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育过程的规律中如何选择道德的教育方法

社会道德缺失之下的学校德育教育--用爱心托起明天的太阳
About Me(公告)
Calendar(日历)
Entries List(新日志)
Replies List(新回复)
Login(登陆)
Leave Words(新留言)
Blog Info(博客信息)
Links(友情连接)
社会道德缺失之下的学校德育教育
作者[xyz6191690] 发表于[ 18:35:00]
&&& 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才刚刚起步,但是市场经济文化却已呈现一种泛化的势态。我们不能不看到,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人们对社会义务、社会责任、大公无私、无私奉献、道德理想、理想人生等等都讲得少了。有的甚至认为,这些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市场意识的发展都是相背反的。在一部分学校中,不管教师在讲台上宣扬的是什么道德精神和行为规范,作为学校德育重要阵地的学校文化、师生关系也已实际上遭受到市场文化的侵袭。&&& 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学校的德育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不能以市场经济为其唯一的基础、唯一的取向、唯一的“服务对象”。复杂的社会整体存在着不同的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各具其特有的不同的运行机制。每种运行机制只适用于特定的领域。对整个社会正常运行来说,它们是缺一不可的,不能互相取代,更不能把某一种运行机制作为整个社会唯一的运行机制。建国以来,在这个问题上是有教训的,如以适应于政治领域的运行模式扩大到各个社会领域,搞成政治泛化。今天同样也不能以适用于经济领域的运行机制,不适当地推及到其它一切领域,搞成市场泛化。教育如果只是把人完全化为一种“经济动物”,全部化为一种“商品人格”,那是教育的失误。我们不能把当前道德教育的改革只取向于对市场经济的适应,同时又把这种适应看成仅仅是某些市场所需要的意识与行为的培养与强化。学校道德教育如果走入这样的误区,我们整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将会出现一种怎样的状况,这是可想而知的。&&& 扫视从古到今的各种不同社会,我们可以发现,它们都会倡导一种社会的道德理想以及理想的道德、人格,理想国、大同世界、自由、平等、博爱、共产主义等,孔夫子、耶稣基督、雷锋等等,尽管这种种理想的道德境界、理想的道德人格,在现实社会中不可能成为一种普遍的道德现象,但是,道德的优越性就在每一历史时期,它总是在命令人去做对很多人来说“不可能的事”。过去,我们往往把历史上存在的这种理想与现实的不符合都说成是剥削阶级的谎言、欺骗,而对当今社会的这种道德理想的宣扬又一概斥之为道德教育中脱离实际的“假大空”。把道德理想这种历史上普遍存在的、合乎规律的现象都归之为“异化”现象,这也许是当今社会产生道德理想迷惘的一个重要原因。&&& 根据一份对被认作是“最讲实利”的青年大学生的调查显示,32.1%的学生认为当今的社会条件下应当和必须提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60.1%的学生认为“忧国忧民敢于直言的人”可以当选为人民代表;92.7%的学生认为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应“给人以更多的理解、同情和友爱”,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91%的学生对保护国家钱款与歹徒搏斗而致残的行为表示赞同态度,认为“很可贵”、“很钦佩”、“很高尚”。据统计,在目前已为“希望工程”捐款的人员中约有30%是学生,占第一位。这说明,对于一种至善的道德理想的追求,牢牢扎根于人的本性之中,引导、弘扬这种理想道德、理想人格应当成为当今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取向。&&& 人的本质就在于他不能总是去适应现实,而是要改造、创造现实赖以存在的条件,用以推动现实前进。也许,从某种道德理想的提出,到它的普遍实现的现实条件的成熟,其间有着十分遥远的距离,但这种理想与现实、“应是”和“实是”之间的对比与矛盾却给人指明历史前进的方向,人的自我肯定历史运动的轨迹。道德、道德理想是人们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它以理想、以历史的心理积沉形成的人的精神追求形式反映历史,它发挥着其它意识形态、精神现象所不能发挥的作用。&&& 正如对大学生调查中所显示的:虽然大多数人普遍承认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伟大,但却又较普遍承认自己难以做到。但我们决不能因为这种矛盾的存在,而否定道德理想的倡导,以及以崇高的理想人格来培育人的价值。陈晓明博士在《重建道德家园》一文中说过一段话:“文化的构建需要确认金字塔尖的意义和价值才得以进行。高精尖的东西在文化的建构中能起到引导和召唤的作用,能为民众提供模仿的范本,让我们觉得向那个方位努力是件值得骄傲的事,一种文化才能构建起来。只有文化上确认一种权威、一种模范,道德秩序的建立才有根据,道德修养才有根据,道德修养才有依托。”“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都需要有点精神。学校的道德教育如何去建构这种精神,这也许是我们当前思考道德教育的根本取向时必须严肃回答的问题。“以德治国”是我国既定的大政方针之一。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卓有成效地落实道德教育,如何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界乃至全社会一项重大的课题。一要从扶植社会良知做起&&& 我认为,这里并不能脱离社会而光谈学校,要从扶植社会良知做起。&&& 就在不久前,在北京发生了足球名宿徐福生因为极小的交通纠纷被殴打致死的事件,再联想到一些地方传出的校园暴力的不和谐音,我们不禁想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这些虽是个别现象,却从一定意义上表明,社会道德问题值得关注。徐福生已经是70多岁高龄的老人,竟然被一个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打死,而起因仅仅是一次交通刮蹭事故!这的确透露出一种道德的缺失。再看看公交、地铁车站上那些无法与年轻人争抢座位的老人,中国社会重视的一些道德意识和行为在某些方面有所弱化,这不能不令人担忧。学校也并非是一片净土,见诸媒体的校园暴力事件有所增加。先前常见社会青年欺负学生的报道,现在,媒体报道的学生之间的暴力事件也出现了,简直无法想象那是学生所为。&&& 这种情形的出现与我国正经历的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有关。当一个社会处于转型之中,其道德结构出现调整期的动荡是正常的。在发达国家的历史上,道德滑坡的现象也曾经出现过。当然,这种道德状况的严重程度是可控的。教育,尤其是德育在其中就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于社会道德的构建,德育不是万能的,但也绝不是无所作为的。毕竟,一个社会需要具有道德意识的公民,而德育就肩负着扶植社会良知的教育责任。二要摒弃“高大全”&&& 在2001年时,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一份统计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其中很大的比例,在校学生的犯罪率也呈上升趋势。就此严重透露出我们的教育,尤其是担负着“扶植社会良知”重任的德育教育还存在太多的缺失!我们的德育曾经有非常好的经验和优势,但是现在,一方面是社会上屡禁不绝的造假、贩假、腐败等等问题冲击着学校德育的实际效果;一方面是学校德育教学本身流于“高大全”、流于形式,往往是说得太多、拔得太高,但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上,就出现明显落差。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是社会上热什么,学校里就讲什么,德育教学缺乏整体思路,效果也不好。
