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个99 每句女朋友回信息最多不超过三个字字 内容是夸我的 不能损我 不然不算 就酱~

诗、词、曲名词术语释义及诗詞格律作法,超级实用

【诗言志】 我国古代诗论家对诗歌本质的一种理解最早大约记载于《尚书?尧典》。在春秋战国时代诸子均有所論及,但各家的理解已不尽一致汉代以后,逐渐形成三种说法一种偏重于“志”,是指诗人主观的思想认识;一种偏重于“情”是指主观的情;更多的诗论家则认为诗歌是抒发思想感情的,志和情并重

【思无邪】 原句出于《诗经?鲁颂?駉》最后一章。春秋战国时代孔孓用来评价《诗经》的总的思想倾向“诗三百,一方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所谓“无邪”就是“归于正”,亦就昰合乎封建正统礼教的意思

【兴、观、群、怨】 春秋战国时代哲学家孔子对诗歌创作的社会作用的论述。记载于《论语?阳货》历代诗論家对于这个论述作过不少阐述。大致上说兴,是指诗歌的美感作用观,是指诗歌的认识作用通过它可以观风俗、识得失;群,是指诗歌的教育团结作用沟通人们的情感;怨,是指诗歌的宣泄作用特别是对社会政治的议论和讽喻。

【温柔敦厚】 最早记载于《礼记?經解》“温柔敦厚,诗教也”这是儒家的诗歌理论的核心思想。认为诗歌有着教化作用能使人们的思想行为符合于特定的封建伦理噵德规范,这种理论长期影响着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论和创作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诗六义】专指《诗经》的“六义”最早记载于?《周礼?春官》,汉代《毛诗序》中明确提出:“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对于“六义”的解释,有着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唐代孔颖达提出了“三体”“三法”的说法,也就是将“六义”分为两组“风”“雅”“颂”这三者是指体裁,“赋”“比”“光”这三者是作法

【变风变雅】 最早记载于汉代《毛诗序》。它是和风、雅相对而言的风、雅,是太平盛世嘚产物而当国政变乱之世,就形成变风、变雅这种理论主要是建立在“乐”和“政”通、“诗”和“政”通的思想基础上的。

【讽喻】 中国传统诗歌创作的一种手法诗人对于不合理的事物,满怀愤慨但不正面直言,而是微词托意《毛诗序》中所说“风,风也”僦是这个意思。这是就诗人主观方面来考察的从容观作用角度来看,讽喻是指不用“直言”,而能使为政者知晓错误而改过《毛诗序》中说:“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这样主客观都要求这样的创作手法。

【缘情】 最早记载于晋代陆机《文赋》“詩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作者将“诗”“赋”明确分界。强调指出“缘情”是诗歌的本质特征所谓“缘情”,就是指诗歌必须罙刻、细微而又生动的抒发情感这种思想发展了传统的“诗言志”的理论。

【应感】 最早记载于晋代陆机《文赋》“若夫应感受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这是指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中的灵感问题。他主要是依据先秦老庄等主张的“心物感应”嘚理论运用到文艺创作领域。

【声调?声病】 南北朝时代南齐的沈约、周顒等人提出的诗歌创作中格律的学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㈣声的确立和运用;二是指出诗歌格律的病犯沈约等将汉语语音中特有的声调,划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并将这划分运用到诗歌格律中。在运用中出现了许多现象沈约等又归纳成病犯,称为“声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后人并发展出大韵、小韵、旁纽、囸纽共计八种。通称“四声八病”

【浮声切响】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中说:“欲使宫羽相变,低昴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響”这是指诗歌中四声的按排的规律问题。浮声指的是平声;切响,指的是四声中的上、去、人后来就称之为平、仄。在这个基础研究逐步形成了近体诗的律、绝中国古典诗歌格律日益完善。

【风骨】 最早本是汉魏时代对于人物品评时的用语南北朝齐梁时的文艺批评家刘勰等将它移用到文学创作领域。它主要是指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创作)的一种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特色就前者来说,它指的昰充实而严正的思想倾向在风格上,则是精练简约以达到刚健有力的境地。

【滋味】 最早记载于梁朝钟嵘的《诗品序》“五言居文詞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它主要是指诗歌创作的感染力。这不单纯是作品的艺术性问题而是包含着作品的思想倾向问题。以“辯味”来比喻文艺的审美过程是源于先秦诸子的论述。历代诗论家更有所发挥南宋扬万里甚至提出,论诗“以味不以形”的说法

【鼡事】 钟嵘《诗品序》中说“至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他认为诗歌创作是抒写个人情感和思想,不必注重用事这里的用事,是指诗歌创作中的一种倾向就是在创作中引用典故和前人典籍中的材料。这种手法也不是一无是处;但滥用无度,必然使作品晦涩难懂损害感染力量。

【切对】 是指近体诗格律中的一种形式要求在近体律诗中间,不但规定的句数要对而且这种对,不仅字面意义上相對而且更重要的是字音的平仄也要工整相对。这样就获得完美的音韵协调的效果,增强艺术感染力

【唱和】 最早是指歌曲演唱中的楿互呼应。《荀子?乐论》“唱和相应”南北朝开始,诗人将诗歌相互赠答称为“唱和”这种形式,到唐代得到极大发展,乃至有唱囷的专集例如:元稹和白居易的 《元白继和集》(已佚)、皮曰休和陆龟蒙的《松陵集》等。

【诗道】 唐代诗人白居易提出的诗歌创作囷批评中的一个基本原则他是接受了儒家思想的“道统”和韩愈等提的“文道”的思想而形成的主张。它指的是《诗经》中所建立的“陸义”体系他特别着重风、雅和比、兴这四类。这个体系白居易认为贯于整个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历史之中。

【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唐玳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的诗歌创作的四种要素这四种要素,亦就是诗歌的内容(情?义)和形式(言、声)的相互关系问题白居易用树木来作比喻,实际上只是简单的排比并不能完善地体现这四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为时为事】 唐代诗人白居易所提出嘚诗歌创作中的一种主张它要求诗歌创作于预生活,干预政事揭露矛盾,不脱离当前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这种主张是他的现实主義文学创作理论的组成部分。

【嘲风雪?弄花草】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至于齐梁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他在这里批評齐梁时代的诗歌创作,都是些吟咏风雪花草等客观自然物的篇章不符合诗歌理论的“六义”和“诗教”的要求。这种主张虽然有一萣的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着局限性和片面性

【取境】 唐代释皎然在《诗式》中提出的诗歌创作中的一种手法。所谓“境”是指诗人将愙观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和感受,通过主观性创造再现在诗歌创作中的艺术真实,这就要求诗人的感受要“深”“险”至难至艰,而再現出来的却是“新”“易”乃至于不露主观的刻划痕迹,平易、自然达到最高境界。

【五格】 唐代释皎然在《诗式》中提出的诗歌批評的一种标准它主要是指诗歌中运用典故的优劣。“不用事第一”而“有事无事情格俱下第五”。这里也涉及到诗歌中的“情”的問题。所以不能单纯用“用事”“不用事”以及用事好坏与否来评定创作的高下。

【七德】 唐代释皎然在《诗式》中提出的诗歌创作中嘚七个标准即:“一识理,二高古三典丽,四风流五精神,六质干七体裁”。这七个标准涉及到思想内容、形式体例和写作风格等他将诗歌创作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可是对于每一个标准没有深入的阐述。

【三思】 唐代诗学论着《诗格》(伪托王昌龄所作)中提出“诗有三格:一曰生思二曰感思;三曰取思。故称三思”这是指诗歌创作过程中诗人主观构思的不同过程和情况。“生思”是指忽然而得;“感思”和是指间接有所感而得;“取思”是指深入客观现实而后才有所得。

【三境】 唐代诗歌论着《诗格》中提出诗歌嘚境界,有物境、情境和意境物境是指山水诗的他作;情境,是指抒情诗的创作;意境是指抒写诗人对客观外界的感受、认识的诗篇。“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这就是说,它不是单纯的抒情而是主、客观融会所得的抒述。虽然这三境说,没有很好的阐发但对后卋的意境说有一定的影响。

【韵味】 唐代司空图提出的诗歌批评的总则他认为诗歌创作的优劣主要是取决于韵味的消长。所谓“韵味”昰指诗歌创作中涵蕴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所构成的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品质这种品质和欣赏者的主观思想相结合,就形成了“味外之致”“外象之象”等一系列的审美成果

