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句子类型中【品程】这个句子怎么情况下用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语句是程序中可以执行的基本单元-PPT【精品PPT】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语句是程序中可以执行的基本单元-PPT【精品PPT】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22:30:37|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语句是程序中可以执行的基本单元-PPT【精品PPT】.PPT
道客巴巴认证
机构认证专区
加  展示
享受成长特权
官方公共微信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400-606-3393
今日:3183套总数:4973477套专访:2610部会员:5142610位
当前位置:
& 2013版高中语文全程复习方略配套课件:2.2.2.2 考向二
体会语句的含意,品味表达艺术(新课标 浙江专用)
2013版高中语文全程复习方略配套课件:2.2.2.2 考向二
体会语句的含意,品味表达艺术(新课标 浙江专用)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通用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19次
资料类型:同步检测
文档大小:859KB
所属点数: 2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2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口噙水龙头,我们无形中萎缩,逐渐丧失活力。因为水不仅仅是水。
很多年以后我回到河边。老房东烧的是蜂窝煤,村民都到新掘的井挑水吃。河已不复当年“眼似秋波横,眉如青山黛”了。枯瘦如斯,污秽如斯,像负伤的动物苟延残喘。
祈求河的宽恕现在会不会太迟? ★1.文中倒数第三段说“口噙水龙头,我们无形中萎缩,逐渐丧失活力。因为水不仅仅是水”,如何理解“口噙水龙头,我们无形中萎缩,逐渐丧失活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结合上下文语境作答。 答案:城市的物质文明在不断地进步,但人们的精神却在逐渐萎缩,民族的活力也渐渐丧失。 ★2.作者说“水不仅仅是水”,水还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结合上下文语境作答。 答案:“水不仅仅是水”,水还是人们善良、淳朴、乐天和无拘无束等品格的滋养者。 3.小河带给我们哪些生活与精神方面的影响?请分条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纵观全文,围绕“生活”与“精神”两个方面摘取关键句子作答。 答案:艰难的日子里,小河中的鱼儿给了我们美食;小河两岸留下一对恋人的美丽相思;小河勾起游子对远方故乡美好的向往和眷恋;小河是我们精神的避难所,抚慰我们孤独而忧伤的灵魂;小河给予我们善良、淳朴、乐天和无拘无束的优良品格。 4.“祈求河的宽恕”背后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忧思?结尾一段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结合上下文语境作答。 答案:忧思:珍惜环境,珍惜情感,拯救优良品格,拯救优秀的民族文化。 作用:以祈求河的宽恕来深化自己的忧思,并总结全文,点明题旨。 ★5.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试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先点明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作答。 答案:运用了对比手法,如以前的小河“眼似秋波横,眉如青山黛”,而今却“枯瘦如斯,污秽如斯,像负伤的动物苟延残喘”,村民们只能到新掘的井挑水吃;以前这里是绿色盆地,涧草葳蕤,如今只能烧蜂窝煤;以前我们在这里能感受到“夜凉如水,月色如洗”的美好意境,而今我们“错将月饼当中秋,而把明月遗弃在哪一座高楼的屋顶了”……这些对比手法的运用,很好地写出了环境的恶化,美好的遗失,强化了深沉的忧患意识,突出了全文的主旨。 四、(2011·绍兴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那一年那一天的幸福
①那一年的那一天,我记忆犹新。
②那一年的那一天是春末夏初,那一年的那一天的阳光有 说不出的灿烂。那一年的那一天的麦子在乡村母性的田野里一 个劲儿地疯长。我,还有和我年岁相当的几个乡野少年聚首一 起。那一年的那一天,我们几个青春少年说得最多的是跟小虎 队和港台流行歌曲有关的话题。《青苹果乐园》《逍遥游》和 《蝴蝶飞呀》让我们一帮青春的心灵渴望飞翔。青春真是一个 美好的词汇,无论何时提起那段成长旺盛期的话题我们都记忆 如初。那一年的那一天我们每个人身上的那股子当初我们并没 有感觉的青春气息和整个乡村葳蕤生长的气息交融在一起。
③那一年那一天的正午,母亲站在我现在应该叫故乡的小 村家门口大声地喊着我的乳名。那喊声与我们正在谈论的所有 事物无关。母亲的喊声将小村中的狗都给惊吠了,于是我扬了 扬手,将一段白色的确良衬衫的袖子捋了捋,终于,我的手腕 上显现出了那块上海牌手表,我瞟了一眼说,时间不早了,我 得回家吃饭了。其实,那一年的那一天我什么时候回家吃晌饭 跟那块手表没有一丝一毫的关联。 ﹒ ﹒ ﹒ ﹒ ﹒ ﹒ ﹒
④那一年那一天的中午,我回到家。父亲正在收听我家那台“樱花”牌半导体收音机。收音机里那个叫刘兰芳的著名评书艺人绘声绘色地播讲着传统评书《杨家将》。我一到家,母亲便开饭了。我,弟弟,妹妹,还有父亲,母亲,我们围坐在一起。母亲将热腾腾的面条端上桌。面条是母亲忙活了大半天亲手擀制的豆麦面,菜也是母亲冬日里腌制的咸菜。于是我们一家人就着咸菜,听着刘兰芳播讲的评书《杨家将》,每一个人的嘴里都发出“吱吱”不停地吸食面条的声音。那一天的中午,我们一家人吃面条的声音不绝于耳,酣畅淋漓。咸菜和豆麦面条吃得我这个乡村少年鼻尖直冒汗。那声音嘈杂而馨香,那场景也已成为一幅我永世不忘的温馨画面。
⑤那一年那一天的下午,我在家实在没事,爹就让我下地给花生薅草。春末夏初,花生正在开花。花生花是黄褐色的,花生苗是绿油油的,很是喜人。我跟在爹娘的身后,挥锄落汗。乡村里的天空最是明净,不远处还有几只斑鸠鸟在叫唤。花生地旁边的麦子即将接近熟稔的味道漫溢了过来,还有小村路口旁的老槐树上飘散着的槐花的清香。所有这些都给人一种期待之感,期待着一个崭新的季节临近,还有喧嚣生命的释放。
⑥日暮的时候,我荷锄而归,村道上鱼贯着我的乡邻和不 同辈分的族人。田间地头农家放工的路上其实是乡村讯息最传 统最原始的交流与发布的场所。今晚的小村又要放露天电影 了,这是我这样的少年走在放工之后的村道上获取的最感兴趣 的信息,它足以使我顷刻间化解半天的辛劳和疲惫。那一年那 一天的晚饭我吃得略显仓促,因为那一晚上传出的电影里的热 闹声响最是撩拨一个个拥有好奇之心的乡野少年。那一年那一 天晚上的电影格外好看!一部叫做《少林寺》的彩色宽银幕武 打片看得我们一个个热血沸腾,唏嘘不已。那一天那一晚的如 水月色何时散尽我们不得而知,李连杰还有那来自远古源远流 长的中华武术才是我们的最爱。我们在电影散场后竟久久不愿离散,一个个仿佛还沉浸在一段抗暴助义历史故事和杂糅进去的少林功夫的博大精深里。那一天那一晚的电影是现今我在城里的家中打开那个叫做CCTV-6的电影专题频道所永远找寻不到的一种绝妙视听盛宴。
⑦二十多年就这么过去了。
