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利他林 代购只开给小孩子

因为每一个父母都是对自己的孩子是充满这爱意的,不论孩子是听话的乖巧懂事的还是孩子是属于那种比较调皮一些的,在父母眼中都是上天赐予的礼物的,在孩子身体有一些不适症状的时候,父母也是很担心的,一般都会想尽办法去治疗孩子的一些病症的,帮助孩子更快的走出病症的折磨的,那么,儿童常见的多动症,在孩子有多动症能不能服用利他林呢?
步骤/方法:
1您好,多动症是一种儿童期常见的心理障碍的,孩子有多动症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根据成因的不同治疗也是要对症下药的,孩子多动症要服用利他林的,要询问一下医生才可以的。
2虽然说,目前来讲利他林神经常用在治疗多动症上的,但是每一个孩子的多动症形成原因不同,主要是孩子的身体状况也不一样的,所以不可以盲目服药的,建议先去医院检查一下看是不是能用。
3此外,要提醒各位家长注意的一点就是,利他林在治疗多动症的时候是有一定的限制的,只有在慢6周岁以上的儿童才可以用利他林治疗的,所以多动症孩子如果小于6岁是不可以用这个药物的。
注意事项:
在治疗多动症的时候,建议是用药物治疗和心里治疗相结合的办法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是可以更好的帮助儿童区恢复一个正常的状态的,同时父母也要帮助医生给孩子一个好的家庭环境的。
订阅到邮箱
温馨提示:以上经验分享由网友原创,仅供参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小儿多动症热门相关
小儿多动症相关药品
功能主治:1.用于急、慢性各型精神分裂症、躁狂...
参考价格:¥9
功能主治:用于治疗儿童和青少年的注意缺陷/多动...
参考价格:¥225
相关热门资讯医生解说
咨询实录推荐托莫西汀与利他林治疗儿童多动症的临床对照研究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托莫西汀与利他林治疗儿童多动症的临床对照研究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2&&&&&
注册 07-12-10行业 教育科研
这个孩子现在怎么样了?
其实有的孩子非常敏感,但不一定是有太大的心理疾病。过度指望医院药物治疗,只能真的把孩子变成病人。
有亲戚家姑娘,小学六年级就喜欢逃学,还不肯说话。也咨询了许多医院,都要求药物治疗,有医院还要求住院治疗。但是孩子的父亲觉得给孩子治疗后,那么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是病人了,所以一直耐心陪孩子,尽可能满足孩子的要求。虽然孩子初中没有上完,但是父亲还尽力送进了职高,当然学习还是混日子。现在25岁了,一下子懂事了,很正常。跟以前相比,真的不敢相信。
所以有时顺其自然,温暖孩子的心,陪孩子慢慢成长,说不定也是一个好办法。
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都高,压力大了,内心不够强大的孩子就会封闭自己,或暴躁或自闭。。。。。唉!
14-1-14 15:40
注册 08-1-11行业 其它
有个朋友家的孩子也有类似情况,那个是因为刚上初中,没能适应,产生自闭了,后来孩子的母亲帮孩子办了休学,去疗养了一年,记得朋友说,疗养的时候,常和孩子谈心,把他小学生获奖的照片拿出来鼓励他,现在孩子也好了,上了大专。家长不要急,多关心开导孩子
14-1-14 15:57
注册 11-8-27行业 其它
孩子喜欢宠物吗?问问他,要是喜欢给他个宠物,他也有个伴。也要他照顾宠物,比如泰迪。。。。。。药还是要少吃,是药三分毒。
14-1-14 16:13
注册 08-4-22行业 IT 通信
QUOTE:原帖由 镇江汇通电脑 于 14-1-13 16:57 发表
我怎么感觉那小孩本来就没病啊
我也有这种感觉
14-1-14 17:02
本站顶极MVP
注册 02-11-9行业 其它
可怜的小孩
-------------------------------某版传达室美老太
14-1-14 17:30
注册 02-10-30行业 其它来自 江苏镇江
虽然不知道是什么问题,但是我觉得小孩子有一点自我封闭。
不知道这个是药理产生还是心理产生的。还是你们平时做了些什么事情让小孩看到从而诱发了他的潜意识。
大人开导在某些时候不会起作用,因为小孩不像大人那样有理性思维。很多时候小孩是控制不了自己的。
建议你可以用哄的方法试试,先顺着他,了解他,哪怕他莫名的发火你也要去试着了解他为什么这么做(不要以教训的口吻,不要太理性的去开导。),同时改变夫妻平时之间的行为习惯(包括语言沟通)。
还有,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买一条宠物犬(拉布拉多,金毛之类的),国外很多医学实践证明,对于有自我封闭与心理问题等症状的人群,宠物和药物以及人的开导互相配合是很有效果的。
吃药是改变不了孩子撞墙与打妈妈的行为的。多从心里和行为习惯去试着调整,三个月之类应该会有效果
-------------------------------躯体早已在寂寞中腐烂。
14-1-14 17:57
注册 10-3-22行业 其它
是药三分毒,吃的太多了,不管咋地。早日康复、
14-1-14 18:12
注册 07-12-10行业 教育科研
如果有了心理疾病需要药物治疗也只能是辅助,应该是心理引导为主。因为一是药物副作用很大,二是孩子服药后会真的认为自己有病了。
建议找好的心理老师,最好不是神经科的医生,因为医生的治疗方案就是当精神病治疗的。
