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无机物与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的电离一定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吗?为什么呢

有机物与无机物
新闻中心 >> 揭秘果糖:健康生活的甜蜜剂
有机物与无机物
有机物与无机物
【有机物】(有机物是有机化合物的简称)通常指含碳元素的化合物,或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总称为有机物(但除去碳的氧化物,碳酸(氢)盐及金属碳化物,氰化物.(比如二氧化碳,碳酸钠,碳化钙,氢氰酸等就不是有机物)),有机物是可以氧化燃烧的的物质。目前人类已知的有机物达900多万种,数量远远超过无机物。有机物一般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熔点较低。绝大多数有机物受热容易分解、容易燃烧。有机物的反应一般比较缓慢,并常伴有副反应发生。根据有机物分子的碳架结构,还可分成开链化合物、碳环化合物和杂环化合物三类。有机物对人类的生命、生活、生产有极重要的意义。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体中都含有大量有机物。
【无机物】是无机化合物的简称,通常指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少数含碳的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氰化物等也属于无机物。无机物大致可分为氧化物、酸、碱、盐等。无机物是不可以氧化燃烧的物质。
【有机溶剂】是指做为溶剂的是有机物,
分子量不大,常温下呈液态。有机溶剂包括多类物质,如链烷烃、烯烃、醇、醛、胺、酯、醚、酮、芳香烃、氢化烃、萜烯烃、卤代烃、杂环化物、含氮化合物及含硫化合物等等,多数对人体有一定毒性。它存在于涂料、粘合剂、漆和清洁剂中。经常使用有机溶剂,如,苯乙烯、全氯乙烯、三氯乙烯、乙烯乙二醇醚和三乙醇胺。
有机溶剂是能溶解一些不溶于水的物质(如油脂、蜡、树脂、橡胶、染料等)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其特点是在常温常压下呈液态,具有较大的挥发性,在溶解过程中,溶质与溶剂的性质均无改变。
有机溶剂的种类 有机溶剂的种类较多,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10大类:①芳香烃类:苯、甲苯、二甲苯等;②脂肪烃类:戊烷、己烷、正己烷、辛烷等;③脂环烃类:环己烷、环己酮、甲苯环己酮等;④卤化烃类:氯苯、二氯苯、二氯甲烷等;⑤醇类:甲醇、乙醇、异丙醇等;⑥醚类:乙醚、环氧丙烷等;⑦酯类:醋酸甲酯、醋酸乙酯、醋酸丙酯等;⑧酮类:丙酮、甲基丁酮、甲基异丁酮等;⑨二醇衍生物:乙二醇单甲醚、乙二醇单乙醚、乙二醇单丁醚等;⑩其他:乙腈、吡啶、苯酚等。
&&毒性:有机溶剂具有脂溶性,因此除经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机体内外,尚可经完整的皮肤迅速吸收,有机溶剂吸收入人体后,将作用于富含脂类物质的神经、血液系统,以及肝肾等实质脏器,同时对皮肤和粘膜也有一定的刺激性。不同有机溶剂其作用的主要靶器官和作用的强弱也不同,这决定于每一种有机溶剂的化学结构、溶解度、接触浓度和时间,以及机体的敏感性。
  ①神经毒性:以脂肪烃(正己烷、戊烷、汽油)、芳香烃(苯、苯乙烯、丁基甲苯、乙烯基甲苯)、氯化烃(三氯乙烯、二氯甲烷),以及二硫化碳、磷酸三邻甲酚等脂溶性较强的溶剂为多见。有机溶剂对神经系统的损害大致有三种类型:第一种为中毒性神经衰弱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病人可有头晕、头痛、失眠、多梦、嗜睡、无力、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消瘦,以及多汗、情绪不稳定,心跳加速或减慢、血压波[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动、皮肤温度下降或双侧肢体温度不对称等表现;第二种为中毒性末梢神经炎。大部分表现为感觉型,其次为混合型。可有肢端麻木、感觉减退、刺痛、四肢无力、肌肉萎缩等表现;第三种为中毒性脑病,比较少见,见于二硫化碳、苯、汽油等有机溶剂的严重急、慢性中毒。
