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7届的浙江理工大学分数线学生,如果去省外读大学,分数怎么算

不尴不尬的分数 留杭读二本还是去外省读一本?--浙江在线-浙江新闻
传播学评论
天天房交会
杭州晴到少云 38~28℃
 |  |  |  |  |  |  |  |  |  |  |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不尴不尬的分数 留杭读二本还是去外省读一本?
浙江在线08月11日讯
昨天,今年高考最后一个录取批次――文理科第三批平行志愿开始填报。今年高考志愿的填报工作已接近尾声。这两个月来,有关高考志愿的口水和争议一直没有停息过。
  虽然接触教育新闻的时间并不长,但高考结束后,来向记者咨询志愿填报问题的家长学生却有不少,从身边的亲戚朋友,到早报的读者,再到论坛、QQ群里的网友……记者发现,“相差不多的分数线,到底是留在杭州读普通高校,还是去外省就读相对知名的高校”成了大家争论最多,也是考生和家长们最为纠结的一个问题。
  当孩子刚好考了一个不尴不尬的分数时,省内和省外高校的选择就更加纠结了。举个例子,刚好上二批的分数,是去省外读一个一般的本科呢,还是留在杭州读个好点的专科?又或者,刚上一批线的分数,是去省外读个一本学校还是留在杭州读二本?
  面对这个问题,有人说不论如何要坚持一个原则“非省内高校不读”,有人却认为“大学时一定要出去走走,多一种体验多一种历练”。
  来自省考试院的消息说,这几年来,“家门口”院校越来越受考生“青睐”。
  相差不多的分数线,大学是选择在杭州上二本还是到省外读?记者近日通过QQ调查、随机访问做了个小调查,总共调查20名家长,20名考生。
  其中12名家长赞成孩子在杭州读二本,8人觉得去省外读一本比较好。
  王女士的女儿今年刚刚参加完高考,女儿学的是文科,高考成绩506分,最后报考了浙大城市学院。王女士认为,不管是读什么学校,最后孩子还是要工作、要生活,在“家门口”上大学对于孩子以后找工作有帮助。
  张先生的儿子是03年参加的高考,当时他让儿子报考了省内一所学校的会计专业,原因是自己也是名会计。张先生说,现在这个社会,人脉资源对一个人的事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在省内读书,找工作时家长能帮得上,而毕业以后也有老师、同学、校友资源,对以后的事业发展也有很大的好处。
  与家长的选择相比,学生则更多地希望去外省读书。20名学生中,有14人选择去省外,只有6名选择留在省内。
  陈同学是舟山中学的学生,今年高考考了513分,填志愿时,他全部填了外省的学校,他的说法代表了很多学生的观点:去省外读书自由,可以摆脱父母的束缚。另外,趁年轻去外面闯一闯,经历下不一样的环境,人生才充实。
  一本的分数留杭读二本还是去外省读一本?最近,杭州19楼论坛针对这一问题也做了个网络调查,调查显示,11%的网友选择宁愿留在杭州,读个二本,60%的网友选择去外省读一本大学,另有29%的网友认为男孩子应该出去走走,女生建议留在杭州。
  “趁着读书的机会走出去看看,不是个一举两得的事吗?为什么非要留在杭州呢?”19楼论坛网友“鬼蛋蛋”说,她特别不理解那些把“留在杭州”作为选择大学第一标准的学生和家长。
  2004年,“鬼蛋蛋”的哥哥参加高考,当时他学的是理科,当年理科第一批分数线为574分,“鬼蛋蛋”的哥哥考了610分的样子,分数高出一批线将近30分。
  “我哥是个很自律、读书也蛮用功的人,家里的亲戚也都觉得小伙子前途无量。”“鬼蛋蛋”说,当时大家都来一起商量要报什么学校。
  浙大是不够的,但如果去省外的话,还是有很多不错的‘211’学校可以选择。“鬼蛋蛋”说,当时家里有人建议他去读哈尔滨工业大学。一方面,哈工大是个很不错的大学,又是理工科为主,专业也很适合男生。另外,大家都觉得,从小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尤其是男生也该走走出去历练历练。
  “鬼蛋蛋”说,在长辈的脑海里,大学完全不是现在的样子,西安交大、吉林大学、哈工大都是真正的知识宝库,是可以真正学到很多东西的。天南地北的学生聚在一块儿,一个寝室六个八个哥们儿吃喝拉撒四年,就是男生该有的大学生活。
  不过,家里人的建议哥哥却没听进去。“我不准备离开杭州,哈工大那么远,冬天么要冻死了……我还是想离家近一点,生活上有什么麻烦也可以有个照应。”最后,哥哥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杭州的一所二本院校。
  面对哥哥的选择,爷爷奶奶都恨铁不成钢地说“没出息!就光好了个成绩,有什么用场”。
  “我哥从小就很少出门,虽然学习好,但是老让人觉得没阳刚气,很小家子气。直到参加工作,一直觉得他的身上缺失着一种东西。”“鬼蛋蛋”说,那种东西从她外省读大学回来的同学身上能看到的,一种类似大气的感觉。
  “不是说留在杭州不好,男孩子不应该有那么多顾虑,应该多出去闯闯。”“鬼蛋蛋”说,暂且不说哥哥这么好的分数不读“985”、“211”学校有点可惜;从另外一方面讲,出去读书更多是一种体验一种历练。
  “留在杭州,生活上好有个照应”
  哥哥选择了留下,妹妹觉得他缺少了点大气的感觉
