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荷叶铭文老宋坑端砚砚价值如何

新利端砚|仿古砚|坑仔岩端砚|麻子坑端砚|老坑端砚|柳新祥作品|端砚收藏|端砚礼品|梅花坑端砚|山水端砚|端砚鉴别|端砚产地|端砚图片-新利端砚厂
端砚产品&端砚资讯&&
&&&&&利端砚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是中国文房四宝协会理事会员单位;中国工商业联合会会员单位;首批荣获“国家质检总局核准使用《端砚地理标志》产品标志企业;“肇庆市优质商家”认证单位。荣获肇庆市”诚信企业“称号。2012年“新利品牌端砚荣获中国文房四宝专家组推荐,授予国之宝――中国十大名砚”称号。
......
友情链接:|
新利端砚厂主要提供新利端砚,仿古砚,坑仔岩端砚,麻子坑端砚,老坑端砚,柳新祥作品,端砚收藏,端砚礼品,梅花坑端砚,山水端砚等产品。端砚投资收藏五大攻略 新入行者不要指望捡漏 - 新快网-新快报
端砚投资收藏五大攻略 新入行者不要指望捡漏
■&乾隆御用&御题诗澄泥伏虎砚及紫檀盖盒雅昌供图
■清康熙松花石雕苍龙教子松花砚雅昌供图
■清康熙松花石荷叶随形&一片清廉&砚雅昌供图
  新入行者不要指望能捡漏 购优质老坑两三年后或有回报
  ■文/欧忠荣
  攻略一:关注名坑
  专注老坑、坑仔岩、麻子坑
  投资收藏端砚,起点要高。初来乍到,宜专注于老坑、坑仔岩、麻子坑这&三大名坑&,以免分散有限的资金和精力。经比较分析,不同坑口之间升幅的差别甚大,基本上都是名坑比一般坑口升值快。买几件优质的老坑,两三年后就有不错的回报;而宋坑要买一大堆,若干年后成批量卖出去,才会有一些回报。
  端砚的坑口庞杂,初入行者对端砚的认识有限,什么坑口的砚石都收藏,容易上当。只收藏那些特征明显、石品好、坑口无争议的名坑,才不用白交&学费&。这是一个回避风险的好办法。若干年后,随着对端砚认识的加深,可以陆续扩大到收藏一些其他坑口的砚石。甚至可以收藏一些坑口似是而非、石品花纹奇特的&异品&,主要是用来作教材和标本,以提高自己识别坑口的能力。必要的知识准备,是成功的基础。
  攻略二:购砚&六忌&
  砚过大无砚味,砚过小不实用
  一忌优柔寡断。遇到真正的佳砚,若价格适中甚至稍高于市场价,而自己的经济情况亦允许,要果断买下,以免日后追悔莫及。好的砚台,砚主一般不会轻易脱手,硬要买,老板就会开出一个高于正常市价的价格,若不是高得离谱,最好还是把它买下来。好的端砚看潜力,判断其价值不能仅盯眼前。品质上乘的端砚,贵一点都值收藏;差强人意的端砚,再便宜也不要贪图。近几年端砚价位再上新高,经常可听到后悔当初没买的声音。
  二忌良莠不分,把瑕疵当成名贵石品来追捧。过老的火捺、过粗的金线、过多的翡翠、过大的黄龙纹以及泪眼、死眼等等,都不值得标榜,有不如无。
  三忌贪大或尚小。砚过大则无砚味。一般来说,七、八寸至十一、二寸之间的端砚比较适合使用和收藏把玩。砚过小也不好,虽然精致,却不实用,在市场上也叫不起价。
  四忌跟风。看见别人有某种式样和图案的端砚,马上请艺人依样画葫芦仿制一件,无限重复,了无新意。
  五忌喜多。不分优劣,大批大堆地购进石料,本是收藏者,却做起了商家的生意,失去了收藏本来的乐趣。
  六忌盲目追眼。端砚行内,向有&追眼&、&炒眼&之风,火柴盒大小的老坑碎石,不可为砚,但偶出一眼,辄要价数万元。须知石品再美,也要生于可实用的砚台上方有价值。材不相就,眼只堪作标本而已。其实,石之美者,何须有眼?
  攻略三:端砚&三不藏&
  优劣各半的果断舍弃
  一是设计制作不佳又无修改余地的不藏。一方端砚,虽设计制作不佳,然石质奇佳,尚有&整容&余地的,还可收藏;设计制作既劣,又因砚石破坏过大而&回天乏术&的,避之则吉。
  二是优劣各半的不藏。砚石是天生之物,本无十全十美,若美中不足,实属可容忍之范围。但&美中不足&与&优劣各半&不同:前者为优明显大于劣,些小瑕疵相对于优点而言微不足道,可忽略不计;若&优劣各半&,则其优点越突出,其缺点就越&刺眼&。这类&大善大恶&的端砚,收藏日久,其缺陷就越会成为&眼中盯&、&肉中刺&,让人辗转反侧、遗憾不已。到最后,衍成&心病&,只见其缺陷,不见其优点,必欲弃之而后快,以求&眼不见为安&。
  三是坑别有争议的不藏。端石诸坑,特征各具,大多可辨。但亦时有难辨其真面目的,即使专家也会为其&身份&争论不休。假若有一块砚石,既似坑仔,亦似老坑,这时,若按坑仔的价格购买,则无不可;而作老坑购入,则需三思而后行。
  攻略四:不要相信好运气
  凭借时间差就可获利
  收藏者大多有&捡漏情结&,总相信自己会有好运气,能捡到大漏。有一位砚台收藏家说,时下谁也不是傻瓜,傻瓜早在当年困难时期就全部饿死了,哪里还有那么多漏给你捡?