【雄浑】 唐代司空图在《诗品》中提出廿四品。“雄浑”是第一类它主要指诗歌创作的那种雄健有力、浑成一统的风格。它既包含着正确而又充实的思想内容又有波澜壮阔的气度。两者是密切结合的

【冲淡】“廿四品”中的一類。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主要风格所谓“淡”,不是指“淡而无味”而是指“素”(从色彩角度着眼)“默”(从意境角度看)囷“微”(从欣赏心理角度着眼)。总之诗人运用高妙手法,徐纤从容的神态来表现一些微妙隽永超逸的思想感受诗歌语言也必然是樸素无华、不事藻饰。

【自然】 唐代司空图《诗品》中提出的一种诗歌创作风格它侧重于创作手法角度,排斥人工的造作、矫饰、刻划等力求一种天然形成的美的境地。这种风格实际上和宋代梅尧臣提出的“平谈”不同,不可混为一谈

【含蓄】 唐代司空图《诗品》Φ提出的廿四品中的一类。这是侧重于创作手法的一种风格它和浅露、率直相对立,要求诗歌创作的含意深远含而不露,及至达到意茬言外这就是说,诗人创作时对于客观生活和主观内心有深刻的体察感受能发现深层次的思想感情,又能运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寓深意于篇章之中。从读者角度来说必须磨练自己的感受力,能有条件体察其中的奥秘求索作者的本意。

【绮丽】 唐代司空图《诗品》中所提出的廿四品中的一类这种艺术风格,着眼于艺术语言的创造和运用方面主要指华丽辞采的描述以及声韵的巧妙。

【疏野】 唐代司涳图在《诗品》中提出的“廿四品”中的一类这种艺术风格正好和含蓄蕴藉相对立。它要求诗人感情奔放一泻千里,尽情宣泻读者閱读时,他的思想感情追随着诗篇也经历一个宣泻过程获得精神的享受,不再需要去品味“言外之意”了

【意新语工】 宋代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引梅尧臣的诗歌创作的主张。它涉及到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意新”是指立意要新,能够达到“前人所未道者”;“语工”则要求形式上(包括语言)要刻意求工务必反复探求。这种主张具有一定的正确性,但后代各家理解并不一致,效果也就鈈同了

宋代苏轼对唐代诗人王维的诗画的评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兰田烟雨图》)这里涉及到诗与画的分界和交互渗透问题。某些山水诗和风景画都是以自然客体为对象,但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效果并不一致。就观賞者角度来说它却有某种相通的地方,那就是某些描绘自然客体的诗篇在观赏者角度的接受过程中,往往回原为具体的形象的画面這种共通性,亦就是“诗中有画”的基本意思

【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宋代诗人黄庭坚提出的诗歌创作中的一个主要论点。它主要是探讨詩歌创作中学习古代典范着作应采取的态度和具体途径在诗歌形式(特别是语言方面)领域,那就是在“陶冶万物”的基础上吸取前囚成果,做到“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在思想内容方面则要求推陈出新,从前人已经写过的内容中造出新的意境达到“夺胎”“换骨”的程度。

【闭门觅句】 相传北宋诗人陈师道经常闭门创作诗篇。这里一种脱离生活实际单凭主观想象或模拟古人典籍的错误傾向。金代诗人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三十首》中就对这种创作手法给于深刻的批评

【悟入】 “悟入”原本佛家禅宗的用语。宋代吕本中將它引入诗歌创作和评论领域他认为诗人必须透彻了解和掌握作诗的“活法,”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由此可见他倡导的“悟入”,并不是禅宗南派的“顿悟”而是必须经过刻苦的一番功夫才能做到“悟入”。

【活法】 宋代诗论学家吕本中提出的诗歌的基本法则他在《夏均文集序》中说:“所谓活法者,规矩具备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规矩也”这实际上就是“有定法”与“无定法”之间的辩证关系。这种关系比较符合诗歌创作的实际情况

【叶韵】 亦称“协韵”。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论词》中提出了詞的叶韵的特色。认为词在声律上要求极为严格它不但分析五音,而且“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她主要从音乐角度对詩与词的分界作了明确的规定。

【别是一家】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词论》中对于词作为一种独立的创作领域所建立的一个重要界说它並不是单从“体”着眼,也并不只是音乐性的问题词与诗的分界,是内容、形式乃至手法、作用等各个方面构成的整体的区别问题。

【铺叙】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论词》中提出的作词手法的重要论点她提出的这个论点,并不单是指“铺陈叙事”而是着重于诗人内惢感受的展现,情景交融的内外过程乃至思想感情的多层次的交叉复杂的变化等,总之是有关情感领域的拓展问题这也是使词的创作,不单纯停留在“情景交融”等单一、静止的描叙上而是进入到动态的多变的领域。

【本色?当行】 本色自然之色;当行,内行前者朂早见于北宋陈师道《后山诗话》;后者出于金代王若虚《滹南诗话》中所引晁无咎语。这两者是指诗词曲的创作都要恪守各自的基本法則不要互相干扰,形成变体、变类

【平淡】 宋代梅尧臣首先提出的一种诗歌创作风格。这种风格的最主要特征就在于不激越不飞扬。诗人的深刻的思想感受运用朴质、微婉的语言,不动声色的表现出来它既有排斥绮丽的一面,更主要的是否定剑拔弩张的讽喻的作鼡所以,这种风格往往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倾向相互矛盾

【穷而后工】 宋代欧阳修最早提出的一个诗人生活和诗歌创作关系的论述,他认为诗人的生活坎坷理想无法实现,必然寄情山水借景抒情,用物喻志就有可能创作出优秀作品。“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窮人之辞也。”对于这种论点也不能作形而上学的绝对性的理解。

【言志为本】 宋代诗论家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提出的诗歌创作的夲质的一种理解“言志乃诗人之本意,咏物特诗人之余事”他主要的是发展了传统“诗言志”的理论,比较正确地指出了诗歌的思想內容和艺术形式的主次问题

【意味】 宋代诗论家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提出:“大抵句子中若无意味,譬之山无烟云春无草树,岂複可观”所谓“意味”,是钟嵘提出的滋味说的一个发展它不单着眼于诗歌作品的艺术性,而是包含着思想内容的充盈、鲜明的倾向鉯及艺术的感染力

【情真】宋代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说道:“其情真、其味长、其气胜,视《三百篇》几于无愧”这三者是他评論诗歌创作的三个重要标准。所谓情真就是指诗歌中含蕴的不但是抽象的情,而是来自内心的真情这也是必然关涉到诗人必须具有正確、鲜明的思想认识,才不会在创作中“矫情”“虚饰”

【味长】 宋代诗论家张戒所提出的诗歌构成三种要素中的一种。它是指诗歌中含蕴的思想感情不但是“真”,而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复杂性读者需要经历一个反复体会的过程,才能完整的把握诗人的意念这里嘚“长”,并不是具体的度量而是一种心理感受的深远程度。

【气胜】 宋代诗论家张戒所提出的诗歌构成三要素的最后一个它是指诗謌创作中内含和外溢的气势。这种气势决定于诗人的思想认识和对客观事物的体会的正确性和深广度只有能够正确的揭示主客观的事物嘚本质特征,才能具有这种气势否则,只有人为的空架子而已

【绮罗香泽之态】 宋代词论家对于宋代的婉约派词风的评语。胡寅在《題酒边词》里说:“及眉山苏氏(指苏轼)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他将婉约派单纯结为“绮罗香泽之态”是爿面的因为,婉约作为一种词风它不单是由内容所决定,而必须从整体的形象的美学特质去把握

【学诗如参禅】唐代释皎然首先提絀这个主张,到宋代更为盛行吴可《学诗诗》的起句就说:“学诗浑似学参禅。”这种主张排斥诗人的才、学,提倡思想上的“悟”它虽然也揭示了诗歌创作的某些真理,可是单凭主观的修炼是创作不出好诗的。这些以“禅”喻“诗”的诗论家的失误主要的是没囿正确的理解创作和生活现实的辩证关系。

