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学方面书籍经验方面的书籍

推荐几本能真实反映中国社会现实的书籍 最好是作者本身结合自身工作经验类似读后感的书籍例如柴静的《看见》
伱我之間000A9
梁文道的《常识》《常识》为香港凤凰卫视评论员梁文道先生近两年来撰写的时评文字结集,谈及政治、民主、民族、教育、新闻自由、公民道德等社会诸多方面。文字风格犀利,文章主旨清晰、论述简洁有力,往往一针见血命中问题之要害,其文字在带给读者阅读快感之余,还催人省思,给人启示。该书名曰《常识》,正如梁氏自言:“该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
张羽的《只有医生知道》 文学性专业性兼具,作者还很真诚!非常实在反应医学界现状,我拿起来翻了几页,就没放下去一直看完了。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商品编号:
京 东 价:
[定价:¥]
支  持:
请选择套餐内容
 您选择的地区暂不支持合约机销售!
搭配赠品:
服务支持: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
加载中,请稍候...
商品介绍加载中...
扫一扫,精彩好书免费看
京东商城向您保证所售商品均为正品行货,京东自营商品开具机打发票或电子发票。
凭质保证书及京东商城发票,可享受全国联保服务(奢侈品、钟表除外;奢侈品、钟表由京东联系保修,享受法定三包售后服务),与您亲临商场选购的商品享受相同的质量保证。京东商城还为您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商品价格和,请您放心购买!
注:因厂家会在没有任何提前通知的情况下更改产品包装、产地或者一些附件,本司不能确保客户收到的货物与商城图片、产地、附件说明完全一致。只能确保为原厂正货!并且保证与当时市场上同样主流新品一致。若本商城没有及时更新,请大家谅解!
权利声明:京东上的所有商品信息、客户评价、商品咨询、网友讨论等内容,是京东重要的经营资源,未经许可,禁止非法转载使用。
注: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合作方,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拥有者(合作方)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印刷版次不同,印刷时间和版次以实物为准。
价格说明:
京东价:京东价为商品的销售价,是您最终决定是否购买商品的依据。
划线价:商品展示的划横线价格为参考价,该价格可能是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或由品牌供应商提供的正品零售价(如厂商指导价、建议零售价等)或该商品在京东平台上曾经展示过的销售价;由于地区、时间的差异性和市场行情波动,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等可能会与您购物时展示的不一致,该价格仅供您参考。
折扣:如无特殊说明,折扣指销售商在原价、或划线价(如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厂商指导价、厂商建议零售价)等某一价格基础上计算出的优惠比例或优惠金额;如有疑问,您可在购买前联系销售商进行咨询。
异常问题:商品促销信息以商品详情页“促销”栏中的信息为准;商品的具体售价以订单结算页价格为准;如您发现活动商品售价或促销信息有异常,建议购买前先联系销售商咨询。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浏览了该商品的用户还浏览了
加载中,请稍候...
七日畅销榜
新书热卖榜
iframe(src='///ns.html?id=GTM-T947SH', height='0', width='0', style='display: visibility:')[职业经历]非常值得看的书,请刚踏入社会和工作中受到挫折的人一定要看
在这里潜水很久了,今天忍不住要推荐一个让我感触很深的书——  《我为什么不要应届毕业生》  .cn/longbook/ele/biyesheng/index.shtml    看完这本书我有非常深刻的体会  原来一直都认为自己不被领导重视,同事都心怀鬼胎  但是今天才突然发现是自己的态度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这本书中很多人的坏习惯和不良心态我或多或少都沾上了  比如对领导不够尊重,上班常闲聊上网,对同事冷嘲热讽,工作不积极敷衍了事,对琐碎事务不屑一顾……  而领导和同事却对我却非常的宽容  没有象书中那样被领导辞退或被同事冷落  他们对我一直非常的忍让  我实在是愚蠢啊,还以为他们都不是好人  这大概就是素质问题了    我发誓从这一刻起要做一个勤勤恳恳毫无怨言的人  要从每一位同事身上发掘他们的优点  即使是看上去是因为拍马屁而受到领导欢迎的人也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  我需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这些年来一直关心和支持我的各位领导和同事们  即使有些人对我不好我也一定要乐于接受(哇,这句话是不是说大了*^^*)  因为这说明我肯定有什么地方没有做到位    请大家一直要看看这本书  我是一口气看完的  去睡觉的时候已经1点多了  可是我仍然心情沉重……感觉不困……一觉睡到差点迟到
  哈哈,此书没有看过,有机会一定去看.