⑧现在的我再也没有那一年那一天青春少年的清心寡欲的心态了。故乡,记忆中美好故事的背景也已成为了梦境。时光就是这么残酷地将一个人拉入尘世的风尘,逼你不得不就范。不由得又想起了海子的那首诗来了: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⑨就这样,那一年那一天的幸福被我写进了记忆,记忆也便甘之如饴。 (《散文百家》2010年第9期) 1.品味第③段中加点的词语,指出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捋了捋”“瞟了一眼”这两处动作描写写出了二十多年前拥有的确良衬衫和手表的乡村少年在伙伴面前的炫耀心理,也暗示着时代背景:那时物质生活水平还比较低。 ★2.解释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1)那一年的那一天我们每个人身上的那股子当初我们并没有感觉的青春气息和整个乡村葳蕤生长的气息交融在一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有这些都给人一种期待之感,期待着—个崭新的季节临近,还有喧嚣生命的释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八十年代整个中国乡村洋溢着蓬勃发展的气息。②乡野少年萌发着青春活力,心灵渴望飞翔。 (2)春末夏初的乡村田野充满生机的景象给人带来生活的希望,期待着如热烈的夏一般的美好生活,期待着生命的蓬勃绽放。 3.第④段描写了一家人酣畅淋漓吃面条的场面。请赏析这一场面描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抓住听觉来写一家人挤在一起吃母亲做的咸菜和豆麦面的场景,生活贫寒但充满温情,抒发了作者怀念往日亲情的情感。 ★4.文章第⑧段引用了海子的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表达了“我”内心对单纯幸福的生活的向往,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诗情画意。 5.本文回忆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往事,题目也可取为“八十年代的幸福”,与本文题目相比,你更欣赏哪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喜欢“那一年那一天的幸福”。理由:①不具体点出年代,在含蓄朦胧中引领读者通过细节去品味八十年代的味道。②抓住一天时间来自由剪裁,用富有时代特征的事物来串联八十年代典型的一天的情景。③“那一年那一天”反复出现,时时刻刻把读者的思绪引到二十多年前,淡淡的忧伤氛围贯穿全文。(理由充分,能自圆其说即可)
⑥我从冬天末尾的黑屋子中走进春天最初的山冈。早晨灿烂的阳光中,满山冈都是残雪被阳光烧灼时发出的轻轻的、咝咝的声音。残雪卷着身体,在湿漉漉的山冈上三五成群地晒着太阳。
⑦如果闪电已经横空出世,那么雷声是不是就要滚滚而来?地壤下冬眠的虫子是不是就要苏醒?那个名叫“惊蛰”的调皮孩子是不是就要把地上的残雪惊吓得魂飞魄散,以至于连身体都会躲进时间深处?虫子和残雪在同一条路上相逢,匆匆忙忙的它们甚至来不及相互问一声好,就错身而过了。松软、湿润的土地中,麦苗舒展开了身肢,而草则笑嘻嘻地露出了星星点点细小的牙齿。
⑧是谁在这山冈上放牧这娇小的白羊?是谁在这山冈上放牧这时间的残雪?
⑨时间在达利的画笔下可以折叠,而残雪呢?柔软的残雪却不能被一个真正的、关注时间的忧世伤生者保留,哪怕是一个短暂的季节。美丽的残雪在我们的面前匆匆走过。啊!残雪,你发出的足音是溪流、是瀑布、是东去的大江,还是枝头音乐般闪烁异彩的晶露?
⑩我坐在山冈的石头上,任由残雪在我的心中徐徐地漫漶,感受残雪热烈的簇拥。一条小路曲曲弯弯,我留不住你们,就像我留不住我自己。你们也留不住我,哪怕你们在这山径两旁伸出温情真挚的手,想拉住我在风中飘拂的衣襟。
?除了山冈上停留着残雪外,河流上也有残雪,树枝上也有残雪,但鸟巢上没有。黑黑的鸟巢像是冬天中落尽枯叶后的果子,硕大,饱经风霜。
?残雪不时从树上喀嚓一声落下来,落到地上和河中。这是春天来到时注定要发生的事情。那些枝上的嫩芽齐心协力,“嗨”的一声便把残雪从自己的身上推了下来。
?有薄冰嚓嚓破碎的声音,这声音和河上的残雪一起顺流而下。明亮的阳光从天而降,直达河上漂流浮升的碎冰。从碎冰上折射出来的光斑在我黑色的衣裳和树下的阴影中闪闪烁烁。残雪就在这些沾着阳光的浮冰间安静地穿行,而我却看不见河边牧鹅的少年。
?是的,在这个季节,残雪将从我们的眼前溜走,就像那些暗藏心机、调皮的白鹅从牧鹅的少年的竹竿下溜走一样。我们触景生情地张开嘴巴,却无法唱起往日的牧歌。时间已经使我们再也找不准那首老歌的调子。即使残雪漫漶的水痕最终也干枯消失得踪迹全无。
1.同样是写火苗即将熄灭,第②段用“腾跳”,第③段却用“挣扎”来描绘它,这是为什么?简述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结合上下文语境作答。 参考答案:“腾跳”写出了火苗对生命十分珍惜的主观情感,表现出火苗生命虽短暂却十分充实、美丽。“挣扎”则写出了生命消逝的必然性,在时间面前,濒临死亡时的任何努力均是徒劳的。 ★2.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⑦段中画线句的含意和作用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结合上下文语境作答。 答案:残雪是会被“惊蛰”吓得魂飞魄散的旧冬象征,而虫子则是从“惊蛰”后苏醒过来的新春代表,两者匆匆擦肩而过,形象地表明冬去春来新旧交替的必然性。从下文来看,“麦苗舒展开了身肢,而草则笑嘻嘻地露出了星星点点细小的牙齿”呈现出了春回大地的喜人景象,体现出这一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方法技巧】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思路
(1)注意句子在文中的位置,若是在文中反复出现,就要结合全文来理解;若是出现在某个具体位置,则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2)主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来理解。
(3)看此句是否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注意修辞的还原。 3.本文借用了诸如“残雪”“火苗”等具体的物象来表情达意,请在文中再找出一例,并分析通过这一物象传达了怎样的信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形象的作用的能力。先找出物象,再结合文章主旨分析其传达的信息。 答案:(1)文中除“残雪”“火苗”这两个物象之外,还有:a.破碎的薄冰;b.横空出世的闪电,滚滚而来的雷声;c.从冬眠中苏醒的虫子;d.舒展身肢的麦苗,露出细小牙齿的小草;e.将残雪从自己身上推下来的枝上的嫩芽…… (2)文章借用这一物象传达出这样的信息:时间一去不返,时间不可回溯,时光易逝,生命难再;大自然的伟力不可抗拒。(此答案的要义在于能抓住冬去春来的季节特点,体现出该事物或消亡或新生的生命特征。答出任何一例,且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4.本文的语言形式唯美,立体鲜活,灵动跳跃。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从文中任选两例具体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先点明修辞,再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参考答案: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语言清新灵动。比如:(1)拟人:“那些枝上的嫩芽齐心协力,‘嗨’的一声便把残雪从自己的身上推了下来。”赋予“嫩芽”这一静态的事物以人的动作,“齐心协力”“推”以及人的声响“嗨”,活画出嫩芽初生时蓬勃的朝气和旺盛的活力。(2)比喻:“火焰后的灰烬其实就是时间的残雪。这些美丽的、白色的翅膀安静地垂落下来……”将“灰烬”喻为“美丽的、白色的翅膀”,形象地写出了灰烬垂落时的轻盈、飘逸,表达了对火焰即使在最后一刻也尽量辉煌美丽的礼赞。 5.从文章对“时间的残雪”的具体思考中,我们可以解读出作者对时间这一古老话题的新思索和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请结合全文简要阐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虽然时光易逝,青春难再,但作为一个关注时间的忧世伤生的人,作者从另一个角度渲染了一种积极的亮色,那就是执著生命和抗衡时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作者认为,虽然我们无法感动时间老人,但我们可以在有限的生命中,与时间拔河,与时间作战。我们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宽生命的宽度。(言之有理即可) 二、(2011·杭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大地上的雕塑
①我在阅读近期出版的几种不同类型的期刊时,惊异地发现,封面都是梯田的风光照片。那清晰优美的线条,那恢宏磅礴的气势,那绚丽灿烂的色彩,令人兴奋而震撼,看后久久难忘。原来我熟视无睹的梯田,竟有这般庞大的雕塑之美。
