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波你的繁体字怎么写写

光影古城“花朵”展厅是亮点
光影古城“花朵”展厅是亮点
中国 山西门户网站
&&&&&&&&发布日期:日
  几乎每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期间都会下几场雨,今年的雨仿佛比往年来得更早、更绵缠一些。9月16日上午,本报记者与山西晚报拍客李锁英一起乘车从太原出发,去平遥,去和懂摄影的名家聊一些有趣的话题。一路上,雨一刻未停,到达平遥后雨势仿佛更大更猛了些,伞举着都吃力,一件毛衫显然是穿少了。
  进古城已至中午,坐电瓶车,七拐八绕找到鸿鹄客栈,好多年了,这里都是组委会的根据地。见到摄影大展艺术总监张国田的那一刻,真是眼前一亮,在他身边还站着两位着装个性的女策展人。一位齐刘海高束髻,外兜一件白色蓬蓬袖防雨夹克,另一位几何图案的大披肩,搭配橘色甩脚裤。她们俩都是刚刚才从北京赶到平遥的。我们的话题就从平遥初印象展开了&&
  受访嘉宾
  张国田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摄影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至今,一直担任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艺术总监。
  陈小波
  著名摄影理论家、评论家,中国顶级策展人,新华社高级图片编辑。被认为是中国最有名的报道摄影编辑,被业内杰出的摄影家们引为同道。
  经历涉及法律、写作、电影、油画,是北京知名的跨界艺术家,油画作品用色大胆,被很多艺术机构收藏。她设计的玫瑰城堡也是北京文化艺术家们相聚的地方。
  李锁英
  太原市中心医院肿瘤科放疗技师,爱好摄影近十年,以拍摄群众体育活动见长。今年他拍摄的一组冬泳的图片会在本届摄影大展山西晚报视觉展厅展出。
  为什么有人说摄影展看不懂
  山西晚报:听说孔宁老师是第一次来平遥,对这儿印象怎么样?
  孔宁:太喜欢了,这儿古朴、宁静,简直美得让人窒息,有一种穿越心灵的感觉。但越喜欢越遗憾,我在这偌大的城里走了一圈,居然没有看到一件摄影作品。我们的摄影节办了十多年,这已经成为平遥城的一张名片,为什么不好好地利用这张名片,把那些美丽的影像挂出来,让大家随时随地可以欣赏呢?难道非得把它们藏到展馆中,还非得等到9月19日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才能展示吗?我们的路灯、我们的垃圾桶,那些小商贩售卖车上的凉棚,客栈里的墙壁甚至每一间客房里,都可以用摄影作品来装饰啊,为什么不利用呢?
  张国田:陈小波是中国当代一位非常杰出的独立策展人,从第一届平遥摄影节开始我就与她合作,她策划的展厅总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去年她做的那个主题《中国式合影》,在我们摄影圈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但我最想说的是,今年,她给我带来的最大的惊喜就是请来了杰出画家、设计师孔宁。(起身握手,众人大笑)
  山西晚报:但我也听很多观众这样评价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说这个展其实就是找个理由每年让大家去一趟,谁能记住每年展些啥啊!这说明很多照片大家看不懂,所以这就存在一个美学普及的问题,如何让艺术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让大家学会欣赏,理解艺术。
  张国田: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为什么能走这么多年?来的人未必都能看懂每一张图,但他们还是年年来,为什么?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在用一个城在做搭载平台,我们的影展依托于古城这种特有的建筑元素,让作品有了新的视觉感观。否则大家在电脑上就能看作品了,来平遥做什么。
  至于你说的美学普及,我更赞同这应该是一个自我熏陶的过程。艺术就像生活,是有选择的。每个人在读作品的时候都有自己的喜好,艺术家们将作品呈现在大家面前时,也是一个寻找知己的过程,你读懂了,喜欢了,说明你和这件作品有缘分,可以多驻足一会儿,甚至拍下长久回味。你读不懂,不欣赏,飘过,继续寻找你的气场。
  陈小波:我觉得这还得从中国的历史进程上去看。1979年,中国对世界上最大的贡献就是解决了文盲的问题,但在这之后我们面临着建设、发展等一系列问题,美盲问题就只好先被放了下来。以我为例,虽然我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但家里有五个孩子,一到周末父母最关心的是如何做完很多的家务,全家人吃什么、穿什么的问题。可是和我们同龄的欧洲人,整个美学的教育是持续的,人家的周末就会考虑是去美术馆还是博物馆。我在法国农村见过几位挤牛奶的老太太,干完活就会穿着盛装来参观我们的展览,她们会觉得那是她们生活的一部分。我相信平遥城里的小孩将来长大了一定会和别的地方的小孩不一样。因为他们就生活在一座博物馆中。
  只要能拍专题就是独立摄影师
  山西晚报:每届大展都会设计一张主题海报,历届海报形式多样,像图片啊、剪纸啊这些元素都用到过。但从2011年起,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海报开始以文字的形式设计,第一年是&协&,后来是&森&,然后是&品&,今年又是&众&,以后都打算这么延续下去吗?