  拜读下先,支持你,我也是刚毕业的`
  我还没有毕业呢,不过也想看一下这本书!
  希望这本书对大家能有一些帮助    还有一点就是,假期一定要去打工积累经验    工资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份工作能成为你将来就业的资本
大家还爱看说说你接触过的书,专业知识,社会经验中对你人生观影响深刻的思想?
你读过的所有书中
有哪些书对你影响深刻,它们的先进思想或者特点是什么?它要能影响你的人生观,世界观,思考方式,比如福尔摩斯,我看过3季,明白了,什么是观察
怎么了解别人
学习机械学,让我们知道做事,做人要考虑成本和度,太高或太低都不好
稍简洁一点答,谢谢很多大师的书没那时间去读书,想听听大家对这些书的看法,感兴趣我会读原书的我是在读大学生,
按时间排序
1。95年在北京看到这本书《高效者的七种习惯》(当时应该不叫这个名字也不火),从此过上强迫症+完美主义者的生活2。弗兰克 存在主义初接触 但没有大影响3。30多岁正式接触存在主义以后 才被彻底吸引4。庄子 感觉和存在主义异曲同工5。李笑来的一些闲言碎语 他明显不是思想家 但有些家常的东西可能更容易接受些6。休谟7。艾未未 同李笑来吧8。禅 化境 开始不讨知乎喜欢应该9。荣格 对非主流、不理性的兴趣(大概与知乎太脱弦)10。《耶稣的禅意》,一本必然要读到的书 一个必然要发展到的阶段 那就是少理性,多感性!
目前是1984。国内政治意识倒是从小就有所体会,但读完这本书我才重新反思两性关系教育在我国的现状,以及种种性保守糟粕的发源。一身冷汗。「 党的目的不仅仅是要防止男女之间结成可能使它无法挖制的忠贞关系。实际上,它未经公开宣布的真正目的是要去除性行为中的一切乐趣。不论是婚姻关系以外还是以内。党的敌人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情欲。党员之间的婚姻都必须得
到为了这个目的而设立的委员会批准,虽然从未明确过批准的标准是什么,但如果当事人双方让人感觉彼此有肉体上的吸引力,那么结婚申请肯定要被拒绝。唯一被认可的结婚目的,就是为党的事业生儿育女。性交被看成是一种让人恶心的小手术,就像临床上的灌肠处理。不过这一点也从来没有明说,而是采用拐弯抹角的话语方式。每一个党员从幼小时就被灌输了这一套,所以才会出现像“青年反性爱同盟”这样的组织,提倡两性完全过独身生活。所有的生育概由人工授精(新话叫人授),生出的孩子由公家单位抚养。但温斯顿很明白,这只是说说而已,这样的事情不会真正去贯彻落实,但不管怎么说这种说法符合党的意识形态。党竭力要扼杀性本能,如果不能扼杀,就将它扭曲,让它污名化。他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但似乎又觉得这又很自然。就效果而言,党的努力在女性身上获得了极大成功。 」「 党里的女人全都是一个样。禁欲思想就像对党忠诚一样已经深深扎根在她们心里了。通过过早期的悉心培训,通过游戏和冷水浴,通过在学校里在少年侦缉队和青年团里不断向
她们灌输的那些垃圾,通过讲课、游行、歌曲、口号、军乐等,她们天然的人性全都被扼杀了。他的理智告诉自己,一定会有例外,但是他的内心却不相信。她们都坚不可摧,完全按照党的要求去做。他与其说是想要有女人爱他,不如说是想要推倒那堵贞操之墙,哪怕一生中只有一次。但是情投意合的性交行为本身就是反叛。欲念就是思想罪。即便是唤起凯瑟琳的情欲,如果他能做到的话,那也是诱奸一样的行为,尽管她是自己的妻子。 」
《民主四讲》现在看来,民主四讲是一本写民主比较业余的书。不过在我大一的时候,这本薄薄的民主科普读物对我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1.问题意识。人类历史中,非民主是常态,为什么近百年来,民主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好东西?民主真的是一个好东西么?高中刚刚毕业,心中往往满怀着对民主的无条件的信仰,觉得民主是个好东西。不过这种想法现在看来更有点人云亦云。或者是压迫下的逆反心理。为什么好,是不是真的好,根本没有思考过。2.深化认识高中时候觉得西方国家之所以发达是因为实行了民主制度。但读了民主四讲发现,民主制度不一定带来经济的发展。非洲很多民主制度的国家经济根本没有发展,亚洲新加坡威权体制下经济的发展也冲击着民主和经济发展的联系。书中还对许多影响民主的变量进行了考察。还有就是对民主含义认识也更加深入。直接民主才是民主的最初目标,也是真正掌握在人民手中的民主,代议制民主只是被阉割过的民主。3.研究方法比如,从历史中寻找问题、定义的严谨区分、政治学的数据分析研究方法等。也推荐对民主有狂热信仰的人看看这本书...也不要奉为圭臬,看看就好
《红楼梦》。自此开始自我解放之旅~
反经,知人知己
