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王洪军 代旭升照明写个学习心得作文

好社会氛围, 2010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教育部、财政部、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 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 中央、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等十部门联合开展了第二批 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推选活动,确定王洪军、代旭升、 孔祥瑞、窦铁成、杨杰、张全民、赵大坪、郑启湘、苗 俭、刘生友等10人为第二批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 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 创新楷模-王洪军 工人发明家-代旭升 蓝领专家-孔祥瑞 专家型技术工人-窦铁成 机电大王-杨杰 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 车工多面手-张全民 高空养路人-赵大坪 航标灯王-郑启湘 织机维修专家-刘生友 织机维修专家-刘生友 1、“创新楷模”王洪军: 、 创新楷模”王洪军: 1、王洪军 简介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冷作工,高级技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全国劳动模范,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 技能大奖获得者。敢于超越、勇于创新,研制 出填补国内空白的整修工具47种2000余件, 创新发明出123种轿车整修方法,“王洪军轿 车钣金快速修复法”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 二等奖;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为 企业攻克了700多项技术难关,创造直接经济 效益6000多万元。 1、“创新楷模”王洪军 、 创新楷模”先进事迹: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2008年,国 家首次在工人中评选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 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一汽-大众有限公司员工 王洪军在全国近千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荣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成为中国一线 工人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1、“创新楷模”王洪军 、 创新楷模”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 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他光荣地登上了领奖 台,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等国家领导人的接 见。王洪军的获奖说明了国家对培养高技能 人才的重视,标志着千百万产业工人和广大 普通劳动者可以通过岗位创新,成为科学技 术的主人,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的贡 献。 1、“创新楷模”王洪军 、 创新楷模”王洪军发明制作了钣金维修工具40多种 2000多件,提高了轿车产品的质量;创造 了123种钣金修复的方法,被命名为“王洪 军轿车钣金快速修复法”,提高了轿车生产 的效率;掌握了国际最高等级Q1标准的展 车制作工艺,替代外国专家自做展车。近5 年来,就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3400多万元。 1、“创新楷模”王洪军 、 创新楷模”王洪军爱岗敬业,技艺精湛,勇于创新,善于 解决技术难题;他甘于奉献,永不服输,带出 了一支优秀团队,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非 凡的业绩。王洪军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 是产业工人的时代楷模。 干合资产品,也得练好“中国功夫”1991年, 一汽-大众投产,它是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和 德国大众公司强强联手的产物。产品是引进德 国大众公司的畅销车,生产一流的产品,需要 高技能操作人才 1、“创新楷模”王洪军 、 创新楷模”苦累年华: 16年前,王洪军从一汽技工学校焊接专业毕业后, 被分配到一汽大众焊装车间工作,当上了一名钣金 整修工。 在车间一线工作过的人都知道,钣金整修是轿车生 产中一道关键工序。它要求在车身喷漆之前,对钣 金做全面检查并消除所有缺陷。钣金整修是又苦又 累的活,常常需要工人抱着十多斤重的高频打磨机 进行修磨。工作时,噪声大,粉尘也大,到了夏天, 40多米长、布满300多个灯管的整修通道像一个大 蒸笼,人一动就是一身汗,衬衫一会儿就湿透。 1、“创新楷模”王洪军 、 创新楷模”和王洪军一起进厂的工人,很多去干了电工、钳工,相 对来讲,这些工作既轻巧,收入又多,王洪军却在钣金 修复岗位上,一干就是16年。 肯定会有人对此极为不解。他是脑子笨还是没有调离岗 位的机会?面对种种猜测,王洪军向记者道出了当时的 想法:“年,与我一起进厂的工友在这个 岗位上陆陆续续都走了,德国专家也撤走了,当时我的 压力很大。不过,通过实践,我的整修技术水平不断提 高,如果我这个时候走了,肯定会影响工作,不仅会造 成浪费,还会影响产品质量。后来岗位上又来了很多年 轻人,我走了,这些活他们未必干得来,我留下,能好 好培训他们。”就是凭着这样简单朴实的想法,王洪军 坚持了下来。 1、“创新楷模”王洪军 、 创新楷模”越挫越勇: 其实,坚持下来的王洪军面临的绝不仅仅是工作本 身的苦和累,还有攻克技术难关所必须面对的各种 困难。 一汽大众对轿车产品质量要求很高,不允许表面 有一点瑕疵。轿车车身表面用的钢板厚度只有 0.75毫米,稍不注意就会修薄、修漏。开始时一 汽-大众的钣金整修主要是由德国专家负责,中方 员工只能打下手。那时,王洪军有个念头,合资是 “合”,但不能“靠”,干合资产品更得练好“中 国功夫”。 1、“创新楷模”王洪军 、 创新楷模”于是,王洪军一边打下手,一边开始自己练 手。一天下班后,德国专家已经离开,王洪 军壮着胆子修起了专家也很难修复的白车身 (未喷漆的轿车车身),但初战未捷,他干 到半夜也没修好。第二天,德国专家发现了 这件事,很不高兴。车间里也有人议论说, 王洪军逞能,想往上爬,老外都修不了的东 西,他还想试手,太能“得瑟了”。 1、“创新楷模”王洪军 、 创新楷模”无端的指责最伤人心。王洪军感到很委屈,觉得自己何 必自讨麻烦,自找没趣。不过,王洪军所在的车间主任 却鼓励他说:“别担心,‘中国功夫’是练出来的,功 到自然成。”从此,王洪军像着了魔似的,上班、下班 都偷着练“中国功夫”。 王洪军在实践中发现,修复白车身,先顶哪个点,后顶 哪个点;哪个点用力大一些,哪个点用力小一些,都有 要求。王洪军没有因技术理论的缺乏而止步不前,他想 到必须在理论上武装自己。于是,王洪军跑到图书馆, 翻阅了金属工艺等相关资料,到书店买了《轿车表面维 修》、《焊接技术》、《冲压与成型》等十几本技术书, 自学热处理、机械制图等相关知识。 1、“创新楷模”王洪军 、 创新楷模”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洪军的刻苦攻关终于得到 了初步肯定。在他对照书本反复操练两个月后, 终于修好了一辆车,一直支持、鼓励王洪军的 车间主任很高兴,特意找来德国专家鉴定。这 位德国专家把王洪军修的白车身切割成一条一 条,分段进行检测,还专门到企业质保部用仪 器全面检测。检测结果令所有人都很满意,白 车身钢板厚度、结构尺寸等完全符合标准。这 位德国专家对技艺超群的王洪军佩服不已,一 连说了三个“verygood(非常好)”。 1、“创新楷模”王洪军 、 创新楷模”从自身做起,学习榜样。 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一线工人,王洪军和许多科技 工作者一样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励。在他心中, 究竟怎么理解自主创新,王洪军告诉记者:“创新 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也不是为了获奖或得到别人 承认。创新是为了事情有一个好的结果,比如节约 资金、材料,提高劳动生产率。”他表示,一线工 人创新有优势,因为他们最清楚怎样去做才最好。 领导交待什么才去做什么的观念有局限性。劳动光 荣不仅意味着吃苦流汗,更要求我们用自己的聪明 才智和学识体现劳动价值。 2、“工人发明家”代旭升 2、代旭升简介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 采油工,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 全国 “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 坚持围绕生产开展技术革新,先后自主完成 80多项技术革新,其中16项获国家实用新 型专利,2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项荣获 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累计 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1亿多元;创办“采油 技能大师网站”,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创新 体会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带出了一批批优 秀徒弟,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出了突 出贡献。 