&&&& 而同时教师、学校自身的素质也是问题所在。有报道云,某领导到基层学校去考察,见到了许多冠冕堂皇的校训,“诚实”、“诚信”是其中非常时髦的词汇,但是头一天随团去看学校,窗洁几明,第二天暗中再去时,就变得面目全非了。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老师和学校尚且如此,如何教育学生?三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面对德育本身存在的问题,最直接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德育应如何做才能有成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在学校教育层面上,我们目前的应对策略是“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整体构建”,就是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和性格、品德形成规律,把德育中的道德、法律、心理、思想、政治五要素的具体内容由低到高、由感性到理性地分布到小学、初中、高中、中职、高职、大学的各个年级,以此构建系统性、规范化的德育内容体系、教学活动体系和评价体系。同时,将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纳入到德育范围,将德育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意识之中。6年来,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近百个实验区、近千所实验学校,有万名教师和近百万学生参与了课题实验,促使这些实验学校的德育工作普遍走上了科学化、系统化、现代化的轨道。“整体构建”还意味着:德育是整个社会的集体事业,单纯依赖学校德育来解决当前的问题是不切实际的。只有发动全社会各个环节的力量,才能真正构建起一个高效的德育体系,有助于形成一个健康的社会。构建整体德育体系,目标是明确的,但道路还很漫长。四德育重在实实在在、时时刻刻现在,学校对德育最为强调的就是要“实实在在”――实实在在地贴近学生。就拿开设“青春期性教育”来说,好像超越了传统的德育范畴,但却是学生实际需要的。以前,学校、家长根本不敢碰“性”这个话题,学生无法从正当的渠道获得相关的知识,结果就被不良的图书和录像钻了空子,反而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育。现在,学校开设了这个课程,使学生对“青春期”,对“性”有了正确、科学的认识和了解,为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打下了根基,德育也有了一块健康的土壤。从这个意义说,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德育。这样,学校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成熟的心态、理智的头脑、明辨是非的判断力和选择力,这不就是成功的德育吗?
“时时刻刻”,也应该是学校德育追求的效果。建设了一流的校园环境,用一流的环境氛围熏陶学生的公德意识,以次来避免出现那些乱涂乱画、乱扔杂物、损坏桌椅的现象。又或者以“专题月”的形式把社会实践活动固定下来,并建成体系化的校本课程――可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各种活动,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让学校的孩子就走上街头,做义务宣传,参与到社会中去。甚至可以让学生动员自己的好朋友一起来参与,配合治理,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另外在学校的网站上也可以开设了德育专题,争取把学校的网络建设搞好。这些各式各样的活动、教学、实践,把德育的内容渗透到了课内课外、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的所有环节、所有时刻。德育不再是以前那副呆板的说教面孔,老师、学生、家长的兴趣和积极性自然就调动起来了。最后我要说,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德育教育,我想我们需要的是能着力于坚持不懈的积累,及时抓住时机的德育教育。要“坚持不懈”,那就不能搞运动,不能搞突击,而要使德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交往等活动之中。在这方面,我很同意某位专家的意见:德育的目标应该越隐蔽越好。其实我们平时上课、批改作业、指导学生学习,我们在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趣味性活动的过程,……这些教育行为之中不就在进行着德育么?反思过去德育,是不是我们过度地关注“触及灵魂”德育,过度地寄希望于一次教育使学生“茅塞顿开”、思想大大转变了?其实,如果少了“润物细无声”量的积累,“触及灵魂”的质变的发生,往往少了些什么。
现在关于现代教育的弊端,教育改革失败的议论可谓铺天盖地,人人自以为专家,似乎教育人人都懂。可惜,真正道出其真正缺失的却似乎没有,作为深谙教育的资深专家,本人不得不于百忙之中,给众教育部门之黔首,醍醐灌顶,耳提面命。教育,我不得不说。
近年来,教育的改革确实没有停止:教材越来越华丽,越来越简单,越来越生活化,倒没有大错。考试形式五花八门,3+2,3+1,3+理综,3+文综,春季招生。。。。乱七八糟,自不可言说,也就罢了,终究无关疼痒。招生制度除了人数不断扩大,收钱越来越多,及一个可有可无的自主招生,倒也算因循守制。然而,从道德层次来看,现在的教育却是可自比娼妓,沦丧之极。各位看官,不要着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中华自古堪称文明古国,绝非幸至,而是一代大教育家孔子呕心沥血培养弟子,竹简翰墨,薪火相传至于近代。人人知耻懂礼,仁义礼智信作为大丈夫立身之本,遽而遂成中华文明之框架。可惜,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引发一场文化灾难,摧毁了中国文明的价值体系和道德体系,却没有建立新的更科学的体系,整整几代人就这么迷失了。(待序)
这里我们再来谈论一下当今的教育现状: 孩子还没有出生就开始胎教,教材汗牛充栋,准妈妈纵是自己不喜欢,为了孩子有出息也不辞辛苦.从出生到幼儿园父母唯恐孩子不能出人头地,音乐,语言,美术,书法,舞蹈等拼命给孩子加强素质教育.上了小学就要参加英语班,作文班,奥数班有利孩子升学的各种补习班.初中以至高中数理化外语补习班更是登峰造极,一个个望子成龙,企盼鱼跃龙门,进而成为硕士博士以至教授科学家,或者当官发财.就本人而言也与芸芸众生并无二致.然而挟持了孩子意识的家长们却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教育环节----那就是如何做人的道德教育.而家长的意识又强奸了老师,教育部门的老爷们本身道德就让人不敢恭维,又怎么可能想法教好我们的孩子.于是,孩子的道德教育就由此而缺失.
各位,可能也许有人说学校开的有品德课啊?可惜,一,太大;二太空;三,假话连篇.四形式可憎.
