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当地人们生活需要阳光补氧吗?

青藏高原是高原病的高发区,施工队伍减员率很高,数字是触目惊心的。所以,我们首先 思 想 上 高 度 重 视 。中 央 领 导 同 志 十 分 关 心 青 藏 铁 路 参 建 职 工 的 身 体 健 康 ,铁 道 部 在 前 期 工 作 中 , 组织专业医务人员赴现场勘察,研究并充分利用国内几十年来高原医学研究成果,借鉴以往青 藏 高 原 重 大 工 程 的 经 验 和 教 训 , 确 立 了
“以 人 为 本 , 卫 生 保 障 先 行 ”的 原 则 , 提 出 了 力 争 建 设 期 高 原 病 零 死 亡 的 努 力 目 标 。其 次 ,建 立 较 为 完 善 的 保 障 体 系 。建 立 三 级 医 疗 保 障 网 络 ,高 海 拔 地 区 平 均 40- 50km, 设 有 高 压 氧 舱 和 大 型 制 氧 站 。 它是指多年冻土层的顶面,也是距地表最深的冻融土层的界面。多年冻土又分为高纬度多 年 冻 土 和 高 海 拔 多 年 冻 土 , 我 国 东 北 大 、 小 兴 安 岭 分 布 着 高 纬 度 冻 土 , 最 南 端 46.6°N。 青 藏 高 原的多年冻土位于高纬度冻土南界以南,属高海拔多年冻土。在冻土上修建铁路,它的病害率 很高(如图) 。 为 攻 克 多 年 冻 土 难 题 ,我 们 在 借 鉴 国 内 外 冻 土 工 程 研 究 和 实 践 经 验 的 基 础 上 ,确 立 了 “主 动 降 温 、冷 却 地 基 、保 护 冻 土 ”的 设 计 思 想 ,冻 土 工 程 建 设 逐 步 实 现 了 由 被 动 保 温 向 主 动 降 温 转 变 , 由 静 态 分 析 向 动 态 分 析 转 变 ,由 单 一 工 程 措 施 向 多 种 措 施 综 合 应 用 转 变 ,创 新 了 片 石 气 冷 路 基 、 碎石片石护坡护道通风管路基、热棒、路基铺设保温材料、路基边坡设遮阳棚、以桥梁通过极 不稳定多年冻土地段等成套冻土工程技术措施。经过 3 个冻融循环观测,采取的工程措施有效 可靠。 青 藏 铁 路 建 设 中 碰 到 的 特 殊 技 术 难 题 除 “多 年 冻 土 、 高 寒 缺 氧 、 生 态 脆 弱 ”三 大 难 题 之 外 , 还 有 其 它 特 殊 技 术 难 题 。如 混 凝 土 耐 久 性 ;恶 劣 的 自 然 环 境 对 混 凝 土 质 量 提 出 了 很 高 要 求 ,对 混 凝 土 抗 冻 性 、抗 氯 离 子 渗 透 性 、耐 磨 性 等 八 项 指 标 提 出 高 标 准 要 求 。 还 有 防 沙 治 沙 。强 紫 外 线辐射,这主要影响建筑材料的耐久性和旅客列车的设计;运输设备的高原适应性问题,主要 影响柴油机功率折减,电器设备绝缘性能下降等。 可以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 3、 提 高 西 藏 各 族 人 民 生 活 水 平 ; 4、 推 动 青 藏 旅 游 产 业 发 展 ; 5、 增 进 西 藏 与 内 地 各 族 人 民 团 结 ; 6、 弘 扬 西 藏 民 族 传 统 文 化 ; 7、 巩 安 固 边 防 长 治 久 。大军锻炼出了“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气概。各级员工团结一心,科学施工,加强协作, 克服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在“生命禁区”挑战生理和心理极限,架桥铺路,在雪域 高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千里建设工地上出现了无数感人的事迹,汇集为一批特性鲜明、 表现强烈、 内容崇高的精神, “风火山精神” 唐古拉精神” 铺架精神” 尖兵精神”... 如 、 “ 、 “ 、 “ ... 归 结为一个,就是青藏铁路精神。这是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具体表现,是几千年来中华民 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优秀文化的生动体现。在未来发展青海、西藏的经济进程中,同样需 要弘扬青藏铁路精神,各族人民团结拼搏,群策群力,开拓创新,优质高效建设各类现代工程 项目,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做新的 攻克世界难题的人 ――记全国 五一劳动奖章 获得者许兰民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记全国 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许兰民 在巍巍昆仑山上,茫茫雪域高原,担负青藏铁路建设的中铁十四局集团这支英雄的铁建劲 旅,在指挥长许兰民带领下,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生命和智慧战胜常人难以想象 的艰难困苦,攻克“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难题,书写了最壮丽的篇章,充 分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 他们在提前优质完成第三标段工程任务后, 2003 年 7 月, 到 胜利攻克深层冻土难关,提前 66 天完成十二标段线下工程任务,于国庆节前铺轨通过管区,在 海拔 4700 米的生命禁区创造出人间奇迹,为建国 54 周年献上了珍贵的厚礼。 2001 年,党中央做出重大决策,青藏铁路动工兴建。以擅打硬仗著称的中铁十四局集团, 经过激烈的投标竞争,承担了青藏铁路三标段和十二标段的施工任务。管段全长 81 公里,位于 昆仑山北麓的纳赤台至西大滩和可可西里无人区的五道梁。 这里,高寒、低氧、大风、冰雪交织,最低气温零下 40 多度,含氧量仅为内地的 50%,被 称为世界第三级,人类生命的禁区。当地“过了昆仑山,如进鬼门关,到了五道梁,难见爹和娘” 的民谣,即是真实的写照。 接受任务后,无论派谁出任指挥,对上任者来说都面临着一场硬仗。恶仗。集团公司党委 经过认真比选、研究,最后选定了 1987 年毕业于石家庄铁道学院铁道工程专业,在泰曲等多个 工程项目中担任指挥长并出色完成任务,年仅 36 岁的高级工程师许兰民。 当时正在武汉投标的许兰民,接到让他上青藏铁路任指挥的消息,半天没有说话。四川彩 虹桥的坍塌,使他深感别人的教训是自己的经验,当指挥长的责任重大。而且,青藏高原恶劣 的气候和环境无疑会加速身体的“折旧”。然而,为难之际,许兰民想得更多的是自己是一名共 产党员,共产党员必须时刻听从党的召唤,越是艰难越向前。 青藏铁路建设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建设好这一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造福青藏人民, 是铁路建设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当领导找他谈话时,他愉快的向领导表示:建设前无古 人的青藏铁路,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运气,我们要珍惜这千载难逢的机遇,即使遇有千难万险, 哪怕吃尽千难万苦也要把青藏铁路建设任务完成好,以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忠诚报效祖国。 2001 年 4 月 15 日,许兰民等 4 人作为先遣人员,风尘仆仆来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向 生存极限之地发起了挑战。 初来乍到,4 人有 3 人病倒,许兰民一人雇辆出租车,越戈壁滩,进三岔河,到昆仑山, 察看工地,调查地质,选定营区。