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十九日,南风,海边苹果手机会不会中木马退潮

5月18日厦门海边什么时候退潮_百度知道
5月18日厦门海边什么时候退潮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一般农历十九后 就开始退潮了 你可以到椰风寨 或者鼓浪屿海边玩,你好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5月18日的相关知识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怎样计算海水的运动规律?我家靠近北部湾海边,请问怎样才能知道那里何时涨潮何时退潮?该怎么计算?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怎样计算海水的运动规律?我家靠近北部湾海边,请问怎样才能知道那里何时涨潮何时退潮?该怎么计算?
怎样计算海水的运动规律?我家靠近北部湾海边,请问怎样才能知道那里何时涨潮何时退潮?该怎么计算?
在每日里出现两次大潮和两次小潮.通过长期实践、观察、发现每日的高湖大多出现在月亮的上、下中天(即过当地子午线时)前后.低潮时间则在月出月落前后,并且每日的高(低)潮时间逐日后移约48分钟,即每天晚48分钟(0.8小时).每月的两次大潮是农历初一、十五附近几天,两次小潮是在农历的初七、八和廿二、廿三附近几天.但在实际上形成大潮和小潮的时间,并不正好是上述时间,因为地球形状很复杂,所以各地发生最大潮和最小潮的时间要比理论上拖后几天.如:山东半岛沿海每月的初三和十八潮的涨落最大,而初十和和廿二、廿五前后潮的涨落又最小方法一1、农历日期小于十五的:涨潮时间 = 农历日期×0.8退潮时间 = 农历日期×0.8-62、农历日期大于十五的:涨潮时间 =(农历日期-15)×0.8;退潮时间 =(农历日期-15)×0.8-6计算出的时间是12小时制的.方法二1、当日高潮时间:上半月计算方法:(农历日期数-1)× 0.8+5.7 = 涨潮时间下半月计算方法:(农历日期数-16)× 0.8+5.7 = 涨潮时间2、明日高潮时间计算法:今日涨潮时间+48分钟 = 明日涨潮时间.举例说明今假设日涨潮为8点钟,那么明日涨潮时间就是8点48分.您所在的位置: >
第二章 黄河:助推滨海成陆的历史走廊
滨海现在的陆域,直接与黄河有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公元600多年,唐朝诗人李白呤下这样千古名句,但他未曾想到1000年后,黄河奔流到海运沙成陆,竟然让几经沧桑的滨海,重又在地球上&露面&了。
历史上,黄河素以&善淤、善决、善徙&而闻名。在南宋之前,黄河下游河道绝大部分时间都是流经河北平原由渤海湾入海,与沉睡在黄海海底的滨海县境没有任何关系,然而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的七百多年中,黄河却持续离开河北平原而南摆至淮河流域夺淮入海。黄河长期夺淮入海对苏北自然地貌的变迁起了极大的影响,造就了苏北平原上包括滨海在内的新大陆。
一&黄河入海流
黄河是仅次于长江的我国第二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雅合拉达合泽山东麓的约古宗列渠,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在山东省境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在历史上,黄河之所以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于世,是由黄河本身特殊的水文特点决定的。黄河的特性主要有两点:一是水量小而变率大。黄河虽然号称我国第二大河,但因为流经的我国北方地区气候干燥,年降雨量一般在400-600毫米之间,又因大量蒸发、渗漏和沿途灌溉引水,径流量极为贫乏。黄河水量虽小,但其季节和年际变化却极大。黄河下游洪水主要来自中游干支流地区,这些地区雨量季节分布很不均匀,大都集中在7-10月份,而且多系暴雨或大暴雨,常常在几天之内将一年内一半以上的雨量倾泻下来,夏秋汛期的水量占全年水量的60-70%,大部分洪水具有暴涨暴落的显著特点。黄河的主要特性之二是含沙量在世界河流中雄居首位。与洪水一样,黄河泥沙主要来自中游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西起青海、甘肃,东至太行山,北抵长城,南达秦岭,总面积58万平方公里,其中有43万平方公里为水土流失区,28万平方公里为水土流失严重区。由于黄土深厚,质地疏松,易受冲刷侵蚀,尤其是黄河中游晋陕地区,地表植被稀少,千沟成壑,一遇暴雨,便有大量泥沙随着水流进入黄河。根据多年观测资料计算,黄河平均每立方米的含沙量记录高达650公斤,每年输送到下游的泥沙有16亿吨,其中大约有12亿吨输送入海,今日滨海的土地、全部由黄河输送的黄沙构成。
1949年以前的3000多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有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其中重大改道有6次。洪水波及范围,北达天津,南抵苏皖,纵横25万平方公里。滨海县境内,到处都受过黄河水沙的灌注和淤淀。黄河的决口泛滥对历史时期滨海地理面貌的变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大致可分成四个时期:春秋战国时代至北宋末年由渤海湾入海时期;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至明嘉靖后期下游河道分成数股汇淮入海时期;明嘉靖后期至清咸丰五年下游河道单股汇淮入海时期;清咸丰五年以后河道由山东利津入海时期。
但总体而言,在春秋战国至北宋末年由渤海湾入海的近1000多年中,黄河决口、泛滥更多地流向相对洼下的北方,向南入淮还只是少数的几例。但是,北宋以后,黄河入淮的频率明显加快,仅在北宋前期的100年中,就有5次入淮。这表明经过1000多年的反复决溢沉积,河北平原已淤成相对高地,黄河向相对洼下的淮河流域寻找出路已成必然之势,这也是滨海日后成陆的先天条件。
二&&黄河溃坝:杜充与滨海成陆
