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颐和园的诗句这一课作者抓住了什么和什么描写这个三层建筑

好文章是这样写出来的(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上册
抓特点,写出景物的变化
《观潮》词句运用赏析
《鸟的天堂》词句运用赏析
围绕要表达的意思安排各部分材料
探寻“表面”背后的内容
《蟋蟀的住宅》中的语言赏析
怎么写童话?
《巨人的花园》“重复”情节赏析
从多个角度去观察,给自己的看法找出充足的理由
“打比方”要让读者熟悉
《猫》词句运用赏析
课文赏析:对比的手法表现对母鸡的热爱
既写见闻,又写想到的
按游览顺序来写
把景物的特点看细致、记准确
词句赏析:数字也能传递感情
在对比中发现材料的意义
赏析:一个“总”字写出的常态
交代清楚“特殊”环境
找一找身边的相似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什么时候自问自答?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结构赏析
生活启迪:在实践中成长
了解一下“引用”的写法
抓特点,写出景物的变化
《观潮》词句运用赏析
奇观何在?
书中写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观,词典中有几种解释。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奇观”的“观”则是景象的意思。第一自然段指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奇观”指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说其奇,主要是说其罕见而又奇特。“自古以来”是说钱塘江大潮自古就有。仅一句话,就突出了钱江大潮的“古”和“奇”。
“自古以来,被成为天下奇观”,看似矛盾——从古就有,怎么还罕见?从大潮的角度,全球各地都有,但是,钱塘江的潮,与其他地方的大潮不一样,主要是这个“潮观”之大,为大潮景观中之罕见。此外,即使是钱塘江潮,应该是每月都有的,但是八月十八的大潮,又是钱塘江潮景观中的罕见,“潮观”景色与其他潮汐现象有明显的不同,因而称之为“奇观”、“天下奇观”。另外,之所以称之为“观”,不是绝无仅有的一次现象,而是每年的八月十八都出现着类似的现象,成为了人们称颂的一种“固定”的、周期性出现的景象。所以,被称之“观”。
看看,仅一个“奇观”字,就写出了这么多的意思。
“气势”是这样写出来的
书中写道: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为啥用“移”,不用“冲”也不用“涌”?“移”,大面积的动,整体的动,而冲、涌,则写不出来这大面积、整体的特征。这就叫用词准确。
“很快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些是人们远观大潮看到的一系列景象。为啥用“横贯”?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征?贯,贯通,这里是与上面的白线相呼应的。江两岸被白线——逐渐拉长变粗的白线连接起来,但不是一般的连接,而是快速的,“结实”的穿,富有动感。横贯,写出了气势。&
书中又写道: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大潮离观潮者更近了,呈现出了如城墙般壮丽的景象,气势可谓恢弘。
这些句子,从潮水的“形”、“声”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气势。这里主要用了比喻的方式来写景物特征,两丈多高的水墙、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山崩地裂的响声,通过人们熟悉的景象来写大潮壮观的气势。何为壮观?壮,雄壮,大啊,奇观,因为壮而奇特罕见。作者在这里描写景物壮观的景象,写出了内心因兴奋而产生的激动、愉悦。这激动之情,除了借助比喻写出的壮观景象,在于“很快、逐渐、很快移来、再近些、越来越近”这些表现景物变化迅速的词语。借助这些词语,读起来速度不能缓慢,声调不能不高亢起来,这就是激动心情的表达。读者读着这些文字,不能不全身心激动起来。
《鸟的天堂》词句运用赏析
喜悦的心情这样表达出来
河面很宽,白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波浪。船平静地在水面移动。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
“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这是个打比方的句子。音乐是美的,唱歌的时候,人们的心情是好的。而因为心情好,反过来人们会感觉到身边的事物也会美好起来。作者将划桨声比作乐曲,也衬托出作者和他朋友的那份愉快的心情。
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写出事物看不见的生命力
这个“卧”字,用得极其精妙——为什么用“卧”?不能用“长”、“立”、“站”?数太大了,你根本看不出主干在哪里的,而且,作者说是从远处看,因为榕树茂盛,枝叶繁茂,连许许多多的枝干上也都是枝叶,将“腿”给藏起来了,只能看到身子和头,看不到腿,形态可不就是“卧”吗?从这个“卧”字上就足以感到榕树之大
书中又写道: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这得多少叶子在一起才能“堆”啊?一个“堆”写出了树叶之多,多得都是“搭”了,令你很难想象出到底是多少枝叶,因此你很难看到枝干了,因此,远看好像“卧”了。“茂盛”的特点,就这样写出来了。
“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是对生命力的具体描写,怎么就是生命力?叶子里面水分和营养充足,阳光下,营养充足得发亮,即使是在晚霞之下,仍然发亮;这是生命力;微风中或者因为鸟的跳动,枝叶挥动起来,亮光也在闪烁着,就好像树叶里面有生命在动,在颤动——每一片叶子都在“长”啊!这“长”,这“堆”,不是生命力吗——作者用这样的文字,将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生命力”写得具体可感。这样的树,怎不令人惊叹?这样的树怎能不令人赞美?作者说了“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值得玩味的是,作者既然是在赞叹,为什么不用叹号?这样感情表达不是更加强烈一些吗?作者没有。为什么?我推测——作者在内心暗暗的赞叹,不敢高声——夜晚,如此美丽的大树也该休息了,别惊扰了正在生长着的枝叶!