②我至今没有参观过云南元阳哈尼人的梯田,也没有机会去看湖南新化紫鹊界的梯田。据说,这两处堪称世界奇观的梯田,是祖先留给我们不可多得的自然与文化遗产。但也没有什么遗憾,在我出生和生长的地方,坡坡岭岭到处都是梯田,我就长期生活在梯田构成的风景里和梯田孕育的文化里。
③我家的吊脚楼建在一面山坡的半腰里。楼前楼后全是层层叠叠的梯田,漫山遍野舒展开去。出门回家,都要从梯田曲曲弯弯的田埂上走过。我熟悉这些梯田的角角落落,哪块田像一弯新月,哪块田像一条青布腰带,哪块田像一只雄鸡,哪块田像一口天井,我闭着眼睛都说得出来。哪条田埂有多少步长,哪丘田里黄鳝泥鳅多,哪块田里水生蔬菜嫩,我想都不用想就心里有数。
④我是一个好静喜独处的人。小时候,闲着无事,我常常面对着梯田,坐在石头上托着两腮,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地和梯田作着无声交流。我看见无穷无尽的弧线,像优美的线谱,在微风的弹拨下,汩汩流淌出悦耳的乐音,乡亲们和着这仙乐,一边劳动,一边哼着小调或唱着情歌。我看见灌满山泉水的层层梯田,仿佛无以数计的魔镜,在暖暖阳光的映照下,亮晶晶,明晃晃,把整个山寨照得山光水鲜,人靓物美。我还看见,乡亲们把梯田当做稿纸,用灵巧的双手,将翠绿的秧苗栽成一行行立体的诗句,让贫困的生活添了好些诗意,也让梯田带着一身浓浓重重的色彩和我们朝夕相处。
⑤对梯田的长期观赏阅读,使我不由得对祖先仰慕起来。我曾问过长辈,寨子里山坡上的梯田是哪朝哪代开凿的。大家都说不出子丑寅卯来,只说从小就看见有这么多梯田。我敢肯定,在有人定居这里之前,不可能有梯田,是我们的祖先,因为生存的需要,一代代、一辈辈慢慢开垦出来的,先是一小块儿,再是一小块儿,经年累月,就有了这规模。这里最老的梯田,恐怕有上千岁了吧。古人是有长远眼光的,他们为子孙留下了可耕种的土地。这才是最宝贵的财富。我想象着当年开垦梯田的壮举,有人披星戴月,有人栉风沐雨,有人夜以继日,有人代代不息,他们用锄头,用木棍,甚至用双手,一点点儿地雕凿着大地,这是多么浩大的工程。他们用生命改造着生存环境,却无意中创造了一种奇异的文化,建筑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⑥梯田把自然与人文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至高境界。它不是单一的风景,它在带给人们美的享受的同时,更主要的是靠自身的出产养育了这一方水土这一方人。梯田和人的关系更紧密,更富有人情味儿和文化味儿。梯田不仅生产五谷杂粮,也生长文化,生长民歌,生长爱情。我曾经骄傲地说过:我的乡亲天天生活在文化里,他们都是名副其实的文化人。
⑦乡亲们对梯田呵护有加。他们把田坎修剪得轮廓分明,把田埂铺填得平平整整,把沟渠整理得顺顺畅畅,把田块梳耙得熨熨帖帖,真像是锻造价值连城的艺术品。哪里田坎崩了,沟渠堵了,田里淤了,乡亲们都会及时修补,保持它的完美无缺,完好无损。早年,我也常常去参加修补梯田的劳动,那份投入、那份纯情,是很难让人想象的。
⑧后来,我进了小县城,整天住在水泥楼房里,心里却牵挂着山坡上的梯田。早些时候,还有乡亲进城来,要我帮助弄些水泥之类的东西,说是修补毁损的梯田用,我也尽量帮助他们弄一些回去。但近年却不再有人要我帮助弄水泥了。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被山洪暴雨毁坏的梯田也没有人修补,祖宗留下的梯田正在慢慢损坏。去年夏天,年过古稀的父亲进城来,说是一场暴雨,把他承包的梯田毁坏了多处。我说赶紧找人修补一下。父亲摇摇头:“我种不动地了,修补好了也无人种。”我还是出钱请人把毁坏的地方修补好了,尽管它荒着,总不能让梯田在我的手里毁掉。说不定,再过好多年,我为之骄傲的梯田就会支离破碎,到时,不知见了祖先怎么向他们交代。
⑨梯田是我国七种田制之一。我们的祖先凭着聪明才智, 为我们创造了这部大地雕塑。当今的人,应该站在梯田里,好 好去阅读这部经典,思考它深沉而永恒的主题。
(选自《散文海外版》,有删改) ﹒ ﹒ ﹒ ﹒ ﹒ ﹒ ﹒ ﹒ 1.首段着意写作者阅读梯田的风光照片,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清作品结构、把握作者思路的能力。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作答。 参考答案:梯田的风光照片直接呈现出了梯田的壮美。为后文直接写梯田作了铺垫,奠定了全文讴歌的基调。 ★2.“乡亲们把梯田当做稿纸,用灵巧的双手,将翠绿的秧苗栽成一行行立体的诗句,让贫困的生活添了好些诗意。”请将这句话用平实的语言进行表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本句主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形象化的喻体还原成本体即可。 参考答案:乡亲们在梯田里辛勤劳作,栽下一行行翠绿的秧苗,生活虽然贫困但充满了乐趣。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我”对祖先仰慕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奋斗之久远。②眼光之长远。③创业之艰难。④创造了奇异的文化和独特的风景。 ★4.赏析第⑦段中画线部分的文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先点明手法,再具体分析这些手法写出了什么内容。 答案:①综合运用了排比、比喻、叠字等修辞手法,精确使用了一连串的动词;叙述简明扼要,语言朴实生动。②赞美了乡亲们的劳动热情和对生活的热爱,说明了梯田如此之美的原因,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我的乡亲天天生活在文化里,他们都是名副其实的文化人”。 5.结合全文,指出末句中“深沉而永恒的主题”的含义,并分析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凸现这一主题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结合全文内容作答。 参考答案:(1)“深沉而永恒的主题”指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2)从以下四个方面凸现了这一主题:①生动描绘了梯田的景观;②对祖先创造梯田进行了联想和想象;③乡亲们对梯田呵护有加;④“我”对梯田的保护和思考(或:对梯田命运和梯田文化命运的忧虑)。 三、(2011·台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小 河 殇
我们兄妹这一家,只有嫂嫂因长女照顾留城,其余五人都是知青。而除了我丈夫在另一个县插队外,我们四人均落户在上杭县一个绿色盆地里。我家小妹和准妹夫隔河相望。
河嘛,冬季里可以穿鞋着袜踩在卵石上跃纵而来。偶尔见一尾贪图淘米水的肥鱼,卡在石缝里,妹夫一鞠身顺手牵鱼。知青点里偌大的铁锅,许久不见油星,年轮似的锈了一圈又一圈,煎不成鱼。况且僧多鱼少。小妹便脸上很光彩地给我们汆鱼汤。
春水泛滥,河恣意爬上两指宽的桥板,嬉闹着把它当跷跷板压垮。小妹一天好几次跑到窗前看河。我未来妹夫惘惘然的口哨声,在水一方。
门前下几级石板,顺着碎石拼凑的小堤坝走两步,就到了河心。早晨我们在这里盥洗,淘米洗菜。下午收工以后团一把稻草刷锄板,颠晃着簸箕。簸箕里的番薯红艳艳,萝卜白生生,芥菜生动活泼。吃过晚饭冲过凉,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又下到河心,洗汗酸的衣服。邻队的知青在桥头拨吉他。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唱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河中有我们的望乡台哩。
河是我们的避难所。
中秋那天队里杀了猪,我们匀到两斤肉。分头去豆腐房割一板豆腐,房东家买几个青皮鸭蛋,讨一小把葱。大家团团围坐着喝着家酿糯米酒过节。忽然发现不知何时我们中间少了一人。
拉开咿呀小木门,踱到晒坪上,听到河边苇丛有一支不成调的口琴。那个来河边寻求安慰的同伴刚刚失去了父亲,除了感情上的重创之外,他还面临经济来源的断绝,从此他连8分钱邮票的家信都要小心斟酌了。
悄悄坐在他边上,我们无言盯着河面。那时我比他小,不懂如何安慰人。秋天的河流异常清澈,似乎要壁立起来,与山区剔透的空气融为一体。河风经苇叶淌到我们额上,溅出浪花,如碎钻般伴晶莹。同的心情一点一点开朗起来,他眼里萤火虫一闪一曳。
这才知道什么是夜凉如水,月色如洗。多少年过去,我们错将月饼当中秋,而把明月遗弃在哪一座高楼的屋顶了?
