些零食给他们吃。
  寨里的一位师娘
见老两口心地善良,积德于人,暗地里为他们烧香化纸。不久,比罗老阿妈果真生下了一个胖儿子,老两口欢喜若狂,但家境贫寒,取苦凉之义给儿子取名“荞子”。
  荞子长得聪明灵俐。八岁时,比罗阿爸想找个先生教他识字,但先生没请到,老比罗却病倒了,攒下的一点钱问药请医用光了,没过几天比罗阿爸就死了。荞子从此和阿妈相依为命。荞子每天跟着阿妈到拓东城去卖荞糕和洗锅刷,见到大户人家门框上贴的对子或刻字匾额,就会痴迷呆傻地站着看一阵子,有时就用小木棍在地上画,记在心里。阿妈猜到荞子的心事,就去找大寨主家的私塾先生求学,先生可怜荞子母子俩,就让荞子每天在学堂窗口旁听。晚上荞子就用锅底灰调成墨汁用鸡毛学写字。后来又用木炭把学得的字写在手背和腿上,时间长了,浑身黑得象木炭一样。过了不久,老先生因收留荞子旁听被寨主赶走了,老阿妈也不幸病逝了,十二岁的荞子无依无靠自谋生路。他继承了父母扎笤帚、洗锅刷的技艺,白天挑到城里去卖,城里那些名画书法他认真地看,晚上回来就学着写。十多年以后,荞子练得了一手好书法。寨子里无论哪家婚丧喜事或逢年过节,都要请荞子去写对联。族人们对他十分敬重,都尊称他为“神笔荞子”或“荞子先生”。
  荞子为人家写字作画从不收一分钱,到五十岁还是孤身一人。这一年,拓东城内建了两个牌坊,总督大人从外地请来了几个书法名家给牌坊题匾。这一天,荞子先生来到牌坊下,就听有人议论纷纷,当他挤到前边看到两块匾上写的“金马”、“碧鸡”金粉大字时,忍不住先声嚷叫起来:“这种书法挂到牌坊上岂不让后人耻笑!”他这一嚷,惊动了官府衙门的人,看他是个当地蛮子,就要拿他问罪。那几个外地请来的书法名家也围过来嘲笑他。这时总督从牌坊下的大轿里钻出来询问荞子先生。荞子先生看总督大人还和气,心想自己反正已冒犯了他们,就说:“汉文必得象形,书写“金马碧鸡”四字应是金积如山,必然辉;马蹄精园,才有奔千里之气,鸡要丰满方能展翅翱翔。不如此,牌坊何以壮观?”总督大人听了直点头,命人立即将两块大匾上写好的字迹擦洗干净,将大匾抬到荞子先生面前,请荞子先生写。荞子先生说:“饿着肚子写不成,吃饱了饭再说吧!”于是总督大人安排将他用大轿抬入总督府。酒足饭饱后荞子先生重被抬到牌坊下时,大匾、金粉缸和毛笔早已摆好,他弃之不用,要人去挑他的笤帚洗锅刷担子。总督只好令人去找,差头找遍了拓东城才在一个巷口找到他的笤帚洗锅刷担子。荞子先生拿了一把稻草刷,往金粉缸里一蘸,趁着几分酒意就在大匾上刷刷地写起来,下笔如出弦之矢,似龙蛇奔马,当场众人看得眼花缭乱,那几位外地请来的书法家更是目瞪口呆。
  大匾挂在雄伟的牌坊上,荞子先生挑起担子刚想走,突然有人叫了起来:“啊呀,马缺足。鸡缺翅了!”众人定睛看时,果然“马”字缺了一只足,“鸡”字缺了一只翅,荞子先生放下担子,顺手拿了两把稻草刷,往金粉缸里蘸一蘸,走到高挂的大匾下,把沾有金粉的刷子往上一甩,不歪不斜点了一只马足,又走到另一块大匾下把沾有金粉的刷子往上一丢,又添了一只鸡翅,然后转身挑起担子走了。
  总督大人对荞子先生十分敬佩,派人查访到他的住处,亲自给他题匾:“孤贫苦凉,神笔荞子。”
  十个哑吧打老虎
  很古的时候,子君地方非常崇尚老虎,从官府到百姓,家家户户都挂虎画,烧虎香,上虎供,人人爱虎敬虎。
有一年,不知从什么地方来了一群真老虎,结果是万民遭殃,过往客商十有九亡,农人的牛羊和上山玩耍的小孩常被虎吃掉,闹得人人谈虎色变,过日子心惊胆颤,太阳不落山就家家关门闭户。于是官府找来各村寨的大小头人共商除虎办法,出了一个告示,规定所有人家即刻烧毁虎画,不准在烧虎香,上虎供,画虎者一律不许再画虎,违令者斩。