2、“工人发明家”代旭升事迹: 他是一名只有初中学历的生产一线工人,39年间 革新创造了80多项技术成果,其中一项获国家科 技进步二等奖,累计实现经济效益超过1.2亿元。 他曾荣获第九届中华技能大奖、全国“五一”劳动 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山东省有突出贡献技师、山 东省十大工人发明家等奖励和荣誉称号。2008年 以来,他先后五次进京,受到了胡锦涛、温家宝、 李长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他就是中国石化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采油高级技师、 胜利油田首席技能大师代旭升。 2、“工人发明家”代旭升1972年冬天,17岁的代旭升从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来 到一片盐碱荒滩的胜利油田,成为一名采油工。他所在 的采油16队处于偏远的永安油区,这里前不着村、后 不着店,只有几栋破旧的“干打垒”和一望无际的芦苇。 30 30多口油井分布在方圆十几平方公里的地方。住的 “干打垒”里阴暗潮湿,遇到雨天,屋内的雨水不比外 面小。四周是荒凉的原野,工人喝水全靠外面送,下雨 天送水车进不来,就只能喝地沟水,苦涩难咽。有人曾 写过一首诗形容当时的情形:“这儿很少刮风/一年只 刮两次/一次刮半年/这儿的风很小/连一片树叶也吹不 下来/因为/这儿没有树”。艰苦的工作环境、日常琐碎 的作业,同石油工人的“伟大”怎么也联系不起来。 2、“工人发明家”代旭升年轻的代旭升是怀抱一腔“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热情来 到这里的,他感到既失望又后悔,干活也提不起精神来。不久后的一次亲身经历,让他的思想彻底转了弯。 一天,班里最偏远的永12-2井发生蜡堵,班长李 友森带着代旭升和几个新工人进行紧急清蜡作业。 清蜡最关键的是压钢丝,是个难度较大的技术活, 必须连续干,一刻也不能停。班长让代旭升他们几 个人摇绞车,自己一人压钢丝。时值寒冬腊月,北 风呼啸,可班长站在井场上一干就是5个多小时。 由于站立的时间太长,清蜡完成后,班长的腿也麻 木了,一迈步竟跪倒在地。那一幕,深深地震撼了 代旭升,在他眼前,倒下的是班长,心里却竖立起 了铁人的高大形象! 2、“工人发明家”代旭升代旭升想,我的技术如果能像班长一样,就能帮他 搭把手。于是,他有了学技术的冲动。一段时间后, 便掌握了量油、测气、看压力等技术。一次,一口 油井的回压突然上升,代旭升分析是管线堵了,油 井随时有关井的危险。立即向班长报告,并提出了 解决建议。班长火速赶到现场后,判断是天气寒冷 造成了回压表失灵,并亲自动手,三下五除二解决 了问题。班长对代旭升说:你能及时发现问题,说 明你有责任心,工作踏实。但解决问题,光踏实还 不够,还要有技术。班长过硬的技术和共产党员的 执着精神,让代旭升暗下决心,要像班长那样扎根 一线,做一名有技术的石油工人! 2、“工人发明家”代旭升然而,只有初中学历的代旭升,要当一名合格的采 油工谈何容易?由于底子薄、基础差,代旭升读专 业书十分困难,各种机理、构造常常弄得他晕头转 向,可他没有放弃,硬是啃完了高中课程和《采油 工艺》、《采油地质》等专业书籍。为尽快掌握清 蜡技术,他手拿仅比缝衣针粗一点的钢丝反复练习, 手上磨出了血泡,仍然咬牙坚持。在工作中,同样 的事,他总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样学技术,他总 要多练几遍。由于勤学上进,代旭升很快成了队上 的骨干,一起来的同事还未出徒,他已经能像师傅 那样顶岗了。 2、“工人发明家”代旭升知识和技能的实践积累,让代旭升感到,石油工人 不仅要实干、苦干,更要巧干。多采知识才能多采 油。他所在的班管着十几口油井,巡井、清蜡、平 井场,整天忙得团团转。当时,采油工搞井场规格 化是经常要干的活,大家要用铁锹把井场修得平平 整整、有棱有角,既费时又费力。一次,在回家的 路上,代旭升看到农村压麦子用的石头磙子,忽然 有了灵感。回到单位,他就做了个铁制的地磙子。 推着它平整场地,繁琐的体力劳动一下子变得简单 轻松起来。其他班也纷纷效仿,简单的地磙子得到 了推广和应用。这让代旭升兴奋了好几天,也激发 了他扎根一线、技术革新的热情。 2、“工人发明家”代旭升学习精神: 创新的路上,不仅需要站在顶端的科学家,更需要 像代旭升这样工作在一线的工人。他们不仅是科技 成果产业化的实施者,也是产业化技术的完善者或 革新者,更是许许多多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成果的 发明创造者。代旭升的创新实践表明,创新不是无 根之木,无源之水,它源于一线,也扎根于一线。 一线给我们提供了异常丰富的创新素材,就看我们 愿不愿意做有心人,去思考问题,去多想办法。创 新这事,科学家要干,普通人也应该干。 2、“工人发明家”代旭升同时,要以代旭升为榜样,学习他不唯文凭, 不唯学历,普通工人也能成专家的志气,学 习他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习 他埋头苦干、甘于寂寞、无私奉献的执著精 神。把这股子“爱琢磨”的钻劲,“遇到问 题把它解决”的韧劲,与我们的实践和需要 紧紧结合起来,创新也才可能出成果,成果 也才能更适合我们的需要。一个点子,一个 想法,一个创意,面貌就可能从此改变。 3、“蓝领专家”孔祥瑞 3、孔祥瑞简介天津港中煤华能煤码头有限公司电动装卸机械 司机,高级技师。中共十七大代表,全国劳动 模范,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 获得者。被天津港集团确定为“港口工人的坐 标”。潜心钻研,积极进取,学习先进技术,勇 于探索创新,创立了“孔祥瑞星型操作法”、 “门机主令器星形操作法”,提高了生产效率, 为企业创造了千万元以上的效益;主持开展技 术革新项目150多个,其中,“门座式起重机 中心集电器”,曾被授予国家级实用型发明专 利。 3、“蓝领专家”孔祥瑞先进事迹: 孔祥瑞认为只要努力钻研、刻苦学习、勇于实践,工人 同样有施展才华的空间。他常带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 麻记录着他发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为尽快掌握 从国外引进的设备性能与操作技术,他每天把有关资料 装在书包里,有空就背,背完再到设备前对比了解。功 夫不负有心人。孔祥瑞对所在岗位的各项设备了如指掌, 对操作技术参数烂熟于心,成为有名“门机大王”和 “排障能手”。2000年,他带领队里的技术骨干解决 了门机因变幅螺杆与螺母摩擦热量过大而“抱死”的技 术难题,直接为公司节约资金180万元;2001年,他 发明了“门机主令器星行操作法”,使门机每次作业可 节省15.8秒,当年创效1600万元; 2003年,他主持 的“门座式起重机中心集电器”技改项目获得国家实用 新型发明专利。 3、“蓝领专家”孔祥瑞从2004年起,他还带领科技人员先后完成了翻车机摘 钩杆等80多项技术革新。2006年,改进设备电缆,节 约维修成本100万元;2007年,攻克“大型机械走行 防碰撞装置”难题,创效181余万元,主持研制的“大 型机械电缆防出槽技术”获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并 创效990万元。 他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全身心地投入到本 职工作中,35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如今,身教重于 言教的孔祥瑞,不仅自己成为了“蓝领专家”,而且还 在天津港集团带出了一批年轻的技术能手,他用自己的 成就证明了知识型工人的价值。 孔祥瑞2005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6获全国 五一劳动奖章。多家中央和地方主要新闻媒体报道了他 的先进事迹。2007年,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 。 3、“蓝领专家”孔祥瑞具体事迹: 1972年初中毕业后到天津港当上了一名门 吊司机。他把工作岗位作为课堂,把生产实 践作为教材,把设备故障作为课题,把身边 拥有一技之长的工友作为老师,勤奋学习、 不断钻研,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成 为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被人誉为与时俱进的“蓝领专家”。 3、“蓝领专家”孔祥瑞从1995年至今,孔祥瑞主持开展技术创新项目达150 余项,为企业创造效益8400多万元。在创出经济效益 的同时,也使他所在部门的机械设备使用管理迈上新台 阶,设备管理跨入同行业全国领先、世界一流水平。 孔祥瑞的名字,是与许多创造发明联系在一起的。 1995年,他在天津港六公司担任固机队党支部书记、 1995 队长,掌管公司装卸生产的核心设备——18台40吨门 机。一次,12号门机发生故障,如不立即修复,将严 重影响生产。而修复门机的前提,是将重168吨的门机 上盘抬起,按照常规,需要租用海吊作业,要等两个月。 孔祥瑞依靠自己长期的积累和实际工作经验,决心自己 动手解决问题。 3、“蓝领专家”孔祥瑞他带领工友们经过反复研究,攻克了下支点因轴承旋转 不易固定的难关,用10个单个承压30吨的千斤顶顶起 168吨的门机上盘,使门机故障得以修复,并由此形成 了一项新成果--焊接在大法兰盘下的新型顶生支座技术。 日下午3时,天津港码头作业现场地面温 度已达40摄氏度,一台正在作业的主力门机却突然短 路起火。 此时,烈日下晒了一天的门机表面已经热得 烫手,冒着浓烟的铁皮机房温度也超过了50摄氏度。 此时,孔祥瑞心急如焚。南方五省电厂电煤告急,国务 院急令抢运,不能耽搁啊。 “军情紧急!”孔祥瑞第 一个钻进了烤箱似的机房。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汗 水不断流进他和工友们的眼眶、嘴角,湿透了工装。他 和5名工友个个挥汗如雨,喉咙冒烟,每个人的工装上 都可以拧出水来。6个人喝了整整5箱矿泉水,却没人 去厕所。 