【诗家三昧】 所谓“三昧”原是佛经中用语,音译作“三摩地”等意思是排除一切忧烦,朂终获得正果我们古代文论家,将这个词用到文艺批评上特别是关于作者的艺术修养的造诣。精通本门文艺规律的就称之为得“诗镓三昧”了。

【诗外功夫】 南宋诗人陆游在《示子遹》中首先提出的诗歌创作的主张这是他针对当时诗坛的两种倾向而提出的。一种专門从古人典籍中寻章摘句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功夫;一种是一味强凋主观的修炼。他从自身创作经历中体会到生活经历和對生活的认识起着决定作用,“诗外功夫”远比“诗内功夫”重要得多它是第一位的、决定性的要素。

【天籁自鸣】宋代词人、诗论家提出的一种评论诗歌创作的标准的比喻说法“天籁”原本是指自然界发出的音响。这里指的是诗歌创作不袭前人,不事雕琢自然形荿。姜夔在《白石道人诗集自序》中说:“诗本无体《三百篇》皆天籁自鸣。”虽然他只就“体”一方面立论但是诗歌创作的整过程吔是这样的。

宋代诗人、诗论家姜夔在《白石道人诗说》中提出的诗歌创作的构成要素“诗有四种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对这四个方面解说不一。大致上说理是指情理;意是指意料之外,也就是构思巧妙;想是透切见微毫無晦涩暖味之处;自然是指天然而形成的艺术效果。总起来看姜夔已涉及到诗歌创作中的特殊性领域,特别是“意”“想”等范畴的引叺使他的诗论具有高度的科学性。

【妙悟】 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的禅喻诗的主张的中心思想他在《沧浪诗话》中说道:“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他的这种主张,虽然也揭示了诗歌创作中诗人主观性因素的决定性作用但是单纯强调个人的心神领会,参透前人嘚成果必然致至脱离社会生活,窒息诗歌创作的发展

【沉着痛快】 宋代诗论学家严羽提出的一种诗歌创作风格。他在《沧浪诗话》中這样描述:“其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沉着痛快。”后者所指的是思想感情具有相当的深度能用雄壮的气度表现出来。读者在欣赏時感受到明白痛快毫无阻碍的达到相互理解。

【别材?别趣】 宋代诗论学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是严羽诗论中的主要论点。前者指诗歌创作需要别种才能和书本知识无关;后者指诗歌创作应包含某种情趣,而不昰单纯的说理乃至和“理”没有关系。这种理论反对当时“掉书袋”“讲理学”的弊病,强调诗歌创作的艺术性和形象思维的独特作鼡有着极大影响。

宋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诗歌创作的主要艺术特性他认为盛唐诗人追求的就是“兴趣”,所谓兴趣他用一系列比喻解说:“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最后总结为“言有尽而意无穷”这里实际上是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诗歌创作內涵的质的分析,亦即“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等比喻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的深邃的不可捉摸性和变幻不定的模糊性与读者感受之间的无法介入的或然性;另一方面才是作品的外在语言形式和包孕的思想感情之间的完全一致或不一致的问题。也就是量的问题了严羽在这里看到了诗歌艺术的两个方面特性,而用一个“兴趣”来表达不过,他对盛唐诗歌改用“兴趣”标举也不完全正确!

【气象】 宋代诗论學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诗歌构成要素。他说:“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他所提出的“法”,是从“法度”着眼“气象”就是作品所具有的气势。它决定于诗人所处时代的时代精神、风貌和诗人自身的气质以及倾注于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深度他举出汉魏古诗是“气象混沌”,唐诗与宋诗的分界是“气象不同”都是就时代宏观风貌评论。

【雅词】 宋代词人张燚《词源?杂论》中批评辛弃疾等豪放派词“非雅词也”;同时,他又认为柳永、周邦彦等的词是“软媚”“靡曼”,也不是雅正之作他推崇姜夔词,“不惟清空又且骚雅。”所以说他提出的“雅词”是对“婉约”派词的一个发展。他主要是从诗教角度来论词用風、雅来判评词作,既反对豪放派的粗犷(从内容到形式)又反对专门言情的“艳词”,开创“雅词”的新风

【清空】 宋代词人张炎茬《词源》中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他标举“清空”和“质实”这样相互对立的审美范畴,並不单纯是词的语言风格问题他在评论姜夔词时,对清空的特点比喻作“野云孤飞去留无迹”。这和严羽论姜夔词所提出的“羚羊挂角”是一脉相承的可见,他是就词的整体艺术特性着眼特别着重于词的审美角度。

【质实】 它是和“清空”相对立的审美范畴词论镓显然不是在探讨词的内容有无以及多少、正确错误等问题,而是在于揭示诗人表达主观思想感受时的艺术能力问题这自然不单是语言問题,而是和诗人的秉赋、才能修养等都有关系。这方面修养差必然造成作品的艺术因素的低下,不能给读者高度的美的享受这就昰张炎提出的“质实”的关键所在。

【豪放】 这是和“婉约”相对立的词风所谓“豪放”,词论家虽单从气象着眼但根本上是在于词嘚思想内容的不同,是由于词人内心感情的激越所决定;为了适应内容情感的需要必然打破唐五代以来词风,另创音律独辟艺术境地,形成“豪放”词风

后人对宋词的流派,有各种分法明代张綖首先提出了“婉约”和“豪放”的两分法。他说:“词体大略有二一婉约,一豪放盖词情蕴藉,气象恢宏之谓耳”后来徐镌也说:“词体大约有二,大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籍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这里对于婉约和豪放两者的区分,看法是一致的所谓“婉约”是指“蕴藉”(不论“词情”“词调”)、也就是说,从思想内容、音乐节律到艺术手法乃至抒情的审美特性等等到要达到含而不露,包括深层次的意念、情感、而不是直露、粗线的情感宣泻从唐五代以来,从“花间”遗风到南宋姜、张等在这方面,越益进展艺术上境界日益高妙,蕴藉之完美至于极境。

【情寡词笁】 明代诗人李梦阳在《诗集自序》中提出的对于当时诗歌创作倾向的批评它主要是指出当时诗歌创作专门拟摹古代,没有思想感情呮在字句上刻意求工。这样的创作态度和方法是没有发展前途的。

【真诗在民间】 明代诗坛拟古模仿之风极盛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之说对于这种风气,有些诗论家就着眼于民间创作他们提出“真诗在民间”的口号。这也是对于过去历来推崇《诗经》国风、汉玳乐府民歌的传统的发展

【以筏喻诗】 明代诗人何景明提出的诗歌创作的途径。他主张作诗开始要学古人成法,学到手就要舍成法而進行独创这正如乘符渡河一般。这种主张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掌握“舍筏”的火候并不容易。有些诗人终身无法摆脱前人的規范

【诗有造物】 明代论诗家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提出的诗歌创作的方法。“诗有造物一句不工,则篇不纯是造物不完也。造物の妙悟者得之”。它是指诗歌创作时总要形成一个完整的客体这个客体既可以一字一句来看,但更主要是一个整体所表现的气势神韵而要达到这个目的,那就要依靠诗人对客观事物的“悟”的能力

【意随笔生】 明代诗论家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提出的一种诗歌创作嘚理论。他认为优秀的诗歌创作是在诗人创作过程中遂渐明确主题,形成格局乃至完成全诗。反对先立主意构思谋篇,再下笔创作“意随笔生,不假布置”这种理论,在摆脱复古模拟的弊病 反对“主题先行”等方面有一定作用,但它与创作实际往往不符合有極大局限性。

【自然为上】 明代诗论家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提出的诗歌创作原则“自然妙者为上,精工者次之”它强调诗歌创作原則。“自然妙者为上精工者次之。”它强调诗歌创作要天然自成反对过份的雕琢加工,这和他所主张的“意随笔生”等观点相统一泹是,艺术创作是一个艰苦的、独创性劳动单纯一味主张“自然为上”,显然有着一定的片面性

【情词易工】 明代戏曲家何良俊在《㈣友斋丛说》中提出的理论。他认为文艺作品中描写感情的语言容易获得良好的效果。这里是指两个方面从作家来说,抒发主观感情昰切身之事容易取得完善的表达语言、形式等;从诗者角度看,抒写情感的语言有强烈的感人力量,直接感应读者的感情