令行三月,但虎灾依然如故,官府又出一告示,强征所有猎户上山捕虎。这一来猎户们吓得一个个逃之夭夭。官府无奈再出一个告示,谁能除虎赏金千两。
  官府内有一个小头目非常眼馋这笔赏金,就想出了一个鬼点子。三天之后,这个小头目带了兵丁从各村寨抓来了十个强悍精干的哑吧,发给每人一把钢叉和一把短剑,又用一根长铁链把十个哑吧锁在一起,送到山上老虎经常出没的地方,锁到一棵大树底下,十个哑吧有口难言,只能围树打转。
  两天之后,虎灾消除了。十个哑吧团结奋力终于把凶恶的老虎打死了。那个小头目领走了赏金不知去向。官府可怜十个哑吧,办了一桌酒席招待他们,十个哑吧瞪眼无言吃下酒席。
  老鼠说猫
  很早的时候,有一窝老鼠吃穷了寨子西边洪大户家,就搬到寨子东边康大户家来。才半年时间,康大户家粮围子就浅下去半截,衣服柜子箱子咬得七洞八眼。康大户没法子就买回来一只猫,老鼠们的日子就难过起来了。
  有一天,老鼠们被猫逼到洞里。就吱吱喳喳商量对付猫的办法。鼠爷说:“我和鼠奶都老了,对付猫的办法你们去想。”鼠子鼠孙围在一起,这个说:“找只笼子把猫装在里面。”大家就说,太好了,把猫关在笼子里,我们就不用躲在洞里饿肚子了,它在笼子里不管怎么吼叫也不会把我们吓昏过去。一只大老鼠摇摇头说:“上哪儿去找笼子呢?找着了又怎样把猫关进去呢?”大家一听就胆颤心惊,议论着搬到别家去,可是别的人家不是太穷就是养了猫,一定得想法子把猫降服。这时一只挺聪明的小老鼠说:“把康大户家的门铃偷来,挂到猫脖子上,它一动身子铃就发出响声,我们就跑回洞里。”大家听了十分高兴,可是怎样把铃挂到猫脖子上呢?一只母老鼠看大家垂头丧气的样子,就说:“我们一起大喊大叫把猫吓跑!”于是老鼠们就一个个清嗓子,吱吱大叫起来。
  这一来,猫循声找到了老鼠们的藏身处,在洞外“喵乌”一声叫,老鼠们顿时浑身骨头象散了架一样,一个个又缩回洞里。
  狐狸和野兔
  从前在獭迷珠地方住着一群狐狸,在格格苴叉的山坡上住着一窝兔子。一天野兔觅食归来后在山坡上晒太阳。这时一只还没有觅到食的狐狸跑来。这可把野兔吓了一跳。狐狸客气地向野兔问了一声好。野兔格外小心,知道狐狸要找他的麻烦,眼睛一转笑嘻嘻地说:“狐狸大哥,觅饱早食啦?你看我还空着肚子呢!”狐狸早看穿了野兔的心思,顺口答:“是呀,是呀,吃饱了无事可做,到处转转。”狐狸早看穿了野兔的诡计,转转红眼珠说:“狐狸大哥,我真羡慕你机敏勇武从来不会饿肚子,哪象我们这懦弱老实的,经常挨饿。”狐狸听了兔子的话一时心高气傲起来,说:“是呀,兔子兄弟,这世上就是大欺小,强压弱,恶称霸,这些道理和本事都是从我师傅那儿学来的。”狐狸边说边露出一付凶相来。野兔心惊肉跳,心里忽生一计,忙问:“你师傅是谁?”狐狸答:“九狐狸
呀。”野兔忙翻身跳起来说:“啊呀呀,九狐狸是你师傅?他可是我的好朋友,现在还在我家里做客,要不我去把它喊出来你们师徒拜见一下?狐狸心想:这小东西死到临头还油嘴滑舌,就说:“你去喊吧,我在门口等着。”野兔一蹦老高,一下子钻进自己的洞穴。
  狐狸在洞口等啊等,始终不见兔子出来,直到太阳偏西,野兔才从远处的一个洞口伸出头来,向狐狸喊:“狐狸大哥,你肚子饿瘪了吧,还傻等什么呀,我睡了一个好觉,谢谢你为我看门,现在我醒了,你快去找吃的吧。”狐狸饿得四肢无力,问:“你从这个洞口进去,怎么从那个洞口出来?”野兔答:“你还不知道吗?我们野兔有三个窟呀!”