公元1128年,河南李固渡决口。黄河离开游荡了1000多年的河北平原而进入淮河流域在淮河入海,其转折点发生在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这对滨海日后成陆,是一个决定性的条件。这里要介绍一个宋朝著名的叛臣杜充。杜充,字公美,宋相州人。《宋史》&叛臣传&载此人素喜功名,性格残忍却短于谋略,但在北宋官做得不小。他在绍圣年间登进士第,累迁考功郎、光禄少卿兼沧州知府;靖康初,又加集英殿修撰。当时金人南侵,沧州郡中侨寓的大部分是从燕州逃之来的人,杜充怀疑他们是金人内应,结果燕人全部被他逮起来杀掉。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杜充进天章阁任北京留守,迁枢密直学士。这一年,抗金元老宗泽去世,杜充代为留守兼开封尹。到了建炎2年(公元1128年)冬天,金兵集蓄力量,欲一举南下荡平宋朝天下,杜充为阻止金兵南下,在滑县以上李固渡(今河南滑县西南沙店集南三里许)以西居然扒开黄河大堤,决河东流。新道经李固渡、滑县南,又经濮阳、东明之间,再经鄄城、巨野、嘉祥、金乡一带汇入泗水,由泗水入淮。这次人为决河在黄河历史上是件大事。从此,黄河离开了《山海经》、《禹贡》以来流经今浚县和滑县南旧滑城之间的故道,不再向东北流入渤海,而改为向东南流入泗淮为常态。在金代有记载的12次决口中,决后河道摆动在该地区的占10次,&或决或徙,迁徙无定&,在这样&或决或徙,迁徙无定&的过程中,黄河为滨海成陆打下了最初的基础。
数股夺淮入海&&这一阶段从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至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共418年。此间黄河下游分成数股,迭为主次,夺淮入海,且下游河道干流摆动逐渐趋向东南,日益进入苏北腹地,指向今日滨海方向。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黄河又在李固渡决口,淹没了曹州城(今曹州西北60里),夺溜十分之六,流入今单县一带,经砀山、萧县,于徐州入泗,旧河仅占水流十分之四。黄河南决后,金人如果恢复大河故道,恐怕也就没有今日之滨海了,但金人一怕引起宋朝廷攻打,二则利于扩地,故消极增筑堤岸,故意引水入淮。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有一位叫贾鲁的河臣主持治河工程,筑塞北流,挽河东南走由泗入淮的故道,形成著名的贾鲁河。这条河道大体上经今封丘南、开封北,又经东明、兰考之间,约经今鲁豫交界处,又过商丘北、虞城南,夏邑、砀山之间,东经萧县北,于徐州入泗水,循泗入淮。明初,黄河主流经由荥泽、原武、开封、归德、虞城、徐州至今日滨海西面合淮入海。同时还有一支岔流,自曹州经鱼台至塌场口流入会通河。明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后,北岸黄河堤防相继建成,黄河下游河道虽然仍然紊乱不堪,&忽东忽西,靡有定向&,但却逐渐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汶、涡、颍三道,而以汴道为主流。从总体上说,此时黄河的下游河道干流日益摆向东南,曲曲折折地指向今日滨海县境。
单股夺淮入海&&这一阶段,从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至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凡308年。此间黄河下游多股夺淮入海的局面结束,南流故道始尽塞,全河尽出徐、邳,夺泗入淮,直接涌向滨海县境入海。
嘉靖以后,黄河下游决口日益移至徐州淮阳河段,如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河决邳州,决口以下自睢宁白浪线至宿迁小河口的180里河道全部淤塞。隆庆五年自灵璧双沟以下北决三口,南决八口。到万历初年,桃源(今泗阳)上下有崔镇等大小决口29处,桃源、清河县之间,仅存沟水,而淮、扬两郡,一望成湖,情势相当严峻。所以隆庆(公元年)以后,治河重点不在山东、河南、丰、沛,而专在徐、邳。万历六年、七年(公元年),时朝廷治河总督奉行&塞决筑堤,束水攻沙&的治水方略,利用加大流速、增强水流挟沙力原理,在徐州至淮阳段大筑遥堤、缕堤、减水坝,增筑高家堰,抬高洪泽湖水位以冲刷黄流,在砀山、丰县界上建邵家口大坝,遏断秦沟旧道,使大河专走崔家口以下新河。这次被固定下来的下游河道,即今地图上的黄河故道,从此成为推沙助滨海迅速成陆的历史走廊。
清嘉庆、道光以后,今滨海境内的黄河下游河道已经淤废不堪,滩槽高差极小,一般洪水年普遍漫滩,稍有不慎,即有决口。决口之后,河水旁泄,加速干流口门以下河道的堆积。清江浦以下河道,在乾隆年间洪泽湖水面还高于黄河七八尺或丈余,尚可发挥蓄清刷黄的作用,但至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因黄河迅速淤高,湖水反而低于黄河丈余。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洪泽湖蓄水1丈7尺尚低于黄河尺余。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黄河底竟高于洪泽湖底1丈至1丈6尺不等,可见嘉庆、道光年间的频繁决口是河道淤废的必然结果,也是洪水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
黄河自从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杜充溃决堤坝导致其夺淮入海以来,到清朝道光、咸丰之际,已有700年左右的历史。道光以后,黄河下游滨海境内已是残破不堪,而大河塞于南,难保不溃于北;塞于下,难保不溃于上;塞于今岁,难保不溃于来岁。兰阳以下河道的纵比降,从上到下只有万分之一到万分之零点,异常平缓。河道滩面一般高出背河地区七至八米,两岸堤防,从临河看虽只一两米高,对背河来说,却已在十米上下了。洪水期间,河水高出堤外地面十几米,很容易发生决溢。加之两岸堤防的间距,愈向下游愈窄,排泄的能力尤低,因而决溢频仍。一次新的改道已是势所难免,当然,这已是滨海成陆后的事了。
三&&黄河治理:潘季驯、靳辅与滨海成陆
公元1128年,黄河夺淮走向趋定。明正德(公元年)年间,汝、颖、涡、汴因黄河屡次决口而次第湮塞,黄河又合成一派,南出徐州,在淮安境内与淮河合流,淤沙汇往现响水县云梯关以下滨海地区。此时,滨海县境内近岸海面由黄河淤沙滞积而陆地渐成。但淤积速度并不快。尽管明嘉靖时贡河尾闾河段的积沙问题开始突出,此时县境内也只谈海壅而不论延伸。因此,自1128年至1578年共450年中,滨海县境内平均每年河口淤积延伸只有22米。总共延伸仅15180米左右。明嘉靖(公元)年间,滨海县境还是泽国。此时,明代总河万恭亲临海口,他亲眼目睹&淮安海口广三里,望之天际,冬时洲渚若沈若浮,一经潮长(涨),则烟波极目耳。&可见,滨海全境尚在这望之无际,烟波极目的浅海之中。