谈谈书《红楼梦》——好男人的标准初中的时候,喜欢反复阅读《红楼梦》,看到的是爱情的破灭与家族的衰落。一直到大学,每年都会读一两遍。但是,工作后,有了自己的家庭,我客观的再去理解红楼梦的故事,发现从前的同情只是因为我把关注点投射到了主人公身上,一般阅读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对主人公心怀善意。贾宝玉符合我们对男人的正常审美吗?他的优点很少——出身豪门,但是家族已经衰落,家族没有未来;容貌好。缺点——性格软弱,随意,没有责任心;没有上进心;反对正常的社会晋级方式;看似温柔多情其实泛滥无情;幼稚简单不谙世事;不孝……贾宝玉化身到现在就是个家族曾经辉煌,但是未来必然彻底衰败的官三代,没有财富却依然维持着奢华的生活,就算不被抄家,最后也会贫困潦倒。好男人其实很好定义,贾宝玉没有具备的那些品质就是好男人的标准——坚强,独立,有责任心,有上进心,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专情,成熟,人情练达,孝顺……《万物有灵且美》等系列——怎样的生活才幸福吉米·哈利在乡间担任兽医50年,温和,谦卑,怜悯,宽厚,敏锐。他的系列书籍,是在彼得梅尔的《普罗旺斯一年》系列之后读到的,彼得·梅尔曾经是繁忙而成功的中产阶级,后来主动选择去法国的乡间隐居生活,体会简单生活的快乐。但是,吉米·哈利终身在乡间生活,他并未入世就能选择出世的生活,并安然从容50年。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正视自己,也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需求——我喜欢的是繁忙紧张而奢华的生活,我愿意指点江山,还是我只希望自己可以在安静的室内读书,写字,画画。最好在离开校门的时候就全面客观分析自己的性格,自己的喜好,自己的真实能力与情商,以这些来选择未来工作生活的城市和自己的事业。不要说重要的是经历,不介意结果。如果可以,我们都希望经历和结果是一致的。
看什么书不重要,重要的不应该是看的书是你感兴趣的吗,那样才能有所感悟
自上大学以来影响最深的一本书准确来说是书里的一个故事,之前有人提到,王小波的《青铜时代》,个人最喜欢受影响最深的是里面的《寻找无双》先看的话剧后看的书,启发太多了,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不想变麻木就要不断追寻。讲述一个人在一堆“失去记忆”的人找寻一个人的故事。相比起很多有思想高度的书,这个读起来比较有趣,我觉得这个长篇其实很有哲学意义和现实讽刺意味的,里面有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比如说你坚信并且知道1是1,但是当其他所有人都说1不是1,是2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呢?这时会发生什么呢?就是你会不断询问然后不断挫败,然后你会以为1就是2。可是为什么其他所有人说1是2.那1就是2呢?有兴趣的话去读吧,读了再聊
每周工作4小时
柴静的《看见》,有很多关于生活的世界,关于人性的思索,兼之对媒体行业的探索,读完之后一个很大的感触就是,死生之外皆小事
初中时看 李开复的,虽然现在回头看这本书未免有成功学的嫌疑,但是在他那种国外经历的角度看自己经遇的世界真的会发现自己所处世界的狭隘,原来国外18岁就可以大学毕业了,原来一家公司真的可以做到潇洒自如风流倜傥(谷歌),原来人若有自己的才华可以创造如此大的价值。可能光看国外没有太大意义,但是和自己观察到的社会和人对比就很有趣。
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重塑了我的爱情观,告诉我如何与异性交往,包括正常朋友间的交往'值得一看
路遥的《人生》,人生的路很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
《小王子》,因为我爱它,我的玫瑰才是独一无二的。人是感性动物,学会爱,学会成长,学会陪伴,学会珍惜
了解人心,人性,知道对方的需求,可能是我想从书中学到的。 Your mind is software.Program it.尽信一家之言,会导致在某些问题上的死循环,这是我曾经经历的,希望分享给你。给你推荐一些我比较喜欢的书吧,1,24史,不管多么老掉牙,有些故事多么耳熟能详,千百年来的人心叵测,纵观于此。2,《如何去阅读一本书》
,提高阅读效率3,《世界是平的》