3、“蓝领专家”孔祥瑞孔祥瑞让工友们轮换着出机房喘口气儿,而他却一直扎 在机房里不停地抢修,直到晚上11时,整整干了8个小 时。故障修复,装船作业恢复了,走出大罐的孔祥瑞才 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身体像棉花一样,瘫坐在地上。 孔祥瑞就是这样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他热爱的本职工作 中,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 2002年夏天,孔祥瑞作为公司技术代表,到河南采购 门机制动设备。由于连日奔波,他腰部的粉瘤溃烂,必 须马上在当地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在他身上留下了一道深2厘米多的刀口,光药棉一 次就要下6块。出差回来,孔祥瑞隐瞒了病情,像往常 一样,每天换上工装,爬上40米高的门机,检查设备, 安排工作。 3、“蓝领专家”孔祥瑞炎炎夏日的煤码头作业,汗水和煤尘总要浸透工服,每 天工作完洗澡的时候,孔祥瑞总要等到最后才走进浴室, 打上一盆水,端到门角的椅子上,悄悄地擦洗,生怕工 友们看到他的伤口。 可“秘密”还是让工友撞见了。看着队长的伤口,工友 们的眼睛湿润了。公司领导知道这一情况后,“命令” 他回家休息,孔祥瑞却说:“门机的部件马上开始安装 了,这个时候我说什么也不能离开。” 经过“谈判” 达成“协议”:孔祥瑞每天仍旧上班,只是不能走出队 部,更不能去现场。 一个多星期后,门机制动设备安 装成功,试运行显示良好。公司领导给孔祥瑞所在队部 打去慰问电话。接听电话的一位工友说:“孔队在现场 调试门机,这些天他真的累坏了……”原来,孔祥瑞背 着领导,忍着伤口的疼痛,一天也没有离开现场。 3、“蓝领专家”孔祥瑞自从当上值班队长,孔祥瑞二十几年几乎 没有和家人度过一个除夕和中秋,每逢节 日他全都是在码头上与工友们 在一起值 班。他曾对工友们掏过心窝子:“参加工 作后,很长一段时间就是想着多挣钱,让 家里人过上富裕日子。后来国家富强了, 企业也发展了,日子也好过了,我越来越 觉得,人这一辈子只有创造更大的价值, 为社会多做一些贡献,活得才有价值。 3、“蓝领专家”孔祥瑞时代呼唤孔祥瑞精神 恪尽职守、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业精于 勤,而荒于嬉。&从古至今,敬业是中国劳 动人民最宝贵的美德之一,是做好本职工作 的重要前提和可靠保障。&今天工作不努力, 明天努力找工作。&现在,经济领域行业竞 争日趋激烈,知识结构不断更新,发扬敬业 精神,是时代的呼唤。 3、“蓝领专家”孔祥瑞立足本职、岗位成才的进取精神。恪尽职守 不是囿于职守,只有立足本职而不满足现状, 刻苦钻研,开拓进取,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 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实现岗位成才。我国需 要大批高级技工人才,他们的本领不能直接 从学校全部获得。只有常怀进取之心,在实 践中增长才干,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 技能,成为企业骨干,国家栋梁。 4、“专家型技术工人”窦铁成: 4、窦铁成简介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铁一局电务公司电力线路 工,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 全国“五一”劳动 奖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和 坚韧不拔的毅力,坚持走自学成才、岗位成才之路, 专业技能精湛,能够熟练使用电脑设计绘制电力图 纸,掌握CAD制图等计算机应用技术;解决技术难 题52项,排除送电运行故障300余次,负责安装的 38个铁路、公路变配电所,全部获得优质工程, 为企业创造和节约价值上千万元。 4、“专家型技术工人”窦铁成生平: 窦铁成生于陕西渭河的一个农家。未成年时,在繁 忙的农闲之余,便萌生了对无线电的兴趣。生活的 贫瘠,并未阻隔他对知识的渴望,借书、买书、看 书,成了他当时最大的嗜好。渐渐地,他成了所在 乡村远近闻名的安灯接线维修电器的一个能人。 1979年,23岁的窦铁成终于圆了一个美梦,步入 了中铁一局电务公司电力工人的行列。 4、“专家型技术工人”窦铁成1980年9月,窦铁成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局电力技 术培训班。他兴奋地写信告诉妻子,让妻子承担起 一切家务,自己要专心学习。培训班与他家相隔几 十公里,而7个月培训下来,除春节之外,即便是 秋收农忙时节,窦铁成也没有回家过一次。星期天, 其他学员都出去探亲访友,惟独窦铁成一个人闷在 教室里默默苦读。结业时,窦铁成脱颖而出,拿了 电力单科考试的最高分。仅仅用了一年时间,窦铁 成就成了一名熟练的电力工人。 4、“专家型技术工人”窦铁成1983年,窦铁成和他的工友们承担了国家重点工 程京秦铁路沱子头变电所的施工,这是他所接触的 第一个大型变配电所,各类技术图纸加起来足有一 寸半厚。在没有配备工程技术人员的情况下,窦铁 成主动挑起了大梁。他买来了专业参考书,沉下心 来刻苦钻研。工作之余,深更半夜,他不顾疲劳 将自己关在备用调压器室里,一张张图纸、一条条 线、一个个节点地分析解读。工作间歇,工友们坐 下来休息,而他却是一手端着水杯,一手查阅资料, 不停地写写画画,反复演算琢磨。深夜,嘴里咬着 干馍,手上仍然捧着技术书,时常通宵达旦,但第 二天仍然以旺盛的精力奋战在工作现场。在他的带 领下,这项工程获得了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 4、“专家型技术工人”窦铁成1999年,单位财务部门配备上了办公电脑, 一下引起了窦铁成的好奇。他请求财务人员 说:“你把钥匙给我,晚上我给你看守办公 室,我要学电脑,一举两得。”就这样,46 46 岁的窦铁成每晚钻到财务室里,从辨认一个 个字母,掌握一个个功能开始,练打字、写 总结,钻研CAD制图软件。一个个不眠之夜 的磨砺,终于使窦铁成练就了直接用电脑设 计绘制各种电力技术图纸,成为中铁一局3 万名工人中掌握电脑绘图的第一人。 4、“专家型技术工人”窦铁成2006年7月,窦铁成所在的电务公司承担了浙赣铁路 板杉铺牵引变电所的施工。这是国内铁路规模最大、技 术含量最高的一座变电所,业主将工期一再提前,极富 挑战性格的窦铁成欣然领命。当时的施工环境十分恶劣, 阴雨又伴随着高温,蚊虫肆虐,潮湿闷热。他带领工友 们每晚都加班到半夜,变电所变压器就位时,70多人, 70 干了长达四个多小时,两台50吨重的变压器终于安稳 就位。泰赣高速公路设备调试施工时,设备上有个开关 不断出现异常跳闸现象,窦铁成经过反复比对,细心研 究,查阅了技术资料,大胆将小容量开关改为大容量开 关。刚开始时前来考查的外国专家对此改装表示怀疑。 后来经过他亲自测试,技术指标完全符合设计要求。 4、“专家型技术工人”窦铁成2002年,贯通我国南北的大动脉(北)京珠(海)高速公路开始 施工。这条线路施工难度很大,被国际上称为“最具挑战性的山 区高速公路”项目。窦铁成被点将前去增援。看到那么多精密的 外国设备,他像是发现了宝贝,心情兴奋异常。时值冬季,粤北 山区同样寒气袭人,窦铁成带领大家就住在了没门没窗,水泥地 面尚未铺好的变配电所里。为了尽快掌握外国设备的性能和原理, 窦铁成及时和设备供应取得联系,查阅资料,对照说明书边学边 干,很快完成了安装任务。就在交工送电前的空载实验时,意想 不到的故障忽然出现了:一个变压器开关不断跳闸。窦铁成沉着 冷静,翻开图纸、对照安装图,查故障、测电流,可故障还是排 除不了。业主来人,一口咬定:设备是国际最先进的,可能是施 工出了问题。夜深人静,窦铁成一个人拿着工具爬上走下,测数 据、翻图纸。经过数小时的检测,窦铁成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 业主邀请的法方专家乘飞机从外地赶来,急忙询问原因,窦铁成 详细解释了检查测试调整的全部经过。那专家将信将疑,连拍带 照,接着亲自检查测试、反复核对,最后他折服了。 4、“专家型技术工人”窦铁成时代呼唤窦铁成精神: 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普通工人,通过自 身不断地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学中干、干 中学,最终成长为一位掌握精湛技术、极具 创造精神的高级工人技师,从人生的发展历 程来说,窦铁成超越了自我,创造了奇迹。 4、“专家型技术工人”窦铁成窦铁成是个普通人,但他所做的事情不普通;窦铁成是 个平凡人,但他做出的业绩不平凡。在他身上,充分体 现了“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的人生真谛;在 他身上,反映出当代中国工人的精神风貌和优秀品质; 在他身上,展示的是当代技术工人的伟大力量和巨大潜 力。 前些年,社会上一度存在一种重学历轻技能、重“白领” 轻“蓝领”的氛围,加上传统观念中的“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使一线工人受到轻视,技术工 人不受重视。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近年来“技工荒”、 “技术断层”的出现,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持 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 4、“专家型技术工人”窦铁成21世纪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机 遇的时代。知识不断更新,科技不断突破, 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前行,这一方面对 广大劳动者和工人阶级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 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为他们提供了学习 技能、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和巨大舞台。 4、“专家型技术工人”窦铁成机遇难得,人才难得。