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买魔法教程 语文二年级下册语文辅导

当天更新视频:0部 视频总数量:72513部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视频教程
视频类型:
人气:加载中...次点播
更新时间: 17:11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视频教程详情
在线播放和下载地址: [ 无需安装任何插件即可快速在线观看和下载 ]
您也许会喜欢这些视频
评论视频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视频教程
本站所有视频教程均从互联网精心收集,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纠正或删除,E-mail: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调控的艺术
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调控的艺术
&& 阅读: 次
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调控的艺术
&&&&&&&&&&&&&&&&&&& 顺东黄阳转载
第一讲&&& 课堂调控的必要性
1、课堂调控的必要性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互动已成为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互动生成的自然、和谐、灵动的生命化课堂是我们一线的教师所崇尚、所追求、所倡导的课堂。而在实际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生本等多向互动的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状况,使我们的教学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首先先来看几个来自低年级课堂中关于学生表现的个案:
(1)课堂遭遇的尴尬:
【尴尬1】:众生百态
现象描述 :上课铃声响过,教师已到班上,只见有的学生急着准备学习用品;有的学生在转来转去与别的学生讲话;还有的匆匆忙忙地从教室门口冲进来……准备开始上课时,老师还没张口,有几位学生又旁若无人地讲起话来;有的开始玩起自己桌子上的铅笔、橡皮等,一直没抬起头来看老师;而最迟进来的那几个学生可能是因为玩得热了,拿着纸垫当扇子正用力地为自己扇着,时不时地还往别的同学脸上甩,全然不顾老师的存在。整个教室活象一个自由市场,授课教师见状,扯着嗓子和学生一起“叫卖”,虽是歇嘶底里,却无济于事。
三言两语:说到这我的脑海不由自主地想到我的同事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低年级的课堂,孩子们象八爪蟑鱼,课上教师总在不停地忙乎,摁住了这只脚,那只脚又出来了。以上现象呈现的是学生的课前状态,低年级的学生的行为总是反复无常,在常态课堂上,特别是春夏之交的五月、六月,那时学生都比较浮躁,我开玩笑说那是学生的春季躁动期,这样的状况是司空见惯的。而不幸的是:这样的状态会直接影响学生上课的情绪。这样的课前状态,就在一定的意义上预示:失败已经在向我们教师招手,接下来的一节课,没戏。
【尴尬2】旁逸斜出
现象描述:一位教师教学二年级下册《恐龙》的第二自然段,在介绍雷龙、梁龙、三角龙、剑龙的各自特征的时候,突然有一位学生举手抢答:“老师,我知道世界上最小的恐龙是蜥蜴。”面对这位猝不及防的半路杀出的程咬金,老师一时接不上话。而下面的学生倒是活跃了起来,大家争论不休:“不是的,最小的恐龙不是蜥蜴。”“蜥蜴不是恐龙。”……孩子们说到动情处,梗起脖子,完全忘记了自己此时此刻是为了什么话题而争,只是一味地跟着“是”“不是”地起哄,不一会儿所有的学生分成两派,继续着他们的“是”和“不是”。教室里乱作一团……于是教师拿起教鞭,好不容易才将这一次的课堂暴乱镇压了下来。
三言两语:低年级的课堂很象一个炸药包,学生就象一根根导火线,如果一个孩子的行为出轨,那么他就足以引爆整个课堂。这是由教学内容滋生出来的学生听课状态,在座的如果在意一下的话,这样的场景也一定不会陌生。孩子们最初可能是单纯地对问题而进行的争论,很快的就会衍化成瞎起哄。
【尴尬3】:无暇应答
现象描述:一年级语文课上,老师教了生字“想、告、诉……”后,为了巩固这几个生字,老师让学生做游戏,每个学生的胸前都有一个字,让学生离开座位找朋友,两个字能组成词语的就站在一起。这是小朋友非常喜欢的游戏。大家马上离开座位活动起来,但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大家晃来晃去,一片嘈杂,有的小朋友很快找到能和自己拼的字,就拉着手在玩;有的小朋友马上离开座位去找自己平时喜欢一起玩的朋友去聊天了;有的小朋友莫名其妙地坐在座位上,看着别人,也许不知怎样干……过了几分钟,在老师的声嘶力竭中,学生安静了下来,老师拉出几对朋友,让学生拼读。然后,马上接着“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看拼音猜苹果下面是什么字。猜对的孩子每个人奖励一个苹果,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煽了起来。由于苹果有限,结果奖励到的孩子拿着苹果沾沾自喜,摸着苹果,也不再去注意老师还在要求他们下一项的学习活动――念儿歌;没有奖励到的孩子,就无比羡慕地看着苹果;有个别的孩子还从抽屉里拿出自己的零食,以示自己不比别人差,自己也有吃的东西,全然不顾那依旧在津津乐道的老师。
三言两语:我想:我们用新的课改理念、新的语文课标和新的培养目标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育,就是要彻底摒弃教师机械训练,学生被动学习的语文教学模式,应该像这位老师那样积极倡导让孩子多实践,多合作的游戏活动,让孩子在新教材的实验中,在课堂中获得了更多的自由空间,使学生有更多的表现机会。但是,总不是新教材的课堂教学就是这样乱哄哄的吧! 虽然看上去这堂课学生的情绪始终是高涨的,但是学生的注意力都分散了,学到的东西不得而知。也许有的教师认为强调课堂常规要求,就会扼止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和“活”性。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玩游戏都有一定的规则,更何况是在课堂中学习知识呢!课堂学习更要有规范要求,这是学习效果的保证。
(2)由尴尬引发的思考:
以上课堂遭遇的尴尬现象,相信在座的各位老师一定都不会陌生。许多时候当我们在聊及低年级的课堂,谈到更多的应该是关于孩子们的状态。低年级课堂充盈着孩童的天真烂漫,刚入校园的新鲜感释放着童年的无拘无束,稚气的童真衍化出种种“出轨”的举动,娇生惯养的“小皇帝”、“小公主”,习惯过着我行我素、不受约束的生活。课堂上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注意范围窄,随意性大,活泼好动,自制力差,容易兴奋,又由于人数多,活动起来,课堂秩序会很混乱,增加了教师对课堂组织,调控的难度,从而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教学目标难以达到的情况时有出现。教学一年级的教师精疲力竭,声音嘶哑者不凡其人,几乎没有几个老师敢去挑战一年级的公开课。因为大家深知:学生的状态会直接决定一节课的成败。说到状态,也许有人会不假思索地说,给课堂加点“规矩”吧,很多老师又会担心,过于追求规范的课堂,管得多了,那样的课堂会不会统得太死;而给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吧,他们立即“得到阳光就灿烂”。
“开放”与“规范”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是许多老师总也无法拿捏或无法把握的矛盾,因此在许多课堂上甚至是公开课上,常常出现两种不同的现象:或是过于强调“开放”,于是课堂上便热闹非凡却难以驾驭;或是过于注重“规范”,于是课堂上沉闷压抑也毫无乐趣。面对新课堂,面对新课程实践,面对这样两难的课堂秩序,我们究竟该怎样做?如何实现放收有度?今天我将通过案例,从低年级课堂教学存在的现状、原因分析、应对策略三个方面和大家一起分享今天的话题: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调控的艺术
2、课堂调控的含义
(1)什么是课堂调控?课堂调控是教师对课堂上学习情境的创设控制,对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对达成本课时教学目标的策略使用,对课堂气氛的调节,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应用,课堂调控意味着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可预见性、渐进性、限时性的把握,但并不等同与一些传统认识。
A、课堂调控的可预见性不同于执行教案。
B、课堂调控不同于“课堂以教师为权威”。
C、 课堂调控不同于“教条化表现”。
(2)那么,究竟什么是课堂调控能力?教师在课堂上所作所为构成了教育的一种能力,我们称之为课堂调控能力。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成功,达到一定的预期教学目标,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评价、反馈、调节和控制的能力。具体化为教师根据课堂上的各种信息灵活地调控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环节、节奏、氛围、时间等一切因素,使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行为。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非常重要,调控得好,教学活动就能顺利完成,达到目标;调控不好一堂课就会上得肤浅、乱哄哄,导致失败。不同教师课堂调控能力是有高低之分的,成功的调控使课堂焕发光彩,不得力的调控使课堂失去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它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质量。下面试着结合一些教学细节、教学片段的例子来谈谈课堂调控能力的层次差别。例:
(3)课堂调控能力的构成
A、课堂组织管理能力
B、课堂察言观色能力
C、课堂及时反馈能力
D、课堂系统把握能力
第二讲&& 低年级语文课堂调控的策略
一、课堂教学应关注教学目标的有效调控&&
教学目标是引领教师教学行为的导航台。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如果对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和学习能力认识不清,就不能正确把握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导致教学的起点或者过难、或者过易。因此,教师一定要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避免教学中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避免学生的讨论交流中教师不能把握,任由学生牵着鼻子走,导致课堂的失控、低效,甚至无效。&&&& 1.认真确定教学方式。教师应明确一堂课传授什么知识,学生应掌握什么内容,达到何种程度。为了达到这个程度,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来实现。要求过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求太低会阻滞学生智力的发展。所以,要把教学目标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画家和牧童》《自己去吧》
2、精心设计教学问题。
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当感性输入与现存认知结构之间距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时,人的兴趣最大。因此,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注意在教学中形成一种使学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确定的问题情境,由此产生的矛盾、疑惑、惊讶最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意向。
如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书写“t”时,一改过去:“谁会写这个声母?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的简单提法,而是抛给学生:“谁还记得‘t’和咱们前边学过的哪个字母宝宝长得像?”学生沉思片刻,接着纷纷举手争相回答。我们知道“谁会写这个声母?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这一习惯性的问题没有太多思维挑战,问久了会使学生,特别是一部分程度较好的学生丧失回答的兴趣,形成思维倦怠。而“谁还记得‘t’和咱们前边学过的哪个字母宝宝长得像?”能够联系旧知识,提出有别以往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导学生运用了相似性原理在回忆、比较中自主发现“t、f”的异同点,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这样就激起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立问题情境,为达成教学目标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因为低年级的学生年龄虽小,但也是一个个具有独立思维的生命个体!