  张国田:最开始我是随意翻字典,翻到这个&协&字,看到它的繁体字左边一个&十&字,右边三个&力&字,一下子就来了灵感:&做了十年,三级政府给力&,另外这个字还有团结协作的意思,多好的喻意啊;第二年是个&森&字,当时平遥摄影大展做十一年了,可以说已经从一棵小树长成森林了;第三年的&品&字寓意着大展越来越有品位了;今年这个&众&也是别人想的,意味着从今年开始,作品将着力惠及民&众&、贴近大&众&、超群出&众&吧。明年应该不会再用三个重叠的字了,但应该还会继续沿用汉字来设计海报。既然已成风格,我想就这么延续下去。
  山西晚报:&惠及民众&&贴近大众&,这个喻意真不错,就是应该多推出一些让普通百姓看得懂的作品。
  孔宁:我从前年开始设想,地球就是我最大的艺术空间。今天记者提的这个话题非常棒,如何让艺术走入寻常百姓的生活呢?我有个大胆的想法,明年征集十万二十万个七八岁孩子每人画一片叶子,并在自己的作品上写一句话,然后我会把它们重新设计成一个大的叶子去参加联合国的一个活动。我还要把这些作品做成册子送给所有参加绘画的孩子们。你知道这事最高兴的是谁吗?孩子的家长们。&哎呀,我孩子的作品送到联合国去展览了,他是一个艺术家了。&&这孩子好好培养,将来一定有前途。&&&听完这样的称赞,孩子们该有多大的动力啊。我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能引导一大批孩子喜欢艺术,更希望家长们知道参展其实是件很容易的事。不是说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但至少让每个人都喜欢艺术,知道艺术是和生命很贴近的东西。
  陈小波:现在人们的经济条件普遍好了,但我们的美学普及还远远不够。因为更多的人还是在追求物质,相互攀比,少有人能静下心来欣赏身边这些宝贵精神财富。我也是记者出身,我希望我们今天的采访,不要就摄影节说摄影节。这是一个影展不错,但更是人们交流艺术的平台,如果大家从世界各地赶来聚集到一起,只是为了欣赏作品、交流技巧,那就让大展的意义大打折扣了。我觉得它应该是一个大众的、开放的关于艺术的交流平台。如果你来到这里,接收到了一些新的信息,在看待艺术的思路上会有一个新的启发,那就是真的不虚此行了。
  李锁英:我是一个普通的摄影爱好者,从2007年开始就来看平遥摄影大展了。我有个困惑,现在满大街都是拿相机的人,可以说人人都能成为摄影师。所以我才尝试坚持做一件事,踏踏实实拍冬泳这么多年。希望我栽的这棵树将来也能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
  张国田:我觉得你的想法很好,摄影就是这样,只要你能沉浸在自己的快乐中就很美妙。在这件事上你只是个个体,但无数个风格迥异的个体聚集在一起,就是一个丰富的摄影世界。建议你坚持下去,不要受别人的干扰,也不要去干扰别人。
  陈小波:我很反感听到两个词,一个是&爱好者&,一个是&发烧友&。中国人就是这样,在艺术方面总是很不自信。我在国外见过很多摄影人,十七八岁的年轻人也好,白发苍苍的老农也好,只要他们能拍出一个小小的专题,就称自己为独立摄影师&&
  张国田: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吗?因为我们太把艺术当回事了,这就让普通人觉得高不可及。
  陈小波:对,我经常出去讲课,所有来听课的人都爱好摄影,但我从来不称他们为&爱好者&或&发烧友&,那样的话他们就该骂我了。你虽然只是业余搞摄影,但你那个冬泳专题好比一个小小的口子打了一个深深的井。我相信你在这个题材上比很多大师级别的摄影师拍得好,所以从今天开始就别再称自己为爱好者了。(众人大笑)
  &如约而至的秋雨,似乎在今年是为她们而来。因为她们在大展前培育出含苞待放的花蕾,在雨的滋润下,将会在9月19日的阳光下绽放。&说话间,张国田随手在纸上写下了这段话,当即引来一片惊赞。
  9月19日,棉织厂展区,著名艺术家孔宁在展厅内现场创作的中国最大的铁皮画(200平方米),将展现在众人面前。在这间特别的展厅里,会展出28位女性摄影师的摄影作品,那必将是一个完美的视觉盛宴,期待这&花朵&在平遥古城绽放的那一天。
  期待&花朵&绽放的那天
  山西晚报:陈老师,听说您正在操办这届摄影大展最大的亮点&&一个 &女性&主题的展览?
  陈小波:呵呵,是的。孔宁是我这次专门请来的一位&女梵高&式的艺术家,她会让一间破破烂烂的房子,连同它们的作品,一起成为一件当代艺术品。这次&女性&主题展览的亮点是从墙到地,整间展厅都是粉红色。通道都是花朵形状的,前面是孔宁用油漆画的《三个女孩》,而所有的摄影作品,只会挂在&花朵&两侧。
  张国田总监的思想和眼界总是具有前瞻性,他知道现在平铺直叙地做影展已经满足不了大家的视觉需求了。所以他这次给了我一个展厅,给了我二十多个摄影师,这二十多个摄影师是否有名,作品风格是否类似、是不是最棒的,目前来看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今天下午我们就要用颜色,用画笔来大展拳脚,整个过程我们会全程拍下来。
  张国田:说到这儿我要特别感谢一下陈小波老师。因为每年来平遥参展的摄影师上千人,我在筛选他们作品的同时会根据这些作品风格、视觉效果、策展人、动线设计大致分布展场。但今年我看到一些非常棒的作品时,突然现出一个念头,如果它们散落在各个展厅中,即使再精彩也不容易让人们记住。要是把它们都聚集在一起,一定会非常震撼。这就需要一个非常有想法的策展来把它们展现出来。想来想去只有一个人能胜任,那就是陈小波老师。最让我意外的是她还请来了孔宁老师。
  山西晚报:陈老师和孔老师是来包装作品的。
  张国田:对!我非常强调作品的呈现。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开办十几年了,从最初的手工胶片到数码拍摄、到手机摄影、到PS设计、再到近两年的主题概念,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困惑的人反而越来越多了,这就需要我们在呈现方式上有更大胆更颠覆的尝试。陈老师和孔老师这次策划的&花朵&主题影展,无疑是一次全新的挑战,我相信这几天的雨就是为浇灌这朵花而下的,期待9月19日它们能灿烂绽放&&(众人鼓掌)
  山西晚报:虽然我也很期待看到这朵神奇的&花朵&,但还是有个疑问,那样一来,展厅会不会喧宾夺主抢了摄影作品的风头?