到了明嘉靖至万历年间,有着&千古治黄第一人&美誉的潘季驯出现在黄河出口处。潘季驯,字时良,号印川,浙江乌程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六(公元1521)年,卒于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95年),终年75岁,葬于湖州市八里店三墩村曹家墩。当时,潘季驯是历任工、刑、兵三部尚书的治水专家。他四次总理河道,有着27年的治水生涯。黄河堵决,黄水泛滥,里下河地区田庐坟墓俱成巨浸,入海道几乎成为平陆。当时朝野上下议论纷起,有说故道当弃,有说决口当留,有的提议开支流杀下游水势,有的提议海口另行开浚,等等,不一而足。万历七年(公元1580),为了解决自宋以来700多年时间里黄河屡次夺淮的局面,潘季驯于该年除夕乘轻舫出云梯关至现在滨海县境西。他&延袤四望则见积沙成滩,中间行水之路不及十分之一。然海口故道则广自二三里以至十余里。&潘季驯在今滨海境内视察,反复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唯有开浚海口一节于理为顺。&于是,他力排众议,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对黄河主干道塞决以挽其趋,筑遥堤以防其决,建成水坝以杀其势。果然,仅一年时间,滨海境内&雨河归正,沙刷永深,海口大辟。&而里下河地区&田庐尽复,流移归业,禾黍颇登,国计无阻而民生有赖矣!&潘季驯进而提出&每岁修防不失,即此便为永图借水攻沙,以水治水。&潘季驯借水攻水,当年即调用淮河100亿立方米清水用于刷黄冲沙,并向滨海县境内输送泥沙2.5亿吨。从公元1578年至1677年的99年中,滨海县境内河口每年因此平均淤积延伸约400米,较之公元年间每年延伸约33米的速度,已不可同日而语。很显然,黄河在滨海县境内填海造陆由于潘季驯的治河有方而大大提速。
可惜的是,明朝的气数将尽,&是时庶政丛脞,廷臣分门户,事攻讦,而河事益不可收拾。&天启初元(公元1621年),山阳县里外河连决十余处,阜宁县境复为巨浸。至崇祯四年(公元1632),黄河决新沟、建义、苏家嘴,从此县境内黄水横流,淤淀愈甚,堤防废圮以致频频溃溢,溃溢一次,则处其下者垫高一次。直到康熙十五年(公元1677年),县境内正河流缓,沙停愈形垫隘,海口积沙成滩,亘二十余里水。当时朝廷治河者多尽力于漕船经行之地,认为海口之通塞因与运道无关而&姑置之&,这样,作为黄河的入海口,滨海已被朝廷当作&弃儿&。直到康熙特简安徽巡抚靳辅总督河道,情况才又改观。
靳辅上任后,在清口至滨海县境内海口共三百里间挑挖引河,借水攻沙;同时尽塞决口,坚筑两岸堤防,并于云梯关外滨海县境内创筑束水堤一万八千余丈,&当盛涨时,黄、淮两大渎无歧流,无旁泄,毕力以趋海口,急流漩搜,势如鼎沸,沙淤渐辟,两河(黄、淮)悉归故道。&靳辅在滨海县境内治水,对明潘季驯的治河方法又有创新。他发现筑堤堵泄、用水刷沙,虽为治河不易之策,然河身淤土有新久之不同。三年以内的新淤,外虽板土而其中淤泥未干,冲刷最易。五年之前之久淤,其间淤泥已干,与板沙结成一块,冲刷最难。他发明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即于河身两旁、近水之处,离水三丈下锹掘土,各挑引水河道,掘面宽八丈,底阔二丈,深一丈二尺,以待黄淮之水下注。盖黄淮下注之日,中央即有一二丈旧有之河,左右各有八丈而薄仅三丈,一经三面夹攻,顺流而冲洗,不待多时便尽行刷去,将旧有并新凿之河俱合而为一。又两旁既各挑深一丈二尺,则中央河心自可刷至二丈以外,河深至二丈,宽四十丈便不窄浅,从此日洗日刷,日深日宽,自可免意外之变,渐复当日之旧。靳辅之举,被后人认为是&潘宫保(季驯)后一人而已。&而此时靳辅的创举,致使滨海县境内堆沙成陆速度之快可谓空前绝后,创造了历史之最。从1677年到1700年仅23年间,县境内河口延伸长达达24.81公里,年度延伸长度竟达1080米,每天县境陆地向海口外延伸竟达近3米。到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河口下移至八滩附近。清张文瑞《治河书》云:&至八滩之地,直到海口,一望东海,汪洋无际。&雍正年间(公元年),陆地又东移至八滩外的王家港。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与1700年相比,河口又下移20多公里,达新淤尖。《河渠纪闻》云:&自(县境)南岸新淤尖至北岸四泓滩边,横量二百六十丈,深四五丈,&&从前海口原在王家港地方,自雍正年间至今,两岸又接生淤滩,长四十余里,南岸遂有新淤尖、尖头洋之名;北岸有二泓、三泓、四泓之名。&公元1855年,河口又向外伸展20多公里。
在靳辅之后,黄河并未因此而安澜。继任者总河董安国不思接长堤,致使长堤决隘相仍,或下游未及堵塞,上游又已溃垫;或南岸甫极漫流,北岸又已刷坍,瓜分瓦裂,无可措手。后康熙南巡至云梯关,目睹形势险峻,即命江西总督张鹏翮调补河道总督,要张鹏翮解决&黄河何以使之深,清水何以使之出&的难题。张鹏翮不负君命,深入至今滨海境内,详加筹划,只用四年时间,在潘、靳的基础上筑堤堵决,黄河因此而大治。
到了乾隆年间(公元1777年),黄河下游又成危河。究其根源,&实由云梯关关外堤工废守,黄水散漫分流已渐实淤。&据统计,从乾隆四十年(公元1777年)到嘉庆十五年(公元1811年),三十五年中,滨海县境内黄河安澜仅8年,还属于不宜人居的地方。此时,明末曾议论蜂起的将黄河改道分泄之说重又泛滥。有人建议黄河改道由六塘河入海;时间不长,因宿南、周汛两堡决,&议者乃寝其议。&又有人建议改由射阳湖入海,有识者指出,射阳湖为下河地区七州县泄水之尾,若再使黄河下注,下河地区&将永成泽国&。还有人提出黄河改由灌河入海,反对者又反复申说,灌河海口与开山岛相对,黄河倘由此河入海,也难免渐次停淤。河臣们的结论是&应修复旧河,云梯关下接筑长堤,收束得力,河身、海口自必日刷日深,收顺轨安澜之效。&对这两派意见,朝廷犹豫不决,而朝廷&屡遣重臣、临视勘筹,罕有决大计肩大任者。&