  狐狸离开洞口,心里很悲哀,它边走边想:都说我们狐狸狡猾,看来世上比我们狡猾的还有呀!
  虾公公与草龙鱼
  在很早以前,黑河中有一位虾公公。河中不管是什么鱼儿,不论大小都很敬重虾公公,还拜虾公公为师。虾公公已经年过百岁,他知天文懂地理,但为人谦虚,心地善良。跟黑河中众多家族不一样,草龙鱼不但不尊敬虾公公,而且还白眼相看,他吹嘘说自己的知识要比虾公公多几百倍,本领要比谁都高强。虾公公听后只是摇摇头,哈哈一笑,不把这些吹嘘和夸张的话放在心上。
  一天草龙鱼去找虾公公打赌,它在虾公公面前夸了一个海口说:“我一年之后长得有大鲤鱼的十倍大,比黑鱼大二十倍。”虾公公只淡淡一笑答道:“草龙鱼呀,你们祖辈传到你这代都是这么大点,你们世世代代都是这个样子,海口夸得太大啦”虾公公敲着自己的腰杆又说:“你看,你草龙鱼长不大才把我的腰给气躬的。”
虾公公:滇池浅水虾。
草龙鱼:生长在滇池河叉中的一种小鱼,身长一寸左右。
  白鱼与钉螺
  白鱼的眼为什么是红的?很早以前在海里白鱼游水是最快最出色的,没有哪一个能和他相比。一天,白鱼在傲慢地游玩时恰好碰到钉螺,白鱼用讥讽的口气说:“钉螺兄弟好久都没有碰到你了,不知你游水的本领学会了没有?”钉螺和气地答道:“白鱼大哥,不知你又糊涂了,我家祖传都没有游水的本领。你看我们生得那么笨,水底下爬行都靠着这个硬壳才行呢。”白鱼又说:“来,来,来!钉螺兄弟,我俩今天来比赛游水。”钉螺笑着答道:“白鱼大哥,不要说比赛游水,就是你游一个时辰的路程我们钉螺祖辈都爬不完你这段路程。”好说歹说白鱼始终不肯罢休,非得要和钉螺比游水。钉螺被逼得无法,它灵机一动只有应允比赛。原来前面慢慢地驶来了一条大船,钉螺从水底浮起叮到大船的舱壁上。白鱼看到钉螺的这一举动也被弄糊涂了。钉螺钉在大船上,白鱼跟着慢慢地游着。海上起了风,船越驶越快,白鱼使出了浑身的力气也没法跟上。钉螺就在船帮上呼喊:“白鱼大哥,加油啊!”就这样白鱼为了跟上大船,眼珠子也挣出血来了,从此以后.白鱼的眼睛成了红的。
毕摩传说——两干亲家嬉戏
  火烧人脚
  张希波到毕希波家串门。一进门俩亲家先彼此客气了一番。毕希波说:“亲家,时间不早了,想必肚子也饿了,可我这里烧柴已经烧完了,怎么煮饭?”张希波说:“只要有肉,有菜,好办。我来烧火,你来上灶。”一会儿,肉菜切好了,张希波说:“开始炒菜了。”言必将两只脚放进洞里烧起来。毕希波心里知道,可又不能声张。饭菜做好了,俩亲家吃饱喝足,张希波告辞,对亲家说:“亲家,沙喜啦,沙喜啦!”(谢谢啦,谢谢啦!)毕希波说:“骂绍告,骂绍告!”(不送了,不送了!)