深山砍柴或出山赶圩,农民总告诉我们:若是迷路了,只要侧耳听到水声,找到山溪或小河,顺着水流的方向,就能找到人家。当我孤身翻山越岭去邻县找同学,一二十里路鲜有人烟。只听见汩汩溅溅的水声,有时在足下,有时在肩旁,有时在涧草葳蕤的谷底。老朋友左右逢源,给我壮胆又解我途中辛苦和寂寞。
伟大的河流是伟大民族文化的发祥地。那么小河小溪应是一方风水。我们去插队,其实是接受河的教育。在河两岸生养的人们展示给我们的善良、淳朴、乐天和无拘无束,正是沿袭了这一自然法则。 答案:示例一:看到文中所述的充满温馨、亲情的生活情景,顾影自怜,对自己当下的生活产生了质疑——为什么他们生活得那么温馨、充满亲情,而自己却生活得忙碌、浮躁、单调。 示例二:关于老奶奶的猜想,关于看报人的联想,以及对于外祖母的回忆等生活情景,引发了作者的质疑,质疑老年人晚年生活问题、祖孙留守问题。 二、(2012·温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剪得秋光入卷来
①我一直以为在稿纸上划下一个“秋”字,就有萧索的秋风吹过,落叶纷纷布满我的视野。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长安是贾岛生活过的诗情宛转的都城,秋风只在千年前将轻愁悄然拂上他的心头。古人很形象地把秋天嫁接到心头,然后创出另一个字:愁。
②也许是现代都市的楼太高,遮住了秋风往来的路径。城市人越来越多,树相对越来越少,那些作为城市风景的行道树多是常年不凋的树种。踯躅在繁华都市,想拾取一片落叶跟想在都市的喧嚣中找一点诗意一样难。“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大雁大概只栖息在唐诗宋词的枝桠上,西楼有霓虹灯、白炽灯和各种彩灯,却挤不进一片昏黄的月光。“晴空一鹤排云上”,可鹤都住在观赏的动物园,要引的诗情碰到冰凉的铁栅栏便铩羽了。
③在城市很难找到秋天的痕迹。温室效应使季节的界限模糊,我生活的这座南方小城,套一件夹克就可以穿越整个冬天,何况气候变化不大的秋天?现代都市人不知什么原因,都很忙,没有几个人去注意秋天枝头飘落的那几片落叶,更不会将它们夹进心情笔记,即使远上寒山,也只在“红于二月花”的霜叶前留此存照。“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这样的诗情大概也随洞庭湖的水位下降而荡然无存了。
④现代人讲究实用,美化环境用塑料花、水泥树,谁也不想为清扫落叶去浪费金钱般的时间,难怪落叶的金黄色难以染上他们的心灵。标志秋天到来的是公园里的枫树。“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这样妙趣横生的想象,现代人构思不出,即使灵光一现,务实的他们考虑更多的是枫树偷饮的究竟是茅台酒,还是XO。“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感情日益淡薄的都市人可以洒脱地挥手告别,谁会为思乡情、离别情掬一把廉价的眼泪呢?
⑤秋很难登上都市人拥挤的心头,那份因悲秋、伤秋而引起的愁也很难在攒动的都市落脚,但为什么世故的都市人却经常愁云密布?“花自飘零水自流”都在都市人的目光之外;“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是股票指数,房价涨幅。
⑥秋需要用心体验,冷漠的都市人很难有一叶知秋的感触。郁达夫写故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现在又有几个人去倾听这心灵深处的律动呢?也不是都市人心灵不敏感,他们关心更多的是身外之物,至于心头的细微感受总被忽略,更遑论生命的内在关照。
⑦以前读古典诗歌,记得有一个术语叫“萧索美”,具体含义不甚明了。秋天草木凋零,西风渐紧,北雁南飞,让人联想起时光流逝,心灵无端生出些许感伤。这感伤犹如凋零的花、枯落的黄叶、远去的雁给人类带来诗情和美感。“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或许,我们需要一副聆听天籁的耳朵。
⑧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对我们来说,也许太空泛了。我们先要做的事是去注意身边的一片落叶,且不要去拒绝落叶给我们心灵带来的清、静和悲凉。金钱能买到很多东西,但买不到生命深处的诗情。如果典当了固有的诗意体验,生命还剩下多少本真?
⑨“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入卷来”,让陆游的《秋思》给生活在都市中的你剪来几朵渐开的黄菊,几声零落的雁鸣;剪一点诗情,给枯竭的心灵。 ★1.古典诗歌的“萧索美”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结合后面一句“秋天草木凋零,西风渐紧,北雁南飞,让人联想起时光流逝,心灵无端生出些许感伤。这感伤犹如凋零的花、枯落的黄叶、远去的雁给人类带来诗情和美感”分析。 答案:在秋天看到草木凋零、西风渐紧、北雁南飞等萧索景象,会使人联想起时光流逝,心灵生出感伤,这种感伤给人带来诗情和美感。 ★2.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中精彩语句的能力。先表明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答案:运用了引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写在现代都市中诗意难以寻找,表达了作者的遗憾和无奈。 3.作者在第⑤段中说“秋很难登上都市人拥挤的心头”,请分条概括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客观因素:城市的日益现代化导致人们离自然万物越来越远(见不到落叶、月光,更难见大雁和鹤);温室效应使季节界限模糊,在城市很难找到秋天的痕迹。 主观原因:城市人都很忙,没人关注秋天的到来;城市人讲究实用,感情淡薄,为人世故;城市人关心身外之物(如股票指数、房价涨幅等),忽略了心头的细微感受,更缺乏生命的内在关照。(意思对即可) 4.文章以陆游的《秋思》中的诗句结尾,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点明题旨,照应题目;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万物的热爱,对生命诗情的渴望和呼唤;③给心灵枯竭的都市人指出一条丰盈心灵的途径;④以诗句入文,生动形象,增添了文章的意蕴美。 5.阅读第⑧段中画线的句子,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谈谈你的感受和体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意蕴的能力。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分析。 答案:纯物质的、机械的活着只能说是生存,生活的本质是诗意的。人类通过各种手段创造了物质财富,但我们应超越物质上的有限,达于无限的精神境界。诗意的生活不是让每个人都去写诗,而是在生活中,我们应该超越自己在得失上的算计,以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去看物质。(该题具有开放性,以上答案仅供参考,考生只要表达出“不能只满足于物质享受,更应追求精神生活”之意,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即可) 三、(2012·金华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岁月河流上的码头
(1)一年的日子,仿佛是一条长长的河流,缓缓地、平静地流淌。每个季节,便是河流上不同的河段。自春到夏,经秋涉冬,便是河水由上游至中游再到下游,次第流淌不息。水上风光,四时各异:春天活泼骀荡;夏天喧嚣匆遽;秋天静谧澄澈;冬天,皑皑白雪覆盖了冰封的河面。
(2)但这样说未免还是浮泛了些。须知天下的季节都是一样的,赤道南北,半球东西,当岁月之河从某一片土地上流过时,是什么使得它和其他地方的河流不同?是船上的风帆,是波涛的颜色,还是飘荡在水面上的歌声?