  玩新端砚,能捡漏的机会更少。最有可能的&捡漏&,是一块砚石外表上看不出什么,开料后一看,各种名贵石品俱全!这样的机会,不是没有,而是多乎哉不多也。老是想着捡漏,套用&赌玉&的做法去收藏端砚,大多数会吃亏。
  因此,不要指望捡漏,现在端砚的价格才真正启动,光凭借时间差,就可以获得可观的升值回报。以时间和品质换取回报,这才是投资收藏端砚的正途。
  攻略五:学会鉴别
  任何单一指标不作唯一依据
  若要不上当或少上当,有两个途径:一是找对一位入门老师,二是自己学习一点端砚常识,特别是掌握识别坑口的本领。
  鉴别端砚坑口,切忌仅依赖于某种单一的依据就作出判断。如有不少人把五彩疔作为老坑的&身份证&,以为有五彩疔的就一定是老坑。其他还有以金银线、冰纹、朱砂斑作为老坑&标志&的,可谓五花八门。以这样简单片面的认知去收藏端砚,早晚会&吃错药&。
  端砚石中,很难说有哪一种石品特征是具有&唯一&性的。比如,有五彩疔的坑口:以老坑最常见,但坑仔岩、麻子坑、宣德岩亦偶有;有金银线的坑口:老坑、麻子坑、坑仔岩、宣德岩、朝天岩、冚罗蕉、斧柯东等皆有;有冰纹的坑口:以老坑为常见,麻子坑、坑仔岩、朝天岩亦偶有;有朱砂斑的坑口:老坑、麻子坑、坑仔岩、有冻岩、斧柯东、宋坑等皆有。
  总之,不论是石品、石色或石声,任何一种单一的指标,都不足以单独作为鉴别端砚坑口的唯一依据。有些东西,你没见过,并不等于没有;暂时没有出现,也并不等于没有。鉴别,应从多个角度、综合多种方式进行。
  好的作品藏家不轻易出手
  ■收藏周刊记者 赵旭虹 梁志钦
  从盛放研磨墨汁的器皿到把玩的收藏品,从拍卖杂项到西泠印社特设专场,砚台收藏市场日益繁衍,或趋成熟。瑞哲轩艺术馆负责人周锐表示,两年前的一方220万元的端砚,今年已卖到680万的高价,端砚价格升幅迅猛。岭南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杨飞武则表示,真正收藏了好作品的藏家也开始惜售。
  随着时代发展,各种各样的书写方式已经严重削弱砚台在日常生活中的功能性。对此,砚台藏家欧忠荣忧心地表示,文人参与砚台收藏确实越来越少,这原因除了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之外,更多的是我们没有足够了解砚文化,如果仅仅把砚台的功能性看作是主要特性,那未免过于片面,早在唐宋之后,除了砚自身的功能属性,砚文化更多地体现在文人交流、文学切磋以及铭刻时代信息等方面。
  瑞哲轩负责人周锐表示,2007年的时候拳头大小的老坑出产的砚石,厚度不到2cm,大概2000元,但今年再去找,8000元到10000元都难找,这仅仅是比较普通的砚石。&如果花纹好一点的,价格一年翻三五倍很正常&。他表示,&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前年在肇庆看到一方当代大师的砚台作品,大概20cm&30cm,报价220万元,当时觉得贵,可是今年我再去看的时候,报价已经变为680万元了。&
  岭南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杨飞武表示,随着书画市场的一路走好,砚台作为文房四宝之首,必定水涨船高;其次,老坑或者好点的坑都已经越来越稀缺,甚至封坑了,好的材质已经难找;第三,真正收藏了好作品的藏家也开始惜售,&买的人越来越多,卖的人越来越少,自然就贵了。&
■明末清初朱彝尊制御用&神龙下窥&砚雅昌供图
■清乾隆松花石雕灵芝纹砚雅昌供图
  砚台收藏呈现明显误区,有藏家直言&&砚台变茶台实在是&土豪&之举
  ■收藏周刊记者 赵旭虹 梁志钦
  由于人们的书写工具的转变以及绘画创作形式的多样化,砚台已经从单一的实用功能演变成集实用、观赏、文化交流于一身的艺术品。一方面砚的地位提升了,另一方面,也因为观赏与交流日益增多,形成了不少不良的风气,甚至给今天的砚台收藏带来一些误区。2009年,号称世界最大的砚台&中华巨龙腾飞宝砚&历经6年刻制而成,而不到两年,一个名为&中华龙砚&的重达99吨的砚台又在抢夺世界纪录,皇玛抱趣拍卖负责人彭国杰认为,这首先是一种&炫富&或&炒作&,另外,这么大的一个砚台,没法流通,而且只能远观,失去了砚台本身的更多趣味。
  误区一:体量越大越有价值
  这其实是一种资源毁坏