他经常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头昏脑胀,血压升高……他强忍 着严重高原反应带来的多种痛苦,迎着卷着碎石飞跑的狂风,遮天蔽日的尘沙,漫天飞舞的雪 花,踏着厚厚的积雪,用 7 天时间,徒步走完了三标段 57 公里管段,掌握了组织指挥施工的第 一手资料。这时,同志们发现他双脚打起了血泡,脸上、手上脱了厚厚的两层皮,花花斑斑。 人们都说,青藏高原是生命的极限之地。连日跑工地的劳累,严重的高寒缺氧,使许兰民 这位钢铁汉子也整日头昏目眩,胸闷气短,四肢无力,食欲全无,几天时间,体重下降了 5 公 斤。好几次晕倒在工地。在彻夜难眠的折磨中,许兰民在深深的思考着一个问题,建设青藏铁 路,挑战生存极限,首先就要攻克高寒缺氧这一世界性难题。而且我们的职工正是鲜花般的年 龄。有着比金子宝贵的生命,他们是青藏铁路建设的胜利之本。 攻克高寒缺氧难题 随着队伍上场,许兰民把以人为本摆到了首要位置。大会小会上,他反复强调“保障职工身 体健康就是保护生产力。要奋斗,但不要有牺牲”。他多次语重心长地对指挥部其他领导说:“干 部的最大美德是爱护工人,在青藏高原这个特殊的环境里显得更为重要。” 战将定位,施工展开,攻克高寒缺氧的战役首先打响:指挥部给每个职工配备毛皮大衣等 防寒用品,安家设营按四合院标准建设,职工住房安装保暖透光的活动板房,加高地脚,隔离 冻土层,室外天寒地冻,室内温暖如春;成立以指挥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医保领导机构,组建由 25 名医务人员组成的医保中心;投资 800 万元,配备氧气瓶(袋) ,五道梁工地建起高压氧仓, 保证职工随时补氧;配备救护车、X 光机、心电图机、生化仪等医疗设备和 420 多种抗高原反 应及救治患者的药物,职工不管什么时候出现病情,不出工地半小时,就能得到有效治疗。 静寂的高原夜晚,许兰民打着手电照明钻进帐篷,一个铺一个铺地检查。发现职工小王直 喘粗气,胸脯上下起伏,他立即通知医务人员诊治,医保中心主任潘允军告诉他,小王是因缺 氧引发心脏问题,如果再发现晚一点,恐怕人就不行了。许兰民就此立即召开专门会议,建立 巡诊制度,医务人员昼夜到施工现场,职工住处巡诊,对患病人员早发现、早治疗、早往后方 送。2002 年 5 月 9 日晚上 10 点,六公司正在曲北大桥进行施工,天上突然下起大雪,刮着 8 级以上的阵风。摸透了老天爷脾气的许兰民,立即想到正在工地奋战的职工。他立即赶到工地, 听到有人咳嗽,凑近细看,发现有人流着鼻涕。“不好,有人感冒。”他火速通知医务人员火速 赶到现场逐人检查。对 15 名患感冒的人员,迅速用救护车拉到医保中心输液治疗,及时控制了 病情,治愈了患者。施工两年多来,职工和民工无一死亡,无一患脑水肿、肺水肿等高原病。 不仅如此,许兰民还经常深入所属的 120 个伙房,了解生活情况,反复交代各单位领导, 要保证让大家吃饱吃好,每天早晨必须喝上一杯牛奶。集团指挥部后勤保障中心,不管刮风下 雨、风沙弥漫,还是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及时将鸡、鱼、蛋、肉和新鲜蔬菜送到工地食堂, 职工身体强壮,队伍始终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 攻克多年冻土施工难题 冻土施工是一道世界性的难题。北临昆仑山口,南靠唐古拉山的五道梁海拔 4700 米,属于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中心地带,中铁十四局集团担负第十二标段的施工。许兰民这个新一代的 年轻知识分子,注重将科技创新运用于施工。为掌握冻土的情况,摸准冻土的脾气,他把铺盖 搬到五道梁工地。 成立以他为首的科技公关小组, 开展现场公关活动。 当时他的血压陡增到 160, 头昏脑胀欲裂,但他全然不顾,一心想的是如何攻克冻土施工难题。 钻机不停地往下钻孔,许兰民不停地记录数据,抓起钻出的冰块翻来覆去的细看。工地上 突然狂风大作,雨雪交加,核桃大的冰雹铺天盖地,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劈头盖脑砸到许兰 民头上。许兰民顿觉头部剧烈疼痛,结果头部被砸起多个大包。在生命受到威胁的紧要关头, 许兰民执著的是挑战冻土,攻克冻土,始终没离开工地半步。经过半个月的实地探察,探明了 29 公里管区有多年冻土、含土冰层、高含冰量冻土、低温稳定冻土等,冻土深度达 150 米。 掌握了冻土的规律和特性,许兰民查阅了大量资料,请教了许多专家,与铁道科学院联手, 先后攻克冻土桩基施工,冻土爆破施工,通风路基等十六个技术难题。他在冻土施工中采用通 风路基、路基换填、热棒插入等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如冻土路基施工,在园地路基上填 上片石,形成通风路基,保护永久性冻土,再分别填中粗沙,形成隔离层等。大家说:“许指挥 就是棋高一招,是雪域高原的智多星”。 在冻土混凝土施工中,他们采用我过最新科研成果低温早强耐久高性能混凝土。 攻克高寒冬季桥梁施工难题 青藏铁路第一高桥三岔河特大桥,全长 690 米,有墩台 22 个,墩高 54 米,是青藏铁路的 重点难点控制工程。它的建设,从某种程度上说,关系到青藏铁路建设的成败。因为大桥地处 青藏铁路格拉段的起始处, 铺架首先从这里通过, 该桥直接影响到青藏铁路的延伸。 而大桥 2001 年 8 月开工,要求 2002 年 8 月铺轨到桥头。扣除青藏高原漫长的冬季,实际施工时间只有 6 个 月。因为工期特紧,不得不赶在冬季施工。然而在零下二三十度的负温下进行大桥冬季混凝土 施工,不仅在中国没有过,在世界上也是闻所未闻。大桥建设成为铁道部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 部特批全线惟一冬季施工的大桥。一时间成为全线关注的焦点,引起了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为了攻克这道世界施工难题,许兰民先后走访了当地公路、气象部门,查阅了大量相关资 料,进行科学决策。他投入 3000 多万元,采用 搭设暖棚,实施人造小气候的保温式施工方案。 施工人员在立好的桥墩模板内生火炉,外裹棉被、帐篷布等,确保模内温度达 15 度,并进行蒸 汽养生,使每一个桥墩施工搭设的暖棚都等于盖一座房子。为此,每一工序施工都是一道施工 难题,许兰民因此动足了脑筋。他亲手制定和建立了一整套大桥施工新方案,将原定滑模施工, 创新为大块整体钢模板施工。 冬季的三岔河特大桥工地,季节性阵风达 8 级以上,水流湍急的河水,被冻成几尺厚的冰 层,推土机在冰层上自由开行。只见中等身材的许兰民,站在冰天雪地里指挥大桥施工。在刺 骨的寒风中,即使穿着厚厚的棉衣,也周身寒透。手握在宛如冰棍似的钢管上,时间长了连手 套一起粘在上面,用力拉开,手掌被活生生的揭掉一层皮,但他全然不顾。而且哪里最难,他 就出现在哪里。温控是大桥施工的关键,他一会儿检查地材预热怎样,一会儿检查篷布是否裹 严,一会儿爬上”建设上了。2001 年 12 月 10 日,许兰民一早起床急忙赶往大桥工地,因过道 洒下的水冰冻如镜,不慎滑倒在地,昏死过去。大家急忙把他送进医院,一量血压,降到 20 和 40,在场的人都下呆了。而他苏醒后,用尽全身力气从床上爬起来,颤抖着扶着墙壁就要去工 地。在场的医生一把抱住他:“你不能走。他断断续续地说:“不行啊,现场施工这么紧张,这 个时候工地需要我,工地上还有很重要的事等着我去处理”输液服药后,身体稍有恢复,他瞒着 医生又奔向大桥工地。 经过许兰民和大家的努力,三岔河特大桥提前完工,质量和合格率 100%,优良率 95%, 被评为青藏铁路优质样板工程。首开了我国高原高寒混凝土施工先河,填补了我国的一项空白, 标志着中国高原铁路施工步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等领导先后来大 桥工地视察,给予高度评价。