  孔宁:先强调一点,这次展览,展厅只是亮点,不是主角,真正的主角是观众。通常进入一间展厅,大家会把最正面的位置留给最重要的作品,但我们的展厅最重要的位置是留给观众的。
  我始终坚持一个观点:任何一个完美的艺术形式,都是整体的,图片、载体、观众缺一不可。就像同样一张照片,你把它钉在白墙上、悬挂在大商场中、刻在杯子上、印在衣服上,感觉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相信好的设计师会让展示载体和作品交相辉映,而不存在喧宾夺主的问题。
  李锁英:这些年我一直在摄影技巧和拍摄冬泳专题上用心,从来没想过原来作品的呈现方式也如此重要。
  孔宁:真是太重要了。在欧洲一些国家,路灯上都印着诗,井盖上也画着画,还有街心公园的座椅、人们的单车上,随处都能找到让人会心一笑的艺术细节。谁说艺术只能呆在高雅的艺术殿堂而不能走进人们的生活?我们国家现在基础建设越来越好了,但让我痛心的是,为什么大多数现代化建筑里只有整洁没有艺术?北京那么多地铁站,里面没有一件艺术作品,为什么就不能在里面悬挂一些艺术作品呢?试想一下,如果你在这些公共场所无聊等车的时候,有一些优秀的油画或是一些精美的摄影作品可以欣赏,会不会让紧张疲惫的心灵轻松一些呢?所以如何能办好一次影展,把那些作品更自由地呈现给大家,这需要我们一起思考,一起去想办法。
  细节决定成败
  李锁英:我还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几位老师。我不太会玩现在好多年轻摄影师用的那些个性化的拍摄手法,所以这么多年来一直在用纪实手法来拍摄冬泳,这种手法是不是对路?
  山西晚报:我爆个料,李锁英的本职工作是一位医务工作者。
  孔宁:哇!你是个医生,摄影还能搞得那么好,非常了不起啊。不过我以前是律师出身,现在不也转行搞画画了?可见职业只是我们的生存手段,爱好才是我们的灵魂。我觉得如果你还想在这个领域继续探索的话,可以尝试拍一些局部细节。比如皮肤上一根血管暴出的青筋,比如入水一刹那皮肤周边的冰花,还有一个健硕的背部,那种片子想像一下都很有张力。
  张国田:这次我淘汰了一组&马&系列的摄影作品。那个摄影师还是我朋友,拍了一组&万马奔腾&。那组作品不是说拍得不好,而是太常见了。拒绝他的时候,我问他,你拍了这么多年马,和马对话过吗?我们圈里有个非常著名的摄影师王争平,他的专长就是拍摄各种各样的马,还获过不少大奖。看他的作品,你就知道他了解马,能和马对话。他的那些作品中,最打动人的就是局部,马的一个眼神、一绺鬃毛、一个回眸,无一不让人回味。
  陈小波:中国的纪实摄影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达到过一个特别高的高峰,但是后来随着我们作品数量井喷式地增多,坚持这一手法的摄影师不多了。你现在还在坚持,很难得,不要放弃。这不存在对不对路的问题,我同意张老师的说法,不用刻意地去迎合别人,就做独一无二的你自己。但孔老师让你专注局部的建议很好,你可以在坚持的同时尝试一些新的探索。
  李锁英:我想问下张老师,我的这类作品,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能独立策展吗?
  张国田:当然可以。每年来参展的这类作品很多,只要没有政治问题,我们一般都会展出来。但要想独立策展,那你就要向陈老师和孔老师她们多学习了。作品拍得是不是最好,这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要有好的呈现思路和手段。
  孔宁:你那些冬泳的图片,如果喷成大照片挂在泳池周围,该多震撼啊,它们反映的不仅是一个个美丽瞬间,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吧。所以作品不一定非得在某个摄影大展上展出了才叫成功,展览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欣赏。有时挂在最适合它的位置,要比参加平遥摄影节,淹没在图海中的效果好得多。还可以挂在泳池外的路灯下,试想,冬天飘着雪花,散步的人们在路灯下不经意间欣赏到了这样的作品,那种感觉太美妙了。
主办单位:山西省人民政府
(建议使用分辨率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古人眼里最吉祥的4个字
古人眼里最吉祥的4个字
&&&&从过年到整个正月里,“吉祥如意”都曾是古人最青睐的流行语。古人除了语言上表达吉祥,还利用字形从视觉上表达吉祥的愿望。其中,以“囍”、“壽”、“卍”、“回”这四个字变化出的吉祥图案最受欢迎,寓意也最为丰富……
&&&&——最喜庆的吉祥字
&&&&“婚姻圆满”
&&&&圆形多“囍”寓意“喜事连连”
&&&&“囍”原本并不是字,而是古人创造出来的一种吉祥图案,但“囍”却是人们最喜欢的一个喜庆字。“囍”读作xǐ,与“喜”同音,意思是“双喜”。
&&&&有关“囍”的由来,有这么一个流传广泛的民间传说:当年,北宋政治家王安石赴京赶考,在汴梁(今河南开封)附近看见一富贵人家悬联择婿,上联为“玉帝行兵,风枪雨箭,雷旗闪鼓,天作证”。