练习:再认真读读这三篇文章,把你认为写的好的句子抄写在你的词语记录本上。
围绕要表达的意思安排材料
探寻“表面”背后的内容
生活中,表面的东西,几乎人人都能知道,只要他有正常的视觉、听觉、嗅觉。但是,要了解表面背后的东西,就需要人有一种探究的精神,需要扒开表层,甚至需要钻到里面去探个究竟。
爬山虎,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很多人看到过爬山虎爬满墙的样子,也可能为之能爬满墙的力量而感动。但是,爬山虎为什么能够爬满墙?这就不是谁都知道的了。叶圣陶老先生就有这样的探究功力——扒开爬山虎的叶子,细看嫩茎,从而发现了爬山虎是有脚的,而且脚上有细丝,细丝触到墙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这就把爬山虎的叶子铺满墙这一美丽景色背后的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原因探究清楚了,不仅如此,叶老先生还探究了“茎叶长,细丝再长”与不断往上爬的关系——“就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于是我们明白了,为什么爬山虎能够爬满高高的墙壁。
蟋蟀,也是人们常见的一种小动物,说到外表,谁都知道“黑头”的形象,但是,蟋蟀住在哪里?这并不为多数人所知,蟋蟀住的地方什么样子,更是很少有人知道了。但是,法布尔却知道。他怎么知道的?你从法布尔笔下《蟋蟀的住宅》能够推测出来:他不仅细心地找,而且观察了蟋蟀住宅的地形特征,甚至探寻了蟋蟀住宅内部的特征,用很长时间观察了蟋蟀是怎样建造自己的住宅的:“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工作做得很快。蟋蟀钻到土底下,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不大一会儿,它又进去,用钳子和耙继续工作。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这是怎样的探究精神啊!
你要想有收获,有新的发现,就得善于去发现那些人们熟知事物背后的人们不知的东西,需要扒开来,甚至钻进去,探个究竟!
练习:挑一个过去非常熟悉的事物或者生活现象、自然现象,针对“背后”提出过去不曾经思考过的问题:可以是“来龙去脉”,可以是“怎么样”的,可以是为什么,还可以是“假如会怎么样”,然后,采用扒开来、钻进去、查背景等方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反复观察、持续观察,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记录下来。
《蟋蟀的住宅》中的语言赏析
“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怎么写童话?
怎么写童话,就是让一群动物、事物与人一起来生活,一起发生故事,发生一些让人感到神奇、惊讶的故事,发生一些让人读了能够学到美好品质、体会到美好情感的故事。
其实,连三岁小孩都会写童话,更不要说你到四年级了。我外孙女三岁开始就跟我玩童话故事。她会把她的一大堆布娃娃、玩具,放在一起,让他们乘汽车,乘火车,拿起枪打仗,把他们放在“教室”跟他们一起上课,给他们讲幼儿园的小朋友该和谐相处,抱着“调皮”的布娃娃谈话,这样的经历,你们是不是人人都有啊?学了这一单元,你们一定能够把童话故事编得更好,对吧?