公元1812年,两江总督百龄到滨海县境勘察,所见境内满目苇草丛杂,芦根盘结、水不能行,黄水倒漾,迂回散漫,深不过数尺。但实际考察结果,他认为黄河改道由新洋港一带出口不宜,由灌河入海或由海州境内入海亦不宜。这一年百龄走遍滨海境内黄河南北岸,认为两岸既难别辟入海道,&思欲顺水之沙而不致多费钱粮,惟有堵闭陈家浦,挽正河尚为守经之法,&这样到八滩以下即系深水。在朝廷的支持下,百龄于1812年底组织人、财、物力,尽塞决口,大挑今滨海境内正河,普加大堤,接云梯关外长堤,并设官修守。1813年春,百龄第二次视察县境内的工程,他对黄河能否真正入云梯关外滨海地区入海,用&河身刷涤深通&不敢轻信。秋天,他由清江浦经外河南岸一路履勘,直插现滨海境内&海防、海阜三厅&,沿堤按视工程,随时、随势登舟亲自测量水势,在给皇帝的&查勘海口束刷通畅疏&中,百龄描写了他在滨海县境内所见所闻:&自云梯关至八滩而下,直到海口、南尖、俱深二三四丈余尺不等。次第循轨畅行,毫无停滞,瞭望海中,见黄流亘起,直由南北尖之外冲出甚长。捕鱼船只帆樯往来,距海口似甚辽远,与去年所见南尖之下即有鱼船泊聚情形迥异。&渔户们告诉他,&向年黄河入海自出南尖而下不过数里即与海水不能异色,捕鱼之船即在海口施网。一年黄流挽正之后,气力猛盛,冲至海口约有四五十里之遥,始与海波合色。鱼船须避黄流至数十里之外始可捕鱼。&&计二十年来,未见黄水如此之奋迅,且其势甚急,海口两旁积沙淤土跌塌深宽。南岸系海滨以下旧滩,民住草房均被冲塌。&百龄还随潮渡过北岸,由北岸沿堤而下,一路测量河道,较春间探视之时加深八九尺至一二丈以外。百龄欢欣鼓舞,向朝廷回报认为&似此尾闾宣通、全河东注,诚为大好气象!&
百龄之后,淮河道黎世序继续善治堤防,修筑叶家社东洼、七、八巨诸要工,县境内黄河安澜13年,滨海境内人类逐渐稠密。但到了道光年间,黎世序不能坚持初见,黄水盛涨辄减黄减清,又停建束水坝,致使黄河下游河湖渐淤,黄水倒灌清口,淮水日壅。汛期水至,黄河中泓因淤塞无法出水,黎世序亦死于任上。从此,黄河陷入有防无治的境地,伏秋大汛,河官仓惶抢救,竭蹶不遑,及至水落霜清,又不再求疏刷河身之策,滨海境内河高堤险,处处可虞,道光六年(公元1827年)八月二十日,两江总督琦善启放减水坝,他初衷是将减水坝腾空,然后挑挖河身,使滨海县境黄水低落。结果,减水坝一启放,口门之下五州县&田谷将熟顿付怒涛,淹没坟墓,冲塌房屋。&等到堵合后,播种期已过,数百万人虚受洪水之害,朝廷又花费六百万两白银堵塞御水坝,以图滨海县境海口专泄黄流。但是,每当伏秋黄水盛涨或海上汛潮骤涌,县境内黄河之水停顿,上平堤顶。当时溃堤讹言四起,住在河畔的老百姓一夕数惊。
四&&黄河改道:李鸿章与滨海成陆
公元1855年,河南兰考铜瓦厢决口。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农历六月十五日至十七日,黄河下游水位接连上涨,河南境内的下北厅水位骤升至一丈一尺以上。十七日夜晚一场大雨之后,水势更加汹涌,两岸洪水漫滩,一望无际,其间有多堤水相平之处。十八日,兰考铜瓦厢三堡以下堤段,突然塌三四丈。入夜,南风大作,风卷狂澜,波浪掀天。十九日,堤防终于溃决,二十日全河夺溜。铜瓦厢大决口发生后,黄河终于与滨海告别,其主流先流向西北,淹及封丘、祥符两县村庄,后折转东北,淹及兰、仪、考城、长恒等县村庄,在长恒兰通集,溜分两股,一由赵王河下注,经山东曹州府迤南穿运;一股由长恒县之小清集行至东明县之雷家庄,又分两股:一股由东明县南门外下注,水行七分,经山东曹州府迤北下注,与赵王河下注漫水汇流入张秋镇穿运,一般由东明县北门迤外下注,水行三分,经茅草河,由山东濮州城及白阴阁集、逯家集、范县迤南,渐向东北行,至张秋镇穿运。漫水分三股行走,均汇至张秋穿运。铜瓦厢决口后三股洪水最终都在山东寿张县张秋镇穿运河,夺大清河至利津县入渤海。从此,黄河下游结束了七百多年由淮入海的历史,再次回到由渤海湾入海的局面。
而此时正值捻军蜂起。为了镇压捻军,咸丰皇帝命裁去江南总河缺,以南河经费接济军需,滨海县境内堤工从此无人问津,&堤埽柳株荡然废弛&。公元1855年,铜瓦厢决河泛滥,而朝廷忙于军务,不去答理已决之河,而黄河徙往山东,山东深受其害。同治十一年,山东巡抚丁宝桢请求朝廷堵铜瓦厢之溃坝,让黄水复从滨海县境出海口,此时,如丁宝桢的奏请得到朝廷首肯,今日滨海则仍然是黄河入海口,但此时朝廷已没有财力、人力来办这件事。丁宝桢的廷奏没有结果。同治十二年,巡抚张曜又奏请准如丁宝桢所言,两江总督曾国荃、漕督卢士杰坚决反对。同治十三年,郑州黄河堤坝溃决数百丈,海内大震,山东官民坚决要求朝廷将黄河改道复走滨海海口,而河南、安徽、江苏官绅坚决反对,其时直督李鸿章上奏:&铜瓦厢迄下旧河沙壅如山,势难挽复&,提议&宜塞决口挽入大清河,迳利津入海。&朝廷认可了李鸿章的建议,山东则加固接筑改道时的缺口,从此,从清口至滨海的四百里黄河终成地球上的黄飘带。
五&&黄河故道:滨海人的物质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古黄河三角洲的形成主要在黄河夺淮以来的700年中,尤其是明朝潘季驯实施&束水攻沙&的治水方略,黄河故道不断淤积,河口受潮汐顶托,巨量泥沙日积月累,海滩日涨,海口日远。明末清初,河口三角洲前缘已伸展到四套以东,北缘达灌河口,南缘沿射阳湖向东推进,滨海身在其中逐渐成陆。17世纪末,原位于沭阳、灌云、灌南、涟水诸县之间的古硕项湖和桑墟湖已淤为平陆,三角洲前缘进一步伸至八滩,北缘达云台山麓。清朝康熙之后,大量泥沙进入黄河入海口,每年平均以1.5公里的速度向海推进,从而成就了滨海陆域。公元1855年黄河从兰考铜瓦厢改道后,黄河滨海入海道就成了故道。明清黄河故道滨海段约90公里,黄河北徏改由山东利津入渤海后,滨海海岸因供给这一海岸淤涨的大量泥沙骤然中断,海岸演变发育由河流作用为主的堆积过程转变为海洋动力作用下的岸滩侵蚀,三角洲岸线逐步侵蚀内移,而位于滨海县境内的黄河故道河口段后退尤为急剧。据历史记载,河口海岸在年间,每年后退300-400米,年间每年后退为200-250米,年间每年后退75-80米,年则每年后退不足70米。仅百余年间,滨海海岸线蚀退接近17公里。1971年后,滨海部分岸段由于建造了海岸防护工程,岸线后退受到控制,近年来,全县全面进行海堤达标建设,故道黄河口两侧均兴建了海堤达标护工程。滨海港的崛起,使滨海岸线的蚀退从根本上得到了遏制。
公元1855年黄河改道后,黄河故道就成了滨海最可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它同其他地段的黄河故道一起,承载着中化民族丰富的治黄历史遗迹和众多的科学、人文景观。