团中央、中央企业团工委、全国铁道团委授予三贫河特大桥“青年 文明创建示范点”、“青年创新效示范点”、“青年环保示范点”等荣誉称号。2003 年 9 月 10 日, 国资委党委、铁道部、团中央联合颁发“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青年贡献奖”。 攻克生态脆弱难题 青藏铁路建设既是前无古人的铁道工程,也是前无古人的环保工程。美丽的青藏铁路建设 中又一世界性难题。中铁十四局集团管段地处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生态的脆弱性, 决定了环保的重要性。从一开始,许兰民就把青藏高原生态环保摆到与施工同等重要的位置, 作为大事来抓,建设“世界屋脊”环保型铁路。他在管理条款中硬性规定了施工中不侵占一寸绿 地,不踩压一棵小草。近百公里管段,几千人的施工队伍,施工近三年,高原植被无一损坏。 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繁衍着世界濒临绝种的各种珍稀动物。在工地上,每天都能见 到野生动物自由追赶,觅食嬉戏,许兰民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这些高原的珍稀国宝。 他主持制作了“珍爱高原野生动物,共建人类美好家园”的多幅彩绘大型选产牌,组织大家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每年 6 月,正值藏羚羊迁徙季节,每天都有大批藏羚羊从 工地通过,给施工带来新的难题。为了保证藏羚羊安全迁徙,工地每天停工 6 小时以上,拔掉 容易惊吓藏羚羊的彩旗,施工人员撤离施工现场,为藏羚羊让道。此举被成为天底下最庄严的 礼让。五北大桥有一个砼预制块生产厂,住着 500 多人进行预制块生产施工,满打满算,还有 一个月就可完成全部预制块生产任务,届时人走场净。但时间已到 6 月,大桥工地正是藏羚羊 迁徙的主要通道,若继续施工,会影响藏羚羊通过,如果将预制厂搬走,搬迁损失达上百万元。 情况上报到许兰民。许指挥权衡利弊,认真的说:“为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羚羊,牺牲单位利 益值得。”他一声命令:“搬,坚决地搬。”4 万只藏羚羊悠然自得地通过大桥工地。像这样珍爱 藏羚羊的故事,在工地上数不胜数。 因其突出的环保成绩, 中铁十四局集团青藏铁路建设指挥部被青海省评为“环保先进单位”。(1)片石气冷措施。片石气冷路基是在路基垫层之上设置一定厚度和空隙度的片石层,因 片石层上下界面间存在温度梯度,引起片石层内空气的对流,热交换作用以对流为主导, 利用高原冻土区负积温量值大于正积温量值的气候特点,加快了路基基底地层的散热,取 得降低地温、保护冻土的效果。 (2)碎石(片石)护坡(或护道)措施。在路基一侧或两侧堆填碎石或片石,形成护 坡或护道。碎石(片石)护坡空隙内的空气在一定温度梯度的作用下产生对流,寒季碎石 (片石)内空气对流换热作用强烈,有利于地层散热,暖季碎石(片石)内空气对流作用 减弱,对热量的传入产生屏蔽作用,从而增强了地层寒季的散热,减少了暖季的传热,达 到了降低地温、保护冻土的效果。 (3)通风管措施。在路基内横向埋设水平通风管,冬季冷空气在管内对流,加强了路 基填土的散热,降低基底地温,提高冻土的稳定性。 (4)热棒措施。热棒是利用管内介质的气液两相转换,依靠冷凝器与蒸发器之间的温 差,通过对流循环来实现热量传导的系统。当大气温度低于冻土地温时,热棒自动开始工 作,当大气温度高于冻土地温,热棒自动停止工作,不会将大气中的热量带入地基。青藏 铁路有 32 公里路基采用了热棒措施,收到了基底地温降低、冻土上限上升的良好效果。 (5) 遮阳棚措施。在路基上部或边坡设置遮阳棚,可有效减少太阳辐射对路基的影响, 减少传入冻土地基的热量。在风火山试验基础上,又在唐古拉山越岭地段设置了一处钢结 构遮阳棚,效果明显。 (6) 隔热保温措施。 当路基高度达不到最小设计高度时,为减少地表热量向地基传递, 采用挤塑聚苯乙烯等隔热材料,可起到当量路基填土高度同样的保温效果。隔热保温层在 暖季减少了向地基传递的热量,但在冬季也减少了向地基传递的冷量,属于被动型保温措 施,仅在低路堤和部分路堑采用。 (7)基底换填措施。为避免和减轻多年冻土对路基稳定的影响,在挖方地段或填土厚 度达不到最小设计高度的低路堤,基底采用了换填粗粒上措施,防止冻胀融沉,确保路基 稳定。 (8)路基排水措施。研究和实践都证明,水是冻土病害的最大根源。排水不良将造成 多年冻土路基严重病害。青藏铁路设计统筹考虑了多年冻土区的防排水措施。合理布设桥 涵,设置挡水埝、排水沟、截水沟等工程,以保证排水畅通。防止路基两侧积水造成冻融 变形或引发不良冻土现象。 (9)合理路基高度措施。在低温多年冻土区,路基设计高度应在合理范围内。路基达 到一定填筑高度后,在一定的气温、地温条件下多年冻土上限可以保持基本稳定。但随着 路基高度增加,边坡受热面增大,由边坡传入地基的热量增加,太高的路基不利于稳定。 根据不同的地温分区,多年冻土路基合理设计高度为 2.5-5.0 米。 (10)路桥过渡段措施。为减少多年冻土区路桥过渡段的不均匀沉降,台后不小于 20 米范围内,按倒梯形分层填筑卵砾石土或碎砾石土,分层碾压夯实。桥台基坑采用碎石分 层填筑压实,其上填筑片石、碎石、碎石土。经工程列车运营检测,没有发现明显的变形, 路桥过渡段处于稳定状态。 (11)桥涵基础措施。为减少桥梁工程施工对多年冻土的扰动,在全线绝大多数非坚 硬岩石地基的桥梁都采用了旋挖钻机成孔的灌注桩基础。对涵洞工程进行研究比较后,选 用了矩形拼装式钢筋混凝土结构。 (12)以桥代路措施。在不宜修筑路基的厚层地下冰地段、不良冻土现象发育地段及 地质复杂的高含冰量冻土地段,采取了修筑双柱式桥墩,以小跨度钢筋混凝土桥梁通过。 在 550 公里的多年冻土地段共修建桥梁 120 公里。 (13)隧道结构措施。在多年冻土区昆仑山、风火山隧道施工中,充分考虑冻融作用 对隧道结构的影响,控制隧道开挖施工的环境温度,减少围岩冻融圈范围。采用合理的衬 砌断面形式和钢筋混凝土衬砌结构,设置隔热保温层,减少围岩的热交换,减轻冻胀作用 对衬砌的影响。按寒区隧道特点设置防排水系统,有效防止地下水的危害。昆仑山、风火 山隧道结构安全可靠。 针对不同特点的冻土地段综合采用以上工程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经过三个冻融循 环检验,初步证明所采取的工程措施效果良好,冻土路基没有发生大的冻胀融沉病害,铁 路修建没有引发冻胀丘、热融滑塌等次生不良冻土地质灾害。在第六届国际多年冻土工程 会议上,中外专家一致认为,青藏铁路建设解决冻士工程问题取得惊人进展,采取的主要 工程措施可靠,能够保证路桥隧涵安全稳定,在多年冻土工程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 (二)攻克卫生保障难题 青藏铁路穿越青藏高原腹地,全部处于 3000 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其中有 960 公里 在海拔 4000 米以上,沿线高寒缺氧、干燥风大、强紫外线辐射,处于鼠疫自然疫源地,不 少地段可饮用水缺乏, 特别是由缺氧严重而导致的高原肺水肿和脑水肿等急性高原病频发, 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和劳动能力。如何确保参建人员能够上得去、站得稳、干得好,是一个 严峻挑战。 铁道部和卫生部按照“以人为本,卫生保障先行” 的原则,在青、藏两省区的大力支 持和密切配合下,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制定卫生保障措施,建立三级医疗保障 机构,加强劳动保护,开展鼠疫防治。创造了开工五年来数万名建设者“高原病零死亡、 非典疫情零发生、鼠疫疫情零传播”的优异成绩。