  比拼体量大小、吨位轻重的&角逐赛&在砚台行业屡见不鲜。然而,这到底是砚台的当代性探讨还是只是借砚台名义进行的炒作?对此,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副会长张得一表示,先不评价这些行为的好坏,先思考一下砚到底是干什么的,有什么功能和作用。虽然砚台在今天的生活中,已经不再像古代那样具有那么重要的使用价值,然而,不管怎样,我们在探讨砚台发展的过程中,总不能完全偏离了其本意吧!砚台藏家黄海涛则直指这是一种资源毁坏,误导人们审美。
  砚台藏家欧忠荣则认为,砚没有体现书写的使命感,就算石质再稀有,也只能当作一般石雕,不足以成为砚。一方好的端砚,应该是既实用,又美观的,它不仅能满足人们对实用的需要,还能满足人们对文化艺术的需要。
  同时,我们也了解到,砚台除了在体量和体重方面进行互相比赛之外,纹饰的繁复性也是他们&炫耀&的地方之一。例如上面提到的&中华巨龙腾飞宝砚&,雕有56条龙和9只神龟;而&中华龙砚&的表面同样浮雕着56条大小不同、姿态各异的中华龙,有所不同的则是后者的中心为一幅中国版图,左右两侧各为朝阳和新月,其复杂性比起前者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清代诗人施闰章曾说过&愈工愈俗,是为石灾&。对此,欧忠荣也认为,由于本来石材就具有了天然品质,名砚更如是,而倘若制砚者做的美工太多,反而有喧宾夺主之嫌,这样几乎完全偏离了砚原有的概念了。因此,不论大小,装饰的东西只能是作为映衬,而不能过分雕琢。
  误区二:年代越久越有价值
  需从造型纹饰和铭文综合考量
  每每提起古董收藏,不少人首先会认为年代越久远越好,或者在某个年代,材质越稀有越光滑便越名贵。这似乎并无过错,然而,对于应该全面考虑问题的收藏来说,又似乎过于片面。黄海涛表示,这里存在两个误区:一是年代决定论;二是材质决定论。
  &首先,我们一定要走出年代越久越值钱的误区。我们通常评价一个古砚,需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看造型,造型一般能看出该砚台所属年代人们的审美趣味;第二、看纹饰,除了同样可以看出那个年代的审美趣味之外,还能通过纹饰来判断那个年代的工艺水平以及审美追求;第三,铭文,所谓&砚台,有名则灵&,铭文是直接承载了该时代的文化信息,我们不但可以直接了解到当时使用者的具体情况,对考古发现也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评价一块古代砚台的价值,看的是其承载了多少文化信息。如果一块并没有任何迹象能反映出其所处年代的文化信息的砚台,充其量也就是一块石头或者原材料,它的价值并不会因为年代久远而提升。&黄海涛说。
  另外,由于坊间不少人群中,盛行着关于历代文人对名砚的鉴赏的八条标准,然而,黄海涛却表示,不管是年代也好,材质也好,这只能说是其中一个很小的方面。&说材质决定价值,完全是一个误区。&黄海涛说,&由于古代有很多砚是就地取材,有些造型非常美,但不一定材质非常稀有或者造工细腻,甚至还有一些是用泥陶做的,可能也没有任何的雕刻纹饰,但可能刻有大量文字,那这样的砚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则是其他只有材质光鲜、雕饰繁琐而没有文字的砚台所不具备的。&
  &因此,我始终认为,文化决定价值。要记住我们做的是艺术品收藏,而不是单纯的材料收藏。艺术品收藏背后所支撑的就是文化价值。当然,我们也强调砚台的自然属性,但是现在就是很多人过于强调自然属性而忽略了它们的文化属性。这一点是本末倒置的。&黄海涛说。
  误区三:谨防大师
  真正有实力的人不会乱挂头衔
  权威崇拜早已不是鲜见之事,尤其对于标准多样不一的艺术品市场,往往专家就是权威的代表,&大师&之称也在行内到处横生。对此,欧忠荣可谓经历过&切肉之痛&,他表示,一定不能迷信大师。他表示,在自己刚刚入门收藏砚台不久,就因为过于相信&大师&,花了2万多元买了一个刻有&某某大师刻&的砚台,后来才发现,这个砚台并非这位大师的作品,而是其通过商品市场购买之后,自行刻画落款。欧忠荣表示,自此之后,收藏砚台,不能过于依赖&六名&,就是名砚、名坑、名品、名师雕刻、名人题铭、名家收藏,一定要学会自己判断。而张得一则表示,现在行内乱象横生,一些小有伎俩便挂着什么亚太区大师、什么联合国协会会长之流实在太多,他提醒入门藏家对此一定要留个心眼。&真正有实力的不会挂这样乱七八糟的头衔的。&
  只有土豪才喜欢越大越好