  小谭也是04年读的大学,她学的是文科,当时的高考成绩刚刚过了第一批分数线。
  这样的成绩,在杭州挑个二本的学校就读没什么大问题。如果运气好一些的话,还可以冲一冲省外的“211”院校。一番纠结后,小谭觉得自己到了“无论如何都该单独去闯闯”的时候了。
  “我认准了要到省外去,尝试去省外的名校。”小谭说,从小到大都是在父母身边,她很想离家越远越好,这样自己就自由了,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再也不用被父母唠叨。“我打心里就认为,一本的分数,在省内读个二本太浪费了。”
  小谭说,当时她的志愿里填的全是外省的学校,最后,她终于如愿以偿,被西北一所“211”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录取。
  “班里的同学来自全国各地,最南端的有海南的,最北面有东北的。”小谭说,四年的大学生活她过得很充实,也很快乐。她学会了许多地方的方言,她跟舍友逛遍了学校周边的特色小店,吃遍了西北的特色美食,但直到毕业那一年,她有些后悔了。
  小谭一直没有考研的想法,从上大学起,她就打算大学一毕业就工作。“关于工作的问题,我和父母的观点都是一致的,一定要回来。”2008年,大四下学期,小谭开始在杭州找工作了,看报纸、逛人才市场、浏览人才中心的网站……小谭说,那时候她才知道,一个人找工作是那么难。
  “我们学校虽然也是‘211’学校,但在浙江知名度并不高,简历投完常常是石沉大海。”小谭说,那一年,杭州很多高校在校园里也都举办了招聘会,她每次都会去参加,但享受的都是“二类公民”待遇,一是要在本校学生后面进场,另外进场还要买门票。在某一次招聘会上,小谭投了十几份简历,最后只有两家公司联系她,一家是求职公寓,说是事业拓展部招聘,其实招的就是管理员。另外是一家小公司的文秘岗位,小谭去那家公司看过后就放弃了。
  “直到2008年5月份,工作还没定下来。”小谭说,她有个高中同学,高考时是差不多的分数,大学在浙工大读的,早在大四上学期就跟阿里巴巴签了约,待遇什么都很好。
  2008年6月,小谭回学校答辩,班里家在省内的同学基本上都找到了工作。“那时候我们宿舍4个人,2个省内的,一个在班主任推荐下去了一家杂志社,一个通过学校招聘会考进了银行……”小谭说,直到大学毕业后,她才在杭州一家小网站找了个编辑的工作,勉强算是专业对口了。
  “如果大学也在杭州读,回杭找工作也就不至于这么曲折了……”小谭说,如果可以重填志愿,一定选择省内的学校。
  分数“不尴不尬”
  留杭读大学有利就业
  “不让儿子去外地读大学,免得生了儿子给别人。”19楼论坛上,网友“屉里的甘草”的观点引发了不少口水。“屉里的甘草”说,他不是说上外地的大学不好,就是怕出去后在外地成家立业了。“我老公的侄子在江苏上的大学,现在在江苏成家立业了,他那边有事,这边只能干着急,父母有事他也只能电话慰问一下。”
  网友“拓-鹰”说,很多家长和孩子在填志愿时常常想的是“不浪费分数”的原则,觉得孩子考了一批的分数如果读个二本就亏了,其实这样很不好。毕竟人生并不是止于大学,大学之后还有很多路要走,所以填志愿时更要考虑到以后的就业。
  余姚中学毕业的魏同学认为,如果高考分数很高,完全可以读一所外省的一流高校,那当然应该选择去外省,但如果分数不尴不尬,那还不如选个省内高校的好专业更“实惠”。
  “在考虑去哪里读书前最好先想想以后的职业发展规划。”网友“香格里拉”说,如果确定以后要回杭州工作的,那选择杭州的高校确实有优势,不管是就业的信息还是人脉资源什么的,对于以后的工作都会有帮助。
  网友“放长线钓鱼”说得很直白:那些很坚决希望小孩留在省内读大学的家长们,无非是赞成小孩“拼爹”将来好找个本地的好工作而已。
  大学时光最美好
  应该“出去”感受生活
  “生在杭州、长在杭州、以后还准备工作在杭州,除了大学时光,那还有什么时间可以去外面体验一下不一样的生活,感受一下不同的风土人情?”章女士是一名高三学生的妈妈,女儿明年就要高考了,她希望到时候女儿能去外省读大学。章女士说,大学时光是人一生中最美的时光,最有活力的时光,这个时间做的应该是出去闯一闯、看一看,丰富自己的阅历,开阔自己的视野。
  读者姚先生说,许多父母希望孩子留在杭州读书,理由无非是一点,方便照顾。一方面,大学期间父母方便照顾孩子的生活,另一方面,大学毕业后父母方便照顾孩子找工作。但孩子总是要长大的,父母不可能照顾孩子一辈子。现在的孩子,被过度地保护,正在逐渐失去独立生活工作的能力。在外省上大学,可以有效锻炼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和走向社会的勇气。
  “儿子就是杭州读的大学,现在结婚了,什么都不会弄。”说起儿子,姚先生有点恨铁不成钢,去年儿子结婚,从买喜糖到选酒店,一干大小事项全是他帮着张罗,儿子就结婚那天“出席”了一下。
  “女孩嘛较娇贵一点,留在杭州父母身边比较好;男孩子应该趁年轻的时候多见见世面、多长长见识磨练自己。”网友“阿民”说,在外地读一本重点大学,回来到杭州找工作也没理由说比本地二本的差。
  “家门口”院校越来越受青睐
  面对省内高校和省外高校,考生和家长到底该怎么选择?记者咨询了省教育考试院的专家鲍夏超老师。
  鲍老师说,在今年第二批平行志愿投档时,这一批次的招生生源分布呈现出这样的特征:“家门口”院校广受浙江考生“青睐”,本省及周边省院校生源状况继续呈乐观态势,首轮报考总数大多超过了计划招生数。