我挺喜欢作者的写作思路4,《围城》,经典书要慢慢来读,急功近利可不是好想法,因为这些不是人生的习题册,让你涂画练习的。送上我最喜欢的一段话努力想得到什么东西,其实只要沉着镇静,实事求是,就可以轻易地,神不知鬼不觉地达到目的。而如果使劲,闹的太凶,太幼稚,太没有经验,就哭啊,抓啊,拉啊,像一个小孩扯桌布,结果却是一无所获,只不过把桌上的好东西都扯到了地上,永远也得不到了。●﹏●
1、《科学与玄学》,民国时期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罗志希先生的的论著,界定了科学的局限,让你明白科学与宗教一样,只是一种信仰罢了。2、《量子空间》,中国科技大学王涛的一本小书,当时在图书馆借的作者签名赠送本,现在基本上买不到这书了。把空间量子化理解,解释了光的波粒二象性,提出了相对论的缺陷,这本书低调而非同小可。3、《空间:剑桥年度主题讲座》,从新的角度理解宇宙空间、地理空间、梦的概念、虚拟空间,足以刷新对空间概念的哲学思考。4、《庄子》,与科学结合,世界豁然开朗,以不变应万变,可与天地精神独往来,容纳了死亡的概念。注意不要把对道教的偏见加在《庄子》上。5、《为真实的世界设计》,维克多·帕帕奈克,告诉你设计师的原则和社会责任。我把这本书写进了毕业论文的致谢里。6、杨继绳《墓碑》、乔治奥威尔《1984》《动物农场》、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余华《活着》以及其他种种抨击社会主义的书籍、资料和视频,《思想政治理论大纲解析(马克思主义理论部分)》、刘瑜《民主的细节》、敌对势力的《九评xxx》等从正面和反面拥护社会主义的书籍。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存在即合理,左右之争的根源是人性之争,无所谓对错。我只反对一切战争。7、何兆武《上学记》、岳南《南渡北归》,没有刷新世界观,但是看得很动感情,毕竟西南联大的历史里有母校的参与。8、郑君里《信号与系统》、秦克诚《傅里叶光学导论》、刘海涛《衍射光学讲义》,从频域来理解空域/时域的东西,很神奇。……好吧其实还有很多的,深入细致的阅读让人不断地刷新自己。少年郎,要趁着年轻多读一些难读的书。
看了道德经和易经之后,认识到很多事没必要太主观,顺其自然也许更好。一件事往往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看,是非难以断定,甚至随着时空变化会翻转。
我就说一本吧。《乌合之众》,这本书是大一时读的,读完真的是打开了我的思维,让我对世界的看法更深,对历史的看待也有了新的角度。
这本书的很多观点我都记到了笔记上,可惜没带笔记,我就顺手翻翻几条给题主看看吧。
在集体心里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吞没,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如果“整个世界”指的是群体,那就根本不像人们常说的那样,整个世界要比伏尔泰更聪明,倒不妨说伏尔泰比整个世界更聪明。 首先,即使仅从数量上考虑,形成群体的个人也会感觉到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这使他敢于发泄本能的欲望,而在独自一人时,他是必须对这些欲望加以限制的。他很难约束自己不产生这样的念头:群体是无名氏,因此也不必承担责任。这样一来,总是约束着个人的责任感彻底消失。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但是从感情及其激起的行为这个角度看,群体可以比个人表现得更好或更差,这全看环境如何。
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这样做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但是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
纯手打,这是前两节的一些干货,后面还有很多我就不打了,题主有兴趣可以去看看。看了这本书之后,真的是震撼非凡,对历史上还有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有了新的看法,新的理解。
下面是我曾经看完书后写的一篇文章,两三年前的,有错误的话请见谅。
中国式集体主义
集体者,多数人之组织也。它是与“个人”相对的概念。百度曾云:“集体是由个体形成的,以实现功能为目的,个体之间有互动,集体的结构是立体的即个体之间是存在相互制约和不平等的。”集体乃是近代社会概念,属外来词汇。然而,这集体一词一来到中国,并没有想象中的水土不服,反而在中国发扬光大,并且衍生出一项重要的主义——集体主义。在当今中国,集体主义乃国人皆知,世人共赞,小至三岁幼儿,大至六旬老朽皆美其名。然而,何为之集体主义?为何集体主义盛兴于中华?恐怕国人不尽相知。抱着这样的疑问,我惊讶的发现在我最近的生活中,越来越发觉集体主义存在于生活各处,彷佛我的生活总是身处集体之中。这让我迷惑,也让我些许愤懑。因此,鄙人不才,将用所学所知向各位揭开这掩藏在事实表层的迷雾。