这样培养的学生一到社会,第一个感觉就会是:呵,我受骗了.聪明的恐怕没到社会就知道你在骗人了.真是悲哀.虚伪的教育培养虚伪的人,而道德缺失的教育真不敢想象
从老师挨揍看道德教育缺失
这两天真是长了见识,以往都是些老师打学生的新闻,现在厉害,几个学生冲上去把老师硬是干了一顿,凭我的想象,那时候的课堂估计变成了演武场,结合两边的说法,应该是这样:该老师“抚摸”一走神学生的头部,并踢了他的腿,于是乎,几个“路见不平”的学生拔刀相助,几个人上前就把老师踹翻。   几个学生敢冲上去痛打老师,不光是一股好勇斗狠之气,也是心中火大怒发冲冠所致,一位学生接受采访的时候反问记者的一句话非常经典“凭什么他能打我们,我们不能打他?”   看到此处,我不禁哑然。这简简单单一句话,让我们看到了很多事件之外的东西,抛开孰对孰错不说,单说就打架而言,双方是公平的,都有动手的权利,也都有挨揍的责任,确实,中国自古讲究师道,讲究“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就教师的那种公平对待学生的心态来说,已经缺失了,做老师的,有几个敢当着学生的面拍着胸脯说:“我真心诚意的把他们当成朋友!”很大一部分人,当了老师,带了学生,在学生面前就俨然君临天下之态,大有“老子这个班里老大,谁不老实我就收拾谁”的派头。抛开教学水平和工作压力不谈,这种心态对也不对?   二者说,教师和学生的年龄存在一定差距,可以说是有代沟的,教师在和一群孩子的交往中出现了问题,难道指望那些半大的孩子去改变心态适应自己?孩子们能做到这一步?这种心态和方式是不是有点太主观?   其三,这些孩子看见同学挨打,二话不说就冲上前对着施暴的教师一顿殴打,先不说这个老师该不该打,欠不欠揍,学生们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是不是也过于简单和粗暴?这种简单和粗暴是谁造成的?一个学生的家教有问题,难道这几个学生的家教都有问题?教师们在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是不是应该把做人的道理也一并传授?   试问,如果只能二选一,那我们到底需要一个高学历的恶棍还是一个中低学历的好人?   说道最后,想起一句调侃的俗话“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就是新闻”,呵呵,老师打学生以前不算什么新闻,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大家都习惯了,现在学生打老师就成了新闻,因为大家没见过。   中国的教师们,扪心自问,你们在拼命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们的同时(这一点无可厚非是应该做的),想没想过你们的学生的另一面呢?你们的学生不管以后成就如何,最最起码的,他要是个心态健康的人,否则,马**就是个例子。老师们,教书先生们,你们可能会教出十个博士,但只要出了一个恶棍,就足以抹杀你一生的功劳。   为了学生的未来,为了这种事情不再发生,请老师们在再次上课的时候,低下头来,看看你的学生们,除了知识,你还教过他们什么?
道德力量撼人心魄 新时代更需高尚的道德情操
[编者按] 道德力量始终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人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经受着强烈的冲击和考验。要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来引领社会风气,需要与时俱进的道德准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道德模范:以人生之火点燃道德之烛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18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了全国道德模范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始终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道德保障。
 新华时评:努力营造崇尚道德楷模的社会风尚
9月18日,各地群众投票选举出来的53位全国道德模范及254位提名奖获得者会聚北京,接受中央有关部门表彰和中央领导接见。这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的一件大喜事。
 让道德之烛光照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一批从普通人中走出的道德榜样,感动着人们,也引发人们的思考。这些楷模以人生之火,点燃了美丽的道德之烛,显示了道德的精神力量,也展示了我们社会并非不能企及的一个更高的道德水平。这些被表彰的道德楷模和他们所代表的追求道德价值的普通中国人,用自己的人生活出了一个境界:道德与良心可以不为物欲之流所冲垮,反而显示了加倍的珍贵,让人悟出人之为人的根本道理。
道德缺失:和谐社会的不和谐音符
 新华调查:“谦让牌”举起道德缺失警号灯?
去年在杭州高调亮相的“谦让牌”,在引发了一场关于交通安全和公民道德的大讨论后,最终在一片热议中消失。时隔半年,“谦让牌”再次出现在衢州街头,际遇比杭州好不到哪里去。
这再次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此的热烈讨论。世人不禁反问:这块小小的牌子在举起“谦让”的同时,是否也举起了道德缺失的警号灯?  
 比暴行更可怕是“道德沉沦”
现年40岁的苏师傅是厦门市公交集团59路线的一名司机。几天前,他驾驶的公交车,在运行中被人拦下,两名男子对他进行了一场残忍的暴打。媒体在报道这一新闻时,用了这样一个标题:十分钟的"道德沉沦"。是啊,在歹徒长达近十分钟的施暴过程中,十多名乘客都变成了哑巴、植物人,集体失语,其麻木不仁、明哲保身的看客心态,再一次让我们见证了人性的冷漠,道德的沉沦。
道德建设岂能忽略“个人品德”
我国在道德建设中,只重视“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而不提“个人品德”。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偏缺。这种提法,同我们过去一贯重视集体、轻视个人的传统有关。其实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这三种道德固然重要,但其建设更应以个人品德教育为基础。
道德力量撼人心魄 平民英雄亦伟大