有一朋友一段时间很焦虑暴躁,去sy了。主任一看就说有精神焦虑,需要服药,而且保证能治愈。第一先需要服药,第二赶快办住院。药就是安定片精神类药,吃了直接睡觉,一天到晚没精打采,真的像病人了。后来药吃完没有去配,经常参加户外活动和朋友聚会,现在好的很。估计原来只是更年期综合症
[ 本帖最后由 啊铖 于 14-1-14 19:53 编辑 ]
14-1-14 19:52
小乖的老娘
注册 04-6-16行业 IT 通信
感觉孩子被医坏了。
-------------------------------漫随天边云卷云舒
14-1-14 20:00
注册 09-12-13行业 其它
-------------------------------相思瞌睡少,暗恋心不老。
14-1-14 20:10
注册 09-11-17行业 其它
个人觉得,孩子不要盲目地求医问药,找到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求医问药不是瞎子算命,更不是猜谜语,据你所写,这些都是果,凡事都是有因才有果,不可唯心乱想瞎猜。医生的话不可不信,但也不可全信,你考虑了孩子的家庭与学校的生长环境,作为家长,你们在自身上的言行有无需要纠正的言行。
14-1-14 20:24
注册 05-7-21行业 教育科研
个人感觉,可能是脑部有什么病变,别给孩子太多压力,也别乱用药,多跑几家大医院仔细检查一下,也许很容易解决
14-1-14 20:50
注册 05-12-21来自 江苏镇江
QUOTE:原帖由 江滨村夫 于 14-1-13 13:40 发表
我感觉还是小孩心理问题,家长还是通过心理辅导可能靠谱点,属不属于自闭症?猜测,勿喷。。 我认为在没有严重外部伤害的情况下而突发自闭的现象可能性较小。
14-1-14 21:24
注册 05-12-21来自 江苏镇江
QUOTE:原帖由 firegun8005 于 14-1-13 14:55 发表
这个会不会是鬼上身? 多学点科学,就不会这样认为。
14-1-14 21:26
注册 05-12-21来自 江苏镇江
QUOTE:原帖由 zm750416a 于 14-1-13 15:22 发表
在孩子生病的时候,切忌投入太多表面的关注,否则,会适得其反。 不管你关不关注,病就在孩子身上。
14-1-14 21:28
注册 05-12-21来自 江苏镇江
QUOTE:原帖由 我是好人 于 14-1-13 16:39 发表
或者做核磁共振也是可以精确检查的。 不知有没有做过,谢谢您的建议。
14-1-14 21:28
注册 05-12-21来自 江苏镇江
QUOTE:原帖由 镇江汇通电脑 于 14-1-13 16:57 发表
我怎么感觉那小孩本来就没病啊 我感觉你的感觉很不靠谱。
14-1-14 21:29
注册 03-12-25
看了现在都不晓得匣子究竟多大了,还有小孩是不是上的住宿学校?
14-1-14 21:33
注册 05-12-21来自 江苏镇江
QUOTE:原帖由 学无止境! 于 14-1-13 17:23 发表
同感,而且我觉得真正需要去看病的是家长,可怜的孩子! 中国的家长都应该去医院看看,您的建议太好了。
14-1-14 21:33
注册 05-12-21来自 江苏镇江
QUOTE:原帖由 请输入用户名 于 14-1-13 20:41 发表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症,是由精神刺激或不良暗示引起的一类神经精神障碍。弗洛伊德以催眠暗示等方法引发歇斯底里性的麻痹和收缩,并从此开创了精神分析学。
癔症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故有人称其为“疾病模仿 ... 辛苦了,感谢您的科普及建议。
14-1-14 21:36
注册 05-12-21来自 江苏镇江
QUOTE:原帖由 萍萍了 于 14-1-13 21:26 发表
小孩没病,硬是被一堆药吃出来的病,是父母缺少正确的爱。 您太武断了,希望生活中的您不是这样的。
14-1-14 21:38
注册 05-12-21来自 江苏镇江
QUOTE:原帖由 fleshmeat 于 14-1-14 12:26 发表
很明显是家长的问题。家长对孩子是过度呵护、过度期望造成孩子心理不适从而引发生理上的病变,之后的过度医疗加上家长的失落把孩子的病推向高峰。2013年孩子已经是六年级,才开始一个人睡,这是个导火索。以前爱学 ... 不完全赞同,我并不认为完全是家长的原因,也不排除生理病变引起的。谢谢。
14-1-14 21:42
注册 05-12-21来自 江苏镇江
QUOTE:原帖由 云影飘 于 14-1-14 08:09 发表
这种病找医生可能收效甚微。
我建议你在网上搜一个讲座王元五的讲座,她是个老太太,她是王凤仪先生的曾孙女。
她说,十二岁之前的孩子所有的问题包括生病都是母亲应该负责任的。孩子表演的是母亲的隐私。只要母 ... 让孩子母亲承担所有责任可能不太公平,我也不了解孩子母亲能否做到您所描述的那样,谢谢。
14-1-14 21:53
注册 10-7-12行业 其它
孩子现在不是已经好多了吗,多在情感上关心一点,上面网友建议多拥抱确实是很好的建议,还可以多交流,不要强迫他去做一些不愿意的事情,尽量给他一些积极,正面的鼓励,避免接触消极不利的暗示。上海医院的治疗还是蛮有效果的。看上去。该住院,住院,该治疗的,治疗。不要避讳就医。镇江四院,现在叫五院,在江苏范围还是不错的。上了高中以后,不发就可以了,否则很容易发展成精神分裂症的。无论看与不看,这种病都有一个过程,熬过去了,就行。熬不过去,再发起来确实是比较麻烦。
14-1-14 21:53
注册 09-8-25行业 其它
我感觉家长的大脑有问题.不是小孩有病.哪个小孩不喜欢玩游戏呀玩电脑呀.你给他整得病了.他正好借口有病玩游戏.精神类的药物吃了,没有病也会有病的.作业不好好做.不说话.家长不问问为什么不说话的原因竟然直接去医院.也就这样有钱的家长才会这样.