(3)对于这一片古老的、被称为华夏的、我祖先的土地,时光有着许多呈现自己的方式。其中之一,便是借助一系列独特的民俗节日。这样的日子,镶嵌在一年三百六十多天里,使得原本混沌迷离难以辨识的一片,显现出区域和轮廓,产生了节奏和韵律。因为它们的存在,日子不再是物理意义上单调、枯燥的数字,而变得生动、温暖,充满了情感和韵致。
(4)被称为中国人三大节日的春节、端午和中秋,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其他节日,名气虽然不如它们,但每一个也都有着丰厚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5)正月的背影刚刚遁去,煮元宵的香甜糯软尚在回味之中,便走近了又一个节日:二月二。“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这个时节,阳气萌发,气温升高,降雨增多,土地变得润泽松软,适宜播种。对于一个有着悠久农耕文明传统的国度,这个日子无疑是重要的。“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许多地方都把这一天当做龙的生日,加以祭祀,期盼雨水丰沛。
(6)当岸边蒲苇繁茂、草木飘香时,我们知道,已经接近了被称为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或女儿节)的日子。牛郎织女的传说,将农历七月七这天,装扮得温柔旖旎。这个晚上,未嫁的女儿家,要向织女乞求赐以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以及美满的姻缘。依稀记得童年的夏夜,在姑姑家院子的丝瓜架下,表姐和邻居的姐妹们指点着,高远晴朗的天穹上,横亘南北的白茫茫的银河两岸,哪是牵牛星,哪是织女星,一串轻轻的笑声。
(7)“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吟诵着王维的诗句,菊花的清香在幻觉中徐徐飘拂过来,九九重阳节来临了。时维仲秋,天空晴朗高远,空气清冽干爽,让人心思沉静笃定。遥想故土山水佳胜之地,定是亲朋团聚,言笑晏晏,唯独自己天涯羁旅,孑然一身,能不黯然?亲情惘惘,系念依依,这其间的深情厚意,岂是电子邮件、手机短信能够表达和传递的?
(8)继续泛舟漂流,渐渐木叶脱尽,霜雪时作,江天寥廓。然而尽管风景萧索,空气里却悄悄酝酿着一种欢欣,传递出一种暖意。腊八节,古代庆祝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驱逐瘟疫的祭祀仪式,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欢快登场。腊八粥用多种粮食和果实熬制而成,鲜明生动地寓意了丰收。
(9)清明节、中元节、冬至节……古老的民俗节日还有很多,它们的起源,都和土地、和农耕时代的生活、和先民朴素的梦想有关。在形成和流传的过程中,又渐次衍生出更为丰富的内容,仿佛村口一棵百年的榕树,向四周伸展出众多气根和分枝,独木成林,几乎遮蔽了数条街巷。
(10)如果说,岁月的累积形成了历史,那么,这样的日子的反复叠加,就是在参与一个种族、一种文化的构建。当它们千百年来,被这块土地上的一辈辈子民们,经由文字的或口头的方式代代传递,而逐渐累积成为一种公共记忆时,便也是在铸造某种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基因,使人产生集体的身份认同和共同的历史归属感。这是一种不露声色的渗透,润物无声,在我们懵懂无知的童年,已经潜移默化地进入血脉,左右了我们的思维、行动的方式和路径。
(11)今天,地球已经成为一簇簇的村落,被飞机、轮船、网络紧密地编织为一体,同样牌号的汽车奔驰在不同大陆的道路上,同样的香水润泽着不同颜色的女性肌肤,电视荧屏上闪现的面孔,总是那几位走红的国际影视或体育明星。到处都是一样的东西,固然容易令人产生某种“万物皆备于我”的虚幻感觉,但同时却又是多么乏味。真希望在习俗、风尚都日趋统一化和标准化的今天,每一片土地,每一个族群,都能够保持自己的某种特性、某种区别性的特征。
(12)罗密欧手持玫瑰,在朱丽叶的窗下,用歌声呼唤心上人,固然深情款款;而张生、崔莺莺的绣帕题诗,暗诉倾慕,不也有着一份入骨的缠绵?正是这样的独特的地方,让我们确立了自身存在的真实感。即使远离家国,置身于不同肤色、语言的人群中,在某个特定的日子,对于赛龙舟、包粽子、饮雄黄酒的共同记忆和理解,都会让我们相视一笑,莫逆于心。
(13)上元节、寒食节、灶神节……泛舟在岁月的河流上,每走过一段距离,船都要停靠一个景色别致的码头,加入一次风格独特的庆典。它们让旅人得到暂时的憩息,心中贮满诗意的沉醉,对于天空和大地、山河和岁月、生活和命运,生发出种种感悟。船在水面上轻轻摇荡,人因此而感到从容、安适,感到一种和这条河流、这片土地的牢固的维系…… ★1.分析第(2)段运用问句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回答表达效果,需结合上下文分析。 答案:引出下文对民俗节日的描写,强调各地区的民俗节日具有独特性,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在众多的民俗节日中,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二月二、七夕节、重阳节和腊八节这四个节日来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四个民俗节日分别代表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照应第(1)段。这四个节日最能代表具有农耕传统的国度人们的美好愿望,对丰收的渴望与喜悦,对爱情和亲情的追求,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3.分析第(10)段画线句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民俗节日中蕴涵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从我们童年开始就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思维行动,使我们产生集体的身份认同和共同的历史归属感。 4.分析第(12)段写罗密欧、朱丽叶和张生、崔莺莺故事的意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意在表明希望每一片土地、每一个族群都能保持自己的某种特性,每个人都能确立自身存在的真实感。 ★5.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用:点题,照应开头,点出民俗节日在习俗、风尚日趋统一化和标准化的今天对人们的重要意义,表达了对我们民族在悠久历史岁月中形成的民俗节日的喜爱之情。 写作特点:运用比喻手法,将岁月比做河流,将民俗节日比做码头,将人生比做行舟,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民俗节日和我们的关系,富有感染力。 一、(2011·嘉兴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时间的残雪
①去年冬天的残雪其实也是时间的残雪。我们眼看着它们像一朵朵地上的云团被时间风干,被在温度计中一天天向上爬行的季节吞敛……雪融化的声音从房檐上滴落下来,真是很像古老的以水计时的钟漏。每一下声音都在提醒我们:覆水难收,时间一去不返;逝去的岁月留下的只是充满想象、幻觉的记忆,而不能再现、重逢。
②关了一个冬天的窗户已经打开,初春的阳光径直射进屋来。我们看见石头壁炉中的火苗正在熄灭,松香的气味在阳光中像是陈旧的灰尘,在归来的故人的眼中徐徐缭绕、升腾。这一切都予人时间停留的感觉——其实只有在现实中生活得情绪沮丧的人才有这种幻觉。除此之外还有多情善感的诗人、作家、艺术家,他们耽于幻想、热爱童话的气质使他们喜欢做梦。他们以他们的青春和生命做这种他们称之为“艺术”和“创造”的赌注。他们与时间拔河,与时间作战。看见壁炉中火苗最后的情景,我似乎看到了这种努力的结果。这些最顽强的火苗即使在生命濒临死亡的最后一刻,它们仍然伸直身体,做一个最后的腾跳。
③这些最后的焰舌即使在阳光中也仍然可以把我们的眼睛照亮。当火焰熄灭,我们就感到我们所处的屋子、世界、时空突然一暗。但是,即使是这种辉煌的结束,即使火焰完成了这最后的挣扎,时间仍然会毫不留迹地匆匆走过。我们可以暂时保留火焰后的灰烬,但却无法保留火焰原本的音容和身体。
④火焰后的灰烬其实就是时间的残雪。这些美丽的、白色的翅膀安静地垂落下来,然后消失……
⑤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能描述火焰曾经的、真实的样子了。 【解题指南】
第一步:题干要求已明确,既要结合文中弟弟的经历,又要结合自己的体会,写出两点成长感悟。
第二步:要紧扣文本,注意从“弟弟的经历”中阐发自己的感悟,特别是最后弟弟体谅父亲、承担责任等方面所给人的启示,同时也要注意从父子关系的转变上加以理解。
第三步:要对自己所受到的启发进行适当的引申和阐发,以体现自己的理解。 请你组织答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满分答案:(1)成长就是学会承担责任,懂得关心、体谅父母;(2分)(2)成长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过程。(2分)
一、体会语句的含意
1.两大考查类型
(1)体会词语的含义。
(2)体会句子的含意。
2.理解词义的三个“联系”一个“依托”
理解重要词语,基本原则是要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依据整篇文章或词语所在的段落及前后句。就具体技巧来讲,可以有以下几点:
(1)联系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
理解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要这样来理解。
(2)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
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需依据此法。