国际高原医学专家称赞青藏铁路建设卫 生保障防治救护卓有成效,医疗设施配置先进,人员健康保障科学,为青藏铁路建设者提 供了坚强有力的医疗保障,对高原医学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青藏高原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民谚:“上了昆仑山,进了鬼门关;过了五道梁,难见爹和娘; 到了沱沱河,不知死和活;二道沟的天,一天是一年。”这种恶劣环境。建点扎寨时,刚搭起 的帐篷深夜就被风吹跑了, 在青藏高原上,最严峻的考验就是高原缺氧。一过唐古拉山口,含氧量与内地相差甚远, 相当于在内地负重 35 公斤行走,连机械的工作效率也只相当于内地的 70%,这点也是刘登科 最为担心的。但为了青藏铁路,多少人放弃了舒适的生活:青藏三队总工李明军放弃了北京某 监理公司聘他为新建松花江大桥项目监理的位置;青藏六队总工崔树林,谢绝了尼日利亚铁路 项目的邀请;医生郭爱,放弃了进修深造的机会; 正是这样一个群体的无私奉献,在向青藏高原进军的誓师动员大会上,使集团公司领导给 刘登科下了军令状:“带上去多少人,就要带下来多少人。”刘登科郑重承诺:“决不让一个 员工留在高原上!”面对缺氧对生命导致的危害。 为了安定军心,必须给他们最好的医疗保障。指挥部共投资 670 多万元,在全线率先购置 高压氧舱等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抢救设备,建起了沱沱河工地医院,2003 年又由二级医疗机构升 格为三级医疗救治站。2002 年 4 月在北京科技大学的支持下,他们在海拔 4600 米的沱沱河畔 又建起了一个世界高海拔医用制氧站。2003 年 9 月经山西省科委科技成果评审鉴定,氧气纯度 达到 93%,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简直是高原上的奇迹。三局的员工说,“是指挥长的赤 诚、 执著感动了高原, 使它慷慨地奉献出稀缺的资源。 ”制氧站运行一年多来, 制氧 2200 多瓶, 不仅保证了三局参建员工用氧,还能部分提供给其他兄弟单位用氧,创造价值 5 万多元。3 年 来中铁三局没出现一例因高原反应导致人员伤亡事故。1.制定适应高原的卫生保障制度。在广泛吸收国内外高原医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铁 道部、 卫生部联合制定下发了 《青藏铁路卫生保障若干规定》 《青藏铁路卫生保障措施》 和 、 成为青藏铁路建设卫生保障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结合现场实际,及时制定了《青藏铁路建 设卫生保障实施办法》、《高原准入标准》等一系列卫生保障预案、规定和管理办法。针 对可能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制定了《青藏铁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青藏铁 路建设鼠疫防治工作技术方案》和《青藏铁路建设鼠疫防治预案》。针对站后工程专业多、 战线长、人员流动分散的特点。制定了《青藏铁路建设站后和零散人员卫生保障管理办法》 等。这些制度保证了全线卫生保障工作的规范有序运行。 2.建立较为完善的卫生保障体系。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现场卫生学勘察,收集驻地和施 工标段的气象、水文等环境资料,掌握当地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染病、地方病的流行分布 等情况,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卫生学预评价。在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设立医疗卫生 部,负责制定卫生保障工作计划,督促检查各施工单位卫生保障工作落实情况。以格尔木 铁路医院(现为青海省海西州第二人民医院)和西藏军区总医院为依托,在施工高峰期建 立了三级医疗机构或派出机构 6 个(分别设在五道梁、沱沱河、唐古拉山、安多、那曲、 当雄), 二级医疗机构(局指挥部工地医院)23 个,一级医疗机构(项目部卫生所)115 个,共设病床 426 张,形成了覆盖全线能够快速及时有效救治危重病人的网络体系。工地 医院设置急救室、手术室、观察室、住院病房,配备了彩色多普勒、呼吸机、麻醉机、心 电监护仪和血气、生化分析仪等先进适用的常规医疗设备 3900 多台(件)。全线设置大型 制氧站 17 个,购置高压氧舱 25 台。上场医务人员均经过系统高原病知识的培训,熟悉高 原人体生理特点,掌握高原疾病的诊疗技术。高峰期上场医务人员 680 人,医务人员与施 工人员的比例达到 1.88%以上,充分满足临床需求。开工以来,全线共接诊病人 53 万余 人次,住院 14477 人次,抢救危重病人 3501 人,其中 470 例高原性脑水肿、931 例肺水 肿患者全部得到了有效救治,创造了高原医学史上的奇迹。 3.形成比较健全的卫生保障机制。严格掌握高原准入标准,对进入高原人员实行体检 筛选制度,在格尔木或拉萨进行低海拔地区的阶梯式习服适应,从源头上确保健康人员进 入高原。建立高原工作人员健康档案,实行全程动态健康监护。开展全员卫生知识宣传教 育,编印了《高原卫生知识手册》,做到人手一本,提高了参建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邀 请青、藏两省区专家医疗组到建设工地培训医务人员,讲授防治高原病的临床诊断、急救 和治疗原则,进行技术指导,增强了预防和救治能力。建立了处置突发疫情和抢救危重病 人的应急机制,确立了高原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后送” 四早原则,进行工前、 工中、工后体检,及时救治、下送高原病患者。采取施工人员每天吸氧 1~2 小时,免费发 放红景天、诺迪康、丹参滴丸等抗缺氧、抗疲劳的预防性药物,坚持轮休、轮换制度,坚 持巡诊及夜间查铺制度等多种预防措施,降低了高原病发病率。切实加强劳动保护,按规 定配置劳动保护用品;高原施工按照科学规范组织,均建立了粉尘、毒物、物理因素等职 业危害的监测和隧道氧分压检测制度,综合治理作业环境危害,粉尘作业点实施湿式作业, 使有害因素浓度控制在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范围内,有效地杜绝了危害健康事故的发生。 合理安排施工任务,限定人员作业时间。采用机械施工,降低劳动强度。加强食品卫生安 全检查,提高伙食补助标准,为参建人员创造了良好的劳动和生活环境。 4.探索防治高原病的有效途径。铁道部组织高原医学专家成立“高原生理咨询组”, 研究指导解决防治急、慢性高原病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不断学习推广应用新经验。新技术, 积极组织科研攻关,中铁 20 局与北京科技大学合作,首次在世界上海拔 4905 米以上地区 进行人工制氧科学研究,联合研制出每小时生产 24 立方米高纯度医用氧气的高原制氧设 备,创造性地实现了风火山隧道掌子面弥漫供氧和工地氧吧车供氧,使隧道内空气含氧量 相当于降低了 1200 米海拔高度,有效改善了作业环境。这一成果在全线得到了推广采用, 使过去仅在急救时使用的氧气,成为高原铁路建设人员必备的劳保品,为高原大规模建设 人员供氧提供了保障。 在海拔 4500 米至 5100 米的高度创造性地运用高压氧舱,通过迅速吸氧弥漫入血,提 高了肺泡氧分压,增加了血氧饱和度,改善了组织细胞的缺氧状态,不仅消除了导致肺动 脉高压和导致急性肺水肿的各种因素,而且促进了水肿消除,缩短了医治疗程,填补了国 内外医学空白。有些单位推广使用了一氧化氮治疗仪,让患者吸入低浓度一氧化氮(NO), 以降低肺动脉高压,改善肺部的通气―血流比率,增加通气量,提高了血氧含量,有效治 疗高原肺水肿。有些单位运用“高氧液体”新技术,把通过光化学溶氧技术制成的高氧液 体输入体内,成为人体第二条供氧通道。 5.