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地震带清晰分布图主要分布在哪个地区和青藏高原边缘地区

地震的原理是什么?_百度知道
地震的原理是什么?
就是汶川地震!。快点哦就是一些地震
提问者采纳
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 四川地震原因如下。汶川地震不属于深板块边界的效应,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持续时间较长,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的;挤压型逆冲断层地震在主震之后,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您好,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持续时间较长,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右旋,对灾情进行“会诊”初步形成三个结论,由南西向北东逆冲运动,因此破坏性巨大、中国地质科学院;这次地震属于单向破裂地震,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 二是逆冲,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15日以来、地质力学所等单位专家根据调查监测和评价研究结果,致使余震向北东方向扩张,中国地质调查局召开汶川地震及其诱发的次生地质灾害情况分析会、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应力传播和释放过程比较缓慢,祝他们一路走好。 一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由南西向北东迁移,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带,在挤压应力作用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 中国地质调查局初步监测和评价认定,因此破坏性巨大。 最后,让我们为不幸罹难的同胞默哀,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可能导致余震强度较大。 三是浅源地震、挤压型断层地震
提问者评价
谢了,我可急用!!!!!!!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这种波浪运动引发的狂涛骇浪,汹涌澎湃,它卷起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这种“水墙”内含极大的能量,冲上陆地后所向披靡,往往造成对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摧残。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移动了上万公里仍不减雄风,足见它的巨大威力。
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
其他类似问题
其他3条回答
好像是印度洋板块冲击亚欧板块、、、总之就是由这些板块的交接处运动引起的
地球的结构就像鸡蛋,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蛋黄”-地核;中间是“蛋清”-地幔;外层是“蛋壳”-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地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对整个社会有着很大的影响。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focus)。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也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某地与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远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水平晃动。
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
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
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地震带。太平洋地震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0千米~70千米),全部的中源(7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部能量的80%。震级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震级通常用字母M表示。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900多倍。比如说,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地震三要素:
发震时刻、震级、震中地震烈度
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一地震烈度。在中国地震烈度表上,对人的感觉、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现象作了描述,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基本依据。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
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这与一颗炸弹爆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不同道理一样。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好比是烈度。
例如,日,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有人说在苏州是4级,在无锡是3级,这是错的。无论在何处,只能说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但这次地震,在太仓的沙溪镇地震烈度是6度,在苏州地震烈度是4度,在无锡地震烈度是3度。
我国把烈度划分为十二度,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响和破坏大体如下:小于三度人无感觉,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到;
三度在夜深人静时人有感觉;
四~五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摇晃;
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七~八度房屋受到破坏,地面出现裂缝;
九~十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十一~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震中烈度为十一度;受唐山地震的影响,天津市地震烈度为八度,北京市烈度为六度,再远到石家庄、太原等就只有四至五度了。地震现象
地震发生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是明显的晃动。
极震区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动之前,有时首先感到上下跳动。这是因为地震波从地内向地面传来,纵波首先到达的缘故。横波接着产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动,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1960年智利大地震时,最大的晃动持续了3分钟。地震造成的灾害首先是破坏房屋和构筑物,造成人畜的伤亡,如1976年中国河北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惨重。