二、课堂教学应关注教学内容的有效调控。
实施了人教版教材后,我们都不难看到:新教材在内容上作了大量的增补,我们的低年级新教材总共有八个单元,其中包括八篇识字,三十多篇的课文,需要认识的汉字的数量大幅度的增加,在教学过程中,完成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经常时间不够,课时目标不能有效完成。因此,新课程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学的轻松,学得快乐,教师就得活化教材,灵活处理教材,而使静态教材动态化。
1、敢于取舍。
有的教师认为低年级的学生懂得太少,觉得讲得越细,孩子就理解得越深;读得越多,孩子就学得越好。对教学内容难以割舍,对教学方案按部就班,导致课堂教学容量庞大,教学节奏紧张,学生学得疲惫。说到这,我就不由得想起自己记忆犹新的两节课。那是两年前的市年会,我用的是二年级上期的学生,执教的是苏教版第四册的口语交际《学会劝阻》,教材中针对学会劝阻这个主题一共安排了四幅插图,有关于浪费水资源的,有关于儿童点放鞭炮的,有关于在高压线下放风筝的,有关于乱扔香蕉皮的。这一课我一共上了两次,第一次是在实验小学上的,可能是城关的学生程度会稍微好一些,对这么大容量的教学内容似乎也能接受,但我感觉那节课内容多了一些,节奏太赶了一点,过程平均用力,课堂没有一个亮点。于是课后我进行了一些调整,而这次的调整只是局部的,最重要的是没有对教学的内容进行舍弃。不久以后送课下乡。在座的应该比我更清楚,由于各种原因,乡镇下面的学生的口语程度相对要比城关的学生差。记得那节课四十分钟的时间,前半节课学生还勉强可以和老师互动,到了后半课,学生的状态开始明显的疲了,到课的最后我遭遇了从教十几年来从未有过的尴尬,我提出的问题竟没有一个孩子会回答,或者说有回答的兴趣,你们知道我后来怎么解围?“不说?那老师来说吧。”我三下五除二把答案端给他们了,然后如释重负地和孩子们说拜拜。那时已经全然不顾新课程中美丽的理念:教育不仅仅是告诉。因为此时此刻,我觉得只有告诉才是最美丽的结局。那一节课我感觉不是四十分钟,倒像四个钟头一样的漫长。究其原因:其中就涉及到教学中对于教学内容的把握要讲究一个“疏密相间”的问题。这里所谓的疏和密是就教学活动信息的密度而言。人的认知心理的基础是有效记忆。一节课,学生接受信息的量度,最终还是看他可以记忆贮存多少新知识,为了更好地接受教学信息,教师课堂教学信息的密度应注意疏密相间。因为构成教学节奏的疏和密,将影响学生心理感受的变化。疏给人以徐缓、轻松的感觉,密给人以急促、紧张的感觉。疏密相间则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奏,保持旺盛的精力;密而不疏,学生精神长时间紧张,容易疲劳;疏而不密,学生情绪则会过于松弛,注意力就难以集中。而我的课上四幅图的容量,平均用力的做法,又怎能不让那些孩子们云里雾里呢?教学中一味地赶教案,一味地扯着他们跑,从不曾在意他们是否愿意,学生又怎能不以沉默来对抗老师呢?如果教学的内容可以少一点,那么课堂上就可以放慢脚步,和他们真诚的互动,关注学生的不会,并竭尽我们教师的全力引导他们从不会到会,以教材为例,截取部分,学生的收获不是更大吗?
课后想起卢勤说过的故事《蹲下来看孩子》――卢勤一位朋友5岁的女儿最烦跟妈妈逛商场了,每次去商场都烦躁不安,甚至又哭又闹,这位妈妈始终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直到有一天,她在商场蹲下身来提鞋,和女儿保持了同样的高度,哪有琳琅满目的商品?只有无数双腿在眼前晃来晃去!她这时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孩子为什么烦恼。如果我也能象故事中的那位妈妈,蹲下身来,早一些蹲下身来,真实地感受一下孩子眼中的世界,或许就不会有那空前的尴尬的发生。蹲下来,让心灵保持倾听的姿势,你会发现自己一定能够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沟通。
大家都知道,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之一:是整个教学过程以文章教学为主,一篇文章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假如我们不对讲课的内容进行调控,那么在稍纵即逝的40分钟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讲,既要读通读顺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又要识字写字,什么都面面俱到,课堂上将教学演绎成“告诉”的成分难免就会多一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机会难免就会少一点,学生要承受的新知识的痛苦也就相对厚重一些,那是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在语文课堂中对于一些长的课文,要合理挤出有效的教学时间实现“长文短教”,做到立足文本,以课文为例子,教给能力,落实字、词、句的低年级的训练重点。
最后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句话:舍弃有时是为了更好的获得。
2、把握起点。
语文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过程,教师应该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时就得把握好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择好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以此入手寻找突破的教材处理定会提高学生对教材的学习兴趣。
请看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一册《拼音1》的一个教学片段:
(出示教学情境图,逐个引出教学内容:a、o、e之后)
师:现在老师想请小朋友读一读这三个拼音宝宝。
生1:a、o、e
师:很好,谁还愿意读?(学生跃跃欲试,教室里小手如林)
生2:a、o、e
生3:a、o、e
(提问将近半个班之后,学生开始变得不耐烦了,一个个或站或坐,或倒或歪,或东张西望或窃窃私语……)
师:接下来请同桌的小朋友一起站起来读这三个拼音宝宝……
师:请小组一起读……
师:请全班一起读……
(学生有气无力地读罢,距下课只有8分钟,教师开始指导a、o、e的四声以及书写)
教材十分注重学生先前的认知经验和认知基础,所以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动态的、开放的。以上片段教学中,教师没有把握学生真实的起点,采用传统教学中盲目的机械重复、强化训练的做法,导致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分散、精神松懈、兴趣淡薄。如果教师能教师要读懂教材,读懂学生,针对一年级学生注意不能持久的特点,以质量胜数量的观念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恰当地取舍:对于学生在幼儿园已经耳熟能详的“a、o、e”,反馈时按序认读次数少一些,多一点变序认读,多一些书写、听课习惯的渗透,那么小学阶段的第一节课给学生留下的将是许多的新鲜,而不是索然无味的读。
三、课堂教学应关注师生情感的有效调控。
《学习革命》一书提到,学生的情感是上课大门,如果大门没有打开,即使老师再认真讲课,但对学生来说,也如同噪音。在学生不肯认真听课的时候,教师应该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比如,小孩子和我们大人的想法是很不一样,小孩子喜欢的当下的一些有趣的事情,他们不会为了很遥远的前途而牺牲眼前的快乐,他们也缺乏足够的意志力来对抗无聊的课堂,他们希望老师对他们有足够的关爱,希望老师能为他们的学习创造支持性的环境,而不是充满不安全的环境,比如教师的威胁等等,这些心理负担都可能导致学生对老师提高戒备程度,不利于课堂的交流。新课程研究专家师大教授余文森说“教学的本质是交往”如果缺乏感情,正常的交往自然就不存在,那么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行为也就不存在。
(一)、创建良好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课堂调控的基础。
1、亲密伙伴。一年级的小朋友还没有从幼儿园的集体生活脱离出来,常把老师当阿姨,这有助于创建融洽的师生的关系,基于对“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句话的认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让小朋友们爱老师,由爱老师发展为爱老师上的课,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很多语文老师也是孩子们的班主任,一开始在语文教学中,就注重这种良性关系的建立,应该从“幕后”走到“幕前”,多与小朋友在一起,拉近与老师的距离,让他们有种亲切感。课前可以和他们一起唱唱跳跳,让学生把你当成朋友。课堂中,用亲切的语言,严肃的眼神,善意的批评,激情的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这是正规的课堂,“看看哪个小朋友坐得最好,老师就最喜欢他。”“哪个读得最好、最大声,就是我们的榜样。”这是我上课常讲的话,对课堂调控非常有效。课后,还可以在教室里多逗留逗留,听他们拉拉家常说说心里话,听完之后多说几句类似“老师最爱你了。你最聪明了”之类的真情告白。实践证明,越是年纪小的学生越容易和老师沟通,越听老师的话,越容易哄,越依赖老师对他们的评价。我发现做一些真情告白,就会轻而易举的俘获他们的心,那些体验过真情告白的学生就会因为我们老师的“爱”而“爱”上我们,也就喜欢上我们师的课,课堂上他们的眼睛都特会来电。这就越有利于我们课堂的调控。