首先,黄河故道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象征,在炎黄子孙心目中具有特殊的形象和地位。和故道上、中游一样,滨海的黄河故道是我国古代人民在与黄河洪水长期抗争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伟大物质文化遗产,是其行河七百多年间中国历史和社会变迁的重要佐证。明潘季驯、清康熙、靳辅、百龄、于成龙、黎世序、丁宝桢、曾国荃、李鸿章等历史名人都在故道的命运上打上自己的印记。其次,就故道本身而言,其历史内涵不比长城逊色多少,尤其是它抗御自然灾害的地位和作用更是长城所无法比拟的,所以在上游河南商丘、江苏徐州黄河故道已经被称为&水上长城&并广为宣传。第三,黄河故道是古人通过建筑束河大堤而形成的一条行洪数千乃至上万流量的&地上悬河&遗址,具有鲜明的文化遗存个性美;黄河故道留下许多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具有神话传说的潜在美;故道沿线留下大量涉及故道的诗文、词赋和碑刻,具有独特的文学艺术美;故道沿线人民生活在故道这样的环境中,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创造了有别于别处的生产工具和生活方式,具有另成一格的民俗美。第四,黄河故道具有科技价值。故道不仅具有水利科学研究的学术意义,而且具有科普和教育价值。蜿蜒数百公里、凝聚古人无数心血的黄河故道大堤与都江堰、灵渠、京杭大运河、坎儿井一样,都是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故道&雕刻&和凝聚了古人治河的许多痕迹。第五,黄河故道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发价值。从黄河故道的上、中段到我县的入海口,故道地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古迹众多,诸如汉、明祖陵、高家堰大堤、云梯关等。我县黄河故道如果和上、中段一起开发,可构筑一条以黄河为主体,以沿线著名景点为依托而相当完整的黄河故道旅游线。有了这条完整的旅游线,可以大力弘扬灿烂的苏北历史文化和黄河文化。
(一)滨海黄河故道是黄河流淌700多年的入海口,它是黄河的&龙头&,而&龙头&的口中&含&着滨海港,因此,它具有中、上段不可替代的地理位置的独特性。
(二)滨海黄河故道具有黄河故道全线最完整的地理风貌。当年黄河改道后,黄河故道的地理风貌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荒芜的盐碱地,比如河南兰考;第二种是水草丰美的湿地,比如河南商丘;第三种是尚存的河道,比如江苏徐州。而在黄河故道滨海段,这三种类型的地理风貌并存,黄河故道滨海段形态包容的完整性,在黄河故道全线实不多见。
(三)滨海黄河故道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废黄河口零点系&测量地原点。鸦片战争以后,1854年6月英、美、法驻沪公使、领事决定引进外国势力管理我国海关,强行在旧海关设立吴淞零点水尺,定出公元年之间出现的最低潮位为零点,并称为&吴淞海关零点&,作为当时中国零点高程系统的起算依据。辛亥革命后,爱国实业家张謇主持江淮水利局,坚决摒弃列强的所谓&吴淞海关零点&,毅然以民国元年11月11日下午5时滨海境内废黄河的潮水位为零作为我国起算高程,史称&废黄河零点&,(此后直到解放后的1956年,国家才公布了&1956年黄海高程&,1985年,国家公布了&1985国家高程基准&。)历史证明,&废黄河零点高程系&作为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高程系,其精确度大大高于列强所定的&吴淞海关零点&。目前,&废黄河口零点&高程系的原点湮没在海平面下,但这个原点却真实存在于滨海港港域内,而原点处新旧零点的高差和换用时间,直到现在还是我国科学工作者探索的热点之一。
(四)滨海黄河故道所在地盐城市地势平坦,河渠纵横,全市面积广达1779平方公里,有里下河平原区、滨海平原区、黄淮平原区,但盐城市绝大部分地区海拔不足5米,平均海拔在2米以下,而处在黄河故道滨海段的大套乡二堡村与永岗村交界处,有一长400米的老堆,堆顶高11米左右,是盐城市的海拔最高点,对整个盐城市来说,它具有无可替代的标志性意义。
(五)滨海黄河故道生态工程十分壮观,神话传说十分迷人,而名闻遐迩的五醍浆酒和何首乌正是黄河故道滨海段的特产。沿着一百多公里的故道遗址,有大套的万鸟天堂、绿水沱,界牌的清水河、八滩的鸭蛋汪等等。以界牌清水河为例,她是黄河故道上一个有许多美丽神话传说的内河,该河占地300多亩,素有神河、善河、奇河之称。据历史记载,该河在黄河故道上是纯内河,不与外河相通,但从未干枯过,也从未溺死过人,河水常年清澈不浊,无论多少黄土杂质冲入河中,只需一两个时辰就清澈荡漾。目前,整个故道上树木成林,三季有花,四季有果,是人们回归自然的绝妙去处。县境内外已有大量旅游者自发通过县境南北两条线路到滨海黄河故道探奇览胜。
(六)滨海黄河故道有着值得自豪的红色印记,而且历史底蕴深厚。革命战争年代,陈毅、黄克诚、张爱萍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这里留下战斗足迹。在黄河故道滨海段生活的子民中,有清代的武状元、文进士、武举人,也有民国期间反袁义士、工人运动先驱以及文化名流。更需要指出的是,现在在黄河故道滨海段休养生息的人全部是来自四面八方的移民。因此,生活在黄河故道上的滨海人形成的族群本身就是全国罕见的人文现象。这里没有土著,当初都是从不同地方,带着不同的政治身份、文化背景和求生愿望涌到了黄河故道滨海段。据调查,仅黄河故道入海处的一个村庄,就积聚了来自全国13个不同省份的外来户。数百年来,这些不同族群的人们在黄河故道上反复碰撞,不断磨合中形成了独特的滨海人的性格。
挖掘、整理滨海黄河故道有关史料,属于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对滨海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将会带来积极、重大的影响。因为一般说来,人们不会平白无故地对一种文化感兴趣,人们感兴趣的文化往往是那种能够引领社会发展、促进经济繁荣的文化,而发掘黄河故道滨海段的历史文化,正是具有这样的品质。
目前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江苏和盐城的文化态势,其特点为&南强北弱&,其主要原因是苏南、苏中经济实力和传播手段有相对优势,导致信息和文化单向流动。仅以盐城市为例,目前盐城市总体规划强调的只是东线有丹顶鹤、麋鹿、中华鲟三个自然保护区为依托的沿海风光带;中线有施耐庵故居、枯枝物丹园等景点为依托的通榆线人文景观带;西线有陆秀夫故里、二乔故居、大纵湖、九龙口、马家荡为依托的湖荡风光带,而整个北线则付之阙如。处于盐城北部的滨海,虽有黄河故道滨海段丰厚的文化资源,但因文化传播能力相对薄弱,至今一直影响着黄河故道滨海段的可见度和竞争力,从而无法将其转化为强大的地区经济的软实力,甚至连盐城市都没有将其纳入其视野。因此,挖掘整理滨海黄河故道历史文化,滨海将有很多工作可做,首先是广泛收集整理黄河故道滨海段的有关史料,抢救遗产,搞好保护、发掘工作。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可设立黄河故道研究中心,举办故道文化年、黄河故道学术论坛;组织艺术展览、文艺表演、民俗展示等活动;应用报纸、广播、杂志,电视和互联网等各种传媒,奠定黄海故道文化软实力的坚实基础。