练习:玩一回三岁孩子都能玩的童话游戏
拿来几件玩具,小花猫、长鼻子狗、流着口水的小狐狸、小鸭、小鸡、小鸟,一只大老虎,啥都可以啊。
让他们坐在一起,想象着自己是其中的某一个动物,想象一下,你带着大家到了哪里?到这里干什么来了?谁和谁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互相之间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怎么做的?怎么说的?修改一下。
注意啊,第一,想象着发生了怎样让人觉得神奇的故事?情节是怎样“重复”地?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之间发生了怎样离奇的故事情节?人物与人物之间相互说了什么内容?做了什么事情?谁有了非常神奇的本领帮助大家解决了问题?按照这样的提示想象,说给自己听。然后,写一则童话故事,读给你的同学听听。
《巨人的花园》“重复”情节赏析
《巨人的花园》是通过“孩子们在,花园便充满生机和温暖”,“孩子们被赶走,花园立刻荒凉寒冷”这样的情节反复来说明“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才有温暖和欢乐”的道理的。重复一共进行了两轮,发生故事情节变化的原因是“巨人赶走孩子”,巨人转变态度和做法,是因为情节的重复变化。但是作者没有写的这么简单,而是将变化的情节写得非常细致,写出了变化过程中人物的情感和思考,写出了内心的转变。
  有一年秋天(这里交代“秋天”,不单单是一个时间概念的,秋天里,这里仍然开了很多花,童话的神奇就在于此。因为即使秋天,孩子们在这里,花园照样是鲜花盛开繁茂无比的),巨人突然回来了。他见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很生气:“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巨人的自私,从巨人一出场就作了介绍——很生气,谁允许?一个“滚”,写出了巨人的蛮横、对孩子们相当的不客气。)
  孩子们吓坏了(吓坏了,侧面写出了巨人当时态度的极端恶劣),四处逃散。
  赶走孩子以后,巨人在花园周围砌起围墙,而且竖起一块“禁止入内”的告示牌。(围墙,写牌子“禁止入内”,这里是有特殊含义的,表面看,他是在告诉孩子们不要再来,其实,有个很悲凉的意味:他将自己与孩子们隔开了)。
  不久,北风呼啸,隆冬来临,刺骨的寒风吹起雪花。巨人孤独地度过了漫长的严冬。春天终于来了,村子里又开出了美丽的鲜花,不时传来小鸟的欢叫。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巨人裹着毯子,还瑟瑟发抖。他想:“今年的春天为什么这么冷,这么荒凉呀……”(对比的写法,令读者像巨人一样深思——这是为什么啊?“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裹着毯子还瑟瑟发抖”,这与“美丽的鲜花,小鸟的叫声”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巨人在花园周围建了围墙,不但阻止了孩子们,而且也阻止了自己的视线——他竟然不知道村子里已经是春天了,这是多么令人感到悲哀的事情啊!)
  一天早晨,巨人被喧闹声吵醒了。他抬头望去,一缕阳光从窗外射进来。好几个月没见过这么明媚的阳光了。巨人激动地跑到花园里,他看到花园里草翠花开,有许多孩子在欢快地游戏,他们大概是从围墙的破损处钻进来的。孩子们的欢笑使花园增添了春意。(有了春天,又有了孩子们,景色是美好的。跟“裹着毯子还瑟瑟发抖”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按理说,巨人应该高兴才对。但是,下文马上写了生气——童话的情节就是这样的,第一是重复,他看到孩子们就生气,与上文的生气是重复的情节。第二是令人意外——看到春天,期盼的春天,怎么还生孩子们的气啊?这就是意外。)可是巨人又发脾气了:“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孩子们听到可怕的训斥,纷纷逃窜。与此同时,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孩子们一走,园子的景色马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童话情节就是这样的神奇。)巨人不解地看看四周,突然发现桃树底下站着个小男孩。(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过渡,使故事情节发生转折的过渡,引导巨人态度的转变)
  “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巨人看到男孩,仍然是那样的恶劣态度)。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会说话的眼睛“,眼睛怎能会说话?会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能够传递不用语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小男孩本来是要和巨人说些什么,是要向他表达点东西的。会说话的眼睛是个比喻,很形象很生动。如果将这个句子改成“却用眼睛凝视着巨人”,效果就不一样了——这个时候,小男孩是吓懵了,还是怎么着?读者就不会很明白为什么。加上“会说话”,小男孩的形象就立起来了——别人都跑了,他没有,他要向巨人表达自己的一些意思,什么意思?说什么话?你就会很认真的往下读。)。不知怎么,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会说话的眼睛,像巨人传递了一种意思,一种感情,令巨人的内心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这就是童话的神奇情节。)
  “噢!是这么回事呀!”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巨人的表白,对前文一系列的悬念做了解释)
  小男孩在巨人宽大的脸颊上亲了一下(小男孩亲近巨人,拉近了巨人与孩子的距离,是他使巨人有了转变)。巨人第一次感到了温暖和愉快(第一次,强调了巨人过去不爱孩子们的时候从没有过的感觉,用了第一次,将这种感觉写得非常强烈、深刻)。于是,他立刻(这是巨人态度转变的表现)拆除围墙,把花园给了孩子们。