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9月1日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和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央视国际、光明网、中国广播网、中国文明网刊登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以来,社会各界群众争相传阅,高度评价道德模范候选人的感人事迹,踊跃参加投票评选。许多基层干部和群众纷纷致电致函,发电子邮件,甚至亲自来到全国活动组委会办公室,表达他们对开展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的支持和感谢。
道德模范评选:入选者皆平民英雄
300多位候选人都是从全国各基层推荐上来的,改变了以前从上而下的做法,这种评选方式很好,很真实,所评选出来的人物有血有肉,可信、可感、可学。
道德模范:平实中见伟大
捧读道德模范提名人的先进事迹,采访他们的故事,有一种暖暖的东西像潜流一样慢慢充盈我的心间,我知道:这就叫感动。感动于他们的平凡朴实,感动于他们的善良高洁,没有任何的豪言壮语和高谈阔论,只有一颗颗清澈见底的美好心灵,而荣誉,只是他们“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德行奖品。
各地争相学习 让道德不再“孤立无援”
仅仅用“感动”两个字远远不够……
在300多个善良的灵魂面前,任何词汇都显得苍白。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博大和质朴,呈现着人性深处的美丽。人民日报等5家报纸,史无前例地以32块版面刊登――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让人动容。
我国各地掀起树文明公德新风热潮
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部署开展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以来,中国各地迅速掀起了学道德模范事迹、树文明公德新风的热潮。
首都文明办6日召开各区县文明办主任会议,就道德模范评选进行了专项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北京市各区县、各单位也立即着手推荐工作、准备候选人事迹。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与对策
笔者是一名教师,亲身经历了这样几件事: A、细雨霏霏的一个上午,一名农村妇女背着沉重的行李,带着自己的孩子找到老师。当她上上下下四处奔跑、满脸大汗给自己的孩子办好一切手续的时候,她心爱的女儿正悠闲地坐在宿舍里玩着游戏,嘴里还一个劲地喊着“哎,死了,死了”。 B、开学第二天,一位住宿生关门。在风的作用下,门“砰”的一声关上了,惊醒了一位正在午休的同室男生。三句没有说完,被惊醒的那位学生给了关门的那位一记耳光。 C、一个三口之家,父母加上乖巧的男孩。每天晚上父母都变着花样给下自修的儿子做这样做那样。可每当他们进入梦乡的时候,儿子却偷偷溜去上网,凌晨悄然返回,一切神不知鬼不觉。父母一直为儿子自豪,可等到有一天,检查文化市场的同志叫他们从网吧领回宝贝儿子的时候,他们傻了。 由此,我们思考我们今天的教育应该教给孩子什么?仅仅教“鸡兔同笼”、“How are you?”这些行吗?我们毫不否认,数学在培养学生严谨思维方面的不可取代作用,英文让我们领略了灿烂的英美文化的魅力。可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会因为父母的一句责备而服药自尽,为老师的一句痛斥而跳楼,为寻找一个网友而跋山涉水,甚至发生了浙江“徐利杀母”那样的一种恶性事件。我们的父母为了心爱的儿女可以忍受一切劳累屈辱,为了心爱儿子的学费,下岗的父母可以不嫌脏不嫌累,什么活儿都干,可我们的中学生怎么就没有一句知冷知热的话甚至还说什么“谁叫她生下我的”。我真替普天下的父母悲哀,她们都疯了,他们都有毛病了,我们应该爱我们的学生,他们就象我们的子女,可难道我们就不能惩罚他们责备他们?要知道缺少惩罚的教育是完整的,大自然既有天高气爽、风和日丽,也有狂风暴雨、电闪雷鸣。静心思考,我总觉得我们今天的教育是不完整的。 我理解普天下所有的父母,为了孩子能在未来残酷竞争的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他们必须拼命,必须考上重点大学;我也理解普天下所有老师,为了自己的饭碗,他们必须拼命,让自己学生的考试成绩提高、提高、再提高;我更原谅普天下所有的校长,为了学校的生存,他们必须与别的学校比,“今年你们北大、清华有几个”?我们大家都卷入一个巨大的机器,在飞速的旋转。可我们更像一头被“蒙上眼睛的驴子”,在主人鞭子的抽打下,我们一个劲儿围绕“升学”这块石磨转,转……,毫无疑问,高考在客观、公正地选拔人才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今天还没有哪一种方式可以代替高考。可我总觉得高考仅仅考“3+x”是不够的,马加爵就是一个例证。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那你说说我们的教育究竟缺少什么?我说缺少如何做人的基本教育。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家长可能会因孩子一次考试的名次而找学生谈话或责骂学生,可有谁为孩子一次随地吐痰、一次顶撞老师、一次殴打同学而龙颜大怒呢?也许是有人说你这是以偏概全,可无情的例子摆在我们面前,文章开头的第二个例子就说明了这一点。 我们缺少公正的教育环境,我们的孩子可能知道有一个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你叫他说说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他可能也答得出。但理论往往是苍白的,在活生生事实面前,我们的许多守则、条例往往显得不堪一击。碰到事情我们会针对不同人不同时间采取不同的做法。“下不为例”就是一例,老外始终搞不明白汉语里“原则上”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们每天都在教孩子要遵守校纪校规,可孩子打饭时因正常排队而没有打上热饭热菜,而那些随便插队的同学却打到了热饭热菜,我们的家长会责备孩子“你怎么这么笨呢,你就不会插队吗?”我们教育环境太恶劣,正直诚信被称为“老实”,而在国人的词典里老实就是无用。 我们缺少基本的情感教育,我们孩子看到父母为自己忙这忙那,可能无动于衷;看到同学生病呕吐,他可能掩鼻而去;他们看不到食堂师傅辛勤劳动,看不到学校实验室工作人员为了做实验所做的各种准备。他们心肠像石头了,他们患上了可怕的“情感冷漠症”。他们缺少关爱,缺乏善良。中央电视台那则儿媳为婆婆洗脚的公益广告的确打动了许多人,让我们都感到温暖。受影视媒体,各种不良书刊、影碟的影响,我们的中学生可能糊里糊涂地给一个异性写信,与一个异性聊天,用他们的话说“爱一个人好难”(其实他们也并不是真正懂得这种“爱”),可让他们爱自己的父母才是真难,比上天还难。很难想象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能爱自己的国家、自己的集体、自己的朋友,能够健康的走向社会。 