防范施工现场发生鼠疫疫情。青藏高原是我国最活跃的鼠疫疫源地之一,一旦发生 人间鼠疫,按照国家对甲类传染病处理规定,要进行“疫区隔离” 和“交通封锁”,将会 威胁人员健康,影响工程建设。青藏总指和各参建单位坚决贯彻鼠防规定,成立鼠防领导 小组,配备专(兼)职鼠防人员,制定鼠防管理办法,开展防鼠专业知识培训,加强鼠防 宣传教育,重点组织民工学习鼠防知识,严格执行“三不”(不私自捕猎疫源动物、不剥 食疫源动物、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区)、“三报”(报告病死鼠獭,报告疑 似鼠疫病人,报告不明原因高热病人和急死病人)制度。建起鼠防屏障,在低鼠獭地区集 中建立宿营生活区,住地周围挖防鼠沟、设置防鼠网、建立隔离墙。在地方鼠防人员指导 下,施工单位在疫情流行地区实施预防性投药,开展灭鼠、灭蚤及保护性灭獭工作。工地 医院设有专门的鼠疫隔离病房和相应的医疗、防护、消毒等设备,做好处置突发疫情的各 项准备。密切与地方政府防疫部门的联系,依靠地方政府,培训鼠防人员,顺畅信息沟通, 及时掌握动态,形成了统一的疫情报告制度和信息网络。青、藏两省区派出多个鼠防监测 队,及时提供疫情信息。多次组成路地联合检查组和专家医疗组,深入现场检查指导鼠防 工作。 (三)攻克环境保护难题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海拔最高、对生态环境影响作用最大的高原,素有“世界 屋脊”、“地球第三极” 之称,是中国和南亚地区的“江河源”、“生态源”。生态系统 独特,珍稀特有物种丰富,自然景观多种多样,高寒湿地广为分布,是世界上仅有的独特 生态环境系统和世界山地生物物种一个重要的起源和分化中心。保护生态环境是中国的一 项基本国策,是全体建设者的神圣职责。铁路建设中保护好沿线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减 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铁道部和各参建单位严格按照“确 保多年冻土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江河源水质不受污染,野生动物迁徙不受影响,铁路两侧 自然景观不受破坏,努力建设具有高原特色生态环保型铁路” 的环保总体目标和质量、环 保“双优”建设目标,采取“技术措施与管理措施并重” 的管理手段,全面系统开展环境 保护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力组织落实好青藏铁路环境保护工作,重点抓了全面贯彻环保法 规、明确环保设计原则、创新环保管理模式、强化全员环保教育、精心保护高原植被、全力保 护野生动物、有效防止铁路沿线水土流失、确保江河湖泊不受污染等工作。 通过黄弟福和 全体建设者几年来的共同努力,在青藏铁路建设期间有效保护了高寒植被生态系统,野生动物 栖息环境良好,野生动物通道发挥作用,保持了高原景观完整,生态功能区功能完好,多年冻 土环境保持稳定,有效控制了环境污染,施工建设对沿线河流水质无明显影响。青、藏两省区 环保部门现场检查后,认为已完工程生态环境恢复工作进展有序,情况良好,达到了环保、水 保批复要求。国家环保1.严格执行环保法规。全面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土 保持法》等各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依法按程序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环评前期,铁道部、 国家环保总局联合组织各方专家,对青藏铁路沿线进行了多次考察,对铁路建设的环境敏 感问题、环境影响评价的总体设想、技术路线等进行了认真研讨。环评期间,铁道部组织 环评单位,并邀请中国环科院生态所、中科院动物所、植物所、西北高原生物所、国家环 保总局南京环科所、中铁西北院、青海省林业局、西藏林业局、西南交通大学等单位参加 环评工作,依法按程序编制完成了格尔木至唐古拉山段、唐古拉山至拉萨段环境影响报告 书(含水土保持方案),经国家环保总局和水利部批复后实施。以生态环境评价结果指导 设计、施工和环境管理,做到了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认 真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和环境评价技术规范,通过合理地调整铁路涉及的自然保护区功能区 界,分析评价铁路工程可能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提出了缓解工程建设期和 运营期对自然保护区环境影响的方案和措施,为铁路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更有效地保护 铁路经过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使修建铁路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2.制定环保设计原则。始终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开发与保护并重”,针对铁 路沿线生态环境的不同特征,确立了环保设计原则。一是在设计选线上,防止阻断保护区 的物流、能流和基因流,不改变区域地表结构现状。二是在高温高含冰量冻土及湿地地段, 尽量采用桥梁工程通过。三是线路必须穿越湿地时,要保证湿地的连通性。四是设置足够 的动物通道,以满足动物觅食、迁徙、繁衍和种群之间交流的需要。五是统筹规划、合理 安排、严格控制施工用地。这些环保设计原则,指导了具体环保措施的制定。遵循这些环 保设计原则,我们在设计选线上,设法避开环境敏感区(如为保护林周彭波黑颈鹤自然保 护区,采用羊八井方案,绕避了自然保护区);对于无法避让的在设计上进行了多方案比 选,将工程施工活动范围尽量局限在铁路线路两侧一定范围内。为不破坏草地、湿地及多 年冻土环境,大量采用了以桥代路、块石通风路基、碎石护坡等工程措施;为不破坏沿线 环境,采用中心站管理模式、远程自动化控制以及机械化维修,减少沿线组织机构和人员 数量;建成后的沿线车站废弃物集中收集处理,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达标排放;客车采用 封闭式车体,设置真空集便器,排污使用专用排污车抽取后集中排放处理,垃圾装袋,运 至高原下交车站集中处理。并在施工中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严格控制施工临时用地,优 化、细化取弃土场、砂石料场、路基土石方的调配以及施工场地、营地的选址,不断完善 生态保护方案,最大程度减少环境破坏。 3.创新环保管理模式。建立起由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统一领导、施工单位具体落实 并承担责任、工程监理单位负责施工环保工作日常监理、环保监理实施全面监控的“四位 一体” 环保管理体系。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首次建立环保监理制度,建立“环境保护实施 记录”、“环境监理通知书”、“环境保护整改验收单” 等环境监理工作过程监控制度, 使铁路建设中的环境监理同工程监理有机结合起来。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优质工程评定范 围,对优质样板工程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积极主动寻求外部监督,联合青藏两省区 环保局与各施工单位签订环保责任书,进一步强化了环保管理的制约机制。建立了自上而 下的环保目标责任制和较为完善的环保管理制度体系。