在整理黄河故历史文化的过程中,滨海还可以以更开放的姿态加强同黄河故道沿线省、市、县的文化、经济交流。特别是故道中、上游,那里历史和文化渊源久远,黄河故道文化不仅涉及其政治架构、生活方式,而且延伸到道德规范、思维方式等各个层面。这种文化上的亲近性将会增进滨海同故道中、上游地区的联系,从而体现出黄河故道文化软实力的现实成就。
总之,黄河故道文化在全中华民族中又具有普遍意义,它体现了中国人民核心价值观中的本质因素。另一方面整个黄河故道文化具有文化的经典性,发掘出滨海黄河故道的内涵,既符合中华民族的普适价值,又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性,同时能突出中华民族文化特质。同时能正确客观地展示故道沿线人民真实的生活状态、审美趣味和思想情感,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民族忧患意识,向世界从一个侧面展示一个积极健康的滨海形象,并使滨海在黄河故道深厚的文化母液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张扬。
1、滨海境内市廛集锦
古名汪家坎,因地理位置在仁和镇前,故亦称前集。清代南河设防时,小镇经济宽裕,货物充斥,车骡络绎,舟楫联翩,贩运者相属于道。其南通射阳河,北界涟灌,水陆衔接,交通便利,烟户三四千。今仍为本邑第一大镇。历史上,附近多产黄豆,商业以豆油、豆饼为大宗,其他杂粮,远商采购者亦多。输入之货,大多来自苏、杭、常、镇,先以一、六为集期后以五、十为集期。东坎北侧仁和镇,以近仁和汛而得名,地当淮河之滨,又为救生、放生两河受淮河之口。清初,市廛极为繁盛。逮东坎继兴,遂见减色,后与东坎合在一起,今名东坎后集。
天赐场昔为盐场,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年),滨海天赐场始设场(引《文献通考》),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与庙湾场(今阜宁城)齐名。至明成化七年,场地设大使、副使,地跨淮河两岸,成为一个繁荣的海边集镇,后因海滩伸拓,盐务废驰,盐场裁并,集镇逐渐荒落。
在黄河南堤下,以二、七为集期,河未徙时,商务颇盛。
冈墩套集(现为永岗集)
大套西南,黄河南堤下。清光绪十八年,邑绅士王冠龄纠集族众,引横沟河入市,以通航路,商业遂兴。
旧名水陆舍,以三、七为集期。
在十丁头西,每逢二、七集期为耕牛萃聚之所,故亦称牛集。
原名郭二罾。以三、八为集期,杂粮多聚于此。
清乾隆年间兴集。原为滩地,后移民,开垦植谷,故有二、三、八卫等滩,总称为为八滩。
旧在黄河南堤北面,后迁堤南,为古运粮河之尾,闾南河设防时,商业之盛亚于东坎。黄河徙后,渐形衰落,清季,通济河竣成,遂渐发展,为老阜宁第四大镇。
原名八区(旧)。在八滩镇西,废黄河南堤外。
正兴集(现为小街)
原名吴家集。在八滩镇东北,黄河南堤内。
有商店二十余家,为淤黄河口一带居民交易场所。
五汛集(五汛港)
沿民便河西岸为市。创始于民国二年,以三、八为集期,有商店三十余家。
亦称头渡口。在救生河两岸。民国二年三月兴集,以一、四、六、九为集期(现在集期为五、十)。
天台庵(现为红纲集)
在獐沟镇东面。依放生河东岸为市。清光绪三十二年兴集,以二、七为集期。闭于文革期间,现尚未复兴。
在獐沟镇北。清光绪三十三年兴集。以五、十为集期,商店仅数家而摊卖极盛。
依射阳河北岸为市。清季,商业颇盛。以腌猪为大宗,自蔡桥五汛港相继代兴,遂不复兴。
即普安集,今日已闭。
亦名蔡家桥,以四、九为集期,原为东北乡巨镇。民国十九年秋,被匪洗劫,全镇菁华丧失殆尽。
清光绪初年创,旋废。
在旧黄河口,面海而居。市廛简朴。清嘉兴、道光间,海中渔户因集于此。苏淞鱼商航海至其地,以鱼为主要商品。自黄河北徙,陆地日渐塌陷。该市久在海底矣。
东靠排水渠。南界阜宁高庄,西临六洋,北近场南。1951年挑苏北灌溉总渠,群众买卖不便,遂兴集,集期为三、八。入市人数千余,入市大米、黄豆、猪、禽、蛋较多。
地名李三庄。东距郭集10公里,南离东坎10公里。兴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入市以大豆、小麦、苗猪、山羊为大宗。集期为五、十。上市人数两千余。1987年为最旺。
沙浦集(亦称沙淤港)
曾兴于晚清年间。东靠头罾,西傍二道口,南近江山捻,北为广垛庄。后因灾荒,居民外迁,集期人少而闭。1986年市场开放,遂复兴。
兴于民国年间,因挑灌溉总渠而闭。建乡镇后,集遂复兴。位于总渠堤南,离五汛、八大家集均10公里。以五、十为集期。入市人数五千余,以大米、水产品、家禽为大宗。
位于苏北灌溉总渠下游,六垛挡潮闸南北两头。山东、天津、浙江沿海各省市盐商、渔船时有进港,易物购货,常市无集期,入市以杂粮、大米、海产品渔、虾、蟹、柴、蒲、盐为主,集市较兴旺。
位于黄海两岸海堤上,八滩中渠下口,二罾闸旁,西、南、北三面均靠淮海农场,市民以渔业为主。1980年建乡,集遂兴。入市以海产渔、虾、蟹为主,禽、蛋、大米、蔬菜等生活用品亦有出售,无集期。
位于中山河堤东侧,陶圩河西岸,北靠行运河。1940年,日寇占领东坎,群众无处买卖而兴集,集期为三、八,入市以花生、西瓜、杂粮、苗猪、禽蛋较多,人数约4000人,1984年底最旺,从未间断过,延续至今。
地名藻草汪,因建乡而得名,兴于1957年。因临近黄海,入市以海产鱼、虾、蟹、盐、柴草、杂粮为大宗,集期为四、九,入市人数万人左右。
位于八滩中渠南堤。奤二桥南头八滩、振东两乡交界处。黄海公路必经之地。商船停泊处。自然贸易点。集期为五、十,入市人数约两千人。柴草、蒲、杞、柳、鱼苗、杂粮、大米均有出售。秋末冬初最旺。
地名寿成沣。位于阜坎河西岸,因通榆桥而得名。靠近阜坎船闸,南去盐城、扬州、南通、上海、南京,北往山东、响水、连云港、赣榆等地商船停泊于此,成自然港口,故遂兴集,集期为三、八,入市人数5000余,1986年省批准为通榆镇,集市日渐兴盛。
东临黄海,北靠翻身河闸。入市柴草、盐、海产鱼、虾、蟹、大豆、杂粮较多。山东、连云港捕捞、渔船运盐、砂石等,商船亦有进港。。
地名扬庄,兴于1952年,1963年因入市人少而闭。后因临淮乡政府设于此而复兴。集期二、七。蔬菜、杂粮、大豆、鱼虾入市较多。秋季最旺。