&&&&王安石虽是才子,但一时无以作对,匆匆赶考去了。应考时,主考官听说王安石有才,遂以厅上随风飘动的飞虎旗为题出对:“龙王设宴,月烛星灯,山食海酒,地为媒。”王安石一听巧了,遂以择婿联作对,大获主考官赏识。
&&&&出考场后,王安石又来到那户人家门前,见择婿上联仍在,又以主考官的联子应征作对。招婿的人家大喜,招王安石为女婿。办喜事那天,刚好科考揭榜,王安石金榜题名。洞房花烛之夜,心花怒放的王安石在红纸上,即兴写了斗大的连体喜字——“囍”,并吟诗一首:“巧对联成红双喜,天媒地证结丝罗。金榜题名洞房夜,小登科遇大登科。”
&&&&此事传开后,人们纷纷效仿,婚嫁时写“囍”字、贴“囍”字遂成风俗,至今盛行。很显然,这仅仅是传说。笔者查阅了王安石各个版本年谱,也没发现这一掌故。倒是发现类似传说还有另外的版本,说是王安石赴京赶考途中,路过一个叫马家镇的地方,看到土豪择婿征联,上联是:“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而主考官给王安石出的联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两头巧对,成全喜事。
&&&&王安石中榜在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时已完婚,一生只有一位夫人吴氏,吴氏是位才女,娘家在临川(今江西抚州下辖)一个叫“乌石岗”的地方,与王安石同乡。王安石夫妻生活中极为严肃,一点不风流,甚至乏味。《王荆公年谱考略》称其“不溺于财利酒色”,连妾都不纳,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上便记有“王安石辞妾”的故事。
&&&&虽说王安石造“囍”属无稽之谈,但“囍”字存在浓郁的吉祥色彩是不争的事实。从汉字的演变来看,“囍”字的出现很可能受到了“喆”字的启发,“喆”字还写作“嚞”,“嚞”与“囍”更相似了。
&&&&过去,喜庆程度与“囍”相当且在使用方式类似的,是“禧”字,“禧”是“示”+“喜”,这是“见喜”。“囍”和“禧”都可以书于红纸或剪成图案贴于门上,门上贴“囍”,叫“双喜临门”;门上贴“禧”,则叫“开门见喜”。区别是,前者用于婚嫁,后者过年时张贴。
&&&&从民俗学角度来考察,贴“囍”字很可能与贴门神风俗有关,门神是一边贴一个。婚嫁时的门神是“喜神”,但喜神长什么样,早期并无具体形象,于是干脆在门两边各贴一个“喜”字替代,看起来正好是“双喜临门”。
&&&&再后来,民间还出现了“四喜临门”的说法,并在此基础上创作出了“四喜娃娃”年画:由4个孩童构成的图案,四个娃娃分别代表人生四件喜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人人都希望的吉祥字
&&&&五只蝙蝠围着寿字叫“五福捧寿”
&&&&圆形“壽”字寓意“圆满”
&&&&长形“壽”字&寓意“长寿”
&&&&中国传统吉祥文化中,有“五福”一说,分别是“福”、“禄”、“寿”、“喜”、“财”。“五福”最早并不是将“福”字排在第一,而是“寿”字。
&&&&寿之吉祥与“寿星”有关。古人称长寿的老人为寿星,“寿星”本为星宿名,有东方苍龙七宿中“角”“亢”二星和“南极老人星”等不同说法。不论“寿星”是怎么来的,但长寿才有福气确为事实。正因为出于长寿永年的强烈愿望,古人以“壽”字为基础,创造出了一种吉祥图案。
&&&&“壽”,读sh&u,是“寿”的繁体字。与“囍”不同,“壽”字图案都是依字体变化创作出来的。“壽”字图案在秦汉时期已经出现,当时瓦当的“猫头”上,已出现“延年益寿”、“延寿万世”这类吉祥字纹。最晚在宋代,已有“百壽图”问世。据清钱曾《读书敏求记·字学百壽字图》记载,南宋绍定年间,静江令史渭便曾于夫子岩(今广西永福县寿城境内)刻“百壽”。
&&&&“壽”字图案一般有两种样式,一是由100个不同字体的“壽”字,构成一个大“壽”字。再就是写出100个不同字体的寿字,构成一个大背景图案。总的特点是,每一“壽”的字体都不重样,称之为“百壽图”。
&&&&明代时,“百壽图”已十分流行。据明朱国桢《涌幢小品》记载,当时御史张敩之的家中藏有一幅楷书“壽”字图,据说是其始祖留下来的,字高4尺7寸,“白文作别体,满百无一同者。”
&&&&除作“百壽图”外,民间还喜欢像“囍”字一样,单书“壽”字,也分长、圆两种,长者取“长寿”之意,而圆者讨“圆寿”、“团寿”口彩,其中以圆形“壽”字最为流行。
&&&&“壽”字纹多为祝寿时使用,在“百壽图”基础上,后来又创造出了“千壽图”、“万壽图”。此外,还常与其他吉祥图配合,如用5只蝙蝠围着“壽”字,取意“五福捧寿”;绘多只蝙蝠,叫“多福多寿”。如果用如意图案与“壽”搭配,则是“如意寿字团”。
&&&&——最古老的吉祥字
&&&&武则天将“卍”定为“万”音寓意“吉祥万德”
&&&&新石器时期马家窑文化卍纹陶罐
&&&&“卍”与“囍”一样,本来也不是字,最早流行于古印度、波斯、希腊等地,原是一种宗教符号,是太阳或火的象征,为婆罗门教、佛教所使用。其中佛教徒最崇拜“卍”符,据传当年佛祖再生后,胸前曾隐现“卍”纹,“卍”字遂成为佛教的吉祥符。