(3)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词语的含义。
如对《荷塘月色》中“颇不宁静”这一词语的理解就需要联系这两方面。在《荷塘月色》中,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华的理想世界。因此,“颇不宁静”这个词语是理解文章主旨的钥匙;同时,朱自清的“不宁静”也归于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
(4)依托修辞挖掘词语的含义。
为了突出表达效果,使语言生动形象,散文写作往往使用一些修辞方法。依托修辞挖掘词语背后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要达到什么效果。
思维轨迹图:
词语本义+语境义+在情感、主旨、修辞等方面的作用
3.理解句意六法
理解句子的含意,必须联系具体语境,透过词句的表层义体味其内涵。具体来说,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把握中心,整体领悟。
有些文章,寓深刻的道理于平凡的小事中,其中有些句子就需要着眼于全文的中心,从整体上领会和感悟全文的主旨才能理解。
(2)瞻前顾后,审读语境。
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意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分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意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意。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我们稍微变通一下。 【特别提醒】①从前后句中找准所能答题的句子,切不可来个全句照抄,认为只有多答,就能答到点子上。
②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时,一定要语言简洁、扼要、连贯,切不可有语病。
(3)抓关键词,揣摩句意。
句子中的关键词往往是些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或是定、状、补等修饰成分,它们常常是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理解句子可通过抓关键词,运用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文中的含意及表达效果。
(4)看句子的位置。
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结性的语句。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位置。
(5)辨析修辞,理解句子的深层含意。
文中的有些句子,往往采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运用特定的修辞手法都有一定的效果和目的。辨析修辞手法,有助于理解句子的深层含意。
(6)抓句子主干,关注修饰、限制成分。
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分。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
①对较为复杂的单句,可通过理清文句的主干和枝叶,来达到理解文句句意的目的。
②对复句来说,要分析层次,明确层次之间的关系,然后分条进行叙述。
答题思路:
第一,判断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第二,分析在结构上的作用(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第三,联系文中的重要词语,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旨、情感等加以理解;
第四,综合上述信息,整合答案。
二、品味表达艺术
1.四大考查类型
(1)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
(2)表现手法,如象征、对比、烘托、反衬、铺垫等;
(3)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4)谋篇布局,如线索设置、过渡以及前后呼应等。
①判断使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②指出该表达技巧的作用 ③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这样写的好处(即表达效果)
2.四步骤解答赏析表达技巧题
(1)明确类型,遵循程序。
答题程序一般是:
(2)把握角度,具体分析。
解答角度 判断其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 证明观点,增强表达效果 作用 形式 内容 作用 【特别提醒】回答这些问题时一定要具体分析,不能笼统地“贴标签”。
(3)使用术语,表述准确。
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 “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 “反衬”等等。还要注意表达效果的术语,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等。
(4)摘取词句,筛选整合。
有时在原文摘取的句子中有答案所需的内容,但不能从命题者所“问”的角度作答,如果直接使用会使答案不到位,甚至答非所问。因此,一定要紧扣题目的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排列组合,使之成为与命题者提问角度相契合的答案。 【想一想】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以主观表述题为主,并且要求我们自己组织语言。所以,如何组织好答题的语言,就显得非常重要。你有好的组织语言的方法吗? 【拓展延伸】 如何组织散文表达技巧题的语言
1.善于利用文中的重要词、句组织答案。
一般来说,答案所涉及的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就能“抠”出答案来。当然,找出来的词语、句子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需经过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比较接近标准答案
2.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式,从适宜的角度回答,即怎么问就怎么答,使“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
3.语言表述力求精练。
这一点对于表述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散文阅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也是考生得分较低的题目,解答散文阅读题,除了掌握上面的方法外,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树立整体意识
散文的主旨是贯穿散文的一根红线,解答散文题也要紧扣文章的主旨,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背景,因为任何表达技巧的运用,都是为了突出文章主题。
2.结合上下文语境
详略、衬托、虚实、呼应、悬念、线索等写作技巧,都与上下文语境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3.结合文章题材、体裁、作家的写作风格
文章题材、体裁不同,作家的写作风格不同,也对表达技巧的选择有一定的影响。
4.依据赋分,分条作答
(1)不能遗漏题目要求中的要点。有些题目看似简单,但所赋分值却很高,不仅要揣摩得分点的分配,而且要对应题旨,这样才能准确表达,拿全分数。
(2)不能遗漏对应材料的要点。
5.组织语言,认真誊写
动笔之前一定要组织好语言,看清字数要求等,应在草稿纸上斟酌好后再往试卷上填写。
一、(2012·绍兴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永远的灯光
一晃从东京回来几年了。无论上野公园云蒸霞蔚的樱花, 还是银座女孩五彩缤纷的秀发,抑或东大校园浓荫蔽日的银杏 树,都已渐渐淡出记忆的围墙,唯有那一窗灯光留了下来。
那时我住在东京郊外一个叫川越的地方。住所四周有一条 河,河边有一道堤,堤上有一条路。晚饭后我常沿这条荒草路 散步。那灯光就是从路旁不远处一户人家的窗口透出来的。它 之所以引起我的留意,是由于它四周稀疏的灯光都是清白色的,只有它呈橘黄色。那是一座独门独院的木结构普通日式民居,同其他民居之间有些距离。木格窗约略凸出,拉着米色窗帘。窗帘大概较厚,使橘黄色灯光显得格外沉稳、静谧和温馨。早春,灯光柔柔地吻着堤坡一片鼓眉弄眼的蒲公英;盛夏,灯光轻轻地抚摩小院里几架绿叶婆娑的黄瓜;仲秋,灯光幽幽地照在门前矮柿树那金灿灿的果果上,相映生辉;寒冬时节则给晶莹莹的白雪镀上一层淡黄色的光晕,平添一丝热意。
漫步河堤,或满天星斗,四野烟笼,或日落乌啼,夕晖敛去,或晚风送爽,皓月当空。而我的目光往往从很远的地方就擒住了那一点并不显眼的橘黄,临近了更是久久注视不放。其实我根本不熟悉屋子和灯光的主人,更谈不上登门造访。可是那一窗橘黄色的灯光就是那么奇异地令我神往,撩拨我的遐思、幽情和怀想。
我猜想在那橘黄色的灯光下,早已铺旧了的榻榻米上一定盘腿坐着一位慈爱的老奶奶,正笑眯眯地看着小孙儿在她膝头爬来爬去,手里拿着针线,慢慢晃着身子哼唱童谣。于是我又联想到一位四处游历寻找幸福的西方人笔下的一段叙说:一日黄昏时分他走进一个村庄,看见一位老人正戴着老花镜坐在葡萄架下的藤椅上借着夕晖看报,任凭一个小男孩趴在他背上调皮。看着看着,他忽然明白了什么是幸福——爷孙俩多么幸福啊!多么幸福的一幕啊!