地震对自然界景观也有很大影响。最主要的后果是地面出现断层和地裂缝。大地震的地表断层常绵延几十至几百千米,往往具有较明显的垂直错距和水平错距,能反映出震源处的构造变动特征(见浓尾大地震,旧金山大地震)。但并不是所有的地表断裂都直接与震源的运动相联系,它们也可能是由于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响。特别是地表沉积层较厚的地区,坡地边缘、河岸和道路两旁常出现地裂缝,这往往是由于地形因素,在一侧没有依托的条件下晃动使表土松垮和崩裂。地震的晃动使表土下沉,浅层的地下水受挤压会沿地裂缝上升至地表,形成喷沙冒水现象。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观,或隆起,或沉降。使城乡道路坼裂、铁轨扭曲、桥梁折断。在现代化城市中,由于地下管道破裂和电缆被切断造成停水、停电和通讯受阻。煤气、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物质泄漏可导致火灾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灾害。在山区,地震还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镇的惨剧。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地震湖。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时,神奈川县发生泥石流,顺山谷下滑,远达5千米。全球两大地震带介绍:
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像一个巨大的花环,把大陆与海洋分隔开来。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从地中海向东,一支经中亚至喜马拉雅山,然后向南经我国横断山脉,过缅甸,呈弧形转向东,至印度尼西亚,另一支从中亚向东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较零散。
中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
参考资料:
就是土地爷这个老头子不老实,在地下乱晃搞的鬼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2010o江西)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我国青藏地区示意图”材料二:“北京时间”日7时49分在我国藏族自治州玉树县(33.1°N、96.7°E)发生了里氏7.1级大地震.(1)请填写图中字母代号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A柴达木盆地(海拔最高的盆地);B青海湖(我国最大的咸水湖);C印度(与我国陆上相邻的国家);D昆仑山(我国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2)青藏地区的主要自然特征是:“高寒”.该区的著名畜种是有“高原之舟”之称的牦牛.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势高.(3)发生地震的玉树县位于长江(河流)的上游.图中甲铁路的起点位于玉树所在省级行政区的西宁(城市).地震发生时,该地昼夜长短情况是昼长夜短.震后,若重症病人急需转送到上海做手术,应选择的运输方式是航空运输.
解:读图可知,(1)图中字母代号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是:A柴达木盆地(海拔最高的盆地);B青海湖(我国最大的咸水湖);C印度(与我国陆上相邻的国家);D 昆仑山(我国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2)青藏地区的主要自然特征是:“高寒”.该区的著名畜种是有“高原之舟”之称的 牦牛.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势高.(3)发生地震的玉树县位于 长江(河流)的上游.图中甲铁路的起点位于玉树所在省级行政区的西宁(城市).地震发生时,该地昼夜长短情况是昼长夜短.震后,若重症病人急需转送到上海做手术,应选择的运输方式是航空运输.故答案为:(1)柴达木盆地;青海湖;印度;昆仑山;(2)高寒;牦牛;地势高;(3)长江;西宁;昼长夜短;航空运输.青藏地区因地势高耸而成为一个独特的地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由“高”随之而来的另一个显著的自然特征是“寒”,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青藏高原区域气候变化及其差异性研究--《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年03期
青藏高原区域气候变化及其差异性研究
【摘要】:利用年青藏高原66个气象台站气温和降水量资料,通过典型气候分区,系统研究了近47年来青藏高原气温、降水量等气候因子时空演变规律,揭示了青藏高原不同区域气候变化的差异性。研究表明:近47年来,青藏高原的气候呈现出显著增暖趋势,年平均气温以0.37℃/10a的速率上升,气候变暖在夜间要较日间明显。冬季较其他季节明显,2月气温由冷向暖的转变最为显著,8月最不显著,且在某些区域有变冷迹象;高原边缘地区气候变暖要明显于高原腹地,青海北部区特别是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敏感区。降水量总体表现出增多态势,气候倾向率达9.1mm/10a,但区域性差异较为明显,藏东南川西区是青藏高原降水量增多最显著的地区;12月至次年5月即冬春季整个青藏高原降水量随着气候变暖而增多,7月和9月黄河上游区1987年后干旱化趋势明显。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P467【正文快照】:
引言青藏高原是研究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的敏感区和脆弱带,同时也是我国生物物种形成、演化、多样性分布的重点地区之一,其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生态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系国家生态安全方面不仅地位特殊,而且作用显著[1]。由于区域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原始性和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谭春萍;杨建平;米睿;;[J];冰川冻土;2010年06期
杜军;杨志刚;石磊;马鹏飞;;[J];地理学报;2011年07期
樊辉;何大明;;[J];地理学报;2012年05期
崔利芳;任学慧;;[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09期
刘延国;王青;高志勇;刘大健;王军;;[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年S1期
任国玉;;[J];中国工程科学;2012年09期
宋辞;裴韬;周成虎;;[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11期
俞祁浩;游艳辉;阎海;刘熙峰;;[J];冰川冻土;2013年01期
王海燕;郭良才;;[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10期
徐浩杰;杨太保;;[J];地理科学进展;201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程志刚;曹双平;李婷;;[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4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于惠;[D];兰州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爽;[D];北京大学;2011年
聂宁;[D];南京大学;2012年
韩国军;[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崔利芳;[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纪迪;[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林乃峰;[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边多;杨志刚;李林;除多;卓嘎;边巴次仁;扎西央宗;董妍;;[J];地理学报;2006年05期