  说到“家门口”院校长盛不衰的原因,鲍老师分析,一方面是省内院校在省内的招生计划本来就多。例如,今年我省高考文理科第一批总计划为3.34万,其中,省内高校计划1.8万余名(占55%)。第二批703所平行志愿院校,拟招收10万余本科新生,浙江省内50余所院校共有7.6万余计划,约占本批招生总数75%。另外一点,离家近也是省内院校特别有吸引力的原因。而从院校本身看,近年来,我省一些院校发展也比较迅速,省内院校以其地域、交通、规模以及学科设置等方面的优势,吸引了大量的考生。
  鲍老师说,不管是填报哪里的学校,最重要的还是考生自身的情况,志愿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鲍老师有三点建议:
  一是考生要认清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填报志愿要结合自己的兴趣。
  二是自己以后想做什么。比如,有的同学以后想从事研究工作、想在某些学术方面继续深造,那他最好是选一所综合实力比较强的研究性的大学,因为这些学校往往有着更优质的高教资源。而有些同学可能想读完大学后直接工作,可以多考虑一下专业、就业、学校地域等情况。
  最后一条建议是,填报志愿一定要慎重,在选择自己的心仪学校、心仪专业的同时要尽量规避风险。
  2011年在杭部分高校
  与省外高校一批投档线对照表
  院校名称 文科分数线理科分数线
  浙江工业大学 580 574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577 560
  浙江工商大学592 572
  浙江理工大学579 561
  浙江中医药大学586 569
  浙江财经学院 602 603
  杭州师范大学575 559
  首都师范大学 598 579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601 590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591 583
  石家庄铁道大学 573 553
  东北财经大学 586 618
  东北大学 578 591
  吉林大学 608 598
  延边大学 572 556
  江苏大学 580 564
  南京师范大学 613 588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601 583
  中国海洋大学 604 603
  陕西师范大学 575 558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576 592
  辽宁大学 579 560
浙江在线-今日早报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后发表评论。
&民生帮帮帮高考改革,请慎重(一线教师对浙江方案点滴诉说)
我的图书馆
高考改革,请慎重(一线教师对浙江方案点滴诉说)
导读 & & & &根据国务院2014年出台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高考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2014年先期在上海、浙江当年新高一学生中启动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2020年基本形成。 & & & &此次改革,由浙江、上海先行试点,浙江和上海本来就是我国教育教发达地区,作为先行试点合乎情理。而浙江动作比上海更快,2017届学生甫一入学,方案既已敲定,而且很多细节是反复斟酌,深思熟虑结果。变动不可谓不大,然而很多看上去很美的策略,付诸教学实践的时候就南辕北辙了: 一、最显著的变革取消了文理科,变成了7选3传统高中九门课,语数外、理化生和政史地,是个读过高中的中国人几乎都学过这九门课,自从恢复高考来,招生分成理科和文科,理科考生选择理化生,文科则是政史地(事实上期间几经变革,如九十年代中后期就不考生物和地理)这次改革给了考生选择权利,可以从理化生政史地再加上一门叫做技术的科目里面选择三门。先简单介绍下技术这一富有浙江特色的科目,技术分成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前者可以看成电脑通识加一点程序初步,后者算是简单电路和工程制图初步。记得2014年这一举措出台的时候,就被各路媒体放大,各路大V也纷纷为之点赞,其实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看的很多都是表象,我结合这两年浙江各地教学乱象为大众一一道来:1.出发点是尊重学生的选择性,然而事实上却演变成了投机倒把!官方说法就是让学生基于职业规划而选择,请问读高中的学生有多少人是已经建立职业规划有着明确目标的?才十五岁呢,事实上绝大数人到三十五岁都还没活明白吧。