  古代的砚都在文房,所谓&文人之砚,武士之剑&。欧忠荣表示,现在参与砚台收藏的文人变得越来越少了,把砚台视为重要收藏物的文人就更加少。那现在砚台的收藏都是什么人在玩?张得一表示,由于现在的砚台制作都有一种&越大越好,雕饰越繁复越好的&的风气,能收藏这样的砚台的人,几乎只有商人,就是&土豪市场&。而另一部分,也有不少好的砚,就在送礼市场。&这都是文化的恶现象。&另外,近年还有一种把砚台制作成茶台的现象,还被美名其曰&把文房之宝融入家具设计中&。例如,在2012年,苏州就曾展出过&数套长140厘米、最宽处约70厘米、厚约8厘米、重达300斤、融苏州明式家具与茶文化之趣的歙砚茶台。&
  对此,黄海涛表示,这要不就是混淆概念,要不就是附庸风雅。前者是误导民众,后者则浪费原材料。&这么大一块砚料,用来沏茶,是多浪费啊。&
  八九寸大小最适中 避免过度的高浮雕
  要收藏到一方好的端砚,首先要知道怎样的端砚才算是好端砚。我的标准,是&三个可&:可用、可赏、可玩。
  &可用&体现的是端砚的实用性。端砚是因为实用而产生的,它的天职就是供人磨墨的,如果端砚中看不中用,它也就不再成其为&砚&,只能算是一种石雕工艺品。既然是要实用的,那砚材肯定是越名贵越好,石质是越优良越好,制作是越便于使用越好。
  &可赏&就是要有观赏性。观赏性同样牵涉到材质和制作两大方面。优美的砚石,特别是名坑中的上乘砚材,石质通透、石品丰富、石色娇美,材料本身就很有看头。然后在制作上,匠心独运,雕刻精良,富有文化气息,这也是一种观赏性。
  &可玩&就是要可以上手把玩。砚过大,捧都捧不过来,不好玩;砚过小,也没玩头。我对古砚做过一个统计,发现其平均尺寸,就在八九寸之间,说明这样的大小是最适中的。现在的端砚,越做越大,已经不能上手把玩了。端砚要可玩,除了大小合度,也要避免过度的高浮雕,上上手都会弄断线条的砚台,是不能玩的。
  (文/欧忠荣)
■《汉与花无极瓦砚》(张得一藏)
■北魏&张款&瓦砚(张得一藏)
■墨梅砚(黄海涛藏)
■端溪磐石砚(欧忠荣藏)
■端溪麻子坑怀珠蕴玉砚(欧忠荣藏)
  藏家玩砚既有古意也有创新
  收藏端砚起点要高,选砚要看韵味
  ■收藏周刊记者 赵旭虹 梁志钦
  12月8日,《中轴线&风雅颂&&张得一、黄海涛、欧忠荣三友砚展》在广州瑞哲轩艺术馆举办。本次砚展,以&中轴线&风雅颂&为主题。三位参展人,分别为北京张得一、河南黄海涛、广东欧忠荣。他们对砚的&玩法&各有所得,有镌铭改制、有收藏题诗、有设计创作等,形成了一个互补长短的玩砚团队。欧忠荣表示,我们玩的不只是砚,而是砚文化。
  张得一:喜欢将古砖瓦改造成砚台
  作为展览的一部分,《金石缘:指下清音》展出半隐庐主人张得一先生收藏、镌铭的历代砖瓦改制砚10方;分别有由汉代瓦改制的砚,如《&与华无极&简瓦砚》,也有来自三国的砖所改制的砚台,如《宝鼎三年陈氏作》等。
  在张得一的藏砚中,主要是对古代遗留下来的砖瓦进行改造,变成砚台。这种玩砚方式,在他看来,一方面这是一种与古人对话的方式;另一方面,则也可以寄情于铭文或者印刻,鞭策自己。他介绍说,在《宝鼎三年陈氏作》的拓片上,他就故意盖上了一方&曾为五斗米折腰&的印,既是对自己曾经生活艰苦的一种提醒,也是对自己不懂世俗的嘲笑。而在同一张拓片上,也盖上了一方&旧事已随流水去,此生专为砚琴来&。原来作为砚台藏家的张得一,也喜好古琴。他认为,之所以砚台能凝聚某个年代的文化信息,就因为玩砚的人喜欢通过砚来传达一些当时的想法或者追求。
  黄海涛:为砚台做拓片赋诗词
  《香雪海:士人心扉》是开悟堂主人黄海涛收藏并题诗的清代及当代梅花专题砚主题,他收藏的主要是古代砚台,他强调&与张得一对汉砖瓦改制不同,这些砚台是不能修的。&那他的玩法是怎样的呢?原来他为每一方收藏的砚台做拓片和赋上诗词。来重新诠释砚台的意义。其收藏的砚台其中有《寒梅砚》《枯枝梅砚》《梅桩砚》《墨梅砚》等10多方以梅作为主题的砚台。
  欧忠荣:喜欢参与砚台设计
  《得天趣:道法自然》是拿云楼主人欧忠荣先生设计、监制并题铭的近年砚作的展出主题。与前两位不同的是,欧忠荣所藏砚台大部分为新砚,在参与的程度上,可能相对会更高,他除了撰写铭文,更参与设计、监制砚台的形制。
  欧忠荣说&我每次买回来的砚,都会经过改动再当成是自己的藏品,有时候自己直接改,有时候就请别人来改。每次都是当一个砚师改到无法再改的时候,再请第二个人接着改。可以说,从来没有一个砚师、一个砚工可以独立完成我的砚台,或者说没有一个砚师、一个砚工可以一次完成我的这个砚。有时候一个砚台从开始到完成,都要一年左右的时间。
  欧忠荣认为,投资收藏端砚,起点要高。初来乍到,宜专注于老坑、坑仔岩、麻子坑这&三大名坑&,以免分散有限的资金和精力。经比较分析,不同坑口之间升幅的差别甚大,基本上都是名坑比一般坑口升值快。买几件优质的老坑,两三年后就有不错的回报;而宋坑要买一大堆,若干年后成批量卖出去,才会有一些回报。