常国刚;李林;朱西德;王振宇;肖建设;李凤霞;;[J];地理学报;2007年03期
李生辰,唐红玉,马元仓,张吉农;[J];高原气象;2000年04期
马晓波,李栋梁;[J];高原气象;2003年05期
李林,朱西德,秦宁生,王振宇,汪青春,周陆生;[J];高原气象;2003年05期
徐影,赵宗慈,李栋梁;[J];高原气象;2005年05期
林振耀,赵昕奕;[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1996年04期
姚檀栋,刘晓东,王宁练;[J];科学通报;2000年01期
段安民;吴国雄;张琼;刘屹岷;;[J];科学通报;2006年08期
王兰宁,郑庆林,宋青丽;[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郑建飞;;[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6期
周剑能;;[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5期
代海燕;那顺;李兴华;娜日苏;;[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09期
洪霞;余卫东;;[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4期
刘彩红;余锦华;王黎俊;;[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1期
郑建飞;;[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0期
冯自立;罗隆诚;;[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1期
伊发春;;[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3期
郑有飞;牛鲁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0期
安光辉;刘运华;郭连云;毛万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元国;;[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上册)[C];2009年
冯庆合;付桂萍;吴世安;康红飙;;[A];经济策论(下)[C];2011年
陈潇潇;彭华青;;[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汪婷;;[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荣裕良;马琳;;[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吴昊旻;王红雷;杨爱琴;;[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周鑫;郭正堂;秦利;;[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A];寒区冰情与冻土水文效应——第4届“寒区水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吕新刚;乔方利;夏长水;;[A];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海洋能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仕玉治;[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黄婧;[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殷杰;[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周丽艳;[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张小侠;[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王伟;[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章大全;[D];兰州大学;2011年
连英立;[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1年
刘勇;[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1年
孙绩华;[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志军;[D];兰州大学;2010年
葛明;[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韩啸;[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卢振龙;[D];西南林业大学;2010年
李立娟;[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张耀玲;[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和婉;[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廖蜜;[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陈佳芝;[D];暨南大学;2011年
严青华;[D];暨南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杜吴鹏,缪启龙;[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3期
杜娟;关泽群;;[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6期
谭军;师庆东;;[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1期
武建双;沈振西;张宪洲;;[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4期
张文贤;张存;柳斌;吕光东;金建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4期
谯程骏;;[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4期
赵冬艳;;[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3期
;[J];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2009年04期
杨帅英,郝芳华,宁大同;[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4年02期
姚檀栋,上田丰,大(?)哲夫,焦克勤,邵文章,丁良福,蒲建辰;[J];冰川冻土;199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林;朱西德;王振宇;唐红玉;;[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范思睿;范广洲;赖欣;朱丽华;;[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7第三届研究生年会[C];2011年
刘晓东;秦宁生;;[A];2005青藏高原环境与变化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谌芸;[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张继承;[D];吉林大学;2008年
李国栋;[D];兰州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杜建括;[D];兰州大学;2011年
王景华;[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夏清;[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刘月丽;[D];兰州大学;2006年
周英杰;[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孙丽华;[D];兰州大学;2007年
张喜亮;[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缑晓辉;[D];兰州大学;2010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宫晓倩;邬光剑;张成龙;张学磊;徐田利;;[J];冰川冻土;2012年02期