从那以后,巨人的花园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孩子们站在巨人的脚下,爬上巨人的肩膀,尽情地玩耍(巨人变化了——“站、爬”——孩子们不再畏惧他,而巨人,由于从冷酷、蛮横的对待他人,到善良的对待孩子们,自己的生活也非常幸福起来)。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
从多个角度去观察,给自己的看法找出充足的理由
无论是写一种事物、一个人物或者一种景物,我们总要表达自己对这事物的一种看法。常见的现象是,我们往往根据一件事、一种情形就会下结论,这样,理由往往不够充分。怎样才能找到更充足的理由呢?我们需要丰富自己对一种事物的了解,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观察,然后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证明我们对事物的某一种看法。
《白鹅》,是著名画家、作家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他从白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三个方面观察了白鹅的特点“叫声:音调严肃庄重、似厉声呵斥。步态:步调从容,大模大样,颇似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吃饭三样东西,三板一眼,一丝不苟,还需要人伺候,架子十足。”然后从三个方面的表现中发现了共同点:傲慢。
著名作家老舍写他们家的猫,也同样是如此。他认为猫的性格古怪。古怪本身就是矛盾的,至少是观察过猫的两个方面的特性才行。“有时候很乖,成天睡大觉;决定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有时候,有时候,就是观察、发现了猫的两个方面的特征。到此,老舍先生还不满足,还细致观察了其他情形:说他贪玩吧,它又非常尽职;高兴的时候温柔可亲,不高兴的时候一声不吭;什么都怕,却又勇猛。于是,一个表现充满矛盾、性格复杂的猫就出现了,作者用了猫多种情况下的表现,来证明了“猫的性格是古怪的”这个观点。
叶·诺索夫眼中的白公鹅,是“霸道”的:走路的时候慢条斯理、目中无人;把我钓鱼的地盘占为己有,还跟邻居鹅群打架,甚至公开吃我的鱼饵……作者同样是用了不同时候的具体表现来说明了“白公鹅霸道”的观点。
从多方面去了解,从多方面的了解中找到共同点,写文章的时候,把能够说明这个观点的部分写进来,我们的文章就会更有说服力!
练习:你家或者邻家养了什么宠物?既然是宠物,一定是令人喜欢的。好,请你拿出一段时间,去观察自家或者邻家的小宠物,从多个方面去观察了解宠物的样子、生活习性,找出宠物“令人喜欢的多个证据表现”,记录下来。
运用比较的方法,写出小动物特点
练习:选择前面你观察小动物记录中,某个小动物一个方面的特点,看看可以从上面4种比较的方法中选择哪一种,将它的特点写的更具体一些?练一练。
“打比方”,要让读者熟悉
为了把一种事物的特点写的让读者一下子就能通过所写的文字读明白,我们写文章的时候,常常用到“打比方”的方法。“打比方”,在语文里面还叫比喻。就是把一种事物说成另一种相似的事物,从而更好地说明要写到事物的特点。
《白鹅》和《白公鹅》在写鹅的“步态”的时候,都用了打比方的方式。
《白鹅》:“鹅的步态从容,大模大样,颇似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白公鹅》:“它板正的姿势啦,步态啦,和别的公鹅攀谈时的腔调啦,全是海军上将的派头。”
在这里,两位作者都写了白公鹅的步态,都用了打比方的方法,都想把鹅的步态特点、作者对鹅“傲慢”的看法表达出来。但是,两位作者没有把它们比成相同的事物。中国作家丰子恺,把鹅走路的样子比成了“京剧里的净角出场的样子”;俄罗斯作家叶·诺索夫则把鹅走路的样子比成了“海军上将的派头”。
为什么呢?中国作家写东西,读者更多地是中国人。京剧是中国国粹。中国人更熟悉京剧的“净角”,出场的时候,腰挺着,头昂着,一只脚抬起来,要停一会儿才稳稳地放下,再抬起另一只脚……白鹅走路的确是这个样子。“净角”这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作者这样比,大家一下子就想到了“净角”:那些朝廷的重臣(当大官的啊),这样,大家马上想到了白鹅是威严的,傲慢的,动作是大开大合的。
而俄罗斯作家写的东西,读者更多的是俄罗斯人。如果叶·诺索夫把白公鹅比成“净角”,俄罗斯就会傻眼了?“净角”是什么啊?他还得去网上搜索,搜索半天,知识是明白了,但是没看过京剧,还是不知道净角怎么走路。而且,叶·诺索夫写的是白公鹅,是很多大白鹅中的一个,是很多同样傲慢威严霸道的公鹅中的一个。白公鹅跟白鹅还不同,除了傲慢,还有霸道,什么都无所畏惧,就好像很有权利似的。谁是这样的啊——海军上将。这是俄罗斯人在生活中,在电影中常看到的。所以,作者打比方的时候选择了“比成海军上将”。
打比方,首先要选择具有相似点的其他非同类事物,同时还要考虑所要比成的事物,是不是读者所熟悉的,然后还要思考,被比成的事物是否让人产生作者对要写事物的态度。
《猫》词句运用赏析
连续运用“可是”
可是,表示语气和意思转折,表示下面要写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意思了。在《猫》的第一自然段,作者用了好几个“可是”,来突出作者感觉到的“猫”性格的古怪。
我们家的大花猫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用上赞美的词语
词语是能表达感情的。老舍先生写猫的时候,用上了赞美的词语,一下子就让猫变得可爱起来。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一声也不出。
  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敢,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课文赏析:对比的手法表现对母鸡的热爱
《母鸡》分两个部分。前面写母鸡“令人讨厌”
母鸡的三个方面特点——叫声讨厌;欺软怕硬;拼命炫耀。作者如何写自己讨厌这些特点,表达讨厌之情的呢?