  他表示,端砚的坑口庞杂,初入行者对端砚的认识有限,什么坑口的砚石都收藏,容易上当。只收藏那些特征明显、石品好、坑口无争议的名坑,才不用白交&学费&。这是一个回避风险的好办法。若干年后,随着对端砚认识的加深,可以陆续扩大到收藏一些其他坑口的砚石。甚至可以收藏一些坑口似是而非、石品花纹奇特的&异品&,主要是用来作教材和标本,以提高自己识别坑口的能力。
  砚台赏析
  六看端砚工艺
  品评一方端砚制作得好不好,有两个层面:一是精神层面,一是工艺层面。精神层面就是看它的气息,文不文气,雅不雅观。至于工艺层面,主要有&六看&:
  一看形状是否顺眼。形是对砚台整体的把握,是给人一眼看过去的第一印象。
  二看比例是否适当。比例是指端砚自身各部分之间的比例构成,如长宽高之比、砚堂面积与砚台整体大小之比。还有砚台本身的大小。一般来说,八九寸之间的砚台最宜把玩。
  三看创意是否出新。就是看作品有无出入意料、打动观者的绝妙构思。
  四看构图是否合理。看构图重点看砚堂在整个砚台中的布局。砚堂是一方砚中最关键的部位,端砚的构图,就是围绕砚堂为中心所作的设计布局。
  五看雕刻是否精到。砚雕砚雕,就是要看雕刻的技巧和水平,有无&刀味&和&刀法美&。
  六看手感是否舒适。现代端砚讲究可用、可赏、可玩。雕得过通过透过细的砚台,不利于实用,也不能上手,三味中少了两味。
  砚台收藏
  好端砚须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
  &砚味&就是说砚要有砚的功能和韵味。砚的天职,就是供人磨墨用的,所以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要有地方磨墨。不但要有地方磨墨,还要千方百计、尽可能让人磨得舒服。
  砚要有韵味,就必须讲传统,讲古法。清代的朱栋说:&有佳石不可无良工,有良材不可无古法&,否则的话,&终非雅品,难入艺林。&古人论制砚,有很多精警之句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体会。如宋代的晁以道说:&砚若无池受墨,则墨亦不必磨,笔亦不须点,惟可作枕耳。&也就是说,砚没有池,干脆拿来作枕头就算了。明末的陈子升则把&砚池&比作人的眼睛,他说:&砚无池如人无目。既琢而复归于朴,斯为完器。&古人讲的,归根到底,就是&砚味&。
  实用功能与观赏性并不是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当端砚实用的本质功能得到很好的体现时,其作为&器&的审美价值也就随之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反之,当其本质功能被人为弱化时,那种被边缘化了的&变性&的&端砚&,也会因其不伦不类而丧失砚台的观赏意义。端砚没有体现书写、描绘的使命感,尽管精雕细琢,也只能当作一般石雕,不足以成为端砚。一方好的端砚,应该既是实用的,又是美观的。它不仅能满足人们对实用的需要,还能满足人们对文化艺术的需要。
  砚台藏家
  张得一
  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会员。工书善画,兼精篆刻、陶艺。
  黄海涛
  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会员、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副会长。在古砚收藏、研究领域成绩卓著。
  欧忠荣
  中国文房四宝协会高级顾问、中国砚文化发展联合会专家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在端砚收藏、创作及端砚文化推广、端砚史学研究领域卓有贡献。
■&祥凤&端砚。老坑端石祥凤 选堂 陈伟刚刻
■史孝山出师颂端砚。端石古砚作基开业,人神攸赞 史孝山出师颂句 庚寅,选堂 张庆明刻
■梁弘健&六祖说梅&端砚。坑仔
  洪楚平接受专访,讲述端砚收藏故事:赖少其曾用铁锤凿砚&要朴实无华不要精细工巧&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这来自端溪的一块石头,大抵因为包含着很多年的世间情意,在他眼里格外不同。&我所见的第一方端砚,由祖父传下,自幼便见父亲常用。这方很普通很简单几乎没有雕刻的砚台,大学毕业后跟着我来到了广州。&仲冬的午后,广东画院,偌大的工作室中因层叠满置书本画卷而显得拥挤和温暖,洪楚平先生缓缓回忆,开始述说他与这方石头彼此连结半个世纪的缘分。