刘焕才;段克勤;;[J];冰川冻土;2012年02期
杨岁桥;杨建平;王世金;谭春萍;刘俊峰;;[J];冰川冻土;2012年02期
杜军;建军;洪健昌;路红亚;陈定梅;;[J];冰川冻土;2012年03期
杜军;杨志刚;石磊;马鹏飞;;[J];地理学报;2011年07期
王欣;刘时银;莫宏伟;姚晓军;蒋宗立;郭万钦;;[J];地理学报;2011年07期
杨志刚;杜军;袁雷;路红亚;;[J];冰川冻土;2012年04期
邓振镛;张强;王润元;高伟东;徐金芳;孙兰东;姚晓英;刘明春;;[J];冰川冻土;2012年04期
戴睿;刘志红;娄梦筠;梁津;王伟;;[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12期
刘兴元;;[J];草业科学;2012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于惠;[D];兰州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郭静;[D];天津大学;2012年
聂宁;[D];南京大学;2012年
韩国军;[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任又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姚远;[D];新疆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根绪,沈永平,程国栋;[J];冰川冻土;2000年03期
施雅风,沈永平,胡汝骥;[J];冰川冻土;2002年03期
李栋梁,魏丽,蔡英,张存杰,冯建英,杨青,袁玉江,董安祥;[J];冰川冻土;2003年02期
俞亚勋,王劲松,李青燕;[J];冰川冻土;2003年02期
郭铌,张杰,梁芸;[J];冰川冻土;2003年02期
张森琦,王永贵,赵永真,黄勇,李永国,石维栋,尚小刚;[J];冰川冻土;2004年01期
杨建平,丁永建,沈永平,刘时银,陈仁升;[J];冰川冻土;2004年01期
张堂堂,任贾文,康世昌;[J];冰川冻土;2004年06期
李林,朱西德,汪青春,王振宇;[J];冰川冻土;2005年03期
鲁安新;姚檀栋;王丽红;刘时银;郭治龙;;[J];冰川冻土;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任国玉;;[A];大气科学发展战略——中国气象学会第25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冯松,汤懋苍,王冬梅;[J];科学通报;1998年06期
张云红;许长军;亓青;侯光亮;;[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徐柏青;姚檀栋;J.C;[J];第四纪研究;2006年02期
格桑;唐小萍;路红亚;;[J];地理学报;2008年09期
伏洋;张国胜;李凤霞;刘宝康;;[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5期
格央;;[J];西藏科技;2006年04期
王宁练;;[J];第四纪研究;2006年02期
李潮流;康世昌;;[J];地理学报;2006年03期
黄玫;季劲钧;彭莉莉;;[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8年05期
马丽娟;秦大河;卞林根;效存德;罗勇;;[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程志刚;曹双平;李婷;;[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4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C];2011年
李林;朱西德;王振宇;唐红玉;;[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马丽娟;秦大河;卞林根;效存德;罗勇;;[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冰冻圈与极地气象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刘洪兰;白虎志;张俊国;许爱琴;;[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应对气候变化分会场——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论文集[C];2010年
胡菊芳;;[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应对气候变化分会场——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论文集[C];2010年
李艳兰;何如;覃卫坚;;[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李茜;张绍恢;陈敏;;[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孙即霖;丛明;吴德星;高山红;;[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气候预测新方法和新技术[C];2011年
黎清才;杨洪昌;谢考宪;;[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唐湘玲;吕新;;[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颜园园 王元红;[N];西部时报;2009年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
韩方明;[N];南方日报;2009年
记者 刘毅;[N];人民日报;2005年
记者姜永育 通讯员舒张惠;[N];中国气象报;2009年
青海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
陈晓光;[N];中国气象报;2009年
周洁 金泉才
杨绮薇;[N];中国气象报;2009年
赖敏;[N];中国气象报;2009年
杜悦英;[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青海省气象局局长
陈晓光;[N];中国气象报;2008年
赵卫红;[N];中国气象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邬光剑;[D];兰州大学;2001年
胡良温;[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谢虹;[D];兰州大学;2012年
杨萍;[D];兰州大学;2009年
宋连春;[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陈英玉;[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王伟男;[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宋俊荣;[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周强;[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姚凤梅;[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爽;[D];北京大学;2011年
刘丽娜;[D];郑州大学;2010年
杨慧;[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纪道柱;[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马杰;[D];兰州大学;2011年
张鹏飞;[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孟丹丹;[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苏坤慧;[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刘婧辉;[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熊伟;[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地震带清晰分布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