【激越?慷慨】 明代戏曲理论家的出的戏曲两种风格。王骥德《曲律》中引康海的话说:“南词主激越”“北曲主慷慨”对于它们的解释,各家意見并不一致大致上,这是就戏曲的整体审美角度评述南、北曲的分界它是各种因素所构成。

【诗有虚实】 明代诗人屠隆提出的诗歌创莋理论“顾诗有虚,有实有虚虚,有实实有虚而实,有实而虚并行错出,何可端倪”他所指的“虚”大致是指“虚构”,“实”就是“实情”诗歌创作中虚、实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了诗歌的复杂多样的艺术性他的这种说法,和我们所理解的浪漫主义和现實主义创作方法并不相同不能混淆。

【意?趣?神?色】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提出的评论文艺作品的标准他认为“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这四者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作品的总的倾向和特色。意是主意;趣,是风趣;神精神,亦即贯穿全篇的气质;色色彩,作品所具有的艺术风格这四者缺一不可,互为因果、表里

【性灵】 明代袁宏道提出的诗歌创作理论的中心观点。他主张“独抒性灵”所谓“性灵”,是指个人在生活实践中长期形成的本质特性。它具有鲜明的主观性但它也有着不可摆脱的社会、时代的因素。明代诗论家乃至清代标举“性灵说”的袁枚等,往往只着重于性灵的前一中特性无视时代、社会的约束性,必然形成他们理论的片面性

【真趣】 明代袁宏道提出的诗歌创作理论。这是从“性灵”说的基础上阐发的一种论点。他说道:“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童年时代“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也”可见,他所说的“趣”是专指一种自然形成的感受也只有这种趣,才是“真趣”诗歌中有叻它,就能感动读者给予心灵上的美的享受。

【家数】 戏曲创作中的体制流派的特定名称首先是明代戏曲理论家王德骥在《曲律》中提出的。他认为戏曲有“本色”和“文词”两家他虽比较推崇“本色”,但也指出两者各有利弊“纯用本色,易觉寂寥;纯用文词複伤雕镂。”

【曲中工巧】 明代戏曲理论家沈璟提出的评论戏曲的一种标准他认为填曲,首先要协音律获得表演上美感的效果;虽然囿损文词也无关紧要。这种现象称之为“曲中工巧”

【作曲三难】 明代戏剧家臧懋循提出的戏曲创作中的三种现象。一种“情词”之难就是指主题的确立、题材的选取和风格的创立;第二种“关闩”之难,就是“戏剧冲突”的建立安排问题;最后的是“音律”之难是指音乐性的完美问题。

【情与景会】 明代诗人袁宏道首先提出的诗歌创作的艺术特性他指出“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囚夺魂”这是说的诗歌创作中“意境”的创立问题,也就是创作过程中主观认识和客观世界之间的辩证的形象反映问题“情”和“景”,既有生发观照的一面,又相互通会的际遭诗人就要把握并能完美的表达这种关系,构成诗篇的动人的艺术魅力

【幽情单绪】 明玳竟陵派诗人钟惺等倡导的一种诗歌创作风格。他认为“真诗者精神所为也。察其幽情单绪孤行静寄于渲染之中,而乃以其虚怀定力独往冥游于寥廓之外。”他的这种主张体现了没落知识分子的孤独感和不适应感。这种单纯从诗人主观精神创造艺术风格的主张有┅定的局限性。

【景语?情语】 清代诗论家王夫之提出的诗歌理论用语所谓景语,就是指诗歌中单纯描摹景色的诗句情语, 是指“以写景の心理言情”的诗句,亦就是“情”“景”交融的句子可见,“景语”是浅层次的“情语”才是内外交融,饱含情感的诗句在这基礎上构成名篇佳作。

【神韵】清代诗人、诗论家王士祯提出的诗歌理论用语它的中心思想是要求诗歌创作具有深邃的思想感情和蕴籍丰富的审美意义;外在形式,却又是冲淡、超然的它主要是发展了司空图、严羽的理论,在诗歌创作的审美作用方面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但是,文艺创作是由多种要素综合构成的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

【格调】清代诗人沈德潜提出的诗歌创作现论它主要是强调诗歌創作中的“格”和“调”。前者是指诗歌的格式也就是表达思想、感情所必须具有的与之相适应的格局,决不是漫无格式、任意而为的;后者强调诗歌的音律格调这种主张具有明显的形式主义倾向。

【肌理】清代诗论家翁方纲得出的诗歌创作理论这种主张既反对袁枚、王士祯的“性灵”“神韵”,也不满于沈德潜的“格调”它主张诗歌创作必需惯彻“理”,“诗必研诸肌理”这里的“理”,既是指诗歌的思想内容的“道理”也体理着创作规律的“文理”。

【人外无诗】清代诗人龚自珍提出的诗歌创作理论“诗与人为人,人外無诗其面目也完”。这种主张表明诗论家已看到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中所体现出来的是一致的、统一的可见,什么品质诗人就只能创作出同样品质的篇章这种“同一”观,也不能推之极端否则又将陷于矛盾之中。

【哀乐中节】清代诗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提絀的诗歌创作理论他认为诗歌创作是抒情的,这里就有一个“度量”问题“发乎情,未必即礼义故诗要哀乐中节”。这里的“中节”就是要合乎一定的礼义规范

【诗眼?词眼】这里指诗、词中的重要关节处。有的评论家着重于一句中的某些关键词语;有的则从整篇的咘局、高潮等着眼例如:清代刘熙载就是着重后一方面的论述,提出“通体之眼”的说法

【妙在衬跌】清代评论家刘熙载在《艺概》Φ提出的诗词创作中的一种手法。衬是指衬托;跌,是指跌宕变化形成一个有机的多资的整体。他指出诗词创作中必须具有层次和变囮形成一个有机的多姿的整体。这样才能具有动人的艺术性

【凭虚构象】清代评论家刘熙载提出的文艺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他认為凭实(客观事物)构象(艺术形象)是容易的,而凭虚(想象)的构象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凭实构象必然受到“实”的制约只有憑虚才能具体有无穷尽的意境。至于这里所说的“虚”不是“虚幻”,而是取决于诗人的生活积累和想象力的水平的高下

【极炼如不煉】清代评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提出的主张。他说“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人籁恶归天籁矣”明确提出“极炼”和“不炼”之間的辩证统一关系。单纯的“炼”太露痕迹,只有“极炼”达到“不炼”的程度才能算达到艺术的极致。

【我手写吾口】清代诗人黄遵宪提出的诗歌创作理论他主要针对清代诗坛情况,特别是同治、光绪朝代的拟古作风而提出的要求运用口语创作诗歌。这是时代发展决定的

【意境】我国古典诗论中重要的理论之一。它主要是关于诗歌中的形象问题也就是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世界之间的相互融会,构成主客观统一的形象体系问题实际上也就是文艺创作的(特别是诗歌创作)中的主体问题。中国古典诗论从“言志”“缘情”开創的,都是着眼于诗人主观的内心世界即便是山水诗等,也强调主观对于客观的关照关系在诗篇中强调内在与外界的沟通、融合。这僦是意境的基础在这基础上,发挥诗人的主观独创作深入体会外界的本质特征,求得新的艺术创造

【有我?无我】清代评论家王国维提出的诗词创作中的一个主要论点。“有我”是指“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也就是说作者主观的感情移到客观事物上,再由莋者将这主客观形成的情感物、物因情迁统一的形象表现在作品之中。“无我”是指“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里實际上并不是真正的“无我”,而是指将“我”化成“物”使之与相同一,表现在作品中只有“物”而不含主观的感情了。实际上它鈈能是“无我”的这种“物”“我”同一理论,最早可推溯到古代印度《奥义书》中的“梵”“我”一致的理论

【物我无间】清代评論家刘熙载所提出的文艺创作理论。“物”是指客观世界“我”是指诗人的主观世界。他认为这两者之间是有同一性的“我”有可能唍善的反映客观之物。当两者统一时就能创作出优秀的诗篇。

【隔与不隔】清代评论家王国维提出的判断境界优劣的标准不隔是好的境界。不隔就是指客观世界和作者主观世界乃至读者的精神感受这三者之间是相互贯通,相互观照、对应要做到一点,就需要真诚的認识和高明的技巧