  ②血液毒性:以芳香烃,特别是苯最常见。苯达到一定剂量即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往往先有白细胞减少,以后血小板减少,最后红细胞减少,成为全血细胞减少。个别接触苯的敏感者,可发生白血病。
  ③肝肾毒性:多见于氯代烃类有机溶剂,如氯仿、四氯化碳、三氯乙烯、四氯乙烯、三氯丙烷、二氯乙烷等中毒。中毒性肝炎的病理改变主要是脂肪肝和肝细胞坏死。临床上可有肝区痛、食欲不振、无力、消瘦、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等表现。有机溶剂引起的肾损害多见为肾小管型,产生蛋白尿,肾功能呈进行性减退。
  ④皮肤粘膜刺激:多数有机溶剂均有程度不等的皮肤粘膜刺激作用,但以酮类和酯类为主。可引起呼吸道炎症、支气管哮喘、接触性和过敏性皮炎、湿疹、结膜炎等。
&&预防与治疗:生产和使用有机溶剂时,要加强密闭和通风,减少有机溶剂的逸散和蒸发。采用自动化和机械化操作,以减少操作人员直接接触的机会。应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如防毒口罩或防护手套。皮肤粘膜受污染时,应及时冲洗干净。勿用污染的手进食或吸烟。勤洗手、洗澡与更衣。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早发现中毒征象时,进行相应的治疗和严密的动态观察。
【无机溶剂】是指做为溶剂的是无机物,水、无机酸、二硫化碳等。
有机物是指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但除开碳的氧化物,碳酸(氢)盐及金属碳化物,氰化物.(比如二氧化碳,碳酸钠,碳化钙,氢氰酸等就不是有机物).
无机物:一般指组成里不含碳元素的物质.(也包括碳的氧化物,碳酸(氢)盐及金属碳化物,氰化物.比如二氧化碳,碳酸钠,碳化钙,氢氰酸等也属于机物).
有机物是可以氧化燃烧的的物质,无机物是不可以氧化燃烧的物质。
无机物与有机物在性质及反应上的差别只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不同的有机物有其特殊的性质。例如,乙醇、乙酸、乙醛、丙酮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四氯化碳、二氟二溴甲烷等有机物不但不能燃烧,反而可以用来灭火;乙酸及其金属盐能在水溶液中电离;三氯乙酸是一种强酸;有些反应,如烷烃的热裂解和三硝基甲苯的爆炸都是瞬间完成的,等等
性质或反应
大多数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有些溶于水,一般不溶于有机溶剂
大多数为分子晶体,熔沸点低;大多数受热易分解
大多数耐热
大多数可燃
大多数不可燃
大多数为非电解质,不电离
酸、碱、盐等为电解质
一般较复杂、较慢、副反应多
一般较简单
苏州联建中毒事件,和有机溶剂有关系(环己烷,作清洁剂)。
与水不完全混溶的溶剂|佐匹克隆片能溶水吗|遇火不化 遇水则溶|硝酸钙溶不溶于水
公司地址:郑州市南阳路101号盛地大厦10楼100号 联系电话:0/200/300 传真:0      技术支持:1.有机物和无机物分别是什么.区别有和无的关键是什么?2.仅能在水溶液中导电的点解释是( )A.SO3 B.NH4Cl C.NaCl D.NaCO33.0.1mol/LHNO2溶液稀释至100倍pH约为3.1,为什么能证明HNO2一定是弱酸?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1.有机物和无机物分别是什么.区别有和无的关键是什么?2.仅能在水溶液中导电的点解释是( )A.SO3 B.NH4Cl C.NaCl D.NaCO33.0.1mol/LHNO2溶液稀释至100倍pH约为3.1,为什么能证明HNO2一定是弱酸?