有知识、能创新的技术工人,需 要我们着力培养。我们可以引进一流的技术、一流的设 备,但是数以十万、百万甚至千万有文化、有技能的技 术型工人是无法靠引进得到的,只有通过培养挖掘,通 过工人阶级的自身努力,才能得到。要培养出更多的像 窦铁成这样的技术型工人,需要我们切实转变人才观念, 实行有利于技术工人成长的政策措施,大力营造有利于 技术工人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和环境;另一方面,也 需要我们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在社会上形成一种 重学习、重创新的氛围,鼓励广大一线工人以窦铁成为 榜样,认真学习新知识,刻苦钻研新技术,努力掌握新 本领,做学习型、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新时代工 人。 5、“机电大王”杨杰: 5、杨杰简介安徽淮北矿业集团公司维修电工,高级技师。 全国劳动模范,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 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技术革新成果200多项, 有的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创造经济效益 9000多万元。具有快速排查电器故障的绝 活,被称为“故障快速探测仪”。首创的 “提升系统故障查排多维思维法”和“数字 化需求动态检修法”填补了全国煤炭行业空 白。 5、“机电大王”杨杰9月26日,淮北矿业集团朔里矿机电科高级 技师杨杰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技能人才工 作会议暨第八届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 手表彰大会”上,荣获“中华技能大奖”, 成为本届大赛全国煤炭行业唯一获得该奖项 的人,也是建国以来安徽省在国家技能人才 表彰中获得的最高奖项。 5、“机电大王”杨杰梅花香自苦寒来: 杨杰今年39岁,1984年初中毕业的他,招 工进矿成为一名机电科副井绞车司机。 参加工作22年来,他用常人难以做到的毅力 和锲而不舍的精神,自学完成了高中课程、 高等数学和20多本矿井提升以及电气管理方 面的专业技术书籍,通过自学取得了矿山机 电专业本科学历,由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一 名高级技师。 5、“机电大王”杨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1987年,参加工作不久的 杨杰在淮北市“百业十行”大比武中夺得绞车司机 工种第一名;1990年在原淮北矿务局第二届技术 比武中,再次夺魁。同年,在全国第一届青工技术 比武中,以第六名的成绩被中煤总公司和共青团中 央授予“全国煤炭系统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的光荣 称号。 随着煤矿提升设备的不断升级和更新换代,杨杰始 终没有停止过学习钻研、探索创新的脚步,在与书 本和实践相伴的过程中,杨杰练就了一身快速排查 电器故障、一招制胜的绝活,成为矿山赫赫有名的 “机电大王”,为煤矿安全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5、“机电大王”杨杰近年来,他先后被评为安徽省技术能手、安 徽省自学成才先进个人、全国煤炭系统青年 技术能手、全国煤炭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全 国职工自学成才十佳标兵、全国技术能手等 一系列荣誉称号。 5、“机电大王”杨杰创新催生效益花 日本三菱和德国西门子公司研发的PLC工业控制计 算机,有着目前国际最先进的电控系统技术,由近 千条指令、上千个虚拟继电器相互作用完成内部控 制功能。朔里矿于2002年引进使用该项高科技主 副井电控设备后,杨杰潜心钻研,苦心探索,终于 掌握了这项国际前沿技术。 通过PLC编程调整,他大胆进行技术创新,增加了 卡箕斗保护装置,使这套洋设备的性能有了新的提 高,电控设备故障率几乎为零,每年直接创效50 多万元,该项改进在集团公司获得科技创新奖。 5、“机电大王”杨杰近年来,杨杰围绕矿井安全生产、节支降耗等工作, 进行了主井电控系统低频励磁电源装置技术革新、 副井电控数字化、工业计算机控制技术改造等大大 小小38项技术创新,提出了具有重大参考价值的 合理化建议19条,直接和间接为企业创造经济效 益近千万元。 1997年,杨杰被破格提升为该矿机电科四大件电 气技术员;2003年被提拔为机电科技术主管。其 间,他在《安徽煤炭科技》、《贵州能源》、《资 源节约与环保》等专业杂志上撰写发表近10篇论 文和技术报告,使自己的技术心得、经验认识得到 更为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5、“机电大王”杨杰桃李芬芳花满园: 日常工作中的杨杰,对各种机电设备认真观察、善 于总结,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了如指掌。凭着对 矿山机电设备的熟悉程度,他创新提出了“数字化 检修法”,针对故障原因进行预防性检修,事故率 几乎为零;他归纳整理的“电气故障发生频率图”、 “提升系统常见故障100例”、“故障查排多维思 维法”,以及“六种快速处理故障法”,把各种故 障排查时间缩短了近1/3,每年为企业间接创效近 千万元,收到了良好的安全效益和社会效应。 5、“机电大王”杨杰作为身怀绝技的核心技术人员,杨杰并没有 自我封闭,而是把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精 心提炼、编写成册,无私地传授给职工。去 年,他参与编写的《员工手册》,成为朔里 矿职工人手一册的“技术宝典”,为打造高 素质的职工队伍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5、“机电大王”杨杰杨杰还利用业余时间在职工学校担任兼职老 师,他采用现场教学法、图例教学法等别具 特色的教学方法,为矿山培养了一批又一批 “行家里手”。20多年来,经他培训的职工 近3000人,40多人次在省、市、集团公司 各类技术比武中取得优异成绩,他带过的徒 弟很多已经成为独当一面的岗位技术骨干。 5、“机电大王”杨杰他创办的“杨杰团队学习室”,把各类技术 精英聚集在一起,共同研究破解安全生产中 出现的新问题,成为矿山技术创新、科技攻 关、工艺改革及创新创效的攻关先锋,成为 技术人才荟萃、青工流连忘返的学习平台, 在团队学习、知识共享的“双赢”中,使一 线职工的整体素质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 6、 “车工多面手”张全民: 6、张全民简介平高集团有限公司加工中心操作工,高级技师。第 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 全国“五一” 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刻苦钻研车工技 术,能操作多种国内外先进的数控车床,掌握一套 高超的车工技术;大胆进行技术革新,对数控加工 工艺、刃具、程序以及数车专用滚压工具进行开发, 大幅度提高加工效率,合格率达到了99.9%。仅 通过攻克技术难题和开展工艺攻关,为公司创造经 济效益380余万元。 6、“车工多面手”张全民:张全民事迹: 张全民从事车工工作14年来,在企业的经济发展中做出了突 出贡献。近几年来,仅通过攻克技术难题和开展工艺攻关, 就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380余万元。先后获得平顶山市职工技 术选拔赛车工比赛第一名、河南省职业中学牡丹杯车工比赛 二等奖、河南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车工决赛第二名、全国机 械工业优秀QC成果一等奖、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车工决赛 第二名等奖项,及平顶山市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十大杰出 青年工匠、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 技术标兵、河南省技术能手、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6、“车工多面手”张全民:张全民爱岗敬业,勤奋好学。他刻苦钻研车工技术, 大胆进行技术革新,练就了一套高超的车工技术。他 经常看的书是机械制造与应用、金属材料学、车工工 艺、电工学、基础英语、机械工人。工作以外,他的 时间大多用在研究技术上,工资的大部分也都用在了 买书上。除了本专业的理论,与车工有关联的理论知 识,他都尽自己所能去掌握。2003年10月,全国职 工职业技能车工大赛上,张全民荣获第二名,其中理 论考试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他还善于把学到的知识 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他总要在 书本上找答案,书本上没有现成的,他就自己研究出 加工方法。 6、“车工多面手”张全民:同一零部件,他经常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加工,寻找既 能保证质量又能提高效率的捷径。他不但能操作普通 车床,还能操作济南数车、沈阳数车、台湾数车、美 国车削中心等5种国内外先进的数控车床,成为名副 其实的&多面手&、车工&全能&,练出了很多&绝活&。 对同一问题,张全民喜欢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不迷信 权威,看到机械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编写的 《车工技能鉴定考核试题库》一书时,他曾多次向机 械工业出版社写信,敢于对书本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 不同意见,并得到主编、主审的回复和赞赏。 6、“车工多面手”张全民:张全民酷爱车工技术,而且干一行爱一行,用他自己的话就 是人生最高的价值是热爱。