14-1-14 22:05
注册 05-12-21来自 江苏镇江
QUOTE:原帖由 逐渐消失 于 14-1-14 17:57 发表
虽然不知道是什么问题,但是我觉得小孩子有一点自我封闭。
不知道这个是药理产生还是心理产生的。还是你们平时做了些什么事情让小孩看到从而诱发了他的潜意识。
大人开导在某些时候不会起作用,因为小孩不像大人 ... 谢谢。
14-1-14 22:06
注册 08-12-25行业 工业制造来自 镇江
感觉已经发展到精神分裂的边缘了,以前一位同事的孩子就是这样的。孩子性格很内向,在学校被欺负不会告诉家长和老师,心思很重,无心学习,抑郁在心中,长期会变成精神分裂的。
14-1-14 22:08
注册 13-12-28
修学或者高兴就去上学,不高兴就不上,让孩子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到时想办法上个职高,慢慢的可能就会好起来,你别指望一年两年就能恢复,可能需要三年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千万不能让他丢失社会功能!尽量让他多和人接触,比如叫他买个东西,去外面吃饭点菜什么的!
14-1-14 22:19
注册 10-10-7行业 其它
xiaofeijiang
这位朋友是这个孩子的家长吗?
感觉,不好交流···
14-1-14 23:51
注册 10-10-7行业 其它
我不是医生,但是,从整篇描述来看,我觉得这孩子开始时根本没什么毛病,后来就不好说了,特别是心理上方面···
这里面,医生和家长的责任比较大!
唉,可怜的孩子···
14-1-14 23:54
注册 07-1-22行业 其它
刚开始肯定是心理因素,压力大,或是有什么心思憋在心里不敢说,长久压抑,再发展下去就是精神疾病了。
-------------------------------我要瘦,我要瘦,我要瘦!我要成为真真正正的大美女!
14-1-15 07:55
注册 07-10-29行业 轻工化工
我怎么感觉那小孩本来就没病啊
多点关心多点爱再多点理解!
14-1-15 09:10
注册 12-8-11行业 基础设施
既然是怪病,就对专家要求不要过高
14-1-15 09:14
注册 13-6-28行业 工业制造
QUOTE:原帖由 xiaofeijiang 于 14-1-14 21:28 发表
不管你关不关注,病就在孩子身上。 我说的是表面的关注不可太过,请注意,表面的关注和不可太过,如果先生没有阅读障碍,应该可以理解我的意思,祝孩子早日康复。
[ 本帖最后由 zm750416a 于 14-1-15 09:37 编辑 ]
14-1-15 09:36
注册 13-3-5行业 金融保险
和我一朋友家的孩子很相似 后来在三五九医院治疗的蛮好的
14-1-15 12:32
(偶滴马甲~)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注册 02-11-7行业 医疗卫生来自 识时务者为俊杰
QUOTE:原帖由 镇江汇通电脑 于
16:57 发表
我怎么感觉那小孩本来就没病啊 感觉是,心理问题,需要亲人用爱治疗~
-------------------------------菩提艺廊 代购3M正品防pm2.5口罩&&mobile:&&
14-1-15 12:39
(偶滴马甲~)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注册 02-11-7行业 医疗卫生来自 识时务者为俊杰
QUOTE:原帖由 zm750416a 于
09:36 发表
我说的是表面的关注不可太过,请注意,表面的关注和不可太过,如果先生没有阅读障碍,应该可以理解我的意思,祝孩子早日康复。 就是说,不要有让小孩感觉自己有病的心理暗示,让他觉得自己是个正常人。其实可能本来就是正常的孩子,心理阴影严重了产生心理疾病~
-------------------------------菩提艺廊 代购3M正品防pm2.5口罩&&mobile:&&
14-1-15 12:41
注册 11-3-23行业 电子制造
*** 作者因违反论坛规定,禁言处理,内容自动屏蔽 ***详情参阅论坛注册条款:
14-1-15 12:50
(偶滴马甲~)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注册 02-11-7行业 医疗卫生来自 识时务者为俊杰
为了这个孩子,建议楼主带着空杯心态仔仔细细阅读这段文章。我也是个妈妈,这个孩子的早期症状与我孩子类似。好在我在2个月内就让他恢复正常了,现在是个开朗活泼正常而且优秀的孩子。我觉得真是心理问题,希望孩子康复~
四、疾病后果,荒谬的逻辑关系
虽然病因说不清,关于该病的后果倒是总被描述得很清楚,听起来让人忧心忡忡。不同的资料都在说,多动症儿童如不及时治疗,大多数人会出现青春期犯罪、自控能力差、冲动、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等等,形成反社会人格,成年后成为酒精及麻醉剂滥用的高危人群,犯罪率较高。总之,他们的未来都是阴暗的,甚至是罪恶的。
一个疾病最后发展为一个道德问题!