  石有品乃贵,砚镌铭方珍
  &也许还未识字,我就用此砚磨墨涂鸦了吧。&这一方长18厘米、宽14厘米的端石古砚,砚堂上的岁月痕迹清晰可见。&前年我乃以国学大师饶宗颐教授书写的史孝山出师颂&作基开业,人神攸赞&,请张庆明先生刻制在这方砚上,其义也自见也。&砚台此刻就在他的工作室中,洪楚平向记者展示并轻轻抚摸,珍重意味自他手势之间显露无疑。
  这在别人眼中可能略显普通之物,因它背后的故事,它与所有者之间产生的生命关联,而成为宝贵之物。&而且,它的砚铭是我所喜。&自祖父辈手中接来的物件,洪楚平藉由自己的主动,邀约名家刻制砚铭,在其中融入了&第三代&的&血液&。
  &很多时候,砚,因铭而名。&
  他把头抬起,似轻轻抖落对某件心爱之物的回忆并继续说:&可供收藏的好砚,其实还有不少,它们分为两种:一种是天生丽质,一种是天人互益。前者自然是指石品出众;而后者,乃原石料、制砚师和艺术家三者的合作之物,体现在砚铭、雕刻创意等各个方面,融合了人文精神。所以我常说:石有品乃贵,砚镌铭方珍。你看,一方长宽均约20厘米的普通端石,其上零星点缀七个鸲鹆眼,砚背由制砚大师刘演良刻上了饶宗颐先生的&北斗&二字,立刻变得毫不普通。&
  雕刻忌匠气,刀斧之害多
  &好的端砚不是工艺品,而是艺术品,可惜现在很多砚台,匠气太浓。&砚镌铭方珍,而砚无雕似乎也不成器。说起砚雕,洪楚平印象最深的,是二十年前在恩师赖少其家里看到的一幕。
  &有一次我与往常一样周末到他的画室访谈,一进门就见老人家正用小铁锤把一方端砚雕刻精细的部分敲掉。我很诧异,说不是雕得很精吗?赖老说:&不美,太巧了。巧要大巧若拙、巧夺天工,最好是返璞归真、朴实无华。&这一观点对我影响甚深。&
  &非有所悟,切勿动笔,更切勿施刀。对于艺术来说,刀斧之害甚多。&洪楚平又展示了一方由陈伟刚雕刻的&祥凤&端砚,其上顺应石势在砚堂以下用粗线条刻成古朴祥云,寥寥数笔充满动感,砚额刻以饶宗颐书法&祥凤&,砚背一只凤凰颇具敦煌壁画之风。整体设计顺应自然,毫无刻意。
  制砚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远非普通工匠拿起工具刻好模样便算完成。因砚台在书房文案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自古文人骚客对制砚喜爱有加,它与诗书画印密不可分。&凡善于制砚者,必修于绘画、书法、金石学问,对中国传统艺术有较高的认知,不是当下一些学徒式的、父传子式的工匠所能比拟&,洪楚平说。良工造器,传文载道,上上之料和上上之工的结合,才能让端砚脱离工艺品的狭隘圈子而跃升艺术品行列。&现在资源的确有限,但端砚的未来,不在于石材,而在于人才。现在最缺的是人才。&洪楚平直言。
  通过收藏使文化修养得到沉淀升华这是收藏的真义
  他说这些话的时候,我们一直在饮茶,其间斟茶之时,有水珠不慎掉落茶几上,他立刻起身,在一堆书画杂物中准确找到方巾,然后轻轻拭擦。
  &我们无法绕过谈论市场,现在的收藏市场,很多人都是为利而来。您认为真正的收藏应该是什么样子?它需不需要和升值、利润有亲密联系?&还是有此一问。
  洪楚平放下茶杯,思索片刻,轻笑着回答:&在我的观念和生活里,不存在收藏,只存在爱好和文化。物件的社会价值和货币价值无需挂钩。&他说,&我是拜石为师&,有缘与物相识,其上蕴含的情感能激起心灵震荡,其内里和外观展现的历史和文化元素又会让珍藏者从中获益。人和物的互动,精神上的升华,这就是爱好与珍藏的真义。&一方1万元的砚台,天天把玩如伴良友;一方100万元的砚台,如果奇货可居束之高阁,两者予人的感受就呈天渊之别。&
  若有一天不再&相看两不厌&,又该将物件置之何地?&再不济,它也是我前进路上的垫脚石,功绩难忘,藏者的文化修养已在其中得到沉淀升华。&
  多年寻觅相遇各式物件,他从不动心如何再把它们卖出获利,而是愿意馈赠,&这也是情谊上的延续&。不关心货币价值,因此,许多俗世中被忽略之物,都是洪楚平千金难买的心头好。比如,当年恩师商承祚、赖少其的书信,体现的是师生之谊,而商老赖老在文字间透出的为人处事感悟,&每隔一段时间重读,都有新的收获&。
  他起身,引领笔者来到工作室深处的一个书架,拿下小小几尊潮州金漆木雕件给予把玩。再一转身,从宣纸底层掏出一方未经打磨的端石,摸着圆润的边缘称正在构思创意。随后他回到茶几边的书桌上抄起一本笔记,上面是其闲暇时的练笔小诗和家人孩子的涂鸦,字字读过,不时点头。整屋那么多的物件在他心中,零而不乱,位置清清楚楚,乐趣件件分明。这的确无关商业企图,无关占有欲望,而是出自纯粹的爱物之心。