——叫声“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瘩”。这是一个打比方的句子。一般人写自己受不了,浑身不舒服,会写“皮肤起了一层疙瘩”,但是作者写了“心里立刻结起小疙瘩”,“心里真的结疙瘩”的话,会出什么问题——害怕啊,心烦呢,得赶紧去医院,作者这里这样比方,是在说:不仅身体不舒服,心里极度不舒服啊,拧起了麻花,这是怎样不舒服的感觉啊?
——它会下毒手,乘其不备,狠狠地咬一口,咬下一撮儿毛来。“下毒手”,什么样的人才会下毒手啊,对别人有极度仇恨的人,下毒手的目的是置对方以死地,而对方只是“另一只母鸡”,有什么刻骨仇恨呢?你太阴毒了吧?下毒手,是拟人化写法,把母鸡比成“随意下毒手的恶人”,可见作者是如何讨厌了。
——发了狂,恨不能使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下去。夸张的句式,体会母鸡拼命炫耀,声音太大了,自以为是,实在讨厌(关键,是你这样做严重的打扰了我啊!)。和上面一样,作者在这里再次用了拟人,是一个不受人欢迎的自我炫耀的人,而且用夸张的方式,写出了自我炫耀的程度之深,给我干扰之大,可见我是多么讨厌它啊!
在这里,厌恶的情感表达越深刻,与下面转变的反差越大,对比表达情感的作用就越强烈——我就差找把刀杀了它了,但是我转变了。可见她的母爱给了我怎样的震撼呢!
作者说: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这是他态度转变的根本原因。作者是向善的,深谙母亲伟大之精神的,这一点,我们从《我的母亲》中是可以读出来的,“母鸡”令人赞叹的母爱,其实是她母亲的缩影。
后面,作者是怎样把对母鸡的赞美、敬爱之情表达出来的呢?
——“一声不哼”,
之前母鸡是没完没了的乱叫,叫声很烦。现在呢,一声不哼。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一声不吭”呢?鸡雏们“在它的身上身下爬,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的时候,而以往,遇到另一只母鸡的时候,会没理由的下毒手啊!现在为啥“一声不吭”,因为他们是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孩子对自己可以“恣意妄为”,这就是母爱,对儿女的宽容、宠爱!
——“顶尖锐、顶凄惨”的叫声。同样是叫声,之前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现在呢?“无论多么贪睡的人也得起来看看”,看啥,驱赶黄鼠狼啊,母鸡是在用这样的叫声,来唤醒人们,帮助自己来保护儿女啊!
这里,可以联系前面的“警惕、准备作战”,可见母鸡对儿女是在怎样的用心呵护啊!现在呢却不再讨厌它。因为它为了孩子的安全,所以“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
——连大公鸡都怕它三分。过去,“它永远不反抗公鸡”。现在呢?“若别的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出击,就是打仗啊,这是拟人化写法,为了保护儿女,她不惜与别人干仗(到这里可以想象一下——那个被它下毒手的母鸡,没准就是过去抢过它孩子,让它孩子挨饿的一只母鸡,甚至因为抢食,欺侮过自己孩子的母鸡!害子之仇,怎能不报啊!),为了保护孩子,她必须挺身出击,什么都豁得出去,公鸡再强大,也必然会被震慑,被这种母爱打动,“怕三分”,除了是因为母鸡的“勇敢无畏”,是否还有对母鸡的敬畏?这不得而知,但是如果公鸡有思想有情感的话,肯定会被母鸡的这种献身精神给打动——母亲才有这样的情感。
作者在表达对母鸡的敬畏之情的时候,很精心但是又不留痕迹的写出了“同样情形下”对母鸡情感的变化——同样的对象、同样的叫声、同样的行为,但是,好像母鸡的行为变化了——是作者用词用语变化了,这一部分,作者的情感基调,都是在表达着敬意,在表达赞美之情,连一些中性词,我们读起来,都是“赞美的了”。
到了这里,母鸡的形象已经被作者给树起来了——一个“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母亲!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既写见闻,又写想到的
老师常告诉我们,写作文,就是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写看到的,是为了让别人也能和你一起去看,看过去他没看到的或者没仔细看的东西。那么,为什么写想到的呢?