我们缺少基本的人际交往策略的辅导。“自信、大度、尊重、欣赏”这些词语在中学生的字典里没有,与同学交往、与老师交往、与父母相处要注意哪些问题,我们的教材里没有,我们的老师也不教。我们今天的孩子要忍受的是各种试卷的狂轰滥炸。我们的孩子很少进行换位思考。我们经常想的是我怎么样怎么样,他们以自我为中心,难以包容别人的缺点,不尊重自己的老师、家长,与同学斤斤计较。 分析我们今天的教育缺少什么以后,该回答下一个问题啦,“怎么教”,我不是神仙,只是一位平凡的老师,不可能有什么“济世良方”,可我有自己的一些思考。我总觉得这些年我们口号喊得太多,缺少脚踏实地的工作,追求华而不实的东西,而把一些朴实、本质的传统给丢了。我总觉得教育不需要喊口号,它需要一个人埋下头、静下心,默默无闻做点事。只要做,就会成功。 用事实说话。我们今天的教育更多地停留在口头上,太空洞太抽象,我们要抓住生活中的一切事实来打动中学生。文章开头故事A就发生在我班,我让那位打游戏的女学生跟我一起把妈妈走过路线、要做的手续都演示了一遍,她沉得真累。我们今天的父母大多患了溺爱过度症。我曾经让一位孩子替他父亲在外地打了一周的零工,结果累得他酸背痛,他现在说了“父母真不容易”。我们的父母心肠要硬一些;我们的中学生心肠要软一些,我们的中学生缺少一些人际交往必要的指导,一位女孩一开学就向我反映,“老师我想调班,同学总是欺骗我,他们骂我,对我一点也不关心”,接着她又絮絮叨叨向我诉说了室友的种种缺点。我思来想去,给她讲了一则故事“有一位老太婆有两位女儿,大女儿卖雨伞,二女儿卖扇子。晴天时她愁眉苦脸,别人问她为什么,她说晴天啦,我大女儿的伞卖不出去了,雨天了,她也愁,别人问她为什么,她说我二女儿的扇子卖不出去了,别人问她你干吗不换个角度想想。晴天啦,二女儿的扇子卖得好,雨天呢,我大女儿的伞卖得好,老太婆破涕为笑。”后来我又找她多次谈话,给她以具体指导,经过几个反复后,这个女孩终于走出了困境,自信欢乐写在了她脸上。 我们今天的中学生眼里常常看到的都是别人的缺点,她们缺少欣赏别人的眼光和勇气。我们要引导他们多发现别人的优点,勇于向别的同学学习,真诚向别人学习。我曾经组织过“夸夸我的同学”的活动。当然这方面有些同学也有心理问题,比如说有的同学比较封闭,不愿意与人交往,不愿接纳别人。我常常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引导他们把快乐讲出来,把爱说出来。有位同学很长时间不愿与父母说话,父母也无计可施,找到我,我曾带她悄悄来到父亲工作的工地,也曾带她偷偷跟着母亲在烈日中行走。回家后,她哭了,第一句话就是“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 在细节上下功夫。有一本书的题目就叫“细节决定成败”,据报载上海地铁二期工程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在使用过程中,防洪设施被频繁调用,而一期工程是德国人建造的,防洪设施基本不动,其中原因就是德国人在设计时让地铁路面高出几个台阶,可见“细节上见功夫”。中国人可以让人造卫星上天,可对号称“都市牛皮癣”的乱贴乱画,我们常常没有办法。教师或家长要善于察颜观色,抓住每一个细节每一件小事实施教育。比如奶奶病了,住院了,让她去看看,照顾奶奶几天;爸爸回来了,让她给爸爸倒杯水;教室的地面上有张废纸,让她捡起来,送到垃圾桶里等等。诸如此类,总之我们不能放过任何一个教育的机会。 榜样的示范作用。我们常常教育学生要怎么样怎么样,可我们有些老师上课迟到,随意调课、课堂接听手机、抽烟这些行为都给学生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老祖宗也曾讲过类似的话: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病了,老师送她去医院;天凉了,老师为学生带来衣服;节日了,老师来看望没有回家的学生。一声问候,一个细节往往能打动孩子们的心,这些时候教育者的行为往往可以起到无声教育效果。前文提到中央电视台那则给婆婆洗脚的广告有句精彩的广告词“其实父母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普天下的父母没有谁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人成材,可生活中我们常看到有些父母逃避教育,他们以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他们缺少对子女的关爱和教育,还有些家长外出打工赚钱,把教育的责任给了孩子的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大多已年老体弱,根本管不住孙子,更有甚者,父母沉溺于赌场、舞场,年幼的孩子自然受到不良的影响。 走笔至此,总觉意犹未尽,两肩沉沉。让我们一齐努力,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果真如此,那孩子们幸运,家长们高兴,我们幸福。
未成年人道德缺失谁之过?- -山西太原市发生了一起由7名初中女生炮制的"绑架案"。公安系统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来侦破"案件",学校极度焦虑。如今"案件"真相大白,但留给人们关于未成年人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思考远远没有结束......
7名初中女生遭"绑架"
日下午5时许,太原市公安局"110"报警服务台接到一中学老师的报案:当天中午,他们学校的7名初二女学生在太原市南海街被两辆车劫走,其中两名学生趁上厕所之机逃离,乘出租车返回学校,其余5人下落不明。
7个女生遭绑架,真是惊天动地的大案子。"负责调查此案的太原市公安局迎泽公安分局刑警大队庙前中队中队长银文光事后回忆当时接案的情景,依然无法平静:"当时我们刑警队马上组织了20多人,再加上太原市公安局及迎泽公安分局的人,参与此案调查的人有三四十个。"
另据记者了解,接案后太原市公安局还与太原市客运办取得联系,向全市出租车司机通报这一情况,寻找送两名女生回学校的司机及有关知情人。银文光告诉记者:"我们对案件进行初步研究后,立即派人寻找那个报案的老师及那两名'逃'回来的女生了解具体被绑架的情节。"
然而,在派出所刑警对这两名勇敢"逃"回来的女生进行询问后,发现了许多疑点:两个人根本说不清楚遭绑架的时间、地点、车型及车号,就连究竟是从哪里逃出来的也是含含糊糊。又过了两个多小时,在民警的再三开导及班主任老师"保证不泄露秘密"的承诺下,这两名坚守"我要说出来,她们就不把我当朋友了"的女生才松了口:根本没有绑架这回事,"绑架"只是她们下午逃课去溜冰的借口而已。
至此,这起特大"绑架案"的警报才得以解除,一场闹剧就此告终。
一些意想不到的"镜头"
事情发生后,记者对各方人士进行了采访,捕捉到一些我们一般人可能想不到的镜头。
看,我们的孩子:
镜头一:"现在的学生做的事不像常人所做的,一般人根本想不到,但是那些孩子对这些事却很无所谓。"银文光告诉记者,就在案子结束后,刑警们对这几个把他们"涮"了一遭的小女孩进行法制教育时,她们却表现得非常不耐烦:"我们给你们道个歉,说声对不起不就行了,你们烦不烦?"