这一顿饭,毕希波自家楼上的板凳脚,床脚全都给烧掉了。
  九月的一天,骄阳似火,正是打谷子的好时机。毕希波知道张希波家正打谷子,毕希波就到张希波家打谷场上说道:“天太热了,太热了,应该凉快凉快!”张希波心想,亲家又想玩什么花样了,也没在意,这时,毕希波叫来两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给了一点钱让他们买糖吃,叫它们装龙打架。两个男孩高兴了:“吼!好玩了,好玩了,我们是龙,打架喽,打架喽!”说着厮打起来,比希波口中念念有词,顿时天空乌云密布,暴雨倾盆。张希波家来不及收场,整个谷场都淹在水里了。张希波说:“亲家,沙喜啦,沙喜啦!”(谢谢你的凉快啦!)毕希波说:“骂吾!骂吾!”(不消,不消!)。
  小神仙传奇
  知道了 模糊
  想知道 茫然
  清楚了 追悔
  毕摩弟子的“小神仙”,有一天邀约亲朋好友喝酒到酒酣。小神仙说:“各位亲朋好友,我不久于人世了,今天拜托大家一事,希望大家成全我,助我再生还魂。”大家听了莫名其妙,问道:“按神仙的意思,要我们怎么帮?”小神仙说:“请你们务必记好,在&年&月&日&时帮我把圹挖好。我死后,下大雨之时起棺材,将灵柩抬到目的地。鱼上树之时下葬,将灵柩放入圹坑内填土埋葬。戴铁帽的人来之时封顶!切记切记!”
到小神仙说的日子时,大家把坟挖好了。小神仙果然死了。入殓后,大雨来了。有人说:“天哭了,快起材。”大家冒雨将灵柩抬到墓地,要下葬了,左等右等看不到鱼上树。有好多人爬到树上张望,大家甚是疑惑。最后实在等不及了,只好下葬,填土,等把土填好。到了封顶的时候仍不见戴铁帽子的人来。左等右等,有人说:“只怕是神仙说疯话,不等了,不管那么多,封顶!”此时太阳要落山了,只好封顶。安葬结束后大家回家吃饭,酒席间,大家回忆神仙的嘱托:什么是鱼上树。有人说:“我想起来了,今天是街天,有一人买了些鱼用柳条串起,用手拎着到这里还看了一下。”“噢,那就是鱼上树?”众人恍然大悟。又有人问:“戴铁帽子的人呢?”有一人想起来了“噢!今天街天,有人买了一口锅,顶在头上,还在这里看了一会。”大家又醒悟了,那不是戴铁帽子的吗?小神仙的预言太神秘了,但一切皆有定数,小神仙恐怕还魂无望了。
(二)艺术
  子君人的音乐由于历史的原因,流传至今的不多了,据官渡区文化馆所藏资料,声乐有《蚕豆生虫》,器乐有《布啦里》最有特色。《蚕豆生虫》属子君人的民歌小调,曲调优美,表现子君人勤劳、质朴、浑厚、风趣的劳动生活。这首歌曲所表现出的内涵,比歌曲本身更有意义。歌曲大意是说子君人种的蚕豆好吃产量高,豆种要选好。用子君语十分风趣地向后生们传授种蚕豆的知识和技术;寓蚕豆于事于理,讲述了一物克一物的生态哲理。“阿乌”乐系求雨的祭祀音乐。
  子君人住在区,靠雨水种田,干旱时,不能适时栽种,曲《布啦里》男女老幼就吹起《布啦里》,祈求苍天降雨,这一习俗一直传承下来。《布啦里》曲调由一个大三度的三声音阶组成,1(do)在曲调进行中为稳定的主音,3(mi)为半稳定音,z(re)为不稳定音。三个不同特性的音构成的完整曲调,显示了古老质朴的风格,是子君人现存的音乐珍品。
子间人的音乐自远古流传至今的有《阿乌调》附曲调、《秧老钱》附曲调、《蚕豆生虫》这三个曲牌为主,也是在民间流传最广的曲调。
  “阿乌曲调”的内容:咘哩咘啦哩,咘哩啦啦召,哩啦哩咘召,哩啦咘啦粉去买买唠!买唠吗买西,嘛买图30 有“人类古乐器活化石”之称的
阿西召。木蒿骂浩彩,且昵阿西召。恩
  子君古乐器——布拉哩(阿乌)
咋唠,木蒿蒿彩恩鸟鸟闷,炸给木蒿浩。木恩木唠。哩啦咘啦粉去等彩唠,护叨粉去召。哩啦咘啦粉去买买唠?