高一的学生是一群需要正确引导的孩子,怎么可能上来就把这种选择权随意丢给他呢? & &读书需要天赋,这一天赋少数人才有,然而读书是一项权利,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让适应儿童、青少年受教育去读书是一个民族成败关键,普通高中教育除了起到分层作用以外、高考负责选拔,高中另一个核心作用是要保障中间档次的学生可以好好学习,并且尽可能多的让那些趋于放任自流的学生回归课堂学习,高中学习的知识或许很多都起不到什么作用,然而那些通过学习而建立的良好习惯,比如培养思维能力制定计划和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都是终生受益的,大都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没有多大欲望的,是介于主动和受迫之间,我们当然希望强制要求要少,可以激发内心的渴望,但事实上教育尤其基础教育本来就是建立在强制的基础上,如果可以选择不学习,我相信绝大数人都会选择吧。对于绝大数中间档次的学生而言,这样的变革并非利好,他们的选择非常功利,哪一门功课简单选择哪一门,哪一门功课容易取得高分选哪一门(高考取得高分和功课相对简单已经不是正相关,后文会提及)这样的结局显然不是我们的初衷。2.师资匹配的困局,过往浙江文理考生的比例大约略弱于3:1,理科教师和文科教师的比例大概也在这个数值,由于学生选择科目发生天翻地覆变化,所以教师的需求也相应变化,有些科目比如历史、地理等受众欢迎科目教师奇缺,有些学校甚至从初中借调教师,很多教师甚至带三个毕业班还要跨年级,而有些科目就尴尬了,甚至生源差一点的学校只有三十来个选考物理的,其中很多人理由甚至是这样的:“物理难么知道的,反正其他科目对我来说也一样。”浙江至少有五分之一的物理教师被迫去支援技术了。好吧,如果你要说这是改革的阵痛,哪有改革不流血的,教师在这风口浪尖活该要承受,那么也认了,是应该顺应潮流,(其实社会上普遍把什么春蚕、蜡炬要求老师也是醉了)然而学生呢,他们何辜去做小白鼠?3.我们来看看学生从哪些方面来做小白鼠的。先回答前面提到的问题,为什么相对简单科目未必可以取得好成绩!因为现在浙江的七选三考试科目不再是取卷面实际得分而是赋分,什么意思呢?比如此次选择考生物的有十万考生,考试分数评好后,按照排名取前1%的赋100分,从100分到40分每三分递降,所以考生的分数只有100、97、94......40。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其实是很道理的,因为每位考生至多可以选择两次考试,而两次考试难度可能会有较大差异,为了公平起见,选择相对值比绝对值更合理。然而问题也出在这里,就是因为取相对值就涉及到相互倾轧的问题,几乎顶尖高校几乎都要求学物理(下表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浙江招生的要求,所有专业都只要求物理,也就是说你来科大学生物,你高考可以不考生物但是必须考物理)所以冲击顶尖高校的学生情愿或者不情愿都选择物理,这样对于稍微差一点学生,他心里就犯嘀咕了,因为是赋分啊!我哪怕考了95分也可能挤不进去,赋到哪里去了都不知道,所以除了难度以外,选择物理就格外少了。相应的历史、地理就热门起来了,但是热门也会有麻烦,人多了相对值的要求也高了,所以啊,这场考试完全就变成了博弈,学生的选择还会给出哪怕一点点尊重当初改革时的愿景么?4.更大的问题是教学秩序的混乱,学生们苦啊,据我所知,2014级浙江学校普遍分班超过两次,这么多选择难以调谐,所以有的学生不得不从一开始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变成了打包选择,否则班级无法管理极度混乱。变成了打包选择(比如有些学校甚至规定化学和历史必须同时选择),这还是自主选择么?高中不同于大学,学生尚未成熟,需要集体管理,所以实践走班制度是值得商榷的,实行走班教学以来(现在基本上语数外固定在行政班里,其余七门课实行走班制度)经常出现“将不识兵兵不见将”的问题,一个政治老师面对的教学班学生最多可能来自七八个班,谁跟谁都分不清,你的大学教授教了你一年认识你么?可是中学教师不认识学生行么?有的行政班可能就一两个学这门课,无论什么阶段学生学习都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学习中找到伙伴很要紧,现在好了课下有问题找不到老师连个商量的伙伴都没有,不仅于此,更有稀里糊涂者课后作业是什么都不知道。另一个要紧的是实现走班让高中生缺乏班级归宿感,走班让同一个教室的学生之间相互陌生,而高中生情谊可能是一辈子最深的同学情谊。有些知名的高中确实很值得敬佩,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甚至一个学校一届学生出现了全部三十五种情况,有三种情况分别只有一个人,这个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后期的教学也是比较困难的,甚至有些学生还能够选择任课老师,这个从学生角度上说自然好,但是选择老师你懂的最后比拼的反而是网速和手速了。高中现阶段考核毕竟以教学成绩主导,所以这些优秀的学校是否能够坚持下去也很难说。