青藏总指和各施工单位建立了专门 的环境管理组织机构,形成了纵向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横向分工合作、协调一致、职责 分明的管理机构统一体,制定和完善了以“施工期环保管理办法” 等一系列与之配套的环 境管理法规性文件。把环保工作纳入“建功立业劳动竞赛” 和“优质工程”评定范围,对 优质样板工程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使环保工作始终处于规范管理和有序可控之中。青、 藏两省区环保局专门成立了青藏铁路建设环境监察办公室,与青藏总指及参建单位签订了 环境保护责任书,定期监察全线环保工作,及时纠正违规现象,保证了铁路工程、设备安 装和施工营地符合环保要求。强化全员环保教育,编制施工环保手册,对不同阶段上场的 施工队伍,先后组织开展了 5 次全面系统的环境保护培训。 举办 40 多次各类骨干人员培训 班,培训人员 4300 多名。广泛开展环保宣传活动,竖立环保宣传标语牌,大力营造人人关 心环保、人人参与环保、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把保护青藏高原的一草一木变为广大 参建人员的自觉行动,有效提高了参建人员的环保意识和环保施工能力。 4. 攻克植被保护难题。 切实保护地表土壤和高原生态环境漫长演变过程中形成的草原、 草甸植被,对施工范围内地表植被,先将其连同腐植土易地假植(保存),待工程成型后, 再将这些植被覆盖到已完路基边坡或施工场地。路基施工及挡水埝填筑时,不设纵向施工 便道,运输车辆在路基范围内倒行卸土的施工方法来防止路基两侧植被破坏;挡水埝、电 杆基坑及电缆槽开挖施工临时弃土时, 采用在原地面铺设土工布方法等防止地表植被破坏。 组织科研单位采集 18 种草籽在海拔
米以上地段进行路基边坡植草试验和植被 恢复试验。在高寒草原的沱沱河地区研究选择梭罗草、赖草、披碱草、早熟禾、碱茅等适 宜地区植被恢复的物种,在高寒草甸的安多、当雄地区筛选以种籽繁殖为主的垂穗披碱草、 老芒麦等适合的草种,在取、弃土场和路基边坡地段选取紫花针茅、矮火绒草等抗蚀效果 好的草皮,采用人工播种,辅以适合的喷播、覆膜等培育技术,进行植被再造、边坡草皮 移植试验,试验总面积近 3 万平方米,均获成功,开创了世界高原、高寒地区人工植草试 验成功的先例。我们及时把研究成果总结成工法,在全线有条件的区段推广,尽力恢复地 表植被,较好地巩固和扩大了试验研究成果。唐古拉山以南安多至拉萨间已形成 300 多公 里“绿色长廊”。 5.保护野生动物自由迁徙。铁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活动的重点区域,西藏 段工程绕避了林周彭波黑颈鹤保护区。对于必须经过野生动物活动区域的路段,如穿过可 可西里、楚玛尔河、索加等自然保护区的线路区段,在设计中进行了多方案比选,尽量减 少对自然保护区的干扰。组织国内专家研究野生动物保护问题,深入调查沿线野生动物分 布习性和迁徙规律,在远离站场的路段设置了桥下、隧顶和路基缓坡平交等三种形式的野 生动物通道共 33 处,沿线累计宽度达 59.84 公里。对于习惯在高山裸岩、高山草甸地区 活动的高山山地动物群(如盘羊、岩羊、白唇鹿等),设置上方动物通道;对于习惯在平 缓地区活动的高寒草原草甸动物群(如藏羚羊、藏原羚等),设置桥梁下方通道或缓坡平 交通道;对于沼泽湿地动物群和野生动物种群复杂的区段,综合设置复合式动物通道。这 在我国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中尚属首例。通过开展野生动物穿越动物通道诱导试验研究和现 场监测报告表明,从 2003 年到 2005 年,每年仅从可可西里五北大桥动物通道经过的藏羚 羊都有数千只,证明青藏铁路设置野生动物通道可行、有效。 6.遏制沿线水土流失。各施工单位在线路经过的湿地地段,采取了逢沟设桥涵、增加 小桥涵密度、路基抛填片石、换填渗水材料等措施。对宜于植草地段的路基边坡大量采用 草皮防护,不宜于植草地段采用干砌片石或混凝土预制块方格型骨架护坡进行防护,或采 用挂网喷射混凝土防护。对半固定沙丘和风沙流地段,在路基两侧设石方格或土工格栅。 对位于河流地段的线路,基础除满足抗冲刷要求外,边坡采用干砌片石或破块防护。对高 路堤、深路堑,设置了挡土墙。施工中严格控制破土面积,划定施工范围和人员、车辆行 走路线,相对集中设置了取弃土场和沙石料场。在湿地地段桥梁施工时,施工便道上设置 足够的过水管道,保证湿地上下游的水系联系等。这些措施有效遏制了铁路沿线水土流失。 7.防止江河湖泊污染。在唐古拉山以南的施工设计中,专门编制了错那湖自然保护区 路段施工专项环保篇章。施工单位在 20 多公里错那湖顺湖路段,用 13 万条装满沙石的编 制袋垒成护堤,有效防止施工污染湖水。在拉萨河特大桥施工中,施工单位采取了严格的 环保措施,采用了旋挖钻机干法成孔,避免了泥浆污染拉萨河水。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江河 水源,避免因施工引起水源区沙化和水质污染。开展了固体垃圾处理等专项课题研究,施 工期间产生的固体废物和营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不可降解成分运至环保条件允许的地点 集中处理。沿线车站尽可能选用太阳能等清洁型能源。车站污水都要进行处理,沱沱河站 污水处理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生活用水标准,其它车站污水处理达标后将用于车站范围内 的绿化、不直接排入地表水体,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8.保护沿线自然景观。采取统筹安排、集中设置的办法,取消了设在玉珠峰、错那湖 等地段不符合景观要求的取(弃)土场和砂(石)料场,不在线路两侧取(弃)土、采砂 (石),施工完成后及时恢复地貌环境,减少对自然景观的影响。集资修建了沱沱河长江 源风景区,主动修复藏北八塔、天葬台等自然遗迹,全力保护沿线人文景观,使青藏铁路 与高原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有机和谐。 青藏铁路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受到中央领导、国家有关部门和青、藏两省区及沿 线各族人民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得到社会各界和国内外新闻媒体的广泛好评。经青、 藏两省区环保部门监测结果显示,青藏铁路建设对河流水质无明显影响,冻土环境未出现 明显改变,沿线野生动物迁徙条件和铁路两侧自然景观未受破坏,沼泽湿地环境得到了有 效保护。全国人大环资委在专题调研后认为,青藏铁路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和重要范例,是依法保护环境的先进典型。国家审计署在专项环保审 计后认为,青藏铁路建设的环保工作扎实有效,成绩巨大,环保管理模式和环保工作经验 值得在全国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中推广运用。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多次检查后认为,青藏铁 路建设环境保护在中国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中处于领先水平,具有示范意义。青藏高原鼠疫疫源地是我国最活跃的疫源地之一 ,其鼠疫苗毒力、侵袭力、致病力强 ,造成人间 鼠疫发病急、传染快、病情重、病程短、病死率高 ,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青藏铁路施工路段 大部分在鼠疫疫源地内穿行。近几年 ,不但鼠间鼠疫年年发生和流行 ,而且发生了人间鼠疫。