1.有机物和无机物分别是什么.区别有和无的关键是什么?2.仅能在水溶液中导电的点解释是( )A.SO3 B.NH4Cl C.NaCl D.NaCO33.0.1mol/LHNO2溶液稀释至100倍pH约为3.1,为什么能证明HNO2一定是弱酸?
1.有机物指含碳的化合物,除碳的氧化物、碳酸盐以外.关键就看有无含碳元素.2.电解质包括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仅能在水溶液中导电的是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在熔融状态下也能导电.题中B、C、D均为离子化合物,A是非电解质,虽然A:SO3的水溶液能导电,但真正的电解质是反应生成的H2SO4,此题无选.3.稀释后C(HNO2)=0.001mol/L,如果是强电解质则会完全电离,溶液的C(H+)=)=0.001mol/L,PH=3,因为结果PH>3,所以说明HNO2未完全电离,是弱电解质.
1 在高中化学中,有机物与无机物没有明确的定义,还是得记一些物质类型,而且在高中化学中比较容易区分的2 选A SO3 是非电解质,只有溶于水生成硫酸才能导电,而氯化铵 氯化钠 碳酸钠是电解质,在熔融状态下也能导电。3
若HNO2为强酸,则稀释后PH为3,而现在时3.1则能证明存在电离平衡,是弱酸...
是高中生吗,是的话劝你拿化学书仔细读读,在认真做一两本资料,就差不多了。这些都是最基本的问题,还是看书系统学习一下。
1.有机物主要只含C,H的化合物(除单质的氧化物和碳酸盐/碳酸氢盐)2.A.SO3是非电解质,电解质必须是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自身电离出自由离子的化合物,所以错误B.NH4Cl受热分解所以只考虑水中的电离,正确(与水反应的同样就只考虑熔融下的电离)C.NaCl在熔融状态下导电,错误D.大概同C...不太清楚,碳酸钠应该有熔融态吧,安全起见不选答案选...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知识点梳理
原电池:是利用两个电极之间金属性的不同,产生,从而使电子的流动,产生电流。原电池工作原理:原电池反应属于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但区别于一般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是,电子转移不是通过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的有效碰撞完成的,而是还原剂在负极上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子通过外电路输送到正极上,氧化剂在正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从而完成还原剂和氧化剂之间电子的转移。两极之间溶液中离子的定向移动和外部导线中电子的定向移动构成了闭合回路,使两个电极反应不断进行,发生有序的电子转移过程,产生电流,实现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电解池:电解原理(电解池装置如图)   (1)什么是电解
电解是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或熔化的电解质)而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上图是电解CuCl2溶液的装置。通电后,发生反应:CuCl2=Cu + Cl2↑  或用离子方程式表示:Cu2++ 2Cl=Cu + Cl2↑   (2)电解过程中的: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3)发生电解反应的条件  ①与电源相连的两个电极;  ②电解质溶液(或熔化的电解质);  ③两个电极浸泡在电解质溶液中,形成闭合回路。  (4)电极反应  与电源的正极相连的电极称为阳极。物质在阳极上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如上图装置中,Cl-在阳极上失去电极转化为Cl2,阳极反应式:2Cl--2e-=Cl2↑  与电源的负极相连的电极成为阴极。