&二、高考变成了博弈的战场前面分析了选择物理少的原因,但是第一届学生还是或多或少被高校需要考物理给震慑到了,手足无措还是选了物理,奈何最终发现那些高入云端的学校跟自己也没什么关系:上表为2017届嘉兴考生的人数分配,浙江全省的情况如此大致吻合。2018届准确数据还没看到,但是最明显的变化是选择技术人数大幅上升,物理又进一步下降。对于浙工大这种比较接地气但是又有一定实力的学校是大数学生可以企及的目标,虽然从要求上物理仍然是最热门的,但是每一个专业都可以有若干选择,比如物理化学技术的意思就是这三门只要有选考了一门就可以填报志愿了。哪怕是浙江大学,也没有像中国科大那样“明目张胆”只要物理了。外省高校似乎对技术这一门课有些“嗤之以鼻”,所以大多数专业根本没有设置技术科目,比如上海方案还有全国各省陆续出台的方案里,都是六选三而非七选三。但浙江省内的高校对技术还是认可并青睐的,学生们用技术取代物理,并且2018届充分认知2017届基础上更加认为技术是不得或缺的技术!今年四月份的选考(我行文一开始没有提及浙江到底怎么考,把章程分散在行为当中,这样阅读起来更加舒畅一点:浙江七选三的三门课分别在十月和四月进行,一位同学可以考两次,原则上任意两次,这三门课分别100分,语文数学只考一次,就在六月七号,是150分。英语也考两次,但是比较奇葩,一次是高三十月份考,另一次是不是四月而是六月,此前传言十月份考的是浙江考试院命题的,六月份参加是全国卷,现在官方说法都是浙江卷,英语总分也是150分。)四月份选考咋样呢?就是他们高二下刚开始的时候,各路人马摩拳擦掌了,地理和技术这两门相对简单的科目报考人数较多,很多程度较好的学生都取得不错成绩,赋分达到94或者97的学生纷纷表示可以丢下一门课了,而有些学科也有胆大的学生去搏击较难科目,可惜一出门遇到竞赛党全伙出动,死的一塌糊涂,这教育这考试弄成这样,弄成了田忌赛马和左右互搏。很多学生觉得选了技术真是占了大便宜,更有些学校强迫所有学生必须选择技术,这技术老师都怎么来的?也有些学校保持“风骨”,对技术还是冷眼旁观。十月考试就要来了,对那些四月考过的又不是很理想的人就有点为难了,这次到底参不参加,对那些基础一般或者薄弱的同学反正都要参加,因为一共两次机会不用白不用,那么这两次机会还有多大意义呢?毕竟初衷是为了克服所谓一考定终生的,事实上不过扰乱秩序让学生变得急功近利了。
&三、教育的改革请专注学科的实质中国教育最近这些年提出的名词真是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么?首先有三点要求,其中一点叫做情感态度价值观,每一堂课都要做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我国的教育,能不牛?玩笑归玩笑,这么多年教育的改革,并非没有可取之处,从千禧年开始反复提素质教育,至少现在大多数高中还是可以做到在高一高二阶段保证双休的。关于的学科教学内容改革,我们经常提到删除了“繁难陈旧”的内容,这无疑是好的,比如三角中就删除了以及比较繁复的三角恒等变形,在历次改革中,总体方向朝着课堂上能够更多的讲出学科味道发展。可是新的高考制度又让这一趋势戛然而止,为什么呢?因为节奏太快!现在来解释一下七选三科目具体考试样式,试卷一百分分成70+30模块,70分是学考,30分是选考,学考就是读者你们当年的会考,这70分是所有高中生都要考的,后面30分才是选报这门课学生要考的。有些乱了?意思就是全体高中生都要参加全部七门课的学考,比如选报理化生的学生政史地和技术要学考,考前70分题目,考完了这门课就不学了。而理化生则要做100分,赋分后计入高考成绩。还记得你当年啥时候会考物理化学的么?高二期末的时候,而现在呢,高二十月份,开玩笑吧,这么多内容在一年时间内学完,不是夹生饭是什么?以前一节课引入讨论再演示实验探究一下,第二节课可以分析题目拓展,现在一节课就要赶三四节内容,这不是最好的学生这么办而是所有的生源都这样,这样的改革,你告诉我是进步还是倒退?为什么要抢在十月份就考完呢?因为学校重视的是高考成绩,学考考完拉到啊,如果读者看学考这个名词怪怪的,你就用会考取代好了,想想当年会考那个场景吧,作弊满天飞,因为无所谓,现在学考就是正规化的会考。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浙江这几年学科内容的改革,以物理为例,15、16届两届学生可以说是面对内容最少的高考物理要求,一共只有八章,这八章不包含机械波和简谐振动,不包含交变电流,不包含全部的光学全部的热学,不包含哪怕一点点原子物理的内容,不包含力学核心内容动量甚至连万有引力都不学,你开玩笑吧,我在课堂上跟17届学生谈及此事,他们纷纷惊讶表示连万有引力都不学还叫什么物理,连学生都这么认为遑论大学教授呢?(笔者担任16、17届毕业班教学工作)在15、16届高考物理复习中,时间长达一年半,优秀的学生甚至可以复习两年,复习到后来可以说所有高考问题都可以遍历,任何一个模型都重复不下三遍,诸君读到这里,你说荒唐不荒唐?(通俗的说,复习的都要吐了)那我们要问,他当初为什么要删除这么多内容,因为浙江高中要求上选修课!您没看错,就是这样,高考科目课时不够了,只好删减内容,事实上普通高中是不会怎么去上选修课的,因为这些“假把式”在领导眼里顶个什么用呢?好了执行七选三模式后,所有的内容又回来了,学考时间又提前了,内容又翻番了,这个不是填鸭式的还能怎样?送走了学考学生,剩下的选考(就是高考要考的)不得不又炒一遍夹生饭,我们都知道读书最要紧的是第一遍的功效,就像学钢琴一样,第一次被带歪了或者地基打不牢,再来学反而更麻烦,一些错误的前概念更容易误导学生。现行高考的一轮复习,搞得跟上新课似的重新来过,这白鼠当得可是真的苦。