当 前 ,青藏铁路、公路、输油管线同步建设 ,大批人员进入青藏高原 ,不少地区民工还有捕食旱獭 的习惯 ,加之鼠防监督监测工作滞后 ,极易造成鼠疫的发生和流行。青藏铁路一旦发生鼠疫 ,不 但严重影响施工生产的进行 ,而且会产生重大的政治影响 ,因此 ,对鼠疫预防工作必须引起高 度重视。 如何预防鼠疫 ,并不是每个单位、每位卫生人员都十分清楚的。有些单位预防鼠疫 ,就认为 老鼠、旱獭灭得越多越好 ,灭鼠药毒性越大越好 ,给鼠防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那么如何科学预 防鼠疫呢 ? 首先 ,要充分认识到预防鼠疫必须全民动员、全体参与 ,不留死角 ,形成共同预防态势 ,一个 小局部发生问题 ,都可能引发全线大规模传播。必须紧紧依靠当地政府 ,对青藏铁路沿线 ,不管 是铁路、公路、输油管道系统 ,还是当地居民、来往人员 ,统一由政府加强管理 ,任何部门、任 何单位都不能放松。 其次 ,要掌握鼠防监测动态。经常和地方政府设立的鼠防监测队保持密切联系。根据鼠疫疫 情确定我们鼠防具体工作 ,切忌不问是否有鼠疫疫情 ,盲目投药 ,乱挖防鼠沟 ,乱架防鼠网。 三是加大鼠防工作宣传力度。鼠疫的发生必须是染疫的旱獭、老鼠身上的鼠疫杆菌通过人破 损的皮肤、黏膜进入人体或通过寄生在染疫的旱獭、老鼠身上的跳蚤叮咬人体所致。因此 ,不 接触染疫的旱獭、老鼠 ,不被染疫的旱獭、老鼠身上的跳蚤叮咬是预防鼠疫最最重要的措施。 但是 ,参加青藏铁路施工的青海部分民工有长期捕杀旱獭等野生动物的习惯 , 2001 年队伍上场 时 ,确实有一些民工到野外捕杀旱獭。要解决不接触染疫的旱獭、老鼠 ,最重要的是采取一切宣 传手段 ,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给这些民工讲清捕杀旱獭等野生动物的危险性 ,使所有参建人员 熟知鼠防工作的“三报”、“三不”制度。同时 ,要制定严格的奖罚措施 ,对擅自捕杀旱獭等野生动 物的人员给予重罚。 2002 年就杜绝了捕杀旱獭等野生动物现象的发生。 四是控制好传染源。在生活区外一定距离设隔离帐篷 ,外部病人特别是发热伴有淋巴结肿大 的病人 ,一律到隔离帐篷就诊 ,实行“首诊负责制” ,由看病的医生负责到底。 同时 ,备足防治鼠疫 的药品 ,防止鼠疫向施工队伍内部传播和流行。 五是科学灭鼠灭獭 ,保护生态环境。传播鼠疫的仅是旱獭和青海田鼠等几种野生动物 ,其它 大部分鼠类不传播鼠疫。青藏高原大批旱獭和各种鼠类 ,是青藏高原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 绝不能因为预防鼠疫 ,破坏青藏高原的生物链 ,使本来十分脆弱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而且 ,目前所用的灭鼠、灭獭药物毒性很强。不但能消灭鼠类、旱獭 ,而且能消灭其它动物。如 不注意 ,可能造成牧民放牧的牛羊死亡 ,也可能造成自然保护区的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死亡 , 那将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 六是针对青藏铁路沿线施工单位较多的情况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青藏铁路鼠疫应急处理方 案 ,并组织 1D 2 次实际演练 ,一旦发生鼠疫疫情 ,各单位都能立即进行现场处理 ,把疫情控制 在最小范围内。 说到生命,就不能不提氧气。在青藏高原,缺氧无处不在,24 小时都影响人的生活,甚至 也影响机器的生产力。在青藏铁路安多铺轨现场,记者看到铺轨机都是双火车头牵引,机械师 解释说,因为青藏高原缺氧造成机械功率下降,必须进行双机车牵引才能保证达到平地一个机 车的正常功率。机器尚且如此,人就更不用说了。青藏线职工有句顺口溜:天大地大不如反应 大,爹亲娘亲不如氧气亲。因为高寒、低压、缺氧,人的器官时间一长会发生各种病变,如人 们常说的“三大一小”,即肝大、心大、肺大、小脑萎缩。至于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等更是寻常。为确保满足青藏铁路 青藏铁路建设及运营的用电需求,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 青藏铁路 的 一 施工队伍发扬“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精神,积极克服 流高原输变电工程”的总体要求,各参战施工队伍 的 施工队伍 的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确保了这条高原交通大动脉 的 的安全可靠供电。青藏铁路新建工程点多线长、环境恶劣、高寒缺氧,施工队伍大都来自内地低海拔地区, ,黄弟 参建职民工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为确保建设队伍能够“上得去、站得稳、干得好” 福十分关心参建员工的身体健康,主持制定了医疗卫生保障工作的规章制度,落实各项保障措 施,经常深入施工现场并走进职民工宿舍,督促各施工单位切实做好医疗卫生、生活保障工作, 仔细询问职民工们的生活、身体状况,多次到医院探视高原病发作的职民工,要求医疗单位全 力做好救治工作,保证病人康复。 全体参建将士发扬“拼搏奉献、依靠科技、保障健康、爱护环境、争创一流”的新时期青 藏铁路精神,团结奋战,积极开展“建功立业”劳动竞赛,使施工进度不断加快,安全生产有 序推进,质量创优精益求精,环境保护遵章守法,卫生健康坚决保障,思想政治坚强有力。 以人为本抓好“三防”讲究落实显真功 青藏铁路沿途气候复杂多变,环境异常恶劣,高寒缺氧,冻土地界长,生态脆弱,构成了 “高寒缺氧、高原冻土、环境保护”3 大世界性难题。做好三防(防非典、防高原病、防鼠疫) 工作是青藏铁路建设的根本保证。首先,中铁一局构建三级医疗网络,保障健康。抽调医务人 员 30 名,其中高级职称 8 人,中级职称 12 人,护士 8 人,其他人员 2 人,分别建成 4 个二级 工地医院。先后投入 600 多万元配备了先进的医疗设备 60 余台套。与解放军二十二医院、格尔 木人民医院签订三级医疗委托协议。建立六所工地卫生所,每个卫生所配备主治医师以上职称 的医务人员 2―6 名,全线医务人员总数为 47 名。在班组设立了经高原病知识培训的卫生监督 员,完善了三级医疗网络。同时,建立习服基地按照梯级进驻,逐步适应的科学要求,在加强 参建人员内地体检筛选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好习服后参建人员的工前体检,将不适应高原工作 的人员及时调整回内地。举办高原健康培训班 8 期,培训参建员工、劳务工 3687 人次,培训率 达 100%。从源头做好了高原病的预防,并通过工前、工中、工后“三检”制,及时对不适应 高原作业的员工调整工作,同时利用冬假安排一线骨干员工旅游疗养,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 其次,高度重视灭鼠工作,防疫于未然。2002 年度对四标、十四标生活区及生产区灭鼠 6 批次, 投放灭鼠药 150 公斤,使鼠疫得到有效遏制。针对高寒缺氧、体能消耗大、抵抗力差等实际情况对施工人员注射流感疫苗和丙种球蛋白。 2002 年度为 660 人次;2003 年 5 月 1 日前,注射丙种球蛋白、胸腺肽共计 3000 人次,以增强 肌体抵抗力。 对从事饮食、浴池、理发等公众服务人员定期由医院进行体检。防疫站定时对管辖 14 个食 堂、生活保障中心进行食品监督检查,按相关法规发放卫生许可证 14 个,健康证 49 个。生活 饮用水由专业人员每年进行冬、夏季两次采水检验,并提出针对性杀菌办法。在暑期蚁虫密集 期间,雇用消防车,喷洒配制的灭蚊药,减少疫情发生的几率。 改善水质。去年工程中及冬休期工后体检,累计发现南山口铺架项目部 40 多人结石症,发 病率近 4%,初步断定与所饮水质有关,按照孙永福部长的批示,铺架项目部投资 116 万元, 现已购进软化水设备 6 套并已安装到位,参建员工每个宿舍都安置了饮水机,饮用水达到纯净 水的标准。 