2、出色演员。&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法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激情,急于传授知识,知识只能使学生产生厌倦、冷漠的态度,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然而,若激情过盛,又会使愉悦的气氛流于形式。”因此,可以这样说,没有教师的主动教学激情,就不会有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激情。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要注意自身情感表现和投入,注重建立教育“情绪场”,必须有对学生无限的爱心,耐心和信心,掌握好自我“激情度”的调控。教师在课堂上始终都应该情绪饱满,精神抖擞,目光有神,满怀激情,对上好课充满信心。这样,学生势必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这种激情的感染,精神振奋,情绪高涨。如果教师上课无精打采,情绪低落,两眼无神,则学生也将会情绪低落,甚至睡意朦胧,对于教师的讲授听而不闻。但要把握一个度。几年前第一次上《比尾巴》,由于受之前公开可的迫害:记得那时是新教师的第一次亮相课,本身相当的紧张,紧张自己的课设计的不好,紧张那些什么都不懂的一年级的学生上课捣蛋,所以课前对学生的常规三申五令,连哄带骗加威胁,结果一堂课下来,学生如同课堂的摆设,坐得整齐,看着舒服,就是不说话,冷冷清清的课堂只有老师一个在上面张牙舞爪,很是尴尬。回来之后分析了种种原因:空旷的新教室让学生失去安全感,众多的听课老师让学生拘谨,老师课前的威逼利诱让学生铭记在心,导致整个课堂死水微澜,外加教师被学生的状态下蒙了,于是一个劲地“怎么不说话啊?别怕啊!”哪壶不开提哪壶!结果,更糟!……所以第二次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我时时注意,处处留心:让孩子到了那地,让他们大胆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只字不敢提呆会上课要怎么样怎么样之类的话了。课前状态总算是相当的活跃了。到了上课,我就开始拿出公开课的架式,笑容可掬、激情万丈地兜售我那精心准备的种种情境。一节课下来,感觉累,被学生牵着跑了一节课。低年级学生容易兴奋,一开始把情绪调得太高,他们的兴奋点一旦被激发,如果没有得到有效地控制,很难平静下来。
&教师上课时忌讳目光游离课堂之外,进入“角色”,以饱满的、愉快的、积极的情绪投入教学,真正用情去讲授,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受到教师情绪的感染,将全身心投入语文学习中去。在这样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教师教学生动活泼,思路流畅;学生学习情绪饱满,思维活跃。整个课堂教学便处在教师积极主动的情绪调控之中。此外,&教师在讲解不同的教材内容时,应该表现出不同的神情。比如教学《北京》、《我多想去看看》《画家乡》时用热情自豪的神情讲祖国以及家乡的风景秀丽、资源丰富;教学〈从现在开始〉还可以深入文本,挖掘整篇文章的情感线,狮子大王、猫头鹰、袋鼠的神气,其他小动物从开始的叫苦连天到后来的欢呼。《纸船和风筝》故事中两位主人公的情感变化等等,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紧紧把握住这些情感的变化,紧紧抓住学生情感的链条,这样,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与教师的喜、怒、忧、乐发生共鸣,达到“以情激情,以情传情”的效果。窦桂梅老师的课激情澎湃,但细细琢磨激情之间是否也在遵循起伏有致的规律?
高明语言大师&。有人说: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东西。教师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牢牢粘住学生的注意力。我觉得蛮有道理。教学无论用什么形式和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语言。因此,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简明扼要,内容具体,生动形象,富有感情,才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的语言还要语音清晰,音量适度,语速适中,有节奏感,才能增强语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讲究语言艺术。体现抑扬顿挫:这里所谓的抑和扬是就教师教学语言而言,是指教学语言中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交替变换,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变化。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可明显增强表达力和感染力,正如有人所说:“唱曲之妙全在顿挫,一顿挫而和乐出;伤感之处,一顿挫而悲恨出。”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令大脑皮层很快的进入抑制状态。而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则打破着这种单调的催眠刺激,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讲述重点时,可提高音量,减慢语速,适当重复;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可暂时变换声调,几句幽默,提醒注意;突出思想教育时,要富于感情,声情并茂,使学生受到感染。这样,通过教师严谨生动、流畅优美的艺术语言,牢牢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时而将他们带入神秘的境界,时而将他们引入宁静的遐想,时而将他们引向思维的浪峰,使整个地理课堂教学处于一种张弛有致、跌宕起伏、生动活泼、饶有趣味的良性运作状态。
美丽的着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 (二)、& 激发学习兴趣――课堂调控的关键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好语言的关键,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正如一位教育家说的那样,“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莫过于学生对你的课不感兴趣了。”可见,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然而,学生们在课堂中一般不易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尤其是一年级的小朋友,贪玩、爱动是他们的天性,如果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单调、机械,就很难吸引学生认真听课,久而久之,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那么,怎样根据小学语文的总体目标、教材内容和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吸引学生学好语文呢?我认为在新教材中配置了大量的情境图,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创设出各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境互动的情境。还可以借助音乐、图画、多媒体的直观形象创设氛围,使学生感受到特别的心智愉悦,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情境直观化。我们知道,低年级小学生对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动态图画、卡片、实物或生动语言的描述感兴趣,思维易被激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和现代教育媒体中的相关资源,创设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课堂情境,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去刺激和感染学生,以增强暗示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持久,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教师事先制作好多媒体课件,色泽鲜艳的图片、可爱的小动物给学生的视觉、听觉以直观的刺激,使学生们在一种赏心悦目的视听感觉中不知不觉地进行了学习,而且效果显著。有一次我和年段的老师一起做了一个实验,教学《快乐的节日》和《王二小》的时候把音乐引进课堂。实践证明,同样的教学内容,在另一个班,教师没有引入音乐,只是运用了一般的教学手段,学生明显表现出无兴趣、注意力分散和记忆不深刻等。由此更加显现出了创设直观化情境的必要性。
情境故事化。
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造就了他们对故事的喜闻乐见。如将学习中的一些或抽象、或单一、或枯燥的内容赋予感情色彩浓的故事情境中,无疑,学生的参与会主动的多。例如:教学“比尾巴”时,课始,用动物王国发来的邀请函,创设一个童话故事中比赛的情境,引出课题“比尾巴”。而后用了解比赛内容――认识比赛选手,宣布比赛项目,公布比赛结果几个环节贯穿整堂课的始终,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参与到这个童话故事中来,充当比赛中的评委、主持人。忘掉自己,将自己化为童话本身,尽情地体验参与其中的快乐。细读感悟环节中,变单纯的问句指导为有趣的报项目,变枯燥的问答为有趣的冠军入座……以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故事情境中学习语言,接受教育,掌握知识,在师生、生生、生本多向互动中努力让语文课活起来。
在拼音的学习中,借以学习拼音知识的插图与插图之间,并没有什么逻辑联系。而这些毫无关联的插图,又与每一节课学习的拼音知识紧紧相连。那么,单纯地以图教学拼音知识,容易产生单调、无味的课堂教学。如果能将这些零散的没有逻辑联系的插图,串联起来,协调于统一的有趣的情境中,就能让拼音学习成为刚跨入小学校门的孩子进行的一种轻松、快乐的学习活动。
如在《汉语拼音6& j、q、x》一课中,有这几幅插图:图一画着一只母鸡、图二画着几个飘着的气球、图三画着西瓜。教学时,我对这三幅图做了这样的处理:
师:出示卡片(母鸡图),描述:“母鸡今天过生日了,它很快乐,瞧,它在干什么?”
生:母鸡在抓蝴蝶。
生:母鸡在唱歌给蝴蝶听。
生:母鸡在看蝴蝶。它看见蝴蝶能飞,自己也想拥有一对翅膀。
师:母鸡不就有翅膀吗?
生:它在想,要是我也能飞起来就好了。
师:(板书“母鸡”。)“鸡”字读得轻一点短一点就是字母“j”(出示“j”的卡片)的读音。
(这一片段教学,教师很好地创设了儿童最熟悉同时也是最感兴趣的过生日情境,孩子说得有趣,有味,同时也牢牢记住了字母的读音。情境在继续,效果十分明显。)
师:母鸡的大女儿送来了一份礼物,快来看看――是什么?