多动症与反社会人格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怎样形成的,“病症”与“犯罪”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如何推断出来的,它们之间的转变机理是什么,没有人能说明。但是,相关医疗信息都在这样说。
人的一种情绪可能会影响一些生理指标,同时一些生理上的变化也可能会给人带来情绪上的一些变化。但生理疾病和人格道德能形成直接的因果关系吗,我们能说有高血压或肺气肿的人最后大部分变成坏蛋吗?事实是得过脑膜炎、脑瘤、脑萎缩等脑部疾患的人,他们的道德发展和疾病都没有关系,为什么单单是儿童多动症就会导致道德变异?
退一步,假如这是真的,童年时期基于遗传或环境罹患的一种病症,最后真的转化为成年后的一种道德面貌,那么患者是否就无需为他成年后的反社会行为负责,因为他自身就是个疾病的受害者。有精神疾患的人杀人不都可以免死吗?——这样推下来,一个罪犯只要被证实童年时期有“多动症”,是否就可以减免刑事责任?
五、为什么被确诊的人数越来越多
既然多动症的致病原因到现在从未有可靠的说法,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多动症确诊越来越多呢。难道仅仅是误诊断吗?
其实“多动症”从霍夫曼最早“发现”的一个多世纪以来并未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这种情况直到利他林(哌醋甲酯Methylphenidate,又名:利他林Ritalin)的出现。把利他林的发展史梳理一下,基本就可以明白“病人”越来越多的真相了。
1944年Ciba公司(也就是今天的利他林制造商)的化学家潘尼松合成哌醋甲酯。这种药最初只开给成人,治疗疲劳过度,心情抑郁,老年生理混乱。在开始二十多年间,这个药一直不出名,销售也不好,因为它的具体适应症始终不清楚。1961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允许使用利他林来治疗有行为问题的儿童。它曾被发放到马里兰州两所黑人儿童学校,学生服用后,校园里推挤哄闹的情景有所减少。这启发一群美国医生把药大面积使用于儿童,以发现哪些人需要吃药。开始时药物本身是用来检测孩子有没有病。吃下去行为有改变的就是有病,相反,对药没有反应的就是健康小孩。后来就作为治疗药品大面积应用于儿童。1970年美国大约有20-30万儿童服用利他林[4];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100万儿童在吃利他林;而到了本世纪初,服用这种药的美国儿童增加到了600万,其中近一半儿童用它来治疗注意缺陷多动症。[5]
如果在很多年前因为孩子不乖就给他吃药,那一定是件不可思议的事,利他林让不乖变成了一种要用药物治疗的病症。
现在治疗多动症的药物已有很多种,可分为中枢神经兴奋剂、抗忧郁剂、抗精神病药及抗癫痫剂等,但哌醋甲酯(利他林)仍是最常用的。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药的价格都不菲。
资料显示,美国儿童缺陷多动症治疗和药品市场每年高达30亿美元。到2012年,英国的儿童缺陷多动症治疗和药品市场也将达到1亿1百万英镑。而各大相关制药公司每年还在向游说团体投入大量的资金,要求政府放宽对儿童缺陷多动症药品的限制和管理。
现在治疗儿童多动症的药品被销售到世界各个国家,ADHD这一疾病在中国也流行起来。国内某医疗网站有这样一段话,“利他林治疗儿童多动症非常有效,利他林唯一的缺点是,它无法根除这种疾病,只能长期服用。”网上售价每瓶从370-3400元不等。在国外,家里如有孩子服药,这也是笔不小的开支。
美味的馅饼谁都想切一块。在华的著名外资药业西安杨森公司宣称他们研制出治疗多动症的长效型药物——“专注达”,其宣传也很深入人心。