凭着这种热爱,他在平凡的岗位 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凭着精湛的车工技术,他对公司产 品LW6-550、500六氟化硫断路器上的关键件-PC0468动触 头的数控加工工艺、刃具、程序以及数车专用滚压工具的开 发,使得该件的加工效率提高到300%,合格率达到了 99.9%。该件为紫铜材料,形状复杂,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 严,而且是外圆表面粗糙度要求极小,表面有硬度要求。张 全民根据以前积累的经验和数控车床的特点,参阅有关资料, 设计出数控车床专用的滚压工件外圆的滚压工具,反复实验 滚压速度和进给量,摸索出一整套在数控车床上滚压加工的 方法。 6、“车工多面手”张全民:这是首次在数控车床上使用滚压加工方法。该方 法既解决了工件表面粗糙度低的问题,又满足了 表面硬度的要求,快速而及时地解决了产品质量 与数量的矛盾,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58.3万元。 张全民还对公司产品液压操动机构上的核心部件PA2418二级阀的数车加工做了大量改进,完成 了二级阀机加刀具的选择及设计和改制以及加工 程序的编制,使二级阀的生产效率提高近4倍,合 格率达到99.9%以上,4年间创造经济效益达 280.8万元。 6、“车工多面手”张全民:2001年,天鹰公司与日本东芝公司合资成立了河南平高东芝 高压开关有限责任公司。张全民又操起了美国哈挺公司生产 的QUEST 8/51车削中心,加工平高东芝公司的零件。开始, 日方代表不相信中国人的技术,觉得我们生产不出符合他们 标准的合格产品。要强的张全民想:只要外国人能干,咱中 国人也能干。张全民首先完成了大量进口图纸零件的国产化, 包括加工程序、刀具、工装、量具的编制、设计、改进、改 造等工作,又在开发数控程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利用 数控系统中的宏指令,将该形状复杂的槽型,编在一个宏指 令的子程序里,使用时只须在主程序中给出槽的公称直径, 后面的复杂运算,就可通过所编宏指令,利用数控系统自动 运算,加工出所需的槽了。解决了技术问题之后,张全民便 忘我地投入到工作中。 6、“车工多面手”张全民:一次加工一种零件,从早上9点一直干到第二天早上8点,几 乎24小时不停,吃饭就在车床边,解个手也是一溜小跑。功 夫不负有心人,工件终于加工出来了,日本专家一看,吃了 一惊,经过检测,完全符合标准,至此,对张全民刮目相看。 加工过程中,张全民还利用宏指令解决了某些数车中没有钻 深孔程序以及车削中心B指令多孔加工问题。现在这些程序已 在车床中得到应用,有效地提高了数车的加工效率,提高了 产品质量,减少了编程时间,拓宽了数控机床的加工领域。 现在,张全民加工的&东芝&件由最初40%的合格率,提高到 现在的97%左右。由于提高了加工效率,3年来,按其加工的 零件数量累计,节约资金计41万元,同时,为吸收消化进口 技术,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6、“车工多面手”张全民:张全民不但注重提高自身技艺,而且还积极在青 工中搞好传帮带。他把自己多年学习、总结出来 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同事们。为提 高加工水平,近年来公司购进了大批先进的数控 机床。为培养既能编程,又能操作数控机床的员 工,在没有现成教材的情况下,张全民就和工程 技术人员一起自编教材,从理论到实际操作,自 任教师,使200多名员工接受了培训。现在他们 自己培训出来的技术工人,既能编程序又能操作, 推动了公司数控机床知识的普及和机械加工的数 控化,是新一代智能型产业工人。 6、“车工多面手”张全民:歪打正着选车工 1990年7月,张全民以全校第一名的优异成 绩从车工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当时的平顶山 高压开关厂二厂开始工作。 学徒时,张全民又遇到一位好师傅,他带徒 弟的最大特点是放手让徒弟大胆干,而不是 事必躬亲。 6、“车工多面手”张全民:知识铺就成才路 张全民深知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的 发展壮大会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只有 不断创新,提高设备和产品的技术含量,才 能增强竞争实力,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张全民为争当本厂业务标兵,刻苦钻研了不 少相关的专业书籍。丰富的专业知识,使张 全民如虎添翼。 6、“车工多面手”张全民:从一人的技能到众人的技能 随着职位的提升,张全民思考的问题更多了。他说, 职工是企业生存之本,是企业活力之泉。职工素质 是企业竞争力的命脉。 从1990年技校毕业到现在,时光已过去了20年。 张全民从一名普通的技校毕业生成长为享受国务院 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今后,他将在技术创新的道 路上继续前行,凭借丰富的知识和高超的技能,为 企业、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7、“高空养路人”赵大坪 7、赵大坪简介北京铁路局接触网工,高级技师。全国“五一”劳动 奖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从事电气化铁路接触网 运行检修工作25年,爱岗敬业,工作认真,精检细 修,多次发现不易察觉的设备隐患,避免了多起列车 牵引供电设备故障的发生。工作中善于观察、勤于思 考,研究改进接触网检修工艺,研制专用检修工具, 解决技术难题,大幅缩短了接触网断线事故抢修时间, 成倍提高工作效率;编写《电气化铁道接触网隔离开 关分解安装及调试》、《接触网接地极、地线制做及 安装》、《接触网线岔始触区高差调整》等大量职工 培训教材。 7、“高空养路人”赵大坪先锋绝活儿:别看赵大坪只是一个技师,他发明的“腕臂吊装工 艺”和“铜接触线断线接续辅助器”等多项技术革新成果,解决 了接触网作业和抢修过程中,需要人员多、耗时长、安全系数低、 接续困难等难点,提高了作业效率,大大缩短了接触网断线事故 抢修时间。 暮春,一场大风从清晨一口气刮到下午。马路上,步履匆匆的路 人个个蒙得严严实实,被迫顺着风向走着弧线。在京沪高铁北京 段的高架线路上,个头1.8米、体重却只有65公斤的赵大坪趁着风 稍停的空隙,抬头仔细观察接触网支柱上的设备,嘴里念念有词, 还不时往手里的小本上作着记录。顷刻,呼呼的大风又起,他双 手拢在眼侧遮挡,仔细观察着11米高的钢柱和接触线在大风中的 摆动变化。几分钟后,他弯腰吐出刮进嘴里的沙子,使劲揉了揉 眼睛,又往前走去。 7、“高空养路人”赵大坪作为北京铁路局(微博)北京供电段接触网高级技师, 近半年来赵大坪干的一直是这个活儿。所谓接触网,好 比是电气化铁路的“输油管道”,负责从牵引变电所获 得电能,并直接输送给电力机车。举世瞩目的京沪高铁 今年6月底就要开通运营了,目前正处于联调联试阶段, 6 赵大坪所在的单位,今后将负责100多公里供电设备的 100 维护任务。为了能够更好地接管设备,2009年入党的 赵大坪主动请命,提前介入,熟悉设备情况。“高铁开 通后,我们要在五六米高的接触网上进行各种作业,确 保供电畅通,那才是真正的考验呢。”就是这样一项危险度极高的工作,赵大坪干了二十多年,而且 越干越来劲儿。 7、“高空养路人”赵大坪赵大坪只是个职高毕业生,刚毕业那会儿,他担心理 论知识不够,就把《接触网运营与管理》、《接触网施 工测量》《接触网工应知、应会》及《工程力学》、 《电工学》、《机械制图》等专业书籍都搬回了家,认 真学习。日久天长,他总结出了一套学习方法:“看得 懂的知识反复看,力求能解释、会运用;看不懂或暂时 理解不了的,就先放下看别的书,等头脑理清后再接着 看,这样往往会使很多问题得到解决。” 7、“高空养路人”赵大坪学了理论,最重要的是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有一天在 家吃完晚饭,赵大坪下楼散步,一去不返。到了后半夜, 妻子醒来一看,赵大坪还没回来,这下急了,正要出门 找人,忽听楼下有人说话,从窗子探身向下看,只见电 信部门正在院子里埋电线杆呢,赵大坪在旁边一边看, 一边冲工人问这问那,交流业务。直到埋电线杆的工人 撤了,赵大坪才上楼睡觉。 妻子说他:“学业务,着了魔。”工友也常摸着他日渐 稀疏的头发打趣:“别想为什么了,再琢磨,头发就更 少了。” 7、“高空养路人”赵大坪对于调侃,不善言辞的赵大坪每次都是憨憨一笑,惟有 说起接触网,他的话才突然变密,专业名词脱口而出, 而且越说越起劲儿:“即将开通的京沪高速铁路接触网 跟普速接触网在形式上看起来虽然差不多,但是真正的 技术内涵却差远了,比如由于接触网张力不同,速度 120km/h线路上只要1.3吨的拉力,在250km/h的线 120km/h 1.3 250km/h 路上需要1.5吨,在京津城际上需要2.7吨,而在京沪 高铁上则需要3.15吨。对于高速铁路接触网知识我们 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了。看现在这图纸,都是电子版 设计,而且大部分是纯英文,我还得学点CAD制图。” 7、“高空养路人”赵大坪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赵大坪最大的兴趣就 是用自己学来的知识和工作经验,将劳动化繁 为简。接触网是电气化铁路的重要设施,一旦 断线,就会造成接触网断电,机车停运,影响 铁路运输安全畅通。近年来,随着电气化技术 的发展,接触网线由原来的钢铝线换成了铜银 合金线。材质的变化带来了新问题,发生断裂 后,接头处容易弯曲变形,而使用对接线夹接 续时,不易控制,因为接续部分不平直,导线 不入槽,容易形成人为硬点,不仅延长故障排 除时间,还会影响线路质量。 7、“高空养路人”赵大坪“我对这个难题,很有兴趣。”只要一有空,赵大坪就对着一堆 工具和数据琢磨。直到有一天,他偶然在材料室里找到一块扭 铁板,灵机一动,拿回家研究。没过几天,一个简易的“接触 网断线接续器”制作完工。可拿到现场一试,效果并不理想。 接下来,他拆了装、装了拆反复改造。针对接续器接头处容易 滑落的问题,他在装置上增加了一块小装置,使线头在同一平 面上。经过多次试验,他终于成功了。这个简易的“新设备” 使接触网断线接续时间由原来的40多分钟缩短为15分钟。凭着 这个“新设备”,赵大坪获得了首届全国铁道行业职业技能竞 赛个人全能第一名。 “别小看这二十多分钟,铁路上的每条干线每分钟能运送数万 人,多延误一分钟,就意味着数万旅客滞留。”一位老铁路解 释。从去年开始,赵大坪开始提前熟悉京沪高铁,从今年春节 到现在,他只回过两次家。 7、 “高空养路人”赵大坪立志:要么别干,要干就得好好干!从1985年10月,刚从张家口铁一中毕业成 为一名接触网工的赵大坪,对新岗位充满 了好奇和新鲜感。 工作经历让年轻的赵大坪思考了很久: “这工作要么别干,要干就得好好干!必 须时时刻刻提高警惕,不能马虎大意。 7、 “高空养路人”赵大坪责任:就是下刀子也要去! 在工区里,平时其他工友都是轮着上网作业,而赵大 坪只要当班,每天都上。很多人不理解,问他:“又 不多拿一分钱,你干吗要天天上去干活?多上一次不 就多一份危险吗?”赵大坪淡淡一笑:“我就是喜欢 接受挑战,也觉得这是自己的责任!” 7、 “高空养路人”赵大坪追求:做高级技师还是普通工人,看你怎么选择! 为了让自己真正“搞懂”,职高学历的赵大坪决心弥 补理论知识的不足。带着一股韧劲,他踏上了艰辛的 自学之路。他借来《电工学》《工程力学》等专业书 籍,一有空就“啃”。周末好不容易回趟家,赵大坪 也一头扎进书海里。 25年来,赵大坪先后自学了大量专业书籍,他的理 论知识水平大大提高。他把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 和技巧灵活用到比赛中,取的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绩。 7、 “高空养路人”赵大坪无私:只是大家水平都提高了,工作才好干! 当各种荣誉、赞扬声不断涌来时,赵大坪是冷 静的。他很清楚,成绩的取得除了自身的努力 之外,更重要的是由于自己身处北京供电段这 个大集体当中。 为了传授技术知识,赵大坪数年如一日,在讲 台上、在工段里忘我地为工人们答疑解惑、传 经授业。 7、 “高空养路人”赵大坪奉献:有时候必须取舍! 在赵大坪的眼里,工作是美丽的,劳动是快乐的,奉 献是幸福的。 他在工作中建立了自信,赢得了尊重,感受到了做一 名普通劳动者的光荣!在赵大坪的字典里,没有抱怨, 没有不平,有的只是踏踏实实的工作追求;没有蛮干, 没有逃避,有的只是锲而不舍的学习创新。 8、“航标灯王”郑启湘: 8、郑启湘简介交通运输部长江航道局航标充电工,高级工。 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怀着 “研制世界最先进的航标灯!”的理想,自学 初中和高中课程,自费参加大学电子技术函授, 从材质创新,到新型光源应用, 30多年锲而不舍, 潜心攻关,自主研制的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已经 有4000多盏应用于长江干线、黄河等水域航道, 为国家节省费用上千万元。30多年来,完成20 多项航标灯技术革新,其中7项技术获国家专利, 6项成果获国家优秀奖。 8、“航标灯王”郑启湘:郑启湘事迹:郑启湘,30多年如一日,立足岗位, 刻苦自学,潜心钻研节能技术,成功发明了长江航 道新一代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被誉为新时期的 “航标灯王”。1973年,郑启湘从部队复员,来到 长江航道局洪湖航道处仪修组当上了一名普通仪修 工。从小就喜欢捣鼓电器的郑启湘,一踏上工作岗 位就遭遇一个残酷的现实:那年冬天,长江中游界 牌水道吃紧,航标灯损坏严重,仪修组的老师傅们 都在没日没夜地加班。而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郑启 湘只能站在旁边干瞪眼,无从下手。这时,他深切 体会到,一个人不管干哪一行,缺少知识,没有过 硬的专业技术将寸步难行。 8、“航标灯王”郑启湘:军营的多年磨砺,使郑启湘练就了一种不服 输的性格。于是,白天向师傅请教,晚上向 书本学习,他开始边工作边刻苦自学,无论 出差还是下现场,走到哪儿学到哪儿。正是 在这种不服输的性格和好学苦学的“钉子” 精神激励下,郑启湘一步步从基础学起,三 年坚持自学完成了初中和高中的全部数学、 物理课程,并自费参加了吉林大学物理系主 办的电子技术函授培训班,一年后以优异的 成绩结业,专业水平和业务技能突飞猛进。 8、“航标灯王”郑启湘:到1982年,郑启湘已开始担任洪湖航道处仪修组组 长,由从前的外行变成了内行,“小工”变成了 “高工”,成为一名出色的技术人才,先后获得 “全国交通技术能手”和“全国技术能手”光荣称 号。2007年、2008年,他连续被长江航道局破格 晋升为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成为长江航道系统学 习型、知识型职工的样板。 在同事们的眼中,郑启湘是一个不安于现状、不甘 寂寞的人,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总喜欢搞点 小发明、小创造。1982年起,有了丰富知识和经验 积累的郑启湘,开始把目光瞄准了航标灯的技术创 新上。 8、“航标灯王”郑启湘:郑启湘的第一次航标灯技术创新,是对航标灯变压 器的一次技术改进。上世纪80年代,长江上普遍使 用的航标灯是150mm霓虹灯。工作中,郑启湘注 意到,这种航标灯的变压器存在易受潮、耗电大的 缺陷,且损坏率达到了45%。于是,郑启湘产生了 研制一种新的变压器的想法,并立刻付诸实施。 不知经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新变压器终于研制出 来了。结果显示,采用新变压器的航标灯节省电能 30%,故障率大大降低。从此,郑启湘与航标灯的 技术创新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启了他的航标灯技术 攻关之旅。 8、“航标灯王”郑启湘:全塑壳航标灯、集成电路航标灯、多功能半导体霓 虹航标灯……从1987年到2000年间,针对航标灯 的节能、环保技术,郑启湘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为后来成功研制新型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打下了坚 实基础。 2000年,长江航道上使用的航标灯仍然大多是白炽 灯和霓虹灯,不仅耗电量大,使用周期短,且容易 损坏,灯光亮度和色泽也不够。看着仪修组里堆满 了更换下来的废旧航标灯,老郑看在眼里,疼在心 头。他暗暗下定决心:我一定要研制出长江上最好 的航标灯。 8、“航标灯王”郑启湘:首先,郑启湘从改进航标灯光源着手,经过两年多 的艰苦努力,他研制出的新型一体化航标灯光源亮 度是老式航标灯光源的两倍,耗电量却只有原来的 三分之一。接下来,郑启湘通过查资料、上网查询 等,了解国内外航标灯发展的新动向,又开始投入 到更加节能、环保的太阳能技术的研究。 在以后的近3年时间里,他带领他的攻关小组 相继完成了航标灯电源、太阳能电池板配套等一系 列课题的研究,并成功研制出了具有节能、环保、 经济实用、安装方便等优点的“HD100型太阳能 一体化航标灯”,填补了国内太阳能航标灯的空白。 8、“航标灯王”郑启湘:2006年5月,国际航标灯协会第16届大会在上海召开, 会议云集了44个国家和地区的上百位航标灯界的代表和 专家。郑启湘带着他研制的“HD100型太阳能一体化 航标灯”在会上一亮相,立即引起了代表们的浓厚兴趣。 专家称,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带来了航标灯技术的一次 革命,在长江航标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据不完全统计,1986年至今,在航标灯技术创新过程 中,郑启湘先后完成了19项技术革新,其中3项技术获 国家专利,6项成果获国家优秀奖。2008年6月,郑启 湘的“HD100型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参加全国总工 会组织的第三届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结果在733 件参展成果中脱颖而出,荣获金奖。 8、“航标灯王”郑启湘:熟悉老郑的人都知道,老郑一身都是病,高血压、 痛风、肾结石缠身,且还是一个只有百万分之一概 率的独肾人,但这并未能阻止郑启湘孜孜以求、潜 心钻研航标灯节能技术的前进步伐。 2006年3月,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进入最后测试阶 段,郑启湘的肾结石又发作了。前三次尿血他都瞒 着老伴,直到有一天晚上11点多钟,他的排尿成了 酱红色,并且疼痛加剧,他感觉到自己在书桌前实 在支持不住了,这才叫醒老伴,一起赶到医院。第 二天早上,疼痛稍有缓解,他又匆匆赶到单位测试 航标灯的数据。 8、“航标灯王”郑启湘:3年间,为了取得各项试验数据,老郑几乎没有完整地休息过一 天,不管是盛夏酷暑,还是三九严寒,他都坚持每晚到试验地 点观测、记录有关数据,数据资料已装了满满一个大文件盒, 涉及数据上万个。每一个数据,既是郑启湘追求技术创新理想 与智慧的见证,更是他辛勤耕耘、永不言弃的精神与汗水的结 晶。 从爱岗敬业、刻苦自学到成为全国技术能手;从热衷小发 明、小创造,到带来航标灯史上的一次技术革命。“航标灯王” 郑启湘用自己的行动,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技术创新在“资源节 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建设中的显著作用和广阔前景, 是新时期我国交通战线涌现的一名杰出代表。今后两年,郑启 湘研制的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将作为新一代航标灯,在长江沿 线推广应用,每年仅因节能而产生的经济效益将达上千万元。 8、“航标灯王”郑启湘知耻而后勇:从“小工”到“高工” 1973年7月,21岁的郑启湘从部队复员,被分配 到长江航道局洪湖航道管理处,做了一名普通的仪 修工。从此,他与灯就结下了割不断的情缘。为了 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他还 报名参加了吉林大学电子技术函授班的学习。 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郑启湘正是靠着这种好学 苦学的精神,使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有了质的飞跃, 为他不断攻坚克难、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航标灯王”郑启湘勇创一流:从修灯、改灯到发明灯 “别人认为干不成的事,你干成了,这是人生最大 的乐趣。”