生:母鸡的大女儿送来了一束气球。
生:它送来一束五颜六色的气球,有紫的,有黄的,有红的,这些气球飘上天空,美丽极了。
生:大女儿把气球藏在背后,要给妈妈一个惊讶(师纠正:一个惊喜)。母鸡问:“女儿,你干什么?”母鸡的大女儿就(生做送花的手势)把气球交给妈妈,“妈妈,生日快乐!”
师:呀,你真会编故事,真了不起!母鸡见了女儿的礼物,嘴巴笑得合不拢了。(全班小朋友都微张嘴巴,面带笑容,也沉浸在母鸡过生日的快乐中。)
师:板书“气球”,学习读音。
师:二女儿又送上什么样的生日礼物呢?(同法学习“x”的读音)
师:j、q、x三个字母也来为母鸡庆贺生日了。调皮的它们要给母鸡一个惊喜,都藏在图里边,明亮的眼睛快来找一找吧。(学习字形)
(同样是观察插图感知字母的字形,这样的情境下,孩子学习的兴趣高多了。这就是儿童化的语言,趣化的适合孩子年龄的情境,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吧。)
显然,上述片断教学中,把插图串联起来,借助插图这个载体对学生进行观察、表达、想象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孩子整节课都处在一个完整的、轻松愉悦的、熟悉的童话生活情境中,实现了乐学拼音这一个最近期的教学目标,效果很好。其实,这样的串联并不难,只须稍稍动动脑筋,便可随手拈来。
在学习拼音部分《复习二》中,第四题,读读连连。出示12个音节词。样子中把“qi& che””huo& che”连了起来。怎样让孩子有兴趣又认真地读好这么多音节词,又能思考呢?我在语言情境的创设中,这样说:“小朋友们,秋天真好。今天,音节朋友们相约去秋游。他们是谁?快来看看。”学生开始拼读。拼好一个,师就示范相应说出那个音节词:我是“狐狸”,今天我要去秋游啦!接下来,由孩子们模仿说。
等到拼读完后,老师假装思考样,说:“他们要出发了,为了不要走丢,伙伴们决定手拉手去玩。可是,他们要怎样找伙伴呢?这事得问问“qi& che””huo& che”俩。”孩子们的手一下子举得老高,兴奋得很。因为他们知道呀!“同样是车,所以他们手拉手。”“是吗?”“他们都是交通工具。”师:“原来是这样。他们是同类的,所以手拉手了。小朋友的眼睛真亮。现在,赶紧帮帮还没找到伙伴的音节朋友吧。”学生在逐个拼读的基础上,较快地准确地连好线。这个语言情境创设简单方便,又极大地调动了孩子拼读的兴趣。
情境活动化。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而游戏是最能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之一,一年级的小朋友刚脱离幼儿园的稚气,进入正规的学习,非常留恋幼儿园快乐、无压力的生活。因此在课堂中,我经常有意识地穿插一些教学游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语言知识,学生学得非常开心,一讲“下面我们开始做游戏”,学生既安静,又兴奋。我常用的班上学生也特别喜欢的有:开火车(玩法介绍,时不时转弯求变化的作用)、魔术卡;这两个游戏可以检测学习效果,可以训练学生的反应,还可以培养他们集体合作能力,而且玩法简单,是常用的课堂调控手段。
好胜心强是低幼儿童的突出特点,利用这一特点组织适当的比赛活动能凝聚儿童注意,驱散“脱轨”行为。教师说一句话:“看谁写字又快又好!”使得孩子争着写好笔画笔顺、间架结构;再说一句话:“男生、女生比赛读这句话,看谁读的小兔子最可爱!”逗得孩子读得惟妙惟肖,哪有心思再去“走神”或“搅场”?
  比如在教学a o e,对于a o e相信很多孩子都不陌生,一出示这三个韵母孩子们显得挺兴奋的。但如果一直读或一直重复地告诉发音要领、提示发音的嘴形,机械地跟着发音,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一定很快就厌烦了。这个时侯变着法让孩子多练以达到准确无误地掌握发音要领。
  一、我做你猜(哑剧)
  在教完“张大嘴巴a a a,嘴巴圆圆o o o,嘴巴扁扁e e e”后,我跟孩子说:“我们来做个游戏,好不好?”小朋友的情绪特别高。于是我做嘴形孩子猜,结果当然都是一猜就中,于是在变着法的练习中,孩子很快就会读准这三个音了。
  二、魔法棒
  a o e 的四声顺着读的时候,所有的孩子都能像念顺口溜一样的把它们读出来,但这并不代表孩子们已掌握了四声,针对这个情况,在认识了四个调号后,我对孩子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根魔法棒,如果你会用了,你的拼音将学得更好。于是,我边读四声边用食指进行演示,再让孩子跟我做,再接着,我做学生读。在不断的练习活动中,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易混的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的读音。
 让学生在看一看、做一做、读一读当中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愉悦感,从反馈的角度看,如果不认真听,下边的步骤就无法连续下去,因此,活动能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而持久。
教学《雨点儿》对于“数不清”一词的理解,有一位老师是这样做的:指名让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到黑板前面画雨点,画了十来个之后,孩子们在下面哇哇叫好多啊好多啊,于是老师乘机问:“如果让你们再上来画雨点,画得完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画不玩。”老师接着说:“是啊,象这样画也画不玩,很多很多的雨点,课文中用了一个词来形容,是什么词?”孩子们都不假思索地说:“数不清。”于是老师又追问“咱们身边还有哪些东西也数不清?”学生说了:数不清的小草、数不清的头发等等。就在这样的动手画一画理解了数不清的意思,在说一说中运用了“数不清”,是词语的理解水到渠成的。
又比如《影子》的教学,很多老师都会带学生去踩影子,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这样的体验的确是一件快乐的事,在活动中句子“影子是我的好朋友”和“影子象条小黑狗”的理解就显得事半功倍了。
活动不能为动而动,应该让设计的活动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调控。如《地球爷爷的手》的导入环节,有一位老师让每个学生把事先折好的各种各样的五颜六色的纸飞机飞出去,然后问:哎呀飞机怎么都掉下去了?这时候学生乱做一团,蹲地找的有,爬到桌子底下找的也有。我觉得这样一开始导课就把学生的情绪调地太高,低年级的孩子是属于那种“给了阳光就灿烂”的,呆会想让他们平静下来会很难,可以做这样的调整,师:小朋友现在我要在黑板上写字了,(停顿)生都看过来。你看见黑板上的字就告诉我见过没见过,其他什么话也不要说,见过就喊见过。师板:手,(师停一秒)问:见过吗?生如梦初醒,说见过。师再写爷爷,问:你猜下面还要写什么?生:地球。完全板书以后,问:你见过地球爷爷的手吗?引导对课题质疑
情境生活化。
著名教育学家怀海特认为:“教育的过程像生活的过程一样,必须致力于指导激发,而不是强加一种预定的,和没有意义的模式。
如学习《比一比》时,在拓展环节,我就地取材,设计了让学生用上刚刚学到的数量词说教室里的物品,在教学的最后又掀起一个小高潮……这样的情境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现实中寻找学生学习的素材,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就存在于自已熟悉的现实世界中,产生亲切感,从而愿意亲近话题。
《比尾巴》其间,始终创设生活化的识字情境,用人性化的教学语言,赋予生字以生命,激发学生潜在的识字欲望,让学生“喜欢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如课中的识字让学生和生字宝宝交朋友,玩捉迷藏;课末利用动物王国发来的感谢信引来生字“公”的书写,设计和生字宝宝打招呼(读准音)、找找生字宝宝的家(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送生字宝宝回家(动物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等环节,把原本枯燥的识写以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情境加以呈现,让学生把生字宝宝当成朋友一样去爱、去呵护和生字一起游戏,体验交往的快乐。实现在“语言环境中学到的字词是活的,带着感情去记忆的东西是牢固的”。
又比如在《小蝌蚪找妈妈》的导入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孩子们,今天早上林老师来上课的路上,发现在咱们的校门口贴着一张寻人启事,想看看吗?学生一听,好奇极了,齐声说:“想。”于是我马上出示事先写好的寻人启事,学生马上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实验小学的小朋友们:你们好!我们是小蝌蚪。看到小朋友们每天都牵着妈妈的手上学、放学,和自己的妈妈快乐地生活。真让人羡慕啊!可是我们却不知道妈妈在哪里?请大家帮我们找找妈妈吧!小蝌蚪”通过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学生自然而然地投入满腔的热情来参与,在热情的驱使下产生一种迫切获取新知识的欲望,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顺利完成学习目标。
角色互换。
在课堂中,学生的注意力经常会发生转移,教师的讲课方式也应经常变换,环节安排要更加合理、紧凑,这样才能紧紧“扣”住学生“视线”,不让学生感到无聊而乱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刺激学生集中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美学的角度讲,引起人们审美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客观对象的新异性和多样性。因而,课堂教学方法是否新颖、是否多样,也是决定能否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调控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个学期的查字典,课前我了解到班上已经有一部分学生已经会了,我设计了一个开放的教学方案,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走进了课堂。
&&& 铃声响后,我拿出一本《新华字典》,还没等我开口,学生们就“新华
字典,新华字典”地叫起来了。《新华字典》的出现使他们都很兴奋。
&&& “是的,这是《新华字典》,你知道什么叫字典吗?”