四、不高题海战术,往往事与愿违我们先来看一个图景,所有人都能看得到的,四月份选考结束,到六月语数外的高考还有两个月,请问学生干什么!凡尔登绞肉机啊,普通高三学生一天从七点到晚十点在校,通常在十三节课左右,就学三门课,就问你吐不吐!甭说学生吧,老师估计都跪了,老师跪了有法宝啊,考试啊,学生受得了么?关键有效果么?新高考的愿景是希望摒弃题海战术,事实上教育质量较好的地方,钻研的教师都不会用题海战术,老师会研究考试大纲和指导意见,反复结合过往高考题进行整合,把最优的习题编拟或者挑选出来给学生练习,在一个主题明确的专题下进行适度训练,盲目的题海根本就不常见了。可是新高考这种两次考试,其出发点希冀多给学生机会,可最终带来的除了博弈策略外,就是急剧加快了节奏,前文是教学节奏,学生的考试负担更加重了,丝毫不会减轻!因为每一次机会都要全力以赴,即便自己认为此次可以不全力以赴周边的人在冲刺,任课教师也要你冲刺,你怎么懈怠,即便自己想轻松也不容易,很容易被带节奏,过来的读者们,这个苦想必最难受吧,我不是不用功啊,但看到别人更用功,我就慌了。离十月考试的时间只有十多天了,对于学生,现行的考试是至少有三次高考,无形中负担更重了尤其是心理负担。我这次地理考了94,这就很尴尬了,成绩很不错但是不是特别理想,毕竟丢了6分,如果我继续学下次再考,可能奋斗了半年也就会涨3分,如果不学这6分就丢的板上钉钉,真真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鸡肋鸡肋,学生的苦,还望决策者真正的关怀下吧。而且加重学生负担体现在方方面面,以期技术是不重要学科,现在有需要多学习一门了,而且过往高一没有生物,现在为了让学生选择,高一都开设了生物课,也就是说高一学生要应付十门课,苦不苦。
五、高考的选拔性在一开始,我就提到过一个观点,高中作用有二:其一分层;其二让大多数学生可以安心学习;其实对顶层设计者,真正选拨出最优秀的学生可能更要紧,可是现在浙江高考恐怕只能靠语数外来选拨了,过往最大头的理综、文综恐怕不再负责选拨作用了。有人说不还有300分的七选三科目了,前面我已经介绍过这三门课到底怎么考,你觉得还能有多少选拔作用?首先100分的题目就有70分的学考难度题目,高考和学考凑成一张考卷而学考占大头,怎么选拨?剩余的30分你知道要考多少内容么?单单以物理而言这30分必须要拿出14分左右来考3-2、3-4、3-5三本书的内容,也就是说这三本书内容最多也才14分样子,开玩笑吧!!!而最后两道压轴题分数还没有学考难度的两道计算题分值大,100分的考卷有23道题目,分值细的像小学考卷,30分选考题也不可能陡然上难度,这还怎么选拔?事实上不仅如此,还有猫腻,这得从浙江高考单独命题开始说起,从04年开始,全国进一步下放高考命题的权利,很多省份都获得自主命题的资格,浙江到09年开始全部自主命题(现在考试院又逐步收回各个省单独命题权利)浙江又发明一个举措,叫做自选模块,其实和上海的高考30分综合内容有一点点相似。浙江的自选模块这样的:语数外理化生和政史地每门课对应两道题目,每道题目对应一本教材,大体如此,这个模块一共18题,每题10分,学生任意选择六道题作答,满分60分,这个分数计入高考成绩,也就是说浙江高考总分是810的,这个分数只对考取一本的学生有用,也就是总分810情况下你考了601而一本线600你就上线了,如果是599一本线不能上线,而剩下的二本三本不必看自选模块的情况。所以当初实现这个政策好像挺不错,学校操作起来自然也是一地鸡毛,这个就不赘述了,要说的既然给一本学生量身定做的,题目应该有选拔性吧,事实上根本不是这样,题目难度简直容易到没有下限了,尤其是物理,数学近两年两道题一题是复数和求导,一道题排列组合内容,可以说就是上新课例题的难度。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命题人会考虑到高中相应学科一线教师感受,他们把题目命简单是想吸引更多学生去做自己学科的题目,去学自己的学科,事实上一个模块下来算上复习课不过花了二十个课时!二十个课时想学好排列组合真当自己是诺依曼啊!(数学竞赛党不在此范围之类,还好还有竞赛党)所以啊这个考试越考越容易最后完完全全没有一滴滴价值。而现在的七选三也是这样的情况,浙大物理教授看到全浙江没几个人学物理了不着急啊?现在唯一办法只能降低考试难度“讨好”学生了,做教育卑微到这个程度,也是心酸到了极致了。(事实上指望物理作为填报志愿被要求最多的学科成为诱导学生选择物理已经不可能,上文已有分析,不再赘述)说道高考选拨性,又是一个大话题,这中间也可以说道学科竞赛包括从小学奥数开始的种种问题,牵扯到高校招生的问题,这个我以后会再写一篇专栏,下面亮一下我的观点:1.小学奥数已经市场化,对于绝大数普通家长而言,是真忽悠,但是对于少部分真有天赋的小孩,是个好契机;2.学科竞赛必不可少,对于那些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少年是个再好不过的磨练机会了,各个高校和学科竞赛管委会也深知此点;3.高校招生应该把权利进一步放给高校,高校不是教育部的教育点,而是一个独立有人格的教育基地,我们不能因为招生中的腐败问题一刀切,我们的焦点是规避腐败,而不是因为有腐败而不让高校自主招生!