集体主义,乃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它要求个人要从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要求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我相信以上描述大家或许都明白了集体主义的含义,也对它的基本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我想说的是,集体主义,或者说中国的集体主义乃是近现代中国禁锢国人思想,创造力,个性的最具破坏性,最具广泛性的凶器。有人会认为我在危言耸听,在宣传反动言论,请各位看官不要着急,下面我将用我所掌握的证据,分成三部分证明我的观点。
一、个人与班级
本人身为一名在读大学生,决定就地取材,来说明我们生活中的集体主义是如何抹杀个性,蚕食自由思想的。首先,我相信各位曾经在读书的时候一定接受过老师的集体主义教育,不仅政治老师讲,还有语文,数学老师讲。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民族精神就是团结精神。就是因为团结合作精神,我们中华民族统一了中国,通过内联姻亲,外结同盟,共同在中华大地上生活了五千多年。在抗日战争期间,我们更是凭借团结合作精神打败了外来侵虐者,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于是,老师们总是强调我们同学之间要团结,要友爱,要互相帮助。但是,我这里就有疑问,“团结”这项伟大民族精神是如何得来?根据我的调查,在我国古代历史中,“团结”一词从来不具备今日之义。据《资治通鉴·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又定诸州兵,皆有常数,其召募给家粮春冬衣者,谓之‘’;差点土人,春夏归农,秋冬追集,给身粮酱菜者,谓之‘团结’。”然而,这里的团结也仅仅表示组织士兵而已。纵观中国古代历史,不曾见过“团结”一词来形容过中华民族。从这我们可知,“团结”一词的意义在我们的爱国主义的教育中得到扩大,得到延伸。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现今的团结合作不过是一种功利主义性质的宣传?我们从小被教育,“团结就是力量”,“众人拾材火焰高”等等语录。这些名人名言不断的教育我们,只有集体才能干大事,没有集体办不成的事。“我是社会主义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这句话早已被历史证明是荒诞不羁的,是不合逻辑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依然有人在信奉这样的观点,不论是工作还是学习总是强调团体而抛弃个人,这何尝不是历史的重演。难道所谓的集体真的就有这么好吗?通过历史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味的追求团体反而会拉低效率。因此,在《乌合之众》中也提到“人大多数时候都保持自己的特性,只是偶尔会组成群体。只要是群体产物,不管他是什么性质的,都比独处的个体的产物要低劣得多。”同样,在这样集体主义教育下,作为一个团体或者集体是不容许不团结,不合群的现象产生的,他们甚至会因此做出一些非理性的行动。所以,你在团体中无法独立,无法有自己的想法,你只能无私的为这个看似强大的团体做出贡献,而这点贡献或许什么都算不上。我们从小学,中学,大学,都接受着集体主义的教育,我们在进入社会之前首先就要接触班级这样的集体,如果你在这个班级里,在这个集体里没有找到归属感,那么恭喜你,你很快会被他们抛弃。他们不承认不合作者,你注定会被他们孤立,被排斥。
二、个人与宿舍