也有时那橘黄色的灯光让我记起外祖母家那盏油灯。外祖 母住在乡下,那里不通汽车,小时候我和弟弟从县城步行三四 十里,替母亲看望她。住了几天要走的时候,外祖母便让我们 搭坐生产队进城的马车回去。动身的时候天还没亮,整个村子 只外祖母家亮着灯。我和弟弟坐在马车上脸朝后看着,看着那 亮灯的窗口,看着窗前外祖母矮小的身影。直到车出村爬上南 岭坡路的时候,外祖母仍没回屋,就那样立在窗口灯光下一动 不动朝马车这边望着。灯光越来越暗,外祖母的身影越来越 小,最后身影模糊了,只剩下豆粒大的灯光固执地守在迷蒙的 远处……几十年过去了,外祖母早已过世。我远在外地读书, ﹒ ﹒ 不知道她哪一天过世的,不知道她的坟在哪一块地,甚至她慈 爱的面容都已依稀记不清了,唯独曾照过她矮小身影的昏黄的 灯光永远凝在了我心房深处的影壁。
后来我明白了,那橘黄色的灯光所引起的关于老奶奶的猜 想、关于看报老人的联想,以及对于外祖母的回想,其实是同 一回事。它可以是对往日亲情的怀念,可以是对真正幸福的向 往,也可以是对当下生活的质疑。我也明白了那橘黄色的灯光 未必要在日本,也可以在美国、在希腊,还可以在青岛、在香 港……可以在任何地方。 (节选自日《齐鲁晚报》,有删改) ﹒ ★1.文中画线部分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早春、盛夏、仲秋、寒冬等不同时节的“灯光”,这样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通过对四个不同的季节里那一窗橘黄色的灯光的描写,用铺叙(或排比)的手法,进一步渲染那灯光的沉稳、静谧和温馨,不管是在什么季节,它都是如此。②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对外祖母及那盏油灯的回忆。 2.文章第三自然段中写道“我的目光往往从很远的地方就擒住了那一点并不显眼的橘黄,临近了更是久久注视不放……我根本不熟悉屋子和灯光的主人”,“我”为什么对那一点并不显眼的橘黄灯光那么关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因为它与众不同,它四周稀疏的灯光都是清白色的,只有它呈橘黄色,显得格外沉稳、静谧和温馨。(参见第二自然段)②那一窗橘黄色的灯光奇异地令“我”神往,撩拨“我”的遐思、幽情和怀想。(参见第三自然段) ★3.品味文中加点的词,简析它们的意蕴。 (1)固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固执”一词,表面上看是在写豆粒大的灯光,实际上是在写外祖母在“我们”离家后,仍没有回屋,就那样立在窗口灯光下一动不动地朝马车这边望着,此处的灯光与外祖母彼此相互辉映,象征着温暖和亲情。 (2)“凝”字,表面上看写的是那曾照过外祖母的昏黄的灯光,实际上写的是外祖母,因为当年那昏黄灯光下外祖母的身影深深地打动了“我”,所以“我”对那动人的场景记忆犹为深刻,灯光和外祖母已经融为一体,代表着温暖和亲情。 ★4.文章题目为“永远的灯光”,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永远的”这一词语内涵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几年前在东京生活的很多记忆都已渐渐淡出记忆的围墙,但那一窗橘黄色的灯光却留了下来,难以忘怀,永远不会淡出记忆;(参见第一自然段)(2)无论在哪里,它永远象征着人对往日亲情的怀念,对真正幸福的向往,或是对当下生活的质疑。(参见最后一自然段) 5.最后一自然段中写道“那橘黄色的灯光所引起的关于老奶奶的猜想……它可以是对往日亲情的怀念,可以是对真正幸福的向往,也可以是对当下生活的质疑”,那橘黄色的灯光,会引起对当下生活的哪些质疑呢?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加以阐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只要结合文章内容及主旨,进行合理想象,并能自圆其说即可。 考向二
体会语句的含意,品味表达艺术 三年2考
高考指数:★★★
一、词语——理解散文的基石
理解文章是从理解词语开始的,高考散文阅读题中考查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文中的具体含义。常见的词语含义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特殊指代(远指、近指、不定指等) 有特殊用法的词语(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重要词语 体现作者观点态度或主旨 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 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 (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二、句子——散文完整意思的最小单位
1.重要句子的类型
所谓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它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
(1)结构复杂,意思隐晦的句子;
(2)使用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
(3)统摄全篇,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4)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段中的过渡句等。
2.体会句子的含意
句子的含意一般有基本含意(表层含意)、深层含意之别。所谓体会句子的含意,包括以下三层意思: 体会句子的句外意义 体会句子的含意 体会句子的表层意义 体会句子的语境意义 分析句子含意的思维轨迹图: 表层含意 深层含意 关键词 语含义 作者要表达的意图和感情
三、表达艺术——散文写作的规律、方法
散文的表达艺术,从广义上说,是指作品运用的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从狭义上说,是指灵活运用一般写作原则、规律、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法。
鉴赏表达艺术题是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主要题型。具体来说,高考散文对表达艺术的考查有四大类型:
如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 谋篇布局 如线索设置、过渡以及前呼后应等 类型 内
容 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 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修辞手法 如象征、对比、烘托、反衬、铺垫等 (2010·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 面的问题。(20分) 静
弟弟迷恋音乐,不仅迷恋流行歌曲,也迷 恋中国古典乐器。他常常在夜里吹奏笛子,声 音清越,吹出月光、竹林、沙滩、仙鹤……升 入高中以后,弟与另两个男孩一起组成了一个 “红蜻蜓”歌唱组合。①我喜欢那些在晚霞中 飞舞的小精灵,弟也喜欢,我们都记得捉放蜻 蜓是儿时最喜欢的游戏。红蜻蜓组合在春日夕 批注:阅读密码①开篇描写了弟弟对音乐的迷恋,为下文写弟弟与父亲的矛盾冲突作铺垫。 阳中翻唱着一些小虎队的歌曲,唱得投入而动情,虽然只有我一个观众。弟说,他要考艺术院校。这当然没有成功,父亲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严厉禁止。弟在那年高考中落榜了。为了实现愿望,弟又转向别的途径,准备去当文艺兵,这最后也没实现。弟心灰意冷,对音乐的追求就此止步。他常常迷茫地望向远方——人世浩瀚,哪条才是他要走的路?②
②音乐梦的破灭,让弟弟对前途感到迷茫。
对于父亲的横加干涉,弟是心怀怨怼的。他整日整日地不回家,在外面游荡,抽烟,喝酒,看录像,甚至赌博。父亲对于弟的不成器是彻底失望的,竟日摆着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看也不看弟一眼。他们犹如宿敌,冷战,僵持,中间横亘着大片大片的沉默,黑夜般深不可测,没有光亮。
那些坚硬的、暗含敌意的、荒原一般的沉默,是什么时候开始消融,最后随风化为流水的,我不得而知。③
③本段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弟弟与父亲由冷战的僵持到冷战的消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我那时已在江南。弟有时写信,有时打电话,内容里渐渐多了关于父亲的信息。初涉尘世的弟弟被浮世的炎风吹刮后,终于体会到了现实闾巷烟火的不易。弟才知道,父亲对于他的要求,并非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脸面,那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④