物质在阴极上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如上图装置中,Cu2+在阴极是得到电子转化为Cu,阴极反应式:Cu2++2e-=Cu  (5)意义  使在通常情况下不发生变化的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得到所需的化工产品、进行电镀以及冶炼活泼的金属。  2、电解时,物质在电极上的放电顺序  (1)阳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  当阳极的电极材料为金属(Pt或Au除外)时,通电后作电极的金属失去电子变成金属离子,溶解到电解质溶液中。因为水电离能够产生OH-,所以电解含氧酸盐溶液时,在阳极上是OH-放电生成氧气,而含氧酸根离子不发生变化。  (2)阴极:与电源的负极相连。  在阴极上发生还原反应的是溶液中的阳离子。当溶液中存在多种阳离子时,按金属活动性顺序,越不活泼的金属,其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越容易被还原。在水溶液中,铝之前的金属的阳离子不可能被还原。  
整理教师:&&
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知识点分析,
试题“尿素[CO(NH2)2]是首个由无机物人工合成的有机物.(1...”,相似的试题还有:
尿素[CO(NH2)2]是首个由无机物人工合成的有机物.(1)工业上尿素由CO2和NH3在一定条件下合成,其反应方程式为______
合成氨尿素工业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物质转化过程如下图所示.(1)天然气在高温、催化剂作用下与水蒸气反应生成H2和CO的化学方程式为().(2)在合成氨生产中,将生成的氨及时从反应后的气体中分离出来.运用化学平衡的知识分析这样做的是否有利于氨的合成,说明理由:().(3)如图为合成氨反应在不同温度和压强、使用相同催化剂条件下,初始时氮气、氢气的体积比为1:3时,平衡混合物中氨的体积分数.①若分别用υA(NH3)和υB(NH3)&表示从反应开始至达平衡状态A、B时的化学反应速率,则υA(NH3)()υB(NH3)(填“>”、“<”或“=”).②在相同温度、当压强由p1变为p3时,合成氨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填“变大”、“变小”或“不变”).③在250℃、1.0×104kPa下,H2的转化率为()%(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1位).(4)NH3(g)&与CO2(g)&经过两步反应生成尿素,两步反应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如下:NH3(g)&与CO2(g)&反应生成尿素的热化学方程式为().(5)运输氨时,不能使用铜及其合金制造的管道阀门.因为,在潮湿的环境中,金属铜在有NH3存在时能被空气中的O2氧化,生成Cu(NH3)42+,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尿素[CO(NH2)2]是首个由无机物人工合成的有机物.(1)工业上尿素由CO2和NH3在一定条件下合成,其反应方程式为().(2)当氨碳比=4时,CO2的转化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1所示.①A点的逆反应速率v逆(CO2)()B点的正反应速率v正(CO2)(填“大于”“小于”或“等于”).②NH3的平衡转化率为().(3)人工肾脏可采用间接电化学方法除去代谢产物中的尿素,原理如图2所示.①电源的负极为()(填“A”或“B”).②阳极室中发生的反应依次为()、().③电解结束后,阴极室溶液的pH与电解前相比将();若两极共收集到气体13.44L(标准状况),则除去的尿素为()&g(忽略气体的溶解).化学,请问有机物可以在有机溶剂中电离吗?为什么呢?谢谢大家_百度知道
化学,请问有机物可以在有机溶剂中电离吗?为什么呢?谢谢大家
提问者采纳
乙醇钠在乙醇中可以电离_(:з」∠)_那么点时间没在你又提问了
呵呵,还是你最好a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的解决了我的问题!
其他类似问题
其他1条回答
可以,例如硬脂酸钠。
你看这个图中的解释,为什么说类似电离?
等待您来回答
为您推荐: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当前位置:
>>>从植物花汁中提取的一种有机物,可简化表示为HIn,在水溶液中因存..