  哩啦咘啦粉去买唠,支补我补补,我补支补补。哩啦咘啦粉去给达唠,昵哈古鸟唠。哩啦咘啦哩啦,哩啦咘啦咘。(彝语唱)。
 “秧老钱”的内容之一:秧老钱是曲牌的名,它的内容很多。特点是见啥唱啥,可以借题发挥。例之一:一出柴门一棵松,松树头上挂灯笼,风吹灯笼团团转,雨洒灯笼遍地红。
之二:高高山上有一家,又栽杨柳又栽花,栽出杨柳洒净水,栽出花来供菩萨。
之三:1、年年(呀呢)有个(呀)正(呀)月是正(呀),龙灯(这格)狮子闹(呀)花灯(呀);
2、家家(呀呢)户户(呀)挂(呀)彩灯(呀),龙灯(这格)狮子庆(呀)新春(呀);
3、个个(呀呢)山头(呀)一(呀)棵是松(呀),松树(这格)头上挂(呀)灯笼(呀);
“蚕豆生虫”的内容,汉语为:买来蚕豆种,豆生虫,按下田。豆出芽,有的豆芽卷在泥土中。豆出芽,有的转成绿疙瘩。遇到老天下大雨,就把豆芽烂到田里啦!
用进郎房曲牌演唱;也可以用花灯调来唱。
另外在儿童中经常传唱的童谣“求雨歌”,内容,汉语为:
小小童子苦哀哀,老天久旱不得栽。祷告老天下大雨,乌风暴雨一齐来。
  这些音乐曲调,内容简单,词句优美,表现了子君人勤劳、质朴、浑厚、风趣的劳动生活。所唱的事是用当时流传的语言方式,(彝、汉两种)“求雨”的,有子君人一年一度的节日中演唱。到亲朋好友庆贺触景生情,现编词也可以唱出来。见啥唱啥,借题发挥。也有在种庄稼中,提高了产量,很风趣地向后生小辈传授种好庄稼的知识技能和耕作方法。
  子君人在古老音乐中演奏的主要乐器,从古相传至今的有“阿乌”。(咘哩啦或咘啦哩)也是最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
  “阿乌”形状与周代乐器“埙”相似。阿乌的制作:选用胶质粘土,除去杂质,放在臼里椿捏,反复揉捏后。根据所做阿乌的大小,取粘土团放在膝盖上,把小腿收缩,使小腿同膝盖成垂直90°,用手掌将膝盖上的泥团拍打成薄厚一致凹的圆形。将凹圆形的薄片泥从膝盖上取下用手折拢,(对折)跟
捏饺子一样,(中间要空)把折拢的边沿打整好勾画成双边几何形线边。光滑漂亮美观,晾到较干硬时,在边线上顶端中部开约一公分吹孔,在一侧面(饺子肚子上)开约0.2
— 0.3公分小圆孔为发音孔,(要对称),即成了阿乌乐器了。
  根据演奏的曲调不同,阿乌的制作需要大小各异。小者吹奏时音质高、尖脆、响亮。大者吹奏时音色沉闷、音低。为了使阿乌美观,可用青柿子汁(未成熟的柿花,
切开用汁液)反复涂擦阿乌表面,使其光滑油亮呈墨绿色。吹奏方法:双手执阿乌,两手食指或中指分别按两个放音小圆孔。嘴唇撮起,对准上方吹孔吹气,靠手食指的闭放发音(可发三个音)。易学易吹是阿乌的特征。男女老幼得心应手吹奏至今,为古器乐珍品。
  阿乌所吹奏出的曲调古朴淳厚,民族特色鲜明而引起世人关注。《人民音乐》1981年第6期发表过《阿乌与咘啦哩》一文,该文认为子君人的阿乌比周代乐器“埙”可能还古老。
  子君人的舞蹈从古流传至今的有“金钱棍”、“抱老虎”、“娃娃跳月”(小娃娃舞)。以上舞蹈表演形式多以集体舞为主。这类舞蹈是属于自娱性舞蹈(自跳自乐)。表现出子君人节目中的情趣和欢乐。舞蹈动作轻快、优美。
  另一类祭祀舞蹈,如正月十六的跑佛、“耍龙”、各种杂耍(称十八般武艺),利用棍棒、绳圈、面具和于羽舞。艺术齐全。利用这类舞来求神、求雨,宗教色彩浓郁,内容多为祈求神灵驱魔除邪,风调雨顺,清洁平安。动作古朴简单,形式独特,风格鲜明。