镜头二:就在"绑架案"发生后的那个星期日,被学校责令在家做"检查"的一名女生被班主任撞见,当时她打扮得花枝招展正在逛街。
镜头三:得知"绑架"一事后,那些女生所在班级的同学都很"兴奋",他们觉得"挺有意思""挺新鲜",那7个女生"挺有本事",她们一下子成"名人"了。后来学校即将对这7个女生进行处分的时候,他们才有点"害怕"了。
看,我们的家长:
镜头一:这个学校的一位副校长告诉记者,当老师发现孩子们不见的时候,就开始打电话给家长,可直到晚上8点多,还有的家长没有联系到;孩子们中午不回家吃饭,也没有一个家长打电话到学校问为什么孩子没有回家。
镜头二:在得知孩子遭"绑架"后,一些家长一到学校就痛哭流涕,可当孩子找到时,这些家长却对忙活了3个多小时的民警、老师连声"对不起"或"谢谢"都没有说,领着孩子就走了。
镜头三:记者采访了解到,这7名女生有的是单亲家庭;有的是父母都不在身边,平时由爷爷奶奶照顾;有的父母是下岗职工,工作很辛苦,根本顾不上照顾她们。
看,我们的社会:
镜头一:据学校老师介绍,这个学校周边有不少网吧,学生经常在那里玩游戏。老师们给有关部门打电话举报了好几次,但得不到很好地整治。
镜头二:网吧方便了一些忙碌的家长,一位教师告诉记者,有的家长亲自把孩子送到网吧,留下钱和吃的,让他们尽情地玩。
镜头三:记者在校园里随便问了几个学生,他们对网吧的地址了如指掌,告诉我们"找网吧很方便"。记者出了学校大门后,没走多远,果然发现了一间既矮又黑的房屋门口赫然两个大字:网吧。据了解,学生们所说的其他几家网吧都隐藏在不远的街巷里面。
7个十三四岁涉世未深的初中女生,竟然能想到如此可怕的逃课理由,不仅"折腾"了学校、公安局、家长好几个小时,还浪费了不少人力物力,但事后这些小女孩竟然没有一丝愧疚,其他同学的反应也出乎意料。我们不仅要问,这些孩子的道德感哪去了?
"错误主要不在孩子身上。"采访中,无论是老师、民警还是教育专家都这样认为。
那究竟哪里出错了呢?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也是社会的镜子。"太原师范学院教育系副教授相力说。
为寻找7个遭"绑架"的女生,公安局动用了全市出租车卫星定位系统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站。如今,社会上许多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与对自己的要求是两套标准,而正处于成长期的孩子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你们那样做,而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孩子的天性就是模仿,如果他每天生活在假话、套话当中,那么他也自然而然地说假话、套话。因此,家庭教育、父母言行都会对孩子身心是否健康成长产生很大影响。"
学校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非常重要。而作为老师不仅仅应对孩子的学习负责,更应对孩子的"灵魂"负责。
另外,在这个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社会里,个别人坚持一切向"钱"看,电脑游戏、黄色网页、每天充斥在电视画面里的三角恋,以及情人、杀手、美女、明星、暴力、追杀......这一切都在腐蚀着孩子的幼小心灵。
"思想道德建设与经济建设是相辅相成的,是国家发展和振兴的两翼,忽略任何一方面,都将阻碍前进的步伐。尤其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道德建设更为重要,它是个系统工程,其中任何一个元素都关乎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见成效。"相力告诉记者:"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社会必须予以重视。我们不仅要关心未成年人的智力发展,还要关注他们的生命、生活,培养孩子们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激情。"
新闻背景:
▲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 67亿。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现状:一段时间以来,这样一些信息充斥了我们的视野和耳膜:
几个初中学生为了打发时间、找点儿新鲜和刺激,就把一个乞丐套在麻袋里,然后是一顿疯狂的殴打和拳击,甚至用上了棍棒,结果导致乞丐死亡;
在一项调查研究中,有的孩子因为父母的打骂教育,竟然滋生出"恨不得和他们拼了"、"长大以后找他们算账"等想法;
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放到全国十个城市的近6000份问卷中,有34.6%的未成年人到过网吧;到过电子游戏厅的占29.2%;到过录像厅的占9.5%;到过歌舞厅的占7.4%;另外38.5%选择了"不知道"。
由于网络的普及,少年儿童可能接触的不健康的信息源较多,有的未成年人面对网络几乎迷失了自己。当被问到"你都访问过下列哪些站点"时,24.1%的被访问少年儿童选择了"聊天室";23.4%选择了"交友天地";17.0%选择了"影视娱乐";7.2%选择了"占卜星座";1.8%选择了"成人保健"。
这些事件和数据一次又一次向全社会敲响了警钟,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迫在眉睫。
目前社会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的缺失
一个女孩离家出走的例子:
"我们一直很关注‘朱晓晓事件’的报道,这是一个相当典型的‘80后’青年问题。”昨天上午,共青团金华市委书记朱建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80后”的青年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一开始,朱建军就问记者:“朱晓晓哪一年出生?”得知她1982年出生后,朱建军说在朱晓晓身上有着很典型的“80后”青年问题。他说自己很认真看了《女儿呀 父亲日夜盼你回家》系列报道。“团市委长期以来关注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而且各地各级团组织都很关注青年人的问题。有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前不久,《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个有关‘80后’青年问题的调查报告:在‘80前’的眼里,‘80后’存在着‘永远以自己为中心’(占61.4%)、‘不愿意承担责任’(占53.1%)、‘总是高估自己的能力’(占64.2%)等问题。而承认自己确实如此的‘80后’分别占28.7%、22.4%和28.1%。”
朱建军认为,尽管朱晓晓最终还是没说出“失踪”四年的原因是什么,但显然,家庭环境对她有很大影响,而缺乏亲情感、缺乏家庭责任感在她的身上也很明显。“上个星期,我们走访了市区好几所学校,发现青少年受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很大,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了一部分青少年心灵的扭曲、亲情的扭曲、社会关系的扭曲”。
■造成“80后”青年问题的原因
在分析造成“80后”青年问题的原因时,朱建军说:“从社会群体来说,青年人的思想最不稳定,青年人最具开放思想,青年人最讲自由民主、约束少。当代大学生(包括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如果不听父母的话,社会对他们的约束力是很小的。”
朱建军认为,相对于“80后”青年来说,“80前”的人现在绝大部分已在工作岗位上,他们的社会归属感、家庭归属感、对社会的认知度都基本成形。“80后”青年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生的人,有的还在读大学,有的刚走出校门,他们这些人对社会、家庭、个人认知都还没有成熟。而且,“80后”青年较少见证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较少感知,所以在他们的身上表现出迷茫、缺乏责任感,并造成思想道德缺失、人格的不完整、对社会认知感不完整,适应社会能力不完整。