2007年夏天,北京两家最具影响的报纸《北京晚报》和《北京青年报》都发表消息,由美国礼来公司研发生产中枢神经兴奋剂“择思达”(盐酸托莫西汀)正式登陆中国市场。配合药品上市的报纸新闻中宣称儿童多动症“药物治疗是首选”。相同的宣传进入冬季时又出现,《北京青年报》11月30日在“健康关怀”版又发表《儿童多动症不及时治疗会累其一生》提醒家长对此病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治疗,“药物治疗是首选”,然后告诉大家有一种药叫择思达,“每天一次可全天不间断控制症状,适合长期服用而不会引起药物依赖。”
日该报又发表《小孩子的“注意力”,父母注意了吗?》,提醒家长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就是ADHD(儿童多动症),如果不治疗,除了当下学习困难,50-65%的人将来会有这些问题:工作中表现不佳,时间观念差,人际交往技能不佳,易发火,性情暴躁,酒精或药物成瘾,犯罪率高等。然后强力推荐说“最近中华小儿神经协会、中华儿科保健协会和中华小儿精神协会三家将联合出台中国ADHD的治疗方案。在这个方案中,哌甲酯(即哌醋甲酯)被列入第一线首选治疗用药,尤其是长效哌甲酯控释片,具有效果好,维持时间长、不良反应小等优点,逐渐被国内外治疗指南推荐成为治疗多动症的首选药,已经进入了国家儿童医保目录。”类似的宣传6、7月间还在《羊城晚报》、北京《晨报》等报纸上出现,都不约而同地提到这三家“协会”和这个药。但除了在这几篇文章中看到这三家协会的名称,网上没查到这三家“协会”的网站以及其它相关信息。我问了几个医药界的朋友,他们也没听说过这几个“协会”。
现在有一种广告叫“软广告”,这在广告界是心知肚明的事,就是商家广告以新闻消息的方式出现。当然,只要是广告,不论什么面目出现,都是要给媒体付钱的。
一位美国医生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推销药物最好的办法就是扩大疾病的影响”,这其实是制药业的一个秘密。由于每年只有少量含有新成分的新药进入市场,为了陈药或销售较差的药也能卖出去,制药业必须创造疾病。[6]
一个大有“钱途”的病,不流行也难。
六、治疗多动症药物可怕的副作用
这些药真的像广告中说的没有副作用吗?
关于哌醋甲酯(利他林)及其它儿童服用的中枢兴奋药的副作用,常见的有这些:食欲减退、失眠、头晕、体重减轻,此外还可能出现过敏、精神运动性兴奋、恐惧和被跟踪的妄想,偶见腹痛。这些副作用一般是写在药品说明书上的,尚不是最严重的,严重的是下面这些不写在说明书上的:
中枢兴奋药抑制体重及身高的增长,连续服用中枢神经类药物两年的小孩,比对照组儿童平均身高低1.5厘米。[7],长期服用可能会导致身材矮小。
美国心理健康国家研究所发布的一项神经学研究显示,不服用儿童注意缺陷多动症药品的儿童右脑大脑皮层在7岁半的时候达到最大厚度,而用药儿童达到右脑大脑皮层最大厚度的时间比非用药儿童晚3年。也就是说,服用哌醋甲酯类药品,影响了儿童的智力发育。
儿童体重较轻,正处于发育期,身体各器官尚未完全成熟,他们对合成化学物毒性的抵抗力非常脆弱,长期使用此类药物会对各器官的发育形成不良影响,甚至留下隐患。
日,搜狐新闻网转引《法制晚报》消息称,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发布通告,在年间使用治疗ADHD药品的病人中发现25人死亡,其中包括19名儿童;同时,一份FDA报告显示,治疗ADHD药品还使用药者出现精神病症状的危险几率上升了千分之一,比如用药患者会出现听觉幻觉、无端怀疑、狂躁不安等精神病问题。FDA建议,利他林应该在药品说明书中加入黑框警告,提醒人们这类药品可能会增加用药者死亡以及身体和精神伤害的风险。
除了以上触目惊心的副作用,我认为,该药对儿童最大的伤害还在心理上。天天一片药,就是天天一句提示:你是有病的,你需要吃药。
童年不会重复,吃过的药会在体内留下痕迹;被贴上“多动症”标签,也会在心灵留下痕迹。我见过一些儿童,他们吃过一阶段药后,自己就不愿停药,担心停了药自己变得更加不如意。药物不仅损害了孩子的身体健康,也摧残了他的自信——这个副作用难道不是最可怕的吗?