  再一类为体育性的表演舞蹈。如“抽打陀螺”,大小男女都能耍的“板凳龙”、“链夹棍”舞,专门由小孩子玩耍的“草把龙”和“蓑衣龙”等。舞步有跳、踏、崴、颠、跃、转转等,边舞边耍,把杂耍技艺融于舞蹈之中,各有各的耍法,各有各的套路,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子君人都有通过歌舞交流友情,表达爱慕之心,相亲结伴的习俗。这些舞蹈的特征具有更广泛的群众性。
  现存的子君人舞蹈有祭祀舞和自娱性舞蹈。祭祀舞以“跑佛”为代表,自娱性舞蹈有《娃娃跳月》、《金钱棍》等。“跑佛”于正月十五日举行接佛仪式,十六日跑佛,抬着天公地母等五神在前,组织各种杂技(称十八般武艺)、杂耍(棍棒圈绳等)、舞队(面具舞和于羽舞)跟随其后,边行进边舞蹈,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将神送回寺院后跑佛结束。“跑佛”是一种农耕民族所信仰并举行的原始宗教仪式,天公(子君人也称天父)、地母是我国早期民族信仰的神灵,是苍天神的一种。所谓跑佛,就是表示对天父地母的虔诚,祈求保佑五谷丰登,人畜清吉平安。这种舞蹈较古朴,动作简单,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和肃穆的宗教气氛。
  《娃娃跳月》是由子君人传统的肩人舞和杂耍舞演变而成的一种少年儿童舞蹈,有“小姑娘舞”和“娃娃跳月”两种形式。相传在很久以前,当夜幕降临,孩子们到山上学习杂耍技艺,遂被恶狼袭扰,猎人赶到,赶跑恶狼,将孩子们送回村寨,从此,艺人们为了孩子的安全,采用踏歌舞蹈形式,编些适合儿童情趣的韵词,孩子们手拉手围成圆圈,边做游戏,口吟韵词,随步跳跃为舞,将杂耍舞改为较规范的娃娃舞蹈。舞蹈保留了子君人早期肩人舞和杂耍性舞步,形式独特,风格鲜明,引起行家们的重视。
  《金钱棍》,子君人称“齐眉棍”、“链夹棍”,系传统杂耍性舞蹈。道具除各种棍棒外,还可以采用碗、盘、圈、环等各种器皿。舞者按照吹奏乐和打击乐的旋律和节奏,踩节拍作舞,舞步有跳、踏、崴、颠、跃等种类,边舞边耍,将杂耍技艺融于舞蹈之中,要求舞者必须掌握各种器物的耍法和套路。形式以双人舞或集体舞为主,少见单人或三人舞,参加人数不限,男女老少无可参加,谁技艺高超,就可选为领舞者。
  子君村民中有一大批较出色的民间艺人,被官渡区评为民间艺人的有张芝(花灯、滇剧都能唱)、张荣、莫文富、李聪、郭升、李英俊、李郭顺、郭春泉等。子君村的花灯班子经常参加省市民间文艺汇演且都能获奖,1955年参加市级汇演获二等奖。本村郭春泉同志还被选为官渡区第一届(1983年9月—1984年10月)民间艺人联合会的理事。
  1995年由区文化局、区民宗局筹资3万元,请了楚雄州文工团的老师来帮助子君村组建了一支民族民间文艺舞蹈队。编写了四组新的舞蹈,第一组“咘啦哩”,第二组“娃娃跳月”,第三组“金钱棍”,第四组“鲜花舞”。这些文艺节目曾参加过官渡区政府春节团拜会演出,受到好评。
  子君人的造型艺术和绘画艺术保留下来的不多了,仅存工艺品、刺绣及建筑,前者工艺一般,无特色,唯建筑艺术有民族特点。如护国寺中殿两次间的壁上绘有“八仙过海”壁画、大殿上的“舍身大佛”及格扇门上端雕刻的“三国”、“西游记”等艺术作品,今已毁之殆尽。民居建筑艺术装饰不多,在前述住宅条目中已有叙述。据老人介绍,桥樑的装饰艺术有石雕、砖雕,以浮雕为主,兼有平刻、空雕和镂雕,因古桥早已拆除,其雕刻内容和雕刻技艺已无人知晓。护国寺保留着子君人在艺术方面的美学情趣及传统风格,可作粗略介绍。