在当今的中国教育环境下,不管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宿舍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我看来中国的宿舍是集体主义的温床或者是小团体的发源地。在西方国家包括美国,学校宿舍很少有六人间,八人间,大部分都是单人间,或者双人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最显著的不同,既是西方国家更注重学生的独立自主和个人空间。而中国却更加注意学生的集体生活,将个人空间压缩到极致。这一点也必然会影响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和自我意识的觉醒。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一个寝室大家都在玩游戏,看电影,只有你在看书,复习。那么你就成了他们眼中的异类,他们开始会将你区别看待。接着,他们会一起出去吃饭,喝酒,看电影,旅游,然而这些你都不去。那么,你就渐渐被他们驱逐了他们的世界,他们不再和你一起上课,下课,吃饭,你会慢慢感到明明住一个寝室,却是活在两个世界。他们无法理解不合群,他们无法理解这样“异化”的你。他们所理解的宿舍生活就是大家一起玩,一起喝。于是,小团体产生了,他们三五结伴,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再理会你这个怪人。哪怕每天重复同样的事情,他们也不在乎,因为大家都在一起做同样的事。因为一个人做一件事有负罪感,但是当他加入群体时,他的负罪感就会降低甚至没有。同样的,我们这样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班集体中,一般不会出现单独个人的不合群,不“团结”,而一般是类似寝室这样的小团体为单位而出现。于是,一个大团体将会排斥小团体,小团体又会去排斥个人,这样一个残忍的闭环逻辑将会是导致我们学生独立思想,自由人格丧失的罪魁祸首。我们所强调的集体往往会向我们意向不到的方向发展,甚至会成为犯罪的温床!帮凶!学校里老师教育我们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在集体主义的光环下共同进步,殊不知,这样的光环在某一特定时期会成为我们刺向同胞的匕首。而那些被捅的同胞们,正是他们眼中的“异端”啊!
三、个人与社会
当你脱掉了昔日学业的包袱,满以为可以真正享受自由的生活,终于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然而,现实也不得不向你扇一巴掌。你进入公司,政府部门,或者其他,你会发现你的生活无不被集体主义思想所包围。你在公司,你的老板要求你要和其他同事一起合作项目,而那些同事在你看来却是个垃圾。你在政府,你被主任叫去喝酒,吃饭,天天都是无意义的应酬。如果你不参加他们的集体活动,那么你就只能提前出局。你想写诗,你想画画,你想谱写一首美妙的歌曲,你想一个去山间田野工作,然而这些都被污以为是不务正业,不学无术。因为只有大家都在做的事才是正事,才是好事,剩下的都只会被世人所摒弃。当社会充满着集体主义的声音,那么自由主义者必然会被打压甚至毁灭。自由主义者不是个人主义者,更不是利己主义者。他们不应是社会的敌人,他们同样能作为社会的一份子贡献自己的力量,一个社会应该要出现来自不同群体的声音, 社会才能在批判中进步,然而,中国社会妄图用集体主义一言以蔽之,此乃是中国社会一大退步也!在埃里克的《狂人分子》中对群体有这样的描述:“一个群体的性格和命运往往有最低劣的成员所决定。”所以,如果我们的社会再过分提倡集体主义,一切为集体利益为原则,那么必定会被居心叵测者利用,最后被集体主义所吞噬。
以上所诉,皆出自本人观察所得。当今中国的集体主义已经被爱国主义妖魔化,大众化。真正的集体主义不应该是抹杀个性,自由思想的工具。中国现在最大的危害就是传统,僵化的“二元思维”,非左即右,非黑即白的思想笼罩了国人思想的天空。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被剥夺了发声的权利,我们被社会孤立,我们的天空变得比黑夜更黑,那里没有星光,没有云朵,没有新月,什么都没有。集体主义固然有其好,但也不能一味的美化宣传,我们在注重集体建设的同时更不应该忽视自我个性的塑造。我们的社会需要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群体,我相信我们的国家不会孱弱到仅凭几个“异端”说几句所谓的“大逆不道”的话就灭亡。
攻乎异端,斯不害已。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很多人都说好,能读出什么得看个人吧,经历不同感受不同。
各种专业课的课本,让我觉得各个行业其实入门都很简单,要想在里面做出一定的作为要考虑的因素实在是太多,,太多。而看一个人专不专业也就是看他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能考虑到哪些因素,而如何取舍又是另一回事了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心理学书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