七、家长和教师成为推波助澜者
“儿童多动症”的信息越来越多,它使很多人相信,确实有这样一种病在威胁着儿童的健康,而且有蔓延上升趋势,连幼儿园的孩子“不守纪律不睡午觉”也被说成是多动症的前兆。我见过不少家长,谈到他的孩子不听话,就会忧心忡忡地认为自己的孩子可能有多动症。因为多动症的“症状”是很容易让家长把孩子和疾病进行对号入座的。
绝大多数对“多动症”确信无疑的家长,他们对这一病症其实了解得并不多,甚至没有查过资料,他们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医生、媒体或道听途说。许多家长是在教师的暗示或建议下带孩子去看多动症的。因为孩子在学校或幼儿园的行为不符合要求,给老师带来了麻烦。老师不愿被一些孩子过多地打扰,不愿或没有能力到教育上寻找问题的症结,于是寻找最简单的解决办法,让家长带孩子去看医生。只要带着孩子去医生那里检查,很多儿童就成为了“病人”,他们需要天天吃药。这样老师就从被某些儿童打扰中轻松地解脱出来了。
不少家长也愿意把孩子的一些“问题”归结到客观原因上,这样思考就不需要家长自责,做起来也最省力气。我甚至见过一位高中生的家长,她的孩子不肯用功学习,总是不想坐到书桌前,只想出去打球或看电视,她就认为孩子有多动症,居然带着孩子去看精神科医生,每天要求孩子吃药。而她自己作为家长,根本懒得去反思自己多年来在教育上的失误,更不愿意去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
遇到“多动症”儿童的家长和教师,如果能多去关心和理解孩子,用心去倾听孩子的“行为语言”,孩子的一切都会变得正常。他上课不注意听讲,是因为不喜欢老师的讲课方式或对内容没有兴趣;考试成绩低,是因为他压根就没去学习考试内容;攻击同学,是因为他想保护自己或感到这里面的乐趣;做危险动作,是因为他们想表现自己或不知道危险是什么——千差万别的儿童有着千差万别的自我意识,他们的行为表现各不相同。他们还不具有成人的道德观、价值观、忍耐力,以及对后果的预见,所以他们很难用这些东西来约束自己。
成人在多大程度上接纳一个孩子,取决于他在多大程度上听懂了孩子的“倾诉”。
家长和教师都是爱孩子的,但仅有爱还不够。爱的质量因为教育理念的不同,细节处理的不同而有巨大差异。只有懂孩子,才能很好地教育孩子,才能有质量地爱孩子。
八、“多动症”孩子到底得了什么病?
如果说儿童确实表现出一些行为或品格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基本上都可以用教育学来解释。
一部分原因是,家长或教师把孩子正常的活泼好动看成是问题,无风三尺浪,没事找事。大多数原因是,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在反抗压力中,发生和发展了许多畸形行为。这些畸形行为当然让人不舒服,追究它的成因,必须要回归到家庭成长环境中。
“多动症患儿”越来越多,只说明我们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多。
现代社会对标准化的追求,使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都产生着趋同心理。家长总是希望孩子向着“楷模”发展,而不是向孩子自己愿意的那个样子发展。成人为孩子设立了太多的标准,认为在标准模式下培养的孩子将来才能成功。比如“爱学习”、“有礼貌”、“守纪律”、“多才多艺”等。儿童在这些方面“听话”,按家长要求去做,就是好的,如果他们不听话,在哪一方面达不到成人的要求,就要遭到训斥,严重的会遭到打骂。还有的家长自身境遇不理想,或有人格缺陷,常常会把自己的不如意迁怒到孩子身上,把自己的“理想”交给孩子完成。
这些成人对儿童的态度,反映的是成人自身的焦虑和不安全感。它势必会引发成人和儿童间或明或暗、连续不断的冲突。“多动症患儿”的家长往往有偏执人格,他们一方面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对儿童自然特性进行长期而不良的干扰,凭借强权以“爱”的名义不停地打乱儿童固有的成长节奏,使他们陷入愁苦和恐惧中;另一方面自我保护意识很强,成人意愿一受到挑战,就要做出应激反应,经常态度严厉地对待孩子。这种家庭教养方式有利于成人渲泻情绪,但不利于儿童生长,给儿童带来的是持续不断的心理伤害。
分析诊断量表中所有“症状”,反映的都是儿童对自身与世界关系的调整。他们用各不相同的“症状”倾诉他们不断地遭受心理创伤后的自卑、不安、厌恶、失望、淡漠、憎恨、怀疑等种种情绪体验。连续不断的心理创伤,会让孩子精神上产生很大的压力,行为发生变态,要么成为桀骜不驯的小混混;要么成为完全丧失自我的小傀儡;要么成为无法和他人相处的孤僻者或偏执狂——这一切背后都是儿童安全感、自信心的缺失。
人是何等细腻的生物,儿童从很小就对爱与尊重有了强烈的感知。生活中任何一种境遇都可能引起他体内各项生化指标的改变,即使所谓“多动症儿童”大脑中真的缺少让他安静的“多巴胺”,谁能说清楚这是因还是果?所以“多动症”的真正“致病原因”是成人犯了两个错误:错误的儿童观,错误的教育方法。
这样说令很多家长和教师感到不快,甚至反感。他们习惯把问题归结到的一个客观原因,并去寻找客观的解决方案。医生的诊断,减轻了家长和教师对自己教育失败的负罪感,给了他们面子。同时,较之耐心细致的体察,痛下决心的自我改变和呕心沥血的体力与精神双重付出,吃药是最简单的,是最不需要家长和教师花费心思的方法——它恰好契合了那些缺少对儿童体谅的自以为是的家长的一贯行为,所以它也最容易被这些家长接受。自以为是的家长和教师宁可相信药片,不相信教育。大人自己犯了错误,却全部推给孩子来扛着。被诊断为“有病”,开脱了父母和老师们,但它永远地伤害了孩子。