郑启湘在他所有笔记本的第一页都写上 了这句话。他不是安于现状的人,在工作之余,他 思考得更多。 “没有先例,我就来创造这个先例!”郑启湘说干 就干,一份航标灯外壳改塑料的方案不久就被上报 单位,得到了领导的大力支持。取得了多项发明成 果之后,郑启湘并没有停止他的探求之路。 8、“航标灯王”郑启湘坚韧执著:把研制航标灯当做毕生事业 在研究新光源改造和太阳能技术的那些日子 里,他更是一门心思地钻了进去。 2004——2008年,近5年间,为了取得各 项试验数据,郑启湘几乎没有完整地休息过 一天,他所观测、记录的上万个数据资料已 装了满满几个大文件盒,这些数据都是他智 慧和心血的见证。 8、“航标灯王”郑启湘常存感恩: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长江航道 是什么样的动力让郑启湘干起工作来这么拼命?他 的回答是:“感恩和对黄金水道的热爱。” 长江航道局党委书记李伟红这样评价郑启湘:他犹 如一盏永不熄灭的航标灯 ,人如灯,灯如人,灯 人合一,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航标灯精神的真 实写照。 9、“航天数控英才”苗俭: 9、苗俭 简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铣工和加工 中心操作工,高级技师。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 长期从事国家重点工程任务关键部件的加工工 作。坚持岗位学习,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高超 的实操技艺。善于总结,熟悉数控加工工艺, 掌握多种CAD\CAM软件和编程手段,攻克了 多项技术难关和科研生产中多项技术瓶颈,已 成为新时代航天技能领军人才。 9、“航天数控英才”苗俭:她,只是一名技校毕业生,当她参加工作还不到一年时, 即能独立操作精密机床,完成高难度的零件加工任务, 成为车间生产技术骨干。 她,曾以中级工的资格参加八 院高级铣工比武,并技压群雄摘得第一名的桂冠。 她, 在2001年度八院技师资格评审中,以工作考核的最优 秀和技能答辩的最高分独占鳌头,被破格评为技师,成 为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最年轻的技师。 她,在 2002年度“上海市杰出技术能手”评选活动中,经层 层评选,脱颖而出,光荣地成为十名杰出技术能手之一。 她,就是上海航天局第804所金工车间铣床工苗俭。一 个参加工作才七年多,年仅26岁的姑娘何以取得如此骄 人的成绩?让我们浏览一下苗俭的成长之路,自然会寻 找出其中的答案了。 9、“航天数控英才”苗俭:学习李斌 争当能手 少年时代,苗俭的理想是进名牌大学,当一名“天之骄子”, 然而,1995年9月,命运却偏偏把她送上了铣工岗位。对此, 她遗憾过,失望过。然而,她又很快从失望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因为李斌等先进工人的事迹给苗俭以很大的启发。她想,人的 职业虽有差异,但无高低之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只有没出息的人,没有没出息的工作。要振兴航天事业,离不 开一批技术过硬的工人。因为,再完美的设计也要通过技艺高 超的工人的生产活动,才能转化为产品。她决心向李斌学习, 争当一名技术能手。 从此,苗俭与铣床结下了不解之缘。上班时,她认认真真地跟 随师傅学技术,仔细观察,潜心揣摩,不懂就问,大胆实践。 下班了,她脑子里还牵挂着铣床,细心地回味师傅传授技术时 所讲的话,不弄明白决不罢休。 9、“航天数控英才”苗俭:她的父亲是一名与榔头、锉刀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人, 对铣床操作也颇在行。自苗俭干上了铣工之后,父 亲就成了她的家庭启蒙老师,父女俩最多的话题就 是铣床加工技术。家庭的熏陶,不仅使苗俭技术上 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更使她坚定了当一名李斌式的 技术工人的决心。 车间老师傅们都喜欢勤奋好学的苗俭,纷纷将自己 的拿手技术传授给她。功夫不负有心人,苗俭很快 掌握了操作铣床的基本技术。一年不到,她就能独 立操作,不但能加工出合格产品,而且还为研究所 的重点科研项目加工出高难度、高精度产品。 9、“航天数控英才”苗俭:技术比武 崭露头角 1998年8月,上海航天局组织的“大练兵、大比武”技 能竞赛报名开始了,当时只有中级工资格的苗俭却毫不 犹豫地报名参加高级工比武,她不仅想证实一下自己的 专业水平,更想从中学到本领。 为了给每个参赛者提供学习条件,9月至11月,航天局 组织了周六培训班,苗俭十分珍惜这次培训机会,每逢 周六早早起床,从宝山区的家中横穿大半个上海赶到地 处西区的航天职大参加培训。在三个月的培训中,她抓 紧点点滴滴时间向兄弟单位同行学习,每次课后,她总 是将笔记重新整理一遍,反复消化老师所讲的先进装夹 手段、刀具切削原理和复杂角度的计算方法。 9、“航天数控英才”苗俭:日,苗俭满怀信心地参加了 比赛,由于在赛前作了充足的准备,比赛时 又稳定发挥,结果年仅21岁、技术比武中年 龄最小的苗俭,却在比她年长的众多铣工高 手中,夺得第一名的桂冠。 这样的成绩,出乎同事们的意料,连苗俭自 己也没有想到。这给了她以极大的鼓舞,从 此,她更爱上了铣工这一行。 9、“航天数控英才”苗俭:不断“充电” 学以致用 苗俭深知,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知识、 新的技术在不断涌现,光靠以前掌握的东西是难以 胜任新形势下工作的,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 获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完成新任务。于是,参 加工作七年多来,苗俭不停地进行业余学习,坚定 地走“岗位读书、岗位成才”之路。 在进所的第二年,苗俭就报考了上海机电职工大学。 一边工作,一边读书,苗俭是够辛苦的,但她心甘 情愿。为了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苗俭不知放弃 了多少休息时间和娱乐活动。因此,她过去的同学 都戏称她为“大忙人” 9、“航天数控英才”苗俭:苗俭学技术时勇争第一,在职大读书也争第一,她选学的是 “数控应用技术专业”,其中《机械基础工艺》、《数控原理 及编程》、《电气控制》、《液压传动》等课程都很难学,一 般为男学员的强项。但由于苗俭勤奋用功,在四年的学习中, 班级里学习成绩第一、二名的头衔常被她这个唯一的女生夺得, 真是巾帼不让须眉。2000年6月,她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数 控应用技术”专业大专文凭。后来,她又参加了由上海劳动和 社会保障局举办的“数控机床高级技术培训班”,2002年8月, 她以班级总分第一的成绩获得了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颁发的 数控高级证书。 在知识的海洋里,苗俭如饥似渴地学习,把全部业余时间都花 在了学习上。目前,苗俭又参加了专升本复习班。 9、“航天数控英才”苗俭:技能高超 为所创益 不断地“充电”,加上善于总结经验,使苗俭在技 术上有着自己的“绝活”,解决了不少技术难题。 如某战术武器地面制导雷达站中,频率综合器盒体 加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电性能指标。在加工该部 件时,苗俭攻克了壁薄、易变形等难关,没有数控 设备,她就自制定位工装,采用减少受力面积,合 理选定装夹点;没有现成的刀具,她就对刀具进行 摸索改进,同时选用甲醇作为冷却液,降低切削力 及切削热的产生,这样既提高了刀具寿命,又解决 了加工中零件变形问题,使产品加工合格率达到了 百分之百。 9、“航天数控英才”苗俭:2002年初,804所引进了一台数控龙门加工中心, 在供货方专业人员来所安装调试时,她就全身心投 入,认真看,认真听,认真学,认真记。当设备安 装调试完成时,正值研究所几个投产型号零件加工 的高峰期,在几乎没有进行编程和专项操作培训的 情况下,苗俭凭着厚实的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与 工艺师一起克服种种困难,挑起了设备操作重任, 为所里加工了用于“高新工程”的各类型号产品零 件,其中难度较大的大型件就有十多个,产值达20 万元,不仅为研究所节约了大量外协费用,更重要 的是缩短了制造周期,提高了产品质量,也使804 所的制造水平明显地上了一个台阶。 9、“航天数控英才”苗俭:某型号照射器天线模胎是804所产品中国家“高新工程”的重要 零件,由于该模胎是个庞然大物,超出了数控机床的加工范围。 在加工时,苗俭仔细测算,大胆采用了多刀具分段加工的方法。 由于设计图纸要求的是由公式曲线构成的回转抛物面,为了提 高加工程序的计算精度,苗俭经过摸索,将多个软件结合使用, 成功编制出高效的加工程序,保证了模胎曲面精度,达到了同 行业加工的先进水平。 苗俭还完成了波导转子、波导开关、旋转关节、伸缩波导、管 接口、各类插箱等零部件的加工任务,产品合格率为百分之百, 荣获局质量工作先进个人殊荣。在不断向自我表现挑战的同时, 苗俭还毫无保留地传授技术,带动周围的青年技工共同学习提 高。目前,她的徒弟已能独立操作数控设备。 9、“航天数控英才”苗俭:不断进取 成绩骄人 苗俭不但在业务上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在政治上也积极要求 上进,进所第二年,她就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以共 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实际行动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日,苗俭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光荣地成为 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正是因为在党组织的教育关心下,加之李斌和唐建平等先进人 物榜样的激励,凭着自己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不断进取的精 神,苗俭才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摘得一个又一个的桂冠: 1996年,获“上海航天局新长征突击手”称号;1998年,获 “上海航天局技术能手”称号;1999年,获“上海航天局五四 标兵”称号;2000年,获“上海航天局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2002年,获“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技术能手”称号和“上海 市杰出技术能手”称号;2003年,获“上海工业李斌式技术能 手”称号。 