从植物花汁中提取的一种有机物,可简化表示为HIn,在水溶液中因存在下列电离平衡,故可用做酸、碱指示剂:HIn(红色溶液)?H+(溶液)+In-(黄色溶液),在上述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质,最终能使指示剂显黄色的是(  )A.盐酸B.NaHCO3溶液C.NaHSO4溶液D.Na2O2固体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由HIn(红色溶液)?H+(溶液)+In-(黄色溶液),最终能使指示剂显黄色,则平衡正向移动,A.加入盐酸,平衡逆向移动,指示剂显红色,故A不选;B.加入NaHCO3溶液,氢离子与碳酸氢钠反应,平衡正向移动,指示剂显黄色,故B选;C.加入NaHSO4溶液,电离产生氢离子,使平衡逆向移动,指示剂显红色,故C不选;D.因过氧化钠固体具有强氧化性,能使指示剂褪色,故D不选;故选B.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从植物花汁中提取的一种有机物,可简化表示为HIn,在水溶液中因存..”主要考查你对&&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1)浓度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的浓度或减小反应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2)压强对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发生变化的反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会使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会使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对于反应来说,加压,增大、增大,增大的倍数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若减压,均减小,减小的倍数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加压、减压后v一t关系图像如下图:&(3)温度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温度升高平衡向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温度降低平衡向放热反应的方向移动对于,加热时颜色变深,降温时颜色变浅。该反应升温、降温时,v—t天系图像如下图:(4)催化剂由于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所以催化剂对化学平衡无影响,v一t图像为稀有气体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分析:1.恒温恒容时充入稀有气体体系总压强增大,但各反应成分分压不变,即各反应成分的浓度不变,化学反应速率不变,平衡不移动。 2.恒温恒压时 充入稀有气体容器容积增大各反应成分浓度降低反应速率减小,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3.当充入与反应无关的其他气体时,分析方法与充入稀有气体相同。化学平衡图像:1.速率一时间因此类图像定性揭示了随时间(含条件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变化的观律,体现了平衡的“动、等、定、变”的基本特征,以及平衡移动的方向等。&2.含量一时间一温度(压强)图常见的形式有下图所示的几种(C%指某产物百分含量,B%指某反应物百分含量),这些图像的折点表示达到平衡的时间,曲线的斜率反映了反应速率的大小,可以确定T(p)的高低(大小),水平线高低反映平衡移动的方向。3.恒压(温)线该类图像的纵坐标为物质的平衡浓发(c)或反应物的转化率(α),横坐标为温度(T)或压强 (p),常见类型如下图:小结:1.图像分析应注意“三看” (1)看两轴:认清两轴所表示的含义。 (2)看起点:从图像纵轴上的起点,一般可判断谁为反应物,谁为生成物以及平衡前反应进行的方向。 (3)看拐点:一般图像在拐点后平行于横轴则表示反应达平衡,如横轴为时间,由拐点可判断反应速率。 2.图像分析中,对于温度、浓度、压强三个因素,一般采用“定二议一”的方式进行分析平衡移动方向与反应物转化率的关系:1.温度或压强改变引起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时,反应物的转化率必然增大。 2.反应物用量的改变 (1)若反应物只有一种时,如aA(g)bB(g)+ cc(g),增加A的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但反应物 A的转化率与气体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有关:&(2)若反应物不止一种时,如aA(g)+bB(g)cC(g)+dD(g): a.若只增加A的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而A的转化率减小,B的转化率增大。 b.若按原比例同倍数的增加反应物A和B的量,则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而反应物的转化率与气体物质的计量数有关:&c.若不同倍增加A、B的量,相当于增加了一种物质,同a。 3.催化剂不改变转化率。 4.反应物起始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时,各反应物转化率相等。浓度、压强影响化学平衡的几种特殊情况:1.当反应混合物中存在固体或纯液体物质时,由于其“浓度”是恒定的,不随其量的增减而变化,故改变这些固体或纯液体的量,对平衡基本无影响。 2.南于压强的变化对非气态物质的浓度基本无影响,因此,当反应混合物中不存在气态物质时,压强的变化对平衡无影响。 3.对于气体分子数无变化的反应,如,压强的变化对其平衡无影响。这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压强的变化对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程度是等同的,故平衡不移动。 4.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同等程度地改变反应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浓度,应视为压强对平衡的影响,如某平衡体系中,,,当浓度同时增大一倍时,即让,此时相当于压强增大一倍,平衡向生成NH3的方向移动。 5.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当改变其中一种气体物质的浓度时,必然同时引起压强改变,但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时,心仍从浓度的影响去考虑:如,平衡后,向容器中再通入反应物,使 c(NO2)增大,平衡正向移动;如向容器中再通入生成物 N2O4,则使c(N2O4)增大,平衡逆向移动。但由于两种情况下,容器内的压强都增大,故对最终平衡状态的影响是一致的,如两种情况下,重新达到平衡后,NO2的百分含量都比原平衡时要小
发现相似题
与“从植物花汁中提取的一种有机物,可简化表示为HIn,在水溶液中因存..”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754842024231126741074591084697716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