&&& “字典就是里面有很多字的。”“字典里告诉我们拼音了,我们不认识的
字就可以找出来读一读,认一认。”……
&&& “是的,字典告诉我们字怎么读,是什么意思,还告诉我们这个字怎么
用,字典的作用可大了。那赶快翻开字典看看,相信你还会有更大的发现
呢!”我接过话说。
&&& 没用几分钟,学生就在七嘴八舌的议论中知道了“目录”、“音节表”、
“部首检字表”、“正文”以及“附录”。
&&& 接着我把一个“汉”字带拼音写在黑板上,问学生:“能在字典里找到
它吗?”学生们信心十足地说:“能!”于是就抱着字典开始翻看。我发现有
几个学生按查字典的步骤在找字,大部分学生是漫无目的的,不过态度都是
很认真的。过了一会儿,俞家盛满脸骄傲地举手了:“老师,我查出来了!”
可其他学生还在认真地找着。又过了好一会儿,还有很多学生找不到,我示
意学生们停下,请俞家盛给大家说说他是怎么查的。俞家盛像个小老师,在
实物展示台上一边说一边操作,学生们听得可认真了,还有几个会查的学生
在一旁帮腔。等他说完,我问:大家会了吗?学生们都说会了。我又让大家
继续查找“堡”字,一半的学生很快就查出来了。接着我请查找不到的学生
上来展示查找过程,在大家的帮助下,他们也很快就找到了。于是我又出示
了第三个字“停”,要求学生查到这个字还要和同桌说说怎么查的。学生特
别喜欢给别人挑毛病,也特别害怕别人给自己挑毛病,教室里渐渐地乱起来
&&& 突然那边吵起来了,我赶快走过去一看,原来一个学生没有按刚才讲的
程序查,他根据字母表顺序看字典上方的拼音查出来了,这可是很难得的发
现啊!我要那位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全班同学听,并给予表扬肯定,学生
们查字典的兴趣就更高了。接着我又安排了学生们查字典比赛,查我的名字,
查同桌的名字,进一步巩固落实了学生们查字典的程序。拓展延伸的环节我
又布置了亲子互动的作业,让孩子们回去和家长一起查家庭成员的名字。
&&& 的确,刚接触字典,学生们都觉得很新奇,里面到底有没有自己想找的
字呢,这就是他们探究的动机。这时我们如果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鼓
励学生用自己的双眼去发现,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那枯燥的查字典就会变
成“充满乐趣的创造活动”。我让学生翻翻字典,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们
在七嘴八舌中就对字典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尽管不是很有条理,但学习效果
肯定要比我们老师给予的讲解好得多。在查字典教学中,我转变了自己的教
师角色,坚持“少讲多练”,即教师少讲,学生多说、多练。坚持“放手原
则”,即凡是学生能发现的就让学生去发现,凡是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说,
凡是学生能想的就让学生想,凡是学生能讨论的就让学生讨论,凡是学生能
做的就让学生亲自做,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讨论时间和练习时间。就这
样,开放的教学空间、开放的教学内容以及开放的教法与学法,使一个抽象
的学查字典过程在学生的眼前“活”起来,从老师教学生学查字典,发展
到学生“自己学会查字典”,渐渐地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 下课了,学生们囤着我,一个劲地说“老师!老师!你再说一个字,我
们来比赛,看谁先查到!”瞧他们那意犹未尽的样子,我不禁感慨――放开手,
学生可以走得更好!
&错误设置。
教师不能总是固守某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堂堂用、年年用,而要追求教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以不断变化的信息去刺激学生的接受欲望,使之形成持久的注意力。《比一比》------
教学实践证明,呆板的、千篇一律的教学,即使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教师久用而不变其法,学生也会感到索然无味,学习情绪低落。反之,教师如果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就会浪费时间,完不成任务,使学生兴趣盎然,学习热情兴而不衰。总之,教学方法只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才能对课堂教学具有稳固的调控功能。&抓住了一个“变”字,让学生有种新鲜感,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长时间吸引到听课、学习中来。
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忽视心理教育的做法,了解自己的情感,掌握学生的情感,恰当地运用情感调控的方式,优化课堂教学,就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使他以很好的心理状态,满怀热情地投身学习,促使学生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
四、课堂教学应关注教学评价的有效调控。&&&
关于这一块,相信在座的一定很熟悉,所以今天在这里就不再详细地展开。先来品读一个大家所熟悉的故事,每次品读这个故事总是给我很多感想,我想在座一定跟我一样。故事的名字叫
故事品读:
《一位母亲和家长会》
孩子长大了,作为妈妈,哪个不希望听到来至老师的好消息。然而,每次家长会都令这个母亲失望,因为人家都有一个聪明乖顺的孩子,而她的孩子却是一个冥顽不化者。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有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到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有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有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人喂。
第二次开家长会是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8名。我们怀疑他智力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回到家里,看到诚惶诚恐的儿子,她又突然想起第一次参加家长会的情景,便振作起精神,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解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有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有没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中学有点危险。”
她怀着复杂的心情走出校门,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中学。”
高中毕业了,一个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向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大学。
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你-------。”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那只信封上。
教育领悟:相信这个真实的故事有很多人都听过,但是否从故事中体味到家教的某些真谛。透视这个故事,我们看到了这位母亲是伟大的,她对孩子的爱的表达方式是艺术的,她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她始终让孩子生活在希望之中,也让她自己始终生活在希望之中。就是因为她对孩子充满了爱,因此她才有耐心来倾听孩子的需要,耐心地关注孩子微小的希望和进步,同样在这个故事中老师的表现却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为什么呢?其中固然有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天然的爱的情感,也有母亲和孩子一个人对一个人教育的天然的优势,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教师对孩子的需要缺乏倾听的耐心,缺乏对孩子深入的了解,给母亲的教育造成很大的压力,导致学生的能力无法在一块贫瘠的情感土壤上生根发芽――所以我要说爱-------首先是欣赏,爱--------是先于教学技巧存在。欣赏可以创造奇迹。
所以我想说的首先是在低年级课堂教学调控中评价应该坚持的原则学会欣赏,以正面的表扬为主,树立可供学生学习的典型。
1、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具体丰富,多用叙述性的语言,别一味地空如“你真棒!”低年级的学生很具有榜样效应,他们想要的不光是谁棒,而且想知道的是这个人究竟棒在哪里?怎样棒?然后学习他。。在教学中,如果教师有着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就能使学生如沐春风,课堂内也一定生机勃勃。比如在指导朗读《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时,我是这样评价的:“这个句子很长,你也能把每个字音都读对了,特别是生字‘唱’的后鼻音你读得可准了。”“你的绿油油读得真好,大家从你的朗读中都看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了!”“你的声音不但响亮也很动听,老师觉得你长大能当播音员。”……学生们听后深受激励,个个跃跃欲试。
教学片段: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源《从现在开始》)
师:请小朋友们拿出笔划出小动物下命令的句子。
生:(一边读一边动手划,过了几分钟,陆陆续续有学生举手了。)
师:谁愿意把自己找到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生1:(有学生孩子举手了,老师提问了其中的一位,站起来的孩子读得有板有眼,但没有味道。)
师:这样吧,老师给你提个建议:把“我”拉长,你就能读出味来。
生1:“我宣布,从现在开始,由我来当万兽之王。”(这次他读得更认真了,他的声音刚落,教室里不约而同地响起了掌声。)
师:同学们的掌声说明他进步了,是吗?祝贺你孩子。(在老师和同学的赞美中,生1自豪地坐下,引来许多羡慕的目光。)
师:还有谁想读?
生2:“我宣布,从现在开始,由我来当万兽之王。”
师:会学习的孩子一学就会。你们瞧他多神气,老师也想神气神气!
(教师范读,之后,学生再一次鼓起掌。)
师:你们的掌声也是在表扬我吗?
生3:是的。您读得可神气了!
师:说说我哪儿神气了?
生4:您把“我”拉得长长的。
生5:您的脸上的表情让我感觉神气!
生6:您的手势象大王,很威风!
师:善于倾听,善于观察的孩子一定是聪明的孩子!想学老师这样读吗?想超过老师吗?
众生:想。
师:好样的!
生7:“我宣布,从现在开始,由我来当万兽之王。”
师:很神气!很有大王的威风!还有谁想读?(学生的兴趣点被激活了,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多。)
师:这样吧,你们都自个儿先尝尝当大王的滋味,和同桌的小朋友练习练习。记住可以象老师那样带上表情,加上动作。
(生同桌练读,摇头晃脑的,读得不亦乐乎。)
师:谁愿意展示展示?