“对青年人教育体系的缺失,以及整个社会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的不完整,也是当前存在的一个很重要问题。”朱建军说,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对青年人要求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思想教育体系,已不能适应目前社会形势和对青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需要。他说:“在很多发达国家,都有针对青年人心理问题、生理问题、就业问题、创业问题加以引导的社会、民间组织,对于这些帮助青少年解决相关问题的组织,不但政府部门予以资助,而且社会各界都会拿出资金扶持,或有志愿者加入这样的组织义务工作。但是,我们国家对青年人的关怀、帮助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这样重视的程度。”
■如何对青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胡锦涛总书记最近提出了‘八荣八耻’,这是针对新时期人们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尤其是青少年问题而提出的新荣辱观,‘八荣八耻’给出了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和内容的框架,着眼于和谐社会,很贴近当前社会形势,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朱建军说,全社会都应该重视青少年教育引导和服务工作。
“朱晓晓的事例,很能说明当前不少青年人缺乏社会责任感、家庭责任感,因为讲自由而游离于社会公德之外。如何增强青年人的责任感?应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对青少年进行民族精神和国家责任感的思想道德教育。责任感从大的方面来说,青年人应立足本职岗位,兢兢业业工作,乐于奉献。责任感从小的方面来说,是包含了一个人的社会公德、家庭责任感,家庭责任感包括对父母的孝心和赡养责任。”朱建军说,现在很多青年组织针对青少年中存在的责任感缺失而开展了“感恩”系列教育活动,要求青少年对父母、老师要“常怀感恩之心”,对社会要“常为感动之心”,用自己的行动报答社会、家庭。最近,我市也结合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开展“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
朱建军说,现在很多青年人自我定位很高,很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但走出校门后的社会现实,让他们感到心理落差大,甚至无法面对现实,于是采取逃避的方式。这在朱晓晓身上也有所表现,因为家庭的现状和一些困难,令她不敢面对,于是采用了逃避的方式。但是,一味地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遇到困难,年轻人还是要勇敢地面对,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解决。
从“不知雷锋”看社会道德教育缺失
今年的3月5日是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44周年纪念日。为此,本报专程到昆明近10所中小学进行调查,结果有56.10%的被调查者不知道3月5日就是“雷锋纪念日”,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有五成人不知道雷锋是何许人。在“雷锋是做什么的”问题中,“红军”、“杂务员”等五花八门的答案让人啼笑皆非。(《都市时报》3月2日)   为什么有这么多学生不知道雷锋,甚至还有人认为是“红军”、“杂务员”的?我们来看看记者调查情况,有近七成的学校从未开展过关于雷锋纪念日的任何活动。更可笑的是,一所受访的小学,在调查者中有九成不知道雷锋是谁,而该校教学楼一楼的墙壁上,就悬挂着醒目的雷锋画像。供学生了解,学习其精神的雷锋画像居然成了摆设,成了大家熟视无睹的“墙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   然而,为什么有这么多学校“从未开展过”关于雷锋纪念日的任何活动?又为什么近在咫尺的雷锋画像成了摆设?这与当前的学校教育密切相关,而归根结底,无非是因为学校成了现代社会功利观念下的“熔炉”,家长也好,学校也好,整个社会也好,期待中的学校是与升学率密切相关的地方,是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密切相关的地方。当这一切都为着学生的学习成绩,为着学生能够进入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继而将来可以有一张过硬的文凭和好的工作的时候,学校当然没有其他时间去“全面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没有时间去为着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更没有时间去培养他们的“德、体、美、劳”等学习成绩以外的东西,于是,便有了“只要学习成绩好,一好百好;学习成绩不好,什么都不好”的教育观念。而对于工作繁忙和由于社会的竞争加剧而压力较大的家长来说,对于孩子的所谓教育,也大多局限在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某种“艺术特长”上面而已。   从整个社会来看,除去每年3月份的“雷锋活动月”的一些形式大于内容的所谓“献爱心活动”,确实很难看到其他时候有什么类似的活动,至于有关雷锋的事迹,学习雷锋的歌曲,又何尝有过这样的活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媒体上倒是宣传过一段,但真正落实到“未成年人”身上的活动确实是很少,而媒体上更多的则是商业性质的所谓活动,纯德育的活动的确实已经找不到几个了。   当然,对于学习雷锋的问题,有人会辩解说,雷锋只是那个时代的人物,能否知道雷锋是谁,雷锋的事迹,以及是不是会唱学习雷锋的歌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随着社会的变化,各种各样的志愿者越来越多了,这比知道雷锋是谁要重要得多。诚然,这样的说法不是没有道理,但是,毕竟雷锋所处的时代离我们还不算太远,毕竟我们现在还在进行着有关学习雷锋的活动,如果每年不进行这样的活动,我们岂不是真的把雷锋都给忘了?   更重要的是,雷锋,做为一个时代的象征,做为一种高尚的精神,做为一种道德的楷模,做为一种文明的符号,如果连“雷锋是谁”,“他都做了什么”等等都不知道,是不是这种时代象征和文明符号将会退出历史舞台?还有,现代社会真的不需要知道雷锋是谁,不需要提倡“雷锋精神”了吗?不说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不少人是常常失礼又缺德,就是真正该见义勇为的时候又有几个人能挺身而出呢?别人落水不去救,歹徒行窃不出声,旁人跳楼看热闹,甚至坏人行凶赶快躲的情况还少吗?   学校对于雷锋精神的教育是一种缺失,整个社会的道德教育、国民素质教育同样令人担忧。笔者认为,对于了解“雷锋”和学习其精神的教育,我们不仅应该让学生好好学,而且国人都应该重新学习,不仅每年3月份要学,而且,每个月每一天都应该学。确实,我们不愿让别人说“雷锋出国了”,更不愿听到“雷锋是谁”、“雷锋是杂务员”的可笑报道,不愿看到雷锋在我们社会中被慢慢忘记。时代是变了,但雷锋精神没有变,而且也不需要变,相反,需要“雷锋”的时候是多了而不是少了,“学习雷锋”是更迫切而不是相反。 人格和道德教育的缺失,乃至整个素质教育的缺失,是当今教育体制的一个很大的缺陷。教育可分两个环节,一是学校教育,一是家庭教育。 对学校教育,我始终认为,现在的学校教育只能做到技能教育,它已承担不了道德教育、人格教育等诸多素质教育的功能。所谓为人师表者,本应该是道德情操高尚,知识渊博之人,但现在环顾四周一下,还有多少为人师表者具备这种素质和能力?这样又如何做得好人格教育和道德教育?一直以来,教师如何虐待学生的新闻,层出不穷,花样百出。无它,就是因为当今对老师的要求,只不过是要求他们当一个“授业者”,把书本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已。他们的人格水平和道德水平,不会高于普通人,甚至还比不上一般的人。所以,这些事情,以前发生不少,今后仍将不断发生。 道德和人格教育还有很重要的一环,是家庭教育。所谓“养不教,父之过”。可是,如果父、母亲的道德水平就已经不高,何以教育子女?就算有能教育子女,但又有多少人不为衣食而奔波,能有多少时间去履行教育的责任?所以 家庭教育,同样不能奢求。