  护国寺在选址上很注意位置、环境方面的美感,道光十四年《重修护国寺碑记》说:“前凭玉屏,后(右)负骆鸨,华山崎立于左,象水环流于后。”可谓择景优美,寺院面对阡陌青帐,荷池碧波的绿玉般的屏障;右负骆鸨山,左旁华山,后有宝象河水潺潺流过,择景确实很优美。在布局上分前、中、后三殿两厢院两天井,有进深、高度的不同及主次之分,形成高低错落的变化韵律,给人一种布局严谨,错落有致、尺度近人、端庄简洁、朴实宁静的和谐美的感受。造型上合理利用不同构件的各种形状及材料质感进行艺术加工,使屋面呈凹曲状变化,有举折,屋脊升起,四角出桡,相互配合,更觉变化多样,令人赏心悦目。装修部分则是子君人艺术才能的集中体现。主殿山墙两侧有石雕麒麟和花草纹饰,顶端砌砖雕斗拱,造型生动,雕梁画栋,颇为壮观,前檐下额垫板上雕刻云、龙、凤、花草等图案,增添了殿宇的富丽风彩。色彩是子君人最注重的部分,因为色彩具有强烈的观感作用。色彩是子君人彩绘的基本色调,蓝色是子君人喜爱的颜色,这一色调与他们居住滇池岸边有关。以蓝色为主体,红、绿、黄三色相间,色彩表现出浓重多变的韵律,加之采取对称布局,对比强烈的手法,使总体形象非常完美,既体现了统一、均衡、重点突出的艺术效果,又给人以心灵上强烈的震撼和留下难忘的记忆。
  刺绣是子君姑娘和妇女不可少的手工技艺。四五岁就要开始学着挑花绣朵、缝补衣服。只要有姑娘的家庭,长辈给她们的第一教育就是怎样做人;如何学好针头线脑的活计。手把手的教,年老的教年轻的,年轻的又教小的。除做农活的时间以外,休闲时手不离针线活。农闲时间和早晚不做农活时就在家做针线活计,窜门都要拿着针线同其他姑娘们一起切磋挑花绣朵的技艺,从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大胆创新。
村民们看一个妇女、姑娘的品德,或者订终身大事,首要一条就看她的为人以及针线活计好不好,以此来作评定。所以,从古至今刺绣和缝纫中的针线活计,就成为子君姑娘妇女们追求的人生目标。就这样一代追随一代,自然就形成了习惯,成了她们生活中不可缺的部分。
  刺绣的原料是各种彩色的丝线,各色土布(手工纺织染色)和缎子为主。方法有挑花、绣花(有的在布上先贴纸花作样再绣)等。针法有平针绣、叠绣、长短针、缠针、镶边、锁边(锁狗牙、连环锁、织锁),多用于鞋子、围腰、娃娃帽子如虎头帽、鞋和床上用品如帐檐、枕头、戏剧服饰,以及一般妇女穿的衣襟、裤脚边、袖口等。
刺绣的内容多数是以自然界中的花卉、动物、植物、昆虫、果木、鸟类为主,如“蜡白花”、“石榴花”、“蜜蜂花”、“蓝花”、“红牡丹”、“牛”、“马”、“羊”、“兔”、“蝴蝶”、“歪桃”、“石榴”等。
  有的内容是根据年龄和实用而定,如小孩的“小花鞋”、“虎头帽”;青年人的“喜鹊闹梅”、“鸳鸯戏水”、“凤穿牡丹”、“龙凤呈祥”;老年人则用“福寿庆桃”、“双鱼吉庆”;戏剧用的服饰多用花、鸟、鱼、虫、草、兽等;古装则突出龙凤、西游记中的“唐僧取经”等;近现代的有用文字“青春”、“保卫祖国”、“建设祖国”、“和平”、“百花齐放”、“和谐家庭”等等。
刺绣的特点是色彩层次多,鲜艳,有立体感,形式多变,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子君人的刺绣不仅是生活实用品,也是精美的工艺美术品。
  2005年11月在昆明举行的中国西部民间文化博览会上,子君人的“咘啦哩”和部分刺绣工艺品在博览会上展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荒凉的地方打一成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