  后来,采访结束,我们一起离开工作室。啪的一声,门关上了,此刻室内应是空无一人,而我却仍感觉到里面一贯的生机盎然、热闹非凡。
  洪楚平
  1959年出生于广东饶平,1978年考入中山大学汉语言文学系,随王起教授学习中国古典文学,随容庚、商承祚教授学习中国古文字、书法,1986年后随赖少其学习中国书画。现为广东画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广州艺术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各方声音
  大凡要做好一个砚,审时思考,时间要多,尽量能得意趣之美,方为上乘之作。
  &文人砚&之理解,非一定是文化人制作的研,而是砚艺中包含中国文化、人文观,所谓文心万象。这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非外国文化,中国文化是地道的以人为本性,以中国民族生存、演变、进步而得出了独特的民族性文化的世界观、人生观,所以文人砚的制作永远是砚的文化。
  &&中国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师梁弘健
  端砚独特之美,在于其天然品质与人工雕琢的完美结合。这种完美的结合,当直接归功历代制砚匠师,但其背后的真正推力,即非历代文士莫属。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端砚的制作,赋予了端砚更多的文化内涵,端砚甚至被人格化,承载着人们对理想的追求。也正因为文士审美趣味的影响,端砚的制作才超越了一般的工艺品,具有高品格的审美价值。
  &&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副站长林锐
  在欣赏方式方面,文人画可以是条幅、手卷、压镜、挂轴、扇面,但对于原作而言,这种欣赏方式是单一的。文人砚则不同,除了可以放在博古架上、书案上、画桌上进行观赏,或拿在手上摩挲把玩之外,甚至还可以把上面的图像和图案拓下来,用拓片的方式加以欣赏。拓片本身就是独立的艺术品。收藏家们多会注意到文人砚本身的收藏价值,而往往忽视文人砚的拓片的收藏价值。
  &&广东美术馆理论部主任王嘉
■张得一刻,卢延光手绘仕女图砚(孔繁乐藏)
■黎铿《羲之爱鹅》(孔繁乐藏)
孔繁乐现为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老画家艺委会常务副理事长、广东省收藏家协会理事。
■清江映甫铭坑仔砚(孔繁乐藏)
  收藏周刊记者专访砚台藏家孔繁乐:砚台文化内涵高于材质和雕工
  ■收藏周刊记者 韩帮文
  &宁舍一室,不舍一石。&古之文人早对砚台情有独钟。而这则名句放在岭南书画家孔繁乐身上,亦不为过。十多年来,他醉心于端砚收藏,规模蔚为大观,已有数百方之多。与许多藏家不一样的是,孔繁乐特别讲究砚台的文化内涵,其认为价值要大于材质与雕工。
  古砚收藏仍可入手
  艺术品及古董收藏一向讲究圈子文化。进入一个风气浓厚、交流紧密的收藏圈,对某一门类的收藏兴趣很可能一触即发。对此,孔繁乐深有感触。
  &自幼喜爱书画,对文房四宝的兴趣也就自然而然蕴生了。但真正大规模成系统地收藏还是最近十多年的事情,直接诱因就是结识了一帮工艺界、收藏界的朋友,收藏的基本知识很大一部分都是来源于他们。&提起这段端砚收藏兴趣的萌发期,孔繁乐特别提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黎铿、砚铭名家张得一等前辈的感染与指导。
  在孔繁乐看来,相比于字画等门类,砚台因为材质更容易收藏,其所承载的时代气息也更容易流传下来。&现在宋画不好找,但宋代的砚台还是比较容易找到的。&因此,他特别留意到砚台所蕴含的文化气息与历史价值。
  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岭南人,孔繁乐的收藏自然首先主攻肇庆端砚。对于端砚的历史流变及其工艺的演进,他如数家珍,但言谈兴致最浓的则在端砚的收藏故事。&每方砚台的来历都很有意思,都有一段动人的往事。&
  比如,他有一方明代的砚台,形质厚重朴拙,但正是捡漏得来。&我在恩平买了一方民国的砚台,旁边正有一个砚台涂满了旧墨,表面坑坑洼洼,无人识出其珍贵之处,但我发现了它的特别,经鉴定这是明代的砚台,主要在民间流传,价值颇丰。&最终,卖方以&买一送一&的方式将此砚赠给了孔繁乐。