&&&&“卍”,随着佛教一起传入中国。不仅在中国流行,目前亚、欧、非都在使用,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纹饰”之誉。“卍”是什么意思?梵语音译为“宝利靺蹉洛刹曩”,中文意思是“吉祥海云相”。生于公元344年的高僧、西域龟兹国经学家罗什将其意译为“德”,大唐高僧玄奘继承了这一译法。但印度高僧菩提流支于北魏永平元年(公元508年)来到北魏都城洛阳后,将其意译为“万”,意思是“功德圆满”。
&&&&崇佛的武则天称帝后,接受了菩提流支的观点,于长寿二年(公元693年)将“卍”定为“万”音。从此,中国人把“卍”字符称为“万”字符。此即《华严音义》中所谓:“‘卍’字本非字,大周长寿二年,主上权制此字,着于天枢,音之为‘万’,谓吉祥万德之所集也。”
&&&&不过,作为民间吉祥图案来使用的“卍”,和佛教徒要表达的愿望并不完全一样,寓意为“吉祥幸福”。而不同式样的“卍”,则有特定的寓意。如将“卍”字的四头加长,互相连在一起,取意“绵长不绝”。“卍”纹如果与“壽”纹一起使用,则构成了“万寿图”,表示“万寿无疆”。
&&&&“卍”字虽然是外来的,但在唐宋以后,尤其是明清时期广受喜爱。需要注意的是,“卍”为朝右旋转的状态,因为佛教中以右旋表示吉祥,比如佛家弟子致礼时,都是右绕佛身转三周。所以,“卍”字不能写反了,否则成了“&&”就不是吉祥图案而是希特勒设计的纳粹党旗上的LOGO了,它代表“争取雅利安人胜利斗争的使命”。
&&&&——最本土化的吉祥字
&&&&“回”纹一笔到底头尾相连象征绵远悠长
&&&&商周时期
&&&&青铜器上
&&&&的“回”纹
&&&&“回”,大概是最本土化的一个吉祥字。在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中,由回字变化出来的图案是历史最悠久的图案之一。从现代考古出土物来看,在商周时期“回”字图案已作为纹饰,出现在当时的青铜器上。
&&&&“回”字纹原本并不是由“回”字变化出来的图案,而是因为图案的形态像“回”字得名。有一种观点认为,“回”字纹是在古代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基础上,变化出来的几何纹样。“回”字纹由单体回纹以间断排列的形式组成,有的回纹呈规矩的方形,有的为减笔式“回”纹,有的“回”纹以变形手法绘制,但都要求一笔到底。
&&&&“回”纹这种创作手法,与民间的“八吉”吉祥纹很相似。头尾相连,盘绕不绝,连绵不断。“回”读hu&,其字本来就有长生轮回之意,回环不绝,象征绵远悠长,万世不竭,寓意“富贵久远”。在“花胜”吉祥图案上发展出来的&“方胜”也是这样,两个相邻的斜方(菱形,单个似斜放的“回”字)一边要重叠相连,环环相扣。
&&&&“回”字图案一般用作边饰和底纹,使用也十分广泛。除了在青铜器、陶瓷、纺织品及建筑上使用外,明清时期家具上也流行“回”纹。而且,风格上也有新变化,由原来多为独立单体间断排列形式,变为一正一反两方相连结构,“回”纹边饰以两方相连为主。
&&&&再后来,笔笔相连、环环相扣的“回”字图案成主流,因为象征“富贵不断头”,在民间更受青睐。
&&&&声明:“一方钩沉”栏目文章系著名历史学者倪方六先生供本报专稿,摘转请务必与作者本人联系。
&&&&中纪委网站刊登的《大清“裸官”庆亲王的作风问题》,近来引发了不少媒体对庆亲王奕劻的关注。奕劻是大清王朝的最后一位“铁帽子王”,晚清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但他死后盖棺论定的谥号“密”,却是所有清代亲王中最差的。按《谥法》的解释&“追补前过”曰“密”。据说,奕劻就连这个“庆密亲王”的谥号都是溥仪极不情愿给的,溥仪当时亲选的四个字原本是&“谬、丑、幽、厉”。“谬丑者,南宋孝宗憎秦桧之恶,封以此谥;幽厉者,周朝之幽王、厉王,皆为残暴昏庸之君。”奕劻的家人觉得无法接受这样的“恶谥”,找到溥仪之父载沣说情,溥仪才赐了这个“密”字……
&&&&鼎了。奕劻的家人接受不了庆亲王变成“庆丑亲王”,找到溥仪之父载沣出面,劝说溥仪赐给奕劻一个好的谥号。但溥仪死活不肯改谥,后来在宗室亲贵的再三力争之下,才赐谥“密”字。密乃“追补前过”之意,在清代的所有亲王的谥号中,是最差的一个。据说,溥仪在发现《谥法》中说“密”有“追补前过”的意思时直后悔,他觉得奕劻不可能“追补前过”,就连这个“密”字也配不上。
&&&&关于谥字,《辞海》中的解释是:“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周礼·春官·大史》‘小丧赐谥。’紧接着的“谥法”一词对如何赐谥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古时贵族死后依照其生前事迹,评定一个称号,叫‘谥法’。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臣下之谥,由朝廷赐予。《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处于己,名生于人。’”