正因为如此,所以现在这种教育体制所培养出来的,不少都是知识上的高才生,人格上的低能儿。凭着所掌握的技能得到了一点经济地位或社会地位,便目空一切,极端自大,连“尊重别人,别人才能尊重自己”这一基本道德准则都不懂:既到处挑衅,以损毁别人的人格为乐事;又对别人的回应、正常批评和讨论,视作对自己的极大的侮辱,跳得天高。 人类之所以形成社会并能够存在发展,一个最基本的道德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存。互相尊重是和谐共存的前提,如果打破了这个道德底线,人类只会走向毁灭。相关的观点,我已有一张贴子论及。
浅析学生道德素质培养及评价的几大误区
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提到“对学生的教育工作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校内校外,课内课外,都要抓紧,一点也放松不得。”当前,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已是教育者的一项首要任务,但由于道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很容易走进几大误区。
一是在教育内容上突出道德知识,忽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全面、和谐发展。
长期以来,在道德教育中,我们往往过分强调道德知识的重要性,让学生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但却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知道什么是对的,不知道为什么是对的;知道为什么这是对的,不等于知道应该怎么去做;知道怎么去做,不等于愿意并真正去做。完善学生人格的培养,不仅要给学生坚实的道德知识,而且要将学生的行为品行深入精神生活中去,包括明智、责任感、宽容或敏锐、自立精神等,使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全面、和谐发展。
二是在教育方法中习惯于对受教育进行简单的规范灌输和行为约束。
当前我国学校主要通过德育知识的灌输,教育者人格的示范及现实中榜样典型的树立、集体舆论等方法来实现,这些方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方法存在的不足也日益显露出来,具体表现在忽视学生潜在的能动性,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的道德实践等。随着社会的进步,素质教育思想的确立,我们对道德教育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协调和规范人的行为上,更多的是作为主体的人不断发展自身的潜能,解放人的个性。
三是在教育过程中忽视全体性和差异性。
学校的道德教育,不但要保障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权利,而且还应创造条件,给学生以均等的机会,促使学生在道德教育中不断提高道德素质。但是,当前重视少数“优生”漠视少数“后进生”的现象相当严重。对“优生”重点栽培,对“后进生”进行舍弃是“应试教育”弊端在道德教育领域中的具体表现。我们应该承认学生道德素质的差异性,并从这种差异出发,对教育者区别对待,促进全体的发展。
四是在道德素质评介上存在片面性。
许多学生在学校能自觉按学校的的要求去做,是“好”学生,到社会则是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是个“差”学生,形成双重人格,我们教育者往往只看到他“好”的一面。甚至我们许多教育者往往把学生的道德素质与学习成绩挂上钩,形成不科学的评介。学生的道德素质评价工作要加强与社会、家庭的联系,在做好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地制定一套基本的道德要求,并努力创设道德教育的软环境,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
总之,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及评价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去摸索,使之逐步完善,才能使学生的道德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该怎样面对青少年网络道德缺失
一个中学生一年就“黑”了2200多家网站!这几天,内蒙古18岁少年王少伟的“传奇”经历频频见诸报端,让人咋舌。这应该引起人们警醒:如何面对这些“网络不良少年”?
其实王少伟并不是个案,早在2005年,一名13岁的中学生因为和吉林市的几个网友发生口角,一怒之下“黑”了吉林市政府网。除此之外,青少年网络赌博、色情游戏、网婚、网络诱骗等网络道德问题也日益突出,而且呈现出低龄化趋势。
不可否认的是,网络的匿名性很容易削弱人们的责任意识和诚信品质,但是,网络不过是人类自己开辟的一个虚拟活动空间,在本质上与现实社会的活动是一致的。因而,在网络中的行为也存在一条界限:可以做的和不可以做的。这条界限一旦模糊,损害的终将是现实中的人。有学者指出,在网络道德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的时候,青少年由于心智未成熟,极容易成为受害者。
网络道德缺失会波及甚至伤害更多的人,它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网络沉迷。当下,家长们担心自己的孩子变成“网虫”,殊不知“网络暴民”的阴影也在侵蚀着孩子幼小的心灵。因此,当孩子们活跃于网络游戏、论坛中时,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不妨以“网内人”的角色,与孩子多作些沟通。比如,此次少年黑客事件,可以借机明确地告诉孩子,除了攻击政府网站外,还有哪些网络行为同样是犯罪;前一阵子北京某校“辱师”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家长老师可以跟孩子讨论一下,激愤的网友围堵“辱师”学生是不是可取?如果是理性的网民该怎么做?也不妨问问孩子对时下很流行的“网络通缉令”怎么看。在这种交流中,顺势引导,教孩子在网络中也要有“网德”,以消除虚拟社会对现实社会的消极冲击,这样做怕是比苦口婆心的劝说有用得多!
同时应该看到,网内的问题也来自网外,现实中教育某些方面的缺乏或不力都会延伸到网络中。王少伟说,“黑”网站就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水平!这当然也是许多黑客的心理,但关键问题是:为什么年幼的王少伟缺少成就感?是不是有其他途径可以显示他的电脑水平?同样可以推论的是,为什么只是口角之争就要如此泄愤?笔者认为,现实中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不仅要强调主流的价值观念,还要立足于个体成长发展的需要,关注其情感需求,提供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尤其在面对非主流文化意识形态时,更要有应对的智慧,增强引导性和针对性,让思想道德教育不至于碰到网络就“弱不禁风”。
| 上一篇:下一篇:发表评论:
Photo(相册)
My Groups(群组)
Good friend (好友)
@ Powered . 126博客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育的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