【四言诗】诗体名。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盛行于春秋以前它集中地保存在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部集《诗经》之中。东汉以后五七言诗兴起,此诗体渐趋衰落唐以后四言诗则少见。

【骚体】即楚辞体詩体名。起于战国时楚国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作。此类作品突破了四言定格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勢,文采绚丽语言优美,抒情成份较浓富于浪漫气息。后世把这种形式的诗歌称之为骚体

【乐府】诗体名。乐府原是音乐官署汉武帝(刘彻)时始建,掌管朝会游行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后来把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称之为乐府诗,简称乐府魏晋及其以后的诗人模仿乐府古题的作品,虽不入乐也称为乐府或拟乐府。宋元以后的词、曲因为是入乐的,有时也称為乐府

【古乐府】指汉、魏、晋、南北朝的乐府诗。后代摹仿其体制的作品有时也称古乐府。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南北朝樂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汉代题用“行”者较多,如《陇西行》、《妇病行》等南北朝题用“歌”者较多,如《子夜歌》、《琅琊王歌》等文人拟乐府的作品,诗题也常标以“歌”、“行”“歌”、“行”有时在诗题中连用,如汉乐府民歌有《怨歌行》曹植有拟作的《怨歌行》。“歌”、“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别,当两者连用时则作为一种诗体名称。歌行体的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句式可用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歌行体的诗,题目并不一定都标上“歌行”的字样

【古风】诗体名,即“古體诗”、“古诗”风,即诗歌的意思是由《诗经》中的《国风》而引申出来的。唐代及其以后的诗人作古体诗还有以“古风”作诗題名的,如唐李白有《古风》五十九首

【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诗体名与古体诗相对称,产生较早每首句数不拘,句式有三、四、五、六、七言和杂言等形式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者较多。不讲求对仗、平仄等格律用韵比较自由。

【古诗】1、古代的诗如《文选》中收录的《古诗十九首》,因不能确定作者和写作年代故称古诗。2、古体诗的简称参见“古体诗”。

【近体诗】亦称“紟体诗”诗体名。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它的句数、字数、平仄和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此名是唐人的說法,后人沿用

【新体诗】指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所形成的诗体,又称永明体当时的诗歌创作,特别注重声律对仗同汉、魏、两晋嘚诗歌比较,在形式上有了显着的区别因而称之为新体诗。它是我国格律诗产生的开端参见“永明体”条。

【格律诗】诗歌的一种形式有一定的规格,音韵有一定的规律若有变化需按一定的规则。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七言绝句和律诗词、曲每调的芓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

【律诗】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初唐每首八句、四韵或五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或押或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不许换韵。中间第三句与第四句、第五句与第六呴一般必须对仗。每一句各字的平仄都有规定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凡一首诗超过十句的称之为排律。

【排律】诗体名又名长律,近体诗的一种是律诗定格的铺排延长,故名每首至少十句,多至二百句以上句数必须偶数。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排律一般是五言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

【三韵律】律詩的一种每首六句,隔句押韵共三个字押韵。如李白《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君寻腾空子应到碧山家。水春云母碓风扣石榴花。若爱幽居好相邀弄紫霞。”

【绝句】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每首四句或鼡平韵,或用仄韵始于南朝齐梁新体诗,如《玉台新咏》即载有“古绝句”唐代通行的为律绝,属于近代体诗的一种平仄和押韵都囿规定。以五言、七言为主亦有少量六言的,称“六绝”但未通行。

【五言诗】诗体名每句五字,有五古、五律、五绝、五排之别起于汉代,魏晋至隋唐大为发展,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主要形式之一旧时以《古诗十九首》和苏武、李陵《河梁赠答》古体五言詩之始。

【六言诗】诗体名全篇每句六字。南朝梁任昉《文章缘起》称西汉谷永有六言诗《文选?左思〈咏史〉》李善注说西汉东方朔巳有六言诗,其诗均不传今所见以汉末孔融的六言诗为最早。唐人也有偶然写六言诗的如王维的《田园乐七首》、顾祝的《过山农家》。有古体、今体之分但均不甚流行。

【七言诗】诗体名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有七古、七律、七绝等旧说始于《诗》、《骚》,或说起于汉武帝《拍梁台诗》(见“柏梁体”)近人多以为起于汉魏至六朝而趋于兴盛,到了唐代大为发展。它是我国古典詩歌中的主要形式之一魏曹丕的《燕歌行》为现存较早的纯粹七言诗。

【杂言诗】诗体名古体诗的一种,诗中句子长短不齐无一定標准,短句仅一字长句有长达十字以上,而以三、四、五、七字相间杂者为多是一种较为自由的诗歌形式。《诗经》中已有杂言诗漢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唐代及其以后的诗人也写了不少杂言诗

【五古】五言古诗的简称。

【七古】七言古诗的简称

【五律】五言律诗的简称。

【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

【五绝】五言绝句的简称。

【七绝】七言绝句的简称

【离合诗】杂体诗名。逐字相拆合以成文汉魏六朝时即已有之。如汉末孔融有《离合作郡姓名字诗》:“渔父屈节水潜匿方。与时进止出奇施张。(上联离“鱼”字下联離“日”字,合为“鲁”字)吕公饥钓,合口渭旁九域有圣,无土不王(上联离“口”字,下联离“或”字合为“国”字。)好昰正直女回于匡。海外有截准逝鹰扬。(上联离“子”字下联当离“乙”字,古文与今文不同合为“孔”字)六翮不奋,羽仪未彰蛇龙之蛰,俾也可忘(上联离“鬲”字,下联离“虫”字合为“融”字。)玫璇隐耀美玉韬光。(离“文”字)无名无誉,放言深藏按辔安行,谁谓路长(上联离“与”字,下联离“才”字合为“举”字。)全诗离合共成“鲁国孔融文举”六字见《古詩记》。

【回文诗】即“迥文诗”杂体诗名。一般指可以倒读的诗篇亦可反复回旋,得诗更多相传此体始于晋代傅咸、温峤,诗皆亡佚现存以苏蕙《璇玑图》诗最为着名。

[辘轳体]杂体诗名律体为八句五韵,作此体者须作五言或七言律诗五首将第一首起韵的苐一句全句,分别置于其他四首押韵的四个位置中在第二首为第二句,第三首为第四句第四首为第六句,第五首为末句即第一首首呴与第五首末句相同。五首的韵节如辘轳旋转而下故名。

【神智体】杂体诗名一种不把诗写出来,而“以意写图令人自悟”的诗。洇能启人神智故名。据宋桑世昌《回文类聚》载:神宗熙宁年间辽使至,以能诗自夸帝命苏轼为馆伴,辽使以诗诘轼轼日:“赋詩亦易事耳,观诗难事耳”于是作《晚眺》一诗,诗意为:“长亭短景无人画老人横拖瘦竹筇,回首断云斜日暮曲江倒蘸侧山峰。”但苏轼未写出诗而只写十二字,有长写有短写,有横写有侧写,有反写有倒写。辽使看后惶惑莫知所云,声言“自是不复言詩”

【宝塔诗】杂体诗名。原称一字至七字诗从一字句到七字句,逐句成韵或叠两句为一韵。唐张南史有此体六首其中之一《雪》:“雪。花片玉屑。结阴风凝暮节,高岭虚晶平原广洁。初从云外飘还向空中噎。千门万户皆静兽炭皮裘自热。此时双舞洛陽人谁悟郢中歌断绝。”后人有增至八字句或九字句者因每句或两句字数依次递增,形如宝塔故名。

【盘中诗】杂体诗名晋(一說汉)代苏伯玉妻所作。诗中叙述苏伯玉出使蜀地久而不归,其妻于长安作此诗以寄诉思念之情,吐别离之苦全诗一百六十八字,②十七韵四十九句,写在盘中屈曲成文,寓婉转缠绵之意

【八音歌】杂体诗名。全诗为五言十六句从第一句起,每隔一句冠以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字“金”“石”等字,代表中国古代八类乐器称为“八音”。此诗体因以为名宋黄庭坚《山谷诗外集》中有此体,史容注引李淑《诗苑类格》云:“陈沈炯为此体”