&&&&“谥号”早在上古时期就已出现了,比如东周时期的第一位国王周平王,姓姬,名宜臼,“平”字是他的谥号;春秋时期郑国的国君郑武公,姓姬,名掘突,“武”字是他的谥号。谥号制度在中国古代有着严格的程序和规定。起初,只有帝王才能获得谥号。到了汉朝,皇帝也给大臣“赐谥”,但极其严格,只有生前封侯者才有得谥资格。到了唐朝,赐谥资格扩大到三品以上的大臣。明清两代,获谥的级别大幅升高。清代规定,只有一品大官去世后,请皇帝决定是否赐谥;一品以下官员,除非特旨特办,一概没有谥号。
&&&&古代谥号大致分为褒扬性的美谥、一般性的平谥、贬义的恶谥三类。美谥的字里有庄、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平谥的字里包括怀、悼、哀、愍、思、殇;恶谥的字则有厉、灵、炀等,其中最典型的如周厉王、隋炀帝
&&&&谥号都充满了否定的意思。
&&&&在大臣的谥号中,“正”、“忠”等被看成是最好的字,端、襄、成、恪、敏、肃等也是常用的好谥。对于文臣来说,“文正”是最好的谥号,北宋时期的范仲淹和司马光都获得“文正”的谥号。明清时期,只有出身翰林或担任过内阁大学士的高官才能用“文”字,而“文正”二字的谥号更是要由皇帝特旨颁布,群臣不能擅议。清朝二百多年,只有曾国藩、李鸿藻等八人获谥“文正”。位于“文正”谥号后面的“文忠”同样也是很多人追求的殊荣,宋代大名鼎鼎的欧阳修、苏轼获得的就是“文忠”的谥号,而清代只有李鸿章、林则徐等十余人得谥“文忠”。清代重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的洋务派首领左宗棠的谥号“文襄”,虽然有个“文”字,但比“文正”“文忠”又低了一层……
&&&&奕劻是乾隆皇帝第十七子永璘的孙子,曾权倾一时。1908年,奕劻获封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1917年,79岁的奕劻死于天津。庆王府停尸不殓,向已经逊位的溥仪讨要谥号,为其评定一生功业。内务府大臣初拟谥“哲”,按《谥法》解释,知人曰哲。溥仪不同意,亲自选了“谬、丑、幽、厉”四个字,并提笔写了一个“丑”字。这四个字显然都属“恶谥”,因为“谬丑者,南宋孝宗憎秦桧之恶,封以此谥;幽厉者,周朝之幽王、厉王,皆为残暴昏庸之君。”溥仪对奕劻之所以如此恨之入骨,因为他觉得200多年的大清江山就是奕劻给败的:“收袁世凯的钱,劝太后让国,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断送在奕劻手里”。
&&&&好在奕劻死的还算是时候,民国五年,一个逊位的皇上再也不可能一言
春晚反腐小品《投其所好》与59年前拍摄的讽刺影片内容极为相似
《新局长到来之前》讽刺“溜须拍马”
&&&&2015年春晚反腐小品《投其所好》,讽刺了一个对上逢迎、在新局长面前出尽洋相的女科长。一句台词“拒绝黄、拒绝赌、拒绝乒乓球”引发风波,众多中国乒乓名将表达不满。开心麻花团队创作这个小品的灵感或许来自59年前长影拍摄的影片《新局长到来之前》。作为新中国第一部讽刺喜剧影片,《新局长到来之前》上映后也遭到质疑,被指责为“坏影片”。
&&&&1954年,作家何求创作的独幕讽刺喜剧《新局长到来之前》发表。剧本讽刺了一个吹牛拍马的总务科长,在新上任的局长面前大出洋相的故事。话剧上演后,受到广泛好评。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在中南海观看了演出。1955年春节前,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于彦夫将《新局长到来之前》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电影剧本将原剧仅局长办公室一景,扩展至办公楼、职工集体宿舍、医务所等多处场景。一年后,导演吕班在拍摄影片时,删掉了医务所的戏:
&&&&牛科长一边看着报纸,一边露出一只胳膊在等着打针:
&&&&护士:“维他命B不太多了。”
&&&&牛科长严肃地:“这不行,以后没有我批准,谁也不给打。”
&&&&护士笑了笑,一边擦着酒精棉花,一边故意地:“那您来打针,谁批准呢?”
&&&&牛科长笑了笑:“我打针,你批准。说实在的,看到你啊,比打针还灵。”
&&&&吕班为啥要删掉这场戏?“因为在拍摄过程中,不断碰到我们内部的许多善意的关怀。有的担心我会胡搞,有的认为这个不应讽刺……”《新局长到来之前》完成片是五本,虽然和原剧相比,“磨平了许多,平和了许多”,但吕班丰富了喜剧的细节,设计了一些讽喻意味的场面和段落:
&&&&影片开始,牛科长为了迎接新局长,动用大量公款为新局长修办公室。牛科长指示助手崔庶务,要他让漆匠们在局长办公室的墙壁上粉刷一种“冷色”:
&&&&牛科长:“现在是春末夏初了,应该刷一种冷色。冷嘛,就是那个凉快的意思。做事情要动脑筋,要使别人住得好,吃得好,舒舒服服的,与人方便,与己方便……”
&&&&半天后,牛科长再来检查时,墙壁上画上了西瓜、黄瓜、奶油冰棍……
&&&&崔庶务:“这就是我体会您的精神让他们画的。您看,这不是生的、冷的”。
&&&&牛科长:“我说,这是局长办公室啊,还是要开冷食店啊?饭桶!”