1979年因建乡而兴集。南、中、八滩渠连接处。集期为三、八。入市人数约两千,杂粮、大豆、鱼、蟹较多。秋季较旺。
朱集集(古称昧洋集)
位于张家河东侧,张庄大桥东头。因集镇远,群众买卖不便而兴。无集期,入市人数五百余,兴于1948年,土特产桠子、蛋、禽、大米为大宗。因傍于阜坎河中间段。曾是旧社会东坎至阜宁城,帮船旅客歇宿处。
位于顾大港干渠东堤。胡舍四渡二村交界处,因离集镇较远,群众买卖不便而兴。集期为三、八。入市人数千人,产品以大米、禽、蛋、杞柳为著,秋季最旺。
地名尹大桥。东临朝阳河,西靠顾大港。兴于1937年,集期为五、十,入市人数千人,因建乡而得名,入市产品以大米、禽、蛋、鱼、虾、蟹为主,秋季最旺。
亦名杠子。南临李元粮站,北靠兴庄,兴于1950年,无集期,入市产品大米、杂粮、禽、蛋为著。秋季最旺。
位于大套至东坎公路的南侧。兴于1941年民主政权建立初期,集期为四、九。入市人数千余,上市产品以大蔴、水果、蔬菜较多。秋季最旺。
地名三套渡口,中山河桥东头,距大套集,响水县运河集均10公里,以一、六为集期。入市人数千人。以水果、苗猪为著,生猪上市亦旺。
位于废黄河北岸,西傍良港,东临翻身河南岸。集期为五、十,入市人数近万人,上市产品杂粮、棉花、大豆、牛羊为著。秋季较旺。
滨淮集(又名兴嶺)
地名小嶺堤。位于废黄河北岸,黄海公路西侧,跃进渠南岸。入市人数万人,集期为四、九,为滨淮农场、新滩盐场、滨淮乡三个单位之经济中心,生产较兴隆,集市较繁荣,秋季最旺。
地名长兴庄,位于废黄河北堤,清末,该地居民周伟芝为私利兴商业,发股票、垄断市场遂兴长兴集,当时生意较兴隆,仅次于八滩。民主建政后,区政府驻沈滩,政治、经济中心逐渐转移。沈滩兴集后,长兴集市面亦逐渐衰落,入市人数由万人减至千人,集期为二、七,入市产品以柴草、蒲蓆、鱼虾较多,秋季最旺。
地名堤南。位于中山河、废黄河两河连接处,距已闭老凡集小街约一公里,故仍命名为凡集。曾为凡集乡政府所在地。集期为二、七。以山芋、花生、棉花、杂粮、牛、羊、蛋、禽为主,秋季最旺。
南傍南干渠,北靠良港,凡集、滨淮两乡交界处。1985年因群众买卖不便而兴。入市产品以杂粮、大豆、棉花、猪、牛、羊较多,入市人数千人左右,集期为四、九。秋季最旺。
地名三坝,位于中山河东堤。兴于1941年,县城(东坎)市民因惧日寇,避敌祸长住于此,则成自然集市。集期为二、七,入市人数千余,以杂粮、大豆、花生、水果为主,曾以西瓜为著,大者数十斤,盛暑之际,询购者络绎不绝。
位于射阳河北岸,篆河南岸,西靠后舍庄,临近扬渡口,渔民泊船、避风大多于此,水路方便,陆路较差,距集镇远,乡村偏僻,因群众需购货易物,成自然集市,兴于民国元年。原集期为一、六、五,后集期为一、六,入市品种以水产、猪、蛋、禽、大米、柴、蓆、杞柳、纺织为大宗。
地名如来庵,乃五卅运动工作领袖顾正红烈士故乡,因此而得名。兴于清嘉庆年间,昔日庵堂大佛事多。香客众,生产旺,集遂兴。原集期为一、六、五、十,现集期为五、十,入市品种以水产品、猪、蛋禽、大米、杂粮、柴席、蒲柳为大宗。入市人数千人。乡政权建立后,兴商业、办学校、开医院、整街道、修公路、建桥梁。水陆交通便利,加之近期连年丰收,市场开放,乡村贸易,日渐增多,生意兴隆,经济繁荣,乃居于邻近各集之首。
地名宋尖,位于废黄河南岸,5008公路和黄海公路连接处,离八滩镇、吴小集(小街)均10华里左右,兴于1942年,集期为五、十(现在集期为二、七)。入市人数两千余人,入市品种杂粮、黄豆、蔬菜、柴、蓆、蒲、水产品较多,集市一贯兴旺,一直延续至今。
地名前案,原名于小集。南靠北八滩渠,北临后案,东近张圩子,西傍阔巷。兴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条杨乡政府(区级)曾设于此,时则集市繁荣、生意兴隆,入市人数达万余,1958年人民公社化,撤销条杨乡并为八巨公社,社机关迁至八巨街,集市遂日渐衰落,闭于&文革&期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场开放,政策放宽,集市遂复兴,现集期为一、六,入市品种以棉花、杂粮、蒲包、黄豆、柴、蒲、猪、禽、蛋、蔬菜、水果较多,秋季最旺。
地名大王庄,兴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位于废黄河南岸,与凡集街隔河相望,南傍新华村,北靠唐港,集期为三、八,入市人数千余,上市品种以杂粮、棉花、柴、蒲、蒲包、铁器、家禽、蛋为著,成交额数千元,秋季最旺。
2、清&水&河
近在身旁的风景,常常因为便于前往而被一次次错过,如清水河尽管离县城只有六七公里,却有不少人至今尚未涉足。
清水河,其实并不是人们习惯思维中那样的河,而是一泓深不可测、奥妙无比的深潭。
清水河是伟大的母亲河&&黄河的杰作,至今还留有历史的符号,在南北不足四公里的地段,堤坎连连,重三叠四,足可证明黄河在这里有过惊心动魄之举。
据《阜宁县志》记载,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山阳县里外河道连决十余处,黄河之南、射河之北积水盈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夏秋间黄河两次在云梯关下决堤,刘家簖附近村庄积水盈尺。宣统元年(1909),黄河在张弓决堤十多处,大水漫溢。由于多次决口,多次筑堤打坝,因此清水河畔的大坝、二坝、三坝、四坝之名也就由此而来。由于黄水多次冲刷,深潭形成,清水河诞生。漫出的黄水流向东南,经二坎、清河、团荡、王塌、铁盘洋、沙浦港、三埝至射阳河,一条条冲子逐渐形成。
清水河虽无湖光塔影,古迹名胜,但水深无比,澄澈透明。田畴人家,浓绿叠翠。这一切对久居城市的人,不失是一个不错的去处。到过清水河的人,看了那深不可测的潭水,还会浮想倒映的蓝天白云下面是否另有洞天&&
自古以来,清水河曾流传过许多美丽的传说。相传在清咸丰年间,河畔住着一个远近闻名的孝子张三,其人为救母割过股,为孝父卧过冰。父母双亡以后由于家贫,30多岁了还独身一人。一天夜里,张三朦胧觉得有管弦之声,娓娓动听,于是翻身下床,循声走去。只见朗朗明月,习习秋风,河面朵朵莲花,袅袅薄雾。一群少女围着一个貌似天仙的女郎,轻舒广袖,翩翩起舞,彩光灼灼,乐声阵阵。张三被这一切惊呆了,不禁脱口惊叹:&啊!&话音刚落,只听&咕咚&一声,人音皆无,河面一片沉寂。
此后数天,张三始终忘不掉那玄妙的场景,白天无精打采,巴不得早点天黑,希望伊人再来,美景重现。一直到第七天晚上,张三坐着,不觉打起盹来,待他睁眼一看,只见日前少女歌舞的地方,飘来一朵荷叶,托着一只描金漆盒,内有七锭银子和一首短诗:
仙境人间本无缘,劝君莫要意缠绵。
天下何处无芳草,勤奋终能得婵娟。
张三看罢,迷雾顿散,豁然开朗,从此精神大振,日子越过越甜。