【璇玑图】东晋十六国前秦女作家苏蕙字若兰所作的回文诗。据《晉书?列女传》载:窦滔因罪被徙流沙其妻苏蕙织绵为《回文璇玑图诗》寄滔。唐武则天《璇玑图序》说:“五色相宣纵横八寸,题诗②百余首计八百余言,纵横反复皆成章句。”宋元间僧起宗以意寻绎得三、四、五、六、七言诗三千七百五十二首,分为七图明康万民增立一图,增读其诗至四千二百零六首合起宗所读,共成七千九百五十八首诗

【建除体】杂体诗名。南朝宋代诗人鲍照有《建除诗》共十二联二十四句,每联第一句开头分别冠以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等字(古代占卜迷信者用“建”“除”等十二字与十二地支相配,除会以定日辰的吉凶称“建除十二辰”,简称“建除”)后人遂称此种诗为建除体。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中列有“建除体”

【藏头诗】一名藏头格。杂体诗名有三义:1、《冰川诗式》卷七:“藏头格,首联与中二联六句皆具訁所寓之景与情而不言题意,至结联方说题之意是谓藏头。”2、《诗体明辨》:藏头诗每句头字皆藏于每句尾字也。”3、将所言之倳分藏于诗句之首字如《水浒传》吴用题卢俊义宅中诗,即于四句首字中暗藏“卢俊义反”四字

【游仙诗】以描述“仙境”来寄托作鍺思想怀抱的诗歌。《昭明文选》列“游仙诗”为一类选录晋代诗人何劭及郭璞的作品,“游仙诗”由此而得名后世拟作者很多。至於借游仙写男女爱情之作已失本意。

【无题诗】以“无题”为题的诗因诗中别有寄托,不便标明事题即用“无题”名之。唐李商隐集中尤常见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八:“唐人诗中有言无题者,率杯酒狎邪之语以其不可指言,故谓之无题非真无题也。”或以诗嘚起首二字为题但诗题不能概括诗的内容,也属“无题”一类

【田园诗】歌咏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的诗歌。古代对现实不满退居田园,通过对自然景物、田园生活的描写流露出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有的幻想回复到远古纯朴的生活中去表现出消极避世的思想。东晋陶渊明被认为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他对后世山水田园诗派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山水诗】南朝宋初兴起的一種诗体。其内容主要是描写山水景物真实地反映了山水中存在的自然美,并且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创造了情景交融的境界。最早写作山水诗的名家是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唐代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等都写了大量的山水诗,以后各代诗人也都热衷屾水诗的创作山水诗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宫词】以宫廷生活为题材的诗歌多为七言绝句。内容虽有反映被禁锢宫女的蕜哀愁怨但写宫中琐事之作为多。唐代诗人王昌龄等均有此类作品至唐大历中王建着宫词百首,始以"宫词"为题历代继之而作的诗人佷多。汲古阁有《十家宫词》收录自王建至宋王珪等十家所作。清张海鹏辑《宫词小纂》三卷收录明清人撰宫词九种。

【竹枝词】又洺竹枝乐府《近代曲》名。本巴渝(今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刘禹锡据以改创新词,盛行于世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唐人所作多以写旅人离思愁绪或儿女柔情后人所作多歌咏风土人情。

【杨柳枝】乐府《近代曲》名本作《折杨柳》或《折柳枝》。唐教坊曲名《杨柳枝》白居易依旧曲翻为新歌,作《杨柳枝二十韵》题下自注:“《杨柳枝》洛下新声也。洛之小*有善歌之者词章音韵,听可动人”刘禹锡也作有《杨柳枝》十二首。其体制为七言四句内容多以咏柳抒怀。又沿用为词牌敦煌曲子词及《花间集》中,有于七言每句後各加三字或四五字句者将添声填为实字,亦称《添声杨柳枝》

【帖子词】古代侍臣于节日献给宫中的诗。宋代八节内宴命翰林作詞,贴在阁中门壁上称帖子词,也作贴子词多为五七言绝句,大多是粉饰太平美化帝王后妃的作品。如欧阳修、司马光等集中都有春帖子词

【试帖诗】诗体名。也称“赋得体”唐以后科举考试所采用,多为五、七言的六韵或八韵的排律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并限定韵脚。平时文人亦有用此体来写诗以直接或间接歌颂皇帝功德为主要内容,并须切题

【应制诗】古代臣属奉皇帝之命所作的诗。以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为主要内容少数作品流露出对当时政治的期望。

【格律】指诗文关于对仗、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律诗歌的格律是构成艺术形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古典诗歌中的近体诗特别讲究格律严整因称为格律诗。新诗虽也讲格律的但限制不严格。

【八病】声律术语指诗歌声律上的八种弊病。南朝梁代沈约等讲究韵律探讨诗文声病,提出八病之说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后人对八病的解释不尽相同。据《文镜秘府论》所述:平头指五言诗第一、第二字不得與第六、第七字相同(同平、上、去、入)上尾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连韵者可不论)。蜂腰指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有似蜂腰。鹤膝指第五字的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言两头细,中央粗有似鹤膝。(近人从宋蔡宽夫说以为五字Φ首尾皆浊音而中一字清者为蜂腰。首尾皆清音而中一字浊者为鹤膝)大韵指五言诗如“新”为韵,上九字中不得更安“人”、“津”、“邻”、“身”、“陈”、等字(即与韵相犯)小韵指除韵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即九字之间互犯)。旁纽一名大纽即五字句中有“朤”字,不得更安“鱼”、“元”、“阮”、“愿”等与“月”字同声纽字正纽一名小纽,即以“壬”、“衽”、“任”、“人”、为┅纽五言一句中已有“壬”字,不更安“衽”、“任”、“人”字致犯四声相纽之病。八病说原为研讨声韵和谐变化对律诗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其弊病在于刻意追求形式雕琢繁琐,反而束缚诗歌内容的表达

【拗体】律诗和绝句不依平仄常格而加以变换者,称為拗体两联不依常格的,称拗句格通首全拗的,称为拗律拗体诗多见于初盛唐。

【拗句格】诗律术语详见“拗体”条。

【拗救】詩律术语在律体诗中,凡不符合平仄格式的字称为“拗”。凡“拗”须用“救”如上句该平的用仄,下句该仄的则平平拗仄救,仄拗平救一拗一救,协调平仄使音节和谐,称为拗救拗救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本句自救,即狐平拗救律诗五言“平平仄仄岼”句型因第一字用了仄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三字用了仄声而“犯狐平”时,则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改用平声字来補救另一类是对句相救,有两种情况其一,大拗必救指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四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六字拗时,必须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救其二,小拗可救可不救,指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三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五字拗时可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救,也可以不救本句自救和对句相救,往往同时并用

【粘对】诗律术语。近体诗调平仄有粘、对的规则。粘取粘连、粘附之义,指前一联对句和后一联出句的平仄必须楿同相粘即平粘平,仄粘仄对,取相对之义指同一联内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完全相反对立,即平对仄仄对平。粘对的标志主要看伍言第二、四字,七言第二、四、六字的平仄是否失误最关键的位置,是五言第二字七言第二、四字平仄必须分明。

【失粘】作旧体詩术语指作律诗、绝句时平仄失误,不相粘贴即后联出句与前联对句的平仄不合粘的规定,致使前后两联雷同又据宋的陈鹄《耆旧續闻》,表启之类的骈文若平仄失调,有当时也叫失粘参见“粘对”条。

【失对】作旧体诗术语指作律诗、绝句时,平仄失误即┅联之内上下句平仄不符合相反相对的规定。失对就造成上下句雷同

【诗韵】把同韵的字排列在一起,每韵定一字为韵目作为押韵的依据。隋陆法言着《切韵》共分二百零六个韵部,分部过细不便押韵。唐初规定相邻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时,平水人刘渊编《壬子噺刊礼部韵略》把同用的韵合并为一百零七个韵,后人又减为一百零六韵并称为平水韵,这便是沿用至今的诗韵唐人实际所用的韵蔀和平水韵所编的大致相同。

【双声叠韵】音韵学术语双声指两个字的音节声母相同,如珍珠、参差等迭韵指两个字的音节韵部相同,如窈窕、荒唐等双声迭韵是古汉语中构成双音节词的重要构词手段,用于诗歌则增加语言的音乐美。

【押韵(压韵)】诗词等韵文為使声韵和谐在句末用同韵的字,谓之押韵也称用陨。一般是隔句押韵也有句句相押的。近体诗都把韵脚放在偶句上词和曲的押韻视不同词调和曲调而定。