《长城》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把想到的写下来的一些好处。
《长城》总共四个自然段,前两个自然段是看到的,后两个自然段是想到的。
第一自然段写从长城留下的印象:长而且蜿蜒盘旋;第二自然段写长城的高大坚固和长城的结构、功能特点。
第三自然段写从长城想到:这是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第四自然段写想到这是世界历史的奇迹,是内心对长城的赞颂。
我们来设想一下,写长城,如果不写后面的话,会是什么样子呢?那就是中国有个长城,长城是干什么的。长城是干什么的?城墙,防御敌人进攻的。在古代,任何一座城池都有城墙。但是中国的城墙是从古代就开始建造的,有一万三千多里长,这是世界上所没有的。而且,长城,很多地段是建造在山峰之上的。相比较而言,建造长城,要比世界其他国家的城墙的难度大得多!所以,长城成了世界遗产!
成为世界遗产,就不单单是有一座建筑,这里面就会有很多的历史故事、历史文化在里面。看到长城,就会自然的想到很多。
长城绵延一万多华里,很多地段是山峰,而且,那么多的条石、墙砖,怎么运上去,这么庞大的工程,需要多少人力建造?都会自然的引起猜想,自然会想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劳动人民付出的血汗!把这些想到的写进来,“世界遗产”就不再是表面的高大、坚固、长,而是有很多令人思考的东西在里面,很多情感的东西在里面。
写进来,可以使文章的内容很具体,更重要的,是通过写这建筑,这世界遗产,让读者能够去想一些东西,从而更加敬佩创造这奇迹的人民,记住创造这奇迹的历史。这才是长城被列为世界遗产保护起来的作用。
我们写一样东西,为什么写?是因为这样东西有价值、令人思考的价值。你要想把这价值传递给读者,写进你对价值的思考,这是一种很好的策略。
练习:看到新建的教学楼、学校新添的操场设施,看到搬进的新居、社区环境的变化,看到城市面貌的变化,你想到了什么?选择一个话题,把你想到写下来。
按游览顺序来写
把景物的特点看细致、记准确
词句赏析:数字也能传递感情
跟数学里的数字不一样,在文章中,很多数字的运用,不单单表示数字多少,而且还传递着作者的感情。
在对比中发现材料的意义
1977……19802
练习:想一想,你的生活中有哪些类似于《搭石》一样的风景?记录下来。
赏析:一个“总”字写出的常态
《搭石》这篇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写了两个典型的“过搭石”的镜头,一个是两个人对面过搭石,相互谦让;一个是遇到老人过搭石,年青人背老人。值得关注的是,这两个典型镜头的介绍中,作者两次用到了“总”字。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f&)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要伏(f&)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交代清楚“特殊”环境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中,写了一位台湾青年为一位大陆青年捐献骨髓的感人事迹。单说为陌生人捐献骨髓,这事迹就非常感动人了。而本文中,作者写道:这位台湾的青年是在地震发生的过程中,在地震波动短暂的间隔,完成骨髓抽取的。
“在余震不断发生的过程中”,这是一个特殊的时间和自然环境。这个“特殊的环境”写进来,就深刻地表现了这个年青人的“忘我、无私”的性格:在地震中,随时可能发生危险,伤及自己性命,但是这位青年没有跑到安全的地方,没有去搜寻家人,而是“静静的躺在病床上”,针头刺进皮肤,余震来了,针头脱落,不得不停止工作,重新再来,而且是“经过一次又一次努力”才完成了骨髓抽取。我们在作者的介绍中,深刻地体会到:台湾青年的心目中只有一条信念:抽取自己骨髓,快点运到大陆,挽救大陆青年小钱的生命!