3、绿&水&沱
在大套乡二堡村与永岗村交界处,废黄河南侧,有两泓碧波荡漾、面平似镜、绿树环抱的水潭,这就是邑人皆知的绿水沱。沱由东西两个圆形组成,分别叫东沱与西沱。两沱之间像哑铃的柄子一样连着一道坡坎,当地人称&葫芦腰&和&锅盖梁&。两沱四周约有400米长,都是废黄河老堆,堆顶高程9米左右,是盐城市最高的地段。
绿水沱形成于清雍正八年(1730),当时的黄河是黄淮两河入海的主要通道,水是不是巨大,水势湍急,两边又少有堆堤,经常溃决。是年夏秋两次在岗墩套一带溢出。高如山脊的水头从决口奔腾而下,横扫一切,马上在决口处冲出漩涡,最后就形成了两个深不可测的大水潭,自然的神力造成了今天绿水沱。
绿水沱从形成直到现在,从来没有干涸过,百姓中一直传说深不可测。晚清、民国时期,都有好事者测量过,他们用若干根麻绳接起来,绳头捆上石头,小船划到沱中心,麻绳慢慢往下放,绳放光了,还没有石头落地感觉。1942年新四军三师二十四团驻在永岗一带,战士们不信,用36架水车与36副斗子,连续干了64天,依稀才见到&底&的影子。&呼&的一声,周转塘边塌下十几米沙土,地下泉水奔涌而出,沱内像是四处冒水,&咕嘟嘟&翻花滚动,很快水位复原如初,沱底到底有多深,还是没有测出来。
绿水沱一直以神秘的面目出现在邑人面前,有神秘的传说在民间流传。
还是在晚清的时候,紧挨在绿水沱边的二堡村王家庄,有一个族人在苏州经商。刚要回乡时,来了一位店铺老板,年近七旬,鬓发皆白,个子不高,背微驼,很客气地说:&听口音您是阜宁北乡黄河边上人,不知离绿水沱有多远?&
王姓商人马上答道:&小可正是黄河边上大套西乡人,寒舍离绿水沱仅几十步地,不知老者有何见教?&
老人从袋中掏出一封已封好的书信:&烦您把这封家书带到绿水沱,家人自有微薄酬谢。&
老人告诉他:&你到沱边先平地踏足三次,拍掌三声;再说三遍老袁带信来了,自然有人出来接信。&
王姓商人回家后第二天就依言来到绿水沱边,按老者的嘱咐,在沱边踏三次足,拍三次掌,叫了三声,忽地水波涌动,向两侧流淌,中间现出一条干涸的平坦大道。道路尽处房屋鳞次栉比,红墙绿瓦,金碧辉煌。从道上走来一人,与苏州所见老者面目相似。此人来到面前深深一揖:&敢烦高邻捎来家书,致谢了。&然后与前引路,领着王姓商人顺着大路直到前厅待茶。此人接了书信,看了以后,又令家人传到后堂,回过头来对商人微笑说:&杜工部诗云:家书抵万金。您给我家传来了家祖父之书,十分感激,无有什么酬谢,只有这家藏黑豆,赠您一些,略表微意。&说着特地开了一个柜子,神秘秘地抓了一大把黑豆,生怕掉了似的送到王姓商人口袋边,小心翼翼地全部放进了口袋。王姓商人见只赠他一把黑豆,很不以为然,心想黑豆我家有十多斛呢,这家住的虽华丽,可是待人很小气。他走在路上想:&我把这些黑豆带回家,别人见了会笑掉大牙。&他就把袋中的豆子全都抛散了。上岸后手一摸还有两颗夹在口袋角上,拿出来一看金光闪闪,灿若明珠,方知是乌金,再回首望来路,依然是波光粼粼的水面。
4、鸭&蛋&汪
喝过五醍浆酒的人,都为它那醇净香浓的风味所倾倒。可是酒友们哪里知道,五醍浆的美,在很大程度上是它的母液鸭蛋汪泉水的美,鸭蛋汪的水为什么这样美,有它极不平凡的来历。
还是在八滩成陆不久的年代,这儿是一片荒滩。滩里住着一个拓荒采樵的王小二,虽然贫穷,却生得一副不平凡的相貌。有一天他到集上卖草,碰到一位卖鱼老翁,篓里有一条金色鲤鱼,嘴上慢慢地翕动,像是在乞求。王小三略一思忖,用一担草换回这条鱼,送到黄河里放生了。
事隔三日,天将傍晚时,忽然从大路上来了一位身穿绿衣黄裳的妙龄女郎,走到他的顶头舍边,要求借宿。王小二大吃一惊:&我孤身一人,你是姑娘家,不便借宿,还是到别处去吧!&姑娘一再央求:&天晚路黑,荒野里常有狼熊出没,务请大哥行个方面。&王小二被缠得没法,只好应允。姑娘就在王小二的泥垡头铺芦苇的床上住了下来,盖的是芦花编的被子。天亮以后,姑娘才发现王小二在草堆里住了一夜。第二天姑娘也没有离开的意见,还给王小二做好了饭菜,虽然是粗茶淡饭,但十分可口。王小二看姑娘孤苦伶仃的一个人,好像并没有什么地方可去,也就不与姑娘提起离开之事。乡邻们发话了:&你们这一对诚实的哥哥和忠心的妹妹结合吧。&在乡邻的帮助下,成就了两人的百年好事。婚后,姑娘把深藏心底的秘密告诉了王小二。她原来是东海龙王的三公主,变成金色鲤鱼溯流畅游,不幸落入渔人大网,是王小二救了她的命,她这次是来报恩的。
龙王在后宫多次没看到三公主,查问后知道去了凡间,大怒,呼唤蟹大将、虾先锋率领兵丁前去捉拿。三公主料到父亲不会善罢甘休,立即要大家筑堤挡潮,赶不上就筑高墩子避潮。就是这次,黄海边留下了很多高有数丈的救命墩子。随后,蟹、虾二将欲抓三公主,三公主逃离巨掌。蟹、虾二将把手一挥,浪如山倒,冲向百姓新筑的堤坝,堆堤全部倒塌了。三公主眼看百姓在浪山中挣扎,两袖由南向北一划,一条高两三丈的堆堤挡住了巨浪,堆内大水马上干涸,百姓全部得救。蟹、虾二将被挡在堤外,不能越雷池一步,只得无可奈何地回龙宫复命了。
龙王亲自领兵来抓三公主,令鲨鱼总兵用头顶堆堤,堆堤被顶歪了。三公主拔下金钗,化做宝剑,刺向隆起的堆顶,鲨鱼总兵不动弹了。这个隆起的堆顶,后来人们称做大鱼尖,谐称为大淤尖。龙王拿不住三公主,又派虾先锋去捉拿王小二。黑色的云团往王小二压过来,他操起扁担,向黑气砸去,黑气团向东南方避让而去。王小二一气追下去40多里。眼看要赶上,虾先锋突然往地下一钻,王小二一扁担打下去,打出一条沟,虾先锋在沟里挣扎,形成一条小河,后来百姓们就把这条河叫做扁担港。因寡不敌众,三公主与王小二败下阵来。龙王紧追王小二与三公主不放,龙女只得将自己与王小二变成一对绿鸭子藏到八滩西边一个水塘里。龙王还不放过,二人只得钻进了黄河。龙王不见二人,才恨恨地撤兵。
三公主与王小二从此就在塘中住下了,两只绿鸭交颈振翅,形影不离。时间长了,附近庄上的鸭子来到这个塘里,围着这一对漂亮的鸭子玩耍,人们常在塘边拾到鸭蛋,于是就把这个塘叫做鸭蛋汪。不论多大的干旱,这个塘的水总是汩汩不断,碧绿清澈照人。
后来,八滩的允大槽坊开业,老板特地从山西杏花村酒厂请来酿酒名师李大癞子,经多次操作,酒味总是赶不上汾酒。正在焦躁之时,李大癞子在夜里突然梦见一个西施一样的美女走到他的床前,好像对他说:&为了造福八滩父老,使后人享用不尽,我有清泉一泓,上承黄河送来的五岳三山之灵气,下接地泉,水色纯正,永不干涸,你可以用于酿酒,奉献给世人,也可解你技术不精这围。&说完倏然不见踪影。李大癞子把这事向老板一说,老板想到是神奇的鸭蛋汪,就到鸭蛋汪取水酿酒。果然,五醍浆从此酒口味纯正,香气四溢,甜绵干洌,回味悠长。
Copyright(C)2014 江苏省滨海县旅游局 滨海旅游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跟狗狗做会不会怀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