生8:“我宣布,从现在开始,由我来当万兽之王。”
师:我想告诉你,你是我见过的猫头鹰中最神气的一个。
生9:“我宣布,从现在开始,由我来当万兽之王。”
师:我宣布你就是“万兽之王”。
师:谁还想读?
(教室里小手如林,学生个个都跃跃欲试。)
师:哇!这么多小朋友都想当大王,我该请谁呢?要不大家一起来吧。
(众生齐读)
师:你们都比我神气,非常非常的神气。
这是二年级语文《从现在开始》中的一个片段。这个片段呈现的是句子“我宣布,从现在开始,由我来当万兽之王。”的朗读指导的教学。教学中,当学生读得不好时,老师并不对学生的朗读做正面的评价,而是委婉地建议,“这样吧,老师给你提个建议:把‘我’拉长,你就能读出味来。”看似平常的一句话,让学生感受到的不是教师高高在上的权威评价,而是一份来自朋友的无私温暖的帮助。因为这样的帮助,让缺少体验的低年级的学生有了努力的方向,使得更多的学生都敢于表现了。“会学习的孩子一学就会。”这是肯定,又是一种巧妙的心理暗示,暗示学生只要努力去学,就可以学好,所以听了这句话之后的学生学得更认真了。“我想告诉你,你是我见过的猫头鹰中最神气的一个。”“我宣布你就是‘万兽之王’。”这样的多样化的课堂语言,避免了机械的重复,让学生感受到的是老师发自内心的赞美,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听了老师这样的顶级式评价,还可能有学生不动心吗?还可能有学生会游离课堂之外吗?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课堂上教师充满人性化的评价语言,似一缕春风,拂过孩子们稚嫩的心田。让学生的心理走过了从不敢到敢的过程,让学生的学习经历了从不会到会的过程。这样真诚的心灵对话给予的体验是刻骨铭心的。于是我们看到了语文课堂上师生之间其乐融融地互动、学生之间你追我赶的和谐美。
2、教师的评价方式要多样
记得有次听课:这是一堂气氛活跃、热闹的语文课。从课始到课尾“听取表扬声一片”。无论是读了几个词的,还是写了几个字的,无论是答对了一道题的,还是回了几句话的,老师几乎无一例外地竖起大拇指,“真好”“真行“你真棒”的称赞声不绝于耳,小贴纸小书签等战利品满天飞。老师还兴师动众地要求全班孩子一次次掌声鼓励。我想这种一味地为学生叫好,不仅无益反而有害。我们都知道,物极必反,凡是过了头就未必是好的了。一味表扬,正如一味惩罚一样,并不可取。不需要付出努力,唾手可得的称赞有谁会珍惜呢?事实上,对孩子而言,不切实际的夸奖不仅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因此,教师在对学生采取评价手段时还要注意因人而异,体现个性化。不同的学生,错误或成绩的大小都要用不同的方式去评价,甚至有时还要“多合一”,当然适当的委婉的批评、引导也是必要的,那会让学生明辨是非,更快朝着积极方向发展。但是――
批评也要悦耳动听
有一次,几个属鼠的男同学在期中考试中考了满分,挺得意,有点飘飘然,他们的班主任发现了,就对他们说:“ 怎么,得意了?你们知道得意意味着什么吗?请注意今天下午的班会。 ” 那几个学生猜想:糟了!在下午的班会上,等待他们的准是狂风暴雨!可奇怪的是,在班会上,班主任的批评却妙趣横生。他是这么说的: “ 树林子要是大了,就什么鸟儿都有,自然,天下大了,就什么老鼠都有。我就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有只小老鼠外出旅游,恰好两个孩子在下兽棋,小老鼠就悄悄地看,还发现了一个秘密,这就是,尽管兽棋中的老鼠可以被猫吃掉,被狼吃掉,被虎吃掉,却可以战胜大象,于是立刻认定,我才是真正的百兽之王呢!就这么一想,小老鼠就得意起来了,从此瞧不起猫,看不起狗,甚至拿狼开心。有一天,他还大摇大摆地爬到老虎的背上,恰好老虎正在打瞌睡,懒得动,就抖了抖身子。小老鼠于是更加得意,他还趁着黑夜钻进了大象的鼻子,大象觉得鼻子痒痒,也就打了个喷嚏,小老鼠立刻像出膛炮弹似地飞了出去,就这么飞呀飞呀飞,好半天好半天,才扑通一声掉在臭水坑里!好,现在就请大家注意一下,‘ 臭 ' 字的写法,怎么写的?‘ 自 '‘ 大 ' 再加一点就是 ‘ 臭 ' 。有趣的是,今年正好是鼠年,咱们班有不少属鼠的同学,那么,这些 ‘ 小老鼠 ' 们会不会也掉到臭水坑里呢?我想不会,但必须有一个条件,这就是永不骄傲!”说到这,这位班主任还特意看了看那几个男同学,那几个男同学当然明白,老师的批评,全包含在那个有趣的故事中了!他们挺感激,很快改正了自己的缺点。 & 我想这个案例一定会让大家有这样的启示:善意的批评学生更容易接受,硬碰硬的做法反而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如案例中发生学生吃零食的事件,教师可以幽默地说:“啊,你的零食好香啊,可是老师这里还有比零食更香的东西,那就是――比一比,谁能把儿歌读得好!”。也可以转换学生的注意力:“刚才有6个小朋友得到了老师奖励的苹果,接下去,我们要看看哪个小朋友能更好地朗读儿歌,得到知识的金苹果。”而不能严厉地去呵斥学生。教师还要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如案例中老师可以采用下面的评价,让学生投入到下一轮学习中。夸张评价法――“你们看,这位小朋友多爱学习,他已经把自己的奖品放到脑后,投入学习儿歌中去了,老师相信他还能得到更多的金苹果。”赞美评价法“这位小朋友的做法与众不同,请大家给予掌声鼓励。”榜样评价法 “这位小朋友真懂事,做得真好,希望小朋友也能像他那样。”假设评价法一“如果你把零食放到下课再吃,那多好啊!你能改正吗?”等,使学生在老师的赞赏中领略到成功的自豪感,改正不足之处。
&& 总之, 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相当活跃的因子---评价,应该以放大学生的闪光点,缩小不足点为原则,运用多种方式始终调动学生已有经验中的积极成分,调整着师生之间的关系,引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
对学生课堂常规的评价。谁都喜欢表扬,尤其是孩子,他们都希望自己在老师眼中是最好的。其心理特征决定其自我评价几乎完全依赖老师。恰如其分的表扬能激发孩子积极的学习动机,使之对感知对象的指向变得集中。在执教过程中,教师要敏锐地发现儿童的“亮点”&(特别是自控能力差的学生的一瞬间的“亮点”)并及时给予表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新课程的课堂,教师们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力求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课堂也因此充满了活力。但是,对于低年级的一群孩子来说,他们自身控制能力还相对欠缺,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教师要扮演组织者的角色有很的难度,而一旦课堂没有调控好,无度地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会导致必要的组织教学、课堂常规被忽视,学生的学习有时就显得无意义。因此,低年级新课程教学中应重视课堂常规的调控,对学生的课堂常规作有意识的评价,使得课堂教学有效进行。我的体会是在“抓好动、用好趣”中作评价,如:
动不动,那帮孩子就会有小动作,还会不断插话,让我们的课无法进行。对于这类学生我是以动制动。顺应他们好动、好说、好表现的特点让他们放开思维,积极发言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不过在动手动口活动前,教师一定要及时地布置好要求,活动中及时作评价:谁的小手听话,动得最快最能干;谁的小嘴最是按照要求说的,待会儿老师最愿意听他说。也可以按小组评价,及时给予奖励的语言或提示性的语言。