我们观察生活的时候,遇到令自己受感动的事件,要仔细观察一下,看看人物做事的环境是否有什么特殊性?这特殊的环境是否使人物的感人的程度更加深刻?如果是,逐一记录下来,写作的时候,要交代进去,并写明白人物在特殊环境中做事时的行为表现。
练习:比较“妈妈或者爸爸骑车送我上学”、“妈妈或者爸爸大雨天骑车送我上学”两种情形,思考哪个更加感人?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一下妈妈或者爸爸雨天送我上学的过程,看看是否很受感动。
找一找身边的相似
第六单元,随着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王维的“劝君更饮一杯酒”,《搭石》中“顺理成章”的事情,余震中为大陆小钱捐献骨髓的台湾青年,“领着失去母亲的卡罗纳回家”、许愿“送残疾弟弟一辆新车”的男孩,我们被一个又一个爱心故事感动着,感动着。
其实,我们每天都在被感动着,只不过,我们总是觉得生活中的这一件又一件事情太平常,太“顺理成章”了,感动的情绪逐渐淡了,淡了,淡得好像这事情一点都不感动人了一样。
现在再读这些文章,我们发现,这些故事都充满了“爱心”:送别的真情不舍、为朋友不图回报的真情奉献,对同伴失去母亲的同情,对亲人的责任,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这些结论——这都是爱心的表现。我们读这些故事的时候,自然也会回忆起一些身边相似的故事。
我读着《搭石》“年青人把背老人过搭石看做顺理成章”的时候,想到了我的小外孙,他才三岁多一点,一天他姥姥蹲在厨房洗碗,意外发生了,碗从碗柜里滑落,掉在地上,姥姥也因为惊吓坐在了地上,“啊”了一声。小外孙正在她背后玩,听到姥姥惊叫,赶忙说,姥姥姥姥不要怕,有宝宝呢。说着,跑到姥姥身边,搂住了姥姥。这是三岁孩子的责任——对照顾姥姥的责任。
我读到“许愿送残疾弟弟一辆新车”的男孩故事的时候,想到了我小时候老家的邻居。他们兄弟三人,大哥哥十五岁的时候,父亲就离世了。大哥哥从此不再上学,和母亲一起在生产队上班挣工分,抚养两个弟弟,直到他们长大成人,这是哥哥照顾弟弟的责任。
我读“男孩领着卡罗纳回家”的故事的时候,想到了我的学生在1998年黑龙江、嫩江流域发大水以后,他们自发地积攒零用钱,为林甸县长胜村小学每个班级的贫困学生连续两年凑足书学费的故事,这是对他人不幸的同情,与同伴分享自己拥有的爱……
我想,你们一定和我一样,在读课本上这些故事的时候,也想起了身边好多具有相似品质的人,很多与课本故事相似的事情。想到这些事情,你会发现,哦,我身边原来也有这么感人的爱啊。是的,只是,你们当时没注意而已。现在想起这些故事,你们真正的被感动了一次、两次、三次、N次。把这些人物,这些故事记录下来,其实就是很好的写作的素材,把这些故事写下来,一定也能感动他人。
我们经常会说,作文写什么啊?我们可以通过读书,去回忆身边那些与课本上故事相似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是你身边真实发生的,都是可以作为写文章的材料的。
高老师这里告诉你们的,是一种靠“找相似”在记忆中搜索材料的方法。希望你们能够坚持去用,坚持持久,你的作文素材库里的内容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时间久了,你会在不断地被感动的过程中成为一个能够不断感动他人的人。
练习:把刚才和高老师一起找相似过程中回忆起来的“爱心故事”,选择一个、两个你认为最感动的,记录下来。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写了当年叶圣陶老先生给作者修改作文的情形。
文中写道: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且“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为什么要修改作文?为的是读起来更顺畅,更有节奏(长句断成短句),用字准确,句子变得规范干净。我们写完了文章,总要认真的读一读,看看有错字没有,有用错了的标点符号没有,看看词语用得合适不合适,看看句子通顺不通顺。在此基础上再认真读一读,看看自己要表达的人物、事物的特点,是否表达出来了?自己要表达的感情是否表达出来了?自己所用的词语、句子,是否很准确地表达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作为读者读一读,看看这样写是否准确、明白,能否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如果不是,就修改一下。
此外,我们在读书的时候,积累了很多新鲜的词句,也学到了很多写作的方法,自己写完之后,看看能不能用上学到的新鲜词句来替换原来的词句,使我们写的词句更准确、更新鲜;看看能不能用学到的方法对词句段落、开头结尾进行修改,使文章更能吸引读者?
叶圣陶老先生对文章要求非常严格,肖复兴看过叶老先生给自己批改的作文后自然也学到了老先生的严谨,写作的时候自然会反复修改,最终也成为了著名作家。
我们平时写文章,也应该练严谨,反复认真地进行修改,这样,我们的写作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什么时候自问自答?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第二段引出“是叶圣陶老先生为我修改了习作”这件事。在写这段话的时候,作者先写了老师对我的提问:“你知道是谁帮助你修改了习作吗?”在我没回答的时候,老师大声说:“是叶圣陶先生!”
这样引出文章要写事物或者人物事件的方式,叫设问。这是一种常见的开头形式。问,就是要引起读者或者听者的注意,让你关注他要写的内容,强调要写的内容。
是不是“只要介绍一个人、一件事情、一种事物”都可以用“设问”开头?