9、“航天数控英才”苗俭:面对接踵而来的荣誉,苗俭谦虚地说:“我 所取得的成绩,应归功于党团组织的培养以 及老师傅们的指导和教育,我还年轻,一切 还得从零开始。” “一切还得从零开始”,苗俭又在本职工 作岗位上向新的目标开始了新的 9、“航天数控英才”苗俭落榜不等于没前途,念技校一样有出息: 也许是命运的有意安排,1992年,平时学习成绩 一向优秀的苗剑却在决定命运的“中考”中发挥失 常,以10分之差无缘重点高中。 进入技校后,她了解到自己所在的铣工班50多名 同学中,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女生,十分扎眼。 1995年毕业时,大部分用人单位都愿意招男生, 她这个成绩优秀的女生反而成了“难题”。招聘人 员最终被她的诚意所打动,破例录用了一名女生。 从此,苗剑开始了在航天系统的奋斗量程。 9、“航天数控英才”苗俭航天事业给了我舞台和机会 航天事业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承载着富国 强军的神圣使命,关系着民族的振兴、祖国 的安全。 复杂零件加工说起来轻松,但在实际操作中 所要付出的艰辛,恐怕只有苗剑自己知道。 苗剑参加工作后第一次承担技术攻关项目并 取得成功,这带给了她一种前所未有的自信, 激励着她不断迎接新的挑战。 9、“航天数控英才”苗俭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当苗剑在铣工岗位上工作得“一帆风顺”的时候, 她感到,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航天加工 未来的方向肯定是数控,因为数控技术使零件加工 更精确,更高效。 1996年,苗剑考入上海机电职工大学数控专业大专 班,开始了一段艰辛、充实而快乐的余业学习时光。 在刻苦学习的同时,苗剑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 她不断地把自己的操作经验总结成具体的程序。 苗剑把学习当做生活的一部分,她始终认为,缺乏 学习的生活算不上是精彩的生活。 9、“航天数控英才”苗俭只要真正用心去做一件事情,总能成功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2002年,单位引进了 第一台龙门数控加工中心,这是一种高科技的机电 一体化设备。领导经再三权衡、分析比较,最后决 定由苗剑独立承担操作数控机床的任务。 此外,她还积极探索软件编程技术,利用自己既熟 悉数控加工工艺,又掌握多种CAD/CAM软件的优 势,不断完善编程手段,为国防科技和高新工程等 国家重点项目解决了众多加工技术难题。 9、“航天数控英才”苗俭人生的最高境界不是超过别人,而是超过自己 航天是高风险行业,在航天领域要做出一点成绩, 女性比男性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她曾说:“我喜欢 比赛,喜欢竞争的感觉。因为在挑战对手的同时, 也是在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在集训期间,作为代表队中唯一参加过全国大赛的 选手,她无私地将比赛经验与队友分享。 9、“航天数控英才”苗俭荣誉是过去,未来的路还很长 在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苗剑深刻地认识到, 只有把自己的发展和集体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紧密 地结合起来,才能使个人价值最大化,才能为社会 创造更大的财富。这也成为她不懈的人生追求。 近几年来,苗剑主动担任了单位的铣工和数控加工 技术培训及技能竞赛活动指导教师,她始终能做到 全心投入、悉心指导。由她手把手带出来的徒弟先 后在全国各类大赛中崭露头角。 10、“织机维修专家”刘生友: 10、刘生友 简介天津天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纺织设备保全工,高级 技师。中共十七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 全国“五 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在纺织设备 维修岗位上默默奉献了30多年。干维修、爱维修、 钻维修、精通维修,总结出独特的工作方法和先进 的操作技能,编写了《喷气织机调试工作法及规程 要求》、《喷气织机上轴操作方法》等技术资料, 成为企业设备维修人员执行工艺、排除故障、翻改 品种的必备依据,实现了喷气织机工艺上机和开车 调试操作标准化。(光明日报) 10、“织机维修专家”刘生友:苦钻高技术产品 高支高密纬双重织物技术含量高,生产工艺复杂,织造 难度大,由于公司之前没有生产过这种织物,在设备、 技术、工艺上面临很多难题。这种织物在织造过程中因 为织口移动大,引纬困难,经纱强力弹性高,容易产生 断经高、开车难、效率低等技术瓶颈。刘生友 刘生友和同事们 刘生友 反复研究实践,优选浆轴工艺,使用新型浆料,提高纱 线强力;在织造上他们用正反两系列纬纱,分别装在储 纬器上,调整主喷气压引纬工艺,有效地解决了断纬问 题。刘生友 刘生友还采取调整开口动程、减小打纬点移动量、 刘生友 调节电磁销间距等技术措施,终于把停着的车开了起来。 “高支高密纬双重织物及其制造工艺”获得了国家专利, 填补了该项产品工艺技术的空白。 10、“织机维修专家”刘生友:坚持设备国产化 刘生友利用多年实践经验,大胆进行引进设备零配件的 国产化改造。有一次,织机的卷曲同步齿形带突然损坏, 当时没有备件,购买又来不及,面临停车。喷气织机一 台车停一个班就减产150多米布。于是他决定自行制作 齿形带替代件,经过测量计算,他很快制作出这个皮带 的替代件,上机运行完全符合工艺要求,避免了等件停 车。刘生友坚持在保证产品质量好、设备寿命长的前提 下,用国产件替代进口件,降低费用。凡是用国产件替 代的,都要先上机使用,观察效果,做好记录,经过检 验合格后才可使用。对影响生产质量的关键部位更要把 好技术关。就这样,一年下来为企业节约近百万元的费 用。 10、“织机维修专家”刘生友爱,是成长的最大动力 刘生友出生在天津市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他的父 亲是天津第二棉纺织厂的一位老保全工。在父亲的 影响下,刘生友从小就对纺织行业、保全工作抱有 一份特殊的感情 。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努力,她总结出一套独 特的织布机安装方法和操作技巧。 从1984年开始,他连续三年代表厂里参加天津市 纺织系统的技术比赛,在参赛选手中他的年龄最少, 但三次比赛都拿到了第一名,让人刮目相看。 10、“织机维修专家”刘生友敢拼敢闯,不断挑战自我 “让我试试”,话虽好说,但是能否成功刘 生友并没有绝对的把握。为了尽快掌握设备 调试技术,他着魔似地钻研、翻阅技术资料。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琢磨研究,刘生 友掌握了喷气织机的工作原理和性能,制订 出切实可行的安装调试方案。 10、“织机维修专家”刘生友攻克难关,不断改革创新 在长期的保全工作中,刘生友体会到,设备发生故 障,不仅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而且企业因资金 短缺,难以支付昂贵的进口配件费用,故障设备停 台不可避免。 刘生友对待企业的事情,就像自己居家过日子一样: 对于每一个损坏换下的零件,他都拿回去研究,看 有没有再利用的价值。 “不让企业效益在自己手中流失”,这是他的行为 准则。 10、“织机维修专家”刘生友与时俱进,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实力 刘生友清醒地认识到,纺织业市场竞争日趋 激烈,这种竞争主要是技术和人才的竞争。 从工厂搬迁到园区的两年时间里,为适应产 品工艺要求,刘生友先后带领设备维修人员 共改车2000余台次,翻改品种200余个, 技术设备试织品种50余个,为提高企业经济 效益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增强了企业市场竞 争力。 10、“织机维修专家”刘生友无私奉献,不断提升精神境界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刘生友像老黄牛一样,一步一个脚印, 无怨无悔地工作在生产第一线,又像一颗拧紧的螺丝钉,为了 设备的正常运转,默默奉献着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为了做好传帮带工作,提高保全团队的整体水平,他将自己多 年积累的经验,利用业余时间编写成教材。 在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发言时,刘生友满怀深情地说: “我们会乘着十七大胜利召开的东风,进一步加快发展,提高 水平,为天津的繁荣贡献力量。”这是刘生友的心声,也是全 体天津纺织工人的心声! 结束! 谢谢!日
学习第二批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为大家提供各种日常写作指导,同时提供范文参考。主要栏目有:范文大全、个人简历、教案下载、课件中心、 优秀作文、考试辅导、试题库、诗词鉴赏。
相关文档:
下载文档:
搜索更多: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甜梦文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旭升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