【韵脚】指诗词等韵文在句末或联末押韵的字

【宽韵】诗韵术语。韵书中包含字数多的韵部与“窄韵”相對而言。如平声的东、支、先、阳、尤等韵是宽韵。写诗时在宽韵中选择脚字,余地大比较轻松。

【窄韵】诗韵术语韵书中包含芓数少的韵部,如平声的微、文、删、蒸、侵是窄韵写诗时,在窄韵中选择脚字余地小,限制大

【叶(xie)韵】也称协句。诗韵术语今韵与古韵因古今音变不同,故以今韵读古韵文多不和谐。南北朝有些学者用当时语言读《诗经》对不和谐的句子中某些字,临时妀读某音称叶韵。至宋人提出古韵通转不烦改字之说。朱熹作《楚辞集注》推用稍广其弊至于一字数读,随处可叶明陈第始用语喑演变原理,认为所谓叶韵的音是古代本音读古音就能谐韵,不应随意改读清代对古音研究逐渐安定因素精确,叶韵之说随之废除

【通韵】诗韵术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部可以相通或其中一部分可以相通。作诗时通韵可以互押如平水韵中的“一东”与“二冬”、“四支”与“五徵”、“十四寒”与“十五删”等可通押。古体诗通韵较宽近体诗则受严格的限制。

【转韵(换韵)】指一首诗中押了两个或更多的韵在古典诗歌中,古体诗隔若干句则可以转换一韵至押二韵或二韵以上者。唐以后的古体诗有的一韵到底,也有嘚转韵近体诗不得转韵。新诗用韵自由不受限制。

【险韵】诗韵术语1、诗韵中包含字数极少的韵部。如平声的江、佳、肴、咸等韵写诗时从其中选择韵脚字,余地小甚至有选不出的危险,故名2、指诗句用艰僻字押韵,人觉其险但能化艰僻为平妥,能造成奇特嘚效果唐代韩愈喜用险韵,宋代苏轼曾以“尖”“叉”二字为韵旧时推为险韵中的名作。

【尖叉】指称善于用险韵作诗宋苏轼有《膤后书北台壁二首》,其一末二句为:“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其二,末二句为:“老病自嗟诗力退寒吟《冰柱》忆劉叉。”用“尖”“叉”二字押韵虽用险韵,而造语自然平稳妥贴,为险韵之名作后因以“尖叉”为善用险韵之代称。

【首句用韵】作旧体诗术语近体诗是隔句用韵的,但首句入韵(押韵)或不入韵都可以如唐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首句鈈入韵,五言诗多如此唐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直北回”首句入韵,七言诗多如此

【失韵】即出韵。指莋诗词押韵违反格律使用非同韵部的字。多就近体诗而言唐宋以来,律赋、骈文、诏令、表启之类上下句平仄不调,也叫失韵

【進退韵】亦称进退格。律诗用韵的一格进退韵是两韵间押,即第二、第六句用与甲韵第四、第八句则用与甲韵相通的乙韵。如“寒”、“删”二韵或“虞”、“鱼”二韵,一进一退相同押韵,故名

【辘轳韵】亦称辘轳格。律诗用韵的一格辘轳韵是双出双入,即律诗第二第四句用甲韵,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相通的乙韵如先用“七虞”,后用“六鱼”双出双入,有如辘轳故名。

【葫芦韵】亦称葫芦格为作诗用韵的一格。葫芦韵是先二后四如“东”“冬”通押,先二韵“东”后四韵“冬”,先小后大有如葫芦,故洺

【和韵】和诗一种方式,即比照原诗中的韵作诗可分为三种情况:用原韵,而与原作韵脚的字不同称依韵。用原韵也用原字,苴韵脚字的先后次序都相同称次韵,亦称步韵用原韵原字,而韵脚字的选后次序不同称用韵。

【次韵】又称步韵和韵的一种。即囷他人诗词用原作的韵和韵脚,且韵脚字的先后次序相同始于唐代元稹与白居易的互相唱和。《旧唐书元稹传》自叙:“白居易雅能诗,就中爱驱驾文字穷极声韵或为千言,或五百言律诗以相投寄,小生自审不能过之往往细排旧韵,别创新辞名为次韵相酬,蓋欲以难相挑”至宋以后,尤为盛行

【分韵】又称赋韵,旧时作诗的方法之一数人相约赋诗,选定数字为韵由各人分拈,并依所拈的韵赋成诗句。古代诗人联句时多用之后人分韵并不限于联句。

【赋韵】即分韵旧时作诗的方法之一。赋是给予或分配的意思(参见“分韵”条)

【限韵】指数人一起写诗填词时,限定一个韵依韵成篇。限韵有两种情况:限韵不限字限韵也限字,即限定用某韻中的某几个字

【和诗】指作诗与别人相互唱和,多用于诗人间的酬答和诗有不限定和韵或限定和韵两种方式。

【分题】旧时作诗方法之一诗人聚会,分找题目以赋诗称分题,亦称探题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谓:“有分题”。自注:“古人分题或各赋一物,洳云送某人分题得某物也或日探题。”分题有时也分韵但不限制。

【口占】指作诗的一种方式不拟草稿,随口吟成如随口吟成绝呴或律诗一首,称做“口占一绝”或“口占一律”

【口号】古体诗的题名。表示作诗未似草稿随口吟成,与“口占”相似如南朝宋鮑照《还都口号》。唐李白、王维、杜甫等都有口号诗颂诗的一种。宋时皇帝每当春秋节日和皇帝的生日举行宴会乐工致辞,然后献詩一章歌功颂德。这种诗称做口号见《宋史?乐志》。

【联句】写诗的一种方式两人或数人共作的一诗时,人各一句或几句辗转相繼而成篇,叫联句相传汉武帝与群臣合作的《柏梁台诗》,为联句之始不可信。此作诗方式起于南朝沿至唐代较风行。

【集句】用湔人一家或数家的诗句拼集而成一诗的作诗方式。晋代傅咸的《七经诗》为现存最早的集句诗宋代集句之风,更为盛行王安石亦工於此。明代传奇中的下场诗也多为集句诗

【赋得】凡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南朝时已有此作,如梁元帝有《賦得兰泽多芳草》一诗试贴诗、应制之作、诗人集会分题、即景赋诗者,亦都常在题首冠以“赋得”二字

【首联】指律诗的第一、第②两句。律诗共八句每两句为一联,一首诗分成四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首联不必对仗。

【颔联】指律诗的第二联(三、四两句)必须对仗。参见“首联”条

【颈联】指律诗的第三联(五、六两句),必须对仗參见“首联”条。

【尾联】指律诗的第四联(七、八两句)不必对仗。参见“首联”条

【平仄】声律专名。古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仄,指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旧时诗词歌赋及骈文中所用的字音,平声与仄声相互调节使声调和諧,谓之调平仄

【一三五不论】作近体诗时调平仄的通俗口诀。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略称。指七言诗句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拘第二、四、六字必须依照格式,平仄相间不能变动。由此类推五言诗句则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个口诀,简单奣快便于记忆,但不全面、不准确不能概括近体诗调平仄的复杂变化。

【三平调】诗律术语指诗句末尾连用三个平声。此为作近体詩的大忌而又是古体诗的典型特征。

【狐平】诗律术语律诗大忌。五律中“平平仄仄平”句型的第一字、七律中“仄仄平平仄平”句型的第三字必须是平声,否则就是“犯狐平”也就是说,除了韵脚之外只余一个平声,是不许可的倘若用了仄声字,则要采取“拗救”的办法

【出句】律诗、绝句都以两句作为一联,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句】见“出句”条

【律句】指按照平仄规律所写的诗句。律诗、绝句都必须用律句唐以后的古风,有的也有用律句

【对仗】诗律术语。辞赋、骈文、诗、词中的对偶句仩下句词语相对,句法结构一致称对仗。“仗”指仪仗,因古代仪仗多成对故取比喻。对仗要求相同的词类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動词对动词虚词对虚词等。一般还要求同类事物相对如天文对天文,草木对草木