教师说话有趣味,孩子们愿听。同样在课堂常规的评价中用好趣,趣中蕴藏严要求,那课堂调控也得以有效进行。如一年级的孩子刚进校,在课堂常规的要求中可以这样地引导:“小朋友的什么会说话?”孩子们都会说:“嘴巴”。我们笑着说:“是呀,可是在老师眼里,你们可能干啦,除了嘴巴,身上周围很多东西都会说话。”大家都露出奇怪不解的样子。然后我就告诉他们:眼睛会说话,老师看到你的眼睛会说:“老师,你瞧,我的眼睛多亮啊,我很想学到所有知识呢。”有的眼睛会说:“老师,我的眼睛不听话,看到别的地方了,来帮帮我。”我继续说:“你的小手会说话。它会说:‘老师,快过来,我的小手不听话,在乱作小动作呢’。它也会说:‘老师,我的小手多乖,老师让我操做的东西我都动好了,现在我放的多好。’”孩子们都相信了,觉得挺有趣。于是乘机追问:“还有什么也会说话?”在觉得极大的趣味性中大家纷纷说出了:小脚、凳子、铅笔盒、铅笔、小尺等都会说话。接着,我们就引导:如果老师听到它们说了让我帮忙的话,老师怎样做?在大家一起讨论交流下,将课堂常规做了规定:假如听到了谁身上或身边发出了不好的话,那么老师就会帮助这些说话的东西,比如听到你的铅笔盒说它在不听话地动了,那老师就批评铅笔盒,由老师来将它保管。听到你的凳子发出不好听的话,这个凳子影响你学习了,那凳子不乖,老师将它带出来批评,可能也要替你保管了……“请小朋友管好自己的桌子和椅子,可不能让他们在上课的时候唱歌啊。”“已经找到句子的同学对老师笑一个。”这样的课堂常规要求孩子们觉得有趣极了,其中蕴藏的严格他也就自然的接受了。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们也就按照这样的协议执行,而对于遵守课堂常规的小手、眼睛、凳子、铅笔盒等及时的鼓励评价,当然它们的小主人才是真正的受表扬者,因为是他们管理地能干出色,这样趣中带严的课堂常规评价极大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的调控。
孩童的自尊心挺强,在出现问题时,教师有时不宜进行点名批评,课堂上可针对这一点,巧妙采用暗示法,课堂教学实践证明:暗示运用其中,能使儿童情绪高涨,智力振奋,注意力集中。如当学生出现注意力分散的情况时,教师可有意识地针对该生的不足之处,不断表扬该生身边的同学,当他意识到时,会自觉按照老师表扬其他同学的方面来做,达到提示目的。也可采用“老师最喜欢专心听讲的孩子!”&“小脑壳应该积极转动才会更加聪明!”“有位小朋友玩橡皮泥,老师相信他能收起来!”等口头语言暗示,还可以用 “正确握笔”“坐姿端正”“凝神观察”等体态语言暗示。这些暗示极易拽回儿童“脱疆”的举止。课堂上,特别是一节课过半以后,个别学生容易产生疲劳,做起与学习无关的事。如搞小动作,与同学随便讲话等,而教学规律又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随意停课,中断学生的听课思维,更不可粗暴行事,而要灵活、理智,适时予以控制。可用“暗示”的方法,矫正学生不良习惯。这种方法,只对某一对象进行注意的转移,而不造成其他外围效应。
(1)“手势暗示”& 教师在讲课时,一旦发现他(她)做起与学习无关的事,既用手势进行微妙短暂的定势,指着不专心听课的学生,以期达到矫正的目的。
(2)“目光暗示”& 教师把提醒、期待的目光刷地落在不专心听课的学生身上,与之目光交触,引起学生警觉,使她意识到老师在用目光警示自己,应该收敛言行,从而达到矫正的目的。
(3)“语调暗示”&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感情,采用语调上灵活多变,或急,或缓,或长或短,或稍作停顿,造成一种临时的教学氛围,有意带给学生听觉上的感差。(如或美感等),从而产生奇特的感染效应,促使个别学生专心听讲。
(4)“接触暗示”& 如用以上暗示的方法控制,其注意力仍然集中不起来(学生的气质不同,个性有别),教师就很有必要走下讲台,以巡回讲课的方式,悄然走到不认真听课的学生身边,轻轻地敲一敲他的桌角,拍拍他的肩膀,让他意识到老师已知道他在做小动作等,鞭策其端坐静听和思考,强制守纪听好这堂课。
(5)“教具暗示”& 当个别学生的注意,通过一定手势转移到听课上来时,另外的学生有可能会出现不良习惯,教师应凭借教学的辅助工具,(如幻灯、图片、板书等)要求学生随着手指,或教师指点的内容,进行分析、解答,这样做,既能充分调动个别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集中全体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带动个别学生专心听课,完成课堂学习任务,从而达到群体的学习目的。
(6)团体参照。低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很容易被身边的小事吸引注意力,教师表扬认真听讲的学生往往比批评走神的学生收到更好的效果。既能纠正学生的错误,又避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同时还强化了听讲学生的正确行为。
而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摸摸学生的小脑袋,不花时间,不费力气,既不会干扰教学的程序,又不会使孩子情绪过分激动,却能够表达一份关爱,一种尊重、信任和激励,能够让学生倍受鼓舞。岂不是一举两得吗?总之,心理暗示有利于在小学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最经常被我使用的一个调控手段。
五、课堂教学应关注教学过程的有效调控。
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有事做,这是调控的基本规律。因为低年级的孩子好动,所以无事必定生非。
(一)、组织课前教学&
课前准备虽不是直接的课堂组织,但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低年级的学生上课不到几分钟,就有学生要上厕所;个别学生一节课老弄学具;做作业时再去削铅笔,“尴尬一”出现的情况就是因为课前没有做好组织教学而出现的状况……所以,做好课前准备,是课堂组织教学的前提的保证。
首先,是学习用具的准备。开学初,我就要求学生每天晚上睡觉前检查是否有五支削好的铅笔和橡皮擦放到文具盒里,课本、作业本、文具盒和临时要求准备的学具是否都整齐地放到书包里;在家长会上请求家长帮助督促孩子,养成习惯。在学校,与班级科任教师配合,每节课结束时都必须提醒准备好下节课的学习用具并整齐地摆放在课桌的左上角,同桌检查了才能下课。
其次,是身心的准备。每节课结束时,提醒学生先想想自己需不需要上厕所,上好厕所才去做一些有益的活动和游戏。上课预备铃一响,马上回到教室静息,等待教师上课,其间有值日班长的组织。
最后,是课前活动的组织。大班化教学,更需要学生尽快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中。课前活动,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经验的低年级的老师,一定不会漠视课前活动组织这个环节。一年级刚开始可以诵读一些课前准备、听讲要求等编成儿童喜闻乐见的儿歌规范学习习惯(1、2、3;左手抓右手);后期可以将习惯和学习内容融合,形式有:每课一诵、读生字词、读老师推荐的好词佳句,根据课文内容安排的如数量词对对碰等。公开课上可以做一些小游戏开调节学生心理。除了这些,还可以通过谈话沟通活跃气氛。林俊华执教的《狼和小羊》的课前组织,还有《爱如茉莉》
课前活动力求常变常新,每周一个花样,让学生有新鲜感。例外,课前活动可以让学生自行组织,每节课前(为了让学生养成习惯,不能单单在语文课前组织)让值日班长或者是前一天课前准备做得好的学生来组织,树立榜样,激发兴趣。教学片段1: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来源:《爱如茉莉》)
师:上课之前咱们先来说说爱情。(老师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就象炸开了锅,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笑了。)
师:说到爱情,想到什么节日?
生:情人节。
师:那天人们都做些什么?
生:那天爸爸请妈妈吃饭。
师:很温馨。
生:那天街上到处都可以听到《没有情人的情人节》这首歌。
师:那是还没有收获爱情的人们的忧伤和期待。
生:那天人们都到花店买玫瑰花,那儿的生意可红火了。
师:送玫瑰,多浪漫啊!