当下儿童流行病还有所谓的“抽动症”和“感觉统合失调症”,其症状和多动症大同小异。有人把这两个病算到多动症里,有的把它们和多动症并列。使用药物也都属中枢神经控制类药物。
其实,患“多动症”、“抽动症”或“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真正不幸,都是他们出生后,正常天性被屡屡剥夺。有一位家长在孩子学爬学走路时,怕孩子弄脏衣服,怕他碰伤,就整天抱着,不许他下地。其它类似的限制也很多,不许孩子干这个,不许干那个。她的孩子和同龄孩子相比动作十分不协调,十多岁时不得不进入“感觉统合训练班”。同样,许多资料及经验可以证明,经常遭到打骂训斥的孩子,由于压力太大,会出现肢体或五官抽动现象,即所谓“抽动症”。
这些孩子是“病”了,但吃药能解决吗?“训练班”能训练好吗?我见过几个参加“感觉统合训练班”的孩子,他们的家长花了很多钱,但孩子的情况并未得到好转。
九、代表科学和权威的医生们……
再从医生方面看。医疗界一直对这一病症存在争议,有很多医生认为这是发明出来的病,是假病。但更多的精神科医生并不反对给孩子开药。
一方面医生不会从教育学方面去思考,另一方面医生一般不愿意告诉前来就诊的人说你没病,不开药就打发走。病人有病,没有被诊断出来,医生是要承担责任的;但病人没病,被怀疑有病而进行治疗,即使最后明确诊断为没病,医生也不会惹上麻烦。能捕捉蛛丝马迹的症状对病症做出诊断的医生,才更受大家的尊重。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从医学研究上,医生需要不断形成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但并非所有的成果都自研究而来。《疾病发明者》中有一段话非常精彩,摘录如下:
“一种病症的诞生,常起源于某个医生宣布观察到异常状况。起初只有少数医生相信新病征,接着这些少数认同者出席某场会议,会中任命一组委员会负责出版文集,借由文集扩大新病征的知名度并引起各方兴趣。至此,其他医生也注意到新现象,然后刻意寻找症状相符的病人。在这样选择性看病之下,已可能出现一场小流行病。接着许多文章和研究报告开始让大众产生一种印象:医生真的发现新病了。这群医生自创专业期刊发表自己的研究结果——其中保证没有批评性报告。”[8]
第三个重要原因是医生与药品厂家向来关系微妙。
包括美、英、德在内的许多国家,制药厂商赞助有关青少年医学期刊、赞助医疗学术研讨会,已成为普遍现象。药厂赞助医学研讨会,会后邀请医生们享受盛宴和豪华旅游。德国的法定医生进修,现在大部分公开由制药业安排。医学教授和私人医生拿药品厂商一大笔钱后,在记者会上发言。厂商最厉害最有效的手段是赞助医学期刊,在医学期刊上发表研究报告,这些报告有理有据,无懈可击,不但经常对新药核准与否发挥关键作用,还影响以后医生们是否使用该药以及使用范围。[9]
近年来,不少国际著名制药厂大举进军中国市场,国内制药业也发展迅速。国际流行的医药营销模式随之在我国不仅落地生根,而且发扬光大。新兴的庞大的医药代表队伍,像密密的纽带,把制药企业和医生紧紧地联在一起。一些有实力的药品生产厂家请医生通过开处方或做宣传来推销它的产品,这是件并不困难的事。
一直以来,谁的话都可以怀疑,但是我们不怀疑医生的话。因为他们一直代表科学,是关照生命的权威。但利益的驱使如同洪流,可以改变和摧毁很多东西。
澳大利亚医学界总结出五种在临床上贩卖病症的方式:
把生命正常过程当作医疗问题;
把个人问题和社交问题当作医疗问题;
把致病风险当作病症;
把罕见症状当作四处蔓延的流行病;
把轻微症状当作重病前兆。[10]
十、把药片扔进垃圾桶是治愈疾病的开始
美国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是一名医学博士,她曾是儿童神经病科医生。在和不同的患儿打交道的过程中,她越来越感到药物解决不了问题,问题在教育上,教育才是解决儿童精神及行为问题的最有效办法。
她经过多年实践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儿童心理缺陷和精神病患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教育训练比医疗更为有效”。[11]这个结论改变了无数儿童的命运。
她创办了治疗儿童心理创伤的“儿童之家”,主要收治那些精神和智力方面有问题的儿童以及流浪儿。她发明了许多用于改善儿童智力及情绪的教具和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她把这些孩子当正常孩子一样相处,给他们以符合人类自然天性的教育与关爱。蒙台梭利成功地使进入到“儿童之家”的孩子们走出阴影和困境,在语言发展、动作协调、人际交往、学习方面都和正常儿童一样,在政府监督下通过了与公立学校同龄儿童同等水平的读、写、算 考试。她的教育成果在全球教育界引起巨大轰动。
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基本原则是“尽量减少干预儿童主动性”[12],即给孩子最大的自由,给他们以尊重,发展孩子潜能,让他们学会独立做事,独立判断。哈佛大学教授、教育学家霍姆斯(E.G.Holmes)说:“蒙台梭利理论体系的精华是她对下面这个真理的有力论断:除非在自由的气氛中,儿童既不可能发展自己,也不可能受到有益的研究!”