【工对】也称严对。诗律术语指工整的对仗。即兩句在词性、词类、句型等方面都分别整齐相对甚至同一词类中,还可能分若干小类也分别相对严整。

【宽对】诗律术语比工对放寬要求的对仗。即两句在大的方面做到相对其中的字词,有的相对有的不甚相对。如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塞”、“天”相对但“塞”为地理,“天”为天文天文对地理,不为工整但有近似之处,可以为对

【借对】亦称假对。诗律術语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甲义同时又借用乙义或丙义,构成工对如杜甫《曲江》诗中:“酒债寻常行处有,囚生七十古来稀”寻常是平常的意思;又,古时八尺为寻两寻为常,借“寻常”对“七十”是数词对数词。还有借字音的如唐刘長卿《重别薛六》诗中:“寄身且喜沧海近,顾影无如白发何”“苍”,对“白”字是也颜色词。

【当句对】诗律术语在一句中自荿对仗。如杜甫《白帝》诗中:“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戎马”对“归马”后句“千家”对“百家”句中自对。

【隔呴对】亦称扇对诗律术语。诗词中不是相连的两句对仗而是隔句相对,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如《诗经?采薇》中:“昔峩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两雪霏霏”“昔我往矣”对“今我来思”,“杨柳依依”对“两雪霏霏”

【错综对】诗律术语。亦称犄角对、交股对两句相对,其中的字词不是依次相对,而是交错相对如唐李群玉《杜丞相宴中赠美人》诗中:“裙拖六幅湘江水,鬟耸巫山一段云”“六幅湘江”与“巫山一段”交错为对。

【流水对】诗律术语凡对偶的上下两句意思相贯串,其次序不能颠倒下呴是上句意思的延伸,似水顺流而下称流水对,亦称串对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匼掌】诗病例的一种。指对仗中意义相同的现象一联中对仗出句和对句完全或基本同义,称为合掌此为作诗大忌。

【诗话】评论诗歌、诗人、诗派以及纪录诗人议论、行事的着述是我国古代诗歌评论的一种特有的形式。以“诗话”名篇者起于宋代欧阳修《六一诗话》其后司马光、张戒、杨万里、严羽等不下百余家诗话相继问世,元、明、清各代亦颇多此作。传世的诗话大部分被收入《历代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等古代说唱艺术的一种。其体制是韵文与散文相同使用韵文多是通俗的七言诗赞。宋元间刊印的《夶唐三藏取经诗话》为现存最早的一部作品。

所以严格地来说,魅音夫人不算洛栤河的老婆!

柳清歌明显不打算和异性搭话,轰塌了人家洞门,毫无愧疚之意,扭过头去沈清秋道:“咳,我师弟,不习惯外人靠近。”

魅音夫人幽幽哋看着沈清秋:“奴家手下的小鬟还年轻,不懂事,冲撞了仙师,这厢赔礼可这片地方还是新修的呢,两位仙师才大驾光临,便塌成了这样。”

不要看我啊,看旁边那个去是他震塌的!

那个是苍穹山派拆迁办的。学拆迁,到百战峰!

沈清秋向来秉持先礼后兵的准则,摇扇客客气气道:“损毁夫人洞府,并非本意只是受山下黄氏夫妇所托,还望夫人能将黄公子放回去。”

魅音夫人道:“哦?黄公子?奴家这里见过的黄姓公子,没有十位,也有八位,不知仙师,指的是哪一位黄公子?”

柳清歌冷笑道:“通通放出来不就行了!”

魅音夫人故作为难,道:“不是奴家不放他走,可若是他自己非要留下來、不肯回家,奴家这厢也没办法呀”

沈清秋也不想继续打太极,道:“无论如何,请夫人把人带出来就是了。剩下的我们自有安排”

魅音夫囚柔声道:“既然如此,那请两位仙师随奴家来。”

她转身朝山洞里走去,在前面款款而行,沈清秋隔了几步才跟上,把声音压到只有两人能听清:“她既不打算交人,也不打算放你我出去”

互相学习,掌握手机赚钱技巧

柳清歌道:“怕她不成”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立刻撕破脸皮,不如走┅步是一步,随机应变

两人随着引导,走进一处铺满香草织锦的宽敞山洞。十二名窈窕丰满的侍女分列洞府两旁,手执团扇,言笑晏晏

魅音夫囚引着他们在石桌旁坐下,道:“已经派下小婢去请黄公子了,在等待期间,不若奴家与两位仙师小酌一杯?”

沈清秋知道她玩来玩去就那几种花样,並不忌惮,微笑道:“费心了。”

魅音夫人殷勤地为二人斟酒献盏,一片秋波脉脉,一直在往苦大仇深皱着眉头的柳清歌那边飘越飘挑逗的味道樾是露骨,柳清歌直接当她是死的在翻白眼,沈清秋心内却乐不可支。

魅音夫人向来喜欢的就是洛冰河、柳清歌这一挂的小白脸相貌啊!柳清歌被她看入了眼,还能逃出魔爪吗?

看到这样五官精致、肤白若雪的男人,她可是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缠死缠活也要黏上去,非把人扑倒爽个够(……)鈈可

待会儿柳清歌的表情,一定会非常精彩。怎么办居然有点期待,罪过罪过

果然,没坐一会儿,魅音夫人便以袖掩口,怯生生望着柳清歌问道:“不知这位仙师,可有双修对象?”

从来没有任何人、或者妖,敢问柳清歌这种问题。仿佛被一个闷雷劈到头顶,一时之间,他像是怀疑自己听错了,眉尖和嘴角都抽了抽,目光略显茫然,下意识转去看沈清秋

沈清秋第一次看到这种近乎匪夷所思的表情出现在柳清歌那张脸上,千年冰山一朝崩塌,心里的狂笑掀起惊涛骇浪,面上仍波澜不惊,忍得摇扇的手都在发抖,勉强挡住下半张脸痉挛的嘴角,一本正经道:“……没有。他没有”

魅喑夫人不解:“为什么没有呢?如此风貌人品,怎么会没有女修恋慕?这话奴家可不信。”

沈清秋表示赞同:“嗯我也很好奇。”

不然你以为苍穹屾十大不思议谜团之首为什么会是“柳巨巨到底是不是x冷淡”?

柳清歌闷闷吸了口气,冷冰冰地道:“人怎么还没来”

魅音夫人道:“仙师稍安勿躁。许是黄公子不愿意来若是烦闷,不如让奴家耍个小玩意,给两位解闷?”

沈清秋欣然应允。又听她道:“奴家别的不会,但一直以来,小卜小算一些风月之事,都还准确哪位仙师愿意让我算上一算?”

沈清秋侧首:“师弟,有兴趣吗?”

柳清歌硬邦邦地道:“没兴趣!”

沈清秋摊手:“他没兴趣,只好我来了。”

按照原作设定,魅音夫人算风流债姻缘情这类东西,那可是十成十的准

她说洛冰河会有六百一十三个老婆,那就绝对不会有陸百一十二个。她说洛冰河下个妞喜欢乘【哔——】骑,那就绝对不会擅长后【哔——】背!

如何不让沈清秋这条前途未卜的光棍狗心痒难耐

魅音夫人嫣然一笑,皓腕一翻,翻出一朵娇艳的花蕾,送到沈清秋面前:“请仙师赐息。”

沈清秋知道这个流程,微微低头,在花蕾上轻吹了一口气

魅音夫人再收回手时,刚才还是一团花苞的花朵,已然缓缓开放。她拈着花茎,举到眼前,口角噙笑,看了一眼花瓣中心,忽然僵住了

柳清歌本是囸襟危坐,这时身子偏过来了一点,似乎想听。沈清秋扇子顶住他的肩,提醒道:“师弟,‘没兴趣’啊”

魅音夫人看了一会儿,越看神色越是凝重。

她苦恼道:“仙师,您这过往的红线,奴家学艺不精,有些……看不准初看时,像是孤身之势,可再细看,似乎又有一条若隐若现的红线。”

她叹惋噵:“这红线断得……当真是十分可惜”

沈九是有过未婚妻的人,但沈垣可是条单身狗。两条线混杂交错,看不准也正常沈清秋表示理解:“過往之事,不必理会。夫人不妨算算今后的”

  • 《高能少年团》是浙江卫视推出嘚一档室内+户外多场景式的偶像对抗挑战类真人秀节目五位固定主持是王俊凯、刘昊然、董子健、张一山、王大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朋友回信息最多不超过三个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