保安全,警钟长鸣。在施工中,指挥部从组织、制度建设,机构设备适应高原性改造,到 人员安全思想教育、自我防护意识教育以及技能培训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建立健全了安全领 导小组,综合治理领导小组,防火防洪委员会,强化安全“卡死”制度,按照发放劳动保护用 品,下发了安全管理条例,重申第一管理者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纪律,逐级分解安全目标, 责任落实到人,实现了参建员工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思想转变,形成了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 良好局面,使施工生产始终处于安全受控状态。四标段针对铺架安全的重要环节,分别制定了 长大上、下坡道等重点控制工序及相关工序铺架安全作业规程。细化了防风、防寒、防火、防 漏电、防雷暴、防溜车、防倾覆等安全措施,及时整道,提高线路条件,严格限速,提高司乘 人员安全意识,保证了行车运输安全。 保质量,兑现合同承诺。为了高质量建设青藏铁路,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济师兼 青藏线指挥长和民锁,在后方十分繁忙的情况下,每年坚持在青藏施工一线指挥达 8 个月之久, 完全兑现了在标书中指挥长每年 60%的时间在现场指挥的庄严承诺,成为青藏线上指挥长在现 场坚持指挥时间最长的指挥长。常务副指挥长马新安,副指挥长赵雪良、陈敬,总工王崇新, 分别在南山口、沱沱河、安多 800 多公里的站线上往返奔波,周密部署,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 保环境,珍爱高原生态。十四标段地处沱沱河与通天河之间,广泛分布着高原多年冻土、 湿地,地表一些轻微的改变都可能引起多年冻土不可逆转的变化。保护高原植被,根据青藏高 原生态环境脆弱和草皮恢复的特点,制定了严格的环保措施。指挥部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明确 了环保工作职责,明确了环境保护目标,制作了以环保为主要内容的公益宣传牌,矗立在醒目 位置, 时刻提醒员工注意环保工作。 施工中各单位严格执行 “三固定一回送” (固定生产生活区, 固定行驶路线,固定弃土场,垃圾回送)的规定,所有生产、生活用污水经沉淀达标后才能排 放,固体垃圾分可降解与不可降解分类处理。各参建单位要立即行动起来,挑选优秀的、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 建项目经理部,并立即进驻现场开展各项施工准备工作。企业后方要提供足够的支 援和支持,确保现场工作的顺利进行,尤其在前期要多上协调能力强、经验丰富的 管理人员,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协调好各方面关系,并在征地拆迁工作和图纸到位 上尽快打开局面,为后续工作创造条件。 要切实抓好施工队伍的培训。积极选派相关人员参加铁道部、总公司或高校、 科研部门举办的培训班学习;有计划地选拔项目管理和施工技术骨干赴国外进行技 术考察。在此基础上,采取委托办班、联合办班、自行办班等多种形式,对全体参 建员工根据不同的岗位需要,围绕铁路客运专线工程施工,进行不同形式不同专题 的系统培训,使广大员工,特别是各级管理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迅速掌握客运专线 建设的有关知识和技能。集团公司技术中心正在编写铁路客运专线施工技术指南方 面的读本,各铁路客运专线中标后,有关技术管理部门要到现场去办班,就有关施 工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对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项目队长、施工人员进行广泛而 严格的专题宣贯。同时,要高度重视铁路客运专线参建外协队伍员工的技术培训, 将外协队伍员工的技术培训纳入我们铁路客运专线技术培训的工作内容,做到同要 求、同部署、同检查。在全集团各铁路客运专线施工现场掀起学标准、学规范、学 客运专线技术的热潮。 要强化资格认可和持证上岗制度。所有国家、行业规定要持证上岗的人员,必 须一律做到持证上岗。从事特殊工序、关键工序的技术工人,必须经过资格认可才 能上岗,确保施工作业层员工满足客运专线建设的技能要求。在施工中,要制定详细的工艺细则,并将其制成工艺卡片发放到班组,做到人 人清楚。要组织建立一套完善的、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细部标准,建立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优化施工方案,严格按照批准的施工方案督促实施,做到方案 先进、合理。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监督、检查,对存在的质量隐患和质量问题决不能 姑息。 “追求卓越管理,筑造精品工程;改善环境行为,保障健康安全”是我们中铁 四局的质量方针,也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和对顾客的承诺。我们要把确保质量作 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以建设世界一流客运专线的目标激励自己。我 们要尊重和依靠科学,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客运专线建设提供技术和 管理保证。 为强化质量管理,我们在通过天津长城质量保证中心审核认证之后的数年间, 不断改进和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同时完成了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 体系的建立和审核认证,并在全国施工企业中较早建立了“完善计量检测体系” ,通 过了国家质检总局的认证。按照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的原则。为避免质量管理体 系运行与现场管理脱节的现象发生,在客运专线建设中,我们要进一步强化质量管 理,编制系统完整的《项目质量管理计划》 ,将其作为集团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制定客运专线项目质量管理方针和管理目标,按照新的管理模式, 细化质量工作职责,明确管理程序和工作程序,实行逐级质量责任制和质量责任追 究制度,对质量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并强化图纸审查、地质核查制度,严格 执行技术交底制度、测量复核制度、施工组织审查制度、试验检测制度、工程质量 检查验收签认制度、成品保护制度、质量事故上报和追究制度、技术资料收集保管 归档制度等管理规章。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高等教育、各类资格考试、外语学习资料、应用写作文书、青藏高原施工经验[1]等内容给大家分享;同时提供学习互动交流;更好的帮助大家学习。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共享资料网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活需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