六、如何招生最后是最现实的问题,如何招生呢?学生的考试科目不再相同,那么在这三十五种情况里招生就棘手了,比如选择理化生和选择政史地都可以报某学校某专业(还是有很多专业是不限制选什么的)那么高校录取是如何评判呢?如果单纯以分数高低来看似乎失之偏颇。我们以曾经上海高考为例,上海高考是语数外再加上一门课,这门课也是150分,还有30分的综合,上海会根据试题难易情况做一个统筹,比如2007年统招的时候选报物理的最后成绩基础上再加两分,但是上海毕竟只报考一门,浙江这个就复杂多了。另一个值得深思的是外省高校对浙江招生的顾虑,当然浙江生源一直都被交口称赞的,(下表为清华大学评定各省市近五年优秀学生比例,浙江高居第二)而浙江省在近些年五大学科竞赛尤其是物理、信息科学和数学的表现瞩目,但是七选三这种导致学生大量选择较容易学科忽视物理等思维量较大理科基础科目让人担忧,当然结果还没出来还不能下定论。河南省曾在年高考实现大综合,大综合就是理化生政史地全都考,这六门课一张卷,总分300,题目是简单了,然而学生都跪了,河南省后来发现对学生不利(你懂的,这样的生源到了高校尤其去理工科专业,几乎很多都得重来)后来废止了这个方案。说实话,我挺担心浙江方案会出现这种情况,要知道江苏在改革高考制度之前竞赛成绩用行内话说可是强省中强省,但现在物理竞赛全国一等奖只有个别江苏选手身影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语数外真的有那么重要么?!笔者现在对此思量还不成熟,我的观点是语数外相对来说而是最主要的科目。当然,我也有一点质疑,比如前几年一直在说外语降分,淡化外语突出国语,可是雷声大雨点小,或许改革一旦触动核心利益就不好说了。除此之外,我也提一点我自己对于高考改革一点想法,我觉得语文是最基础的素养,可能作为选拔考试不太科学,我高中语文老师也持此看法,我觉得语文应该作为等级考试存在,可以在更开阔的年龄段展开,这样可以提升全民的汉语水平亦可以凝聚民族文化的向心力,毕竟语言是承载这个民族文化的基石。语文可以设置成从小学到高中的若干次等级考试,等级不过,没有资格高考,一个中国的读书人,语文不过关,还参加什么高考呢?当然这个思想还很不成熟,仅仅一家一时之言。我真诚渴望改革出发点好,一切都有利于我国教育的发展,我真切不希望教育事业掺杂各种利益的纠葛,教育的改革应该是深思熟虑的结果。The Iron law:”The expected value of any net impact assessment of any large scale social program is zero.” 任何大型社会项目的任何效果评估的预期值均为0。这是著名社会学家罗西总结二十余年社会项目之后发表的经典综述,简单的说,改了也没啥用,但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不停得改。(这里我只是引述经典的观念,不代表自己的看法,对于教育改革我还没有思考成熟,但是仅仅为了改革而改革,无疑我是坚决反对的)
七、回眸历次改革我们回顾一下恢复高考后的演进,突出一些关键地方。恢复高考大计敲定,当年年底国家来不及统一筹划命题,各个分省自行命题组织招生,后来收回命题,那个时候是全国一张卷,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状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布的科大到底招生过多少状元一文里就提到过812王勇和844何立强均为当年全国理科第一名)在这个阶段考试很有意思,比如理科考生还要考政治,各门功课的分数也不相同,1983年开始英语正式计入总分。另一个重大变动是高中从两年制变成了三年制。更有意思的在那个时代试卷本身也并非严格,比如题目时难时易,波动极大,直道2005年还存在奇数年难偶数年简单的说法(肯定还有人记得2003年那次血与泪的高考,比如很多省份北大录取分数线甚至只有580,总分750,可堪历年之最)另一个范畴是试卷本身,八十年代初期物理高考卷,选择是不定项选择,竟然出现空着不答是0分,答对得满分答错倒扣一分的现象,现在看来是咄咄怪事,而当初可是持续了几年。再后来理科固定成理化生不考政治文科则是政史地,期间1985年广东引进标准分评核方式,而在1991年曾出现过三南改革:“湖南、海南、云南三省将过去高考的文理科分组变为文史、理工、医农和地矿四类,每类只考4门。文史考语文、外语、历史和政治,理工考语文、数学、外语和物理,医农考数学、外语、生物、化学,地矿考语文、数学、外语和地理。”不过这种小范围试点没能持续下去,最后是高考大历史上的一页。而1990年开始,上海开始独立摸索高考方案,可以说上海方案曾是中国高考的风向标,直至今天,上海卷很多学科的高考卷都是中国高考的领航者,上海卷的内容和水准无疑首屈一指的。当然上海卷也出现过知识性错误,当然总体而言,瑕不掩瑜。