师:今天,我想请大家当我的参谋。如果我喜欢上一个女孩儿,情人节那天,我又该做些什么?(“扑哧”一声,孩子们笑了,笑过之后,这回举手的孩子更多了,手也举得更高了。)
生:老师,买一盒巧克力吧,情人节可不能少了它。
生:对!对!而且要买德芙牌的,我爸说了,那是巧克力中最好的牌子,代表你对她的爱最深。(学生和听课的老师被这学生的话逗得哄堂大笑。)
生:老师,送什么可千万别忘了送玫瑰,那可是爱情的象征啊。
生:老师,唱一首歌给你喜欢的女孩儿听吧,您的声音真好听。
生:老师,带她到韩国的济州岛玩。我妈说她从电视上看到那儿好美。
师:看来同学们的建议很有价值,很值得我考虑啊。其实爱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山盟海誓是爱,平平淡淡也是爱。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份平平常常而真挚的爱。(板书课题:爱如茉莉)
以上是我去年四月份在德化县参加福建省“语文实践为基础的教与学的研究”课题研讨会时,听福安市实验小学陈智文老师借班上《爱如茉莉》中的一个教学片段。众所周知,因为年龄和角色的关系,老师和学生之间本身或多或少就存在着一条沟,初次见面的师生之间更是这样。对于刚刚接触的师生而言,如何用最短的时间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尽快地进入上课的状态,这是许多借班的老师共同面对的问题。以上教学片段中的陈老师,并没有因为公开课、没有因为面对的是学生,顾及言他。而是在课前大胆选择一个跟本节课学习紧紧相关的“爱”的话题进行交流,围绕“说起爱情你想到什么节日?情人节那天,人们都做些什么?我在那天要对自己喜欢的女孩子做些什么?”三个问题进行对话。在对话中陈老师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用富有亲和力的语言和他们一起交流爱情,委以信任,让学生为自己的情人节出谋献策。这原本看似神秘的有关“爱”的话题就在笑声中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孩子们在谈话中感受到语文学习其实就是自己生活、学习的体验、感想,于是他们是绝对不会用沉默来拒绝老师的问题,也绝对不会用“不知道”来抵挡“朋友”间的交流!交流中陈老师似一位高明的琴师,短短几分钟的课前交流,却能 “谈”出百般风情,呈现了一个绝对生活化的课堂。在谈话中师生浸染于和谐的氛围之中,沐浴人性的光辉之中,彼此感受到相互沟通的快乐,感受到师生心灵成长的愉悦,使得师生关系上升为平等的朋友关系,消除了师生之间的隔阂;使得课堂气氛格外轻松亲切,从而让学生能更自然、更放松地进入课堂状态,甚至进入人生状态,从而大胆展示心灵的自由。实现课未始,情已萌,趣已生,心扉亦开。
(二)、课中的短暂休息。
&40分钟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时间过长,给课堂调控带来一定的难度,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控制好教学时间,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进行高效调控,利用各种方法完成教学任务,连续的操练之后,部分学生可能出现精神疲劳、注意力分散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教师的提醒或警示对学生注意力的长久保持已无济于事。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来一段律动等形式的课中操。这样,不但消除学生的疲劳,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增加师生间的感情。
(三)、安排得有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低年级学生自控、协调能力差。因此备课时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不稳定因素要进行周密的考虑。对于一些活动的组织安排必须井然有序,才能保证过程的有条不紊。比如说布置任务的时候,在学生做之前一定要把要求说清楚,象同桌合作之前,说:“请小朋友把课文读给有位教师在口语交际《我会拼图》一课的最后环节创设了模拟对话的情景,让学生离开座位选择自己喜欢的同学练习。但由于学生太多,教室里人头晃动,互相推挤,一片吵杂。有的学生很快找到好友开始玩了起来,有的学生就地开起了玩笑,还有的干脆坐着不动……几分钟之后,准备组织他们进行全班交流感受,可学生个个情绪激动,只顾与周围同学交流,无心倾听别人发言。如果教师能够将选择自己喜欢的同学改为同桌演练,将全班交流改为小组交流指名反馈,这样,既满足全体学生的需要,也避免了操作时的无序状态,收到预想的效果。
比如本文开头尴尬之三的案例中,课堂游戏前,教师应该将班上40余名学生平均分成4个小组,让学生在每个小组活动圈内找朋友,找到朋友后站在“光荣圈”内。那么学生开始活动就不会满教室跑,到处漫无目标地晃动。学生找到各自可以组成词语的朋友后,就手拉手站在“光荣圈”内,学生就不会找到后两个人就自顾自玩,站在“光荣圈”内的学生会有一种自豪感、成功感,这样剩下没有找到朋友的学生少了,他们也会尽快地赶紧找朋友,老师也用不着声嘶力竭地去组织了,一目了然就可以看清哪些学生已经找到了朋友。这样教室里就减少了吵闹的机会。另外老师在平时的游戏中要强调应该注意哪些事项,要常常在游戏中渗透训练。
(四)、动静要有度
这里所谓的动和静是教学活动的外部表现而言。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助于学生消除疲劳,保持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高明的电影导演,总是在闹场之后又会安排一个静场,以调节和平衡观众的情绪。优秀的教师也很重视动、静的合理与巧妙转换。比如说
语文课中的“动”能激活低年级学生学习的情绪,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静”则有利于学生的深入思考。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长时间认真地倾听也是很辛苦的,他们的活动一般都以无意注意为主,而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比较短,因此我觉得教师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倾听,应该是在上课后的25分钟之内,接下来的时间就应该让学生适当的放松,比如做一些练习作业之类的,动静结合,防止听觉疲劳,提高学习效率。如果语文课上“动”多“静”少,就会出现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思维很少参与学习;如果“静”多“动”少,学生就容易产生听觉和视觉疲劳。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时间不持久,因此,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动静结合,放收有度,避免为“动”而“动”。如在一个游戏之后,适当设计一些如听写、练习、默读,以静制动,快速调整学生状态;又比如在较长时间的看、写之后,结合教学设计一些表演、背诵等活动量较大的环节;还可以在一节课的中间让学生起来做一做课中操,舒展肢体,以动制静。教学中一动一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二者结合,相得益彰。或许在学生吵的时候,很多老师也会和我刚刚开始教低年级那样,企图用老师的高分贝的声音压倒学生,结果多半是以失败告终,现在老师们在常态课上使用的话筒、耳迈,其实我是觉得性质一样,只是手段聪明很多,而现在的我会觉得,越是这样吵的时候,我们老师越要保持安静,以静制动,不愧是一个好的办法。《从现在开始》
(五)训练须有法
开放的课堂离不开课堂常规的规范的训练。课堂常规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规范学习的行为,集中学习的注意力。但常规训练不能机械化、模式化,不要过分强调坐姿、掌声等的整齐划一,不要过多地让学生齐念“课堂常规口诀”。
首先,要让学生在课前参与讨论,形成统一认识――课堂上能听懂老师的指挥;要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发言,不能不特别说一说。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细化要求:要求学生当老师讲课时,要停下手上所有的事,手脚同倾听无关的动作都必须停止,而且眼睛要一直注视着老师的脸、身体,正面对着老师,脑子里不想其他事;当同学发言时,也要做到注目倾听,注意力要指向发言者,不随便打断,有疑问的地方等发言的同学发言结束后再询问,嘲笑和起哄更是禁止的事情,发言完毕,你复述一下他们发言的内容。听时要做到:猜想发言的同学会说什么;听同学回答问题时,起码要做到理解,弄清同学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对同学的观点进行归纳,想想看他说的有没有道理;不随便给予否定,即使持有不同的观点或看法,也要尝试在对发言者提出的意见或补充之前,先对发言者观点进行复述然后再作出简要评价;“xxx同学刚才说了……我同意他的某些观点,但我还有补充”如果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思考一致,则以微笑、点头表示认可或赞许
例如一次上“春雨的色彩”班上的一个同学站起来回答,可能她的声音很小,底下的学生就举手嚷:“老师,我来,我来,”我没有理他们而是耐心地让她说完.才对大家说:“在有人发言时,不等别人说完就举手打断别人是不礼貌的行为,应该等别人说完,有了不同意见再举手。如果你正在发言时,别人也这样打岔,你有什么感觉,想体验一下吗?”我故意请刚才嚷地最凶的那位同学回答,他刚回答半句,底下就有很多同学学着刚才的样子说:“老师我来、我来”弄的他无法讲下去。我要求大家静下让他在体会,教室安静极了,他的声音洪亮,同学听的投入,情不自禁的鼓掌起来,尝到甜头的同学们从此以后都很注意倾听。教师对此要保持足够的警惕,否则许多学生会把别人的失败当作自己的快乐的来源,这对培养班级的倾听和发言风气都有极大的危害。
发言要找准适当的机会当教室里有声音的时候得保持安静;不能在课堂上做与本节课学习无关的事等。(注目倾听、中途不插嘴、听后评价、无声提问、有声需静、又如课堂上发言,要求他们举手示意,迫切需要发言的可轻轻摇动自己的小手;要学会用眼睛和老师交流,试着读懂老师的暗示:侧着耳朵,表示要认真倾听;拇指和食指并拢,表示要闭上嘴巴;大声击掌三下,表示要安静……诸如此类的个体学习、小组讨论、集体游戏,学生应该怎样注意,学习的要求一旦明确,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随机渗透、有意强化,在师生之间形成一种默契。其次,勤于指引。课堂上这样的言语得经常出现: “xxx小朋友,刚才的你很注意看黑板,再坚持一会儿就棒了!”“我们捧正书读会很舒服!”……&还可以将,如:掌握一些常用组织技巧,具有随机应变的教育机智。----进行强化记忆,帮助学生调控行为。最后,根据低年级学生好为人师的特点,引导同桌孩子在课堂中互相监督、提醒,在互帮互助共同形成良好的课堂常规。
&&&&&&&另外,还有声音控制法、表情控制法、停顿吸引法、目光注视法、媒体变换法等,教师只要灵活运用这些技巧,就能轻松驾驭课堂,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六)、快慢相宜。导课要快、重点要慢;环节之间的衔接要快(初读前面激情高)。变化:魔术卡、开火车、声音由快到慢或是由慢到快。
《美丽的小路》
教学中的情况千变万化,教学对象千差万别,表现各异,必然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机智灵活、善于应变。教师可采用转移注意、随机发挥、幽默诙谐等方法进行调控。让我们用爱心、细心和耐心“调控”好低年级课堂,让一朵朵可爱的小花吐露嫩蕊,灿烂开放吧!但愿我们能早日见到孙双金老师梦中的课堂: “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学生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学生兴趣盎然,兴致勃勃,学生思接千载,浮想联翩,学生如沐春风,如痴如醉,学生沉浸在美的画面,诗的境界,爱的怀抱。”那并非乌托邦境界,而是理想的境界。
新型师生关系下的课堂教学不是对教师作用的忽视,而是对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激发低年级学生学习兴趣,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尤其要在“调控”上下功夫,努力实践“五有”,提高课堂驾驭能力,真正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开放”与“规范”的关系,认真把握二者之间的度,实现课堂上“开放”与“规范”的和谐统一,使我们的课堂改革落到实处。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年级下册语文辅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