不是的。提出问题再回答问题这样的开头方式,答的内容一定是非常的重要,非常的令人重视或者惊讶。比如本文,谁帮助你修改的?如果是一般老师,显然就很平常了,问了再回答,读者也不会感到有什么特别的。但是,在本文中,帮助作者修改作文的人是“叶圣陶”,这在一般人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老师对这件事情也感到非常惊讶,为肖复兴感到幸运,“答案”是令人惊讶并能引起重视的。本文主要写叶圣陶老先生对作者少年时期的影响,这样开头引出,老师是为了引起肖复兴的重视,让他惊讶;作者这样开头是为了引起作者对叶圣陶这个人物的重视。为什么?在当时,叶圣陶是教育部长啊!
是不是所有采用这样开头的文章,都是在强调要写内容的重要性?
我们再来看一篇题目为《海底世界》的文章片段:
当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时候,海底依然是宁静的。那么,海底是否一点儿声音没有呢?也不是。海底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只是我们听不到而已。如果你用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像人在打呼噜……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的时候还会发出警报。
这段话用了自问自答的方式。我们看“答”的内容:也不是,是什么样子?读了这段话我们会发现,原来海底世界的声音是非常奇妙多样的!问了,再回答,便强调了这个声音很重要,而且,这答案对读者来讲确实是很重要的意思。
我们写文章,如果遇到非常重要的内容要交代,可以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这样能够引起读者的好奇,忍不住要读下去。
练习:看看上面我写的《什么时候自问自答》,体会一下,我这样写,是否强调了要回答的内容?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结构赏析
那天下午,天气很好。我来到叶老先生住的四合院。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落日的余晖(huī)染红窗棂(l&ng)。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y&)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kān)称楷(kǎi)模的大作家。他跟我的谈话,让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我刚刚读过叶老先生写的一篇散文《爬山虎》,便问:“那篇《爬山虎》是不是就写的它们呀?”他笑着点点头:“是的,那是前几年写的呢!”说着,他眯起眼睛又望望窗外那爬山虎。我不知那一刻老先生想起的是什么。
生活启迪:在实践中成长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我们国家第一代总理周恩来在看到“外国人在中国人的地盘上欺负中国人”之后说出的铿锵有力的话语。读书该怎么读?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上的知识?不,少年周恩来就懂得,读书是为了“中华崛起”,用书上的知识,书上的道理,来改变我们的祖国落后面貌。读书的最大益处在于用于实践,改进实践,周恩来后来就是这样的,一边读书,一边从事与反动统治斗争的实践。我们看电视连续剧周恩来,就能了解到他在南开读书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了学生中与反动派作斗争的学生领袖。
《乌塔》,讲了一个外国小女孩独自一人暑假旅游欧洲的故事。旅游是什么?就是实践啊,她要学会自己管理自己,遇到困难求助,自己打工挣旅游的费用……这样的实践,锻炼了她怎样的自我生存的能力啊!同时,就像我们中国人老话说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实践中的知识,比书本上要丰富的很多啊!
其实,就写文章来讲,如果没有实践,也是很难写出令人感动的好文章的。
《乌塔》的作者,如果不是到意大利去旅游,就很难认识同在旅游的“乌塔”,很难了解这个与中国孩子大不相同的十四岁女孩,很难了解到外国孩子和家长在教育方面的差异;肖复兴如果不是去叶圣陶家里,与叶老先生攀谈,看到叶老先生家里的爬山虎,也就很难写出“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秦兵马俑》的作者如果没去过临潼的兵马俑展览馆,查阅那么多材料,怎么能写出这么详尽的文字?叶·诺索夫如果不是经常观察白公鹅,能够写出“海军上将”的形象?巴金若不是和朋友一起去看大榕树,能够写出《鸟的天堂》?列文虎克如果仅仅是读书本,能够发明显微镜?……任何作家,科学家,想写出好的文章,都需要到大自然里去,到社会上去,去实践,去观察,去思考,去解决问题。
所以,我们要重视实践,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我们就能够快速成长。
了解一下“引用”的写法
引用,在写作上指的是说话或者写文章的时候,用别人说过或者别人文章里的“词语、句子”。
你说了,老师不是说过吗?写文章要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其实还包括所做),写自己要表达的观点和情感,用别人说过或这写过的词语或者句子,这不是跟老师要求的相矛盾嘛?
不矛盾,用别人说过或者文章里面用过的“词语、句子”,并不妨碍表达自己的意思,相反,如果“引用”的合适,还能把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表达的更好。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l&i)自然的农耕(gēng)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那个时候,人们只能在神话中去满足自己想看的远的理想,一个神仙,睁大眼睛,隔着山隔着水,看到了千里以外的村庄和任务;想象一个神仙,侧耳一听,听到了以千里以外的两个人在小声的说着什么……人们就是这样寄托着自己的美好愿望
练习:高老师的这篇关于“引用”的文章中,哪些地方用了“引用”的方法,找出来,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描写颐和园景色的作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