(关于高考物理试题三十余年变化和演进以后会有专文说明)到了九十年代,高考样式逐渐成熟,这个时候又思变革,1995年,开始实行“3+2”考试模式,理科考物理化学,文科则是政治历史,那段时间地理和生物老师比较尴尬,这个阶段每门课是150分,从当时高考状元实际得分来看,这个阶段考试难度无疑是最大的,而选拔性可能也是最强的时候,尤其是物理达到150分之后,学科难度可以较大程度体现,物理拉分之大令人咋舌。然而这个方案到了99年开始又被新的策略替代,那就是用“3+X”模式取代“3+2”,这个模式大家已经很熟悉了。在综合模式里,高考终于从三天缩减到两天,另一个划时代进步是高考终于从七月挪到了六月,时间是2003年,当时大环境是非典,好在教育部顶住压力,坚持在六月高考没有延期,现在回想,当高考还在七月酷暑的时候真是地狱模式。理综文综考试时候,政史地都是100分,而理综不是如此,早期物理120、化学108、生物72,这也体现这三门功课还是不对等的, 后来很多省份变成物理110、化学100、生物90也有的省份是物理120、化学100和生物80.有意思是在理综考试刚刚实现的时候,后面压轴题出现了理化生三门学科真正的综合,比如一个氨气实验再结合物理内容,一个人登楼消耗ATP牵涉到转化成多少重力势能云云,除了给阅卷带来麻烦外,这类试题也经不起深敲,所以后来虽然三家一张卷,事实上就是各考各的。在招生方面,扩张是大趋势,只不过到了1999年,所谓的教育产业化,高校扩张迅速扩大化。另一个可惜地方是学生填报志愿方面越来越考虑学生的情况,让学生填报志愿的技术难度降低,“高考撞车”的风险在降低。很多年来,我国高三毕业生填报志愿是高考结束之后核对标准答案估计自己分数就填报志愿,而后来则逐步变成知晓分数后才填报志愿。虽然从估分填志愿到知分填志愿转变历经阵痛,如2007年安徽招生可谓“万马齐喑究可哀”,数十所985名校不得不一本线录取,因为招不满,而很多高校分数陡然上涨,学生遭遇可谓很惨,但是这一阵痛过去之后,后面的历届学生填取志愿就轻松多了,所谓改革,总会是痛的,而填报志愿的改革,无疑是好的。新世纪后,中国教育和高考改革越来越区域化和名词化,中央把权利分发给地方,比如河南在2001年到2003年短暂实行的大综合后来被废止(前文有详述)和2004年开始江苏等省份独立命题,到2015年中央收回很多省份独立命题之前,全国最多时候有19种高考试卷(各个学科有出入,比如物理学科单年最多是有十五份不同的高考试卷)而在浙江上海新高考之前,除了上海、海南和江苏以外,全国绝大数地区都采取“3+X”策略,当然台湾笔者是不太熟悉的,有新闻报道,台湾大学过多而高考学生过少, 以至于有8分即可读大学的。而现在上海方案和浙江方案最大的不同上海六选三浙江七选三,上海无技术科目和浙江有技术科目,从目前全国各地的方案来看,大都都是上海方案。而高校尤其是名校在自主招生方面从06年开始进步卓著,尤其期间成了“三大联盟”,当然顶尖高校对学生的选拨很看重学科竞赛成绩和一些课外真正的创新,我认为这个方向是正确的,招生本来就是高校自己的事情,我们不应该因为有腐败而因噎废食,腐败应用反腐方式去杜绝腐败的空间,而招生和选拔最后应该是高校自己去负责!高校是独立的,有他自己对自己的定位和发展蓝图和人才需求,而本科生质量则是一所高校的生命线,绝对不是教育部的一个教育点。事实上,清华北大华东五校等顶尖大学在今天招生中,自主招生等招生方式已经是大头,真正通过高考裸分被C9联盟录取的比率已经很低了。
八、总结1.此次改革宏观意愿无疑是好的,然而七选三的改革70学考+30选考恐怕会进一步削弱高考试卷的区分度和选拔功效;2.新的考试制度加快了教学节奏,导致学业上的夹生饭;事实上让学生从一开始面临的不是系统性学习而是系统性备考!3.两次考试非但没有减轻学生的临考压力,反而三次(十月、四月和六月)考试等于让学生参加了三次高考,心理负担更重了;4.学校管理混乱,师资配备不合理,走班让学生缺乏归宿感,也难以建立更深刻的同窗友谊,缺乏学习伙伴;5.新的高考出现选择真空,课程的选择并不如设计所愿,学生选择功利性,考试存在博弈性和敢不敢赌情况;6.试题命制会存在讨好学生的风险;7.高考录取的操作性;我和绝大数一线教师一样,我们的夙愿是和学生一起好好的读书,在此基础上,能让他们高考取得更好的成绩。如果我自己还有什么理想的话,我希望我在高中从事的基础教育可以让那些最有天赋的孩子能在这个关键阶段砥砺自己,打牢物理学的基础能力,让他们今后无论是否从事物理学研究都有一个较开阔的视野和扎实的分析能力。我不知道此次改革最后如何收束,但是我真诚期望我们的教育改革宏观宗旨可以充分考虑到教育的公正性,事实上现行高考制度的改革对于出身社会顶层是没有影响的,对于底层的孩子是没有利好的,我们还是希望可以通过基础教育和考试选拔拉近阶层间的距离,而不是渐行渐远,或者形成相望的平行线,互不相干。
作者:公孙子木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浙江人去外省读大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