相应的,在经历过我的一些波折后,父亲对弟也渐渐释然。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来设计的,我们都不过是千万人中最普通的那一个。⑤
④体现了弟弟对父亲的理解。 ⑤表现了父亲对弟弟疑虑的消除。
柔软悄悄而来,来自两个血脉相连的男 人,如静海深流。⑥
在四处求人碰壁后,父亲拿出积蓄,为弟 买了出租车。弟把自己安顿在皖北那个小城, 结婚,生子,开始了平淡的人生。
尘埃随之落定。
一年的秋日,我自江南回去探亲,家人 聚在一张饭桌上,吃着饭菜,说着闲话,屋 外,秋阳融融。饭后,父亲递一支烟给弟弟。 弟弟点火,两人抽一口,吐出,对望,烟圈 ⑥“静海深流”既扣了题目,又形象地写出了弟弟与父亲关系的和解,为下文故事的发展作了铺垫。 上旋,被风吹着,袅袅散去。一切都在不言 中,生活似乎在和解与体恤中,平静地向前 流去,父亲展望着他含饴弄孙的晚景。
如果,生活仅仅如此按部就班地向前走 去,父亲与弟弟都不会看到他们各自的另一 面。
波澜总在不经意间降临人间。⑦
弟的孩子,我的侄儿,在出生一年后,被 诊断为孤独症患者,不能接受现实的是我父 亲。他,在一夜间,叶落萧萧,只剩下虬枝 ⑦陡起高峰,引出下面的故事。 无言地指向天空。弟头一次发现了父亲的软弱,那貌似强大的外表下,也有不堪一击的所在。他一边安慰父亲,鼓励妻子;一边筹款,四处求医。竭尽人事,要为侄儿打开那扇自闭的门。弟开始不停地讲话,虽然他讲得口干舌燥,侄儿一点反应也没有。弟说,他不会放弃。父亲第一次知道了弟是执著的,像蒲草,看似柔弱,实则有坚韧自持的力量。
在弟的从容面前,父亲到底接受了现 实,他什么也没说,拍拍弟弟的肩膀,⑧ 把退休工资卡交给了弟弟。弟不要,父亲 露出怒目的本色,喝令他收下。⑨然后挺 直脊背,走出大门。⑩
此后,父亲就是那个随传随到的人, 只要弟需要,他总在那里,并一直守在那 里。 ⑧“拍拍”一词表现出了父亲对弟弟的信任、安慰和鼓励。 ⑨父亲在弟弟困难时候“喝令”他收下自己的退休工资卡,语言是强硬的,但其中的疼爱不言而喻。 ⑩“挺直”一词既表现了父亲要帮助弟弟面对磨难的坚强决心,又表现出父亲为能帮助弟弟而感到满足。 ﹒ ﹒ ﹒ ﹒ ﹒ ﹒
弟临走时,悄悄叮嘱我:爸老了,有时犯糊涂,在你这里,你精心点。我说,你放心吧。
弟走后,父亲说,看看,你弟变能干了。我说,是,弟一直都很能干。父亲对弟的赞许是在他走后说出来的。 (改编自李丽娟的作品) 1.文章开头写弟弟迷恋音乐,这对后文叙事有什么作用?(2分) 【解题点拨】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抓住本段文字弟弟迷恋音乐的内容与下文父子间矛盾展开的联系,从结构上加以分析。 请你组织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满分答案:为后文写弟弟与父亲的矛盾冲突作铺垫。 【品味词语含义】2.品味文中加点的动词,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4分) 【解题点拨】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找出这三个词语在文中所在的句子,联系前后文内容和本文的主旨,对每个词语加以分析,弄清父亲的所思所想,从而把握其心理。 【想一想】解答该题应该遵循哪些步骤呢? 【解题指南】
第一步:把句子还原到文中语境,找到信息源。这些动词在倒数第4自然段,弟的孩子在出生一年后,被诊断为孤独症患者,父亲不能接受这个现实。面对弟弟的执著,“拍拍”“喝令”“挺直”等动词体现出了父亲此时此刻的复杂心理。
第二步:分析语句本身,理解词语的原意。在弟的从容面前,“拍拍”一词表现出了父亲对弟弟的信任、安慰和鼓励;父亲在弟弟困难时候“喝令”他收下自己的退休工资卡,语言是强硬的,但其中的疼爱不言而喻;父亲挺直脊背,走出大门,“挺直”一词既表现了父亲要帮助弟弟面对磨难的坚强决心,又表现出父亲为能帮助弟弟而感到满足。 请你组织答案: (1)拍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喝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挺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满分答案:(1)(拍拍:)表现出父亲对弟弟的信任、安慰和鼓励。 (2)(喝令:)以强硬的方式表现出父亲对弟弟疼爱的心理。 (3)(挺直:)既表现了父亲要帮助弟弟面对磨难的坚强决心,又表现出父亲为能帮助弟弟而感到满足。 3.联系全文,指出弟弟与父亲由对立冲突到矛盾化解,直至理解信任的几个主观原因。(5分) 【解题点拨】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明确答题的有效区间是从第4段至文末,筛选相关句子,概括作答。 【想一想】解答该题应该遵循哪些步骤呢? 【解题指南】
第一步:审读题目要求,明确答题方向。本题要求概括弟 弟与父亲由对立冲突到矛盾化解,直至理解信任的几个“主观 原因”,而非“客观原因”。
第二步:根据审读出的题意可以判断本题的有效答案区间 是从第4段至文末,摘取关键句子作答。
第三步:摘取符合要求的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如第一个 主观原因,“弟才知道,父亲对于他的要求,并非仅仅是为了 自己的脸面,那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第二个主 观原因,“相应的,在经历过我的一些波折后,父亲对弟也渐渐释然。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来设计的,我们都不过是千万人中最普通的那一个”;文章第7段,父亲为四处碰壁的儿子买出租车,父子关系缓和;文章第12段,弟弟发现了父亲的软弱,父亲看到弟弟的坚强,父子感情加深,父子互相理解信任。文中画线的几个承上启下的段落非常明确地叙述出父子感情的转化过程。
第四步:归纳整合第三步梳理的信息,写出通畅的答案。 请你组织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满分答案:①弟弟终于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或“弟弟知道了父亲对他的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②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设计的;③父亲拿出积蓄为弟弟买了出租车;④弟弟发现了父亲的软弱;⑤父亲知道了弟弟的执著、坚韧。 【鉴赏表达技巧】4.文中画线的四个句子在写法和作用上有哪些共同点?(5分) 【解题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写法上,明确每个句子所包含的修辞手法一致,都运用了比喻;作用上,从它们的抒情性所体现的内容及结构上与上下文的联系加以分析。 【想一想】解答该题应该遵循哪些步骤呢? 【解题指南】
第一步:明确出题人鉴赏角度,即四个句子在写法和作用上的共同点
第二步:准确判断出写法特点。从“荒原一般”“如静海深流”“尘埃”“波澜”等词可以判断这四个句子都用了比喻的修辞。
第三步:结合上下文,判断这四个句子在作用上的共同点。这四个句子独立成段,都是作者的议论或抒情,都起过渡作用。 请你组织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满分答案:①运用比喻,以有形写无形(答“具体可感、生动形象”也可);②独立成段,过渡自然简洁;③叙事者“我”通过评说,表达感受、看法。(答出两点得4分,答出三点得5分) 5.结合文中弟弟的经历,写出你的两点成长感悟。(4分) 【解题点拨】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紧扣文本,注意从“弟弟的经历”中阐发自己的感悟,特别是最后弟弟体谅父亲、承担责任等方面所给人的启示,同时也要注意从父子关系的转变上加以理解。 【想一想】解答该题应该遵循哪些步骤呢?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客服总机:400-606-99777 业务传真:010- 客服邮箱:Copyright &2006 - 2015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100390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语句子结构分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