  老砚升值空间大,但要警惕&做旧砚&
  &老砚更具文化价值与收藏的魅力&。很多时候,孔繁乐正是先知先觉地发掘到老砚的价值,并着手收藏的,而捡漏的机会也因为他人不太关注而多了许多。
  相对于当代新砚价格的不断飙升,孔繁乐直接指出,老砚还处于价值洼地,&现在通常一方老砚还有很大的升值空间,价格都不贵,追的人还不多。&
  &老砚卖不过新砚,就像古画行情不如现当代一样,很不正常。&新砚高价迭出,老砚反而卖不起价?孔繁乐说,新砚价格高,因为现在的人工本来就很贵,重新刻一方砚,肯定比古时的一方普通古砚贵很多。在唐宋元明清,那时的砚以实用为主,对坑口材质也不如现在挑剔,现在追的人不太多,不像新砚,是&成倍成倍在翻,十年升值超过十倍&。
  孔繁乐透露,现在老砚的数量不是太多,因为砚台是容易摔烂的,不易完整保存。明清的砚台以学生砚居多,没有特别精美的雕工,几百元就可拿下。而介于学生砚和名人用砚中间那个档次的、有一定雕工的古砚,也是几千元左右而已。&老砚的升值空间摆在那里,我觉得应该关注一下。在一些古玩城就可以找到,不过大部分都是&做旧砚,有意做得坑坑洼洼,辨别真假要凭经验积累,看砚的磨损程度,看料的新旧等等。古砚的砚种很多,湖南广西的都有,不一定都是端砚。&孔繁乐指出,收藏老砚要特别注意鉴别真伪。
  老砚市场价值未被充分挖掘
  收藏周刊:目前,肇庆端砚的文化地位如何?
  孔繁乐:端砚一向被视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但是影响力远远没有达到其已有的名号,尤其是老砚,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远没有被充分发掘。
  收藏周刊:砚台的审美特征是从何时开始确立的?
  孔繁乐:清代乾隆时期。自那时候起,精细的雕工开始普遍出现,端砚的实用性逐渐淡化,美学风格突出,文人介入欣赏与收藏。现在,随着砚石价格高企,很多人不愿再去精细雕刻,随形砚开始普遍,古朴风格再度回归。
  收藏周刊:就您自己的收藏经验而言,您最看重砚台的哪些方面?
  孔繁乐:我特别看重砚台的文化内涵,其价值要远远高于砚台的材质与雕工。砚台的绘画艺术与独具匠心的创意是文化的体现,诗词歌赋及铭文更是文化的体现。同样一方石料,不同的工艺师去雕刻,价值会有非常大的区别,由黎铿去雕刻,价格会翻好几倍,但石头还是那块石头。这贵在哪里呢?主要还是工艺师的艺术与文化修养。
  收藏周刊:除了本身所附带的绘画与铭文,砚台的文化价值还体现在哪些方面?
  孔繁乐:那就是文人交往的雅事了。我有几方砚台的绘画,是著名画家卢延光先生挥笔创作的。他来我的工作室,就拿起铅笔在砚石的表面画出几个图案,再由张得一先生铭刻而成。你如何从市场的角度衡量砚台的价值呢?正因为有卢先生与张先生的参与,砚台的价值很难估量。再如我的恩师区广安先生,曾让我欣赏他的老师袁伟强先生的砚台,都快被袁先生磨墨穿底了,尽管材质可能一般,但文化含量就很高了,这和市场价格就是两码事了。
  不能依赖收藏证书
  收藏周刊:您的端砚收藏与书画创作形成了怎样的关系?
  孔繁乐:我始终认为艺术是相通的,端砚与书画的审美基本是一样的。比如,书画有雅俗之分,端砚则有匠气与创意之分。我们不喜欢匠气太重的书画,而文人气息浓郁的作品往往更受追捧,砚台同样如此。再者,我的绘画创作从来都是磨墨的,就是特别喜爱砚台的温润与墨锭的厚重交会的感觉。
  收藏周刊:您收藏端砚的首要原则是什么?
  孔繁乐:我一直坚信收藏是讲缘分的,随缘的心态最关键。因此,我在收藏端砚的时候,其价值的判断首先来自我对它到底喜不喜欢。只要自己喜欢,就赶紧入仓。至于价格高低与否,升值空间大小与否,他人赞成或反对与否,我一一不考虑。只要抱着这个心态去收藏,我想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收藏周刊:很多藏家收藏端砚时特别留意坑口的差别,这是否很重要?
  孔繁乐:依我浅见,这并不重要。没有必要太在意坑口的差别,新开坑口也有好东西的。你的收藏不所求,而仅仅是了兴趣的满足,是不是老坑还重要吗?
  收藏周刊:您如何看收藏证书的可信度?
  孔繁乐:证书名目繁多,是市场的乱象所在。很多机构很多厂很多人都是自己出证书,甚至也有证书随便买的情况,只要花100元就能买一张。证书的意义不大,因此,不能依赖证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坑端砚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