&&&&这样的笑料,在影片中还有不少。但吕班没敢让大家多笑。他在《谈谈我的心里话》一文中写道:“笑是容易的,生活里的人都会笑,也喜欢笑,也愿意看到别人欢笑,可是要谈到艺术创作,要拍一部喜剧电影,可就不大容易了,特别是讽刺喜剧”。
&&&&《新局长到来之前》是新中国第一部喜剧片,也是“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敢于正面揭露官僚主义思想作风的影片”。吕班在“前怕狼后怕虎”的心情中,束手束脚地拍这部影片,饰演牛科长的李景波也是忧虑重重,怕夸张,怕失实,怕流于“闹剧”。吕班和李景波对角色采取了“反戏正演”的路子,“不搞自我丑化,把他处理成一个像样的科长,自然地流露出角色对待新来的局长和群众两副不同的嘴脸”:职工的宿舍漏雨,屋里变成了泥塘,牛科长说:“科里没这个预算。”可给局长修办公室,一下子就花了600多元。牛科长振振有词地解释:“这是工作的需要嘛!”;为了巴结局长,牛科长让把建设科的洋灰搬到院里,只给几块像小孩尿布大的席子挡雨。可给局长买的沙发,听说商店只用油布盖,牛科长大声斥责:“沙发是公家财产,应该爱护!要用大卡车……”
&&&&影片《新局长到来之前》不仅讽刺了级别很低的牛科长,也通过两句台词将讽刺的矛头指向了前任局长:“前任局长在的时候,牛科长就是红人一个”,“咱们前任局长,就爱听这风箱声”。
&&&&1956年9月,影片上映。在得到观众喜爱的同时,也遭到一些人指责。如认为影片中牛科长胸前挂了一排纪念章,很容易让观众觉得他是从部队转业的。&既然是部队转业的干部,他阿谀奉承的行为就可能是在人民解放军这个队伍里学到的,显然是歪曲军人形象。1957年反右运动中,吕班和李景波均被划为“右派”,从此结束了自己的艺术生命……
&&&&玉,是将一片一片的玉,用绳子串起的一串玉。
&&&&玉字在甲骨文中,像几片玉用绳子系成的串,“丨”表示串玉的绳子,两端的绳子外露,中间三道、四道不等的横线代表一片一片的玉;到了金文和小篆,串玉的绳子上下两端不再外露,看上去好像与“王”字字形相似。其实“王”和“玉”的小篆是有区别的:玉字三横间的距离相等,而王字则是上窄下宽,写作“干”;到了隶书的字形,为与王字区分,不使混淆,才在小篆的“玉”字上多加了一“、”,成为今天我们通用的玉字。两者虽字形相近,但字义毫无关系。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对“玉”的阐释尤为精辟:“玉,石之美有五德者,潤澤以溫,仁之方也;角思(音同“腮”)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尃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橈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技,絜之方也。”将玉赋予了仁、义、智、勇、絜(圆转之意,音同“杰”)五种美德,就是说玉的质地温润柔和,正像孔子的弟子,形容孔夫子“温”、良、恭、俭、让,玉的温润,就是仁德的表现;从表面看到的玉的纹理,这种纹理是从玉的内部发出的,没有掩饰,这是义的表现;玉的质地坚硬细腻,轻轻敲打,发出清澈悦耳的声音,又能传得很远,这是智慧的表现;玉看似温润柔软,但却是坚硬刚强,如误以为玉是很柔软的,想把它弯过来,它却是宁折而不饶,这是勇的表现;玉虽有棱边却不会刺伤人,这是君子修养圆满的表现。
&&&&华夏民族自古爱玉,根据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考证,中国玉器诞生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期,至今有七八千年的历史。从出土玉器考证,公元前四五千年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玉器都已广泛使用,且雕刻精美。中华民族崇尚道德,历代典籍将玉赋予“德”的内涵,《说文》释玉有“五德”,再如玉有十一德(《礼记·玉藻》)及九德(《管子》)之说广泛传播。这种以玉比德的观念,使古人对玉产生由衷的喜好,常将玉做成不同的样式用来佩戴,不是为了夸耀,而是要时时警惕自己,向玉学习其内在的美德。所以人们常用玉来形容美好的人或事物,比如,以玉喻人的词有玉容、玉体、玉女、亭亭玉立等;以玉喻物的词有玉膳、玉食、玉泉等;以玉组成的成语有金玉良缘、金科玉律、珠圆玉润、抛砖引玉等。
&&&&(作者系原台湾东吴大学教授)
&&&&作为一名书法组织者,免不了常有作者拿了自己写的作品来切磋。但凡年轻朋友来看作品,你听到最多的话题是:您看我存在什么问题,以后的路怎么走,包括怎么选帖,选什么帖进步快,怎么写进步快之类的话,让你指导。而一些老年朋友来看作品说得最多的话是:您看我都写了几十年,你们的展都入不了,很有怨愤之情;并且拿一沓各种获奖证书证明社会各界对其书法作品的认可。看着其一脸的真诚、迷茫,并伴随着渴望你给予肯定的神情,让人心中顿生怜悯。一时你不知说什么,怎么表达,每每如此是最难最难的时候。
&&&&据记载,湖南衡山有一处遗迹叫“磨镜台”,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据说当年“磨镜台”址旁有一座古老的佛寺,一名年轻的和尚来此修行,他很虔诚,盘腿打坐,双手合十,口中喃喃念着“阿弥陀佛”……日复一日,希望早日成佛。寺里的老住持见他这样,便和他一起拿一块砖头在一块石头上磨,也日复一日,久磨不止。小和尚偶然抬头看看老住持的举动,不能理解,老住持也不理会,只是拿着砖头在石头上磨呀磨。终有一天小和尚忍不住问老住持:“您每天拿着这块砖头磨石头,到底为什么呢?”老住持答曰:“我要用这块砖头做镜子。”小和尚说:“可砖头是不能做成镜子的?”老住持说:“是,没错,就像你整天只念阿弥陀佛成不了佛一样。”这则故事,对我们启发很深。
&&&&将“磨镜台”的故事和前面提到面对研习书法不同的人的困惑和迷茫联系起来,的确有许多值得回味和思考的。