“减少干预”,给儿童“自由的气氛”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和谐的儿童,这和前面提到的绝大多数“多动症”儿童来自管教严格的家庭,恰形成逻辑上的吻合。如果说真有一种药能治孩子的毛病,那么“减少干预”和“自由的气氛”应该是最好的两片药。
蒙台梭利在《吸收性心灵》一书中说:人是一种有智慧的动物,因而对心理食粮的需求几乎大于对物质食粮的需求。无需恐吓或哄骗,只需使儿童的生活条件“正常化”,他的疾病将消失,他的噩梦将绝迹,他的消化功能将趋于正常,他的贪婪也将减弱。他的身体健康会得到恢复,因为他的心理趋于正常了。
社会生活变得如此细腻,会生孩子不等于会当父母,当代家长需要虔诚地学习如何做父母。如果你家里有个“多动症”孩子,要改变孩子,首先和最重要的是改变家长自己。第一步是果断地把药片扔进垃圾桶,勇敢地向孩子承认,是我错了。这一天是家长的新生,也是孩子的新生。
-------------------------------菩提艺廊 代购3M正品防pm2.5口罩&&mobile:&&
14-1-15 14:24
(偶滴马甲~)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注册 02-11-7行业 医疗卫生来自 识时务者为俊杰
请楼主关注上述第十段。
-------------------------------菩提艺廊 代购3M正品防pm2.5口罩&&mobile:&&
14-1-15 14:27
(偶滴马甲~)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注册 02-11-7行业 医疗卫生来自 识时务者为俊杰
文中的“人是何等细腻的生物,儿童从很小就对爱与尊重有了强烈的感知。生活中任何一种境遇都可能引起他体内各项生化指标的改变,即使所谓“多动症儿童”大脑中真的缺少让他安静的“多巴胺”,谁能说清楚这是因还是果?所以“多动症”的真正“致病原因”是成人犯了两个错误:错误的儿童观,错误的教育方法。
这样说令很多家长和教师感到不快,甚至反感。他们习惯把问题归结到的一个客观原因,并去寻找客观的解决方案。医生的诊断,减轻了家长和教师对自己教育失败的负罪感,给了他们面子。同时,较之耐心细致的体察,痛下决心的自我改变和呕心沥血的体力与精神双重付出,吃药是最简单的,是最不需要家长和教师花费心思的方法——它恰好契合了那些缺少对儿童体谅的自以为是的家长的一贯行为,所以它也最容易被这些家长接受。自以为是的家长和教师宁可相信药片,不相信教育。大人自己犯了错误,却全部推给孩子来扛着。被诊断为“有病”,开脱了父母和老师们,但它永远地伤害了孩子。”
说得多好哇,真的建议楼主转告你的同学,改变自己的错误,拯救孩子的未来~
-------------------------------菩提艺廊 代购3M正品防pm2.5口罩&&mobile:&&
14-1-15 15:30
注册 03-6-10
我的心情竟是久久不能平靜
14-1-15 16:05
注册 13-6-28行业 工业制造
QUOTE:原帖由 sismart 于 14-1-15 12:41 发表
就是说,不要有让小孩感觉自己有病的心理暗示,让他觉得自己是个正常人。其实可能本来就是正常的孩子,心理阴影严重了产生心理疾病~ 是这个意思。再辅助以必要的治疗(药物或心理),应该是数月内就可以调整好的。(是调整不是治病)
[ 本帖最后由 zm750416a 于 14-1-15 16:30 编辑 ]
14-1-15 16:25
(黄金菜鸟)
超级小菜农
注册 02-11-1行业 娱乐餐饮
而現在,我終於相信了!
14-1-15 17:40
注册 03-6-3
使我等網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來!
14-1-15 17:54
注册 04-3-17
讓我深深感受到了人性的偉大。
14-1-15 18:11
注册 04-4-18
我曾經忘情於兩漢的歌賦,我曾經驚訝於李杜的詩才,我曾經流連於宋元的詞曲。
14-1-15 19:16
注册 05-12-21来自 江苏镇江
QUOTE:原帖由 sismart 于 14-1-15 14:24 发表
为了这个孩子,建议楼主带着空杯心态仔仔细细阅读这段文章。我也是个妈妈,这个孩子的早期症状与我孩子类似。好在我在2个月内就让他恢复正常了,现在是个开朗活泼正常而且优秀的孩子。我觉得真是心理问题,希望孩 ... 谢谢,但是把药片扔进垃圾桶是否也存在巨大风险,相当于完全放弃专业意见,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存在相当的困难。
14-1-15 19:24
注册 09-4-25行业 教育科研
QUOTE:原帖由 xiaofeijiang 于 14-1-15 19:24 发表
谢谢,但是把药片扔进垃圾桶是否也存在巨大风险,相当于完全放弃专业意见,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存在相当的困难。 当然,孩子不是试验品
-------------------------------不喜四面玲珑贵宝钗,偏爱率性坦然小晴雯。
14-1-15 19:28
注册 12-7-17行业 工业制造
不懂,帮顶
14-1-16 09:42
& 同学的孩子得了怪病,专家原来都是浮云&nbsp&nbsp&&&&&2&&&&&
Powered by
0.023942 s
梦溪论坛的帖子由网友发布并不代表网站官方之意见及观点。如需转载本论坛文字及图片请注明出自梦溪论坛,商业用途需征得作者本人同意!
发帖、回帖拥有个人空间
上传及分享相册精彩内容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利他林 被禁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