&&&&首先是方向问题。关键是要看你所选择的方向是否准确,这就像老和尚用砖头去磨镜子,小和尚靠念佛号成佛一样,是选择的方向发生了错误,所以永远不会到达成功的彼岸。应用到书法的学习,应时刻知道,入门了没有?路走对了没有?帖选对了没有等这些看似基本但又不可或缺的问题。研习书法,必须从临帖临碑入手,首先明确自己的爱好和性格特点以及知识素养的承载力,在此基础上,捕捉不同时代的主流书法艺术的结晶和集大成者,并从中去体味临摹对象的文化蕴涵和时代特征,在源头上把握这种书法艺术的产生根源和凝结在其中的文化意蕴、时代氛围、书写者的时代精神品格等等问题。只有将这样的把握和思考与对自身条件的把握结合起来,才可能选对方向,不至于误入歧途。
&&&&其次是方法问题。小和尚每天盘腿打坐,口念佛号,老和尚日复一日磨砖做镜,不可谓不勤奋,不坚韧。但是这样的方法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成佛在于修炼心性,有口无心,就会使修炼流于过程和形式,终难成佛。研习书法,需要持之以恒的坚韧,更需要调动思索的体会和揣摩。有时候,我们不在于每天写多少,而在于写的过程中,我们通过思考、比照、揣摩收获了多少。学习书法,釆用的方法尤为重要,正确的方法在于认真体会基础上的发现与选择,在于思考后的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地看到研习对象的真正内蕴与特点,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
&&&&第三是心态问题。我们常说,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讲的就是一个心态问题。急功近利、浮躁行事,的确是很难达到成功的。这样的问题,在今天而言,意义十分突出。学习书法,需要一个正确而又良好的心态,这首先是要明白学习书法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学习书法,这些问题想明白了,可能就会做到心态平和,神情清静。参展、获奖、成名成家可以说都是手段和过程,绝不是目的。
&&&&一则传说故事,一次次的亲身经历,引出了上面的感悟。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书坛竟成“唐僧肉”
&&&&《西游记》中,唐僧肉被描写成食用后可长生不老,故屡屡被各种妖怪垂涎。“唐僧肉”由此成为典故,引申为可以带来巨大好处和利益,因而受人追捧,引人觊觎,乃至不惜一切代价必欲获取的事物。当今社会,被人眼馋乃至千方百计吞噬的“唐僧肉”也有很多,书坛就是一块散发出诱人香味的“唐僧肉”。
&&&&何以见得?最近看到权威媒体发出声音:“领导干部应该还文艺一份纯粹”、“领导干部不要到艺术家的盘子里抢肉吃”。这话说得接地气,有分量,一针见血。领导干部为何要到艺术家盘子里“抢肉吃”?就是因为那肉是“唐僧肉”。
&&&&书坛之所以成为“唐僧肉”,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由于书画市场空前火爆,书协主席、副主席的“含金量”不断提高,“书坛”不知不觉成为“肥缺”。据说“国字号”的书协领导们,每平方尺的书法润格已经高达数万元,一张四尺整张就达数十万元。如此这般卖字,用“印钞机”来比喻一点都不过分,不但超过了民国的那些大家们,恐怕连古代的书法大师也自愧不如;二是进入“门槛”不高,社会上的买家,包括一些藏家对书法缺乏起码的认知能力,只看头衔,不辨优劣,这就给了不少有头有脸而书法水平不高的“领导级书法家”以可乘之机。而不少领导干部平时确实喜欢舞文弄墨,有写字的雅好,而且自我感觉良好,觉得由他到书协兼职是顺理成章之事,非他莫属;三是一些书协组织的主事者也希望担任相当领导职务的人去挂职,形成一个“利益链”团体,前两年引起一片非议、最近又“旧闻重炒”的某省书协主席接受十数位厅级干部弟子“拜礼”的事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须知这些弟子都在书协兼职,这样的做法很难避免人们对他们“利益均沾”、“利益互享”的猜疑;四是不少领导干部不仅仅在位时“双肩挑”、“脚踏两条船”,更是为日后“退下来”时留一条“后路”,以确保在位时“威威风风”,退下来之后依然“红红火火”。如此这般,“唐僧肉”焉得不香?
&&&&人人争吃“唐僧肉”,特别是领导干部争吃“唐僧肉”,后果是不言而喻的,轻则影响了书坛的公平,败坏了书坛的风气,重则有损于领导干部的形象,有损于官德。王岐山同志说的“有的领导干部楷书没写好,直接奔行草,还敢裱了送人”、“有的干部玩过了,飘飘然了”这两句话,不啻是对一些吃书坛“唐僧肉”者的当头棒喝。这两句话不胫而走,在书法界和广大人民群众中迅速传播,喝彩声一片,原因正在于道出了民意、民情、民声。
&&&&平心而论,领导干部爱好书法应该是一件雅事,非但用不着议论,而且值得倡导。问题在于,出发点应该纯粹些,应该立足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如果动了“歪点子”,掺杂了个人私利,且利用手中的权力掺和到书坛去,让本来就颇不平静的书坛乱上加乱,则无论如何高雅不起来了。即使没有“雅贿”之举,也难免有“瓜田李下”之嫌。
&&&&现在,有关部门已经开始清理书坛的“乱局”,这是一件好事情。问题在于,&书坛目前患的是“综合症”,除了领导干部“兼职”问题,书法家们自身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也亟需直面解决。书法家们也应该正本清源,让书坛变得更清净些,让书法变得更纯粹些,而不能把书法当做“唐僧肉”。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大写繁体字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